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共7篇)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1
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2, N28株) 和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1, Re-1株) 各3批, 以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 (H5N1, Re-1株) 推荐的免疫程序和剂量分组免疫5周龄SPF鸡和5周龄SPF鸭。结果为: (1) 免疫后1周, 各免疫组均未测到HI抗体; (2) 鸡免疫后4~5周, HI抗体效价达到峰值1∶26.0~1∶27.0, 随后2周下降相对较快, 平均每周下降0.3~0.7个滴度, 之后HI抗体效价缓慢下降, 直到试验结束, 平均每周下降0.04~0.17个滴度; (3) 免疫后3周内, 两种疫苗刺激鸡产生的HI抗体效价均高于相应批次疫苗免疫鸭产生的HI抗体效价, 免疫后第2周相差1.9~2.3个滴度, 免疫第3周相差1.6~2.0个滴度; (4) 两种疫苗免疫鸡和鸭后, 各时期HI抗体效价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日龄健康海兰褐蛋鸡, 购于泰安东岳种禽有限公司。
1.2 试验材料
96孔V型微量反应板、移液器、生理盐水、1%鸡红细胞悬液。禽流感H9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由中国科学院提供;禽流感灭活疫苗 (H9亚型) 购于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动物的处理
600只健康海兰褐蛋鸡根据不同免疫途径随机分为A、B、C、D、E 5组, 每组120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颈部皮下注射、C组为胸部肌肉注射、D组为翅根部肌肉注射、E组为腿部肌肉注射。在45日龄、95日龄分别注射禽流感灭活疫苗 (H9) 0.5 ml。试验在相同的环境下, 采用同种饲料进行饲喂, 同一免疫程序 (表1) 进行免疫预防, 每隔3d随机选取15只鸡翅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根据HI法检测鸡只的抗体水平, 根据平均值绘制抗体消减曲线。
1.4 抗体水平检测
采用血凝 (HA) 与血凝抑制试验 (HI)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36-2003) 。
(ml)
2 结果
不同防疫部位下禽流感 (H9) 抗体滴度见图1, 45日龄免疫禽流感H9亚型疫苗后, D组 (翅根部肌肉注射) 抗体上升速度最快, 57日龄达到阶段性最高值, 为8.2 log2, B组 (颈部皮下注射) 上升速度最慢, 这主要因为肌肉注射, 吸收速度比皮下注射快, 产生抗体也较快, 而皮下注射, 疫苗吸收缓慢而均匀, 产生抗体比较慢;57~72日龄, B、C、D、E组抗体水平基本一致, 抗体曲线变化相吻合且抗体水平一直维持在6log2以上;72日龄以后, E组 (腿部肌肉注射) 抗体滴度平均值最高, 且E组抗体滴度较其他组高0.5~2.0个滴度, B、C、D组抗体水平比较稳定, 均匀度也较好。
3 讨论
通过45日龄、95日龄2次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 由H9亚型抗体变化曲线可清楚的看出腿肌注射效果最好, 抗体滴度比颈部皮下、胸部肌肉、翅根部肌肉3种注射部位高;而颈部皮下、胸部肌肉、翅根部肌肉3种注射部位免疫效果基本一致。
腿部肌肉注射禽流感灭活疫苗 (H9N2亚型) , 颈部皮下注射禽流感二价灭活疫苗 (H5+H9) 、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 (H5N1, Re-4+-5株) 、禽流感灭活疫苗 (H9N2亚型) , 胸肌注射禽流感灭活疫苗 (H9N2亚型) 、传染性法氏囊卵黄抗体;翅根部肌肉注射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 (H5N1, Re-4+-5株) 、禽流感灭活疫苗 (H9N2亚型) 。除了腿部肌肉外, 其它防疫部位均注射两种以上疫苗, 而且每个部位吸收疫苗是有限的, 防疫频繁、疫苗剂量过大均会影响到疫苗的吸收效果。在实际操作中, 要熟练掌握各种防疫手法, 不能因为省时省力而每次都注射在同一部位, 不利于疫苗的吸收,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整个蛋鸡的饲养过程中, 疫苗的免疫作统筹的安排, 尽量不要短期内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同一部位油苗的注射最好低于3次。
摘要:通过45、95日龄2次禽流感灭活疫苗 (H9N2亚型) 的免疫, 探讨不同免疫途径对禽流感 (H9) HI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腿部肌肉注射免疫效果相对较好, 抗体滴度平均值较其他组约高0.5~2.0个滴度, 抗体维持时间也较长。而颈部皮下、胸部肌肉、翅根部肌肉3种注射部位免疫效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部位,免疫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康震, 陈化兰, 唐秀英.97香港禽流感[J].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 20 (3) :187-191.
[2]易波.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危害及预防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2) :61-63.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用抗原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未浓缩的新城疫抗原、不同浓缩倍数的流感抗原。
1.1.2试验用疫苗鸡新城疫、禽流感(H9N2 HP株)二联灭活疫苗由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试验抗原乳化而成,批号:SY2015003。
1.1.3试验用鸡21日龄SPF鸡40羽。SPF蛋由济南斯帕法斯家禽有限公司提供,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行孵化。
1.2试验方法
1.2.1疫苗的制备使用生产中的新城疫和禽流感抗原,新城疫抗原为收获的未浓缩的抗原,禽流感抗原为收获的未浓缩的抗原、进行3倍浓缩的抗原、进行6倍浓缩的抗原。将新城疫抗原与各组禽流感抗原加入4%吐温作为水相,按水相与油相比为1:3的比例,使用试验型高速剪切机,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进行剪切、乳化制成油包水剂型的单苗,然后将新城疫单苗与各组禽流感单苗等量混合均匀作为不同组的鸡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疫苗;流感抗原未浓缩的疫苗样品为A组,流感抗原3倍浓缩的疫苗样品为B组,流感抗原6倍浓缩的疫苗样品为C组。
1.2.2试验分组SPF蛋进行孵化,出壳的雏鸡由本公司自行养至21日龄。选择健康有活力的鸡40羽,随机选10羽编为A组,免疫A组疫苗样品;随机选10羽编为B组,免疫B组疫苗样品;随机选10羽编为C组,免疫C组疫苗样品;余10羽编为D组,为空白对照组。并对每羽鸡打上翅标编号,试验鸡在免前、免后均在隔离器内喂养。
1.2.3免疫方法分别将A、B、C组新-流二联灭活疫苗样品免疫21日龄SPF鸡,每羽颈部皮下注射0.3 m L;空白对照组均不免疫。
1.2.4抗体监测各免疫组与对照组均于20日龄(即免前)及免后7、14、21、28、35 d进行采血,检测新城疫与禽流感抗体。
1.2.5抗体检测方法抗体检测应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的方法,具体步聚:用PBS将待检血清做2倍系列稀释,加入含4HAU血凝素抗原液,并设PBS和4HAU血凝素抗原液对照,充分振摇后,置室温下至少20 min或在2~8℃下40~60 min,再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置室温20~40 min或置2~8℃下40~60 min,当红细胞对照孔中的红细胞呈显著钮扣状时判定结果,以使红细胞凝集被完全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判定终点。
2结果
从新城疫、禽流感抗体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图1-图2),对照组新城疫、禽流感抗体在各日龄均为阴性,免疫组新城疫、禽流感抗体均从免后7 d开始迅速上升,免后21 d上升至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各免疫组疫苗的新城疫抗原含量一样,所以,免后各时间的抗体基本一致。而不同组的流感抗原含量不一样,免后14 d、21 d的抗体有较大的差别,浓缩倍数越高,两个时间段的抗体值越高;免后28 d及以后,各组流感抗体又非常接近。
3结论与讨论
1)目前市场上对新城疫、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不一,与各厂家疫苗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各厂家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病毒含量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厂家抗原效价低,有的抗原效价高,部分厂家的抗原进行了不同倍数的浓缩。本试验免疫不同浓缩倍数流感抗原制备的疫苗后,抗体水平结果可以反映不同组疫苗免疫效果的确有一定的差别。在郑世兰等[8]的研究中提到,提高单位体积的抗原含量是联苗生产的技术关键,而抗原浓缩是达到此目的的理想办法;在张健等[9]的研究也说明这一点,生产鸡用联苗尤其是生产四联苗,单位体积内抗原含量是关键,而单纯改变疫苗乳化工艺中的油水比例以及通过改变病毒增殖条件均不能达到多联苗生产所需要的抗原含量。因此,寻求一种抗原浓缩的方法使每羽份疫苗中含有足够的抗原,同时使免疫剂量尽量减小,是四联苗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还有一些关于不同免疫剂量的免疫效果的研究也同样说明疫苗中抗原病毒含量的重要性,如温志芬等[10]研究结果显示,0.5m L/羽剂量的免疫效果比0.1 m L/羽和0.3 m L/羽剂量的免疫效果好,免疫剂量大表明注射到机体中的抗原含量也相对多,免疫效果更好。
2)新城疫、禽流感抗体的产生与抗原毒价(病毒含量)呈正相关,抗原毒价越高,抗体产生水平越高,持续期长[11]。因此,在生产中提升疫苗中的抗原病毒含量是关键,作为疫苗厂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抗原的病毒含量,如通过抗原生产工艺改进来提升抗原的效价、通过抗原的浓缩提升抗原的病毒含量等。本试验结果表明,禽流感早期抗体的产生与抗原的病毒含量呈正相关,在免疫后期抗体趋于一致。
3)目前,禽流感感染禽很大一部分在早期,如一个月内的小鸡,甚至是10日龄左右的雏鸡。而用现有灭活疫苗免疫后,产生抗体较缓慢,不能产生可保护的抗体水平,所以,在小日龄鸡上免疫效果不佳。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浓缩提升抗原病毒含量,免疫后14~21 d的抗体有相应的提升,有更好的免疫效果,但是从生产成本上核算,成本增加了不少,很多厂家难以接受。目前也有很多厂家在寻找更好的方法,如在疫苗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来提升免疫效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赵占民等[12]、陆新浩等[13]在研究中提到,免疫增强剂是一类单独使用或与抗原同时使用、通过非特异性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缓解由环境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和条件性疾病。
摘要:将未浓缩的新城疫抗原分别与未浓缩的、浓缩3倍、浓缩6倍的禽流感抗原混合,并制备成三组鸡新城疫、禽流感(H9N2 HP株)二联灭活疫苗(简称新-流二联灭活疫苗),分别免疫21日龄SPF鸡,每羽0.3 m L,同时设置未免疫的空白对照组,免疫组与对照组均在免疫前及免疫后7、14、21、28、35 d进行采血,检测新城疫和禽流感抗体。结果发现,各免疫组在免后不同日龄的新城疫抗体基本一致,禽流感病毒抗原浓缩倍数越高(即禽流感病毒含量越高)的新-流二联灭活疫苗,免后14、21 d的抗体也越高;从免后21 d开始,各免疫组的禽流感抗体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免疫后禽流感抗体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该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以通过浓缩提高抗原病毒含量的方法来提高免后早期抗体水平,取得良好的早期免疫效果。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免疫用疫苗
重组H5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
1.2 试验用鸭
由上海奉贤某鸭场提供1日龄无免疫鸭苗160羽。
1.3 免疫程序
11日龄时进行免疫,分组情况如下:A、B组免0.5 mL,C组免0.8 mL,D组免1 mL,E组为非免疫对照组;39日龄时B组1 mL剂量二免;A,B,C,D组每组30羽,E组40羽,每次随即抽取20羽。
1.4 体液抗体检测
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鸭血清HI抗体效价,具体参照GB/T 18936-2003。
1.5 细胞因子浓度水平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测定鸭血清中4种细胞因子含量,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中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编号分别为E0049du(r-IFN)、E0073du(IL-2)、E0077du(IL-4)和E0080du(IL-8)。用系列标准品结果定量计算样品浓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将导出的样品浓度列表做趋势图。
2 结果
2.1 血凝抑制试验
结果见图1。A组效价在首免30 d(41日龄)达到峰值6 lg2后下降;B组效价在二免12 d(51日龄)达到峰值9 lg2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7 lg2以上);C组效价在首免35 d(46日龄)达到峰值6.5 lg2;D组效价峰值仅4 lg2,这是因为首免剂量大(1 mL),鸭应激反应较强,影响了抗体水平的上升。从监测到的具体效价水平来看,B组首免4周后效价水平在3 lg2~4 lg2之间,适宜进行二免。
2.2 细胞因子浓度结果见图2~图5,具体如下:
1)r-IFN浓度仅在A组36日龄和B组21、31日龄出现变化,其峰值(21~28 pg/mL)与其他因子浓度水平相比较低。
2)IL-2浓度在A组的31日龄(418 pg/mL),B组31日龄、51日龄(210 pg/mL、270 pg/mL),C组46日龄(247 pg/mL)出现峰值,A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免疫组。
3)A、B、C 3组IL-4浓度均于21日龄出现浓度峰值。另外,在B组的41日龄(372 pg/mL)出现另一峰值。
4)4个免疫组的IL-8浓度均于31日龄出现峰值,另外,在B组的46日龄(1 281 pg/mL)出现另一峰值。
3 讨论
1)从图1可以看出,各免疫组在首免20后(31日龄)均可以达到4lg2的抗体水平,0.8 mL组(C组)效价上升最快,首免15 d后效价水平便一直高于4lg2。抗体效价在二免3周后后可达到9lg2,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在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后,除r-IFN外各细胞因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平增长,由于该疫苗使用无免疫原性的油乳佐剂,故这种增长显然由于H5亚型禽流感灭活抗原的缓慢释放刺激机体所产生[1,2]。
3)从图3-图5中可以看出,体液抗体在疫苗免疫后一直处于平稳上升趋势,而IL2、IL-4和IL-8的浓度变化并非如此,而是在迅速达到峰值后,分别在首免10~20 d后开始下降,在二次免疫中再次上升到更高水平。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禽流感免疫中,细胞因子水平虽与体液抗体水平呈一定相关性[3],但由于其具有协同性、叠加性和拮抗性等特点,浓度变化不同于体液抗体。
4)从图3-图5中可以看出,一般在IL-2、IL-4和IL-8浓度峰值出现后5~15 d,体液抗体效价出现峰值。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细胞因子变化与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为评价禽流感疫苗免疫保护力提供了新思路。
5)D组的体液抗体和细胞因子浓度一直处于低水平,呈明显相关性,可能正是因为其低下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法介导足够强的体液反应所造成。这也提示我们,在鸭的禽流感免疫中,虽然在加强免疫或紧急接种时可以通过增加免疫剂量来刺激机体产生更加坚强持久的保护,但在首次免疫时不宜剂量过大。
摘要:选取健康无免疫白羽肉鸭160羽分为A、B、C、D、E五组。A组~D组分别免疫0.5mL、0.5mL、0.8mL、1mL重组H5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E组为非免疫对照组。在39日龄,B组1mL剂量进行二免。免疫后,每隔5d用血凝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别监测体液抗体和细胞因子(r-IFN、IL-2、IL-4和IL-8)浓度水平。结果表明,A、B、C、D各组试验鸭在疫苗免疫后体液抗体和细胞因子均出现增长并呈一定相关性,E组无增长趋势。
关键词:鸭,禽流感,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1]贾立军,刘秀梵,卢建红,等.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力[J].畜牧兽医学报,2004(35):542-545.
[2]付朝阳,于康震,唐秀英,等.H9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免疫产生期内T淋巴细胞表型亚类的检测与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23(6):430-433.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5
SI疫苗免疫接种能最有效地防止病毒扩散和流行,获得有效的保护作用[6]。本研究对本地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对该苗进行评价,为今后在生产应用中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猪流感疫苗
(H1N1+H3N2)油乳剂灭活疫苗,本实验室制备。
1.1.2实验动物
260日龄后备母猪,广东开平某猪场。
1.1.3主要试剂
猪流感病毒H1、H3标准阳性血清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2免疫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二价灭活苗给后备母猪免疫接种,免疫剂量为3m L/头。首免后1个月进行二免,剂量为3ml/头。
1.3血清样品采集
在免疫前当天、免疫后每个月每组固定采血10头免疫组的后备母猪和10头对照组,经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并置-20℃保存。
1.4猪流感HI抗体检测方法
处理后的血清,按《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 (GB/T18936~2003) 提供的HA和HI试验方法稍加改良,使用0.7%的公鸡红细胞。
2试验结果
(1)疫苗免疫后1个月H1亚型猪流感抗体水平达到9.05Log2,二免后2个月达到高峰10.15Log2,随后下降,到第5个月抗体水平维持大于8log2ㄢ
(2)疫苗免疫后1个月H3亚型猪流感抗体水平达到6.50Log2,二免后3个月达到高峰10.05Log2,随后下降;到第5个月抗体水平维持大于6log2ㄢ
(3)从抗体水平总体看H1明显高于H3。
3讨论与分析
(1)本试验在接种疫苗前、后3d,每天进行体温检测,检测结果为个别母猪在接种后的第1、2天体温有所提高约0.1~0.5℃,但到第3天体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对采饲量没有影响,无其他不良反应。
(2)本研究先从广东某种猪场表现发烧和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的猪群采集样品,用鸡胚接种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猪流感病毒。经RT-PCR、血清学鉴定、理化特性检查、电镜观察、生物学特性检查和人工致病试验,结果分离到H1N1亚型4株;H3N2亚型5株[7,8]。各挑选1个毒株分别接种鸡胚增殖,制备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并通过实验室的安检查和效检都表明安全有效。
(3)从试验结果看,H1亚型的HI抗体水平上升较快并能维持较长、较高的水平;但H3亚型HI抗体水平刚好相反上升较慢并维持较短,这是否与病毒本身特性有关还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4)据报道,SI的HI抗体水平达到6log2~7log2以上时,对猪群能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9];本研究的 (H1N1+H3N2) 油乳剂灭活疫苗的H1和H3亚型猪流感HI抗体水平都高于6log2,并能维持6个月以上,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5)该疫苗在某种猪场进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具有安全、有效,对仔猪、母猪均具有免疫保护,有效降低呼吸道症状,增加平均日增重,显著改善饲料转化率。
摘要:本研究对同1条生产线的1683头后备母猪接种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 免疫后对试验组和非免疫组定期进行抽样采血, 检测HI抗体水平, 计算各组猪群的平均抗体水平。结果表明, 第1次免疫后1个月H1NI抗体水平为9.05log2, H3N2抗体水平为6.50log2;在2免后2个月H1N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为10.15log2, 而在2免后3个月H3N2抗体水平达到高峰为10.05log2;然后抗体水平逐步下降, 免疫组H1抗体水平大于8log2, H3抗体水平大于6log2的时间可维持6个月以上。
关键词:猪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抗体动态
参考文献
[1]周庆丰, 马静云, 曹永长等.H1亚型猪流感病毒广东株HA基因的原核表达[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8 (1) :105-108.
[2]程珏益, 徐军, 徐成刚等.猪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毒力检测[J].中国兽医杂志, 2007, 43 (1) :28-29.
[3]徐军, 董尚智, 廖明等.规模化猪场H1亚型猪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的抗体变化动态[J].中国兽医杂志, 2007, 43 (1) :59-60.
[4]徐军, 董尚智, 廖明等.规模化猪场H1亚型猪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的抗体变化动态[J].中国兽医杂志, 2007, 43 (1) :59-60.
[5]杨焕良, 乔传玲, 陈艳等.猪流感病毒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动物医学进展, 2007, 28 (1) :42-45.
[6]高永锐, 陆有飞, 卢桂娟等.猪流感 (H3N2亚型) 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及攻毒试验[J].广西畜牧兽医, 2008, 24 (3) :131-133.
[7]温纳相, 吴德铭, 宋延华等.不同亚型猪流感病毒双重RT-PCR快速检测[J].畜牧与兽医, 2008, 40 (12) :83-85.
[8]温纳相, 吴德铭, 宋延华等.猪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J].动物医学进展, 2009, 29 (4) :53-55.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6
只需打一针,就可以预防禽流感 (H9)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四种常见高危害禽病,而且使用户成本节约一半。这样省力省钱的新型疫苗,已被研制成功了。
由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在国内首创禽流感 (H9) 四联灭活疫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禽用多联灭活疫苗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禽流感 (H9) 四联灭活疫苗是目前预防禽流感 (H9) 等四种重要家禽疫病最经济高效的疫苗,可大大降低免疫注射劳动强度及应激反应,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对保障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打破国外制药企业的暴利销售具有重要意义。该疫苗已经投放市场,预计在三年的新药保护期内,每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亿元。
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猪试验猪由辽宁某种猪场 (该场为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阳性场) 提供。选择该场6月3~5日出生的10窝新生健康仔猪共计105头参加免疫效果监测试验。
1.1.2试验用疫苗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 购自国内某生物制品公司, 批号:1212005。
1.1.3检测试剂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 购自北京世纪元亨生物技术公司, 批号:PCV20130508E;猪2型圆环病毒核酸荧光PCR检测试剂盒, 购自达安生物技术公司, 批号:2013001、2013002。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猪分组将10窝105头仔猪按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同窝不分公母,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1头, 对照组54头, 试验组打蓝色和绿色耳标号, 对照组打黄色耳标号, 同窝不同组仔猪混合饲养, 其他饲养管理及防疫措施相同。具体见表1。
注:10日龄前, 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死亡2头, 死亡数的个体号未列入表格。
1.2.2参试猪免疫及采样检测程序
1.2.2.1免疫程序试验组仔猪达14日龄时, 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首次免疫, 免疫剂量按疫苗说明书要求, 每头仔猪颈部肌肉注射1 m L, 对照组仔猪不免疫;试验组仔猪达45日龄时, 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加强免疫, 免疫剂量按疫苗说明书要求, 每头仔猪颈部肌肉1 m L, 对照组仔猪不免疫。
1.2.2.2采样程序所有参试的仔猪分别于1、2和3月龄逐头进行采血并分离血清1 m L/头 (死亡仔猪除外) , 送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分别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和病毒核酸二项检测。有关免疫及采样检测程序详见表2。
1.2.3临床观测指标试验期间按该场常规要求实施生物安全及饲养管理措施, 每日观察猪群精神状态、采食状况是否正常, 生长发育状况是否良好, 一旦发现临床发病猪, 及时隔离、采样检测。
主要临床监测指标:28日龄各组断奶成活率及个体平均体重, 1~3月龄期间各组发病及死亡数, 3月龄时各组成活率及个体平均体重。
1.2.4实验室检测程序依据猪圆环病毒2型荧光PCR试剂盒的检测方法, 分别对采集的猪血清样品进行荧光PCR检测和结果判定。试验成立条件:阳性对照Ct值≤20, 阴性对照无Ct值。样品的荧光PCR扩增的Ct值≤30, 判定为核酸阳性, 否则, 判为阴性。
依据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给出的检测方法, 分别对采集的猪血清样品进行ELISA抗体检测和结果判定, 试验成立条件:阴性对照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0.5, 阳性对照OD值/阳性对照平均OD值≥0.60。计算该次试验的临界OD值=阳性对照平均OD值×0.25, 样品OD值≥临界OD值时, 样品抗体判为阳性, 否则, 判为阴性。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观测结果
2.1.1 10窝初生仔数共105头, 10日龄前2组各发病死亡2头, 采样经实验室检测未检出圆环病毒2型病毒核酸。
2.1.2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猪断奶时称重总重量分别为358、391 kg, 平均个体重为7.3、7.5 kg,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 差异不显著 (P>0.05) 。
2.1.3试验猪达3月龄时, 共检查到有10头发病猪, 主要表现为精神及采食不佳, 生长发育不良, 渐进性消瘦, 背毛粗乱无光, 咳喘、顽固性腹泻、关节肿大等症状。试验组发病2头, 无死亡, 对照组发病8头, 死亡3头,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 差异显著 (0.01
2.1.4所有达3月龄的试验猪进行分组称重结果:试验组为2 098 kg, 平均个体重为42.8 kg;对照组为1 923 kg, 平均个体重为37.2 kg, 对断奶后至3月龄期间增重情况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 差异显著 (0.01
2.2猪圆环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2.1参试猪1月龄时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 差异不显著 (P>0.05) 。判定结果详见表4。
2.2.2参试猪2月龄时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8%,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 差异不显著 (P>0.05) 。判定结果详见表4。
2.2.3参试猪3月龄时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判定结果详见表4。
2.3猪圆环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2.3.1参试猪1月龄时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4%、12%,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 差异不显著 (P>0.05) 。判定结果详见表4。
2.3.2参试猪2月龄时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96%, 经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 差异不显著 (P>0.05) 。判定结果详见表4。
2.3.3参试猪3月龄时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结果:试验组、对照组的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判定结果详见表4。
3讨论
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是现阶段受到普遍关注的免疫抑制性疫病。该病的发生及流行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和严重性, 如何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和手段提高对该病的防控效果, 是目前动物疫病防控行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试验通过对田间阳性场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免疫, 以探究疫苗免疫的有效性。初步证明, 分别对15、45日龄仔猪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免疫, 可以显著降低保育期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仔猪增重水平[1];但免疫猪不能抗击野毒的入侵, 导致健康带毒猪的大量存在, 试验检测同期猪体内发生抗体与病毒抗原共存的现象, 说明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免疫虽可改善猪群临床健康水平, 但综合免疫效果还是有限的。这一结论与国内董信田[2]、王艳平[3]、刘长明等[4]相关研究报道的观点或结论相同或相似。本试验针对同一厂家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进行了初步免疫效果研究, 至于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疫苗的免疫效果, 有待于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
4讨论
4.1本试验临床观测结果表明: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程序化免疫仔猪, 达3月龄时的发病及死亡率均低于不免疫仔猪, 免疫猪的日增重等生长指标也明显好于不免疫猪。
4.2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核酸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仔猪在断奶前 (一般断奶时间为4周龄左右) 可检出少量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带毒仔猪, 阳性检出率较低;但从断奶后开始, 无论是免疫猪还是未免疫猪, 其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核酸的阳性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 达3月龄时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可达100%。结果提示, 目前应用的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 不能有效阻止和清除野毒猪圆环病毒2型野毒对断奶后仔猪的感染。
4.3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仔猪在断奶前ELISA抗体阳性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说明仔猪母源抗体保护能力不超过1个月, 二是说明仔猪在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首次免疫后的至少2周内, 抗体转阳性率较低, 以致于与不免疫对照猪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仔猪在断奶后的ELISA抗体水平均呈同步上升趋势, 达3月龄时, 抗体阳性率均达到了100%, 说明参试猪暴露于猪圆环病毒2型污染的环境中, 进行主动免疫所诱导的免疫抗体水平很可能与野毒感染所诱导免疫水平形成相互重叠和覆盖。
4.4综合本试验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初步认定:仔猪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免疫后, 可以显著降低保育期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仔猪增重水平, 但现行的实验室检测手段表明, 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免疫仔猪与不免疫仔猪, 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不显著。同时, 断奶后仔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阳性率与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呈正相关, 存在同一样品、同期检测、同时检出抗体与病毒抗原现象。
参考文献
[1]昝立新.猪圆环病毒病防控策略[J].现代畜牧兽医, 2013, (5) :77.
[2]董信田, 李玉峰, 姜平, 等.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 2008, (5) :639-644.
[3]王艳丰, 曹智高, 刘长春, 等.猪圆环病毒疫苗应用问题的若干思考[J].猪业科学, 2011, (11)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