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精选9篇)
慢性炎症 篇1
慢性咽喉部炎症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好发于成年人, 病程长且症状易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其致病因素很多, 有局部、全身及精神因素等方面。其中反流性食管炎为其重要病因之一, 常被耳鼻咽喉科医生忽视。我科于2009年8月-2011年8月间对85例慢性咽喉炎伴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来我科门诊并经胃镜检查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慢性咽喉炎患者85例, 其中, 男29例, 女56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41.6岁, 病程6个月~30年。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5例, 男19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42.5岁;对照组30例, 男1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41.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8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临床表现: (1) 咽部异物感、烧灼感、阻塞感、咽干咽痒、刺激性干咳、吞咽疼痛; (2) 喉部有声音嘶哑、发音疲劳、喉痛等; (3) 咽部检查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或毛细血管扩张, 咽后壁及舌根淋巴滤泡轻度增生; (4) 喉部有会厌、披裂及梨状窝慢性充血水肿、肥厚、溃疡, 声带慢性充血水肿、可伴有溃疡、息肉、小结等。以上症状、体征符合慢性咽喉炎的诊断。85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临床表现: (1) 反酸、嗳气、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及胸骨后烧灼感等; (2) 胃镜检查示:患者食道均可见点状及条状充血, 部分患者食道可见溃疡、糜烂, 可以临床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1]。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55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 2次/d[2];吗丁啉 (多潘立酮片) 10mg, 3次/d, 连续服用8周;加用金噪利咽丸6g, 2次/d, 银黄含化片等常用治疗慢性咽喉炎的药物治疗4周。对照组30例给予金噪利咽丸、银黄含化片等常用药物治疗, 疗程同治疗组。治疗期间均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动态喉镜和胃镜, 观察两组的疗效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判断: (1) 痊愈:症状消失, 动态喉镜下见溃疡及肉芽消失或黏膜充血、水肿及肥厚等体征消失, 胃镜下食管黏膜无充血及糜烂完全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动态喉镜下见咽喉部体征明显好转, 胃镜下病灶面积明显减少或较治疗前有改善。 (3)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动态喉镜下见咽喉部体征无明显改善, 胃镜下病灶无改善或加重。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
注: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 (P<0.05) 。
3讨论
慢性咽喉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 发病因素多种多样, 主要与局部炎症的反复刺激、嗜烟酗酒、粉尘或有害气体刺激及辛辣食物有关。近几年来, 慢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虽然有关胃食管反流病引起慢性咽喉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引起食管外咽喉、气管症状可能是胃酸-胃蛋白酶直接刺激咽喉、气管黏膜和迷走神经造成机体的反应 [3], 也有可能是胃酸反流作用直接刺激后损伤咽喉及气管上皮从而诱发炎性因子释放引起, 一些患者虽然无咽喉黏膜的病理改变, 但咽喉异物感症状明显, 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系[4]。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以及诊断方法的进步, 证实越来越多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同时伴有慢性咽喉炎。所以对于耳鼻咽喉科医师而言, 除了正确认识慢性咽喉炎外, 还应注意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病伴发, 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咽喉炎可以加重胃食管反流病, 而后者也可以影响慢性咽喉炎。
张晶[5]认为慢性持续不愈的咽喉炎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占34.6%, 伴反酸、胃烧灼感等典型消化道症状的仅占9.2% 。胃食管反流病时长期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喉部可引起反流性喉炎、喉接触性溃疡及肉芽肿、阵发性喉痉挛、咽异感症等。因此认识到慢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后, 对慢性咽炎的治疗注入了新的理念,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动力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同时给予含片、中成药等治疗慢性咽喉炎。经1个疗程的综合治疗后, 大多数患者咽喉部症状、动态喉镜所见及胃镜检查等均得到明显改善或缓解, 总有效率达89.1%;而对照组仍采用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其总有率仅为73.3%, 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慢性咽喉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密切。综上所述, 对慢性咽喉炎患者应仔细询问上消化道疾病的有关症状, 对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 在治疗慢性咽喉炎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从而使慢性咽喉炎的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咽炎
参考文献
[1]王秋萍.胃食管反流与咽喉部炎症 (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8, 23 (4) :219-220.
[2]朱珠, 蔡乐.质子泵抑制剂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 (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5, 7:81-90.
[3]王晓巍, 道风.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咽喉炎 (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55.
[4]Akman C, Riviello JJ, Madsen JR, et al.Pharyngeal dysesthesiain fraetory complex partial epilepsy:new seizure or adverseeffect of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J) .Epilepsia, 2003, 44 (6) :855-857.
[5]张晶.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喉炎98例临床分析 (J) .临床内科杂志, 2006, 23:298-299.
慢性炎症 篇2
我们的身体对外界刺激会产生防御性应激反应。简单说,肌肤慢性炎症就是肌肤为了对抗刺激而启动了应激机制,因此而产生炎症。虽然这种炎症是肌肤的自然反应,但也会损害健康细胞,如果肌肤长期处于“发炎”状态,日积月累,最终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
你的肌肤“发炎”了吗?
原本水油平衡的肌肤变得很容易干燥、紧绷:不是敏感性肌肤却常常过敏,肌肤容易泛红;
明明睡前没有饮水,眼周和两颊却很容易浮肿;
很容易形成色斑、痘印,且形成后很难消退:
很好的保养品,使用一段时间后却效果平平:
肌肤过早出现细纹、表情纹、甚至皱纹:
毛孔粗大松弛,呈水滴形。
以上7项,如有4项以上与你的情况相符,你的肌肤很可能已经遭受“炎症”侵袭了!
慢性炎症导致的肌肤问题
导致色斑、毛孔粗大、红血丝、纹路、浮肿这些肌肤问题的原因看似各不相同,其实都可能是肌肤慢性炎症犯下的“罪行”。
色斑研究表明,色斑部位的炎症细胞比没有色斑的部位更多,说明炎症会导致黑色素细胞活跃,分泌更多。因此,患上慢性炎症的肌肤更加容易产生色斑,并且特别不易消退。
毛孔粗大炎症状态下的肌肤油脂分泌更为旺盛,一般控油产品虽然可以一时控制油脂分泌,但皮脂腺始终处于“非正常”状态。因此,不仅恼人的痘痘“源源不断”,被油脂和污物填满的毛孔也会被撑得越来越大。
红血丝红血丝通常被认为是“皮肤薄”导致的,其实是真皮层中毛细血管扩张、破裂引起的,而发生于真皮层的炎症与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脱不开干系。
细纹肌肤炎症所引发的免疫细胞会损害健康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而肌肤自我修复功能会随着年龄逐渐下降,当胶原蛋白的流失与弹性纤维的断裂无法修复弥补时,肌肤就会产生纹路。
浮肿产生浮肿除了饮水过多,还有可能是肌肤的循环系统“效率低下”导致水分无法排出,而肌肤炎症引发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正是罪魁祸首之一。
解密慢性炎症的透因
你可能会疑惑,一直以来保养都非常用心,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肌肤怎么患上慢性炎症?其实,肌肤慢性炎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年龄增长、外界环境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里压力过大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肌肤造成刺激,导致炎症产生。
想要远离肌肤炎症,就别这么做:
防晒功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所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不佳,烟尘多,很少能看到蓝天:
工作忙碌,加班是每日天的必修课,周末也不例外;
心里压力大,常焦虑,有时会因此失眠:经常外食,吃油炸食品及快餐的频率比较高;生活不规律,熬夜时常与咖啡为伴;
照镜子时经常愁容满面,缺乏幸福感;
有吸烟的习惯,或长期生活在二手烟中:
有饮酒的习惯,不管是应酬还是借酒消愁。
SOS抗炎急救
如果肌肤正处于发炎状态,日常护理时先不要急于解决已产生的肌肤问题,只有炎症得到缓解,才能进一步改善由炎症引发的肌肤问题。但肌肤慢性炎症成因复杂,要想摆脱肌肤炎症,一定要做好长期“抗炎”的准备。
镇定舒缓炎症
一旦确定肌肤出现炎症,要先以舒缓发炎肌肤为主。如同生病期间不宜大鱼大肉一样,此时最好简化日常护肤程序,以最基本的清洁—保湿—滋润为主,让肌肤慢慢度过“发病期”。应尽量减少功能性产品的使用,暂停美白、抗皱工作,选择适合敏感肌肤使用,能帮助镇定舒缓肌肤的保养品,给“病中”的肌肤最温和的呵护。当炎症得到充分舒缓后,再选用带有修护功效的护肤品。舒缓推荐
修复受损肌肤
肌肤患上慢性炎症多与内外环境刺激有关,减少刺激自然可使炎症消退,并减少再次复发的可能。无论冬夏,做好防晒、减少紫外线侵害的同时,要选择成分安全且不合防腐剂的活性健康化妆品(俗称“药妆”)或天然成分的保养品,给肌肤以最自然、零伤害的滋养调理,慢慢恢复其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自由基也是导致肌肤产生炎症的“元凶”之一。所谓自由基,就是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光、热、辐射、微波等刺激都能导致自由基的生成,进而给肌肤带来损伤。因此在日常保养中加入具有抗氧化功效的保养品,也是对抗肌肤慢性炎症的有力良方。
肌肤发炎状态相对严重,且不限于之前列举的肌肤问题,建议向专业皮肤科医师咨询,针对个人肌肤状况确定问题,使用药物及时治疗。
慢性炎症 篇3
据本次论坛的科学组委、南京军区上海临床肝病研究中心主任陈成伟教授介绍:“Falk论坛是由Falk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围绕肝胆和胃肠疾病,每年轮流在世界各地举办,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74期,累计共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超过10万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其特点是,演讲专家来自各国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虽然本期全部费用由Falk基金会和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资助,但无任何附加条件,更不专门宣传推销其产品;大会学术议题的选择、研究内容的确定,完全由独立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因此,Falk论坛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公信力强,为学术界和医药企业界的规范合作、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典范,值得称道。”
据记者了解,创立于1978年的Falk基金会作为一家非盈利性科学基金会,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以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其中Falk论坛就是由其举办的久负盛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在北京举办的第174期论坛由来自美国、欧洲和国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就肝脏和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合理诊断和治疗,分主题进行了专项讨论,并针对最重要的研究和成果进行总结。其中,针对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关注于IBD的病理生理、诊断以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而在慢性肝病方面,则侧重于慢性肝炎、慢性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癌的诊治进展。
我国被称之为肝病大国。近年来,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及肝癌等肝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一类疾病。其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居各种传染性疾病之首,且发病率逐年增长。此外,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原因,脂肪肝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个常见肝脏疾病。
本届论坛的科学组委、北京地坛医院的成军教授认为,就肝病而言,现在比较乱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比如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如果不经过及时、正确的抗病毒治疗,5年生存率只有14%,而采取抗病毒治疗以后,生存期能延长5年,这是一个显著的提高。因此,对于各类有病毒复制临床证据的慢性肝病,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来教授强调,丙型肝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丙型肝炎的诊断很简单,治疗非常规范,全世界都统一。只要通过规范的治疗,就有50%~80%的患者可以完全治愈。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沈锋教授阐述了肝癌肝切除术预后的预测及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问题。他说,如何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精准地预测预后并有效预防复发,已成为肝癌外科治疗中的研究重点,更是难点。
另据了解,关于本次论坛的另一主题———炎症性肠病(IBD),尽管目前国内尚无其流行病学调查报道,然而近10年来有关临床报道及系统研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的IBD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IBD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巨大改善,不过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届论坛的科学组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欧阳钦教授提出了“内外科密切合作,提高救治水平”的观点。他说,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手术的问题,要确定手术时机,或者要确定一个病人该不该做手术,内外科医生的合作非常重要,一起观察和治疗,共同确立手术的指证和手术时机,可以提高整体救助水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玉兰教授论证了炎症性肠病在中国增加的原因,并提出除了遗传基因等因素外,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论坛特别关注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尤其是比较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这为今后深入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品津教授介绍,在今后二至三年内,我国炎症性肠病学将重点解决我国IBD的流行病学、小肠内镜检查技术及放射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规范、IBD病理学诊断的规范、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研究、IBD的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的研究等。
上海长征医院的缪晓辉教授认为,本次论坛的主题将肝肠“联姻”,很有创意。过去的诸多会议,习惯于将肝胆胰脾“四脏一家”,食管和胃肠则“另立门户”;而本次论坛尊重了肠肝在生理和病理上互相影响的科学事实,讨论过去被人为分家的两大类器官在疾病学上的关联性,颇具新意。
慢性炎症 篇4
【关键词】生物反馈技术; 慢性前列腺炎症; 性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69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17-02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4例慢性前列腺炎症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从而探讨应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症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症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4例慢性前列腺炎症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2例。研究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21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1.8岁,病情分类情况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为5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为10例、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为7例,性功能障碍情况为不同程度的性欲下降患者18例、不同程度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9例、性快感障碍6例、射精障碍13例;研究组患者中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20至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7±1.6岁,病情分类情况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为4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为9例、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为9例,性功能障碍情况为不同程度的性欲下降患者19例、不同程度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10例、性快感障碍7例、射精障碍1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使用药物为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乳酸司帕沙星,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20453。患者服用剂量为每天0.2克,连续治疗六周。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与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技术治疗,使用加拿大Laborie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UROSTYM牌生物反馈治疗仪,型号为Version2.0USA型,此生物反馈治疗仪本身带有直肠探头。将治疗仪本身配置的软件安装在电脑中,并将生物反馈治疗仪与电脑相连,同时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将仪器自带直肠探头头部涂抹润滑油,之后插入患者肛门,插入时应旋转探头,待插入患者肛门约三分之二长度时,将电脑中已安装好的相关软件打开,点击出患者相关资料,之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刺激治疗。根据患者主观感觉,进行電流强度调节,从而调节对患者进行的电刺激强度,电流强度一般设置在10至20毫安范围内为宜,每次对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20分钟,治疗完成后取出探头。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药物与心理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国内外主流性功能评价表制定出符合本院患者的前列腺炎相关性功能障碍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应用此表进行评分。患者得分小于9分,则患者为无性功能障碍现象,即正常;患者得分在9至17分之间,可诊断为轻度性功能障碍现象;患者得分在18至26分之间,则可诊断为中度性功能障碍现象;患者得分在27至36分之间,则可诊断为重度性功能障碍现象。疗效判断标准:1. 治愈,经治疗后患者评分小于九分;2. 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由重度变为轻度或中度,或由中度变为轻度;3. 无效,患者经治疗后评分情况为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一。
由表一可知,研究组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8.18%,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男性疾病之一[1],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不尽、腰部疼痛、会阴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还可对其性功能造成一定障碍[2]。本文研究可知,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性功能障碍患者给予药物与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能够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一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情况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研究组22例6例14例2例90.91%对照组22例5例10例7例68.18%P值< 0.05参考文献
[1]王庭槐,耿艺介.混沌动力学非线性方法在生物反馈研究中的应用[J].自然杂志,2007,26(4):2232-2261.
慢性炎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1-56岁, 平均35.5岁, 均为非哺乳期及非妊娠期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病程长短不一, 病程短者二周, 长者超过1年。其中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经抗炎治疗后肿块消失, 追踪复查病情稳定。24例为单侧乳腺发病, 2例为双侧乳腺发病。病变部位多数位于乳晕下区或乳晕周围, 触诊有结节或肿块的16例, 14例患者出现炎症表现, 其中皮肤红肿6例, 皮温升高2例, 乳房疼痛9例。乳头溢液3例, 乳头凹陷4例, 伴有体表窦道者2例, 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多或增大的15例。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摄双侧乳腺内外斜位 (MLO) 及头尾位 (CC) 片, 使用GE Alpha RT乳腺X线摄片机和GE Senographe DS数字乳腺X线摄片机, 并对可疑肿瘤病例加拍局部加压放大片。
乳腺MRI检查使用Siemens Harmony 1.0T MRI机, 采用乳腺专用表面线圈。受检者俯卧检查床上, 使双乳自然悬垂于线圈的两个凹槽内。扫描序列及顺序如下: (1) 横轴面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I (FS-TSE) :TR9640ms, TE79ms, 层厚4mm; (2) 横轴面自旋回波T1WI:TR450ms, TE14ms, 层厚4mm; (3) 横轴面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使用脂肪抑制T1WI的3D-FLASH序列, TR5.13ms, TE1.92ms, 反转角12。, 层厚1.30mm。先平扫, 用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 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 (GdDTPA) , 剂量为0.1mmol/kg, 速率2.5m L/s, 继而用20m L生理盐水维持 (速率2m L/s) 。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立即连续5-7次重复扫描, FOV为320-340 mm, 部分患者进行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
所有病例的乳腺X线和MRI图像均由两位从事乳腺影像诊断五年以上的诊断医师共同讨论阅片。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2]对病灶的形态、边缘、边界等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MRI图像后处理, 取病变最高强化区为ROI进行分析, 利用相关功能软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SI-Time曲线) , 参考Kuhl分型方法[3]:曲线类型分为三型, 持续型 (I型) 和平台型 (Ⅱ型) 和廓清型 (Ⅲ型) 。
2 结果
2.1 X线表现
本组26例乳腺慢性炎症, 有X线征象异常者23例, 3例未显示异常, 阳性率88.5% (23/26) 。本组病例BI-RADS分类为2级3例、3级11例、4a级4例、4b级4例、4C级3例、5级1例。根据其X线表现, 可以分为4种类型: (1) 致密型:本组10例 (43.5%, 10/23) , 病变范围可局限某一处, 也可累及全乳;表现为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 均匀致密, 边界模糊, 与正常乳腺腺体无明显分界 (见图1) ;其中2例患侧乳房全乳密度普遍高于对侧, 4例伴有乳晕增厚, 相应脂肪层混浊3例;2例伴有乳头凹陷;乳头溢液1例;3例合并钙化;7例腋下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结。 (2) 结节型:本组4例 (17.4%, 4/23) 。乳腺内见边缘不规则小结节影, 密度稍高, 直径﹤1cm, 其中2例为多发, 大小不一;1例见腋下小淋巴结, 1例相应脂肪层混浊。 (3) 肿块型:本组5例 (21.7%, 5/23) , X线表现为腺体内见直径﹥1cm肿块, 可发生于乳腺任何部位, 中心密度高, 部分边界清楚光整, 部分模糊不清, 无水肿环。2例伴有乳晕增厚;相应脂肪层混浊1例;1例伴有乳头凹陷;乳头溢液2例;4例合并钙化;5例见腋下小淋巴结。 (4) 混合型:本组4例 (17.4%, 4/23) , 病变处结构不清, 若发生在乳晕处, 可见大导管区致密, 部分可见放射状索条影, 若在腺体内, 则可见小结节或可疑肿块, 局部血运丰富。1例伴有乳晕增厚;相应脂肪层混浊1例;1例伴有乳头凹陷;2例合并钙化;2例见腋下淋巴结。
图1-1侧斜位、图1-2轴位, 显示左乳外下方片状密度增高, 边缘模糊。
2.2 MRI表现
26例乳腺慢性炎症MRI都有异常表现 (见表1) , 平扫T1WI病灶呈低、等信号, 其中呈低信号的16例, 呈等信号的6例, 由于部分病灶较小且呈等信号, 本组26个病例中有4例在平扫T1WI未能明确显示;压脂T2WI病灶呈高、等高混杂信号 (见图2) , 其中呈高信号的18例, 等高混杂信号的6例;压脂T2WI显示病灶的敏感度较平扫T1WI强, 但因部分患者乳腺腺体组织较致密, 而且病变范围本身较广泛, 有2例在T2WI未明确显示病灶。
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有强化, 其表现多样, 11例呈区域样强化, 3例表现为局灶性强化 (见图3) , 8例表现为集簇状、鹅卵石样环状强化, 2例呈边缘不规则的肿块样强化, 2例弥漫性强化。对病变检出数目的比较分析显示T1WI动态增强>T2WI>T1WI (见表1) 。增强后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强化,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Ⅱ型、Ⅲ型的分别为73.1% (19/26) 、19.2% (5/26) 和7.7% (2/26) 。2例局灶性乳腺慢性炎症误诊为乳腺癌, 表现为乳晕后毛刺状肿块, MRI增强呈肿块样强化, 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3 讨论
乳腺慢性炎症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急性乳腺炎失治误治, 如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其次是发病开始即是慢性炎症过程, 多因排乳不畅乳汁淤积形成硬结, 多以乳房肿块就诊, 一般的红肿热痛炎性症状不明显。影像学表现与乳腺癌或其他良性病变有较多重叠之处, 误诊率较高[4]。
本组资料中X线表现对肿块型及结节型的误诊率较高, 易与乳腺癌混淆。但乳腺癌多为无痛性肿块, 而炎症性肿块临床症状更明显, 有明显触痛[5];乳腺癌好发于外上象限而炎症好发于乳晕后区;肿块型及结节型乳腺炎的病变, 中心密度高, 周围与正常腺体呈渐移性改变, 边缘不清无水肿环, 而乳腺癌是分叶毛刺型肿块, 周围有宽窄不一的水肿环。致密型及混合型乳腺炎与局限乳腺增生的X线表现类似, 但单纯乳腺增生的疼痛多为胀痛, 且与月经周期有关, 病变多为双侧对称。部分肿块结节型与乳腺良性肿瘤较难鉴别, 后者触诊活动性更明显且无触痛。部分局灶性乳腺炎表现为乳晕后毛刺状肿块, 需要与乳腺癌鉴别[6], 这种毛刺非肿瘤血管增生所致, 主要是周围乳腺小梁结构粘连或纤维条索形成的“假毛刺”, 比较粗且锐利, 且这种征象多位于乳晕后区。因此乳腺炎的X线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 全面分析。
乳腺MRI检查因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平面成像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等特点而较多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7,8], 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定性诊断具有相当大的临床价值。MRI通过横断面、矢状面T1WI、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 所得到图像更为直接、客观, 尤其对深部病灶、乳后间隙的显示更佳[9]。此外, MRI检查还可清楚显示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内陷及皮肤增厚等异常征象。动态增强MRI检查可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有助于病变的良恶性鉴别[10,11]。乳腺慢性炎症多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 以区域样分布为多见的病变, 或呈多发簇环状强化为主要表现, 伴淋巴结肿大或乳头凹陷的患者临床多提示有炎症反应[12]。本组73.1%的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 可提示良性病变;Ⅱ型曲线约占19.2%, 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出现, 需结合临床病史及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加以鉴别;乳腺癌多呈Ⅲ型, 本组有2例病变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呈Ⅲ型, 术前没能明确诊断。本组中MRI诊断乳腺炎的误诊率为7.7% (2/26) 。因此, 诊断慢性乳腺炎仅仅依靠乳腺MRI检查是不够的, 还需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病程、临床表现、体检、乳腺X线摄片等, 有助于定性诊断。
参考文献
[1]Kamal R M, Hamed ST, Salem DS.Classif icat ion of inflammatory breast disorders and step by step diagnosis[J].Breast J, 2009, 15 (4) :367-380.
[2]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M].Reston, V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03, 1-20.
[3]Kuhl CK, Schild HH.Dynamic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breast MRI[J].Magn Reson Imaging.2000, 12 (6) :965-974.
[4]何子元, 徐开野, 火树尧, 等.非产后期乳腺炎的x线诊断 (附43例报告) [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9, 18 (8) :461-464.
[5]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36-86.
[6]Fondf inier E, Lor imier G, Guer in—Boblet V.Breast microcaleification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actors forear cinoma[J].Wo d d J Surg, 2002, 26 (3) :290-296.
[7]华丽, 柴维敏, 汪登斌, 等.乳腺腺病的磁共振表现分析[J].中国肿瘤影像学杂志, 2008, 1 (1) :47-49.
[8]Diane M, Renz D M, Baltzer P T, e t a1.Magne t i c resonance imaging of inf 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 and a cutemastifs.A comparative study[J].E u r Radiol, 2008, 18 (11) :2370-2380.
[9]李晶, 薛晓瑜, 续晋铭.3D-FLASH序列动态MR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 26 (1) :84-86.
[10]汪登斌, 谭令, 展颖, 等.乳腺病变动态增强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2, 18 (8) :768-770.
[11]续晋铭, 卢晓玲, 薛晓瑜.乳腺良恶性疾病的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3) :434-437.
慢性炎症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62例COPD患者, 其入院时为急性发作。男51例, 女11例, 年龄 (51±9.7) 岁 (46~71岁) 。所有患者均行肺功能检查, 加重期组经正规治疗1周以上临床症状缓解者为缓解期组。入院后第1天同时采取外周血和进行诱导痰检查, 并做肺功能检查。之后给予常规祛痰、抗感染、平喘等治疗10~14d, 待病情缓解后、等待出院的患者重复上述检查。COPD诊断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入院前4周及住院期间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合并哮喘、支气管扩张、肿瘤、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严重左右心功能衰竭 (心功能Ⅲ、Ⅳ级) 者。
1.2 标本采集与保存
1.2.1 诱导痰的采集、处理和质量控制
参照文献[2]的方法进行。
1.2.2 血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6m L, 注入试管中, 离心25oorpm, 15~20℃, 10~20min, 吸取血清放入即Ependoff管中, -70℃低温保存以备统一检测。COPD缓解期再予空腹抽取静脉血6m L, 立即同上述方法离心血清, 放于-70℃冰箱保存, 以待检测IL-8, TNF-α, CRP。
1.3 主要试剂, 仪器
1.3.1 主要试剂
IL-8, TNF-αELISA试剂盒购于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0.1%二硫苏糖醇 (DTT) (长治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
1.3.2 主要仪器
日本产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肺功能仪 (Sensor Medics Ltd, USA) , BX41TF光学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 , AG245电子天平 (瑞士Metler-Toledo公司) , 20-200u L的微量移液器, 血球计数板 (上海医学光学仪器厂制) , 美国产BIO-RAD680酶联免疫检测仪, 日本产SANYO超低温冰箱, 德国产Heraeus离心机, 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产PYX-DHS-35XYO-B孵育箱等。
1.4 IL-8和TNF-α的测定
痰液及血清IL-8和TNF-α测定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 试剂盒购于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5 CRP的测定
CRP用散射比浊法测定, 仪器:贝克曼免疫生化系统 (Beckman immuno-chemis-systems) 。
1.6 肺功能检测
所有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14天均使用肺功能仪测定FEV1.0, 并计算出FEV1.0占预计值百分数 (FEV1.0pre) 等。
1.7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以 (x-±s) 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时进行t检验, 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两个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表1)
本研究是COPD患者的前后对照研究, 62例患者均符合COPD标准。62例AECOPD患者入院当天和经治疗10~14d临床症状缓解后分别进行诱导痰检查, 10例不能耐受痰诱导过程, 7例痰标本质量不合格而退出研究, 最终顺利完成痰诱导且痰标本合格患者有45例, 均有吸烟史, 6例仍吸烟, 39例已戒烟。
2.2 治疗前后痰液IL-8, TNF-α, CRP水平的变化以及FEV1.0pre结果 (表2, 图1、2、5)
经治疗后FEV1.0pre明显改善 (P<0.01) , 痰液IL-8, TNF-α和CRP水平显著降低 (P<0.01, P<0.01, P<0.01) 。
2.3 治疗前后血清IL-8, TNF-α和CRP水平的变化 (表3, 图3、4)
经治疗后血清IL-8, TNF-α和CRP水平显著降低 (P<0.01, P<0.01, P<0.01) 。
2.4 IL-8, TNF-α和CRP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2.4.1 痰液IL-8, TNF-α和CRP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痰液IL-8, TNF-α和CRP与FEV1.0pre呈显著负相关 (表4) 。
2.4.2 外周血清IL-8, TNF-α, CRP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外周血清IL-8, TNF-α, CRP与FEV1.0pre呈明显负相关 (表5) 。
2.5 痰液与血清IL-8, TNF-α, CRP水平的相关性
比较痰液IL-8和TNF-α与血清TNF-α水平, 显示无明显相关 (分别为r=0.492, P>0.05;r=0.412, P>0.05) , 痰液CRP与血清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见表6。
3 讨论
IL-8是细胞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主要组成成分, 作用是参与炎症过程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聚集和活化, 从而参与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3], 结果使COPD患者气道黏膜中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浸润。本实验结果证实COPD急性发作时外周血清及诱导痰上清液中IL-8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水平 (均P<0.01) 与FEV1.0pre呈负相关, 可见IL-8是肺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可能起着维持, 甚至加重气道和全身炎症的重要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和全身炎症的严重程度。
国内外有许多资料均已证实TNF-α对气道炎症具有促进作用:COPD大鼠血清、BALF中的TNF-α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且后者还与白介素-8 (IL-8) 相互作用, 通过激化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共同参与COPD发病, 在COPD气道炎症的持续和放大中起到重要作用, 说明其在COPD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4~6]。
本实验结果证实COPD急性发作时外周血清及诱导痰上清液中TNF-α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水平 (均P<0.01) 并与FEV1.0pre呈负相关, 提示TNF-α在COPD气道和全身炎症的持续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COPD发病中具有促进作用。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当组织发生急性炎症时, 由巨噬细胞释放的IL-6可刺激肝脏合成大量CRP, 使血清CRP浓度升高, 是最为敏感的炎症蛋白[7]。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发作与治疗缓解后COPD患者血、痰CRP水平, 发现血、痰CRP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 (均P<0.05) , 且与病情变化、严重程度具有一致性, 反过来提示血CRP对COPD气道炎症、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性判断也具有一定价值。
有作者提出COPD患者除局部气道炎症外, 同时存在全身炎症[7~8], 且与患者心功能不全、呼吸肌无力、营养不良及其他脏器损害[9]等有关。但是, COPD全身炎症是否由于局部气道炎症泛滥, 导致炎性因子进入血液循环, 对此研究甚少。本研究结果显示, COPD患者外周血TNF-α、IL-8水平在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 (均P<0.01) , 但是与痰液中相应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相关 (P>0.05) , 表明COPD患者急性加重时全身炎症反应与局部气道炎症反应增强, 但是二者不相一致, 可能因二者具有不同的产生和调节途径。最初认为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是肺部炎症细胞溢出至体循环所致, 而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骨骼肌来源的炎症均可成为COPD全身炎症的潜在原因, 老龄和吸烟本身也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10]。
慢性炎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20例慢性妇科炎症患者以“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为依据, 均确诊为慢性盆腔炎, 同时将有严重肝肾功能缺损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排除在外[2]。其中, 年龄在23~48岁, 平均年龄为 (36.8±2.1) 岁;病程5个月~6年。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观察组60例, 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将西药治疗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 使用0.3 g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添加5%葡萄糖注射液, 行静脉滴注, 2次/d;甲硝唑注射液100 m L, 500 mg, 行静脉滴注, 2次/d。
1.2.2 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西药同对照组;重要方面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参考依据, 给适量中药, 行口服。配方涵盖:黄柏、栀子、蒲公英、败酱草, 辅于牡丹皮、泽泻、生甘草、紫花地丁;另给赤芍、炒延胡索;上述药方均需适量;采取水煎服措施, 1剂/d, 早晚各服用1次。
1.3 判定标准
对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 均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 进一步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判定。疗效判定标准为: (1) 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除, 月经周期经色质及量恢复正常, 经B超检查包块积液完全消除[3]; (2) 好转:自觉症状好转明显, 经妇科检查压痛减轻显著, 且白带变少; (3)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12.4±5.6) 天、 (26.8±9.6) 天;由此可见, 对于平均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明显要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都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 (P>0.05) 。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由此可知, 对于疗效, 观察组患者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作为女性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 慢性妇科炎症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主要涵盖了阴道炎、盆腔炎, 同时包括了宫颈炎与外阴炎等[4]。其中, 盆腔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类, 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瘙痒、阴道出血、白带异常及下腹坠胀痛等。本组研究120例慢性妇科炎症患者均为盆腔炎症, 该症主要是因盆腔气滞血瘀, 辅于寒湿瘀滞而引发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采取西医治疗不甚理想, 可能会引发与病症不相关的不良反应, 并且治疗周期较长, 需要大剂量给药。所以,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 一旦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症, 为了患者的疗效, 通常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妇科炎症患者, 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使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改善, 在提升治疗有效率的基础上,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纪艳红, 王晶.30例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8:14-15.
[2]严知明.中西药物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2:181-182.
[3]王立春.中西药物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1:264-265.
慢性炎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4年6月~2015年11月年收治的慢性妇科炎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中西医组和常规西医组, 各50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心脑血管疾病、有精神病史、药物过敏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组
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湿热型慢性妇科炎症患者给予行气活血、清热利湿治疗;寒凝气滞型妇科炎症患者给予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治疗, 药方:黄芪30 g、败酱草30 g、板蓝根15 g、三棱10 g、莪术10 g、红花10 g、青陈皮10 g、桃仁10 g、当归10 g、延胡索10 g、枳壳10 g、牡丹皮10 g、木香10 g、川穹10 g、柴胡10 g、赤白芍10 g、炙甘草6 g。1剂/d, 连续服用20天。西医:静脉滴注0.4 g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74165) +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 (广州百特侨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3381) , 2次/d, 持续滴注7~10天。同时,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 采取盆腔灌注疗法:头孢噻肟钠针5 g+庆大霉素20万U+糜蛋白酶针4000 U+0.9%氟化钠溶液250 m L。
1.2.2 常规西医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西医药物选择及用药方法同中西结合组的西医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或消失, 妇科检查呈阴性;有效:自觉症状改善, 经妇科检查, 炎症病灶缩小、附件压痛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 无变化, 或变化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后, 中西医结合组显效3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常规西医组显效21例, 显效19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0%。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西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7.873, P=0.020) 。见表2。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P>0.05) 。
3 讨论
慢性妇科炎症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 在早期, 无特异性症状, 通常表现为白带异常、外阴瘙痒、腰腹疼痛, 通常不被患者所重视, 致使治疗不及时, 炎症长时间侵害机体, 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若临床未给予及时治疗, 病情易扩散、迁延[3]。所以, 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对于治疗妇科炎症, 维护女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从西药学分析, 慢性妇科炎症的发生主要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 应用抗菌药物, 起到强杀菌效果, 进而达到消炎、灭菌[4]。但在西药中, 特别是抗生素, 通常会产生耐药性, 破坏菌群平衡, 耽误了治疗最佳时期, 加剧病情, 降低机体免疫力, 甚至影响卵巢。
从中医学分析, 慢性妇科炎症的发生和患者机体体质有密切关系, 包括个人卫生、日常生活行为、起卧时间、饮食结构等, 机体脾失健运、先天素虚, 需通过药物来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针对患者的病情轻重, 结合其健康状况, 而加减药物, 达到治疗目的[5]。药方中, 莪术、桃仁、牡丹皮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作用,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抑制细菌代谢作用, 诸药合用, 具有消肿散结、理气活血、清热利湿作用。中药治疗可修复子宫组织, 促使血液循环, 杀死炎性细胞因子、病原体及病毒, 调节机体免疫力, 综合调治病症, 维持患者身心健康[6]。
通过本次研究实验得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总而言之, 慢性妇科炎症涉及到细菌感染、盆腔血流、淋巴循环系统障碍等方面, 若仅应用西药治疗, 无法全面改善盆腔血循环, 易出现二重感染, 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 可提升治疗总有效率, 保证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用药盲目性, 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王君堂, 周雪杰, 张桂荣, 等.药物结合阴道微波治疗常见妇科炎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11) :4350-4351.
[2]陈纯娟.中西药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比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6) :323-324.
[3]严知明.中西药物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2) :181-182.
[4]王立春.中西药物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1) :264-265.
[5]温燕逖.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05 (15) :81.
慢性炎症 篇9
慢性附件炎症是一种长期困扰妇女的疾病, 发病普遍, 虽不危及生命, 但该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卵巢声像图改变, 进一步为临床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本文总结了76例慢性附件炎的超声检查资料, 报告如下。
自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 66例患者系临床诊断慢性附件炎病例, 均为门诊病人, 年龄26~50岁, 平均38岁。方法: (1) 仪器:GE-LOGIQ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显像方式:经腹超声及经阴道CDFI超声联合扫查。探头频率:3.5MHz及8MHz。 (2) 检查方法:膀胱适当充盈, 常规经腹子宫附件超声扫查, 排尿后, 经阴道CDFI超声扫查, 进行对照比较, 发现阳性病症拍片记录。
2 结果
12例患者经腹超声显示:卵巢增大, 内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包块, 边界及血流情况显示不清;经阴道超声探查:清晰显示卵巢内低回声包块的边界, CDFI:较丰富血流信号, 可探测到动脉频谱, 阻力指数0.52~0.63之间。18例患者经腹超声显示:卵巢增大, 内见囊性占位, 但不能与发育卵泡相鉴别;经阴道超声探查:囊性占位壁厚, 内透声差, 内夹杂不均质细弱光点漂浮, 部分囊内见光带分隔, CDFI:囊肿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可探测到动脉频谱, 阻力指数0.62~0.74之间, 考虑小脓肿, 可排除卵泡。36例患者经腹超声显示:卵巢增大, 卵巢内未探及明显包块;经阴道超声探查:卵巢增大, 卵巢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周边可见少量不规则液性暗区。CDFI:卵巢内血流信号增多, 阻力指数0.67~0.72之间;27例患者经腹超声显示:卵巢不大, 卵巢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经阴道超声探查:卵巢实质内回声减低, 分布不均匀, 可见小的片状低回声区, CDFI:卵巢内血流信号增多, 阻力指数0.65~0.76之间。
3讨论
慢性附件炎是妇女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炎症可根据临床表现 (如高热、腹痛、腹胀) 及超声特异性表现 (如附件包块、输卵管积液、盆腔积液) 等可作出明确诊断, 但慢性炎症因无特异性改变而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1]。经腹超声因受腹壁厚度、肠气、手术疤痕、膀胱充盈程度等影响, 使诊断受到限制。经阴道超声因探头直接接触宫颈, 操作时不受肠气及膀胱充盈程度等因素的限制, 且探头频率高、分辨率高, 能清晰显示卵巢内炎性渗出、炎性包块及小脓肿声像图, 加上CDFI的显示, 能更加准确的探测慢性卵巢炎症的血流变化, 为临床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2]。异位妊娠及卵巢肿瘤与卵巢炎症的鉴别应相当重视。三者均可出现低回声包块或囊性占位, 但异位妊娠的着床改变及卵巢肿瘤的特异性改变与卵巢炎性改变、小脓肿的回声是有差异的。虽然均有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但频谱多普勒形态各异。卵巢妊娠包块内可探测到滋养层周围血流频谱与异型频谱, 阻力指数0.4~0.5之间, 卵巢肿瘤可探测到低阻动脉频谱, 良性肿瘤阻力指数>0.4, 恶性阻力指数<0.4, 而慢性卵巢炎症的阻力指数多>0.5[3]。以上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鉴别诊断。总之, 经阴道CDFI超声不仅能清晰显示卵巢内部回声, 还能显示异常回声的细微血流动力学变化, 而且其具有安全、易行、简便、无损伤、重复性好, 是临床诊断卵巢炎症更独特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常佩, 陆兆玲.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入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