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猪瘟诊治

2024-05-18

急性猪瘟诊治(精选7篇)

急性猪瘟诊治 篇1

猪瘟又称“烂肠瘟”, 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 不分年龄、性别、季节, 均可发病。以发病急, 高热不退, 全身性出血,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

1 发病情况

2007年3月, 我区某专业户从外地购进了60头仔猪, 体重约30~35kg, 买来后第6天有3头开始发病, 逐渐发展到全群猪, 期间共有37头仔猪发病, 并死亡26头, 发病率为61.7%, 死亡率为70.3%。

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到40.5~42℃, 稽留不退, 精神极度沉郁, 伏卧嗜睡, 行动迟缓, 摇摆不稳, 发抖, 呈怕冷状, 眼角处有多量脓性分泌物, 可视黏膜发绀。病初便秘, 后腹泻, 粪便恶臭带血并混有白色黏膜。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 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 指压不褪色。病猪咳嗽、呼吸困难, 叫声嘶哑, 严重的呈犬坐式张口呼吸, 死前有的猪还出现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共剖检病死猪4头, 病变基本相似, 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呈暗红色, 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肾脏色淡, 不肿大, 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 脾脏边缘梗死, 胃底部黏膜、膀胱黏膜出血, 喉头、会厌软骨有出血斑和出血点。心冠脂肪、心内膜有出血点, 回盲瓣、盲肠及结肠黏膜有纽扣状溃疡。肺水肿呈暗黑色, 并有散在的大小不一肺炎灶。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死猪的肝、脾、肾组织, 分别进行触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未发现细菌;同时将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上, 37℃培养24h后未发现细菌生长。

4.2 荧光抗体染色法

取病死猪脾、淋巴结、扁桃体触片, 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视野中细胞浆有绿色荧光。

5 类症鉴别

发生猪瘟时, 常出现高热并伴有皮肤红斑或可视粘膜出血, 临床上应注意与败血型猪丹毒、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败血型猪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疾病加以鉴别。

5.1 败血型猪丹毒

传染较慢, 发病率不高, 病猪天然孔内无无显著炎症。粪便一般正常, 病程约为数天, 有的突然或短时间内死亡。剖检脾肿胀, 肾淤血肿大, 俗称“大红肾”, 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斑纹, 大肠粘膜无显著变化。

5.2 急性猪肺疫

零星发生, 咽喉部急性肿胀, 有严重肺炎症状, 呼吸困难, 口、鼻流出白沫。

5.3 急性副伤寒

常发生于1~4月龄小猪, 剖检脾肿大, 大肠壁增厚, 粘膜显著发炎, 表面粗糙, 有大小不一, 边缘不齐的坏死灶。

5.4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

常发生多发性关节炎, 运动障碍, 鼻粘膜充血、出血, 喉头、气管充血, 有多量泡沫, 脾肿胀, 脑和脑膜充血、出血。

5.5 猪弓形体病

主要发生于架子猪, 流行于夏秋炎热季节。剖检脾肿大, 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 淋巴结肿大, 有出血点和坏死点, 脑实质充血、水肿、变性、坏死。

6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状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 可确诊为猪瘟。

7 防治措施

7.1 紧急接种猪瘟疫苗, 每只仔猪注射4头份猪瘟疫苗。

7.2 对发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 病重猪与死猪深埋。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百毒杀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7.3 病猪用黄芪多糖注射液肌注;恩诺沙星配合维生素B12肌注, 同时在饲粮中添加土霉素拌料饲喂。

8 小结与体会

8.1此病例主要是养殖户盲目购猪, 没有及时作好预防注射。当发生猪瘟时, 应尽快的执行“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的防治措施, 尽快的进行诊断, 并及时的隔离或扑杀病猪, 对污染的猪舍用2%~3%的氢氧化钠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对猪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猪群, 使其尽快恢复正常, 减少养殖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8.2仔猪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实行超前免疫, 仔猪出生后先注射猪瘟疫苗1m L, 2h后吃初乳, 在60d时再进行二免, 这样对猪瘟的免疫有良好效果。

8.3猪瘟的发生常会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它种疾病, 在临床上应全面考虑, 特别是细菌性疾病, 常增加死亡, 因此要加以控制, 减少损失, 可用抗生素予以防治和治疗, 有条件的可作药敏试验筛选有效的抗生素, 不行的话, 应轮换用药, 常用的有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广谱抗菌药物。

8.4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各种应激因素, 给予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提高机体抗病力。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 通风保温, 饲养密度要适中, 粪尿及污水要无害化处理;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水平, 提高饲料质量;早期隔离断乳要注意防止断乳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和温度应激, 以减少由于应激而诱发疫病的发生;防疫要及时, 要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 减少人为传播;养成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观念.

急性猪瘟诊治 篇2

2012年11月中旬, 1窝6周龄仔猪突然发病, 2 d共死亡8头, 初步诊断为猪瘟, 并用猪瘟乳兔组织苗按照4头份的用量对仔猪进行紧急免疫, 但5 d后又有3窝仔猪发病, 经过3 d死亡12头。将采集的病料进行分离鉴定, 确诊为仔猪副伤寒并发急性猪瘟混合感染[1,2]。

2 临床症状

病猪发热, 体温升至41~42℃, 并出现精神萎顿、被毛粗乱、寒战怕冷、喜卧、喜欢钻入垫草较温暖的地方、相互重迭、拒绝进食、嗜睡、口渴贪饮、身体发抖、走路不稳等症状, 耳根、胸前、腹部、四肢等处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斑点。后期呈见腹痛和腹泻, 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 粪便中常附有黑白色黏性渗出物, 有时带血, 并发生结膜炎, 眼角膜出现浑浊、溃疡, 眼角多见脓性眼眵, 有时则将整个眼睑黏住[3]。

3 检剖变化

病猪有明显的脾肿大, 呈暗蓝紫色, 边缘有突起的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 呈密集状。部分仔猪膀胱黏膜有多少不等的出血小点。腹腔内及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及出血, 切面多汁, 软而红, 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肝、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部分仔猪大肠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形成周边呈堤状、中间凹陷的溃疡, 表面被覆一层糠麸样假膜。肝脏具有灰黄色的坏死灶和灰白色增生性结节。全身黏膜及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病程稍长的仔猪在回盲口附近及结肠可以发现以集合淋巴结为基础所形成的溃疡。溃疡圆形、突起, 粘附有沉渣, 呈同心圆状即纽扣状溃疡。同时黏膜有明显的小点出血[4]。

4 诊断

临床上可据以下要点判定该病:一是高热稽留, 单一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二是4周至2个月以下的仔猪, 出现腹痛、腹泻, 先便秘, 后拉稀, 粪便恶臭呈淡黄色, 并发结膜炎, 眼角多见脓性眼眵;三是耳朵、胸腹下皮肤出现紫色出血斑点;四是检剖可见扁桃体常见坏死性炎症。胃、小肠黏膜卡他性或出血性炎。会厌软骨、肺及胆囊有出血斑点。脾脏肿大, 肝脏有坏死灶, 有的还有灰白色增生性结节。

必要时可采取心血、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性检查, 进行分离培养, 以是否获得沙门氏杆菌作为仔猪副伤寒的依据。猪瘟的进一步确诊可用兔体交互免疫诊断或荧光抗体诊断。现在实验室常用兔体交互免疫来诊断, 就是将被检病猪材料先行接种兔体, 5 d后再接种兔毒, 被检材料内如有猪瘟病毒, 则兔毒接种后不呈现固有的热反应。反之兔毒注射后可出现固有的热反应。

5 防控措施

5.1 预防

首先, 把病猪隔离, 用消毒药消毒圈舍, 每日1次。同时, 进行猪瘟和仔猪副伤寒疫 (菌) 苗的免疫接种。仔猪副伤寒菌苗在仔猪30日龄免疫接种1次1头份即可;猪瘟疫苗不做超免, 20日龄免疫接种2个剂量 (弱毒疫苗) , 到55~60日龄倍量加强免疫接种[1,2]。

其次, 要保持圈舍清洁、干燥, 定期对猪场进行严格消毒 (2%烧碱溶液) , 同时严禁非工作人员、车辆和其他动物进入猪场。为了杜绝带入传染源, 猪只尽量不由外地引进, 最好自繁自养。若必须引进时, 一定要确定引入地为非疫区, 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运回后进入生产区前要隔离观察14~21 d, 以确保无疫病。夏季或寒冬季节, 育肥仔猪尽量不要长途调运, 如果必须进行调运, 为了减少应激反应, 一定要做好防暑或保暖工作。对调回的仔猪, 让其自由饮用圆蓝五肽糖盐水7 d, 同时将亚广排疫肽或蓝圆热毒清300 g、福利来70 g、葡萄糖500~1 000 g混合后拌饲料100 kg, 让猪自由采食3~4 d, 以后每隔5 d拌料、饮药水2 d进行保健[1,2]。

5.2 治疗

对做过猪瘟免疫接种但抗体水平不高的仔猪, 可用5.1中所述的药物拌料3~5 d、饮水5~7 d, 病情稳定后, 每隔5 d拌料、饮药水2 d, 待猪只病愈后再接种猪瘟疫苗;对发烧不食的仔猪, 可先消毒、隔离, 再采用上述办法进行隔离治疗[1,2]。

对未接种猪瘟疫苗或免疫效果普遍不好的猪场, 为了刺激猪体产生抗体, 可在严防交叉感染的情况下, 倍量紧急接种猪瘟弱毒活疫苗。同时, 采用5.1中所述的药物拌料3~5 d、饮水5~7 d;对发烧不食的仔猪, 可每天肌注1次亚广金氟奇安0.15~0.25 m L/kg·体重, 持续2~3 d, 同时肌注圆蓝五肽0.25m L/kg·体重, 体温高时2次/d, 体温正常后1次/d, 持续3 d[1,2]。经过治疗, 第10天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15 d后基本痊愈。

摘要:介绍某养猪场一例仔猪副伤寒并发急性猪瘟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检剖变化、诊断, 并提出了防控方法, 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并发急性猪瘟,混合感染,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杨建春.子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N].河南科技报, 2011-09-13 (B5) .

[2]吕建峰, 杨建春.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防控[J].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1 (9) :51.

[3]梁云江, 刘健鹏, 马飞, 等.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特点及中西医治疗策略[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 33 (9) :95-96.

新生仔猪猪瘟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辽宁省海城市某养殖户饲养母猪200头, 近一个月来有32窝相继产仔, 仔猪出生后3~5d陆续发病, 出现腹泻, 曾注射氧氟沙星进行注射治疗, 均未收到满意的效果, 发病后的5~7d开始出现死亡, 病程不超过2周。仔猪的窝发病率高达84.4%, 病死率87.6%。

2 临床表现

仔猪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初生后3~5d后, 仔猪陆续出现腹泻, 仔猪排黄色、褐色、绿色稀便, 很快波及到全群。仔猪出现体温升高, 可达40~41℃, 严重脱水, 个别仔猪有脓性结膜炎, 病初可正常泌乳, 但很快出现精神沉郁, 泌乳减少或停止、死亡, 病程1~2周。

3 病理变化

对发病10头仔猪进行剖检, 可见病死仔猪消瘦、脱水, 脾脏的边缘有黑紫色出血性梗死 (6/10) , 肾脏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7/10) , 膀胱粘膜 (10/10) 、会厌软骨 (5/10) 也有细小的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呈现周边出血, 中间夹杂贫血的大理石样变, 胃内有多量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内有多量与腹泻便一致的各种颜色的稀薄的肠内容物, 胃底粘膜、小肠粘膜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用无菌接种环采取病仔猪的肾脏、脾脏、淋巴结触片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h。未见细菌生长。

4.2 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猪瘟

取新鲜的扁桃体与肾组织块 (1×1cm) , 用冰冻切片机制成5~7μm原冰冻组织切片, 粘于清洁的载玻片上 (0.8~1.0mm) , 空气中自然干燥后, 立刻在室温下放入纯丙酮固定15min, 取出后0.01mol/L PBS液轻轻漂洗5次, 3min/次, 自然干燥后, 滴加猪瘟荧光抗体 (购于兰州兽医研究所) 置湿盒中, 37℃感作30min (切忌染色液干涸) 。以PBS液冲洗5次, 3min/次。再以蒸馏水冲洗、晾干。滴加甘油封片, 同时设置对照试验 (将组织切片固定后, 滴加猪瘟高免血清, 37℃感作30min, 冲洗后, 以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封片) 。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绿色的闪亮荧光, 而对照试验无荧光。判定为猪瘟阳性。

根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仔猪猪瘟。

5 防治

(1) 经调查分析, 本次疫情可能是由于本猪场进行猪瘟普免所致, 猪瘟弱毒通过胎盘造成仔猪的感染导致仔猪初生不久发病。因此, 猪瘟免疫时, 应制定好合理的免疫程序, 尽量避免在妊娠期间接种疫苗及随意增加疫苗的使用剂量。

(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对猪场进行定期的进行消毒, 每周至少消毒1~2次。

非典型猪瘟的诊治体会 篇4

某规模化猪场自2009年8月份以来3个月, 陆续出现了妊娠母猪个别出现流产, 产房仔猪产后体质相对较弱, 易出现拉黄色稀糊状粪便, 治疗效果很差, 保育、育肥猪个别猪易出现消瘦、拉黄色稀粪, 基本无治疗效果, 发生比例占5%左右, 虽然发生比例不是很大, 却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极大的安全隐患。

2临床上非典型性猪瘟症状变化

2.1 母猪的临床表现

怀孕母猪感染可导致繁殖障碍, 主要表现为流产或提前三天产出胎儿或正常生产情况下死产率稍高, 流产胎儿出现明显的全身皮下水肿。

2.2仔猪的临床表现

产房仔猪出生后体质相对较弱, 少数猪会出现吃乳无力, 部分猪易出现拉黄色稀便, 严重者表现为精神沉郁, 震颤, 有的出现运动失调, 四肢瘫痪等神经症状, 3~5天内死亡, 耐过猪易成为僵猪。

2.3 保育、育肥猪的临床表现

保育和育肥猪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 拉黄色水样或糊状粪便, 体温略高, 病猪精神沉郁, 厌食, 消瘦, 生长速度缓慢, 甚至停止生长, 耳根, 腹下, 颈部出现淤血, 病程呈现慢性经过, 一周后猪只开始出现死亡, 病程长者可达数周, 耐过猪一般成为僵猪, 失去经济价值。

3 临床上非典型性猪瘟病理剖检变化

3.1 流产胎儿的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明显的变化是全身皮下水肿, 胸腔和腹腔积水, 头、肢畸形, 小脑和肺发育不全, 有时肺部有不太明显的出血点等。

3.2 仔猪的剖检变化

胃内还有尚未消化的凝乳块, 肠道内存有多量黄色稀糊状粪便, 肺脏有的可见出血点, 有的不可见, 肾脏可见少量点状出血, 喉头、膀胱无可见出血点。

3.3 保育、育肥猪的剖检变化

肺脏个别猪可见有出血点, 胃底黏膜易脱落, 无明显可见出血, 脾可见出血小点, 但无明显可见坏死灶、梗死灶, 肾脏有点状出血, 不同猪的喉头、膀胱出血点也没有统一性, 有的出现有的不出现。

4 诊断

虽然从临床表和病理剖检变化上不易作出判断, 但从胎儿、仔猪的肺部及病猪的扁桃体中用PCR分离到了病原, 对育肥发病猪用ELISA进行血清病原学检测为阳性, 荧光抗体检测为病原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情况, 通过实验室的综合检测诊断为非典型性猪瘟病。

5 临床应用的防控措施

5.1 猪瘟防疫要用单联苗, 尽量不使用猪瘟、丹毒、肺疫三联疫苗。猪三联苗对猪瘟的防疫效果远不如猪瘟单联苗, 猪瘟防疫一定要用单联苗, 使用正规的、产品性能稳定的疫苗厂家生产的疫苗。

5.2 对发病猪的治疗使用黄芪多糖配合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同时使用转移因子、排疫肽等, 根据体重不同使用5~15头份不等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

5.3 规范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如链霉素, 氯霉素类, 磺胺类药物的滥用, 会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 疫苗应答力减弱, 疾病易感性增强。

5.4 贯彻预防为主的观念, 必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做好猪场的定期消毒工作, 严防病原传入, 对多次免疫抗体水平持续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防止猪瘟继续感染或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 对仔猪、育肥猪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或果断采取处理措施防止散毒。

5.5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购买质量可靠的疫苗, 注意运输路途中的保存, 严禁使用失效或过期的疫苗, 打疫苗时要做到不漏打, 不少打, 一猪一针头。

6 取得的效果与体会

6.1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非典型猪瘟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非典型猪瘟在母猪、产房仔猪、育肥猪中造成的不利影响得到了有效解决。

6.2 合理规范的防疫, 使疫苗抗体的整齐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6.3 关于大剂量猪瘟疫苗“治”猪瘟问题。其实是紧急接种, 让猪体受到10~15倍疫苗接种后, 刺激猪体产生干扰素 (自身干扰) 去干扰猪瘟病毒复制和使猪快速产生抗体及免疫淋巴因子, 让猪体康复, 这叫“以毒攻毒”, 已使许多疫场转危为安, 但必须要早, 只要早期 (发病3~5天内) 实行, 有85%~90%的效果, 中、晚期必然效果要差一些。关于使用剂量值得商榷, 有的中、大猪已使用到40~80头份头, 显然是不妥的, 仅防“免疫麻痹”, 徒劳无益, 一般50千克以上是8~10头份/头, 60千克以上以15头份/头为宜, 疫区不发烧的可疑感染猪以大猪6头份, 小猪4头份为宜。

6.4 猪瘟疫苗的保护率不是l00%, 也就是说即使注射了猪瘟疫苗仍可发生猪瘟。如猪场感染了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等) , 这些病能干扰猪瘟抗体的产生和维持。因此, 猪在注射猪瘟疫苗后, 机体并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而造成免疫麻痹, 导致免疫失败。

6.5 疫苗质量是否可靠, 免疫方式、时间、程序是否合理, 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很值得推敲。疫苗从生产到使用需经多个中间环节, 而现行的保藏冷链系统不一定每一环节都合乎要求,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疫苗使用时效价如何, 一般不得而知。

6.6 虽然免疫方式正确, 疫苗质量可靠, 但少数猪仍表现特异性免疫力低, 猪瘟抗体水平维持在保护线以下。如猪生病后, 机体抵抗力下降, 虽然接种过猪瘟疫苗, 但其产生的猪瘟抗体不能有效抵抗猪瘟野毒的攻击, 毒力强的猪瘟病毒感染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后, 也可使猪瘟病毒改变其抗原特性, 从而出现猪瘟的继发感染。

哺乳仔猪繁殖型猪瘟的诊治 篇5

1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体温升高至41~42℃, 被毛粗乱, 扎堆, 病猪眼眶发红, 闭目昏睡, 有的眼角有大量分泌物, 后肢站立不稳或瘫软。腹部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有的公猪包皮积尿, 有的病例出现呕吐、腹泻、不能吮乳, 发病后2~3 d死亡。

2 病理变化

发病哺乳仔猪耳朵、四肢末端皮肤充血、出血、发绀;病死猪大部分血液凝固不良, 呈紫黑色;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 切面红白相间, 有的为紫黑色;肺脏肉变、水肿, 充满泡沫;肾脏呈灰黄色或褐色, 表面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点;胃底黏膜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或溃疡;膀胱有少量出血点;回肠、盲肠口、结肠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或溃疡;心肌有针尖状出血点;部分脑充血、出血、积液。

3 实验室检验

3.1 无菌取病死仔猪心、肝、脾、肺、肾、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内容物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 未发现任何细菌;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 37℃培养24 h, 未发现细菌生长。

3.2 采集种猪血清10份, 进行猪瘟免疫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有8份血清抗体效价为强阳性。

3.3 对病料进行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病原学检验, 结果均为阴性。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诊断, 确诊为哺乳仔猪繁殖型猪瘟。

4 防治措施

4.1 对所有1~18日龄正常仔猪用疫能0.2 m L/kg, 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 d。1~18日龄发病仔猪疫能0.2 m L/kg、诺康0.2 m L/kg混合一侧肌肉注射, 利安康0.2 m L/kg另一侧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 d。对于所有仔猪20日龄以上的仔猪根据发病情况, 紧急免疫猪瘟疫苗, 同时配合疫能, 3日后对于拉稀的仔猪疫能0.2 m L/kg、诺康0.2 m L/kg混合一侧肌肉注射, 利安康0.2 m L/kg另一侧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 d。

4.2 新生仔猪用猪瘟细胞组织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第1次吃奶前2 h内免疫, 剂量为4头份/头。

4.3 对于强阳性的种猪用猪瘟细胞组织疫苗进行紧急免疫, 剂量为50头份/头, 同时, 配合转因子新必妥。

非典型猪瘟病诊治的启示 篇6

1 发病情况

2012年3月份茶陵县秩堂乡某村级兽医办的养殖场发生疫情,该猪场存栏生猪120多头,体重75kg左右,曾注射过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最近1个月来陆续发生病死猪的现象,共死亡26头,发病传播速度较慢,病猪主要表现体温稽留在40.5℃左右,吃食减量,但每餐吃一点,死前几天,精神差,不吃,有的卧地不起。粪便有的呈粒状,有的拉稀。呈黄色或黑色稀泥样粪便,有的有呼吸道症状,眼睑有眼屎,部分猪上下眼睑粘在一起。后期,耳尖发绀,四肢及腹下有出血点。

2 剖解变化

病死猪的皮肤有的耳朵有发绀,四肢及腹下有出血点。会厌软骨、心脏、肾、膀胱、大肠、淋巴结等有明显的出血点,脾脏边缘有梗死灶,肠道粘膜有充血、出血现象。回盲口的纽扣状溃疡不明显。腹腔有轻微的腹水。

3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扁桃体、淋巴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为阳性。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特征的解剖变化及实验室检测,可以诊断为猪瘟。

5 扑灭措施

5.1 紧急消毒

全场彻底清理卫生并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续3天。病死猪必须深埋处理。

5.2 紧急预防

将病猪隔离饲养治疗,疑似健康的猪用政府采购专用猪瘟脾淋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每头2~3头份。饲料中加点黄芪多糖粉。提高猪的免疫力,加强疫苗免疫效果。

5.3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猪只将其隔离治疗。一边用易康(重庆永健生物药业生产,含猪瘟免疫球蛋白),每头10mL肌注,另一边用10mL疫毒超抗(湖南伟达生物药业生产,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0.5g赛氟威(湖南伟达生物药业生产,头孢噻呋钠纯粉)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6 效果观察

通过以上措施的处理后,疑似健康的猪群中不再出现新的病例,原来有症状隔离的猪群有6头,除3头严重的已死亡外,其他的均获痊愈。

7 体会与建议

7.1 致病原因分析

近年来,由于猪瘟疫苗的强制免疫,猪瘟的大规模流行已十分少见,但在临床上经常出现非典型猪瘟和隐性猪瘟。给猪场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本场出现猪瘟的原因。引起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疫苗的质量、疫苗的保管、疫苗的注射方法、时机、生猪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疫苗免疫的失败。本场虽然免疫过猪瘟疫苗,但产生的免疫抗体较弱,并不能有效地抵抗外来强毒的攻击,所以导致发病。

7.2 建议猪场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为有效地预防这种免疫抗体产生不均衡,抗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建议猪场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免疫抗体的检测,随时监测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方可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7.3 诊治体会

在这次紧急免疫中,猪瘟脾淋苗紧急免疫效果得到了实践的极好验证,对网上谣传的政府采购苗的质量不稳定、含量较低的说法,是一个极好的反驳。这次是对已免疫过猪瘟疫苗但免疫抗体不高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产生了非常好的免疫效果,若对没有免疫过猪瘟疫苗,发生急性猪瘟病流行的免疫效果是否有这样的效果还待验证。

猪蓝耳病继发感染猪瘟的诊治 篇7

1 基本情况

靖江市某猪场存栏猪670头 (母猪12头, 公猪2头, 其余均为育肥猪) , 2011年2月20日有12头仔猪和3头母猪突然发病, 表现为食欲减少, 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 耳朵、四肢、腹下、背部皮肤发紫发干, 有的发黄或苍白, 眼圈发青, 其中有7头发病猪出现症状2天后相继死亡。户主曾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病毒灵等药治疗过, 效果不理想, 给养猪场、养猪户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 经化验确诊为猪蓝耳病与猪瘟并发感染,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又经过半个月时间, 才完全控制了病情。

2 临床症状

仔猪和主要表现为体温39.5~41.3℃, 体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部分病猪耳部发绀, 呈现蓝紫色, 耳尖与耳根病健部分皮肤有明显的界限, 耳根部分2~3cm以内为健康皮肤颜色。病程长的, 耳尖皮肤出现坏死、脱落;后期出现体表皮肤青紫, 胸腹、四肢和会阴部尤为明显;部分病猪出现腹泻, 排水样黄色的腹泻便, 发病5天后, 陆续出现死亡。母猪主要表现为初产母猪流产, 轻度呼吸困难。部分病猪与仔猪临床表现的相似。

3 剖检变化

经对死亡猪实施剖检, 发现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 切面呈大理石状花纹, 膀胱粘膜出血, 肾脏土黄色, 肿大, 有针尖状出血点, 脾脏肿大, 边缘有出血性梗死, 喉头粘膜有出血点, 有泡沫状液体, 肺脏间质增宽, 有纤维素性渗出, 心包积液, 胸腔积水, 心机变软, 小肠粘膜出血、回盲口有溃疡性“扣状肿”, 胃有溃疡、胃底粘膜出血。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

4.1 细菌分离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心、肝、脾、肺、血液及淋巴结等病料, 接种血液琼脂平板及肉汤培养液, 在37℃恒温箱培养72h, 未发现菌落生长。

4.2 血清学检测

对采样的4份血清, 以猪蓝耳病乳胶凝集诊断试剂盒进行血清学检测。取猪蓝耳病抗原50μl滴于洁净载玻片上, 再滴上待检血清50μl, 充分混匀, 涂成直径为1.5~2cm的圆面, 1~3min后观察结果。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白色小点) , 可判断为阳性, 无凝集反应、混浊, 判断为阴性。结果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

4.3 荧光抗体检查

取病猪的肾脏、脾脏, 以恒冷箱冰冻切片机进行冰冻切片, 丙酮固定5~10min, 然后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染色, 荧光显微镜观察, 可见特异性亮绿色荧光。

4.4 药敏试验

按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菌对林可霉素、头孢噻呋、丁胺卡那霉素高敏, 对环丙沙星、链霉素等不敏感。

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 可初步诊断为猪蓝耳病和猪瘟的混合感染。

5 控制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对发病猪立即隔离。实施隔离封锁, 全场立即进行大消毒, 畜舍内用0.5%过氧乙酸、0.3%“灭毒王”消毒, 场外、畜舍外走道等用由5%烧碱或20%生石灰泼洒消毒。对死猪和病死猪的垫料及粪便等污染物实施焚烧、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理。其次供给高质量的全价配合饲料, 保证营养充足均衡, 增强猪病抵抗力。再次改善饮用水的质量, 以保证饮水无色、无味, 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

5.2 紧急接种疫苗

猪瘟脾淋苗2头份, 间隔7d后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4毫升/头, 免疫注射时, 注射部位、针头严格消毒, 避免人为传播。

5.3 对症治疗

肌注抗生素, 以防继发感染。饲料里添加氟苯尼考或强力霉素、轮换用药。每次用药3~5天, 每日一次。饮水中适当添加多维素、葡萄糖、黄芪多糖以增加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全群发病在十天后得到控制, 再无零星死亡发生。

6 体会

本次猪病暴发可能与猪瘟的漏防或免疫失败以及寒冷应激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有关。经调查, 该猪场去年曾发生过此病。

发病后应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即:从科学养殖入手, 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综合管理,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病死猪应采取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认真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猪舍周围环境严格消毒。

上一篇:近海环境下一篇:控制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