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精选7篇)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 篇1
1 宣汉黄牛的产地及自然环境
宣汉黄牛产于四川境内的宜汉、达县等地, 产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交叉地带的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8~16.7℃, 极端低温-14℃, 极端高温43.4℃, 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 相对湿度70%~80%, 无霜期230~280天。产区草山草坡面积广阔, 其中宜牧草地约占总面积的40%, 野生牧草种类多, 产量高, 四季常青, 终年可牧。农作物的种类则由于海拔高度的悬殊及垂直气候的差异面不同, 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与川间盆地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 多为稻麦两熟, 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马铃薯为主;1200米以上的高山则以马铃薯、玉米、燕麦、豆类为主。由于农作物种类多, 因而提供作为饲草饲料的农副产品数量多, 品种多样, 为宣汉黄牛体型大、肌肉丰满、发育良好这些特点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 宣汉黄牛的生物学特征
宣汉黄牛体型长方, 肌肉丰满, 公牛粗壮结实, 母牛细致紧凑。公牛颈宽厚、粗短, 母牛颈较薄、稍长。角有“龙门”、“芋头”、“羊叉”等角形, “龙门角”约占40%左右。颈侧皱褶明显, 垂皮发达, 多从颈下一直延伸到前胸, 平均长93.3厘米, 宽19.7厘米。公牛鬐甲高而宽, 肩峰隆起, 高大而圆。峰型分高耸型和馒头型, 以高耸型为多。此种峰型从前端底部到峰顶渐向后上方倾斜, 高出鬐甲8~10厘米, 超出背高12~13.5厘米, 基部峰圆60~80厘米, 肩峰的倾斜度与背平面的水平夹角约为55~65°;馒头型的峰型较小, 无倾斜。中躯较短, 背腰平直, 结合良好, 腹部充实饱满。粗壮型尻宽长而稍倾斜, 大腿肌肉丰满。结实型和细致型则尻长而稍显尖削或呈斜尻, 肌肉附着欠佳。母牛肩峰低而薄或无肩峰, 乳房附着良好, 呈碗形或梨形。被毛细密, 毛色以红黄毛为主色, 占整个牛群的70%左右。鼻镜黑色者占57.7%, 肉色者占15.8%, 黑红相间者占26.4%。宣汉黄牛结构紧凑, 体态匀称。公牛头较宽, 母牛头较狭长;粗壮型体躯较长, 胸部发育良好, 后驱略低, 稍狭长。四肢高矮适中或略矮, 肌肉较丰满, 呈役肉兼用体型。
宣汉黄牛成年公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18.4±5.9厘米、131.2±8.9厘米、160.5±10.6厘米、17.3±1.2厘米、327.2±65.6千克, 成年母牛分别为:111.6±4.1厘米、122.3±6.8厘米、151.3±8.1厘米、15.8±1.1厘米、271.0±39.1千克。宣汉黄牛能适应山区垂直气候变化大的特点, 能抗寒耐热, 能适应山区放牧与使役, 能适应山区粗放的饲养条件,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主要缺点是良莠不齐, 后躯发育不够宽, 欠丰满, 体长略短。
用15月龄、平均体重131.6千克的阉牛进行肥育试验, 在放牧加补饲的条件下肥育90天 (9~12月) 平均体重168.3千克, 平均净增重36.7千克, 肥育期日增重为407.3克。增重1千克活重耗混合精料3.5千克。屠宰率52.5%, 净肉率40.0%, 肉骨比3.8:1。胴体分割肉总重60.2千克, 其中优质切块重24.0千克, 占分割肉的39.8%, 熟肉率59.8%。试验说明, 宣汉黄牛产肉能力一般, 但肉质良好, 驰名省内外的达县“灯影牛肉”, 即以宣汉黄牛肉为原料。据分析, 9~11肋间肌肉 (不含背最长肌) 的营养成分是:水分70.2%, 干物质29.8%, 其中蛋白质18.7%, 脂肪10.4%, 灰分0.9%, pH值6.1。
宣汉黄牛母牛1岁、公牛1.5岁性成熟。母牛发情的季节性不强, 发情周期平均22.2天, 发情持续期27小时。初配年龄一般为3岁, 妊娠期平均281.2天, 一般3年产犊2胎, 少数一年一胎, 终身产犊6~7头。犊牛初生重:公犊平均13.8±0.75千克, 母犊平均15.6±0.70千克。繁殖率63%, 犊牛育成率98%。
宣汉黄牛适应性好, 在放牧一般不补饲的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下, 仍能正常劳役和保持中等以上膘情。耐热性较强, 对多种寄生虫有较好的抗感染力。
3 宣汉黄牛肉牛的育肥管理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牛不再是为了耕田。役用性质不是很大, 大部分都变成了肉用。但是很多的地方都基本上是对未经育肥的犊牛、青年牛直接屠宰, 生产力资源浪费严重。
普通肉牛的生长可以分为胚胎期、哺乳期、育成期、成年期四个阶段。从出生到7个月断奶时间为哺乳期, 这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 生后2月龄内主要生长骨和体躯高度, 2月龄以后体躯长度增长较快;肌肉组织的生长也集中于8月龄前。此期发育主要靠母乳, 断乳后生长发育以及达到育肥时体重的年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母牛的泌乳在最初的2个月内最高。第三个月保持稳定, 以后明显下降。犊牛3个月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 就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需要增补饲料, 保证犊牛正常发育。育成期 (适宜育肥期) , 此期牛的前额、骨骼、肌肉迅速生长, 组织器官相应增大, 性机能逐渐增强, 牛体躯向宽、深方向发展, 后躯发育最快。到后期绝对增重达到最高峰。
3.1 科学培育和正确选购架子牛
“七分选牛, 三分养”, 正确的选牛是获得效益的关键。选择国外肉用良种公牛作父本杂交的改良牛, 最好是人工控制性别或是采用人工胚胎种植技术, 多产公犊, 且犊牛从出生到3月龄时生长发育未受阻, 应挑选四肢高, 体形长, 皮肤松弛有弹性, 肌肉较薄, 骨架清晰, 宽而不丰满, 毛密柔软和体况健康的牛。因这种牛生长潜力大, 肥育效果好。年龄对肉牛增重指标快慢的十分密切的关系。肉牛生长发育第一年增重最快, 第二年增重量是第一年的70%, 成熟期的生长缓慢, 但在20月龄前, 肌肉和脂肪组织仍然有一个沉积高峰。肌肉大理石花纹, 12月龄前很少, 12~24月龄花纹迅速增加, 30月龄后花纹变化不大。育肥初重的大小直接影响育肥效果, 实践证明, 要想取得理想的育肥效果, 架子牛初重要150千克以上。所以最好选择一岁前的、150千克以上的育成牛, 这样的牛采食量大, 日增重高, 肥育效果好, 饲养期短, 肉质较好, 资金周转快。
3.2 舒适的饲养环境、缜密的疫病防治和恰当的饲养密度
架子牛育肥舍饲效果较好。在牛舍内实行围栏养牛, 最好10头一组。只让牛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 少运动, 降低能量消耗, 利于催肥。
牛舍建筑即要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 经济实用, 还要符合兽医卫生要求, 做到科学合理。有条件的, 可建质量好的、经久耐用的牛舍。牛舍以坐北朝南或朝东南好。地方僻静, 辅以谷壳为垫料, 定期清扫, 让牛有一个安静、干燥的环境, 减少牛的应激。牛舍要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 以保证太阳光线充足和空气流通。在育肥中、后期应少开窗户, 保持舍内黑暗, 以利于增重。房顶有一定厚度, 隔热保温性能好, 应尽量将舍内温度保持在15℃~20℃。舍内各种设施的安置应科学合理, 以利于肉牛生长。
对入栏架子牛实行严格的检疫、接种, 并进行驱虫健胃。经常搞好环境卫生和进行防疫灭病工作, 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控制和杜绝传染病与内外科病的发生。
3.3 合理的营养结构, 科学的饲喂方法
3.3.1 公、母要分栏饲养
一般公牛比阉牛增重速度高10%, 阉牛比母牛高10%, 但是公牛阉割去势后1~2月内影响生长发育。采用药物或激素去势, 用药时间长, 效果差, 同时有药残、激素残留, 肉品不符合卫生要求, 所以在选购架子牛时要考虑性别对增重速度的影响, 公牛育肥不宜去势。
3.3.2 架子牛分阶段饲养
架子牛在育肥前要进行预处理, 以保证育肥过程牛群体质健康、代谢能力旺盛、消化能力强大、生长能力快速而稳定。预处理主要包括分群、驱虫、健胃和换肚。牛入舍前两天喂一些干草之类的粗料, 前一周以干草为主, 逐渐加入一些麸皮, 一周后开始加喂精料, 十天后过渡为配合精料。从而开始20天的精粗饲料比3:7~1:1, 粗蛋白质含量为12%的育肥适应期;中间70天以精粗饲料比为6:4, 粗蛋白质含量为11%的适宜育肥期;最后10~20天, 精粗饲料比为7:3~8:2, 精料粗蛋白质含量为10%。一般在最后10天, 精料日采食量应达到4~5千克/头, 粗饲料让牛自由采食。此法能使饲料效率提高5%。
3.3.3 饲喂中应注意的事项
长草短喂。俗话说:“寸草铡三刀, 缺精也增膘。”把饲草铡短后喂牛, 比整喂节省20%左右, 尤其是在整喂时采食较少或难以采食的粗、硬茎秆, 如果将其铡短饲喂, 便能被充分利用, 且消化率也有所提高。一般应把茎秆铡成3~5厘米喂牛。
粗草细喂。用作饲草的作物秸秆, 若能进行盐化、碱化、氨化处理, 或粉碎后拌精料喂牛, 能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增加适口性, 从而节省了饲草。
少喂勤添。一次喂给, 牛易养成挑剔适口草料的毛病, 使饲草造成浪费。少喂勤添, 可节省饲草。
槽内饲喂。要改变把饲草直接扔在牛栏里饲喂的不良习惯, 将饲草放在槽内饲喂。一般牛槽深度在40厘米左右为好。这样避免食槽过浅, 使牛在吃草时把草料弄到外面, 造成了不少浪费;饲草也不会被粪便污染, 牛食后卫生, 免生疾病。
先粗后精。先喂粗饲料, 牛会饥不择食, 采食粗饲料较多。之后, 再按其营养需要饲喂精料或优良牧草。这样, 充分发挥了反刍牛对粗饲料的利用特点, 节省了饲草。
选择合适的精粗比和营养水平, 适当给牛添喂精料可以增膘。但如果日粮中精粗比例失调、精料喂量过多, 就会适得其反, 致牛瘤胃酸中毒。
饲料加工要科学。如玉米粉碎粒度应在1毫米以上, 高粱粉碎粒度达1毫米。
充分运用饲料青贮技术、秸秆氨化和发酵技术。青贮玉米是育肥牛的优质饲料, 饲喂青贮料时, 在较低的精料水平下, 就能达到较高的日增重, 按玉米青贮干物质的2%添加尿素, 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3.4 适时出栏
肉牛肥育达500千克左右后, 体形变得宽阔饱满, 膘肥肉厚, 整个躯体呈圆筒状, 尾部、股部肌肉丰满肥厚, 鬐甲、尾根、肋部用手摸不到骨骼。耳根、阴囊用手可摸到沉积脂肪, 牛的食欲降低, 消化能力下降, 日增重缓慢, 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增加, 育肥成本提高, 利润下降, 应尽快出栏。
在川东地区, 山高林密, 作物品种繁多。尤其是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玉米秸秆和玉米比较丰富;加之甘薯的产量很大, 甘薯滕和块茎较多。这些就为宣汉黄牛肉牛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场地和饲料原料。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天保工程, 许多地方属于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范围。利用这些条件能种植大量优质牧草。并且近年来饲料发酵技术在该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因此选择年龄一岁左右宣汉黄牛肉牛的犊牛, 遵循其生长发育的规律, 应用科学的方法, 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和高能量精料为主, 只用有限的蛋白饲料, 进行适当育肥及适时出栏, 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饲料报酬, 而且可以获得优质的牛肉产品, 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和超额的利润。也是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和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道路, 同时更有效地保护了本地的地方品种资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却是一个牛肉进口国, 优质牛肉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采购。我国的肉牛地方品种比较丰富, 宣汉黄牛就是川东北地区及秦巴地区一个较好的地方品种, 如何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提高牛肉的品质, 满足市场需求就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宣汉黄牛,育肥,管理
育肥黄牛急性瘤胃臌气的诊治 篇2
1 临床表现
左上腹部膨大, 左肷部突出, 病牛不断回头顾腹, 摇尾踢腹, 瘤胃叩诊, 鼓音, 腹壁紧张;压诊瘤胃有弹性, 压后不留痕;腹部听诊, 瘤胃蠕动音增强, 嗳气、反刍消失。呼吸困难。
2 诊断
依据发病史和临床表现, 即黄牛采食过量易发酵的紫花苜蓿草, 腹部显著胀大, 叩诊呈鼓音, 呼吸困难, 结膜发绀, 病程短促等即可确诊。
3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减压、缓泻、制酵及对症治疗。
3.1 减压
以瘤胃穿剌放气为先, 将器械、术部严格消毒, 穿剌部位选在左肷窝部的中央或左侧髋关节与最后肋骨中点连线的中央, 将套管针 (或20号针头) 朝右肋的方向用力剌入, 剌入后拉出针心, 气体则自套管孔排出, 放气不宜过快, 以防止发生脑缺血。也可以采取经口排出气体, 经口腔插入胃导管使气体通过胃导管将气体排出, 同样排气速度不易过快。
3.2 缓泻
豆油300~500m L及适量人工盐, 经口给予或经套管针注入。
3.3 制酵
内服制酵剂, 如鱼石脂10~12g (先用酒精溶解) 兑水经口给予或经套管针注入。
4 对症治疗
适时强心以改善血液循环, 肌注樟脑5~15m L及VB12 10m L, 促进胃肠蠕动, 用10%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 以促进瘤胃蠕动, 兴奋反刍。
5 体会
5.1 禁止过量饲喂易发酵的饲料
正常情况下, 饲料在瘤胃内经微生物发酵后不断产生气体, 其中一部分气体被微生物利用和被动物机体吸收;一部分随饲料的后移而进入肠道, 由肛门排出;大部分集中在背囊, 随着嗳气和反刍而排出体外, 使瘤胃内产气量和排气量保持动态平衡, 不致发生臌气。牛采食大量易发酵饲料后快速产生大量气体, 超过了机体的排气机能时, 则导致瘤胃臌气, 因此在牛的饲养管理过程中, 一定不要过量饲喂易发酵的饲料。
5.2 尽快采取减压措施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牛选择
在雷波县锦城镇选择14~16月龄F1代西杂公牛5头,体重在151.3~196.4 kg;14~16月龄本地黄牛公牛5头,体重在102~131.3 kg。牛只要求健康无病,性情温顺。
1.2 试验分组和试验期
本试验以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的杂交一代公牛为试验组,本地黄牛公牛为对照组。试验分为预试期和正试期,预试期7 d,期间对试验牛进行编号、分组、驱虫;正试期为150 d。
1.3 饲养管理
两组牛的饲养管理条件相同,采用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本着“先粗后精、定时饲喂”的原则,每天每头牛补饲精料1 kg,日喂精料2次,青粗料自由采食。专人看管,混合给食,每日饮水2~3次,早饲完后刷拭牛体。
1.4 育肥牛日粮
精料由玉米65%、麦麸20%、米糠12%、钙粉1.5%、添加剂0.5%、食盐1%组成,青粗饲料由青草、稻草和玉米秸组成。
1.5 测定项目和方法
试验牛每月进行一次体尺、体重测定,每次测定均在早晨同一时间空腹进行。育肥期满后屠宰试验牛,测定其屠宰率、净肉率等指标。宰前24 h停止喂料,10 h停止喂水。
2 结果
2.1 增重
F1代西杂公牛与雷波本地黄牛公牛相比,全期多增重52.7 kg,平均日增重多0.351 kg,差异极显著。见表1。
kg
2.2 饲料报酬与成本核算
根据试验记录,每头牛每天采食精料1 kg;青粗料的采食量,西杂牛高于本地牛,西杂牛头平每天采食25 kg,本地牛头平每天采食19.8 kg。两组牛所消耗的精、粗料成本分别按市价核算为每千克1.2元和0.2元,每千克增重的经济效益按10元计算。西杂牛每千克增重可收益2.89元,而本地黄牛仅收益0.09元。说明西杂牛比本地黄牛的育肥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见表2。
kg、元
2.3 屠宰测定
试验期满进行屠宰测定,西杂牛的屠宰率为54.9%,净肉率为43.95%,胴体产肉率达80.06%,肉骨比为4.01;本地黄牛的屠宰率为46.8%,净肉率为36.71%,胴体产肉率达78.43%,肉骨比为3.64。可见,西杂牛比本地黄牛的屠宰率高8.1个百分点,净肉率高7.24个百分点,肉骨比高0.37。见表3。
kg、%
3 讨论与分析
3.1 屠宰性能
试验表明,F1代西杂公牛的育肥效果明显大于本地黄牛公牛,F1代西杂公牛不仅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而且经济效益高。通过杂交改良,牛的个体明显增大,月龄基本相同的F1代西杂公牛比本地黄牛公牛重57.5 kg,提高了46.9%。相同条件下育肥150 d后,西杂牛体重比本地黄牛重110.2 kg,提高了54.9%;西杂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也明显高于本地黄牛。因此,用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冷配技术改良本地黄牛,其杂交优势明显。
3.2 增重情况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选择
在陇原中天养殖场选择12~18月龄西杂F1肉牛20头, 体重156.6~210.3kg;12~18月龄秦川黄牛20头, 体重110.3~152.8 kg;牛只要求全部健康无病。
1.2 试验分组和试验期
本试验以西门塔尔与秦川牛的杂交一代肉牛为试验组, 秦川黄牛为其对照组。2010年9月1日ˉˉˉˉˉ9月20日对试验牛进行编号、分组、防疫、驱虫、健胃。正试期为100 d。
1.3 育肥牛日粮
在试验1~30 d, 精料每头牛2.6kg, 31~70 d精料每头牛3.0 kg, 71~100d精料每头牛3.5 kg。每头牛在整个试验期共消耗精料303 kg。精料组成:玉米50%, 豆粕20%, 麸皮15%, 油渣12%, 骨粉1.5%, 食盐1%, 矿物质元素添加剂0.5%, 粗饲料为青贮玉米秸秆。
1.4 饲养管理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饲养管理条件相同, 共用同一栋双列式牛舍。牛舍设有饲槽及自动饮水设置。对牛进行栓系饲养, 粗饲料进行自由采食, 且自由饮水。日喂精料2次, 早晨9:00和下午6:00进行饲喂, 喂后1 h清扫剩余草料。饲喂顺序:青贮玉米秸秆→精料。
1.5 各项指标测定
试验组始末分别在早晨空腹进行体尺体重测定。每次称重取连续两日平均值。育肥完成后在陇西中天清真食品公司全部进行屠宰, 测定屠宰率、净肉率等指标。宰前24 h停止喂料, 宰前12 h停止喂水。屠宰测定分别取20头牛的平均值。
2 试验结果
2.1 增重
西杂F1肉牛比秦川黄牛100 d育肥多增重45.44 kg, 平均日增重多454.4 g, 提高90.86%, 差异极显著 (P<0.01) , 见表1。
2.2 增重耗料与饲料成本核算
从试验数据看, 西杂F1肉牛的采食量高于秦川黄牛, 这里主要表现在采食粗饲料方面, 而精饲料二组均相同。增重耗料与效益比均见表2。两组肉牛所消耗精粗饲料分别按目前市场价格核算, 每千克精饲料为2.00元, 粗饲料每千克为0.20元, 肉牛每千克体重按10.8元计算, 西杂肉牛每千克体增重可收益1.28元, 而秦川黄牛每千克体增重却要亏损1.68元, 这就说明西杂肉牛比秦川黄牛增重快, 饲草料利用率高,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3 屠宰测定
对西杂F1肉牛和秦川黄牛在陇西中天清真屠宰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进行屠宰, 取其平均值。西杂F1肉牛屠宰率58.3%, 净肉率:49.6%, 骨肉比3.98;秦川黄牛屠宰率50.2%, 净肉率:42.4%, 骨肉比3.52。西杂F1肉牛比秦川黄牛屠宰率高8.1个百分点, 净肉率高7.2个百分点, 骨肉比高0.46。见表3。
3 讨论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在工厂化舍饲饲养的条件下, 西杂F1肉牛的日增重达到 (954.5±100.46) g, 完全达到本地区育肥肉牛的较好水平。而秦川黄牛日增重 (500.1±84.3) g, 在此条件下没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西杂F1肉牛在集约饲养管理方式下, 实行短期强化育肥, 能充分发挥其品种的良好生产性能, 所以必须加大对秦川黄牛的改良推广力度。
饲草料利用方面, 西杂F1肉牛饲料利用率高, 增重效果明显, 收益也较大。秦川牛对当地老百姓来说, 比较省料, 抗逆性强, 作为役畜深受老百姓的青睐, 但育肥效果不佳。
kg、g
㎏、元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 篇5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纳雍县燎原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
1.2 试验设计
选择育肥牛年龄相近 (9~10月龄) 的2个组合 (安本杂、本地牛) 进行育肥试验, 采用舍饲方法, 种植优质牧草, 并通过牧草及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饲喂育肥牛的方式进行肉牛舍饲育肥研究, 分3个阶段给予补料。第1阶段:体重150~250 kg, 日粮配方为青贮玉米9.0 kg, 稻草0.8 kg, 玉米1.1 kg, 麦麸0.7 kg, 豆饼0.4 kg, 菜籽饼0.3 kg, 石粉0.06 kg, 食盐0.06 kg;第2阶段:体重250~300 kg, 日粮配方为青贮玉米10 kg, 稻草1.0 kg, 玉米1.3 kg, 麦麸0.7 kg, 豆饼0.4 kg, 菜籽饼0.4 kg, 石粉0.06 kg, 食盐0.06 kg;第3阶段:体重300~400 kg, 日粮配方为青贮玉米12 kg, 稻草1.2 kg, 玉米1.7 kg, 麦麸0.9 kg, 豆饼0.35 kg, 菜籽饼0.4~0.5 kg, 石粉0.06 kg, 食盐0.06 kg[1,2,3,4]。
1.3试验方法
试验前观察牛的体况, 预试期15 d, 并进行驱虫, 防疫。试验中进行体尺体重测定, 同时记录每月每头平均消耗精料及青粗饲料量, 计算出相关系数, 用以说明饲养管理和饲草饲料供给与牛增重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尺比较
测定年龄相近的40头供试牛的体尺, 其中安本杂29头, 本地牛11头, 具体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本地牛个体远远小于安本杂, 且个体不统一, 个体间差异较大;安本杂体尺较大, 且个体相对统一, 个体间差异较小[5]。
(cm)
注:表中数据均以X±S表示。下同。
2.2 体重比较
体重测定包含放牧试验测定及舍饲试验测定, 放牧试验测定36头, 其中安本杂25头, 本地牛11头;舍饲试验测定36头, 其中安本杂23头, 本地牛13头, 具体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无论舍饲育肥还是放牧育肥, 安本杂在个体体重上均优于本地牛[6,7,8]。
2.3 增重比较
育肥期内舍饲育肥增重情况与气候、饲草饲料供给相关, 呈不规则曲线增长。而放牧育肥月增重呈现出有规律的增长, 具体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 同一品种不同育肥方式比较, 安本杂和本地牛无论是月增重还是日增重, 其舍饲育肥均高于放牧育肥, 但差异不显著;同一育肥方式不同品种进行比较, 舍饲育肥中, 安本杂的平均月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7.02 kg和559.90 g, 本地牛的平均月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2.27 kg和403.35 g, 由此可见安本杂的平均月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比本地牛多4.75 kg和156.55 g, 差异极显著;放牧肥育中, 安本杂的平均月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15.75 kg和514.07 g, 与本地牛的10.70 kg和341.80 g相比, 分别多5.05 kg和172.27 g, 差异极显著。个体差异的比较, 安本杂无论舍饲育肥和放牧育肥, 平均月增重和平均日增重的个体差异都比本地牛要小, 特别是本地牛的个体增重差异大。由此表明, 肉牛的育肥效果对于育肥方式的相关因素不大, 而对于品种选择的相关因素则比较明显。
(kg)
2.4 屠宰结果比较
选择同龄及同等饲养水平的安本杂1代牛2头、本地牛4头进行屠宰测定, 结果表明:平均屠宰率安本杂1代和本地牛分别为57.66%、46.01%, 净肉率分别为47.55%、23.27%, 平均个体净肉重分别为177.7、83.0 kg, 由此表明:安本杂1代无论屠宰率、净肉率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牛, 屠宰率提高11.65个百分点, 净肉率提高24.28个百分点, 个体净肉重增加94.7 kg, 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进行安格斯肉牛改良威宁黄牛育肥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安本杂肉牛能适应本地生态环境, 肉质好, 且体尺、体重、增重均优于本地牛, 适合当地推广, 安本杂1代无论屠宰率、净肉率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牛, 其中屠宰率高11.65个百分点, 净肉率高24.28个百分点, 个体净肉重增加94.7 kg。
育肥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饲草, 同时也要加强补饲精料, 才能获得好的育肥效果。舍饲育肥第1次重峰值为育肥第4个月, 第2次增重峰值为育肥第7个月, 到育肥第9个月时, 又出现第3次峰值, 其增重最低为育肥的第12个月, 呈不规则曲线增长。而放牧育肥牛育肥到第3个月后, 出现第1次峰值, 但气候寒冷, 草场枯竭期会逐步下降 (总体是增长的, 只是增幅变小) , 一直到育肥第9个月后, 增重呈规律性增长。
摘要:进行安格斯肉牛改良威宁黄牛育肥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安本杂肉牛适应本地生态环境, 肉质好, 体尺、体重、增重均优于本地牛, 适合当地推广, 安本杂1代无论屠宰率、净肉率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牛, 其中屠宰率提高11.65个百分点, 净肉率提高24.28个百分点, 个体净肉重增加94.7 kg。
关键词:安格斯肉牛,威宁黄牛,安本杂,改良,育肥,营养学
参考文献
[1]郭刚, 杨万春, 余海军.利用人工受精技术改良本地黄牛[J].草业与畜牧, 2009 (7) :49-51.
[2]吴祥, 陆家芬.安格斯肉牛与本地黄牛杂交试验[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7, 37 (5) :23-24.
[3]莫延新.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分析[J].畜牧与兽医, 2010, 42 (7) :40-42.
[4]周佳清, 李鑫, 朱俞荣.安格斯牛细管冻精改良威宁黄牛效果观察与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7 (2) :54-58.
[5]张岩, 祁维寿.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青海黄牛效果分析[J].养殖与饲料, 2009 (12) :5-7.
[6]陈官贵.安格斯肉牛改良沿河本地黄牛效果研究[J].黄牛杂志, 2006, 31 (6) :22-24.
[7]祁维寿, 王海明.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青海黄牛效果分析[J].畜牧与兽医, 2009 (5) :110-111.
杂交改良肉牛的快速育肥法 篇6
即采用放牧和补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育肥。确定专人牧养, 上、下午各放牧1次, 每日放牧7~8h。早、午、晚各补草及补料1次。每日补料标准:青草50 000g, 精料 (高粱、玉米各半) 1 500g, 人工盐50g, 生长素40g, 尿素50g。将3种添加剂掺在粉碎的精料中混匀, 每日分3次喂给。补料时, 先喂青鲜草, 喂大半饱时, 把混合好的饲料拌匀在青碎草中, 吃饱为止。每日饮水3~4次, 每次饱腹后要有2.0~2.5h的反刍时间, 以利消化。让育肥牛由过去的常规粗放“两个饱”, 变为2次科学放牧和3次补草, 达到“五个饱”。
2 酒糟尿素分段喂给育肥法
本法分3个育肥阶段。第1阶段 (育肥第1个月) 饲料配比:酒糟15 000g, 干草2 500g, 玉米面1 000g, 尿素50g, 食盐5d喂1次 (每次50g) 。第2阶段 (育肥第2个月) 饲料配比:酒糟12 500g, 干草3 500g, 玉米面1 000g, 尿素50g, 食盐5d喂1次 (每次50g) 。第3阶段 (育肥最后45d) 饲料配比:酒糟22 500g, 干草2 000g, 玉米面1 000g, 尿素75g, 食盐每天喂1次 (每次50g) 。
育肥牛最好单槽饲养, 前2个月每日喂料2次、饮水3次。除上槽吃草外, 白天拴于院内, 夜间拴于牛舍中, 限制运动。为促进代谢, 每天上、下午各刷拭牛体1次。2个月以后, 每日喂料4次、饮水4次。最好上、下午都晒太阳, 每次晒2.5h。饲喂时间:早晨4点半上槽, 喂1.5h;上午7点饮水后下槽;下午4点上槽, 5点饮水后下槽;晚上10点至11点上槽, 喂少量饲料, 喂料后饮水下槽。上、下午各刷拭牛体1次, 冬天多晒太阳。每天就地拴牛, 限制活动。在育肥前, 对牛驱虫1次。
3 豆腐渣育肥法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的选择及分组
选择生长发育良好, 体重接近 (25kg左右) 的杜洛克× (杜洛克×陆川) (DDL) 、杜洛克× (长白×大约克) (DLY) 和PIC商品猪各14头 (公母各半、去势) , 随机分成3栏 (即3个重复) 。试验猪分组后经方差分析确认不同试验组及不同重复试验猪的体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1.2 试验猪的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采用玉米、豆粕、麦麸、预混料配制成试验饲粮 (干粉料) , 具体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试验于2010年4月至8月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华成养殖场进行。试验猪饲养在同一幢猪舍, 由专人负责, 以栏为单位进行饲喂, 日粮和饲养管理条件一致。预试期10d, 进行防疫注射、驱虫、保健和调教。体重接近30kg时进入正式试验, 试验期为100d。试验前期 (育肥50d以前) 饲喂中猪料, 试验后期 (育肥50~100d) 饲喂大猪料。试验猪实行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试验过程中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每天细心观察猪只的采食情况粪便和精神状态。
注:中猪料中每千克预混料含维生素A 3.75万IU, 维生素D30.5万IU, 维生素E 250IU, 维生素K350mg, 维生素B265mg, 维生素B120.1mg, Cu 100mg, Fe 1500mg, Zn 2200mg, Mn 65mg, I 5mg, Se 3mg。大猪料中每千克预混料含维生素A 6.0万IU, 维生素D31.1万IU, 维生素E 450IU, 维生素K39mg, 维生素B297.5mg, 维生素B120.05mg, Cu 75mg, Fe 1950mg, Zn 1500mg, Mn 75mg, I 10mg, Se 7.5mg。
1.4 指标测定
从进入正式试验开始, 每日记录各组试验猪的饲料采食量, 试验猪分别于30kg左右、60kg左右和90kg左右时在同一天进行称重 (空腹重) 。试验结束时 (实际体重90kg左右) 用A超背膘仪测定活体背膘厚, 并计算出试验前期、试验后期及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 (料重比) 。
1.5 统计分析
根据试验设计, 采用如下方差分析模型进行不同试验组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yijk=μ+BREEDi+REPj (BREEDi) +eijk其中, yijk为指标测定值, BREEDi为杂交组合效应, REPj (BREEDi) 为重复效应, eijk为随机误差效应。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 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各阶段体重和日增重
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各阶段的实测体重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育肥阶段的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在育肥试验的前期, DLY商品猪生长最快 (日增重为640g) , PIC商品猪生长最慢 (平均日增重为609g) ;而在育肥试验的后期, 仍以DLY生长最快 (日增重736g) , 但以DDL最慢 (日增重676g) 。从全期日增重看, 以DLY最大687g, 其次为DDL 671g, PIC最小660g。方差分析的结果, 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各阶段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2.2 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的饲料转化效率及活体背膘厚
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各阶段的料重比及试验结束时的活体背膘厚见表3。无论是试验前期、后期还是全期, PIC商品猪的料重比均低于DLY和DDL, 而DDL杂交组合商品猪的料重比为3组之最低。试验结束时的活体背膘厚也以PIC最薄, DDL最厚, 且彼此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P<0.05或P<0.01) 。按试验期间当地饲料价格 (3.05元/kg) 进行计算, DDL、DLY和PIC商品猪每增重1kg所需的饲料成本分别为9.67元9.39元和8.11元, PIC商品猪每增重1kg的饲料成本分别较DLY和DDL商品猪低0.28元和1.56元。
注:同列肩标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肩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下表同。
注:因料重比为群体测定数据, 故未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3 讨论
PIC猪是由世界上著名的跨国猪育种公司———英国PIC公司培育出的五系配套杂交商品猪, 它充分利用了个体和母体杂交优势, 把5种不同品系的优良基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因而在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种质特性,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猪种之一。本试验表明, PIC、DLY和DDL商品猪间在增重速度上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PIC组的背膘厚极显著地小于DDL组 (P<0.01) 、显著小于DLY组 (P<0.05) 。说明PIC、DLY和DDL商品猪均有较好的育肥性能, 而以PIC猪的背膘最薄, 商业价值更为明显, DLY次之。
试验结果还表明, PIC猪具有较高的饲料转化率, 其料重比2.66∶1明显优于DLY组3.08∶1、DDL组3.17∶1。按试验期当地饲料价格计算, PIC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低于DDL组1.56元, 低于DLY组0.28元。若1头商品猪自30kg开始育肥, 至100kg时出栏, 则DDL、DLY和PIC 3种商品猪所需饲料成本分别为676.9元、657.3元和567.7元, 每头PIC商品猪所需饲料成本分别较DLY和DDL低89.6元和109.2元, 说明饲养PIC猪能更有效地节约饲料投入。
由于杜洛克猪具有瘦肉率高、饲料报酬好 (料重比低) 、生长快、瘦肉颜色好、肢体健壮、公猪配种比较积极等优点, 在实际工作中常作终端父本开展杂交肉猪生产或用于改良本地猪种。陆川猪是我国八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 杜洛克与陆川猪杂交后代既保留了本地猪种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强、抗病力高等特点, 又提高了商品猪的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率等指标。本试验中, DDL杂交商品猪与PIC和DLY猪在增重速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P>0.05) , 表现出了明显的杂交优势,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PIC作为五系配套杂交商品猪较DLY和DDL杂交商品猪表现出了较高的饲料转化率和较低的背膘厚, 经济效益明显。生产实践已证明, 在规模养殖场饲养管理条件较好时, 饲养PIC猪可获得很好的生长育肥性能和经济效益。DLY与DDL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和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在一般农村饲养条件下饲养也能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效益。
致谢:在试验和论文撰写中得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鲁绍雄教授和郭荣富教授的热心指导,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摘要:对杜洛克× (杜洛克×陆川) (DDL) 、杜洛克× (长白×大约克) (DLY) 和PIC 3个杂交组合 (配套系) 商品猪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了育肥饲养对比试验, 测定并比较了不同试验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效率和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 DDL、DLY和PIC商品猪在增重速度上差异不显著 (P>0.05) ;饲料转化率以PIC最高 (2.66∶1) , 明显优于DLY (3.08∶1) 和DDL (3.17∶1) 。3组试验猪的背膘厚差异极显著 (P<0.05或P<0.01) , 其中DDL背膘最厚 (16.43mm) , 其次为DLY (12.75 mm) , PIC的背膘最薄 (10.82 mm) 。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推荐阅读:
黄牛的眼泪散文10-20
我的黄牛作文01-07
黄牛霉玉米中毒的治疗09-10
黄牛肠阻塞的诊疗体会08-20
延边黄牛10-06
湘西黄牛12-03
本地黄牛12-15
双低杂交油菜论文06-15
黄牛鞋面革10-30
杂交稻产量论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