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产量论文(共9篇)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1
水稻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水平的高低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好品种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措施,良种结合良法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1]。
杂交稻新优188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母本新星A与父本YR188杂交选育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晚籼新品种。2004—2005年参加安徽省晚籼区域试验,2005年进入安徽省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同时,200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同步进入生产试验。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米质优。
寻找合适的栽培密度一直是水稻科技工作者用于调节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2]。为了探索该品种在合肥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促进优质杂交水稻的合理更替,该文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对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以为其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新优188,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合肥市肥西县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试验基地进行。设6个密度处理,分别为18.0万穴/hm2(A)、22.5万穴/hm2(B)、24.0万穴/hm2(C)、27.0万穴/hm2(D)、30.0万穴/hm2(E)、33.0万穴/hm2(F)。行株距分别为33.00 cm×16.67cm、27.00 cm×16.67 cm、25.00 cm×16.67 cm、22.00 cm×16.67cm、20.00 cm×16.67 cm、18.00 cm×16.67 cm。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3 m2(5.54 m×2.40 m),四周设保护行。
1.3 大田管理
试验于2010年6月15日播种,播种量为150 kg/hm2。7月16日移栽。秧苗1叶1心时追施尿素60 kg/hm2作断奶肥,移栽前2~3 d追施尿素45 kg/hm2作送嫁肥。大田基肥在做埂前施入,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氢钾22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分蘖肥施尿素75 kg/hm2;穗肥施尿素120kg/hm2、氯化钾150 kg/hm2。水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高产田,浅水灌溉,适时烤田,收割前10 d排干水。施用除草剂防杂草,在分蘖盛期和抽穗前防稻瘟病、纹枯病和螟虫等。于10月10日成熟后收获、考种、测产。
1.4 统计分析
所有测得的数据均输入Excel进行整理。然后导入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式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新优188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1.1 不同密度对新优188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A产量最低,密度为18.0万~30.0万穴/hm2,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在密度达到33.0万穴/hm2时产量下降。小区平均产量变幅在18.37~20.44 kg,以处理E产量最高,其次是处理F。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处理E与处理B、A达极显著差异,与处理C达显著差异,与处理F、D差异不显著。
由表2可知,区组间未达到显著差异,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栽插密度对新优188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2.1.2 不同密度对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
水稻的产量通常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的乘积所构成。这几个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相互平衡才能更好地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3]。
由表3可知,栽培密度对各产量因素均有影响。随着栽培密度加大,每穗实粒数由处理A的128.1粒降低到处理F的111.6粒;每穴穗数也由处理A的14.3穗下降到处理F的10.1穗;结实率随着栽培密度增加而降低,千粒重则比较稳定。处理A、B、C、D、E、F有效穗数分别为256.2、287.7、298.5、307.8、324.8、331.1万穗/hm2,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注:**表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
处理A产量明显低于处理B~F,由此可见,栽插密度越低,叶面积系数越低,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光合产物相对不足,造成减产。单位面积上的总穗数不足,即使单穴产量达到最高水平,也不能弥补苗数不足造成的产量降低[4]。而处理E产量最高,分别比处理F、D、C、B、A增产2.7%、3.0%、3.9%、6.8%和11.3%。可见,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只有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均衡,才能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2.2 不同密度对新优188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密度对新优188生育期影响。
各处理均在8月28日左右进入始穗期,10月10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均在115 d左右。该品种栽植密度对其生育期及进程无明显影响。
2.2.2 不同栽培密度下农艺性状变化。
由表3可知,各处理间株高相差不大,在97.8~103.5 cm,相差5.7 cm,总体上看密度越大株高有所降低,可能是单穴分裂减少的原因;穗长在24 cm左右,最长和最短仅仅相差0.72 cm,可见密度对穗长基本无影响。
2.2.3 不同栽培密度下分裂动态变化。
该试验中,每穴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处理A、B、C、D、E、F每穴穗数分别为14.3、12.8、12.4、11.4、10.9、10.1穗,可见水稻的平均单株分裂能力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而缩减。虽然新优188属分裂力较强的品种,但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分裂动态变化差异明显,分裂力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而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栽插密度是改善群体环境、优化群体质量、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5]。吴春赞等[6]研究发现,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影响,栽插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实现水稻高产。适宜的栽插密度能有效增加营养面积,促进单株较多分裂,增加每穗粒数,使个体与群体得到协调发展而获得水稻的高产。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该研究认为,每穗实粒数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梁尹明等[7]、徐正进等[8]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栽插密度越低越有利于水稻个体健壮生长,水稻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也会相应增加,但是由于栽插密度过小,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因而水稻产量低于密植处理。
新优188分蘖力强,稀植栽培条件下可降低成本,单穴分蘖力虽明显提高,但有效穗数明显不足,不利于高产形成;而密度过大,田间过于荫蔽,光合效率降低,穗粒数减少,结实率降低,也不利于稳产、高产的形成。因此,提倡对新优188适当密植,这样才能确保高产、稳产。
试验表明,在栽插密度30.0万穴/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相对均衡,发挥了最大增产潜力。可见,新优188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要想获得理想产量,较为适宜的栽培密度在30.0万穴/hm2左右,即行株距为20.00 cm×16.67cm。同时,该试验表明不同密度种植的新优188在生产上对生育期无明显的影响。
摘要:为水稻品种新优188筛选最适宜的栽插密度,通过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栽插密度对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优188产量随密度(18.0万30.0万穴/hm2)逐渐增加,在30.0万穴/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但在33.0万穴/hm2产量又下降,各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受影响最大。新优188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在30.0万穴/hm2左右,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可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关键词:杂交稻,新优188,栽插密度,产量
参考文献
[1]陆峥嵘,王国忠.密度对直播到产量及群体质量的调节效应[J].上海农业学报,1999,15(2):61-64.
[2]李熙英,权成武.不同密度、栽植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0,22(4):256-259.
[3]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3):134-138.
[4]陆阳平,张选怀.水稻超高产栽培密度与肥料试验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12,5168.
[5]龚红菊,董泽富,姬长英.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36(18):7602-7604.
[6]吴春赞,叶定池,林华,等.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172-173.
[7]梁尹明,林贤青,孙永飞,等.水稻强化栽培下协优9308的产量及穗粒结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84-86.
[8]徐正进,陈温福,韩勇,等.辽宁水稻穗型分类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7,33(9):1411-1418.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2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肥水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分类号 S511;S31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3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2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ller and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Yueyou 589,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seed setting rate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Hongtaiyou 996, however, spikes per panicle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for both varieties. No significant yield differences under 3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with increase of fertilization, yield of Yueyou 589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yield of Hongtaiyou 996 was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Keywords hybrid rice ;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 yield ; yield components
高产性和稳产性是水稻育种工作的总目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水稻产量构成可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特征[1-2]。水稻高产和稳产还依赖于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在不同的施肥制度下,同一作物品种的产量也会呈现年际波动[3-5]。已有的研究,大多利用长期的定位试验所获得的小区产量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出不同施肥制度对产量年际波动性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产量波动特征,可能更大程度上受气候年际变化[6]以及施肥措施与气候因子交互作用[5,7]。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2个杂交水稻品种(粤优589和红泰优996)产量的影响,本文尝试利用单个生长季内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2种杂交水稻不同的施肥水平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为优化2个杂交水稻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为海南省认定的杂交水稻组合粤优589和红泰优996,种子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提供。氮、磷、钾肥分别采用市售尿素[w(N)≥46%]、过磷酸钙[w(P2O5)≥16%]和氯化钾[w(K2O)≥50%]。
1.2 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点选择中等肥力田块,将2个品种在同一田块上分开种植,于试验前测定0~15 cm耕作层土壤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为有机质含量为20.29 g/kg,碱解氮为71.68 mg/kg、有效磷为14.60 mg/kg、速效钾为74.76 mg/kg。
1.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3个处理(表1)[8]、4次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40 m2;区组间留便道以便观察行走,小区间作埂分隔。肥料分次施用:即氮肥在移栽前、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分别施入总用量的55%、20%、15%、10%;磷肥在移栽前和分蘖中期各施50%;钾肥在移栽前、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分别施入总用量的50%、30%、20%。播种时间参考当地农事季节,保证水稻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生长和抽穗结实。
播种时间为2月中旬。秧龄27~28 d,株行距为20.0 cm×26.67 cm,裸根壮苗单本移栽。其它栽培措施按稻田间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管理,从移栽到收获前7 d田间一直保持5~7 cm深的浅水层,整个生长期不晒田,不施用化学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1~2次。严格控制病虫害,尽量减少产量损失。
1.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在抽穗期,每小区选取生长均匀的9蔸植株,按蔸记录茎蘖数;分别剪取叶片、茎加叶鞘和穗三部分,于105℃杀青30 min,再经80℃烘至恒重后称干物质重。
在成熟期,从各小区5 m2测产区中选取对角线上9蔸植株,按蔸记录穗数,并进行考种和测定地上部干物质量。谷粒采用清水分选,人工计数实粒和秕粒;每个小区调查50蔸有效穗数。各小区收中心5 m2测产,单独脱粒晒干并风选后,称干谷重;测定干谷水分含量,计算折合14%含水量的稻谷产量。所有样品均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数据处理采用SAS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水平对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2个品种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个品种抽穗期和红泰优996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粤优589成熟期总干物质产量均有减少的趋势。
nlc202309020330
2.2 施肥水平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收割产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分蘖数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个品种内分蘖数均有增加的趋势。显然,提高施肥用量能促进两个杂交水稻品种的分蘖。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有效穗数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有效穗数均有增加的趋势;红泰优996在高量施肥情况下最高,次之低量,中量最低。这表明,施肥在低量至高量范围内,对粤优589有效穗数有正相关作用,而对于红泰优996开始减弱,然后又增加。
不同施肥水平下,粤优589每穗粒数低量与高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高量与中量之间差异显著,且低量最高;红泰优996每穗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粤优589品种与高施肥量促进大量分蘖,使群体恶化、个体生长趋弱有关。
不同施肥水平下,粤优589结实率低量与高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高量与中量之间差异显著,且低量最高;红泰优996结实率高量与低量、中量之间差异极显著,低量与中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高量最高。施肥量高对粤优589结实率有负相关作用,而红泰优996在低量、中量不明显,在高量时结实率提高。
不同施肥水平下,两个品种内收割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施肥量低量至高量能满足这两品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对肥量的需求,施肥量高不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红泰优996收割产量高量最高,次之低量,中量最低。同时,粤优589在施肥量低量至高量范围内抗高肥。而对于红泰优996抗肥开始减弱,然后又增加。
3 讨论与结论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子表现出多样性,高产栽培要求其产量与构成因子之间协调。本研究发现:粤优589收割产量与分蘖数、有效穗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系,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红泰优996收割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系,与每穗粒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系。
高产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生产的比例协调[9],但有关抽穗前后的干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贡献大小的研究结论不一。陈温福[10]、张烘松[11]等人认为超高产品种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前,而朱庆森[12]、Ying[13]、杨惠杰[14]等人则认为是在抽穗后。本研究发现,抽穗时两品种的干物质与收割产量存在正相关系;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与收割产量,红泰优996存在正相关系,粤优589存在负相关系。这说明,增加生物产量可以提高红泰优996的收割产量,而影响粤优589的收割产量。
在施肥量为低量至高量的范围内,3种施肥量之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粤优589收割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红泰优996收割产量开始下降,然后升高。
参考文献
[1] 刘文江,李浩杰,汪旭东,等. 用 AMMI 模型分析杂交水稻基本性状的稳定性[J]. 作物学报,2002,28(4): 569-573.
[2] 严明建,赵正武,吕直文,等. HSC 法与稳定性参数在水稻区试中的应用[J]. 作物研究,2002,16(1):17-19.
[3] 林 葆,林继雄,李家康.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4,1(试刊): 6-18.
[4] 王凯荣,刘 鑫,周卫军,等. 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6):1041-1045.
[5] Cai Z C, Qin S W. Dynamics of crop yield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 [J]. Geoderma, 2006, 136:708-715.
[6] 谢 云.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相应的敏感性分析[J].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7] 黄欠如,胡 峰,李辉信,等.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J]. 土壤学报,2006,43(6):926-933.
[8] 敖和军,王淑红,邹应斌,等.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累积[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 123-3 132.
[9] 邹应斌,黄见良,屠乃美,等. “旺壮重”栽培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1,27(3):343-350.
[10]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 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9-194.
[11] 张洪松,宕田忠寿,佐膝勉. 粳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物质生产及营养特性的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1995,8(4):11-16.
[12] 朱庆森,张祖建,杨建昌,等.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1997,30(3):52-59.
[13] Ying Jifeng,Peng Shaobing,He Qingruii,et al.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I.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 [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8, 57(1): 71-84.
[14] 杨惠杰,李义珍,杨仁崔,等.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265-270.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3
良种良法配套是水稻高产的保障,大量研究表明,氮肥运筹不仅对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群体结构构成影响,还对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3,4,5]。为研究氮肥施用量对甬优15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甬优15在永嘉县作单季稻种植的氮肥合理施用量,充分发挥甬优15的产量潜力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甬优15施氮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5,种子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3年在浙江省永嘉县桥下镇埠头村进行,试验田平坦向阳,土质为壤质土,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为空闲田。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设5个施氮量水平,折施纯氮分别为120,150,180, 210,240kg/hm2,每个处理的基肥、分孽肥、穗肥均按总氮素施用量的60%、20%和20%比例施用,基肥施碳酸氢铵,分蘖肥和穗肥施尿素。各处理均施过磷酸钙600kg/hm2和氯化钾225kg/hm2,过磷酸钙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氯化钾50%作基肥,25%作分孽肥,25%作穗肥。小区面积13.3m2,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四周设有保护行,防止肥水串灌,区组间留有0.5m操作道。
于6月5日播种,采用半旱育秧,7月2日移栽,秧龄27天,种植密度16.67万丛/hm2,每丛插1本。基肥在移栽前1天施入,分蘖肥在移栽后7d施入,穗肥在水稻倒2叶时施入。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当地大田生产习惯进行。
1.4测定项目
记录水稻播种期、移栽期、始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时期。成熟期各小区随机取样5丛测定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取样后各小区单独收割脱粒晒干进行测产。
1.5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1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运用DPS软件的LSD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施氮量对甬优15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施氮量对甬优15的生育进程有一定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甬优15的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施纯氮120kg/hm2处理的生育期最短,为143天,施纯氮240kg/hm2处理的生育期最长,为147天,相差4天。
2.2施氮量对甬优15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施氮量对甬优15各经济性状均有明显的影响。有效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穗最多的是施纯氮240kg/hm2处理,达184.5万/hm2,最少的是施纯氮120kg/hm2处理, 为172.5万/hm2;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每穗总粒数以施纯氮210kg/hm2处理最多, 达251.7粒,最少的是施纯氮120kg/hm2处理,仅为228.3粒;每穗实粒数以施纯氮180kg/hm2处理的最高,达到203.1粒,以施纯氮240kg/hm2处理的最低,仅为189.3粒;随着施氮量增加,结实率相应降低,结实率以施纯氮120kg/hm2处理最高,达到84.3%,施纯氮240kg/hm2处理的结实率仅为76.1%,降幅较明显;千粒重在27.3~27.9g,变幅为0.6g,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氮肥对杂交稻甬优15的苗、蘖、穗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适当的氮肥施用量可使植株营养体生长良好,并有利于构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2.3施氮量对甬优15产量的影响
表3结果表明,甬优15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综合性状以施纯氮用量210kg/hm2处理最优,产量达9 839.2kg/hm2;其次是施纯氮用量180kg/hm2处理,产量为9 589.4kg/hm2;施纯氮用量120kg/hm2处理的产量最低,仅为8 793.8kg/hm2。经方差分析,施纯氮210、180kg/hm22个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120kg/hm2处理的产量,施纯氮210kg/hm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240kg/hm2处理的产量,而施纯氮210kg/hm2和180kg/hm22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氮肥施用量对甬优15产量影响较大,为获得高产,氮肥施用量以施纯氮180~210kg/hm2为宜。
注:同列数字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3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甬优15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较大。甬优1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育期不断延长,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实粒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结实率降低, 最终造成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纯氮210、 180kg/hm22个处理的产量最高,分别为9 839.2kg/hm2和9 589.4kg/ hm2,极显著高于120kg/hm2处理的产量。从穗、粒、重性状等方面综合分析,甬优15在永嘉县作单季稻栽培,氮肥施用量以施纯氮180~210kg/hm2为宜。
摘要:研究氮肥施用量对杂交稻甬优15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永嘉县种植适宜施氮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甬优1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全生育期逐渐延长,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实率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施纯氮21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9 893.2kg/hm2,施纯氮180kg/hm2处理的产量次之。在永嘉县种植甬优15,化肥纯氮施用量以180~210kg/hm2为宜。
关键词:杂交稻,甬优15,施氮量,生育期,产量
参考文献
[1]陆永法,马荣荣,王晓燕,等.杂交稻甬优1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3-15.
[2]盛定建,陶开战,金爱菊.超级杂交稻甬优15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4,(3):54-55.
[3]何永祥,陈勤平,叶万余,等.不同施氮量对百优838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6):788-791.
[4]李向辉,鲁艳红,廖育林,等.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0,(15):52-54.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4
关键词:棉花;杂交棉品种;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03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2-0018-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4.02.004
0引言
高产、优质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表明产量与品质有制约关系[1-4]。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由于诸性状间关蔚错综复杂,使得这种简单相关分析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往往导致育种家在依据这一信息选择性状时,失之偏颇,尤其是在研究不同性状组间的关系时,不易抓住关联的主要因子。要改进上述状况,必须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选择效果,因此,作者综合运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相关性的方法对供试品种产量、性状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影响产量和品质性状及不同性状组间的关系,为棉花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更广泛的信息。
1 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采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自治区杂交棉品比试验,供试品种(系)代号分别为E1、E2、E3、E4、E5、E6、E7、E8、E9、E10、E11、E12和E13,对照是中414。
试验安排在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试验地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棉花一熟栽培。于4月10日人工点播,4月16日受大风天气影响出苗率,全生育期管理精细一致,单收单贮,实验数据齐全。
1.2方法
应用唐启仪等[5]开发的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方法是视各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显著程度,从大到小逐个引入回归方程,但当引入的性状因素由于后面性状因素的的引入而变得不显著时,要将其剔除掉,且每一步都要进行F值检验,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显著性变量因素前回归方差中只包含对皮棉产量作用显著的变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至既无不显著的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又无显著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时为止。
2.2.2 相关系数分析 相关系数反应了各个产量性状和皮棉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表3可知皮棉产量与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呈负相关;但单铃重是直接构成皮棉的产量因素,理应与皮棉产量呈正相关,实际相关分析结果为负相关(-0.4527),似乎难以成立。所以说相关分析只得到了各性状与皮棉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各性状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单凭相关分析是远远不够的[6]。
3 讨论
对棉花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和遗传研究,已有不少的报道,但对棉花产量与各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尚未看到有关报道。至于能不能将逐步回归模型应用到生产实践,还需要同行们的继续研究与证实。
参考文献
[1] 谭贤杰,覃兰秋,廖金秀,等.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玉米农艺性状[J]. 种子, 2011(05):32-36.
[2] 张香桂,倪万潮,沈新莲,等.??高品质棉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J]. 江苏农业学报,2007(04):276-282.
[3] 程备久,赵伦一. 十个现代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J]. 安徽农学院字报,1988(4):30-34.
[4] 程备久,赵伦一.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陆地棉品种的遗传潜势及其演变的探讨[J]. 安徽农学院学报,1989(4):4-9.
[5] 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 王爱琴,黄世全,戴保威.??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 种子, 2006(03):68-70.
[7] 唐文武,肖文俊,黄英金,等.??优异纤维品质陆地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的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性 [J]. 棉花学报,2006,18(2) :74-78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6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13 hybrid cotton varieties on lint yiel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yield and yield traits.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path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boll number, boll weight and boll number had negative direct contribution significantly on lint yield, plant height, lint percentage and seed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ntribut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highest between yield and lint percentage.
Keywords: Cotton; Hybrid cotton variety;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措施 篇5
1 选育优质的三系材料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基础
一是选育高异交率的不育系, 是提高杂交大豆种子产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选育不育系的进程中, 要选择在自然生产的条件下异交率高、结荚率达60%以上的不育系。二是选育配合力高、花粉量大的恢复系, 是提高杂交大豆种子产量的关键[1]。父本恢复系花粉量大, 在能够满足母本不育系授粉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母本的种植面积, 达到提高杂交种产量的预期目的[2,3]。
2 适当扩大父母本的种植行比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有效途径
虽然提高父母本的行比扩大母本行的种植面积是提高种子产量的有效措施, 但由于受大豆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如大豆是典型的蝶形花, 柱头不外露, 花粉比较黏重, 不易传播。因此, 扩大母本行比的前提是必须确保父本有足够的花粉源能够满足母本受粉。父母本行比1∶3, 母本种植面积比1∶1增加25%, 产量增加25.83%。
3 选择环境适宜的制种地块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
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 因为特有的花器构造导致异花授粉十分困难。为此, 赵丽梅等[4]研究建立了“昆虫—环境—作物三位一体综合调控”的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认为制种“环境、昆虫和三系”的基因型, 是影响不育系结实的3个主要因素。并且通过研究农业生产条件、气象条件、天然昆虫群体种类和数量, 指出制种地区要求干旱少雨, 大豆开花期降雨量小于100 mm, 气温高, 灌溉方便, 天然传粉昆虫种类多、数量大, 以提高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同时, 大豆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泌蜜量和芳香物质量的释放等都和温度、降雨、昼夜温差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因此, 在选择制种地块时, 要选择高温、少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是确保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首要因素。
4 培养和创造野生昆虫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重要途径
昆虫是杂交大豆传粉的主体, 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培养当地的野生传粉昆虫, 提高昆虫传粉率, 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
5 人工放蜂辅助授粉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有效措施
可为大豆传粉的野生蜂种比较多, 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大豆所专家共同试验研究认定有24种野生蜂种可以为大豆传粉。到目前为止, 传粉效果比较好的蜂种为苜蓿切叶蜂和蜜蜂2个蜂种。苜蓿切叶蜂的活动范围很小, 一般较适合于网室小面积育种和亲本材料扩繁。蜜蜂飞翔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 有效活动范围离蜂巢2 500 m以内, 较适合于杂交大豆大面积产业化制种。将蜂箱置放于制种田中, 蜂箱间的距离相距3 000 m以上, 一群蜂可覆盖2 500 m半径的制种田。但对蜜蜂来说, 芳香味道、采蜜的回报率都不佳, 在有其他蜜源时, 蜜蜂一般不选择大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养蜂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 开发了蜂引诱剂, 驯化蜜蜂为杂交大豆制种传粉, 提高结实率超过30%[3,4]。因此, 要在大豆开花前14 d, 利用蜂诱剂对蜂群进行训练, 待大豆开花前2 d进行放蜂[5,6]。
6 利用化控技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在大豆的开花期喷洒化控剂, 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已获得明显的效果。目前, 化控剂的种类较多, 如芸苔素内酯、快丰收、赤霉素、蔗糖、壮丰灵、爱多收等, 在较多的化控剂中以爱多收及其复配的化控剂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效果最为显著[7,8,9]。这是因为爱多收能够明显影响植物的吸收、呼吸, 改善植物的生根、开花、结实情况, 促进不育系结荚、结实。目前, 化控剂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梅, 彭宝, 张伟龙, 等.杂交大豆制种体系的建立[J].大豆科学, 2010 (8) :707-711.
[2]戴瓯和, 张磊, 黄志平, 等.M型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 2003 (22) :181-185.
[3]张明峰, 卢诗卿, 赵鸽, 等.植物的传粉媒介[J].生物学通报, 2004, 39 (5) :19-20.
[4]赵丽梅, 孙寰, 王曙明, 等.自然条件下大豆花粉的田间漂移[J].大豆科学, 2006, 25 (1) :84-86.
[5]卫保国, 畅建国, 孙贵臣, 等.大豆田间昆虫传份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7, 3 (8) :1020-1021.
[6]王曙明, 王跃强, 李建平, 等.田间开放条件下大豆不育系制种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 2010 (3) :385-389.
[7]王跃强, 王曙明, 赵丽梅, 等.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 2008 (3) :5-8.
[8]张连发, 张伟龙, 李洪来, 等.杂交大豆种子繁育程序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 2011 (2) :4-6.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谷优5138, 对照品种为汕优63。
1.2 试验方法
1.2.1对比试验:
2009年在上杭县南阳镇南阳村沙下坪进行供试二品种的对比试验, 4次重复, 小区面积13.3 m2, 栽插规格20 cm×20 cm, 双本插。试验田海拔310 m, 土壤肥力中上, 排灌方便, 光照条件良好。试验田6月18日播种, 7月14日插秧。成熟时各小区随机取样5丛考种, 调查经济性状, 并实割测定小区产量。
1.2.2生产示范试验:
2009年晚季在上杭县南坑、黄坑、南阳、射山等村不同海拔高度进行谷优5138的示范种植。收获前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中、低3种产量水平的田块进行取样, 共取22丘样本, 每丘样本按梅花型随机取样5点, 每点取5丛进行室内考种, 考查其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亩产量按每丘田实割67 m2折算。
以上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均参照文献[1]、[2]的方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谷优5138与汕优63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1可知, 谷优5138比汕优63穗粒数增加了14.4粒, t测验结果达极显著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减少了0.3个百分点和0.4 g, 差异不显著;而亩有效穗增加了1 400穗, 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实割产量谷优5138比汕优63亩增产51.9 kg,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上说明, 谷优5138比汕优63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穗粒数的增加。
2.2 谷优5138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 产量构成因素之间亩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穗粒数与结实率之间、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也呈负相关关系, 但未达显著水平;其余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均呈正相关, 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程度大小为穗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千粒重, 其中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2.3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表明 (见表3) , 亩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均有正的直接贡献, 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 (PX2→y=1.0260) , 其次为亩有效穗 (PX1→y=0.6848) , 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相对较小, 分别为0.2914和0.1752。
从表3可见, 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 但穗粒数通过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 尤其是穗粒数通过有效穗的间接通径高达-0.3294, 而且穗粒数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481 (见表2) 。这表明, 该品种在多穗和大穗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协调好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是该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
本试验决定系数R2为0.9976, 说明亩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决定了单株产量的99.76%。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 谷优5138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穗粒数, 其次是亩有效穗, 由于穗粒数与亩有效穗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所以在高产栽培技术上必须兼顾穗粒数与亩有效穗数之间的关系, 寻找最佳的搭配方式, 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通过对22丘示范田的调查, 谷优5138的亩产潜力500.7~742.5 kg;亩有效穗15.65万~18.43万穗, 穗粒数136.5~158.6粒, 结实率84.9%~88.8%, 千粒重27.6~28.6 g。由于示范地地力、施肥条件、栽培措施等多方面因素不同, 制约了最终产量, 谷优5138尚有30%以上的产量潜力。因此, 要因地制宜地制订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才能使谷优5138的丰产性得到稳定发挥。
结合本试验结果, 提出谷优5138高产栽培技术: (1) 适时稀播, 培育壮秧。双晚在6月中旬播种, 秧龄不超过30天。播前晒种, 用强氯精浸种消毒。秧田亩播种量控制在12 kg以内, 一叶一心喷施多效唑控高促分蘖。 (2) 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插植规格20 cm×20 cm为宜, 丛插2粒谷, 确保亩基本苗3.7万苗, 要做到浅插、匀插。 (3) 加强肥水管理, 促使穗粒协调。N、P、K比例为1.0:0.6:0.8, 重施基肥促稳长, 早施追肥促早发, 巧施穗肥促大穗。后期补施以磷钾肥为主的穗粒肥, 可以提高结实率与粒重, 充分发挥该品种穗大粒多的优势。灌浆结实期, 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喷施。管水上应掌握浅水插秧, 深水返青, 薄水分蘖, 够苗烤田, 浅水孕穗扬花, 灌浆中后期干湿交替。 (4) 加强病虫防治, 确保高产稳产。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螟虫、飞虱、稻瘿蚊的防治工作, 提倡以防为主, 并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刘德金.农业试验常用统计分析方法[M].福州:福建农学院教务处, 1984.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7
1.1试验地点
试验田选择在华塘街道螺蛳滩村10组农户朱星如责任田内, 面积1335m2。地理位置:E109°46′, N29°15′。海拔465m, 年平均气温15.8℃, 年降雨量1400mm。地势开阔, 阳光充足, 排灌方便, 肥力中上。
1.2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Y58s/1101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 。
1.3试验设计
共设6个处理, 667m2施纯N: (1) 12kg, (2) 15kg, (3) 18kg, (4) 21kg, (5) 24kg, (6) 27kg。N∶P2O5∶K2O为1∶0.6∶1.2配肥。有机肥、复合肥折算成纯量, N、P、K分别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补充。采用小区试验, 三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 小区长6.0m, 宽3.33m。
1.4试验经过
施肥方法:根据水稻氮磷钾需肥比例 (N∶P2O5∶K2O=1∶0.6∶1.2) 配肥, 复合肥折算成纯量, 氮、磷、钾分别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补充。按设计施肥水平标准施肥, 即底肥:氮、钾占总量的65%, 磷肥全部作底肥;追肥:氮、钾占总量的35%, 即分蘖肥15%、穗肥20%的标准折算成小区施肥量进行施肥。4月1日播种, 旱育秧。区组和小区间分别筑埂盖膜, 小区间埂宽30 cm、高20cm, 区间埂宽40cm、高25cm, 区组间设排水沟宽50cm, 防止肥水窜灌。5月10日施底肥, 耙平田面。5月11日移栽, 移栽规格:16.67×33.3cm。5月17日, 施分蘖肥, 并结合化学除草。7月2日, 施穗肥。6月11日、7月5日、7月21日、8与12日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6月5日晒田, 6月28日复水。9月14日收获测产。
2试验结果
2.1产量差异明显
6个处理667m2产量在870.04kg~734.48kg之间, 经方差分析处理间达到1%的差异显著性。处理4亩产870.04kg, 居第1位。处理4与处理3、处理2之间未达到1%极显著差异水平, 但处理4、处理3与处理5、处理1、处理6之间达到了1%极显著差异水平 (详见附表) 。
2.2主要经济性状
6个处理株高在119.6~125.9cm之间, 穗长在24.9~26.9cm之间, 667m2有效穗在14.01~14.38万之间, 千粒重在28.5~28.9之间, 差异不明显。但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以处理4为顶点成弧线向两方下降, 实粒数处理4最多, 每穗218.2粒, 处理6最少, 每穗189.6粒。 (详见附表) 。
2.3生育期
通过田间观察记载, 6个处理全生育在159~164d之间。处理1、处理2全生育期159d最短;处理5、处理6全生育期164d最长。
2.4基本生育特性
通过田间观察记载, 6个处理的株型、叶色、叶姿等生育特性均无明显差异。
3小结
不同杂交棉二代种子产量对比试验 篇8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中棉所48号F1、鲁棉研15号F1、鑫杂0836 F1、中棉所48号F2、鲁棉研15号F2、鑫杂0836F2, 对照为常规品种中棉43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位于阿克苏市西郊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 前茬作物为玉米, 土壤肥力中等, 土地较平整, 路渠配套。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 每个品种重复3次, 共7个处理, 共有小区21个。采用145 cm宽膜, 一膜4行。株行距配置为 (30+50+30+60) cm×12 cm。试验点的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普通大田相同。4月9日人工点播, 播种深度2.5~3.0 cm;全生育期中耕、除草3次, 灌水3次, 化控5次;7月10日打顶。
2 气候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月9日播种时气温正常, 有利于出苗。4月16日遇大风、沙尘暴天气, 过后气温回升缓慢, 对棉苗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出苗期延长, 棉苗长势较弱。五六月地区主要棉区有效积温不足, 棉花生长发育较为滞后。进入7月以来, 气温持续偏高, 降水偏少, 棉花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株高普遍偏矮。9月吐絮期降雨多, 温度较往年偏低, 不利于秋桃的吐絮。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各品种生育期调查结果:
从表1看出, 参试品种出苗最早的是鲁棉研15号F2、鑫杂086 F2;见絮最早的是鑫杂086 F1, 最晚的是鑫杂086 F2。所有参试品种吐絮都在9月14~15日之内, 相对集中。参试品种F2与F1和对照中棉43号相比生育期差别不大, 表明在阿克苏地区可以正常成熟。
3.2 各品种植株性状调查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 中棉48号F2株高最高, 其余参试品种株高都低于对照中棉43号;所有参试品种果枝台数都低于对照, 所有F1总果节数都多于F2。从3个杂交棉品种F1与F2比较, F1单铃重都高于F2;所有参试品种衣分都高于对照中棉43号, 各品种的F2和F1的衣分差别不明显。3.3参试品种产量分析:从小区的平均产量可见, 6个参试品种单产皮棉均超过对照;从F2种子的增产效应与F1种子比较, 参试品种F2的增产效应不如F1种子;F2种子与对照比较, 中棉48号F2、鲁棉研15号F2较对照增产幅度在10%以上, 表明上述2个杂交棉二代种子具备较明显的产量优势;鑫杂086 F2较对照增产4.6%, 产量优势不明显 (见表3) 。
4 结论
(1) 结合试验期间对各处理生长发育情况的观察, 参试品种F2与F1和对照中棉43号相比, 生育期差别不大, 表明可在阿克苏地区正常成熟;参试杂交棉F2产量高于当地的常规棉, 低于杂交棉F1。
杂交稻产量论文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水稻品种选择杂交籼稻II优107。试验于2009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 该试验点位于东经100°45′, 北纬26°41′, 海拔1 170 m。供试土壤为砂壤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栽插规格分别为:10 cm×27 cm (单苗) (A) ;13 cm×30 cm (单苗) (B) ;17 cm×33 cm (双苗) (C) ;23 cm×33 cm (双苗) (D) ;33 cm×33 cm (双苗) (E)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合计15个小区。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3月2日播种, 4月9日移栽。氮肥按施纯氮390 kg/hm2以尿素形式施入, 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磷肥普钙1 050 kg/hm2作基肥翻入土中;硫酸钾600 kg/hm2以基肥和拔节肥各1/2施入。水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除按高产方式。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叶蘖动态:移栽后每小区标定10株, 每隔7 d调查茎蘖数, 标记叶龄。产量及产量构成:于成熟期按平均茎蘖数取样5穴, 考察穗粒结构 (总粒数、瘪粒数) 、计算结实率, 按13.5%含水量计算千粒重, 小区最后进行实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在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之前, 处理B叶龄最大, 其次为处理D、处理E, 最后为处理C、处理A, 说明处理B对于群体的构建比较适宜。生殖生长阶段, 处理D、处理E的叶龄进程逐渐与处理B同步, 处理C、处理A仍较慢。处理B、处理D、处理E最终叶片数均高于处理C, 处理A叶片数最小。对各时期茎蘖数进行比较 (图1) , 分析表明, 处理A整个生育期茎蘖数最高, 其他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 各处理高峰苗期茎蘖数依次为772.5、734.8、615.0、656.6、563.4个/m2。与处理A相比, 各处理齐穗期有效穗数分别降低了约5.7%、10.9%、9.4%、19.7%。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栽插密度减小, 产量显著降低。处理B (13 cm×30 cm) 的产量最高, 约为17 964.0 kg/hm2, 各处理产量水平依次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处理E。产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颖花量上, 随栽插密度降低, 有效穗、穗粒数显著降低, 导致颖花量显著降低, 处理间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水稻生产以往多强调适度密植, 以争取足够的穗数。但近年一些研究认为水稻宜适当稀植, 以改善群体结构, 主攻大穗[5,6]。本研究表明, 水稻栽插密度为13 cm×30 cm时, 水稻产量最高, 不同栽插密度下水稻的产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颖花量上, 在一定栽插密度范围内, 降低栽插密度, 虽然结实率、千粒重略有增加, 但有效穗数、穗粒数降低, 导致总颖花量显著降低, 降低产量。
合理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 提高群体质量。研究表明, 栽插密度为13 cm×30 cm时, 叶龄进程较快, 在此基础上增大或降低密度, 叶龄进程都有所降低, 过度稀植, 叶龄进程较快, 但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增加。在一定栽插范围内, 减小栽插密度, 有效穗数降低, 高峰苗数降低, 不利于形成“足穗”的群体。
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 该栽插密度下叶龄进程快, 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 提高水稻颖花量, 适宜构建高产群体, 实现增产的效果。
摘要:在高产生态区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 设置不同栽插密度 (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 , 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 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 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 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 提高水稻颖花量, 实现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杂交籼稻,栽插密度,产量,群体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闫川, 丁艳锋, 王强盛, 等.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 (5) :530-536.
[2]吴文革, 杨联松, 赵决建, 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5 (1) :49-55.
[3]潘圣刚, 曹凑贵, 蔡明历, 等.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 (6) :845-849.
[4]吴春赞, 叶定池, 林华, 等.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9) :190-192.
[5]马均, 陶诗顺.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3 (4) :52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