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精选8篇)
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1
1 我国主要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
猪瘟 (CSF) 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古老传染病之一, 其流行范围之广, 几乎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经过改进, 利用猪瘟结晶紫疫苗来防治CSF的发生;随后我国兽医界科学家方世杰、周太冲和李继庚通过将CSF石门系强毒在兔体上传代几百代后培育成功了一株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国际上称C株) , 为我国CSF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甚至在世界上目前也是最好的猪瘟疫苗, 有的国家利用此疫苗已经消灭了CSF。
2 当前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 由于庭院式饲养还占有很大比例, 规模化猪场规范程度差, 各猪场技术水平不高和防疫设施不健全,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CSF带毒母猪持续感染, 为CSF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而CSF带毒母猪持续感染, 可以产下经胎盘感染的仔猪, 这种猪如果存活则成为持续感染者, 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形成免疫耐受, 这就是当前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3 常用猪瘟疫苗介绍
目前, 在我国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 利用猪瘟兔化弱毒株生产的常用猪瘟疫苗有:猪瘟活疫苗 (Ⅰ) (包括猪瘟淋脾苗和猪瘟乳兔苗) 和猪瘟活疫苗 (Ⅱ) (就是猪瘟兔化细胞苗) 。
猪瘟淋脾苗, 是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成年家兔, 无菌收获含毒量高的淋巴结、脾脏制备而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原性强, 免疫效果最好;免疫后抗体产生快, 持续时间长;淋脾苗中含有某些免疫相关因子, 起到免疫增强作用;可用于紧急预防接种, 效果好于细胞苗;使用计量相对较小, 一般是1~2头份;但由于用活体动物生产, 生产量非常少, 所以成本高。
猪瘟乳兔苗, 是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乳兔, 无菌收获乳兔的肌肉及实质脏器制备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原性较强, 免疫效果较好;免疫后抗体产生较快, 持续时间较长;淋脾苗中含有某些免疫相关因子, 起到免疫增强作用;使用计量相对小, 一般是1~2头份;但由于用活体动物生产, 生产量较少, 所以成本较高。
猪瘟细胞苗, 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犊牛睾丸细胞培养, 收获细胞培养物, 冷冻干燥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免疫后抗体产生慢于组织苗;一般使用剂量相对较大, 2~4头份, 甚至更多;细胞生产, 生产量大, 价格便宜;可用于超前免疫。
乳兔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该疫苗要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细胞苗大小猪都可使用。注射4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 注射后免疫期可达12个月。该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 有效期为18个月。注射前应了解当地确无疫病流行。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 以防母源抗体干扰。淋脾苗在-15℃以下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12个月。猪瘟活疫苗 (I) 稀释后, 应放在冷藏容器内, 严禁结冰, 如气温在15℃以下, 6小时内要用完;如气温在15℃~27℃, 应在3小时内用完。猪瘟活疫苗 (II) 随用随稀释, 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冷暗处, 并限2小时内用完。以上三种疫苗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 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以上三种疫苗后, 均可能有少数猪在1~2天内发生反应, 但3日后即可恢复正常。注苗后如出现过敏反应, 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 如肾上腺素等。疫苗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猪瘟活疫苗 (I) 建议在加强免疫 (如商品猪的第二次免疫和母猪的常规免疫接种) 时, 或者在紧急接种时使用。猪瘟活疫苗II建议在首次免疫或乳前免疫 (超免) 时使用。猪瘟疫苗与蓝耳病疫苗免疫至少要间隔一周以上时间。
4 对猪瘟组织苗与细胞苗的再认识
近几年来, 好多专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试验, 得出了对以上两类疫苗免疫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大学的陆芹章和广西兽医研究所的吴健敏在对猪瘟牛睾丸细胞苗与兔体组织苗免疫效果的比较观察试验中发现, 无论是母猪产生的主动免疫, 还是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 1头份组织苗产生的免疫效果均达到或超过4头份细胞苗的免疫效果, 组织苗获得的母源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长, 且离散度小, 猪场由细胞苗改为组织苗免疫后, 仔猪的成活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广西兽医研究所蒋冬福和广西大学施万球等在兔脾淋组织液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增强试验中发现1%的健康兔脾淋组织液对猪瘟兔化弱毒细胞疫苗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与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细胞苗相比两者差异极显著, 原因是兔脾淋组织液中可能富含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 可以提高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动物疫病防治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刘新平和南昌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学部的许宝华在兔脾淋组织液增强猪瘟细胞苗免疫抗体效价的试验中发现, 用兔脾淋组织液稀释猪瘟细胞苗免疫猪比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细胞苗免疫猪可产生更高的保护性抗体效价, 两者的差异均极显著 (P<0.01) 。福建省清流县畜牧水产局的沈意兴和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王全溪在不同猪瘟疫苗对仔猪免疫效果对比试验中发现:猪瘟脾淋苗免疫效果最好 (P<0.O1) , 而猪瘟细胞苗和组织苗两者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 (P>0.05) , 但从总体上看3种疫苗使用2头份剂量免疫都能使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力。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的王琴、宁宜宝在进行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不同CSF野毒株的免疫保护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我国不同地区所分离的CSFV野毒株在其病原生物学上有所差异, 但用我国目前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的猪完全能够抵抗这些野毒的攻击。结果再一次证明: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目前流行的CSFV是完全有效的。
据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蔡宝祥在《当前我国猪瘟防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介绍, 用不同剂量的C株苗免疫猪, 证实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剂量不足时, 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 (约320~400 RID, RID为兔体反应量) , 攻毒后能制止亚临床感染, 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目前欧洲为消灭CSF亚临床感染, 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 肌肉注射剂量为100PD50 (400RID) 。以前我国猪瘟细胞苗规定的标准免疫剂量为150RID, 折算为37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 显然在CSF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 不足以切断CSF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现在我国猪瘟细胞苗规定的标准免疫剂量为750RID, 折算为187PD50;猪瘟组织苗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 折算为37PD50。但不要误认为1头份的细胞苗相当于5头份的脾淋苗。而恰恰相反, 在实际使用及初步的试验中表明1头份脾淋苗可当数头份细胞苗使用。因此, 近年来有的疫苗生产厂家, 已将C株牛睾细胞苗的每头份病毒的含量提高到不低于或等于7500个RID, 这已相当原来每头份150个RID的10倍, 所以不需要再增加剂量使用, 在生产中一般要咨询疫苗生产厂家所说的猪瘟疫苗每头份的免疫剂量做出决定。猪瘟细胞苗便于工厂化大量生产, 且成本较低。在每次免疫剂量不低于750RID的情况下, 已可达到既能防止临床发病, 又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 所谓达到了“双保护”的水平, 所以使用猪瘟细胞苗免疫在一般情况下即可以满足需要。
5 猪瘟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研究, 再结合蔡宝祥文中的方法以及疫苗生产厂家对猪瘟淋脾苗和细胞苗的咨询结果, 提出以下几点今后猪瘟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供大家参考。
5.1 超前免疫
在进行超前免疫时一定要真正做到仔猪不吃初乳, 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超前”免疫, 如果做不到这点, 最后的效果还不如20日龄以后免疫。超前免疫一般使用猪瘟弱毒细胞苗免疫, 不建议使用组织苗, 但有的淋脾苗上也有超前免疫的说明, 所以这就要看疫苗使用说明书了。
5.2 猪瘟疫苗的选择
对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好、无疫病流行的猪场, 使用猪瘟细胞苗和组织苗的免疫效果相当。但对于一直使用细胞苗免疫的猪场, 如果饲养环境、管理条件较差, CSF免疫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效价不高, 又有散发性CSF存在, 可考虑用组织苗替代细胞苗进行CSF免疫, 以提高猪群整体CSF抗体水平。也就是说对于没有CSF发生的猪场, 或者CSF发生可控的猪场, 选择猪瘟细胞苗来防治就可以了。对于CSF常发猪场, 也就是CSF难以控制的有CSF持续感染的猪场和对于紧急免疫的猪群, 应该选用猪瘟淋脾组织苗进行预防。至于猪瘟乳兔组织苗, 由于价钱较高, 免疫效果和细胞苗相差不大, 笔者认为不选用。
5.3 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
猪瘟淋脾组织苗免疫剂量应以不低于150RID为易, 猪瘟细胞苗剂量应以不低于750RID为易, 不必要盲目的再加大免疫剂量, 造成养猪生产上的经费投入。目前, 由于猪瘟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每头份的免疫剂量不尽相同, 所以, 在免疫前最好要了解所使用疫苗的每头份的免疫剂量, 可以通过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咨询电话了解, 这样最为可靠。
5.4 猪瘟疫苗的免疫时间
最好要通过对免疫抗体的监测做出决定, 但多数人们采用:仔猪22~25日龄首免, 60~70日龄二免。种母猪在断奶后配种前免疫, 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
5.5 加强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
这是确保疫苗使用有效性不可忽视的环节。
5.6 选用信誉度高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
这是防止CSF免疫失败的前提, 必要时可以和该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服务部门进行技术咨询, 进一步了解该疫苗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总之, CSF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防治或消灭CSF不仅要坚持合理的免疫原则;还要制定对CSF的定期监测制度, 随时淘汰CSF持续感染猪是CSF净化的有效手段;提高猪的福利待遇, 防止其它疫病的感染也是防止CSF发生的辅助手段。
猪瘟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篇2
关键词:猪瘟防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44-02
猪瘟又可以称作“烂肠瘟”,其主要是由猪瘟病毒诱发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这种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经将其纳入A类动物疫病。但部分地区的养猪专业户单方面地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猪群的科学管理,导致猪瘟及相关疾病时有发生。下面本文主要分析了猪瘟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以及有效控制猪瘟疫情,提高防治效果。
1猪瘟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1.1农村养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养猪场的规模较小,其饲养、管理水平比较低。养殖者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通常会采用半开放式的猪舍。这种猪舍不符合卫生防疫措施中的相关内容。其次,养殖者猪来源主要以从外地购入为主,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繁自养,在养殖过程中不重视落实防疫检验工作。有些养殖者适逢农忙时节,可能会耽误防治时间,以至于病毒在不断感染过程中发生变异,养殖者错过了最好的防治时机,进一步增加猪瘟蔓延扩散的严重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1]。
1.2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
农村养殖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同时,免疫剂量不足的现象在农村养猪场中也屡见不鲜。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养猪场实施免疫检测发现。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有54.2%。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与为猪注射免疫剂量不足。当前,混合感染这种不良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2]。比如:猪瘟和猪气喘病混合感染等,这进一步促使猪瘟病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使用了猪瘟疫苗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加上猪瘟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更是增加了防治难度。
1.3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缺乏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一些养殖户的自身防疫意识很差,导致村级防疫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其综合防治效果欠佳。有关部门的检疫力度更是薄弱,不能有效杜绝病原猪进入当地,一些已经患病的猪,没有进行检验直接在当地流通,引起小范围内猪瘟的流行。
2防治对策
2.1优化饲养管理
其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使用优质、营养价值高的饲料饲养猪,进一步提高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其二,运用封闭式的方法管理猪群,减少外来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猪圈、猪用具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其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严格控制猪仔来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杜绝从外界引种,如果不得不从外界引进优质的猪品种,则事前一定要做好隔离观察、免疫检测工作,当确定猪仔安全、健康以后才能进行饲养。其四,健康良好的猪群和体质弱、营养差乃至患慢性疾病的病猪相比,其免疫力较高。所以必须保证饲料的质量、数量,促使猪圈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养殖适度、密度适中的状态。认真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3]。
2.2免疫流程规范化,严把疫苗质量关
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防治猪瘟,故很多农村养殖户们采用这种方法。但使用这种方法,其一,要确保疫苗运输、贮藏的客观条件,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注意科学定量使用免疫剂,以有效抑制母源抗体的干扰,其重点在于必须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科学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这样才能有效防治猪瘟。其二,要求养猪户定期对猪群实施免疫抗体检测。第一时间了解猪群的抗体水平,参考实际数据确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情况下母猪在配种之前一周需要按照规定常量的(3~5)倍注射HC冻干苗,这样既能有效防治HC发生,还可以预防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4]。同时猪仔可以在25~40d之内首免,60~70d之内二免。尤其要注意需要在猪瘟流行的猪场中使用超前免疫,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就是在母猪产下猪仔以后,猪仔吃初乳之前免疫注射HC冻干苗,然后隔30~120min后在给予初乳。针对已经注射过疫苗但是抗体免疫力依旧很低的猪,需要及时加强免疫,如果在加强免疫之后其仍旧达不到标准的免疫耐受,则需要彻底淘汰。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状态、或者免疫状态,尽最大限度将母源抗体对免疫接种的干扰杀死在摇篮中,与此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抑制猪瘟。但是针对免疫抑制性猪原,需要对其多种疾病联合起来共同防治。其三,可以选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者是通过GMP认证的批准文号,未过有效期的疫苗;同时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坚决杜绝多种不同疫苗混合使用,以免各种疫苗之间相互干扰,降低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时需要仔细检查批准文件号、外包装、生产批号、有效期以及是否有破损等各种情况,禁止使用不合格的疫苗。在注射疫苗之前,严格检查猪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以及呼吸情况,坚决不允许对患病猪实施免疫注射。同时还要严格对注射器具、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必须对注射器具实施高压、高温消毒,严格执行一畜一针的制度。其四,可以加强培训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疫苗接种的技能,规范其疫苗接种流程,尽量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免疫失败行为[5]。
2.3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
农村乡镇畜牧兽医的相关部分需要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向广大养殖户普及猪瘟免疫知识,不断提升广大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进而自觉主动地接受合理的防疫注射。其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兽医专家们到乡村举办有关防治猪瘟的知识讲座,多与农村的养殖户们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指导意见。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防疫人员也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丰富个人免疫知识[6]。最后,加大力度管理动物防疫工作,坚决不运输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出现在公共市场中。对于公开出售、或者私藏带病牲畜的工作人员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2.4设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
尽管之前有一些关于研究猪瘟的资料及数据,但其都十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根本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但是加强猪瘟病原检测是进行高效抑制疫病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当前较缺乏关于猪瘟方面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设立GSF病毒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监测出我国GSF流行病毒株的变异情况,进一步跟踪疫情的进展。
3小结
近几年来,在我国农村猪瘟防治工作中出现了新的发病特点,防治工作中也出现了新的防治误区。只有认真落实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免疫流程,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以及设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等各项防治措施,深入分析监测到的结果,进而研究出猪瘟的发生动态、流行病学规律,才能为相关部门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 良.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几种因素及防治措施[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6(8):128 129.
[2]陈国志.浅谈注射猪瘟疫苗的几点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4(3):98 99.
[3]李桂军.猪瘟疫苗使用常见误区剖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0,5(3):106 107.
[4]张家峥,施 萍.实用猪瘟免疫技术指南[J].养猪,2007,6(1):108 109.
[5]温富勇,王国良.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J].中国畜禽种业,2008(19):40.42.
非典型猪瘟危害及防治技术 篇3
猪瘟病毒 (HCV) 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是ss R-NA病毒, 其病毒粒子呈圆形, 大小为40~50 nm, 基因组为单股RNA, 长约12 kb。该病毒对乙醚敏感, 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HC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 中毒毒株一般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称为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或无名高热[1,2]。
2 主要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一般以春秋居多。发病日龄小, 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内的小猪。发病率不高, 疫情较缓和, 潜伏期和病程延长, 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 多呈隐性带毒, 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低, 有时还发生在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多呈散发, 很少成群发生, 流行速度缓慢[1,2]。
3 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非典型性猪瘟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 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 通常体温仅升高0.5~1℃, 精神萎靡, 食欲减少。有的猪可自行康复, 有的猪后期症状加重, 体温升高不降, 皮肤发红, 四肢末梢发绀, 日渐消瘦, 全身衰弱, 甚至死亡[3]。
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 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 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轻者充血水肿, 病程7 d以上者, 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 但难见扣状溃疡病变[1]。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 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 可见个别雏形溃疡, 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 胆汁浓稠, 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出血, 乃至糜烂溃疡。
4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4.1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种公猪、繁殖母猪, 其本身呈隐性感染,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 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育肥阶段生长缓慢。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4]。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带毒母猪综合征和后期侵袭性猪瘟2种类型。隐性感染的母猪, 所产的带毒仔猪, 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 出现免疫耐受现象, 多次接种猪瘟疫苗, 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5]。
4.2 慢性 (温和型) 猪瘟
常见猪瘟流行的老疫区及幸存患猪, 也可发生于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该病主要经水平传播,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 但以育成猪和育肥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 病情发展缓慢, 呈散发流行, 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患猪的体温稽留在40~41℃, 症状时重时轻, 食欲时好时坏, 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 皮肤出现淤血斑和坏死块, 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患猪日益消瘦, 日龄越小, 病死率越高。部分育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 成为僵猪。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 但较为轻微, 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喉及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 脾稍肿、边缘有1~2处小梗死灶。胃常出现水肿、出血斑, 甚至糜烂。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 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1]。
5 疫病防治
5.1 实行免疫监测,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净化猪瘟
生产种猪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抗体监测, 来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种猪, 杜绝引起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同时, 一些其他常见疾病如PRRS、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在猪群中的存在, 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率, 造成免疫失败, 规模化猪场应当注意这类免疫抑制病。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无免疫耐受性, 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 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选作后备种猪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 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因此, 对猪场除进行猪瘟抗体的定期检测之外, 还要进行种猪的带毒检测, 以使种猪群的猪瘟得到控制与净化[4,6]。
5.2 用猪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用预防量10倍的猪瘟疫苗紧急注射, 以疫苗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来干扰病毒的复制, 迅速产生免疫力。
5.3 制定科学的免疫监测制度, 完善仔猪、种公猪、母猪防疫制度
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 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未达到免疫水平的进行补免[7,8]。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通过对不同日龄仔猪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结果表明, 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的母源抗体既不会很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而又能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间, 即母源抗体在1: (8~32) [4]。紧急免疫时, 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 吃初乳时间过早 (1 h内) 或过晚 (6 h以上) 及吮乳后6~12 h免疫, 都不会获得良好免疫效果。仔猪出生2 h后吃初乳可获得确定的免疫效果, 但由于产程较长且长短不一, 超前免疫目前已较少使用。在30~40日龄进行二免, 如猪场净化较好, 可在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2头份脾淋苗各免疫1次。母猪跟胎接种, 在仔猪断乳时用2头份脾淋苗各免疫1次[4,9]。
5.4 加大免疫剂量
欧洲药典规定, 用C株疫苗免疫时, 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 (100PD50) ;台湾地区则要求每头份剂量为500RID。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生产均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 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RID (37PD50) , 远低于欧洲与台湾地区的标准[6]。免疫剂量不足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 以致出现持续性感染是近年猪瘟流行和发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5 规范操作, 注意疫苗保存
严格执行接种疫苗操作程序。猪瘟疫苗最好用单苗, 尽量不用联苗。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稀释液应与疫苗温度相当, 即把稀释液放入冰箱, 在4℃下储存后使用, 稀释的疫苗注意避光, 最好在1 h内用完。严防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不消毒就注射等。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 剩余的疫苗与空瓶放入火中销毁[9]。
5.6 规范引种和补栏, 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实行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边购仔猪, 如需购仔猪, 一定到正规饲养场购进, 隔离检疫30 d, 并做1次血清学检验。规模养猪场应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这样有利于猪群的保健、猪场疫病的净化和猪场管理。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5.7 中药防治
用“清瘟败毒散” (生地、水牛角、石膏、知母、黄莲、黄芩、黄柏、玄参、柏子仁、丹皮、赤药、牛蒡子、金银花、桔梗、连翘、荆芥、鲜芦根、甘草) 。便秘者, 重用生地、玄参, 适当添加大黄、芒硝等;抽搐重者加钩藤、天麻等;腹泻者, 因腹泻为热毒之邪引起, 故不可固涩太过, 以防闭门留寇。黄药100 g拌料, 连用5 d[9,10,11]。
5.8 运用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监测, 科学指导防疫, 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病原侵入, 改善饲养条件,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重要保证。
5.9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从源头上提供无霉变玉米、饲料、洁净饮用水。创建适宜的环境, 加强保温、通风工作, 实行“大区域, 小单元”养殖模式。建立严格的消毒卫生制度, 夏秋季节每3 d消毒1次, 春冬季节每7 d消毒1次。畜舍打扫干净, 无粉尘。进出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粪尿水定点堆积发酵, 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作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6 小结
只有加强平时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饲养场所硬件净化设施, 同时切实加强养猪场内外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确实做好猪群的免疫工作, 才能有效地避免猪瘟的发生和控制其蔓延, 才能真正减少猪瘟的危害和提高经济价值。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猪瘟发病率呈现多发姿势, 且多以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猪瘟) 发生和流行。文中就非典型性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措施等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特点,防治
参考文献
[1]付开钦, 林明星, 杨玉艾, 等.浅议非典型猪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2) :66-67.
[2]叶锦玲, 李志峰, 林秋毅.非典型猪瘟的浅议[C].福建省第四届猪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112-115.
[3]徐凤军.非典型猪瘟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 2005, 24 (2) :54-55.
[4]林琳, 江斌, 吴南洋, 等.某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效果的监测及其分析[J].福建畜牧兽医, 2003, 25 (2) :8-9.
[5]刘东军.繁殖障碍型猪瘟的控制[J].今日畜牧兽医, 2006 (9) :27-28.
[6]刘新华, 郭长明, 刘亚轩, 等.谈规模化猪场的猪瘟净化方法[J].福建畜牧兽医, 2012, 34 (2) :53-55.
[7]张兴国, 谢广明.浅谈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 2007 (8) :32-33.
[8]刘九生.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控[J].兽药市场指南, 2008 (12) :28-30.
[9]陶玉顺, 黄涛, 袁东坡, 等.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畜牧与兽医, 2008 (40) :90-92.
[10]李连任.当前我国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畜牧, 2005 (2) :14-16.
猪瘟的防治措施 篇4
近20年, 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猪瘟状况也不例外, 普遍出现了长期持续存在多点散发性猪瘟, 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初生仔猪先天性带毒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非常普遍。其根源主要在于带毒母猪, 毫无临床表现的母猪却常常出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1 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
1.1 临床症状
猪瘟潜伏期为1周至几个月不等。如果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就有可能终身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d, 感染5~10d具有感染性, 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有感染性。根据病程长短最常见的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1) 最急性型 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病猪除体温升高外, 常无明显症状, 往往1~2d内循环障碍和休克而突然死亡。
(2) 急性型 为临床最常见型。体温可持续升高达41℃左右, 病猪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畏寒喜卧;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行动时呼吸急促;间有呕吐, 初便秘, 后腹泻, 粪便带有粘液或者血液, 甚至便血;病初皮肤先充血, 继而变成紫绀, 并于耳、腹下、会阴及股内侧等处出现多处小出血点或较大红点;少数病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2周, 死亡率很高。
(3) 慢性型 常见于流行地区, 病初食欲不振精神萎顿, 体温变化无规律, 行动摇摆, 极度消瘦, 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症状有所改善, 但白细胞仍减少。继而病猪症状加重, 体温升高不降, 皮肤有紫斑或坏死, 全身衰弱, 病程可延至2~3周, 甚至更长。此型猪瘟主要侵害小猪。
另外, 最近由于广泛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 猪瘟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两种。
1.2 病理特点
(1) 最急性型 没有特征性病变, 一般见于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血斑点。
(2) 急性型 呈现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心肺、膀胱、胆囊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 通常为斑点状。有50%~70%病例的, 脾脏边缘有狼牙状梗死, 呈紫黑色, 稍隆起, 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3) 慢性型 主要的病变时肾脏表面有陈旧性针尖状出血点, 皮质、肾脏、肾乳头均可见到不易觉察的小出血点, 其特征性病变是在盲肠、结肠及回盲瓣处粘膜上, 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灰褐色或黑褐色圆型纽扣状溃疡, 呈轮层状纤维素性坏死, 突出于肠黏膜表面, 有的相互融合, 中央稍凹陷。
(4) 非典型性 病理变化不明显, 大多数病猪无猪瘟的典型病变。主要变化是: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 胆汁浓稠。胃底成片状充血或出血, 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 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 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小出血点。
(5) 繁殖障碍型 死胎及弱胎最显著地病理变化是全身皮下水肿, 胸腔、腹腔积水, 扁桃体出血, 肾有针尖大出血点。胎儿畸形的症状包括头、四肢变形, 小脑、肺发育不全。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原学诊断
(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 滤过, 离心后取上清, 接种PK15细胞等, 接种48~72h候取出接毒后的细胞片, 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色检查。
(2)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采取HC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做冰冻切片或组织切片, 丙酮固定后用HC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注射HC兔化弱毒苗的猪在接种后14d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荧光, 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
2.2 血清学诊断
(1) 荧光抗体中和试验 (IFCNT) 即用定量的病毒加不同稀释倍数的被检血清。同时以SPF猪血清作阴性对照, 以高免血清作阳性对照进行检测。
(2)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HRP-SPA-ELISA) 应用猪瘟兔化弱毒PEG沉淀抗原和HRP-SPA建立HRP-SPA-ELISA检测HCV抗体的方法。通过对5份阴性血清和32头仔猪注射疫苗前及注射疫苗质不同时期的256份血清进行检测, 证明本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免疫酶测定技术 Saunders等应用快速酶标记抗体微量技术检测猪瘟抗体。免疫酶测定技术具有精确性高, 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检测猪瘟抗体的水平;其不足之处是所需设备要求高, 不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4) 间接ELISA 余兴龙等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HCV E2主要抗原编码区 (mE2) 基因产物为抗原, 以HRP标记的兔抗猪lgG为二抗, 建立了检测HC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试验证实用重组mE2蛋白作为诊断猪瘟的抗原, 具有特异性高、易纯化和成本低等特点。
(5) 竟争ELISA Clavijo等将CSFV Alfort/187E2基因的一部分克隆到大肠杆菌pET表达载体中, 表达产物经Ni-NTA纯化制成单克隆抗体, 建立了竞争ELISA (C-ELISA) 方法。可利用此法来进行大规模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6) 其他血清学试验 包括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斑点ELISA等。
2.3 分子生物学
(1) RT-PCR RT-PCR作为检测HC的一种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操作也很简单, 整个过程在1d内即可完成, 能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并且适合于各种含毒材料的检测, 也可用于临床。
(2)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项高新技术, 在基因表达谱、功能基因组、疾病基因诊断等基础研究及临床等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猪瘟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猪瘟的诊断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遏制猪瘟的流行, 减少更大的损失至关重要。典型的猪瘟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 通常依靠实验室检验来诊断。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病毒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3.2 合理选择和使用疫苗防疫
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 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因此选择良好的疫苗至关重要。在选择疫苗时应该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 以及猪是否会有过敏反应。
另外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也十分重要, 一般在猪瘟控制区采用1月龄一次免疫或2月龄一次免疫;在猪瘟控制区采用超前免疫或1月龄一次免疫, 效果较好。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另外还要注意某些药物如磺胺类、病毒唑等,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3.3 及时恰当的处理疫情
一旦发现猪瘟疫情, 应当迅速对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观察并治疗, 另外要对猪舍进行消毒。对病死猪作无害化处理, 减少病原传播。对疫情发生区域进行密切检查, 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对未感染猪只进行紧急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接种。
3.4 及时淘汰疑似病猪
当地养猪场应该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 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整体健康。此外, 结合HCV抗原监测, 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猪, 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3.5 净化种猪群
种猪的感染是仔猪感染猪瘟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彻底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 切断猪瘟传染的源头, 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危害。坚持自繁自养, 外地引进的猪只以散养、中心型猪场居多, 这给猪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坚持自繁自养, 可大大减少疾病引入的几率。
3.6 加强饲料管理
猪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 如饲养户的意识落后, 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源上改变, 即倡导良好的防疫观念, 摒弃那种宁可有病时再多花钱的观念;同时也把防疫观念制度化, 许多人只是在发病或者别的养殖场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疫, 一旦康复或症状不明显, 就不免疫或随心所欲地任意改变免疫时间和剂量。总之, 只有彻底改变人们的管理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展望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篇5
猪瘟俗称"烂肠病"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急性、热性、高度的传染性疫病, 死亡率极高, 是威胁养猪产业的一种传染病, 以发病急, 高稽留热性病和细小血管壁变化引起的广泛出血, 梗塞和坏死等变化, 为其特征,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列为一类传染病。
2 猪瘟病的流行特点
2.1 猪瘟病的病原学特性
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具有囊膜的单股环琏RNA病毒, 病毒粒子, 具有二十面体非螺旋型核衣壳。
本病毒,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耐低温和400℃以上的高温, ρH3.0~ρH 11.0, 乙醚、氯仿, 2%的氢氧化钠, 1%的福尔马林可激活。
2.2 流行病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 只感染猪, 不感染其它动物,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呈流行型或地方流行型传播, 猪瘟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 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感染母猪经胎盘垂直传染, 病猪经治愈后, 病猪利用潜伏期带毒猪的排泄物, 病死猪的脏器和尸体, 饮水都可传染疾病。
3 猪瘟病的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
3.1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呆滞、弓背、寒颤、怕冷、低头垂尾、喜卧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 喜引水、体温明显升高, 稽留热, 浓性质膜分泌物, 先便秘后拉稀, 有血液腹泻、大便恶臭, 齿龈后唇断有溃疡或血斑, 后期全身皮肤出血发绀, 非常明显。
母猪死亡率高, 死亡率70%~80%, 哺乳仔猪神经症状, 运动障碍转圈昏迷, 有的后肢麻痹, 可诊断为急性期猪瘟。
有的猪体温不高, 出血, 全身瘦弱, 病程可达1个月左右,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 腹泻交替发生, 耳边、尾根、四肢皮肤坏死, 脱落成为猪病, 临床可诊断为慢性猪瘟。
感染猪一段时间不表现症状, 数月后出现厌食, 不活泼, 结膜炎, 半年后后肢麻痹, 怀孕母猪可以群发性流产、死胎、干尸化, 造成母猪临床上表现不典型, 发病率、病死率、仔猪死亡率都高, 大猪能耐过, 诊断为非典型猪瘟。
3.2 解剖症状
3.2.1 急性期, 无明显病变, 黏膜有少量的出血点。
3.2.2 泛发性出血性病变, 呈败血症状, 全身淋巴结肿大, 有暗红色, 切面出血, 切面周围出血明显, 整个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的血斑, 脾脏不肿大, 表面及边缘可见出血性梗死, 突出被膜表面, 肾脏不肿大, 有散在的出血点, 盲肠、回盲口及结肠出现大小不一圆形的纽扣状溃疡, 喉头, 会厌软骨, 膀胱黏膜, 心外膜, 肺外膜, 浆膜有出血点。
3.2.3 左胁骨、软骨明显联合处有一条呈黄色, 螺旋钙化线永不消失。
3.3 诊断
3.3.1 临床诊断。
详细了解, 发病经过, 头数, 传染途径, 临床症状, 精神状态, 体温变化, 食欲、粪便形状, 凡是发病5~7 d, 生长猪、呆滞, 怕冷, 食欲减退, 呈稽留热, 41℃左右, 淋巴结肿大、便秘、腹泻交替进行, 结合、解剖、肾脏、淋巴结有出血点, 有大理石花纹, 肠道有纽扣状溃疡, 根据临床资料及解剖资料, 即可诊断为猪瘟。
3.3.2 实验室诊断。
荧光抗体法, 采取病猪的淋巴结, 经小块, 用冰冻切片, 放入荧光显微镜观察, 如图片观察, 呈现黄绿色荧光, 即可诊断为病料中含有猪瘟病毒。
4 猪瘟的防治
4.1 防治措施
虽然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 可以对症治疗和防治继发感染。
4.1.1 用优质高效的猪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6~10头份。
4.1.2 三步骤治疗:
(1) 用聚能一号与猪瘟疫苗同时进行; (2) 3 d后, 可用聚能核肽配合氟苯尼考配合治疗; (3) 水肿加电解多维, 黄芪多糖粉进行治疗。
4.2 预防措施
4.2.1 用三联苗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免疫接种。
4.2.2 开展免疫检测, 抗体含量是否达标。
4.2.3 加大剂量对母猪, 配种前注射4倍量的疫苗。
4.2.4 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1对于散养农户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 (2) 对于公母猪每年两次集中免疫, 小猪双月免疫; (3) 初生小猪乳免疫一次; (4) 母猪断奶或产后20日龄随同小猪一起进行; (5) 养殖场外购仔猪, 购回后一次免疫。
5 体会
5.1 日兴镇是仪陇县生猪养奖励大县项目镇, 严格按照猪瘟防疫流程处理零星散在的猪瘟发生的疫点, 本镇已取得了无猪瘟发生的乡镇。
5.2 猪瘟是全世界流行性的疾病, 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程, 克服资金不足, 防疫猪瘟的观念淡薄, 人力不足的困难, 确保本镇无猪瘟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 母猪、野猪都可感染, 一年四季可发病, 临床上较难控制, 治疗效果不理想, 就算治愈好了可能成为带病猪, 感染其它猪, 病死率高。文章对猪瘟的流行物点临床症状进行了介绍, 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瘟,病原学,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2]陆永平.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关于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篇6
1 猪瘟的主要症状
1.1 最急性猪瘟
常在不呈现任何症状下, 突然倒地死亡。
1.2 急性猪瘟
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 并表现精神沉郁、怕冷、嗜睡;病初便秘, 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 大便恶臭;结膜炎, 红肿流泪、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肢、腹下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病猪干性咳嗽, 呼吸困难, 呈胸式呼吸常继发细菌感染, 以肺炎或坏死性肠炎多见, 一般多在1~2周死亡。
1.3 慢性猪瘟
表现很不规则, 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 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多数死亡, 而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 成为僵猪。
1.4 非典型猪瘟
又称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不典型, 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并呈明显延长。对仔猪毒力强, 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高, 大猪一般能耐够;怀孕母猪感染出现流产, 出现胎儿干尸、死胎或畸形胎。
1.5 迟发型猪瘟
迟发型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 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 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 但体温正常, 可存活半年后死亡。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可表现群发性流产、死胎、胎儿干尸化、畸形和产出震颤的仔猪或外观健康实际已经感染的仔猪。
2 猪瘟的病理变化
猪瘟最急性病例一般无明显变化, 或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少量出血点。急性病例以泛发性出血性为主, 呈败血症变化。最具典型病理变化是:全身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切面周围出血明显, 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纹理;脾脏不肿大或稍大, 表面或边缘可见红黑色出血性梗死, 大小不一, 突出于被膜表面;肾脏一般不肿大, 表面有密集或散在的出血点 (雀蛋肾) ;盲肠、回盲瓣口及结肠粘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喉头、会厌软骨、膀胱粘膜以及心外膜、肺膜、胸膜等浆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临床上猪瘟往往因继发细菌感染使病变复杂化。
3 猪瘟的防治
本病主要以疫苗预防为主, 免疫猪瘟疫苗之前注意全群投药。一是为了控制因感染传染病而消耗猪体内免疫球蛋白;二是为了提高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对农村养殖户来说, 可以在仔猪21~25日龄首免, 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 每头猪2头份;60~65日龄, 二免, 每头猪4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3次, 母猪断奶后注射。
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控 篇7
1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征
在临床上散发居多, 偶尔出现小范围发生与蔓延, 但传播速度较慢。猪发病年龄没有明显区分, 但仔猪发病居多且危害严重, 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非典型猪瘟病情温和, 潜伏期和病程都比较长, 成年猪临床一般无明显症状, 表现为隐性带毒散毒, 且多数猪还往往存在着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成年猪死亡率较低, 中小猪及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
2 非典型猪瘟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2.1 繁殖障碍型
常见于生产母猪。由于母猪生产年限长, 难以按程序和需要剂量落实好猪瘟免疫注射工作, 致使其感染猪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临床表现有流产、畸形、死产、产出弱仔和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2.2 温和型
发病猪临床症状较轻, 病势相对比较缓和, 剖检病理变化不够典型, 皮肤上一般也见不着明显的出血点。病猪逐渐消瘦, 喜饮污水和躺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病情时轻时重,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和腹泻交替。仔猪发病死亡率较高, 成年猪发病死亡率较低, 发病1月后往往可以耐过成为僵猪, 失去生产价值。
3 病理变化
病程较长的病死猪, 剖检常见有坏死性肠炎, 主要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性坏死和溃疡, 褐黑色, 中央低陷, 呈纽扣状。
4 诊断要点
结合发病特征、主要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要确诊须要实验室检测。
5 免疫误区
从理论上讲, 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猪瘟脾淋疫苗均可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但猪瘟发病趋向非典型化, 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
5.1 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
运输和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没有严格遵守冷藏或冷冻的基本要求;疫苗稀释使用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虽在规定时间内用完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置于了高温环境下;使用了密封不严的疫苗, 这些情况下疫苗的效价降低, 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5.2 已患病或已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疫病
实践无数次证明, 在患病或潜在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情况下, 机体对免疫注射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可抑制疫苗的有效免疫力, 导致免疫效果下降或免疫失败, 同时免疫副反应也显著增强。
5.3 药物影响
药物会影响免疫效果, 如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支原净、氟苯尼考等。
5.4 饲养管理不善
如通风不良、饲料霉败变质、长期处于应急环境等情况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效果低于预期。
6 综合防控
6.1 治疗
用猪白细胞干扰素, 配合抗菌消炎药物对症治疗, 强化饲养管理。
6.2 监测
定期对猪群 (重点是种猪) 免疫抗体进行检测监测, 完善以检定免、以监促免制度。
6.3 预防
根据区域或本场猪瘟流行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 狠抓免疫落实。非猪瘟流行区, 仔猪可以在60日龄左右免疫注射1次;在猪瘟流行区, 可以选择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吃初乳前开展免疫注射1次) , 或在21日龄左右开展首次免疫注射, 在60~70日龄开展二次强化免疫注射, 必要时免疫剂量加倍, 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6.4 保健
合理保健, 尽量防治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6.5 控药
免疫前后数天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
6.6 管理
规范饲养管理, 减少应急等因素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6.7 消毒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篇8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自然情况下, 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 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
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 一旦发病, 在短期内, 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 可呈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 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 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 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仔猪患病, 成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2.临诊症状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 较难分开, 应注意区别诊断。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 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 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 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 用手挤压时, 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 急性病例, 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
慢性猪病, 体温时高时低, 食欲时好时坏,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靡, 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 死亡居多。
3.病理剖检变化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 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 不肿大, 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 粘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有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4.实验室检查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液学检查、猪瘟免化弱毒免体交互免疫试验, 生物学试验 (非免疫猪种) 、荧光抗体试验等。
近些年来, 急性猪瘟少发, 常有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 病猪出现, 其特点是病型温和, 病热缓慢, 病变局限, 呈散发等不典型表现, 这就须经实验室检验方可做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
防治方法
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 用猪瘟免化弱毒冻干苗, 稀释后, 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ml, 注射后第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选择适合本猪场的免疫程序。
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 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 并进行疫苗注射, 方可混群饲养。
3.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 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改善饲管改善饲养管理, 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5.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目前,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 及时采取措施, 对控制和消灭猪瘟, 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1) 病猪及可疑病猪, 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 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 可用于治疗。
(2) 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没有发病的猪只, 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 缩短流行过程, 减少部公损失。
(3) 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 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等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 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
【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治11-23
猪瘟的防治10-12
猪瘟的发生与防治12-16
仔猪猪瘟的诊断与防治05-26
猪瘟防治09-05
猪瘟诊断技术研究09-28
猪瘟检验检疫技术08-22
猪瘟防控的体会05-25
猪瘟防疫失败的原因09-03
猪瘟的特征与免疫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