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乙型肝炎

2025-01-12

HBeAg乙型肝炎(共7篇)

HBeAg乙型肝炎 篇1

我国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大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人数>1.2亿, 病毒性肝炎及相关性肝病如肝硬化、肝癌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1]。儿童时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者, 尤其是体内有病毒大量复制的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 阳性患儿, 大多转变为慢性感染, 并在以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2], 对其今后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用于儿童的治疗药物少, 治疗不敏感或不良反应多。拉米夫定是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之一, 亦可应用于儿童。笔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患儿55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7月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或HBeAg阳性患儿103例, 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男58例, 女45例, 年龄2~14 (7.5±2.8) 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8例, 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3mg/kg, (最大剂量100mg) , 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降酶药物 (维生素C、复方益肝灵等) 。2组均治疗60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V-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酶联吸附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阴性的定义为HBV-DNA<500copies/ml, ALT<40U/L判断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肝功能

治疗组治疗后ALTAST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ALT复常率

治疗后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HBeAgHBV-DNA阴转

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措施。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也是安全有效的, 但干扰素有其局限性, 如需要反复肌内注射6个月, 影响儿童发育[4]。实践证明, 拉米夫定因具有疗效确切安全、适用对象广泛、效价之比合理等优势, 同时其在儿童和妊娠妇女中也有较多的临床验证 [5,6], 但我国对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患儿的临床试验开展的还不多。本研究结果显示, 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但应认识到目前关于儿童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报道还较少, 而影响儿童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 因此拉米夫定对儿童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以期找到其最优化抗HBV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0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8例, 治疗组予拉米夫定治疗, 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治疗。2组均治疗60周。观察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ALT复常率、HBeAg和HBV-DNA阴转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ALT和AST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病毒, 乙型肝炎,HBV-DNA,拉米夫定

参考文献

[1]姚集鲁, 高志良, 彭晓谋, 等.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0 (1) :169.

[2]Hsieh CC, Tzonou A, Zavitsanos X, et al.Age at first establish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a birth order study[J].Am J Epidemiol, 1992, 136:1115.

[3]中华医学会传病学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4]ComanorL, Minor J, Conjeevaram HSetal.Impact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ldhood:a consensus advice based on experience in European children[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99, 29:163.

[5]Lok ASF, 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 2007, 45:507-539.

[6]Xu WM, CuiYT, Wang L, et al.Lamivudine in late pregnancy to prevent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009, 16, 94-103.

HBeAg乙型肝炎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到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 诊断符合 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人选条件:HBsAg (+) 、 HBeAg (+) 、HBcAb (+) 和 HBV DNA (+) , 且持续半年以上, 血清 ALT、 AST均有 2倍以上升高, 且持续 1个月以上。其中男63例, 女27例;年龄 18~52岁, 平均 32.2岁。HBV-DNA 水平105~109 copies/ml , 丙氨酸转氨酶 (ALT) 82~537 IU/L 均值 186 IU/L, 胆红素总量 (TBIL) 13~55.7 μmol/L, 对照诊断及抗病毒治疗条件均符合文献的标准, 所有患者排除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性肝脏损害及酒精性肝脏损害, 入组前未使用过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 无其他脏器功能受损, 随机把患者分成3组, 3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及生化、病毒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替比夫定 600 mg/d, 口服, 1 次/d, 连用 48 周。B 组在 A 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苦参素胶囊12 g, 口服, 3 次/d, 连用 48 周, 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 用法为 1 mg, 静点4周, 继之皮下注射 1 mg/ 隔日×8周。

1.3 观察项目

3 组治疗前、治疗后 24 周、48 周检测肝功能、肾功能、 HBV-DNA 定量、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乙肝血清病毒标志物采用放射免疫法检验检测, HBV-DNA 采用聚合酶反应检测 (PCR) 。

1.4 判定标准

病毒学应答 HBV-DNA<1.0 ×102IU/ml , 生化学应答ALT<40 IU/L 血清学应答 HBeAg 阴转 , HBeAg 血清学转换。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3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学应答比较, 在治疗后48 周后 HBV-DNA 阴转。

详见表1。

注:B, 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 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3组患者HBeAg/HBeAb

血清转换率比较, 详见表2。

2.3 耐药发生率

治疗48周时替比夫定组有 7例出现变异耐药, 发生率为23.3%, B组有3例出现变异耐药, 发生率为 10%, C组有2例出现耐药性, 发生率为6.7%, 联合治疗组的耐药发生率明显低于替比夫定组,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治疗12周时, 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48周时, B, C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 C组比较无差异

3 讨论

传统理论认为,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基础是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不完全免疫, 造成了病毒不能彻底清除, 肝脏内的病理性免疫持续存在, 由此造成了肝脏的慢性免疫性炎症。慢性炎症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所有病理变化和并发症的根本原因, 乙肝病毒对肝脏并不构成直接损害。目前抗病毒治疗已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治疗措施, 其中核苷类似物以其价廉和服用方便在抗 HBV 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该类药物无明显免疫调节作用, 故核苷类似物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否能增强抗 HBV的效果有待研究。

替比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 HBV药物, 替比夫定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腺苷, 替比夫定5′-腺苷通过与 HBV中自然底物胸腺嘧啶5′-腺苷竞争, 从而抑制 HBV DNA多聚酶的活性;通过整合到 HBV DNA 中造成 HBV DNA链延长终止, 从而抑制 HBV 复制。全球 Ⅲ期临床试验选择[2]1 367例 HBeAg阳性和 HBeAg阴性的核苷类药物初治 CHB患者, 比较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分别服用替比夫定 600 mg/d和拉米夫定 100 mg/d, 结果表明, 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的抑制 HBV复制的活性, 无论对 HBeAg阳性或阴性的 CHB, 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使血清 HBV病毒载量降低更多, 在治疗 12周时替比夫定对 HBV的抑制效果已显著优于拉米夫定组, 到第 104周时差异更为显著;同时替比夫定组治疗失败的发生率很低, 而拉米夫定组则超过10%。

有报道指出, 胸腺五肽具有抗病毒的活性[3],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胸腺五肽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 能促进 T细胞成熟、分化, 促进成熟的 T细胞、NK细胞产生L-2、干扰素 (IFN-α、IFN-γ) 等细胞因子, 促进致敏淋巴细胞表达L-2受体。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病毒抗原, 从而有助于清除 HBV, 并提高B 细胞抗体分泌能力, 因此, 其能改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有效对抗乙型肝炎病毒, 其最大优点是安全度高, 无明显毒副作用。

苦参素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特别是增加细胞免疫的功能。它使淋巴细胞增殖, 使幼稚淋巴细胞成熟, 变为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此外有研究证明[4], 苦参素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促进肝功能恢复。苦参素在体外试验中[5], 发现对含有 HBV基因的细胞珠分泌 HBs 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乙肝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动 物模型中抗乙肝病毒的功能的研究表明, 苦参素在体内确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可降低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 HBs Ag, HBeAg的含量。

本文结果发现, 联合组治疗 24周、48周时病毒应答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均优于单用组, 提示两者联用能显著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替比夫定与苦参素、胸腺五肽联用显示出良好的协同作用, 可提高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是临床上一种较好的联合抗病毒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田.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16 (8) :324-329.

[2]Yuen MF, Yuan HJ, Hui CK, et al.0.A largep opulation study of spontaneous HBeAg seroconversion and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o-mic hepatitis Binfection:implications for antiviral therapy.Gut2003, 52 (3) :416-419.

[3]蒋雁, 黄振辉, 马树超.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9, 12 (6) :443-444.

[4]鄂裘恺, 郁林曦, 朱歆鑫.苦参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2:23-24.

HBeAg乙型肝炎 篇3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参照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 另外, 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乙肝病毒DNA (HBV-DNA) >105拷贝/ml、HBeAg阴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均为阳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为正常值的2~5倍。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55岁之间;③病例观察期间未用其他药物, 配合治疗方案, 能坚持1个疗程 (6个月) 的治疗, 并接受随访 (6个月) , 并完成主要观察指标。

1.3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病毒 (包括甲、丙、丁、戊型等) 感染者;②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其他肝病;③半年内使用过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药物;④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或55周岁以上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⑥肝硬化及肝癌患者;⑦未完成随访或其他原因退出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

129例均为本院2009-01~2011-10门诊病人, 男性81例, 女性48例;男性平均年龄 (37.29±16.83) 岁, 女性平均年龄 (39.56±15.37) 岁。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不适, 或疼痛、腹胀、纳差、乏力症状,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TBIL、ALT或GGT增高。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 (P>0.05) 。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应用八珍涤痰汤治疗:生晒参10g、白茯苓15g、白术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2g、生地15g、甘草6g、法半夏12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白僵蚕10g、淡竹茹10g、垂盆草30g、女贞子12g、连翘10g。每日1剂, 水煎, 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

2.2 对照组

予虎驹乙肝胶囊 (江苏仁寿药业有限公司, 50mg/粒) , 每次5粒, 每日3次;甘草酸二铵胶囊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0.2g/粒) , 每次3粒, 每日3次, 均餐后服用。

两组疗程均为3月, 治疗期间不使用降酶药物及其他抗病毒和免疫调节药物。每3月复查1次, 停止治疗半年后随访1次, 观察疗效。治疗及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同时每个月检测谷丙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乙肝三系、HBV-DNA。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7]标准。完全应答 (显效) :TBIL、ALT、AST复常, HBV-DNA低于检出限;部分应答 (有效) :TBIL、ALT、AST复常, 103拷贝/ml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P<0.01 (下同)

3.2.2 两组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变化

见表2。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3。

t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P<0.01

3.2.4 安全性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 心电图及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4讨论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是指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前C和C启动因子发生变异, 出现以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DNA阳性和肝组织炎症坏死为主的慢性乙型肝炎[8]。由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中处于较晚阶段, 患者年龄往往比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大, 平均在40岁左右, 且以男性患者为主, 肝组织病变和纤维化较重[9]。如果血清HBV-DNA>105拷贝/ml, 病毒仍处于高复制状态, 患者病情容易加重, 治疗意义较大。

HBeAg乙型肝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自2010年6-12月本科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 男33 例, 女32例, 年龄18~60岁。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治疗前患者HBV-DNA≥105compies/ml, HBeAg阳性, 肝功能转氨酶 (ALT) 2~10 (ULN)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5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分别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 恩替卡韦片0.5mg/d, ALT升高者, 加用双环醇等保肝药物, 治疗4、12、24、48周时观察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不到 (<103compies/ml为阴性) 、ALT复常、HBeAg阴转的比例。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主要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HBV-DNA阴转患者情况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2 治疗后两组间ALT复常率的患者情况比较

见表2。

注:两组比较P>0.05。

2.3 治疗后两组间HBeAg阴转率的比较

见表3。

注:两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仅有1例出现头晕、1例失眠,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 对照组有1例出现腹泻、1例嗜睡, 不良反应率为6.7%。两组症状均较轻微, 未影响治疗, 无中途停药者,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类似, 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 其目的是抑制HBV复制, 改善患者肝功能, 减轻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 减少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发生[2]。恩替卡韦 (博路定) 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对乙肝病毒 (HBV) 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它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 三磷酸盐在细胞内的半衰期为15h。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 恩替卡韦三磷酸盐能抑制病毒多聚酶 (逆转录酶) 的所有三种活性: (1) HBV多聚酶的启动; (2) 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 (3) HBV-DNA正链的合成。自上市以来以其出色的抗病毒能力和极低的耐药率, 使之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药物。恩替卡韦分散片 (润众) 是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是一种新剂型的恩替卡韦, 所以本文以随机、对照的设计, 与恩替卡韦片进行抗病毒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 (恩替卡韦分散片组) 与对照组 (恩替卡韦片组) 在4、12、24、48周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恩替卡韦分散片在HBV-DNA阴转率、ALT复常及HBeAg阴转率方面与恩替卡韦片无差异。在48周的试验中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仅有个别病例出现头晕、失眠、腹泻、嗜睡等情况, 均为轻度异常。本文表明, 恩替卡韦分散片在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与恩替卡韦片相同,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 观察时间短, 恩替卡韦分散片又是近几年上市的新药, 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长期观察, 有待日后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 (润众,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乙肝病毒48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35例) 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 对照组 (30例) 口服恩替卡韦片 (博路定,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4、12、24、48周时观察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不到、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的比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4、12、24、48周时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疗效与博路定相当, 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关键词:恩替卡韦分散片,恩替卡韦片 (博路定) ,HbeAg,慢性乙型肝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0年 (西安)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8, (8) 6:324.

HBeAg乙型肝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HBe Ag阳性慢性重度乙肝患者46例, 所有患者均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联合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相应诊断标准相符, 且在治疗前经HBV血清病毒学检查为HBe Ag阳性。其中男32例, 女14例, 年龄23~61岁, 平均 (38.4±1.7) 岁;病程为1~12年, 平均 (5.7±2.1) 年;将合并有药物性肝炎、其他病毒性肝炎、妊娠、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在治疗前有其他抗病毒药物应用史等患者排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给予患者0.5mg/d恩替卡韦口服治疗, 连续治疗48周。每隔12周对HBe Ag转阴情况进行观测, 同时密切观察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46例患者各时段HBe Ag转阴情况为:治疗后12周14例 (30.43%) , 治疗后24周17例 (36.96%) , 治疗后36周21例 (45.62%) , 治疗后48周26例 (56.52%) 。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乏力30例 (62.22%) , 恶心9例 (19.57%) , 头晕头痛4例 (8.70%) 腹泻腹胀9例 (19.57%) , 皮疹1例 (2.17%) , 睡眠障碍2例 (4.35%) 。经对症处理后, 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得到良好缓解。

3 讨论

现阶段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 主要有抗肝纤维化、免疫调节、抗病毒及对肝功能加以改善等多种疗法,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首选治疗措施, 在治疗中对乙肝病毒予以持久性抑制并加以彻底清除是乙肝最终治疗目标[1]。恩替卡韦属于环戊酰鸟苷类似物, 是常见、口服型抗病毒药物, 可对乙肝病毒多聚酶发挥抑制作用, 对乙肝病毒复制过程加以阻断, 快速抑制乙肝病毒作用。因此, 恩替卡韦在病毒活跃复制、肝脏发生病变或谷丙转氨酶不断增加增高的HBe 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治疗中十分有效。在本组研究中, 46例患者在治疗后48周时, HBe Ag转阴率已达56.52%, 由此可见这一药物疗效显著。

由于恩替卡韦疗程长且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在HBe 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 需展开精心护理, 促使临床疗效大幅提高。我院在这一治疗过程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护理工作:①心理护理。重症乙肝患者往往具有较大情绪波动, 病情易反复, 进至晚期后患者情绪更加恶劣, 同时由于乙肝具有传染性、慢性特征, 心理障碍会大幅增加, 更易出现悲观失望、忧郁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因此, 护士应协助患者构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决心, 为患者耐心讲解乙型肝炎相关知识与恩替卡韦作用机制、治疗效果, 同时为患者讲解这一药物不良反应、疗程、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2]。②用药指导。指导患者保持恩替卡韦用量为每天0.5 mg, 以温开水送服, 且应在饭前或饭后2 h服药, 持续治疗时间至少1年。同时, 应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处理耐药、停药或该药, 讲解持续、规范用药的必要性。嘱咐患者定期接受者专科复查, 对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进行定期检查, 监测不良反应发生。③不良反应护理。乏力护理:首先应对乏力表现予以准确鉴别, 嘱咐患者适当加强休息, 禁止给患者造成过多打扰;胃肠道反应护理: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指导, 进食低脂饮食, 禁食油腻、刺激、辛辣食物、以高蛋白、少渣、高维生素、低纤维饮食的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 加大新鲜蔬菜与水果进食量, 少食多餐, 多饮水。腹泻患者应对其排泄物性质、颜色、量及次数进行记录, 采集标本, 对有无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失衡现象进行监测, 按照医嘱给予止泻药物应用。睡眠障碍护理:与患者展开经常性交流并予以安抚, 指导患者利用自我催眠法、呼吸控制调节法与精神放松法缓解焦虑感, 嘱咐患者控制白天睡眠时间, 同时保持病房安静、清洁, 在必要时给予镇静安眠药物口服治疗。皮疹护理:对皮疹发生时间和伴随症状予以密切观察, 保证皮肤清洁干燥, 嘱咐患者不可抓挠, 可利用拍打方式促使瘙痒减轻, 必要时可根据医嘱在皮疹处利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涂擦。④生活指导。给予患者活动、休息与戒烟戒酒指导, 禁止应用对肝脏有损的药物, 加强出院指导并展开定期随访[3]。

总之, 恩替卡韦在HBe 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但易引发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展开针对性护理, 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肝患者46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 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展开精心护理干预。结果 46例患者HBeAg转阴情况为:治疗后12周14例, 24周17例, 36周21例, 48周26例。治疗中乏力30例, 恶心9例, 头晕头痛4例腹泻腹胀9例, 皮疹1例, 睡眠障碍2例。经对症处理后, 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得到良好缓解。结论 恩替卡韦在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但易引发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展开针对性护理, 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度乙型肝炎,HBeAg阳性

参考文献

[1]李德辉.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19 (16) :91-92.

[2]娄海山.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5) :177-178.

HBeAg乙型肝炎 篇6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ALT,HBeAg,HBV DNA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表现多样, 或隐匿症状, 或急性起病甚至是暴发性肝炎, 或发展为慢性肝炎。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道: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现在我国约有9 300万的慢性HBV感染者, 慢性乙型肝炎成为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1]。笔者选取“十一五”课题中四川地区8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分析当地患者ALT、血清标志物 (HBeAg, 定性) 、HBV DNA (定量) 的水平, 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乐山市中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八家医院收集的8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598例, 女性202例, 平均年龄 (33.50±10.39) 岁。

1.2 纳入标准

(1) 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血清HBsAg阳性至少6个月以上; (3) 1年内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4) 年龄18~65岁[2]。

1.3 排除标准

排除确诊为重型肝炎、恶性肿瘤及合并有多种肝炎病毒、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等患者[2]。

1.4 标本处理

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美国ABI公司ABI Prism 7 000荧光定量PCR仪, 试剂盒由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HBV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ALT测定采用Beck manl X20全自动生化仪, 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获取检测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 对获得的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频数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800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ALT范围的HBeAg分布情况

经Ridit分析ALT组间95%CI有重叠, 按α=0.05水准, ALT组间的HBeAg阳、阴性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如表1所示。

(n)

2.2 8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ALT、HBV DNA情况

经统计发现: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ALT、HBV DNA拷贝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且HBeAg阳性组ALT、HBV DNA拷贝数升高趋势明显。如表2所示。

(±s)

2.3 800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ALT范围的HBV-DNA情况

在ALT“≤40”组、“>40, <80”组内, HBeAg阳性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的HBV DNA拷贝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且HBeAg阴性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HBeAg阳性组;而二者在ALT“≥80”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整体上HBV DNA拷贝数与ALT水平呈正相关。如表3所示。

(±s)

3 讨论

HBV DNA载量、ALT水平及HBV血清标志物的状态可以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其中, 血清HBeAg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观测指标。该研究的8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HBeAg阳性患者411例, HBeAg阴性患者389例, 且不同ALT范围的HBeAg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对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ALT、HBV DNA拷贝数分析发现: (1) 两组HBV DNA拷贝数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2) 两组HBV DNA拷贝数均高于正常值 (具体见表2) , 且HBeAg阳性组HBV DNA拷贝数升高趋势明显。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HBV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及前C区发生突变, 终止密码的出现引起前C区启动子的编码终止而不能编译HBeAg, 机体免疫缺乏攻击的重要靶点而形成免疫逃逸, 而病毒的复制不受影响, 使得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也高于正常值。另外, 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发生HBeAg向抗HBe的血清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的复制逐渐减少, 从而出现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整体上较HBeAg阳性患者低的情况。这与国内多项研究是相符的[3,4,5,6]。

对800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ALT范围的HBV DNA水平进行分析发现, 整体上HBV DNA拷贝数与ALT水平呈正相关。资料显示:ALT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脏、骨骼肌、十二指肠、脾及肺等器官的组织细胞中, 其中尤以肝组织细胞中含量最多, 正常情况下, 仅有极少量的ALT释放入血液中, 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 体内血液中的病毒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 致敏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表面上的病毒抗原相结合, 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出各种体液因子, 这些体液因子在将病毒杀灭的同时, 最终导致肝细胞破坏、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损害。从而导致大量的ALT从受损的肝细胞中释放进入血液引起ALT升高[7,8,9]。这与我们的研究结论“整体上HBV DNA拷贝数与ALT水平呈正相关”是一致的。所以在高HBV DNA载量的情况下ALT可能明显升高, 出现“ALT≥80 U/L时, HBeAg阳性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的情况。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经过抗病毒治疗, 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同时病毒复制逐渐减少, 肝脏损伤减轻, ALT降低, 从而出现低ALT水平 (ALT≤40U/L、40 U/L>ALT<80 U/L) 的同时, “HBeAg阴性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HBeAg阳性组”。

综上所述, 通过联合、动态监测血清标志物HBeAg、ALT及HBV DNA的指标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 对评估慢性乙肝病情的严重程度, 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U FM, ZHUANG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 (Engl) , 2009, 122 (1) :3-4.

[2]王政.1260例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3]唐奇远, 何清, 艾书玲, 等.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比较[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 :28-31.

[4]叶立红, 王羽中奎, 刘莲, 等.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及血清病理学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3) :2893-2894.

[5]吴丽萍, 张建军, 杜瑞清, 等.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的临床病理对比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9, 25 (3) :175-177.

[6]CHU CJ, HUSSAIN M, LOK AS.Quantitative serum HBV DNA level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Hepatology, 2002, 36 (6) :1408-1415.

[7]周伯平, 崇雨田.病毒性肝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8.

[8]周文红, 唐锡尔, 马莉, 等.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 (2) :98-99.

HBeAg乙型肝炎 篇7

关键词:自拟中药,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

我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 5%~20%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细胞性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拉米夫定是治疗乙肝病毒的首选药物, 但服用期较长、耐药、变异率较高及停药后易复发等[1]。因此, 本院采用自拟中药联合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确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9例, 男性102例, 女性87例,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29.5±5.4) 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拉米夫定组、联合用药组, 每组63例, 中药组轻度患者52例, 中度患者11例;拉米夫定组轻度患者57例, 中度患者6例;联合用药组轻度患者48例, 中度患者15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病程均>6个月,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水平均超过正常上限值, HBV-DNA>1.0×105CPS/ml。

1.2 方法

中药组患者采用虎杖、黄芪、白花蛇舌草、炒白术、马鞭草、六月雪、鸡骨草及平地木各15g中药煎服, 此方有祛除湿热、疏肝健脾及化瘀补肾功效。湿热症状显著加柴胡与黄苓;脾虚症状显著加太子参;肾虚症状显著加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及鳖甲, 1剂/d, 分两次口服。拉米夫定组患者均口服拉米夫定100mg/次, 1次/d。联合用药组患者采用中药组+拉米夫定组方法。每组疗程均为6个月, 均给予相同的护肝、降酶、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HBV-DNA阴性、HBeAg阴性, 肝功能正常;有效:HBV-DNA阳性、HBeAg阴性或HBV-DNA阴性、HBeAg阳性及HBeAg HBe Ab转换;其余均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见表1。

联合用药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总有效率及无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用药组, 相互比较, P<0.05, 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3组患者HBeAg/HBeAb转换对比, 见表2。

联合用药组HBeAg HBe Ab转化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 相互比较, P<0.05, 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2.3 中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均有1例转成重型肝炎, 拉米夫定组为2例, 3例患者死亡, 1例患者肝移植。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虚劳及黄疸范围。脏腑功能失调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情志或饮食等造成阴阳气血亏损、正虚邪盛所致。病情易复发, 多伴有脾虚, 久则气机不通而肝郁加重, 造成气滞血瘀、病情缠绵[2]。所以, 祛除湿热、疏肝健脾的同时加少许滋肝肾药物, 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也对各脏腑功能的恢复有较大帮助。

自拟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黄芪、炒白术有益气健脾作用;平地木、六月雪、马鞭草及鸡骨草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及活血化瘀功能[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虎杖对乙肝病毒复制有直接干扰作用, 也有退黄降酶功效;白花蛇舌草可使吞噬细胞活力增强, 可调节宿主免疫功能, 使乙肝病毒受到抑制作用;平地木、六月雪、马鞭草及鸡骨草有护肝、退黄及降酶作用;黄芪、炒白术, 可增强细胞免疫力, 有保肝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拉米夫定是一种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 通过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是目前治疗乙肝病毒的首选药物[4]。本组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用药组, HBeAg/HBeAb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 说明诸药配伍, 扶正与祛邪兼顾, 使机体免疫状态有所改善, 免疫损伤减轻的同时又易于病毒的清理, 为拉米夫定的发挥作用的机体提供有力的内环境, 因此, 抗病毒疗效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董九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9) :155.240

[2]常啸, 叶英, 李家斌.患者基线和治疗24周时参数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预测作用[J].广东医学, 2011, 32 (4) 59-61.

[3]徐瑗瑗, 徐少保.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12-14.

上一篇:数据集中下一篇: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