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气肿疽诊治(精选3篇)
黄牛气肿疽诊治 篇1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发病地区情况
发病地区海拔1 231 m, 饲养有黄牛、猪、鸡等畜禽, 其中存栏牛71头, 牛均为放牧饲养。牛发病期间该地天气炎热, 降雨量大, 牧场水草丰盛。
1.2 发病牛品种、年龄
发病的主要为黄牛, 发病年龄为2~5岁, 猪、鸡等畜禽未见感染发病。
1.3 发病季节
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本例发生于8月份。
1.4 病史调查
病史调查发现该地区为牛气肿疽老疫区。
1.5 传染方式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引起感染, 深部创伤也可造成感染。传染源主要是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病尸。芽胞污染饲料、水源及土壤 (在土壤中, 芽胞能长期生存) 后, 成为持久的传染源。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2 d, 患牛突然发病, 其体温升到40℃~41℃, 跛行。大腿、臂、肩、胸前及颈部肌肉丰满部位出现气性炎症肿胀。触诊这些部位牛感觉敏锐, 其皮肤紧张, 皮温较高。指压患部, 有捻发音或气泡破裂音。早期切开气性炎症肿胀中心见污秽的泡沫液体, 病情严重时, 病牛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反刍停止, 垂头呆立, 有的倒地不起, 四肢伸直, 腹部膨胀, 耳根发冷, 眼结膜呈紫蓝色, 鼻镜干燥, 呼吸促迫, 体温下降。此时气性肿胀很快蔓延, 从股部扩展到跗关节、腰部和臀部, 从肩端扩展到肩胛和背部。肿胀周围皮温较高, 中心部位较冷, 患牛皮肤干燥、紧张, 呈紫黑色。触诊, 患部硬固, 叩诊, 发鼓音, 压诊时捻发音明显。随着病程的发展, 患牛间有腹痛, 其体温下降到35℃, 呼吸极度困难, 直致死亡, 病程最长的5d, 最短的12 h。
3 病理变化
病牛死亡后, 尸体很快膨胀, 其直肠突出, 从口或肛门内流出带泡沫的暗红色液体。体表局部留有气肿疽特有的气性肿胀, 切开患部, 有暗红或褐色的浆液性液体流出。皮下结缔组织有大量的红色浆液或胶状物浸润, 患部肌肉呈明显的气性肿胀和出血性炎症变化。局部淋巴结出血、肿胀, 切面呈红色, 内有浆液浸润。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肺有出血性炎症。肝充血, 呈暗黑色, 切开时见血液和气泡流出。脾充血, 边缘肥厚。肾有出血现象。
4 诊断
4.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根据病牛跛行或在股、臀、腰、肩和胸前肌肉丰满处发生的气性肿胀, 指压患部发出的捻发音, 剖检所见的气肿疽特有的典型病理变化, 判定本例为牛气肿疽病。
4.2 鉴别诊断
本病的症状与炭疽、恶性水肿、巴氏杆菌病有相同之处, 应注意加以鉴别。
牛炭疽患牛体温较高, 临死亡前体温方下降。炭疽病有时也引发炎性肿胀, 但其肿胀部较软, 为水肿性, 内无气体, 指压无捻发音。病牛死后从天然孔 (肛门、阴户或鼻孔) 流出黑红色血液, 血液不凝固。从血液中可发现无芽胞、有荚膜、不运动的杆菌。肠型炭疽患牛则出现严重的急性肠炎, 其排带血的稀粪或下痢。气肿疽患牛则没有这样的症状。
牛巴氏杆菌感染牛在急性经过时, 体温可升至40℃以上, 患牛咳嗽、气喘, 从鼻孔内流出浆液性鼻液。粪便中常附有黏液, 患牛拉稀或下痢。咽喉或前胸往往出现皮下水肿, 其内容较软, 无捻发音。剖检见胸膜有渗出性炎症, 肺部有纤维素性炎症。血液涂片上可见到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
牛恶性水肿与气肿疽较难区别, 其发生常与创伤感染有关, 病牛无年龄和品种的差别。牛患部呈弥漫性水肿, 露出的皮肤和切开的肌肉均为黑色, 切口流出污秽的黑色腐败渗出物并有恶臭。恶性水肿的患部初期也有捻发音, 但后期捻发音因水肿加剧而消失。取死牛的肝脏作染色检查可发现长链状的恶性水肿梭菌。对牛恶性水肿和气肿疽还可依据细菌培养和血清学特性进行鉴别。
5 防治
筛选敏感药品进行治疗;消毒环境, 深埋死亡牛, 无害化处理粪便、垫草, 将煤酚皂溶液配制成3%水溶液消毒牛舍、地面、墙壁、饲养用具;划定疫区, 严禁疫区牛外流;在疫区进行灭厩蝇和牛虻活动, 用80%敌敌畏乳油按1∶400配制成溶液喷雾环境, 牛体表用灭害灵喷雾;抢救治疗发病牛, 采取抗菌、抗毒、强心补液措施, 初发病牛每千克体重4万u青霉素, 地塞米松5 mg (5×5 mL) 10支, 庆大霉素0.2 g (5×5 mL) 10支, 10%葡萄糖500 mL 2瓶输液投药, 每天2次。随后发病的牛每头用头孢曲松钠0.5 g 15支, 地塞米松5 mg (5×5 mL) 10支, 10%葡萄糖500 mL 2瓶输液, 每天2次。肿胀出现早期, 在肿胀中心切开2 cm切口, 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切口, 同时在肿胀部周围用2%高锰酸钾溶液分点肌注, 每点注射2 mL。后期将切口内的坏死组织清除, 并及时采取防疫措施, 健康牛和周边地区牛用牛气肿疽疫苗紧急免疫, 每头皮下注射5 mL, 6个月后再免疫1次, 同时建立连续的免疫程序。
6 小结
抗药菌株的产生导致气肿疽梭菌在一些地区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后期出现的病例改用头孢曲松钠与其他药物配合, 效果理想。疫病发生后, 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品进行治疗。
黄牛气肿疽的诊断与治疗 篇2
1 本病病原及流行病学
1.1 病原
气肿疽梭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长2~8μm,宽0.5~0.6μm,能运动,无荚膜。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位于苗体中央或稍偏于一侧;在病料中一般为直形,单在或成对排列。能产生不耐热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较强,能在泥土中保持5年以上,在腐尸中可存活3个月。煮沸20 min,3%福尔马林15 min才能杀死。
1.2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乳牛、牦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羊、猪少见,骆驼偶有感染,马、骡、驴、狗和猫一般不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易感染。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处理不当,污染饲料、水源及土壤;特别是在土壤中,芽胞能长期生存,成为持久的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呈地方流行。
2 发病情况
2015年10月中旬起,我县永和乡部分村寨1~3岁的数头黄牛陆续发病,据村民和村干部反映已有2头黄牛死亡,目前还有新增病例,其中一头3岁左右的公牛出现下痢,诊断见患牛不食不反刍,下痢严重,粪便带有少量血丝,被毛不顺。体温40.5℃,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不久,在肌肉丰满处发生炎性水肿,初热而痛,后变冷,触诊肿胀部分呈捻发音。肿胀部皮肤干硬而呈暗色或黑色,穿刺或切开有黑红色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味,肌肉黑红而松脆,周围组织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病重者呼吸增速,脉搏细弱而快。有的病牛伴有鼓胀,有的伴有下痢等。部份病牛在发病前食欲与反刍不停止,只见精神萎靡,被毛粗乱。病程1~2 d。初步诊断为气肿疽。
3 病理剖检
我们对病死黄牛进行了剖检,发现尸体迅速腐败和膨胀,天然孔内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海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水肿或出血。肝、肾呈暗黑色,常充血稍肿大,有豆粒大至核桃大的坏死灶,切开有大量血液和气泡流出,切面呈多孔海绵状。有时心肌可能受损害,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4 诊断
4.1 常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及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分离病原进行实验室确诊。
4.2 动物接种
将病料制成5~10倍乳剂,以0.5~1 m L注入豚鼠股部肌肉,于24~48 h死亡。剖检肌肉呈黑红色、且干燥,腹股沟部通常可见少量气泡。
5 预防与治疗
山羊气肿疽病的诊治 篇3
1病例介绍
2016年3月18日, 笔者接到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一山羊养殖户电话求诊, 称3月15日其所喂养的76只山羊中有3只羊出现发热、食欲不好、下颚有包的症状, 每只羊用青霉素160万U/d肌肉注射, 连续治疗2 d后, 病羊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有所改善, 但停药1 d后出现反弹。羊群于2015年10月和11月分别接种过口蹄疫疫苗和小反刍兽疫疫苗, 近期一直在东辽河河滩上放牧。
2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 3只羊的肛门温度分别为40.3℃、40.5℃、41.0℃, 眼结膜潮红, 脉搏增快, 分别在下颚、前胸发现气性水肿, 肿胀部位触摸有热感, 压之病羊躲避, 有畏疼表现。病羊精神不振, 无食欲, 反刍停止。用16号针头穿刺水肿部位有气体排出, 抽出的水肿液呈泡沫状, 有酸臭味。
3实验室检验
3.1直接镜检
以水肿液制片, 作革兰氏染色, 置于1 000倍油镜下, 发现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的紫色大杆菌。
3.2病原的分离培养
水肿液接种于加有0.5%石炭酸的厌氧肉肝汤和鲜血琼脂平板上, 置恒温箱内37℃培养24 h后观察。鲜血琼脂平板上有灰白色菌落, 中央有乳头状突起, 形似纽扣。周围有微弱的β型溶血环。从肉肝汤内挑起菌落涂片后再做革兰氏染色, 而后镜检, 可见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3.3药敏试验
用打孔法测定青霉素钠、磺胺嘧啶钠和头孢噻呋钠对气肿疽梭菌的抑菌或杀菌能力。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的抑菌 (或杀菌) 圈最大。
4诊断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确诊为羊气肿疽病。
5防治措施
5.1立即隔离病羊, 羊舍及进出通道进行全面的打扫, 用1%的复合酚对羊舍地面、墙壁四周及进出通道进行喷洒消毒, 每天1次, 连续5 d。
5.2健康羊群更换放牧地点。每天早晚外出放牧和归舍时注意观察, 如发现精神、食欲不佳者, 立即检查体温, 体温升高者立即隔离, 连续观察5 d。
5.3对病羊按如下方法进行治疗:每只病羊用头孢噻肟钠肌肉注射, 2 g/d, 早晚各一次, 连用5 d。
经过以上措施处理后, 2 d以后未发现新的病例。一周后回访, 病羊基本康复, 也未发现新的病例。
6体会与讨论
6.1此病例发生在冬季干草舍饲过渡到春季放牧的期间, 羊群因缺乏冬季新鲜牧草导致免疫力有所下降, 同时因干草大多比较粗糙, 可能造成部分羊只口腔黏膜损伤。而气肿疽梭菌为土壤源性细菌, 可能经伤口进入导致感染。
6.2该养殖户由于紧邻东辽河, 羊群经常进入堤内放牧。传染源可能是受气肿疽梭菌污染的河水流经该段时, 污染了该河段堤内土壤。无论从该病防治的角度, 还是从动物血吸虫防控的角度, 建议养殖户尽量避免在河滩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