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疾病

2024-08-15

重症疾病(共10篇)

重症疾病 篇1

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高,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临床急重症之一,老年重症急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尤其是急性期,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安宫牛黄丸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老年重症脑血管疾病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人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60岁~90岁(68.29岁±12.36岁);脑梗死18例,脑出血8例;合并疾病: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5例,心房纤颤7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69±2.9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4.54±3.42)分。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1岁~99岁(70.79岁±10.76岁);脑梗死18例,脑出血6例;合并疾病: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3例,心房纤颤6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63±3.63)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3.67±3.64)分。两组性别、年龄、卒中性质、合并疾病、昏迷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的诊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30分[2],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意识状况评分标准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3]。中医诊断辨证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均属中风中脏腑之阳闭症[4]。

1.3 治疗方法 两组脑出血患者均用甘露醇脱水控制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压对症处理。脑梗死患者在上述治疗上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天1次;生理盐水250 mL+丹红注射液30 mL静脉输注,每天1次;生理盐水100 mL+前列地尔10 μg静脉输注,每天1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每丸3 g),每日一丸,连用7 d。全部病例不能进食或吞咽困难者,均鼻饲给药。两组病例治疗4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见表2)

对照组治疗后GCS评分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见表3)

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积分减少更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值更大(P<0.05)。

3 讨 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原因和第二大致死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老年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原发疾病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等原因,更由于容易并发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肾功能衰竭,其死亡率更高,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后30 d内,其中7 d内死亡者占50%[5]。因此,急性期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功能康复的关键。

重症脑血管疾病是中风之急重症,大多属中脏腑之闭证,观察发现,其发病初起多为阳闭证,病机多表现为风阳暴张,夹痰夹火上犯、蒙蔽清窍,此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势必病势深入,耗气伤阴,变证百出,出现内闭外脱之危候。因此,及时急则治标,祛除病邪,采取清热解毒、熄风化痰、开窍醒神的治疗方法,对控制病情发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6]。

安宫牛黄丸出自于《温病条辨》,由牛黄、犀角、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等组成,具有芳香化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效;原用于治疗热邪内陷,传入心包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痰浊壅盛以及小儿惊风等症。现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减轻脑细胞损伤,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之效。实验研究发现安宫牛黄丸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抗炎性因子IL-10的分泌[7]和抑制脑出血大鼠TNF-α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减轻脑细胞损伤[8];还能抑制脑出血大鼠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从而对抗脑出血的损伤[9]。

临床观察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安宫牛黄丸治疗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促进意识的恢复,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有明显增加,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能明显减轻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降低。由于观察病例均为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更高,因此,急性期内取得76.92%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并为患者进一步神经功能康复争取了时间。

摘要:目的 观察安宫牛黄丸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50例老年重症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每日1丸,连用7d。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6.92%,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1);且两组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积分减少更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值更大(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能明显改善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意识障碍,促进意识的恢复,同时能明显减轻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理想。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疾病,安宫牛黄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临床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王拥军.神经病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13-1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5]张之福.中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前沿,2008(3):21:53-54.

[6]张春华,燕明宗.安宫牛黄丸加通腑醒脑合剂治疗中风阳闭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12-13.

[7]刘宗涛,沙克地.沙吾提,李继彬,等.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6):710-712.

[8]殷妮娜.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脑出血后TNF-α表达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1):12-14.

[9]方芳,冯淑怡,孙建宁.安宫牛黄丸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中MMP-9和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8):535-538.

重症疾病 篇2

为认真做好门诊特殊慢性病及门诊重症疾病鉴定、评审工作,现将《孝感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及门诊重症疾病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发给你们,请提出修改意见,于11月21日下班前报市医保局综合科。无意见的报无。

门诊特殊慢性病准入标准

一、高血压Ⅱ期以上

具备以下三条其中之一者:

1、收缩压140~159 mmHg或舒张压90~99mmHg,合并有并发症。

2、收缩压160~179 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合并有并发症。

3、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mmHg,合并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有并发症。

备注:

1、用于分层的靶器官损害:①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结果证实左心室肥厚;②颈动脉超声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或内膜中层厚度≥0.9mm;③血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女性107~124umol/L;④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男性≥22mg/g,女性≥31mg/g。

2、用于分层的并发症:①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②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血肌酐升高男性>133umol/L或女性>124umol/L,临床蛋白尿>300mg/24h);④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⑤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1、病史

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肺血管疾病病史;

2、症状和体征

①有慢性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或伴有肺气肿体征、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体征;②剑突下出现收缩期搏动或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三尖瓣区心音较心尖部明显增强或出现收缩期杂音;

3、胸部影像学检查

①右肺下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右肺下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动态观察较原右肺下动脉干增宽2mm以上;②肺动脉段中段凸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围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呈“残根状”;④肺动脉圆锥部显著凸出(右前斜位45°)或锥高≥7mm;⑤有肺气肿的影像学表现。

第1条和第2条同时具备,且具备第3条中的①~⑤项中的任一项可确认。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

1、临床表现

①渐进性痛经;②经期腹、腰骶部不适,进行性 加剧;③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④后穹隆、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⑤附件粘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输卵管通畅;⑥月经前后附件上述肿块有明显大小之变化(未用抗炎治疗)。以上①、②、③项之一和④、⑤、⑥项之一,两项共存时可诊断本症。

2、腹腔镜检查

①子宫直肠窝、后腹膜见多个紫蓝色小点,伴腹腔液增多(常为血性);②子宫骶骨韧带增粗,灰白色结节,伴有疏松粘连,输卵管多数通畅;③卵巢包膜增厚,表面不平、粘连,并常见表面有褐色陈旧性出血斑块;④卵巢粘连略大,而输卵管多通畅。

3、病理检查

切片中有以下证据:①子宫内膜腺体;②子宫内膜间质;③有组织内出血证据,见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局部结缔组织增生。

必须具备病理诊断性结论方可确认。

四、冠心病

1、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体征或心梗后心绞痛症状、体征,除已确诊为心肌梗死外必须要有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2、心功能三级或三级以上症状、体征,必须有心电图反复提示有明显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且至少有一次住院治疗经过。

3、心梗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或房颤。以上三条具备一条可以确认。

五、肺心病

1、病史

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肺血管疾病病史;

2、症状和体征

①有慢性咳嗽、咳痰、气喘症状或肺气肿体征或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体征;②剑突下出现收缩期搏动或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三尖瓣区心音较心尖部明显增强或出现收缩期杂音;

3、胸部影像学检查

①右肺下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右肺下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动态观察较原右肺下动脉干增宽2mm以上;②肺动脉段中段凸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围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呈“残根状”;④肺动脉圆锥部显着凸出(右前斜位45°)或锥高≥7mm;⑤右心室增大(结合不同体位判断)。具有上述①~④项中的一项为可疑,两项以上或具有第5项者可作出X线诊断。

4、心电图诊断标准(具有以下两项条件即可诊断)①额面平均电轴≥90°;②V1R/S≥1;③重度顺钟向转位V5R/S≤1;④avR R/S或R/Q≥1;⑤V1-3 ,QS,Qr,qr(需除外心肌梗塞);⑥肺型P波。

必需同时具有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心电图改变才能鉴定为门诊慢性病。

六、类风湿性关节炎

1、关节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至少持续六周);

2、关节肿痛,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胀或积液;

3、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

4、对称性、持续性关节炎(至少持续六周);

5、有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干燥综合征以及其他脏器(肺、心脏、胃肠道、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

6、血清学检查至少具备一项:①血清RF阳性;②抗CCP抗体呈阳性指标;③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

7、关节影像学检查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具备第6条或第7条任意一条,同时具备其他任意三条可以确认。

七、慢性骨髓炎

1、有急性骨髓炎病史或开放性骨折病史。

2、局部可反复急性发作和溃破流脓,可有1个或数个窦道、瘘管或瘢痕存在。可伴有病理性骨折。

3、X线显示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并存,有包壳、死腔和死骨形成。

4、病程长,窦道、瘘管长期不愈合。

以上第2条、第3条和第4条同时具备可以确认;第1条为非必备条件。

八、中风后遗症

1、有急性脑血管病病史

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经CT、MRI等辅助检查证实;

3、三偏征 对侧偏瘫, 或单瘫, 或四肢瘫, 至少有一肢体肌力≤Ⅲ级;或交叉性感觉运动障碍,或共有济失调、行走不稳;其肢体瘫痪为必须具备条件;

4、失语;

5、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6、智能障碍甚至意识障碍。

第1、2条为必备条件;同时至少具备3、4、5、6条中的任意一条方可确认。

九、糖尿病(合并并发症)

糖尿病诊断明确,检查、治疗资料齐全,出现以下一条临床表现者:

1、肾脏并发症须具备四项:①慢性肾功能不全,②蛋白尿>0.5g/24h,③血清肌酐>177umoI/L,④尿素氮>14.3umoI/L;

2、眼并发症须具备两项:①眼底检查:出现微动脉瘤和(或)小出血、伴有或不伴有渗出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改变,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

3、糖尿病足;

4、糖尿病心肌病;

5、并发脑血管意外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十、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病)

1、有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等症状;有弥散性路易体病(DLBD)、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基底节变性(CBGD)等其它神经变性疾病;

2、排除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

十一、癫痫

1、至少有一次以上无固定原因的癫痫发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病 史记录;

2、有增加以后发作倾向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即存在脑部慢性功能障碍,或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及社会学方面的改变;

3、有脑电图等电生理或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等)报告的依据;

4、需门诊长期维持治疗。

除第2条外,其他三条必须全部具备才能确认。

十二、肝硬化

1、肝功能损害征候群

肝病面容,黄疸,贫血,蜘蛛痣,肝掌及转氨酶增高,白球倒置。

2、门静脉高压症状

①脾肿大及脾亢;②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③腹水;

3、体征

肝肿大,质地坚硬,边缘较薄,晚期可缩小。

4、影像学检查

可显示肝脏大小,外形改变和脾肿大;门静脉高压症时可见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增宽,有腹水时可发现液性暗区。

必需同时具备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才能确认为门诊慢性病。

门诊重症疾病准入标准

一、重型精神病 同时具备以下三条者:

1、有重型精神疾病史;

2、符合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中重性精神病界定条件;

3、经两名医师(其中一名为副高级别以上医师)确诊,病情迁延不愈,病期大于或等于3年的。

二、脑瘫

1、有明确的妊娠期、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如早产、难产、产后窒息等;

2、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或相应的并发症,如肢体瘫痪、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斜视等;

3、体检有相应的异常体征,姿势反射异常、病理反射、畸形等;

4、CT、MRI示脑组织有异常。以上四条必须全部具备才能确认。

三、地中海贫血

1、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靶形红细胞为多见,有黄疸、肝脾肿大或发育障碍;

2、实验室检查显示红细胞脆性降低,骨髓红系细胞增生,铁粒幼细胞增多,血红蛋白A2轻度增多或有异常血红蛋白;或DNA分析确诊基因缺陷;

3、家族调查中,父母有遗传证据;

4、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血液病专科医院、三级妇女 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第1条、第2条和第4条同时具备才能确认。

四、血小板减少症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2、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成熟障碍主要表现为幼稚型和(或)成熟型无血小板释放的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巨核细胞颗粒缺乏,胞质少;

3、有皮肤出血点、瘀斑和(或)粘膜出血等临床表现;

4、具有以下五项中任何一项: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②脾切除有效;③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PAC3)或特异性抗血小板抗体阳性;④血小板寿命缩短;⑤排除其他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其他免疫性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

以上四条必须全部具备才能确认。

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男性HGB > 185 g/L、女性>165 g/L;

2、骨髓活检示三系高度增生伴多形性巨核细胞;

3、有JAK2突变;

4、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血液病专科医院、三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第1条、第2条和第4条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确认。

六、血友病 同时具备以下三条者:

1、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可呈自发性,或发生于轻度外伤、小手术后,易引起血肿及关节畸形;

2、实验室检查:①CT正常或延长;②APTT延长,PCT正常或缩短,STGT多异常;③TGT异常,并能被钡吸附正常血浆纠正;④FⅧ或FⅨ缺乏;

3、提供近三个月内两次以上实验室检查结果。

七、再生障碍性贫血

有贫血、伴有出血、感染和发热等症状,同时具备以下四条者:

1、血象检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骨髓象检查多部位穿刺涂片呈现增生减低,粒系及红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很难找到或缺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相对增多。骨髓穿刺物中骨髓颗粒很少,脂肪滴增多;

3、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4、提供近三月内血象检查结果提示处于治疗期。

八、慢性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出院后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需要在门诊继续治疗。

必须具备二级以上医院住院病历资料和诊断证明方可确认。

九、系统性红斑狼疮

以下11条诊断标准,符合其中四条或四条以上者:

1、颊部红斑固定红斑,扁平或隆起,在两颧突出部位;

2、盘状红斑片状隆起于皮肤的红斑,粘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3、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从病史中得知或医生观察到;

4、口腔溃疡经医生观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病变尿蛋白>0.5g/24小时或+++,或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或混合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9、血液学疾病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后者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阳性、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的三者中具备一项阳性);

11、抗核抗体在任何时候和未用药物诱发“药物性狼疮”的情况下,抗核抗体滴度>1:320。

十、重症肌无力

1、临床表现

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 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

多数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抗LRP 4抗体。

以上第1条、第3条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确认。

十一、干燥综合征

1、口腔症状

3项中有l项或1项以上:①每日感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②成年后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③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帮助;

2、眼部症状

3项中有l项或l项以上:①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②有反复的砂子进眼或砂磨感觉;③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

3、眼部体征

下述检查有l项或l项以上阳性: ①Schirmer I试验(+)(<5 mm/5 min);②角膜染色(+);

4、组织学检查

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l(指4mm2组织内至少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于唇腺间质者为1灶);

5、涎腺受损

下述检查有l项或1项以上阳性: ①涎液流率(+)(≤1.5 ml/15min);②腮腺造影(+);③涎腺同位索检查(+);

6、自身抗体

抗SSA抗体或抗SSB抗体(+)(双扩散法);

7、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 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第7条为必备条件,加其他任意三条才能确认。

十二、强直性脊柱炎

1、有强直性脊柱炎症状、体征;

2、实验室检查及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报告。以上两条必须全部具备才能确认。

十三、系统性硬化病(皮肤病变硬化期或萎缩期)

1、临床表现有皮肤受损,可伴有雷诺现象、一个或多个脏器受累;

2、实验室检查血沉升高,Scl-70、RF和ANA等指标一个或多个阳性,免疫球蛋白可升高;

3、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三条必须全部具备才能确认。

十四、银屑病(泛发型)

1、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 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5、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除第5条外,其他各条必须全部具备才能确认。

十五、溃疡性结肠炎

1、临床表现

①症状: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钡剂灌肠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可以确诊;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肠镜或钡剂灌肠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亦可确诊。②体征:部分患者有腹部压痛,轻者除下腹稍有压痛外,多无其他体征。重型和暴发型病例可见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物;

2、理化检查

①结肠镜检查为确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粘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炎症表现。重者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者结肠袋形变浅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桥形黏膜等;②黏膜病理学检查或钡剂灌肠检查 示溃疡性结肠炎改变。

具备反复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同时结肠镜检见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且具备病理检查结论方可确认。

十六、克罗恩病(克隆病)

1、典型的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可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阿弗他口炎偶见。有时腹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炎性 肿块。可伴有肠梗阻、瘘管、腹腔或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可伴有或不伴有系统症状,如发热、多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皮肤病变、硬化性胆管炎、淀粉样变、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等;

2、X线表现

有胃肠道的炎性病变,如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单发或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CT可显示肠壁增厚的肠袢,盆腔或腹腔的脓肿;

3、内镜检查

可见到跳跃或分布的纵行或匐行性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或病变活检有非干酪坏死性肉芽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

具备反复腹痛腹泻、便秘等临床症状,同时具备结肠镜镜检或X线特征,且具备病理检查结论方可确认。

十七、间质瘤

1、有相应部位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提示有占位性病变表现;

3、病检组织切片确诊。以上三条必须具备方可确认。

十八、肝豆状核变性

凡具备下列1~3条或1及4条者,可确诊为临床显性型;具备3~5项或3~4条者属无症状型;仅有1~2或1、3条者,应怀疑WD,通过第6条确诊。

1、家族遗传史:父母系近亲婚配,同胞有WD患者或死于原因不明的肝病;

2、缓慢进行性震颤、肌僵直、构音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或(和)肝症状;

3、肉眼或裂隙灯证实有K-F角膜色素环;

4、血清铜蓝蛋白(CP)<200mg/L或血清铜氧化酶<0.2活力单位;

5、24h尿铜排泄量>100ug(1.56umol);

6、肝铜>250ug/g(干重);

7、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第7条加上其它任意三条方可确认。

十九、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进展8周以上;

2、临床表现:四肢肌肉无力,近端和远端均可受累,通常近端无力更突出。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脑脊液检查

2/3患者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

4、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测定可表现为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和波形离散等脱髓鞘的特点,F波也可表现异常;

5、排除CIDP综合征;

6、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第6条加上其它任意三条方可确认。

二十、IgA肾病(无高血压及轻度蛋白尿或孤立镜下血尿除外)

1、尿检异常型

①起病常隐匿,确切病程不易断明,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②尿检异常: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单次发作,尿蛋白<2.0g/24hr。③无低蛋白血症,肾功能正常,无高血压;④病理:病理改变轻重不一,从轻度系膜增生性病变、FSGS到肾小球硬化。系膜区沉积物除IgA外,常有IgG,可以出现血管袢沉积。间质病变轻到中度。但不存在广泛硬化;

2、反复发作肉眼血尿型

①肉眼血尿反复发作,可为新鲜或陈旧,次数≥2次。发作前数小时(不长于24小时)有前驱性感染(上感居多,也可能是胆囊炎或腹泻),发作期间可有腰酸腹痛。②肉眼血尿发作间期可有持续尿检异常,但尿蛋白一般<1.5g/24h,最多不超过2.0g/24h。无明显低蛋白血症,肾功正常或轻度异常。③发病年龄多处于青年。④病理:肉眼血尿发作1月内,可见节段细胞性新月体(<10%),无袢坏死。小球硬化少,间质病变较轻,无严重血管病变;

3、新月体型

①常伴肉眼血尿可持续较长时间,或镜下血尿超过50万/ml;②可以合并高血压,Scr可以轻度升高。部分患者ANCA可能阳性;③病理:常伴袢坏死,新月体>15%,血管可呈现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Fibrin染色阳性;

4、大量蛋白尿型

①尿蛋白及浮肿为主要表现,一般无肉眼血尿。尿蛋白>3.5g/24h,低蛋白血症明显,Alb<30g/l,有高脂血症,有明显浮肿。②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肾功能可以不正常,病程较长。③病理:小球硬化较多见,常有基膜病变,小管间质病变轻-中度;

5、高血压型

突出表现是血压持续升高,常用降压药物控制,可 有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也可合并一定程度的尿检异常。①孤立性肉眼血尿或持续镜下血尿,尿蛋白<3.5g/24h。②病初即有血压升高,入组时血压>140/85mmHg,有或无其它靶器官损害。③Scr正常或升高,但<5mg/dl。④病理:慢性化病变较重,较多球性硬化,间质病变中到重度。血管病变突出,血管透明病变较多;

6、终末期肾衰型

①血肌酐≥450uml/L;②病理上多见球性硬化,小管间质病变重度。

具备相应的临床症状,同时具备血肌酐≥450uml/L或病理诊断结论任意一项可确认。

二十一、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除外)

1、尿蛋白大于3.5g/d;

2、血浆白蛋白低于28g/L;

3、高度浮肿;

4、高脂血症。

其中第1条、第2条两条为确认所必需。二

十二、儿童生长发育障碍

1、生长障碍:出生一,二年后生长逐渐减慢,身材矮小,匀称,成年后的容貌仍似儿童,皮下脂肪多,肌肉不发达;骨骼成熟迟缓,骨龄较年龄小,智力与年龄相当;

2、性发育障碍:男性阴茎小,隐睾,无胡须,声调似小孩,女性无月经,乳房不发育,子宫小,外阴幼稚,无腋毛;

3、具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三级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病历资 料和诊断证明材料。

以上第3条加上其它任意一条同时具备方可确认。二

十三、恶性肿瘤(非放化疗)

1、有各项恶性肿瘤的症状、体征,并经临床诊断,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或其它辅助检查确认。

2、需门诊长期维持治疗或因该症引起的并发症需长期门诊治疗。以上两条同时具备才能确认。二

十四、器官移植(非抗排异治疗)

1、有器官移植的病史记载。

2、有长期门诊抗排治疗的病历记录。以上两条全部具备才能确认。二

十五、慢性肾功衰(非透析治疗)

符合慢性肾脏疾病的标准,具备下列条件者:

1、有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或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①、胃肠道表现;②、血液系统表现;③、心血管系统症状;④、皮肤粘膜表现;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⑥、肾脏形态学检查 肾体积缩小。

重症疾病 篇3

与老年性上眼睑下垂的鉴别老年性上眼睑下垂,是因为有些老年人眼球后部脂肪组织瘦瘪,眼球稍后退,甚至手指尖可插入瘦削老人的眶缘内,眶隔筋膜松弛,眼睑变薄,但一般没有复视、斜视,没有朝轻暮重的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与沙眼性上睑下垂的鉴别 严重的沙眼患者,睑结膜面乳头滤泡增生密布,细胞浸润,日久引起上睑的睑板慢性肥厚肿胀,酿成上睑下垂模样,翻眼皮较困难,睑结膜可有明显的老沙眼。眼睑下垂不会很重,多伴有沙眼并发症,眼球转动正常,无斜视、复视等症状,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与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的鉴别 糖尿病性睑下垂常见于患糖尿病的老年人,为突然发病的一侧眼睑下垂,常有患侧眶上区疼痛,还常有复视和眼球向内、上或下活动受限,但瞳孔大多正常,偶有瞳孔轻度散大,注射新斯的明无改善。是由于糖尿病所致的动脉硬化,供应动眼神经的血管缺血所引起,除采用降血糖措施外,还应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经治疗3~4周大多可以治愈。

与颅内动脉瘤所致的眼睑下垂的鉴别 颅内动脉瘤所致的眼睑下垂较严重,多为一侧性,常伴明显的瞳孔散大和眼球向内、上或下活动受限,新斯的明无改善。多为成年后发病,也可见于儿童。有的患者有发作性的偏头痛病史,常在某一次剧烈头痛后发生眼睑下垂,头痛缓解后眼睑下垂也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脑CT扫描、磁共振检查和脑血管造影可发现颅内动脉瘤部位,颅内肿瘤的破裂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除剧烈头痛、呕吐外,常有颈项强直,甚至抽风、昏迷等。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

与脑干病变引起眼睑下垂的鉴别 脑干病变引起眼睑下垂是指患者一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另一侧上下肢麻木、无力。这可能是脑干病变所致,注射新斯的明无改善。儿童常发于脑干肿瘤,老年人则多发于脑血管病,核磁共振可确诊,确诊,后可到神经外科找医生治疗,以免病情扩大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与外伤性眼睑下垂的鉴别 外伤性眼睑下垂常见原因是眼睑撕裂伤、切割伤致提上睑肌及其腱膜部分或全部断离,造成部分或全部眼睑下垂。胎儿娩出、开眶手术、上斜肌手术、眼睑手术,操作不当可能损伤上睑Muller肌。眼部的钝挫伤和动眼神经损伤也会造成眼睑下垂,发生率占眼眶软组织损伤的13%,轻者经过治疗恢复功能,重者遗留永久性眼睑不能抬起,影响容貌,年幼者可导致弱视。此种眼睑下垂无时轻时重的特点,受其他因素影响小,新斯的明治疗无改善。

重症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3例急重症脑疾病患者为2007年3月—2009年12我院ICU收治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49例, 女24例, 年龄19岁~86岁 (51.68岁±18.61岁) ; 脑外伤27例, 出血性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30例, 缺血性 (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16例。

1.2 方法

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每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分。根据此评分由下列公式计算出个体的预测死亡风险率R=Ln (R/1-R) =-3.517+0.146×APACHEⅡ评分+诊断分类系数。将个体的预测死亡风险率相加 (∑R) , 再除以病员数 (N) 即为群体的预测死亡风险率。分别以APACHEⅡ预测死亡率、APACHEⅡ评分为评价指标, 以实际死亡/存活为金标准, 绘制出其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 (ROC曲线) 。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 18.0。采用双侧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急重症脑疾病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为15.71分±10.64分。群体预测死亡率33.26%。其中实际死亡27例, 为36.99%, 评分为24.96分±9.98分, 存活组46例, 评分为10.28分±6.55分,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分项评分差异表现在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动-静脉氧分压差、动脉血pH、红细胞压积、GCS评分上。而血清Na+、K+、血清肌酐、白细胞计数、年龄的评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以APACHEⅡ预测死亡率为评价指标, 以实际死亡/存活为金标准, 绘制ROC曲线图, 曲线位于左上角, 远离机会线, 曲线下面积为0.861±0.050, 95%可信度区间为0.763~0.958。详见图1。

以APACHEⅡ评分为评价指标, 以实际死亡/存活为金标准, 绘制ROC曲线图, 曲线位于左上角, 远离机会中, 曲线下面积为0.890±0.040, 95%可信度区间为0.811~0.969。截断点为14.5分时, 敏感度为85.2%, 特异性为78.3%。详见图2。

3 讨 论

急重症脑疾病一直是ICU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组死亡率高达36.99%, 可见其病情凶险。因此, 早期评估和预计病情变化对于制定诊疗方案, 减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并且APACHEⅡ评分还可以用于不同单位、不同机构间医疗水平的比较。国内外文献报道, APACHEⅡ对于脑血管意外, 急重症颅脑外伤均有较好的作用[5,6,7,8,9,10,11]。从本组资料看, 无论以APACHEⅡ预测死亡率为指标还是以APACHEⅡ评分为指标, ROC曲线均提示指标有较好的准确度, 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APACHEⅡ的死亡率风险预测公式有较好的意义, 但因实际操作繁琐, 限制了临床中的应用。从ROC曲线表看, 单纯以APACHEⅡ评分数值预测死亡率也可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同, 本组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在肌酐、年龄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本组患者含有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有关, 而这一类类患者相对年轻且基础疾病较少, 肾功能代偿能力较强, 从而影响了整体评分指标。APACHEll评分表在心功能指标方面仅有平均动脉压和心率, 缺乏直接反映心功能或者心脏损害的理化指标。对于合并有心脏功能损害的危重症患者风险性可能会有所低估。影响急性重症脑疾病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颅内损伤的严重程度, 因此代表颅内损伤的GCS评分差异最为显著, 国外的文献研究表明, 对于急性重症脑疾病早期死亡率的预测, APACHEⅡ评分不及GCS评分, 但对于晚期死亡率的预测, APACHEⅡ要优于GCS评分[12]。尽管APACHE评分系统已有Ⅲ、Ⅳ, 且APACHEⅢ要略优于APACHEⅡ, 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及收费原因, APACHEⅡ仍然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评分系统。应用APACHEⅡ对于预测急重症脑疾病患者死亡率仍然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APACHEⅡ评分预测急重症脑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作用。方法 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73例急重症脑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评分分析。结果 73例急重症脑疾病PACHEⅡ评分为15.71分±10.64分。其中死亡27例, 评分为24.96分±9.98分, 存活组46例, 评分为10.28分±6.55分,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ROC曲线位于左上角, 远离机会线。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对评估急重症脑疾病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重症疾病 篇5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25-02

目前,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越来越常见[1],是一种受气流特征的肺部疾病,气道不畅以及呼吸道的感染,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后期生存质量。在我国,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呼吸道感染后极易初夏呼吸衰竭等,心力衰竭等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也逐渐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低四位[2]。目前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机(BiPAP)成为在临床上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主要方法之一,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创正压通气机可以提高患者的后期生存质量,有效调节患者局部缺氧及呼吸不畅[3]。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BiPAP的,并且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并患者病情得到满意控制,笔者将一些资料整理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年收治100例COPD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其诊断均符合2007 年01 期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及呼吸衰竭诊断标准[4]。入选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3.8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呼吸科常规治疗,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注意患者电解质平衡以及有无酸解中毒症状,对两组患者给予持续吸氧,防止患者出现突发疾病等。对照组则采用上述支持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通气机进行呼吸辅助治疗,每天3次[5],每次时间持续3-4小时作左右,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在呼吸机使用的同时,要做到吸氧由低到高呼气压力控制在8cmH2O,呼气压力控制在4 cmH2O,观察30min后,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上调压力。

1.3 疗效评判[6]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变化,必要时行有创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在进行呼吸机治疗时,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心率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时间例数呼吸频率心率治疗满意度P治疗前10029±8105±945.0%<0.05治疗后10020±581±686.0%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在心理上多少会存在恐惧感, 临床上,护理人员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的帮助情况,其次,患者在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出现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患者要如何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尽可能的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在患者进行呼吸机治疗期间,患者不可以讲话,如果有特别需求,可以通过手势来与患者沟通,建立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2.2 体位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体位,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与患者沟通体位姿势选择时,尽可能的使患者保持头颈肩位置在同一线上,这样患者的口鼻才可以保持通气,避免了呼吸不畅出现。

2.3 面罩 患者可以自己选择面罩的大小,根据面罩舒适的程度来选择面罩,第一次进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不了解面罩的使用方法,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面罩使用示范,并且告知佩带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出现重症病人,必要时观察患者的血气分析变化。

2.5 撤机后护理 患者呼吸机治疗结束后,进行撤机,此时对患者进行漱口,使患者自行咳嗽,锻炼肺功能。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其常见的病因是阻塞性通气障碍,正是由于通气障碍,COPD会引起呼吸衰竭,最后导致心肺衰竭。临床上比較好的治疗方法便是改善患者的通气障碍,经过多年临床研究[7],表明使用BiPAP通气机可明显改善患者后期的生活治疗以及病情的控制,在通气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帮助患者翻身,及时调整患者坐卧位姿势,使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来进行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平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热西汗·依不拉音,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33:105-106.

[2]陈笑英.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4,03:7-9.

[3]乔红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10:947-948

[4]杨海欧.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4:249-250.

[5]何景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14,16:126.

[6]沈荣.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8:76-78.

重症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 我院诊治48例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男35例, 女13例, 年龄57.5岁~83.0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 痰液以黄白黏痰、血痰、白色黏稠拉丝痰为主, 以及发热、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表现。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标本采集和诊断标准

晨起清水漱口, 咳出呼吸道深部痰液;或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 吸取下呼吸道痰液, 将收集的痰液置于无菌痰杯中, 及时送检。当连续3次及以上痰涂片检查, 均查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或者3次及以上痰培养结果中均发现同种真菌, 或者血培养证实存在真菌感染者, 即可确诊。

1.3 检出真菌感染的分类情况

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 共分离出34株白色念珠菌 (70.8%) , 8株热带念珠菌 (16.7%) , 4株曲霉菌 (8.3%) , 以及2株酵母样菌 (4.2%) 。

1.4 护理方法

1.4.1 呼吸道症状的观察和处理

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时, 患者多表现为高热、寒战、白色黏痰或拉丝痰、咯血, 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所以, 需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采集标本, 进行细菌+真菌涂片、培养检查, 以免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同时需要加强呼吸道症状的控制, 给予低流量吸氧,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 定时翻身、叩背, 多饮水,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并发真菌感染时, 使用2.5%碳酸氢钠漱口[2]。

1.4.2 切断真菌感染的途径

规范医疗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 尽早拔管。病房空气清新, 每日定时通风,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注意地面和床单的清洁、消毒, 减少探视时间和人数。

1.4.3 加强营养支持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进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 对于严重通气障碍患者, 以高蛋白质、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为宜。严格按照医嘱,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血浆等, 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3]。

1.4.4 序贯机械通气, 缩短有创通气时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时, 多需要通过有创人工气道的建立, 有效引流痰液, 合理应用抗生素, 以控制临床症状。当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有了明显改善, 症状缓解后, 若不能及时拔除各种管道, 则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所以, 需要及时撤离有创通气, 改为无创通气治疗, 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这是降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环节, 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4]。

1.4.5

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以及抗真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 严格按照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的应用适应证, 做到合理剂量、足够疗程, 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5]。

2 结果

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43例痰涂片、痰培养为阴性 (89.6%) , 有1例在症状明显好转, 痰培养阳性情况下出院, 另外4例自动出院。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 真菌存在于口腔、上呼吸道, 以及肠黏膜, 作为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正常菌群失调或者抵抗力降低时, 就会出现真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反复、长期感染, 呼吸道黏膜纤毛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 肺功能出现相应损伤, 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 呼吸道抵御病菌的能力下降, 此时, 真菌就会侵入呼吸道, 出现真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真菌感染的好发期, 所以, 应该针对该阶段患者的易感因素,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选取有效抗真菌药物, 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定期进行随访, 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总而言之, 针对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6月, 我院诊治48例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43例痰涂片、痰培养为阴性 (89.6%) , 有1例在症状明显好转、痰培养阳性情况下出院, 另外4例自动出院。结论 针对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真菌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25 (8) :453-460.

[2]尹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3 (5) :83-84.

[3]刘晓联, 勒晓玉, 赵凤琴.肺部感染病人的排痰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33 (12) :697-698.

[4]卢建平, 张翊.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4 (3) :344-346.

重症疾病 篇7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重症膝关节疾病,临床疗效

膝关节疾病是临床上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严重的膝关节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传统的常规保守治疗, 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TKA) 是目前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有效的解除患者的关节痛、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1]。我院骨科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18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 其中男7例, 女11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 (66.7±8.9) 岁;其中4例患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5例患者为创伤性关节炎, 9例患者为严重骨性关节炎;其中4例患者合并有患肢的外翻畸形, 14例患者合并有患肢的内翻畸形。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患肢膝关节严重的进行性疼痛, 伴有明显的行走困难。X线检查均提示: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情况较严重, 关节间隙发生明显的改变, 变窄或消失, 膝关节、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有骨赘形成, 同时伴有髂骨的明显增生。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于膝关节前正中纵向切开, 或于髌骨旁边股内侧肌的下缘纵向切开, 从患者的髌骨内侧进入关节, 探查后, 将髌骨上囊、髌骨下脂肪垫、滑膜以及半月板均进行彻底的切除, 并将患者的前交叉韧带切除, 解除内外侧软组织的挛缩, 以及后侧关节囊的痉挛, 将患者胫骨近端骨赘以及股骨远端骨赘完全凿除。伴有膝关节畸形的患者需要彻底放松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 并缓解膝关节后方关节囊的粘连, 矫正患者的下肢力线, 将患者的膝关节畸形复位。术中切除股骨关节面的患者选择髓内定位系统治疗, 术中截骨时将患肢保持外翻外旋姿态, 外翻约5°~7°, 外旋约3°。术中切除胫骨关节面的患者选择髓外定位系统治疗, 术中截骨厚度约8~10mm, 将患者的截骨面保持向后倾5°。通过试模调试, 将患者的下肢力线恢复至正常、同时恢复患者软组织的平衡、膝关节屈伸和内外翻功能保持稳定以及恢复正常的髌骨轨迹。髌骨只需将周缘增生的骨赘咬除, 然后采用电刀将切口灼烧一圈, 将患者的关节面钻约7~8个小孔。植入大小适合的的假体、然后采用骨水泥进行固定, 复位后检查患者的膝关节屈伸情况。

1.4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管, 并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48h后将引流管排除。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锻炼。术后24h开始下肢肌肉的锻炼, 术后48h开始进行膝关节的被动锻炼, 术后7d可以开始用双拐下地自主活动, 术后6周复查X线片, 如骨痂形成, 则可以开始患肢的主动功能锻炼;当膝关节屈曲度恢复至90°~125°之间时, 可以让患者开始力量训练, 并加大主动、被动训练的强度。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膝关节的情况。

1.5 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采用HSS膝关节评分 (满分为100分) 情况进行疗效的判定:优:总分≥85分, 良:总分70~84分, 可:总分60~69分, 差:总分<60分。

1.6 观察指标

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 比较术前术后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8例患者均术后获得随访1~4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其中14例患者为优, 占77.8%;3例患者为良, 占16.7%;1例患者为可, 占5.6%, 优良率为94.4%。

2.2 术前术后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18例患者的HSS评分为 (48.64±6.43) 分, 膝关节活动度为 (66.78±9.48) °;治疗后18例患者的HSS评分为 (86.43±11.46) 分, 膝关节活动度为 (95.78±10.44) °。治疗后患者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见表1) 。

2.3 并发症

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均为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患者。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最常用方法。在患者采用常规的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治疗[2]。但当患者具有活动或潜在感染的患者、具有曲肌障碍及膝关节僵直时, 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而对于夏柯关节、期望过高、皮肤较差、过期肥胖以及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 则需要慎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4]。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但仍然有1个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5.6%, 与文献报道中30%~50%的发生率相比, 明显的降低。说明术前给予患者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 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5]。

综上所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疗效确切、操作简单, 同时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及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澎, 李学良, 吕萍.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4) :747-751.

[2]沈计荣, 蔡文辉, 杜斌, 等.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时置换47例临床报道[J].解剖与临床, 2009, 12 (3) :193-195.

[3]张云强, 陈艺新, 赵滨, 等.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病[J].临床骨科杂志, 2005, 8 (1) :32-34.

[4]李虎, 吕厚山, 寇伯龙, 等.TC-Dynamic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系统术后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6) :591-593.

重症疾病 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时间,危险因素

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老年人为COPD的发病主体,对于进入老龄化的我国而言,COPD已经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COPD以气道气流持续受限为主要特征 ,且病情前期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当可诱发感染的风险因素存在时,COPD可转为急性加重期,进而增加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的发生率。COPD急性期可伴有感染、发烧等症状,其病情恶化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均有较大关联,高效、安全的机械通气方式是降低该类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2]。机械通气期间通气时间的长短对患者的预后和身体功能的恢复均有重要的意义,是否能够顺利如期脱机是临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临床报道显示,不同生理基础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和脱机成功率有所差异,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成功率仅为38%~55%[3]。对COPD患者重症监护期间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控制不利影响因素,使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本研究对徐州市矿务集团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84例COP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84例,其中,男53例,女31例;年龄48~76岁,平均(67.38±8.21)岁;病程3~13年,平均(4.68±1.46)年。根据机械通气时间分为A组 (通气时间≤7 d) 和B组 ( 通气时间>7 d), 两组各42例。入选病例均符合COPD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4]和COPD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标准[5]。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在插管前基础治疗较为稳定或者不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研究方案经我院临床医学伦理试验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患者及直系亲属的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抗炎、祛痰、平喘等对症治疗后进行机械通气, 并以2 L/min的速度给予鼻导管吸氧,经口气管插管后用德尔格通气机。使用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ACMV)进行起始通气,出现自主呼吸后,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MV)结合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逐渐降低SMV频率和PSV支持水平至8次/min和13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时 , 过渡到PSV模式,PSV逐渐降至7~8 cm H2O, 患者耐受4~6 h后即可拔除气管内插管。

撤机成功的标准为停用有创呼吸机48 h以上,生命体征平稳,不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或者经鼻面罩等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1.3 影响因素

将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分为插管前因素和插管后因素。插管前因素包括:年龄、心率、动脉血压、血清白蛋白和前蛋白水平、神志状况、既往病史中脑梗死、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吸烟史(每天吸烟1支以上,并持续1年以上为吸烟)。插管后因素包括:1通气后消化道出血: 便潜血阳性或呕吐咖啡渣样物;2发热:体温高于38℃;3是否有血压下降:血压低于90/6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或者血压依赖升压药物维持至少2 h;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微生物学诊断为气管内吸引物培养>10-5cfu, 临床诊断为持续48 h或以后出现肺部浸润影,体温<36℃或者>38.5℃,白细胞计数<3×109/L或>10×109/L,脓痰或痰液脓性改变,气管抽吸物中有病原菌分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筛选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插管前各因素比较

对两组患者插管前的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心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而其他如性别、动脉血压、神智昏迷、既往病史和吸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插管后各因素比较

对两组患者插管后的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消化道出血和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发热和血压下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机械通气时间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筛选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消化道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是影响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注:1 mm Hg=0.133 kPa

3 讨论

COPD以反复咳嗽、咳痰 、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存在明显病理改变而导致肺功能严重下降。急性加重期COPD在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见,患者肺通气和气体交换能力显著减弱甚至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COPD急性期时,机械通气够能及时引流痰液,改善肺泡通气并提高氧分压, 是救治COPD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措施,其中26%~74%的患者需要给予机械通气。但需要指出的是, 临床上有20%~30%的患者撤机困难或者撤机延迟,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机依赖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超过30 d即被称为长期机械通气(LTMV)[6]。机械通气是非生理性的通气, 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气压伤、血压下降、上消化道出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家庭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7]。因此,对于影响COPD患者重症监护期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意义重大,以尽早撤机,避免病情反复和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将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为插管前因素和插管后因素,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插管前因素,如年龄、心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如性别、动脉血压、神志昏迷、既往病史和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年龄、心率等插管前因素可能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关于年龄,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8],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功能和各个器官的储备功能逐渐下降, 在受到感染或外界刺激时,其机体应激能力较差,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呼吸机协同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延长。有研究指出,基础心率过快会引起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9],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血压过低为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10]。本研究未能证明这一观点,原因可能是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后,低氧血症虽然解除,血压下降后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患者较少,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

由于COPD患者机体长期处于缺氧和炎症状态,导致胃肠道细胞缺氧,引起吸收障碍,机体出现负氮平衡。另一方面COPD患者机体内分泌紊乱,代谢较高,呼吸耗能远远高于正常人,从而导致机体脂肪分解,蛋白合成减少,可诱发或加重营养不良症状[11]。血清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半衰期为20 d,是维持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能够参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并维持血液渗透压,因此,血清白蛋白的浓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机体营养不良的重要指征。但是白蛋白不能反映近期的机体营养不良,与之相比,前白蛋白前白蛋白半衰期为2 d,当机体蛋白质营养不良时其浓度迅速下降,同时它也是负性急性时相蛋白,前白蛋白浓度的下降也可能预示有严重的细菌感染,因此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提示预后不良[12]。在该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血清Alb和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在机械通气初期,需要特别注意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积极补充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以预防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由于COPD本身的特点,导致患者对营养支持的治疗反应较差,即使白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迅速下降。因此, 对机械通气期间的COPD患者要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临床预后。

在插管后各因素中,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COPD患者胃肠道细胞缺氧、充血水肿,引起呕吐和吸收障碍,同时加以抗生素等药物的刺激,可诱发消化道出血。在本研究中,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 d的患者中,有15例(35.71%)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与机械通气时间不超过7 d的患者(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PD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细菌可通过操作进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 而气道黏膜的屏障作用也因气管插管而丧失,气道黏膜由于机械刺激和持续压迫而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破损。因此一旦COPD合并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使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Bodduluri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 d的影响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重症疾病 篇9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细菌,预后

降钙素原为降钙素激素原, 是临床重要炎症指标,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等炎症刺激时, 血清中降钙素原分泌量会显著升高[1,2]。由于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与感染所引起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可直观反应感染严重程度[3], 因此通过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来评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并予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可切实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以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探析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对疾病预后指导中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08例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需进行ICU监护的患儿; (2) 年龄≤18岁。排除标准: (1) 肾功能不全者; (2)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5例, 男33例, 女22例, 年龄在3~9岁, 平均 (5.5±1.0) 岁。病程在1~4 d, 平均 (2.3±0.6) d。其中细菌性肠炎16例, 支气管肺炎19例, 泌尿系统感染16例, 败血症4例。对照组共53例, 男30例, 女23例, 年龄在3~10岁, 平均 (5.7±1.2) 岁。病程在1~3 d, 平均 (2.0±0.3) d。其中细菌性肠炎17例, 支气管肺炎21例, 泌尿系统感染14例, 败血症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于患儿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降钙素原水平。其中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所使用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北京润生生物公司提供。降钙素原水平应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所用试剂为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 仪器为mini 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反应蛋白水平以>10 mg/L作为阳性标准, 降钙素原水平以>0.5μg/L作为阳性标准。对照组动态监测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并依据测定结果判断感染情况, 对治疗予以指导, 观察组动态监测患儿降钙素原水平并结合测定结果判断感染情况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住院时间、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研究所得资料,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8.2±2.1) d, 病死率为0%, 明显比对照组的 (13.4±3.0) d和5.7% (3/53) 更小,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病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病死患儿, 对照组53例患儿中, 病死率为5.7% (3/53) ,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80, P=0.047<0.05) 。

2.3 两种检测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

观察组降钙素原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7% (51/55) 、96.4% (53/55) , 对照组降钙素原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4% (49/53) 、94.3% (50/53) , 与两组C反应蛋白所测定敏感性、特异性相比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自从1993年Assicot等人[4]发现降钙素原水平在机体出现细菌感染后会显著升高之后, 其便逐渐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感染为常见临床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的类型也较多, 以败血症为例, 其是一种严重感染情况, 可能引发严重结局, 严重时会致死。而不可忽视的是, 感染过程难以预测, 若无法完全掌握患者病情, 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5]。

该研究对两组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进行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测定, 以此明确两种检测手段在改善患儿预后中的指导意义。C反应蛋白主要在机体肝脏发生炎性反应时合成与分泌, 因此血清含量会上升, 与炎性反应直接相关。国外文献研究所得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检出率在82%左右, 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敏感性为78.2%, 对照组为79.2%, 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此外, 两组患者测定所得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 (16.6±2.6) mg/L、 (16.9±3.0) mg/L, 提示两组感染程度接近。降钙素原为小肠、肺部神经细胞所分泌, 含116个氨基酸, 组成部分包括C末端、N末端及降钙素。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仅甲状腺会合成少量降钙素原, 因此血清含量非常低[7], 几乎无法检出。但是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 肝脏巨噬细胞、肠道淋巴细胞等组织就会合成降钙素原, 血清含量会显著提高。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后, 降钙素原水平就会随之降低。基于此, 该研究将其应用到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结果显示, 两组降钙素原检测敏感性分别为92.7%、92.4%, 两组组内两种检测手段敏感性比较结果均表明, 降钙素原检测敏感性均更高。同时特异性也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 提示降钙素原的应用临床价值更高, 可有效避免漏诊与误诊情况, 灵敏度高[5]。该组研究新意在于, 观察组根据所测得降钙素原水平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 对照组则结合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进行治疗, 依据不同检测手段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以此凸显各自临床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 (8.2±2.1) d, 短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更低, 说明降钙素原的应用价值更高, 可更快将患儿感染情况及疾病变化情况反映出来并据此予以治疗, 为后续治疗提供精确指导, 控制感染症状, 促进疾病更快更好恢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此外, 也有临床研究认为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也有着较大临床价值, 可通过其水平变化对感染类型进行分辨[8], 值得展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可精确反映患儿感染严重程度, 以此在疾病治疗中发挥指导作用, 促进重症患儿疾病的更快更好康复, 临床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李荣, 彭开勤, 赵建国, 等.降钙素原检测判断普通外科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8) :1794-1796.

[2]肖燕青, 黄滨, 李菊香, 等.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1, 32 (4) :437-439.

[3]赵军育, 姜毅, 侯新琳, 等.降钙素原在诊断早期新生儿感染中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2) :122-124.

[4]虞意华, 蔡国龙, 吴亮, 等.降钙素原在危重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0) :1581-1583.

[5]梁玉美, 陈霞静, 潘红飞, 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9) :2684-2686.

[6]谢健敏, 卢解红, 余一海, 等.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64-265.

[7]汤瑾, 许静, 王坚镪, 等.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3, 28 (8) :662-665.

重症疾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1年我院COPD合并重症肺炎患者80例, 男47例, 女33例, 年龄55~90 (64.0±7.6) 岁。均符合以下标准:肺通气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在80%预计值以下, FEV1/FVC (用力肺活量) <70%, 有咳嗽 (伴痰) 、气喘等病史10~40年不等。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 (66.5±6.8)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 (40.1±5.1) 岁, 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当患者入院后, 相关人员须对其进行详细询问, 内容包括:有无病史、抗生素使用史等, 并进行全面的体检, 需使用抗生素者使用前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等。观察组使用二级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与患者的临床情况相结合, 对抗生素进行相应调整。细菌培养结果未出时, 对重症并发症进行控制, 3~5d后再对抗生素进行降级维持。对照组先选择使用一级抗生素, 观察72h, 如病情未好转, 再改用二级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 以及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外周血N/WBC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呼吸衰竭指数 (RFI=PaO2/FiO2) 、C-反应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出院32例 (80.0%) , 未治愈5例 (12.5%) , 死亡3例 (7.5%) ;对照组治愈出院20例 (50.0%) , 未治愈10例 (25.0) , 死亡10例 (25.0%) 。2组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各项指标

2组治疗后PaO2、外周血N/WBCRFI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RFI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降阶梯治疗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对于严重细菌感染, 如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的新治疗策略, 其包括2个阶段:第1阶段使用最广谱的抗生素, 目的在于防止患者病情迅速恶化, 避免产生细菌耐药性, 防止器官功能障碍, 挽救患者生命, 并缩短其住院天数;第2阶段注重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方案, 以减少耐药菌发生的可能性, 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2,3]。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且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说明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能有效治疗COPD合并重症肺炎。

参考文献

[1]李绍修, 项秀雯, 陈绍奉, 等.爱全乐气雾剂加用储雾器对老年人COPD的支气管扩张作用[J].安徽医学, 2004, 25 (6) :493-494.

[2]张宝民, 孙艳, 徐继来, 等.降阶梯治疗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 2009, 30 (2) :162-164.

上一篇:历史教科书的真相下一篇: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