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变(精选10篇)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1
为了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患者, 并对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患者300例, 年龄28~74岁, 平均 (52.7±7.8) 岁。其中男240例, 女60例。病程2~16年, 平均 (12.3±2.1) 年。腹水次数:首次126例, 多次174例。超声下腹水所占面积:30 cm2以内66例, 30~60 cm2192例, 60 cm2以上42例。乙型肝炎类型:HBe Ag阳性204例, HBe Ag阴性96例。选取标准: (1) 所选对象均符合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的诊断标准; (2) 所有患者均未患有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其他原发性疾病[1]。
1.2 方法
对所选300例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西医治疗: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其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量的软质饮食, 限制每日钠盐和水的摄入量,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利尿剂治疗, 对低蛋白血症患者酌情输入白蛋白或血浆治疗[2]。中医治疗:所有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以下药方煎成汤剂口服治疗, 350 ml/次, 2次/d, 维持治疗8周。药方为:柴胡9 g, 当归12 g, 黄芪、党参、茯苓、鳖甲、猪苓各20 g, 白术、莪术、泽泻各15 g, 丹参、鸡血藤各30 g, 三七粉4 g[3]。
1.3 观察指标
选择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好转情况及治疗效果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4]。肝功能改善情况选择患者总胆红素 (TBIL) 、白蛋白 (ALB) 、谷丙转氨酶 (ALT) 的变化作为具体观察项目, 治疗效果选择治疗总有效率作为判定依据。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将本次研究中30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次分为以下三个等级[5]。 (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 食欲明显好转, 平脐腹围减少≥8 cm, 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恢复正常, 病情稳定至少3个月; (2) 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食欲有所改善, 平脐腹围减少3~8 cm, 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接近正常, 病情无反复发作; (3) 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好转情况
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好转,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效果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300例患者中显效102例, 好转186例, 无效1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6%。
3 讨论
肝硬变是指多种原因所致的肝脏组织炎症坏死, 发生的肝脏纤维化和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 代偿期可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轻度肝脾肿大、蜘蛛痣等表现, 失代偿期可出现面色黧黑、腹水、出血倾向等症状,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为肝硬变失代偿期的严重表现, 是肝损害的动态发展,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预后, 患者常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致使生活质量低下, 西医常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与提高生存质量为目标, 采用保肝护肝降低门脉高压利尿和补充白蛋白等治疗方法, 以改善一般状况, 恢复肝功能和促进腹水消退等, 效果不佳, 尤其是远期效果更是不够理想。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臌胀范畴, 是由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 临床以皮色苍黄、腹部筋脉暴露、胀大如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慢性肝系疾病。就现阶段而言, 临床上针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的治疗主要以西医方法为主, 包括针对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疗、控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量、应用利尿剂类药物、适当补充白蛋白及血浆、腹腔穿刺排出腹水、降低门静脉压力等综合治疗。西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肝脏代谢功能, 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而达到改变患者血浆渗透压, 从而促进患者的腹水吸收和排出。然而, 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仍欠理想, 多数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经实践证明,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方法治疗能提高乙肝后肝硬变腹水患者的治疗效果[6,7,8,9]。
在中医辩证理论中,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属于“臌胀”的领域, 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长期有湿热逗留, 且不注意调节饮食, 久而久之则造成肝、脾、肾淤血、气虚而导致三大脏器功能失调, 最终产生腹水等临床表征[10,11]。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的病理生理是肝细胞不可逆性改变, 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及血液循环障碍, 在臌胀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气滞湿阻, 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健脾利水、理气消胀的原则。本研究中的中医药方主要功效就是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充分遵循了上述治疗原则。其中, 柴胡和鳖甲的主要作用分别是疏肝和软肝散结, 茯苓、猪苓、白术及泽泻则起到健脾利湿、逐水的作用。同时, 在此方中还应用了党参、黄芪及当归, 以发挥补气养血的作用, 丹参、莪术、三七粉及鸡血藤则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上述几味药材联用充分发切中病机, 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肝脏细胞的代谢功能。
本次研究中300例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且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 由此可见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腹水的临床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2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型肝炎;肝硬化
在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比较常见的、多发的病,是导致人体出现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肝病的晚期,预后差,常在较短时间内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及肝功能衰竭,如能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衰竭的进程极其重要。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取得显著的效果。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是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的有效药物。但干扰素治疗肝硬化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一般不主张其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据报道,拉米夫定对治疗HBV相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本科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失代偿期活动性肝硬化病例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血清ALT水平均超过正常上限,抗-HAVIgM、抗-HEV、抗-HCV和抗-HGV均阴性。患者不同程度黄疸、低蛋白血症、脾功能亢进,反复出现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经常规护肝、抗炎、对症和支持治疗效果不明显。治疗组均给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口服,100mg,1次/d,疗程6个月,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益肝灵、安络化纤丸。必要时给予利尿、补充人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部分患者还间断使用甘利欣、复方丹参静点治疗。。肝功能检测用ELISA法;HBVDNA定量采用PCR基因扩增技术。
1.2 观察指标 治疗组及对照组肝功能指标、HBVDNA水平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均数比较用T检验,HBVDNA值转换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值后作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组肝性脑病3例,消化道出血2例,自发性腹膜炎2例,肝肾综合征1例,对照组肝性脑病12例,消化道出血6例,自发性腹膜炎7,例,肝肾综合征5例,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较对照组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血清HBV-DNA:在治疗两周时,治疗组HBV-DNA有2例转阴,,治疗4周时有11例转阴,对照组则无1例转阴,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3例发生HBeAg阴转,其中有1例发生HBeAg/ HBeAb血清转换,而对照组患者无变化。
2.3 不良反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对拉米夫定耐受良好,无一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
3 讨论
失代偿肝硬化属于肝病的晚期,并发症多,预后差。有报道5年生存率仅为14%[3],其中有乙肝病毒复制的患者病情进展更快,病死率更高。专家认为:病毒复制可使肝脏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加速肝硬化的进展;而复制中止,控制和消退肝内炎症活动,有望逆转肝纤维化,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命[4]。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才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LVD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组织学病变,而且可以延缓肝硬化进展,延长生存期,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部分患者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甚至免于进行肝移植手术。
由于内毒素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5]。本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通过抑制病毒复制,不仅能改善肝功能,减轻肝损伤,而且能减少加重肝损伤的细胞因子如内毒素、TNF-和IL-6。
拉米夫定的活性形式为拉米夫定三磷酸盐,该物质在HBV感染细胞与正常细胞内均能生成,既是HBV聚合酶的抑制剂,亦是此聚合酶的底物,掺入到病毒DNA链中阻断病毒DNA的合成,从而快速、持续、显著地抑制HBVDNA的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改善肝脏组织学,阻止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纤维化的进展。拉米夫定能减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近期疗效满意[6]。延长拉米夫定治疗时间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三年,五年存活率,但是由于长期服药可引起乙肝病毒的变异,对于发生乙肝病毒变异的患者,临床上目前已经有新药阿德福韦酯可以代替。
参考文献
[1]付万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0,1(11):39-40.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脏,2000,5:257-263.
[3]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25-426
[4]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5:327-328.
[5]赵龙凤,王勤英,于俊岩等.内毒素对慢性肝病患者白细胞介素2及7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63-264.
4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安珐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观察
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7月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珐特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8例,并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16例作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7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随访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28例中,男24例,女4例;年龄33~60岁,平均﹙43.3±6.9﹚岁;病程6~30年,平均11.6年。对照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4~62岁,平均﹙41.2±5.8﹚岁;病程7~32年,平均10.7年。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所选患者HBV-DAN均阳性,未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前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阿德福韦酯(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10 mg/d,口服,同时开始使用安珐特(黑龙江江世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片/次,3次/d。对照组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项目
每隔2周观察并记录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每隔4周查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BiL-T),第3个月和第6个月查HBV-M及HBV-DNA(PCR),第6个月复查肝纤维化指标。
1.4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正常,透明质酸(HA)降至正常,HBV-DNA(-)。有效: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ALT为正常值的2倍以内),HBV-DNA(-)或下降2个对数级。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肝功能无好转,HBV-DNA(+)。
2 结果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详细情况见表1、2、3、4。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的10%。由于不断的病毒复制和免疫攻击,造成肝细胞的炎症破坏和纤维增生,最终导致肝硬化,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癌,因此,抑制病毒是阻止和逆转肝硬化重点和关键。阿德福韦酯是单磷酸腺苷的类似物,在体内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阿德福韦,并通过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终止病毒DNA链延长发挥抑制HBV-DNA作用,其抗病毒的疗效已得到前期药效学和全球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实,可使患者获得病毒学、肝脏生化功能和组织学的改善[2]。安珐特是从牛胎肝脏中提取出来的,含多肽、维生素、肌醇等各种物质,人体内的细胞因子是一组功能信号肽,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生物学活性,彼此之间在诱生、受体调节和生物学效应3个水平上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内含丰富、关系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安珐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原理为:通过细胞因子间的拮抗效应,抑制星状细胞化,减少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释放;降低胶原合成,抑制纤维化形成。另外,安珐特还有刺激肝细胞再生、促进清蛋白的合成和提高肝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等功效[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治疗组比较,△P<0.05
本文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珐特片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本研究结果示,两药联用,在显著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毒血症的同时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肝纤维程度,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的异常有明显改善作用,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所以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珐特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较理想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24-329.
[2]曾民德,茅益民,姚光弼,等.阿得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387-394.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4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超声影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51-02
肝炎肝硬化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缓慢发展而成。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化、形成结节,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主要是由于长期过度饮酒,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在病理上表现为三部曲: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且三者常合并存在。我国肝硬化患者多为肝炎肝硬化类型,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酒精肝硬化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肝硬化最有效途径,而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两种肝硬化超声影像资料的差异,现将结果做以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近四年多来我院收治确诊的LC患者(64例)和ALC患者(25例),其中LC组男女性比例为43:21,年龄分布在43岁-68岁,平均年龄为(56.9±2.5)岁,平均病程为(13.6±0.4)年;ALC组均为男性,年龄分布在44-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2.4)岁,平均病程为(14.0±1.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LC诊断标准:满足《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cirrhosis)诊断标准内容;ACL诊断标准:酗酒史≥10年,平均日摄入量≥80g;肝脏组织质地坚硬、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建立;肝功能显著下降;
1.3方法
患者仰卧位,经腹部多切面对肝脏进行多角度扫查(由广东汕头公司生产的型号为 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探头频率设置范围在2.5-7MHz之间,特别注意在标准切面进行多次测量并选取其中间值为实验样本。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肝脏各组织测量值、肝脏形态、肝被膜形状、内部回声结构情况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用t检验,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超声部分测定值的对比
A LC患者的右肝脏斜径显著大于LC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超声影像差异对比
ALC患者不规则回声增强率,形态失常发生率以及肝被膜锯齿状发生率等显著低于LC患者组,弥漫性回声增强高于LC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肝硬化是肝脏疾病发展至后期的病理表现,酒精性肝硬化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肝脂肪变性、坏死、再生,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炎肝硬化的发展则主要是慢性病毒感染导致肝组织炎性病变,随之坏死、结节状增生,纤维化最终发展至肝硬化、肝癌。
酒精肝硬化患者的肝被膜可显不光滑或毛糙状,但锯齿状极少,实质回声较均匀,表现为弥漫回声增强,声像图改变不如肝炎肝硬化明显。而肝炎肝硬化:肝被膜相对粗糙,凹凸不平,多呈锯齿状;实质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结构紊乱,可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随之纤维化、分隔或呈网络状。硬化肝内微血循环受压,血液动力动学改变导致门脉高压。本次实验中使用超声检查方式分别从肝脏形态、病变区域、回声类型、肝被膜形状、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以及右肝斜径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LC患者的肝脏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肝被膜锯齿状和不规则回声增强的患者比重均高于ALC组;而ALC患者的弥漫性回声增强患者的比重明显偏高,另外右肝斜径指标大于LC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肝炎肝硬化超声检查时患者肝脏形态失常率、不规则回声增强率、肝被膜锯齿状发生率均相对较高,成为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而酒精肝硬化患者肝被膜稍毛糙相对平滑、右肝斜径数据偏大,内部回声弥漫性增强则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小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肝硬化的价值[J].当代医学, 2015(12):62-63.
[2]张景昆.浅议酒精性肝硬化及肝炎后肝硬化鉴别[J].关爱明天, 2015,13(07):78-79.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5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
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如果治疗不规范,治疗不及时,可能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1]。了解乙肝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及早针对性给予干预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本研究中,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4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根据反复发作次数,将其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4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根据反复发作次数,将其分为好转组 (n=24例) 和恶化组 (n=2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均确诊为乙型肝炎反复发作。24例好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19.0~72.0岁,平均年龄 (42.0±6.0) 岁;21例恶化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20.0~71.0岁,平均年龄 (42.5±6.5) 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程、手术史、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酒史、服用过肝损伤药物、甜食摄入过量、乙肝病毒DNA定量高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程≥5年、手术史、精神刺激、过度劳累、过度饮酒、服用过肝损伤药物、甜食摄入过量、乙肝病毒DNA定量高都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见附表。
3 讨论
肝硬化是多种病因作用下的慢性、弥漫性慢性肝病,病理变化以肝细胞广泛性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肝细胞纤维化,以及肝假小叶形成为主[2]。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当肝硬化处于失代偿期时,患者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研究中,病程≥5年、手术史、精神刺激、过度劳累、过度饮酒、服用过肝损伤药物、甜食摄入过量、乙肝病毒DNA定量高都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时,肝脏糖原合成增加,甜食摄入过多,都会一定程度上加重肝脏的负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肝病患者,其肝脏负担更为严重,处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障碍,导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作也与过度饮酒有关,随着饮酒频率的增加、酒精度数的增高,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危险性会相应增高,并且,有报告称,两者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经常饮用高度酒的乙型肝炎患者,容易促使肝硬化的反复发作,加重原本的肝病进展。
HBV病毒持续复制、炎性反应持续活动都会加重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情进展。并且,HBV DNA含量变化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HBV病毒复制水平相对较高的慢性肝炎患者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性较差,肝组织的炎症反应相对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就会导致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甚至肝硬化反复发作[4]。
另外,情绪波动、精神紧张,也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加重肝循环障碍,也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肝硬化的反复发作。
参考文献
[1]张国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3) :588.
[2]秦金环.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7 (2) :83.
[3]崔文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0, 13 (1) :78.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6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
现阶段,乙型病毒性肝炎已发展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之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1]。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国内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约为10%,且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较高[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均会导致病情进展,逐步演变为肝纤维化,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病情反复发作[3]。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4]。本文分析了65例反复发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65例首次发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为试验组,并以同期收治的首次发病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为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38~74(62.0±7.2)岁;所有患者反复发作次数均在3次以上(包括3次)。对照组男42例,女23例,年龄38~74(62.3±7.1)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作。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规定的判断标准:(1)含明确乙型肝炎病史;(2)临床表现出脾肿大、肝功能减退、脾亢等症状;(3)实施CT、B型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肝硬化征象;(4)血清检查结果显示,血清酶含量明显提升,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提升[5]。
1.3 方法
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可能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因素,主要涉及病程、手术创伤、肝损伤药物应用、乙肝病毒DNA定量、过度劳累、甜食摄入过量、饮酒史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病程≥5年、手术创伤、肝损伤药物应用、乙肝病毒DNA定量高、过度劳累、甜食摄入过量、饮酒史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传染性疾病[6]。该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均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7]。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国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年内生存率为70%左右[8]。而且,一旦患者出现乙型肝炎肝硬化,会导致其发生激发性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增加患者临床治疗难度,提升病死率[9]。临床上大量实践证明,对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因素进行归纳,从而尽早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和干预,在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
本文分析了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与首次发作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病程≥5年、手术创伤、肝损伤药物应用、乙肝病毒DNA定量高、过度劳累、甜食摄入过量、饮酒史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有研究认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是病程[4],随着患者病程的增加,其生活质量会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躯体功能、生命能力等,导致其出现众多并发症,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危险性,此外,手术创伤会损伤肝脏,影响肝功能,致使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肝损伤药物的应用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患者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大量使用放腹水、利尿剂,会减少循环血量,致使其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增加肝硬化反复发作危险性;而且,一旦慢性肝炎患者乙肝病毒DNA定量处于较高水平,会降低其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肝组织炎性反应,加重肝功能损伤,致使肝硬化反复发作。此外,有研究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在肝细胞内检查到乙肝病毒[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肝硬化反复发作的过程中,病毒感染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过度劳累会致使肝脏负担加重,且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致使肝硬化反复发作,因此,应鼓励患者适当劳动,减轻肝脏负担。一般来说,患者肝硬化反复发作时,会提升肝脏糖原合成含量,因此,一旦甜食摄入过量过多,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特别是对伴有糖尿病肝病的患者,甜食摄入量过多会加剧肝脏负担,致使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此外,随着患者饮酒频率的增加,其出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概率也不断提升。
针对上述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因素,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预防干预,如实施全面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抗病毒治疗;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能降低复发率,尤其是长效干扰素,能延长半衰期,抗病毒效果更为持久等。
综上所述,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因素包括病程、手术创伤、肝损伤药物应用、乙肝病毒DNA定量高、过度劳累、甜食摄入过量、饮酒史等,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减少或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控制乙型肝炎肝硬化发作次数,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广松.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137-138.
[2]张国顺,马利转,王玉兰,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39(3):587-589.
[3]朱顺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5):51-53.
[4]刘景春.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9):33-35.
[5]秦金环.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83-84.
[6]赵荣.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9):77.
[7]范文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8):100-101.
[8]牛卫理,刘涛.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103-104.
[9]闫玉霞.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探析[J].临床医学,2014,34(4):28-29.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7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患者, 男43例, 女27例, 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 (36.25±5.14) 岁;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为 (6.32±1.55) 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糖尿病家族史、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前葡萄糖耐量减低史、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等疾病及降压药、利尿剂、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3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参考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血糖监测、预防感染等,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计划安排等, 具体操作如下。
1.2.1 血糖检测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存在糖代谢紊乱现象, 因此要定期对其末梢血糖进行检测。患者入院前3天, 或者血糖控制较差者, 每天检测5次 (晨起空腹、三餐后、睡前) , 血糖控制良好者可适当减少检测次数。一旦患者血糖数值偏高或偏低, 立即给予特殊照顾, 同时告知医师进行合理有效处理;一般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出冷汗、心慌、饥饿等症状, 注意低血糖的出现。
1.2.2 规范常规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紊乱患者常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加大治疗难度, 因此在护理中, 医护人员要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 (1) 护理时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及病情对护理工作进行大致了解, 有所侧重的给予护理。 (2) 加强护理干预, 保证患者指甲、头发、会阴、口腔、皮肤及床单等清洁, 避免坠床、烫伤、交叉感染、压疮等现象的发生;鼓励患者勤洗澡并更衣, 对于发热患者, 可每周擦澡或洗澡一次, 勤换衣物;病情危重患者除了日常口腔护理外, 在进食后亦要漱口, 保证口腔清洁;对于患者会阴部出现的感染及时进行处理并告知医师;每日用温水清洗患者足部, 避免足部感染及甲沟炎的出现。 (3) 医护人员在对不同患者进行护理前, 要用消毒液洗手, 并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洁, 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
1.2.3 心理护理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多伴随较大的心理压力, 如焦虑、抑郁等, 患者睡眠及食欲等受到较大影响, 患者情绪比较不稳定, 而长期压力下患者可出现消极沉默、焦虑不安、情绪障碍等, 部分患者甚至放弃治疗, 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详细了解, 同时可通过患者家属了解患者性格等, 从而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对于出现轻生心理的患者, 要加强重点防护及观察, 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1.2.4 饮食护理
对于糖代谢异常患者而言, 合理饮食对于患者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严格限制患者进食量, 同时由本院营养师、家属、护理人员共同参与, 对患者饮食进行制定, 均衡搭配、注意热量的合理摄入, 严禁进食粉条、马铃薯、蜂蜜、白薯、果酱等各类甜食, 禁烟酒。患者出现饥饿感时可食含糖量较少的冬瓜、黄瓜、茄子等。
1.2.5运动护理
适当运动对于血糖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体力、病情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促进患者机体抵抗力的加强, 可下床活动患者每日下床活动2次, 运动量以不感到疲惫为宜;丧失活动能力患者可给予体位变化、肢体被动活动及按摩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优于参考组, 低血糖及高血糖患者均少于参考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表2。
2.2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未出现并发症, 参考组患者出现6例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7.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乙型肝炎是国内临床常见疾病, 可导致患者出现肝硬化等现象。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糖代谢器官, 肝细胞受到损伤时, 糖耐量异常、糖代谢功能出现障碍[2], 从而导致低血糖、血糖升高等现象。乙肝后肝硬化伴随糖代谢异常病情复杂,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在临床治疗期间, 通过调节患者心理情绪, 合理安排饮食及运动等多种方法能够有效控制血糖[3], 而在护理中, 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 如低血糖患者饮食尽量以补充营养、提高热量等为主要手段, 对于高血糖患者则需严格控制血糖, 同时在患者体力允许情况下进行适当运动, 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有效针对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参考组 (P<0.05) , 患者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P<0.05) , 由此可知, 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护理中, 通过优质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更好控制血糖, 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钱红梅.肝硬化合并糖尿病伴发感染患者的护理.安徽医学, 2009, 30 (12) :981-982.
[2]马洪德.12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1) :66-67.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35例, 女16例, 年龄37岁~65岁, 平均年龄51岁;病程3年~14年, 平均8.5年。根据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查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的感染, 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51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9例, 对照组22例。2组均常规应用甘利欣及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加用中药保肝煎 (由软肝化瘀、益气活血药物组成:黄芪20 g、丹参20 g、当归10 g、醋鳖甲15 g、赤芍10 g、白术15 g、甘草6 g、三七粉3 g为末另冲) 水煎早晚分服, 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 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属中医“痞块、积聚”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 益气活血、化瘀软肝的保肝煎, 能增强和调整免疫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保肝煎是由益气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 黄芪、甘草益气;白术健脾以固本;鳖甲软坚散结;当归、赤芍柔肝养血;丹参、三七活血化瘀破积。本方以黄芪益气为主药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丹参、三七为活血化瘀主药, 促进肝内胶原蛋白降解, 使肝细胞恢复。药理实验表明, 黄芪所含生物碱及黄酮类、甙类均能促进机体在病毒刺激下诱生干扰素及提高钠钾细胞的活性, 或诱导感染病毒的巨噬细胞产生高水平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丹参能明显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 减轻肝细胞损伤、坏死, 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改善肝脏微循环, 增加血液供应。三七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和防止纤维化作用[2]。因此, 保肝煎具有益气活血化瘀软肝散结、抗纤维化改善肝微循环、降低门静脉高压等功能。
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保肝煎能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活性, 阻止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展, 为今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摘要:目的 观察保肝煎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 对照组22例, 均常规给予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点滴, 治疗组加用保肝煎水煎早晚分服, 疗程为3个月,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保肝煎对保护肝细胞的功能、结构, 降低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 减轻肝细胞间质的炎症反应有良好作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保肝煎,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0-468.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9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血清胆汁酸;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98-02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不同严重程度的肝硬化的肝功能不同。而临床对肝功能的分级,多采用Child-Pugh分级,为患者检验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白蛋白、腹水和感性脑病等对患者肝硬化的情况进行判断[1]。血清胆汁酸是唯一能够反映肝脏分泌状态的一种指标,其还能够同时梵音肝脏的合成、代谢与肝细胞的损伤[2]。我院在临床工作中,探讨血清胆汁酸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的检验意义,以供临床工作参考使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腹水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腹腔穿刺或腹部B超等明确证实有腹水的存在,并排除有其他合并症和病毒感染。将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其中A级28例,B级81例,C级41例。A级患者28例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47~81岁之间,平均(62.68±8.74)岁,乙型肝炎病史为8~32年,平均(16.65±4.62)年。B级患者81例中,男性50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在49~82岁之间,平均(62.99±8.17)岁,乙型肝炎病史为9~35年,平均(18.96±4.88)年。C级患者41例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在49~82岁之间,平均(63.02±8.97)岁,乙型肝炎病史为11~34年,平均(17.88±4.95)年。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患者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使用日本日立公司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胆汁酸。
1.3 各指标正常值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为40U/L以下,当检测结果在40U/L以上时为阳性。血清胆汁酸正常值为10μmol/L以下,以检查结果在10μmol/L以上为阳性。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试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检查,三组患者的血清胆汁酸阳性率明显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率,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因此,如何对患者的肝脏情况进行有效判断,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目前多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对患者评价。而肝硬化出现腹水也是患者病情严重的标志。但是,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尽管部分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严重,但是其肝脏功能仍较好[3]。
血清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内分解代谢产生的产物,因此其生成和代谢均与肝脏有是否能密切的关系。胆汁酸从肝脏细胞通过主动地转运,进而分泌到胆汁中。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胆汁酸的绝大部分患者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并经过门静脉返回到肝脏内,仅有少量的未经过摄取的胆汁酸会进入到外周血中。一旦肝脏出现轻微的损伤,就可能会导致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进而使血清胆汁酸升高。
我院的本次实验也发现,在不同肝脏分级患者中,血清胆汁酸阳性率会明显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5。而不同肝脏功能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较并不能够明显给予区别,尤其在肝脏A级和B级的患者中,两组比较,p>0.05。而血清胆汁酸则更加敏感,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及开封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出院后在家接受照料的62例患者,延续护理过程中因故中途脱落11例,对51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延续护理,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16例,年龄(53.89±10.39)岁,其中23例患者发生过并发症。病例纳入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没有严重的心、脑、肾、肺功能障碍及重症糖尿病。
1.2方法出院前3 d由护士将调查问卷发给患者,并讲解填写方法。对阅读问卷有困难者,让被调查者独自做出选择,护士帮助填写。根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针对问题,设计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出院前、家庭时使用的护理评估,制定护理方案。
延续护理由经过培训资深护士负责,出院时发放医护人员联系卡。出院后护士有计划地采用电话随访、定期来院咨询等方式,进行护理评估、健康教育、用药指导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监测和评价。家庭访视频度出院后2次/月,3个月后1次/月;电话随访1次/周,3个月后1次/2周,家庭访视时护士直接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出院后第1次家庭随访时核实其执行情况,除了评估出院患者的生理体征、精神状态及照护者情况等,还向患者讲解有关饮食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常见症状。每次随访时,护士审查出院指导计划的实施情况,以保证患者能真正有效执行护理计划。评估患者对健康问题的认知、行为、状况给予评分(1~5)分,5分为最好、1分为最差。监测患者的认知、行为修正情况及健康状况的变化。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将肝硬化自我管理必备知识和必备技能制成宣教卡片:疾病的名称和特征。
1.3评价标准及工具患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以下情况。如一般情况、社会支持系统、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确诊时间、住院次数等。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命质量调查量表(medical outcomesstudy-short form,M0S-SF36):共36个问题,涵盖了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PF)、生理职能(Role-physieal,RP)、身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生命活力(vigour of life,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F)、情感职能(role emotional,R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8个生存质量因子(维度)及健康变化因子[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延续护理前后SF-36评分各维度转换分比较
患者延续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延续护理能使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经延续护理1年后SF-36评分各维度转换得分有明显提高。
延续护理是国际上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强调住院护理计划和出院护理计划的连续性和协调性[3]。延续护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患者及其照护者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紧急情况的应对方式,防止其健康状况衰退,提高其生活质量[4]。本研究运用延续护理,从患者出院后至出院后1年,持续性地给患者提供支持与帮助,使患者在康复的每个阶段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通过改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增加患者遵医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中发现95.2%的患者家属希望医务人员能给肝硬化患者家庭照顾者相应的护理指导,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和杜会支持的相关性。因此应争取家属的支持,并帮助患者充分利用医保政策,如帮助患者申请重症慢性病门诊治疗,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延续护理,能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教育、指导与支持,实现了从医院内到医院外的无缝连接,增强了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信心,使患者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晴,周婷婷,李韬彧,等.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58.
[2]王晓燕,郑卫军,孔丽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对糖调节受损者转归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3):207-210.
[3]李露,沈彤,王丽.网络化实时监控系统在护理环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