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疫苗研究

2024-06-03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共7篇)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 篇1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播疾病, 可季节性地感染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流感病毒又可分为A、B、C三种类型, 其中以A型流感病毒的暴发最为频繁。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1], 其基因组共由8个独立的单链RNA片段组成, 编码10种蛋白:血凝素蛋白 (HA) ;基质蛋白 (M) 分为M1和M2;神经氨酸酶 (NA) ;核壳蛋白 (NP) ;非结构蛋白 (NS) 包括NS1和NEP;PB1, PB2和PA三种聚合酶, 每种多肽对于流感病毒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主要表面抗原HA和NA的抗原性的差异分为不同亚型, 目前已发现了17种亚型的HA蛋白, 和10种亚型的NA蛋白[2]。具有高度传染性, 经常在短期内突然暴发并迅速蔓延, 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早在1580年, 流感暴发就首次为人类所详尽记载, 近年来流感病毒的暴发也越来越频繁, 如2009年暴发于美洲的H1N1甲型流感和在香港引起恐慌的H3N2流感, 以及2013年在我国长江流域暴发的H7N9禽流感。

自流感发现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对于流感病毒的防控, 接种疫苗目前是最有利于预防流感, 控制流感传播的手段。20世纪30年代末流感病毒疫苗开始在人类中使用, 目前的流感病毒疫苗分为以下几种:灭活病毒疫苗和减毒病毒疫苗, DNA疫苗, 亚单位疫苗,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类病毒颗粒疫苗。

1 灭活病毒疫苗和减毒病毒疫苗

灭活病毒疫苗一般是指将病毒疫苗进行灭活处理后的三价疫苗。此种疫苗具有较为完整的病毒蛋白, 包括病毒的全部内部蛋白及表面抗原蛋白 (HA、NA) 。一般是将低毒性的H1N1或者乙型流感的6个内部蛋白基因同当时的流行株 (如H3N2、H5N1等) 的HA和NA病毒进行重配得到。基于这种特点, 该类疫苗的免疫原性极强。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 该类病毒一般以鸡胚为基质来生产, 因此需要极高的成本和复杂的纯化过程, 同时一旦流感大流行暴发, 鸡胚难于大规模生产[3]。

减毒活疫苗现已成为流感疫苗研究的目标, 从理论上说较为安全有效。此类病毒疫苗的最大特点为冷适应性, 冷适应性的病毒在人体呼吸道的平均温度 (38~39℃) 下的复制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因此美国和俄罗斯均于2003年分别批准投入使用了一批新型的冷适应性减毒活疫苗。该疫苗的独特的鼻腔给药途径也不同于传统的灭活疫苗, 这种给药方式简便易行, 被认为是最能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而在安全性方面, 冷适应病毒疫苗又由于其温度敏感的特点, 机体接种疫苗之后不会发生较重的临床症状。而其接种途径和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可在上呼吸道复制, 能诱导黏膜免疫、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4], 有更持久的保护作用。临床试验证明冷适应减毒活疫苗长时间使用时未见回复突变[5]。尽管如此, 减毒病毒疫苗仍然有保留着一定的毒力和活性, 因此极有可能侵染其他的病原体, 甚至有可能同其他野生毒株发生基因重配, 从而发生毒力回复。另外, 由于是活体疫苗, 其保存和运输方式也受到了制约。

2 DNA疫苗

DNA疫苗也称为核酸疫苗, 顾名思义, 是指将流感病毒的一些基因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导入人体内, 之后基因经过人体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机器表达病毒蛋白, 产生的病毒蛋白应是具有免疫原性的病毒蛋白, 能够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此前, 由于HA和NA的DNA疫苗能够有效地产生针对性免疫保护而受到青睐, 然而, HA和NA两者作为流感病毒分型的主要依据, 极易发生抗原漂移和基因突变, 使DNA疫苗刺激产生的机体免疫无法识别突变后的病毒感染。因此, 目前流感DNA疫苗研制的目光更多地关注于流感病毒相对较保守的内部蛋白身上, 如流感病毒核蛋白 (NP) 和基质蛋白 (M1) 。病毒的内部蛋白, 如NP和M1蛋白, 由于其较为保守, 在DNA疫苗研制工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知NP蛋白能够诱导免疫细胞产生非中性抗体, 同时也能够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所识别;而M1蛋白作为流感病毒的最主要结构蛋白, 也同样能够引起T细胞的免疫反应;利用流感病毒M2蛋白表位在佐剂的存在下已使小鼠诱导出高的抗流感病毒的抗体滴度[6]。DNA疫苗比传统蛋白疫苗有较多的优点, 如成本低, 抗原表达时间长, 可以构建复合疫苗, 高温稳定, 不易污染, 可广泛使用。其缺点和危险性较之传统疫苗已经大为改善, 但也存在着一些, 如会有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可能性, 以及DNA疫苗导入机体后会发生降解等。

3 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 是指将流感病毒8种主要蛋白中最具有免疫原性的两种蛋白, HA和NA, 提取出来后固定于病毒包膜中, 再加入疫苗佐剂制成的。这类疫苗同上述的灭活病毒疫苗以及减毒活疫苗相比, 缺少了6种病毒的内部蛋白。因此不具备在人体内复制繁殖的能力, 缺乏感染性, 安全性较高, 其免疫原性因HA和NA也较强。此前,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还尚未得到发展, 亚单位疫苗的制作成本很高, 而且面临着蛋白质容易降解抗体持续时间短的问题。今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表达出大量的免疫原性蛋白已不再是难题。提取后的HA和NA在疫苗佐剂的加入后也能够稳定的维持其构象, 不被降解。例如1994年Kodihalli等研制了火鸡H5N2病毒NP/HA同ISCOM的复合型亚单位疫苗, 免疫火鸡, 21 d就能够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 并且淋巴细胞被激活, 能够免疫同源和异源 (H6N1) 亚型病毒的攻击[7], 等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产生的抗体安全性很好, 而且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其免疫效果及安全性已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中得到了认可。

4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 将流感病毒复制所需全部基因组导入细胞后, 刺激细胞表达病毒蛋白, 这些蛋白会自我组装, 成为重组病毒。将无致病力或弱致病力的禽流感病毒的全套内部基因作为载体, 加入免疫原性蛋白HA和NA的基因,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来重组包装流感病毒。所得到的致病力弱, 但免疫原性强的病毒便是重组病毒载体疫苗。这些病毒能够在机体内进行有效的复制, 但是对于机体的损伤很低;同时, 又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流行毒株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Webster和Swayne先后构建了含A/Ty/Ire/1378/83 (H5N8) HA基因的禽痘病毒重组疫苗, 结果证明该苗可对H5N2提供90%~100%的保护[8]。重组活载体疫苗的主要特征是其为杂交的活病毒, 能够自我复制, 因此投入量很低, 同时降低了成本, 免疫时间随着病毒的复制一同进行, 大大增强了机体产生抗体进行免疫的时间。而且不干扰血清学调查, 因此该重组疫苗适用于监测野毒感染。其缺点是流感病毒的不稳定性, 在机体接种疫苗后不能排除流感活病毒会突变为强病毒感染人体。

5 类病毒颗粒疫苗

流感病毒的M1蛋白是病毒中丰度最高的基质蛋白, 曾有报道指出, 在细胞内大量表达M1蛋白时, 其会自发地形成一种病毒颗粒样结构, 称为类病毒颗粒 (VLP) 。VLP同病毒本身的结构十分相似, 而且由于含有病毒蛋白M1, 也能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在应用VLPs到疫苗方面时, 发现其有多个优点:不包含无病毒基因组, 因此绝对不会在人体内进行复制感染, 安全性高;同时, 其还易于分离纯化, 能够大规模生产。

流感病毒疫苗的展望:目前, 流感病毒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负担, 对流感病毒特别是禽流感病毒的防控已经刻不容缓。一个有效的新型流感病毒疫苗应该是兼具防控为一身, 既能够有效地防治病毒感染人体, 也能够控制病毒在各物种之间的传播。诚然, 这样一个疫苗的产生仍然需要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但是我们确信这种新型疫苗的诞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Shaw A.New technologies for new influenza vaccines[J].Vaccine, 2012, 30 (33) :4927-4933

[2]Kemble G, Greenberg H.Novel generations of influenza vaccines[J].Vaccine, 2003, 21 (16) :1789-1795.

[3]Kistner O, Barrett N, Mundt W, et al.Development of a novel influenza vaccine derived from a continuous cell line[J].ALTEX, 2001, 18 (1) :50-54.

[4]Beyer WE, Palache AM, de Jong JC, et al.Cold-adapted live influenza vaccine versus inactivated vaccine:systemic vaccine reactions, local and systemic antibody response, and vaccine efficacy.A meta-analysis[J].Vaccine, 2002, 20 (9-10) :1340-1353.

[5]Jefferson T, Smith S, Demicheli V, et al.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fluenza vaccines in healthy children: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2005, 365 (9461) :773-780.

[6]Fiers W, De Filette M, Birkett A, et al.A"universal"human influenza A vaccine[J].Virus Res, 2004, 103 (1-2) :173-176.

[7]Kodihalli S, Sivanandan V, Nagaraja KV, et al.A type-specif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subunit vaccine for turkeys:induction of protective immunity to challenge infection[J].Vaccine, 1994, 12 (15) :1467-1472.

[8]Kodihalli S, Justewicz DM, Gubareva LV, et al.Selection of a single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in the hemagglutinin molecule by chicken eggs can render influenza A virus (H3) candidate vaccine ineffective[J].J Virol, 1995, 69 (8) :4888-4897.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 篇2

疫苗(vaccine)传统的定义是指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或者用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成的生物制剂,用于人工自动免疫,以使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力,这些制剂被称为疫苗,即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

1 传统病毒疫苗

1.1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其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主要是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3N2亚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的三联灭活疫苗。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型和亚单位型灭活疫苗。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但是在接种过程中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限制了流感全病毒疫苗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逐渐研制了裂解型流感灭活疫苗和亚单位型流感疫苗,可降低接种副反应,并保持相对较高的免疫原性,可扩大疫苗的使用范围。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流感灭活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和临床安全性,接种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IgM和IgG抗体,但有时却得不到满意的保护效果[2]。

此外,流感灭活疫苗是在无菌鸡胚中制备的,随着制备疫苗所用的野生型病毒在鸡胚中培养,其免疫原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或降低,此法获得的流感灭活疫苗具有特异性,对同型病毒感染有效,对异型病毒感染效果较差。

1.2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微生物的自然强度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的感染,但仍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就叫弱毒疫苗。2003年FDA首次批准临床应用减毒活疫苗,由于保留了病毒原有的部分活性,可以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并在体内复制,激发机体产生长期而有效的免疫应答。减毒活疫苗可以通过鼻腔免疫,与灭活疫苗相比,其诱导持续时间较长并有交叉保护性免疫,能刺激产生分泌型IgA[3]。但可能会增加哮喘的发病率,不能应用于5岁以下的儿童[4]。

2 新一代病毒疫苗

2.1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称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是指将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原基因,经质粒载体DNA通过肌内注射等途径接种给人和动物,能在动物体细胞中经转录、翻译合成抗原物质,刺激被免疫动物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DNA疫苗是一种新兴的疫苗,它在传染细胞后合成的蛋白能被MHC-Ⅰ、MHC-Ⅱ类分子激活,激起广泛的免疫应答,包括抗体反应、细胞毒反应和辅助T细胞反应。早期DNA流感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抗原HA和NA上。流感预防中最大问题是每次大流行中的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发生了转移,所以针对表面抗原的DNA疫苗,对于发生了变异的流感毒株,其产生抗体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现在流感疫苗的研制策略已经逐渐转移到流感病毒变异度较小的内部蛋白上(NP、M1、NS1),利用DNA疫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内部蛋白的较强的细胞免疫,以克服传统流感疫苗的缺点[5]。

在1992年,Tang等人证实,给小鼠直接注射含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质粒DNA,诱发小鼠产生了针对人生长激素的抗体,这一研究结果标志着核酸疫苗的出现,当时称为DNA疫苗。随后注射RNA也可诱发机体产生同样效果的报道出现。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疫苗统称为核酸疫苗。

2.2 遗传重组疫苗

遗传重组疫苗(genetic recombinant vaccine)是指使用经遗传重组方法获得的重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通常是将对人体无致病性的弱毒株与强毒株(野毒株)混合感染,弱毒株与野毒株间发生基因组片段交换造成重组,然后使用特异方法筛选出对人体不致病的但又含有野毒株强免疫原性基因片段的重组毒株[6]。遗传重组疫苗使用于分节段基因组的病毒,如甲型流感病毒、轮状病毒和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等。目前已研制成功的遗传重组疫苗有使用甲型流感弱毒株与流感病毒野毒株重组获得的流感减毒活疫苗是对人体不致病的恒河猴轮状病毒。

2.3 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syntheticpeptidevaccine),也称为表位疫苗,是指使用化学方法合成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多肽制成的疫苗。人工合成一段与流行株活性部位相一致的多肽链,与蛋白质载体连结,接种后可诱导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属血凝抑制(HI)抗体,可与相应的多肽和相应的完整流感病毒颗粒起反应。

合成肽疫苗的出现是由于对流感病毒H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毒株的血凝素氨基酸序列已被确定,某些株的免疫活性部位也较明确。单个HA分子可被蛋白酶裂解为HA1和HA2两个片段。HA1是重链,含324个氨基酸[7]。它含糖多,结构线形化(这是HA生物活性赖以发挥作用的结构),是HA主要活性部位。Wiley等[8]发现香港株的HA1多肽链上有4个部位与抗体结合有关;(1)A点:HA1 C端第140~146位氨基酸形成一个突起环状结构,是最重要的抗体结合点,每个变异株在该区域都有突变部位;(2)B点:第187~196位氮基酸;(3)C点:半胱氨酸52和半胱氨酸277在三维结构上毗邻,以二硫键相连,形成一个抗原决定簇区域;(4)D点:与前两者不同,不是直接被免疫系统识别的区域,可能远离抗体结合部位,但可影响抗体结合。以上4点中,有1个氨基酸变换,即产生新变异株。

3 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制流程

几乎所有季节性的流感疫苗生产都使用于50年前开发的传统生产程序,就是把病毒注入鸡蛋里培养,然后纯化关键性的抗原制成疫苗,流感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抗原HA和NA上,从流感疫苗研制到疫苗的使用至少需要5个月的时间[9]。

3.1 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流程

栽培:选择7日龄的鸡胚,把原病毒“接种”到鸡胚的尿囊中放入密闭、无菌35~37℃恒温的孵化箱中,保证鸡胚正常发育,使毒株快速繁殖并抽取。3天后,把发育好的病毒从鸡胚里抽出来并使用福尔马林灭活,经过灭活工艺,把病毒中的感染性去掉并过滤,过滤过多的蛋白质,保留对免疫有用的抗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即病毒原液并制成,稀释、添加佐剂,制成疫苗成品[10]。

3.2 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生产工艺的关系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与禽流感疫苗的生产流程非常相似,只需将H5N1禽流感病毒毒株换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即可,因而禽流感疫苗的制备工艺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4 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传染病引起的伤残与死亡,因此,在公共卫生领域,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干预措施之一。然而对接受免疫者而言没有一种疫苗是完全安全与绝对有效的。一方面,由于个体的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不尽相同,因此会出现不产生保护力或引起副作用等一些现象。随着传染病的增加,人们对疫苗的危险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1]。此外,技术的进步与人们对疫苗知识的增长使人们对现有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甚至有时还会感到忧虑。如果与疫苗有关的副反应例证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得到解释,人们对疫苗的信心就会动摇,以致最后明显地影响疫苗接种的覆盖面与疾病的发病率。另一方面,疫苗的副反应还会影响接种者的健康,应对国内国际疫苗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查明疫苗及其所含成份与所产生的副作用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

4.1 流感疫苗的作用和副作用

疫苗接种后,可以人为地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的机体产生对抗这种病毒的免疫力,当机体再次受到病毒侵袭时,可以识别相同的病毒类型,从而产生抵抗力,这就是疫苗的积极作用。

但接种疫苗也有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比如,可以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一种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周围神经系统造成的自身免疫疾病。最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发烧、疲劳、肌肉痛和头痛等。

4.2 建议不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为确保流感疫苗接种工作顺利进行,保障群众安全接种,以下7类人群被列为不宜接种的人群[12]:(1)目前流感疫苗是用鸡蛋培养出来的,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3)慢性病急性发作期;(4)急性传染病患者;(5)精神病,严重癫痫和精神分裂症者;(6)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7)发热,感冒者。

4.3 流感疫苗的预防范围

流感疫苗对流感的作用是有限的,疫苗对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一种疫苗只对特定的或与之相似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有效,对其他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感染则无效。另外,疫苗都是针对不同病毒株设计的,而对病毒的选取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的。如果研究人员预测正确,那么疫苗的预防流感有效率将会达到80%以上;如果流行的不是他们预测的病毒,那么这一年疫苗的有效率就会非常低。需要说明的是,流感疫苗对每年冬天我们通常所患的普通的着凉感冒并没有预防作用。

5 流感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疫苗缺乏人群大规模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企业拿到毒株后需检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使我国已有企业获得大流行流感原型疫苗的生产审批,仍需继续研究、验证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程序、剂型和剂量等问题[13]。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是活毒株,尽管感染性很低,还是要对生产出来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去除病毒的致病力,以进一步保证疫苗的安全[14]。采用灭活剂处理一定时间,就获得了病毒灭活液。病毒灭活液还要进行纯化,以保留病毒作为疫苗的有效成分抗原,去除病毒灭活液中的其他杂质,如鸡胚里面的蛋白、灭活用的化学试剂等,以避免这些杂质对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之后进行配制,进行临床试验,最后灌装成疫苗成品

5.1 确定新疫苗和佐剂安全性的一般策略

同所有的生物制品一样,疫苗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程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是以个案为基础而设计的。设计合理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程序必须对制品有科学的了解,包括其生产方法、纯度、序列、结构、药理学和免疫学效果及临床用途。此外,就合成的、非人源的或毒性化合物来源的新佐剂、赋形剂或防腐剂来说,需要应用更多的针对新化学个体(NCE)而设计的规定的试验程序。然而基于蛋白质的佐剂要求更加精确详细的生物学评价[15]。而甲型H1N1疫苗也同样要经过生产方法、纯度、序列、结构、药理学和免疫学效果及临床用途的验证才能用于人群的接种。

5.2 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在流感高峰流行前1~2个月,接种较为适宜。专家建议,每年的9~11月中下旬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

6 展望

虽然国内外近年来在流感疫苗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免疫保护效果令人鼓舞,安全、高效及方便的新型疫苗正显示出更加可喜的前景,这些研究成果使流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大为降低,但迄今为止,仍有许多困难尚待克服。而已有的几类疫苗各有特点,亚单位疫苗和合成疫苗反应性小;灭活疫苗容易制备,也有较强免疫原性;活疫苗则可诱导亚型交叉的细胞免疫。集三者之长于一体,乃是今后发展流感疫苗的方向。加强对流感的监测、流感病毒的变异以及流行规律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F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接种流感疫苗仍然被认为是预防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佳方法。从1933年Smith等首次从雪貂体内分离到流感病毒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进行流感疫苗的研究。笔者对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研制流程、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对流感疫苗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不良反应1例 篇3

亚单位流感疫苗的特点表现为: (1) 技术更新:具有更低的反应原性, 与裂解疫苗和全病毒疫苗相比, 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 (2) 品质更纯:无内抗原, 无硫柳汞:表面抗原才是有效抗原, 血凝素抗体 (HA) 可以阻止流感病毒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侵袭, 神经氨酸酶抗体 (NA) 可以阻止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中繁殖后的向外释放;不含硫柳汞, 可减少因其积累可能导致的儿童神经发育紊乱、孤独症、注意力缺失、过度活跃紊乱 (ADHD) 、语言表达障碍等疾病。 (3) 安全性更高:疗效确定, 有良好的耐受性, 适用于各类体质、各年龄段人群使用, 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使用更安全。

2010年10月, 我部在组织注射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时发生极少见的严重过敏反应1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 男性, 58岁, 干部, 注射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 (商品名:爱阁力保;诺华疫苗和诊断试剂有限责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07901A) 约10 h后逐渐出现颜面、眼睑、耳后、掌心、会阴等部位肿胀伴瘙痒。体格检查:体温正常, 血压15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颜面、眼睑、耳后、掌心、会阴等部位水肿,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其他无异常发现。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正常。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患有高血压病, 口服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络活喜) 5 mg, 每日1次。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无类似反应, 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为初次使用。初步诊断:流感疫苗过敏反应。给予口服扑尔敏、维生素C等一般抗过敏处理, 5 d后水肿及瘙痒逐渐消失。随访3个月无异常。

2 讨论

关于流感疫苗的研究和使用有不少报道[1,2], 流感疫苗和亚单位流感疫苗的不良反应也有一些报道[3,4,5], 其不良反应按发生频率可综述如下: (1) 常见的 (>1/100, <1/10) 。局部反应:红、肿、疼痛、瘀斑、硬结;全身反应:发热、不适、寒战、疲劳乏力、头痛、出汗、肌痛、关节痛。上述不良反应通常在1~2 d内消失, 无需治疗。 (2) 不常见的 (>1/1 000, <1/100) 。常见的皮肤反应, 包括瘙痒症、风疹、非特异性皮疹。 (3) 罕见的 (>1/10 000, <1/1 000) 。神经痛 (敏感神经的神经区域疼痛) 、感觉异常 (如烧痛、麻木、刺痛等) 、惊厥、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症。曾有报道, 过敏反应在极个别情况下造成休克[严重的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症状:严重的突发性低血压, 心率增加或减慢, 极度疲劳或虚弱, 焦虑, 神经过敏, 失去知觉, 呼吸和吞咽困难, 瘙痒 (尤其是脚底或掌心) , 伴有或不伴有血管性水肿 (四肢肢端、外生殖器, 面部尤其是眼睛和嘴唇周围皮肤经常肿胀、瘙痒) 的荨麻疹, 皮疹 (尤其是耳朵周围) , 恶心, 呕吐, 胃绞痛, 腹泻]。 (4) 极罕见的 (<1/10 000) 。脉管炎, 伴有短暂的肾损害和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神经系统疾患, 如脑脊髓炎、神经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神经系统急性炎症 (多发神经炎) , 主要造成运动障碍 (麻痹) ]。

本病例提示, 如同所有的注射疫苗一样, 注射该疫苗时偶尔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应做好治疗处理和监测的准备;在使用该疫苗时,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为了确保用药安全, 一定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

摘要:通过对因注射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后逐渐出现颜面、眼睑、耳后、掌心、会阴等部位肿胀伴瘙痒症状1例患者的回顾总结提示, 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尽管技术先进, 疗效确定, 仍存在较低发生率的不良反应。为了确保用药安全, 在使用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时, 应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治疗处理的准备。

关键词: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马雪平, 姚桂玲, 高杰英.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06, 33 (2) :104-108.

[2]王晓中, 宋锋林, 唐修湖.季节性流感疫苗常见类型及其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学刊, 2010, 20 (5) :64-68.

[3]陈利军.亚单位流感疫苗不良反应报告[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 (2) :141-142.

[4]Plache AM, Nauta J, de Regt V, et al.twenty years'experience with the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subunit influenza vaccine[J].J Drug Assess, 2005, (8) :1-15.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 篇4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H7亚型, H7N9/PR8株) , 并通过了新兽药评价, 作为应急技术储备。

为进一步做好H7N9流感疫情应对工作, 及时发现、剔除家禽H7N9流感病毒, 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农业部制定并实施《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在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下, 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H7亚型, H7N9/PR8株) 。经试验该疫苗安全, 免疫效果良好, 可对H7N9禽流感病毒攻击提供有效保护, 能够100%阻止病毒复制和排泄, 对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降低病毒高致病力突变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疫病防控需要, 即可马上使用该疫苗对家禽实施免疫, 确保H7N9禽流感可防可控。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 篇5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20日龄非免疫海兰褐蛋鸡雏90只,购自八家子养鸡场。

1.2 疫苗

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H5亚型),批号20050619。

1.3 诊断液

禽流感H5抗原,禽流感H5阳性血清,禽流感H5阴性血清,批号20050120,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4 试验器材

疫苗接种针为标准的双锋接种针,试验GB/T 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HI方法所需器材。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将20日龄非免疫海兰褐蛋鸡雏90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试验组4组,每组20只,分别标记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和试验4组;对照组2组,每组5只,分别标记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

2.2 疫苗稀释

疫苗A稀释液:疫苗稀释按疫苗使用说明书标准操作,用灭菌生理盐水25 ml,稀释500羽/瓶的疫苗1瓶,待用。疫苗B稀释液:疫苗稀释浓度大于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标准浓度,用灭菌生理盐水10 ml稀释500羽/瓶的疫苗1瓶,待用。

2.3 接种方法

试验1组:用双锋接种针蘸取疫苗A稀释液,在鸡翅膀内侧三角区翼膜的无羽毛无血管部位垂直刺穿翼膜1次,进针深度以接种针凹槽透过翼膜对面皮肤为准。

试验2组:用与试验1组同型号的双锋接种针,蘸取疫苗B稀释液,在鸡翅膀离翅根最近的关节部位内侧,接种针朝鸡体方向成45度角斜刺1次,接种针的凹槽向上,进针深度以接种针的凹槽进入皮肤为准。

试验3组:用双锋接种针蘸取疫苗B稀释液,接种方法与部位同试验1组。

试验4组:用双锋接种针蘸取疫苗A稀释液,接种方法与部位同试验2组。

对照组:用同型号双锋接种针蘸取灭菌生理盐水,对照1组接种方法同试验1组,对照2组接种方法同试验2组。

2.4 样品采集及采样时间

于接种前采集全血分离血清检测母源抗体。接种后7 d和14 d分别采集全血,分离血清检测禽流感H5免疫抗体。

2.5 检测方法

GB/T 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HI方法。

3 试验结果

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不同接种操作方法免疫效果检测结果见表1。

4 小结与讨论

4.1 试验表明,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无论是标准浓度还是高于标准浓度稀释,采用翼膜直刺的接种方法禽流感抗体均高于翅关节内侧皮下斜刺的接种方法。不同的接种操作方法对免疫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试验1组、试验3组免疫接种后14 d抗体滴度100%在22~27,而试验2组、试验4组免疫接种后14 d抗体滴度100%小于21。另据2005年黑山禽流感疫情期间全省13市用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对肉鸡进行紧急免疫时监测抗体的结果,免疫接种后14 d检测1 679只,33%抗体滴度小于21,67%抗体滴度在21~28之间,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免疫接种不同操作方法对免疫效果有显著影响。

4.2 本试验使用的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疫苗抗原载体是禽痘病毒。载体禽痘病毒在免疫鸡体内增殖的程度与免疫鸡的禽流感抗体滴度的高低呈正相关性。试验1组、试验3组在翅膀内侧三角区翼膜刺穿1次,此接种部位是双面皮肤,两层皮肤间无肌肉等组织。而试验2组、试验4组在翅关节内侧斜刺1次,这两组的接种部位是一层皮肤,皮下是肌肉、骨或关节韧带等组织。本试验中,4个试验组均用相同刺种针接种1次,试验1组、试验3组被接种的皮肤细胞是试验2组、试验4组被接种的皮肤细胞的2倍。鸡体上禽痘病毒的敏感细胞是皮肤细胞和气管黏膜细胞。禽痘病毒一般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禽痘病毒的传播方式是细胞间传播,禽痘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不释放出来,通过细胞间桥直接传播给相邻敏感细胞。试验1组、试验3组的接种方式更符合禽痘病毒的传播方式,疫苗接种采用了疫苗载体病毒自然感染的方式。试验1组、试验3组接种操作的方法,被接种的疫苗敏感细胞是试验2组、试验4组接种方法被接种的疫苗敏感细胞的2倍。

4.3 试验2组接种的疫苗抗原稀释浓度高于试验1组1.5倍,而试验2组在接种后14 d抗体滴度低于21,试验1组组接种后14 d抗体滴度100%达22~27,可能原因是试验2组在关节部位用接种针斜刺接种,此部位皮下是肌肉、骨或关节韧带等组织,肌肉、骨或关节韧带等组织细胞不是疫苗载体禽痘病毒的敏感细胞,疫苗载体不能很好增殖,疫苗抗原就不能得到有效表达。

4.4 试验2组、试验4组禽流感抗体均低于试验1组和试验3组,可能原因是试验2组、试验4组接种时将疫苗接种到皮下其他组织,导致疫苗直接接种到敏感细胞皮肤细胞的量不足;另一方面,如操作中进针深度不够,使疫苗不能有效接种到组织内,疫苗抗原同样不能很好表达。导致试验2组、试验4组的试验鸡实际疫苗接种量不如试验1组、试验3组确实有效。而疫苗的实际接种量直接影响免疫效果。说明只有接种操作方法正确,才能保证接种效果。

流感病毒疫苗研究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用抗原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未浓缩的新城疫抗原、不同浓缩倍数的流感抗原。

1.1.2试验用疫苗鸡新城疫、禽流感(H9N2 HP株)二联灭活疫苗由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试验抗原乳化而成,批号:SY2015003。

1.1.3试验用鸡21日龄SPF鸡40羽。SPF蛋由济南斯帕法斯家禽有限公司提供,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行孵化。

1.2试验方法

1.2.1疫苗的制备使用生产中的新城疫和禽流感抗原,新城疫抗原为收获的未浓缩的抗原,禽流感抗原为收获的未浓缩的抗原、进行3倍浓缩的抗原、进行6倍浓缩的抗原。将新城疫抗原与各组禽流感抗原加入4%吐温作为水相,按水相与油相比为1:3的比例,使用试验型高速剪切机,将水相加入油相中进行剪切、乳化制成油包水剂型的单苗,然后将新城疫单苗与各组禽流感单苗等量混合均匀作为不同组的鸡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灭活疫苗;流感抗原未浓缩的疫苗样品为A组,流感抗原3倍浓缩的疫苗样品为B组,流感抗原6倍浓缩的疫苗样品为C组。

1.2.2试验分组SPF蛋进行孵化,出壳的雏鸡由本公司自行养至21日龄。选择健康有活力的鸡40羽,随机选10羽编为A组,免疫A组疫苗样品;随机选10羽编为B组,免疫B组疫苗样品;随机选10羽编为C组,免疫C组疫苗样品;余10羽编为D组,为空白对照组。并对每羽鸡打上翅标编号,试验鸡在免前、免后均在隔离器内喂养。

1.2.3免疫方法分别将A、B、C组新-流二联灭活疫苗样品免疫21日龄SPF鸡,每羽颈部皮下注射0.3 m L;空白对照组均不免疫。

1.2.4抗体监测各免疫组与对照组均于20日龄(即免前)及免后7、14、21、28、35 d进行采血,检测新城疫与禽流感抗体。

1.2.5抗体检测方法抗体检测应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的方法,具体步聚:用PBS将待检血清做2倍系列稀释,加入含4HAU血凝素抗原液,并设PBS和4HAU血凝素抗原液对照,充分振摇后,置室温下至少20 min或在2~8℃下40~60 min,再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置室温20~40 min或置2~8℃下40~60 min,当红细胞对照孔中的红细胞呈显著钮扣状时判定结果,以使红细胞凝集被完全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判定终点。

2结果

从新城疫、禽流感抗体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图1-图2),对照组新城疫、禽流感抗体在各日龄均为阴性,免疫组新城疫、禽流感抗体均从免后7 d开始迅速上升,免后21 d上升至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各免疫组疫苗的新城疫抗原含量一样,所以,免后各时间的抗体基本一致。而不同组的流感抗原含量不一样,免后14 d、21 d的抗体有较大的差别,浓缩倍数越高,两个时间段的抗体值越高;免后28 d及以后,各组流感抗体又非常接近。

3结论与讨论

1)目前市场上对新城疫、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不一,与各厂家疫苗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各厂家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病毒含量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厂家抗原效价低,有的抗原效价高,部分厂家的抗原进行了不同倍数的浓缩。本试验免疫不同浓缩倍数流感抗原制备的疫苗后,抗体水平结果可以反映不同组疫苗免疫效果的确有一定的差别。在郑世兰等[8]的研究中提到,提高单位体积的抗原含量是联苗生产的技术关键,而抗原浓缩是达到此目的的理想办法;在张健等[9]的研究也说明这一点,生产鸡用联苗尤其是生产四联苗,单位体积内抗原含量是关键,而单纯改变疫苗乳化工艺中的油水比例以及通过改变病毒增殖条件均不能达到多联苗生产所需要的抗原含量。因此,寻求一种抗原浓缩的方法使每羽份疫苗中含有足够的抗原,同时使免疫剂量尽量减小,是四联苗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还有一些关于不同免疫剂量的免疫效果的研究也同样说明疫苗中抗原病毒含量的重要性,如温志芬等[10]研究结果显示,0.5m L/羽剂量的免疫效果比0.1 m L/羽和0.3 m L/羽剂量的免疫效果好,免疫剂量大表明注射到机体中的抗原含量也相对多,免疫效果更好。

2)新城疫、禽流感抗体的产生与抗原毒价(病毒含量)呈正相关,抗原毒价越高,抗体产生水平越高,持续期长[11]。因此,在生产中提升疫苗中的抗原病毒含量是关键,作为疫苗厂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抗原的病毒含量,如通过抗原生产工艺改进来提升抗原的效价、通过抗原的浓缩提升抗原的病毒含量等。本试验结果表明,禽流感早期抗体的产生与抗原的病毒含量呈正相关,在免疫后期抗体趋于一致。

3)目前,禽流感感染禽很大一部分在早期,如一个月内的小鸡,甚至是10日龄左右的雏鸡。而用现有灭活疫苗免疫后,产生抗体较缓慢,不能产生可保护的抗体水平,所以,在小日龄鸡上免疫效果不佳。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浓缩提升抗原病毒含量,免疫后14~21 d的抗体有相应的提升,有更好的免疫效果,但是从生产成本上核算,成本增加了不少,很多厂家难以接受。目前也有很多厂家在寻找更好的方法,如在疫苗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来提升免疫效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赵占民等[12]、陆新浩等[13]在研究中提到,免疫增强剂是一类单独使用或与抗原同时使用、通过非特异性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缓解由环境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和条件性疾病。

摘要:将未浓缩的新城疫抗原分别与未浓缩的、浓缩3倍、浓缩6倍的禽流感抗原混合,并制备成三组鸡新城疫、禽流感(H9N2 HP株)二联灭活疫苗(简称新-流二联灭活疫苗),分别免疫21日龄SPF鸡,每羽0.3 m L,同时设置未免疫的空白对照组,免疫组与对照组均在免疫前及免疫后7、14、21、28、35 d进行采血,检测新城疫和禽流感抗体。结果发现,各免疫组在免后不同日龄的新城疫抗体基本一致,禽流感病毒抗原浓缩倍数越高(即禽流感病毒含量越高)的新-流二联灭活疫苗,免后14、21 d的抗体也越高;从免后21 d开始,各免疫组的禽流感抗体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免疫后禽流感抗体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该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以通过浓缩提高抗原病毒含量的方法来提高免后早期抗体水平,取得良好的早期免疫效果。

禽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篇7

1.1 禽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

由于禽流感基因组的抗原漂移, 使禽流感疫苗仅能提供70%的保护力。针对这种特点, 禽流感灭活疫苗通常制备成针对几种不同亚型病毒的多价疫苗, 己证明一种灭活疫苗可以至少包括4种不同的AIV亚型, 同只含单一亚型的疫苗比, 并没有减弱对同一种血凝素 (HA) 亚型病毒攻击的有效保护, 而且各亚型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干扰。禽流感灭活疫苗能使免疫鸡群在感染禽流感野毒时, 有效地减轻损失, 并显著减少可能存在于鸡群和环境中的病毒数量。而且灭活疫苗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免疫效果确实、免疫持续期长等特点。已被许多国家作为商品化的禽流感疫苗在家禽中使用。我国己研制成功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 并证明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1.2 基因工程重组病毒灭活疫苗

农业部动物流感开放实验室和国家AI参考实验室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技术, 研制出新型高效重组AIV H5N1亚型灭活疫苗。与全病毒灭活疫苗相比, 鸡胚生长滴度高, 对禽类和哺乳动物高度安全, 抗原针对性强, 使用方便。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鸡的有效免疫保护长达10个月以上。两次免疫后, 可诱导鸭产生长达10个月的有效免疫保护抗体反应, 诱导鹅产生3个月以上的有效免疫保护抗体反应。已获准在全国推广应用, 成为我国目前禽流感防控的首选疫苗。但在生产应用中, 仍需根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及时更换制苗毒株。

1.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禽流感亚单位疫苗是提取禽流感病毒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 加以佐剂而制成, 这种疫苗安全性好, 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只是抗体时间较短, 成本高。由于重组DNA及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 可以将HA基因连接到载体质粒, 然后导入表达系统中, 经诱导可获得大量表达的免疫原性蛋白, 提取所表达的特定多肽, 加入佐剂即可制成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这样可大大降低成本。

Kodihalli研制了火鸡H5N2病毒NPHA和ISCOOM的复合疫苗免疫火鸡, 21天可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 并且T、B淋巴细胞被激活, 可以对同源和异源 (H6N1) 亚型病毒的攻击产生保护作用。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不能产生针对病毒内蛋白的免疫应答, 所以不会干扰禽流感田间自然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且不存在毒力返强、散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该种疫苗易于规模化生产, 而且经济方便。因此, 禽流感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一旦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表达载体和技术工艺问题, 其前景非常乐观。

1.4 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用重组病毒作为疫苗, 对动物进行免疫, 重组病毒可在动物体内复制, 并不断表达出病毒原性蛋白质, 从而诱导禽类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Deoki等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获得了2株重组禽痘病毒, 它们包含了细菌β-半乳糖苷酶和H5亚型的HA基因, 并评估了它们对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通过翅膀刺种的免疫鸡群都获得了100%的保护。我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乔传铃等构建了能同时表达H5N1亚型HA基因和NA的重组禽痘病毒, 用此重组病毒对1日龄SPF鸡进行免疫接种, 4周后能够对H5N1和H7N1 2种HPAIV的致死性攻击提供100%的保护;2周龄和3周龄免疫的鸡能够对免疫后1周的这两种强毒攻击提供100%的保护力。

1.5 核酸疫苗

最初开展的禽流感核酸疫苗的研究就是以流感病毒血凝素 (HA) 基因为模板进行的, 主要用来评估基因疫苗对鸡的免疫效果。Ulmer等报道了基因免疫用于流感病毒的结果, 他们将A/PR/8/34 (H1N1) 流感株HA基因插入表达质粒, 注射入老鼠体内, 不仅产生抗HA的特异性Ig G抗体, 而且诱导CTL反应。攻毒结果免疫组小鼠能抵抗同型流感病毒株的攻击。

1.6 具有交叉保护性的通用疫苗

禽流感病毒抗原型的不断改变, 使得需经常变更疫苗的成分, 才不致于使注射了疫苗的鸡只免疫失败, 因此寻求一种能提供交叉保护性的通用疫苗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

A型流感病毒蛋白中较为保守的蛋白为NP和M, 是诱导具交叉保护性CTL反应的特定多肽, 因此从理论上讲, 研究交叉保护性疫苗有两条途径。Neirynck等尝试将保守M2蛋白的膜外区域 (M2e) 融合到B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上,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来构建一种通用疫苗。他们发现腹腔内或肌肉注射纯化的M2HBc蛋白到小鼠体内能提供90%、100%的保护。其产生的中和抗体具广谱性, 对抗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但是否如此一小的表面抗原能对机体对流感病毒的感染提供足够的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和更大规模的验证。

Takada等用甲醛灭活的流感全病毒疫苗经鼻腔免疫小鼠, 能抵御8种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攻击, 表现出免疫效力的广谱性;研究结果还显示交叉保护是由于NP基因刺激产生的CTL反应所引起的。

李永清等用研制的M2基因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1) 免疫1日龄SPF鸡后, 从第14天起免疫鸡开始产生抗体, 到第21天时, 83%的鸡已产生了抗体, 为禽流感交叉保护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1.7 反基因工程疫苗

Luytjes等以及Enami等人将外源RNA分子导入流感病毒颗粒的基因组中, 首创了负链RNA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反基因操作技术。

反基因操纵技术一建立, 就开始应用于流感病毒疫苗, 基因突变及结构与功能方面研究。Li等人将A/WSN/33 (H1N1) 毒株HA蛋白分子上抗原决定簇B位点上的6个氨基酸分别用A/Japan/57 (H2N2毒株的所替代, 制备出W (H1) -H3的转染子。血清学分析表明, 无论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还是中和方法测定, W (H1) -H3转染子都能与WSN和HK的抗血清起反应。用W (H1) -H3转染子免疫小鼠, 即可产生抗WSN, 又能产生抗H3病毒的抗体。这些结果表明, 反基因操纵技术, 同样有可能用于流感病毒多价疫苗的制备。

2 新型疫苗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初步下一篇:幼儿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