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2024-08-20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精选12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 据统计, 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HBsAg携带者) 超过2.8亿, 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 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 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1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比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传播: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 (2) 医源性传播: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他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另外, 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3) 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育龄妇女, 通过妊娠和分娩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4) 性接触传播: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通过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引起感染。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2.1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 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 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 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证: (1) HBsAg阳性, 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2) 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 (3) 接触血液的医务人员; (4) 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 (5) 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 尤其是配偶, 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2.2 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 (1)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 (2) 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 第2、3针各为10μg; (3) 高危人群, 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 (4) 其他一般易感人群 (包括儿童、成人) 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 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h内接种, 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 (尤其HBsAg阳性, 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 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黏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 , 一般应立即 (24h之内) 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 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 第1针30μg, 第2、3针各10μg, 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不良反应很轻, 多为局部疼痛, 偶有红肿或硬结, 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 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 (0.5/10万) 。关于加强注射问题, 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 若测定抗-HBs≤10mIU/ml, 加强1次 (10或20μg) , 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 包括医务人员, 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 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 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 有5%~15%接种者无应答, 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1]。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 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 有待研究。

2.3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 (1) 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 (2) 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 使用1次性注射器; (3) 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 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 (4) 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小三阳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存在传染性的。

参考文献

[1]潘修成, 魏来.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意义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0, 4:315.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2

授课人:黄继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二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2.2 诊断标准

2.2.1 急性肝炎

2.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2.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2.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2.2.1.5 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 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

17.1μ 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2.2.1.6 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2.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a)肝硬化活动期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

4.1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 献血员的筛选

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 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

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 休息

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 饮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 药物治疗

5.3.1 急性乙肝

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 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 重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3

进一步明确抗病毒适应证

针对到底什么时候应当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个问题,新版指南做了更明确的诠释。除了一般的抗病毒标准,新版指南中还建议HBV DNA持续阳性而达不到一般标准者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新版指南中,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指征也有所变化:不论ALT是否升高,HBeAg(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者的抗病毒指征为HBV DNA≥104拷贝/毫升(2005版指南中为HBV DNA≥105拷贝/毫升);HBeAg阴性者的抗病毒指征为HBV DNA≥103拷贝/毫升(2005版指南中为HBV DNA≥104拷贝/毫升);对于HBV DNA可检测到但未达到上述水平者,如有疾病活动或进展的证据、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亦可开始抗病毒治疗。

由此可见,新版指南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更强调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延缓或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引入“优化治疗”概念

新版指南引入“优化治疗”概念,即选择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通过评估预测疗效并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疗效。

如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应在治疗24周时进行评估,如果HBV DNA完全转阴,则继续原药治疗,如HBV DNA不转阴,则表明患者未完全应答,提示远期存在耐药风险且疗效可能较差,此时应当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疗效。

如应用干扰素,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治疗12周或24周时,HBV DNA水平、乙肝病毒e抗原和表面抗原滴度也是预测疗效的指标。

由此可见,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早期、定期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对预测疗效、调整方案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强调耐药管理

耐药问题是患者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担心的问题。新版指南中强调了对于耐药的预防,以减轻患者经济和疾病的双重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肝脏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ALT正常、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特别是<30岁时,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尤其是不宜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否则,不仅治疗效果不好,而且今后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已产生耐药而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尽量避免耐药的发生。

·治疗中密切监测,尽早对发生耐药者给予救援治疗,2005版指南中提到,对于一种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患者,可以加用另一种药物或换用更强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但通过实际临床使用,由于换用的药物与原治疗药物存在交叉耐药位点,随着疗程延长,同样会产生新的耐药,疾病进展仍然不能得到控制。因此,新版指南中对出现耐药如何换药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这样会帮助很多患者少走弯路。

明确抗病毒疗程

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问题,即什么时候可以停药,不但是医生应掌握的内容,也是患者经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新版指南明确了抗病毒的疗程,并指出延长疗程可以减少疾病复发。

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的疗程为1年,服用核苷(酸)类药物的疗程为达到血清转换后再巩固治疗1年,且总疗程不少于2年。

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疗程则更长,长效干扰素至少使用1年,核苷(酸)类药物总疗程不少于2.5年。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4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呈阳性是许多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时遇到的问题, 由于对此缺乏了解, 这些学生多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本文就新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基本情况及乙型肝炎 (乙肝) 的正确防护知识做了调查、分析, 以期有助于HBs Ag携带者的心理健康和控制HBV的传播。

1 我院学生HBV的感染情况

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为搞好院内乙肝预防工作, 我院在每年的新生入校体检中, 都做HBV血清学检测, 包括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及肝功能检测。我院2005~2008年新生入校体检的部分结果见表1。

注:*指均不大于2倍ULN, 无临床症状

由表1可见, 我院2005~2008年新生总人数为3 298人, 其中HBs Ag阳性者85人 (阳性率为2.6%) 。

HBs Ag阳性、HBe Ag或抗-HBe阳性, 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内, 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属于HBV慢性携带者。HBs Ag阳性、HBe 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ALT均在正常范围内, 属于非活动性的携带者。我院学生中的HBs Ag阳性者大多属于HBV携带者, 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经过数年的大学生活, 如果控制不好, 在校学生感染人数就会增加。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见于乙肝康复及接种乙肝疫苗者。

2 乙肝的危害

(1)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5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而我国属HBV高流行区, 慢性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2) 因HBs Ag阳性的学生具有传染性, 加上学生对乙肝没有正确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对乙肝有恐惧心理, 排斥HBs Ag阳性者, 以至给HBs Ag阳性学生的生活, 甚至将来的择业、就业带来了困扰, 使HBs Ag阳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 乙肝的传播途径

(1) 经血液传播。这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 Ag筛查, 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2) 母婴传播。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 多为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HBs 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受到感染。

(3)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被HBV感染的血和血制品。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进行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以及静脉吸毒等。

(4)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与HBs Ag阳性者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 (包括性接触) , 则感染HBV的危险性显著提高。

4 乙肝的预防

4.1 对高危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医务工作者、HBs 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均属于高危人群。对所有HBs Ag阴性但以往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高校学生及高危人群均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并以血清检查出现抗-HBs阳性为标准, 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方法。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 连续接种3个月, 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2年。

4.2 加强健康教育

(1) HBV慢性携带状态与慢性乙肝不是同一概念, 感染HBV后并非一定经历“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死亡”的过程, 只有一部分人如此。HBV携带者虽不是患者, 但也不是完全健康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营养, 劳逸结合, 增强体质, 不宜过度劳累, 还应注意戒酒 (少量低度酒不在禁忌范围之列) , 平时患病用药时应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这些均有利于防止发病。如能做好自我保健、防病工作, HBV携带者也可终生不发病。

(2) 开展乙肝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增强高校学生的自我保健、防病意识, 让其掌握乙肝的传播和防护知识, 如搞好寝室、环境卫生, 洗漱用具、剃须刀及暗疮针必须本人专用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改正不拘小节、不注意卫生的不良习惯, 降低HBV感染率, 使他们正确对待校园里的HBV携带者, 以提高HBV携带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只要对密切接触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HBV携带者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可以恋爱、结婚和生育等。

5 乙肝的治疗原则

(1) 对HBV慢性携带者,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内, 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但应提醒其注意休息和合理营养, 不得酗酒和过度劳累。

(2) 对非活动性的HBV携带者,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ALT在正常范围内, 一般不需治疗, 但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 一旦出现ALT≥2倍ULN, 且同时HBV DNA阳性, 应及时进行治疗。

乙型肝炎医学认知状况的论文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级在校生共计4272人,其中护理专业1792人,其他10个专业共2480人。在各年级每个专业随机抽取1?2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545份,收回有效问卷1366份,回收率为88.4%。

1.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乙肝疫苗的适用对象及接种知识、乙肝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乙肝药物使用等9个问题,除传播途径和隔离方式外,其他均为单选题。问卷独立完成,当场收回。调查员可解释选项答案的含义,但不做任何提示。

2结果

学生乙肝基本知识认知正确率为35.4%。其中,“曰常生活中,与乙肝携带者握手或谈话是否会感染上乙肝”正确率最高,乙肝病毒的隔离方法及传播途径正确率较低,仅为2.71%和7.54%。护理专业学生各题正确率均高于非护理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6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06-01

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半年以上引起的肝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即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对于CHB的治疗,西医以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和降酶为主,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HBV复制指标转阴率不理想,易反弹,病毒易变异;而采用中医药对CHB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且毒副作用小,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1病因病机

中医无病毒性肝炎之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胁痛”、“黄疸”、“肝瘟”等疾病范畴,多与感受“湿邪”、“湿热”、或“疫毒”密切相关。湿热蕴结、脾气虚弱、瘀血内停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2辨证施治

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不同,病情缠绵不愈,故根据其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不同的证型。目前常见证型有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内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治法多以益气解毒、滋肝补肾、清热祛湿活血、健脾柔肝法为主。

2.1益气解毒法张朝曦等[1]认为气虚毒蕴是乙肝发病的机理,疫毒湿热痕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而其中又以脾气虚最为明显。因此,采用益气解毒法治疗,起到抗病毒作用的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免疫调节功能。方中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消炎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赤芍等具有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浊退黄等作用,补益肝脾肾药,如茯苓、白术、甘草有调节免疫机制的作用,而白花蛇舌草、茵陈、大黄等尚有抗肿瘤,抑制癌前病变的特性。本方经临床证实,疗效确切,尤其对HBV一DNA的复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陈利平[2]认为湿热疫毒之邪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因此,治以扶正解毒为主,配合疏肝运脾、活血通络以标本兼治。采用利胆汤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配白芍药养血柔肝;芦荟、虎杖、垂盆草、板蓝根清热利湿解毒以祛邪;丹参、赤芍药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女贞子滋补肝肾;陈皮配麦芽、白芍药健脾行气。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健脾行气、活血解毒之功效。由此可见,利胆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而且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2.2滋肝补肾法何中平等[3]认为长期使用祛邪的治疗方法有伤阴之弊,导致或加重肝肾阴虚。因此,采用滋肝补肾之法治疗肝肾阴虚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达到92.65%。采用由五味子、制首乌、葛根、丹参、生山楂、垂盆草、鸡骨草等组成的舒肝降酶颗粒,方中重用五味子,酸甘化阴、补益肝肾;制首乌、葛根,养肝益阴生津,补肝肾;丹参、生山楂、垂盆草、鸡骨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其中丹参、垂盆草、鸡骨草性虽苦寒,但与大量酸甘药物配伍则无伤阴之弊。诸药合用,共奏滋肝补肾,化瘀解毒之效。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肝功能。

2.3清热祛湿活血法龙欢[4]采用清热祛湿活血方治疗湿热瘀阻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以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泻火解毒,黄连、连翘清热解毒,丹参、桃仁活血祛瘀,黄芪、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延胡索疏肝行气,玄参凉血解毒。全方重在祛邪,兼以扶正,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可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且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中固体物胆酸、胆红素的排泄量。栀子能抑制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升高。

2.4健脾柔肝法马元元[5]认为肝脾不调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疫毒日久,病情迁延不愈,导致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上以肝病及脾者居多。因此,采用张赤志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方,即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满意。方中法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寒;黄连泄热开痞;炒枳实行气消痞;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五灵脂、香附活血祛瘀;赤、白芍凉血活血、养血柔肝;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祛邪;炒二芽健脾消食化积;生甘草清热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血柔肝、行气散结、解毒祛邪之功,从而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3展望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缺乏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挑战。因此,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强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发挥中医药在调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朝曦,刘平华.益气解毒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气虚毒蕴证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3):26-27.

[2]陈利平.保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J].河北中医,2005,27(11):812-813.

[3]何中平,廖志雄,张磊.舒肝降酶颗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肾阴虚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33-34.

[4]龙欢.清热祛湿活血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32-33.

[5]马元元.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34-35.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0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630例, 女性370例, 患者年龄在7~77岁, 平均年龄 (43.5±23.5) 岁。所有患者经过相应的临床检查, 均确诊为乙型肝炎, 且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全部观察对象均于前晚完全禁食, 清晨一次性负压采集5 m L静脉血, 并在采血后2 h内送检。全部血液标本均通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TRFIA) 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两种方式进行检测, 严格依据说明书的相关规定进行结果判断和检测操作。

1.3 评定标准

HBV-DNA检测结果>1×103Copies/m L为阳性, 相反则为阴性;抗-HBc S/CO检测结果<1为阳性, 相反则为阴性;抗-HBs S/CO检测结果>1为阳性, 相反则为阴性;抗-HBe S/CO检测结果<1为阳性, 相反则为阴性;HBs Ag S/CO检测结果>1为阳性, 相反则为阴性;HBe Ag S/CO检测结果>1为阳性, 相反则为阴性[1]。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所有1000例观察对象, 共检测出24中HBV模式, 其中8种为常见模式, 16中为少见模式, 其中, 抗HBc (+) 15例, 约占1.5%, 抗HBe (+) 10例, 约占1%, 抗HBc (+) 抗HBs (+) HBs Ag (+) 30例, 约占3%, 抗HBc (+) HBe Ag (+) 抗HBs (+) 15例, 约占1.5%, HBe Ag (+) 抗HBs (+) 40例, 约占4%, 抗HBc (+) 抗HBe (+) HBe Ag (+) 5例, 约占0.5%, 抗HBc (+) HBe Ag (+) 30例, 约占3%, HBe Ag (+) 30例, 约占3%, 抗HBc (+) 抗HBe (+) 30例, 约占3%, 抗HBc (+) 抗HBs (+) 15例, 约占1.5%, 抗HBe (+) 抗HBs (+) 30例, 约占3%, 抗HBc (+) 抗HBe (+) 抗HBs (+) 30例, 约占3%, HBe Ag (+) 130例, 约占13%, 抗HBs (+) HBe Ag (+) 30例, 约占3%, 抗HBc (+) HBe Ag (+) 抗HBs (+) HBs Ag (+) 30例, 约占3%, 抗HBc (+) 抗HBs (+) HBe Ag (+) HBs Ag (+) 30例, 约占3%, 抗HBc (+) 抗HBe (+) 抗HBs (+) HBs Ag (+) 15例, 约占1.5%, 抗HBe (+) HBs Ag (+) 130例, 约占13%, 抗HBc (+) HBs Ag (+) 80例, 约占8%, HBe Ag (+) HBs Ag (+) 70例, 约占7%, 抗HBc (+) 抗HBe (+) HBs Ag (+) 90例, 约占9%, 抗HBc (+) HBe Ag (+) HBs Ag (+) 20例, 约占2%, 抗HBs (+) 20例, 约占2%, 抗HBc (-) 抗HBe (-) HBs Ag (-) HBe Ag (-) 抗HBs (-) 75例, 约占7.5%, 各种类型HBV检出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抗HBs E阳性率为22%, 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14%。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是目前传播速度较快的一种疾病, 也是相关医学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 我国共有9300万左右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3]。HBV携带者和H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精液、血液和唾液等都是HBV的主要传染源, 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黏膜和皮肤等途径。HBs Ag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HBV检测标志物[4]。患者发生HBV感染后, 通常不会出现十分典型的临床症状, 但能够通过血清中HBs Ag水平的检测等方面进行判断, 但是, HBs Ag只能够作为HBV感染的临床评定标准, 无法准确反映预后情况、传染程度的强弱、病毒复制程度和病毒复制性等其他相关指标。表面乙肝抗原携带者和HBV早期感染患者的传染性通常较弱, 如果抗-HBs检测结果为阳性, 则证实患者机体已经形成免疫性, 由此可知, 乙肝感染患者发病后基本能够自愈, 也可通过相应的临床措施治愈[5]。HBe Ag检查结果呈阳性, 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呈活动状态或是处于感染早期阶段, 在这一时间段内, 患者肝脏内部的HBV传染性较强、复制性较强, 且较为活跃。抗-HBc能够直接反应患者的HBV感染程度, 也是HBV标志性血清抗体中出现最早的一种, 能够为患者的流行病学检查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6]。

本次临床研究中, 几种较为少见的感染模式患者之中, 其HBs 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而其他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则为阳性, 导致患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内部存在病毒突变株, 同时, 少数患者血清HBs Ag检测结果为低水平状态,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漏检率较高, 所以, 仅仅依据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患者病毒感染性和复制性进行判断缺乏可靠依据, 应在此基础上实施其他相关的血清标志物检测, 以降低HBV感染的漏检率[7]。

综上所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检测,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清标志物检测, 回顾分析患者血清标志物临床检测结果以及乙型肝炎相应防治措施。结果 所有1000例观察对象, 共检测出24中HBV模式, 其中8种为常见模式, 16中为少见模式, 抗HBsE阳性率为22%, 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14%。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 血清标志物检测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检测,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何珊, 庞超, 胡南.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六项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 2006, 6 (5) :53-54.

[2]刘涛, 王彦超.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121-122.

[3]廖慧芳.乙型肝炎病毒三种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6 (2) :56-57.

[4]景蔚, 陈韵, 王芳, 等.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18) :126-127.

[5]申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特殊模式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46-47.

[6]王延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 2012, 31 (8) :167.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8

现代医学在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治疗药物和方法越来越多, 却仍存在远期疗效不理想和耐药性等问题, 中医药疗法调治肝炎效果确切, 尤其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优于西药, 在保肝、抗肝纤维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显示出较为广阔的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 共纳入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 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各30例。其中, 治疗组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34.32±7.15) 岁, 轻度CHB患者16例, 中度14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33.11±7.63) 岁, 轻度CHB患者16例, 中度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体征、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n)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80天,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阳性表现和肝功异常者; (2) 病检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标准, 或症状体征、相关检查提示符合慢性肝炎者; (3) 无临床症状, 但HbsAg持续阳性180天以上; (4) 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指标:HbsAg、HbeAg、抗Hbc及HBV-DNA阳性。凡出现 (1) 、 (2) 、 (3) 中的任意一项, 且合并第 (4) 项诊断成立。

1.2.2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0:无乏力, 无胁痛, 无脘腹痞胀, 饮食正常, 无黄疸, 无便溏, 肝区无压痛, 肝脾不肿大;1:乏力不明显且休息后缓解, 脘腹轻度痞胀, 未影响休息和工作, 食量减少原定量的25%, 巩膜黄染, 大便稀烂, 每天1~2次, 肝区触诊轻压痛, 肝脾肋下未超过1cm;2:常疲乏, 休息后不能缓解, 脘腹痞胀中等度, 对工作生活略有影响, 食量减少原有量的33%, 巩膜及全身皮肤轻度黄染, 大便稀水, 每天3~4次, 触诊明显肝区压痛, 肝脾肋下1~3cm;3:活动受限, 重度脘腹痞胀, 饭后加重, 明显影响生活, 食量减少原定量的1/2, 巩膜及全身皮肤明显黄染, 大便每天超过5次, 稀烂, 肝区压痛明显, 肝脾肋下3cm以上。

1.2.3 病情分级标准

轻度:ALT≤正常3倍、AST≤正常3倍、白蛋白 (g/L) ≥35、A/G≥1.4、电泳r球蛋白 (%) ≤21、PTA (%) >70、胆碱酯酶 (U/L) >5 400、胆红素≤正常2倍;中度:ALT为正常2倍~3倍、AST为正常2倍~3倍、30<白蛋白 (g/L) <35、1.0<A/G<1.4、21<电泳r球蛋白 (%) <26、PTA (%) 为70~60、4 500<胆碱酯酶 (U/L) ≤5 400、胆红素为正常2倍~5倍;重度:ALT>正常3倍、AST>正常3倍、白蛋白 (g/L) ≤30、A/G>1.0、电泳r球蛋白 (%) ≥26、40<PTA (%) <60、胆碱酯酶 (U/L) ≤4 500、胆红素>正常5倍;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以上CHB西医诊断标准; (2) 年龄18~60岁, 性别不限; (3) 病程在半年以上; (4) 知情同意, 自愿受试。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CHB西医诊断标准; (2) 肝炎病因来源于酒精、药物中毒等, 或合并有HAV、HCV、HDV、HEV感染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不能耐受服用本实验药物者; (5) 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6) 精神病患者、酗酒者; (7) 急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癌、肝硬化晚期。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 药物过敏体质或服药后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不能按要求用药和完成疗程者; (3) 病情进行性加重, 不能继续进行服药实验; (4) 患者要求退出试验; (5) 患者拒绝按规定联合服药, 对疗效和药物安全性评价产生影响。

1.6 方法

1.6.1 药物

治疗组采用中药甲嘎松汤治疗, 甲嘎松汤所用中药材干姜、豆蔻、肉豆蔻均来自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药房, 在医院煎药房统一配制煎煮和包装, 100mL/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口服治疗, 拉米夫定规格为100mg/粒, 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6.2 用药方法

所有患者在首次检查后即开始药物治疗, 每日1次, 晨起空腹服用, 中药每次约100mL, 拉米夫定每次1粒, 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3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受试者禁烟酒, 注意饮食等;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1.7 观察指标

(1) 临床症状与体征:食欲、胁痛、腹胀、黄疸等, 采用积分法记录; (2) 肝功能检查:ALT、AST、ALP、GGT、TbiL、DbiL、ALB、G; (3) 病原学检查:HbsAg、HbsAb、HbeAb、HbcAb和HBV-DNA定量检查; (4) 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 (5) 肝胆B超检查:肝脏大小、表面被膜及边缘状况、实质回声、脉管和门静脉宽度等情况; (6) 安全性监测:肾功能, 心电图常规, 三大常规。

以上指标于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全部检测指标均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相关辅助科室完成。

1.8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及全国传染病学会会议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标准判定。显效:主、次要症状消失, 肝脾肿大不变或减小, 肝区触诊压痛和叩击痛阴性, 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乙肝e抗原 (HBeAg) 、抗HBc-IgM、HBV-DNA阴转, HBsAg仍阳性;有效:主、次要症状消失50%以上或好转达66%以上, 肝脾肿大减小或不变, 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 肝功能指标接近正常, 病毒复制指标指数降低;好转:主、次要症状消失33%以上或好转50%以上, 肝脏肿大减小或没有变化, 肝区触诊压痛及叩击痛阴性, 肝功能的各检测值下降50%或以上, 病毒复制指标降低;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9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1.9.1 安全性评价标准

1级:安全, 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出现不良反应较小, 可继续实验;3级:出现不良反应, 但采取相关处理后可继续实验;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1.9.2不良反应程度判断标准

轻度:可耐受, 不需处理;中度:耐受困难, 需要特殊处理或不能继续实验;重度:危及生命, 必须马上处理。

1.1 0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改变情况

经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在改善黄疸方面无明显差异, 其他症状及体征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改善 (P<0.05) , 且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清HA、LN、IVC均下降, 较治疗前差异明显 (P<0.05) , 且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s, μg/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4 两组患者血清HBeAg、HBV-DNA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HBeAg、HBV-DNA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s, n)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甲嘎松汤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 明显高于拉米夫定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6。

(n)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3.1 祖国医学认识

目前,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历代中医学中未查到相应的病名, 但从其临床表现来看, 可归属于中医“肝着”“黄疸”等疾病范畴, 其病位在肝, 肝气的升腾有赖肾水的温煦、脾土不湿, 若肾水不温则易湿邪困脾, 导致肝胆失畅而引发疾病。现代学者普遍认为, 正气不足是其内在的发病因素, 加之外邪侵袭, 正虚无力祛邪, 病情迁延难愈, 日久变证丛生, 其中阳虚湿盛为病变的根本[3], 因此治疗该病关键在于扶正温阳祛湿, 正气盛则邪易祛。

3.2 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对CBH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HBV持续存在主要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免疫功能紊乱及后续的肝脏损害有关。目前, 乙肝治疗原则主要是抗病毒、抗纤维化、护肝等。

3.3 甲嘎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作用机制

长期临床研究发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以阳气虚为主, 并兼湿邪。藏方“甲嘎松汤”[4]的组成药物为干姜、豆蔻、肉豆蔻, 为黄褐色粉末;气芳香, 味苦、辛, 性温, 具有温脾肾阳气祛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干姜主要含有姜辣素、挥发油及二苯基庚汀, 具有增强免疫、保肝、抗氧化、健胃、抗衰老等作用;肉豆蔻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脂肪酸等, 其中去氧二异丁香酚含有较强的抑菌特性, 中医认为豆蔻气温, 味辛, 入足厥阴肝经, 豆蔻中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黄酮醇类化合物, 具有护肝、消炎、清除自由基等功效。甲噶松汤可降低转氨酶浓度, 提高抗氧化酶活力, 通过影响肝细胞核内NrfZ和核内Bachl的表达[5], 调控肝细胞损伤修复, 具有保肝的作用[6]。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甲嘎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在症状及体征改善方面, 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患者肝功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 在防止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纤维化的发展上也有一定的作用。考虑甲嘎松汤从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作用, 因此在抗病毒复制上可能起效较慢, 其效果在一定时期内不如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 尚需今后进一步观察其对抗病毒复制的远期效果。

综上所述, 甲嘎松汤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抗肝纤维化, 延缓病程, 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甲嘎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并初步探讨甲嘎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甲嘎松汤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均明显改善, 血清中HA、LN、IVC含量减少, HBeAg、HBV-DNA指标得到改善, 且甲嘎松汤改善作用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拉米夫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甲嘎松汤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 明显高于拉米夫定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嘎松汤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抗肝纤维化, 延缓病程, 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甲嘎松汤,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B TUJIOS, SHANNAN R LEE, WILLIAM M.Upd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J].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2013 (5) :20.

[2]HONG NING, ZHONG LILIAO, YUAN ZHOU YUAN, et al.A survey on the current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Lin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2012, 24 (8) :884-889.

[3]彭建平, 陈晨, 何芳, 等.补肾法与健脾法对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20 (4) :221-2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S].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57.

[5]HARUSATO A, NAITO Y, TAKAGI T, et al.Inhibition of Bachl ameliorates indomethacin-induced intestinalinjury in mice[J].J Phvsiol Pharmacol, 2009, 60 (17) :149-154.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9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约20 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5 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 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脏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 万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约2000 万例[2]。因此, 加强CHB防治任务重大。在CHB防治上, 西医一般采用抗病毒以及对症、随访处理, 而中医药防治方面则除了西医一般处理外, 针对特殊CHB患者, 中医把握证候的特点及影响证候相关因素, 紧扣病因病机, 归纳总结CHB证候分型, 加快肝功能复常速度, 抑制病毒复制, 降低患者医疗成本, 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整体观念与辩证施治相结合,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方面独特优势。

1 中医学对CHB的病因病机探讨

历代医籍或医家对CHB没有独立的病名记载, 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将本病归属为“肝着”、“黄疸” 、“胁痛”、“虚劳”、“肝瘟”等病证范畴。病因多归为正气血不足, 湿热疫毒内侵, 肝脾不足, 郁滞不畅, 致使湿热痰毒瘀相互夹杂, 邪毒内伏, 蕴结肝胆, 日久波及脾肾, 伤阴伤阳, 气血失调。现将研究结果归纳如表1:

2 证候分型

研究者对CHB病因病机的分析, 提出不同的辩证分型。毛果等[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各证型出现频率前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证, 湿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气血亏虚, 痰瘀互结证, 气滞湿阻证。王恩成[9]等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 将1064例CHB患者按总方差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肝郁化火、脾虚湿阻、瘀血阻滞、阳虚、无证可辨。侯岩等[5]对1025例相关CHB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血瘀阻络、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不足、气滞湿阻、寒湿内阻。沈晓红等[10]按CHB轻中重程度, 将594例CHB患者调查研究, 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 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 分别兼见为湿热阴虚血瘀证型、肝肾阴虚证型、肝郁化火证型、肝胃不和证型、中气亏虚证型和瘀血阻络证型。吴丽等[11]将705例CHB患者根据肝穿结果示肝组织学改变显著程度进行辩证分型, 结果示属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由以上大量样本研究可知, 辩证主要以肝郁脾虚型、湿热内结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为主。

3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

3.1 口服中药汤剂及抗病毒药治疗

邱华等[12]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法, 使用阿德福韦酯胶囊抗病毒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白花香莲解毒方治疗240例HBe Ag阳性CHB患者, 发现白花香莲解毒方联合阿德福韦酯, 能显著提高对HBV-DNA的抑制作用, 增加HBe Ag的血清学转换率, 加快肝功能的恢复速度, 改善生活质量。乔敏等[13]对206例慢性乙型瘀胆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 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 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 两者均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石丹玉等[14]采用随机对照法, 观察单用拉米夫定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用健脾补肾法治疗HBe Ag阳性的CHB临床疗效, 结果表明中医健脾补肾法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 明显降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HBs Ag, HBe Ag滴度。刘俊宏等[15]将符合气虚血瘀证CHB的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口服拉米夫定片, 治疗组加用扶正柔肝方, 对照组加用大黄蛰虫胶囊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70.00%,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2 口服中成药联合西医治疗

CHB病程缠绵难愈, 中成药的研究推广给患者提供了方便, 中药精华成分的提取, 可以提高药物疗效。毛德文等[16]在重度CHB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发现, 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治疗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P<0.05) , 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张炜等[17]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 通过评价对比肝功能复常、肝穿结果, 得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及黄芪注射液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 两组均显效。王瑞敏等[18]观察清热退黄口服液对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滴注及维生素C口服治疗, 治疗组加用清热退黄口服液, 对照组加用复方垂盆草颗粒, 治疗组总有效率79.36%高于对照组59.01%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3 中药制剂联合西医治疗

中药制剂的用途广, 价格低廉, 疗效佳, 为广大患者带来效益, 故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刘绍龙等[19]观察保肝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CHB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张振宇等[20]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拉米夫定治疗CHB的疗效, 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和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 结果显示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故丹红注射液联合拉米夫定治疗CHB在肝功能指标改善方面疗效显著。堪建军等[21]通过研究比较, TBIL、DBIL、ALT、A/G较前恢复至正常, 表明舒肝宁注射液有退黄以及降低转氨酶作用。

4 中医经方专方治疗

肝病病程缠绵复杂, 各肝病研究学者不断思考与研究, 总结出临床经验, 为肝病难题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李曼等[22]总结高月球教授治疗CHB经验时, 将CHB证型概括为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为主, 并多以兼证并现, 治以补肾为主, 健脾为辅, 滋水涵木以补肝, 培固中土防传变。证见肝郁脾虚兼肾虚证以补益肝肾、疏肝健脾为法立补肾健脾方;肝郁脾虚兼湿热证者以疏肝健脾兼清利湿热为治则, 予健脾方;肝肾阴虚兼湿热证以补益肝肾兼清利湿热为治则, 行补肾方。苏克雷等[23]指出周仲瑛辨治CHB经验丰富, 将CHB分为 (1) 湿热瘀毒证, 以清化扶正为法, 自拟化肝解毒汤; (2) 肝脾两伤证, 重在清化湿热瘀毒扶正, 临床可见肝郁脾虚、肝热脾湿、肝脾气虚等多种子证型, 疏肝主要是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减, 健脾主要是以四君子汤加减; (3) 肝肾阴虚证, 以养阴清化法, 方选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方加减。薛敬东等[24]归纳张瑞霞教授治疗CHB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对于无临床症状者, 首选丹栀补中益气汤;有症状无抗病毒指征者, 方选柴芍六君子汤;症状以胁肋疼痛为特征者, 方拟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和丹参饮;黄疸为为症者, 用茵陈五苓散;明确有肝纤维化患者, 治以桃红四物汤。姜德友[25]师从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时, 张琪教授辨病辩证论治CHB:肝郁气滞证以四逆散加减;肝郁脾虚证以疏肝健脾法, 方用柴术汤;湿热内蕴证以辨黄疸有无, 湿热轻重而分证治之-黄疸湿热并重, 治以芳香宣化法, 方选甘露消毒丹;黄疸之湿重于热者, 治以苦温化湿法, 方用茵陈五苓汤;黄疸之热重于湿者, 以清化湿热为法, 用茵陈蒿汤加味;无黄疸者, 治宜芳香化浊, 辅以清热利湿, 用加减正气散或解毒正气汤。瘀血阻络证, 方宜理气活血化瘀, 拟方疏肝理血汤。肝肾阴虚证拟滋补肝肾, 活血通络之法, 方用滋肾补肝汤。盛庆寿等[26]总结徐富业教授治疗CHB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的立法方药经验。首先, 提出扶正解毒, 湿热勿残留, 予芪蒲饮。其次健固中州, 贯穿始终, 徐老常用方剂逍遥散、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参苓白术散等。另外, 活血化痰, 化瘀软坚为治, 代表方剂以徐老自拟方行气活血饮或清解活血饮等加减。最后还提出祛邪扶正, 调理气血, 代表方剂有自拟方益气活血饮。

5 结语与展望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10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

乙肝发病资料来源于武威市“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人口数为统计局公布的年底人口数换算为年中人口数。

1.2 调查方法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和武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共同设计乡村医生培训前后测试卷与居民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由经过培训的市县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现场调查, 采取闭卷调查。

1.3 资料处理

由市级调查员审核并确认后, 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乙肝报告发病率

武威市为乙肝高发地区, 2000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为146.35/10万, 2005年达557.58/10万, 平均每年以37.02%的比例递增[2], 至2008年报告发病率高达746.73/10万, 占整个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5.57%。2009年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在武威市实施, 通过乡村医生手把手培训、开展居民健康教育和乙肝疫苗接种, 乙肝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 至2010年降为605.43/10万, 比2008年下降了18.92%。

2.2 传染病防治队伍培训

培训乡镇及以上医院传染病临床医师、公共卫生科传染病管理医师1 022人, 培训乡村医生及社区责任医师2 107人, 累计3 129人。同时为每一位乡村医生发放印有乙肝防治知识的笔记本和学习笔一套, 由县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入村进行手把手的培训, 乡村医生培训覆盖率达100%。对2 107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前后乙肝防治知识调查, 培训前收回测试卷1 970份, 平均成绩70.30分, 其中60分以下的占4.31%, 60~79分的占86.80%, 80分以上的占8.88%;培训后收回测试卷2 107份, 全部及格, 其中60~79分的占1.61%, 80分以上的占98.39%, 平均成绩93.39分, 比培训前提高了23.09分。经统计学处理, 培训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U=8.96, P<0.01) 。

2.3 宣传活动

在交通沿线、集贸市场等地刷写乙肝防治墙体宣传标语304处 (10 000平方米) ;通过武威移动、电信信息平台发送短信92万条 (每月一次) , 实现手机用户全覆盖;在电视台制作乙肝防治公益广告, 每天滚动播放4次;制作彩绘宣传版面105个, 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悬挂;印发健康教育入户宣传画50 000份、乙肝防治知识手册26 000册、乙肝防治宣传单20 000份、健康教育处方2种 (10 000份) 、医疗机构宣传画10 000份、宣传台历20 000个、宣传手提袋8 000个、宣传笔10 000只;为每位乙肝感染者的家庭印发了乙肝治疗手册、乙肝患者健康教育处方各10 000份, 由村医入户 (医疗机构) 发放、张贴, 进行面对面宣传。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每2月刊出1期乙肝防治健康教育宣传专栏。

2.4 乙肝知晓率和认知度

干预前调查居民4 104人, 乙肝知晓率为43.48%;干预后调查2 080人, 知晓率为83.79%。中学生、小学生及居民乙肝知识健康教育知晓率依次为85.64%、82.71%、82.16%。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居民乙肝知识知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9 130.46, P<0.01) ;乙肝疫苗认知率干预前为69.81%, 干预后为89.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8.06, P<0.01) 。

2.5 免疫接种

对2009~2010年出生的35 546名儿童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 新生儿乙肝疫苗3针全程免疫接种率99.87%, 首针及时接种率96.71%;对母亲HBs Ag阳性者所生新生儿, 使用10μg/支重组乙肝疫苗进行接种, 并在接种首剂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994~2001年出生人群开展了乙肝疫苗补种工作, 补种率98.38% (130 633/132 780) 。接种乡村医生2 000人, 覆盖率达98%;对29个乙肝基线调查点的7 210名未感染者用10μg“0-1-6程序”、10μg“0-1-2程序”、20μg两点一次接种、10μg两点一次接种方法, 免费接种6 200人, 接种率85.99%。对所有乙肝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已免费接种乙肝疫苗8 000人, 累计接种182 379人。

3 讨论

自2000年以来武威市乙肝报告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与该市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居民保健意识增强、乡村医生传染病诊疗水平提高有关。因此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乙肝防治知识是农村预防乙肝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保证居民能够接受乙肝知识的首要条件。采取不同类型的健康教育方式, 提高居民乙肝知晓率、疫苗认知率, 使居民正确认识乙肝, 自觉加入到乙肝防治队伍之中, 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开展乙肝疫苗不同剂量不同免疫程序的效果观察, 探讨适合农村地区居民乙肝疫苗接种最佳程序, 评价不同人群中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为不同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剂量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评价武威市实施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两年来居民乙型肝炎 (乙肝) 综合防治效果, 探索西部农村地区乙肝防治新模式。方法 手把手培训乡村医生, 通过电视、手机、墙体标语、入户交流、发放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实施健康教育, 对居民进行健康检查、接种乙肝疫苗、开展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结果 乙肝报告发病率比干预前下降了18.92%, 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平均成绩提高了23.09分;居民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分别是43.48%和83.79%, 乙肝疫苗重要意义认知度干预前后分别是69.81%和89.78%, 新生儿及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均在96%以上, 乙肝感染者亲属全部实施疫苗免费接种。结论 在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手把手培训, 是提高基层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诊疗水平的关键;对居民开展健康检查, 进行面对面宣传、刷写墙体标语、张贴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画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武威市,乙型肝炎,传染病,免疫接种,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大鸿, 郭致文.武威市病毒性肝炎40年变迁状况[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3, 5 (2) :121~122.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11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68-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报道指出,全球前10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亦不占少数,需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患者年龄为22~60岁,平均(40.2±2.5)岁,中度28例、重度22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23~60岁,平均(40.0±2.0)岁,中度25例、重度2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下述纳入标准:①身体状况良好,无耐受药物治疗;②对本次分组情况知情无异议。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JP+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菌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于2000年9月西安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1991年12月讨论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3]。[JP]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中西医临床常规治疗,具体如下:①阿拓莫兰针1.2g+肝安250ml,静脉滴注;②美能120mg+10%葡萄糖液150ml,静脉滴注;③茵栀黄30ml+5%葡萄糖液150ml,静脉滴注;④苦参碱150mg+10%葡萄糖液150ml,静脉滴注;⑤肝酶灵针4ml,肌肉注射;⑥舒胆通,口服,30mg/3次/d,连续2周。其中,①~⑥项治疗1次/d,连续30d。

[JP+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具体如下:湿热中阻者,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丹参、赤芍药、茵陈各30g,生地黄、黄柏、苍术、栀子、藿香、香附、水牛角各10g);瘀血阻络者,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桃仁、川芎、当归、香附、乌药、车前子(包煎)各15g,牡丹皮、赤芍、延胡索、甘草、五灵脂、红花、枳壳、黄连各10g,蒲公英、山楂炭各50g。);肝郁脾虚者,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炒白术、柴胡、八月札各15g,白芍药、黄芪、茯苓、川芎、金钱草、枳壳、厚朴、龙胆草、郁金、砂仁各10g);肝肾阴虚者,联合一贯煎加减治疗(北沙参、麦冬、当归各10g,生地黄30g,甘杞子12g,川楝子5g)。以上方剂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治疗30d。[JP]

1.4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检测指标包括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TB(总胆红素)、DB(直接胆红素)、IB(间接胆红素)。

1.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LT、AST指标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LT、AST检测指标进行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有疗效;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TL、AST指标比较(x±s)

组别例数时间ATLAST

观察组(中度)28

治疗前308.17±46.09311.23±53.20

治疗后48.92±29.98*△48.20±30.32*△

对照组(中度)25

治疗前327.09±46.88310.87±45.98

治疗后88.23±30.23*72.99±28.98*

观察组(重度)22

治疗前512.98±106.09472.09±98.02

治疗后73.26±25.46*△55.98±23.26*△

对照组(重度)25

治疗前498.09±113.24459.76±92.35

治疗后111.25±26.46*70.98±20.2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黄疸指标评价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疸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TB、DB与IB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上均获得了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黄疸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时间TBDBIB

观察组(中度)28

治疗前42.28±20.8717.23±4.3823.36±11.09

治疗后20.98±0.25*△7.98±5.23*△13.29±6.98*△

对照组(中度)25

治疗前40.98±19.8715.98±3.0922.09±12.89

治疗后33.21±11.90*7.90±4.34*16.98±3.99*

观察组(重度)22

治疗前148.23±88.2176.23±4.2376.29±6.09

治疗后45.98±10.25*△22.09±2.98*△29.09±12.23*△

对照组(重度)25

治疗前155.08±13.3084.98±3.3561.09±7.20

治疗后67.12±19.09*38.09±4.34*33.09±10.98*

注:同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中医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胁痛”“黄疸”范畴。而中药甘草、虫草等已被证实对于慢性乙肝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苦叶下珠提取物可抑制乙肝病毒活性,甘草提取物可调节机体免疫能力、虫草制剂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4]。因此,中医学治疗慢性乙肝疾病具有巨大潜力。此次研究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并依据患者病症特征将其分为濕热中阻、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类型,分别给予患者针对性的中药加减方剂治疗。从结果来看,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论在肝功能指标,还是黄疸指标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光曙.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体会[J].延边医学,2014,(20):60-61.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 [J].中医杂志,1992,33(5):39-40.

[4]王鑫.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84-185.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县城和农村分别抽取6所初中共12所学校作为目标学校,每所学校每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共36个班1 926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基线调查(干预前调查)

在干预前,于同一时间对所有对象按照《天津市蓟县中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为危险因素与健康关系调查问卷》中相关项目进行修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乙型肝炎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程度。

1.2.2 健康教育干预

2010年4月对抽取的12所学校的领导和健康教育老师进行统一培训,各学校对教师进行2次培训,通过健康教育课、知识讲座、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制作橱窗和黑板报、张贴宣传画、向学生统一发放宣传材料(每人1套)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

1.2.3 干预后问卷调查

在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实施后1个月,于同一时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与基线调查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与基线调查相同。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使用统一的方法和指导语,当场发放问卷;活动期间定期对学校活动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对问卷调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质量控制。

1.4 资料整理和分析

有关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 852份,收回问卷3 852份,应答率100%。剔除不合格问卷22份,最后进行统计的问卷3 830份(其中干预前1 915份,干预后1 915份,每名学生按干预前后自身配对),占被调查人数的99.43%。

2.1 干预前后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前天津市蓟县初中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8.11%,干预后知晓率为91.97%,干预前后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 211.42,P<0.01)。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该地区初中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初中生对全部问题的答对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干预前后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获得途径比较

干预前初中生获得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途径按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电视、广播、宣传资料、家人朋友、学校健康教育、报刊杂志、网络和其他,干预后则依次为学校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电视、家人朋友、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和其他,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乙型肝炎发病呈持续高流行态势,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和流行是我国传染病控制工作的当务之急。乙型肝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通过健康行为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型肝炎发病是可以有效预防的。我市城乡居民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为45.30%[4];故在学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提高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势在必行。

本研究以学校为传播媒体,以初中生为目标人群,利用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资料,通过点面结合、师生互动、多形式多方位渗透的干预模式,将乙型肝炎防治知识传输给每一位目标人群,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干预前初中生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为38.11%,不同项目的知晓率为13.94%~63.24%;干预后知晓率达到了91.97%,不同项目的知晓率为81.93%~99.43%,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

研究表明,干预前初中生主要通过看电视和收听广播获得乙型肝炎防治知识,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0.70%和30.60%,而电视和广播宣传乙型肝炎防治专业知识较少,医院乙型肝炎专科门诊、乙型肝炎治疗药品等广告五花八门,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而且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干预后,学校健康教育成为初中生获得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达到88.09%,初中生通过多方位多形式渗透的互动方式健康教育模式获得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

学校是健康教育最好的场所,学生是健康教育最好的对象[5],在学校开展有组织、有评价、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和接受能力,学业负担相对较轻,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研究表明,通过专业培训、健康教育课、知识讲座、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制作橱窗和黑板报、张贴宣传画、向学生统一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效果显著,在各学校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针对学校人群的流动性,应建立学校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自愿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生与流行。

摘要:目的 了解天津市蓟县初中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探讨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干预措施,为政府制定相应策略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926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评价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干预前初中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8.11%,干预后知晓率达到了91.97%,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获得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途径从干预前看电视、收听广播为主发展为干预后多方位多形式渗透的互动方式健康教育模式为主。结论 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在各学校推广对预防控制乙型肝炎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乙型肝炎,健康教育,知晓率

参考文献

[1]邢玉兰,龚晓红.北京市非新生儿乙型肝炎的疫苗预防[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381-384.

[2]张洪花,程显凯.乙肝疫苗研究及其在乙肝防治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3):309-312.

[3]吴炳娟,常玉英,衣华彦.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1,7(4):231.

[4]陈晨,李学军,顾清,等.天津市城乡居民防治乙型肝炎健康教育需求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72-92.

上一篇:医疗设备用房下一篇:用友T3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