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流感病毒病(精选6篇)
鸭流感病毒病 篇1
引起鸭发病并造成损失的流感病毒以H5亚型毒株最为常见, 一般小鸭比老鸭易感。健康鸭接触病鸭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设备、运载工具、蛋筐、衣物、鞋帽等就会感染发病, 并迅速传播开来。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每年冬季至次年初夏多发, 特别是气候骤变、寒流过后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最易暴发。该病传播极快, 在数天内即可蔓延到邻近鸭场。单纯鸭流感死亡率很低或无死亡, 多因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 但是近年来单纯鸭流感病毒感染也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分析了两株我国医学机构发表的分离自我国鸭粪便和圈养鸭群的流感病毒HA基因与我国正在使用的禽流感疫苗等毒株的HA基因的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来源见表1。
注:CY098790由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分离[1], JN646713由杭州某医院分离[2], GU596984由扬州大学分离[3]。
1.2 同源性比较与进化树分析
将表1中病毒序列从GENBANK上下载, 利用DNAStar软件比较同源性、制作进化树。
2 结果
2.1 鸭流感病毒HA基因同源性比较
近年我国来分离的鸭流感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HA基因同源性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09年分离的CY098790与Re-5的HA基因的同源性为97.3%;2011年分离的JN646713与Re-5的同源性为94%。
2.2 鸭流感病毒HA基因遗传进化树
近年我国来分离的鸭流感病毒与其他鸭流感病毒HA进化关系, 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2009年分离的CY098790与Re-5和2008年分离的GU596984可聚为同一支, 2011年分离的JN935004与CY098751为另一支, Re-1和Re-4与上述毒株相距更远。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兽医领域鲜有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报告。我国目前使用的H5N1 Re-4、H5N1 Re-5疫苗原始毒株都是2006年分离的[4], 距今已6年, 本文证明在此期间我国流行的H5N1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根据遗传进化树图可知, 2009年以前分离的鸭流感病毒可与Re-5分为一支, 2011年分离的鸭流感病毒与目前使用的三株疫苗毒株H5N1 Re-1, Re-4, Re-5亲缘关系都有一定距离, 虽然与Re-5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但是已不属于同一家族。有鉴于此, 我国疫苗研发部门应尽快推出新的鸭用流感 (H5N1) 疫苗。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国医学机构发表的分离自我国鸭群的流感病毒HA基因, 与我国正在使用的流感疫苗等毒株的HA基因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流行的鸭流感病毒与H5N1 Re-5最接近, 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关键词:鸭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遗传变异
参考文献
[1]Xiu-Feng Wan, Libo Dong, Yu Lan, et al.Indications that Live PoultryMarkets Are a Major Source of Human H5N1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J Virol.2011, 85 (24) :13432–13438
[2]Hai-Bo, W., Chao-Tan, G., Ru-Feng, L.,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highly pathogenic H5N1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ed from ducks in Eastern China in2011.Arch.Virol.2012, 157 (6) :1131-1136
[3]顾敏, 刘文博, 曹军平等.1株含H9N2内部基因的H5N1亚型基因重配禽流感病毒的全基因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J].病毒学报, 2010, 26 (4) :298-304.
[4]田国彬, 曾显营, 钟功勋等.H5N1亚型禽流感变异株灭活疫苗种毒Re-4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9, 31 (9) :717-720.
鸭圆环病毒病的诊治 篇2
1 病原
鸭圆环病毒首先由德国的学者Hatterniann等于2003年发现的一种新病毒。经研究表明,鸭圆环病毒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的成员。鸭圆环病毒为单股环状DNA病毒,候光华等经研究发现分离我国感染病鸭的病毒大小为1995bp,呈二十面体对称,圆形,无囊膜。直径为15~16nm左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鸭病毒。据研究报道,DuCV基因组是一个长约1.9kb(1988~1996bp之间)的单股环状DNA,其中ORF-V1编码的Rep蛋白可能与病毒的复制有关,编码292个氨基酸;ORF-C1编码257个氨基酸的Cap蛋白为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为精氨酸富集的强碱性氨基酸区域。在编码区外,病毒基因组中还存在2个与病毒复制、增殖相关的基因间区:一个位于ORFV1和ORFC1的5'端之间的区域认为该病毒是通过滚环模式进行病毒核酸的复制。另一个基因间区位于ORF-V1和ORF-C1的3'端之间的区域(927~1159n),有学者推测该序列可能与病毒的包装有关。
病毒基因组同源性分析表明,从不同动物中分离得到的圆环病毒,其核苷酸同源性差异很大。可见,圆环病毒有较为严格的种属特性。最近有人感染圆环病毒(TT病毒)的报道,然而序列分析表明人TT病毒与其他已知的圆环病毒无同源性。因此,鸭圆环病毒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很小。除了鸭圆环病毒外,近些年,人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家禽的圆环病毒,如鸽、雀、天鹅、八哥、鸵鸟等鸟类的圆环病毒。迄今为止,除了猪圆环病毒Ⅱ型能在PK-15中繁殖外,其他圆环病毒均不能进行体外培养。
2 流行特点
各个品种的鸭都能感染本病,据报道,鹅也能感染鸭圆环病毒,6~10周龄鸭只感染可表现临床症状。若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本病的发病日龄会更低。据研究报道,鸭圆环病毒的感染率可能随着鸭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本病的发生常为混合感染,本病常与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细小病毒、鸭疫里氏杆菌、鸭大肠杆菌等病形成混合感染。我国学者在山东、福建、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进行病鸭圆环病毒的检测发现,鸭圆环病毒的感染率从1~88.9%高低不一,其中山东、江苏、福建地区感染率较高。
3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发病鸭生长发育不良、羽毛紊乱、脱落,发育迟缓,体况消瘦,呼吸困难,贫血,免疫力低下,鸭群有零星死亡。本病的发生易与鸭疫里氏杆菌病、番鸭细小病毒、雏鸭肝炎、禽流感等病混合感染。如与雏鸭肝炎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则发病鸭病程急、死亡快,大多死前全身抽搐,头仰脚蹬。部分鸭群打堆、眼半闭、缩颈、羽毛蓬松,部分拉黄白色稀粪。单纯发生圆环病毒的病鸭剖检变化为卵巢、脾脏、胸腺出现萎缩,若出现混合感染则出现相应更加严重的剖检症状。
4 诊断
单纯的鸭圆环病毒感染症状不典型,不能够直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由于其易继发其他感染,故诊断鸭是否感染有圆环病毒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诊断鸭圆环病毒有电镜观察法、PCR、Cap-Elisa、荧光定量PCR、核酸探针技术,LAMP等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
4.1 电镜观察法
将病料进行处理后,用电镜进行观察,观察到直径15mm的圆球形20面体结构为圆环病毒的典型形态特征。
4.2 PCR诊断
取病鸭的肝、胰腺、心、肾、脾、肺、血液、腔上囊、胸腺等组织样品提取病毒的DNA后进行PCR,此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快速诊断技术,在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外,在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高通量、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与大面积的血清学调查,非常适合基层兽医部门和广大养殖户应用,但ELISA方法很难检测到早期感染;常规PCR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仅需一台PCR仪即可,适合普通实验室使用,是目前大多数实验室检测的常规方法;荧光定量PCR和核酸探针方法需要必要的仪器设备、试剂及操作水平,基层兽医实验室由于不具备工作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展开;LAMP检测技术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特别适合基层兽医部门推广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临床中可根据检测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或将几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5 防治
鸭圆环病毒病常常引起鸭只多种疫病继发,引起鸭只的死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由于目前尚无可以治疗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故本病的防治较为困难。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止本病的发生的关键,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饲喂营养物质含量全面的饲料,提供鸭只舒适的圈舍于活动场地。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如做好雏鸭大肠杆菌、雏鸭肝炎、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做好饲养场的卫生与消毒工作。
若发生此病,采取传染病防控制度,隔离封锁饲养场,对患病鸭只进行隔离治疗。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以增强动物的机体抵抗力为主要目标,控制继发感染,减少鸭只的死亡率与淘汰率,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6 结语
一起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柳州市柳城县某养殖户经长途运输购回2日龄雏番鸭500只, 常规饲养至10日龄时雏番鸭开始发病。主述:雏番鸭精神沉郁, 缩颈垂翅, 后躯向下弯曲, 无力而不愿走动, 拉黄色和绿色稀便, 消瘦;发病3 d, 死亡70多只, 未用药物治疗。
2 临床症状
患鸭消瘦, 精神萎顿, 食欲降低或废绝, 不愿活动, 严重下痢, 排灰白色和青绿色稀粪, 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 (颈向背弯曲, 两脚后伸, 抽搐而死) 。
3 剖检病变
肝肿大, 质脆;胆囊充盈;胰腺有针尖大坏死点;肾呈花斑状;肝脏轻微肿胀;肠道出现严重炎症, 肠黏膜不同程度地充血和出血 (严重者肠道黏膜脱落并形成“肠栓”) , 盲肠和直肠充血、肿胀、出血;泄殖腔扩张、充血、肿胀, 有黄褐色稀薄内容物。
4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诊断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5 治 疗
1) 紧急免疫。
将发病番鸭挑选出来, 隔离饲养, 并使用高免抗番鸭细小病毒血清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每只雏鸭1 mL。病重者24 h后重复1次。
2) 辅助措施。
全群使用痢可灵 (杨树花口服液) 和维他补 (多种维生素) 混饮, 痢可灵0.10 mL/只、维他补0.05 g/只, 全天药量分早、晚2次饮用, 连续投喂7 d。养殖场地带鸭消毒, 饲养用具彻底消毒, 将病死鸭及废弃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3 d后回访, 整群番鸭病情得以控制, 病鸭的采食和精神都基本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 建议继续投喂4 d药物。
6 体 会
1)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较易作出确诊, 合理给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2) 发生疫情后, 养殖户未给予重视, 没有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造成大量番鸭感染, 以致引起70多只番鸭死亡,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教训是深刻的!
猪流感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篇4
1 病原
甲型 (A型)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有15个H亚型, 9个N型, 在猪群中常发生流行的血清型多为H1N1、H3N2、H1N2、H1N7、H3N6、H3N1和H2N3等。病毒对干燥和低温抵抗力较强, 对热敏感, 75℃即可杀死病毒。病毒对消毒药敏感, 常用消毒药即可杀灭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
猪流感病毒感染仅限于呼吸道, 极少出现毒血症病毒在鼻黏膜、扁桃体、气管、肺及支气管淋巴结上皮细胞中繁殖, 而肺脏是主要的靶器官, 猪流感病毒嗜好整个呼吸道的上皮细胞, 它会在气道和气腔上皮中增殖并损坏这些上皮, 造成这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致使气道梗阻并释放酶, 而使肺组织严重受损导致免疫抑制的问题。
2 流行特点
大多数病例多发生在气候多变季节, 为发病高峰。当阴雨、潮湿、闷热、拥挤、营养不良以及饲养条件突变时也会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各种猪只都可感染, 病猪和带毒猪为传染源, 经呼吸道感染, 通过空气传播。发病快, 传播迅速, 2~3 d内可波及全群。
3症状特征
本病的潜伏期为2~7 d, 病程约1周。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热, 体温升高达40~42℃, 精神高度沉郁, 眼结膜潮红, 卧地不起, 寒颤, 关节疼痛, 行走无力, 不食。流黏液性鼻涕, 咳嗽、喘气、腹式呼吸, 呼吸困难。粪便干硬、尿少色黄。妊娠猪流产, 产弱仔, 流产率为10%左右, 新生仔猪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本病常与蓝耳病病毒, 猪瘟病毒, 呼吸道冠状病毒混合感染, 并常继发副猪嗜血杆菌, 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肺炎支原体和链球菌等, 使病情复杂化, 并发支气管炎, 肺炎、胸膜炎, 心包炎等。从而容易造成误诊, 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 造成更大的损失。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鼻、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 含有大量的带气泡的黏液。淋巴结肿大、充血;肺呈紫红色, 气肿区, 心叶、尖叶、中间叶切面有大量白色、棕红色泡沫样液体, 肺间质增宽;脾脏肿大, 胸腔与腹腔积液, 含有纤维素性物质;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5 控制措施
5.1 保持圈舍干燥卫生, 特别是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不要经常冲洗, 采用干湿分离。
5.2 消毒正确、有效的消毒可以极大的降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选择大厂家, 如先灵葆蕥的安灭杀, 齐鲁动保的复合酚, 中粮动保的精典等效果较好。
5.3预防性投药, 定期使用防呼吸道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 如威特太妙125 g (袋) +红弓素500~1 000 g拌料1t或兑水1 t饮用, 阿莫西林+泰妙菌素等。
5.4个别治疗。解热镇痛防继发感染, 可选用长效西林肌注+卡巴西林钙饮水等。
鸭流感病毒病 篇5
1 流行病学调查
该场前后养殖几批鸭,均没有免疫接种雏鸭肝炎病毒苗。本批鸭进舍前饲养棚未做彻底消毒,只喷洒少许消毒剂。且饲养密度较大。附近养鸭户曾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畜主曾用硫酸新霉素、乳酸诺氟沙星和土霉素等治疗,但未见效果。后即来本站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缩颈、翅下垂,粪便成青绿色;运动失调,两腿痉挛下踢,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有的则表现为肢软麻痹,伏地不起;甩头、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雏鸡,见心包膜增厚,心包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明显肿大,呈淡红色,多数有点状或瘀斑状出血,外观斑驳,表面被覆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性状物;气囊混浊;有的出现干酪样渗出物;脾脏肿大,质脆;肠内容物程糊状,肠黏膜充血或脱落,肾脏出血,肿胀;胆囊扩张;有的脑膜出现充血斑点;部分趾关节有淡黄色黏稠密积液,滑膜肿胀,增厚。
4 实验室诊断
经临床诊断,初步估计为病毒性雏鸭肝炎并发大肠杆菌病,经实验室进一步检查获得证实。
5 治疗
(1)鸭病毒性肝炎高免抗血精,每毫升加500 IU丁胺卡那霉素,混合均匀后皮下注射,每只鸭0.5~1 ml,重症者酌情于第2天再注射1次。
(2)徐州龙信化司研制的免疫增效剂(溶菌酶、黄芪多糖、板兰根、牛磺酸)饮水,每只鸭1 ml/d,连用5 d。同时注意日粮配合,保证供给优质全价饲料,并在日粮中加倍多种维生素用量,以增强雏鸭自身的抗病力。经上述治疗后,除400余只重症者死亡外5 d后即停止死亡,疫情得以控制。
6 体会
鸭流感病毒病 篇6
1 发病情况
位于江西省进贤县李渡镇阿某公司饲养了斑嘴野鸭、绿头野鸭、白羽野鸭种鸭各200套。其种鸭自5月份以来产蛋率持续下降,5月底产蛋率降到了20%以下,同时采食突然下降,但很少有死亡。4月份繁育的商品野鸭原本打算端午节前后上市,但由于进入5月份以来一直都在不断发病导致无法上市。在5月份繁育的小野鸭也发病,甚至波及到场内的200多只朗得鹅。
2 临床症状
野鸭的种鸭几乎均发病,死亡率仅为0.5%,但商品鸭群死亡率达20%以上。病鸭开始出现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商品小野鸭表现发热,精神萎靡,站立不稳,拉草绿色稀便,双腿瘫痪、向后或侧面伸展。在大约1周时间内,很多小野鸭出现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种鸭病变主要表现为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萎缩。小野鸭则表现心冠出血,大部分脑膜出血水肿,眼结膜出血,少部分有心包、肝包、气囊纤维素性包膜等。
4 疾病分析
4.1 经蚊子传播
鸭坦布苏病毒属蚊传媒病毒,因为2011年南方地区进入春夏季节比较早,所以有可能蚊子参与了疾病的传播。
4.2 经粪便传播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从患病鸭的泄殖腔拭子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此病毒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等,所以可能经粪便传播。
4.3 经卵垂直传播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对病死鸭不同脏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从卵巢中最易检出鸭坦布苏病毒,提示鸭坦布苏病毒可能会经卵垂直传播。
4.4 带毒鸭在不同地区的调运
带毒鸭在不同地区的调运(或污染的运输工具)易造成鸭坦布苏病毒大范围和快速地传播。
5 防控措施
首先是对症治疗,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以及增强免疫力药物;其次就是抗菌消炎的各种抗菌素,特别是针对输卵管炎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舒巴坦钠等)。1周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出现神经症状等一些危重病例还是大部分死亡。
6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