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重症型肝炎

2025-01-12

乙型重症型肝炎(共8篇)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1

乙型重症型肝炎病情严重, 预后凶险, 其治疗长期以来无明显突破, 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院使用茵陈解毒汤治疗乙型重症型肝炎,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乙型重型肝炎患者80例, 男57例, 女23例, 年龄29~65 (47±12) 岁。其中早期患者53例, 中期患者27例,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重度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 (SB) >171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 (PT) >16s,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 乙肝病毒DNA (HBV-DNA) 阳性。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标志均阴性, 另有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入选,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西安2000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40例, 其中早期26例, 中期14例;对照组40例, 其中早期27例, 中期13例。2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支链氨基酸、白蛋白、新鲜血浆、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治疗组及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使用茵陈解毒汤治疗。药物组成:茵陈30g, 犀角粉1g (冲服) 或水牛角15g, 黄连10g, 柴胡15g, 山楂10g, 丹皮10g, 旱莲草15g, 郁金10g, 莲肉10g, 大黄15g, 虎杖20g, 带皮茯苓15g。若兼气虚者加人参15g, 黄芪20g;兼气滞胁痛加元胡10g, 青皮10g;兼血瘀者加红花20g, 鸡血藤30g, 随症加减。以上药物按药典要求制成煎剂装瓶备用, 早晚各1次, 每次50ml, 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2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血清HBV标志物、生化指标及服药后不良反应等均观察8周治疗时间。HBV标志物检测:乙肝五项采用ELISA法检测, 试剂为上海科华公司产品;HBV-DNA用FQ-PCR法, 采用罗氏公司试剂检测;肝功能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全自动化仪检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肝病诊疗常规》[2]进行标准评定。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 生化指标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或恶化, 生化指标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35.0%, 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各期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早期患者服药2周后, 乏力、纳差、呕吐、腹泄等症状开始改善, 4周后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黄疸消退较对照组明显, 8周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对照组早期患者治疗4周后少数患者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呈进行性加重, 或反复波动。治疗组中期患者服用茵陈解毒汤4周后大部分症状改善, 少数呈进行性加重;中期对照组8周后少数患者症状改善, 多数进行性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2.3 生化指标

治疗8周后治疗组SBPT降低, 总胆固醇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茵陈解毒汤是根据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犀角散”结合临床体会变化而来。临床试验证明, 茵陈解毒汤用于慢性乙肝重症型的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 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的病变。本文结果显示茵陈解毒汤可使慢性乙肝重症型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 尽而使患者病死率下降, 而对中期患者疗效不明显, 则提示乙型重症型肝炎使用茵陈解毒汤应早期给予, 一旦进入中期效果稍差,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方中茵陈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 并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 因而能以多方面提高免疫功能[3];早期患者肝细胞坏死程度及范围不及中期患者, HBV-DNA明显高于中期患者, 因此早期使用茵陈解毒汤, 方中茵陈抑制HBV复制, 从而免受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 这也可能是茵陈解毒汤对早期患者治疗效果上升、病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对中期患者疗效不够理想, 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本研究观察到3例亚急性重症型肝炎患者使用茵陈解毒汤后,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也说明茵陈解毒汤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在临床上, 重症型肝炎的病死率高, 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笔者体会到对重症型肝炎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 对提高成活率, 促进肝细胞再生, 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 调整免疫功能, 预防和控制内毒素血症, 改善肝微循环障碍及抗病毒等方面可收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分会.肝病学会分会联合修订病毒肝炎防治方案[J].2000, 5 (4) :257-26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写作组.中医肝病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5:17.

[3]方文贤, 宋崇顺.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72-475.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2

【关键词】肝炎 ;口腔溃疡;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73-01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多以急性发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为主要表现[1]。口腔溃疡,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陷状、周围充血。好发于唇、颊、舌缘等处。2011年5月我科收治了一名病毒性肝炎亚急性戊型重症型合并严重口腔溃疡病例,此种病例是我院少见病例,病情急、重,治疗护理棘手,但通过我们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患者口腔溃疡和戊型肝炎痊愈康复出院。现将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例患者 女性 年龄78岁 诊断:病毒性肝炎戊型亚急性重症型 肝功能异常并且有严重的口腔溃疡,不能进食水、不能说话、极其痛苦,而且情绪低落,有轻生的念头。

2 护理方法

2.1 寻找护理目标

患者来我医院主要就诊戊型肝炎,临床诊断明确。生命体征平稳,因此应该给予肝炎相关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合理的营养、适宜的饮食是治疗急性肝炎的重要措施。因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 [1]。但通过观察发现此患者有严重的口腔溃疡不能进食,其口唇及口腔内粘膜颊部、上下颚及舌缘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溃疡面,有的连接成片、溃疡面凹陷、周围充血、并且有腥臭味。不但不能进食,连简单的语言陈述患者都极其痛苦。因此口腔溃疡是目前护理的首要目标,口腔溃疡痊愈不但能使患者减轻痛苦,还能为治愈戊型肝炎提供良好的基础。

2.2 制定护理计划

2.2.1 树立自信,首先通过学习和查阅各相关资料掌握口腔溃疡的护理方法,有足够的信心护理好此例患者。还有患者本身口腔溃疡就很疼痛,如果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因为会触碰到溃疡面而使患者更加痛苦,患者和家属会因为疼痛而不配合和指责护士动作不够轻柔,而使操作者紧张,不能成功完成口腔护理的操作。所以要有足够的信心和熟练的技能来赢取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2.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患者最初以口腔溃疡发病到其他医院就诊,已多次治疗未果,信心已丧失,并且确诊为戊型肝炎后不得不来我医院就诊,一病未果又来一病,患者情绪极其低落,有轻生的念头。我医院又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患者认为我院除肝病外其余疾病不会救治,对我医护人员不信任不让护理人员碰触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因此通过亲切的语言安抚、耐心的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具体口腔护理操作计划过程,使患者消除疑虑、增强求生的欲望,最后愿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战胜疾病。

2.2.3 特殊的口腔护理,实施操作前先查看患者口腔溃疡的数量和面积并且做好记录,必要时做好示意图。每次口腔护理前查看口腔溃疡面的数量和面积是否有减少,并且询问患者的感受,疼痛是否有所缓解,做好记录。通过记录就可以看出此种口腔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口腔溃疡是否有效。具体操作过程,首先按照口腔护理技术操作方法的要求准备常规用物以外[2],通过观察和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为:0.9%生理盐水、3%双氧水、康复新液10毫升。具体操作过程同口腔护理技术操作相同。不同的是:先润滑口唇和用0.9%的生理盐水协助患者漱口,之后蘸取3%的双氧水擦拭口腔溃疡面,动作要轻、快、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要全面细致。之后再用0.9%生理盐水擦拭患者的口腔各面和协助患者漱口,最后让患者口含康复新液10毫升3-5分钟后咽下。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沟通,用语言鼓励患者配合操作,告知每一项操作的目的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每日早、晚各一次,次数不宜过多,给新生组织生长的时间。每次口腔护理前查看口腔溃疡面的数量和面积是否有减少,并且询问患者的感受,疼痛是否有所缓解。

3 結果与结论

经过20余天的精心护理,患者的口腔溃疡痊愈,能无任何障碍的进食,并且心情舒畅,能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服务相当满意,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最后又经过1个多月的肝病治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通过此病例的护理工作证明,先寻找最棘手的护理问题-口腔溃疡作为护理目标,然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的护理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有目的护理措施以配合治疗使疾病康复,最终患者口腔溃疡和戊型肝炎痊愈、康复出院。这种护理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吴光煜, 传染病护理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3

关键词:重症乙型肝炎,早期观察,护理干预,病死率

重症乙型肝炎起病急, 进展迅速, 病情十分凶险, 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的可能很高, 病死率高达60%~70%[1], 一般预后极差。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 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对症处理, 并给予有效护理, 可降低病死率, 促进患者康复。吉林省抚松县医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40例重症乙型肝炎, 现将观察及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40例, 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男28例, 女12例, 年龄20~59岁, 平均年龄 (24.81±5.12) 岁。其中急性重症乙型肝炎4例, 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 慢性重症肝炎27例。经治疗后, 40例患者存活31例, 其存活率达77.2%;5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4例因抢救无效死亡。

2 早期观察

2.1 病情变化

应密切关注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者体温持续升高, 则提示患者继发性感染;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 如患者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味时, 常为肝昏迷的先兆, 应及时通知医生救治;如患者的血压下降剧烈, 脉搏加快、细速, 可能发生大出血或休克。

2.2 黄疸的变化

黄疸是血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其深浅反映肝细胞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应密切观察患者黄胆的变化, 首先观察患者巩膜、皮肤、尿色以及血胆红素的变化, 其次注意黄疸上升过程中伴随的其他症状, 如发热, 普通黄疸型肝炎出现黄疸后体温下降。

2.3 消化道症状观察

肝炎患者均有厌油、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但重症乙型肝炎的消化道症状加重。

2.4精神症状观察

黄疸急剧升高的患者, 可并发肝性脑病。早期表现为发生性格改变、行为动作怪异、思维混乱、语言不合逻辑、定向力障碍或终日思睡、出现扑翼样震颤等。

2.5出血倾向观察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重症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 凝血因子减少。早期观察患者有无鼻纽、牙龈出血、呕吐咖啡样物及便血, 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注射部位针眼有无渗血。

2.6 观察尿量

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严重时出现腹水。因此在保证血容量充足的情况下, 严密观察尿量变化。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要记录患者的24 h出入量。入量包括静脉补液及食物饮水, 出量包括尿、呕吐物及日常最低消耗量, 观察出入是否平衡。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少尿、无尿、是否有低钾、低钠症状, 如发现异常, 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 护理措施

3.1 做好基础护理

要求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以减少体力消耗, 便于患者肝细胞的恢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开窗通风, 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休息环境;腹胀者嘱咐其取半卧位, 这样可缓解呼吸困难;定期更换床单, 保持床铺干净平整, 以预防发生压疮;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造成抵抗力较低,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出现交叉感染[3];协助患者经常用温水擦浴, 勤换内衣, 保持皮肤清洁, 告诉患者不宜留长指甲, 避免抓伤。

3.2 心理护理

大多数急性肝病患者有传染性, 往往住在隔离病房, 另外有的患者亲属过分的躲避, 使患者产生孤独感和不愉快感。应保持与患者的沟通, 加强对重症肝炎患者心理支持;同时开展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预防情绪波动, 给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 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有效控制病情发生发展, 使患者感到安全、放松。

3.3 饮食护理

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饮食原则是食用维生素、优质蛋白质。鼓励患者常吃新鲜、清淡易消化易消化食品 (如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少食用动物油, 多食用植物蛋白, 以及适量优质动物蛋白如鱼类;禁食太冷、太热的食物, 以及过多的调味剂, 防止消化道出血;吃适量水果, 饮食不能过于粗糙, 防止划伤食道出血;腹胀患者给予低盐饮食、减少水钠潴留。

3.4 口腔护理

重症乙型肝炎患者抵抗力低, 真菌、细菌容易在其口腔繁殖, 发生口臭及口腔炎症, 影响患者的饮食兴趣及消化功能, 因此口腔护理对于重症肝炎患者就显得尤为必要。神志清楚的重症肝炎患者要求尽可能早晚刷牙, 以及进食后及时漱口;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增多口腔护理的次数;对于昏迷的重症肝炎患者, 可选择用开口器协助进行口腔擦洗。

3.5 隔离问题

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大多住单人病房, 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4]。同时向陪护人员及探视的亲属宣传消毒隔离的作用, 在最大程度上取得患者家属的合作。

3.6 防止便秘

保持大便通畅每天至少一次。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禁用碱性液如肥皂水灌肠。用食醋50 ml加+0.9%生理盐水100 ml, 做保留灌肠, 1次/d, 应尽量延长保留时间。食醋稀释后保留灌肠, 能够酸化肠道, 阻止肠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或者用中药保留灌肠, 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轻肝细胞的损害, 降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3.7 皮肤护理

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常因肝脏解毒能力降低, 皮肤黄疸, 会产生皮肤干燥瘙痒等症。保持患者皮肤干净, 告诉患者皮肤瘙痒时不要用手抓, 用温开水每天擦洗全身一次。重点保护穿刺部位的皮肤,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减少穿刺次数, 拔针之后应适当延长穿刺部位按压时间, 以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患者床铺要保持清洁和干燥, 减少压疮, 防止皮肤破溃;定期为患者翻身, 受压部位要垫软垫, 并定时地按摩, 预防褥疮的产生。

重症肝炎大多由乙型肝炎迁延而成, 其发病急、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大、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在临床上治疗过程中, 早期严密观察重症乙型肝炎的症状体征, 可掌握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并发症, 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各方面的护理, 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熊桂华, 赵军.护理干预对重症肝炎患者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6) :113, 116.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和肺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1) :62-68.

[3]谢玉艳.29例肝性脑病病人早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全科护理, 2009, 7 (30) :2766-2767.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8例, 年龄22~68岁, 平均42岁;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0~65岁, 平均38岁。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60例患者都将参照相关规定来对病症进行诊断, 如:患者体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患者一般都伴随着恶心、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出现,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肿胀。

方法:对照组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即在进行治疗的前后分别给患者进行HBV-DNA的检测。让患者多卧床休息, 给患者每天静注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 来保障患者的肝功能, 白蛋白、血浆等对肝病患者进行支持治疗[2]。观察组先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在这个基础上, 每天给重症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 1次/d, 0.5 m L/次。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中国是全球乙肝和肝癌负担最沉重的国家。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是因为肝细胞大部分病变和肝细胞的坏死导致肝脏出现衰竭现象。虽然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病发原因很复杂, 但是乙型肝炎由于主要是HBV病毒感染导致重症乙肝病的出现, 所以, 治疗慢性重症乙肝的关键还是对病毒的抵抗治疗[3]。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再生是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同时还能修复肝脏细胞, 促进肝脏细胞再生, 本研究60例患者中, 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所以, 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安全的。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的症状分为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 因肝功能受损, 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 下肢或全身水肿, 容易疲劳, 打不起精神, 失眠, 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患者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黄疸主要表现: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 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会出现黄疸, 皮肤小便发黄, 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对于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禁饮酒, 乙肝患者长期的饮酒, 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造成肝脏损害, 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2) 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 乙肝患者的脂肪代谢能力较差, 在生活中要少吃肥肉及油炸食品, 以防止血脂增高和发生脂肪肝[4]。 (3) 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乙肝患者要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要忌食辣椒, 因为辣椒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严重者可导致胃炎、胃溃疡, 会导致病情恶化。 (4) 尽量少吃放置时间长的食物, 乙肝患者在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度, 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有非常强的致癌作用, 可引发肝癌。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食用的食物方案: (1) 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 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 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 (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 、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2) 菜宜清淡, 宜多进食新鲜蔬菜, 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等;少放油, 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 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过高, 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 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患者要低糖饮食, 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恩替卡韦是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是针对HBV病毒抑制的药物, 该药物能够在细胞内高浓度高效率地抑制病毒再生, 通过抑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来抑制DNA到m DNA转录[5], 促使细胞生的再生修复受损细胞。与观察组比较, 加入恩替卡韦的治疗后, 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效果, 降低无效率和显效率。临床试验证实, 与其他药物相比, 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能够获得明显更佳的病毒抑制。

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是目前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治疗药效最强的药物之一, 不仅起效快,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HBV病毒的再生和复制, 明显地提高了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在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综合内科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HBV-DNA载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好转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替卡韦可以快速地降低病毒量改善肝功能, 有效提高了重症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抑制病毒的再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旭, 李刚, 周立夫,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效果分析[J].药物与临床, 2010, 17 (19) :187-188.

[2]陈强.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 2009, 47 (21) :64-65.

[3]Liu Y, Wang CM, Xu DP.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drug resistant mutations for 2000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a[J].HepatolInt, 2009, 3 (1) :111-112.

[4]颜海弟, 郑石洲.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2) :196-199.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以及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两个时间段内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0例早期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时间段各40例, 将前一时间段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后一时间段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8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提出的早期乙型重症肝炎诊断标准相符合。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为 (39.2±1.8) 岁;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为 (39.5±1.7) 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P>0.05) , 均衡性较好, 具有比较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保肝、退黄、清蛋白、恩替卡韦 (国药准字H20100065;生产单位:海南中和药业有限公司) 等对症综合治疗, 恩替卡韦餐前或餐后2 h口服, 每次0.5 mg, 每日1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 恩替卡韦的用药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 糖皮质激素为氢化可的松 (国药准字H61020667;西安高科陕西金方药业公司) , 使用方法:静脉滴注, 1 d~3 d用药剂量为150~200 mg, 以后每3 d减少50 mg, 共用9 d。

1.3 评价指标

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指标包括: (1) 消化道症状、黄疸消退时间。 (2) 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3) 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 (TBi L)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 (PTA) 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异常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症状、黄疸消退时间

观察组患者消化道症状、黄疸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患者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的TBi L、ALT、PTA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 L、ALT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PTA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3。观察组中18例患者的PT异常, 异常率为45.0%;对照组中28例患者的PT异常, 异常率为70.0%,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χ2=5.115, P=0.024) 。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乙型重症肝炎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机体免疫力下降难以抵抗病毒入侵是最主要原因, 故该疾病的治疗应以抗病毒为首要原则[3]。恩替卡韦是我国临床治疗重症乙型肝炎的常用药物, 其为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患者服用后可在体内通过磷酸化转化为具有较强活性、能够与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的三磷酸盐, 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及复制产生抑制作用[4]。此外, 该种药物还能够整合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DNA) , 终止病毒DNA链延长, 消耗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库, 发挥抗病毒的功效, 效果良好[5]。

近年来, 一部分临床研究发现在抗病毒有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 能够获得更为确切的疗效。我院本次对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治疗早期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发现, 氢化可的松使用后能够抑制机体细胞免疫作用过强所造成的肝细胞损伤, 保护肝细胞膜功能, 并能抑制单核吞噬细胞在患者体内释放炎性因子, 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有利于维持患者肝内环境稳定。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患者低,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早期重症乙型肝炎, 能够促进患者肝功能快速恢复, 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詹东昂, 赵襄玲, 杨超, 等.恩替卡韦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 (25) :49-51.

[2]程乾刚, 王亚静, 朱美芬, 等.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 2013, 25 (3) :138-140.

[3]付晓琳, 王小东, 路立业, 等.恩替卡韦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251-1253.

[4]夏旭辉, 陈炘.核苷类抗病毒药预防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的HBV再激活临床回顾性分析[J].传染病信息, 2013, 11 (6) :358-36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临床应用 篇6

1 HBV基因型的分型方法

1.1 基因序列测定法

①全基因序列测定:是HBV 基因分型的经典方法被认为是HBV基因分型的“金标准”。通过PCR扩增HBV -DNA, 进行全序列测定, 根据不同基因型间核酸差异度≥8. 0 %进行基因分型;②S基因序列测定:S基因区在不同基因型间异质性最大, 而同一基因型内异质性最小。

1.2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法 (PCR-RFLP)

该法的原理是每种HBV基因型都有其独特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首先经PCR 扩增出目标基因片段, 后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 产生不同的图谱, 据此可区分不同的基因型。由于S 基因中前S 区异源性高, 而S 区相对保守, 因此前S 区能代表S 基因的变化而进行基因分型, 故通常扩增的目标基因区段为S 基因段或preS/ S 基因段。PCR-RFLP 法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且日趋成熟的一种基因分型方法, 因简明有效, 费用相对低廉, 适用于大量样本测定, 在临床研究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3 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 (PCR-SSO)

Van Geyt等[1]根据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18 种型特异性探针并将其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 与HBV S 基因的PCR产物进行逆杂交而实现分型 。

1.4 PCR微反应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

首先扩增一段标记有生物素的可被用作基因分型的特异性序列片段, 通过亲和素将其捕获在微孔板上, 再用各种型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 然后通过酶联免疫显色判定结果。这一方法将基因扩增、核酸分子杂交、ELISA 法三种诊断技术融为一体,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1.5 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 (PCR-SSP)

Naito等[2]根据A~F基因型中特异性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巢PCR。该方法首先要扩增一段1063bp的pres/S基因片段, 并设计D、E、F三种基因型共用的下游引物和各自的特异性上游引物, 以及A、B、C三种基因型共用的上游引物和各自的特异性下游引物, 经过两次巢式多重PCR即可快速地鉴定出A~F基因型。

1.6 HBV基因型特异性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的血清学ELISA分型法

由于preS2 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包含有多组抗原表位, 这些表位的产物b、m、u、k、s、f、g在不同的基因型中有特异的组合。1999年Usuda 等[3]利用该原理制备preS2 区基因型特异性表位的单克隆抗体, 并用辣根过氧化酶进行标记, 采用ELISA 法进行基因分型, 证明该方法分型与S 基因测序分型结果完全一致, 能成功区分A~F 6 种基因型。该方法简便宜行, 适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对于不同基因型混合感染或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存在点变异时, 该方法则不能分型。

1.7 基因芯片技术

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将大量特定的基因片段或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有序地、高密度地固定于载体上, 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有荧光的样品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杂交, 通过激光共聚焦系统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 经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 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从而对核酸序列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研究。

2 HBV 基因型与血清型的关系

血清型是病毒外膜蛋白的表现型, 是由病毒外膜蛋白上的氨基酸残基决定的。从基因到蛋白质要经过转录、翻译和修饰加工形成功能蛋白质, 所以蛋白质的种类多于基因的种类, 故不同的血清型可属于同一基因型, 同一血清型可分布在不同的基因型之中, 因此基因型能更好地反映HBV 核苷酸的自然异质性。两者的关系为A 型 (adw2 、ayw1) , B 型 ( adw2 、ayw1) , C 型 ( adrq+ 、adrq- 、adw2) , D 型 (ayw2 、ayw3) , E 型 (ayw4) , F 型 (adw4q) , G型 (adw2) , H 型 (adw3) 。

3 HBV基因型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3.1 基因型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HBe Ag的的清除与HBV 基因型有关, 与B 型相比, C 型有更高的HBeAg 阳性率。研究认为, B 型的自发性HBeAg 清除率比C 型显著增高, 甚至早九至十年, 并在HBeAg 清除后, 肝脏生化指标持续正常。而C基因型感染者中HBV DNA 阳性率明显高于B 型感染者, 长期高水平的HBV DNA 导致病变加重, 进展到肝硬化。

3.2 基因型与临床疾病类型的关系

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多样, 非常复杂, 除了与宿主免疫状态、感染时机有密切关系外, 还与感染的HBV基因型不同有关。另外, 在HBV 感染的人群中, 同一个体可同时或先后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基因型[4]。

Mayerat 等的研究发现在以A、D为优势基因型的西欧慢性活动性肝炎中, A 型占80 % ( 28/35) , D 型占11. 4 % (4/ 35) ;在急性自限性肝炎中, D 型占80 % (24/ 30) , A 型占10 % (3/ 30) 。此研究结果提示, 乙肝病毒基因型A 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其机制可能是基因型在病毒与宿主关系上起一定作用, 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关系密切 。

在以B、C型为主的亚洲, 台湾大学的KAO等在对67 例无症状HBV携带者 (ASC) , 103 例慢性肝炎 (CH) , 32 例肝硬化 (LC) , 20 例肝细胞癌 (HCC) 患者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中发现, 各组均以B/C型为主, 与B 基因型比较, C 基因型在肝硬化及50 岁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比例较高, 而B 基因型与50 岁以下, 特别是35 岁以下的肝细胞癌患者有关。

3.3 基因型与抗病毒药物的关系

3.3.1 HBV基因型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干扰素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其中α-干扰素的抗病毒复制作用最强, 是迄今为止治疗慢性乙肝的首选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是通过激活干扰素激活基因, 编码产生一系列抗病毒蛋白来完成的。干扰素还能调节及激活患者的免疫应答。但在实际应用中, 除干扰素的毒副作用外, 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α-干扰素抗体和HBV 前C 区基因突变, 不能够长期使用, 其有效率仅在30%~40% [5], 且10%~22%的患者在一年内出现病情复发。

3.3.2 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拉米夫定 ( lam ivudine, LAM) 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慢性HBV 感染的核苷类似物 (nucleo side analoge, NA) , 可在细胞内磷酸化, 依靠细胞核苷激酶转化为活性三磷酸形式, 成为拉米夫定磷酸盐, 作用位点是HBV -DNA酶的活性部位- “酪氨酸蛋氨酸天门东氨酸天门东氨酸” (YMDD区) 。通过与具有逆转录活性的HBV -DNA 聚合酶的结合抑制其活性, 干扰HBV -DNA 的合成, 中止DNA 链的延长, 抑制HBV 的复制。拉米夫定与干扰素相比具有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长、毒副作用小和抑制HBV 复制迅速等优点。

3.3.3 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是新一代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在体内迅速完全代谢为母体药物阿德福韦 (PMEA) , PMEA在体内细胞激酶作用下磷酸化为活性代谢产物二磷酸盐-PMEApp, 此产物与酶的自然底物三磷酸脱氧腺苷 (dATP) 竞争, 抑制HBV逆转录酶, 或通过整合到病毒DNA链后使其发生链终止;PMEA本身也可直接整合到HBV-DNA链中, 形成DNA链终结子, 使HBV-DNA链停止复制, 因而它具有较强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V 的基因型与HBV 感染后的临床经过、转归、治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如在成人中, HBV 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下是否会发生基因型的转换, 尚不清楚;对HBV基因型与病情和治疗的研究上仅限于两三种基因型的比较。总之, 关于HBV 基因型与病毒变异和抗病毒治疗之间的关系, 有待大样本的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 (HBV) 基因型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乙型肝炎研究的热点, HBV基因型与HBV流行病学特点、HBV标志物的表达、致病性、乙型肝炎的病程、转归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与HBV血清型比较, HBV基因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将HBV基因型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参考文献

[1]Van Geyt C, De Gendt S, Rombout A, et al.Aline probe assay for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In:Schinazi RFS, Sommadossi J-P, Thomas HC, editors, Therapies for viral hepatitis.London:Inter-national Medical Press, 1998:139-145.

[2]Naito H, Hayashi S, Abe K.Papid and specific genotyping system for hepatitis B virucorresponding to six major genotypes by PCR u-sing type-pecific primers.J Clin Microbiol, 2001, 39 (1) :362-364.

[3]Usuda S, Okamoto H, Tanaka T, et al.Differenti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D and E by ELISA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epitopes on the preS2-region product.J Virol Methods, 2000, 87:81-89.

[4]李永华, 庄辉.重组乙型肝炎研究进展.传染病信息, 2003, 16:112-131.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300例患者的HBV-DNA阳性血清。肝细胞癌30例, 肝硬化44例, 慢性乙肝感染者120例, 没有症状的病毒携带者106例。受调查患者中, 年龄19~69岁, 平均36.5岁, 男224例, 女76例。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

1.2 研究方法

1.2.1 HBV基因型的鉴定

(1) 核酸的提取:取血清50μL, 加入50μL裂解液, 100℃保温10 min, 13 000 r/min离心5 min, 上清即为HBV-DNA。 (2) DNA的扩增:采用套式P进化树的构建并分析基因型。DNA的扩增:采用套式PCR法对病毒S基因进行扩增。外侧引物:5′-CCT CC T GCTGGTGGCTCCAGT-TC-3′ (nt22~77) , 5′-GGCGGCAAACCCCAAAAGA CCC-3′ (nt 1004~1025) ;内侧引物:5′-CTAG GACCCCT-GCTCGTGTTACA-3′ (nt181~203) , 5′-A T TACATATC-CCATGAA GTTAAG-3′ (nt 870~892) 。扩增条件:94℃5 min, 94℃30 s, 55℃30 s, 72℃60 s共35个循环, 72℃5 min。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 送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3) 基因型鉴定:应用Mega软件中NJ法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并分析基因型。

1.2.2 HBV-DNA HBeAg的测定

根据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V基因型的分散情况

300份血清中180份为B型, 占总数的60%;120份为C型, 占总数的40%。

2.2 HBV基因型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在女性HBV感染者里面, B型的比例是65.5%, C型的比例是34.5%;在男性感染者里面, B型的比例是59.0%, C型的比例是41%。在这些男女受访患者中, HBV的基因型分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型患者的年龄 (35.2±11.4) 岁明显大于B型患者的 (29.5±9.8)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HBV基因型在不同类型的感染者中的分布情况

在不同类型的感染者中, HBV基因型的分散情况的不同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基因型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比例是31.2%,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比例为30.2%, 明显低于肝癌患者58.6%和肝硬化患者的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是在CHB和ASC两组病例中, 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LC和HCC两组之间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构成比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

2.4 HBV基因型与HBeAg的相关性

C基因型HBeAg阳性率71.7% (86/120) 明显高于B基因型HBeAg阳性率55.6% (100/18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HBV的基因型和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

B基因型血清的HBV-DNA含量 (5.62±0.92) log值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 (5.98±0.76) log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HBV基因型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 北美、欧洲还有非洲的一些国家都有A基因型的分布, 主要在亚洲地区分布的基因型是B、C, 分布最广的基因型是D, 它主要流行于北美、中东、印度和地中海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分布最广的是E基因, 欧洲和中北美的一些地区还分布着G基因;墨西哥和中美的一些国家还发现了H基因型。我国南方以B基因型为主, 北方以C基因型为主, 由南向北C基因型逐渐增多, 而B基因型逐渐减少。此次调查笔者用S基因直接测序法分析300名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 调查结果表明, 太原地区B型HBV感染者的比例为 (60.2%) 剩下的为C型基因感染者。在这次调查研究过程中, 未发现其他基因型的基因。

在分析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基因型之后发现, ASC和CHB患者C基因型的比例明显低于HCC和HLC的患者 (P<0.05) ;HCL和HCC两组之间均以C型为主, 它们之间的BC基因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ASC和CHB中, 基因型均以B型为主, B、C型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和文献里报道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癌和肝硬化的结论相符。

此次研究表明, B基因型HBeAg阳性率明显比C基因型低 (P<0.05) , 这个结果和国内外其他学者专家的结论一致。其原因可能是B基因型易转换成HBeAg, 而C基因型则不易发生转换。研究结果表明B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 (P<0.05) , 这个导致C基因型患者不容易发生e系统的转换, 因为它的病毒复制非常活跃。

所以, 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与临床医学病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C基因型患者的病毒水平较顽固, HBeAg血症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不易发生与HBeAb的转换, 且平均年龄明显高于B基因型, 这就导致了C基因型患者更容易转化发展成肝癌和肝硬化。

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 在人体内的分散情况进行调查, 然后讨论它和感染临床表型是否有关系。方法:对PCR进行测序, 测序之前先对其进行扩增, 然后分析30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 对HBV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用t检验法和字2检验法分析。结果:在300例的病毒感染者中, 含有B基因型的患者180例, 占60%, 含有C基因型的患者120例, 占40%。B基因型患者年龄 (29.5±9.8) 岁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 (35.2±11.4)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这些男女受访患者中, HBV的基因型分散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基因型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比例是31.2%,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比例为30.2%, 明显低于肝癌患者的58.6%和肝硬化患者的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基因型HBeAg阳性率55.6%明显低于C基因型的7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 (5.62±0.92) log值明显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 (5.98±0.76) log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患者的身体状况和HBV的基因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患者的年纪、HBeAg阳性比例和病毒水平来看, C基因型患者明显比B基因型多, 因此C基因型患者的病情很可能进一步转为肝硬化, 甚至是肝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临床表型,基因型

参考文献

[1]金丽, 曾玲, 郑智勇.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伴大量蛋白栓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 (12) 1394-1396.

[2]周淑新.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初级保健医生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果[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4 (15) :1734.

[3]孟忠吉, 张永红, 李东, 等.乙型肝炎病毒对树突状细胞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 21 (5) 284-286.

[4]徐东平.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5 (6) :611-613.

[5]黄健, 孙朝辉, 邹军荣, 等.HBV转染肝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11) :1052-1054.

[6]汪莉萍, 韩方正, 吴光辉.HBV基因型与HBeAg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5) :505-507.

[7]吴淋玲, 杨丽莎, 蒋冬香, 等.广西桂北地区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13) 1249-1251.

[8]王其亮, 李旭.HBV基因型分布与慢性乙肝临床关系的研究[J].安徽医药, 2010, 14 (7) :781-783

[9]吴林玲, 杨丽莎.HBV感染免疫状态与HBV基因型关系研究思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9) :3729-3731.

乙型重症型肝炎 篇8

1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来该院接受治疗的12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及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V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按照就诊号将其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62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43.24±2.01) 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6.52±1.08)年;对照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2.36± 3.12) 岁, 病程5个月~12年, 平均病程为(6.68 ±2.43) 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共10周, 最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使其保持心情舒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尿糖及血糖状况,并观察其是否出现饥饿感、 心悸、脉快、乏力及头晕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要指导其及时进行糖制剂的摄入,避免患者再次出现昏迷。

1.2.2观察组(综合护理) 1相关知识普及护理人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以书籍、讲座等形式向患进行讲解,使其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怀疑的不良心理问题,从而使患者意识到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需要适当的高能量来使其肝细胞进行恢复和再生,而糖尿病患者需要规范饮食,控制其高能量的摄入,尽量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两种病在饮食上互相矛盾,为了防止二者饮食冲突,临床上需要对患者饮食进行科学指导,协调两种病的饮食结构,努力做到既可促进肝脏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又可使糖尿病得到控制。 因此在饮食上要遵循以下原则:给予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低盐、低脂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定时定量进餐,且少食多餐,针对不同类型的病人要做到个性化的饮食护理,如持续不退的重度黄染者或肝昏迷先兆者都需要对其蛋白质的摄入量进行控制。 除了对不同患病类型做到针对性护理外,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来进行不同时期的饮食指导及护理:对于病情较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其饮食护理可与正规糖尿病饮食保持一致;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重度患者可在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不严格遵照正规糖尿病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尽可能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丰富的膳食,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同时密切观测血糖的变化;对于有肝昏迷重症肝炎患者, 要限制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饮食不振的患者可提高食欲, 必要情况下可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滴注,密切观测血糖, 对降糖药予以及时调整[3]。 所有患者都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粗糙坚硬,有损肝功能恢复的食物,另外必须戒酒,减少肝损伤,防止病情加重。 3用药指导。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治疗。 对患有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可采取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来控制血糖,如果血糖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可选用如拜糖平、二甲双胍等对肝脏损伤较小的口服降糖药物。 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血糖变化和肝功能, 另外还需要熟知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 情况较严重时可及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对于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较严重,由于口服降糖药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 会进一步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上多采用局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降低血糖。 另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糖原贮存相对减少,胰升糖功能明显降低,无法顺利的刺激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 因此容易发生低血糖,治疗过程中要叮嘱患者如果用餐时间延缓可先食用少许饼干和糖果,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疲乏、心慌、强烈饥饿感、休克等严重的血糖现象,对于轻微症状及时给予患者口服糖果,如发生休克应静脉推注50%的葡萄糖进行急救,叮嘱患者家属待其清醒后进食,以免再次发生低血糖现象。 4心理干预。 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反复,需要长期治疗,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还会使其心理压力增大。 尤其是合并2型糖尿病后患者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增加,很多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抑郁、治疗依从性差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悲观绝望的心态,不良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因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做到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疾病相关问题, 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 如果出现悲观绝望,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和其家属一起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安慰并鼓励他们积极治疗,给予病人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使其重新找回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展开的目的。 5出院指导。 在出院之前,患者和家属要充分做好出院后相关事情的指导工作。 叮嘱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家属负责督促,不得擅自停服;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更应严格遵守规范的操作步骤, 指导患者掌握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和简单的注射技术;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定期进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消毒隔离,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嘱咐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肝功能复查,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根据护理满意度评价表来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业务熟练、服务态度、院后指导四项内容,每项设定25分。 非常满意为≥90分;满意为70~89分;不满意为<70分,(非常满意+满意)×100%=总满意度[6,7,8,9,1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n(%)]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护理满意度评价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1.93%,对照组为77.41% 。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经过综合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P<0.05。

3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具有治疗时间长、病程缓慢、难以根治等特点,致使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问题,如紧张、怀疑、 恐惧、悲观、绝望等,从而不能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措施和护理工作的展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临床疗效[11,12,13,14,15]。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政策。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房整洁舒适、生命体征监测、低血糖应急等,没有为患者的心理状况考虑,影响了整体治疗和护理质量[16,17,18,19]。 综合护理的最大进步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尽力消除其紧张、恐惧、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措施和护理工作的展开,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 该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主要包括知识普及、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出院指导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现, 观察组总满意度(91.93%)明显高于对照组(77.41%),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可以促进护患关系融洽,提升护理满意度,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地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融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来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号随机将其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62人。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如定期检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根据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来评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其中观察组非常满意25例(40.32%),满意32例(51.61%),不满意5例(8.06%),总护理满意度为91.93%;对照组非常满意例19(30.64%),满意29例(46.77%),不满意14例(22.58%),总护理满意度为77.41%。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促进护患关系融洽,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上一篇:分销物流管理下一篇:政府终极控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