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免疫失败

2024-10-15

疫苗免疫失败(精选7篇)

疫苗免疫失败 篇1

疫苗免疫是预防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免疫质量和效果好坏关系到防疫工作的成败。如果一些动物在使用疫苗后, 未超过免疫期的时间即发生该种传染病, 则称为免疫失败。影响动物疫苗免疫质量和效果的因素, 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 总结归纳有5个方面, 具体如下。

1 疫苗质量

影响疫苗质量方面包括:使用假冒伪劣疫苗。疫苗保存、运输不当失效。疫苗过期或提供的稀释液存在质量问题。疫苗中混有支原体或其它外源病毒。死苗灭活不全等。

1.1 使用假冒伪劣疫苗

在购买疫苗时没有选择正规厂家产品, 误用劣质疫苗, 其含有强毒或疫苗毒力不够, 致使机体不能接受规定数量的抗原, 不能产生理想的抗体水平, 导致免疫失败。如生产疫苗所使用的毒株品质下降, 油乳剂灭活疫苗乳化程度不高, 抗原均匀度不好。

1.2 疫苗保存运输不当失效或疫苗过期

一些销售商或使用者由于不具备低温保存疫苗的条件, 没有严格执行说明书要求的保存条件, 运输时没有使用冷藏车、保温箱, 致使该产品在规定的效期内提前失效, 疫苗保存超过有效期, 疫苗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过期的疫苗不会产生预期要求的免疫水平。

1.3 提供的稀释液存在质量问题

稀释液沉淀、变质、发霉等一些质量问题, 或不按规定稀释液使用, 均可导致免疫失败。

1.4 疫苗免疫失败的因素

疫苗中混有支原体或其它外源病毒, 这样可造成动物机体发病而致免疫失败。

1.5 疫苗灭活不全

死苗灭活不全, 留有残毒而发病造成免疫失败。

2 免疫技术操作错误

免疫技术操作错误方面主要有免疫途径, 免疫剂量错误, 存在漏免现象, 免疫用具设备原因等。

2.1 免疫途径错误

免疫接种时必须按说明书规定的途径操作。如口服猪肺疫活疫苗只能口服, 严禁注射, 羊痘活疫苗说明书规定皮内注射, 则不能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2.2 免疫剂量错误

群体免疫时畜禽底数不清, 造成畜禽机体接受疫苗量错误;注射器精确度差或定量控制失灵, 导致免疫剂量错误;滴鼻、点眼免疫时放鸡过快, 药没有被完全吸收, 造成疫苗吸收剂量减少, 饮水免疫时, 因控水时间过长, 饮水量不均;气雾免疫时, 因室温过高或风力过大, 细小雾滴挥发快或喷雾滴过大或过小等造成畜禽实际接受到的疫苗量低于规定的免疫剂量, 从而使畜禽不能产生预期免疫效果。人为增加免疫剂量, 导致疫苗接种量过高, 不仅会浪费疫苗, 而且当疫苗量超过一定限度时, 畜禽体的抗体形成会受到抑制, 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人为增加接种剂量或免疫过频, 致使畜禽产生免疫耐受, 对疫苗不引起免疫应答, 还抑制再次使用时淋巴细胞的激活。

2.3 免疫程序不当造成疫苗相互干扰

在很近的时间内接种多种疫苗, 疫苗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如鸡的支气管炎疫苗对新城疫疫苗的干扰作用, 使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2.4 使用疫苗时操作失误

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全部或部分失活, 导致接种到机体内的有效疫苗剂量不足, 机体不能产生有效抗体水平。如强光照射, 高温保存超过规定使用时间 (4 h内用完) , 针头残留消毒药液等。

2.5 存在漏免现象

如鸡群免疫接种时, 抓鸡人员人为造成圈鸡时跑鸡;饮水免疫和气雾免疫时免疫均匀度差, 漏免现象严重;肌肉或皮下注射时将疫苗打飞针或疫苗倒流出来等;免疫过程中漏免严重, 造成防疫密度低, 使畜禽群中常有散在的非典型的发病情况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

2.6 免疫用具

注射器、针头等用具不适当或消毒不严格、不规范, 导致疫苗剂量低或效价降低。如注射器精确度差或定量控制失效, 导致免疫剂量错误;小剂量用大针头或大注射器, 导致免疫剂量不准确;针头、注射器、饮水槽消毒用消毒药物消毒而没有用生理盐水冲洗净, 导致疫苗效价低等。

3 动物身体素质因素

动物机体素质因素方面, 如处在疫病潜伏期、高应激状态, 存在母源抗体, 存在免疫抑制因子, 恶性肿瘤、免疫系统异常等, 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产生, 影响免疫效果和质量, 甚至发生免疫失败。

3.1 动物处于疫病潜伏期

使用疫苗时, 动物正处于疫病潜伏期或免疫空白期, 动物免疫后未产生抗体时遭遇强毒感染, 即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 造成动物发病, 导致免疫失败。

3.2 母源抗体或其他被动免疫对主动免疫的干扰

幼龄动物体内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能抑制弱毒疫苗的病毒和细菌, 使其不能在体内增殖,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注射抗病血清后进行免疫注射, 干扰机体产生抗体, 即被动免疫对主动免疫的干扰, 造成免疫失败。

3.3 动物机体内存在各种免疫抑制因子

严重的寄生虫感染 (如龚地弓形虫、小泰勒梨形虫和梨形虫等能刺激抑制细胞出现, 干扰巨噬细胞处理抗原, 释放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脂肪酸) , 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淋巴白血病、动物的艾滋病、传染性贫血因子等能使机体不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

3.4 幼龄动物免疫器官不成熟

幼龄动物过早接种死苗时, 不能产生理想的抗体水平。

3.5 动物自身机体因素

动物本身患恶性肿瘤, 处于高应激状态, 动物机体免疫球蛋白大量丢失, 消耗或合成不足, 自身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调节紊乱影响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4 饲养管理因素

动物饲养管理不善, 产生应激, 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营养不全面, 免疫期间应用药物等都影响免疫效果, 甚至发生免疫失败。

4.1 免疫前后管理不善产生应激

动物免疫前后, 如疲劳、过冷或过热、惊吓、粗野捕捉、混群、改变饲养方式等, 产生应激, 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降低, 使免疫达不到预期效果。

4.2 饲料对免疫的影响

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抑制免疫应答。饲料中营养不全面, 造成畜禽营养不良, 尤其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等的长期缺乏, 导致免疫失败。

4.3 药物的影响导致疫苗作用降低

在接种前后饲料含有抗生素或抗菌素类药物如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唑、敌菌净、喹乙醇等, 抗寄生虫类药物如莫能菌素、盐霉素、克球粉等 (抑制免疫应答) ,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等, 接种病毒疫苗后使用病毒灵和病毒唑等, 均可使疫苗免疫效力下降。

5 流行的疫病与免疫接种的疫苗血清型或亚型不相吻合

流行的疫病有很多血清型或亚型, 免疫接种的疫苗血清型或亚型不相吻合, 致使动物机体内对流行的传染病没有相应抗体, 不能保护机体发病。如注射O型口蹄疫活疫苗不能预防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发生, 注射禽流感H5N1灭活疫苗只能预防H5N1亚型禽流感, 而对H7H9亚型没有预防作用。吉

浅析动物疫苗免疫失败原因 篇2

1 产生的免疫时间不足

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产生免疫效力, 如果接种动物在接种时或接种后几天内感染相应病原, 由于动物还未产生或者是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就会出现临床疾病而导致免疫失败。这种情况通常是疫苗接种后很短时间出现的, 如果在晚些时候出现, 则由于动物已经开始产生免疫力, 病程会明显缩短, 症状也较轻。

2 由于疫苗原因造成的免疫失败

2.1 由于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导致的免疫失

败, 使用了不恰当的疫苗给正常的健康动物免疫接种不可能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免疫反应, 活疫苗中的细菌或病毒只有在动物体内存活并复制才会产生免疫效力。因此, 适当的保存条件和接种方法对维持疫苗的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保存疫苗的温度过高, 可能会引起疫苗失活。因此, 过了保存期的疫苗不能使用, 使用化学消毒剂处理过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果没有清洗干净, 残留的化学物质也会杀死活疫苗中的细菌或病毒。使用不当的疫苗稀释剂或用一种稀释剂混合多种疫苗也可造成活疫苗中细菌或病毒失活。多数冻干的活疫苗有自己独特的疫苗稀释剂, 使用不当会导致疫苗失活, 最显著的例子是马立克氏病活疫苗, 不同的稀释剂对疫苗的病毒活性影响很大, 即使是同一配方的不同批次的稀释剂, 有时差异也非常显著。一些疫苗的稀释剂含有防腐剂, 对活疫苗有灭火作用, 由于这个原因, 通常不建议用一个注射器同时稀释多种疫苗。

2.2 疫苗本身抗原含量不足或制苗菌株的免疫原性不好。

抗原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如果抗原含量不足, 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无论是活疫苗, 还是灭活疫苗, 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疫苗制造株本身的免疫原性不佳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3 疫苗免疫失败的宿主因素

因为动物对接种的疫苗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免疫失败。在幼龄动物, 由于影响疫苗产生免疫反应的母源抗体存在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早期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也能引起免疫失败。如猪瘟病毒持续感染母猪所产带毒仔猪, 由于在胚胎时期形成的免疫耐受, 当接种疫苗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效应, 常常出现免疫失败。

来源于初乳的母源抗体在被动免疫反应上的作用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这种抗体在幼年动物体内循环流动, 在疫苗产生免疫反应之前可以中和排斥接种的疫苗抗原。在疫苗产生免疫反应前, 母源抗体能中和外来病原微生物而在某段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就意味着即使幼年动物频繁地免疫接种, 仍然会因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而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效力, 出现病原感染而导致免疫动物发病。在母源抗体消失和疫苗免疫反应还未产生这段时间内, 是最容易发生感染引起疾病的,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 大量的强毒病原感染可以突破母源抗体的保护屏障而诱发动物发病。因此, 对畜禽圈舍经常清扫消毒, 在疫苗主动免疫产生的早期防止自然感染野毒是非常重要的。

对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等禽类疾病, 通常有经验的养殖场的兽医人员是通过不断检测母源抗体水平, 建立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来解决的。在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 就进行疫苗免疫接种, 这样既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又能缩短母源抗体和疫苗免疫的间隔期。有人报道, 使用低致病力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在1日龄时给鸡接种, 以解决母源抗体的干扰和早期产生免疫效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猪瘟, 尽管母源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在实际情况下, 实施初乳前的疫苗免疫接种,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不同动物中母源抗体保护作用是不一样的, 有的有保护作用, 有的则没有保护作用, 如由鸡毒支原体和猪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母源抗体没有保护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区别对待, 防止误以为所有母源抗体就可引起免疫保护, 延误了疫苗免疫接种时间。

由于不同因素, 包括应激、营养不良、合并感染、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或衰退, 也能引起免疫失败。如果免疫抑制发生在疫苗接种后的某一时间, 尽管开始产生了足够的免疫保护力, 但由于后来免疫效力降低了, 也可造成感染而发病。利用免疫抑制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也会导致免疫抑制而发生疾病感染。

4 由于免疫期太短产生的免疫失败

一般, 疫苗免疫后的免疫高峰期通常为免疫接种后2~6周, 维持一段时间后, 免疫力逐渐下降要维持良好的免疫效力, 通常是在第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再接种一次疫苗, 但如果动物在疫苗接种时出现应激反应, 它们就不能产生强有利的起始免疫反应, 或在应激免疫后数月感染了大量高致病性病原, 这些动物就会因没有持续的足够的免疫力而抵抗感染发病。我国在新城疫的免疫接种就是这样, 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1~2个月以后就要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 一只蛋种鸡一年要接种3~4次疫苗, 如果我们不及时再接种, 就会因免疫力下降而感染新城疫强毒导致疫病的发生。对待一些免疫期短的疫苗, 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在抗体滴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再次接种疫苗。

5 由于疫苗抗原和野毒株抗原结构差异而产生的免疫失败

对某种类型的传染病原, 特别是一些容易受到细菌表面成分产生的抗体攻击的细菌 (大肠杆菌) 和易发生基因变异的RNA病毒 (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 , 它们经常在抗原结构上发生变异, 导致同一种疫苗对这些变异的病毒或细菌免疫效力降低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因为在动物免疫中, 体液免疫的抗体介导保护是有效的, 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必须特异性地结合到细菌或病毒表面的重要抗原位点上。细胞介导免疫通常不像抗体介导免疫那样有菌株特异性。要确定疫苗免疫失败是不是由于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抗原性差异引起的, 必须要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菌 (毒) 株之间的抗原差异导致的免疫失败或免疫力降低的问题灭活疫苗比活疫苗表现得更为明显。

6 小结

由于疫苗原因导致的免疫失败有多种原因, 然而, 饲养人员的饲养知识和疾病防控知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养殖人员和疾病防御人员一定要熟知疫苗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 减少应激因素, 加强环境消毒和控制, 提高畜禽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疫苗免疫失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科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人群有8000人作为观察对象,经过随访乙型肝炎五项检测,发现有个别人没有产生抗体,分析其原因。

2 结果

8000人中,有75人没有产生抗体,发生概率为0.94%,发生的原因较多,详见讨论。

3 讨论

乙型肝炎疫苗在我国的应用证明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十分优良。血源疫苗的免疫原性随疫苗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其阻断HBV围生期传播的效果也与疫苗剂量呈正相关。据研究,乙型肝炎疫苗10μg/m L×3的阻断效果为50%;30、10、10μg/m L约70%;30μg/m L×3为80%左右。如不预先筛查孕妇的HBs Ag是否阳性,而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免疫,10μg/m L×3对新生儿保护率可达85%以上,如果用30、10、10μg/m L则保护率可达90%以上。前者HBs Ag阳性率可降至1%~2%,而后一方案HBs Ag则降至0.5%~1%。两种方案的保护作用均可持续12年以上。尽管这种血源疫苗安全、有效,但受血源限制不可能长久形成规模化生产。因此,自1999年起我国血源疫苗已停止使用,代之以重组表面抗原多肽疫苗。目前主要用酵母表达的表面抗原疫苗,这种疫苗在“a”抗原决定簇表位分布上与血源疫苗有所不同,但其免疫原性及保护作用均很好。

根据中国预防医科院病毒学研究所报道,他们对血源疫苗12年前瞻性流行病学观察效果进行了总结,认为其保护效果充分[1]。以抗-HBs阳性率动态观察为例,HBs Ag阳性母亲的小儿1岁时抗-HBs阳性率93.7%(S/N≥2.1)及87.87%(S/N≥10.0),3岁时分别为84.70%及69.40%,9岁时分别为63.62%及43.37%;HBs Ag阴性的母亲效果更好,1岁时分别为98.36%和98.96%,3岁时分别为88.78%和80.20%,9岁时分别为63.62%和43.47%。接种后小儿HBs Ag转阳情况:健康母亲的免疫儿童8235例中仅3例HBs Ag阳性(0.036%),阳转时间均在5岁后。HBs Ag阳性母亲的免疫儿童阳转率为0.368%,多发生在2~3岁。阳转的机制可能为HBV突变或分娩过程中HBV进入新生儿体内等。综合国内外资料,10%~20%的高危产儿不能得到疫苗的有效保护,即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指按照目前通用的0、1、6月方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针或联合应用高效免疫球蛋白后,婴儿的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滴度(抗-HBs<10 m IU/m L)或同时出现HBs Ag、抗-HBs阳性。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病毒方面:

病毒株在宿主免疫应答压力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发生变异,使得对正常毒株已获得免疫的个体对变异株又成为易感者。变异株能逃避正常的免疫而引起感染。HBV的前C区、前S区、S区、X区基因均可发生变异,其中S区的变异与对疫苗反应高度相关。HBs Ag有4个主要亚型adr、adw、ayr、ayw,4个亚型中有一个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HBs Ag264个氨基酸中124~147氨基酸区段组成了“a”决定簇,并形成一个双环状结构。“a”决定簇是中和抗体作用的主要靶抗原。因此,这个区段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可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业已明了,S区可出现多种变异,如点变异、核苷酸插入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第587位的鸟嘌呤为腺嘌呤所取代,从而使第145位的甘氨酸变为精氨酸,改变了原来的抗原性。上海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报道,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中HBV S变异株阳性率较高,可达30.3%,寡核苷酸探针可用以检测变异。研究对象为1324名出生于慢性HBV携带者母亲的婴儿,经0、1、6月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联用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且进行定期随访,出现以下情况者列为免疫失败。其结果l324名中106例为免疫失败,选择其中份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10份存在1个或1个以上碱基变异伴氨基酸变异,分别位于氨基酸残基113、126、127、131、143、161和175位[2]。

3.2 疫苗方面:

疫苗的效果与HBs Ag的纯度、佐剂、是否含前S蛋白关系较大。乙型肝炎疫苗所含HBs Ag纯度越高,应答效果越好。新佐剂SAF优于传统的明矾和氢氧化铝。含前S蛋白的疫苗有更好的免疫应答。

3.3 接种因素方面:

对接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较多,目前采用效率最高的是0、1、6个月方案,上臂三角肌注射,剂量不应小于10μg,阻断母婴传播多用30μg。

3.4 机体因素方面

3.4.1 HLA的遗传类型:有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应答者,最多的HLA亚型为DR7(48%),其次为B8(32%)、DR3和D7的结合型。由于上述亚型难以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因此难以产生有效的抗体应答。

3.4.2 免疫功能低下:

如艾滋病、免疫缺陷、HCV或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往往无应答。有人发现乙型肝炎疫苗无反应者的T细胞功能较差,IL-2、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较少。

3.4.3 HBV宫内感染:

HBV宫内感染被认为是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的重要原因。国内外研究指出,宫内感染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是与胎儿期接触HBV的抗原导致对HBV免疫耐受有关[3]。宫内感染HBV可能诱导了新生儿T辅助细胞对HBc Ag和HBe Ag的特异无反应性。这种T细胞耐受可能在携带病毒多年后被打破,往往伴ALT升高。这种变化可能与病毒前C区变异和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成熟有关。目前认为,免疫失败是由于HBe Ag的多肽片断能通过胎盘引起机体对HBe Ag的T细胞耐受所致。

参考文献

[1]吴华.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8):6-8.

[2]李国航,庄桂龙,瞿志军.应用胸腺肽和大剂量疫苗治疗成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671-673.

疫苗免疫失败 篇4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对策

1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1染病的因素

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就会明显影响和破坏生猪免疫系统的完整性, 导致猪只免疫效果低下。如果阴性猪群接种高致病性活疫苗, 会出现部分生猪染病等情况的发生。部分猪只患上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猪喘气病、圆环病毒病等) 后, 猪体的免疫系统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免疫抑制反应。如果猪只在接种疫苗前, 就已经感染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 检查时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 这时候接种疫苗, 会造成免疫失败甚至引起部分猪只发病等现象。只有健康的猪只免疫后才能产生坚强的保护力。

1.2疫苗和免疫程序的因素

养猪场采购了不达标或不合格的疫苗使用;疫苗在运输、贮存环节保管不当, 或疫苗超过有效期使用的;接种的疫苗毒株和传染病毒株血清型不同。部分养猪场在免疫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建立免疫程序, 不完整的建立防疫档案, 都会影响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

1.3免疫操作的因素

部分养猪场接种疫苗时器具和部位不严格消毒;或在免疫过程中不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 随意加大或减少疫苗使用剂量。免疫时注射深度不够, 疫苗注射到脂肪层, 造成机体无法有效的产生免疫应答。有些养猪户免疫接种后, 不完善免疫登记或不进行免疫记录, 常造成漏打或重复注射。

1.4饲养管理的因素

部分猪场选址不当或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建猪舍, 冬天不保温, 夏天闷热潮湿、不通风透气, 场地消毒不严或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就会埋下猪只感染各种疫病的隐患。养猪场饮水不干净、饲料营养不良或长途运输等, 也会导致猪只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有的养猪场在免疫前后给猪只滥用药物, 也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

2提高免疫效果的应对措施

2.1避免造成免疫抑制反应

接种疫苗前, 对猪只进行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和健康检查十分重要, 要采用“望、闻、问、切”等综合检查措施, 对猪只进行精神、食欲等情况的检查。只有健康的猪只, 接种疫苗后才能起到坚强的免疫作用。在接种活疫苗前后7天, 不能对猪只使用会导致疫苗敏感的消毒药品和药物。否则, 将影响注射疫苗的效价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2.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养猪场要通过本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和本场病原血清型检测后, 科学的制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程序, 要严格遵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具体要求, 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操作。要根据饲养猪只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 以及疫苗在猪体内是否会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2.3正确的使用疫苗

采购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生物制品生产标准要求, 从国家规定的合法渠道购进疫苗。并采取了正确、有效的运输途径和贮藏措施, 疫苗必须在有效期内才可使用。使用过程中疫苗解冻稀释的剂量一定要准确, 达到常温后才能使用, 要尽快将疫苗用完。使用前后器具要严格消毒, 接种疫苗前后注射部位要严格消毒, 做到一头猪更换一颗针头, 避免猪只病菌交叉感染而导致发病。

2.4加强饲养管理与免疫登记

养猪场要给动物提供舒适的生产环境, 尽量避免人为和环境条件给猪只造成应激反应。生产环节饲喂优质全价的配合饲料, 严禁饲喂变质的饲料及其产品。对已经免疫的猪只做好防疫登记;对怀孕期间的母猪, 待生产、仔猪断奶后应及时进行补免;对临床检查染病的猪只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 待健康后再进行补免。

2.5慎重从外地引进种猪

养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进行发展。确需从外地引进种猪, 引种前要对当地动物疫情进行详细调查、了解, 要提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调运前要查阅猪群免疫记录和档案, 并经调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到场检疫合格后, 才能运输。新引进的种猪到达目的地后, 要在隔离舍饲养观察45天以上, 并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 方可合群饲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

3结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查找原因的同时, 要树立多病因论的观点, 对猪群的猪只的健康状况及染病、疫苗和免疫程序、免疫操作、饲养管理与环境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对本地区和养猪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 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原因, 利用逐个排除法, 得出客观、科学的解决方案和免疫措施。

参考文献

[1]祁晓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失败原因及防控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 2008, (17) :42-43.

疫苗免疫失败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疫苗

猪用O型口蹄疫浓缩灭活疫苗由农业部定点生物制药厂生产, 批号0901001和0904003;猪瘟活疫苗由农业部定点生物制药厂生产, 批号09880983。

1.1.2试验动物

试验用猪选自沈阳地区5家饲养管理正规、免疫规范的规模化猪场临床健康、营养良好、口蹄疫与猪瘟基础抗体水平相近的40日龄仔猪。

1.1.3诊断试剂

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09101901和2010030101;猪瘟IHA抗原 (批号090824) 、阳性血清 (批号090702) 、阴性血清 (批号090429) 、稀释液 (批号090715) 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1.2方法

1.2.1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注射免疫的免疫程序

仔猪40日龄时于颈部两侧进行O型灭活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2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

仔猪40日龄时进行初免,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3猪瘟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

仔猪40日龄时进行初免, 免疫剂量和免疫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

1.2.4样品采集

各场选取O型口蹄疫和猪瘟基础抗体接近的40日龄仔猪30头份, 分为3组, 每组10头份。第1组按免疫程序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第2组只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第3组只进行猪瘟免疫注射。以上3组免疫方法均为肌肉注射, 免疫剂量按照说明书。分别于一次、二次免疫28 d后各采集10份血清样品, 共计240份血清样品, 应用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试验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保护监测;应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猪瘟免疫抗体监测。

1.2.5检测方法

免疫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猪血清样品采用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 (LPB-ELISA) 试验进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免疫猪瘟疫苗的猪血清样品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IHA) 试验方法检测进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

1.2.6判定标准

O型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试验的抗体效价≥26时判定为合格;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25时判定为合格。

1.2.7分点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与单独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配对样品T检验方法对分点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与单独免疫注射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进行分析, 了解两者的相关性。

2 结果

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免疫后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监测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仔猪4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的组一免后28 d时O型口蹄疫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合格率分别为1:76.5和45.0%, 与只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的组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不显著 (P>0.05) ;仔猪7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加强免疫注射的组二免后28 d时O型口蹄疫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分别为1:221.7和90.0%, 与只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的组二免后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也不显著 (P>0.05) 。

从表2可以看出, 仔猪4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免疫注射的组一免后28 d时猪瘟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7 log2和92.5%, 与只进行猪瘟活疫苗免疫注射的组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不显著 (P>0.05) ;仔猪70日龄时进行O型口蹄疫疫苗与猪瘟疫苗同步分点加强免疫注射的组二免后28 d时猪瘟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9 log2和100.0%, 与只进行猪瘟活疫苗免疫注射的组平均抗体效价和抗体群体合格率经SPSS软件分析差异也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仔猪在40日龄时, 无论是单独注射口蹄疫浓缩灭活苗, 还是分点同时注射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 结果产生的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经生物统计分析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给仔猪同时分点注射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 不会影响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从口蹄疫防治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同时分点注射免疫。

本研究中仔猪在40日龄时同时分点注射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与单独注射猪瘟活疫苗, 结果产生的猪瘟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 经生物统计分析, 差异不显著。说明给仔猪同时分点注射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和猪瘟活疫苗, 不会影响猪瘟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和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

狂犬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篇6

关键词:狂犬疫苗,应答,免疫接种

狂犬病 (Rabies) 是由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死率高达100%。预防狂犬病的惟一有效措施是接种狂犬疫苗[1]。为了解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笔者对在梨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狂犬病疫苗、并能接受检测的被动物咬 (抓) 伤者进行免疫后抗体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梨树地区2004年9月-2008年6月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狂犬疫苗的491例被狗、猫、鼠等动物咬 (抓) 伤者, 同时用85份未注射狂犬疫苗的正常人血清做对照。

1.2 试剂

狂犬疫苗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20040304-5、20050405-1、20060304-3、20070818-4) , 抗狂犬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由兰州物生制品研究所提供。

1.3 方法

对患者伤口做常规冲洗处理, 重者同时进行半量皮下浸润注射和半量肌肉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总剂量按20 IU/kg) 。之后按两个程序接种狂犬疫苗:轻者按0、3、7、14、28天各1针次, 共5针次程序免疫;重者按9针7次程序免疫 (0、3天, 各1次2针后, 按7、14、28天各1针次, 此后的第15天、75天加强2针次) 。于最后1针1个月后采静脉血3 ml, 分离血清;同时取未注射狂犬疫苗的正常人血清做对照。用ELISA试盒按下列步骤检测样本中抗狂犬病毒抗体IgG:①在酶标板上做好标记 (包括:样品孔、阳性对照2孔、阴性对照2孔和空白对照1孔) ;②加样:将稀释10倍样品、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加入对应孔内 (100 μl/孔) , 空白对照孔不加;③孵育:将酶标板置37 ℃孵育 30 min;④洗板:倾去酶标板内液体, 用洗涤液洗涤5次, 最后一次拍干;⑤加二抗:将酶结合物加入各孔 (100 μl/孔) , 空白对照孔除外, 37 ℃孵育30 min;⑥洗板:按 (4) 重复操作;⑦加底物:将底物液A、B加入各孔 (1滴/孔) , 混匀后置37 ℃ 10 min;⑧结果:15 min内测定OD值;⑨判定标准:待检血清OD值≥阳性对照血清OD值者判为阳性, 其余判为阴性。

2结果

2.1 抗-RA阳转与性别的关系

共检标本491例, 阳性结果为407例, 抗-RA的阳转率为82.89%。其中男性267例, 女性224例, 男、女比为1.19∶1。男、女抗-RA阳转率分别为83.15%和82.59%,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 P>0.05) 。

2.2 抗-RA阳转与年龄的关系

见表1。本次检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75岁。抗-RA阳转率≤20岁组与21~49岁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0岁组、21~49岁组与≥50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2.3 加强免疫后的抗体测定

491例接种狂犬疫苗后的血清中仍有17.11%抗-RA为阴性。其中的84例加强免疫2~3针后, 58例抗体阳转, 阳转率69.05%。

2.4 接种反应

接种狂犬疫苗者中, 收到94例反馈信息, 其中5例发生局部接种反应, 占5.32%;52例注射抗狂犬血清者, 未发生任何副反应。

3讨论

接种狂犬疫苗后检测抗狂犬抗体水平是评价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491例动物咬伤者全程免疫后, 抗-RA阳转率为82.89%, 比覃文武[2]报道的阳转率92.06%、王兆芳[3]报道的阳转率95.6%和胡锦流[4]报道的阳转率91.67%低, 且有17.11%的患者未测到抗体, 与文献报道的疫苗不能达到100%的保护相符[5]。

从结果分析中可以发现, 相同程序注射狂犬疫苗后, 性别间抗-RA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男女机体对狂犬疫苗的敏感性相近。笔者还对85份未注射狂犬疫苗的正常人血清做了抗-RA检测全部为阴性。说明正常人群在无病毒暴露的情况下, 无隐形感染存在[6]。不同年龄组间的抗-RA阳转率有一定的差异, 这与随年龄增大、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的规律基本符合。儿童、青年免疫应答能力较强, 5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高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抗-RA阳转率相对偏低, 提示被动物咬伤的大龄人应适当加强免疫。

追踪发现, 84例抗体阴性中的58例加强免疫2~3针后才出现抗-RA抗体阳转, 说明加强免疫能提高免疫成功率, 但仍有少数患者仍未见抗体阳转, 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免疫应答迟缓等或免疫功能差异有关。对于免疫应答迟缓的人群如何使之更快产生抗-RA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为100%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被动物伤后唯一有效防病方法是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注射狂犬病血清和全程足量疫苗接种。因此, 提高人们的狂犬病预防知识, 增强医务者的职业道德和防治水平, 是今后狂犬病预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贾芙蓉, 芦天林, 杜双兰, 等.狂犬病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观察〔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89, 5 (6) :41-42.

〔2〕覃文武, 李志式.高州市529例犬伤者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J〕.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5) :34-35.

〔3〕王兆芳, 秦阿敏, 叶立新, 等.接种狂犬疫苗后抗体阳转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杂志, 2001, 16 (8) :305.

〔4〕胡锦流, 孙辉, 武道珍, 等.精制狂犬疫苗与浓缩狂犬疫苗效果与安全性配比分析〔J〕.疾病监测杂志, 2002, 17 (11) :434-435.

〔5〕褚佩英.狂犬病毒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二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3, 13 (1) :123.

正确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篇7

购买疫苗时不能贪图便宜, 一定要到当地信誉高的兽药店里购买, 并选用国家正规生物制品厂的产品, 确保疫苗的有效性。购买时严格检查疫苗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疫苗瓶有无裂痕、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有无异物等, 出现任何一项不合格都不能购买。

2 疫苗的运输与保存

2.1 运输

运输疫苗要严格执行冷链系统, 防止高温和日光暴晒, 防止疫苗反复冻融, 冬季运送灭活疫苗要防止冻结。

2.2 保存

病毒性冻干疫苗应在-15℃以下保存, 一般保存期为2年。细菌性冻干苗-15℃以下保存, 一般保存期为2年;于2~8℃下保存, 保存期为9个月。油佐剂灭活疫苗、铝胶佐剂疫苗、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均应在2~8℃下保存, 严禁冻结。耐热保护剂疫苗可在常温下保存。所有疫苗使用前一定要摇匀。

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和本猪场疫病的流行情况和规律, 并根据猪的种类、年龄和健康状况、猪场的生产实践与饲养管理水平、血清学检测及母源抗体的干扰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因素来合理制定。

4 选择优质的稀释液

病毒性活疫苗应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细菌性活疫苗必须使用铝胶生理盐水稀释;某些特殊的疫苗用特殊的稀释液稀释。稀释液尽可能减少热源反应, 否则会造成免疫失败。

5 疫苗稀释后的有效时间

疫苗应该恢复到室温后再稀释, 防止温差过大对疫苗造成破坏, 疫苗稀释后其效价会不断下降, 温度15℃以下4h失效、15~25℃2h失效、25℃以上1h失效。建议在有效期内尽快用完。

6 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

根据疫苗的流行和疫苗的情况, 选用不同的接种方法。肌肉或皮下 (猪瘟、蓝耳、伪狂犬) 、滴鼻 (伪狂犬、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穴位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疫苗) 等。

7 不要随便联合使用疫苗

动物机体对抗原 (疫苗) 的刺激反应是有限的, 同时接种疫苗的种类或数量过多时, 不仅妨碍动物机体针对疫苗毒高水平免疫力的产生, 而且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而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 因此免疫时尽量使用单独的疫苗。弱毒疫苗的联合应用可能出现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和互不干扰等情况, 故在没有科学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时, 不要随意将2种不用的弱毒疫苗联合使用。2种病毒性弱毒疫苗可间隔7~10d使用, 以免产生相互干扰。

8 注射疫苗前后注意环境、饲料、药物的影响

免疫接种时尽量选择晴朗的天气, 尽量减少环境的应激, 夏季选择早上、冬季选择中午。注射疫苗前后几天要注意饲料中蛋白质的足量供给, 并尽量减少饲料的霉菌污染。病毒性疫苗注射前后3d不使用干扰素等抗病毒和抗菌药物。注射活菌苗前后7d不使用抗生素。免疫前后几天不要使用会造成免疫抑制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磺胺类及糖皮质激素类等。免疫时尽量使用些免疫增强剂。

9 根据猪群体情况接种疫苗

妊娠母猪尽可能不接种弱毒活疫苗, 避免经胚胎传播造成仔猪带毒。体温升高、猪群不稳定、老弱病残猪尽量不接种疫苗。

1 0 针头的选择

注射疫苗时要一猪一针头, 防止交叉感染。准确注入肌肉内, 防止注入脂肪层造成免疫失败。

1 1 剂量的要求

根据猪体状况及疫病流行情况, 按照规定的免疫剂量合理注射, 不要人为的加大剂量, 防止剂量过大导致的免疫麻痹, 防止在高抗体水平时接种疫苗, 以免发生中和反应, 反而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

1 2 注意疫苗反应

疫苗接种后一般都有轻重不同的反应, 因此接种后要认真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轻微反应:精神不振、减食、卧地、体温升高、嗜睡等, 不必治疗, 1~2d可自行恢复。严重反应:注射疫苗后发生急性过敏反应, 表现为呼吸加快、喘气、眼结膜发红、发抖、皮肤红紫或苍白、口吐白沫、站立不稳、倒地抽搐等。对于这种情况可立即注射0.1%肾上腺素1ml, 或者地塞米松10mg (孕猪慎用) 盐酸氯丙嗪每千克体重1~3mg, 必要时候注射樟脑、尼可刹米等强心剂。更严重时除使用上述抢救方法外, 还应立即静脉注射5%葡萄糖500ml、VC1g、VB60.5g, 如果疫苗注射时候配和免疫增效剂, 可减少过敏反应, 注射后产生抗体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长、并可减少因免疫抑制病引起的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

上一篇:VaR理论下一篇:影响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