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症

2024-10-02

慢性重症(通用10篇)

慢性重症 篇1

护理要点是去除各种致病因素, 防止病情加重, 增强抗病能力也是防止病情加重的重要手段[1]。适当运动可增加呼吸功能储备, 增强抵抗力, 可坚持快走或慢跑, 以身体能承受为限。笔者根据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180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收到较好效果, 现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180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 男94例, 女86例;年龄63~86岁, 平均年龄70.8岁, 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非小细胞癌, 以PO2<8.0k Pa、PCO2>6.7k Pa为呼衰诊断标准。肺癌合并有反复孝喘发作史者32例, 合并糖尿病者28例, 单纯肥胖者26例 (以公斤体质量/体表面积>27或腰围/臀围>1计) , 肺功能低下者34例, 合并慢支炎肺气肿41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90例采用护理干预, 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护理组, 即满足患者一般需求即可,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 指导其学会正确释放情绪:当心理有压力时, 应该和亲人、朋友、同事或领导表明自己的状态和观点, 一方面可减轻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理解。转移情绪, 培养多方面的情趣, 多参加娱乐活动, 如:绘画或书法、养花、钓鱼、听音乐等。借助专业人员:当不良情绪过分困扰自己不能自拔时, 可提供需要的心里咨询和心里治疗, 这样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 缓解压力, 从而支持患者度过难关。

1.2.2 用药护理

必须按医嘱坚持服药, 不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意增减或停服药物, 只有坚持质量才能控制疾病。严重呼吸困难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 , 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患者, 慎用镇静剂, 以防引起呼吸抑制。察病情, 防治并发症重症患者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注意尿量及粪便颜色, 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3]。

1.2.3 饮食护理

应以清淡饮食为主, 宜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兔肉、牛肉、豆类及豆制品等。多食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菠菜、萝卜、青椒、橘子、葡萄等。限制食盐的摄入。饮食应定时定量, 不宜暴饮暴食, 禁饮烈性酒, 体质量超重则需节食, 并增加体力活动, 尽量达到标准体质量。

1.2.4 呼吸道管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造成呼吸道感染机率较多。因此, 患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 对于严重缺氧患者可进行高流量吸氧, 用于减少缺氧对重要器官的损害。但也应注意二氧化碳潴留问题。另外, 护理人员应每隔1~2h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患者呼吸道定植菌认识。

1.3 观察指标[2]

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呼吸机依从性、戒烟、呼吸锻炼、掌握COPD基本知识、家庭氧疗依从性。生活质量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表 (QLI) 进行评定, 包括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整个生活的认识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及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呼吸频率明显减慢, 呼吸困难和发绀消失, 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无1例发生气管壁坏死、喉头水肿及医源性感染。观察组依从性好患者81例 (90%) , 对照组52 (57.78%) , 两组比较 (χ2=6.25, 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戒烟、呼吸锻炼、掌握COPD基本知识、家庭氧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及QLI总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显著上升 (P<0.05) , 观察组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生活前景及QLI总评分与干预前、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 (P<0.05) , 提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3 小结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其呼吸生理和肺循环血液流体力学发生变化, 导致肺内残气量减少, 肺顺应性降低氧合障碍等。从而产生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3]。导致此类患者病情复杂, 病程长、并发症多, 护理问题多。为了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 精心的观察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正确的使用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防治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只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 确保患者有效地通气就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 避免有创机械通气。总之, 护理人员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应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知识, 知识不足是发生意外事件的事实。所以提高护理质量是塑造良好医护工作者形象的重要一环, 也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医师、护士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确患者治疗安全有效。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春鈺, 刘鹏.浅谈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0 (12) :1155.

[2]何笑敏.BIPAP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护理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2 (2) :156.

[3]缪学勤, 刘丽.BiPAP通气在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7) :16.

[4]于淑娥, 李建萍.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镇痛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 :33.

慢性重症 篇2

提问: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治疗方案 所患疾病: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冠心心功能不全贫血肺心病

问: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2010年5月 呼吸困难腿部浮肿 小便失禁 天津市第三医院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输液 观察 不是很好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教以上这些病的治疗方案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柳德斌

慢性重症 篇3

【关键词】性化护理 慢性重症乙肝 护理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在临床上又被习惯性的简称为乙肝,具体指的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病理学变化基础上病情进一步急剧恶化发展,临床症状表现与亚急性、急性重症乙型肝炎基本相同,患者临床病死率极高。本次研究对患有慢性重症乙肝疾病的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慢性重症乙肝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2±1.5)岁;乙肝疾病患病时间1~17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4±0.9)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9.3±1.4)岁;乙肝疾病患病时间1~1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2±0.8)个月。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病情经诊断确诊为慢性重症乙肝疾病;② 乙肝疾病患病时间在两年以内;③ 患者年龄在20~80岁之间;④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肝脏疾病的可能;⑤ 患者沟通和理解能力正常;⑥ 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病情经诊断没有确诊为慢性重症乙肝疾病;② 乙肝疾病患病时间在两年以上;③ 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或在80岁以上;④ 合并患有其他肝脏疾病;⑤ 患者沟通和理解能力存在明显异常;⑥ 患者不愿加入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乙肝疾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正面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乙肝疾病患者能力重新树立积极的人生观;② 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指导广大患者在短时间内养成科学的生活和饮食习惯;③ 尽最大可能改善就医环境,为广大患者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医疗环境;④ 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实际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将人性化服务融入到整个护理服务过程中,使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⑤ 尽可能多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注意力分散,住院期间的不适感减轻;⑥ 协助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翻身、变换体位等活动,并给予其适当的按摩、叩背、排痰护理。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乙肝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计划实施总时间、慢性重症乙肝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乙肝疾病症状表现彻底或基本消失,乙肝病毒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有效:乙肝疾病症状表现明显减轻,乙肝病毒检查结果开始转阴;无效:乙肝疾病症状表现没有减轻,乙肝病毒检查结果仍然显示为阳性。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肝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在乙肝疾病治疗期间有31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观察组患者在乙肝疾病治疗期间有38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比较各项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乙肝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时间

对照组乙肝疾病护理服务计划共计实施(14.27±2.19)d,观察组乙肝疾病护理服务计划共计实施(9.30±2.11)d。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慢性重症乙肝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主要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为基本工作前提,以使患者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为工作目标,使患者能够在温馨、亲切的治疗环境中,得到生理和心理等全方位的照护。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能够在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使情感、生活、文化、精神等多项服务的治疗得到提高,其服务的核心内容是重视人文关怀、提高护理服务理念,以患者实际需要为工作的中心,以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为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12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15):180-181.

[2] 袁修银,任俊翠,尤雪莲,等.人性化护理的魅力[J].实用全科医学,2011,14(31):194-195.

慢性重症肝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本文涉及26例均为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本病区住院病例。均符合2000年北京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慢性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0例;年龄24~58岁, 平均43岁;慢性乙型重症肝炎19例。住院时间10~90d, 平均40.5d;肝性脑病按5级分类法,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参照[2]执行。

2 结果

腹水、电解质紊乱、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分别占并发症的前五位, 尤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均>60%。26例患者经过细心的护理, 结合治疗, 临床治愈14例 (53.7%) , 好转9例 (34.62%) , 病情恶化自动出院者2例 (7.69%) , 死亡1例 (3.85%) , 见表1。

3 常见并发症护理

3.1 腹水及感染护理

腹水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再加上重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机会感染的可能性极大, 故各项医疗操作, 如抽腹水和腹水超滤时, 要严格无菌操作。发现尿多而腹围不减者, 要立即报告医师及时确诊是否发生感染, 及时给予处理。注意抗生素治疗中要及时配制, 联合足量输注, 并充分利用药物半衰期来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3.2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重症肝炎患者因为肝脏严重损伤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上消化道出血是导致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消化道大出血期间, 患者应严格禁食水, 不恰当的饮食水能加重或引发再次出血。应绝对卧床休息, 应保持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免误吸。持续低流量吸氧, 机体缺氧会严重地损伤本已衰竭的肝脏功能, 为抢救带来困难。详细记录出血量及性质,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如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大汗、烦躁、脉细速等, 为再次大出血的先兆, 应立即通知医师, 并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做好心理护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放松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抢救工作。

3.3 肝性脑病护理

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 病死率极高。一旦昏迷出现要专人守护, 防止坠床, 定时翻身拍背。禁高蛋白饮食, 遵医嘱按时准确给予抗肝昏迷药物治疗。乳果糖的疗效确切, 可用于各期肝性脑病及轻微肝性脑病的治疗, 其剂量为30~60g/d, 分3次口服[3]。必要时用3%~5%食醋保留灌肠, 以降低肠道内pH值, 防止氨的生成。

3.4 电解质紊乱护理

利用利尿剂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过多利尿剂的应用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详细记录24h出入水量, 并注意尿量及患者饮食情况, 及时纠正。一旦发生电解质紊乱要根据医嘱及时补液, 随时抽取患者血液送检化验, 了解电解质紊乱改善情况。用药过程中注意碳酸氢钠及氯化钾在输入时的注意事项, 防止外渗。必要时考虑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改善水电解质紊乱情况。

4 护理措施

4.1 休息

卧床休息能改善肝和肾的供血, 减少对肾上腺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刺激[4], 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恢复。病室内应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清新, 尽量减少探视, 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 同时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4.2 饮食护理

重症肝炎患者宜进高热量、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注意少食多餐, 勿进食生冷、辛辣刺激及粗糙食物, 如:花生、饼干、方便面、瓜子、葡萄干、牛羊肉、红辣椒等食物, 以减少胃肠道功能性消化不良, 继发感染, 消化道出血发生。对于不同并发症患者, 强调合理饮食。腹水患者宜低盐饮食, 每日不超过2.0g, 限制液体入量;低钾血症患者可适量进食香蕉、橘子等富含钾的食物;低钠患者可适当进食咸菜、腐乳等;合并感染、电解质紊乱;患者宜低蛋白饮食, 以免诱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防止血氨升高加重病情;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宜低糖饮食;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

4.3 心理护理

慢性重症肝炎多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 且病情易反复。疾病长期折磨, 沉重的经济负担, 来自社会方面的歧视, 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 往往容易困扰患者及家属, 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患者常常会表现出紧张、恐惧、不安、激动等心态, 甚至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有耐心, 多巡视病房, 加强护患沟通, 做好安全宣教及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种作用往往是很多药物无法相比的。

4.4 静脉输液的护理

注意维持静脉通路通畅, 保证治疗进行顺利;对长期静脉输液患者, 注意保护静脉, 注射部位从浅静脉远端开始使用;针头固定要牢固;拔针后注意防止静脉穿刺处瘀血;严防液体外漏;对于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针头大小选择要适宜, 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有些药物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 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对于静脉留置输液患者, 定时用肝素封管, 以防凝血。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杜绝输液反应发生。

4.5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床单和衣裤被血液或呕吐物污染应及时更换, 用温水擦洗全身,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协助患者勤翻身拍背,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褥疮发生, 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 患者常感到皮肤瘙痒, 应帮助患者剪短指甲, 夜间戴手套, 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由于凝血酶原活性降低, 故易出现皮肤瘀斑、瘀点, 注射部位易渗血, 应在注射完毕后按压3~5min, 防止出血。

4.6 呼吸道护理

对持续吸氧者, 注意清洁鼻腔, 每天更换湿化瓶及鼻导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痰液堵塞。应勤翻身拍背, 防止肺部感染。

4.7 肠道护理

对肝昏迷者, 灌肠可清除肠道内积食和积血, 使肠道内保持酸性环境, 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使血氨降低。用37℃温水100mL加食醋30mL, 每日1~2次灌肠。饮食上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减少对胃肠道刺激。

5 体会

慢性重症肝炎往往病情重, 易合并多种并发症而预后差, 病死率高。目前主要以内科综合治疗、对症支持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为主, 肝移植对大多数患者尚不现实。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从细微之处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心理状况及病情变化, 早期发现并发症及先兆, 及时报告医师, 做到临床护理及治疗紧密配合, 及时地调整护理与治疗, 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 早期防治并发症, 是提高治疗有效率, 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 认真细致, 切实可行的综合护理, 有助于慢性重症肝炎的早期诊断。有效的防治并发症, 提高治疗有效率, 降低病死率是我们广大护理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并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2]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

慢性重症 篇5

【摘 要】 目的:观察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研究组(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组)30例。结果:两组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前FEV1、FEV1/FVC 、FEV1%Pred 、FBG、2hPG、HbA1C、INS、C-P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FEV1、FEV1/FVC 、FEV1%Pred 、FBG、2hP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加强对血糖水平监测,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糖皮质激素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8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pproach result of glucocorticoid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diabetes. Methods The 60 patients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ops of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therapy group) 30 cases and research group(conventional therapy+inhaled corticosteroid group)30 cases. Results The FEV1、FEV1/FVC 、FEV1%Pred 、FBG、2hPG、HbA1C、INS、C-P of two groups COPD combine DM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ere no difference(P>0.05),the FEV1、FEV1/FVC 、FEV1%Pred 、FBG、2hPG of the research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OPD combine DM should increase blood sugar level monitoringwhich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s.

Keywords:Servious COPD;DM;GC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死亡病例每年达到128万,其中高于40岁的患病率达到近10%,其临床特征是气流受到限制,其属于不完全可逆,会呈现进行性发展,死亡率和患病率均较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1]。同时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不仅容易发生感染,相互作用加重症状,可能出现AECOPD,血糖的异常变化,很容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从而可能诱发死亡[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4~71岁,平均年龄(62.2±5.7)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7.5±2.6)年,FEV1(1.09±0.30)L。研究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3.3±5.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9±2.2)年,FEV1(1.11±0.29)L。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3]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均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 FEV1/FVC < 70% 即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参照1996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空腹血糖≥7.0 mmol/l (126mg/d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200mg/dl)确诊为2型糖尿病。排除标准:排除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排除2周内有急性发作病史且应用抗生素药物患者;排除1个月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30例给予平喘、解除痉挛、祛痰、消炎及控制咳嗽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且给予无创通气治疗,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治疗,设定好S/T模式,进行正压通气治疗。给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国药准字J20110135)进行治疗,2喷/次,3次/d。同时根据血糖变化应用诺和林30R(Novo Nordisk A/S,批号H20110145)进行降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批号20110125)50/250μg,1次/吸,2次/d,吸入后漱口。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比较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肺功能情况。肺功能主要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构成比例(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

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胰岛素(INS)、C肽(C-P)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FEV1、FEV1/FVC 、FEV1%Pred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FEV1、FEV1/FVC 、FEV1%Pred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FEV1、FEV1/FVC 、FEV1%Pre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FBG、2hPG、HbA1C、INS、C-P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FBG、2hPG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FBG、2hPG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FBG、2hP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换气功能降低,运动能力明显降低,从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肌肉发生萎缩、呼吸肌无力,从而加重通气不足的临床表现,造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同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累及心脏等其他重要脏器,危及生命安全。有资料显示[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长期的气道炎性浸润,可能促使气道壁结构发生病变,肺实质也发生炎性反应和肺间质的增生,气道和肺泡损伤,肺部的弹性回缩力和顺应性明显降低,从而造成肺残气量明显增高,促使肺功能降低。另外气道阻塞还可能造成迷走神经控制的黏膜出现高分泌性反应,进而造成支气管痉挛,加重临床表现[6]。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利用障碍的一种内分泌性综合征,其主要是以血糖持续升高为表现,从而造成多种代谢性疾病,诱发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不仅出现气道的炎性反应,加重水肿,造成气流流通受阻,患者出现通气/灌注比例失调,同时还会加重病情,两种疾病相互作用,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沙美特罗分子结构为一条能与受体外点结合的长链,为一种选择性的长效(12h)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提供更有效的针对组胺诱导的支气管收缩的保护作用,并产生至少持续12h的更持久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强效的局部抗炎与抗过敏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的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从而降低AECOPD患者脑细胞损伤,尽可能避免器质性的损伤,并且改善气道通气,降低二氧化碳潴留。但是糖皮质激素可能会造成血糖升高,因而对于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合理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重症COPD合并糖尿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加强对血糖水平监测,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长志.无创通气联合噻托溴铵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514-515.

[2] 林李,周克,陈庆东,等.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干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570-5572.

[3] 陈箐,孙洁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加重其吸入布地奈德安全性的初探[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2):124-l2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6(11):603-606.

[5] 黄 瑾,汤旭磊,刘晓菊,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264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1(132):288-290.

[6] 李爱华,周琦,张海红.局部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COPD患者血糖变化[J].山东医药,2014,54(35):62-64.

慢性重症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病人并发皮下出血10例, 男8例, 女2例;凝血酶原时间超过60s2例, 凝血酶原时间40s~60s2例, 凝血酶原时间20s~40s6例。血肿范围:2cm×3cm~2cm×5cm的病人6例, 5cm×10cm~8cm×13cm 2例, 20cm×10cm以上2例;淤斑位置:上肢前肘部1例, 臀部1例, 髂部部2例, 手背4例, 腹股沟处2例;2例病人B超显示:皮下可见渗液, 不排除血肿形成。

1.2 结果

10例病人皮下血肿消退, 皮肤未发生压疮, 痊愈出院4例, 自动出院6例。

2 护理

2.1 皮下血肿的护理

2.1.1 休息

嘱病人卧床休息, 要求患肢肢体制动、病人被动体位, 不宜用力, 避免再次出血。

2.1.2 血肿处理

早期出血给予冰敷及50%硫酸镁持续湿敷, 纱布以不滴水为宜。肢体下面垫中单, 防止弄湿大单。

2.1.3 皮下血肿的观察

用皮尺测量血肿面积, 使用油性笔画出肿胀的部位, 便于观察肿胀的变化。每班定期观察血肿消长的情况、及时查看病人患肢肢端、指甲血液循环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及做好交接班。

2.1.4 避免血肿的再次发生

行骨髓穿刺术及股静脉穿刺术和静脉穿刺采血、输液拔针后按压不好易出现出血。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 拔针时在针尖退出皮肤的瞬间, 用大拇指指腹按压。重型肝炎的病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拔针后按压时间适当的延长5min~10min。按压持续, 按压时持续5min才能去掉棉签, 如按压不到1min就松开棉签后再压、或中途换手, 则不利于血管的止血。持续的按压能有效避免淤血或血肿[2]。

2.2 药物的护理

(1) 病人的凝血时间延长, 遵医嘱予应用血浆及补充凝血因子, 输注冷沉淀等药物提高病人的凝血功能。输注冷沉淀要保证输注的及时性和静脉通道的通畅性。冷沉淀、凝血因子缩合物, 融化后要立即使用, 输注速度要快, 一般应在30min内输注完毕。 (2) 遵医嘱使用护肝、退黄、降酶的药物, 并观察药物的疗效。 (3) 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药物及时输入。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

2.3 基础护理

2.3.1 生活护理

指导做好口腔护理, 不能下床的病人指导床边刷牙和给予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剪短指甲, 避免抓伤皮肤引起皮下出血。

2.3.2 预防压疮的护理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休息, 及患肢要制动, 被迫体位。病人在入院时、病情变化时给予Braden压疮评分, 低于14分。3d进行1次Braden压疮评分, 加强防压疮护理, 使用防压疮气浪床, 使用赛肤润按摩骨隆突处, 赛肤润可明显改善受压局部氧供, 预防局部缺血缺氧[3]。

2.3.3 做好安全防护

入院时、病情变化时给予Morse跌倒评分。>45分予每周至少Morse评分1次和防跌倒宣教。加强对病人安全、环境的宣教。1级护理1h巡视观察1次, 2级护理2h巡视观察1次。指导病人24h床边留陪人, 陪人走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使用床栏, 病床脚脚刹处于制动状态。病人物品放置合理, 使用呼叫器。保持地面干燥, 避免无穿拖鞋进入厕所。

2.4 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2.4.1 出血的观察及预防

观察病人呕血和排黑便及有无牙龈出血、鼻腔出血、颅内出血, 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皮下有无淤斑、淤点。观察血常规中血色素有无进行性下降。指导病人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使用软牙刷, 不剔牙、勿用手抠鼻, 避免大力擤鼻。动作轻柔避免四肢碰撞。

2.4.2 肝性脑病的观察和预防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有无意识障碍、精神、性格行为的改变、定向力障碍、计算力下降以及扑翼样震颤阳性等肝性脑病的症状。指导低脂、清淡饮食, 出现肝性脑病时禁止蛋白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肠道内氨积聚。必要时给予乳果糖口服。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腔积液, 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

2.4.3 感染的观察和预防

观察体温的变化和白细胞有无升高, 观察有无咳嗽和咳痰。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叩背。定时给予病房通风, 可给予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 每天2次, 每次30min。

2.5 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病人病情危重, 并发皮下出血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给治疗加大难度, 再则重型肝炎需要隔离, 常会使病人产生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 护理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加强病人的心理疏导。主动与病人谈心, 了解其心理动态并给予正确引导, 多向病人说明治疗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护理程序, 使病人明白必须主动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疗效, 才能战胜疾病,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重症肝炎病人病情危重, 并发皮下出血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给治疗加大难度且病情复杂多变, 其并发症更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处理皮下出血和发现并发症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提高重症肝炎病人存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紫蓉.病毒性肝炎[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44-557.

[2]陈莉红, 秦过柱.静脉采血拔针按压方式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7) :498.

慢性重症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8例, 年龄22~68岁, 平均42岁;观察组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0~65岁, 平均38岁。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60例患者都将参照相关规定来对病症进行诊断, 如:患者体内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乙型肝炎患者一般都伴随着恶心、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出现,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肿胀。

方法:对照组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即在进行治疗的前后分别给患者进行HBV-DNA的检测。让患者多卧床休息, 给患者每天静注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肝细胞生长素, 来保障患者的肝功能, 白蛋白、血浆等对肝病患者进行支持治疗[2]。观察组先进行综合内科治疗, 在这个基础上, 每天给重症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 1次/d, 0.5 m L/次。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中国是全球乙肝和肝癌负担最沉重的国家。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是因为肝细胞大部分病变和肝细胞的坏死导致肝脏出现衰竭现象。虽然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病发原因很复杂, 但是乙型肝炎由于主要是HBV病毒感染导致重症乙肝病的出现, 所以, 治疗慢性重症乙肝的关键还是对病毒的抵抗治疗[3]。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再生是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同时还能修复肝脏细胞, 促进肝脏细胞再生, 本研究60例患者中, 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所以, 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安全的。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主要的症状分为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 因肝功能受损, 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 下肢或全身水肿, 容易疲劳, 打不起精神, 失眠, 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患者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黄疸主要表现: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 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会出现黄疸, 皮肤小便发黄, 小便呈浓茶色等乙肝症状。

对于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禁饮酒, 乙肝患者长期的饮酒, 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造成肝脏损害, 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2) 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 乙肝患者的脂肪代谢能力较差, 在生活中要少吃肥肉及油炸食品, 以防止血脂增高和发生脂肪肝[4]。 (3) 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乙肝患者要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要忌食辣椒, 因为辣椒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严重者可导致胃炎、胃溃疡, 会导致病情恶化。 (4) 尽量少吃放置时间长的食物, 乙肝患者在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度, 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有非常强的致癌作用, 可引发肝癌。

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食用的食物方案: (1) 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 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 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 (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 、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2) 菜宜清淡, 宜多进食新鲜蔬菜, 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等;少放油, 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 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过高, 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 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患者要低糖饮食, 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恩替卡韦是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是针对HBV病毒抑制的药物, 该药物能够在细胞内高浓度高效率地抑制病毒再生, 通过抑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来抑制DNA到m DNA转录[5], 促使细胞生的再生修复受损细胞。与观察组比较, 加入恩替卡韦的治疗后, 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效果, 降低无效率和显效率。临床试验证实, 与其他药物相比, 恩替卡韦治疗48周后能够获得明显更佳的病毒抑制。

综上所述, 恩替卡韦是目前对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治疗药效最强的药物之一, 不仅起效快,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HBV病毒的再生和复制, 明显地提高了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在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综合内科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HBV-DNA载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好转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恩替卡韦可以快速地降低病毒量改善肝功能, 有效提高了重症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抑制病毒的再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旭, 李刚, 周立夫, 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效果分析[J].药物与临床, 2010, 17 (19) :187-188.

[2]陈强.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 2009, 47 (21) :64-65.

[3]Liu Y, Wang CM, Xu DP.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drug resistant mutations for 2000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a[J].HepatolInt, 2009, 3 (1) :111-112.

[4]颜海弟, 郑石洲.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2) :196-199.

慢性重症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 男36例, 女24例, 农民45例, 城镇居民15例, 年龄45岁~80岁, 住院天数21 d~28 d。诱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40例, 天气骤变20例;患者咳嗽, 咳痰, 呼吸困难, 夜间尤甚, 口唇发绀, 甚至下肢水肿。入院后, 均给予心理疏导、保持环境安静、低流量吸氧与健康指导, 5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2例未愈, 自动出院。

2 护理

2.1

患者因呼吸困难适应噪声能力减弱, 应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温度18~20℃、湿度50%~60%的环境, 注意通风, 减少陪护。使患者感觉舒适, 情绪稳定, 有利于疾病康复。

2.2

疾病发作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 两膝关节弯曲, 膝下放一软枕。以减少机体耗氧量, 减慢心率和减轻呼吸困难, 使患者体位舒适, 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

2.3

给予低流量吸氧, 流量:1~2 L/min, 浓度:25%~29%, 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 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吸氧时要进行呼吸道湿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氧疗安全、通畅, 每日更换吸氧管和湿化瓶, 氧疗期间遵医嘱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呼吸衰竭时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50 mm Hg。遵医嘱应用抗感染、支气管舒张剂、呼吸兴奋剂等, 必要时医护人员应陪伴患者身边, 安慰患者,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增强安全感。

2.4 给予雾化吸入, 稀释痰液。

方法:生理盐水20 m L+糜蛋白酶4 000 U+氨茶碱0.25 g+地塞米松10 mg+庆大霉素8万U。有利于痰液的咳出, 必要时可给予吸痰, 吸痰动作要迅速、轻柔, 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呼吸道交叉感染。

2.5

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 防止便秘、腹胀加重呼吸困难, 患者水肿时要限制钠水摄入量, 钠<3 g/d, 水<1 500 m L/d。用餐时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促进食欲。穿柔软、宽松的衣服, 以防影响血液循环而引起压疮, 必要时可用气圈或气垫床。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应用抗感染药物时, 观察咳嗽是否减轻、咳痰是否减少;吸氧, 应用强心、利尿剂时观察呼吸困难有无减轻, 尿量是否增加, 水肿是否消失, 夜间能否入睡;应用血管扩张剂时, 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压和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有无烦躁、表情淡漠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及时向医生提供治疗依据。发现异常, 及时向医生报告, 及时处理, 防止病情恶化。

3 健康指导

3.1 入院指导

入院指导是健康教育的基础[1]。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 通知医生, 及时给予吸氧、输液、测量生命体征, 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房环境。护士的仪表要庄重、神态要沉着, 动作要稳、准、轻、快, 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疾病康复。

3.2 疾病知识指导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了解本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了解治疗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针对自己的病情和医生、护士共同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诊疗和护理计划。

3.3 休息指导

告知患者休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让患者充分地休息, 使身体和心理得到恢复, 减轻心理压力。病情缓解期活动要循序渐进, 避免劳累。

3.4 出院指导

有吸烟史者要戒烟, 随着天气的变化要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凉气扑鼻, 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回家后患者要坚持家庭氧疗, 加强饮食营养, 进行适当的锻炼, 如散步、气功等,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掌握疾病变化的迹象, 如感冒症状、呼吸困难加重、水肿等, 及时就医, 以防病情加重,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影响预后。

4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疾病的反复发作, 引起右心室扩张、肥厚, 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预后不良, 病死率10%~15%左右,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控制原发病, 减少发作次数,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 可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慢性重症 篇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慢性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反复急性加重,出现肺心功能失代偿者多数有液体潴留的表现,对于这部分患者,液体管理尤为重要[7,8]。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与其他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所不同,作为促使液体负平衡发生的最直接方式,利尿药治疗需十分慎重,因为利尿剂应用易出现低钾、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和血液浓缩等负面效果。目前尚无肺心病患者液体平衡与预后关系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拟对近1年收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液体平衡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查阅病案资料,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ICU住院的所有住院时间≥3 d且主要诊断包含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病因、并发症、合并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胸片、CT、心电图、心脏彩超、生化检验指标(肝肾功能、心肌酶学)、入院和出院时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利尿剂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情况、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入RICU第1周内24 h出入水量情况等。符合1997年全国肺源性心脏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且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和(或)心力衰竭者,作为重症慢性肺心病患者入组。

1.2 分组方法

根据患者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是否改善大于10 mm Hg和(或)机械通气患者是否成功脱机分为好转组与不好转组,根据1周内液体平衡量(液体入量-液体出量)是否大于0分为液体正平衡组与液体负平衡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导出到PASW statistics 18.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ICU结局(好转、不好转)为因变量、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法分析液体平衡对预后的影响。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本研究最终纳入87例重症慢性肺心病患者,其中男68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6岁,APACHEⅡ评分最低5分,最高29分,均值为12.2分。病因构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0例(占80.5%)),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扩张10例,胸廓畸形1例,其他1例。根据ICU结局,好转组69例,不好转组18例,两组间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构成、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除重症肺炎病例在不好转组(3例)多于好转组(1例)之外,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心肌酶学指标、白蛋白含量、肝肾功能异常情况在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上,两组间机械通气情况及利尿剂应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好转组与不好转组的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入ICU时Pa CO2(78.2±16.5)mm Hg高于不好转组的(67.3±11.3)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好转组的Pa CO2改善量(21.8±17.0)mm Hg明显大于不好转组的(-5.3±14.6)mm Hg。见表1。

注:Pa CO2改善量=入ICU时Pa CO2-出ICU时Pa CO2;a Mann-Whitney检验;b Fisher's确切概率法;好转组与不好转组比较,c P<0.05,d P<0.001

2.2 液体平衡情况比较

液体正平衡40例,负平衡47例,好转组负平衡比例(42/69)高于非好转组(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1周内液体平衡量(-1 155.2±3 332.2)ml明显少于非好转组的(1 997.7±3 726.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液体正平衡组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分别为(10.8±9.6)、(13.0±11.1)d,均显著大于液体负平衡组的(6.9±3.5)、(9.2±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ICU天数不足1周者,统计实际住院期间液体出入量情况好转组与不好转组比较,a P<0.05;b P<0.01

2.3 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液体正平衡是影响肺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反之,液体负平衡是保护因素(OR值=0.26),即出现液体负平衡的肺心病患者预后较好。见表3。

a P<0.05

2.4 ROC曲线法分析液体平衡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由图1 ROC曲线可看出,周液体平衡量和日均液体平衡量均对肺心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液体平衡量越多预后越差,两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和0.742,最佳截断点分别为809 ml和102 ml,相对应的灵敏度均为72.2%,特异度分别为73.9%和71.0%。

3 讨论

液体管理对重症患者至关重要,不同液体管理策略下患者出现截然不同的预后。既往多项研究[5,6,9]表明,液体正平衡是影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iedemann等[10]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肺损伤患者获益于保守的液体管理策略。在脓毒性休克的研究中,Alsous等[4]发现入院前3 d内至少有1 d达液体负平衡者(<-500 ml)具有较好的生存结局,而SOAP[11]和VASST[12]两项队列研究显示液体正平衡与高病死率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Upadya等[13]在机械通气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液体平衡影响脱机成功率,出现液体负平衡的患者有更大的脱机希望。国内也有研究报道,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有助于改善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14]。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和0.74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液体潴留问题在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中尤为常见,液体管理在这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过重的液体负荷会加重心力衰竭,而液体量不足易出现痰液黏稠难以排出导致肺部情况难以改善[7,8]。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症肺心病患者液体平衡状态与预后相关,且液体平衡是独立影响因子(OR=0.29),第1周内负平衡患者预后良好。

此外,我们还发现液体负平衡者的ICU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与既往的对重症患儿的研究[2]结果类似。入住ICU是挽救重症患者的必要举措,但过长的住院天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院内感染风险增大、住院费用攀升等,而若能通过改变液体管理策略缩短住院时长,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鉴于本研究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就此作出液体平衡状态与肺心病患者预后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未免过于武断,因此,为期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而采用一些促使患者得到液体负平衡的激进举措(如大量使用利尿剂、过度限制液体入量等)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可把液体平衡看作一种预判疗效的“生物标记物”,出现液体负平衡预示该患者将获得较好的预后。

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部分资料的缺失造成的偏倚不可避免,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且本研究仅揭示慢性肺心病与预后有关的现象,具体机制尚待阐明。此外,既往研究大多采用生存或死亡作为结局的观察指标,预后是否好转的界定一目了然,由于研究对象中死亡患者仅占很小比例(3/87),只能根据患者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及脱机与否界定预后好坏,可能存在一定争议。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液体平衡状态与ICU结局的关系。方法:对入住呼吸ICU的87例慢性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周内液体平衡情况分为液体正平衡组与液体负平衡组,根据患者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改善和(或)是否成功脱机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与不好转组。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好转组的1周内液体平衡量和日均液体平衡量均显著低于不好转组(P=0.001)。液体正平衡组的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均明显多于液体负平衡组(P=0.038)。液体负平衡与良好的ICU结局正相关,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子(OR=0.26,P=0.025)。结论:液体负平衡预示重症肺心病患者预后良好。

慢性重症 篇10

关键词: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基本药物,调查

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较之前发生了较大改变[1]。本文通过收集我科收治的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病的基本病因和用药现状,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49例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2]中慢性重症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 (2) 入院时有严重呼吸困难伴颜面下肢水肿、肺部湿啰音, 部分患者合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3) 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Ⅲ~Ⅳ级; (4) 心脏彩超提示左或右心或全心扩大,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40%, 脑钠肽 (BNP) >1 800~2 500ng/L。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部位器质性病变者; (2) 有全身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 (3) 有精神疾病或存在交流障碍者; (4) 病例资料和基本用药信息不完整者; (5) 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其中男201例, 女148例, 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 (67.15±6.66) 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202例, Ⅳ级147例。

1.2 方法

调查分析慢性重症心衰基本药物 (速尿、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ACEI、ARB、螺内酯、硝酸酯类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 使用情况、靶剂量达标率以及慢性重症心衰改善预后基本药物的名称和使用剂量, 并与同期全国基层医院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基本病因调查

本组349例患者因冠心病发病225例, 因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91例, 因扩张性心肌病发病26例, 其他7例, 其中冠心病为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见图1。

2.2 主要药物治疗情况调查

我院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现状欠规范, 尤其是改善预后的药物使用力度不够。与同期全国基层医院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基本药物使用率比较, 我院ACEI使用率偏低, ARB和螺内酯使用率偏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速尿、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其他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与同期全国基层医院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靶剂量达标率分别为0.90%、1.75%, 与同期全国基层医院的2.00%和1.0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注:与全国水平比较, *P<0.05。

注:qd:1次/d;bid:2次/d;tid:3次/d。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主要并发症, 也是心血管病终末期主要病因, 随着年龄的增加, 心衰患病率迅速增加, 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上升至10%以上[3]。而其中慢性重症心衰由于基础心脏病严重, 合并症多, 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使得疗效差, 有些患者反复住院, 治疗费用高, 病死率或猝死率高,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

我院慢性重症心力衰竭的主要基本病因是冠心病, 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基本病因难以根治, 应着重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如生活方式控制、低盐低脂饮食、戒除烟酒,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避免劳累及受凉, 控制各类感染。

我院在治疗及随访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 (1) 药物方面:改善心衰预后基本用药, ACEI使用极少, ARB相对较高, 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偏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离目标靶剂量相差甚远, 病情稳定后加量偏保守。随访患者ACEI (ARB) 、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 (金三角) 基本药物1种或2种中断, 随访中剂量一成不变, 未作调整, 远未达靶剂量, 硝酸酯类药物使用率较高。 (2) 临床医师方面:慢性心衰防治指南相关知识欠缺。仅注重患者住院过程中症状、体征改善, 忽视了随访工作及出院后后续治疗。部分随访患者未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心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BNP监测以及心肺听诊。电话随访、主动预约随访极少。 (3) 其他方面:我院无固定慢性心衰门诊, 我科无固定专人负责所有出院患者随访登记、统筹监管、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动态监测等, 门诊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心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和BNP等监测未能纳入慢病报销范畴, 当地慢性病管理社区网络机制建设欠完善 (如慢性心衰一些基本药物卫生院或卫生所缺失或不能开) , 也一定程度影响患者随访质量[5]。

总之, 慢性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需加强对改善预后药物ACEI (或ARB) 、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联用的重视, 注意对基本病因的控制, 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提高慢性重症心衰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杨钦山, 梁海花, 陈安球.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3) :26-27, 3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 (2) :98-122.

[3]马汝驸.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5) :22-23, 25.

[4]钱禹林, 陆培荣, 姚品芳, 等.CA125对女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5) :28-29, 31.

上一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下一篇:公路的几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