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中稻(精选8篇)
超级杂交中稻 篇1
渠县丰乐乡跃寨村地处四川省川东渠江河畔, 位于30°38' ~ 31°16' N, 106°58' ~ 101°15E, 海拔300m左右。渠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春季回暖早,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 多伏旱。7月中旬起, 伏旱高温天气频繁,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炎热干旱高峰期, 极端高温达40℃以上。
水稻生产是渠县农业的支柱产业, 常年种植水稻面积35. 33万hm2。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县推广三系杂交稻, 但产量始终徘徊在400kg /667m2左右。为了确保粮食安全, 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 只有提高单产才能稳定总产, 增加农民收入。为此, 渠县农科所牵头制定了渠县超级杂交中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栽培技术实施方案, 2013年, 跃寨村3个组48户, 面积5. 93hm2, 平均单产682kg /667m2; 2014年跃寨村3个组51户, 面积7. 07hm2, 平均单产712kg /667m2。2014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连续高温伏旱, 时间长达15d以上, 此时正是水稻抽穗扬花阶段, 使水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8月22日, 经省、市、县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验收, 最高产量达824kg /667m2, 平均712kg /667m2。全县推广Y两优1号面积2667hm2, 平均增产150kg /667m2, 增产水稻6000t, 按稻谷市场价2. 7元/kg计算, 增加农民收入1820万元。
通过2年的“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实施,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渠县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 为渠县水稻提高单产, 稳定总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1选用良种
Y两优1号是超高产、耐肥、抗倒伏、多抗、米质优的优良品种, 是农业部连续4年的主推品种, 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该品种分蘖力较强, 株型松紧适中, 具有典型的超级稻冠层、矮穗层, 植株冠层形态具有“长、直、窄、凹、厚”的叶片特征, 且穗层较矮, 重心降低, 不易倒伏。上面的3片功能叶直立, 叶片夹角较小, 互不遮荫, 大田生长通风透光性好, 有利于合理密植, 更好地利用光能资源, 增加有效穗, 降低田间病虫危害程度。
2培育壮秧
2. 1适时播种, 旱育壮秧
旱育秧在跃寨村推广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一般在3月5 ~ 10日利用晴天做好苗床, 培肥苗床土壤, 施用腐熟农家肥, 并要对土壤消毒调酸, 施清水粪。种子经消毒处理, 清水泡4d, 哑谷播种, 双膜覆盖 (地表层、拱层) , 加强苗床管理, 保证苗齐、苗壮, 不烧苗。
2. 2适时播种, 田膜育秧
我地在水源方便的地方可以采取田膜育秧, 一般于3月15 ~ 20日, 气候回升到15℃ 时播种。播种前选好秧田, 清除杂草, 施足底肥, 平整秧田, 开沟0. 5m, 开厢1. 4m宽, 厢面无积水, 厢面亮底2 ~ 3d, 不开裂, 保持沟内有水。种子稀播、匀播, 秧苗有1 ~ 2片时厢面保持“花花水”。4月10日左右揭膜练苗, 预防秧苗徒长, 在栽秧前7d施1次送嫁肥, 如有病虫应施药防治。加强秧田田间管理, 合理关水, 合理施肥, 培育多蘖壮秧。
3合理密植, 适时移栽
3. 1合理密植
通过我地几年来推广超级杂交中稻的实践, 本地合理密植的密度, 一般以1. 1 ~ 1. 2万窝/667m2左右为宜, 有助于获得高产。中低产田采用30cm × 16. 7cm宽行窄株, 东西定向, 拉线定植移栽, 每栽8个宽行后就留0. 5m宽行作人行道, 并作为施肥杀虫防病的作业通道, 这也加大了大田的边际优势, 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 改善田间小气候。
3. 2适时移栽
4月22日开始移栽, 5月2日移栽结束。移栽时浅水栽秧, 入土2 ~ 3cm。浅水栽秧是水稻分蘖早生快发的重要条件, 能提高低节位分蘖, 多分蘖, 成大蘖, 增加有效穗, 减少无效分蘖。如果灌水过深, 会损失基部的有效分蘖及产生的有效2次分蘖, 使单株有效穗减少, 直接影响大田产量。
4科学配方施肥
渠县农科所根据跃寨村的土壤情况, 制定了不同施肥时期的配方施肥方案, 组织县乡两级农技干部和退休农技干部到现场, 针对不同农户田块计量发放到田间后施肥。
4. 1施足底肥
4月15日从水库抽水灌田, 浅水灌溉, 施足底肥, 平整田块, 清除杂草, 农家肥与化肥配施。农家肥主要为羊粪、兔粪、油枯、菜场的蔬菜下脚等, 施肥量为1000kg /667m2左右, 水稻测土配方肥三元复合肥有效养分含量48% ( N18、P15、K15) , 施用量40kg /667m2。
4. 2施分蘖肥
在移栽后7 ~ l0d施10kg /667m2尿素和10kg / 667m2“稻田生物宝”, 除草、防坐蔸, 促进水稻早分蘖, 保证一般大田分蘖达到20 ~ 25万苗/667m2。
4. 3巧施穗肥
在6月20日左右, 当水稻主茎幼穗分化进入Ⅱ 期时施三元复合 (肥含量45% , N15、P15、Kl5) 10kg / 667m2, 尿素5kg /667m2, 促进枝梗分化, 为大穗的形成打下基础, 增加穗粒数, 增加结实率, 降低空壳率, 提高千粒重。
5科学管水
跃寨村3个组的水稻田从水库统一于4月15日抽水灌田, 每个田块保持浅水栽秧, 合理促控, 深水活棵, 浅水促蘖。6月15日左右当分蘖苗16 ~ 18万苗/667m2时, 晒田控苗, 提高肥料利用率, 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病虫害。晒田时间7d左右, 控苗复水5 ~ 6cm。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伏旱期间, 于7月21日统一在水库抽水灌田, 保证了水稻抽穗扬花对水分的需求, 改善了田间小气候, 为水稻高产丰收打下了基础。收获前7 ~ l0d放水晒田, 保证机器收割, 切忌断水过早, 影响产量。
6统防病虫害
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实行统防统治。 通过培育壮秧, 健身栽培, 提高植株综合抗性, 两系超级稻比三系杂交稻的抗性强。根据我地稻田病虫害历年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制定预防措施和药剂防治时间, 统一宣传、培训, 统一发放对路的农药到农户, 督促农民及时施药到田间, 不留死角。
5月15日左右防治水稻一代螟虫、稻蓟马、稻水象甲, 用25% 毒唑磷乳油100m L/667m2对水60kg /667m2喷雾于稻田;6月20日左右用50% 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150g /667m2对水100kg /667m2, 在早晨有露水时喷于稻株中下部;7月5 ~ 10日预防穗颈瘟稻田病和二代螟虫、稻雹虫、稻纵卷叶螟, 采用一枪药的方法, 用75%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g / 667m2加毒唑磷乳油100m L/667m2对水50kg喷雾防治。
7讨论
2015年6月份由于阴雨天气多, 光照不足, 低温时间长 (持续1个月左右) , 导致水稻分蘖慢, 分蘖时间长, 营养生长期延长, 植株变高, 水稻抽穗期推迟5 ~ l0d。
水稻抽穗时间一般都在7月下旬, 却遇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多日37 ~ 39℃ 高温, 甚至达40℃ 的极端高温, 此时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灌浆、结实阶段, 造成水稻高温逼熟, 生殖生长期缩短, 影响千粒重, 导致千粒重比往年下降2 ~ 3g。高温还影响结实率, 2015年结实率一般在80% 左右, 比往年下降了5% ~ 10% , 最终影响了我地“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第二期实现800kg /667m2的目标。
超级杂交中稻 篇2
一、成灾的原因及现象
在鄂南地区,盛夏高温季节主要发生在7月20日至8月10日,一般气温在35~40℃之间,特别是7月25日至8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8~40℃,夜间温差小,持续时间长,从而导致杂交中稻结实率低。2003~2008年的生产调查表明,4月5日至10日播种,其生育期在135天左右的,结实率正常;4月20日至5月5日播种的易遇高温,结实率低;4月5日至10日播种,生育期在145天以上的结实率最低,为害严重;5月15日后播种的无论其生育期长短,结实率都正常。从不同品种受高温为害的情况看,有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常规中稻品种耐高温能力强于杂交中稻品种;二是杂交中稻劣质高产型品种耐高温能力强于优质高产型品种;三是短粒型品种耐高温能力强于长粒型品种;四是杂交中稻品系抗高温能力顺序为汕优类>Ⅱ优类>金优类>两优类;五是丘陵山区(垄田小气候)的为害程度高于平原湖区;六是水源条件好的高于有旱情的稻田。
二、提高结实率的避灾对策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多,程度也会越来越重。鄂南2003年的夏季高温(38~40℃)灾害警示我们,提高杂交中稻结实率应采取以下避灾对策:
1. 提高认识,加强采取农业技术应对“温灾”的指导。过去农民在水稻生产中对“温灾”认识程度不高,很少采用防范“温灾”的措施。今后各级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应提高农民对“温灾”的认识,加强采取农业技术应对“温灾”的指导,尽可能提早预防,减少损失。
2. 科学调节播种期。鄂南盛夏高温期一般出现在7月20日至8月10日,特别是7月25日至8月5日抽穗扬花期的极端高温(38~40℃)为害更严重。在杂交中稻栽培上,应注意将抽穗扬花期避过这一高温的为害,争取在7月20日前或8月10日后抽穗开花。调研表明,杂交中稻遇高温为害结实率低,多数播种期是在4月20日至5月10日,以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的为害最重,因此期播种的抽穗扬花期最易遇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35~40℃的高温。所以,根据这一气候规律,合理调节播种期,是避灾和减灾的重要手段。
3. 根据生育期合理选择避灾品种。近年来的避灾实践经验证明,作早熟(4月5日至10日播种)杂交中稻栽培,全生育期在135天左右,从播种到齐穗(抽穗扬花期)85~90天的品种有汕优63、金优桂99、金优63、金优725、Ⅱ优航1号、Ⅱ优501、两优318、两优818、两优6326、Ⅱ优838等;作迟熟(5月15日后播种)栽培的品种比较普遍,可选用那些优质高产的品种,如两优培九、杨两优6号、两优036、两优2186、Ⅱ优086、Ⅱ优725、Ⅱ优084、冈优725、红莲优6号、丰优香占等,如果在牛力、机力、人力、茬口、时间上确实难以兼顾,那就要选择比较耐(抗)高温为害的品种,如汕优63、冈优725、Ⅱ优航1号、红莲优6号等。
4. 其他辅助措施。实践证明,高温期间稻田封闭10~15厘米深的水,增加田间穗层空气湿度,有利于开花授粉,可提高结实率17%。叶面喷施0.4%磷酸二氢钾,或生命素25克或FA高效抗旱肥70~120克对水60千克,也可使空壳率降低10~20个百分点。
超级杂交中稻 篇3
超级杂交水稻由于生物量大,肥料需求量特别是氮肥需求量多,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因种植超级杂交水稻增施氮肥对环境的压力无疑也会不断增加。如何既不影响超级杂交稻正常高产生理,又在减少氮肥总用量下获得较高产量,已成为超级杂交稻节氮高产栽培研究的重要技术难题[6]。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缓/控释肥料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7,8]。由于生产成本等方面原因,以往对缓/控释肥料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养分释放与水稻需肥的同步性、对水稻产量影响及其对氮素利用效率等的效应方面[9,10,11],但关于缓/控释氮肥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最适用量及与磷钾等养分的配合施用效应研究极少,在超级杂交稻方面的应用研究未见系统的报道。为探索缓释尿素(简称SCU)应用于超级杂交中稻节氮栽培的适宜用量范围及其与磷钾最佳搭配比例,2007年我们以缓释氮肥为氮源肥料,探讨了SCU最佳用量及其与磷钾配合施用的最佳比例,以期丰富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技术体系,并为缓释氮肥应用于水稻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试验材料
本试验于2007年5月在湖南中方县花桥镇梅树冲村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进行。选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为供试材料。用硫包衣缓释尿素SCU作氮源(含N37%),磷肥用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用KCl(含K2O 60%)。试验田面积1364m2,土壤理化性质是:有机质含量49.0g/kg、pH值5.6、全氮2.0g/kg、碱解氮102.3mg/kg、全磷1.0g/kg、速效磷17.1mg/kg、全钾49.9g/kg、速效钾72.5mg/kg。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试验设计。3种肥料(N、P、K)因素分别设置4种施用水平,即每hm2施SCU 0kg、243kg、486kg、729kg(分别折合纯氮0、90、180、270kg,表示为N0,N1,N2,N3);施过磷酸钙0kg、375kg、750kg、1125kg(分别折合P2O545、90、135kg,表示为P0,P1,P2,P3);施KCl 0kg、150kg、300kg、450kg(分别折合K2O0、90、180、270kg,表示为K0,K1,K2,K3),共14个处理组合,重复3次,42个小区,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起埂隔离,埂上覆膜,实行单独排灌。NPK各因子水平编码及肥料用量(表1)。
氮肥(SCU)和磷肥于水稻移栽前作基肥一次性施下,钾肥分3次施用,其中基肥施40%、移栽后7d施30%,晒田复水时施30%。水稻于4月20日播种,5月23日移栽,小区划行规格移栽,移栽密度20cm×26.7cm。移栽时选个体素质好、生长匀称的秧苗,保证各小区秧苗长势一致;每穴插2粒谷秧。移栽后3d查缺补苗,发现缺苗死苗及时进行补栽,保证全苗。其它管理同超级杂交稻节氮高产栽培。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经济性状调查
收获前2d调查各处理的平均有效穗数,每处理选有代表性的稻株5蔸,进行室内考种分析株高、穗长、平均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1.3.2 收获计产
小区单收单晒,单独计产,三次重复总计后平均为不同处理实际产量。
1.3.3 氮磷钾三元素与产量关系数学模型建立
根据不同处理实际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根据数学模型计算最高产时的施肥量,以及最经济施肥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产量及产量结构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最重要的三大营养元素。从不同处理产量结果可知(表2),氮磷钾三者必须配合施用才能达到高产,任何一种营养受到胁迫都不利于高产。在氮、磷、钾养分水平相等,每两种化肥配施的情况下,以N、K配施的产量最高,N、P配施次之,P、K配施最低,但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不同处理产量结果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较低缓释氮肥条件下(N1水平),不同磷钾配比的处理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2))中等缓释氮肥条件下(N2水平),当磷钾元素均不受到空白胁迫时,处理间产量仍然没有显著差异;(3)高等缓释氮肥时(N3水平),水稻产量反而较中等施氮处理产量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的产量主要限制因子是缓释氮肥用量水平,与缓释氮肥与磷钾肥配比关系不大,但缓释氮用量以不超过180kg/hm2(折合纯氮)为宜,其与磷钾配比为1:0.5:1时达到最高产量与磷钾配比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产。
进一步分析不同处理产量结构差异可知,有效穗数和穗均总粒的变化最大,其CV分别为5.22%和5.57%,实粒数变幅相对较小,CV为4.04%,结实率变异幅度较小,CV为3.75%,千粒重变化最小,CV仅0.45%。这说明穗均总粒数和有效穗受施肥水平影响最大,实粒数受施肥影响大于株高、穗长,千粒重最不易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所以最稳定。分析不同缓释氮用量对不同产量结构影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7(P<0.01)和r=0.734(P<0.01),即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有极显著增加,同时千粒重也随氮用量的增加有显著提高;穗均总粒数、穗均实粒数与施氮水平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结实率则与施氮水平呈负相关,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2.2 施肥量与产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产量与施肥量回归模型
根据最后不同处理实际产量,按照“3414”试验设计通用统计分析方法,以水稻产量为因变量(Y),以氮磷钾三元素为自变量(Xi),X1、X2、X3分别代表N、P、K三种营养元素,用计算机模拟建立NPK肥料与水稻产量数学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Y表示水稻产量,X1为N素水平码值、X2为P2O5水平码值、X3为K2O水平码值(方程决定系数R2=0.729662)。
2.2.2 回归模型的F测验
为了检验上述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F测验,F=9.5967,查表F0.01(9,32)=3.02,F>F0.01,因此表明:该总回归方程回归关系极显著,表示水稻产量与三元素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说明方程具有实际意义。
为了确认各个肥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作用大小,对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进行t测验(表3)。由表3可知,在本试验的肥料用量水平下,回归方程一次中和二次趋势一致,即只有氮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磷钾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氮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交互项则除磷钾交互作用接近5%的显著水平外,且氮磷、氮钾交互作用均没达显著水平,说明磷钾肥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大于氮磷和氮钾的交互作用影响。
注:t0.05=2.021,t0.01=2.704,*表示接近5%显著水平,**表示1%显著水平。
2.2.3 主因子效应分析
从各主因互单独效应看,根据回归方程中一次项系数的值,N、P、K的一次系数分别为:1789.756、29.1481、481.507(绝对值),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对水稻产量影响中最大的因素是氮,其次是钾,磷最小,所以可以认为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在于氮肥施用量。
为求取不同肥料品种的单因素效应,采用固定另2个因素为0水平,代入原数学模型,分别得到单因素效应函数:
将三个单因素与产量的方程绘成图1,从图1可以看出,氮、磷二种肥料与产量关系符合报酬递减规律,但钾肥则表现出与氮磷完全不同趋势,表现为先降后升,即钾肥用量从无到有少量增加时产量反有减少趋势,当钾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钾肥的这种现象可能与土壤有效钾含量高低有关,可能是本试验区钾素水平较高,所以施用后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
结合回归方程(1)分析,三元素肥料的两两互作效应中只有磷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为正值,氮肥与磷肥、氮肥与钾肥的互作效应均为负值。这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增施磷肥或钾肥有利于提高钾肥或磷肥的肥效。
图2是设定三元素肥料中一个因素码值为0水平时,其它两因素互作效应图,磷钾肥互作曲面为唯一最大值的向上凹起的曲面,表明增施氮肥时不宜过量增施磷肥,过高氮和磷肥配合不利于水稻高产;而氮与磷互作的产量曲面图则为一个凸形曲面,说明增施氮肥时应注意适当增施钾肥,则更容易获得高产;氮与钾互作的产量曲面则是一个“鞍状”不规则曲面。由图可以看出,低磷和低钾时不易获得高产,高磷时增施钾肥有利于水稻高产。比较三个互作图产量变化趋势可知,三元素肥料中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但其在土壤中的变化也大,受到土壤类型、肥料品种及地力等因素的影响。
2.3 最高产量及经济产量的确定
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就是水稻最高产量。根据经济学原理,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肥料投入量所能增加的作物产量,就称边际产量。利用对回归方程求导,即得到最高产量的施肥量。
利用这一原理对上述回归方程分别求出N、P、K的最高施肥量。经计算(方法略),最后求得最高产时NPK施用量(均为折纯量)分别为205.2 kg/hm2、38.8 kg/hm2、158.6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10500.9kg/hm2。
经济产量是根据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个单位肥料投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和其得到的边际效益之差(边际利润)确定。当边际利润为0时,即最后一个单位投入的肥料成本与收益相等时的产量称为最佳经济产量,此时的施肥量即为最佳经济施肥量。按照此方法,求得本试验条件下经济产量为9615.0 kg/hm2,此时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204.3kg/hm2、39.0 kg/hm2、158.9 kg/hm2。
2.4 产量的数学模拟与方案综合选优
由上述最高产量可知,方程极值产量并不是实际产量最大值,其实只是一个最优配比组合产量。为此,采用随机数列的方法对本试验NPK肥料的施用量内,分别取值进行组合,做施肥最优组合频率分析,即:氮磷钾三因素分别从0~3水平间隔1取值(各得4个取值);共得64套农艺方案的产量经结果,用产量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选优,从中筛选产量在9750kg/hm2以上的组合方案12套,占18.8%,然后进行频率分析,以分别对应确定N、P、K的取值范围(表4)。
3 结论与讨论
3.1 关于不同肥料及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氮磷钾是水稻生产需要的三大营养元素,但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产量影响程度不同。本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变化主要原因是氮用量的增减,不是氮磷钾三元素比例变化;但氮磷钾三者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只有当NPK三者配比合适时,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优易获得高产。本试验结果表明:N2P2K2处理产量最高,说明此时氮磷钾配比最佳。同时,氮磷钾三因素对水稻产量影响次序是:氮>钾>磷。氮磷钾相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次序是:PK>NK>NP。关于氮、磷、钾施肥在水稻生产上应用比例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研究结果趋向于1∶0.3~0.5∶0.6~0.7[12],有人认为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上,可采用1∶0.6∶0.8~1[13]。本试验模拟寻优求得的氮、磷、钾的最佳比例约为1∶0.5∶1。
本试验建立的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施肥模型以及由此决策的最佳施肥组合对于试验点周边地区具类似条件的栽培区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实际生产应用时应根据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以及当地气候、品种、肥料种类、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化施肥。
3.2 关于缓释尿素及磷钾在超级杂交中稻上的最佳施用量
缓释氮肥SCU养分缓释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超级杂交中稻上氮肥施用总量。以往研究表明[6,14]:缓释氮肥SCU养分缓释效果良好,其氮素释放与超级杂交中稻的吸氮规律基本同步,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不减少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降低总氮用量。本试验条件下,Y两优1号单产达到9750kg/hm2以上的氮、磷、钾肥最适施用量范围是:N 163.3~196.7 kg/hm2、P2O557.2~85.3 kg/hm2、K2O 175.5~214.5kg/hm2,其氮用量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这更进一步验证了SCU的节氮效果,说明SCU在中国南方稻区超级杂交稻中稻生产上有着广阔的节氮增效应用前景。
3.3 关于本试验的设计方法
杂交中稻间栽糯稻技术 篇4
1 杂交稻间栽糯稻的主要方式
通过多年的间栽糯稻实践, 至2007年, 笔者认为:有两种间栽种植糯稻方式, 一是大田里的“带间栽”。即以两行 (宽行35 cm, 窄行25 cm, 退窝20 cm。) 杂交稻, 在宽行间栽一行糯稻 (退窝60 cm) , 连续栽3个宽行的糯稻, 3行糯稻以错窝式栽植, 成为8行杂交稻, 3行间植糯稻。1宽行35 cm人行道, 便于下田施药、施肥管理。这样的复合体为一带, 称之为“带间栽”。二是小田“边际间栽”, 即宽度5 m以下的田块都称“小田”, 顺田边栽两行杂交稻 (窄行25 cm, 退窝20 cm。) , 留一宽行35 cm, 在宽行里栽植糯稻 (退窝30 cm) , 只要小田四周田坎、田壁高度不超过1 m的田块, 四周均可间栽糯稻, 这种绕边间栽方式, 称为“边际间栽”, 更有利于采收。
2 主要技术要求
(1) 糯稻品种选择: (1) 熟期短于杂交稻、植株高于杂交稻, 如:高竹秧秆糯或高秆大糯谷等品种。 (2) 抗稻瘟病和纹枯病。
(2) 适期播种:糯稻较杂交稻提前1~2天, 用温水 (55℃) 加75%三环唑5 g浸种24小时, 然后捞出洗净后, 再用清水浸种48小时;捞出湿润, 应用高温 (38℃) 破胸崔芽法, 待成“眼屎包”, 即可播种。育秧方式:一是旱育秧, 应用旱育保姆剂包衣, 稀播育成大苗秧。二是水育秧方式, 稀播匀播, 地膜覆盖, 育成中苗。待杂交稻栽后, 及时间栽糯稻。
(3) 科学施肥:间栽糯稻的田块较纯杂交稻田块多施3%~5%肥料。底肥:每667 m2用50%沃津牌BB肥20~25 kg, 敌克松150 g;栽后7~10天施一次分蘖肥, 施尿素4~5 kg、锌肥1 kg;在糯稻破口期施尿素6~7 kg。
(4) 病虫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以预防为主, 在苗期用20%三环唑1000倍防治稻瘟病, 在圆杆期用20%井岗霉素35 g/667 m2防治纹枯病。5月下旬用5%锐劲特20~30 mL/667 m2防治一代二化螟。7月上旬用20%扑虱灵1000倍防治稻飞虱和用5%锐劲特20~30 mL/667 m2卷叶螟, 同时用20%井岗霉素35克/667 m2防治纹枯病, 用20%三环唑1000倍防治稻瘟病。
(5) 适时收获:以割穗为主的方式, 在8月中下旬及时收获间栽糯稻。
3 杂交稻间栽糯稻的发展前景
目前, 在金桥镇有稻田1000多hm2, 杂交稻间栽糯稻按种植每667 m2增收75 kg计, 全镇一年可增收112.5 t糯谷。间栽糯稻是一个农业生产上的结构调整方法, 也是一条发展糯稻业的特色之路, 间栽糯稻在所有稻区均可种植, 起到增产增收作用。
4 杂交稻间栽糯稻的技术优势
(1) 可以避免尽作优质高秆糯稻的倒伏。
(2) 可以避免尽栽糯稻诱发稻瘟病和纹枯病, 杜绝了稻瘟病和纹枯病中心病团危害, 造成糯稻无收现象。
超级杂交中稻 篇5
1 试验示范概况
1.1 试验示范时间、地点和面积
2015 年3 月至10 月, 在罗田县大崎镇李婆墩村9、10 和11 组进行, 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条件好的平畈沙壤田为示范田块, 示范面积6.67 hm2。
1.2 品种对比示范
选用3 个组合作为再生稻示范品种, 分别是准两优608、准两优199 和两优527, 以推广应用多年的两优2186 作为对照, 每个参试品种的示范面积为1.67 hm2, 随机抽取1000 ~ 1333m2进行实收测产调查。
1.3 不同收获方式的再生稻效果比较
采取人工收割和机械收割两种方式进行, 每个品种两种收获方式各安排试验示范面积0.13hm2, 收获后及时扶桩、上水和追肥, 其它栽培管理措施一致。收割机械为久保田Pro688Q, 履带宽幅450 mm, 割幅宽2000 mm, 碾压比例25% 左右。
1.4 不同施肥量再生效果比较
设2 个施肥处理, 每个处理试验面积1333m2。处理一:施肥二次, 收获前10 天施用催芽肥, 每1hm2施尿素187.5kg, 收获后2 天内再追施壮芽肥, 每1hm2施尿素150.0kg。处理二:施肥一次, 于收获后2 天内追施提苗肥, 每1hm2施用尿素187.5kg。
在稻谷黄熟期, 分别对头季稻和再生稻及时进行实割测产, 测定稻谷水分, 折算成干谷产量, 并调查好实收产量和相关收获成本。
2 示范表现
2.1 产量表现
4 个示范组合的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结果见表1 和表2。再生稻示范区头季稻平均理论产量为8688.0kg/hm2, 平均实际产量为8307.0kg/hm2;4 个品种中, 头季产量表现最高的品种是准两优199, 其实际产量为8904.0kg/hm2, 其次是对照种两优2186, 产量较差的则是两优527。再生稻理论产量为5253.0kg/hm2, 实际产量为4839.0kg/hm2。在所有的参试品种中, 以准两优608 再生稻产量最高, 理论产量为5799.0kg/hm2, 实际产量达5284.5kg/hm2, 其次是准两优199, 表现最差的是对照两优2186, 理论产量为4378.5kg/hm2, 实际产量为4029.0kg/hm2。准两优199、准两优608、两优527 和两优2186 头季稻和再生稻的实际总产量分别为14032.5、13464.0、12325.5 和12760.5 kg/ hm2。
2.2 收割方式效益分析
从表3 看出, 人工收割方式再生稻实际产量为5284.5 kg/hm2, 比机械收割方式每1hm2多收1012.5kg, 按稻谷单价2.50元/kg计算, 人工收割方式每1hm2多收2531.25 元;因人工收割方式头季稻每1hm2收获成本达7950.0 元, 比机收方式高5850.0 元, 这样, 机收方式比人工收割方式每1hm2可节省成本3318.75 元, 经济效益较好。
2.3 施肥方式效益分析
施肥二次的再生稻产量高于施肥一次的产量。从表4 看出, 再生稻施肥2 次比施肥1 次每1hm2多收稻谷714.00kg, 按稻谷单价2.50 元/kg计算, 每1hm2增收1785.00 元, 除去每1hm2多投入150.0kg尿素支出330.00 元, 施肥2 次比施肥1 次的每1hm2增加纯收入1455.00 元。
2.4 再生季栽培技术
选择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品种生育期适中, 既要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也要保证再生稻抽穗扬花期避开9 月20 日左右的寒露风, 安全成熟。头季稻要求产量高, 奠定高产的基础, 同时休眠芽再生早发能力强, 能形成较多的有效穗。
适时早播, 及时收获, 适当留茬。采用温棚育秧, 3 月20日左右播种, 头季稻在8 月15 日左右收获, 收割前排干水, 尽量减少机械碾压损失, 留茬高度35 ~ 40 cm。再生稻9 月20 日前左右齐穗, 10 月20 日前收获。
适时重施促芽肥, 酌施壮芽肥。头季稻齐穗后15 ~ 20天, 即收获前10 ~ 15 天, 上水追施促芽肥, 每1hm2施尿素150 ~ 225 kg、钾肥75 kg。头季稻收割后2 ~ 3 天内, 每1hm2追施尿素75 ~ 150kg作发苗肥, 争取多发再生苗, 促使再生苗整齐粗壮, 提高再生成穗率, 增加有效穗, 促进再生稻高产。
科学管水。头季收获前10-15 天上一次水, 以利追施促芽肥, 防止断水过早。头季稻收割后, 迅速复水, 灌浅水护苗。头季稻收割后24 ~ 30 天, 再生稻进入抽穗扬花期, 田间保持浅水层。再生稻齐穗后, 田间应保持干干湿湿, 以利养根保叶, 籽粒充实饱满, 提高产量。
及时防治病虫害。再生稻齐苗后, 注意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穗茎瘟等病虫害。
3 讨论
再生稻品种选择是再生稻生产的关键。应选用熟期适中、穗大粒多、休眠芽早生快发、再生穗多和出穗整齐、再生力强的品种。示范结果表明, 准两优199 无论是头季稻还是再生稻均有较高的产量, 其综合产量最高, 达到14031.0/hm2, 是一个适合在罗田地区作再生稻栽培的组合。考察产量形成因素, 准两优199 主要高产原因是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具有较高的成穗数和穗粒数。收割后再生苗早生快发, 功能叶片多、光合作用强、再生穗多、成穗率高和穗大粒多。对照两优2186 是一个在生产中应用多年的组合, 产量高, 但不适合作再生稻, 其再生季产量在四个组合中最低, 主要原因是休眠芽生长慢, 再生能力弱, 导致有效穗数少;同时再生季生育期长, 后期受低温影响, 实粒数少。
应积极推广头季稻机收再生模式。机械收割由于履带碾压不可避免要造成再生稻的产量损失。本试验中采用的收割机械为久保田Pro688Q, 履带宽幅450mm, 割幅宽2000mm, 碾压比例25% 左右。从表3 看出, 机械收割方式比人工收割方式减产19.16%。从效益分析来看, 尽管使用机械收割要损失近20% 的产量, 但由于机械收割省工省时, 最终效益仍高于人工收割的效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机械碾压造成的损失。一方面要设计制造能尽量减少碾压比的收割机械, 另一方面通过栽培技术缓解碾压对再生造成的伤害。头季稻收割留桩高度以35 ~ 40cm为宜, 在机械收割前一个星期, 田间应尽量排干水以利机收, 减少稻桩碾压损失;头季稻机收后应尽快扶正稻桩, 将田间稻草清除出田, 并及时灌水和追施尿素等肥料。
再生稻施肥应以追施二次为宜。出苗快再生力很强的品种, 第一次追肥在头季收割前7 ~ 10 天施用为好, 出苗迟缓的品种, 应在头季收割前10 ~ 15 天进行第一次追肥。第二次施肥应在头季收获后尽快完成。施肥以N、P、K配合为好, 一般每1hm2施尿素337.5kg、氯化钾150.0kg和过磷酸钙225.0kg。
摘要:在湖北省罗田县对四个杂交中稻组合准两优608、准两优199、两优527和两优2186开展再生效果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罗田地区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组合准两优199, 其两季总产量达到935.4kg/667m2;头季稻机械收割会造成再生稻产量损失, 但节省成本, 总体经济效益高于人工收割;头季稻收获前后二次施肥方式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增加。
关键词:杂交中稻,再生稻,试验示范,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邓干生, 肖长惜, 罗昆.湖北农业着重发展再生稻产业[N].农民日报, 2015-12-04.
[2]皮少成, 陈鹏宇.积极探索再生稻生产机械化为粮食增产助力[J].湖北农机化, 2015, (3) :7.
[3]钱太平, 方锡文, 张继新等.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19) :4193-4195, 4199.
[4]吴集斌, 李玉白, 王大来等.再生稻不同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及其适宜的播种期[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1~4.
[5]高家旭, 蓝天琼, 刘成家等.不同施肥时间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科技, 2015, (7) :26, 28.
超级杂交中稻 篇6
四川省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端的长江上游,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光照一般, 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7.8℃, 年均降雨量1 065.4mm, 年均相对湿度84%, 年均日照1 397.8小时, 气候非常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水稻是泸县主要粮食作物, 泸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 四川省“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 共建设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0个, 其中3万亩以上优质稻基地5个。为有效推进“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工作开展, 促进水稻增产增收, 增加农民的收入, 2015年开展了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大区对比试验, 从而筛选出“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中稻-再生稻两季都高产的杂交品种。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在泸县云龙镇大水河村八社梁福生责任田中实施, 田块面积1.8亩, 土壤肥力中等。
1.2 参试品种
内香8514、内5优828、宜香优2115、泰优99、川香优3203、蓉优908、T优6135、旌优127、川农优445、泸优137共10个品种。
单位:日/月、天
1.3 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有序排列, 不设重复, 大区面积0.109 08亩, 区间距50cm, 走道66.7cm, 四周设保护行, 实行等行距移栽, 移栽规格20×30cm, 每窝栽1株 (1粒谷) , 亩栽1.111 1万窝。
1.4 育秧与大田管理
3月6日播种, 地膜湿润育秧, 4月16日移栽, 移栽前亩施水稻专用冲施肥25.3kg, 5月27日每亩追施冲施肥17.1kg, 折合亩施纯氮9kg, 其它田间管理同大面积生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参试的10个品种中稻全生育期均在150天以上, 生育期最长的泰优99, 其生育期仅比生育期最短的旌优127长6天为157天, 所有参试品种均为中迟熟品种;再生稻除T优6135齐穗较迟外, 其余品种均能在9月10日前齐穗 (详见表1) 。
2.2 经济性状
从表2看出, 本试验中稻有效穗最多的品种是泰优99, 亩有效穗13.388 8万, 其次旌优127, 亩有效穗是12.899 9万, 有效穗最少的品种是内5优828, 亩有效穗仅有9.333 2万, 较泰优99少4.055 6万/亩, 减少30.29%;中稻着粒数最多的品种是T优6135, 着粒数是261.2粒/穗, 着粒数最少的品种是内香8514, 着粒数是167.8粒/穗, 较T优6135少93.4粒/穗, 减少35.76%;中稻结实率除蓉优908、内5优828、T优6135三个品种抽穗扬花受6月29~7月5日连续7天阴雨影响只有70%左右外, 其余均在80%左右;中稻千粒重差异不大, 除旌优127、T优6135两个品种千粒重在28g左右外, 其余均在30g以上。再生稻的经济性状除结实率外, 其余相对变化较大, 无论有效穗、穗着粒数, 还是千粒重变幅都在32%以上, 其中有效穗最多的川香优3203较最少的蓉优908亩增8.44万穗, 增加77.5%, 穗着粒数最多的蓉优908每穗高达102粒, 较最少的内香8514平均每穗多45粒, 增加78.95%, 千粒重最高的宜香2115较最低的蓉优908高7.7g/千粒, 增加32.49% (详见表3) 。
2.3 产量表现
参试品种中中稻产量最高的是川农优445, 亩产662.8kg;其次是川香优3203和泸优137, 亩产分别为657.3kg和640.2kg;产量最低的是内5优828, 亩产仅470.3kg, 较川农优445亩减产192.5kg, 减少29.04%。再生稻产量最高的是川香优3203, 亩产227.9kg、其次是泰优99和川农优445, 亩产分别为227.8kg和225.3kg;产量最低的是旌优127, 亩产仅128.1kg, 较川香优3203亩减产99.8kg, 减少43.79%。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均高, 且两季总产排位在前的品种有川农优445、川香优3203、泰优99、泸优137、内香8514等, 两季总产均超过740kg/亩, 其中川农优445中稻产量662.8kg/亩, 再生稻产量225.3kg/亩, 两季总产888.1kg/亩, 位居本试验第一。中稻再生稻两季总产最低的品种是旌优127, 两季总产仅有661.3kg/亩, 较川农优445亩减产226.8kg, 减少25.53%。详见表4。
3 小结与讨论
超级杂交中稻 篇7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
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在松溪作中稻种植, 5月中旬播种, 6月中旬移栽, 8月底齐穗, 10月初成熟, 全生育期140天左右, 与籼优63熟期相当。
1.2 农艺性状
该组合株型紧凑, 长势繁茂,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 稃尖紫色。据松溪各示范点考种结果, 亩有效穗16.0万穗, 株高135 cm, 穗长24.7 cm, 每穗总粒数191.3粒, 穗实粒数155粒, 结实率81%, 千粒重27 g。
1.3 抗性
在两年南方稻区国家区试中的抗性综合表现为: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2009年经国家区试华中农业大学高温试验鉴定:抽穗期耐热性1级。在松溪两年试种示范表现抗倒性强, 未发现叶瘟和穗颈瘟。
1.4 米质
米质主要指标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整精米率57.0%,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39%, 垩白度9.2%, 胶稠度79 mm, 直链淀粉含量14.5%。米质较好, 米饭柔软适中, 口感好。
1.5 产量
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6.8 kg,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7%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79.0 kg,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2.9 kg,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 增产点比率89.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1.5 kg,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
2010年在松溪作中稻试种3亩, 平均亩产为632.0 kg;2011年全县5个乡镇共示范种植500亩, 平均亩产为627.0㎏, 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10.8% (极显著) 。农户普遍反映田间生长整齐, 植株矮壮, 耐肥抗倒力强, 丰产性好, 熟期适宜。
2011年9月4日, 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南汉寿县百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达810.0 kg, 已达到农业部第二期超级稻产量标准。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时播种, 稀播匀播, 培育带蘖壮秧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选择肥力中上、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秧田亩播种量10 kg, 稀播均播。播种前秧田应施足基肥, 亩施进口复合肥50 kg作基肥。秧苗一叶一心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 g兑水100 kg喷施, 促矮壮分蘖;两叶一心时亩施尿素5 kg、氯化钾5 kg作断奶肥, 三叶一心时亩施尿素5 kg作壮苗肥;移栽前3~5天亩施尿素5 kg作送嫁肥, 并喷药一次, 做到带药下田, 争取秧苗移栽时带蘖二三个。
2.2 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
秧龄30天为宜, 大田插植规格为20.0 cm×26.7 cm, 每蔸两粒谷秧, 保证每穴4~6苗, 亩基本苗6万~8万苗。
2.3 平衡施肥, 巧施穗肥
C两优608植株矮壮, 耐肥抗倒力强, 需要中上肥力水平种植可获高产, 施肥原则应采用下足基肥, 早施追肥, 巧施穗肥, 氮磷钾配合施用。按亩产600 kg的目标产量计算, 推荐用肥方案为:亩施基肥45%复合肥25~30 kg, 碳铵15 kg;移栽后5~7天的分蘖肥亩施尿素、钾肥各6 kg;宜在幼穗分化三期 (倒二叶时) 每亩追施7~15 kg 45%的复合肥作穗肥。
2.4 科学管水
前期浅水勤灌促分蘖, 中期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浅水幼穗分化, 防止后期脱水过早, 以防早衰。
2.5 及时防治病虫
超级杂交中稻 篇8
关键词:虾稻共作田,杂交中稻,品种比较,性状,产量,湖北潜江
潜江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达4.3万hm2, 2016年虾稻共作面积已达2.1万hm2。虾稻共作田有其特殊的田间环境, 需要筛选适宜的中稻品种。2016年, 挑选潜江市近几年表现较好的12个中稻品种, 进行了品比试验[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潜江市龙湾镇瞄新村某农户虾稻共作2号田内, 面积719 m2, 土壤为中壤土, 土壤肥力中上等, 前作为冬闲田, 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
1.2 供试品种
参试水稻品种有丰两优香一号、扬两优6号、广两优476、广两优5号、两优3905、两优986、齐优1068、甬优4949、徽两优华占、C两优华占、巨2优108、兆优5431, 其中甬优4949为籼粳杂交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3,4] (第I区组按编号顺序排列) , 小区面积13.3 m2。小区长6.67 m、宽2.0 m, 每小区插8行, 每行40穴, 株行距16.7 cm×25.0 cm。小区间横沟宽0.4 m、纵沟宽0.3 m, 四周设置保护行, 保护行宽2 m。
1.4 试验实施
栽培方式采取育苗人工移栽。育秧方式为露地湿润育秧, 分厢播种。每小区移栽320蔸, 每蔸栽插2粒谷。小区四周移栽丰两优香一号作保护行[5,6]。4月29日播种, 采用湿润水播育秧, 5月30日移栽。秧田施45%复合肥375 kg/hm2作底肥, 5月10日施尿素75 kg/hm2作断奶肥, 5月26日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大田底肥施45%复合肥375 kg/hm2, 寸水返青;6月6日结合除草施尿素120 kg/hm2, 浅水促分蘖, 7月7日施尿素45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拔节孕穗肥, 收割前7 d断水。5月28日喷送嫁药, 主要防治苗稻瘟和稻蓟马;大田喷药3次, 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穗颈稻瘟和纹枯病。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播种后跟踪调查各品种的主要生育期, 实行定点定株调查, 每小区第5行第11株起定10株为调查株, 调查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 成熟期调查主要经济性状, 并按照本试验方案、《湖北省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进行观察记载、苗情调查、室内考种、综合评价等。收获时分小区单打单晒, 统计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参试中稻品种的主要生育期及植株农艺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参试品种始穗期在8月5—14日, 最大相差10 d;齐穗期在8月9—19日, 最大相差11 d;全生育期为134~145 d, 最大相差11 d, 其中甬优4949全生育期最短, 兆优5431、扬两优6号最长;成熟期9月10—21日, 最大相差11 d。兆优5431叶姿为披散, 其余皆为挺直。除兆优5431长势繁茂外, 其余皆为一般。落粒性C两优华占、徽两优华占和甬优4949 (籼粳杂交品种) 3个参试品种为部分掉粒, 其余均掉粒多。
2.2 各参试中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
各参试品种株高在96.8~127.7 cm之间, 最大相差30.9cm。穗长在20.6~29.9 cm之间, 最大相差9.3 cm。每穗总粒数在136.6~246.5粒之间, 最大相差109.9粒, 差异极为显著;穗实粒数在54.2~199.3粒之间, 差异亦极为显著。结实率在39.71%~91.14%之间, 差异极为显著, 其中兆优5431结实率只有39.71%, 其次是齐优1068仅有62.91%。千粒重在21.74~29.19 g之间, 差异显著。各品种以小区实际收获稻谷产量分为3个产量等级, 第一等级徽两优华占、广两优476、扬两优6号、两优3905、广两优5号、C两优华占、两优986、丰两优香一号, 产量分别为10 667.655、10 031.310、9 876.780、9 776.790、9 499.530、9 463.170、9 390.435、9 158.640 kg/hm2;第二等级甬优4949、齐优1068、巨两优108, 产量分别为8 176.860、8 163.225、7 799.610 kg/hm2;第三等级兆优5431, 产量为5 313.375 kg/hm2。
2.3 各参试中稻品种的抗逆性
抗倒性除丰两优香一号秸秆有倾斜外, 其余均直立;穗颈瘟发生较轻的有徽两优华占、广两优476、扬两优6号、广两优5号、C两优华占、两优986、丰两优香一号, 其余无病穗。稻曲病两优986中等发生, 徽两优华占、C两优华占、扬两优6号发生较轻, 其余无病穗。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所有参试品种均未见发病株。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综合各参试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品种抗逆性表现较好的有广两优476、广两优5号、两优3905, 可在潜江虾稻共作田继续推广种植。徽两优华占2016年试验结果产量居第1位, 但在2016年后期干旱少雨环境下仍发生稻瘟病和稻曲病, 应继续观察其在较恶劣环境下的表现。兆优5431和齐优1068结实率明显低于其他参试品种, 可判断其不适宜潜江本地的高温天气, 不适宜在潜江虾稻共作田种植。扬两优6号2016年试验结果产量居第3位, 但生育期相对过长, 亦不适宜在潜江虾稻共作田种植。
参考文献
[1]王国清, 杨玉波, 曾德才, 等.优质中稻品种 (组合) 优势比较试验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02 (4) :24-26.
[2]刘政春, 汤自光, 符艳春, 等.9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南县地区种植的比较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 2015 (6) :5-8.
[3]梁建群.明溪县2012年中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 2013, 31 (4) :81-83.
[4]侯松德, 李前琦, 伍永忠.高寒山区中稻超级杂交稻品种 (组合) 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11) :1432-1436.
[5]陈英.中稻杂优新组合比较试验与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6)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