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模式

2024-10-24

杂交模式(共12篇)

杂交模式 篇1

黑龙江省林下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林下畜禽养殖可以综合利用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养殖业, 实现林、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 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1,2]。利用黑龙江省巨大的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畜禽放养饲养, 放养畜禽可以在林中采食林下野生植物、昆虫等, 只需补充相对较少的能量和蛋白性饲料, 合理地利用了养殖空间, 降低成本[3]。笔者以野家杂交猪为试验动物, 研究林下放养与传统圈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选择40 kg左右野家杂交猪F1代80头, 体重基本一致, 健康、发育正常,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 根据试验猪的体重、胎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 随机分成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 每组40头。试验Ⅰ组为林下放养, 试验Ⅱ组为舍饲圈养。试验时间为2011年7月15日—10月22日, 预试期为10 d, 预试期进行体内外驱虫、健胃, 试验期为100 d。

1.2 试验场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科技示范创新基地。

1.3 试验日粮

试验的配合日粮配方见表1。

1.4 饲养管理

试验Ⅰ组猪每天补饲1次, 试验1~30 d补饲0.5 kg/头, 31~60 d补饲0.75 kg/头, 61~100 d补饲1.0 kg/头, 自由饮水;试验Ⅱ组猪, 每日7:00、12:00、18:00分3次喂料, 自由采食;每天记录试验猪采食量, 剩余料回收称重。正式试验前与试验期结束早晨空腹称重, 记录初始体重、末重、计算平均日增重。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养殖模式对野家杂交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经济效益比较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2可以看出, 试验前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平均体重为41.65 kg和41.16 kg, 差异不显著 (P>0.05) 。在试验期间, 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为0.512 kg, 比试验Ⅰ组0.395 kg多0.117 kg, 提高了22.85%, 差异显著 (P<0.05) ;试验显示, 试验Ⅰ组的采食量比试验Ⅱ组降低57.95% (P<0.05) ;两组料重比差异显著 (P<0.05) 。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3可以看出, 试验Ⅰ组平均每头猪日效益是3.45元, 比试验Ⅱ组2.38元多收入1.07元, 经济效益提高了31.01% (P<0.05) 。

3 结论

两个试验组从养殖条件来看, 林下放养更利于野家杂交猪的生长, 林下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有充足的野生资源供野家杂交猪利用, 达到补饲少、猪只健康, 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林下放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 减少了饲料成本;同时由于环境作用, 减少药物用量成本, 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4,5];在良好的森林生活环境和有机的林下植物饲料共同作用下, 使畜禽产品品质显著的提高, 散养可以增加“有氧”运动提高产品品质, 生产出优良高档畜禽产品, 市场潜力巨大[6]。

参考文献

[1]郭洪祀, 向素芬, 王文强, 等.野猪的人工饲养及杂交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1) :97-98.

[2]沈荣华, 钟小芹, 易太福, 等.野猪家养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 (27) :91.

[3]祝继原, 刘娣, 俄广鑫, 等.野家杂交猪的行为习性与饲养管理[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1) :44-45.

[4]王银钱.粗蛋白水平对特种野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5) :41.

[5]黄仁术, 凌明亮.特种野猪饲养管理新技术[J].湖北畜牧兽医, 2003 (5) :47-50.

[6]高双稳.野猪的饲养与管理[J].农村养殖技术, 2010 (11) :37-38.

杂交模式 篇2

2013年5月13日下午,我在北校标本区参加了玉米杂交制种实践课,老师系统的讲解了玉米杂交制种的步骤及技术要点,并让同学们参与了父本播种的操作环节。现将课时所学、课后查阅资料后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识,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一、玉米杂交制种的步骤及技术要点:

(一)制种地选择与隔离区设置

1、玉米制种田最基本的要求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良好的隔离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并尽可能做到集中连片。

2、制种隔离区的设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间隔离:制种田采用空间隔离时,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应不少于300米,甜、糯玉米和白玉米在400米以上;

(2)时间隔离:把隔离区玉米的播种期同区外邻近玉米的播种期错开,也能达到隔离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春播制种玉米与大田玉米的错期时间约为40天,夏播玉米错期约30天。如果大田玉米播种在前,玉米制种可减少与大田玉米的错期时间,但不应少于20天;

(3)自然屏障隔离:是利用山岭、村庄、房屋、成片树林等自然障碍作隔离,设置玉米隔离区;

(4)高秆作物隔离:隔离区周围种植高粱、麻类等高秆作物。要求隔幅在50米以上,高秆作物要适当早播;

(5)父本隔离:用高秆父本在制种田四周种植30米的隔离带。

(二)播种前准备与播种

1、在播种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种子处理:播前对精选的亲本种子进行质量复检,并对亲本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防治病虫害;

(2)精细整地、合理施肥:因亲本种子顶土能力弱,要求播前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施肥要求:一般亩施过磷酸钙50kg、碳酸氢铵25kg或氮磷复合肥15kg,农家肥1500kg做底肥;

(3)制种技术方案的制定:播种前必须按照所制品种制定严格的技术方案,明确父母本比例、播期、种植方式、密度等要点。

2、播种工作是整个制种工作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按技术流程:

(1)调节父母本播种期:

制种区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制种成败的关键,花期相遇是指母本的吐丝期与父本的散粉期相遇,如果双亲花期相同或母本花期比父本早2-3天,父母本可同期播种,两亲的花期相差在5天以上就需要调节播期,先播花期较晚的亲本,隔一定天数,再播另一亲本。如果母本吐丝盛期比父本散粉盛期早2-3天,则是最理想的花期相遇,这是因为母本花丝的生活力一般可以保持6-7天,而父本散粉时间较短,一般4-5天;同时花粉在田间仅能存活数小时,因此调节播期要掌握“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应当注意的是,双亲花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等于播种期相差的天数,因为早播的亲本,由于前期温度低,生长慢,所以错期的天数应比花期相差的天数多几天,一般是父母本播期相差的天数是花期相差天数的1-1.5倍,如果双亲花期相差6-7天,则播期要错开12-14天。

父母本播种期调节的方法是根据两个亲本的生育期的相差天数和叶片数来进行,即:若父本比母本抽穗期早,父母错期播种相差天数应该是父、母抽穗期相差天数加上4-5天。但是根据生育期来调节播期往往受天气变化、耕作条件的影响,不够十分准确,而根据父、母本的叶片数来调节播种期比较可靠,比如两个亲本全生育期的叶片总数相同,则先播母本,等母本出苗长出1-2片叶时再播父本,便可保证花期相遇。若父本比母本抽穗晚,则应早播父本,早播的天数应是两亲本抽穗期相差天数再减去4-5天。若父母本生育期基本相同,可将母本早播3-4天或者把母本种子浸种8-12小时,再与父本同时播种。

(2)行比的设定:行比要根据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保证父本有足够的花粉供应母本和方便田间作业而定。种子田的两边和开花期季风的上风头要在父本播种3-5天后,再顺行播两行以上的父本做采粉用,对父本做好标记。

(三)花期预测及其调节

1、花期预测:一般采用叶片比较法,即根据父母本生长出来的叶片数来测定花期是否相遇,因此首先要了解两亲本全生育期的总叶片数,按照母等父的原则,在生育期间,母本应比父本提前发育1-2片叶。

2、花期调节:

母本早于父本的调节方法:一是加强父本水肥管理,促进父本生长;二是推迟母本去雄时间,等到将要散粉时才去雄,以延缓雌穗生长,但要特别注意母本去雄时间,以免散粉影响种子质量;三是母本吐丝过早的采取剪花丝。

如果用上述措施还未达到花期相遇,则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重新估计花期相差的天数,可能达到花期相遇,则采取剥去母本第一个雌穗,重施速效肥,促进第二个雌穗的迅速生长。

父本早于母本的调节方法:一是加强母本水肥管理;二是提早母本去雄,当雄穗尖刚露出顶叶就拔掉,必要时在雄穗未露出顶叶时,把雄穗连同1-2片叶一起拔掉,使养分集中到雌穗上,以便提早3-5天吐丝;三是如母本苞叶过多,吐丝偏晚,则剪去母本苞叶以促进母本提早吐丝。

(四)严格去杂去劣

1、苗期去杂:结合间苗、定苗,依据叶形、叶色和茎基部叶鞘及幼苗长势,分别留下父母本行中长相整齐一致的苗子,去掉大苗、弱苗,将不符合典型性状的杂苗、劣病苗拔除。父本分期播种的要留特征长相一致的大、小苗,以延长父本散粉期,提高母本结实率。

2、拔节期去杂:有些杂异株小苗时一般不宜区分,定苗时很难一次去净,随着苗子的生长进入拔节期后,杂株的优势逐渐显露,明显较亲本株高大,叶色、叶型也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应将不符合典型形状植株全部拔除,此项工作要认真果断,不留后患。

3、抽雄前去杂:在抽雄前根据植株的长势、株型、叶形、花丝颜色等性状识别杂株,将不符合典型性状的植株全部拔除,保证田间杂株率不超过标准要求。

4、收获后去杂:在收获、晾晒、交售过程中,主要根据穗型、粒形、粒色、轴色等特征去除与标准穗不符的杂穗和自交穗。定点交种时要采取逐户验穗去杂的方法,剔除杂穗后方可脱粒。挑出的杂穗要有专人保管。种子要单收、单打、单晾、单储存,避免与其它品种混杂。

(五)母本严格及时去雄与人工辅助授粉

1.母本去雄:

母本去雄是玉米中期管理的主要任务,制种区母本及时、彻底、干净去雄是玉米制种成败的中心技术环节。技术上要求将制种田内母本植株的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地、一株不漏地彻底拔除。为保证母本去雄的质量,母本去雄时应采取摸苞带叶或扒苞去雄的方法。就是在雄穗露出顶端叶片前,当用手摸到包在叶片中的雄穗时,可带1-2片顶叶将雄穗拔除;或将包住雄穗的叶片用手扒开,将雄穗拔除。拔除雄穗时要将整个雄穗完全拔除,不能折断,不能留有分枝或雄穗残留体。母本去雄时要在每天的早晨进行,上午10点以前必须将母本雄穗彻底去完。母本去雄要每天进行,直至将制种田母本雄穗完全去除干净。拔除的雄穗必须带出制种田。

母本去雄是非常严格的制种技术措施,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天气例如下雨的原因或其他原因,往往造成不能及时彻底去雄,这一现象是必须加以杜绝的。

应当结合母本去雄,将田间的病弱晚株一同拔除,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去雄质量,同时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

2、人工授粉: 母本去雄往往与受粉同期进行。对于父母本花期不协调或花期不遇的制种田,应该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的措施。人工辅助授粉应在母本吐丝盛期的无风晴天进行。一般在每天上午植株上的露水消失后,父本散粉时进行。将父本采粉区的花粉收集到干燥的容器内,用毛笔蘸花粉涂抹母本雌穗花丝。必须杜绝用母本自身的花粉或其他大田玉米的花粉给母本授粉。

(六)父本杀青

为了保证制种纯度,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种子混杂几率,应当在父本授完粉后,及时将父本植株砍除。采取这一措施可以改善母本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制种产量,改善种子质量,同时也方便了种子的后期收获。

(七)收获与晾晒

未进行父本杀青的制种田在收获时父母本要分别进行收获,严防父母本果穗混杂。制种田的收获期应适当晚一些,要等种子完熟后再收获。种子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在晾晒和存放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种子发热、发霉、受冻,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不受影响。在果穗晾晒、存放等过程中,要严防混杂。

(八)脱粒与收贮

脱粒前要准备好脱粒的场地和机械,并拣除杂劣穗。要对场地和机械进行彻

底清理,减少混杂机会。对于含水量达到标准的种子,可以边脱粒、边精选、边包装、收贮。对于含水量高的种子,脱粒后要对籽粒及时进行晾晒,等含水量达到标准时进行精选和包装。包装物内外要各加标签,种子质量达到GB4404.1标准。

二、课后思考与总结

在本次实践课中,老师系统的讲解了玉米制种的步骤流程及技术要点,并给了我亲手进行操作的机会,不但让我学到了玉米制种理论上的知识,而且对我的农事操作技能也有一定提升。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去实践检验,一切都是空谈,反之,若一味地注重实践,又不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必定会因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而走许多的弯路。

我国的玉米育种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里边隐含了理论、技术、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各种问题,但我相信,对于玉米杂交育种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通过国内外众多育种家的共同努力,终会有所突破,育种中存在的一些政策及制度上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政府对育种事业重视度的提高,会逐步得到改善。

对于我来说,作为我国一个玉米杂交育种事业未来的继承者,我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田间实践活动,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将来为我国的玉米杂交育种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科学是强大的工具,人类是渺小的精灵,人类只有掌握好这强大的工具,才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的更加长远,更加美好。

三、对本门课程的一些建议

(一)合理设置理论课教学时间:

在实践课前,应进行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对于课程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给学生以知识消化及思考的时间,这样,在实践课时,就避免了老师花很长时间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大家又听的似懂非懂这种状况。

(二)自选实践内容及报告提交:

实践项目给大家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大家可以选择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项目进行实践学习,但是学生必须参与到实践项目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实践过

杂交模式 篇3

关键词:南瓜;种间杂交;枯萎病;抗性;砧木

中图分类号: S642.10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95-02

收稿日期:2013-09-28

基金项目: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基金[编号:yz(11)2013]。

作者简介:张朝阳(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瓜育种研究。E-mail:zhangchaoyangyang@aliyun.com。

通信作者:孙玉东,研究员。E-mail:sunyudong@yahoo.com.cn。随着我国设施西瓜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国西瓜高效益生产的主要病害。由于设施内土地的相对固定,轮作倒茬措施难以很好实现,导致土壤连作障碍,土壤盐碱化严重,西瓜病害多发,目前,嫁接砧木的使用是克服土壤连作障碍和防治枯萎病最有效和快捷的措施之一[1]。利用抗病南瓜种间杂交种做砧木,比品种间杂交种做砧木更能显著增强西瓜的生长势、抗逆性,有效防止西瓜土传病害的发生,降低设施连作障碍的不良影响,最终达到抗病、优质、高产的目的[2-3]。西瓜嫁接能否获得成功以至高产,重要因素之一是西瓜砧木与品种的选择。目前,在西瓜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南瓜砧木品种为地方品种,嫁接西瓜的抗病性、抗逆性有待改进和提高[4]。本试验通过选择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和印度南瓜(C. maxima)种间杂交,通过配合力测定,选择综合性状好的杂交组合,并对其F1代进行枯萎病抗性鉴定,旨在选出抗枯萎病的南瓜属种间杂交种砧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试验在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中国南瓜是国内地方品种经选择纯化的自交系,印度南瓜是国外引进的杂交种经选择纯化的自交系。不同自交系各具有一定的特征特性,在试验中,印度南瓜自交系 (Ma1、Ma2、Ma3、Ma4、Ma5、 Ma6、Ma7、Ma8、Ma9、Ma10、Ma11、Ma12、Ma13、Ma14、Ma15、Ma16、Ma17、Ma18、Ma19、Ma20 ) 作母本材料。中国南瓜自交系(Fe1、Fe2、Fe3、Fe4、Fe5、Fe6、Fe7、Fe8、Fe9、Fe10、Fe11、Fe12、Fe13、Fe14、Fe15、Fe16、Fe17、Fe18、Fe19、Fe20、Fe21、Fe22、Fe23、Fe24、Fe25)作父本。

培養基:PDA(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 g);绿豆汤培养基(20 g绿豆煮开,过滤,加水定容至1 000 mL)。

数据分析:使用DPS 7.05数据分析软件。

1.2方法

1.2.1印度南瓜自交系亲和性鉴定采用混合授粉法,即在印度南瓜自交系雌花开放期,先对翌日要开放的雌花套袋,第2天将不同中国南瓜自交系雄花的花粉混合后给雌花授粉,授粉后将袋子套好,2 d后去除袋子。授粉结束后7 d统计坐果率,65 d后收瓜,测单瓜种子数,发芽率,进行数据分析。

1.2.2中国南瓜亲和性鉴定将坐果率高、杂交种子数多的印度南瓜自交系作母本,分别用25份中国南瓜自交系授粉,统计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单瓜种子数,测定100粒种子的质量、发芽率、子叶长度和下胚轴粗度。子叶长度:子叶展平时,从单张子叶的基部沿主叶脉到另一端的长度。下胚轴粗度:子叶展平时,游标卡尺测量生长点下10 mm处下胚轴直径。

1.2.3抗病性鉴定选择综合性状好、发芽率高的杂交组合进行抗病性鉴定。将西瓜枯萎病菌3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PDA平板上,置于28 ℃恒温培养5 d即获得新鲜菌丝,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沿菌落最前沿打孔,获得新鲜菌饼,将菌饼放入绿豆汤培养基中,27 ℃、150 r/min振荡培养7 d,即可获得分生孢子,将培养基打碎,过滤,并将孢子浓度稀释到 5×106 个/mL。杂交种子播在50孔穴盘内,每个杂交组合播2盘,3次重复。基质高温灭菌,待种子出苗,子叶平展时便可接种,本试验采用蘸根接种法,即将幼苗连根挖起,用水冲洗干净后晾去水分,将根系浸入菌液(枯萎病3个生理小种孢子液等比例混合)中1 min,立即将幼苗移栽于盛有已消毒蛭石的标准穴盘中。移栽后,保持湿度60%左右,温度25 ℃,7 d 后接种苗开始发病,即可鉴定杂交组合的抗病性。抗性分级标准按全国西瓜抗病育种协作组统一规定,即高抗( HR) 的病株率为0~20%;中抗(MR) 的病株率为21%~50%;轻抗( SR) 的病株率 为51%~80%;感病( S) 的病株率为81%~100%。

2结果与分析

2.1印度南瓜自交系的亲和性

从坐果率看,坐果率低于50%的印度南瓜自交系有13份,占总数的65%;坐果率较高的3份印度南瓜自交系为Ma6(71.4%)、Ma15(73.1%)、Ma18(81.8%),占总数15%,说明印度南瓜自交系与中国南瓜自交系杂交坐果率较低。从单瓜种子数量看,单瓜种子数量低于60粒的印度南瓜自交系有17份,占总数85%,单瓜种子数量较多的3份印度南瓜自交系为Ma6(76.5)、Ma15(65.9)、Ma18(61.9),说明不同印度南瓜自交系单瓜种子数差异明显。从杂交种子发芽率看:发芽率为9%~78%,发芽率70%以下的占总数89.5%,发芽率较高的有2份,母本(印度南瓜自交系)为Ma15(78%)、Ma18(73%),说明南瓜种间远缘杂交配合力不高,种子发芽率低,而特定的种间杂交组合有较高的发芽率。

印度南瓜作为母本与中国南瓜种间杂交的亲和性

2.2中国南瓜自交系的亲和性

选择综合性状较好的印度南瓜自交系Ma15为母本,与供试的25个中国南瓜自交系杂交,有16个中国南瓜自交系(Fe1、Fe3、Fe4、Fe5、Fe7、Fe10、Fe11、Fe12、Fe13、 Fe14、Fe17、Fe18、Fe20、Fe22、Fe23、Fe25)与Ma15杂交后不能产生种子。在产生种子的9个组合(表1)中,单瓜种子数,中国南瓜自交系Fe 9做父本的组合与其他杂交组合有显著差异,Fe6作父本的组合与Fe16作父本的组合沒有显著差异,Fe16、 Fe19和 Fe21作父本的组合间没有显著差异。种子百粒质量,Fe21作父本组合的种子百粒质量最大,与其他杂交组合有显著差异;发芽率,Fe9和Fe16作父本的组合发芽率最高,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者与其他杂交组合有显著差异,Fe2、Fe6、Fe9、Fe15、Fe21和Fe24作父本的6个组合间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子叶长度,Fe 21作父本的组合与其他杂交组合有显著差异,子叶最长,Fe2、Fe6、Fe9、Fe15和Fe19作父本的5个杂交组合没有显著差异;下胚轴粗度,Fe19、Fe21和Fe24作父本的3个杂交组合没有显著差异,三者下胚轴最粗,Fe2、Fe6、Fe8、Fe9、Fe15和Fe16作父本的6个杂交组合下胚轴粗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3种间杂交组合枯萎病抗性鉴定

选择综合性状符合要求的(即杂交种单瓜种子数多,发芽率高、子叶偏小,下胚轴较粗壮)杂交组合进行抗枯萎病鉴定。从表3可以看出:2个杂交组合(Ma15×Fe6、Ma15×Fe21)表现为高抗,2个杂交组合中抗,1个杂交组合轻抗。

间杂交组合对枯萎病抗性鉴定

杂交组合发病率(%)抗性类型Ma15×Fe612.0HRMa15×Fe953.0SRMa15×Fe1637.0MRMa15×Fe1926.0MRMa15×Fe2120.0HR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瓜自交系和印度南瓜自交系杂交亲和性非常低,本试验选用的中国南瓜自交系和印度南瓜自交系是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筛选的,如果盲目地进行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杂交,亲和性更低。但少数的杂交组合也会产生正常的杂交种子,母本Ma15与混合花粉杂交产生的种子发芽率为78%,杂交组合Ma15×Fe9单瓜种子数达319粒,杂交组合Ma15×Fe16种子发芽率为92%。南瓜种间杂交种作为西瓜砧木在韩国已经很成熟,它在耐盐碱、抗疫病和枯萎病方面更有优势,而在我国种间杂交种作砧木应用还不多。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不是所有南瓜自交系都高抗枯萎病的,因此不能盲目认为所有南瓜作西瓜砧木就能抗枯萎病。另外,南瓜杂交种不仅需要做抗枯萎病鉴定,还要做抗疫病、褐腐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鉴定,现在国内使用的多数南瓜砧木,只是为西瓜提供了强大根系,在抗病性方面没有起到期待的作用,因此,对砧木进行选育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贾长才,李海真,张帆,等. 甜瓜、西瓜专用砧木品种——京欣砧3号的选育和推广[J]. 中国瓜菜,2011,24(5):28-31.

[2]金桂英,魏文雄,陈静瑶,等. 南瓜属种间有性杂交研究初报[J]. 福建农业学报,1999(S1):97-101.

[3]林德佩. 南瓜植物的遗传基因及种间杂交[J]. 中国西瓜甜瓜,2000(3):41-44.

[4]Karaagˇa O,Balkaya A.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nd hybrid seed yield of winter squash(Cucurbita maxima Duch.) and pumpkin(Cucurbita moschata Duch.) lines for rootstock breeding[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3,149(4):9-12.周霞,赵迎春,孙燕,等. 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97-199.

不同基质、不同激素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周霞1, 赵迎春2, 孙燕2, 吴晓亭1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科技系,江苏泰州 225300; 2.扬州市职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不同基质(珍珠岩、蛭石、草炭)、3种不同激素(生根粉、NAA、IBA)以及不同激素浓度水平(50、100、200 mg/L)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基质、激素和激素的浓度对玫瑰木槿生根率、根粗、最长不定根长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发根数和平均根长无显著影响。其中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基质、激素、激素浓度是草炭、ABT生根粉、100 mg/L,3个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基质>激素>浓度。但是,单就根粗性状而言,增加根粗效果最好的是珍珠岩,而草炭最差。

关键词:玫瑰木槿;硬枝扦插;基质;激素

中图分类号: S685.990.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97-02

收稿日期:2013-08-15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基金(编号:NSFQN1314)

作者简介:周霞(1983—),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研究。E-mail:694416747@qq.com。玫瑰木槿(Hibiscus“Duede Brabaul”)是锦葵科木槿属的落叶灌木。跟其他木槿品种相比,玫瑰木槿具有花色鲜艳(呈玫瑰红色)、花径大(花径达5~8 cm)、花型优美、花量繁密等特点。为了促进这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花灌木尽快推广应用,笔者对其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其尽快繁育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硬枝扦插于2010年2月26—28日进行,所有试验材料均采集于树龄已5年的健康母株。

1.2方法

本试验将基质种类(A)、激素种类(B)、激素浓度(C)作为影响其生根率的3个因素。选用珍珠岩(A1)、草炭(A2)、蛭石(A3) 3种常用基质和 ABT生根粉(B1)、IBA(B2)、NAA(B3) 3种常用激素,设置激素浓度分别为50(C1)、100(C2)、200 mg/L(C3)。试验采用L9(33)正交试验的方法,共设9个处理组合(表1),每個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20株。以清水、园土处理为对照。综合分析这3个因素对玫瑰木槿扦插生根的影响,找出3个因素中影响扦插生根的主导因素,并找出各个因素的最优水平。

表1玫瑰木槿扦插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

水平A:基质B:激素C:激素浓度

(mg/L)1珍珠岩ABT生根粉502草炭IBA1003蛭石NAA200

扦插后每隔1周观察1次插穗的生长状况并进行有关记录。2~3个月试验结束后,测定生根率、发根数、根粗、根长、最长不定根长等形态指标。

采用Excel和DP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玫瑰木槿硬枝插穗生根过程中形态特征的变化

玫瑰木槿整个生根过程持续10周以上。扦插后4周内插穗无明显变化,扦插后5周,观察发现插穗基部开始松动,部分插穗基部发黑,切口周围皮孔开始突出;随后的6~7周,皮孔继续膨大,切口开始出现或大或小的半透明、不规则的愈伤组织(图1),某些部分开始出现白点;此后的 8~9周,长出愈伤组织的插穗不断增多,愈伤组织上开始出现不定根(图2);扦插后10周及以后,不定根大量出现并不断伸长(图3)。和大多数植物相比,玫瑰木槿的生根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发根时间相对较晚[1-3]。

2.2不同基质、激素种类以及浓度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率的综合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的基质、激素、浓度水平对提高玫瑰木

槿硬枝插穗的生根率的作用不同。其中,以处理4(即A2B1C2)的生根率最高,达到62.5%,与对照(28.33%)差异极显著。与对照相比,其他处理(除处理3外)都或多或少地提高了生根率。处理3(即A1B3C3)处理效果最差,其插穗生根率低于对照,仅为23.33%,推断可能是因为激素种类不适宜,再加上浓度过高,反而抑制了生根。

表2不同处理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率的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号ABC生根率

(%)最长不定根长

(cm)根粗

(cm)111152.502.830.119212252.502.300.111313323.332.320.072421262.502.370.070522355.005.200.066623160.005.900.099731345.002.550.084832132.501.600.084933230.332.330.096k1(a)42.7853.3348.33k2(a)59.1746.6748.44k3(a)35.9437.8941.11R(a)23.2315.447.33k1(b)2.482.583.44k2(b)4.493.032.33k3(b)2.163.523.36R(b)2.330.941.11k1(c)0.1010.0910.101k2(c)0.0780.0870.092k3(c)0.0880.0890.074R(c)0.0230.0040.027注:a为生根率,b为最长不定根长,c为根粗。

极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因素中,以基质类型对玫瑰木槿硬枝插穗生根率的影响最大(R=23.23百分点),激素种类次之(R=15.44百分点),浓度水平影响最小(R=7.33百分点)。3种基质中提高插穗的生根率效果最好的是草炭,3种激素中生根粉提高生根率的效果最好,3种不同浓度水平中100 mg/L处理效果最好。由此初步推断,提高硬枝插穗生根率的最优组合为A2B1C2,即草炭+生根粉100 mg/L。

由表3可知,不同基质间、激素种类间、激素浓度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3种基质中提高插穗的生根率效果最好的是草炭,其次是珍珠岩,较差的是蛭石,三者的生根率存在极显著差异;3种激素中,以生根粉处理提高生根率的效果最好,其次是IBA,NAA处理效果最差,三者有显著差异;3种不同浓度水平中以100 mg/L处理效果最好,50 mg/L次之,200 mg/L最差,均值分别为48.44%、48.33%、41.11%,200 mg/L 处理的生根率显著低于前两者,表明适当浓度的激素处理对插穗生根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浓度太高则适得其反。

表3不同处理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SSdfFP A2 563.692.00198.94<0.05B 1245.352.0096.64<0.05C317.852.0024.67<0.05

2.3不同基质、激素种类以及浓度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其他生根指标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生根指标受3个因素的影响效果各不相同。其中,3个因素对发根数、平均根长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根粗均有显著影响。就最长不定根长而言,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对其无显著影响,但基质对其影响显著。

对玫瑰木槿最长不定根长指标分析(表2)可知,9个不同处理均高于对照,特别是处理6和处理5增加最长不定根长效果最好,均值分别为5.9 cm和5.2 cm,极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其他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不同处理均有一定增加不定根长的效果,但以处理5、处理6效果最佳。提高不定根长效果最好的基质是草炭,效果极显著好于珍珠岩和蛭石。而不同激素、激素浓度对最长不定根长的增长无显著差异(表4)。

表4不同处理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性状的影响

生根性状变异来源SSdfFP发根数A23.2922.14>0.05B12.8121.18>0.05C16.9921.56>0.05平均根长A1.220 621.222 13>0.05B0.053 220.053 25>0.05C2.819 322.822 87>0.05最长不定根长A28.633 9212.276 2<0.05B3.921 721.681 3>0.05C6.862 222.942 0>0.05根粗A0.002 324.488 76<0.05B0.003 627.030 37<0.05C0.003 426.702 45<0.05

对玫瑰木槿根粗指标进一步分析(表2)可知,3种基质中以珍珠岩增加根粗效果最好,其次是蛭石,草炭虽然提高生根率效果最佳,但增加根粗的效果最差。3种激素中以NAA、生根粉增加根粗效果較好,两者无显著差异,而IBA增加根粗效果最差。3个浓度水平中50、100 mg/L增加根粗效果较好,200 mg/L效果最差。总体来看,以处理1即珍珠岩+生根粉50 mg/L增加根粗的效果最好,其均值达0.119 cm,极显著高于对照(0.06 cm)。

3结论与展望

综合生根率和其他生根性状,可以得出基质、激素和激素浓度对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生根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基质的影响最大,激素其次,浓度影响最小。促进玫瑰木槿生根效果最

好的基质、激素、浓度水平分别是草炭、生根粉、100 mg/L。该处理组合将玫瑰木槿硬枝扦插的生根率从28.33%提高到62.5%,大大提高了繁殖系数,此外处理后的生根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本试验成果在大规模繁殖生产中很具有推广意义。

激素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根效果会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浓度过高反而抑制生根。这一点在其他植物的生根试验[4-5]中也有发现。

基质对生根率和生根性状的影响表现不一致。本试验发现,提高玫瑰木槿生根率效果最好的基质是草炭,但是增加根粗效果最好的是珍珠岩,草炭反而最差,推断这应该与基质的疏松透气程度有关。

很多研究表明,混合基质的处理效果要好于单一基质,如徐珊珊对爬藤榕的扦插试验表明珍珠岩、蛭石、黏土按 1 ∶1 ∶1 配成的混合基质处理效果最好[3]。因此下一步可以在本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基质对生根效果的影响大小,设计出以最适宜的基质为主、其他基质为辅的混合基质,再展开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1]陈春伟,侯艳,陈志国. 水曲柳珍稀树种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J]. 防护林科技,2006(5):8-10.

[2]曾燕蓉,谢英,段维兴,等. 不同生长素和基质对华南忍冬组培苗和扦插苗幼嫩枝条扦插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5):460-463.

[3]徐珊珊. 爬藤榕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4]付喜玲,郭先锋,胡耀昕. 3个芍药品种茎插生根技术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9(1):42-43.

杂交模式 篇4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至今, 其主要的生产模式都是公司加农户, 即由公司提供亲本种子和生产技术, 选择规划制种适宜区域, 通过获得镇村社行政支持, 以农户为单位自主进行生产。在2000年以前, 由于大多数农民主要以经营承包责任田为生, 制种生产与大田粮食生产比较, 制种生产的比较效益普遍较高, 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2000年以后, 特别是近几年来,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大多数农民进城打工, 变身为产业工人, 或者自己创业经营, 其收益远大于制种生产。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后, 坚守农业生产的就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而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对农业生产技术集中度非常高, 劳动强度大, 风险大, 对生产者素质要求高。这是矛盾突出之一;其二, 对于杂交水稻制种生产质量的保证, 必须有良好的隔离条件作前提和少不了的人工田间去杂。而现状是很难集中成片实现有效隔离, 因为一不可能强制农户制种, 二又没有很好的效益驱动, 造成制种生产和大田生产相嵌种植的情况比比皆是。再说田间去杂, 由于劳动者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差, 一是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是技术掌握程度低, 三是力不能及, 造成去杂既不及时也很难彻底, 给质量带来非常大的隐患。近几年从大面积的水稻生产不难看出整体质量是明显下降, 质量纠纷频频发生。为了摆脱上述困境, 很多种业公司积极进行杂交水稻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探索, 以寻求获得基地的集中成片和稳定及产量质量的突破。

二、现有几种杂交水稻制种集约化生产模式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分散式生产, 一是规模太小, 难以集中成片;二是效益极低;三是质量无法保证。随着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 以及现代化种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走集约化道路已是种业公司不二的选择。现将已有的几种集约化模式分别介绍如下:

1. 工厂化模式

由种业公司在适宜生态区集中成片租下农户田土, 由公司提供全部的生产资料和技术, 顾请农民工统一进行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集中度好, 上规模, 隔离措施有保障;便于统一指挥和管理;生产措施和技术措施的一致性好;质量有保证。缺点是:成本高 (一是用工成本高, 二是产量低拉高成本) ;管理难度大, 由于制种季节性用工非常突出, 给工作带来被动, 临时聘请的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 劳动质量难以保证, 关键技术措施 (如授粉、施肥、插秧等) 很难精准到位, 无法获得高产;需要相当的收晒场地或烘干设备作保障。

2. 制种大户+公司模式

由制种大户较为规模成片的租下田土, 公司给以技术支持和督导以及一定的资金支持, 与制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 由制种大户全权组织生产, 盈亏自负。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形成较大的规模, 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比较容易到位, 成本也较低, 产量和质量相对较好。缺点是:变数较大, 能否成功与大户自身素质 (能力水平、技术水平、道德修养、诚信度等) 高度相关;公司资金支持力度越大, 风险越大;规模越大, 风险越大。

3. 小规模制种大户模式

一般由制种能手租赁土地规模在20~50亩范围独立从事小规模制种生产, 公司只提供技术服务, 签订购种合同, 生产盈亏全由大户承担。该模式优点是:可控性好, 生产技术措施容易落实到位, 产量质量都有保证;成本最低, 单位面积效益好。缺点是:规模小, 成片集中度差, 难以整体取代现有散户模式。

三、集约化模式的思考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篇5

学号:

班级:

日期:

****年**月**日 果蝇得杂交实验

一、实验目得

1、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得区别; 2、进一步理解与验证伴性遗传与分离、连锁交换定律;3、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得方法、二、实验原理

红眼与白眼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得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就是完全显性。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就是红眼,雄蝇都就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

野生型雌蝇雄蝇,突变型雌蝇雄蝇、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

配培养基→选处女蝇→杂交(正交,反交)→观察F1

五、实验步骤

1、配培养基

2、选处女蝇

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与突变型得雄蝇雌蝇

3、杂交

(1)正交

取红眼雌蝇 5 个与白眼雄蝇 4 个,放入培养瓶中(♀)红眼()×(♂)白眼()(2)反交

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 4 个,(♀)白眼()×(♂)红眼()

贴上标签,放于恒温箱饲养 4、观察并记录

分别将正反交得F1 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得雌蝇与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正交实验中,F1 代雌雄硬都就是红眼;在反交实验中,雌性都就是红眼,雄性都就是白眼,但也出现了个不该出现得雌性白眼

分析:在伴性遗传中,也有个别例外产生,这就是由于2条X不分离造成得,F1 中出现得不该出现得雌性白眼,但就是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七、注意事项

要经常观察,如果培养瓶内有生霉得,必须将果蝇转移到干净得培养瓶中 F1代幼虫出现即可将亲本放出或处死 要严格控制温度,偏高得温度或者偏低得温度都可能引起果蝇得

死亡 亲本必须就是处女蝇,其原因就是雌蝇生殖器官有受精囊,可以保存交配所得得大量精子,能使交配后卵巢产生得卵受精。在杂交时若不就是处女蝇,其体内已储有另一类型雄蝇得精子,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在 F1 代羽化前,一定要将亲本全部清除干净并处死,以免出现回交现象,影响结果 果蝇得麻醉要适当,掌握好麻醉时间,麻醉过度会使果蝇直接死亡 取果蝇得时候用毛笔,避免用其她锋利得器具,避免戳伤果蝇,影响生长繁育 八、个人总结

“杂交水稻之父” 篇6

我们吃的米绝大多数来自水稻。水稻种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收成的好坏。种子不好,收获就少,不仅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很好的回报,而更大的问题是许多人就要因此挨饿。

今天我们故事里的主人翁袁隆平爷爷就是当代专门研究水稻良种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爷爷1930年9月7日出生在北京。同学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了:“一个出生在大城市里的人怎么会想到去研究农作物呢?”

其实也有许多人向袁爷爷提过这个问题,袁爷爷说:“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农场去参观,我看见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因为小时候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爷爷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来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8月,袁爷爷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

刚到学校因为缺俄语教师,袁爷爷服从安排当上了俄语教师。第二年,袁爷爷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1960年的一天中午,袁爷爷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群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们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袁爷爷也非常难过。

这一年,袁爷爷带学生来到黔阳县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向伯伯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爷爷,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爷爷问。

“这些稻种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 向伯伯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自己主动想办法,袁爷爷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着重大的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从那时起,袁爷爷就一头扎进了培育水稻良种的研究中。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努力着。袁爷爷说:“真的,我从来没有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

在后来的40多年时间里,袁爷爷的研究成果和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是一个接着一个。1981年他获得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设立的菲因斯特饥饿奖。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国务院授予袁爷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爷爷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7年4月29日,袁爷爷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爷爷是获全票通过的。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爷爷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现在,已经快到80岁的袁爷爷还童心不泯。他曾经多次向人们说起他做过的一个童话般的梦:“梦里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上面结的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好美啊!这个梦我做过两次。”

袁爷爷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要让普天下的人吃饱饭!

本栏责编 花海波

杂交模式 篇7

为有效制止良种杂交母黄牛种源流失, 加快黄牛良种繁育步伐, 福建省宁化县决定对三种养殖模式实行资金补助:一是农户留养, 农户自愿留养理想型杂一代、杂二代、杂三代母黄牛的, 分别给予留养补助200、300、400元/头·年, 其中签订协议后兑现20%, 该母牛第一次配种怀孕后兑现30%, 产下第一头杂交牛犊经验收后兑现50%;二是大户购养, 对农户不想留养的理想型杂交母黄牛, 由县肉牛办联系杂交母黄牛养殖大户出资购买到养殖场饲养, 县肉牛办与养殖大户签定协议后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三是公司精养, 对用于开展肉牛配套系“翠江黄牛”实验的杂交三代母黄牛, 由县肉牛办出资收购到宁化县恒祥牧业有限公司精养, 并按协议给予该公司精养费。

(来源:富农养牛网http://niu.d288.com)

杂交模式 篇8

超级杂交水稻由于生物量大,肥料需求量特别是氮肥需求量多,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因种植超级杂交水稻增施氮肥对环境的压力无疑也会不断增加。如何既不影响超级杂交稻正常高产生理,又在减少氮肥总用量下获得较高产量,已成为超级杂交稻节氮高产栽培研究的重要技术难题[6]。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缓/控释肥料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7,8]。由于生产成本等方面原因,以往对缓/控释肥料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养分释放与水稻需肥的同步性、对水稻产量影响及其对氮素利用效率等的效应方面[9,10,11],但关于缓/控释氮肥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最适用量及与磷钾等养分的配合施用效应研究极少,在超级杂交稻方面的应用研究未见系统的报道。为探索缓释尿素(简称SCU)应用于超级杂交中稻节氮栽培的适宜用量范围及其与磷钾最佳搭配比例,2007年我们以缓释氮肥为氮源肥料,探讨了SCU最佳用量及其与磷钾配合施用的最佳比例,以期丰富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技术体系,并为缓释氮肥应用于水稻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试验材料

本试验于2007年5月在湖南中方县花桥镇梅树冲村的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进行。选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为供试材料。用硫包衣缓释尿素SCU作氮源(含N37%),磷肥用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用KCl(含K2O 60%)。试验田面积1364m2,土壤理化性质是:有机质含量49.0g/kg、pH值5.6、全氮2.0g/kg、碱解氮102.3mg/kg、全磷1.0g/kg、速效磷17.1mg/kg、全钾49.9g/kg、速效钾72.5mg/kg。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试验设计。3种肥料(N、P、K)因素分别设置4种施用水平,即每hm2施SCU 0kg、243kg、486kg、729kg(分别折合纯氮0、90、180、270kg,表示为N0,N1,N2,N3);施过磷酸钙0kg、375kg、750kg、1125kg(分别折合P2O545、90、135kg,表示为P0,P1,P2,P3);施KCl 0kg、150kg、300kg、450kg(分别折合K2O0、90、180、270kg,表示为K0,K1,K2,K3),共14个处理组合,重复3次,42个小区,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起埂隔离,埂上覆膜,实行单独排灌。NPK各因子水平编码及肥料用量(表1)。

氮肥(SCU)和磷肥于水稻移栽前作基肥一次性施下,钾肥分3次施用,其中基肥施40%、移栽后7d施30%,晒田复水时施30%。水稻于4月20日播种,5月23日移栽,小区划行规格移栽,移栽密度20cm×26.7cm。移栽时选个体素质好、生长匀称的秧苗,保证各小区秧苗长势一致;每穴插2粒谷秧。移栽后3d查缺补苗,发现缺苗死苗及时进行补栽,保证全苗。其它管理同超级杂交稻节氮高产栽培。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经济性状调查

收获前2d调查各处理的平均有效穗数,每处理选有代表性的稻株5蔸,进行室内考种分析株高、穗长、平均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1.3.2 收获计产

小区单收单晒,单独计产,三次重复总计后平均为不同处理实际产量。

1.3.3 氮磷钾三元素与产量关系数学模型建立

根据不同处理实际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根据数学模型计算最高产时的施肥量,以及最经济施肥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产量及产量结构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最重要的三大营养元素。从不同处理产量结果可知(表2),氮磷钾三者必须配合施用才能达到高产,任何一种营养受到胁迫都不利于高产。在氮、磷、钾养分水平相等,每两种化肥配施的情况下,以N、K配施的产量最高,N、P配施次之,P、K配施最低,但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不同处理产量结果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较低缓释氮肥条件下(N1水平),不同磷钾配比的处理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2))中等缓释氮肥条件下(N2水平),当磷钾元素均不受到空白胁迫时,处理间产量仍然没有显著差异;(3)高等缓释氮肥时(N3水平),水稻产量反而较中等施氮处理产量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的产量主要限制因子是缓释氮肥用量水平,与缓释氮肥与磷钾肥配比关系不大,但缓释氮用量以不超过180kg/hm2(折合纯氮)为宜,其与磷钾配比为1:0.5:1时达到最高产量与磷钾配比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产。

进一步分析不同处理产量结构差异可知,有效穗数和穗均总粒的变化最大,其CV分别为5.22%和5.57%,实粒数变幅相对较小,CV为4.04%,结实率变异幅度较小,CV为3.75%,千粒重变化最小,CV仅0.45%。这说明穗均总粒数和有效穗受施肥水平影响最大,实粒数受施肥影响大于株高、穗长,千粒重最不易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所以最稳定。分析不同缓释氮用量对不同产量结构影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7(P<0.01)和r=0.734(P<0.01),即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有极显著增加,同时千粒重也随氮用量的增加有显著提高;穗均总粒数、穗均实粒数与施氮水平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结实率则与施氮水平呈负相关,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2.2 施肥量与产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产量与施肥量回归模型

根据最后不同处理实际产量,按照“3414”试验设计通用统计分析方法,以水稻产量为因变量(Y),以氮磷钾三元素为自变量(Xi),X1、X2、X3分别代表N、P、K三种营养元素,用计算机模拟建立NPK肥料与水稻产量数学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Y表示水稻产量,X1为N素水平码值、X2为P2O5水平码值、X3为K2O水平码值(方程决定系数R2=0.729662)。

2.2.2 回归模型的F测验

为了检验上述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F测验,F=9.5967,查表F0.01(9,32)=3.02,F>F0.01,因此表明:该总回归方程回归关系极显著,表示水稻产量与三元素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说明方程具有实际意义。

为了确认各个肥料因子对水稻产量的作用大小,对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进行t测验(表3)。由表3可知,在本试验的肥料用量水平下,回归方程一次中和二次趋势一致,即只有氮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磷钾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氮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交互项则除磷钾交互作用接近5%的显著水平外,且氮磷、氮钾交互作用均没达显著水平,说明磷钾肥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大于氮磷和氮钾的交互作用影响。

注:t0.05=2.021,t0.01=2.704,*表示接近5%显著水平,**表示1%显著水平。

2.2.3 主因子效应分析

从各主因互单独效应看,根据回归方程中一次项系数的值,N、P、K的一次系数分别为:1789.756、29.1481、481.507(绝对值),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对水稻产量影响中最大的因素是氮,其次是钾,磷最小,所以可以认为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在于氮肥施用量。

为求取不同肥料品种的单因素效应,采用固定另2个因素为0水平,代入原数学模型,分别得到单因素效应函数:

将三个单因素与产量的方程绘成图1,从图1可以看出,氮、磷二种肥料与产量关系符合报酬递减规律,但钾肥则表现出与氮磷完全不同趋势,表现为先降后升,即钾肥用量从无到有少量增加时产量反有减少趋势,当钾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钾肥的这种现象可能与土壤有效钾含量高低有关,可能是本试验区钾素水平较高,所以施用后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

结合回归方程(1)分析,三元素肥料的两两互作效应中只有磷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为正值,氮肥与磷肥、氮肥与钾肥的互作效应均为负值。这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增施磷肥或钾肥有利于提高钾肥或磷肥的肥效。

图2是设定三元素肥料中一个因素码值为0水平时,其它两因素互作效应图,磷钾肥互作曲面为唯一最大值的向上凹起的曲面,表明增施氮肥时不宜过量增施磷肥,过高氮和磷肥配合不利于水稻高产;而氮与磷互作的产量曲面图则为一个凸形曲面,说明增施氮肥时应注意适当增施钾肥,则更容易获得高产;氮与钾互作的产量曲面则是一个“鞍状”不规则曲面。由图可以看出,低磷和低钾时不易获得高产,高磷时增施钾肥有利于水稻高产。比较三个互作图产量变化趋势可知,三元素肥料中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但其在土壤中的变化也大,受到土壤类型、肥料品种及地力等因素的影响。

2.3 最高产量及经济产量的确定

目标函数的最大值就是水稻最高产量。根据经济学原理,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肥料投入量所能增加的作物产量,就称边际产量。利用对回归方程求导,即得到最高产量的施肥量。

利用这一原理对上述回归方程分别求出N、P、K的最高施肥量。经计算(方法略),最后求得最高产时NPK施用量(均为折纯量)分别为205.2 kg/hm2、38.8 kg/hm2、158.6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10500.9kg/hm2。

经济产量是根据边际成本(即每增加一个单位肥料投入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和其得到的边际效益之差(边际利润)确定。当边际利润为0时,即最后一个单位投入的肥料成本与收益相等时的产量称为最佳经济产量,此时的施肥量即为最佳经济施肥量。按照此方法,求得本试验条件下经济产量为9615.0 kg/hm2,此时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204.3kg/hm2、39.0 kg/hm2、158.9 kg/hm2。

2.4 产量的数学模拟与方案综合选优

由上述最高产量可知,方程极值产量并不是实际产量最大值,其实只是一个最优配比组合产量。为此,采用随机数列的方法对本试验NPK肥料的施用量内,分别取值进行组合,做施肥最优组合频率分析,即:氮磷钾三因素分别从0~3水平间隔1取值(各得4个取值);共得64套农艺方案的产量经结果,用产量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选优,从中筛选产量在9750kg/hm2以上的组合方案12套,占18.8%,然后进行频率分析,以分别对应确定N、P、K的取值范围(表4)。

3 结论与讨论

3.1 关于不同肥料及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氮磷钾是水稻生产需要的三大营养元素,但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产量影响程度不同。本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变化主要原因是氮用量的增减,不是氮磷钾三元素比例变化;但氮磷钾三者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只有当NPK三者配比合适时,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优易获得高产。本试验结果表明:N2P2K2处理产量最高,说明此时氮磷钾配比最佳。同时,氮磷钾三因素对水稻产量影响次序是:氮>钾>磷。氮磷钾相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次序是:PK>NK>NP。关于氮、磷、钾施肥在水稻生产上应用比例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研究结果趋向于1∶0.3~0.5∶0.6~0.7[12],有人认为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上,可采用1∶0.6∶0.8~1[13]。本试验模拟寻优求得的氮、磷、钾的最佳比例约为1∶0.5∶1。

本试验建立的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施肥模型以及由此决策的最佳施肥组合对于试验点周边地区具类似条件的栽培区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实际生产应用时应根据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以及当地气候、品种、肥料种类、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化施肥。

3.2 关于缓释尿素及磷钾在超级杂交中稻上的最佳施用量

缓释氮肥SCU养分缓释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超级杂交中稻上氮肥施用总量。以往研究表明[6,14]:缓释氮肥SCU养分缓释效果良好,其氮素释放与超级杂交中稻的吸氮规律基本同步,能有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实现不减少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降低总氮用量。本试验条件下,Y两优1号单产达到9750kg/hm2以上的氮、磷、钾肥最适施用量范围是:N 163.3~196.7 kg/hm2、P2O557.2~85.3 kg/hm2、K2O 175.5~214.5kg/hm2,其氮用量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这更进一步验证了SCU的节氮效果,说明SCU在中国南方稻区超级杂交稻中稻生产上有着广阔的节氮增效应用前景。

3.3 关于本试验的设计方法

杂交模式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泰安市农科院试验田。土壤为潮土类砂壤, 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1.030%、0.065%、0.213%、2.160%;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58、62、100 mg/kg。该地区年均气温、降水量分别为12.5℃、600 mm, ≥10℃积温 (80%保证率) 4 279.1℃, 全年日照时数为2 679.9 h[1,2]。

1.2 试验材料

参试玉米品种为泰安市农科院自育品种东岳6355。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密度、氮施肥量、磷施肥量3个因素, 每个因素设4水平, 共10个处理, 各因素设计水平及编号见表1。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4 m2。氮肥分3次追施, 七叶期施20%, 大喇叭口期施60%, 抽雄期施20%;磷肥在播种前全部深施[3,4,5,6,7]。采用开沟点播。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产量与氮磷肥及密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根据各试验处理产量结果见表2, 得出玉米产量与氮肥、磷肥、密度的数学模型效应方程为:Y=-13.61X12-2.85X22-45.52X32-1.09X1X2+2.69X1X3+15.90X2X3+36.20X1-12.51X2+69.15X3+575.40

2.2 玉米产量分析

该试验数学模型效应方程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各因素作用的方向、大小, 这是由于试验采用无量纲编码, 偏回归系数已标准化。因此, 由一次项系数相对数值可以看出各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氮肥、磷肥。

为获得夏玉米产量与每个因素的关系, 利用“降维法”进行求解。当将磷肥用量、密度2个因素的值固定在零水平, 获夏玉米产量与氮肥用量的关系:Y1=575.40+36.20X1-13.61X12, 可以看出, 玉米产量与氮肥用量成正相关, 在0~30kg/666.67 m2夏玉米产量未达到最高点, 增加氮肥的用量仍可以提高夏玉米产量。

当将氮肥用量、密度2个因素的值固定在零水平, 获夏玉米产量与磷肥用量的关系:Y2=575.40-12.51X2-2.85X22, 可以看出, 在试验条件下, 使用磷肥的效应为负效应, 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 玉米产量反而下降, 这可能是该试验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 可不施或少施磷肥。

当将氮肥用量、磷肥用量2个因素的值固定在零水平, 可获得夏玉米产量与密度的关系:Y3=575.40+69.15X3-45.52X32, 可以看出, 增加栽植密度, 夏玉米产量上升幅度较大, 当密度超过5 250株/666.67 m2时, 增产速度减小, 当栽植密度达到6 562株/666.67 m2时, 产量最高, 再增加密度, 产量反而下降, 可见密度是该试验中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2.3 各因素交互效应

试验表明密度与磷肥交互作用较大, 所以生产中可以利用二者的交互作用提高玉米产量。由表3可以看出, 当密度、磷肥用量在低水平配合时, 交互作用较小, 当密度、磷肥用量的水平逐渐提高时, 增加了夏玉米产量, 交互作用增大, 当二者均在1水平时, 增加的夏玉米产量最高。

2.4 边际产量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 磷肥用量在最低水平时, 边际产量已是负值, 增加磷肥施用量, 夏玉米进一步减产。氮肥用量达到最高水平, 边际产量仍为正值, 增加单位的氮肥可增产玉米9.01 kg。密度在0水平前是正值, 在0.759水平变为零, 超过此点边际产量变为负值。由此表明, 在零点以前密度的边际产量最高, 增产作用最大。当超过零点后, 氮肥的边际产量大于密度, 此时氮肥的增产作用较大。

2.5 不同产量区段最佳栽培方案的确定

由于模型无极值, 采用模拟方法进行计算机模拟, 得到各产量区段各因素的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由表5可以看出, 当产量提高时, 栽培密度、氮肥施用量增加, 磷肥用量则相对减少。

在64个试验组合中最高单产为623.1 kg/666.67 m2, 方案为X1 (氮) 18 kg/666.67 m2、X2 (磷) 0.75 kg/666.67 m2、X3 (密度) 6 240株/666.67 m2。经计算机模拟, 产量最高为626kg/666.67 m2, 有9种方案, 其中氮肥用量均为20 kg, 磷肥和密度有一定差异。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在生产中可利用密度与磷肥的交互作用在较高产量范围内提高密度, 降低磷、氮肥用量。

3 结论与讨论

(1) 在该试验条件下, 东岳6355夏玉米最高产量可达623.1 kg/666.67 m2。单产>600 kg/666.67 m2栽培方案为施纯氮18 kg/666.67 m2、磷 (P2O5) 0.75 kg/666.67 m2, 种植密度为6 240株/666.67 m2 (实收5 500株/666.67 m2) 。

注:X1、X2、X3 (平均值、下限、上限) 单位分别为kg/666.67 m2、kg/666.67 m2、株/666.67 m2。

(2) 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可以根据产量要求设计氮肥、磷肥使用量及种植密度。

(3) 在该试验中磷肥的效应为负值, 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验证磷肥的增产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强.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夏玉米灌溉需求分析[J].作物学报, 2003, 29 (3) :419-426.

[2]魏自民.不同施肥措施对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影响数学模型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3, 11 (2) :75-77.

[3]李赤等.玉米丰产栽培数学模型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 1995 (1) :39-42.

[4]郑延海, 崔光泉, 杨秀凤, 等.高产夏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优化模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4 (5) :36-37.

[5]宋清斌, 郑延海, 贾爱君, 等.夏玉米密度及氮磷用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4 (4) :77-78, 80.

[6]郭朝清, 刘毓侠.夏玉米经济施肥技术模式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4 (S1) :115-117.

杂交模式 篇10

一、技术背景

四川丘陵区冬、春干旱频繁, 初夏旱发生频率高, 同时灌溉水源不足, 季节性争水矛盾十分突出, 影响水稻适期栽插, 常年有500~800万亩杂交稻因等水栽秧, 其秧龄达50天以上, 个别片区甚至长达60~70天。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一段水育秧和密播旱育秧等方式, 秧苗适栽期短, 长龄秧素质差, 同时也缺乏与迟栽水稻生育特点相适应的其它配套栽培技术, 因而迟栽低产是本区水稻生产上一个十分普遍而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近年来, 项目组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过程中, 研究并集成了“四川丘陵区杂交稻超稀播旱育秧避旱稳产栽培模式”。

二、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

1. 核心技术 (超稀播旱育秧技术)

(1) 品种选用选用生育期适当、丰产性好、抗逆能力强、前期耐旱性较好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

(2) 秧床准备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管理方便的旱地 (最好是菜园地) 作秧床地。每亩本田至少备足秧床地70m2。秧床地在播种前15~20天精心翻整, 拣尽土壤中的石块、菜头等杂物, 按60~70m2秧床地施尿素2.5~3.5kg、过磷酸钙10kg、氯化钾2.5kg。先将肥料均匀撒于床土表面, 然后连续来回翻刨3次, 使15cm内土层的土和肥料充分混匀。对于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 按60~70m2秧床地撒施“地虫光”500g左右加以防治。

(3) 种子准备及处理按1亩本田备种0.75~1.0kg。选晴天晒种1~2天。采用清水漂选, 将种谷倒入水中适当搅拌, 10分钟后捞净浮在水面上的废种子, 将下沉种子反复淘洗后, 先放入清水中浸泡8~12小时, 按1.0~1.2kg种子用“旱育保姆”1包 (350g) 包衣。采取“现包现播”的方法, 将浸好的稻种捞出, 沥至不滴水时, 将其倒入圆底的瓷盆中, 然后慢慢地加入种衣剂, 边加边滚动拌匀, 直至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包衣后晾干水汽, 即刻播种。

(4) 开沟作厢和浇底水一般按1.7~1.8m开厢, 厢面宽1.3~1.4m, 厢沟走道宽0.3~0.4m, 厢面高10~15cm, 厢长一般不超过10m。精细平整厢面, 将走道中的土取出过筛备用, 用于播种后覆盖。播种前将秧床土充分浇透。浇水时, 要分2次浇, 2次间隔10多分钟, 使6~8cm厚的土层完全湿透。浇水后用少量过筛细土将厢面填平。

(5) 分厢定量播种播种时, 将胀谷或粉嘴谷称重, 严格分厢定量, 均匀撒播。先撒70%的种子, 留30%的种子在较稀的地方补撒。播种后用过筛细土精心覆盖厢面, 厚度0.5~0.8cm, 切勿让种子外露。

(6) 化学除草在盖种后, 每60~70m2净秧床地用“旱秧灵” (40%丁噁乳油) 1袋 (10ml) 对水6~7kg喷雾。施药半小时后起拱盖膜, 拱高25~35cm。

(7) 秧床地管理播种后至苗期管理按一般旱育秧规范进行。为了减少秧床中后期水分损失和补水次数, 可将拱膜高度提高到40~45cm。4月下旬以后在秧厢薄膜两侧每隔2m左右互开侧窗, 以利在晴天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 适当推迟完全去膜时间, 即“高起拱、多侧窗、迟去膜”。但雨天必须及时打开薄膜接纳雨水, 过分干旱时适当补水。

(8) 秧床抽密留稀在同一农户几块稻田既有早栽又有等水迟栽的情况下, 早栽的在拔秧时不一次性拔完, 而是只在秧床地上较密的地方抽拔部分秧苗。留下的秧苗经浇水施肥后让其继续生长, 形成多蘖大壮秧, 用于等水迟栽田栽插。

(9) 秧床地综合高效利用要在秋季计划好下年秧床用地。秧床地冬季可在施足有机肥料, 保证培肥地力的前提下种植蔬菜, 蔬菜在育秧前半个月左右收获;水稻播种后, 可在秧床走道间种双行玉米或间种西瓜、苦瓜等其它适宜的作物, 以提高秧床地利用率。

2. 配套技术

(1) 本田规范化栽植技术在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收获后, 若水源条件许可, 就尽早栽插;若遇干旱或灌溉水源不足, 则保持正常的秧床管理, 等水栽插, 尽可能避开干旱对水稻栽插的限制。栽插规格根据品种特性、本田肥力和秧苗素质而定。一般为行距35~40cm, 窝距20cm, 每亩栽8 000~12 000窝。栽后每亩总茎蘖数依秧龄而定, 秧龄50~60天的保持在8~10万苗;秧龄60天以上保证在10万苗以上。实行牵绳定植, 保证行距、窝距规范。秧苗单株带蘖多的 (7~8个或更多) 每窝栽单株;秧苗单株分蘖较少但生长健壮的, 两株合栽1窝。选晴天下午或阴雨天栽插, 秧苗适量带泥, 同时尽量避免秧苗的损伤。

(2) 前促式平衡施肥技术因旱迟栽的杂交稻, 施肥要集中在底肥和本田分蘖始期。麦茬田底肥每亩用碳铵40kg, 或尿素15kg左右, 或氯化铵28~3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或草木灰100kg。油茬田施肥量比麦茬田减少1~2成。提倡施用农家肥, 若农家肥用量较大, 化肥用量应适当减少。也可施用质量合格的专用复合肥, 其用量根据有效养分含量而定。实行“头天施肥, 第二天栽秧”, 避免肥料损伤秧苗。栽后6~8天内追施分蘖肥, 一般亩用尿素10kg左右。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田块, 也可实行底肥“一道清”。

(3) 科学管水和稻田轮晒节水技术实行浅水栽秧, 栽后3~5天内深水护苗。追施分蘖肥时田内持浅水层, 追肥后5天左右田面自然落干, 其后保持浅水层促进分蘖发生。当每窝茎蘖数达到15个左右时排水晒田。晒田复水后实行间隙灌溉, 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扬花后保持“干干湿湿”。在晒田期间, 条件适宜的片区, 可实行稻田轮晒制度, 即利用不同稻田的高低落差和秧苗长势差异分批轮流晒田, 低位田或肥田实行超前晒田, 中位田次之, 高位田后晒。后晒田排出的水尽量用于先晒田的复水或暂复水, 做到田水不出片区。

(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大田人工中耕除草或化学除草。特别注意在植保部门指导下抓好二化螟、稻苞虫和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三、实施效果

1. 增产增效

2006年以来在绵阳梓潼、游仙、涪城, 南充顺庆和遂宁安居等区县的示范应用表明, 采用该项技术在丘陵旱区同等条件下, 一般每亩比常规密植育秧增产稻谷40~50kg, 节省灌溉用水20%~30%, 节省劳动力2个左右 (由于大田稀植

主推模式

等) , 每亩增加稻作纯收益80~120元。2008年在绵阳游仙区魏城镇示范应用6 000亩, 30个代表性田块在移栽秧龄为62~70天的条件下, 平均亩产达到621.7kg, 其中最高实收产量达到亩产806kg, 创造了当地两熟制杂交稻产量的最高记录。

2. 避旱节水

第一, 实行旱育秧比水育秧在育秧阶段节省用水50%~70%。第二, 由于延长水稻的秧床期而相应缩短其本田期, 本田期耗水量相应减少;同时, 可以较好地错开用水高峰, 缓解水资源矛盾。第三, 在稀播优育条件下适当迟栽还有利于秧苗充分利用秧床地较好的生长条件, 特别是利用5月中下旬优越的光热条件, 增加分蘖, 扩大苗体, 栽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大叶面积而覆盖田面, 减缓田面水分蒸发。第四, 实行稻田轮晒, 有序排水, 可把晒田期水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其节水效应能较好地适应四川丘陵旱区的气象条件和水资源分布特点。

3. 简便易行, 易于推广该技术

实用性强, 技术原理和关键环节明确, 实施过程中不明显增加农民的物质和劳力投入, 还可省种和节省大田栽插用工, 有利于缓和两熟制稻区夏收夏种的机械、人力、畜力和季节等矛盾, 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农民容易接受, 应用前景广阔。

四、适宜区域

该模式适用于四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移栽秧龄为50天以上的麦 (油) 茬杂交中稻。预计本模式近5年内每年可推广应用300万亩, 每亩增产稻谷45kg, 增加经济收益100元。5年累计可增产稻谷13.5亿kg, 增加经济收益21.6亿元左右。

杂交稻种浸种催芽技术 篇11

1. 晒种

杂交水稻种子因成熟度、含水量和贮藏条件的不同,胚的活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浸种前选晴朗天气晒种1~2天,以增强种壳透气性和吸水力,促进酶的活性,提高种子活力,从而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2. 清水选种,洗净谷粒

稻种的秕谷绝大部分是受了菌源浸入后滞育或感染了黑粉病的半饱满谷粒,这些谷粒在浸种时间长、不透气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无氧呼吸旺盛,种子生活力受到损伤,养分外渗,再加上发酵作用产生的无机酸,使谷壳表面的微生物迅速繁殖,导致种谷发酵发黏。在催芽温度偏低、露白时间拖长,以及种子净度差(灰尘、种壳、黑粉病等杂质多)的情况下易发生种子发黏,产生浓酸气或酒气,导致“闭气闷种”。因此,用清水浸泡种子10分钟并不断搅拌,将悬浮在水面的秕粒、杂质除去。秕粒捞出后,仍有部分菌源粘附在饱满的谷粒上,必须反复洗种,才能把散落在饱满谷粒颖壳上的病菌孢子彻底清除干净。

3. 浸种催芽

改连续浸种为少浸多露、间歇法浸种。这种方法可以使种子出芽快而整齐,根壮芽壮,种芽素质好。具体方法是:将洗净的种子放入0.2%的强氯精溶液中消毒8~12小时,然后捞出种子,清洗干净,放入清水中浸8~12小时。其间换水三四次,每次换水时将种子摊晾20~30分钟,待种子吸足水分后即可催芽。

催芽时,先用通气透水性好的畚箕或蔑箩装种,上盖干净稻草或毛巾,温度控制在30~35℃,催芽10~14小时就可破胸。若遇阴雨低温,温度低于20℃,催芽期间用35~40℃的温水淋种三四次,并将种子上下、里外翻动,确保破胸整齐。种子破胸后呼吸作用加强,并产生大量热量,若种子堆不透气不散热,温度会很快上升到40~45℃,造成芽谷烧伤、烫伤,因而要及时将温度降到25~30℃,保证根、芽稳健生长。此期要勤浇水,同时要将种子里外、上下翻动,以促根芽整齐。若浸种催芽时室温已达25℃,浸种时间以16~20小时为宜(经常换水),在常温下即可发芽。

4. 低温炼芽

将适温催出来的谷芽摊开、摊薄即为炼芽。炼芽视当时气候条件而定,如天气暖和,炼芽时间宜短,反之则炼芽时间宜长。炼芽期间应适当喷洒冷水,以防根芽失水而萎缩。炼芽后要及时播种,精心管理,以提高成秧率。

5. 发酸发臭变酒味种子的处理

凡在浸种期间发现起泡发酸现象,要勤换水;催芽时发现发酸发黏现象,可洗净种子拌入草木灰催芽,并控制好水分和温度,防止根芽不协调。一旦种子出现发酸发臭变酒味,要抓紧整好秧田,洗净种子,不经催芽直接播入秧田,这样可减少损失,提高成苗成秧率。

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郑权富

浙江省遂昌县北界镇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姜春源

浙江省遂昌县云峰镇国土资源所 郑智恺

杂交模式 篇12

1 加强学习, 统一认识, 树立全面质量观

“杂种不杂”其结果必然是蚕体虚弱, 饲养及蚕茧大小不齐。彻底杂交是为了取其杂交优势, 获得普通蚕种蚕体强健好养, 茧多质优为目的。此项工作九十年代前后经省质检站清理整顿和制种单位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 杂交率上去了, 部分养蚕制种工作者的“杂交”意识却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地淡化了。在生产中执行制度不严, 贯彻操作规程不力, 奖惩也不逗硬, 导致管理松懈而出现杂交问题。因此, 制种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经常开展质量意识学习与教育活动, 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提高杂交率的重要性。

2 加强饲养、制种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2.1 防止原蚕饲养混杂

目前, 制种场大都采用农村原蚕饲养, 收茧回场制种的形式进行生产。但往往在小蚕共育与大蚕饲养过程中容易发生混杂现象。对此, 可采取在原蚕区内设置多个小型共育户, 其共育原种量20~30张为宜。原种由场内统一催青。发放时按照既定计划发给每个共育室一个品种。共育室覆盖的大蚕户一般是其周围邻居, 这样就形成了一小片区域都养同一品种, 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了混杂的机会, 同时也利于小蚕精管细养及技术指导与检查。工作人员在巡视检查中, 发现有饲育户的饲育量异常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 防止因桑叶或养蚕用具不够等情况进行私下调节造成品种间的混养。发现有个别蚕儿其斑纹、体态等不符合该品种性状应疑为原种问题须及时进行个体淘汰。

2.2 防止收茧、运茧混杂

现在原蚕区种茧都是采用分户收购, 分兜装车运输和分户制种, 其工作量大, 工序多繁忙, 容易发生错乱。尤其是验级取放样茧样蛹、分户摊放种茧、种茧装框上车等。因此, 在验级、称量、摊茧、装车、押运都要派专人负责。种茧要注明饲养户名及品种名。标签要清楚醒目。种茧运回种场后按一室一个品种及时摊放。如果收茧时发现某户售茧量与上蔟估产有较大出入, 要及时派人调查, 防止品种间的混杂, 或种、丝茧混装混卖。对确有问题的种茧必须予以淘汰以确保品种纯正。

2.3 管好削茧鉴蛹工作

2.3.1削茧。

一般情况下, 一天削一个品种, 次日再削另一个品种。每天削出的蚕蛹在当天鉴完、摊完。但有时因对交调节的需要, 半天或两个小时须换削另一品种时, 要等前一个品种削完, 清理场地后再发后一个品种的种茧, 以避免蚕蛹混淆。

2.3.2鉴蛹。

尽管限性品种投入生产, 4~5龄盛食期进行了鉴蚕工作, 但仍需削茧后蚕蛹的复鉴。由于年青人外出务工, 鉴蛹人员比较缺乏。必须提前组织精力充沛、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人员参与鉴蛹工作。技术管理人员随时抽查经初、复鉴后的雌、雄蛹。视其准确程度给予奖罚乃至取缔鉴蛹资格。雌、雄蛹摊放分别派专人负责, 两品种的雄蛹要分室摊放。无论雌、雄蛹室都必须做好醒目的标记, 以免制种时忙中出错, 错捉错送。

2.4 及时抢捉雄蛾

虽然经过初鉴、复鉴也难保绝对准确。在制种时要派专人巡查雌、雄蛹室的羽化情况。从制种当天早上感光1 h后开始逐箔清查, 抢出已交上的纯对和雌蛹室羽化的雄蛾。清查要认真细致, 务求捉完捉尽, 方可捉蛾制种。

2.5 加强雄蛾管理

上一篇:自动抽放下一篇:CDIO工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