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控的体会

2024-05-25

猪瘟防控的体会(共9篇)

猪瘟防控的体会 篇1

1 猪瘟发病原因

猪瘟是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 有些地方难以控制, 究其原因, 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 疫苗质量不合格, 操作不规范及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现在市场上疫苗来源十分复杂, 有些疫苗的效价不高, 就会使猪瘟预防流于形式, 使免疫失败;再就是疫苗保存不当, 注射剂量不足、针头太短或打飞针等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对策:购买正规厂家的疫苗, 恰当保存, 做到1猪1针,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注射合适的免疫剂量, 一般仔猪免疫2次, 21~25日龄首免, 60~65日龄二免, 严重的地区可进行超前免疫, 外购猪群 (30kg) 免疫剂量应在6头份以上, 自繁自养的应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确定, 一般在4头份以上, 为了能更好地使用疫苗产生效力, 可以在疫苗使用时应用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如猪用转移因子等。 (2)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影响免疫效果。研究表明, 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痢特灵、支原净、糖皮质激素、磺胺类等药物对动物体内的抗体形成有抑制作用, 使用病毒药物会直接对疫苗造成破坏。对策:在免疫前、后10d内, 不得使用四环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3) 蓝耳病、圆环病毒和霉败饲料等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眼下不少猪场的猪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综合症, 造成免疫抑制。对策:制定合理化免疫程序, 适时接种常见多发病疫苗, 时常检查饲料品质。 (4) 猪瘟可垂直传染, 带病毒母畜传染给子畜造成免疫耐受。种猪每年应加强免疫1次。 (5) 消毒设施不足、环境卫生差等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养殖模式逐渐走向集约化, 但目前中小型专业户居多, 他们的消毒设施不健全、饲养环境差, 给猪瘟传播敞开了大门。对策:各猪场要健全消毒设备, 饲养密度不要过大, 注意猪舍的通风、保暖。 (6) 猪场的猪群来源混杂, 促进了猪瘟的传播与流行。有些猪场的猪来源不同, 仔猪日龄不同, 是否免疫以及免疫效果难以确定, 如果混有带毒的病猪, 即会发生感染。对策:规模化猪场要全进全出, 坚持自繁自养, 对引进猪群要做好免疫工作。

2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应以定期免疫接种等综合预防措施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当猪瘟病流行感染时, 采取以下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一定疗效。 (1) 黄芪多糖、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噻呋钠+退热金针, 分别肌注, 2次/d, 连用2~3d。 (2) 牛黄解毒丸6粒、病毒灵10片、土霉素5片、人工盐50g、甘草流浸膏50ml, 1次灌服, 2次/d, 连用2~3d, 有很好的效果。配合清瘟败毒散内服, 效果更佳。 (3) 对温和型猪瘟的治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25kg注射5~10头份, 25~50kg注射10~15头份, 50kg以上注射15~20头份, 同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甘草合剂和维生素B1、B12、C等。奶量都有不利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题, 在奶牛的日常管理中, 以下几个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1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奶牛在夏季的饮水量要比其它的季节大大增加, 要保证给牛饮新鲜、清洁、充足的凉水, 以达到奶牛通过增加饮水加大排泄量, 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增进食欲。水对产奶牛尤为重要, 牛奶中含水在85%以上, 充足饮水, 可使奶量提高10%~19%。

2 改善牛舍及周围环境的小气候

在牛舍周围种植一些阔叶树遮阴, 以减少热辐射。要早晚打开门窗、防风帘, 保持牛舍通风、干燥;在牛舍安装排风扇和高压喷雾降温装置, 可降低室温2~3℃;每天冲洗和经常刷拭牛体, 以利牛体散热;增加运动场凉棚面积, 让牛休息好, 以保证其泌乳机能。

3 做好牛舍环境卫生

蚊蝇和其它昆虫对奶牛的骚扰极大, 并大量吮吸牛体血液和传播疾病, 对牛群的健康和产奶量均有较大影响, 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消灭。首先应尽可能消除蚊蝇的孳生, 清除奶牛场内的任何积水和丛生的野草, 阴井和水沟要定期喷洒敌百虫等有效而无害于奶牛的杀虫药物。运动场和场地周围的牛粪要尽可能清除干净, 因为牛粪是牛蝇的主要孳生处。其次, 可在奶牛舍和运动场周围放置一些灭虫灯。最好定时在蚊蝇集中的地方喷洒氯菊酯稀释液或其它高效无毒的杀虫剂, 应注意不能把任何药物喷洒在牛身和饲料上

4 调整奶牛配种的时间, 避开奶牛在夏季产犊

由于奶牛的抗热性较差, 怀孕又会加重奶牛负担, 容易导致奶牛流产、犊牛虚弱、泌乳量下降, 还很容易引发奶牛的多种疾病。夏季高温也不利于犊牛的生长发育。因此, 一般情况下夏季不应进行奶牛繁殖。

5 搞好饲料的配比调制, 调整饲喂时间

由于夏季炎热奶牛采食量减少, 饲喂日粮要适口性好, 做到体积小、易消化, 并适当增加高能高蛋白饲

猪瘟防控的体会 篇2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县农业局、易俗河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我站把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首要工作来抓,强化责任,落实防控措施,做到早发县、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坚决打赢防止疫情扩散的阻击战、歼灭战和持久战。

一、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制定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方案和非洲猪瘟疫情响应方案,召开易俗河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部署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压实责任当担。加强工作调度,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印发明白纸、村村响、挂图、上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大非洲猪瘟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力度,引导养殖、贩运、交易、屠宰等相关主体提高自主防范意识,切实承担防疫主体责任,积极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督促指导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等进一步升级改造防疫设施,健全防疫制度,严格落实巡查、车辆人员进出管理、清洗消毒、禁用泔水饲养生猪等综合防控措施,按照检疫规程和要求,严格做好检疫工作。尤其是养殖场户、屠宰场、交易市场,发现可疑猪死亡,要及时向镇动物防疫站报告。

三、加强全面排查、实行日报告制。对辖区内养殖户和

生猪屠宰场组织开展疫情排查,安排专人每日上午10点前将排查情况报送县农业局。尤其是针对新五丰等大型养殖场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养殖户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确保扫除疫情隐患。

四、加强检疫执法和调运监管。切实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的监管,严格落实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和屠宰检疫“五不得”;严格禁止从疫区地区调入生猪,严查出入我镇的运输生猪和生猪产品车辆。

五、实施泔水专项整治行动。(1)对全镇范围内的泔水养殖户摸底造册(2)上户宣传泔水整治行动(3)将会打击处置一批重点泔水养殖户。

温和型猪瘟的防控 篇3

猪瘟属于高度传染性疾病,有较高的死亡率,对养猪影响巨大,已经成为制约养猪发展的重要的疾病,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病变引发大范围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由于养猪过程中管理粗放、饲养环境恶劣、免疫接种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干扰,该病表现出新的临床特征,出现温和型病发状态和混合感染,致使死亡率加大,导致大批猪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报告一起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病例,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发病猪场有目前有存栏生猪116 头其中大部分猪为25kg左右的仔猪,2015 年2 月下旬,部分仔猪出现流鼻涕、呼吸时呈腹式,偶尔出现打喷嚏和咳嗽等感冒症状,体温在39~42℃波动。病发初期户主参照感冒进行相关的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不能对疾病做到有效控制。随病情发展至3月初,部分仔猪出现关节肿大、行走摇摆等临床症状,还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畜主在饲料中投食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肌肉注射头孢拉啶、制菌磺等药物,但效果不明显,3 月中旬仔猪出现死亡现象,仔猪在频临死亡市出现神经症状,笔者受邀前往诊治。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精神颓废,无食欲,背毛耸立,怕冷,喜欢几头猪卧在一起取暖,喜卧驱赶时难以站立,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有点病猪出现痛苦声,鼻腔和口腔内有淡黄色的液体流出,体温最高可到42℃,在四肢、耳根和腹部皮下的皮肤出现出血斑点。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出现发绀现象,排便困难,大便呈球状表面附带粘稠性物质。病程稍长的仔猪精神萎顿,不愿走动,捕捉检查时,没有任何反应,体温37.8℃。新发病猪不愿走动,体温39.5℃,声音嘶哑。仔猪腹泻如水、青黄色,无神,多数仔猪喜卧堆叠,被毛粗乱,死胎体表皮肤出现紫斑。

3 剖检症状

全身淋巴结呈现暗红色肿大并有出血现象。支气管内有大量黏膜中液体,黏膜发炎,切面有大理石状花纹。肾脏呈现土黄色,表面出现针尖大小出血斑点。盲肠和结肠内有大小不等的溃疡面。脾脏出现肿大,边缘有坏死呈现紫黑色。肠道内有明显的出血。胸腔和心包腔内被淡粉色的液体充盈,肺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变干、气肿等现象。心脏心肌出现扩张和松弛,心内膜、膀胱和喉头等部位的局部出现出血点。关节腔内被黄色的积液充盈。颈部皮下有胶东状黄色液体,血管内有暗红色的血液流出。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检查

无合并感染的情况下,患猪瘟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但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增多,有些败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慢性猪瘟出血变化之后,血小板恢复正常,诊断应注意鉴别。

4.2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取病猪的血、肝、脾、肾、淋巴结等样品镜检和分离培养,如为阴性,猪瘟的可能性较大;如为阳性,应注意分析流行病学、病理解剖等资料进行综合判断,特别是不应该被并发感染的细菌性疾病所迷惑,以免诊断失误。

4.3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表现上该病与最急性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猪副伤寒急性猪瘟与急性猪丹毒、弓形体病等疾病相同之处,因做好甄别。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内外的消毒,严禁无关人员出入圈舍;病重仔猪立即扑杀深埋。同时将发病猪隔离治疗,对污染的圈舍用具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大棚内空气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密闭蒸,圈舍地面用2%~3%的火碱水清洗。

5.2 紧急疫苗接种

病发初期,对有患病症状的猪只进行隔离,并对2 周龄以上的仔猪和架子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育肥猪按10 头份,仔猪按15 头份、种猪按20 头份的量剂进行肌肉注射,首先对无症状的猪进行注射,再对有症状的猪进行紧急免疫。

5.3 中药

玄参14g,连翘13g,桔梗16g,枳壳14g,荆芥7g,车前子16g,麦冬16g,生地7g,生石膏30g,薄荷7g,银花25g,蒲公英20g,甘草10g,共研磨成细末,百米粥为引冲灌,1 剂/d,分2 次服用。

5.4 西药防治

红霉素60 万U,用注射水10m L混合溶解后与5%~10%的葡萄糖注射150m L,一次静注(40kg以上的猪),2 次/d。

6 讨论

6.1 提倡自繁自养

必要引进种猪时,对将要购入的种猪进行鉴别诊断,正常时才能引用;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舍内定期消毒,粪肥运到指定地点作生物热处理,出入猪场猪舍消毒。

6.2 定期开展免疫监测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度,进行适时的疫苗接种。通过对仔猪母源抗体的监测,能够制定恰当的免疫时间,以防止疫苗中和母源抗体或出现免疫空白期,还能够减少盲目的多次免疫。

6.3 染疫猪场猪瘟的净化

扑杀病猪和疑似病猪及消毒,实施超前免疫方案,坚持3 年。全群种猪逐头检测猪瘟抗体,淘汰猪瘟持续感染种猪,加强免疫,然后再检测猪瘟抗体,反复多次直到完全淘汰猪瘟持续感染种猪。

6.4 增强抵抗力、促进康复

非洲猪瘟防控承诺书[小编推荐] 篇4

一、坚决不用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

二、建立并严格落实消毒制度;

三、发现疑似疫情时立即上报,绝不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四、不屠宰病、死猪;不购买未经检疫的问题猪;

五、严格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接受XX关于非洲猪瘟工作的监督管理。如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

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控 篇5

1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征

在临床上散发居多, 偶尔出现小范围发生与蔓延, 但传播速度较慢。猪发病年龄没有明显区分, 但仔猪发病居多且危害严重, 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非典型猪瘟病情温和, 潜伏期和病程都比较长, 成年猪临床一般无明显症状, 表现为隐性带毒散毒, 且多数猪还往往存在着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成年猪死亡率较低, 中小猪及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

2 非典型猪瘟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2.1 繁殖障碍型

常见于生产母猪。由于母猪生产年限长, 难以按程序和需要剂量落实好猪瘟免疫注射工作, 致使其感染猪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临床表现有流产、畸形、死产、产出弱仔和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2.2 温和型

发病猪临床症状较轻, 病势相对比较缓和, 剖检病理变化不够典型, 皮肤上一般也见不着明显的出血点。病猪逐渐消瘦, 喜饮污水和躺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病情时轻时重,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和腹泻交替。仔猪发病死亡率较高, 成年猪发病死亡率较低, 发病1月后往往可以耐过成为僵猪, 失去生产价值。

3 病理变化

病程较长的病死猪, 剖检常见有坏死性肠炎, 主要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性坏死和溃疡, 褐黑色, 中央低陷, 呈纽扣状。

4 诊断要点

结合发病特征、主要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要确诊须要实验室检测。

5 免疫误区

从理论上讲, 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猪瘟脾淋疫苗均可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但猪瘟发病趋向非典型化, 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

5.1 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

运输和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没有严格遵守冷藏或冷冻的基本要求;疫苗稀释使用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虽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置于了高温环境下;使用了密封不严的疫苗, 这些情况下疫苗的效价降低, 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5.2 已患病或已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疫病

实践无数次证明, 在患病或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情况下, 机体对免疫注射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可抑制疫苗的有效免疫力, 导致免疫效果下降或免疫失败, 同时免疫副反应也显著增强。

5.3 药物影响

药物会影响免疫效果, 如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支原净、氟苯尼考等。

5.4 饲养管理不善

如通风不良、饲料霉败变质、长期处于应急环境等情况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效果低于预期。

6 综合防控

6.1 治疗

用猪白细胞干扰素, 配合抗菌消炎药物对症治疗, 强化饲养管理。

6.2 监测

定期对猪群 (重点是种猪) 免疫抗体进行检测监测, 完善以检定免、以监促免制度。

6.3 预防

根据区域或本场猪瘟流行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狠抓免疫落实。非猪瘟流行区, 仔猪可以在60日龄左右免疫注射1次;在猪瘟流行区, 可以选择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吃初乳前开展免疫注射1次) , 或在21日龄左右开展首次免疫注射, 在60~70日龄开展二次强化免疫注射, 必要时免疫剂量加倍, 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6.4 保健

合理保健, 尽量防治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6.5 控药

免疫前后数天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

6.6 管理

规范饲养管理, 减少应急等因素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6.7 消毒

猪瘟疾病的病征分析及防控 篇6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瘟病毒是披盖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的一员。病猪的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中部含有病毒。猪瘟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不强,对日光和热的抵抗力较强,低温时病毒存活更久。急性病变呈败血症的临诊症状;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经过的病例,主要是纤维毒性坏死性肠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感染。常用消毒药如:来苏尔、过氧乙酸、碳酸等对猪瘟病毒无效,5~10%漂白粉溶液于1h可杀死猪瘟病毒。一般猪场常使用2~4%氢氧化钠(火碱)溶液喷洒猪舍饲槽、用具。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在流行初期可见,主要是急性的一般症状,突然死亡。

2.2 急性型

病猪不食、萎靡不振、弓背、喜卧、体弱无力等病征;体温升高到40.5~42℃;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耳后、四肢内侧、颈腹部等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指压不褪色。急性猪瘟从发病到死亡约一周左右,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还有神经症状。

2.3 慢性型病猪

由急性转变而来的或由某些毒力较弱的猪瘟毒株所引起的。病猪明显消瘦,精神萎靡,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d或以上,最后衰竭死亡。由急性转变而来的病猪,表现衰弱、消瘦、咳嗽、食欲时有时无,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以腹泻为主,有时便秘,病猪的耳尖、尾根和四肢的皮肤发生坏死,甚至干脱。由猪瘟弱病毒引起的猪瘟,潜伏期较长,症状轻微,体温时高时低,皮肤无变化,常有肺部感染和神经症状。

2.4 温和型猪瘟

或称非典型性猪瘟,这是国内近些年来新的表现类型,其特点是病势缓和、病程较长、病状及病变局限且不典型,发病和死亡均较低,以小猪发生和死亡为多大猪常可耐过。

3 剖检症状

最急性除见浆膜、粘膜或内脏有出血点外,多无典型的病理变化。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不肿大,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严重病例还见输尿管出血;脾脏边缘小丘状出血,边缘梗死,呈紫黑色,稍突起;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粘膜有出血。

慢性除有上述某些较轻微的变化外,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在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4 防治措施

4.1 平时做好预防工作

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或细胞苗),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1ml。注射疫苗4d就可以产生长达1年以上的免疫力。为防母源抗体干扰,断奶前仔猪可注4头份疫苗。

4.2 自育自养

猪场应尽可能坚持自育自养的繁殖方式,以杜绝猪瘟病毒传播进猪场。如要从外引进优质各种猪,应坚持隔离观察饲养15d,并进行必要的疫苗注射免疫及其它防护措施后,再进行混群饲养。

4.3 加强运输和集市猪只检疫管理

猪只在出售、运输过程中也是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重点场所,应加强猪只的检疫、防疫工作,以杜绝疫病传播。

4.4 猪场饲养管理要科学

猪场管理人员,应定期做好圈舍消毒、环境卫生、保持猪舍通风等防疫工作。

4.5 坚持早诊断,早治疗原则

早期确诊是防控猪瘟的关键 篇7

1 检测方法

1.1 CSF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血清抗体效价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用已知CSF血凝抗原检测未知血清抗体。将CSF抗原物质结合或吸附于红细胞上 (致敏) , 吸附CSF抗原物质的红细胞遇到相应的CSF抗体后, 抗原抗体便发生反应, 结果红细胞被动地凝集起来, 间接血凝试验具有简易、快捷、特异即可定性又可定量等特点, 是一种简便, 实用的血清检测方法。

1.2 CSFV兔体中和试验

1.2.1 CSFV兔体中和试验:

其原理是抗体附着在游离的抗原表面, 组织其吸附在兔组织细胞上, 进而阻止传入细胞复制, 不引起兔发热反应。其方法:利用工作浓度的猪瘟兔化弱毒抗原, 与不同稀释度的被检血清等量混合作用后, 耳静脉注射家兔, 据家兔体温反应结果定性定量判定被检血清, 此法作为检测猪瘟抗体是80年代最常用的方法, 但此验方法耗时, 对受试验动物等因素的影响大, 且抗体效价的确定仍是依靠定性判定。

1.2.2 兔化交叉免疫试验:

CSF强毒不引起家兔体温反应, 但能使其产生免疫力, C株兔化弱毒能使家兔产生定型热反应, 但对已产生免疫力的家兔则不产生体温反应, 利用这一原理, 将可凝血清和病料用抗生素处理后, 接种家兔并每隔6h测温一次, 连续测温5d, 同时没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兔, 5天后所有家兔静脉注射CSF兔化弱毒, 同样每6h测温一次, 连续测温96h, 如对照兔发生定性热反应, 说明试验成立, 可以分析判定结果, 试验组兔出现定型热反应, 则说明病料中所含的病毒不是CSFV, 反之试验组兔不发生定型热反应, 病料中所含的病毒是CSFV。

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间接ELISA是检测CSF抗原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 将CSFV多克隆抗血清包被微量反应板, 可与样品中的CSFV抗原结合。CSFV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形成了夹心的上层。形成的多克隆抗体+样品+单克隆抗体夹心抗原,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检测。加入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底物, 在酶的作用下形成有色产物。样品含抗原越多, 出现的颜色越深。然后用酶标仪读数, 判定结果。

间接ELISA是检测CSF抗体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CSF抗原吸附于以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上作为固相载体上, 待加入待检血清后, 若血清中含有特异性的CSF抗体, 则孵育一定时间后将会特异性的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成分后, 则固相载体上只剩下复合物, 当再加上酶标记的抗体后, 其与复合物结合, 加入底物后,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 底物发生反应, 产生有色物质。样品含抗体越多, 出现的颜色越深, 然后用酶标仪读数, 判定结果。

1.4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1.4.1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采取可疑GSF早期病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结及晚期病猪的脾和肾或肺组织作冰冻切片涂片或组织涂片, 丙酮固定后用CSF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荧光, 判定为CSF感染阳性。正常对照猪组织细胞浆内应无黄绿色荧光, 由于CSF兔化弱毒在猪体内只存在14d, 因此注射CSF兔化弱毒苗的猪仅在接种后14d内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的荧光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此法的优点是能检测出病料中可能存在的CSFV, 经济、实用、对CSF的诊断确实可靠, 且能予以鉴别, 但该试验方法耗时, 对受试动物等因素的影响大。

1.4.2 免疫酶染色试验

取病猪扁桃体、脾、肾、淋巴结做组织压片, 涂片或冰冻切片, 在浓度为2%戊二醛溶液和甲醛溶液等量混合液中固定后用CSF酶标记抗体和底物染色镜检, 如细胞浆染成深褐色为阳性;黄色或无色为阴性, 正常对照为阴性, CSF兔化弱毒接种猪的细胞浆呈微褐色, 与强毒株感染有较明显区别。

1.5 CSF抗体免疫金标快速检测技术

CSF抗体免疫金标快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胶体金为标记物的结合免疫原理和胶体金标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而成的快速免疫结合试验。免疫金标快速检测技术是以硝酸纤维膜为固相, 以胶体金为标记物, 通过渗滤或毛细管作用使抗原、抗体间快速反应的一种固相免疫学方法。该方法具有一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同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但操作简便、快速, 全程只需5分钟左右, 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和判断检测结果, 比较适合生产上检测疫苗效果时使用, 该技术一般作为定性, 不易定量, 大批量的检测样品时不如ELISA快而方便。

1.6 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是相对应的一组抗原抗体形成的特异性交合物在琼脂糖凝胶中所呈现的一种沉淀现象。琼脂扩散试验, 既可用已知抗原检测待检血清, 也可用已知阳性血清检测未知抗原, 本法特点操作简单、快捷、易于判断结果, 可应用于猪瘟的定性及抗体检测, 但不能鉴别毒株、敏感性低。

2 讨论

目前, 世界各国养猪国家防治CSF的办法主要有两种, 既采取扑杀或免疫接种为主的控制措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物力和财力有限, 对欧洲国家采取的扑杀措施难以承受, 所以对CSF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免疫对易感猪转为非易感猪;其他是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及时发现并淘汰带毒猪等方法。目前我国诊断猪瘟抗原、抗体的方法较多, 但各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标准化的制定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特别是很有必要发展能够区分疫苗毒和野毒感染的抗体检测方法。

规模猪场发病较多, 而且死亡率较高, 有的人认为是细菌性感染和原虫病感染而致, 我们认为猪场的主要问题还是病毒病, 而细菌病、原虫病都是继发感染, 因此, 当前猪场的主要核心就是要做好病毒病的防控, 不然会导致猪场的高死亡率, 但是一些猪场常因为过分关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Ⅱ型的防控, 而忽视了CSF的防控。笔者据2009年对4个规模猪场发生的4起CSF病, 调查诊断母猪在配种前未免疫猪瘟脾淋苗, 仔猪在35日龄已免疫猪瘟苗, 但是免疫注射采用的是猪瘟、猪肺疫二联苗, 抗体监测保护率仅达40%, 由于免疫失败而暴发典型猪瘟, 就是大剂量注射疫苗也没能控制, 因此, 做好猪瘟的防控非常关键。

当前, 许多猪场过分依赖疫苗, 而不重视猪场的消毒卫生和其它生物安全措施, 造成CSF在猪场循环和猪只的反复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受免疫时机、方式、剂量、质量的影响, 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产生抗体, 而如果过分依赖疫苗, 而不重视生物安全措施, 一旦免疫失败, 就会造成猪场疫病的反复、重复感染。

摘要:近年来,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 猪的频繁流动, 特别是产地检疫、检验制度不完善及免疫失败等因素, 种猪的带毒现象较为普遍。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常常只注意发现和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猪, 而忽视那些既无临床症状, 又无免疫抗体, 但却带毒的持续感染猪, 致使猪瘟病毒 (CSFV) 通过带毒猪群缓慢传播, 一些猪场的种猪带毒率较高, 成为猪群猪瘟 (CSF) 的主要传染来源。因此, 早期确诊并及时清除感染猪是控制CSF的主要关键。

浅谈猪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篇8

1 流行特点

在自然情况下, 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 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通过接触, 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该病呈地方性或流行性传染, 不按期注射疫苗的地区, 一旦发病, 在短期内, 可造成广泛的流行,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在常发地区和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 常呈零星散发。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是由猪瘟病毒强毒株引起, 临诊上较为常见。病猪体温41℃左右, 呈现稽留热, 喜卧、弓背、寒战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 喜欢饮水, 部分猪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 流脓性鼻液。病初便秘, 后期腹泻, 粪便恶臭, 带有粘液或血液, 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 逐渐发展为出血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2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 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步态缓慢无力、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有的病猪在耳端、尾尖及四肢皮肤上有紫斑或坏死痂出现。病程一般在20d以上, 最后衰弱死亡;耐过猪成为僵猪。

3 病理变化

3.1 急性猪瘟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全身皮肤、奖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多汁、充血、出血, 呈暗红色, 切面周围出血明显, 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表面及边缘可见出血性梗死, 肾脏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喉头、会厌软骨、膀胱粘膜以及心外膜等也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

3.2 慢性猪瘟

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在回盲瓣口、盲肠及结肠粘膜上形成同心轮状的纽扣状溃疡, 突出于粘膜面, 颜色黑褐, 中央凹陷。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

4 诊断

4.1 临诊诊断和尸体剖解诊断

详细了解猪群的发病情况, 包括发病经过, 发病猪头数、传播媒介、主要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结果, 病程和死亡的情况, 认真观察病猪的症状, 如体温变化、精神、食欲、粪便、口腔粘膜, 体表可触及的淋巴结等情况, 病猪急宰及死亡后剖解, 检查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特别注意肾脏、淋巴结、咽喉部、膀胱、胆囊、肠道等脏器的出血性变化。

4.2 鉴别诊断

当出现败血症, 应与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猪丹毒相鉴别。实际上, 猪瘟病毒经常和这些细菌发生混合感染。当出现繁殖障碍时, 应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等疾病相区别。

5 防治措施

5.1 做好预防工作

这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疫苗和常年补针相结合的办法, 用猪瘟免化弱毒冻干苗, 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m L。注射后第7天即可产生免疫力。

5.2 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 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 并进行疫苗注射, 方可混群饲养。

5.3 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场、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 特别应加强饲养管理及检疫措施。

5.4 改善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定期进行消毒, 淘汰病猪和繁殖猪。

6 疫情处理

(1) 病猪及可疑病猪, 立即隔离饲养。

(2) 紧急预防接种, 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 立即采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次针头, 这样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 缩短流行过程, 减少部分损失。

(3) 严格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 污水和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堆积发酵后无害化处理。

多病原威胁下的猪瘟防控 篇9

1多病原的威胁, 为猪瘟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猪群在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病原威胁下, 常常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 PRRS、PVC-2、支原体在猪群中的感染比例不断提高, 猪的免疫系统遭受到多病原的不断侵害, 品种和环境的因素的影响使猪本身对病原的抵抗力不断下降。各类病原伺机侵害猪体。而我们的猪场现实状况又是大多数存在猪瘟的隐性感染, 带毒猪在猪群中的比例底数不清, 带毒猪的排毒难以避免。在你想尽一切办法对付PRRS、PVC-2等等的时候, 猪瘟病毒已悄无声息地感染了你的猪群。此时若你仍不能及时发现, 迅速采取措施, 猪瘟将逐渐发展成为你场最严重的疾病, 给你带来比PRRS更大的损失。

建议措施:

1.1使用PRRS优质活疫苗, 每年母猪群做3~4次普免, 仔猪出生后3~4周免疫, 与猪瘟免疫间隔7天以上。

1.2选择优质猪瘟疫苗, 仔猪做超前免疫, 跟踪做猪瘟抗体检测, 确定适合自己本场的猪瘟免疫程序, 这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猪病防控中显的尤为重要。

1.3每年定期进行不少于两次的猪瘟抗原检测, 监控是否有野毒感染。

1.4所有猪场都应进行猪瘟净化工作, 每头种猪及后备猪活体扁桃体采样进行抗原检测, 坚决淘汰阳性带毒猪, 将种猪群净化、逐步使猪场猪瘟野毒感染阴性化, 这是防控猪瘟的根本性措施。

1.5始终牢记:猪瘟永远是养猪业的第一杀手。

2疫苗的质量问题让人担忧

在我国猪瘟一直被列为强制免疫的种类, 在“高热病”发生之后更甚。目前猪瘟疫苗已免费发放给各位养猪同仁, 是政府为养猪业办的一件大好事。但伴随着政府大批量的采购行为, 部分疫苗生产厂家为了能中政府采购的标, 把价格降至成本价以下, 在中标之后降低疫苗质量, 这种不负责任的厂家给养猪业带来了无穷后患。

建议:政府在猪瘟疫苗采购前, 要认真对猪瘟疫苗厂家的生产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 而不能简单的以是否有生产资质和低价作为采购的标准。要知道生产企业的成本是多少, 并给企业留出适当的利润空间, 才能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做为疫苗生产企业, 要怀有一颗对国家负责、对养猪行业负责的良心, 不能仅仅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政府要对疫苗供应企业进行确实的监督, 疫苗生产企业要手摸着良心进行生产经营, 因为猪瘟疫苗非同一般商品, 一批疫苗出现质量问题, 将给养猪业带来无穷后患。养猪生产者在维权上又处于劣势, 证据难觅!, 最终受害的仍然市广大养殖从业者。

3霉菌毒素的问题

霉菌毒素的污染已经成为饲料的一大难题, 希望各养殖从业者务必重视这一点。霉菌毒素的危害不用多谈, 大家都很清楚, 只是是否舍得投入。在此建议:霉菌毒素是要天天关注的大问题, 脱霉剂应该做为一种常规添加剂来使用, 切忌因小失大。请大家记住:要想生产没有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4总结

上一篇:学生评价系统下一篇:特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