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肝炎

2024-08-27

儿童慢性肝炎(精选10篇)

儿童慢性肝炎 篇1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30年的历史, 具有抗病毒、抗增殖、调节免疫等多重功效, 且疗效相对可靠, 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使用的经验远低于成年人。我们对18岁以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并做随访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从住院及门诊采取知情同意的方法入选32例儿童和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诊断按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入选条件: (1) 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排除其他病毒感染及重叠感染, 年龄在6~18岁; (2) 患者均为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异常超过6个月, 总胆红素<2×ULN; (3) HBsAg与HBVDNA皆阳性; (4) 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肝损害; (5) 6个月内未用过其他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

1.2 治疗前一般资料

男性25例, 女性7例, 年龄6~18岁, 平均 (13.4±2.77) 岁;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5例 (46.9%) , 中度15例;ALT65~720U/L, 平均 (247±165) U/L;AST70~558 U/L, 平均 (182±111) U/L;总胆红素10.7~39.5µmol/L, 平均 (13.3±6.5) µmol/L;白蛋白32~52g/L, 平均 (42.5±4.2) g/L;球蛋白19~40.5g/L, 平均 (26.4±5.1) g/L;HBVDNA (6.28×105~2.7×108) cop/mL;e抗原阳性28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肌内注射干扰素α-2b (商品名安福隆) , 剂量为600万单位/m2 (300~500万单位) , 每周2次。部分患者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如硫普罗宁、肝草酸二铵等, 疗程为1年。

1.4 观察指标

(1) 肝功能包括ALT、AST、TBil、ALB等。 (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M) 。 (3) HBV DNA定量。 (4)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2 结果

2.1 治疗期间生化应答

治疗期间生化应答指治疗期间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均恢复正常水平者。治疗3、6、9、12个月的应答率分别为56.3% (18/32) 、81.2 (26/32) 、100% (32/32) 、93.7% (30/32) 。

2.2 治疗期间病毒学应答率

HBVDNA阴转率71.9% (23/32) , 阴转时间中位数为3个月;HBeAg阴转率为53.1% (17/32) , 阴转时间中位数为4.2个月;HBeAg血清转换率为43.8% (14/32) , 阴转时间中位数为6.8个月。

2.3 不良反应观察

全部患者均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 一般持续2~10d自行消失。21.9% (7/32) 用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体质量下降, 但未影响治疗。16.5% (5/32) 出现WBC、PLT低于正常值, 予以氨肽素、鲨肝醇口服后均完成疗程。未出现肾功异常、精神神经系统异常者, 疗程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均在1~2个月内消失。

3 讨论

我们知道现在对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不仅仅单纯是抗病毒, 还有一个免疫调节作用, 乙型肝炎是由于病毒引起的免疫紊乱的疾病, 所以免疫在发病机制、在治疗及预后可以作为一个主线贯穿始终, 能够引起免疫方面的抗病毒的药只有干扰素。所以干扰素确切地说, 它的机制就是既有抗病毒又有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儿童早期传染容易慢性化, 另外个体的免疫发育很不健全, 自己清除能力很差, 没有特殊况下, 应该首选干扰素类药物, 而不是首选中药抗病毒药和核苷类似物。

我们通过对32例儿童及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年的临床观察, 发现生化学应答较好, 治疗结束时达到93.7%, HBV DNA阴转率71.9%, 而出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43.8%, 未出现表面抗原阴转的病例。

上述结果的出现考虑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本研究入主时病例筛选严格, 治疗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升高。治疗前ALT均值>5×ULN, 而转氨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 (2) 患者年龄相对较小。由于幼龄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发生慢性化, 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幼龄感染比较多见, 年龄与病毒携带时间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 HBV感染时间越长, 抗病毒治疗应答率越低。 (3) 本组患者男性比例较高, 依从性较好。目前我国家庭的子女数较少, 儿童青少年治疗时除本人合作外还得到了家长的知情同意, 保证了按时用药、定期复诊随访等。 (4) 本组病例治疗时间相对较长。部分患者达到停药标准后未立即停药, 而是延长治疗3~6个月, 这可能有助于提高持续的病毒学应答。

尽管本研究观察病例数量不大, 但属于前瞻性研究, 且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定期随访, 无失访, 结果准确。我们认为, 在严格筛选病例, 取得患者及家长的知情同意和密切观察随访的条件下, 应用干扰素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可以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以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儿童慢性肾脏疾病的防治 篇2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在2002年公布的肾脏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指南中,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定义为CKD:

1、肾脏损害(功能或结构异常)时间≥3个月,有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定义为肾脏损害:血或尿液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肾活检异常。

2、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73m2,时间>3个月,无论有或无上述肾脏损害证据。

怎样判断CKD的严重程度

目前采用肾小球滤过率(GFR)来判断CKD的严重程度。依据GFR的数值将CKD分成5期。

Ⅰ期:GFR≥90 ml/min/1.73m2,此期一般肾功能是正常的;

Ⅱ期:GFR 60~89 ml/min/1.73m2,肾功能有轻度下降;

Ⅲ期:GFR 30~59 ml/min/1.73m2,肾功能中度下降;

Ⅳ期:GFR 15~29 ml/min/1.73m2,肾功能严重下降,处于此期的病人需要做换肾或透析的准备;

Ⅴ期:GFR <15 ml/min/1.73m2,意味着肾衰竭,需要换肾或透析治疗。

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CKD

由于肾脏疾病的发病比较隐蔽,造成了大量病人贻误就诊最佳时机。很多病人在有明显的肾脏病临床表现才就诊,往往肾脏的损害比较重了,逆转疾病常常非常困难。因此,必须重视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儿童,因为小儿肾脏病大多数可以治愈,但由于有一部分儿童家长对肾脏的一些轻微的损害症状不以为意,因而延误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使病情迁延、反复,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因此,给予肾脏病患儿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肾脏病:

1、母孕期开展产前B超检查、羊水检查,以期发现某些肾脏畸形或肾脏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2、儿童常规进行尿的检查,每年至少查尿2次,常规尿的检查与检查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心、肺功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当小儿患有某些容易损伤肾脏的全身性疾病时,如猩红热、扁桃体炎、皮肤感染、过敏性紫癜等,应在病后6个月内定期到医院查尿以及时发现肾损害。

4、其它高危因素:如家族中有多囊肾或其他遗传性肾脏病史、低出生体重儿、高血压儿童、糖尿病儿童、结缔组织疾病儿童等,均应该有计划检查肾脏。

如何延缓或阻止儿童CKD进入慢性肾衰竭

休息

对于有明显水肿、高血压、氮质血症、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的孩子应强调卧床休息,休息可以减低机体的能量消耗、降低肾脏的代谢负荷。

但是孩子生性好动,即使关在家里,也不会老老实实静卧,故应有专人看管,限制活动。对于仅有镜下血尿或轻度蛋白尿的孩子,可以恢复上学,但须避免体育运动及剧烈活动。

饮食与营养

食盐 很多家长最为关心的是钠盐摄入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大多数人认为一经诊断为肾脏疾病,就应该不吃食盐(氯化钠),很多家长购买“代盐”替换食盐,而代盐的主要成份为氯化钾,长期不吃食盐容易导致低钠血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对于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而肾功能又正常的CKD孩子不必限制食盐,饮食结构稍清淡即可。对于有明显水肿和高血压的孩子须限制水分和钠盐摄入,以减轻机体水、钠潴留,一般每日摄入食盐1~3克为宜。

蛋白质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对于蛋白质的需求较高,而疾病本身又限制了蛋白质的摄入,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谱。

我们首先来谈一谈蛋白质摄入的误区。一种家长认为患CKD的孩子,尿中蛋白质丢失,营养较差,故竭尽所能让孩子每天摄入大量的肉、鱼、牛奶等蛋白质食物,这样常加重肾脏负荷而影响肾脏病病情的控制。另一种家长过度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使得机体呈负氮平衡而造成孩子生长发育迟缓、机体免疫力低下,对健康不利。

正确的摄入蛋白质的方法是要依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来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认为,肾功能正常的CKD患儿应该摄入正常量蛋白质,即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当出现肾功能不全时,需要限制蛋白摄入量,一般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6克左右,而且要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新鲜瘦肉及鱼等。豆腐、豆类制品等植物蛋白属非优质蛋白质,其比例不应超过蛋白质总入量的三分之一。

热量 患CKD的孩子必须保证每日进食的食物能产生足够的热量。热量最好能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46.5千焦,每克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能产热16.74千焦,每克脂肪能产热37.7千焦。如热量不足,蛋白质将同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一样,被作为燃料氧化产热,而不能分解成氨基酸,被再利用合成自身蛋白质。足够的热量的维持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如小麦淀粉、藕粉及食糖,及植物油来做到。

除了蛋白质、热量的补充外,还需要补充适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蔬菜及水果。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定期监测孩子的营养情况,包括体重、精神状态、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尽可能维持血浆白蛋白>40g/L,转铁蛋白>2g/L。

药物治疗

儿童慢性咳嗽93例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符合慢性咳嗽条件的患儿93例。其中男61例, 女32例, 年龄1岁8个月至14岁, 平均6岁。病程3周至2.5年, 平均3个月。根据儿童慢性咳嗽诊断程序[2], 咳嗽变异性哮喘48例 (51.6%) , 支原体感染25例 (26.9%) , 鼻后滴流综合征 (PNDS) 5例 (5.4%) , 反复呼吸道感染12例 (12.9%) , 结核性胸膜炎1例 (1.1%) , 先天性心脏病2例 (2.2%) 。

1.2 方法

1.2.1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本组48例, 符合诊断标准[3]。运动后咳嗽加重10例 (20.8%) , 吸入冷空气咳嗽加重15例 (31.2%) , 进食海鲜后发病5例 (10.4%) , 闻到花粉或柳絮后发病18例 (37.5%) 。15例 (31.3%) 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10天无效。确诊后停用抗生素, 48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 (布地奈德气雾剂) , 疗程6~12周;联合应用支气管扩张药。3天后咳嗽减轻, 1周咳嗽消失, 最长者治疗3周后咳嗽症状消失。

1.2.2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抗体≥1/80 (+) 、冷凝集试验≥1/64 (+) 可确诊为支原体感染。本组确诊25例, 全部给予阿奇霉素10mg/ (kg·d)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5d, 停用2d后改为等剂量阿奇霉素 (希舒美) 口服, 每日1次, 连服3d后停4d, 根据病情需要再口服希舒美3d, 疗程共2~3周。1.2.3鼻后滴流综合征 (PNDS) 本组5例。特点是感觉有东西滴入喉咙, 经常需要清喉, 或鼻窦CT提示有鼻窦炎;鼻咽镜提示咽壁淋巴滤泡增生, 可有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史, 患儿常需不停地清咽后壁, 肉眼可见黏液或脓性液体。给予麻黄碱滴鼻及开瑞坦、阿奇霉素口服3~4周后症状完全缓解。

1.2.4 反复呼吸道感染

本病以婴幼儿多见, 感染反复发生, 往往一次未愈又接下次, 感染、咳嗽迁延数月。本组12例经抗生素治疗1周, 增强免疫力治疗2~3个月后病情好转。

1.2.5 结核性胸膜炎

本组1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低热, 有结核接触史, 结核菌素试验 (PPD) 阳性, 无卡介苗接种史, X线胸片提示胸膜增厚。曾用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经抗结核治疗咳嗽完全缓解。

1.2.6 先天性心脏病本组2例呼吸道感染症状反复发生, 经B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后到上海某医院手术治愈。

2 讨论

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主要有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鼻后滴流综合征。

咳嗽变异性哮喘由慢性炎症刺激咽喉部黏膜上的神经细胞受体而引发, 咳嗽是唯一的临床症状。患儿以刺激性咳嗽为主, 发作突然, 缓解快, 多于清晨和 (或) 夜间发作, 痰少, 常不伴有喘息。肺部无哮鸣音, 感染征象不明显, 抗生素治疗无效, 给予平喘药可使咳嗽发作缓解。主张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减轻呼吸道炎症, 降低呼吸道高反应性;对夜间阵发性咳嗽应用长效或缓释β受体激动药。同时进行过敏源检查, 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表现的呼吸道症状较重, 而肺部体征相对较轻。X线胸片表现: (1) 以肺门阴影增浓为主; (2) 支气管肺炎改变; (3) 间质性肺炎改变; (4) 均一的实变影。长期咳嗽且经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无效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应考虑本病。

鼻后滴流综合征是由鼻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 甚至流入声门或气管, 刺激该处咳嗽感受器, 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结合本文资料, 笔者认为, 临床对慢性咳嗽的诊断首先应认真观察并询问病史, 重视必要的辅助检查, 对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后再诊断,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指导他们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止咳祛痰药;治疗过程中定期随访, 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立波.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4) :194-196.

[2]耿凌云, 陈慧中, 朱春梅, 等.儿童慢性咳嗽的程序性诊断方法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1) :8-12.

儿童慢性肝炎 篇4

【关键词】儿童;鼻窦炎;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6-01

慢性鼻-鼻窦炎是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生理特点及病程转归不同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因此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有一定区别。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经系统的药物治疗后,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我科采用系统药物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儿随访12个月,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和资料:选取2005年01-2010年12月慢性鼻-鼻窦炎患儿68例,随访12个月以上并有完整资料,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4-12岁,平均8.6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8年。临床症状:鼻塞65例(95.6%),脓涕64例(94.1%),头痛16例(23.5%),慢性咳嗽40例(58.8%),其中63例(92.6%)伴双下鼻甲肥大, 23例(33.8%)伴分泌性中耳炎,20例(29.4%)伴变应性鼻炎。所有患儿均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检查。

患儿抗生素静脉滴注7d(青霉素或二代头孢类),后21d改口服同族抗生素(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二代头孢类为主),同时予以相关中成药及黏液促排剂,鼻糖皮质激素喷剂及鼻腔内生理盐水冲洗,28d为1个疗程;

1.2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根据自觉症状和鼻内镜检查进行疗效评定: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鼻内镜检查鼻腔内无脓性分泌物,鼻腔和鼻道黏膜基本正常,鼻腔通畅良好为治愈;症状改善明显,鼻内镜检查鼻腔及鼻道内大量脓性分泌物,鼻腔和鼻道黏膜明显异常改变为无效。

2 结果

每1疗程随访2-3次,记录其症状改善和鼻内镜检查情况。对症状好转者3、6、12个月各随访1次。其中对症状复发者,再予延长相应疗程的治疗,2个疗程18例,3个疗程12例,4个疗程5例。结果:治愈55例(80.9%),好转10例(14.7%),无效3例(4.4%)。

3 讨论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是常见的儿童上呼吸道炎症疾病之一。由于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鼻腔鼻窦以及毗邻解剖结构与功能尚未构建完成,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及其自身的特殊性[1]。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发生的诱导因素包括个方面,即全身性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变态反应)、分泌物性质改变、纤毛功能障碍、药物性鼻炎、病源微生物毒性和解剖结构异常。其中感染和变态反应造成的黏膜水肿是主要原因,因此抗炎、抗水肿成为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关键环节[2]。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在急性期的早期,一般仅累及黏膜层,慢性者窦内黏膜可表现为水肿型、滤泡型或肥厚型病变,较大的儿童也可以出现类似成人的纤维型病变。儿童鼻-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分析和细致的检查,CT扫描则具有诊断意义。儿童鼻窦炎的CT特征为:①范围广:由于儿童鼻-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重,一旦发生鼻窦炎,多数显示为全鼻窦密度增高。②变化快:经过恰当的药物治疗后CT显示的密度增高可在1-2星期内转为正常透光,因此慢性鼻-鼻窦炎儿童的鼻窦CT检查提示窦腔出现低密度影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窦腔内存在息肉需进行手术[3][4]。儿童鼻腔和鼻窦黏膜对炎症的反应与成人相比要明显,因此在炎症明显期间,若能及时给以解除充血和消肿的治疗,药物治疗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儿童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疗与成人有一些差别,主要在于儿童同时伴有的全身性相关疾病较多,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对于抗生素的应用,参考美国儿科学会的临床指引[1],青霉素类药物以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钾联用效果最好;头孢类以二代及三代头孢较好,最好进行鼻分泌物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选用对细菌敏感抗生素。抗生素应足疗程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水肿作用在炎症的各个阶段都发挥效应,已成为鼻腔与鼻窦黏膜炎症的一线药物。使用足量局部糖皮质激素,对上呼吸道变态反应的有效控制可降低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发病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4]。同时采用正确的局部给药方法让糖皮质激素有效地弥散到鼻咽腔,能使中度肥大的腺样体缩小,缩短鼻分泌物在鼻腔鼻窦的潴留时间,从而达到治疗鼻窦炎的目的[5]。纤毛促排剂对恢复纤毛运动,促进鼻腔及鼻窦分泌物的排泄具有一定的意义。鼻腔冲洗可有效缓解鼻腔黏膜及鼻窦口黏膜水肿,并能清除潴留的炎性分泌物,减轻病理分泌物对鼻腔、鼻窦黏膜甚至下呼吸道的炎性刺激,改善通气引流,从而有助于纤毛输送功能的改善。系统药物治疗时间一般需1个月-3个月。

儿童腺样体肥大堵塞鼻咽部,影响鼻腔的正常引流通道,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长期引流不畅是慢性鼻-鼻窦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腺样体肥大一方面是由于生理性肥大导致鼻分泌物潴留于鼻腔鼻窦的时间过长出现细菌定植生长,而携带病源微生物的分泌物刺激腺样体进一步肥大。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单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部分慢性鼻窦炎患儿可以不"治"而愈[6]。特别是对10岁以下反复发作的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实行腺样体切除术,可避免50%~89%的鼻内镜鼻窦手术。因此针对慢性鼻-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除系统药物治疗外,还要联合腺样体切除,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总之,对于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应首选系统药物治疗,可达到80%以上的治愈率,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在系统药物基础上需要行腺样体切除。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Subcommittee on Management of Sinusitis and Committee on Quality Lmprovement,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management of sinusitis[J],Pediatrics,2001,108:798-808.

[2] 许庚,史剑波,文卫平。儿童鼻窦炎规范化诊断和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7):407-410。

[3] PRANSKY S M,LOW W S .Pediatric eth moidecto-my[J].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6,29:131-142.

[4] LUSK R P ,MCALISTER B,EL-FOULEY A.Ana-tomic variation in pediatric chronic sinusitis:a CT study[J].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1996,29:75-91.

[5] 蒋卫红,赵素萍,谢导海,等。儿童鼻窦炎治疗探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7):415-418。

158例儿童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8例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门诊或住院的慢性咳嗽患儿, 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我国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86例, 女72例, 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4.5岁。婴幼儿组 (6个月~3岁) 34例, 学龄前组 (4~6岁) 80例, 学龄组 (7~14岁) 44例。

1.2 方法

对入选者参考Morice等提出的诊断程序进行诊断[2]。具体步骤如下: (1) 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咳嗽的特征、相关因素、伴随症状、起病年龄、最初起病时间 (有无异物吸入、呛咳史等) 、既往疾病史 (尤其有鼻炎、鼻窦炎、喘息病史、免疫状况) 、生长发育史、家庭史、过敏史、传染病接触史; (2) 进行全面体检; (3) 根据病史、体检提示诊断线索进行相应辅助检查, 常规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 (CRP) 、X线胸片、支原体抗体、过敏原检测、结核抗体检测、五官科会诊、免疫相关功能检测, 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24 h食道p H值测定及诊断性治疗, (4) 随访:根据针对病因治疗的反应, 最后确定病因。

2 结果

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分布以年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支原体感染 (MP) 56例 (35.4%) , 主要是学龄前组和学龄组儿童, 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干咳, 呈阵发性加剧, 大部分病例无发热, 胸片部分表现为肺纹理增粗, 没有实质性病灶, 血清MP滴度1∶160以上。经阿奇霉素治疗3~4周, 症状消失48例, 好转8例。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34例 (21.5%) , 主要是学龄前组和学龄组儿童, 表现干咳为主, 以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重, 其中8例有湿疹史, 26例总免疫球蛋白E (Ig E) 升高, 过敏原检测阳性, 3例到广州呼研所做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 22例 (13.9%) , 以婴幼儿组为主。主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 症状时轻时重, 咳嗽无明显时间规律性。其中16例进行免疫功能相关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 A) , 免疫球蛋白G (Ig G) 水平均下降。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ACS) 20例 (12.7%) , 以学龄组居多。主要表现为咳嗽、有痰、咽部异物感, 部分流脓涕。经五官科会诊、鼻窦片或CT检查确诊为鼻窦炎11例, 过敏性鼻炎5例, 腺样体肥大4例。

胃食管返流性咳嗽 (GERC) 3例 (10.7%) , 全部是1岁以内, 主要表现为经常呕吐溢奶、夜间咳嗽为主。在省儿童医院做24 h p H测定, 钡剂造影确诊。经予多潘立酮、H2受体阻滞剂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

其他病因包括支气管异物5例 (17.8%) , 均发生在婴幼儿组, 学龄前组5例呼吸道感染后咳嗽, 2例心因性咳嗽, 1例原发性纤毛不动症, 学龄组2例呼吸道感染后咳嗽, 1例心因性咳嗽。

158例中单一致病因素151例, 混合因素致病7例。支原体感染合并咳嗽变异性哮喘3例, 咳嗽变异性哮喘合并鼻窦炎2例, 支原体感染合并先天性肺囊肿1例, 支原体感染合并结核感染1例。见表1。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婴幼儿组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异物为主要病因, 其中婴儿以胃食管返流性咳嗽为主。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 多与免疫功能不成熟或低下、护理不当、入托机构的起始阶段、营养因素等有关。韩瑞珠等[3]研究表明, RRI患儿血清Ig A、Ig G水平比正常儿童降低。与本组符合, 所以这类患儿除对炎症的控制外, 需要合理的营养补充和免疫增强剂的使用, 同时注意改善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 是一个长期综合治疗的过程。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高发年龄为5岁, 婴幼儿也可感染, 目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低龄化的趋势, 且肺炎支原体感染有逐年增多以及在集体机构、家庭中聚集的倾向。对以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支气管炎为临床表现的病例通常以慢性咳嗽的形式存在, 未引起足够重视[4], 所以遇到反复咳嗽时间长, 阵发性干咳为表现, 肺部体征不明显, 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白细胞不升高的患儿, 建议早期做MP检测, 并合理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足疗程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病因之一,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在哮喘发病早期阶段, 大约有5.0%~6.0%是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症状的, 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 常为刺激性咳嗽, 此时往往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国外研究显示CVA占慢性咳嗽的17.0%~40.1%, 国内的研究显示CVA占慢性咳嗽34.0%[5]。

综上所述,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多样, 有时临床症状不典型, 所以重点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研究显示, 本院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是支原体感染、其次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支气管异物占比例虽少, 但在婴幼儿极易误诊、漏诊, 不容忽视。因此在诊断过程中, 应重视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因素、病史、咳嗽的规律性, 辅助检查等;全面认识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和诊断思路, 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临床表现。方法 对158例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分析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表现。结果 婴幼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疾病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气管异物、胃食管返流;学龄前儿童的主要疾病是支原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学龄儿童的主要疾病是支原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结论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 有时多因素共同影响, 应重视临床资料, 结合辅助检查, 全面认识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和诊断思路, 提高诊治水平。

关键词: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2) :104-107.

[2]李旭光.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临床医学, 2011, 31 (8) :83-84.

[3]韩瑞珠, 郝艳艳, 侯安存.反复呼吸道感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0) :736-737.

[4]张勇, 彭倩, 廖文, 等.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探讨.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 (8) :558-559.

儿童慢性咳嗽108例病因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注:部分慢性咳嗽患儿病因呈多因素,重复计算导致构成比合计>1

1.1 研究对象

咳嗽症状持续>4周,年龄3个月~14岁,肺部无阳性体征,胸X线片未见异常的患儿108例。其中男70例,女38例,年龄 (4.3±1.1) 岁;3个月~3岁 (婴幼儿组) 25例,3~6岁 (学龄前组) 62例,>7岁 (学龄儿童组) 21例;病程 (4.3±1.6) 个月 (4周~21个月)。

1.2 研究方法

对108例患儿进行询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给每个患儿填写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随访表。随访表内容包括: (1) 患儿就诊时的一般情况; (2) 患儿咳嗽时间、咳嗽发作时间、咳嗽的性质、特点及伴随症状; (3) 体格检查; (4) 既往检查和用药情况; (5) 患儿居住环境; (6) 患儿家族史、过敏史、湿疹史; (7) 检查结果:胸X线片或胸部CT、肺功能、耳鼻喉鼻腔镜检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纤维支气管镜、呼吸道病原学检查等; (8) 初步诊断、治疗; (9) 半个月、1个月、3个月后患儿随访,包括患儿咳嗽情况、补充检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咳嗽缓解时间。

2 结果

2.1 本研究显示108例慢性咳嗽患儿中,

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46例 (42.6%) ,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30例 (27.8%) ,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ACS) 18例 (16.7%)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GERC) 7例 (6.45%) , 抽动症3例 (2.78%) , 先天性支气管发育不良2例 (1.85%) , 支气管异物2例 (1.85%) 。病因与年龄的关系特点:婴幼儿组以感染或感染后咳嗽比例最高, 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支气管异物引起的咳嗽均出现在该年龄组;学龄前组、学龄儿童组以感染或感染后咳嗽为主为主, 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表1) 。在引起慢性咳嗽病因数量上, 单病因的90例 (83.3%) , 同时有2种病因的12例 (11.1%) , 同时有3种病因的6例 (5.6%) 。

2.2 感染与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

在46例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的患儿中,3个月~1岁患儿病原学检测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及革兰阴性细菌感染为主,1~3岁患儿以革兰阳性细菌及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3岁以上患儿主要由肺炎支原体和(或)肺炎衣原体感染引起。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在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分别占同组儿童的8%、26.3%及16.1%。

3 讨论

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样,既可由单一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还有可能是一些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2]。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前3位分别是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3,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本地区儿童慢性咳嗽前三位病因。

在本研究中,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46例,占儿童慢性咳嗽的42.6%,这与既往报道的数据有所偏差[5]。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特别是呼吸道合包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百日咳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结核杆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学龄前期儿童肺炎支原体和(或)肺炎衣原体发病率高于学龄期儿童,考虑可能与幼儿园儿童密度高,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有关,同时也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或)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各年龄段儿童中普遍存在,有可能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6]。

本研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的第二位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但无喘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理变化与支气管哮喘相同,均以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大多继发于肺炎支原体、病毒或细菌感染后[7]。

本研究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儿童慢性咳嗽第三位病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既往多称之为壁厚滴流综合征,主要由各种鼻炎、鼻窦炎或慢性扁桃体炎等上气道疾病引起的鼻腔内分泌物倒流至咽部,或流入气管而引起的以长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8]。但经详细询问病史,耳鼻喉科专业医师体检会诊,最终鼻窦部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究其原因考虑可能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儿童原发病部位多位于鼻腔中后段、鼻窦等部位,或儿科医师对此认识不足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研究中,多发性抽动症引起的慢性咳嗽有3例,其作为儿童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之一,临床易误诊或漏诊[9]。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为多发性抽动症发病高峰,以多种运动性抽搐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症状,发声性抽动临床表现为干咳、清嗓、吸鼻等症状,与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发声性抽动患儿难以鉴别。故对于慢性咳嗽儿童,需要详细询问咳嗽特征及其他伴随症状,对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需注意进行神经心理疾病询问,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减少误诊。

由于纳入病例较少,所得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本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的总体发病特征。同时由于患儿依从度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可能对病因的分析产生了一定的偏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权.儿童慢性咳嗽——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2) :81-82.

[2]张海邻.儿童慢性咳嗽诊治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1) :41-44.

[3]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多中心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2) :83-92.

[4]唐素萍, 刘艳琳, 董李, 等.福建省福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 (2) :103-105.

[5]常克萍, 黄动叶.儿童慢性咳嗽52例病因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4) :307-308.

[6]陆权.非典型微生物感染与慢性咳嗽[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2) :708-710.

[7]洪建国.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儿童慢性咳嗽[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6) :431-434.

[8]田曼, 赵德育, 刘红霞, 等.鼻后滴流综合征致儿童慢性咳嗽6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1) :12-14.

儿童慢性肝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7月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或HBeAg阳性患儿103例, 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男58例, 女45例, 年龄2~14 (7.5±2.8) 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8例, 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3mg/kg, (最大剂量100mg) , 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降酶药物 (维生素C、复方益肝灵等) 。2组均治疗60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V-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酶联吸附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阴性的定义为HBV-DNA<500copies/ml, ALT<40U/L判断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肝功能

治疗组治疗后ALTAST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ALT复常率

治疗后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HBeAgHBV-DNA阴转

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措施。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也是安全有效的, 但干扰素有其局限性, 如需要反复肌内注射6个月, 影响儿童发育[4]。实践证明, 拉米夫定因具有疗效确切安全、适用对象广泛、效价之比合理等优势, 同时其在儿童和妊娠妇女中也有较多的临床验证 [5,6], 但我国对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患儿的临床试验开展的还不多。本研究结果显示, 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但应认识到目前关于儿童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报道还较少, 而影响儿童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 因此拉米夫定对儿童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以期找到其最优化抗HBV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0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8例, 治疗组予拉米夫定治疗, 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治疗。2组均治疗60周。观察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ALT复常率、HBeAg和HBV-DNA阴转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ALT和AST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病毒, 乙型肝炎,HBV-DNA,拉米夫定

参考文献

[1]姚集鲁, 高志良, 彭晓谋, 等.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0 (1) :169.

[2]Hsieh CC, Tzonou A, Zavitsanos X, et al.Age at first establish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a birth order study[J].Am J Epidemiol, 1992, 136:1115.

[3]中华医学会传病学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4]ComanorL, Minor J, Conjeevaram HSetal.Impact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ldhood:a consensus advice based on experience in European children[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99, 29:163.

[5]Lok ASF, 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 2007, 45:507-539.

儿童慢性咳嗽54例诊断及诊疗 篇8

1慢性咳嗽的定义

部分学者认为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3周以上,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McGarvey[1]考虑到上呼吸道感染后, 部分患者咳嗽症状可持续很长时间。但通过经验性治疗和有效的临床检查, 病情基本可控制在8周内。所以将3~8周内的咳嗽称为亚急性咳嗽, 慢性咳嗽应界定为病情>8周。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东风公司总医院及东风公司花果医院门诊和住院患儿中, 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 且咳嗽持续时间大于8周者共计54例。年龄6个月~14岁, 平均6岁2个月。其中男32例, 女22例。咳嗽持续时间8~16周, 平均11.6周。

2.2 诊治步骤

咳嗽大于8周应询问病史及体检+肺部X线分肺内肺外两种情况。肺内应做以下检查: (1) 肺功能测试; (2) 支气管激发试验; (3) 痰细胞分析; (4) 支气管纤维镜检查。肺外检查包括: (1) 耳鼻喉科作鼻窦X线检查; (2) 24h食管pH值检测。

2.3 临床表现

2.3.1 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咳嗽。

共17例, 占31.5%, 均有明确呼吸道感染史。其中呼吸道反复感染5例, 该组患儿多为干咳, 或有少许黏痰。感染明显者痰液较多。通过加强护理、多饮水、重调抗生素等措施, 3周内痊愈或症状基本消失。

2.3.2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共15例, 占27.8%。14例经过耳鼻喉专科检查, 结合X线及鼻咽纤维镜明确诊断为慢性咽炎6例, 鼻炎3例, 鼻窦炎2例, 腺体肥大1例。本组患儿咳嗽多较轻、浅, 常诉咽喉部发痒“有东西”, 部分有痰, 有时不易咳出。经正规治疗原发病2~3周后, 咳嗽均消失或基本缓解。

2.3.3 CVA。

共10例, 占18.5%。咳嗽多呈阵发性, 较剧烈, 多为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少痰, 以夜间入睡前或晨起最明显。本组患儿典型过敏史4例, 肺功能检测2例正常。其中1例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多数患儿经嘱避免冷空气刺激, 雾化吸入治疗3例, 口服氨茶碱或硫酸特布他林片等治疗5~14d, 1例加服强的松4mg, 2~3周内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

2.3.4 心因性咳嗽。

共2例, 占3.7%。2例年龄分别为9岁6个月和11岁。排除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咳嗽以白天明显, 单声咳, 无痰, 活动时消失。学习成绩中等, 性格较内向。2例均经多次治疗后转心理咨询门诊, 通过心理疏导治疗2~3周后, 1例咳嗽基本消失, 另1例症状明显缓解。

2.3.5 EB。

应用高渗盐水诱导痰检测方法, 共做痰液细胞分类24例。其中嗜酸细胞>0.03者3例。肺功能检测1例正常, 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3例, 均给予氨茶碱或硫酸特布他林治疗。1例有效, 归入CVA, 另外2例改为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1例加服泼尼松片, 2周内基本痊愈。

2.3.6 GERS。

共2例, 占3.7%。1例常于夜间啼哭、咳嗽, 平时易呕吐。另1例自诉偶有咽喉“酸痛”, 上消化道钡餐提示胃食管反流。2例分别给予多潘立酮治疗5~7d后, 咳嗽缓解。

2.3.7 其他。

支气管异物2例, 患儿反复咳嗽, 近2个月就诊曾反复抗感染治疗失效。详细询问病史, 怀疑有异物吸入史, 后经支气管镜取出异物, 咳嗽很快停止。

3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 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VACS、CVA为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三大主要病因 (占72.4%) , 与国内相关报道大致相同[2], 而与成人有明显不同。

本文由感染直接或间接导致儿童慢性咳嗽者达55.2%, 说明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RRTIs患儿, 应强调综合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一定的特征性[3]。本文54例中, 呼吸道感染或感染后导致的慢性咳嗽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VACS及CVA则为3岁以上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 而前者对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影响最大, CVA主要影响1岁以上的儿童。本文以为, 在慢性咳嗽诊断程序上, 首先尽量排除或明确特异性咳嗽, 对非特异性咳嗽再根据咳嗽特征、检查结果及治疗反应等, 判断其病因[4]。对没有条件做进一步检查的医院, 可结合病史、症状、体征, 按最可能的推断诊断进行诊断性治疗, 并强调严密随诊。

参考文献

[1] Mc Garvey LP.Cough:Which investigation are most useful in thediagnose of chronic cough (J) .Thorax, 2004, 59 (4) :342-346.

[2]赵顺英, 任宗欣, 江载芳.慢性孤立性咳嗽患儿50例病因和诊断程序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2) :109-111.

[3]方丽, 李昌祟.儿童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与诊断 (J) .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6) :517-519.

儿童慢性肝炎 篇9

关键词 中成药 金嗓利咽丸 慢性咽炎 疗效

儿童慢性咽炎为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反复,不易治愈。

我科自2004年2月~2006年12月用金嗓利咽丸对126例儿童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儿童慢性咽炎患者204例,随机分成2组。服用金嗓利咽丸治疗(试验组)126例,男62例,女64例,年龄4~12岁,平均8.4岁,病程2个月~4年;服用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3.6~12岁,平均9.5岁,病程6个月~4年。

诊断标准: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部不适,异物感重,咽痒,微痛,咽部分泌物多,黏稠,常作“吭喀”声,易引起恶心。咽黏膜充血、咽后壁散在淋巴滤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块状。

慢性肥厚性咽炎:除上述症状外,以异物感最为突出,咽黏膜肥厚,呈暗红色,小血管增生,腭弓及软腭边缘呈肥厚性现象,舌根淋巴组织肥大增生呈结节状等。

慢性干燥性咽炎:黏膜干燥、变薄,有粘稠分泌物或结痂附着,咽部感觉及反射减退,常感咽部不适,干燥、异物感、干咳、频频饮水等。

治疗方法:试验组口服金嗓利咽丸30粒/次,每日3次,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0.5g/次,每日3次,1周为1个疗程,对于慢性干燥性咽炎,每组均采用生地、玄参、二花、薄荷、麦冬各8g,每日1剂泡茶饮用。

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咽部黏膜充血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消失,咽侧索红肿消失。②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咽部黏膜充血及增生的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红肿明显减轻。③有效:自觉症状减轻、咽部黏膜充血、增生的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均有好转。④无效:自觉症状及咽部检查均无改变或变化甚微。

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见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

讨论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喉痹”范畴,其主要症状与梅核气相似。祖国医学认为慢性咽炎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其中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

病机多为忧愁思虑,情致不畅,气机郁结,痰涎凝聚,相搏于喉。反复发作,长期熏灼,使咽部气血凝滞,久则入络,消灼津液,炼经损络而造成咽部组织受损,干枯不荣或肥厚增生。日积深久之顽固“结滞”不去乃本病不易治愈,反复发作之根本。

现代生活中,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很多儿童课内外学习生活极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久而久之则导致肝郁气结,邪痰凝滞于咽喉;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儿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肥甘厚味,导致痰湿内阻,气机不畅。痰湿结于咽部,故得此症。

对本病的治疗,大多医生采用抗生素与消炎治疗,往往不得其效,甚至适得其反。久治不愈,且加重患儿的惧怕、忧虑心理。

西安生产的金嗓利咽丸正是针对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原则上舒肝解郁,养阴清肝,化痰健脾,以治本为出发点,结合临床,疗效确切。

方中姜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桔梗开宣肺气、祛痰;茯苓、厚朴利水渗湿、健脾行气;蝉蜕、薄荷、木蝴蝶疏散风热,利咽舒肝。

全方共16味药,该方组方精妙,配伍严谨,既能舒肝理气,又能燥湿化痰健脾,对慢性咽炎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又有祛除病根之功效,本组病例中金嗓利咽丸的总有效率达到91.26%,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阿莫两林的疗效,同时也没有阿莫西林胶囊的恶心、反胃等不良反应。

通过以上临床分析,金嗓利咽丸对慢性咽炎有极好的疗效,且服用方便,无任何不良反应,是治疗儿童慢性咽炎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莹,陆小霞.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4(19):291~292.

2 邓渭泉.清热利咽方治疗慢性咽炎50例.实用医学杂志,1998.10(14):774.

3 朱光临,游志恒.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咽部异物感河南中医,2001,(21):12

4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l:359~361.

儿童慢性肝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莱芜市莱城区鲁中矿社区于我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0~6岁儿童860例, 其中男434例, 女426例;平均年龄为3.7岁, 0~0.5岁者75例, 0.5~1岁78例, 1~1.5岁81例, 1.5~2岁85例, 2~4岁278例, 4~6岁263例。

1.2 方法

接种的疫苗是规格为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型) , 按正规0-1-6、5μg-5μg-5μg的程序进行接种, 在完成接种1个月后抽静脉血检查, 对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进行定量测定。抗体浓度在0~10mIU/L之间为无免疫应答, 结果在10~100mIU/L之间为低免疫应答, ≥100mIU/L为高免疫应答, 抗原在0~0.5ng/L之间为正常[2]。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均数分析采用u检验, 构成比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接种免疫抗体应答结果

860例患者产生免疫应答的有730例, 应答率为84.88%, 高应答的有370例, 高应答率为43.02%, 无应答的有130例, 无应答率为15.12%。结果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免疫接种结果

0~0.5岁年龄段有免疫应答者71例, 免疫应答率为94.67%, 0.5~1岁有免疫应答者73例, 应答率为93.59%, 1~1.5岁有免疫应答者75例, 应答率为92.59%, 1.5~2岁免疫应答者74例, 应答率为87.06%, 2~4岁有免疫应答者236例, 应答率为84.89%, 4~6岁有免疫应答者221例, 应答率为84.03%。统计结果见表2。

注:*为构成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表中可以看出, 应答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并且以1.5岁前后的应答率下降较明显。

2.3 不同性别的接种抗体应答结果

男性434例中有免疫应答者368例, 应答率为84.79%, 女性426例中有免疫应答者362例, 应答率为84.98%, 经统计学分析, 两者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接种抗原结果

接受接种的860例儿童者, 无1例发现抗原阳性结果。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由于其具有难以治愈和传染性强的特点,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携带率可达10%。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3]。本文资料中, 免疫应答率为84.88%, 未发现抗原阳性结果, 说明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型) 进行免疫接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高免疫应答时才产生了有效浓度的保护性抗体, 高免疫应答率仅为43.02%, 仍然有56.98%的儿童没有产生足够浓度的保护性抗体, 这部分儿童仍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者。

引起免疫应答失败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免疫应答异常、遗传因素、疫苗的接种量和疫苗佐剂有关, 个体的免疫应答异常和遗传因素无法进行干预, 但是疫苗的接种量和佐剂属人为因素, 可以进行控制[4]。对于免疫接种失败的儿童, 可以通过提高接种剂量, 尤其是初种第一针的量, 使免疫应答率增加。也可以改变疫苗的佐剂, 把常用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型) 的氢氧化铝佐剂, 用广泛刺激各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CpG-OPN (细菌CPG-寡脱氧核苷酸) 代替, 以提高应答率。

本文资料显示,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应答率不同, 并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接种疫苗1.5~2年后, 抗体浓度会出现明显下降, 所以每隔2年左右应对儿童进行抗体的定量检测, 并给予1剂乙型肝炎疫苗强化免疫。

总之,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安全有效的, 国家提供免费疫苗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 临床上计划免疫工作是在幼儿完成3针乙型肝炎疫苗的初种, 但是由于抗体浓度随年龄而下降, 所以定期检测乙型肝炎抗体的浓度, 对抗体浓度不合格者给予再免疫和加强免疫, 可以提高有效抗体浓度。另外分、对于年龄超过1.5岁进行初始接种的儿童应加大疫苗的剂量或改变疫苗佐剂, 以提高应答率。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860例学龄前儿童的效果进行分析, 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860例患者产生免疫应答的有730例 (84.88%) , 高应答的有370例 (43.02%) , 无应答的有130例 (15.12%) 。且抗体浓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1.5岁后下降较明显, 不同性别之间接种效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安全有效的, 但抗体浓度岁年龄增加而下降, 故年龄超过1.5岁进行接种的儿童应加大疫苗的剂量或改变疫苗佐剂, 以提高应答率, 并且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应进行定期抗体浓度测定及加强免疫。

关键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平, 蒲秀君, 肖刚.1412名免费乙肝疫苗接种幼儿免疫效果观察及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8) :1449-1450.

[2]梁万年, 常文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 (卫生部)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74.

[3]古梅.河西区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7, 4 (2) :67-80.

上一篇:科学现象学下一篇:前炎症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