杂交养殖(精选7篇)
杂交养殖 篇1
顺丰杂交野猪专业合作社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镇鲤鱼村, 靠近辽河左岸, 与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盘锦红海滩”隔河相望。合作社占地近百亩, 已经独立经营5年, 所从事的杂交野猪繁殖与育肥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2011年注册“营健”商标, “营健”杂交野猪肉先后在上海、北京、沈阳、营口等地获得多个奖项。由合作社发明的去腥臊味的饲料配方已经取得国家专利权。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展, 欢迎懂经营、有投资意愿的朋友携手合作。
联系地址: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镇鲤鱼村
联系人:韩兆顺
联系电话:13941734588
杂交养殖 篇2
1 环境选择
杂交F1的养殖环境选择参照花鱼骨和唇鱼骨的养殖环境的要求, 各级培育鱼池设置地基本要求水源充足, 排灌方便, 无污染源, 池塘平坦, 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 cm。且要求按0.5 kW/667 m2配备增氧机。其他要求见表1。
2 夏花鱼种培育
2.1 清塘消毒注水
杂交F1的夏花鱼种培育时间基本和花鱼骨鱼种培育时间一致。培育池在鱼苗下塘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杀灭池中有害生物 (清塘) 。清塘可用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2种方法。干法清塘:将池水排浅至5~10 cm, 用生石灰1 500~2 250kg/hm2或含氯量30%的漂白粉30~75 kg/hm2, 将刚溶解的石灰 (或漂白粉) 全池泼洒。带水清塘:池水控制在60~80 cm, 用生石灰2 250~3 000 kg/hm2或含氯量30%的漂白粉225kg/hm2, 溶解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清塘后7~10 d可放鱼苗, 漂白粉清塘后3~4 d可放鱼苗。经药物消毒后的池塘, 在鱼苗下塘前2 d注水。注水口要用60目以上的网布过滤, 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注水深度为50~60 cm。
2.2 鱼苗放养与饲养
放养前要进行鱼苗试水, 以测定清塘药物药性是否完全消失。下塘时的水温差不能超过2℃, 有风天气放苗时, 应在上风头放苗。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养殖技术等确定, 一般为150万~225万尾/hm2。一般可用豆浆饲养法, 即将黄豆用水浸泡后磨成浆, 全池泼洒。每天泼浆2次, 数量依天气、水质而定。鱼苗下塘7 d内, 每天喂黄豆45~60 kg/hm2, 7 d后增至75~90 kg/hm2。待鱼苗长到1.5 cm后, 开始投喂粉状配合饲料。
2.3 日常管理与拉网锻炼
鱼苗下塘7 d后加注新水, 以后根据水质情况, 每隔7 d左右加水1次, 每次加水15 cm左右。坚持早晚巡塘, 观察水质变化, 及时清除敌害和杂物。夏花鱼种出塘前2~3 d, 需进行拉网锻炼。一般需进行2次拉网锻炼。装运前应将鱼种停食1 d, 并密集在网箱内冲水2~3 h后再装运。
3 冬片鱼种培育
3.1 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对养殖的池塘进行消毒, 同夏花鱼种清塘方法, 且在鱼种下塘前要施用畜禽粪等发酵的有机肥2 250~3 000kg/hm2。
3.2 放养
鱼种放养有专养和混养2种。专养放7.5万~12.0万尾/hm2, 混养放杂交F13.0万~4.5万尾/hm2。坚持早晚巡塘, 观察水质变化, 及时清除敌害和杂物。
3.3 投饲
采用搭食台对鱼进行投喂, 搭面积为3 m2左右的食台30个/hm2。每天投喂2次, 上午和下午各1次。当遇到天气异常或鱼有浮头现象时, 应推迟投喂或停食。投喂量应根据鱼种的规格、季节、天气、水温、水质以及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以控制在投饲后2 h内鱼能吃完为宜, 一般为鱼体重的2%~5%。
3.4 水质控制
加强巡塘, 观察水色和鱼群活动情况, 严防缺氧浮头。适时加注新水 (或换水) , 调节水质肥度和透明度, 一般每30 d可注水 (或换水) 1~2次, 并用20~30 mg/L的石灰水全池泼洒1次 (高温季节应少量多次) , 使池水pH值保持在8左右, 透明度在35 cm左右。
4 成鱼养殖
4.1 放养前准备
清除过多淤泥, 修整塘埂, 并进行清塘, 清塘方法同夏花鱼种清塘方法。鱼种下塘前7 d施用发酵后粪肥2 250~3 750 kg/hm2。池塘注水80~100 cm。
4.2 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应在风和日丽 (气温在5℃以上) 的天气里进行。鱼种体重以10~50 g/尾为宜。放养密度视池塘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而定, 一般放养1.8万~2.4万尾/hm2, 塘中可搭养鲢鱼、鳙鱼、草鱼等, 但不能搭养鲤鱼、罗非鱼等底层鱼类。搭养的比例不要超过30%。坚持早晚巡塘, 观察水质变化, 及时清除敌害和杂物。
4.3 投饲
采用搭食台对鱼进行投喂, 搭面积为3 m2左右的食台30个/hm2。每天投喂2次, 上午和下午各1次。遇天气异常或鱼有浮头现象时, 应推迟投喂或停食。投喂量根据鱼种的规格、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及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投饲量以控制在投饲后2 h内吃完为宜, 一般为鱼体重2%~5%。
参考文献
[1]董聿茂, 诸葛阳, 黄美华, 等.淡水鱼类.浙江动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15-117.
[2]贺吉胜, 何学福, 严太明.涪江下游唇鱼骨胚胎发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4 (2) :225-234.
[3]冯晓宇, 杨仲景, 郭水荣, 等.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 2006, 36 (6) :58-60.
[4]冯晓宇, 杨仲景, 郭水荣, 等.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研究[J].杭州农业科技, 2006 (5) :6-10.
[5]吕耀平, 曹明富, 姚子亮, 等.花鱼骨和唇鱼骨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 2007, 31 (6) :843-848.
[6]吕耀平, 胡则辉, 叶丽平, 等.瓯江流域唇鱼骨和花鱼骨线粒体COⅡ基因部分序列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 35 (5) :580-585.
[7]徐伟, 李池陶, 耿龙武, 等.乌苏里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J].中国水产科学, 2009, 16 (4) :550-555.
杂交鲟的适应性养殖试验 篇3
鲟类属大中型经济鱼类, 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鲟鱼的养殖与研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近10年来, 我国很多地方也开展了人工养殖试验研究。为了在贵州进行规模化生产, 1999年以来,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和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很多科研课题, 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范围, 在贵州省水产研究所的支持下, 我们在余庆县进行了杂交鲟适应性养殖试验, 现将结果汇报于下, 供同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水池塘及配套设施
流水池2口, 位于余庆河一级支流20 m处河堤边, 每口鱼池面积30 m2, 呈长方形 (4 m×8 m) , 池深1.2 m, 四角切除呈八角形 (即切除直角等腰三角形, 直角边1 m) , 水深1 m。四周及池底水泥抹面, 池底坡比为2.5%。进水口后岸设有与池宽等宽的沟渠, 沟沿水平, 进水先入沟后漫流入池。出水亦为漫流, 并在距出水口前30 cm 处设高为1.5 m的挡水墙与池宽等长, 挡水墙上部砌1.2 m高的砖墙并水泥抹面, 挡水墙下部留高30 cm的过水道, 过水道设栅栏, 栅栏间距2 cm, 用钢条 (Ф10) 焊成。栅栏外池底设排污孔 (Ф20) , 用水泥钢筋做成锥形排污孔塞, 并在其上设环槽, 槽上用橡胶或塑料薄膜缠绕增加密闭性。引水渠进水口及池首进水口均设双层钢筋栏污栅, 并于引水渠进水口与池首进水口间开挖沉沙池 (1 m×1 m×1 m) 1个。鱼池上设开放式遮阳棚, 支架由铁丝、木材和竹子组成, 上面覆盖普通黑色遮阳布。备有潜水泵1台, 以备不时之需。
1.2 水源
系团结水库发电厂的底层水经康寨大堰渠道 (约2 km) 引入, 试验期内水温在14~31 ℃。
1.3 放养前的准备
排干池水, 清扫四周及池壁池底, 吹晒5天后, 用灭毒净消毒粉剂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 规格200 g/包) 兑水 (浓度为1 ∶200) , 均匀遍洒池塘四周及池底、池壁消毒。放养前2天加水浸泡池塘, 1天后换掉池水。为检测消毒液毒性是否消失, 在鱼池中设置*通讯作者0.5 m×4 m×0.8 m的敝口网箱, 箱内放置10 cm的草鱼种10尾作试水鱼, 一昼夜后检查, 发现全部草鱼种活泼正常, 证明消毒液毒性已经消失。
1.4 鱼种放养
试验鱼来源于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惠水鲟鱼试范基地的杂交鲟, 计280尾, 总重190.2 kg, 平均体重679.3 g, 最小个体459 g, 最大个体920 g。试验鱼放养时用5%食盐水鱼体消毒6分钟。
1.5 饲养管理
饲料为北京汉业饲料公司生产的鲟鱼专用饲料。饲料颗粒直径3~5 cm。5月20日至9月13日每天投喂3次, 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 投喂时间为6:00、13:00、18:00。9月14日至11月30日每天投喂2次, 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 投喂时间为7:00、18:00。每15天测定1次鱼的增重情况, 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投饵量。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 (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 投喂方法为“慢—快—慢”, 每次投喂时间15分钟, 并根据水温、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每两天彻底清扫池底污物泥沙1次。时刻注意进水情况, 定时清除进水口栅栏杂物以保证进水畅通。每半月清除1次沉沙池中污物泥沙以免带入池中。
1.6 病害防治
为防止病害发生, 每半月用5%食盐水浸泡1次鱼体 (浸泡5~10分钟) , 并仔细观察鱼体、鱼鳃等有无寄生虫或其他病症, 平时时刻注意观察鱼群觅食和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为防水獭等敌害生物进入侵害鲟鱼造成损失, 随时检查进出水口处栅栏是否破裂。密切注意进水情况及池鱼反应, 以避免沟渠中发生毒鱼事件时有毒有害水流入鱼池, 毒害鲟鱼造成损失。
1.7 鲟鱼出售
因为该批试验鱼规格较大, 个别的已达上市规格, 为提高经济效益, 达上市规格的从购进后1个月开始陆续出售。
2 试验结果
2.1 鱼产量
从2008年5月20日投放鱼种到11月14日全部出售完止, 共经过182天饲养, 死亡6尾, 前后累计共出售274尾, 计958.5 kg, 最大个体4.3 kg, 最小2.5 kg, 共增重768.3 kg。成活率97.86%, 增重倍数5.04, 饵料系数1.82。
2.2 经济效益核算
按市场批发价60元/kg计 (有部分是按零售价70元/kg出售的) , 可收入57 510元。投入鱼种费6 466.8元, 人工费4 800元, 电费409元, 饲料费7 000元, 杂费4 900元, 共计投入23 575.8元。盈利33 934.2元, 投入产出比1∶1.44。
3 小结与讨论
3.1 试验表明, 在余庆县境内进行流水养殖鲟鱼是可行的。经152天饲养, 增重倍数达5.04, 饵料系数1.82, 投入产出比1∶1.44, 经济效益较好。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引导有经济能力者进行饲养, 尤其在余庆县白泥镇康寨大堰引水渠两边, 可以采取借水还水方式养殖鲟鱼, 也就是在引水渠的左右两边修建1~1.5 m深的鱼池, 进水口开在引水渠上游, 出水口开在引水渠下游并与引水渠相连, 水由进水口进入鱼池, 经过鲟鱼利用后, 由出水口流回引水渠再用于农田灌溉, 这样不与农业争水。
3.2 在鲟鱼的流水养殖中, 最大的生产成本是饲料, 占总投入的51.5%, 因此, 饲料投喂是日常管理中尤为其重要的工作。饲料投喂必须坚持“四定” (定位、定时、定质、定量) 原则, 并采取“慢—快—慢”投饵方式, 投喂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并根据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及次数。为提高饲料利用率, 提高经济效益, 高温季节在早晚投喂。
3.3 水温是鲟鱼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必须时刻监测水温。余庆的流动水水温不是很高, 本试验水温监测中发现, 9~10月中午水温较高, 早晚温差较大, 最高达9 ℃。中午水温达31 ℃的有4天, 达30 ℃的10天, 达29 ℃的8天, 而早晚温度最高仅达23 ℃, 对鲟鱼生长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杨兴等.贵州山区鲟鱼养殖技术.贵州出版社, 2007 (第一版) .
[2]张胜利.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试验.中国水产, 2001, 643~44.
[3]陈志援.南方利用泉冷水流水养殖史氏鲟技术.中国水产, 2007, (12) :42~43.
[4]郑金其.水泥池流水养殖杂交鲟高产技术.中国水产, 2007, 12:44.
[5]卢自银.山区流水养殖鲟鱼快速育成技术.中国水产, 2006, 12:39~40.
[6]何国芳.鲟鳇鱼养殖技术之一水库网箱养殖鲟鱼技术.中国水产, 2005, 7:33~35.
[7]叶小芳等.鲟鱼养殖技术—史氏鲟和杂交鲟流水养殖对比试验.中国水产, 2002, 6:36~37.
[8]郑金其.水泥池流水养殖杂交鲟高产技术初探.渔业致富指南, 2007, 18:57~58.
[9]刘权等.匙吻鲟苗种培育技术.渔业致富指南, 2006, 14:32~33.
[10]温文荐.鲟鱼网箱快速养成技术.渔业致富指南, 2004, 19:30~31.
野家杂交猪林下养殖模式的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选择40 kg左右野家杂交猪F1代80头, 体重基本一致, 健康、发育正常,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 根据试验猪的体重、胎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 随机分成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 每组40头。试验Ⅰ组为林下放养, 试验Ⅱ组为舍饲圈养。试验时间为2011年7月15日—10月22日, 预试期为10 d, 预试期进行体内外驱虫、健胃, 试验期为100 d。
1.2 试验场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技示范创新基地。
1.3 试验日粮
试验的配合日粮配方见表1。
1.4 饲养管理
试验Ⅰ组猪每天补饲1次, 试验1~30 d补饲0.5 kg/头, 31~60 d补饲0.75 kg/头, 61~100 d补饲1.0 kg/头, 自由饮水;试验Ⅱ组猪, 每日7:00、12:00、18:00分3次喂料, 自由采食;每天记录试验猪采食量, 剩余料回收称重。正式试验前与试验期结束早晨空腹称重, 记录初始体重、末重、计算平均日增重。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养殖模式对野家杂交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经济效益比较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2可以看出, 试验前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平均体重为41.65 kg和41.16 kg, 差异不显著 (P>0.05) 。在试验期间, 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为0.512 kg, 比试验Ⅰ组0.395 kg多0.117 kg, 提高了22.85%, 差异显著 (P<0.05) ;试验显示, 试验Ⅰ组的采食量比试验Ⅱ组降低57.95% (P<0.05) ;两组料重比差异显著 (P<0.05) 。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3可以看出, 试验Ⅰ组平均每头猪日效益是3.45元, 比试验Ⅱ组2.38元多收入1.07元, 经济效益提高了31.01% (P<0.05) 。
3 结论
两个试验组从养殖条件来看, 林下放养更利于野家杂交猪的生长, 林下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有充足的野生资源供野家杂交猪利用, 达到补饲少、猪只健康, 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林下放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 减少了饲料成本;同时由于环境作用, 减少药物用量成本, 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4,5];在良好的森林生活环境和有机的林下植物饲料共同作用下, 使畜禽产品品质显著的提高, 散养可以增加“有氧”运动提高产品品质, 生产出优良高档畜禽产品, 市场潜力巨大[6]。
参考文献
[1]郭洪祀, 向素芬, 王文强, 等.野猪的人工饲养及杂交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1) :97-98.
[2]沈荣华, 钟小芹, 易太福, 等.野猪家养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 (27) :91.
[3]祝继原, 刘娣, 俄广鑫, 等.野家杂交猪的行为习性与饲养管理[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1) :44-45.
[4]王银钱.粗蛋白水平对特种野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5) :41.
[5]黄仁术, 凌明亮.特种野猪饲养管理新技术[J].湖北畜牧兽医, 2003 (5) :47-50.
定远县波尔山羊的养殖与杂交利用 篇5
1 定远县波尔山羊的养殖现状
(1) 饲养调查。定远县属亚热带气候区,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0~16℃, 最高气温41℃, 最低气温-15.5℃。定远县于1998年由安徽省家畜改良站引进波尔山羊, 经过近10年的饲养, 波尔山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波尔山羊的采食范围广泛, 与本地山羊没有区别, 无论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 还是在天寒地冻的严冬, 在-18~44℃均能正常生长, 且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平原和山坡均可放牧饲养。
(2) 繁殖调查。性活动正常, 公羊性成熟为6~9月龄, 体重为50~55 kg, 母羊性成熟为5~7月龄, 体重为45~50 kg, 母羊发情特征较为明显, 发情周期为19~21 d, 发情过程持续24~48 h, 成年种公羊一次射精1~2 m L, 一只种公羊自然交配可配30~35只母羊, 妊娠期为150 d左右, 经过对38胎产羔情况进行统计, 共产羔74只, 其中产双羔30胎, 产三羔3胎, 产单羔5胎, 公羔平均初生重3.5 kg, 母羔平均初生重3.2 kg, 2月龄羔羊成活71只, 成活率为95.9%。
2 波尔山羊的杂交利用
(1) 江淮白山羊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山羊品种, 繁殖力强, 屠宰率高, 肉质好, 耐粗饲。公母羊都以白色为主, 少数被毛黑色或棕色, 成年公羊平均体重46 kg, 体高63 cm, 体长68 cm, 成年母羊平均体重37 kg, 体高58 cm, 体长64 cm。由于长期未进行选育, 近亲交配较多, 存在生长缓慢的缺点, 作为规模养殖, 必须进行改良。
(2) 选用波尔种公羊与当地母山羊进行交配, 杂交优势非常明显, 所产杂交羊在外部特征和生产性能方面都比江淮白山羊有较大的提高, 杂交羊大多为白色, 少数为棕色, 公羊前躯发达, 体躯呈长方形。成年公羊平均体重58 kg, 体高78 cm, 体长82 cm, 成年母羊平均体重47 kg, 体高73 cm, 体长76 cm, 都较以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研究波尔杂交羊与当地山羊的生产性能, 结果表明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 波尔杂交羊具有初生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采食范围广等特点, 具有较高的杂交改良价值。
3 波尔山羊疾病防治
(1) 羊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发病羊表现短时期奔跑、跳跃几下, 摇晃倒地, 头向后仰, 四肢作不随意的游泳动作, 经几分钟后即死亡。该病5—9月发病率最高。可在春秋季进行1次炭疽预防注射, 对发生过炭疽病的地区, 每年打预防针1次, 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炭疽芽胞苗0.5 m L, 可免疫1年。
(2) 羊肠毒血症。表现突然发作, 倒毙前, 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 肌肉颤抖, 眼球转动, 磨牙, 口水过多, 随后头颈显著抽缩, 常死于2~4 h之内。治疗: (1) 用磺胺胍18~20 g, 第1天灌服1次, 第2天分2次灌服, 直至痊愈。 (2) 10%石灰水, 大羊每只200 m L, 小羊每只50~80 m L灌服。
(3) 羔羊痢疾病。表现为羔羊发生腹泻, 粪便恶臭, 有的稠如面糊, 有的稀薄如水, 后期含有血液, l~2 d内死亡。治疗: (1) 土霉素0.2~0.3 g, 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 g, 加水灌服, 2次/d; (2) 可用抗羔羊痢疾高免疫血清进行治疗, 肌肉注射0.5~l.0 m L。
(4) 羊肝片吸虫病。病羊急性表现为精神沉闷, 体温升高, 食欲消失, 偶有腹泻。严重贫血, 腹围增大, 充满大量腹水, 常在3~5 d内死亡。病羊慢性表现为病程较长, 贫血、消瘦、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 被毛粗乱无光泽衰竭而死。治疗与预防: (1) 用硫酸二氯酚, 按每0.08~0.10 g/kg体重配成悬浮液, 一次口服; (2) 用硝氯酚, 按每3~5 m L/kg体重均可用药, 一次口服; (3) 定期驱虫, 春秋各驱虫1次。
(5) 羊螨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羊病, 对养羊生产危害很大。寄生在羊体表的有疥螨和痒螨2种。疥螨多寄生在羊的嘴皮、鼻、眼睛周围、耳部、头部、腿内侧及尾根等处。痒螨多发生在毛密的臂部和背部, 然后向全身蔓延。可用螨净0.25%溶液进行药浴, 每年春、秋各1次。
(6) 羊痘病 (羊天花) 。发病初期发烧 (41~42℃) , 眼、鼻黏膜充血, 鼻孔流浆液、脓性分泌物。经1~2 d发痘。在皮肤少毛或无毛处, 如眼周围、唇、口角、鼻翼、四肢、尾内侧、阴唇、乳房、阴囊、包皮等处出现红色斑点, 并迅速形成直径3~5 mm的硬圆丘疹。过6 d左右, 丘疹增大, 形成水泡, 体温稍有下降。水泡经2~5 d变成脓泡, 体温再次上升, 一般持续2d左右。最后脓泡干涸, 变成黑褐色的痂皮。有的病羊还会出现腿瘸、眼瞎、咳嗽、拉稀等。
每年定期注射羊痘弱毒疫苗。羊群中一旦发现羊痘病羊, 应立即隔离, 或淘汰病羊, 对未发病者紧急接种疫苗[2]。羊痘流行地区应严格限制运出羊只及各种畜产品, 只有当最后1只病羊痊愈2个月后, 才能解除封锁。对病羊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暖、饲喂易消化饲料、铺垫草等) , 皮下注射0.1%麝得酒精, 局部涂布紫药水或碘酒, 黏膜用0.1%高锰酸钾液清洗, 并涂碘甘油。
4 体会
(1) 波尔山羊的适应性能较强, 耐热耐寒, 对潮湿和干旱也有较强的适应性, 它是地方山羊品种改良中较好的父本[3,4]。我国山羊大都有繁殖力强、耐粗饲的优点, 但同时又具有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等缺点。要提高当地山羊的产肉性能, 引进优良的品种山羊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经波尔山羊改良后的品种, 具有较大的体格和较快的生长速度, 且杂交羊的适应性好, 繁殖力强, 体型好, 产肉量高。
(2) 我国的江淮之间草场面积大, 光、热、水条件好, 产草量高, 营养丰富, 如能充分利用和开发, 引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良品种山羊, 如波尔山羊, 对大力发展养殖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巨大的意义。
摘要:介绍了定远县波尔山羊的饲养与繁殖现状, 分析了其与江淮白山羊杂交利用的优势, 并对其疾病的防治提出综合措施, 以促进波尔山羊在定远县的持续利用。
关键词:波尔山羊,养殖,杂交利用,疾病防治
参考文献
[1]刘铮铸, 巩元芳, 张香斋, 等.波尔山羊与唐山奶山羊杂交三代羔羊体重和体尺的主成分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1) :36-38.
[2]杨太根, 杨祖林, 宋俊敏, 等.波尔山羊、努比山羊、马头山羊三元杂交试验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 2010 (2) :8-9, 12.
[3]王阿庚.波尔山羊养殖前景广阔[J].上海农村经济, 2003 (6) :31.
杂交养殖 篇6
关键词:杂交鲟,网箱,养殖技术,经济效益
近几年, 鲟鱼出口越南的量越来越大, 虽然鲟鱼养殖在广大地区得到推广[1], 但养殖区域远离越南出口岸。大化瑶族自治县具丰富的水域条件, 且比较接近越南出口岸, 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 经多次考察,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水电站库区进行了杂交鲟鱼的健康网箱养殖,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技术及经济效益总结如下。
1 杂交鲟网箱健康养殖技术
1.1 养殖环境条件
大化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 介于北纬23°33′22″~24°22′20″, 东经107°9′45″~108°2′22″。养殖水域选择在位于红水河中游的大化县城的大化水电站, 该水电站属于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六级梯级水电站, 库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12 200 km2, 渠化河道82.65 km, 水库面积21.96 km2。电站正常蓄水水位155 m, 相应库容4.19亿m3, 死水位153 m, 调节库容0.43亿m3。水库水质清洁, 适合鲟鱼的网箱养殖, 各项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198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的规定。网箱养殖区水流速不能过大, 否则会影响到杂交鲟的摄食和增加能量损耗, 从而降低养殖成活率。
1.2 网箱规格与设置
采用规格为5 m×6 m×4 m的网箱, 由聚乙烯无节网片制成, 网目大小具体由鱼种规格而定。每排5箱共设置10箱, 合计300 m2。用角钢焊接制成网箱框架, 用空塑料油桶提供浮力, 网箱露出水面约40 cm, 并用锚绳固定浮式网箱。把2排网箱并联, 以方便投喂饲料和管理。鱼种放养前15 d将网箱消毒后安放到网箱框架上, 使藻类附着于网衣, 预防鱼体与网箱摩擦受伤感染疾病。在南方网箱养殖杂交鲟时, 网箱深度不能过浅, 预防夏季高温天气时, 杂交鲟发生应激反应, 影响养殖效果。
1.3 鱼种投放
从贵州省引进鲟鱼鱼种,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害、规格为12 cm、体重8 g的鱼种进行投放, 鱼种进网箱前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具体投放数量为1 200尾/箱。同时, 为了清除附着在网衣上的藻类, 每口网箱内需要投放鲮鱼10尾。采用杂交鲟网箱健康养殖技术, 注意苗种在长途运输之前, 一定要进行拉网密集锻炼, 以提高苗种运输的成活率。应当合理搭配有舐刮习性的鱼类, 不但可以清除网衣上附着的藻类, 减少清洗网衣的劳动, 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2]。
1.4 饲料投喂
鱼种进箱后第2天, 鱼种适应新的环境后才开始对其驯化投喂, 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 选用饲料蛋白含量36%。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 坚持定时、定量、定质饲喂, 遵循“少、多、少, 慢、快、慢”的方式, 每次投喂应在40 min左右, 每次投喂至鱼吃到8成饱则停止。
1.5 日常管理
一是经常巡箱。了解网衣完好程度, 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清除网箱内及周围的漂浮物、死鱼等。同时, 观察鱼体生长情况, 要求每箱鱼种规格基本一致, 过大或过小的鱼种要分箱整合饲养, 达到上市规格的要及时上市, 以提高网箱利用率。鲟鱼惧怕强光的刺激, 因此白天不投喂时用遮阳网遮盖在网箱上, 预防养殖过程中强光刺激杂交鲟。二是防洪与防逃。每天观察标志鱼是否还在箱中, 并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洪水季节要做好防洪工作, 避免大树枝或竹子撞破网箱, 同时要注意敌害生物如鳡鱼、水老鼠的侵入, 发现时要及时防护或清除。三是做好记录。管理人员每天要记录好各项工作的内容。四是及时换网箱。主要是当网箱中的鱼类饲养到一定时间后要及时换大网目网箱, 从而增加养殖水体氧气, 减少网箱堵塞现象, 有效改善网箱内的水体环境[3]。
1.6 疾病防治
网箱安装前要清洗和消毒, 鱼种进箱时要进行浸洗, 消毒后才可以放到网箱中[4]。防治真菌性疾病, 可用500 mg/L食盐与小苏打水合剂浸泡患鱼10 min左右。防治细菌性疾病, 可用沙拉沙星拌料投喂, 每次用量为15~20 mg/kg体重, 也可用大蒜素拌料投喂,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 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防治寄生虫鱼病, 可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阿维菌素进行拌料内服治疗。
2 经济效益分析
从2012年3月25日杂交鲟鱼种进箱至2013年10月20日开始捕获销售, 2013年12月12日全部销售完毕。经过统计, 杂交鲟成活率为82%, 收获情况见表1。根据记录统计, 共投入蛋白含量为35%的全价饲料45.7 t, 杂交鲟产量共计22 864 kg, 则饵料系数为2.0。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总收入960 288元, 根据记录统计, 扣除总成本为649 400元, 其中苗种费122 000元, 饲料费457 000元, 网箱折旧、人工、电费等65 000元、药费5 400元, 则利润为310 888元, 平均每口箱的利润达31 088.8元。
参考文献
[1]孙剑, 刘传忠, 王坤, 等.几种杂交鲟水库网箱养殖对比试验[J].水产学杂志, 2009 (3) :49-52.
[2]徐梅英, 常抗美.杂交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04 (5) :35-36.
[3]向国荣.匙吻鲟、杂交鲟、史氏鲟网箱养殖生长对比试验[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8.
黑龙江省野家杂交猪养殖现状分析 篇7
黑龙江省野猪资源丰富, 属于东北野猪, 分布在省内的林区和半山区, 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抗逆性很强, 所需营养物质完全靠自由采食野生食物获得, 因长期采食山核桃、野生松子等野果和野菜、渴饮山泉水, 导致了其肉野味浓厚;长期的奔跑运动, 使其脂肪沉积少、瘦肉率高、肌纤维发达, 但口感较差。从野外捕获的野猪野性强, 很难驯化成活, 难以采用非麻醉法进行采精, 成年母野猪每年冬季发情一次, 产仔数4~6头, 且人工不易养殖成活。
利用野猪 (♂) 与家猪 (♀) 进行杂交的后代称为野家杂交猪, 也有人称作特种野猪。经过选育的野家杂交猪, 可集家猪与野猪之长, 既继承了野猪瘦肉率高, 适应性强, 野味浓厚, 又克服了野猪季节发情, 产仔少和不易饲养等缺点, 使之能正常繁殖饲养, 尤其肉质优良、肉味鲜香、营养丰富、健康安全,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黑龙江省各地也被广泛饲养。经过对全省野家杂交猪养殖情况进行调研, 主要分布在牡丹江、绥化、伊春和佳木斯等地的山区和半山区饲养场 (户) , 在城市周边也有部分养殖场 (户) 进行饲养。在饲养规模上黑龙江省虽然养殖野家杂交猪的人较多, 但饲养规模不大, 大的可以达到 上万头, 小的3~5头, 专业的育种机构相对较少, 养殖场也大都放在了经济效益上, 甚至有的养殖户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 利用商品代的野家杂交猪再与商品代家猪杂交, 导致饲养出的野家杂交猪的生猪稳定性不好, 均一度不高, 严重制约了产品销售信誉。
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1 饲养水平低
在调研中发现, 除了几家相对有实力的养殖场外, 大多数养殖场 (户) 在饲喂上均是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舍饲圈养。猪只品种生产性能不高、管理条件差、保健与疫病防控工作不到位, 猪只活动面积较少, 且生长速度慢, 几乎为家猪的二倍时间, 在养殖后期脂肪沉积过多, 影响了胴体品质。野家杂交猪要有充足的青绿饲料和粗饲料来调节猪只的消化系统、降低饲料成本, 尤其在饲喂后期, 要降低能量饲料的供给量, 以减少脂肪的沉积。为此, 野家杂交猪养殖中保证一定的种植土地面积, 以保证能够采实到充足的青绿饲料, 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收购一些山核桃、橡子等山产品以改善猪肉品质。
2.2 消费群有限
由于养殖区多为山区和半山区, 当地消费水平较低, 消费量有限。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等市内有部分公司设立了销售专柜和专卖店, 但销售数量有限。而由于个体规模相对较小, 又制约了向南方高端消费市场的销售。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 野家杂交猪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建立健全的产业链, 形成繁育在总场, 扩繁在各地区 (繁育基地) , 养殖在全省及邻省 (农户、养殖场) , 销售在全国 (主要是南方发达城市) 。连锁经营, 品牌销售, 扩大知名度, 集中组织销售经营模式, 进行“科研机构+农户+公司”的养殖销售模式, 以实现多赢的格局。
3 发展前景
3.1 科学研究的需要
家猪起源于野猪, 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 体型外貌发生了改变。家猪品种改良一直是猪育种学中的主要方向, 育种学家通过不同品种、品系的家猪之间进行杂交育种, 经过严格的品种性状评定, 选育出了家猪良好的经济指标。然而, 高生产性能的家猪对环境的要求 更高, 致使抗逆性等原本优良的性状不断退化, 甚至丢失。在家猪中已经退化、丢失的优良性状, 不可能通过家猪各品种、品系间的杂交获得恢复。因此, 脱离单纯家猪方面的育种, 扩大基因杂交范围, 结合现代育种技术方法, 对于改良、提高家猪生产性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1]。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动物资源基因库, 利用优良野猪资源与家猪杂交培育出生产性能优良的猪品种, 建立良种猪繁育体系和杂交猪配套生产体系, 生产出大量优质商品猪, 已成为养猪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野家杂交猪虽然有发展, 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育种, 盲目的杂交下去只会使其后代失去杂种优势。研究人员通过对野猪和家猪各种性状数据的比较、特别是分子方面的差异, 分析物种进化的过程, 寻求优良基因, 运用到家猪的分子育种方面, 探索在家猪中引入野猪的什么基因, 如何引入, 引入多少, 将会对家猪的品种改良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特色消费的需求
人们喜爱食用野家杂交猪肉不仅仅是因为其肉质鲜香、富含营养、野味浓厚, 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其特殊的饲养管理环境和饲养方式使得生产的猪肉产品健康安全, 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如果单纯地运用现代养殖技术, 在完全舍饲条件下采用全价饲料饲养, 野家杂交猪的肉质与家猪无明显差异, 经济效益不是很显著。所以野家杂交猪在饲养方式上也必须采取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 发展方向上要按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要求, 生产高档优质的猪肉产品, 要有别于现代的工厂化养殖模式, 方能保证和扩大消费群体, 否则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
4 结语
野家杂交猪养殖不同于家猪养殖, 必须按照其生活习性进行养殖, 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 以生产高档优质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目标, 满足特殊消费群体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建立科研机构育种、养殖场 (户) 饲养、公司销售, 利益均享的“三位一体”的品牌连锁经营模式, 确保野家杂交猪养殖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