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2024-09-19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精选11篇)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1

肝硬化是以肝组织弥散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临床上以肝功能受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1]。目前, 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中药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近年来, 我们对29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运用保肝煎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35例, 女16例, 年龄37岁~65岁, 平均年龄51岁;病程3年~14年, 平均8.5年。根据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查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的感染, 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51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9例, 对照组22例。2组均常规应用甘利欣及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加用中药保肝煎 (由软肝化瘀、益气活血药物组成:黄芪20 g、丹参20 g、当归10 g、醋鳖甲15 g、赤芍10 g、白术15 g、甘草6 g、三七粉3 g为末另冲) 水煎早晚分服, 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 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属中医“痞块、积聚”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 益气活血、化瘀软肝的保肝煎, 能增强和调整免疫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保肝煎是由益气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 黄芪、甘草益气;白术健脾以固本;鳖甲软坚散结;当归、赤芍柔肝养血;丹参、三七活血化瘀破积。本方以黄芪益气为主药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丹参、三七为活血化瘀主药, 促进肝内胶原蛋白降解, 使肝细胞恢复。药理实验表明, 黄芪所含生物碱及黄酮类、甙类均能促进机体在病毒刺激下诱生干扰素及提高钠钾细胞的活性, 或诱导感染病毒的巨噬细胞产生高水平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丹参能明显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功能, 减轻肝细胞损伤、坏死, 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改善肝脏微循环, 增加血液供应。三七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和防止纤维化作用[2]。因此, 保肝煎具有益气活血化瘀软肝散结、抗纤维化改善肝微循环、降低门静脉高压等功能。

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保肝煎能有效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活性, 阻止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展, 为今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摘要:目的 观察保肝煎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 对照组22例, 均常规给予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点滴, 治疗组加用保肝煎水煎早晚分服, 疗程为3个月,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保肝煎对保护肝细胞的功能、结构, 降低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 减轻肝细胞间质的炎症反应有良好作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保肝煎,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0-468.

[2]吴继良.化瘀软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与临床研究杂志, 2008, 14 (3) :24-26.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2

一、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

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

(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

(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

1(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无症状HBsAg携带者 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

(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 2 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六、中医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烦躁易怒,善太息,纳呆食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慢肝一号(柴胡 白术 白芍 当归 郁金 茯苓 制半夏 陈皮 川芎 枳壳 党参 黄芪)

2、气阴两虚: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口干口苦,神倦乏力,小便短少,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弱。治法:补气益阴

方药:慢肝二号(党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沙参 麦冬 当归 白芍

女贞子 旱莲草 桃仁 红花)

3、湿热内蕴中焦: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脘腹满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舌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慢肝三号(黄芩 黄连 陈皮 制半夏 茯苓 白术 枳实 厚朴 党参 木香 山药 生薏苡仁 焦三仙)

4、淤血阻络: 症状:有慢性乙肝共有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尤甚,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治法:活血化瘀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44-02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以肝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以多系统受累,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并发症,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合理饮食,控制腹水的形成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男132例,女60例,年龄28~68岁,符合入选标准。据Child-Pugh分级方法A、B、C三级为标准,同时具备弥漫性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其中代偿期肝硬化8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06例,102例服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两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入院24 h内由责任护士登记建档,并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资料,包括既往健康状况、主要疾病及时间、用药情况及禁忌、详细的体检及实验室资料,制定详细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出院后由两位护理人员进行定期随访、电话联系和评估,采取描述性比较设计,描述研究对象的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患者肝昏迷、消化道出血、感染、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死亡率。通过比较找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死亡率为1.1%,而对照组分别为30.1%、 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详见表1。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有热忱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仅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体贴耐心,还要不怕脏累及沉着乐观,充满自信,切忌患者危重或治疗困难时在患者面前流露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或出现其他意外。对清醒的患者,护士要经常与其交谈,给予耐心的解释、反复的开导、热情的鼓励,使其增强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帮助患者解除痛苦,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1]。对于躁动不安、谵妄及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应注意其安全,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实事求是向家属说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让家属了解医院正在为患者进行积极、负责的治疗,主动协助医护共同完成治疗和护理。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可给患者加约束带和(或)给予少量镇静药物。

3.2 一般护理

(1)保证环境的相对安静,尽量减少探视,可避免部分患者情绪上的波动。减少工作环境的噪音,使患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以减轻肝脏的负担,同时可避免感染。(2)保持清洁卫生,勤换内衣、被褥。对黄疸严重、皮肤瘙痒的患者,为防止皮肤被抓伤应做好皮肤护理,可用温水擦洗或涂止痒剂,防止抓伤皮肤引起出血、感染。对昏迷患者,更应加强皮肤护理,严防褥疮的发生。(3)做好口腔护理,以清除肝臭味,增进食欲,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4)注意饮食的调整。未出现肝昏迷的患者,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含优质蛋白为宜。每日饮食供给总量为8.37~10.46 kJ,蛋白质以1.0~1.5 g /(kg·d)计,适当的高糖低脂,脂肪提供的热量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3为宜。对于有

明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饮食则以进软膳食,避免进坚硬、粗糙、过热的食物,以防划破曲张的静脉,导致出血。对有肝性脑病倾向者,则应以糖类为主,严格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一般给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植物蛋白,严重病例必须进食蛋白质。有水肿及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所有饮食中均应富含维生素A、B、C、D、K、烟酸、叶酸等食物,以促进损伤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对进食不足、禁食或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酌情采用胃肠外营养,以补充所需的相应营养成分[2]。(5)合并胸腹水的患者,可协助其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减少肺瘀血,增加舒适感。每日详细记录24 h出入量。及时抽取胸腹水送检,有感染征象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合理利尿,及时补充血蛋白、血浆等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患者胶体渗透压。放腹水时不宜过多过快,放水后紧束腹带,防止减压后腹腔脏器充血,观察血压、意识变化,发现肝昏迷先兆及早处理。(6)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引起肛周血管破裂出血。(7)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加强床边安全防护,防止患者坠床、跌伤或自伤。

3.3 病情观察

(1)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嗜睡、烦躁失眠、表情淡漠、行为性格异常,提示有肝性脑病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2)注意24 h尿量及尿液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大剂量利尿或少尿的患者,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补液量及性质。(3)观察患者大便量及颜色性状的变化,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警惕有无菌群失调及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可适当补充有益菌,防止肠道菌群紊乱。(4)注意患者精神、血压、脉搏、心律及心音、脉压差的变化,防止休克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加强血浆、红细胞及凝血因子的补充,采取综合止血、抗休克治疗。(5)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1次,防止合并感染,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6)观察患者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并注意有无扩大及增多的情况。

3.4 出院指导

劝导患者戒烟戒酒,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劳累、便秘。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新鲜蔬菜与水果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减少或避免有害药物的服用。指导患者按时遵医服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利尿剂、保肝药等。配合适度的劳动与体育锻炼,以利于病情的恢复。要树立与慢性病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的精神,以战胜疾病、延长寿命。

3.5 定期随访

制定随访计划,与患者保持长期联系,关心其治疗效果,指导用药及巩固教育成果[3-4]。督促其遵医行为。于出院后两周、1个月进行随访,第2个月以信访、门诊复查、电话等形式或发放病情追踪卡,随时给患者针对性指导帮助。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占内科住院总人数的4.3%~14.2%,发病高峰在35~48岁,男女比例3.6~8∶1,对ABV-DNA阳性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由于观念、经济等各方面原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同时不合理的饮食、锻炼悲观情绪及对新症状的不清楚认识均加重了病情并延误了治疗。利用心理学/临床医学和行为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改变其“有病吃药”的旧观念,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及饮食方法,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遵医行为,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周俊卿,李红.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临床误诊误治,2011,27(8):104-105.

[2] 韩桂琴. 医疗护理干预对男性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影响的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7(19):295-296.

[3] 郑翠玲,翟德翠,张志刚. 护理干预对乙肝肝硬化患者院外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16):32-33.

[4] 李小潘,黄花玉.人文关怀护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2):329-330.

(收稿日期:2011-11-21)

(上接第136页)

氧自由基参与到严重反应,加速了冠心病的形成。而尿酸还能够几多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此外,研究还表示,尿酸盐的结晶能够直接沉积在血管壁,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4]。血浆丙二醛是一种低密度脂蛋白,其能够提示患者出现了不稳定的斑块。天然的低密度脂蛋白并不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经过脂质过氧化修饰后,其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胆红素减低,丙二醛升高,尿酸升高,与健康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三者联合可作为辅助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尤其对尚未形成固定堵塞的斑块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朝阳.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和尿酸联合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7):1740-1741.

[2] 林发全,陈宇明.冠心病患者血脂、尿酸与胆红素的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血脂、尿酸与胆红素的水平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2):47-48.

[3] 潘广杰,常学伟,谷云飞,等.血清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3370-3372.

[4] 张志辉,朱文晖,张梦玺,等.冠心病与颈动脉斑块及丙二醛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3):165-168.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60例, 无严重心脏、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其中观察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38~71 (43±4.8) 岁;病程3~9 (5.3±1.8) 年。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39~71 (43±4.6) 岁;病程2~8 (4.9±1.9) 年。2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应用ɑ-干扰素300U, 每天1次, 药物治疗2周后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每2天用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 基础方:白马骨35g, 丹参35g, 金丝桃35g, 黄芪25g, 北柴胡20g, 桃仁15g, 赤芍15g, 丹皮15g, 当归10g, 鳖甲10g, 白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每天1剂, 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 药物维持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即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 (LN) 、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C) 。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常规检查中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他指标无异常;有效:主要临床表现有明显缓解, 常规检查中肝功能有轻微异常;无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有所加重[2]。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肝功能指标

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治疗前, 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3 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后2组透明质酸、LN、PCⅢ及Ⅳ-C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 病情迁延损害肝脏组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多应用西药治疗, 本文对照组患者应用ɑ-干扰素治疗, 能保护受损害的肝脏细胞, 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环障碍, 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由毒、虚、瘀引起, 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 方剂中丹参、川芎、柴胡及黄芪等药物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益血及疏肝理气的效果, 抑制了病毒复制, 抗肝纤维化[3]。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治疗前, 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透明质酸、LN、PCⅢ及Ⅳ-C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给予中西药联合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比较2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治疗前, 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透明质酸、LN、PCⅢ及Ⅳ-C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中西药联合,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史淑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161-162.

[2] 廖静, 熊炬.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6) :1655-1656.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5

【关键词】肝硬化;乙型肝炎;失代偿期;阿德福韦酯;大黄蟅虫胶囊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75-01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预后极差,易发展至终末期肝衰竭。本院在对症、保肝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大黄虫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住院及門诊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5例,男61例,女14例,年龄27~60岁,平均43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所选病例血清HBV DNA >103copies/ml以上。彩超检查:脾脏厚度>40mm,门脉内径≥13mm。均有过不同程度腹水,并排除上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肝癌。患者在一年内未使用过抗病毒及免疫治疗。随机分成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病毒载量、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彩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在对症、保肝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阿德福韦酯(名正,连云港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口服1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大黄蟅虫胶囊(由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组成,吉林省健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4粒/次,2次/d,口服。疗程均为48周。

1.3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观察如下指标: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HBVDNA载量。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

1.4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制定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2]。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变化情况见表2。

2.3HBV DNA定量应答率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HBV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3.12±1.48) log10copies/ml,对照组下降幅度为(3.01±1.54)

表1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比较(x±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2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变化比较(x±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log10copies/ml,两组患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4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出现一过性尿素氮升高,继续使用后恢复正常;治疗组三例服用大黄蟅虫胶囊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加,继续服用后症状消失。

3讨论

乙肝病毒的不断复制是导致肝硬化加重的根本原因,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多伴有病毒复制,阿德福韦酯的长期临床研究显示抗病毒效果好、耐药发生率低,患者用药耐受性良好,可延缓和阻止肝硬化的进展[3]。但阿德福韦酯不能全面逆转肝脏病理改变,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抗肝纤维化治疗可促进肝纤维化逆转[4],大黄蟅虫胶囊是古方大黄虫丸的剂型换代药物,吸收更好,全方以主药大黄配以蟅虫,虻虫、水蛭、干漆、桃仁、蛴螬等行血之品,主破血消癥、逐瘀通络,辅以地黄、芍药、甘草等柔肝养血、缓中补虚[5]。现代药物研究证明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效[6],临床观察有降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作用[7]。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可间接的反应门静脉压力的下降,提示肝纤维化程度的改善。本组资料显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后肝功能指标好转,血清HBV DNA载量下降,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减少。加用大黄蟅虫胶囊活血破瘀、软坚散结,可阻止肝纤维化的形成,减轻肝脏纤维,从而减轻或部分逆转肝硬化[7]。治疗组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大黄蟅虫胶囊治疗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脾脏厚度下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阿德福韦酯联合大黄蟅虫胶囊既抗病毒又抗肝纤维化,协同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 (1): 56-60.

[2]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 327-328.

[3]中华干脏病杂志编辑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重在规范:口服核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J].中华干脏病杂志,2008,16(5):335.

[4]田发勋·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肝纤维化75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 (3): 176-177.

[5]钱力兰,金文.大黄虫丸临床应用例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4: 24-25.

[6]赖景绍,蔡红兵,陈文倩等.大黄蟅虫丸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功效组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 1322-1324.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6

1 乙肝后肝硬化的西医治疗研究

西医认为乙肝后肝硬化是由于乙肝病毒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呈反复性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等原因造成。临床除保肝、降酶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外,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是阻止其发展为重型肝炎的重要环节[2]。目前,用于抑制乙肝病毒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与核苷类,由于干扰素有加速肝功能失代偿及导致肝衰竭的风险,因此临床多建议采用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本文只探讨核苷类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情况。

1.1 单独用药

拉米夫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作用位点在HBV-DNA聚合酶上,通过与三磷酸脱氧胞苷竞争来终止HBV-DNA链的合成,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3]。张志沛等[4]指出治疗前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愈高,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愈好,但长期应用可使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

与拉米夫定相比,阿德福韦酯起效较慢,但可持续抑制HBV-DNA复制。周文兴等[5]发现阿德福韦酯能降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HBe Ag阴转率逐步提高。李小溪等[6]进行回顾性研究证实,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会对肾功能产生影响,且呈剂量相关性。

替比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DNA多聚酶药物,能同时抑制HBV-DNA第一链和第二链的合成。李景明[7]发现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张击波[8]研究表明替比夫定不仅有较强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还可用于乙肝孕、产妇患者的治疗。

恩替卡韦是一种环戊基脱氧鸟苷类似物,选择性抑制HBV-DNA聚合酶,对病毒DNA复制的起始、逆转录负链的延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共价闭合环DNA有直接抑制作用,长期应用耐药率低。张静[9]发现恩替卡韦能持续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延缓患者肝脏纤维化,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任辉等[10]证实恩替卡韦可缩短患者症状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2 联合用药

临床研究表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可以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等)进行治疗。张松林[11]发现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能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促进患者ALT复常,患者肝功能状况改善明显。周荃[12]发现长期使用拉米夫定的一部分患者发生了HBV多聚酶YMDD基因变异,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用药则可以有效抑制病毒颗粒的产生,肝功能得到极大改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速度也被减慢。赵明聪[13]研究指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病毒变异株耐药性增高而疗效不佳的情况。

1.3 新药替诺福韦

日前,一种治疗乙肝的新药———替诺福韦在我国上市了。该药的化学名称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属于新型的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它能通过干扰人体内乙肝病毒DNA聚合酶的功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人血清及肝组织内的病毒载量。替诺福韦的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已经成为全球口服抗病毒药物中的佼佼者。目前临床正在进一步试用当中,鲜有文献报道。

2 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治疗研究

中医认为乙肝肝硬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即是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过程。湿热邪毒是乙肝肝硬化的始发因素和持续因素,正气亏损是肝硬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及转归因素。因此,中医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具有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2.1 乙肝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

辨证分型是中医诊病的特色。辨证分型是通过收集四诊信息资料来确定证型,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李毅等[14]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将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型分为7类: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气(阳)虚证。来丽群等[15]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肝纤维化指标可以作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中证型的量化指标。龚向京等[16]发现中医证候分布与病情存在相关性,肝硬化代偿期以肝郁脾虚型为主,失代偿期则以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多见。杨新莉等[17]发现阴虚质和湿热质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其中阴虚质病情最重,预后最差。随着肝硬化病情进展,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中医证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减少,虚实夹杂证增多[18],表明证型会随时间、空间的推移发生动态演化。

2.2 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物质基础

证候的物质基础可能是由相关的基因群或蛋白群体表达异常及特异代谢组分共同构成[19]。基因表达谱研究显示,乙肝后肝硬化实证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调节、免疫与炎性反应等,虚证主要涉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细胞周期磷酸化调节等信号通路[20]。周迪等[21]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建立肝硬化各中医证候血清蛋白质诊断模型。郭孜等[22]通过尿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存在支链氨基酸的差异,表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间存在着不同的尿代谢模式。陆奕宇等[23]检测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湿热蕴结证和肝郁脾虚证的m RNA表达谱,发现二者间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很大差异。Guo等[20]发现血清蛋白质表达谱在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的肝硬化患者之间有明显分离的趋势。

2.3 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积极的抗肝纤维化治疗可能逆转早期肝硬化,或者延缓肝硬化的进程,防止其发展成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癌。谭正玉等[24]发现肝硬化患者口服活血软肝丸能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稳定细胞膜,促进肝细胞恢复。梁瑞敏等[25]对肝硬化患者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苓益肝颗粒,具有保护肝脏细胞及抗纤维化作用,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增强免疫功能也是中医治疗肝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海玲等[26]给予肝硬化患者口服加味五指毛桃汤,具有扶正、祛湿、解毒、化瘀的功效。佘万祥等[27]利用参芪二甲丸益气养血而不碍邪、祛瘀软坚而不伤正的功效,增强和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白蛋白的合成,以达到缩小肝脾及抗肝纤维化的目的。张健等[28]认为乙肝后肝硬化在由实转虚、由阳入阴的过程中,脾肾之阳会逐渐亏耗,因此治疗重在温阳,切不可重用、久用苦寒之药。温阳益气汤由熟地黄、制附子、桂枝等10味药组成,全方以温阳化气、健脾疏肝为基本治法。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温阳益气汤在改善症状体征、肝脾肿大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方面疗效明显。

3 乙肝后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注重整体但分析方法不足,而现代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分析方法是它的优点但整体综合不足。二者各有长短,若将两者很好地联系起来,病证结合,优势互补,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

章美元等[29]发现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能有效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并能逆转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延缓疾病的进展。张国柄[30]发现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硬化比单一疗法更为显著,能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命。脾虚既是肝组织病理损害较重的外在征象,也是肝组织抗损伤能力和再生修复能力不足造成肝组织病理变化的重要机制。张凤敏等[31]用健脾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比对照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上腹胀痛、疲乏、纳呆、苔腻等临床症状。秦杰星等[32]利用扶正软肝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代偿期肝硬化,结果显示在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减轻脾脏厚度、减轻门静脉和脾静脉宽度方面效果更明显。此外,李爱芝等[33]应用舒肝宁注射液联合拉米夫定、杨建辉等[34]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加味逍遥胶囊、李静[35]用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牛亚辉等[36]使用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化瘀散结汤等,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为我科2000年以来的入院及门诊随诊病例, 男18例, 女4例, 年龄23岁~61岁, 平均年龄 (36.75±11.47) 岁。22例患者的H BV-D N A、H BsA g、抗-H Bc均为阳性, 其中H BeA g阳性19例, 抗-H Be阳性3例, 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000年9月西安)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血清A LT水平均超过正常上限, 抗-H A V Ig M、抗-H CV、抗-H EV均为阴性, 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脂肪肝。有腹水19例, Child分级A级1例 (记分6分) , Child B级17例 (记分7~9分) , Child C级4例 (记分10~16分) 。并发原发性腹膜炎3例, 上消化道出血4例, 原发性肝癌2例。

1.2 治疗方法

总共22例患者在护肝、支持治疗或治疗并发症的基础上, 均同时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采用口服100 m g/d, 治疗过程观察TBiL、A LT、A LB、PT、Child-Pugh, 疗程12个月以上, 随访3年~5年。

1.3 统计学方法

测定结果以表示, 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转归

在治疗12个月内, 22例患者的全身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例患者治疗1年, 因并发肝癌而手术治疗, 后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病情稳定, 2年后停服拉米夫定, 肝癌复发, 死于再次手术中。另1例诊断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 在介入化疗的同时加用拉米夫定, 病情稳定, 肝功能正常, 3年内随访观察无病情加重者, 其生存质量明显提高。1例乙肝肝硬化因依从性差, 二次在用药半年时自我感觉好, 而停服拉米夫定, 分别停药后于2, 4个月左右时, 症状加重并肝性脑病而继续予拉米夫定及综合治疗, 而再予拉米夫定100 m g, 1 d 1次, 口服, 治疗后3个月左右病情开始稳定, 随访至今, 生活能自理, 腹水消失, 肝功能正常;1例二次用药好转病情稳定后, 自行停药1年后复发, 而发作重症肝炎而死亡;1例在用药1年半的时候, A LT反跳, 检测有Y M D D变异而在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1.0 m g, 1 d 1次口服, 患者病情稳定, A LT正常, H BV-D N A测不出, 随访至今2年多。

2.2 H BV血清学标志

治疗6个月时血清H BV-D N A转阴18例 (81%) , 治疗结束1.5年时有7例发生了H BeA g转换为H BeA b, 占31% (7/22) 。

2.3 肝功能改善

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 (TBiL) 、丙氨酸转氨酶 (A LT) 、白蛋白 (A LB) 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Child-Pugh分值治疗前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其中17例Child B级有14例转为Child A级, 2例Child C级转为Child B级。见表1。

2.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口服拉米夫定患者耐受性良好, 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度恶心、上腹部不适, 3 d~5 d后消失。

3 讨论

国外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 拉米夫定通过竞争性抑制H BV-D N A聚合酶, 达到快速、显著地抑制H BV-D N A的复制, 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 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1], 因此用拉米夫定治疗H BV相关的失代偿性肝硬化, 可以改善肝功能失代偿的症状,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患者在肝移植前期的存活率[2], 部分病例经治疗后延缓进行肝移植的时间, 甚至因此不需要做肝移植。本组22例观察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H BV相关性失偿性肝硬化患者, 各种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20例腹水消失, 其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好转, 尤其是白蛋白的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的明显缩短, 与文献报道一致[3,4]。H BV-D N A的转阴, 说明拉米夫定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 能抑制病毒的快速复制, 改善肝脏功能, 降低Child-Pugh分级评分, 并可获得血清学转换。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这些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即使在失代偿性肝硬化亦很安全[5], 即使A LT轻度异常或正常, 长期治疗后可减少肝功能失代偿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 从而延迟临床进展[6], 因此勿要轻易停药, 以免病情反复, 有Y M D D变异加用其他高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 如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7]。

参考文献

[1]Yao FY, TerraultNA, Freise C, etal.Lam ivudine treatm entis beneficial in patientswith severelydecom pensated cirrhosisand actively replicating hepatitis B infection awai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a com parative study usingam atched, untreated cohort[J].H epatology, 2001, 34 (2) :411~416

[2]Villeneuve JP, Condreay LD, W illem s B, etal.Lam ivudine treatm entfor decom pensated cirrhosis resulting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J].H epatolo-gy, 2000, 31 (1) :207~210

[3]张燕, 王朝敏, 贾青青, 等.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J].肝脏, 2002, 7 (1) :37~38

[4]谭斌, 李韶光, 吴静黎.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肝脏, 2002, 7 (2) :104~105

[5]Lok AS, LaiCL, LeungN, etal.Long-term safetyoflam ivudinetreatm ent im patientswith chronichepatitisB[J].Gastroenterology.2003, 125 (6) :1714~1722

[6]Liaw YF, Sung JJY, Chow W C.On behalf of the CALM Study Group Lam ivudine forpatientswith chronic hepatitisB and advanced liverdis-ease[J].N EnglJM ed, 2004, 351 (15) :1521~1531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感染科住院、诊断符合2000年 (西安) 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的患者共135例。其中男93例, 女42例, 平均年龄47.8岁, 慢性乙型肝炎84例, 轻度21例, 中度28例, 重度35例;HBeAg阳性62例, 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22例, HBV DNA≥104拷贝/mL。乙型肝炎肝硬化51例, Child-Pugh B级27例, C级24例, HBV-DNA≥103拷贝/ml。均无合并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 治疗方法:替比夫定600mg, 口服, 每日一次, 住院期间开始实施教育指导及出院后随访。

1.2 结果

实施教育指导的13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替比夫定的作用、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基本了解, 均能做到按时、按量规范用药、定期检测和随访,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教育指导

2.1 方法

2.1.1 教育指导内容

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理特点, 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长期性。替比夫定的作用特点、疗效优势、注意事项等内容, 在服用替比夫定前告知患者,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充满信心。

2.1.2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科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种类, 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 注意事项。我们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晨间提问、月度考核及自学等机会, 对以上教育内容进行学习及考核, 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教育指导的相关内容。

2.1.3 教育指导及随访的方式

对住院患者采取一对一的个案教育方法;对出院患者利用电话随访和复查的时间给与个别指导, 每1~2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指导, 请值班医生参与, 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饮食、休息等生活情况, 确定下次复诊时间。

2.1.4 发放教育指导内容测试问卷

患者出院时, 由主管护士发放教育指导内容测试问卷, 了解患者对教育指导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没有熟悉的相关内容, 重复讲解, 强化宣教, 直至患者熟悉及掌握相关教育指导内容和知识。

2.1.5 建立替比夫定用药检测和随访记录表

住院期间将所有服用替比夫定患者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开始用药的时间及检测指标, 出院后每次检测、随访的结果均记录在表, 有专人负责。定期电话随访, 督促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同时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给与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2.2 教育内容

2.2.1 用药前

让患者充分了解抗HBV的重要性;替比夫定的适应证、禁忌证;作用机制、注意事项、疗程、服用方法、药品价格、安全性、耐药性、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2.2 用药中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有无头晕、恶心、肌肉疼痛, 关节酸痛、心慌、胸闷等表现;按时、按量、规律服药。定期检测肝功能、心肌酶、病毒基因、乙型肝炎五项等指标和随访。

2.2.3 停药后

由于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 所以许多患者达到停药指征, 应告诉此类患者停药后必须定期随访和检测, 肝功能、HBVM、HBVDNA定量。

2.3 有效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与人类健康存在肯定的联系, 社会支持既有缓冲刺激的作用, 又有直接的独立的保护作用, 护士帮助患者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可以减轻心理症状, 控制生理症状[3]。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复杂、疗程长、花费相对较高, 而且有一定传染性, 有的患者因为家庭成员及同事朋友的疏远及较高的医疗费用感到内心苦恼, 还有的因为担心疾病影响子女上学、家庭幸福、就业等而焦虑不安。护士应向患者及其亲属、朋友、同事介绍乙型肝炎的有关防治知识, 告诉谈们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消除他们的误解和恐惧心理, 动员他们关心患者、理解患者, 帮助患者, 绝不能歧视、疏远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生活、工作和治疗信心, 争取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3 小结

用药的教育指导是现代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旨在帮助患者掌握知识、树立信念、建立健康行为, 并通过这三个环节产生效果, 所以, 教育指导能否有效, 关键取决于患者[4]。因此我们对服用替比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了系统的教育指导和随访,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药必要性, 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建立信心, 克服困难、主动配合治疗, 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2) :162-170.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3]罗艳华.60例社区肾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69-171.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慢性乙型肝炎 (CH) 患者52例, 乙型肝硬化 (LC) 患者33例, 急性乙型肝炎 (AH) 患者30例, 均符合2004年全国西安会议标准明确诊断病例, 健康对照 (CTL) 57例均采自市中心血站。

1.2 方法

GMP140、PLT、MPV、FN用EDTA-K2抗凝管, 上机测PLT、MPV后, 3000r/min离心10min, 收集血浆备用。GMP140、PLT、MPV、FN均采用科华公司提供ELISA试剂, PT、MPV采用日本东亚F-800型分析仪。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x¯±s及t检验。

2 结果

表1中可见, GMP140在急、慢性乙肝患者血中明显增高, 与CTL组比较P<0.001 (t=6.2~6.4) 随病程的迁徙与发展, 机体免疫失恒的产生, 在乙肝肝硬化血中GMP140明显减少, 与急、慢性乙肝比较P<0.001 (t=5.6~6.6) 与FN值变化相似。PA, IgG.A. M在各组间除AH组与CTL无显著差异外, 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 (t=2.4~7.0) , 且PAIg含量越高PLT相对越低, MPV值相对增大。

注:与CTL组比较:*P<0.05 t=2.418~2.6△P<0.001 t=4.706~12.05

3 讨论

血小板是血液循环内最小的无核细胞成分, 具有丰富的胞内颗粒, 正常循环血中血小板于静息状态, 受到生理或物理刺激因子作用时, 发生活化, 伸出伪足并释放胞内颗粒内容物, 随颗粒内容物的释放, 颗粒膜蛋白整合到活化血小板膜内, 成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

GMP140位于巨核细胞及静止血小板内α颗粒上, 随α颗粒内容物的释放而与质膜融合, 持久地存在于活化的血小板质膜表面[1], 其中一种被称为可溶性的GMP140, 是血浆中的主要来源[2]。当肝脏功能不正常对机体某些特殊需要的蛋白质合成减少时, 尤其在HBV长期刺激下,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表现T细胞功能下降, 使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 从而产生抗血小板各组分的自身抗体。如PAIg产生并表达, 使血中血小板破坏继续增加。纤维连接蛋白产生的部位是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血小板的α颗粒中含有FN, 在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是存在FN的唯一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起调理作用, 并参与凝血过程。FN增高是由于门脉区域肝小叶间接增殖性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合成FN过度增加所致, 在失代偿肝硬化时FN低, 部分与纤溶加速引起的分解代谢亢进有关。本文认为除上述原因外, 可能与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关, 主要原因在于乙肝患者的骨髓被HBV侵袭或免疫损害导致血小板制造减少, 引发代偿性MPV增大等一系列血小板功能的改变, 且随病情的发展、加重、肝储备功能降低等, 其异常率越来越高。如能动态监测血中上述指标的改变情况, 对鉴别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方法:应用ELISA定量检测GMP140、PA, IgG.A.M、PLT、MPV、FN七项指标在各组患者血中含量。结果: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 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 血小板数减少, 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等。结论:若能动态监测, 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国新, 等.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J)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4, 15 (3) :162.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10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95-02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显示每年大约有2.1%~6.0%的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是肝硬化患者必然经历的病理阶段,临床症状体征多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乏力、疲倦、消瘦、腹胀腹泻或肝区隐痛,以劳累后为著,可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异常,晚期可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目前,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治疗目的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和提高生存期。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病毒,保肝及对症治疗,临床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由于注重整体观和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近年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5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本诊所肝病科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100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正气亏虚、肝气瘀滞,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嗳气、易怒、胁肋刺痛、舌淡、苔薄、脉濡或弦;③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属于A级。排除标准:①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肝昏迷者;②其它肝病引起的肝硬化;③严重心脑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未按疗程服药及未获得随访者。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50.9±6.8)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9.5±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给予清淡饮食等基础处理,均采用拉米夫定片(安徽贝壳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618)lOOmg,口服,1V F/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地龙10g,制鳖甲10g,炮山甲9g。有黄疸者加茵陈20g,栀子15g;腹胀胁痛者加元胡15g,郁金15g;有腹水者加茯苓15g,大腹皮12g;轻度发热者加柴胡12g,黄连6g;乏力明显者加党参15g,白术15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显效:自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 70%。有效:自觉症状、体征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自觉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J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TBil和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和Alb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组显效4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西医主要是采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而拉米夫定为常用药之一,它能有效降低肝细胞内和血清中HBV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对照组就单纯采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并且临床总有效率为77.8%,这和张志沛等的研究结论相似。虽然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肝硬化属于中医学“积证”、“积聚”、“瘾瘕”等范畴。多数研究认为肝血瘀阻是肝硬化的病理本质,因此,临床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类复方中药抗肝硬化,同时兼顾扶正、补益、理气等法。笔者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方中黄芪益气助阳;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则能通络利水;炮山甲活血行血,软坚散结;制鳖甲益阴养肝,软坚散结。全方共起补气活血,通络散结之功效,非常适合肝炎肝硬化患者正虚邪滞、瘀血阻络的病理特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篇11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肝硬化,淋巴细胞亚群,HLA-DR抗原

人体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平衡状态,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受HLA-DR分子限制,HLA-DR抗原是MHCⅡ类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细胞表面主要的抗原之一,在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导致乙型肝炎肝损伤的重要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活化抗原HLA-DR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共127例。男性110例,女性17例;年龄15~69岁,平均(40.37±12.09)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61例(轻度17例,中度25例,重度19例),肝硬化66例(脾切除28例,非脾切除38例)。全部病例无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近6个月均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增强剂,且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分型(2000年9月西安)[2]。同时设立健康对照22例。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16~62岁,平均(40.29±10.07)岁。

1.2 试剂仪器

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CD3-FITC/CD4-PE、C D3-FITC/CD8-PE、CD3-FITC/CD19-PE、HLA-DR-APC抗体、固定液和溶血素(购自济南鑫康斯德生物公司,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而HLA-DR-APC抗体为Ebioscience生产),FACSCanto流式细胞分析仪(购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

1.3 实验方法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活化抗原HLA-DR表达的检测:抽取空腹静脉血2 m L于EDTA-K3抗凝管中,充分摇匀;将CD3-FITC/CD4-PE、CD3-FITC/CD8-PE和CD3-FITC/CD19-PE抗体各20μL加入标记A B C的3个TruCOUNT样品检测管,同时在A和B检测管中加入HLA-DR-APC抗体20μL,加入待测全血标本100μL,混匀,室温避光反应15 min;加溶血素2 m L,混匀,室温避光放置10 min;1 000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2 m L PBS液1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缓冲液500μL,上机,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

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CD8+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轻度和中度乙型肝炎CD8+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慢性乙型肝炎各组患者的CD3+和CD4+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肝硬化脾切除和非脾切除患者CD3+和CD8+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并有CD4+下降;肝硬化脾切除患者CD3+、CD4+和CD8+低于非脾切除。肝硬化脾切除和非脾切除组患者CD+19高于健康对照组。详见表1。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3)肝硬化脾切除与非脾切除组比较,P<0.01;4)肝硬化脾切除与非脾切除组比较,P<0.05·1826·

2.2 各组T细胞亚群DR抗原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脾切除组患者CD3+DR+、CD4+DR+和CD8+DR+无显著性变化,其余各组CD3+DR+、CD4+DR+和CD8+DR+高于健康对照组,以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最高;肝硬化脾切除患者CD3+DR+和CD8+DR+低于肝硬化非脾切除组。详见表2。

注: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2)肝硬化脾切除组与非脾切除组比较,P<0.01;3)肝硬化脾切除组与非脾切除组比较,P<0.05

2.3 各组外周血CD3+细胞DR分子表达水平

下列峰值图中,左侧为DR阴性峰值,右侧为D R阳性峰值。

A:慢性乙型肝炎,DR+百分率为59%;B:肝硬化非脾切除,DR+百分率为35%;C:肝硬化脾切除,DR+百分率为29%;D:健康对照组,DR+百分率为19%

3 讨论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可将CD3+T细胞分为CD4+和CD8+2个主要亚群。辅助性CD4+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特异抗原及HLA-DR分子而发挥免疫激活功能;CD8+细胞活化后为自然杀伤性T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THIMME等[3]在研究T细胞清除黑猩猩感染HBV模型中发现,CD8+T细胞是决定HBV清除的关键细胞亚群。HLA-DR抗原主要分布在活化T细胞膜、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促进抗体产生和影响CTL功能。HLA-DR抗原表达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机体可通过HLA-DR抗原表达的变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4,5,6]。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T细胞活化抗原HLA-DR,结果提示:(1)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CD8+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轻度和中度乙型肝炎CD8+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慢性乙型肝炎各组患者的CD3+和CD4+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肝硬化脾切除和非脾切除CD3+和CD8+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脾切除组并有CD4+下降;肝硬化脾切除患者CD3+、CD4+和CD8+低于非脾切除患者。(2)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脾切除患者CD3+DR+、CD4+DR+和CD8+DR+无显著性变化,其余各组CD3+DR+、CD4+DR+和CD8+DR+均明显升高,以慢性重度乙型肝炎升高最为显著;肝硬化脾切除患者CD3+DR+和CD8+DR+均低于肝硬化非脾切除组。

本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现象。就慢性乙型肝炎而言,主要表现为T细胞亚群HLA-DR抗原升高。HLA-DR为T细胞晚期活化标志,在外周血中长期存在。HLA-DR抗原促进抗原呈递,活化CD4+细胞,进而影响CTL的杀伤活性。KONDO等[7]研究发现,HBV特异性的CD8+DR+细胞在暴发性肝炎肝组织的大面积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HLA-DR抗原升高与细胞介导免疫增强有关,这种免疫增强是机体针对HBV感染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性措施,在清除HBV的同时可以导致肝细胞炎性损伤、甚至凋亡,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和/或总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变化。就肝硬化而言,无论是否脾切除均表现为T细胞数降低和活化水平的下降。肝硬化患者T细胞数降低与持续HBV感染致T细胞长期消耗有关[8]。而HLA-DR抗原下降提示T细胞活性减低,细胞免疫受抑制。URBANI等[9]对急性HBV感染与持续HBV感染外周血CD4+T细胞及CD8+细胞进行分析发现,CD4+功能下降及CD8+反应下调与HBV感染持续有关。本实验结果与此相似。

在各实验组中,肝硬化脾切除患者T细胞数量失衡及活化受限最为明显。脾脏是直接参与细胞免疫调节的一重要淋巴器官,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是淋巴细胞的贮存、增殖及产生特异免疫的场所,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肝硬化患者切除脾脏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必然发生改变,导致本已受损的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10]。

本研究同时发现,肝硬化非脾切除和肝硬化脾切除患者CD+19数量增多,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CD+19主要构成为B淋巴细胞,这一现象与细胞免疫受抑制后出现体液免疫的代偿性增高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证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现象。笔者认为,这种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肝损伤、引起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淋巴细胞亚群和HLA-DR抗原检测有益于评价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FEINMESSE RM,SULKES A,MORGENSTEM S,et al.HLA-DR and beta microglobulin expression in medullary and atypical medu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histopathologically similar but biologically distinct entities[J].J Clin Pathol,2000,53(6):286-291.

[2]Amended by Society of Hepatology,Infectious Dis eases and Parasitosis,CMA.Program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iral hepatitis[J].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1,1:55-61.chinese

[3]THIMME R,WIELAND S,STEIGER C,et al.CD8+T cells mediate viral clearance and disease pathogenesis during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Virol,2003,77(1):68-76.

[4]PARK JH,LEE YJ,KIM KL,et al.Selectiv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LA-DR-associated naturally processed epitope peptides[J].Immunol Invest,2003,32:155-169.

[5]TANG TJ,KWEKKEBOOM J,LAMAN JD,et al.The role of intrahepatic immune effector cells in inflammatory liver injury and viral control during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J Viral Hepat,2003,10:159-167.

[6]COSTA-JUNIOR HM,HAMATY FC,DA SILVA FARIAS R,et al.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of a cytotoxic T cell line:involvement of a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J].Cell Tissue Res,2006,324:255-256.

[7]KONDO Y,KOBAYASHI K,ASABE S,et al.Vigorous response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in fulminant hepatitis[J].Journal of Liver International,2004,24:561-567.

[8]TIAN Y,QIU ZF,LI TS.Diffe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peripheral blood T-lymphocyte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s[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05,85:3354-3358.Chinese

[9]URBANI S,BONI C,AMADEI B,et al.Acute phase HBV2 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HBV persistence after HBV/HCV coinfection[J].Hepatology,2005,41(4):826-831.

上一篇:扬州大学下一篇: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