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2024-10-15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精选9篇)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篇1

目前, 在烟草上发生的主要病毒病是烟草普通花叶病、烟草黄瓜花叶病、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1,2]。这些病毒病每年都给烟草造成较严重的危害, 影响了烟草产量和品质, 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3,4,5]。试验针对目前湖南省招标的烟草病毒病防治剂, 进一步筛选出田间更有效的预防烟草病毒病的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桂阳县梧桐村汪山组中南试验站郴州试验基地旱地。供试烟草品种为云烟87。供试药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 (湖南润泽植保有限公司) 、20%吗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 (山东神星药业有限公司) 、8%混脂硫酸铜 (北京市东旺农药厂) 、8%宁南霉素 (哈尔滨鸿瑞农资有限公司) 、20%盐酸吗啉胍 (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 、0.5%氨基寡糖素水剂 (长沙乐丰农资有限公司) 、3%超敏蛋白微粒剂 (长沙品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试验对象为烟草病毒病。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分别为:湖南润泽植保有限公司生产的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 (A) , 山东神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0%吗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2 250g/hm2 (B) , 8%混脂硫酸铜2 250 g/hm2 (C) , 8%宁南霉素1 350g/hm2 (D) , 20%盐酸吗啉胍4 500 g/hm2 (E) , 0.5%氨基寡糖素水剂4 500 m L/hm2 (F) , 3%超敏蛋白微粒剂4 500 g/hm2 (G) ,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共32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 每个小区栽烟50株, 大田管理除不再对花叶病进行防治外, 其他技术措施均按规范化技术要求进行, 各项农事措施及时一致, 同一管理措施在同一天完成。

1.3 施药方法

每个处理按照要求配置好药液, 在始见病期用量, 连续用量2~3次, 对照用清水喷施。施药时细雾均匀喷施, 以叶片两面沾满药液但不下滴为宜。第1次施药期为5月6日, 第2次施药期为5月18日, 病毒接种期为5月10日, 每小区接种20株。

1.4 观测记载

分别于第1次施药前、最后一次施药后7 d、发病盛期和打顶前进行3次病情调查。按下列病情分级标准, 逐株调查各小区花叶病发病株率及病级, 每个小区定点调查30株, 计算各小区、各处理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治效果。

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心叶脉明或轻微花叶, 或上部1/3的叶片花叶但不变形, 植物无明显矮化;2级为1/3~1/2的叶片花叶, 或少数叶片变形, 或主脉变黑, 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2/3以上;3级为1/2~2/3的叶片花叶, 或上部1/3的叶片花叶, 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 或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2~2/3;4级为全株叶片花叶, 严重变形或坏死, 病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2~2/3。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通过对各厂家、各供货商提供的7种防治花叶病的药剂防效对比试验,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药后9、16 d调查分析的防效, 以山东神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0%吗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最好, 防效分别为66.4%、65.9%;其次为湖南润泽植保有限公司生产的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 分别为49.7%、59.5%;再次为3%超敏蛋白微粒剂, 防效达分别为61.2%、53.4%, 其他药剂也稍有防效, 8%宁南霉素防效, 分别为17.4%、14.8%, 从有效成分来看, 以20%吗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及3%超敏蛋白微粒剂这2种药剂效果较好 (表1) 。通过对药后16 d相对防效的差异性分析[6], 结果表明:7种参试药剂的相对防效虽然有差别, 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表2) 。

2.2 安全性评价

根据试验全期观察, 所有药剂在施药后对烟叶都无药害反应。

3 结论与讨论

7 种药剂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以有效成分为吗胍·乙酸铜及超敏蛋白的药剂效果较好, 8%宁南霉素效果最差, 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药剂间防效无显著差异, 所有药剂使用都是安全的。由于2013年试验开展时间迟, 始药期偏迟, 对试验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

摘要:利用湖南省烟草局招标应用的7种防治烟草病毒病药剂, 进行了田间防效对比试验, 通过对药后16 d平均相对防效的分析, 结果表明:防效以山东神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0%吗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最好, 达65.9%, 其次为湖南润泽植保有限公司生产的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为59.5%, 再次为3%超敏蛋白微粒剂, 防效达53.4%, 其他药剂也稍有防效, 以0.5%氨基寡糖素水剂效果最差, 防效只有12.7%。从有效成分来看, 以20%吗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及3%超敏蛋白微粒剂这2种药剂效果较好, 但经过差异显著性分析, 各药剂间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不同药剂,防效

参考文献

[1]李桂斌.郴州烟草病毒病的鉴定与烟草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9.

[2]刘如春, 张德咏, 朱春晖, 等.衡阳县烟草花叶病病毒种类调查及其防治药剂筛选[J].湖南农业科学, 2012 (7) :90-93.

[3]罗成学.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 2013 (15) :119-120.

[4]马国胜, 何博如.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2) :42-46.

[5]马骁勇.信阳地区烟草害虫的发生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1991 (5) :34, 31.

[6]方萍.实用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篇2

烟草和茶叶上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介绍了烟草、茶叶两种叶用植物炭疽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总结了烟草和茶叶发生该病害的防治技术.

作 者:孔凡彬 谢国红 崔乘幸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系,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16)分类号:S432.4关键词:烟草炭疽病 茶叶炭疽病 症状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黄灯笼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3

一、发病症状

黄灯笼辣椒病毒病田间发病症状主要有两种:一是坏死枯顶,即叶片或果实初期出现褐色斑,后期发展为坏死型,心叶枯死,造成枯顶;二是茎上有浓绿短条斑,落叶、落花、落果。

二、综合防治技术

1.播前进行种子消毒:留种应选取健康植株,挑选形状好的果实留种。种子消毒可用50~55℃热水浸种20分钟(种子刚放入55℃热水时要不断搅拌5分钟),然后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进行多次冲洗后催芽。

2.防虫网棚育苗:搭建防虫网棚,在棚内建育苗床。当辣椒苗长到3叶1心时,移栽到棚内营养钵进行管理。当苗长到7~8片真叶时,可移至大田栽培。

3.合理种植:由于黄灯笼辣椒分枝多,开展度大,一般种植密度以每亩栽800~900株为宜。个别椒农每亩种植1200株以上,这样刚开花结果时,封行密,不利于施肥和采收。同时,易造成蚜虫和农事操作时病毒传播。

4.合理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入2000~2500公斤,切忌偏施氮肥,应增加有机液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如在生长初期施用奥普尔有机矿化活性液肥500倍液或金田宝氨基酸有机复合肥液肥400倍液,在苗期和开花期喷施1%硫酸锌溶液两次。同时,在各个生长期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6%胺鲜酯AS500倍液等,均可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理椒地,铲除田间杂草,对严重病株进行拔除销毁。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可有效驱避蚜虫。

5.物理防治:悬挂黄、蓝色诱虫板,捕杀蚜虫、蓟马等害虫效果显著,可减少喷施农药次数达5次,每亩节约农药成本150元。具体做法:每亩悬挂黄、蓝色诱虫板25片,每7米悬挂1片,40天左右更换1次,特别是在高温少雨天气效果更佳。

6.化学防治:防治蚜虫、螨类等传播介体,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如持续7~15天少雨高温天气,要及时观察黄灯笼辣椒心叶正、背面叶片是否有蚜虫发生,如有发生,以每亩用3%啶虫脒EC2000倍液或10%吡虫啉SP1500倍液喷施,均可迅速控制蚜虫。防治螨虫用8%阿维·哒螨灵EC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EC1500倍液喷施。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必须喷均匀,同时对椒地周边杂草进行喷药,防止带毒传播介体田间传毒,加重病害发生。

当椒地出现少量植株发病时,喷施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SP7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SP800倍液,在药剂中加入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5~7天,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扩散和蔓延。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5 年3—8 月在永兴县悦来镇南冲村进行防治烟草病毒病田间药效试验。供试烟草品种为云烟87。供试药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 (阿泰灵) , 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产;0.5%氨基寡糖素水剂, 由郴州市烟草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 个处理, 分别为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 (A) 、0.5%氨基寡糖素水剂 (B) , 设喷清水作对照 (CK) ;随机排列[6], 4 次重复, 小区面积50 m2, 四周设保护行。病毒病试验各处理均在移栽后10 d左右, 选择晴天的上午进行喷药, 每7 d施用1 次, 共喷药2 次。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次喷药后观察有无药害发生以及药剂对烟株的影响。于5 月中旬烟草病毒病高发期调查烟株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 病毒病的种类以田间自然发病为准。每小区调查全部烟株, 调查发病分级标准按国家烟草病害调查分级标准GB/T23222—2008 进行。

发病率= (发病株数/总株数) ×100

病情指数=[Σ (各级病株×该病级值) /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 ]×100

防治效果 (%) =[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 /对照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烟草安全性

试验中未出现药害, 未发现对烟草有不良影响。

2.2 各处理对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A马铃薯Y病毒病的平均发病率为7.99%, 处理B的平均发病率为13.96%, CK的平均发病率为24.17%。处理A、B与CK之间差异显著, 处理A、B之间发病率有显著差异 (表1) 。处理A对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86%, 处理B对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52.68%。处理A、B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可见处理A对马铃薯Y病毒病的防效明显高于处理B (表2) 。

2.3 各处理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A花叶病的平均发病率为7.12%, 处理B的平均发病率为10.34% , CK的平均发病率为16.83% ( 表3) 。 处理A、B与CK之间差异显著, 处理A、B之间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处理A对花叶病的防治效果为88.73%, 处理B对花叶病的防治效果为61.57% (表4) 。处理A、B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 处理A对花叶病的防效明显高于处理B。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和0.5%氨基寡糖素水剂2 种生物农药对烟草病毒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尤以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且烟草使用安全。施药时期是关键, 要从移栽后7 d左右便开始用药, 早用药, 早预防。此次试验表明, 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作为烟草病毒病的防治药剂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今后可开展更大面积、不同区域的示范研究;防治效果的稳定性, 还需要做年际对比试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在水稻等其他农作物上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但在烟草上的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雷吕英.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药剂试验[J].中国烟草科学, 2002 (1) :28-29.

[2]白金铠.烟草病害防治图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商文静, 赵小明, 杜昱光, 等.壳寡糖诱导植物抗病毒病研究初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3 (5) :73-75.

[4]赵小明, 杜昱光, 白雪芳.氨基寡糖素诱导作物抗病毒药效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4) :245-247.

[5]郑庆伟.国内首个抗病毒蛋白质农药“阿泰灵”在水稻上示范成功[J].农药市场信息, 2014 (30) :4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综合防治技术 篇5

1 危害症状

马铃薯Y病毒, 常和烟草普通花叶病 (TMV) 等复合侵染, 给烟叶生产造成很大危害。自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 但以大田成株期发病为主。PVY的田间症状因病毒株系烟草品种, 叶龄及气候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症状一般表现为:烟株发病初期出现明脉, 而后网脉脉间颜色变浅, 形成花叶型斑驳, 受坏死株系侵染的病株, 叶脉呈褐色至黑色坏死, 常延伸到中脉和茎, 有时坏死局限于叶脉, 造成叶片皱缩卷曲。在叶中脉或侧脉处常发生大小数目不一的褐色或白色坏死斑点。

在田间还常能见到: (1) 病株叶片颜色异常, 叶脉变黄, 叶肉深绿, 有时植株中部叶片出现许多环形黄色斑点, (2) 叶片出现不同形状的坏死区域, 并且主脉和侧脉变褐。 (3) 叶脉附近开始出现不同大小的白色斑点,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为棕色、褐色斑点。

2 发病条件

PVY的发病条件, 主要受传毒蚜、气候因素和烟田环境状况等多方面影响, 苗期一般不发病, 团棵期开始轻微发病, 旺长至封顶后则大量发生。病苗、带毒蚜虫是大田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土质瘠簿、板结、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生较重, 连作烟田发生重, 而且连作年限越多, 发病越重。

PVY主要在马铃薯茎块、周年栽植的茄科作物、大棚蔬菜和多年生杂草上越冬, 为初侵染的毒源。自然条件下, 主要是靠有翅蚜虫以非持久性带毒的方式在毒源植物上取食即得毒, 带毒后迁入烟田取食再传毒, 无翅蚜 (谷称腻虫) 是次要的, 也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染。田间感病的烟株是大田再侵染的毒源, 气候条件与蚜虫发生数量关系密切, 烟田蚜虫数量多, 烟株幼嫩, 烟杈多, 病害发生则重, 尤其在烟草与马铃薯、蔬菜等混种的地块发生严重。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选育引进抗病品种

在烤烟品种中, 国内外都极少存在农艺性状与抗病性都较好的品种。目前, 对PVY抗性较好的品种有NC55、NCT44、VASVR等。

3.1.2 严格选择烟田环境

避免将烟田安排在茄科作物附近, 尤其是不能与马铃薯 (毒源) 田邻作, 在烟田与毒源植物之间种植隔离作物, 如向日葵、谷子等以阻碍有翅蚜虫向烟田迁飞传毒。

3.1.3 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氮、磷、钾底肥, 尤其是磷钾肥。及时喷施多种微量元素肥料, 及时培土、灌溉, 促进烟株生长健壮, 提高抗病力。操作时, 能接触到烟株的工具均应严格消毒, 用菌毒清100倍液或其他抗病毒剂在剪苗前消毒一次。

3.1.4 注意田间卫生

在掏苗前铲除烟田周围杂草, 以减少初侵染源, 在苗床和大田操作时, 要注意选健株后病株, 防止磨擦传播。在进入苗床或大田前用肥皂水洗手消毒。杜绝在苗床和田间吸烟。

3.1.5 辅助措施

对早发病烟株及早拔除, 带出烟田销毁, 以消灭再侵染源, 及时打顶抹杈, 应用药物抑芽, 恶化烟蚜食物条件。

3.2 化学防治

3.2.1 治蚜防病

在移栽时穴施15%铁灭克1 500~2 250 g·hm-2或5%滴灭威7 500 g·hm-2防治蚜虫。也可以用击倒性较强的农药, 如50%抗蚜威3 000~4 000倍液, 或80%的蚜必治200~300倍液进行防治, 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大片烟田集中统一防治效果更好。

3.2.2 施用抗病毒制剂

抗病毒剂的作用以抑制病毒的活性和诱导烟株产生抗性为主。因此, 其应用一定要掌握在病毒侵入烟株之前, 根据有关抗病毒剂抗性机理研究结果, 提出如下施用程序:苗期用药1~2次, 移栽前一天一定要用药1次, 以防止病毒在移栽时通过接触传染:在移栽后的生长前施药3~4次, 提倡在田间操作前对烟株喷药保护。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好的抗病毒剂有:金叶宝400倍、植病灵 (Ⅱ) 号乳油600倍等。

3.2.3 药剂防治

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篇6

1.症状识别

1.1普通矮缩病

病原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rus,R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属。病毒粒体球状,钝化温度为40℃~45℃,在0℃~4°℃条件下,体外存活期为48小时;病叶和带毒虫媒在30℃~35℃条件下贮存1年,仍可保持其侵染性。

1.2条纹叶枯病

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呈枯心状。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可区别于蝼蛄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2.病原鉴定

2.1普通矮缩病系由Rice dwarf virus(RDV)病毒引起,寄主范围较广,已知有水稻、燕麦、大麦、小麦、野生稻、雀稗等39余种。

2.2条纹叶枯病系由Rice stripe virus(RSV)病毒引起,寄主范围较广,已知有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狗尾草、马唐、看麦娘等30多种植物。

3.侵染循环

普通矮缩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获毒越冬的二点叶蝉的若虫,来年春天羽化为成虫,从越冬场所开始迁飞到稻田引起发病。无毒二点叶蝉可通过吸食病毒汁液而获毒传病,使病害不断扩大、蔓延。

条纹叶枯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获毒的越冬灰飞虱若虫,来年春天羽化为成虫,从越冬场所迁飞到稻田引起发病,一年可传播多次。

4.发病条件

由于病毒病大多由带毒昆虫传播引起,如普通矮缩病是由带毒二点叶蝉等引起;条纹叶枯病系带毒灰飞虱或白背飞虱传播引起的。所以,上述带毒昆虫多,发病几率高,发病常重。

虽然不同品种对各种病毒及其介体(传毒昆虫等)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但现有主栽品种一般多不抗病。

感病寄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面积大,田间杂草丛生,均为病毒病积累了毒源,也为水稻病毒病增加了越冬场所与传毒昆虫的桥梁,使病情加重。

天敌的大量减少也加重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二点叶蝉的天敌种类多,寄生性天敌有稻头蝇等;捕食性天敌有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寄生性真菌有白僵菌,对灰飞虱、二点叶蝉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如天敌数量少,传毒昆虫多,病毒病则重。

冬春温暖,水稻生育前期高温干燥,有利于越冬代和稻株生长期传毒介体(昆虫等)生存和活动;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与蔓延。

田边、沟边杂草不但是一些病毒病的寄主,而且也是传毒昆虫(二点叶蝉、灰飞虱、白背飞虱)的越冬场所,如杂草不铲除,有利于病毒病发生。

5.防治技术

5.1选用抗(耐)病毒病的优质品种,可减轻病情。

5.2除了做好稻田传毒昆虫的防治外,尚应注意防治其他作物的病毒病,以减少再侵染几率,如灰飞虱除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外,尚可引起大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矮缩病等。所以,及时治虫可防治小麦丛矮病、玉米矮缩病的发生,这对减少水稻条纹叶枯病与黑条矮缩病非常重要。

5.3提前治虫防病。不同病毒病由于传毒昆虫发生与传毒时间不同,所以消灭传毒昆虫时期也不同,为了能准确及时地进行药剂防治,首先要对传毒昆虫在稻田中的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尤其对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更为重要。在调查的前提下,决定防治与否以及防治时期与次数。

一般可于拔节前进行,选不同品种的稻田各1~2块,每块稻田查10个点,每点查0.1平方米的稻株,查清总株数与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当病株率在5%以上(三种病毒病合计)就应进行药剂防治,如病株率低于5%以下,可不防治。

5.4药剂防治。根据喷雾器械不同,对水量也不同。但要以喷洒的均匀周到为准。

①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②40%乐斯本(毒死蜱)乳油,每公顷1200~1800毫升,加水喷雾;

③40%乐果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

狐貉貂等细小病毒病防治技术 篇7

1 监测点设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通过实验室监测在苏家屯区、辽中县、法库县选取几个群体没有进行免疫和感染抗体的养殖户为试验组进行免疫效果试验。

2 设定试验免疫程序

目前我国狐貉貂等经济动物细小病毒病还没有成型的免疫程序, 绝大多数养殖户只是根据犬细小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对狐貉貂等经济动物进行免疫。由于狐貉貂等经济动物虽然属于犬科动物, 但与犬有一定的差异, 致使狐貉貂等经济动物的细小病毒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造成了病死率较高的现状, 制约了特养业的发展。因此我们结合沈阳市的现状, 根据抗体消长规律设定了四套免疫程序。具体如下:

2.1 免疫程序1

20日龄首次免疫, 60日龄第2次免疫, 以后间隔6个月1次。

2.2 免疫程序2

60日龄首次免疫, 以后间隔6个月1次。

2.3 免疫程序3

30日龄首次免疫, 45日龄第2次免疫, 以后间隔6个月1次。

2.4 免疫程序4

仔畜40日龄首次免疫, 60日龄加强免疫, 80日龄第3次免疫, 以后间隔6个月1次。

3 疫苗选择

选择吉林省五星动物保健药厂生产的犬狂犬病、犬瘟热、副流感、腺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五联活疫苗。

4 试验分组

每组选择25只临床表现健康狐貉貂设试验动物。

试验共分5组, 第1组空白对照组, 第2组免疫程序1组, 第3组免疫程序2组, 第4组免疫程序3, 第5组免疫程序4组。

5 实验室监测

5.1 样品采集

首免前一日采样, 首免后21d第2次采样, 二免后21d采样, 三免后21d采样, 6个月免疫之前3个月采样1次, 6个月免疫前21d采样, 6个月免疫后21d采样。

5.2 试验方法

实验室监测采样的方法是细小病毒酶联免疫分析法。

6 免疫程序筛选

通过对试验组动物采样进行实验室监测, 每个试验组每次采样20份, 共监测血清样品3000份。监测结果表明 (见表1) , 免疫程序1、免疫程序2和免疫程序3的平均抗体合格率相对较低, 难以对细小病毒产生有效的保护;免疫程序4的平均抗体合格率较高, 经过3次免疫后3个月达到了94%。说明免疫程序4为最佳免疫程序。

7 免疫程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试验

在筛选出最佳免疫程序后, 选取康平县、辽中县、于洪区56户饲养户, 应用筛选出的免疫程序对狐貂貉等进行细小病毒病免疫, 免疫过程中有2户因其它原因未完成免疫, 其余54户按要求完成全部免疫。分别在二免后21d和在三次免疫后21d进行了采样监测, 血清样品按每个区县抽检5户, 每户抽检10份抽检, 共150份。

根据监测结果表明 (见表2) , 在应用我们筛选出的最佳免疫程序的54户养殖户中, 平均抗体合格率达到了96.7%, 并且没有发生细小病毒病例, 充分证明了此免疫程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在沈阳市8个区县大面积推广此免疫程序, 在应用此免疫程序的养殖户中随机抽检47户, 于三免后21d采样, 抽检的47户平均抗体合格率达到了90.2%。

西瓜绿斑驳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8

一、症状

1. 在叶片上表现

塑料大棚和小拱棚栽培的西瓜从嫁接后10~15天开始表现症状, 叶片出现不规则形淡绿色至黄色的褪绿斑点, 呈花叶状, 绿色部位突出表面, 叶缘向上翻卷, 叶片略微变细, 叶面凸凹不平, 在老叶及成熟叶上不是很明显。

2. 在果实上表现

生长初期感染的病株, 植株生长不繁茂, 果实成熟后, 果皮与果肉之间出现油浸状深色病变, 种子周围形成暗紫色空洞, 严重时变色部位软化溶解, 呈现脱落状, 形成倒瓤子瓜。与健果相比, 病果有弹性, 拍击时声音明显发钝。

二、传播途径

1. 种子传播

病毒在种子内可存活8个月到1年半, 西瓜种子丰收后一个月种子传毒效率达5%, 带毒种子是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

2. 农事操作传播

可通过病株和健株间的自然摩擦, 蚜虫和飞虱的叮咬等渠道自然传播。更容易通过农事操作如:嫁接、打叉、人工授粉等相互感染。据对试验地调查使用刀片嫁接最高传毒率达到45%。

3. 授粉传播

用病株花粉授粉, 1个月后71%的果实出现绿斑, 17%的叶片出现花叶。病株自花授粉发病率100%。

4. 病残体传播

带病残留物及含病株残体可经土壤传播至植株根部, 导致病毒发生和危害。

5. 土壤传播

病毒在种子内可存活1年, 病根埋在土壤内1年能保持原病性。土壤带毒率为0~3.5%。

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技术。

1. 加强植物检疫

植保部门必须从源头入手抓好产地检疫, 把好调运检疫关, 禁止从疫区调运种子和育苗, 对调入的葫芦科砧木种苗要进行复检, 发现疫情, 及时处理。

在购买种子时, 应选择正规经销单位出售的带包装的种子, 不要买散装种子。选择经过消毒的种子, 发病率低。

2. 种子处理

干热处理可钝化种子上的病毒。将干种子放在70℃以上的高温下处理72小时, 严格控制时间, 否则热量会透过种皮而杀死胚芽, 使种子丧失发芽能力。一般经过高温处理的种子出苗会比未处理的种子晚4~7天。

3. 土壤消毒法

溴甲烷消毒法:将育苗土筛选好后堆成30公分厚土方, 土壤湿度适中, 把2米左右的聚乙烯管的一端卡进埋号得玻璃瓶中, 外边用土埋好固定, 另一端连接在钢瓶上内装溴甲烷, 然后用塑料薄膜将土封好, 每平方米用量50克, 放药后, 地块密封熏蒸48~72小时。

4. 农事操作防止病毒传播

进行西瓜苗嫁接操作时, 应注意对用具和手进行消毒处理, 对切割刀具每嫁接一次, 都要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同时, 在绑蔓、打杈等农事操作中, 应避免碰伤植株, 防止人为传播。

5. 合理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

种植露地西瓜或棚室西瓜要与非葫芦科植物进行2~3年轮作倒茬, 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

6. 化学防治

磷酸三钠浸种:将种子用清水浸4小时后, 再浸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20~30分钟后捞出, 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 效果很好。

防治蚜虫和粉虱:选用吡虫啉和锐劲特消灭传毒媒介。

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 篇9

1 试验方法与材料

1.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 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处理重复3次, 小区为长条形, 试验地肥力较为均匀一致, 地势平坦, 四周设保护行, 尽量做好局部控制, 农事操作规范并且在一天内完成, 最大限度地控制试验误差。

1.2 试验处理 (品种)

(1) 贵玉1号 (对照感病品种) ; (2) 正红311; (3) 超单10号; (4) 川单428; (5) 福玉1号; (6) 资玉2号; (7) 华选6号; (8) 正玉8号; (9) 海禾1号; (10) 阿单10号; (11) 中玉15; (12) 川单15; (13) 登海3339; (14) 仲玉1号; (15) 川玉68; (16) 华龙玉998; (17) 汉玉一号; (18) 福单2号; (19) 登海3329; (20) 宜单10。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仁和春季试验, 在仁和区、布德镇、中心村、海包山组李秀云的承包田中进行, 土壤为沙壤土, 肥力中等偏上, 前作白菜、萝卜, 海拔115cm, 试验于2012年1月14日播种、覆膜, 小区面积15.75m×1m, 播种规格75cm×50㎝, 每窝播种3~4粒, 出苗后留健壮苗2株, 亩植3556株, 试验小区均播种2行, 每行21窝, 共计84株。2月17日定苗。

仁和夏季试验, 在仁和区、大龙潭乡、大龙潭村、石蚌唐组段荣兴的承包地中进行, 地块地势平坦, 土壤为泥土稍带沙, 肥力中等偏上, 前作豌豆, 海拔13m, 试验于2012年6月1日播种、覆膜, 小区面积15m×1.2m, 播种规格60cm×65㎝, 每窝播种3~4粒, 出苗后留健壮苗2株, 亩植3418株, 试验小区均播种2行, 每行23窝, 共计92株。6月15日浇水、定苗。

盐边夏季试验, 在盐边县、益民乡、永荷村、新桥组, 梁农民的承包地中进行, 地块地势平坦, 土壤为沙质壤土, 肥力中等均匀, 前作鲜食玉米, 海拔1310m。试验于2012年4月22日播种并浇水, 小区面积10m×1.67m, 播种规格80cm×46㎝;每窝播种3~4粒, 出苗后留健壮苗2株, 亩植3622株。

米易夏季试验, 在米易县、攀连镇、贤家村、十一组, 黄贵正的承包地中进行, 地块地势平坦, 土壤为沙壤土, 肥力中等均匀, 前作四季豆, 海拔1209m。试验于2012年5月27日播种并浇水, 小区面积15m×1m, 播种规格75cm×50㎝;每窝播种3~4粒, 出苗后留健壮苗2株, 亩植3556株。

1.4 试验调查内容、取样方法

调查内容是分别调查处理各个小区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和农艺性状。调查方法是:发病率, 严重程度整个小区植株全部调查;调查时间是:5~7叶期、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调查发病率, 齐穗灌浆期调查严重程度, 腊熟期和收获时调查各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 调查和记载人员相对稳定, 减少人为误差。

1.5 收获及产量计算

试验的各品种陆续成熟后;收获各小区的实收湿产量。亩产量及小区干产量计算:每个品种均抽取2.5kg以上的湿重样品, 凉、晒干脱粒称重, 用其折算各小区干产和亩产;并用其测算品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

1.6 试验的田间管理情况

试验地的浇水、中耕、除草、培土等工作由农户自行实施。

1.7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1.7.1仁和春季试验, 1月13日施底肥, 亩施三星堆牌硫酸钾型复合肥75kg, 养分含量{ (N (12) -P2O5 (6) -K2O (7) ) ≥25%) }, 同时亩施3%辛硫磷颗粒剂4kg;对照每小区只施尿素1kg。第一次施农药、叶面肥, 2月7日, 玉米3叶1心—4叶1心施用, 亩施甲壳素2套60ml、芸苔素内酯20ml、黄腐酸螯合锌20g、40%烯.羟.马啉胍60g、15%丁硫.吡虫啉30ml;对照每小区喷施清水。第二次施农药、叶面肥, 2月17日, 玉米4叶1心—5叶1心施用, 亩施甲壳素2套60ml、芸苔素内酯20ml、黄腐酸螯合锌20g、8宁南霉素30ml、20%啶虫脒10ml;对照每小区喷施清水;同时亩施提苗肥, 尿素13kg加养分含量 (Zn+Fe+Mn+B) ≥10%的亿旺牌硫酸锌1kg、万通牌Zn≥20%的硫酸锌1kg、生命源牌 (Mg+S) ≥10.00%, Zn≥2.0%的硫酸锌0.8kg, 拌合均匀后, 每小区0.4kg兑水罐窝;对照只施尿素。第三次施农药、叶面肥, 2月29日, 玉米6叶1心—8叶1心施用, 亩施甲壳素3套90ml、芸苔素内酯30ml、40%烯.羟.马啉胍90g、15%丁硫.吡虫啉30ml;对照每小区喷施清水。第四次施农药、叶面肥, 3月13日, 玉米8叶1心—11叶1心施用, 每667m2施甲壳素4套120ml、芸苔素内酯40ml、8宁南霉素60ml、20%啶虫脒20ml;对照每小区喷施清水;同时施攻苞肥, 每667m2施三星堆牌硫酸钾型复合肥125kg, 养分含量{ (N (12) -P2O5 (6) -K2O (7) ) ≥25%) };对照每小区施尿素2.2kg。

1.7.2仁和、盐边、米易夏季试验第一次施农药、叶面肥, 玉米3叶1心—4叶1心时施用, 每667m2施甲壳素2套60ml、芸苔素内酯20ml、黄腐酸螯合锌20g、粘着剂好湿2包、40%烯.羟.马啉胍60g (或8宁南霉素30ml) 、15%丁硫.吡虫啉30ml (或20%啶虫脒10ml) ;对照各小区喷施清水。第二次施农药、叶面肥, 玉米4叶1心—6叶1心时施用, 每667m2施甲壳素2套60ml、芸苔素内酯20ml、黄腐酸螯合锌20g、粘着剂好湿2包、8宁南霉素30ml (或40%烯.羟.马啉胍60g) 、20%啶虫脒10ml (或15%丁硫.吡虫啉30ml) ;同时施拔节肥, 每667m2施三星堆牌硫酸钾型复合肥75kg, 养分含量{ (N (12) -P2O5 (6) -K2O (7) ) ≥25%) }, (或等量营养成分的其他品牌复合肥) 加养分含量 (Zn+Fe+Mn+B) ≥10%的亿旺牌硫酸锌1kg、万通牌Zn≥20%的硫酸锌1kg、生命源牌 (Mg+S) ≥10.00%, Zn≥2.0%的硫酸锌0.8kg, 拌合均匀后施用;对照各小区施N素含量相等的尿素, 并喷施清水。第三次施农药、叶面肥, 玉米6叶1心—9叶1心时施用, 每667m2施甲壳素3套90ml、芸苔素内酯30ml、粘着剂好湿3包、40%烯.羟.马啉胍90g (或8宁南霉素45ml) 、15%丁硫.吡虫啉45ml (或20%啶虫脒15ml) ;对照各小区喷施清水。第四次施农药、叶面肥, 玉米9叶1心—12叶1心时施用, 每667m2施甲壳素4套120ml、芸苔素内酯40ml、粘着剂好湿4包、宁南霉素60ml (或40%烯.羟.马啉胍120g) 、20%啶虫脒20ml (或15%丁硫.吡虫啉60ml) ;同时施攻苞肥, 每667m2施三星堆牌硫酸钾型复合肥125kg, 养分含量{ (N (12) -P2O5 (6) -K2O (7) ) ≥25%) }, (或等量营养成分的其他品牌复合肥) ;对照各小区施N素含量相等的尿素, 并喷施清水。

2 试验结果

2.1 病株率防治效果

用病株率计算防治效果, 其结果是:盐边试验点防治效果为66.34~87.59%, 平均75.90%;仁和试验点春季防治效果为87.86~100%, 平均96.77%, 夏季防治效果为84.39~100%, 平均91.94%;米易试验点防治效果为70.05~86.90%, 平均80.19%;总平均防治效果86.20%。

2.2 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用病情严重度计算防治效果, 其结果是:盐边试验点防治效果为67.76~92.07%, 平均80.92%;仁和试验点春季防治效果为91.05~100%, 平均97.38, 夏季防治效果为83.31~100%, 平均90.98%;米易试验点防治效果为72.72~91.77%, 平均83.33%;总平均防治效果88.15%。

2.3 综合防治后产量结果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 其结果是:盐边试验点, 每667m2产498.42~592.86kg, 平均546.04kg, 比对照增产70.34~93.52%, 平均78.24%;仁和试验点春季, 每667m2产590.48~772.07kg, 平均679.07kg, 增产25.00~63.44%, 平均43.25%, 夏季, 亩产494.45~780.00kg, 平均624.53kg, 增产4.89~48.9%, 其中一个处理减产5.39%, 平均增19.99%;米易试验点, 每667m2产661.33~912.44kg, 平均732.51kg, 增产14.30~56.12%, 平均25.87%;总平均增产40.84% (去除春季试验的7个不可比品种后增产33.30%) 。

2.4 综合防治区与未防治区增产效果显著

项目组在仁和区、大龙潭乡、大龙潭村、石蚌唐组, 段荣兴的近邻两块承包地中同时进行了, 玉米病毒病综合防控试验和抗玉米病毒病品种精选试验, 试验地的土质、肥力、田间管理一致, 8个品种综合防治区比未防治区增产1.22~54.62%, 平均增产21.86%, 效果明显。

3 试验分析

3.1 农艺性状差异

四个试验点个别品种部分农艺性状差异较大主要是两个试验点海拔高度、播种期、覆膜、土质、干旱等因素所引起的。

3.2 品种产量差异

四个试验点个别品种产量差异较大, 主要是由播期、气候、土质等因素所引起。盐边试验点各品种产量普遍偏低, 其主要原因是重茬种植玉米和病害严重所引起。

3.3 各试验点株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 都有一定差距

米易点首次防治时间偏晚, 盐边试验点玉米3叶—9叶期, 周围均有不同生育期玉米且病毒病较重, 并且蚜虫为害严重, 施药人的喷药是否均匀周到以及肥料选用等因素对防效都有一定的影响。春季防效高于夏季, 主要是春季无雨水冲刷, 植物体吸收的药液多, 并且无大风病害再侵染的机率小得多;夏季则刚好相反, 对防效有一定影响。

3.4 用四个试验点的小区平均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在5%水平上正红311、超单10号、川单428、福玉1号的产量属于同一档次;与对照有3个级差;但川单428、福玉1号与资玉2号、华选6号、正玉8号无显著差异。川单428、福玉1号、资玉2号、华选6号、正玉8号的产量属于同一档次;与对照有2个级差;但华选6号、正玉8号与海禾1号、阿丹10号、中玉15、川单15、登海3339无显著差异。华选6号、正玉8号、海禾1号、阿丹10号、中玉15、川单15、登海333的产量属于同一档次;与对照有1个级差。在1%水平上正红311、超单10号、川单428、福玉1号、资玉2号的产量属于同一档次;与对照有2个级差;但川单428、福玉1号、资玉2号与华选6号、正玉8号、海禾1号、阿丹10号、中玉15、川单15、登海333无显著差异。川单428、福玉1号、资玉2号、华选6号、正玉8号、海禾1号、阿丹10号、中玉15、川单15、登海333的产量属于同一档次, 与对照有1个级差。

3.5 四个试验点与对照的增产幅度差距较大

盐边试验点的增产幅度最大, 主要是其玉米病毒病严重;仁和点和米易点增产幅度和以前试验的增产幅度很接近。

3.6 各品种间的防效差别较大

主要是各品种发病轻重程度不同所致, 一般情况是越感病品种, 防效越低, 但增产幅度大;抗病品种防治效果更好, 但增产幅度小。

4 试验结论。

4.1 经过四个试验点的试验和验证

以选用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健身栽培, 提高玉米植株的自身抗病力为前提;以杀灭传毒媒介, 减少毒源, 降低初侵染为手段;以适时施用病毒防治药剂 (病毒诱抗剂) , 诱发玉米的抗病毒能力为保证的综防策略, 制定的综防措施防效较理想, 平均株防效高达86.20%, 病情指数防效高达88.15%, 防控效果十分明显, 能将病毒病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之内。

4.2 经过四个试验点的试验和验证

该综合防控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 防治与不防治相比, 增产幅度19.99~78.24%, 平均增产40.84%;同一品种防治与不防治相比增产幅度1.22~54.62%, 平均增产21.86%。

4.3 经过四个试验点的试验和验证

上一篇:战略性架构下一篇: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