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损伤(精选12篇)
慢性损伤 篇1
多次反复细微的小外伤所致的劳损是典型的慢性损伤, 急性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或治疗不彻底以及反复损伤可迁延成为慢性损伤。调查显示男女运动员之间慢性损伤的发病率差别不大。从发病部位讲, 男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是膝关节的损伤, 发病率占报告数的一半以上。女运动员中下肢损伤很多见 (39%) ;但最常见的损伤是后背部损伤。男女运动员之间这种差异可能同女运动员上肢、躯干的力量或是柔韧性较差有关, 也可能同运动员与车架不契合有关。以下笔者列举了四种最常见的慢性运动损伤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
一、颈背部痛
颈部和后背部损伤是自行车运动员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损伤, 有60%的自行车运动员有颈背部痛, 特别是女运动员。颈背部损伤的部位主要在于肩胛提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过劳、重复运动、牵拉或是异常体位都可以使疼痛部位出现疼痛—痉挛—疼痛循环。
公路运动员出现颈背部的损伤主要是由于长时间骑行过程中, 要不停观察前方颈部过屈, 诱导颈背部肌肉紧张痉挛导致的。山地车运动员这种情况较少发生, 但是由于山地车比赛的特殊地形并需要经常采用跳跃动作, 所以他们颈背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肢和肩需要承受过多的外力负荷导致的。除此之外, 骑行姿势也很重要, 如果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骑行, 容易导致颈背部肌肉过于紧张, 极易出现颈背部疼痛。如果从车架结构来考虑, 座把距过长, 把立管过长也是导致颈背部损伤发生的原因。
在治疗方面, 首先可以调整车架结构。包括:升高车把, 将把立管换短, 座椅前移, 经常变换骑行体位等。从医学角度讲,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颈、胸、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训练比赛后采用冰敷或冰按摩30分钟;使用非甾体类止痛消炎药, 最好是使用外用制剂, 避免肠道损伤;肌肉松弛剂 (如按摩油或乳剂) 。
二、膝
从膝关节的动力学角度讲, 膝关节在从下死点到上死点的过程中, 屈膝的同时还伴有内旋的动作, 而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过程中, 膝关节伸膝的同时伴有外旋的动作。从步态的分析看, 膝关节屈膝并有内旋的同时矩下关节的的内翻动作, 当膝关节伸膝外旋时, 矩下关节有外翻的动作。在自行车运动过程中, 运动员的脚是被固定的, 相对膝关节被认为是近端。尽管在静态骑行过程中, 运动员受到的冲击很小, 但是由于自行车运动是高重复性的运动, 因此任何运动员以及车的结构不合理都会随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来。膝关节是娱乐性运动员中第二个常见的过劳性损伤发病部位。从力学角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膝关节自行车运动中容易出现过劳性损伤, 但是自行车也是最常见的用于膝关节损伤后康复的的一种手段。
三、髌腓痛
髌腓痛在自行车运动中非常常见, 它多是由于骑行技术失误或是由于车架不适合导致的。髌腓骨的损伤和外翻膝在女子运动员中非常多见, 因此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训练失误包括骑行时间太长, 骑行速度太快, 加上有爬山等工作。使用大传动比 (在相对低的骑行速率下脚蹬的阻力很大) , 或是采用站立式爬山可以导致这种损伤。另外, 训练方面的失误还须从日常训练之外寻找, 比如过多的身体训练。车架方面的问题包括车座太低或是太向前, 这样加大屈膝角增加膝关节所受到的应力。
治疗主要着眼于改变训练以及车架适合方面的错误。这需要耐心, 尤其是在竞技自行车运动员中, 他们经常担心由于治疗使体能丧失。治疗方法包括保持高的蹬踏速率, 避免爬山, 同时调整自行车是第一步。力量练习不仅要考虑到股四头肌和髌腓骨, 还要考虑髂胫束和腘绳肌, 因为研究发现这些部位的强弱对髌腓骨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冰按摩及采用短期的抗炎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一般使用髌骨夹板或是绷带包扎不会被自行车与动员接受, 尽管简单的髌骨包扎对髌骨韧带炎有一定好处。自行车运动员伴有过旋可以使用骨科矫形器, 比如使用足根斜形物或是在足蹬上加垫片。鞋卡的排列应注意检查。髌腓骨痛最好采用康复治疗很少使用外科手术治疗。
四、股四头肌肌腱炎
股四头肌肌腱炎发病率较低但是对膝关节的影响同髌腓骨痛非常相似。这种上经常出现在髌骨的上极, 同髌骨软化的症状经常混淆, 这是自行车运动员中最常见的。另外它也好发于髌骨外侧, 容易同髂胫束综合征相混淆。股四头肌肌腱炎的发病因素同髌腓骨痛相似, 诊断和治疗也采用同样的过程。超声检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慢性损伤 篇2
基于冻土单轴压缩的CT动态测试,提出冻土单轴压缩下的.损伤由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组成:其一是塑性硬化下的塑性损伤,其二是由于新产生的裂隙造成的微裂纹损伤. 对两种不同损伤阶段下冻土微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各阶段损伤量计算公式. 采用该方法分别对饱水冻土试样和未饱水冻土试样的损伤量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塑性损伤和微裂纹损伤阶段的损伤量及总附加损伤量. 得出饱水冻土的塑性损伤和微裂纹损伤产生的应变条件门槛值分别为0.75%和5.0%,未饱水冻土的分别为0.70%和4.5%.
作 者:刘增利 李洪升 朱元林 作者单位:刘增利,李洪升(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辽宁,大连,116024;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朱元林(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慢性损伤 篇3
林寰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甲状腺结节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问:今年我们单位体检,我的空腹血糖是6.8毫摩/升,请问我是不是得了糖尿病,该吃些什么药?
林寰东:根据我国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常人空腹血糖应小于6.1毫摩/升,糖负荷后2小时(俗称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7.8毫摩/升;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升,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升,称为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升,称为糖耐量减低。因此,你目前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不过,由于你的空腹血糖已超标,应当去医院做一次糖耐量试验,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接受正确治疗。
问:听说,糖尿病并发症很可怕。我必须把血糖控制到什么程度,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呢?
林寰东: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仅仅控制好血糖是远远不够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肥胖,这些疾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将血糖尽可能控制到接近正常(空腹血糖:4.4~6.1毫摩/升,非空腹血糖:4.4~8.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以外,还应当控制血压(小于130/80mmHg)、血脂(总胆固醇小于4.5毫摩/升,甘油三酯小于1.5毫摩/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1.0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5毫摩/升)和体重。儿童、老年人、有严重合并症者、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病史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问:我患糖尿病八年多了,平时血糖控制得不是很好。最近,病友向我介绍一种药,说他吃了以后效果不错,我是否也可以试试?
林寰东:除药物以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运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情绪状态、疲劳程度等。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不仅要从药物上找原因,还应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上寻找原因。降糖药的选择很有讲究,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不同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强度也不同,同类药物不能合并使用,不同类的药物不能相互替换。因此,即使要调整药物,也应当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人云亦云,擅自换药。
问:我已经用了三种降糖药,但血糖还是居高不下,空腹血糖在15毫摩/升以上,医生建议我打胰岛素。打胰岛素很麻烦,是否还有别的治疗呢?
林寰东: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或存在药物使用禁忌症时,也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以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最新的观点认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糖明显升高者,也应使用胰岛素来迅速缓解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胰岛素治疗已经不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后治疗手段。鉴于你已使用多种中高剂量的降糖药物,但仍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故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是最好的选择。
问:我刚得了糖尿病,是否需要买一台血糖仪,以便经常测血糖?
林寰东:糖尿病是一种需要自我管理的慢性疾病,良好的血糖监测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若经济条件允许,患者应当自备一台血糖仪,以便随时检测血糖。血糖检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若正处于治疗方案的调整阶段,则需密切监测血糖,一天要检测多次;若血糖稳定,则可每周选择1~2天进行监测。需要提醒的是,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不能相互替代,空腹血糖控制满意并不代表餐后血糖也控制满意。测血糖时,不仅要测早餐前后的血糖,还应该经常测午餐和晚餐前后,以及晚上睡觉前的血糖。
腋臭
欧阳天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教授,上海市整形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医学美容分会委员,全国整形外科学会中青年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面部五官美容及失败美容修复、各种小儿先天性畸形整形、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综合治疗、乳房及形体整形、性器官整形及转性手术、各种难治性创面修复、体表软组织肿瘤切除及美容修复、瘢痕及创伤晚期畸形修复。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问:我今年20岁,有比较严重的腋臭,很自卑。我上网查了些资料,发现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不知哪种比较合适?
欧阳天祥:腋臭是由于腋部顶泌汗腺分泌异常,存留在腋窝内的细菌与汗腺分泌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发生作用,产生具臭味的短链脂肪酸和氮所致。有学者研究认为,腋臭的发生与腋区大汗腺数量多、体积大、分泌旺盛有关。因此,要彻底清除腋臭,要么消灭细菌,要么清除大汗腺。消灭细菌是不可能的,故只有减少或清除大汗腺,才能有效或彻底解决腋臭。常用的治疗腋臭的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如外用药物、激光、冷冻、局部注射等)及手术治疗两种。外用药物主要通过短暂抑制细菌或减少出汗来减轻腋臭,治标不治本;激光、冷冻是通过热或冷效应将大汗腺部分破坏,治疗常不彻底;局部注射硬化剂则通过破坏大汗腺和毛细血管来达到治疗目的,但无法彻底根治。现已证实,手术治疗腋臭的效果较非手术治疗要好。手术清除腋窝大汗腺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根治腋臭的方法。由于大汗腺主要分布于皮下层,导管开口于毛囊漏斗中,大汗腺与毛囊在数量、密度、分布上一致,因此腋臭治疗的范围多为腋部毛发分布区。
问:我用过不少外用药,但还是有腋臭,想去做手术,不知哪种手术方法效果最好?
欧阳天祥:手术去除腋窝大汗腺是较彻底的治疗腋臭的方法。以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把腋窝有腋毛的皮肤切除,效果虽不错,但术后会遗留明显瘢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腋臭患者对治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要彻底去除腋臭,还要美观、微创,且不影响肢体功能。经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改进,我科目前采用“微创大范围刮除大汗腺”的方法治疗腋臭,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深受患者欢迎。手术时,医生先在患者腋窝中央做一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微创),在超出腋毛生长区域0.5~1.0厘米的范围内(大范围),作皮下分离、搔刮和修剪,彻底清除大汗腺,并行多点引流、打包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基本看不到瘢痕。
问:我5年前做过腋臭手术,效果很好。我下个月结婚,未婚夫不知道我有腋臭这件事。我很担心,将来我的孩子会不会有腋臭呢?
欧阳天祥:大多数腋臭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父母及家人没有腋臭。据统计,父母一方有腋臭,子女的遗传率在50%以上,父母双方都有腋臭,子女的遗传率达80%以上,但传男还是传女尚无法确定。你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有腋臭。不过,现在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效果不错,不必过分担心。
问: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外国人接触较多。我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有腋臭,腋臭的发生是不是和人种有关系?
欧阳天祥:是的,腋臭的人种学倾向特别明显。白色、黑色、棕色人种大部分都有腋臭,没有腋臭的反而少见。腋臭在他们看来并不是疾病。在西方,腋臭——body odor(B.O)是体味的意思。黄种人的体味较轻,故一旦谁的体味较重,周围人就会感觉特别刺鼻,并认为这是一种疾病。
问:我13岁的女儿有腋臭,能做手术吗?如果不手术,随着生长发育,腋臭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欧阳天祥:在儿童期没有的腋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腋臭会越来越明显。随着大汗腺的萎缩,到了老年,腋臭会越来越轻。以前,腋臭一般发生在15岁以后,现在孩子发育早,腋臭的发生年龄也提前了。如果你女儿能够忍受局部麻醉的疼痛,并配合医生治疗,现在就可以做手术。
问:夏天出汗多的时候,我常感觉自己的腋下有味道,但洗澡之后,气味就消失了,这算腋臭吗?需要治疗吗?
欧阳天祥:腋臭患者出的汗,开始半小时左右是无臭味的。当细菌分解汗液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后,才会产生异味。你这种情况算腋臭,平时注意保持腋窝清洁,能明显减少异味。
慢性运动损伤
赵金忠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关节镜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疗专长:擅长各种复杂膝关节韧带损伤、肘关节挛缩、肩关节脱位的治疗。
专家门诊:周一、周四上午
专科门诊:周一下午
问:一年前,我在踢足球时扭伤了左膝,当时又肿又痛。现在,我走路没问题,但运动时,左膝盖很痛。前两天,我去医院做了一次左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医生说我的前交叉韧带有损伤,该怎么办?
赵金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往往发生于急转或急停动作,损伤当时多伴有较严重的膝关节肿胀和疼痛,但普通X线片常难以发现异常,容易漏诊。急性期过后,膝关节多可维持正常活动,但前交叉韧带损伤会造成膝关节不稳定,患者常难以再次参加运动,膝关节退变加速。你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问:我很喜欢打羽毛球,以前每周都要去体育馆打球。一个月前,我的右侧肩关节突然痛起来,举胳膊的时候更痛。朋友说我得了“肩周炎”,需要多锻炼,是这样吗?
赵金忠:人们常用“肩周炎”这一名词来描述导致肩关节疼痛的一系列病症。这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随着运动医学的不断进步,引起肩部疼痛的各种疾病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个诊断目前已基本废弃不用。人的肩关节主要由肱骨和肩胛骨构成,肩峰在肩关节的上方和肱骨近端构成“屋檐”关系,肩关节的骨质增生或肩峰下软组织的炎症都可导致“肩痛”,医学上称之为肩峰撞击综合征。经常从事“举肩”活动(如打羽毛球等)是导致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一个易患因素。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不能多锻炼,应尽量减少抬肩动作,以减少撞击的发生。你应尽早去正规医院的骨科就诊,以明确诊断,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问:我今年75岁,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年,现在痛得非常厉害,连平路都走不了。家里人都劝我去医院做手术,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换关节吗?
赵金忠:走平路都困难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若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年龄大不是关节置换手术的绝对禁忌,能否进行关节置换,主要看患者的全身状况。你最好去正规医院的骨科就诊,由医生来评估能否进行关节置换手术。
问:我今年56岁,有膝关节疼痛好几年了,特别是上下楼梯时,痛得比较厉害。我看到小区里打太极拳的老人很多,他们身体都很好,我可以打太极拳吗?
赵金忠:太极拳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尤其适合中老年体弱多病者。经常打太极拳能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强健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不过,由于太极拳中半蹲或深蹲的动作太多,而半蹲时,膝关节上、下软骨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关节承受的应力比站立时增加3~4倍,容易使膝关节磨损、退变加速。由于你目前已经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故不适合打太极拳。
问:我是一名机械工人,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右侧肘关节很痛,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得了“网球肘”。奇怪,我从没打过网球,怎么会得“网球肘”呢?
赵金忠:“网球肘”因网球运动员易患此病而得名,它的医学名称为“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绝不是网球运动员的专利,凡是长期、反复、用力活动肘关节的人都可患此病。目前认为,“网球肘”是因前臂伸肌群的长期、反复、强烈收缩、牵拉,使这些肌腱的附着处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损伤,肌纤维撕裂、出血、机化、粘连,形成无菌性炎症所致。急性期患者应减轻患肢活动,局部痛点可采用封闭、理疗、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
问:我今年18岁,近一个月来,我的左侧膝关节经常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还有疼痛感。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是盘状半月板,这是怎么回事?
赵金忠:在人体膝关节的内外侧间隙,各有一个“垫圈”,形似“月牙”,因此得名“半月板”。盘状半月板是指半月板过大,形似满月或圆盘,系半月板发育异常所致。盘状半月板虽然也具有吸收膝关节震荡的功能,但在关节的屈伸过程中,它会与股骨和胫骨产生额外的摩擦和挤压,不仅容易造成自身损伤,也容易引起股骨和胫骨关节软骨的损伤。有症状的盘状半月板患者应尽早接受关节镜手术,将畸形的半月板修整成形。
头痛
祝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擅长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问:我女友今年26岁,有多年的偏头痛史。最近一段时间,她工作比较忙,头痛发作得比较频繁,两三天就发作一次。我很担心,会不会是患了脑瘤?
祝茗:一般不会。颅内肿瘤多表现为持续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性加重。不过,也有部分早期脑瘤患者可表现阵发性头痛。你女朋友近期头痛发作比较频繁,应去医院作相应检查,如头颅CT、脑彩超等,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以减少发作次数。
问:我今年48岁,间断性头痛20多年,双侧“太阳穴”跳痛。每当疲劳、工作紧张时,头痛就会发作,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我很害怕,这病到底要不要紧?
祝茗:根据你所描述的症状看,你患的可能是偏头痛。偏头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头痛之一,呈周期性发作,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及扩张有关。偏头痛可分为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偏头痛两种。典型偏头痛常有先兆症状,如眼前有闪光、暗点等,持续几分钟后,头痛开始,先为一侧眶区及额颞区痛,后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疼痛为搏动性痛,较剧烈,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普通偏头痛可无先兆症状,头痛程度较轻。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不定。一般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多见,情绪波动及月经来潮可诱发。目前尚无根治偏头痛的有效方法,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痉挛,可起到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轻头痛剧烈程度的效果。
问:我从事网络编辑工作,整天面对电脑。近两周,我经常觉得后脑勺部位疼痛,脖子也很不舒服,是不是患了颈椎病?
祝茗:你可能患了紧张性头痛。这种头痛常由紧张、疲劳、焦虑等因素诱发,由头皮、面及颈部肌肉的长时间收缩导致。疼痛常位于单或双侧的颞、顶及枕区(后脑),也可有前额区痛。头痛性质为非搏动性钝痛,常伴有头部紧缩感、束带感或压迫感,也可伴有上肩背部压痛。紧张性头痛可反复发作,注重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是预防之道。
问:我母亲62岁,近两年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疲乏等不适。去医院检查,没发现什么大病,吃了很多药,似乎也不解决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祝茗:在神经内科门诊,像你母亲这样的患者很多。他们常主诉有单或双侧颞、顶及枕区非搏动性钝痛,头紧缩感、束带感或有重物压迫感等不适,还有失眠、多梦、早醒等问题,但经各项检查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这种头痛很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很可能是抑郁、焦虑的躯体化反应,用常规治疗方案,效果往往不佳。建议你带你母亲去看看心理门诊,听听心理医生的意见。
问:我今年35岁,头痛十多年了。每次发作都需要吃止痛片才能缓解。我很担心,常吃止痛片是否有副作用?
慢性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篇4
如果发生了运动损伤,破坏了运动训练的系统性,运动员将无法承担较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导致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的下降,而且长期的损伤还会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和压力,从而使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欲望降低。近年来,许多名有极高天赋的优秀运动员受伤病困扰,无法在大赛中发挥出应有实力,提前结束了职业生涯。伤病原因是影响众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在对众多运动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拉伤、脱臼和骨折等严重的急性损伤所占比重大约不到5%,更多的是对关节、肌肉等造成的慢性、劳损性的损伤,这严重地影响了训练强度、训练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不断提高训练水平,这些慢性的运动损伤如何预防和康复已经成为运动员提高成绩和延长运动寿命的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慢性运动损伤的成因:
1、在运动损伤出现前,没有受到运动损伤困扰,训练开始前不重视热身,训练结束后不重视“冷身”,一天的训练收尾后,不重视如果恢复。大多数人过分依赖于体感,在未出现不适前,认为自己是足够健康的,对于运动后恢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肌肉是否疼痛、体力是否充沛的主观感受上。
2、在运动损伤的初期,因为还不足够影响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被认为是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提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小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运动损伤得到掩盖,错过了最容易治疗的阶段,并隐藏了真正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慢性运动损伤,在训练过程中无意识的动作变形,最后恶化到影响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时,又不知所措,不了解如何正确对待,不仅影响了运动表现,也影响了生活质量。
3、运动负荷量和运动负荷强度安排不合理。为了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表现,又缺乏对运动训练原理的了解,错误地加大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没有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造成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
二、慢性运动损伤的预防:
1、在正式训练开始前,应充分热身。
提到热身,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何正确热身,并真正起到热身的作用,在很多人心中还是模糊的概念,其对待热身的态度只是为了让身体感觉发热,而在夏季气温较热时,更是直接忽略。
因此,这里就不得不谈到热身的目的:在运动的初期,身体有一个“惰性”过程,被动使用。在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逐渐动员参与进来,所以热身主要目的为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并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泵血能力提高,精神专注,最终给身体一个信号“要开始运动了”。这时开始正式训练,身体的各个机能才会主动参与工作。
那么,一个完整的热身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无论天气是否寒冷,尽量穿长衣长裤,进行5-10分钟慢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时间过长,避免消耗大量体能,在正式训练前产生疲惫感。其次,慢跑结束后,进行每组10-15秒,一共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动态拉伸。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拉伸,训练前过分拉伸会导致肌肉力量下滑,使关节稳定性降低。最后进行3-5组的短距离加速跑,每组间歇可以以呼吸恢复平稳为标准。在这些准备工作都结束后,慢走2-3分钟进行调整,之后正式进入训练。
2、训练结束后的“冷身”:所谓“冷身”,顾名思义,就是让身体“变凉”。
训练结束时人体的各项机能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为了满足运动需要,血液从内脏各个器官中流入全身各部位肌肉的毛细血管中,以实现提高肌肉功能、运送氧气等作用。
但在运动结束后,肌肉中的血液短期难以回流,存在于毛细血管中。此时,由运动训练过程中造成的肌肉纤维、毛细血管破损等原因,血液渗出,延长了软组织的恢复时间,增加了身体疲劳、肌肉酸痛感,并且因为训练本身对内脏功能的要求,内脏长时间缺少血液,造成内脏的压力过大,很多运动员存在的肠胃病、肝肾功能不良、尿血等都源自于此。
那么,如果做好运动后的“冷身”呢?
首先,在运动结束后,进行5-10分钟的慢跑,使身体逐渐变凉,运动功能逐渐平稳下来。然后进行每组20-30秒,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静态拉伸。此时拉伸放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紧张的肌肉松弛缓解,恢复弹性,并使肌肉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减少因为肌肉纤维、毛细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同时也降低了乳酸的堆积,减少了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感。
3、一天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训练结束后的恢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恢复进程,并检验是否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了轻微的运动损伤。
可进行每组30秒,3-5组的全身各部位的静态拉伸,在拉伸过程中留意是否存在有紧张、疼痛的部位。如发现有异常部位,应仔细判断原因。酸胀痛为训练后的正常表现,只要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即可。如出现针刺痛,应高度重视,避免拉伤。在睡前,应养成泡脚习惯,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恢复速度。除此之外,应注意合理调整饮食,使营养均衡,即满足于身体营养需要,又不过量饮食,造成内脏的压力,防止其对长期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三、慢性运动损伤的康复:
1、排查运动损伤出现的原因:
①是否因运动中错误动作导致:应注重运动过程中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在掌握正确工作前,不盲目提高运动量和强度。
②是否因力量不均衡导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称性:对侧肌肉力量的平衡,上下肢肌肉力量的平衡,腰腹肌力量的平衡。由此,才可以保证脊柱的健康发展,体态的正确。
③是否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不合理导致:合理调整运动量和强度,使训练长期平稳提高。
2、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
通过按摩、拉伸、热敷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营养物质运送畅通,并排走运动后产生的垃圾:乳酸、淤血等。通过按摩激活因出现运动损伤而产生“惰性”的肌肉,从而使肌肉的使用合理化,使肌肉恢复柔软。另外,在非急性拉伤的运动损伤出现时,应更重视拉伸的作用,并非人们误以为的疼了就不能拉、不敢拉。此时恢复肌肉的弹性是非常关键的。也可采用电针治疗,达到缓解肌肉疼痛、局部消炎等效果。
慢性损伤 篇5
核心提示:【关键词】软组织损伤;中药;远红外;陶瓷;胶贴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006年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中药;远红外;陶瓷;胶贴 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们以麝香追风膏为对照,将符合标准的6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观察,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共686例,男375例,女311例;年龄12~69岁,平均36岁;均有慢性劳损病史。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年,其中踝关节组织损伤121例,膝关节组织损伤184例,颈、腰肌劳损206例,肩关节周围炎175例。治疗组340例,对照组346例。
1.2 治疗方法
正骨远红外胶贴由当归、川芎、红花、玄胡、没药等药物组成,经精选上药提取后,以医用载体胶作为载体,将正骨散方和具有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陶瓷粉整合到医用载体中制成正骨远红外胶贴备用(15 cm×9 cm×0.1 cm)。分组及用药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组,平行对照给药,试验组用正骨远红外胶贴,对照组用麝香追风膏,根据患病部位范围、疼痛轻重确定敷药面积。每天1次,连敷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冷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具有消炎止痛、凉血降温功效,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具有明显红肿、发热等炎症早期者,故主要用于踝关节、膝关节软组织慢性损伤、肩关节周围炎和腰肌劳损的早期等;温感型及热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可以消炎、活血、温经止痛,适用于关节肌肉疼痛、肩酸腰痛及跌打、扭伤等具有明显炎症和疼痛者,主要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踝关节、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和腰肌劳损后期。根据患者患病部位范围、疼痛轻重、瘀肿大小确定敷药面积,但不可直接用于伤口或皮损处。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与治疗前比较症状和功能恢复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160例采用冷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治疗,180例采用温感型或热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好及施治疗。痊愈215例,占63.24%;显效65例,占19.12%;有效45例,占13.24%;无效15例,占4.41%。总有效率为95.59%,见表1。
346例采用麝香追风膏治疗。痊愈159例,占45.95%;显效64例,占18.50%;有效74例,占21.39%;无效49例,占14.16%。总有效率为85.84%,见表2。
2.3 两组总疗效比较
按上述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如表1、2所示,正骨远红外胶贴在对综合疗效的构成比、有效率和治愈率等方面,比麝香追风膏的综合疗效更为显著(P<0.05),提示正骨远红外胶贴在综合疗效方面比麝香追风膏更为突出。表1 正骨远红外胶贴临床应用疗效统计
表2 麝香追风膏临床应用疗效统计
讨论
慢性踝关节、膝关节损伤、颈腰肌劳损、肩周炎等慢性软组织损伤都是生活中让患者难以忍受的常见疾病。患者通常有疼痛酸困、发胀、发紧不适,甚至影响睡眠,影响工作,临床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外用药、口服镇痛药或温经活血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近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不少患者表现了明显的排斥。而且由于口服药有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使到达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因此现在的止痛方法多是内外联合,以局部治疗为主。患者如果通过外用药和物理治疗能够缓解病情,尽量减少使用口服剂或注射剂,这样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也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祖国医学认为“筋喜温而恶寒”,正骨散药方是我院骨科使用了四十多年的经验方,经不断潜心研究,经验积累,总结出正骨散药方,选用当归、没药、红花、川芎等中药打成干燥粉末,用时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具有活血止痛良好的疗效,至今仍受群众欢迎。但是,受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局限,中医膏贴存在其先天的缺憾,软膏是以酒、面粉、麻油、饴糖、蜂蜜等作为赋形原料,其缺点是携带使用不方便、遇体湿易溶化而污染衣物,易发酵霉变而影响药效,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慢性损伤 篇6
关键词:踝关节康复累及损伤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86-02
1踝关节损伤的普遍性
踝关节的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运动创伤,其发生率仅次于膝关节损伤。尤其对于普通人群的日常运动锻炼,踝关节更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根据孙亮[1]对职业运动员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踝关节创伤占运动员运动创伤的6.24%,而在学生的运动创伤中则占8.25%。在踝关节创伤中,踝内侧和(或)外侧副韧带损伤占到了75.38%[2],且均有急性损伤史。
2踝关节的康复治疗
在严重踝关节损伤时,如踝关节骨折、踝关节韧带断裂,患者须到医院就诊,甚至住院治疗。但日常运动损伤中的踝关节扭伤,患者大多可通过制动、固定、涂抹或敷贴药物以及理疗等手段逐步康复,无需住院治疗,甚至无须就医。因而绝大多数患者不会选择在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但是,踝关节扭伤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固定制动后,仍然会出现关节运动受限以及肌肉力量下降的情况。这样在踝关节康复的后期,患者就很容易为了代偿下降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而出现异常的运动姿态。这种异常的运动姿态可能非常隐匿,但是却会打破人体运动的正常用力模式,使得关节、肌腱處承受过重的负荷或者异常方向的作用力。这样便可能使临近的关节产生继发损伤。
3踝关节运动受限对相关关节、肌肉的影响
3.1跖屈受限。常见踝关节扭伤后,韧带部分损伤或松弛者,须在踝关节背屈90°位,极度内翻位或外翻位进行靴形石膏固定[3]。因此,在固定解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踝关节跖屈受限。人体正常单侧肢体的迈步周期由两个主要时相组成,分别为站立相和摆动相。移动通过站立相时,当踝关节开始跖屈并产生下肢中最大的力矩,促使肢体在摆动相加速。在跖屈受限的情况下,该力矩将无法达到最大值,人体步行向前的力量将被削弱。此时,人体通过躯干前倾和膝过伸进行代偿,髋和躯干的后伸肌群处于紧张收缩状态。[4]
若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康复训练,恢复踝关节正常跖屈角度,同时又大量使用代偿的步态进行行走,则很容易造成髋和躯体后伸肌群的痉挛和劳损。尤其对于原本已有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突出等腰部病史的病人,该代偿步态更易诱发或加重此类疾病。
3.2背伸受限。部分踝关节损伤还会造成患者的踝关节背伸障碍。轻微的可能仅在下蹲时出现踝关节疼痛,严重的患者呈现足背屈受限,关节内出现交锁样刺痛,不敢触地,不敢平足或背屈位支撑。我们称这为“踝关节扭伤足背屈障碍症”[5]。
人体在从坐位变更到站立位时,须经过四个时相,其中第一个时相称为“屈曲动量期”,这一期的开始伴随着上身前屈产生一个向前的冲量。根据牛志馨[6]等人的研究,踝关节处于背屈位时,膝关节伸展力矩增加。踝关节保持在背屈位对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进行肌力增强训练,肌肉更容易出力,进而能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因而,当踝关节背屈受限时,伸膝运动中的力矩减小,股四头肌须进行更加强有力的收缩以代偿该变化。
同样,在蹲位到站立位的变化中,踝关节背屈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Macrum等人的研究显示,踝关节背屈受限将增加在双腿下蹲到站立位的过程中膝关节的外翻角度及膝关节内侧的移位[7]。一旦膝关节外翻,外侧股胫关节间隙缩小而内侧加大,反作用力线外移,此姿势下伸膝时股四头肌收缩力增大。
坐-站,蹲-站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动作,此时踝关节背屈受限将使上游的膝关节频繁地承受较大的负荷,从而可能导致膝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疲劳性损伤。例如,长期膝关节外翻可造成髌骨内外侧关节面受力不均,软骨细胞代谢障碍,导致退行性病变[8]。
4对累及上位关节导致继发损伤的研究
人体为一个整体协调的系统,不同的关节之间也存在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一个关节的损伤,势必破坏人体本身生理性的平衡,对其他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组成部分造成影响。尤其对于足踝关节这样使用频率极高的关节,其日积月累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应得到我们的重视。但当前,国内对上、下位关节累及性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脊柱椎间盘方面,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体融合术后对临近关节的影响[9,10]。对足踝部损伤累及上位关节的研究还很少。
5讨论与建议
5.1综上所述,即使是并不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如果在康复阶段未能得到科学的康复锻炼和运动指导,也有可能会因此累及损伤身体的其他关节或肌肉,为踝关节损伤的康复留下遗憾。这样的“后遗症”原本是可以通过医生科学的指导和训练而避免的。
5.2医生应熟悉踝关节损伤后所引起的各种常见的代偿性异常运动姿态,并告知患者注意预防。在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尚未完全恢复时,应指导患者合理借助外力,如扶手、拐杖等进行日常活动,以免累及相应关节、肌肉出现劳损。针对非住院病人,尤其是不需要频繁复诊的患者,可以将院外康复锻炼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对异常运动姿态造成累及损伤的预防方法编写成宣传手册并派发给患者。
5.3包括踝关节在内,几乎所有骨关节的损伤都相应可能出现此类问题。对此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亮.职业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7.
[2]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60.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6
[4]Anne Shumway-Cook,Marjorie H.Woollacott著,毕胜,燕铁斌,王宁华译.运动控制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3-266,278,316
[5]赵平,王瑞华,史维忠.踝关节扭伤足背屈障碍症手法治疗——附45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3):72-75
[6]牛志馨,霍明,丸山仁司等.踝关节状态对膝关节运动的影响[C].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0:48-52.
[7]Macrum E, Bell DR, Boling M et al. Limiting Ankle Dorsiflexion Range of Motion Alters Lower Extremity Kinematics and 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s during a Squat.[J]. J Sport Rehabil.2011 Nov 15
[8]孙维国.骑马蹲裆式与髌骨劳损的预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69-71
[9]陈柏龄,魏富鑫,植山和正等.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2):108-112
慢性损伤 篇7
60例均来自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01-01~2008-10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17岁, 平均40.3岁;病程最长5年, 最短半年, 平均1.5年。对照组30例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9岁, 平均38.6岁:病程最长4.5年, 最短5个月, 平均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病史, 症状时轻时重, 行走及上下楼时疼痛, 重者跛行、下蹲困难, 查体在股骨内髁至胫骨内髁区域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或痛性结节, 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使用穴位注射与电针治疗。
2.1.1 穴位注射
(1) 药物:当归注射液。 (2) 取穴:血海, 阿是穴 (在股骨内髁至胫骨内髁区域内, 找到的压痛点或痛性结节, 一般有2~3个) 。 (3) 操作:常规消毒, 用6~7号5ml注射器抽取药液, 刺入穴位, 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药液, 每穴2ml, 隔日1次, 3次为1疗程。
2.1.2 电针治疗
(1) 取穴: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曲泉、阴谷、三阴交、阿是穴。 (2) 操作:患者坐位屈膝, 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28号1.5寸毫针, 直刺入上述穴位, 得气后, 接通G6805-2型电针仪, 用疏密波, 每次治疗30分钟, 每日1次, 7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
只采用电针治疗, 取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有效:症状减轻;无效:治疗4周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n)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慢性损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共收集肩周疼痛患者64例, 收集时间为2011-03~2012-02, 来源为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病人。收集肩周疼痛患者中, 男22例, 女42例, 年龄29~66岁, 发病肢体:左侧38例, 右侧26例。仪器使用美国GE公司Loqic 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
1.2 检查方法
肱二头肌腱走行曲折, 容易出现不全脱位。它被固定于二头肌沟内, 与不同结构联系。上盂肱韧带及喙肱韧带位于最上方, 肱横韧带位于二头肌沟中段水平, 胸大肌或肌腱位于其下。因此我们以肱二头肌长头腱为标志, 首先进行检测。患者取坐位, 肘部屈曲90度, 手臂内旋30度左右, 掌心向上。先在大、小结节之间找到肱二头肌长头腱, 采用横切和纵切检查二头肌。使病人外旋上臂, 肘部屈曲并保持抵住身体。探头内侧移动, 观察肩胛下肌腱。再以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为标志, 分别对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进行观察。在超声下观测患侧上述个肌肉, 肌腱组织及滑囊是否存在炎性病变, 断裂, 钙化, 积液等影像, 记录病变相关数据。在对侧进行相同检查, 记录检测数据。
2 结果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声像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肌键回声增厚及减低, 二是肌腱回声杂乱分布, 不均匀, 肌腱内可见散在分布的点状高回声影像。 (图1) 其周围多存在积液影像;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图像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腱鞘回声局限性增厚及减低。二是回声不规则增厚, 回声明显增高。其周围多存在积液影像;肱二头肌长头腱撕裂超声影像显示为肱二头肌肌腱回声不连续, 周围多有积液存在;肱二头肌长头腱脱位, 做动态观察是可发现肌腱完全位于结节间沟之外或几贴其内缘滑动;肩胛下肌腱炎表现为肌腱肿胀, 回声增厚, 减低, 回声分布杂乱;冈上肌腱钙化肌腱内局限行强回声, 有时可无回声。钙化灶可呈点状, 团状及条状 (图2, 图3) ;肩峰一三角肌下滑囊炎表现为液性不规则回声区, 滑囊壁回声增高、增厚、毛糙, 有时表现为滑囊积液 (图4) ;肩袖撕裂完全撕裂时表现为肌腱不显示, 部分撕裂时表现为肌腱不连续, 肌腱局限性变薄及腱内异常回声。
3 讨论
超声诊断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 与CT及MRI, 关节造影相比具有廉价, 简便, 安全无创, 可重复检查, 动态检查等优点, 在肌肉关节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变得越发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超声设备的性能显著提高, 超声高频探头的问世, 使更多的临床工作者关注到肌骨系统的超声检查。使超声检查不仅局限于肿瘤的诊断, 更趋向于诊断肌肉、肌腱的疾病与损伤[1]。据文献报道的超声诊断肩袖完全撕裂的敏感性以达到100%, 对部分撕裂的诊断敏感性可达94%[2]通过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64例患者都可检查到不同程度的肩部软组织病变影像。为肩部软组织疾病可做到定性定位的诊断, 为临床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超声对肌肉骨骼的研究还不成熟, 只是做出诊断是不够的, 对骨性关节病变的诊断不及X线和MRI。又因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3]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影响诊断和治疗。有报道指出肩部软组织疾病的发病率与职业关联不大, 加强防病观念才是治疗肩部软组织疾病的根本[4]。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及肌骨超声经验的积累。高频超声在肩部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hiou HJ, Chou YH, Wu JJ, et al.Evaluation of calcific tendonitisof the rotator cuff:rol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sonography[J].JUltrasound Med, 2002, 21 (3) :289-295
[2]Van Holsbeeck MT, Kolowich PA, Eyler WR, et al.Ultrasounddepiction of partial-thickness tear of the rotator cuff[J].Radiology, 1995, 197:443-446
[3]董蓓莉, 侯效民.急性创伤致肩袖撕裂的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 12 (11) :684-687
慢性损伤 篇9
关键词:镇痛膏,慢性软组织损伤,中药
慢性软组织损伤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疾病, 约占骨伤科门诊的1/3。镇痛膏作为传统的外用剂型, 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剂方法和临床运用基础, 本研究通过改良其配方及剂型, 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方便临床运用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在湛江市第一中医院骨科门急诊就诊、确诊为躯干和四肢单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50例, 男120例, 女130例;平均年龄 (52±5) 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6~62岁;②损伤面积约占体表面积的0.1%~5%;③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内科疾病;④病程3个月~1年;⑤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同一组医生的治疗。其中躯干部损伤110例, 四肢损伤1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130例) 及对照组 (120例) 。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根据软组织损伤范围的大小, 予以选用宽窄适宜的医用绷带, 实际操作时将膏药摊平于医用绷带后包扎于患处, 为避免药物绷带因水分蒸发而很快变干, 将其表面覆盖保鲜塑料薄膜。药物组成:全蝎11个、地龙6条、五倍子15 g、生南星30 g、生半夏30 g、白附子30 g、木香10 g、制川乌1 0 g、制草乌1 0 g、白芷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红花20 g、川芎15 g、希莶草20 g、细辛1 0 g、皂角刺1 0 g、五灵脂1 0 g、威灵仙1 0 g、透骨草1 0 g、元胡1 0 g、土鳖虫1 0 g、大黄1 0 g、白芥子1 0 g。制作方法:以上24味中药分别粉碎成细粉, 过筛备用;与食用植物油3200 g浸渍15 d;将浸渍油及药物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 炼至滴水成珠。取黄丹850~900 g加入油内, 搅匀, 收膏, 将膏浸泡水中待用;取膏3000 g用文火熔化, 温度≤70°, 加入冰片等药粉搅匀, 分摊于布上, 即得。
1.2.2 对照组根据软组织损伤范围的大小, 选用双氯芬酸钠凝胶 (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 g涂于患处, 并轻轻摩擦, 3~4次/d, 每天总量≤30 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平均总费用及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平均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慢性软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尤为常见, 作为临床多发病种, 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 进而可明显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的精神带来挥之不去的困扰与痛苦。慢性软组织损伤在临床上通常均表现为局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但发生于不同部位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往往又各有特点[1]。传统中医学对其认识目前均较为一致:软组织损伤即为筋伤, 跌扑损伤而致脉络破损, 离经败血久留而成瘀储寒留痛, 久病迁延失治则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 形成陈旧性伤痛, 进而难以自愈。现代医学认为, 慢性软组织损伤主要的病理机制, 是人体动态平衡失调, 即由于病变处肌肉与神经或肌肉与骨头的粘连, 使该组织器官在体内正常活动范围遭到破坏或限制, 人体在活动状态下不能维持某一组织器官在体内正常的力学状态造成动态平衡失调。该类疾病在临床上大多均是由于长时间的肢体不协调、高频率的运动而逐渐形成的, 短时间内往往均难以发现, 症状明显时大多均已经出现器质性改变。
发病广泛、治疗困难、迁延难愈三大特点使得联合国卫生组织把慢性软组织损伤列为目前世界上三大类疑难病 (癌症、心脑血管病、慢性软组织损伤) 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诊疗多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对症处理, 其临床疗效好及其便利携带的优点显而易见, 但该类药物存在诱发心血管事件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例如由于伐地考昔的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和其对心血管的不利影响, 促使其不得不在2005年4月全球市场的停药;而临床上所常用的塞来昔布则可能使患者并发严重的心血管血栓事件、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增加, 表明了目前临床上所常用的口服药物尚不能作为一种较为安全、可无限推广的治疗方法而应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疼痛治疗[2]。此外, 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应用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方法[3], 然而其诸多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事件极大地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临床上对其应用慎之又慎。而目前临床其他常用的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外用药物疗效均不尽理想, 而且临床价格相对较高不利于临床使用。
中药外用治疗骨与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的历史悠久。其剂型包括了中药加工制成的膏剂、酊剂和现代气压罐装的喷雾剂[4], 这些都是中医骨伤科外治疗法的特色。镇痛膏作为传统的外用剂型, 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剂方法和临床运用基础, 本研究通过剂型的改进及组方的合理搭配, 大大提高了其临床疗效, 若将其大量制备成成药, 则可方便携带使用, 这不但便于临床使用, 提高临床疗效, 更极大地降低了药物费用。
本研究的镇痛膏方药中, 威灵仙、透骨草、地龙等具有祛风胜湿、舒筋通络之功效, 大黄、乳香、没药、川芎、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以通络止痛, 制川乌、制川乌、白附子、细辛等药物具有温经通络之功效。诸药合之, 共治慢性软组织损伤之伤筋疾病。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 多味中药经有效混合加工后所达到的功效, 常常并不能以单味中药之性味主治进行叠加所能解释, 本研究中所用中药药味达24味, 方中药味较多, 其药物之选择、用量之大小仍应进一步经反复应用及实验室进一步验证以达到其最佳配伍, 以便于其更好服务于临床。
本研究中应用镇痛膏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而其不良反应及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镇痛膏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 为一种新型、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临床治疗手段,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文兵, 任伟.慢性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现状及进展.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6) :225-227.
[3]Andres BM, Murrell GA.Treatment of tendinopathy:what works, what does not, and what is on the horizon.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 466 (7) :1539-1554.
慢性损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72例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 男47例, 女25例;年龄17~70岁;ISS创伤评分为6~58分, 其中≤16分61例, >16分11例;车祸伤50例, 坠落伤9例, 挤压伤6例, 刀刺伤4例, 爆炸伤3例;腹部闭合伤46例, 腹部开放损伤26例;入院时轻度休克29例, 中度37例, 重度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为0.5~22h。
1.2 损伤部位
腹内损伤情况:肝脏损伤29例, 后腹膜血肿20例, 脾脏损伤34例, 胰腺损伤12例, 胃损伤18例, 十二指肠损伤13例, 小肠损伤45例, 肠系膜血管损伤13例, 结肠损伤10例, 肾损伤9例, 膀胱及输尿管损伤6例, 膈肌损伤4例。腹外损伤情况:颅脑损伤33例, 胸部损伤31例, 心脏损伤5例, 脊柱损伤28例, 骨盆及四肢损伤30例。
1.3 方法
1.3.1 入院处理
对所有患者迅速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及诊断, 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观察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压, 控制活动性出血, 并作好术前准备。
1.3.2 手术
72例均破腹探查, 按顺序对损伤情况详细检查, 对ISS评分≤16者61例进行了Ⅰ期确定性手术;对严重损伤ISS>16分者11例参照DCO标准实施分期手术。对有脑外伤手术指针者进行开颅手术, 对心脏血管损伤者进行开胸心脏血管修补, 对脊柱损伤者进行椎体减压及固定术, 对骨盆及肢体骨折者进行复位固定, 对肝损伤者进行修补及填塞, 对腹膜血肿进行血肿清除及填塞, 脾损伤者视损伤程度采取切除及修补, 胰腺损伤采取清创引流、空肠吻合、胰体尾切除, 胃肠损伤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修补、吻合、切除、重建等。Ⅰ期手术止血均成功。
1.3.3 严重损伤者处理
首先采取应急简化措施, 待症状改善后, 再行Ⅱ期确定性手术。11例严重损伤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pH<7.3;体温<35℃;凝血功能障碍PT>16s, APTT>50s或>正常50%;创伤出血多, 输血量>10U;术中或复苏过程中循环不稳定;创伤部位有:严重肝损伤、后腹膜血肿破裂;内脏高度肿胀, 无法关腹。
1.3.3.1 应急简化措施
(1) 止血:用大纱条带绷带填塞, 血管损伤侧面修补、结扎、暂时性腔内插管分流等。 (2) 防止污染:单纯肠管损伤可缝合修补, 但复杂的肠管损伤应先用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两端。结肠穿孔可行结肠造口或外置。十二指肠、胆道、胰腺损伤放置外引流, 胆道可行胆囊造口引流, 输尿管损伤应插管引流, 膀胱损伤经尿道或耻骨上置管引流。 (3) 简化手术:暂关闭腹腔, 无明显张力应果断终止手术, 用巾钳钳夹, 单层联合缝合皮肤。本组4例组织水肿、张力高, 用修复材料填补腹壁损伤, 用塑料膜覆盖, 再外贴塑料膜并闭合腹腔。
1.3.3.2 ICU复苏
术后进行体温、PT、APTT、pH值动态监测。 (1) 复温措施:不暴露患者, 用电热毯、空调调节病床及室温, 输液经过静脉加热器加热; (2) 纠正凝血障碍:快速补充凝血因子, 使PT、APTT恢复; (3) 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 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浆与晶体液体按比例输入; (4) 通气支持:氧气吸入, 保证血氧饱和度>90%。保证组织充分灌注, 纠正酸中毒, 将氧输送 (DO2、VO2) 增加到最大限度[2], 但脑水肿患者注意脱水。使动脉血气维持在pH 7.35~7.45, PaCO2 35~45mmol/L, HCO2 22~27mmol/L。本组11例实施DCO的患者均渡过复苏期。
1.3.3.3 实施确定性手术
(1) 去除堵塞物:准备止血药与器械, 以盐水渗湿填塞物及周围组织, 缓慢去除, 有小剂量出血及渗血可采用压迫、电凝、局部用止血药等方法; (2) 探查与重建:沿创伤道细心探查, 如Ⅰ期手术未处理好者给予重新处理, 重建的顺序遵循先血管再泌尿系统、后胃肠道, 避免高危重建; (3) 关闭腹腔:腹腔无张力进行Ⅰ期缝合;如张力明显、组织水肿, 则先用大网膜或可吸收材料覆盖内脏表面, 再用修复材料与筋膜缝合, 填补腹腔缺损, 缝合皮肤, 后期再处理切口疝或完成重建。
2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均行腹部探查术, 临床治愈68例 (94.44%) 。11例严重腹部损伤实施DCO者, 止血均成功, 行Ⅱ期计划性手术。Ⅱ期手术后, 出现肝脓肿1例, 胆瘘2例, 膈下感染1例, 经抗炎及引流痊愈;1例因胸部严重创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 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发生脑疝死亡, 2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
3 讨论
DCO已经成为处理创伤外科危重患者的重要策略。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DCO, 可降低严重创伤的病死率[3]。首次手术, 是控制腹腔大出血、防止污染、避免体液及体热丢失的关键所在, 开腹后15min内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损伤控制。迅速用填塞、结扎、钳夹止血, 避免过度填塞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及关腹困难[4]。出血控制后, 通过缝合、修补、引流、造瘘控制污染, 迅速关腹是Ⅰ期简化手术的最后步骤。Parr等[5]强调, ICU复苏的目的在于避免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害。确定性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风险及病死率, 在患者的体温、凝血基本正常后, 最好是在出血停止、氧运正常、血流状态稳定、酸中毒纠正后, 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本组11例实施DCO者, 仅4例患者因创伤重, 在完成计划性手术后死亡。
DCO是近年来外科备受关注的治疗原则, 是复杂外科应急分期处理的一种理念, 要求做到既要有效控制原发损伤, 又要预防继发性损伤。DCO的目的是挽救生命, 分阶段性救治的策略是快速进行创伤止血及防止污染, 进行生理复苏, 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消耗, 为计划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以逆转伤者死亡。在临床中很多严重多发伤患者可以按常规手术处理, 不需要采取DCO方式, 但当损伤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内环境严重紊乱、表现为致死三联征[6] (体温不升、凝血机制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者, 长时间的手术及麻醉会加重患者的损伤, 而DCO是终止致死性三联征恶性循环、恢复患者的创伤应急储备、提高再手术的耐受力的最佳手段。因此, 在创伤早期综合治疗的过程中, 严格实施损伤控制操作规程, 可以达到减少创伤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的治疗目的。
摘要:对72例腹部损伤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 按照ISS创伤评分, 对ISS评分≤16的患者实施Ⅰ期确定性手术, 对ISS评分>16的患者参照损伤控制原则, 采取分期处理:应急简化手术、ICU复苏、实施Ⅱ期确定性手术。72例腹部损伤患者均进行了剖腹探查术, 临床治愈68例 (94.44%) 。对11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应急简化手术处理止血均成功, 行Ⅱ期计划性手术;术后出现肝脓肿1例, 胆瘘2例, 膈下感染1例, 经抗炎及引流痊愈;4例患者死亡。
关键词:严重腹部外伤,损伤控制手术,救治
参考文献
[1]Ston H H, Strom P R, Mullins RJ.Manageme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 1983, 197:532-535.
[2]Sacci BH, Surerman HJ, Ivatury RR, et al.Abdominal compartmcnt syn-drome[J].J Trauma, 1998, 45:597-609.
[3]Walker, Criddl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J].Am J Crit Care, 2003, 12:367-371.
[4]Brasel KJ, Ku J, Baker CC.et al.Damage control in the critically ill andinjured patient[J].New Horiz, 1999, 7 (4) :73-86.
[5]Parr MJ, Alabdi T.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Inju-ry, 2004, 35 (7) :713-722.
慢性损伤 篇11
慢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压痛,结节条索感,功能受限,常发生于颈、肩、腰及膝部等部位,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称慢性软组织损伤属于“筋伤”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营卫不和及气血不足三型。对于此病的治疗,中医大家有各种不同的论述和方法,通过检索、查阅、研究多年来与慢性软组织损伤相关的中西医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当人体局部软组织损伤形成增厚、粘连、水肿和无菌性炎症致痛物质,刺激骨骼肌骨膜附着处的敏感末梢神经出现疼痛反应时,远离损害部位的穴位治疗显得力不从心。中医的经络和穴位不能直观的看到其物质存在,并缺少对肌肉解剖的描述。而西医的影像检查,直观反映骨结构形态异常压迫神经致痛,但忽视骨骼肌、肌腱和筋膜病变所致,使其治疗由简单演为难治。我们认为,临床中应该尊重病灶无处不在的事实,重视患者病情真正的诉求点,故拟从中医外治方法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通过总结前人经验,集百家之长,我们推出了一种新的推拿手法——拳弹压法,即以双手2、3、4、5指掌背面形成作用平台,置于所要施术部位逐渐用力加压弹拨,间断而缓慢地着力,弹压到深层肌肉组织时压而不动,提时则轻快,一起一伏,反复施术数次。其特点是压力大、时间长,且力量深透至深层肌肉组织或骨膜。该法运用整体观念,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和身体的动态评估等,搜索骨骼肌骨膜附着处隐性和显性的痛点,对软组织损害的诊断细化到肌肉的细节。具有放松肌肉,解除局部疲劳和深层肌肉组织痉挛的作用,能调节气血,促进气血流动,达到“松而不痛”和“通而不痛”之功效;同时通过手法对病灶做有规律的物理运动,可以激活机体细胞和自主代谢能力,吐陈纳新,改善和重建机体环境,从而解除病痛。经临床运用观察,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1)病例选择;(2)病例来源:病例来源于玉溪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和住院病人。(3)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内容拟定。①可有外伤史、劳损史或受凉史; ②局部软组织疼痛、肿胀、压痛、条索感或节节、肌肉紧张或痉挛、功能受限; ③临床体查、X线摄片或CT检查排除骨性病变、血管神经损伤、肌腱断裂、严重复合伤及全身性疾病。(4)納入标准:对于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20-60岁之间的患者,均可纳入本研究。(5)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脑、肝、肾病患者;②有合并骨折的患者;③有急慢性感染、结核及恶性肿瘤者;④同时使用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者;⑤未按规定治疗和用药者,资料不全者。
1.2实施方法:(1)病例分组及病例数:根据不完全随机分组法,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将80例合格受试肩背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拳弹压法组)40例、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40.33岁。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40.25岁。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肩背痛患者性别比较
注:本表采用ⅹ2检验和方差分析
经X2检验 X2=0.205 P=0.651>0.05 两组肩背痛患者性别没有明显差异。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x-±S),见表2。
表2两组肩背痛患者年龄比较
经t检验 t=0 P=1.00>0.05 两组腰痛患者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如上表。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手下触感评分、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4、5。
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x-±S)
经t检验,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表4治疗前两组患者手下触感评分比较(x-±S)
经t检验,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手下触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表5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评分对比(x-±S)
经t检验,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1.3治疗方法:因病情与患者的营养、心态、年龄、体质、病程、病情、文化、职业、生活习惯、健康观念和所处的环境等有关,观察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健康教育与引导。
1.4治疗组:以拳弹压法进行治疗,一天一次,每次施术20分钟,10次一疗程,每一疗程结束间隔2天,连续观察两个疗程。
拳弹压法动作要领:①以双手2、3、4、5指掌背面形成作用平台,置于所要施术部位逐渐用力加压弹拨,间断而缓慢地着力,弹压到深层肌肉组织时压而不动,提时则轻快,一起一伏,反复进行。②用力方向应垂直于施术部位,用力由轻到重,缓慢加压至深层肌肉组织后突然弹起;③加压用力时医者双手臂绷直,用身体的重量垂直用力。施术时须注意,不可突发暴力,力度以能耐受为度,作用于背部时,不可在吸气末按压背部,以免造成损伤。胸壁软肋处禁用。
1.5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手法可选用一指禅推法、滚法等手法操作。一天一次,每次施术30分钟,观察疗程同对照组。
1.6病情分级评分标准与疗效评定标准:(1)观察项目及评分:疼痛计分:按Budzynski等人提出的当前国内外较常用的定量分析法之一:6点行为评分法(The 6-point Behavioral Rating scale,BRS-6),对疼痛进行测定,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具体方法如下:将疼痛分为以下6点(0~5分):①无疼痛为0分。②有疼痛但可以被轻易忽视,1分;③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日常生活,2分;④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3分;⑤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的日常生活均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活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4分;⑥有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要休启、或卧床休息,5分。(2)肿胀或条索结节感:无,记0分;局部,记1分;肿胀遍及关节周围或条索结节感较多,记2分;严重,肿胀有波动感且高于皮肤1cm以上或条索结节多且大,记3分。(3)功能受限:无功能受限,记0分;完成功能时有轻度受限,记1分;因疼痛只能部分完成功能,记2分;不能完成功能,记3分。
1.7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如下:
计算治疗后总分下降幅度公式:总分下降幅度=(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痊愈:临床观察总分为0分;
显效:临床观察总分下降≥70%;
有效:临床观察总分下降>30%,且<70%;
无效:临床观察总分下降≤30%。
1.8结果分析:于治疗前与第二个疗程后分别对疼痛、触感、功能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单项疗效评分,并且分别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及治疗效果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治疗后疼痛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6。
表6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的比较(x-±S)
1.9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触感评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两组触感有明显差异,见表7。
表7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手下触感评分的比较(x-±S)
1.1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 ,见表8。
表8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的比较(x-±S)
1.11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手下触感、功能评分的比较: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即治疗组差值均数>对照组差值均数,说明治疗组(拳弹压法)治疗方法对软组织损伤的疼痛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组(传统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见表9。
表9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改善比较(x-±S)
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手下触感改善差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即治疗组差值均数>对照组差值均数,说明治疗组(拳弹压法)治疗方法对软组织损所致肿胀改善优于对照组组(传统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见表10。
表10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手下触感改善的比较(x-±S)
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存在明显差异,P<0.05,即治疗组差值均数>对照组差值均数,说明治疗组(拳弹压法)治疗方法对软组织损伤所致功能受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传统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见表11。
表11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的比较(x-±S)
1.1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比较:两组肩背痛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经X2检验 u=4.114 p=0.043<0.05 两组肩背痛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統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2。
二、 结论
治疗组(拳弹压法)、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两个预设的观察组治疗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疼痛、手下触感及功能评分在治疗后,均存在明显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P <0.05。研究表明:拳弹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对肩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均有明显治疗作用,且拳弹压法在减轻疼痛、改善局部组织损伤、促进功能恢复方面要优于单纯使用传统推拿手法。
三、讨论
现代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1]:软组织损伤主要是受损组织的炎症反应,血管活性物质和组织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和酸性产物的积聚,使损伤局部发生一系列微循环变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张力下降,血流缓慢甚至淤滞,从而加重炎症病变。张兰亭等[2]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目的就是恢复肢体功能。明•薛己《正体类要》主要论述了慢性损伤的辨证论治,通过内治法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筋骨的外在损伤,“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蜡疗和热敷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把历代的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李建民[3]的骨盆矫正压揉法走出了经络的点与线,通过对病区所属肌肉施行压揉,即可调整肌肉的整体平衡,改变骨关节结构的排列无序和紊乱。同时,调整紧张僵硬的筋膜和韧带,为骨连接松绑,使其回到咬合位。宣蜇人专家[3]创立了软组织疼痛源于椎管内、椎管外和椎管内外混合型三种病因学说,准确鉴别类型,就能明确手法、针具和刀具各自的适应症。椎体病创始人刁文鲳[4]认为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运用适当的手法产生有用功,可转化为各种能量,对失常的信息加以调整,从而使病变脏器康复;同时,手法可使肌肉间的力学平衡得以恢复,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作用。美国的詹姆斯•克莱和戴维•庞兹[3]将解剖学与治疗学结合,提出躯体表面的病变与内脏功能障碍以及病变相互影响的作用和关系。对软组织施行手法操作来解决人体疼痛、功能受限和脏腑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空前发展。
中医采用传统推拿手法作用于患部,使局部发生不同的形态变化,选择合适的动力形态手法,改变损伤组织及肌纤维的形变,使之恢复原状和功能。研究证明: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手法作用力的方向,手法的压强以及手法的感应,都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6]。我们采用的拳弹压法除了具备传统推拿手法的特点和优势,还具有以下创新点:
(1)拳弹压法以双手2、3、4、5指掌背面形成作用平台,既增加了力的作用面积又提高了力作用的平面效果,再配合轻柔施力,对于慢性的软组织损伤出现的肌紧张和痉挛有明显的松解作用。
(2)拳弹压法作用于患部的过程中,施术者逐渐加力,其作用力方向垂直患部,配合适当施力,故可透至皮下肌肉、韧带、挫伤软组织;同样,以平面作为作用平台,垂直加大施力,可以改善深层受损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增粗、变硬、粘连的情况。
(3)拳弹压法不同于传统推拿手法的施力均匀,其手法要领特点之一是逐渐加力,在这一过程中,施术者既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又对患者症状进行了经验性的评估。
(4)传统推拿手法在治疗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施力大小来改变力的作用效果,而拳弹压法在单一动作的完成中就可以通过改变接触时间来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可以大大缩短单次治疗时间,从而缩短疗程。
(5)拳弹压法作为一种新的推拿手法,是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前人经验,集百家之长创立的新概念手法。该法克服了传统推拿手法中施治时间长,操作复杂,治疗过程中患者较痛苦等缺点,在临床应用中,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和疗程,从而缩减患者治疗费用,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肯定。
我们将继续遵循“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中医发展原则,在中医推拿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解剖运动力学,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拳弹压法的临床操作技法,积极促进该手法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伟国,章建华. 中医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实验研究进展.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1):51-54.
[2]张兰亭,田培玖,刘金贵.骨折与练功.黑龙江医药,1979;(05):33-36.
[3]宣蜇人,椎管外软组织劳损性腰腿痛并发下肢瘫痪(两例报告).颈肩腰痛防治通讯,1983;(01):2-5
[4]刁文鲳.中医刁氏脊椎病论症四归椎诊断标准. 全国脊诊整脊技术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论文集,2006.
[5]詹姆斯.H.克莱,戴维.M.庞兹.《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1.1.
慢性损伤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入院时均经CT扫描及临床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4例;年龄9~70岁, 平均年龄34.8岁。伤后至我院就诊时间为20min~12h, 患者颅脑损伤原因:道路交通事故损伤42例, 摔伤18例, 殴打致伤12例, 其他损伤原因8例。损伤类型:原发脑干损伤15例, 脑挫裂损伤26例, 颅底骨折15例, 颅内血肿15例, 硬膜外血肿6例, 硬膜下血肿3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情况:合并肺、胸、肋骨骨折者24例, 合并肝、脾破裂者17例, 合并颈、腰椎压缩性骨折者20例, 合并骨盆骨折者并发急性肾病者10例, 合并四肢骨折9例, 有23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休克。患者入院时GCS计分均为7分以下, 其中3~5分38例, 6~7分42例。
1.2 方法
本组80例患者入院时均对其病情作出全面诊断,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病情发展趋势。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立即实施常规的抢救措施:包括输液、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辅助通气、脑氧摄取率的监测、吸氧、吸痰、止血、止酸、抗感染、亚低温治疗等治疗。实施个体化抢救方案, 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介素 (IL) -12、白蛋白、血红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80例患者中单独行颅脑手术8例, 行开颅血肿清除、脑挫裂伤灶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手术有68例, 胸腔闭式引流20例, 肝、脾修补或切除16例, 椎板减压术18例, 骨折复位内固定22例。保守治疗12例。同时术后注重综合治疗。
1.3 评价标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CS) 标准判定:恢复良好:患者能正常进行社交活动, 可能有轻度持久性遗患。中等残疾: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上均能独立, 但仍有残疾的一种预后, 可表现记忆或性格改变、轻度偏瘫、吞咽困难或重要的颅脑神经麻痹等。严重残疾:因患者认知行为或躯体上的残疾, 包括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 病人24h需要人照顾。植物状态:是指反应性降低但有觉醒为特征的一种持续状态, 患者可有睁眼、吸吮与局部运动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 15.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抢救结果
80例患者经临床综合针对性地抢救后得到有效治疗, 其中5例由于病情过重救治无效, 他们的GCS值均为3。恢复良好者61例 (76.25%) , 中度残疾者10例 (13.75%) , 重度残疾者3例 (3.75%) , 植物状态者1例 (1.25%) 。恢复良好的61例例患者中有7例轻微意识障碍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表1) 。
2.2 80例患者救治前后各生化指标结果 (表2)
注:与救治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的观察, 死亡率仅为6.25%,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各生化指标也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得益于快速准确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 开始抢救时应对病情作出及时准确判断,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诊断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尤其是明确脑、胸腹部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这样以有利于重点救治, 减少死亡, 为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也有研究表明伤后1h为颅脑损伤救治的黄金时间, 50%的患者在此阶段可以挽救生命。本次分析对白蛋白、血红蛋白、IL-12的监测有着一定的意义,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外周血中IL-12水平在损伤早期升高的程度与GCS评分成反相关系且与合并其他器官损伤程度或死亡有一定关系。
准确诊断是救治过程关键的一步,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还应判断有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脑损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问诊和体检都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不可忽视对其他部位的系统检查, 对于重症昏迷或休克者可利用辅助检查来了解其他部位的合并伤情况, 以提高诊断率。对于脊柱、四肢及骨盆的骨折, 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胸腔穿刺、胸部X线检查对胸部损伤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B超、腹腔穿剌在诊断腹腔脏器损伤方面有重要作用。以上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再结合病史、体征等, 可作出全面并且较为准确的诊断, 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学者报道, 脑广泛性或某些特殊部位损害时可以出现肾功能损害, 本次调查的骨盆骨折并发肾疾病10例中有6例恢复良好。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者既有颅脑外伤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 伤情较重, 变化较快, 救治时矛盾多, 常常顾此失彼, 导致不良后果。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各系统损伤的特征, 科学合理地运用治疗方法。原发伤经手术或其他抢救措施处理后, 重要器官功能的紊乱以及多次手术造成的组织破坏、缺氧、失血等一系列继发损伤的打击, 如不及时纠正可能使已经稳定的伤情再度恶化, 因此术后需采取ICU监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有文献报道单纯颅脑损伤发生休克者仅占1%~2%, 而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可达25%~55%, 本次调查80例中出现23例, 占28%。休克原因一经明确, 首先抗休克治疗, 不应考虑脑水肿而单纯强调限制补液。若休克没有得到控制就盲目开颅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而对于没有休克的重要器官损伤或损伤较轻的患者, 应该以救治颅脑损伤为主。此次研究方法同时也采取了脑氧摄取率的监测, 由于脑氧摄取率的监测与颅脑其它监测方法相比更能准确地反映脑循环状态, 传统的脑灌注压和颅压内监测的监测, 因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 其可信性比较低。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若脑细胞缺氧6min即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过程应该把握重要环节之一。总之, 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虽然病情复杂, 治疗较为棘手, 但只要我们重视早期诊断, 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和原则, 注重术后的综合治疗, 则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或减少致残率。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综合救治后按GCS标准分级:恢复良好61例 (76.25%) , 中度残疾10例 (13.75%) , 重度残疾3例 (3.75%) , 植物状态1例 (1.25%) , 死亡5例 (6.25%) 。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介素 (IL) -12、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及时对病情作出准确诊断, 把握临床急救顺序和原则, 注重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治疗, 抢救前后全面准确衡量患者病情, 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其他器官损伤,抢救
参考文献
[1]王自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其他器官衰竭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0, 28 (2) :51~52.
[2]闫晓明.亚低温在重度颅脑损伤中治疗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10) :628.
[3]邵凤珍.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重型颅脑损伤10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
[4]王容州, 斯建中.重度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8, 10 (6) :363.
[5]李泽, 宋炳军, 张志银, 等.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80例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10)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