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免疫失败原因

2024-11-22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共9篇)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 篇1

当前农村养猪户常发生非典型猪瘟, 症状温和, 病程长, 后期常并发其他疾病, 不易治愈。据了解大都进行了猪瘟防疫, 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实践中发现, 该病在防疫制度健全的猪场却少有发生。笔者经过详细的调查和自己的治疗体会, 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 疫苗保存不当

现在市场上常用的有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这两种疫苗均为活疫苗, 需要在-15℃冷冻保存。如果在使用及运输过程中, 未达到其保存条件, 可使部分或全部失活。用来防疫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免疫程序不合理或使用不当

现在猪场普遍进行了三次免疫 (超前免疫、断奶后1周二免、1月后加强免疫) , 而在农村散养户中, 大多在去势时对仔猪进行了一次免疫, 所能产生的保护率相当低, 部分母猪常年未进行注射免疫。

进行防疫的猪往往同时注射两种以上的疫苗, 互相影响免疫应答。如果注射时的疫苗量少达不到免疫效果, 量过大会引起免疫麻痹。

3 宿主方面的影响

机体营养不良, 免疫功能不健全, 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母源抗体的影响 (体内的母源抗体尚未消失, 进行免疫, 影响抗体的产生) ;免疫后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又感染强毒;在预防接种时, 部分动物亚临床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如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或处于潜伏期, 接种后诱发疾病, 造成免疫失败。

4 外界因素的影响

高温、高湿、应激 (如断奶、去势) 及饲料中有药物霉菌毒素均抑制免疫应答。其中药物的影响较为普遍, 饲料厂家在饲料中已添加了抗菌药物 (如金霉素) , 养殖户又人为的添加了抗菌药物 (如土霉素类、磺胺类) 来预防附红细胞体病, 均能抑制免疫应答。

5 对策

加强冷链保存, 宣传普及生物制品的使用知识, 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并推广普及。

6 临床治疗

目前随着猪瘟病的发展, 温和型猪瘟的出现, 无名高热病的定性, 结合与猪瘟病的混合感染病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6.1 猪瘟病的特点及治疗

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温 (稽留热, 40℃~41℃, 一般不超过41℃) 、结膜炎、后躯瘫、皮肤毛孔出血,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剖检:全身淋巴结出血, 切面呈大理石样, 脾脏出血性梗死, 回肠有纽扣样坏死灶。

以上这些症状基本上可以诊断为猪瘟。

治疗:抗病毒药+高效抗菌药 (防继发感染) +免疫增强剂+大量VC。

6.2 温和型猪瘟的治疗

病理状况, 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 肾脏土黄, 并有细小出血点, 膀胱出血, 再结合临床症状基本可以定性。治疗同上。

6.3 与猪瘟病混合感染病的治疗方案

6.3.1 与猪附红细胞体病

临床症状:高热、皮肤苍白 (贫血、黄疸) 、黄染、红皮 (先阴唇肿大, 然后全身通红, 最后发展为脐部到会阴通红) 。

病理变化:胆汁胶胨状, 红皮 (脐部到会阴) 。

治疗方案:高效抗菌药+VB12+免疫增强剂+保肝利胆药。

6.3.2 猪瘟继发链球菌病, 大肠杆菌病

临床症状:睁不开眼, 精神沉郁, 耳部发紫, 坏死, 有的腹式呼吸, 便秘。

病理变化: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液体, 颌下淋巴结肿大, 切面发黑, 出血, 脾脏肿大, 有出血性坏死点;肺脏一侧部分实变, 水肿;肾乳头出血。

治疗方案:应用敏感药物和利巴韦林防治, 体温高的猪用地塞米松退热。

6.3.3 蓝耳病

临床症状:不吃食、气喘、体表发绀、母猪繁殖障碍 (流产、早产、产死胎、弱仔) 。

治疗方案:抗病毒药+免疫增强剂+VB+VE+电解质。

6.3.4 猪传染性胃肠炎

临床症状:上吐下泻、频频喷射性腹泻、恶臭灰褐水便、脱水消瘦。

病理变化:卡他出血性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乳糜管空虚、肾肿 (由于尿酸盐沉积) 。

治疗方案:抗病毒药物+抗菌药+免疫增强剂+VB1 (粘膜保护剂) +补液类药。

6.3.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临床症状:各阶段猪均发病 (尤其4~6月龄) 高热、短期吐泻、呼吸困难、皮肤发绀 (耳朵、四蹄) 。

病理变化: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治疗方案:发现病猪隔离治疗, 可选喹诺酮类、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

典型病例在临床上不多见, 常见非典型猪瘟, 及混合感染。猪瘟及与猪瘟混合感染的病不只这些, 还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去总结, 去发现。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 篇2

一是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品种繁多[1]。从产品上看,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销售人员以低廉的价格将产品推销到县、市、区畜牧主管部门,深入到乡、镇、村甚至养殖户。但这些生物制品在什么条件下运输保存,养殖户不得而知。二是生物制品是特殊的产品,必须按照它的类别和性质,在低温或超低温的环境运输和保存。目前,许多生物制品的储存与运输不符合要求,有人用保温箱运输,有人则干脆放在长途汽车上进行长途运输,由于存储条件不合格,势必影响生物制品的效力。在生物制品的保管过程中,一部分经营户保管意识相当淡薄,将生物制品随意堆放,销售之前放入冰箱中冻一下;有的经营户则为省电,往往是白天将冰箱通电,夜晚将冰箱断电,使生物制品反复冻融。由于生物制品效力的不可逆性,必然会影响生物制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免疫的质量。三是在免疫注射方面,有的防疫人员未能认真负责,未对生物制品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是否破损等进行检查登记,没有仔细阅读生物制品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2]。四是注射之前不按要求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病史等,被注射动物由于本身处于病态或瘦弱、临产,致使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易感动物免疫前的健康检查也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措施之一。五是注射器械及注射局部消毒不严。在动物免疫接种过程中,有许多防疫人员不能很好地按规范操作。对器械、注射部位极少进行消毒,有的不是一畜一针,而是一个针头注多头动物。六是免疫注射的剂量不准,注射后不认真观察,也不作任何记录[3]。在免疫注射过程中有的随意加大注射剂量,有的怕反应而减少剂量,如注射口蹄疫生物制品,许多防疫人员就不根据动物的大小和说明书注射相应剂量。生物制品对动物是一种应激性刺激,根据个体状况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如果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治疗,完全可以挽回损失。

1.2非生物制品方面因素

一是如果鸡舍环境因素或猪舍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就会聚集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造成畜群应激。应激反应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免疫效果,增强对疾病的易感性。二是营养因素。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等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机体内抗体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的缺乏特别强调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免疫抑制(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是生物膜的组成部分之一,能保护生物膜,防止膜中的脂肪酸氧化,使细胞免受损伤)。三是早期感染和患有传染病。接种时,畜禽已感染现场病原微生物,或接种后尚未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力之前感染了现场的病原微生物,机体对现场病原微生物不产生反应,往往引起畜禽发病死亡,而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患病畜禽和病愈不久的畜禽自身免疫能力差,接种疫苗后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四是药物的使用。有许多药物能够干扰免疫应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消毒药等。抗生素、消毒药可使活疫苗的细菌或病毒灭活,改变活疫苗的抗原成分,破坏灭活疫苗的抗原性,使生物制品接种失败。五是免疫程序不科学合理。由于近年来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化,必须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它必须建立在当地疫情情况的了解,以及母源抗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而现在很多养殖场和专业户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或借用多个免疫程序重组一个程序,或者不按任何免疫程序。

2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生物制品生产厂家规范认证,从源头上确保生物制品的安全合格。加大市场监管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不合格生物制品的行为,确保动物预防用生物制品主渠道供应。

在储运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生物制品的类别和性质,储放在低温或超低温环境下进行运输和保存。培养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对防疫员的技术培训,提高防疫技术水平,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加强抗体检测,对检测中不合格的要及时补免是很有必要的[4]。对发生传染病要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只要正确掌握动物防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发生。定期对畜禽栏舍消毒措施,随着畜禽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在畜禽养殖场门口设置消毒室和消毒池至关重要,能够很好地控制传染源。加强动物饲养管理,科学配给营养,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3参考文献

[1] 甄春来,唐守营.动物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2):46.

[2] 贾伍有,黄翠萍,赵如清,等.动物免疫接种挫败的原因[J].畜牧与饲料科学,,27(4):21.

[3] 雷祥前,刘健鹏,黄嫱,等.动物免疫接种不良反应及应急措施[J].动物医学进展,,26(11):115-116.

生猪免疫失败原因及综合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 免疫失败原因 应对措施

在对生猪进行免疫工作中,经常遇到生猪接种了某种疫苗后仍发生传染病,通常称为免疫失败。提高动物免疫质量,避免免疫失败,是当前各级动物防疫机构及养猪场(户)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疫苗的生产、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上的管理,不断提高疫苗的效价、免疫质量及制定应对之策已成为当前防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生猪免疫失败产生的原因

1.1疫苗质量 在疫苗的制造过程中,常添加的某些物质在制造后期未能除尽,常易引起免疫接种副反应。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参差不齐,品种繁多。从产品上看,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还有的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未经过严格检验的疫苗,难以达到规定的效价。各种疫苗没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引起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

1.2疫苗稀释不当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稀释后的疫苗不能在2~3小时规定时间内用完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1.3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猪的免疫接种方法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如果未按规定方法接种疫苗,而是想当然、图方便,肌肉注射免疫时,容易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从而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有的接种部位不正确,如应该肌肉注射的疫苗进行皮下注射。

1.4器械消毒不严格 有的防疫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一针一棉球。有的一栏一针头,甚至一个针头打到底或根本不消毒,这极有可能诱发疫病或导致生猪死亡,还会造成整瓶疫苗受污染或机械带毒接种,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播,注射后引起疫病流行。

1.5疫苗间的干扰作用 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导致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接种效果,如口蹄疫疫苗与乙型脑炎病疫苗等。

1.6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合理、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引起疫苗的免疫失败。

1.7应激因素 生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1.8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猪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1.9环境因素 高温、寒冷、阴雨、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异常响动、鼠类等小动物骚扰,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存在都会造成生猪免疫失败。

1.10管理因素 养殖密度过大、混群、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栏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用疫苗期间猪群已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这些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饲喂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霉菌毒素能使胸腺淋巴萎缩,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1.11疾病及个体因素 当猪接种疫苗时,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时,接种疫苗后必然会导致猪群发病。有时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品种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会导致免疫副反应发生。

1.12生猪健康情况 免疫接种前对生猪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免疫质量和降低死亡的关键环节。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生猪病史,仔细观察生猪健康情况,必要时可进行临床健康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许多基层防疫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从而导致体弱生猪及病猪死亡。

1.13生猪机体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生猪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如猪瘟、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下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感、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弓形体病等,均为免疫抑制性疾病。

1.14 疫苗本身的因素活疫苗接种后,疫苗毒株可在体内繁殖、复制,出现类似轻度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生猪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良影响,对正常机体本身就是一种源自外界的刺激和逆作用力,对已携带细菌或病毒的牲畜而言,更是一种强刺激,增加了发病可能性,从理论上分析,由于疫苗自身安全的问题造成生猪在免疫时发生死亡的情况是存在的。

2.应对措施

2.1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强制免疫疫苗保存、运输、免疫操作程序、免疫副反应处置和消毒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免疫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免疫副反应的发生比例。

2.2正确选择和保管疫苗 优质、安全疫苗是确保防疫质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按规定从已获得农业部GMP认证的生产厂家组织疫苗,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养殖场(户)应到兽医行政部门批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定点经销点购买疫苗。购买疫苗时,应认真检查核对疫苗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禁止购买一些无批号、无生产日期、有效期已过、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物理性状异常、标签模糊不清以及来源不明的非正规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严格按照疫苗保存运输要求,做到防冷冻、防暴晒、防强光等,应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密封情况、包装情况、颜色变化及存在状态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发现疫苗超过有效期,瓶盖松动或有异常现象则不宜使用。

2.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养殖场(户)应在有资质的兽医人员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还应根据疫情变化、疫病流行特点、猪群动态等情况,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免疫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规模化养猪场要做到每一次给生猪免疫之前,做好抗体监测,以抗体水平的高低为依据,确定科学免疫程序。

2.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生猪免疫力 对于免疫接种对象,养殖户要逐渐改善生猪饲养条件,提高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效率,增强生猪抗病防病的综合能力。有很多生猪养殖场(户)规模不大,以家庭式养殖为主要方式,导致养殖不专业,养殖户不能准确掌握生猪的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一些环境卫生差、温度不达标、猪舍间距近、同舍不同日龄等现象,都会影响生猪的健康状态,进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生猪处于健康状态,疫苗才能真正起作用,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否则就会发生免疫后的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因此要不断改进养殖方式,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过渡,积极推广“生态床”养猪模式,开创高质量养殖新局面。加强对饲料的监测,以确保饲料不含霉菌毒素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

2.5加大对研究新型疫苗的投入随着生物技术在兽医生物制品领域的应用,动物疫苗制造技术发展迅速,研发出基因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疫苗、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等新型疫苗,特别是核酸疫苗、T细胞疫苗不但可预防生猪疫病,而且还有治疗疫病的作用。新型疫苗代表着疫苗研究的方向,并能有效克服常规疫苗的缺陷,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新型疫苗的研发。

2.6重视生猪健康检查 疫苗注射接种前对生猪进行健康状况检查,主要进行病史询问,动静态观察和个体群体观察相结合,必要时还可进行体温、脉搏、呼吸等指数测定,以确保接种动物临床表现为健康,个体特别瘦弱、怀孕后期或饲养管理不良等患病、体质特别弱、临产期近一个月、从市场购回不满7天、骟割后伤口未完全愈合的动物暂缓免疫接种,待体质好转和产子后、病愈后再适时免疫接种。

2.7避免刺激,减少应激 免疫接种前后,避免生猪受到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激。在免疫前1天与后3天内应尽量避免刺激,减少噪音,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应在接种前后3~5天内,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E,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氯丙嗪、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2.8规范免疫操作程序给生猪免疫接种必须严格遵循十大操作规程和有关注意事项。一是生猪免疫接种的野疫苗多数为病毒类弱毒活疫苗,因此在给生猪免疫接种前后12小时内,应禁止投喂抗病毒类药物和使用消毒类药物。二是生猪免疫接种的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疫苗稀释后应存放于阴凉处,并在两小时内用完。否则,疫苗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三是给生猪免疫接种时,应尽量降低猪舍内的光线,减少群体应激,应尽量做到动作轻微,避免因粗暴捕捉和生猪的强烈反抗而加重猪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生猪的意外伤害。四是给生猪免疫接种疫苗时,器械应事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生猪的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注射要准,用力要均匀,严防用力过猛和重复损伤猪的皮肤。注射完毕后,其注射部位和针头均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注射针头应尽可能采用煮沸消毒后使用,谨防生猪免疫注射交叉感染疫病。五是注射油剂疫苗时,疫苗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气温较低时,应提前将疫苗放在37℃的温水中预温,谨防油剂疫苗吸收不良,导致注射部位产生疙瘩,甚至发生感染。六是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依照不同畜种、性别、畜龄、类别、体重进行接种,准确把握接种剂量,杜绝超量或少量注射。七是在接种疫苗时,要考虑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不了解情况时,不要几种疫苗同时免疫接种。可联合使用的疫苗最常见的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八是注射完毕后,及时建立免疫档案及免疫台账,认真填写、填全项目。九是免疫注射后要留意观察。在免疫注射后,要留意观察生猪反应情况,对接种后反应较大的生猪要及时救治。十是生猪的免疫接种结束后,器械须经高温灭菌处理,剩余的疫苗严禁随处扔放,应采用煮沸的方法灭活处理。

2.9强化抗体监测,适时补免 影响生猪机体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免疫注射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不达标要及时补免,消除疫情隐患,以提高生猪整体的免疫质量。

2.10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如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病等造成免疫抑制,往往导致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当发生疾病时,不能进行免疫的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这些疾病的控制。在引进猪时,必须通过有效检测,淘汰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阳性的猪,防止母猪持续感染和崽猪胎盘感染现象的发生,达到净化猪场的目的。若猪场已发生上述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或采取淘汰病猪、淡化治疗、优化猪群等措施。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 篇4

猪瘟疫苗注射到猪只体内后, 疫苗病毒进入血管、淋巴管, 通过血液、淋巴液运输到达淋巴器官, 在淋巴细胞上生长增殖, 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产生并分泌出特异性的能杀死、中和猪瘟病毒的免疫球蛋白———猪瘟免疫抗体。抗体进入血液, 被运输到全身, 当遇到猪瘟病毒侵入时, 抗体迅速与其结合, 使猪只不发生猪瘟。

2 影响猪瘟免疫抗体产生的因素

2.1 疫苗因素

散养户使用的猪瘟疫苗 (脾淋源) 都是专供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 疫苗配有专用稀释液, 其出厂质量是可靠的。保存猪瘟疫苗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其在常温下极易失效。疫苗要求在-15℃以下保存, 在冷冻条件下运输, 稀释好的疫苗在15℃以下6 h内用完, 在15~27℃3 h内用完。无冷冻条件的运输、保存、使用极易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甚至失效。稀释液要求避光、2~8℃条件保存, 使用保存不当的稀释液同样会影响疫苗效价。

2.2 注射操作不当

2.2.1 免疫注射过程中注射器、针头消毒不当, 如使用酒精等消毒剂冲洗、浸泡注射器、针头, 注射器、针头中残留的消毒剂会杀死疫苗中的病毒而影响疫苗效价。

2.2.2 注射时针头选择不当。如针头过短, 疫苗注射在脂肪层内可造成疫苗吸收差;针头过粗, 退针后疫苗沿针孔流出可致疫苗注射剂量不足。

2.2.3 猪在进行免疫注射时没有进行必要的保定, 造成打跑针、飞针, 推注速度过快时可导致注射剂量不足。

2.2.4 进行免疫注射时强烈驱赶追打猪只, 猪只会产生应激, 应激状态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量会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抑制巨噬细胞, 增加抗体IgG的分解代谢, 减弱机体的免疫力。

2.3 猪的因素

2.3.1 母源抗体干扰。

猪瘟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14 d, 免疫猪瘟母猪所产仔猪20 d内具有较高母源抗体水平。给高母源抗体仔猪注射猪瘟疫苗后, 疫苗病毒往往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3.2 短期内频繁接种猪瘟疫苗可导致免疫麻痹或免疫耐受。

例如近年实施的生猪计划免疫要求在仔猪20日龄时, 母猪、仔猪同时免疫蓝耳疫苗, 42日龄时, 母猪、仔猪同时免疫猪瘟疫苗, 49日龄时, 母猪、仔猪同时免疫口蹄疫疫苗, 56日龄时, 仔猪加强免疫蓝耳疫苗, 做完以上免疫程序, 免疫仔猪正好上市交易, 但有的农户从集市上购回仔猪后, 为了安全又注射了猪瘟疫苗, 结果造成猪短期内频繁接种猪瘟疫苗而出现免疫麻痹或免疫耐受。

2.3.3 疫病干扰。

猪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气喘病、伪狂犬、附红体等病都会损害猪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对猪免疫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 它们可破坏猪只淋巴细胞, 使抗体产生受阻。资料显示:猪瘟隐性感染母猪外表无临床症状, 却会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及不发病的带毒仔猪。带毒仔猪可长期带毒、排毒, 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其在进行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不能产生抗体。隐性感染母猪及其所产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 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力很弱, 虽多次接种猪瘟疫苗, 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

2.3.4 其他因素。

饲料发霉变质、霉菌毒素含量过高也会导致猪只出现免疫抑制;免疫接种前后5~7 d内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也会影响猪的免疫应答。

3 提高免疫抗体水平的措施

3.1加强免疫人员的免疫操作培训和现场指导, 规范免疫注射操作, 确保疫苗质量和注射质量。

3.1.1加强疫苗保存、运输及使用中的管理。猪瘟疫苗不耐热, 常温下易失效, 所以在进行保存、运输、使用时必须保证冷冻低温, 做到苗不离冰, 苗随冰走。疫苗领回后应及时放入冰箱冷冻层保存, 同时应多放一些冰袋或水瓶与疫苗同贮, 以防停电导致疫苗失效。疫苗使用过程中必须用冷藏箱保存, 始终保持冰苗同行。疫苗应现稀释现注射, 稀释后未用完的疫苗随冰保存, 稀释3 h未用完的疫苗必须报废处理。

3.1.2使用前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注意检查瓶签标注的头份剂量、失效期, 检查疫苗瓶的完好性及真空情况。真空状态的检查, 可将抽好稀释液的注射器从瓶盖刺入疫苗瓶中, 若稀释液能自动被吸入疫苗瓶中, 表明真空完好, 否则为已失去真空的疫苗。无瓶签、过期、疫苗瓶破损、失去真空的疫苗禁止使用。

3.1.3严格免疫操作规程。稀释疫苗应使用专用稀释液, 疫苗稀释液质量影响到疫苗效价。起免疫作用的物质是抗原, 也就是疫苗中的活病毒, 使用不当的稀释液, 疫苗病毒会被杀死, 所以必须使用疫苗生产厂家提供的专用稀释液。注射时选用合适的针头, 10 kg以下乳猪用9×15号针头, 10~30 kg仔猪用9×25号针头, 30~100 kg架猪用12×30号针头, 100 kg以上猪用16×38号针头。针头和注射器用前用清水洗净并煮沸消毒30 min, 注射过程中做到一猪一针。注射动作要轻缓, 以减少惊吓刺激。免疫20 kg以下仔猪尽量由畜主帮助保定, 对中大猪可先将其驱赶至圈内一角, 待其安静站定后再逐头注射。

3.1.4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繁殖母猪、哺乳仔猪免疫:仔猪42日龄时母猪、仔猪同时免疫;新购仔猪免疫:购回20 d后免疫;后备母猪免疫:配种前21 d免疫;种公猪免疫:6个月免疫一次。免疫剂量为每次2头份, 哺乳仔猪4头份。

3.1.5做好免疫记录, 认真填写畜禽免疫户口册及免疫档案, 内容包括存栏数、免疫数、耳号, 疫苗名称、批号、生产厂家, 免疫日期、免疫人员。妥善保存免疫记录, 以便掌握免疫情况, 为抗体监测、出现疫病时的诊断提供依据。

3.2 免疫注射期间加强免疫知识宣传。

让农户加强饲养管理, 不喂发霉变质饲料, 保持圈舍清洁、温暖、通风、干燥。免疫注射前后一周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 不使用抗病毒药及抗菌素类药物, 免疫注射后一周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左旋咪唑或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

3.3 加强抗体监测和疫病监测。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篇5

1 疫苗问题

1.1 疫苗质量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疫苗本身的质量问题可能是造成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

1.2 疫苗运输与保管

疫苗在运输及保管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操作, 温度控制的不严格。

1.3 假劣疫苗

购入了假劣猪瘟疫苗、使用无生产批号疫苗、疫苗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其他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降低了疫苗效价。

1.4 人为因素

人为造成免疫密度偏低, 一些防疫人员担心由于免疫反应带来的纠纷, 不按规定免疫剂量足量注射, 每个月的防疫补针不到位, 免疫注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防疫员注射不换针头, 从而造成相互感染。还有的注射时消毒不严, 造成病毒的传播, 以及使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等, 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2 免疫剂量问题

猪场在进行免疫时, 生怕猪瘟疫苗产生抗体水平差、效价低, 就尽量加大免疫剂量, 认为剂量越大越好。免疫剂量过小, 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剂量过大则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和免疫麻痹。有的猪场在免疫时, 接种的次数过频, 疫苗会中和已产生的抗体, 使免疫抗体水平反而下降, 影响了免疫效果。

3 免疫程序问题

养猪户对猪群的猪瘟抗体监测的意识认识低, 不根据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结果造成盲目免疫注射。这样会出现:过早注射, 影响免疫效果;过晚注射, 造成免疫空档。实际生产中大部分养户很难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 仔猪多次买入, 混合饲养, 容易引起免疫注射不及时或忘记注射。

4 疾病

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多病原体混合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易引起免疫失败。

4.1 免疫抑制性疾病

损伤免疫组织器官影响免疫细胞活性, 干扰抗原, 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淘汰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阳性的猪, 防止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现象的发生。

4.2 混合感染

引发猪免投抑制的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胞体病, 猪弓形体病等。同一栋猪舍的猪转入、转出时间不同, 不同日龄的猪混饲;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使疾病复杂化, 机体抵抗力下降, 造成抗体生成减少或无抗体。

5 饲养管理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篇6

1 猪群带毒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多数规模场没有推广和普及科学的猪瘟免疫监测方法, 抗体监测是反映免疫效果、野毒感染、健康带毒最科学的方法之一。试验表明, 种猪群带毒会造成仔猪经胎盘垂直感染, 经胎盘垂直感染的后天存活猪可能产生带毒先天免疫耐受猪, 带毒的妊娠母猪所产的死胎和存活的带毒猪污染环境, 造成易感猪感染和免疫抗体较低的猪呈现猪瘟的亚临床症状, 这种猪免疫应答下降。

2 疾病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有些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 从而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表明猪群中存在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附红细胞体等免疫抑制病都会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资料证明仔猪发生黄白痢后, 免疫后猪瘟抗体的产生也受到影响。

3 母源抗体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动物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对疫苗的接种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尤其用弱毒苗免疫动物时, 如果动物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会极大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仔猪的猪瘟免疫同样存在母源抗体干扰问题, 所以仔猪要有合适的初免日龄和合理的免疫程序。

4 疫苗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4.1 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4.1.1冷链系统不完善

冻干疫苗要求-15℃以下保存, 反复冰冻与融化对任何微生物都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猪瘟弱毒疫苗的长途运输应采用专用疫苗冷藏车, 乡、村运输可采用专用疫苗箱加冰的方法, 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造成疫苗失效。4.1.2疫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能否同时注射2种以上的疫 (菌) 苗。从理论上推测, 其结果可能是彼此相互促进, 有利于抗体的产生;也可能相互抑制, 使抗体的产生受到干扰。多种疫苗注射要有合理的时间间隔, 同时还应考虑可能引起动物较剧烈的注射反应, 如粗暴的抓猪保定, 很可能减弱机体抗体的产生, 从而降低预防注射的效果。目前, 个别地方仍存在着2种或2种以上疫苗同时注射的问题。

4.2 疫苗质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选择国家批准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猪瘟弱毒苗 (脾淋苗) 或组织传代苗, 注射前应严格检查疫苗质量, 如是否在有效期内、瓶口是否松动、疫苗是否变质等。

4.3 免疫程序不合理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猪瘟免疫接种日龄推荐为种猪25~35日龄初免, 60~70日龄加强免疫1次。其中, 25~35日龄是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和免疫保护抗体水平的临界值确定的。超前免疫仔猪的免疫器官的功能尚未健全, 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效果不一定理想, 并且浪费疫苗。只有在污染场可采用超前免疫, 免疫2 h后哺乳。60~70日龄加强免疫1次, 也是通过大量试验证明的。首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比较低, 经过加强免疫, 记忆细胞快速发生记忆应答, 抗体迅速上升, 使猪群处于良好保护状态。因此, 饲养户采用科学的免疫程序, 对有效预防猪瘟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4.4 免疫方法和免疫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很多规模场, 特别是中小规模场, 不执行国家的免疫程序, 免疫方法不正确, 注射用的猪瘟疫苗甚至有口服的现象发生。疫苗的稀释方法不正确, 使用温水、自来水稀释疫苗, 稀释后放置时间过长;免疫注射时操作不当, 个别饲养场仍存在打飞针的现象;稀释倍数不正确, 注射前不消毒, 引起局部炎症;疫苗注入脂肪层影响吸收;注射针头过短过粗, 注射的疫苗从针孔流出;注射剂量不足, 造成免疫效果不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养殖场随意加大疫苗免疫剂量, 用6倍甚至10倍量, 人为造成免疫麻痹, 使猪瘟持续感染。

5 霉菌毒素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常见的以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和烟曲霉毒素为代表的霉菌毒素都会对猪瘟的免疫接种产生免疫抑制, 诱导免疫应答受损。主要表现为T或B细胞活性受到抑制, 抗体产生受抑制, 补体活性降低, 吞噬细胞活性受损。低剂量的真菌毒素可导致免疫应答受损, 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霉菌毒素所产生的免疫刺激还有可能导致免疫过敏。

6 药物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免疫猪瘟弱毒疫苗前后10 d内不得使用含抗生素成分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磺胺类药物等, 更不能添加抗病毒类药物, 否则会降低免疫效果。

7 环境因素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解。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下降,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如果环境差, 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 抗体水平较高的动物群体, 也存在着发病的可能。

8 营养状况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动物营养状况与机体抗病力密切相关, 动物日粮中的某些营养物质, 如矿物质、维生素等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并可减少应激造成的免疫反应下降。蛋白质缺乏造成的营养不良可导致组织屏障萎缩, 黏液分泌减少, 补体、转铁蛋白和干扰素产量降低, 其后果是免疫抗体水平低下。维生素A对抗体合成、T细胞增殖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必不可少, 维生素C有抗应激和抗感染作用, 增加剂量可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9 遗传因素对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

不同品种对同一种病原的抵抗力存在差异, 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病原的抵抗力也存在差异, 这是遗传的抗病性决定的。同是猪瘟弱毒疫苗, 对本地民猪、引进的良种猪进行免疫, 其抗体水平存在差异, 同一品种的不同群体也存在着差异。

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技术研究 篇7

疫苗介绍

【性状】本品为海绵状疏松固体, 呈乳白、淡黄或淡红色, 易与瓶壁脱离, 加入生理盐水后, 迅速成为均匀的混悬液。

【用途】供预防猪瘟。

【免疫期】注射后4日即产生可靠的免疫力, 离乳后仔猪的免疫期可达1年半。哺乳仔猪产生的免疫力不坚强, 必须在离乳后再加强免疫1次。

【用法与用量】按瓶签所标示的头份量, 于无菌条件下, 加入灭菌生理盐水, 使每头份稀释成1毫升混悬液。于股内、后臀或耳根背后, 行皮下或肌内注射。无论猪只大小, 用量均为1毫升。头份量有剩余时, 可注2毫升。在无猪瘟流行的地区, 如猪只在60日龄时断奶, 则于断奶后免疫1次即可;如猪群周围有疫情, 则以2次免疫法为宜, 1次在21-30日龄时, 1次在断奶后 (65日龄左右) 。怀孕母猪也可注射。乳兔组织冻干苗, 按瓶签规定的用量行皮下或肌内注射。

【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个别猪可出现体温升高、减食或停食, 经1-3日即可恢复, 对健康无不良影响。

【保存期】于-15℃冷冻条件下保存, 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为6个月;8-25℃阴暗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为10日;保存温度超过25℃以上的, 不能使用。

【注意事项】 (1) 本品在运输时, 如气温在8℃以下, 可用普通包装;若超过8℃, 必须用冷藏包装。 (2) 收到冷藏包装的疫苗后, 应立即保存于8℃以下的环境中, 如果保存在8-25℃的环境中, 则须在10日内用完。 (3) 稀释后的疫苗, 如气温在15℃以下, 6小时内用完;如气温在15-27℃则应在3小时内用完, 过时不可再用。 (4) 病、弱猪, 食欲、体温不正常的猪都不可注射。 (5) 给怀孕母猪注射时, 操作要谨慎, 以免引起流产。

2 猪瘟免疫失败的技术研究

2.1 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是控制猪瘟的关键环节, 从我国疫苗研制质量来看猪瘟疫苗的质量安全得到的保障, 疫苗研制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的使用效果, 并且疫苗使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 但是也要注重对于疫苗的管理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严格按照疫苗运输、保存等要求进行疫苗的管理工作。其次对于疫苗的使用要做到及时使用, 并且在2小时内使用完疫苗。

2.2 疫苗的剂量

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的剂量标准还存在争议, 我国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与国外国家的单位药剂量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剂量的不足容易造成猪瘟的发生, 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来要增加我国疫苗剂量, 比如加大首免疫苗用量为4头份/头, 通过这样的剂量增加可以提高猪身体的免疫能力, 降低其被感染的机率。

2.3 规范免疫操作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情况下, 要提高对于猪体进行疫苗注射仪器的消毒处理, 避免因为注射仪器的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猪瘟发生, 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进行疫苗注射前对注射器进行彻底消毒;其次注射的深度要保证进入猪的身体内, 防止注射过浅而影响疫苗的吸收;最后要选择合适注射针头, 要根据猪的大小等选用适合的注射针头。

2.4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合理使用兽药

正确使用兽药。 (1) 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畜禽疾病要进行早期预防, 尤其是畜禽传染病, 应按照免疫程序, 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预防疾病。不要发病时才注重治疗, 增加成本又起不到效果。 (2) 严格按照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休药期、免疫规程等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 (3) 农业部兽用处方药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 严格按照规定凭执业兽医师开具的处方购买、使用处方药。 (4) 不将不是“兽药添字”产品批准文号的兽药预混剂违规添加在饲料中使用。 (5) 不直接将原料药添加到饲料及动物饮用水中, 或者饲喂动物。 (6) 严格按照规定建立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 (7) 不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 不销售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及其产品用于食品消费。 (8) 严格执行农业部规定的兽药休药期, 避免兽药残留超标。

2.5 建立免疫抗体监测系统

猪瘟的发生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需要建立免疫抗体检测系统, 及时观察猪的免疫情况, 对于没有免疫抗体的要进行疫苗注射, 如果在注射以后仍然存在问题的要进行隔离处理, 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系统及时发现潜在存在感染的或者已经感染的而没有症状表现的猪, 避免猪瘟的进一步传播。

2.6 做好消毒工作

猪瘟发生与猪的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关联, 因此要对于猪场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等措施保证猪场的卫生。应该选用具有高效的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 对于疫苗注射器要进行干净清洁之后选用高压消毒锅进行消毒, 而不能简单处理, 对于注射部位的消毒也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消毒处理。

2.7 加强饲养管理

猪瘟的发生与猪的饮食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要在猪的饲料中加强相应的物质, 提高猪的抵抗力, 降低猪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不适, 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猪场的科学管理,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猪场的环境卫生, 降低猪的疾病发生。合理配置猪场的存猪数量, 做好猪场的冬夏温度控制, 最大程度降低温度对于猪的影响。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长期以来, 我国对猪瘟采取了包括强制免疫、加强检疫和疫病监测、处理病死猪等综合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传播和流行。即便如此, 猪瘟仍是当前猪病之首, 是养猪场首先要控制或净化的疫病, 为此笔者就猪瘟免疫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猪瘟,免疫失败,原因

参考文献

[1]邵园青, 金星方, 陈建民, 等.南方夏季猪高热性疾病调查与回顾[J].养猪, 2007 (1) :21-22.

[2]钟官武, 江桂林, 曹建新.猪瘟 (HC) 发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 2008 (8) :20-22.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篇8

1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猪瘟持续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丘惠深认为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的主要根源在于带毒母猪, 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胎儿之间也可以相互感染。中监所对我国13个省 (市) 29个大、中型猪场的21 014头种猪 (其中绝大多数为种母猪) 逐头采集扁桃体, 以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抗原, 阳性率为4.40%~30.70%[14]。带毒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 他们可长期带毒、排毒, 而本身却并不表现临床症状。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 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亚临床感染[15]。中监所通过试验证实了吃初乳和疫苗接种都不能阻止带毒仔猪的死亡, 反而会形成免疫偏离现象或免疫耐受现象, 导致免疫失败, 甚至诱发猪瘟。此外, 带毒种公猪也能通过精液垂直传播, 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16]。因此, 种猪场一旦有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猪存在, 就会引起免疫耐受, 导致免疫失败, 时刻都有发生猪瘟的危险。

1.2 母源抗体及免疫程序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对疫苗也有中和、清除作用, 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 为了获得确实的免疫效果, 必须掌握恰当的免疫时机。如免疫过早, 母源抗体过高, 则对猪瘟疫苗产生中和作用, 导致免疫失败;免疫过迟则仔猪在免疫空白期则易受环境中猪瘟病毒的侵袭。因此对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结果, 确定最佳免疫时间。有试验表明, 适当提高免疫剂量, 能抑制母源抗体干扰, 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注射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应及时补免, 如补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仔猪很可能发生了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 要坚决淘汰, 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 杜绝传染源。当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时, 猪场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

1.3 病原变异

目前, 仍然认为猪瘟病毒为单一的血清型, 但不同的毒株在抗原变异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吕宗吉等[17]通过对我国10个省CFSV流行毒株进行序列测定, 初步揭示我国大范围流行的CFSV毒株与传统的石门强毒株和疫苗用兔化弱毒株在抗原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变异现象, 认为CFSV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多样性, 目前流行的CFSV毒株可能不是由一个祖先病毒繁衍而来。涂长春[18]对我国流行的191株CSFV的E2基因片段进行了分析, 26%的毒株属基因Ⅰ群, 74%的毒株属基因Ⅱ群, 未发现基因Ⅲ群;基因Ⅰ群的毒株均属1.1亚群, 而且大部分毒株与Shimen株序列同源性很高;基因Ⅱ群的毒株以2.1亚群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2.2亚群和2.3亚群。

流行毒株抗原变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现有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但另一方面, 中监所通过对我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有效性监测, 证实了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高密度 (100%) 强制免疫, 仍然是控制猪瘟的有效手段。

1.4 其他病原的感染

猪伪狂犬病毒 (PRV) 、细小病毒 (PPV) 、猪蓝耳病病毒 (PRRSV) 、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等感染或混合感染后, 可以使猪只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另外, 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19]。

宁宜宝等[20]将20头CSFV、PRV、PRRSV抗原、抗体阴性猪分成6组, 分别用PPV、PRV和PRRSV单独或混合感染7 d后, 再免疫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13 d后连同4头阴性对照猪一起攻击猪瘟石门系强毒, 攻毒后2周, 单独和混合感染了PPV、PRV和PRRSV后再接种猪瘟疫苗的12头猪有11头猪CSFV抗原检测强阳性, 而单独免疫猪瘟疫苗的4头猪CSFV抗原检测阴性。由此可见, PPV、PRV和PRRSV混合感染降低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导致猪瘟病毒感染后能在体内长期滞留。

1.5 疫苗质量和使用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我国研制的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弱毒疫苗, 亦是国内唯一应用的猪瘟弱毒疫苗, 对猪瘟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1]。疫苗含毒量不达标, 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部分厂家疫苗批次不稳定、质量不高。邓力等[22]用建立的猪瘟兔化弱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对不同厂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中的病毒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同一厂家脾淋苗中的病毒含量比细胞苗高出1~2个数量级, 而不同厂家同一类型疫苗中病毒含量也有差异, 其中脾淋苗差异不大, 而细胞苗间的差异较大, 最高可达27.2倍。

猪瘟疫苗的保存条件对免疫效果影响很大, 须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进行贮存和运输。稀释后的疫苗要在2 h内用完, 时间过长, 疫苗容易失效。消毒应注意碘酊浓度的高低, 使用碘酊浓度为5%~6%时, 对猪瘟疫苗效价有明显影响;但用2%~3%碘酚消毒则无明显影响。针头选择不当, 疫苗注射时打飞针, 都会引起免疫剂量不足和漏注, 也会影响免疫效果。注射时不按要求更换针头, 一个针头注射多头猪, 遇到隐性感染的猪, 带毒注射会造成免疫失败, 疫情扩散。

1.6 滥用药物

研究证明氟苯尼考、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唑类、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减少,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 导致免疫失败。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因此, 在防疫前后, 要注意不能使用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

1.7 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的影响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饲养密度过大, 通风不良, 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 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造成免疫失败。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A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均会影响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而导致免疫滞后。另外,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因此, 合理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以及饲喂高质量的饲料对提高免疫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2 防控措施建议

防控猪瘟要坚决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坚持实施猪瘟强制免疫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科学饲养管理, 增强免疫应答能力

保证圈舍温度适宜, 养殖密度合理, 定期消毒, 科学饲养, 确保猪的体质健康。加强消毒, 做好基础防疫。建立严格的卫生 (消毒) 管理制度;作好猪圈 (舍) 、用具、车辆、粪便、道路和人员的定期消毒并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减少猪瘟侵入的危险。

2.2 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调查发现, 50%以上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商品猪引发的, 因为引猪时不严格检疫, 引进了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带毒猪, 带入了传染源, 导致猪瘟的发生与流行。为避免由于引种不当造成的外来猪瘟病毒感染, 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 并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 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全进全出。如必需引种, 要慎重选择, 不要从疫区购猪, 不要从猪贩子手中购猪, 不要从几个不同的猪场同时购猪, 这样可以避免引种时带入传染源, 混群饲养后发生交叉感染, 诱发猪瘟。对引入的种猪进行定期监测, 待检测确无猪瘟病毒感染方可与其它猪混养。

2.3 对种猪群监测净化

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 坚决淘汰感染种猪。结合抗体监测、合理免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逐步净化种猪群, 建立无带毒健康种群是目前我国控制猪瘟的有效途径。陶海静[23]对河南省9个阳性猪场采用以净化种猪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 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

2.4 加强免疫监测, 科学免疫程序, 规范免疫操作

开展猪瘟的抗体检测, 不仅可了解免疫的效果和疫苗的质量, 还可及时检出低抗体的病猪, 淘汰隐性感染的母猪。目前检测猪瘟抗体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ELISA法和间接血凝法等。各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不尽一致, 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也不相同, 各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 选定首免日龄, 从而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必须选用质量合格的猪瘟疫苗, 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进行贮存和运输。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进行规范的免疫操作, 并做好记录记载。

2.5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如PRRSV、PRV、PCV-2、肺炎支原体、线虫、弓形虫等免疫抑制疾病对猪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在搞好猪瘟免疫的同时, 也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其它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浅谈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 篇9

1 免疫失败原因

1.1 管理因素

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粪便不及时清理;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栏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高温、寒冷、温差过大、过度潮湿、噪音、鼠类等小动物骚扰及各种有害气体都易造成猪只免疫失败。

1.2 技术因素

动物防疫人员职业素质不同,文化程度,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参差不齐,是否熟练掌握各种动物不同疾病的注射要点,注射部位,操作规范。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每个猪场都应根据本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免疫计划如免疫时间、次数、疫苗种类、用法、用量、接种日龄等。

1.3 疫苗质量因素

猪瘟疫苗种类很多,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物质;冷链系统正常运转是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大多无疫苗专用运输车,贮存条件达不到要求。

1.4 自身因素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不起保护作用。

1.5 外界因素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些传染病的发生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药物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同样也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2 应对策略

2.1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防疫人员素质,提升个人操作水平,培养责任心。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场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2.2 加强饲养管理

优化生产环境,规范饲养管理,实施封闭式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猪舍做好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尽量消除、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因素。

2.3 正确选择和保管疫苗

上一篇: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作下一篇:搞好班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