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比较

2024-07-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诊治比较(通用4篇)

诊治比较 篇1

膀胱结石随尿流冲出时梗阻尿道, 可引起下行性尿路结石。尿液中胶体和晶体平衡失调, 当晶体超过正常饱和浓度时或胶体物质不断丧失分子间的稳定性结构是, 尿液中就会发生盐类析出和胶体沉着, 长时间凝结成为结石, 从而导致尿路不畅甚至尿闭。现在宠物犬猫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很高, 多是由于犬的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本文通过对三条尿道结石病犬做不同部位的尿道造口术, 来改善或解决尿路不畅甚至尿闭的问题, 并对手术通路, 手术过程, 术后恢复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 病因

尿路结石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有以下病因: (1) 食物单调或矿物质含量过高; (2) 饮水不足; (3) 矿物质代谢紊乱; (4) 尿液p H值的改变; (5) 尿路感染; (6) 尿道的其它病变; (7) 膀胱结石下行堵塞尿道。

2 尿道结石病例材料

病例1:9岁白色西施欢欢, 公犬, 体重6kg。主诉最近排尿不畅, 昨天洗澡后未排尿, 饮水后呕吐, 至今未饮水进食。

病例2:3岁灰色雪纳瑞哈哈, 公犬, 体重5kg。主诉尿淋漓, 尿疼痛。

病例3:7岁白色京巴乐乐, 公犬, 体重6kg。主诉尿淋漓, 尿不尽。

3 诊断方法及要点

3.1 临床检查

病例1:触诊腹部腹壁肌肉紧张, 膀胱充盈, 轻压膀胱, 患犬回头顾腹, 呻吟不断。使用导尿管导尿, 导尿管进入半指长度后无法顺利导入。

病例2:触诊腹部膀胱较大, 挤压膀胱有少量尿液排出, 尿色黄, 尿道粘膜潮红。使用导尿管导尿, 无法导入。

病例3:出诊腹部腹壁肌肉紧张, 膀胱膨大, 躬背, 腹部疼痛。

3.2 尿检检查 (见表1)

尿液潜血见于泌尿系统多部位的出血, A、B尿沉渣见于肾炎、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 C显示不同程度的急性和慢性肾炎。

3.3 生化检查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

3.4.1 X光检查

3.4.2 B超检查

B超检查膀胱壁上有多量高回声的亮点。

通过以上临床检查确定引起血尿, 尿路不畅甚至尿闭的病因, 尿道结石病例通过X光检查和B超检查确定结石部位, 根据具体的病情施以最佳的治疗方法。

4 治疗方法

4.1 保守治疗

尿道不完全阻塞病例, 通过导尿管导尿排出尿液, 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 用甲硝唑冲洗膀胱, 冲洗3~5d并同时使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尿道完全阻塞时尝试用盐水进行冲洗, 力争将结石冲回膀胱, 实行膀胱切开术去除结石。使用抗生素对病犬进行全身治疗, 如头孢曲松钠 (80mg/kg) , 左氧氟沙星 (3~5m L/kg) 静脉注射, 速诺 (0.1m L/kg) 皮下注射。同时皮下注射止血敏 (2~4m L/次) , 安络血 (0.1~0.3mg/kg) 。

改善饮食结构, 调整尿液p H。

4.2 手术治疗

4.2.1 术前调整与身体状况的改善

术前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酸钙强心, 有酸中毒现象的病例静脉注射碳酸氢钠调整病犬血液p H。

4.2.2 麻醉与保定

术前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05mg/kg, 痛立定0.1m L/kg, 15min后肌肉注射舒泰0.1~0.2m Ll/kg, 全身麻醉, 仰卧保定。

4.2.3 手术切开

(1) 器械准备:常规器械三套 (手术刀柄、持针器、手术剪、镊子、创巾钳、组织钳、止血钳) , 创巾、导尿管、接尿袋、大纱布, 小纱布, 缝线 (4号) 、可吸收缝线, 各种型号的缝针等常规器械, 用手提式高压灭菌锅按常规方法高压蒸气灭菌, 压力0.1~0.137兆帕, 温度121.6℃~126.6℃, 维持30min左右。

(2) 备皮:选好切口定位, 对此处先用推子将毛剪掉然后用刀片将毛刮干净, 用纱布将毛屑擦净后, 先用75%酒精棉擦洗预切口处, 然后用碘酊按照从内到外转圈消毒, 最后用75%酒精棉脱碘。铺上创巾, 用创巾钳固定。

(3) 术式:阴囊前尿道造口术将无菌导尿管插入尿道直至尿道堵塞部, 在阴茎骨前与阴囊之间作一个3~4cm切口, 剥离皮肤和肌肉, 暴露尿道, 用刀片在尿道上作一切口, 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尿道周围组织和皮下组织, 从切口尾部开始简单间断缝合皮肤和尿道粘膜。

会阴尿道造口术在阴囊与肛门之间作4~6cm正中线切口, 提起并牵拉阴茎退缩肌, 分离成对海绵体肌, 切开尿道海绵体, 暴露尿道腔, 在会阴尿道上作1.5~2.0cm切口。用可吸收缝线简单连续缝合尿道和皮下组织, 单纯间断缝合尿道粘膜和皮肤。

阴囊处尿道造口术沿阴囊根部环形切开阴囊皮肤, 筋膜, 结扎精索后切断精索, 移走阴囊与睾丸, 对创口止血, 纵向切开尿道约2cm, 先将切开尿道周围与两侧皮肤之间的筋膜用可吸收肠线进行结节缝合;再将切开尿道部的前后皮肤及皮下组织结节缝合, 在病犬新造口处放置导尿管。

5 术后护理

5.1 放置导尿管3~5d。

5.2 手术后为防止猫舔伤口, 需给猫戴伊利沙白项圈7~10d, 直至拆线。在恢复期间用碎纸来代替猫沙, 以免猫沙粘附于伤口上引起感染。

5.3 术后3d饮水减少, 进食减半。

5.4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并涂抹抗生素软膏, 直至去掉导尿管。

5.5 为防止伤口和上行性泌尿道感染连续使用抗生素10d左右, 具体用药时间依猫的恢复情况而定。此次试验中手术后当天应用5%葡萄糖、头孢曲松钠、0.9%生理盐水、止血敏、VC、50%葡萄糖静脉注射。次日检查, 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用上述方法进行消炎、止血等。

尿检肾功看恢复情况。

6 小结与讨论

6.1 尿道结石的诊断

综合临床症状, X光和B超检查, 实验室检查, 导尿, 确诊尿道结石并确定尿道结石部位。

6.2 手术通路的选择

手术通路的选择取决于结石堵塞的位置, 可以通过导尿管, 尿道造影确定。按切口部位可将其分为阴囊前尿道造口, 阴囊尿道造口, 会阴尿道造口, 阴囊前尿道造口。病例1根据其结石于阴茎软骨处, 确定为阴囊前尿道造口;病例2根据导尿管无法导入, X光显示尿道后段无明显结石, 确定为阴囊处尿道造口;病例3根据导尿管无法导入, X显示全路的尿道结石, 确定为会阴处尿道造口。

6.3 三种尿道造口术的难易比较

会阴部有阴茎退缩肌海绵体肌, 使得手术通路比较复杂, 得剥离两层肌肉, 才能到达手术部位, 显露尿道, 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多。在分离阴茎的过程中, 仔细地在坐骨附着部切断坐骨海绵体肌和坐骨尿道肌可以避免出血, 对背侧盆神经要仔细的分离, 避免损伤盆神经。保证泌尿神经系统的完好。过度分离可能破坏泌尿神经系统, 损伤泌尿道的功能。

阴囊部尿道造口必须先给病畜做去势手术并摘除阴囊, 在摘除阴囊时出血较多, 此此时结扎精索和血管药确实。摘除阴囊后尿道暴露明显, 尿道造口术非常顺利。

阴囊前尿道造口手术通路比较简单, 最好术前插入导尿管, 便于尿道的辨认。缝合时要先对局部创伤进行修复, 使皮肤切口大于尿道切口, 以免皮肤过多造成内翻, 缝合时应死粘膜包皮肤, 切忌皮肤包粘膜。

6.4 三种尿道造口术的恢复情况比较

(1) 会阴部尿道造口由于尿道较深, 有较厚的肌肉层, 张力较大, 容易出现尿道口撑破。新尿道口皮肤容易内翻, 伤口容易重新愈合。在会阴部尿道造口病犬感觉排尿疼痛。细菌性膀胱炎死本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导尿管使用不当, 尿道口开口过大, 尿道位置临近肛门都可增加尿道感染细菌的几率。而且阴茎不尿道被切断, 部分保护屏障被去除。

(2) 阴囊前尿道造口术, 此处尿道狭窄, 海绵体组织较多, 术后出血情况较多;容易复发尿道结石, 尿路感染, 出现尿路不畅。

(3) 阴囊尿道造口术在这三种尿道造口术中恢复情况最好, 很少出现不良后遗症。由于此处尿道浅而较宽, 尿道海绵组织较少, 术后出血少于其他部位的尿道造口, 而且很少发生尿道狭窄, 尿路不畅。

6.5 恢复后的饮食生活

平时注意犬的饮食, 最好使用处方粮, 平时多饮水并调整犬的尿液p H。恢复健康后要定期带犬到宠物医院复查, 时刻监视犬的健康状况。

摘要:为更好地处理膀胱尿道结石病例, 总结尿道造口术的临床经验, 对三条尿道结石的病犬进行诊断并施以不同部位的尿道造口手术。三种尿道造口适用于不同部位的尿道结石导致的尿闭尿路不畅症, 在三种手术均能实行的前提下, 阴囊处尿道造口术术后恢复状况更加理想。

关键词:犬,尿道结石,尿道造口术,诊治比较

参考文献

[1]谢富强主译.犬猫X光与B超诊断技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86-118.

[2]叶力森.公猫会阴部尿道造口—骨盆段尿道粘膜与包皮粘膜吻合法[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2000, 93-94.

[3]陈兆英.超声波断层技术在小动物的应用[M].湖南国际企业合作公司, 1988, 6.

[4]袁占奎, 等.犬会阴处尿道造口术[J].中国兽医杂志, 2004, (11) :40-42.

[5]林德贵主译.小动物外科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873-873.

[6]贾东平, 等.犬阴囊切除及尿道造口术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2004 (11) :37-39.

[7]邓小明, 等.常用实验动物麻醉[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196-199.

[9]潘庆山, 等.尿道造口术治疗公猫顽固性尿道阻塞[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5) :77-79.

[10]王晶, 等.尿道切开及造口术治疗公猫的尿道结石[J].吉林畜牧兽医, 2009 (6) :59-60.

诊治比较 篇2

关键词:微型宫腔镜,传统宫腔镜,不孕症,诊断,治疗

宫腔镜检查是宫腔直接可视化最有效的诊断工具。然而, 宫腔镜在诊治不孕症时因对宫腔有侵袭性损伤, 其应用还有些争议。传统宫腔镜检查不孕症根据子宫病变来评估其对患者生育功能影响是有局限性的。随着宫腔镜的不断改进, 新型宫腔镜直径逐渐减少, 使得微型宫腔镜在检查不孕症中作为常规使用是可行的。通过降低患者宫腔镜术中疼痛的程度, 微型宫腔镜可作为不孕症患者的首选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3月~2006年5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宫腔镜检查的328例不孕症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A组 (192例) 和B组 (136例) 。纳入标准为:年龄<39岁, 无宫颈刮片或阴道镜检查异常, 体重指数<27, 无心血管疾病史, 无宫颈狭窄的体征, 没有衣原体感染症状, 无生化妊娠的体征。所有患者都必须经阴道冲洗和阿奇霉素抗生素预防 (1 g, 在检查前3 h用) 。检查期间未服麻醉镇痛药物或接受麻醉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是在月经第6~11天之间接受宫腔镜检查。A组采用微型宫腔镜 (Versascope, 美国) , 由一个1.6 mm的镜头, 0°透镜和一个3.5 mm的外护套组成;B组采用“Bettocchi”宫腔镜 (Karl Storz, 德国) , 该装置是由一个2.9 mm的镜头与30°透镜和最大直径为5 mm的外护套组成。在这两组中, 扩张的子宫腔均得到了一个连续流动的45 mm Hg压力的生理盐水冲洗。照明用一个250 W的冷光光纤。

1.3 疼痛评估

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都要填写一份书面问卷, 以评估在宫腔镜时遭受疼痛程度,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将疼痛感觉分为0~10共11个等级, 要求他们把自己的疼痛感受标在一个10 cm点线上。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包,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身体测量值和既往病史情况比较

A组和B组在年龄、体重指数、产次及不孕年数等4个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身体测量值和既往病史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经宫腔镜诊治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表2) :A组4例 (2.1%) 和B组3例 (2.2%) 出现恶心, A组5例 (2.6%) 和B组5例 (3.7%) 出现头晕, A组3例 (1.6%) 和B组2例 (1.5%) 出现心动过缓, 而只有B组1例在治疗3 h后骨盆有持续性疼痛。无患者手术后需要住院治疗。

2.3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表比较

A组在0~9之间, 疼痛平均值为 (3.0±1.0) , B组在1~9之间, 疼痛平均值为5.0+1.5, A组疼痛平均值明显低于B组 (t=14.49, P<0.01) 。

3 讨论

在对不孕妇女进行宫腔镜诊治时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是使用传统宫腔镜的主要局限性之一, 而使用微型宫腔镜可极大减少诊治过程中患者的疼痛, 显著改善患者的依从性[1]。另外在使用微型宫腔镜的优势是术中具有较大的经过手术通道的机会。因此, 不仅能够全面接近病灶, 还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在对不孕患者大样本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微型宫腔镜检查的效果明显比传统宫腔镜的效果好[2]。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相一致。而且, 还可以了解不孕妇女子宫病变的实际发生情况, 利用宫腔镜检查, 可以在排除了不孕的原因和改进不孕的治疗方法。

笔者经常对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 以评估患者子宫腔及子宫内膜的生育能力。这样, 在对损害子宫生育能力病理诊断的同时甚至可以用微型的镜头清除整个宫腔内的可视病变。在许多情况下, 既可以用传统宫腔镜也可以微型宫腔镜来清除不孕患者子宫病变, 但通过比较发现, 使用微型宫腔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得多, 而且微型宫腔镜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很小, 恢复时间也很快, 与报道的结果相似[3]。一般认为疼痛可能是主要限制宫腔镜常规使用的原因,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A组疼痛平均值显著低于B组疼痛平均值, 即微型宫腔镜诊治时不孕患者所经历的痛苦显著低于传统宫腔镜方法, 进一步说明微型宫腔镜的技术应该广泛推广应用。

微型宫腔镜作为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结合其他技术如跨阴道注水[4,5], 可以对不孕患者的病变因素作一站式的诊断和治疗, 并且可以评估不孕患者能否接受辅助生殖治疗。所以微型宫腔镜不仅能够诊断子宫病变情况和不孕原因, 而且会越来越多被用于治疗不孕症。

参考文献

[1]Angelis C De, Santoro G, Re ME, et al.Office hysteroscopy and com-pliance:mini-hysteroscopy versus traditional hysteroscopy in a random-ized trial[J].Hum Reprod, 2003, 18 (11) :2441-2445.

[2]Varasteh NN, Neuwirth RS, Levin B, et al.Pregnancy rates after hys-teroscopic polypectomy and myomectomy in infertile women[J].ObstetGynecol, 1999, 94 (2) :168-171.

[3]Spiewankiewicz B, Stelmachow J, Sawicki W,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hysteroscopic polypectomy in cases of female infertility[J].Clin ExpObstet Gynecol, 2003, 30 (1) :23-25.

[4]Cicinelli E, Matteo M, Causio F, et al.Tolerability of the mini-pan-en-doscopic approach (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 and minihysteroscopy) versus hysterosalpingography in an outpatient infertility investigation[J].Fertil Steril, 2001, 76 (5) :1048-1051.

诊治比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4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及下肢疼痛、活动受限、间歇性跛行等。所有患者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CT组和MRI组各42例。CT组男27例, 女15例, 年龄22~74 (49±7.82) 岁。MRI组男26例, 女16例, 年龄23~75 (50±7.73) 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组采用CT检查诊断, 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德国西门子4排CT扫描仪检查, 层厚3mm, 层距3mm, 对病灶局部进行加层扫描[3]。MRI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 具体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1.5T超导MRI机, 为体线圈, 层厚3~5mm, 层距2mm, 取横断面及冠状位扫描, 采用自旋回波 (SE) 序列T1WI;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T2WI;T2短时反转恢复脂肪抑制 (STIR) 序列, 对于病灶局部加层扫描[4]。

1.3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5]

I期:X线及CT显示正常但MRI异常;II期:X线无明显异常, 但CT及MRI显示硬化、骨小梁缺失及局部囊变等征象;III期:X线显示半月征改变。IV期:出现骨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 髋臼改变、关节破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出率比较

CT组检出阳性26例, 阳性率为61.90%, MRI组检出阳性38例, 阳性率为90.48%。MRI组阳性率明显高于C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分期结果比较

CT组26例阳性患者中I期9例, II期11例, III期6例;其中I期表现为星芒结构变形、增粗;II期表现为星芒状结构消失;III期表现为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微陷, 并有"新月征"。MRI组38例阳性患者中I期13例, II期16例, III期9例。其中I期T2加权像上, 在低信号硬化反应线内侧形成双线征;II期在Tl权像与T2权像上均为高信号:III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见附表。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病情进展缓慢, 早期无明显症状, 当患者伴有疼痛感时, 多已处于中晚期, 治愈率较低[6]。现临床主要检查手段为CT及核磁共振。

本研究结果表明, CT用于诊断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低于MRI, 但其具有独特优势。CT检查可以清晰地反映骨皮质和松质的层次关系, 清晰显示关节面断裂及皮质下轻微骨折影像, 更加全面地呈现股骨头内部情况, 利于临床诊断。再者CT具有连续性、高分辨率及多层面等特点, 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多层面连续扫描, 为临床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像学信息[7,8]。此外, CT检查方便、快捷, 价格低廉, 在MIR设备缺乏地区, 仍是主要的诊察手段。

目前, MRI仍是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敏感、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 MRI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0.48%, 明显高于CT检查。MRI检查射频脉冲为电磁波, 近乎无辐射, 对患者的危害较小[9]。MRI可综合多种技术进行检查, 获得多参数信息, 更好地显示股骨头病况, 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及定性;MRI根据需要选择轴位、层面, 分辨率高, 可检出早期ANFH病变[10];MRI不受扫描限制, 扫查范围360°, 可任意断面成像;MRI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信号, 层次对比清晰。

综上, CT与MRI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各具优势, 但MRI对股骨头坏死病灶数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 对软组织、关节积液有较好的分辨率, 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云辉.股骨头坏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 2011, 22 (6) :124-127.

[2]霍现英, 张玉祥, 陈国忠, 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磁共振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 1 (20) :35-37.

[3]赵国权, 李永利, 罗长青.股骨头坏死早期CT表现及临床价值[J].西部医学, 2008, 20 (3) :621-622.

[4]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6) :102-103, 114.

[5]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3) :300-301.

[6]熊昆.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 :192-193.

[7]杨业林, 徐杰, 孙强.早期股骨头缺血怀坏死影像学诊断的实验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4 (1) :256-259.

[8]孙南, 肖云龙, 李丽.MRI及CT对成人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J].井冈山大学学报:药物与临床, 2008, 29 (4) :110-111.

[9]王海增, 陈红娜.螺旋CT与低场MRI在成人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4) :60.

诊治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96例, 并根据诊断结果将46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45.3±1.9) 岁, 其中小肠肿瘤患者11例, 结直肠癌35例;将5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 年龄18~77岁, 平均年龄 (44.6±2.1) 岁, 肠扭转患者10例, 肠套叠患者11例, 肠粘连患者25例, 粪石患者2例, 嵌顿疝患者2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肠梗阻类型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除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恶心、便秘症状, 腹部听诊可闻肠鸣音、气过水声, 体格检查可见腹部蠕动波及腹部膨隆, 另结合腹部CT或X线检查确诊为肠梗阻, 肿瘤患者同时伴有乏力、消瘦、食少、纳差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经过腹部彩超和腹部CT检查, 详细观察患者肠管扩张情况、肠扭转的程度及位置[3], 判断有无肠坏死、肿瘤转移等症状, 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两组患者均先经过非手术治疗并观察效果, 效果不明显患者则转为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及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措施, 临床上采取禁食、肠胃减压[4]的治疗方法, 另外辅助滴注抗菌药物及胃粘膜保护剂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鼻插入式肠导管[5,6]介导治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平卧姿势, 在加强导丝及X线引导下, 将鼻导管置入胃内0.5 m左右处, 在导管前囊内充盈蒸馏水10 m L, 利用肠道自身蠕动将导管向远端推进, 在回抽导管时, 前囊蒸馏水充盈至后囊, 进行造影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将肠管在胃内停留0.5 h, 导管体外部分则固定在鼻外面颊处, 导管尾端则连接负压引流, 借助鼻导管对肠梗阻给予治疗。一般在1 d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就会得到有效缓解;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肠梗阻反应剧烈、发病部位复杂及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项目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包括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肠管内积液、积气等状况,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肠出血、导管堵塞、咽部不适、肠穿孔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判标准

根据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和患者恢复效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X线检查肠管内积液及积气消失, 患者恢复排气、排便, 能够进食;有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恶心、呕吐症状, X线检查肠管内梗阻现象明显减轻;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肠梗阻的相关临床症状未缓解, 甚至有加重现象, X线检查患者肠道内梗阻症状无明显改善[7]。

1.5 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均经过SPSS19.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经过t检验, 数据采用 (±s) 的形式表示, 所有计数资料均经过χ2检验, 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均先采取鼻肠管介导的非手术治疗, 其中对照组患者治愈0例, 好转10例, 无效36例, 有效率21.74%, 其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对无效患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1个月后, 共治愈后16例 (34.78%) , 好转20例 (43.48%) , 无效9例 (19.57%) , 死亡1例 (2.17%) , 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 治愈18例 (36.00, 好转19例 (43.48%) , 无效13例, 有效率74.00%, 无效组患者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有2例患者情况好转, 1个月后总治愈18例, 好转21例, 无效10例, 死亡1例 (2.0%) , 总有效率78.00%。对照组非手术治疗有效率21.7%明显低于观察组非手术治疗有效率74.00%, 两组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结果对比

经过3个月治疗, 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 其中肠出血1例, 肠穿孔1例, 咽部不适1例, 总不良反应率6.52%;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不良反应, 其中2例咽部不适, 1例导管堵塞, 1例肠出血,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后期护理及治疗, 其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细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是由肠道内不同的体内异物 (结石或粪便) 或肿瘤等障碍物机械性阻碍导致肠道不通, 形成栓塞。这与患者先天机体状况、饮食习惯等存在关系, 其中粪石性肠梗阻[8]通常是由于饮食问题引起, 例如一次性进食过多的山楂和柿子, 导致其中鞣酸和胃中蛋白质结合成难溶性沉淀而导致发病。根据肠梗阻的发病部位不同而划分为大肠梗阻和小肠梗阻, 而按照发病时血运状况将其分为坏疽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当发生单纯性肠梗阻时, 临床表现为上腹及脐周疼痛, 并伴有腹泻、呕吐或便秘等症状。一般治疗肠梗阻手段第一步是进行胃肠减压, 其目的是吸出梗阻部位的渗出液、消化液及气体,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 消除肠道管壁水肿、促进梗阻部位炎症吸收, 排除肠道梗塞, 使肠道再通恢复功能。

传统的肠道减压方法受到患者依从性、胃个体差异、胃管长度等因素限制, 难以顺利通过幽门或到达胃部指定位置而无法实现治疗目的。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的医疗设备及仪器不断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经鼻插入型肠导管就是一种新型应用于治疗肠梗阻的新技术。经鼻插入式肠管利用导管前囊肿充盈的蒸馏水的重力作用, 借助肠道的自然蠕动作用将肠管带到指定部位, 并不断相远端延伸, 依靠导管不断吸取梗阻发生部位的炎症液体及气体, 缓解肠粘膜水肿、减轻胃肠道内压力, 以缓解肠梗阻症状。若以上方法仍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目的, 则将导管前囊的蒸馏水充盈到后囊, 经肠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以观察肠道内具体情况, 用于进一步判断肠道内梗阻的成因、部位及阻塞程度, 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影像诊断基础, 确保手术成功率。而对于机械性肠梗阻严重的患者, 经鼻插入式肠梗阻导管不仅能够进行胃肠道的初步减压, 还能够在后期手术治疗过程中作为肠内支架疏通肠管, 改变严重扭曲和折叠的肠道的扭曲程度, 以缓解肠梗阻症状, 起辅助治疗作用。

在该研究中, 对照组为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先期采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21.74%) , 后期均采用手术治疗措施, 治疗效果良好,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8.26%, 观察组为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治疗有效率74.00%, 其中有2例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 经过手术治疗后情况好转, 总有效率78.00%。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同, 但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廖桦[9]等的参考文献指出, 肿瘤机械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65%~80%之间, 与该研究的治疗有效率相似, 这就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一红.奥曲肽联合常规内科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护理[J].海峡药学, 2012, 24 (12) :185-187.

[2]韩世晓, 孙淑梅.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28) :130, 132.

[3]崔小鹏, 梁海滨, 樊勇.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 (16) :2065-2067.

[4]黎胜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防进展[J].包头医学, 2010, 34 (2) :72-75.

[5]康春博, 刘金洪, 李旭斌, 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24) :2470-2474.

[6]农跃, 甘嘉亮.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机械性肠梗阻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2 (12) :1397-1399.

[7]周斌, 周振理.肠梗阻病因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4) :3011-3013.

[8]吴贺华, 刘文平, 张荔群, 等.粪石性肠梗阻42例内科治疗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3) :583-584.

【诊治比较】推荐阅读:

诊治探索07-14

诊治方法07-18

诊治意义10-16

诊治研究05-27

诊治报告06-30

诊治困难07-26

规范诊治08-25

诊治分析08-25

诊治过程08-28

急救诊治08-3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服装设计教育下一篇:教师困惑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