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重症科(共7篇)
急重症科 篇1
急重症病区的精神病病人病情重, 自知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经常发生情绪不稳、伤人、毁物等不良行为, 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对遭受暴力事件的恐惧使精神科护士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 深入探讨急重症病区的护士在护理精神病病人过程中所感受的压力及应对压力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呼吁社会、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关注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为精神卫生专科护士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立意采样法[1], 2012年7月—2012年8月深入访问10名 (以N1~N10依次编号) 在急重症病区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访谈者均为女性;年龄21岁~46岁, 平均33.4岁;已婚6名, 未婚4名;工作年限1年~22年, 平均6.8年;学历:本科2名, 大专5名, 中专3名。研究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 (资料饱和) 为标准。
1.2 伦理问题
访谈前先与受访者进行沟通, 详细说明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告知在保护隐私权的前提下对谈话进行现场记录和录音, 承诺使用编码替代姓名,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收集资料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 使用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自拟半结构性访谈大纲:①您对压力的认识是怎样的? ②请叙述一下您在精神科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压力, 它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访谈中进行现场记录、录音。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45 min~60 min, 每名护士访谈1次或2次。场所设在休息室、会议室等不受他人干扰的安静环境。
1.4 数据分析
由经过专业培训、有经验的研究者进行[2]。访谈结束后将所做的录音整理成文字, 然后按以下步骤分析资料:①仔细阅读所有记录;②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⑤写出详细、无遗漏的备忘录;⑥总结、归纳出共性的观点;⑦返回参与者处求证[3]。
2 结果
2.1 不良的生理反应
在描述自己的生理状况时, 有8位受访者 (80%) 表示在急重症病区工作期间, 出现了全身乏力、头痛、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如N1“一个夜班来了3个病人, 病人哭闹了一个晚上, 下夜班后就感觉头痛, 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饭都不想吃就休息了”。 N8“有一次梦到一个重症病人把约束带解开了, 去砸门, 手上全是血, 吓了我一身冷汗”。
2.2 不良的心理反应
2.2.1 恐惧感
受访者中的护士都表示存在恐惧的心理。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害怕遭受暴力。N5“一次我给病人打针的时候, 他以为我要害他, 回头就咬了我一口, 都出血了, 现在想起来都挺害怕的”。N10“我有一个同事怀孕了, 病人病情发作, 正好踢到肚子, 结果流产了, 实在太可怕了, 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其中有6位护士表示工作时间越长, 恐惧感越强。N8“我在精神科工作20年了, 见过不少自伤、自杀的病人, 现在越来越害怕了”。
2.2.2 焦虑
受访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N2“每天下班后, 总会去想我有没有做错事, 有没有工作忘记做, 害怕看到单位的电话号码”。N7“担心在我当班时有严重精神病病人突然发生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N4“现在医患关系紧张, 每天上班精神绷得紧紧的, 就怕有医疗纠纷”。有4名护士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影响婚姻质量。N9“日常生活中遇事较以前爱生气了, 因为一点小事就和爱人吵架, 我们感情不如以前好了 (眼圈红了) ”。
2.2.3 压抑、无助感
N6“我们急重症病房都是全封闭式的, 每天见到的不是病人就是医生, 就好像是困在笼子里出不去的感觉, 挺压抑的”。N3“我在重症病区工作时间不长, 经验不足, 就怕病人突然病情发作, 身边要是没有其他护士, 我怎么办呢?”
2.2.4 委屈、不公平
N7“急重症病房的病人意识不清楚, 刚给他更换好床单位, 她又给尿床了, 嘴里还说着, 我就是要累死你, 这时候听到这话挺难受的”。N3“每天工作这么辛苦, 又挨打受骂的, 工资还不如其他科室的护士高, 不公平啊”。
2.3 不良的社会反应
目前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普遍存在偏见, 同时对在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工作的护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8名研究对象表示切身感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表现为自我价值及满足感、成就感低。如N8“人家给我介绍了好几个对象, 可一听到我在精神科做护士, 害怕情绪受病人影响, 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歧视不仅来自社会, 也来自家庭。N2“我婆婆不敢告诉别人我是精神科护士, 有人问起来都说我是心理医生, 听到这感觉挺惭愧的”。N1“我在急重症病区工作8年了, 一直没有晋升和出去学习的机会, 觉得自己挺没用的, 想换个工作试试 (沉默) ”。
3 讨论
3.1 实施人本化的护理管理是解决精神科护士生理疲惫的根本措施
急重症病区病人病情重、工作量大, 超负荷的护理工作导致精神科护士体力、脑力的大量消耗。8位访谈对象在急重症病区工作期间出现了全身乏力、头痛、睡眠障碍等躯体化症状,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其中有6位护士希望在急重症病区工作一段时间后轮转到病情较轻的其他科室, 如心理病房、行为治疗中心等。所以护理管理者应经常与急重症病区的护士沟通, 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对有困难的护士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另外, 增加护理人员配置,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和轮转制度, 也有利于减轻精神科护士工作的疲劳感。
3.2 提高压力应对能力是维持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应对方式是精神科护士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因素, 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5]。由于护理对象、工作环境、职业性质等原因, 职业压力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为突出[6]。研究发现, 访谈对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反应, 担心遭受暴力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是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体验的主要原因。他们多采用发泄和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负性情绪, 这些措施也确实有效。但专业的压力管理培训也是我们提倡的[7]。对急重症病区的精神科护士进行压力管理培训, 如一些护士提到希望医院组织心理专题讲座、室外拓展训练等活动, 可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并有助于其采取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
3.3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提高精神科护士适应能力的有力保障
8名访谈对象认为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低, 得不到社会公众、医院管理者和家庭的支持是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 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的不合理, 使得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工作满意度低。所以,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必要。首先, 加大对精神卫生护理事业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尊重护士, 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其次, 医院应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工资待遇, 创造更多的深造、学习、晋升的机会, 尽可能满足其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 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责任感、成就感, 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最后医院管理者应建立健全护士安全保障制度, 保证护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从而稳定精神卫生护理队伍, 提高护理水平, 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enjamin FC, William LM.最新质性方法与研究[M]//黄惠雯, 童婉芬, 译.台北:韦博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2003:252-258.
[2]Pope C, Ziebland S, Mays N.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care.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J].BMJ, 2000, 320 (7227) :114-116.
[3]李晓凤, 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78-184.
[4]唐荣兰, 韩晓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7, 13 (2) :146-147.
[5]王玉玲.精神科护士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7) :1065-1068.
[6]冯锦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改善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6) :125-126.
[7]吴艳, 李菲菲.压力管理培训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及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3) :2804-2806.
急重症胸部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8例,男106例,女72例;年龄18~65岁,交通伤65例,坠落伤38例,挤压伤21例;均有严重的胸外伤、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导致的连枷胸,单侧血气胸93例,双侧血气胸72例,肺挫伤162例,合并肩胛骨、锁骨、胸骨骨折56例,胸、腰椎骨折36例,肝脾破裂5例,失血性休克12例。
1.2 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173例,5例因重度失血性休克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2.1.1 伤情评估:
急诊重症胸外伤患者在到达医院后最初几分钟的处理,对早期救治的质量和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存和死亡、康复和残废[2]。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时的体位、受力方向及力度等病史,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出血量、监测血气、PT、HGB、氧合指数、血乳酸等指标,尽早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床旁B超、各种诊断性穿刺必不可少。
2.1.2 腹部体征的观察:
重症胸外伤患者常会累及腹腔脏器损伤。故应仔细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本组有10例在观察过程中出现血压持续下降、腹膜刺激征,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手术确诊为脾破裂、肝脏损伤。
2.1.3 严密监测:
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了解心功能、周围血管阻力及抗休克的效果[3]。特别要注意意识、尿量变化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如患者意识由清醒变模糊,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持续下降,呼吸浅快,提示有失血性休克,应及时通知医生组织抢救。本组有12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因发现及时,行紧急手术,抢救成功10例,死亡2例。
2.2 护理措施
2.2.1 补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补血、补液积极纠正休克。通过严密观察血压、末梢循环情况、尿量和中心静脉压以判断早期休克和休克进展,并做好详细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的血液、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休克或昏迷的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血、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4]。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观察吸氧效果,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2.3 正确有效的协助排痰:
排痰是保持呼吸道畅通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创伤、骨折使伤口疼痛,严重影响了有效咳嗽排痰,是引起肺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肺不张、甚至ARDS的重要因素[5]。要耐心、细致、积极鼓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避免肺泡萎缩,使支气管末梢的痰液因受震动产生咳嗽反射将痰液咳出[6]。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疼痛剧烈者在咳痰前20~30min给予止痛剂,避免患者因疼痛不敢咳嗽,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并根据痰液性状掌握吸入间隔时间,使痰液稀释便于咳出。密切观察痰液的色、质量及痰液的黏稠度,定时做痰培养及药效试验,为治疗提供依据。
2.2.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①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脱出。经常从上向下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②保持引流管的密闭性,水封瓶位置应低于穿刺点60~100cm,以利引流并防止逆行感染。③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急性期每小时准确记录引流量。如持续2~3h,胸腔引流量1200mL/h,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④拔管:一般置管48~72h后,观察引流液颜色变浅,24h引流液量<50mL,胸部X线摄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则是拔除胸管的指征。⑤拔管后要注意伤口处有无渗液,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及体温上升,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5 心理护理:
重症胸部损失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心肺损伤严重时病人常表现极度窘迫感。护士采用解释、鼓励、暗示等心理治疗手段,尽快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取得患者信任,稳定患者情绪。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各种心理障碍,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与患者多接触、多沟通,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6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做好皮肤清洁护理,可使用气垫床或高密度海绵垫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及皮肤干燥清洁,每2h定时协助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的发生。本组除一例因合并有胸腰椎及骨盆骨折早期禁止翻身发生压疮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压疮。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加强营养,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3次,预防感染。
3 小结
急重症胸部外伤患者病情危重,伤情复杂,在护理工作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休克,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朱春红.急诊重症胸外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0,7(3):160.
[2]白涛.现代创伤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7.
[3]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2.
[4]欧阳丽波.重症胸部外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哈尔滨医药,2008,28(5):68.
[5]颜珂.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呼吸道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2):60-61.
急重症急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危重性急诊患者208例,均需通过转运完成CT、MRI、X线等诊断性检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3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50例,年龄25~58岁,平均49.6±2.6岁,病程6~72小时,平均24.6±2.3小时;观察组男性55例,女性50例,年龄25~60岁,平均49.4±2.7岁,病程5~70小时,平均24.3±2.4小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给氧、静脉穿刺等。观察组予护理风险管理,(1)提高风险意识及应变能力:急诊科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强化其在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意识;根据重症患者特点制定相关防范措施,硬性规定转运工作流程;改善医院环境及硬件设备,保证危急患者绿色通道通畅;由专人负责运输工具存储,定期检修,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重视相关疾病抢救的护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及技能[2]。(2)正确评估病情:急重性急诊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或药物延迟给予、管道松脱等现象,急诊护士需与医生共同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用药情况、生命体征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3],如生命体征不平稳者需进行治疗或诊断检查时,主管医生需随同,并做好突发情况的准备工作,并将转运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得到家属理解及同意,尊重其知情权[3]。(3)做好转运前准备及预处理:决定转运后需立即通知相关科室,简单汇报患者病情,并在转运前10min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充分准备;转运前需检查患者各管道是否通畅,并固定管道,以免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仪器蓄电情况;转运前彻底清除患者气道中的内分泌物,血氧饱和度较低者给予气管插管,保证通气顺畅;包扎出血部位,休克患者予扩容,心力衰竭患者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4]。护理人员转运准备中需做到动作熟练、有条不紊,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利于其配合治疗。(4)转运途中护理:转运时将床栏拉上,或用约束带固定患者,保持其安全体位;意识障碍者头部偏向一侧,以免气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堵住口鼻;运转过程中尽量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高位;严密监测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注意患者呼吸频率及深度;结合简单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大致了解其外周脏器灌注情况、循环功能等;可与神志清楚的患者简短对话,判断其意识情况,为后续抢救工作做好准备[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调查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及不满意,护理质量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3.2±3.2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80.2±1.6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急重症急诊患者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需给予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以减少护理差错。风险管理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很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就医时间,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后治疗,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护理差错;转运前及转运时给予患者必要的风险管理,提高患者及家属安全感、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风险管理用于危急症患者急诊护理有效。
综上所述,急重症急诊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利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建荣,马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2(8):1105-1107.
[2]余霞,刘一卓,彭淑华.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实施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5(12):3478-3479.
[3]姜明霞.全城狐狸在降低及正位中患者医疗护理风险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5(6):1518-1520.
[4]巩越丽,刘春燕,赵淑玲.护理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在综合医患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11-713.
急重症科 篇4
关键词:内科急重症,优质护理,护理经验
内科急重症患者是内科中常见的病症, 死亡率高, 救治难度大, 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特别是当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为总结内科急重症患者的优质护理措施效果及护理经验, 2014年3月-2015年4 月收治内科急重症患者80 例, 进行综合护理,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3 月-2015 年4 月收治内科急重症患者80 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 其中观察组男23 例, 女17例, 年龄14~79 岁, 平均 (45.7 ± 3.1) 岁, 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6~71岁, 平均 (45.9±3.2) 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细化专业护理、坚持生命体征观察, 具体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处于危重情况, 对疾病的预后并不乐观, 因此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低落情绪[1], 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 因此, 护理人员要仔细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 同时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 在病情及治疗方案、展望治愈后生活等方面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循序渐进的疏导,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让患者对疾病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 减少对该病的恐惧感,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家属探望前, 一定要与其进行深入的沟通, 避免患者家属和亲友因对于病情的不了解而表现出惊慌失措, 甚至易怒、冲动, 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病情恶化。相反, 要求患者家属在探望期间, 要保持平和、冷静甚至积极、乐观的心态, 通过正面、积极的影响, 辅以医护手段, 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增强患者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急重症患者因病情的进展情绪波动极大, 单纯的语言沟通很难取得理想的心理疏导, 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必须辅以行为上的心理疏导。行为上的心理疏导表现为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 信心十足, 操作时轻、快、稳、准,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情绪, 以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2) 细化专业护理:对意识清楚、脸色正常者, 注意保暖, 并垫低枕头, 找平坦的地方, 让患者躺倒。对脸色正常者, 只要盖棉毯保暖就行。对意识清楚, 无休克症状者, 可让患者保持原有姿势, 不宜多搬动。对感到心脏, 胸部痛苦的患者, 用棉被垫在患者背后, 让患者呈平卧姿势。面朝椅背坐下, 让脚伸出, 头搁在坐椅背上, 这一姿势可以帮助减轻呼吸困难。对脸色异常、有休克症状、下肢出血的患者, 用棉被垫高下肢部。休克症状:脉搏、呼吸加快, 面色苍白, 冒冷汗, 血压下降, 意识模糊, 手脚发冷。对处于昏睡状态的患者, 让患者侧身躺下, 轻轻将脚弯曲, 把自然弯曲了的左手腕压在右手心背上, 将下腭搁在上面, 使下腭突出, 舌伸出, 这样有利于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建立2~3 条静脉通路[2], 对提高救治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吸氧过程中, 让患者取半卧位, 根据缺氧程度来调节氧流量, 另可以告诉患者及家属调节方法, 在使用药物时要仔细阅读医嘱, 按照正确的给药途径进行给药, 避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根据患者患病的不同, 进行专业的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及时排除体内痰液, 定时给患者翻身, 减少压疮、褥疮的发生, 给予合理的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血栓的形成, 病房内保持空气新鲜, 及时更换床单,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3) 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循环等, 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40 例患者治愈34 例, 治愈率85.0%, 发生并发症4例, 并发症发生率10.0%, 患者满意39例, 患者满意度97.5%。对照组40 例患者治愈32 例, 治愈率80.0%, 发生并发症14 例, 并发症发生率35.0%, 患者满意35 例, 患者满意度87.5%, 两组治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医疗改革的一部分[3], 是建立并落实新的护理工作模式,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 建立新的护理管理构架的保障[4]。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加强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本组资料显示:自实施优质护理以来,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能力明显提高;职业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身价值感增强;患者家长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减少了不良事件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海群.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 6 (1) :117-118.
[2]王建荣, 皮红英, 马燕兰, 等.新形势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8) :1201.
[3]苗文梅, 郑文善.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评估和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9 (11) :208.
急重症科 篇5
1对象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全科71名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演练培训, 均为女性。其中医生25名 (医师15名, 主治医师6名, 副主任医师4名) , 年龄25~50岁。护士46名 (护士20名, 护师15, 主管护师11名) , 年龄23~50岁。
2方法
2.1 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各科室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共同应对急危重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2.2 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
各阶层医护人员以副主任医师和护士长为统一领导, 随机分为四组, 分别以病房、手术室、产房、急诊室为四个模拟急救现场。每组由副主任医师将从临床收集的常见疾病的多种表现形式, 以文字或投影的方式介绍给该组医护人员。例如产后大出血的病例:1例巨大胎产妇经钳产后进入母婴同室区, 产后1h按摩子宫底出血400 ml。由于出血的病因不同, 该产妇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变化及转归, 针对这种情况, 让学生确定需预见及解决的问题, 再进一步提出恰当的诊疗护理对策。
2.3 组织前期教学查房
针对本病区多见的急危重症病种确定急救演练病例。在教学查房过程中, 通过真实病例的观察论证, 使医护人员对疾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应采取的急救措施。
2.4 确定问题
医护人员经过讨论, 确定当前的问题是积极查找出血原因, 通过积极干预阻断出血过程。
2.5 演练实施步骤
模拟演练重点为急救技术水平、计划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现场反应等综合素质。由各阶层医护人员分别组成四组以模拟病房、手术室、产房、急诊室四个急救现场, 由护士长及高年资医师扮演患者、家属, 医生进行下达医嘱或提出要求, 护士对急救过程进行组织实施, 并书写整个抢救过程的特护记录单。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心电除颤等。邀请科主任、护士长按照抢救预案、单向操作流程、抢救配合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分, 演练结束由考评人员及患者扮演者现场评价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
2.6 存在问题分析
(1) 低年资医护人员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较欠缺:在演练中, 暴露出大部分医护人员存在行动犹豫、动作迟缓、对病情判断不细致、处置不果断等不足。 (2) 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在平时的理论考试与提问时, 医护人员对抢救制度及注意事项对答如流, 而在考核中, 大部分会说不会做, 不会合理安排, 做错顺序, 不利完成抢救操作。 (3) 计划与组织协调有待提高:在复苏抢救中, 对不符合标准的条件进行急救, 在救治过程中未能及时与家属沟通, 操作不熟练, 抢救流程安排不合理, 医护配合不协调, 延误抢救时间。 (4) 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忙于抢救, 忽略了抢救时必要的记录, 记录不全面, 给抢救后整理病历的准确性带来困难, 暴露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2.7 制定整改措施
(1) 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各科室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共同应对急危重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2) 加强急救现场的组织管理使急救物资充足、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任务清晰, 有效维护急救环境, 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 (3) 在演练时先由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操作技术娴熟的医护人员做示范, 反复演练, 发现不足并及时修改, 保证急救现场有序。
3结果
(1) 快速:应用应急预案, 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 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 缩短了发病至抢救的时间, 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2]。 (2) 沉着:急救应急预案实施后, 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 有条不紊, 有效利用能力资源。 (3) 果断:提高了对病情定性的果断和行动的果断。 (4) 细致:突出一个细字, 抢救是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看医护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抢救时对每个细节都要尽量询问到, 以便判断病情。 (5) 全面:急救预案的演练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 需要有一个指导性和全面统一的安排, 否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 这是急救管理的重要部分[3]。 (6) 急救预案的实施, 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 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 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 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 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护成功率。 (7) 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使护理应急预案得到持续改进。
4讨论
4.1 实施急救演练的必要性
急救技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能熟练操作的技术, 尤其在产科医院, 随时都有病情突发的状况, 只有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 健全应急系统, 完善应急措施, 并保持常备不懈, 经常演练, 才能在危重症来临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 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2 急救演练是提升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快捷有效途径
临床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能力强的医护人员, 可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因临床抢救时面临的不只是某项操作技术, 而是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时间因素干扰的综合性操作。尤其对于低年资医护人员来讲, 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 参与抢救少, 处理经验不足, 往往难以从容应对。应急预案流程设计从临床应用实践出发, 通过针对性的情景模拟演练, 为临床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一个快捷有效地途径, 增加临床经验, 缩短培训周期。
4.3 急救演练加强医护配合增强科室凝聚力
医护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救治能力, 打造科室团队精神, 对降低风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青, 邓懿文, 韦风媛.谈谈零度宽容与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2, 22 (6) :41-42.
[2]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17-19.
急重症科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急重症病人, 男41例, 女22例;年龄12岁~80岁, 平均46岁;急性肾衰竭42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急性左心衰竭13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5例。
1.2 血液净化方式
常规血液透析62例,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1例。
1.3 血液通路的选择方式
(1) 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动脉选择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 静脉选择外周表浅静脉作为回路。 (2) 深静脉置管, 选择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
2 结果
2.1 血管通路的选择情况
63例病人行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53例次, 其中桡动脉为首选, 桡动脉穿刺43例次, 足背动脉穿刺8例次, 肱动脉2例次。深静脉置管16例次, 其中颈内静脉8例次, 股静脉7例次, 锁骨下静脉1例次。
2.2 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血流量130mL/min~230 mL/min, 发生假性动脉瘤2例。深静脉置管:血流量150 mL/min~240 mL/min, 股静脉导管栓塞2例, 经溶栓后再通1例, 1例未通予以拔管。插管病人均未发生导管脱落和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6 d~62 d。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病人对透析的安全性、透析环境、透析时粗大 (16G) 的穿刺针、插管等会感到恐惧、害怕, 所以应耐心解释和安慰病人。加强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 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网, 帮助病人克服恐惧害怕心理, 积极配合血液净化治疗顺利完成。
3.2急救护理
针对急重症病人病情凶险, 应当机立断为病人选择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做好血液透析前准备工作, 予病人合适、舒适的体位, 低流量吸氧以增加心肌供氧, 心电监护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配合医生积极对症处理。
3.3 血管通路护理
3.3.1 直接动静脉穿刺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一般首选桡动脉, 因为对病人透析后影响较小, 其次为足背动脉, 肱动脉因为位置深, 不易止血, 易引起血肿, 所以少用[2]。静脉选择外周表浅静脉作为回路。摸清动脉位置和走向, 选择动脉穿刺时可稍垫高手腕部, 穿刺针与皮肤呈15°~20°在动脉搏动最强处前约1.5 cm处进针, 方向为顺血流方向, 待针斜面刺入皮下后用已消毒的手指触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沿动脉走向迅速刺入动脉, 见动脉搏动性回血后胶布固定, 即连接静脉回路、引血, 建立体外循环, 无菌纱布轻压覆盖穿刺点。操作时动作要稳、利索。动脉与静脉不同, 位置深, 不暴露, 只能凭手的触觉进行穿刺。病人都是急重症, 一般情况较差, 所以穿刺前应做到心中有数, 有条不紊,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透析过程中勤巡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 穿刺肢体严格制动, 对于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中毒病人, 应用保护具约束, 或让其家属协助看护[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有无血流量不足, 及时调整针尖位置, 如调整后血流量仍不足, 可根据病情适量补充液体以提高血容量, 待病人安静、平稳后再慢慢加大血流量和视病情酌情加大超滤量。透析结束后用安尔碘消毒针眼后用创可贴外贴针眼, 自制的无菌小纱块置穿刺点上方, 拔出针头后按压局部并用弹力绷带, 包扎压迫止血, 静脉可不用弹力绷带。动脉点压迫2h~3 h拆除绷带, 做好穿刺部位的动态观察, 发现出血及时处理。穿刺肢体24 h内避免受压, 测血压及穿刺等。疑有血肿应加压包扎, 24 h内冰敷穿刺点周围肿胀处, 以使血管收缩, 避免或减少继续出血, 24 h后改用热敷, 以使疼痛减轻, 加快对血肿的吸收, 以免影响下次透析。
3.3.2 深静脉置管护理
首先, 置管穿刺结束后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好, 局部有无渗血、血肿, 特别是穿刺不顺利而进行多次穿刺病人在使用肝素后更易发生出血。透析治疗时常规消毒导管, 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肝素及血液3 mL~4 mL, 确定无血栓通畅后夹管, 从静脉管注入首剂肝素, 连接血透管路进行透析治疗, 各接头用无菌纱布包裹、无菌治疗巾覆盖。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 如血流量不足报警应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调整置管位置和方向以保证血流量。透析结束后用注射器分别对动、静脉管腔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 mL~20 mL, 冲净管腔内血液, 关闭导管, 根据病人凝血状况采用肝素原液封管, 肝素剂量根据导管规格所标明的腔内剂量准确推注, 以保证肝素液达到导管尖端。注入肝素时在推注 (正压) 状态下夹闭导管, 以防止导管尖端血液回流而发生凝血。除2例股静脉置管发生栓塞外, 其余均未出现堵管和出血, 封管效果满意。操作时肝素剂量一定要掌握精确[4]。过少达不到抗凝效果, 过多易引起出血, 并且推注宜快速, 一次完成抗凝操作。严格消毒及清洁创口周围皮肤, 更换无菌纱布, 并保持清洁、干燥, 妥善固定。每次透析前打开敷料及封管后更换敷料, 观察创口有无出血、红肿、渗出及导管滑脱,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讨论
急重症病人病情危重, 为了争取抢救时间, 行紧急血液透析的关键是迅速建立通畅、可靠的临时性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又分为直接动脉穿刺、外瘘和深静脉置管。外瘘因易反复形成血栓和易感染[5], 不便护理, 已基本不用。直接动静脉穿刺操作简单、快速、方便、费用低、血液透析后病人活动自如。缺点是不能留置, 直接穿刺动脉有一定难度, 易损伤病人血管, 影响以后内瘘的建立[6]。深静脉置管具有血管损伤小, 不易脱落, 血流量充分, 重复治疗不用反复穿刺[7], 但穿刺针价格较贵, 易发生感染、堵管, 病人活动不便等。所以, 在临床工作中, 对急重症病人行紧急血液净化治疗血管通路的选择时应根据病人病情、经济条件、身体状况、血管情况、透析治疗次数等综合考虑,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以确保透析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 李秀梅, 王玉芹.临时性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4) :457-458.
[2]李月娥, 吴燕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4A) :849-850.
[3]金美春, 霍新, 荣淑英.桡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07, 28 (4) :499-500.
[4]赵学珍, 伍强, 袁丽萍.血液透析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5) :28-29.
[5]梅长林, 叶朝阳, 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6-67.
[6]宋逢春, 于家周.血液净化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3-34.
急重症科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 01 0年1月至2 01 4年1 2月收治的老年胆道疾病患者32例, 曾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同时并存其他疾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6例 (81.3%) , 其中结石性胆囊炎颈部结石嵌顿22例, 非结石性胆囊炎4例;胆囊、胆总管结石梗阻6例 (18.8%) 。其中男23例, 女9例;年龄60~78岁;发病到就诊时间8小时到6天。起病急20例 (62.5%) , 数小时内即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 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重;起病较缓12例 (37.5%) , 右上腹痛起初较轻, 后逐渐加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右上腹明显压痛、反跳痛, 局部腹肌紧张;触及肿大并有压痛的胆囊, 墨菲征阳性14例 (43.8%) ;伴腹胀12例 (37.5%) ;恶心、呕吐、纳差10例 (31.3%) ;寒战、黄疸6例 (18.8%) 。
合并症:心电图有异常改变21例 (65.6%) , 高血压病19例 (59.4%) , 慢性支气管炎15例 (46.9%) , 糖尿病11例 (34.4%) , 肺气肿9例 (28.1%) ;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22例 (68.8%) 。发病前因饮食不当诱发 (进食油腻食物史) 18例 (56.3%) , 无明显诱因14例 (43.8%) 。
1.2治疗经过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禁饮禁食, 对恶心、呕吐严重者行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 关注合并症的治疗。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造瘘术, 胆囊管、胆总管梗阻的6例同时行胆总管引流术。
1.3 术后情况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 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住院7~10天带管出院。术后3个月来我院经再次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治疗, 痊愈25例 (78.1%) ;因自身原因出院后未再行根治性手术7例 (21.9%) , 随访无症状及结石复发。
2 讨论
老年急性胆道疾病的特点:①因胆囊排空能力下降, 肝脏胆固醇代谢能力及排泄胆汁酸能力降低, 导致结石发生率上升。本组32例中胆石症占87.5% (28/32) 。②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 病变进展较快, 消退较慢, 且并发症多, 应激能力差, 对疾病及手术的反应及耐受力较差。长期的胆道炎症致患者消化能力及营养状况较差, 胆道结石的存在, 在并发胆囊炎后胆汁排空受阻而加重感染, 易导致并发症。③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 对炎症反应迟钝, 腹痛及肌紧张不明显, 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也不明显, 这种临床表现与病情不平行的特点, 易误诊为一般性胃病或单纯胆囊炎。④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合并2种及以上慢性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 给胆囊疾病的诊疗带来困难和风险。⑤老年人多有全身性动脉硬化, 胆囊动脉管腔变窄, 末梢血管因急性炎症发生闭塞, 可引起胆囊缺血、坏死穿孔。
胆囊有储存胆汁的功能, 在胆总管下端梗阻性疾病, 而胆囊管又通畅时, 胆囊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 可减轻肝功能损害。患者如病情重、情况差, 不允许做根治性手术, 先做胆囊造瘘术能起到引流、减黄的效果, 为再次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待病情好转后再行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1]。如患者年迈体弱, 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 伴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本组对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 先行单纯胆囊造瘘术26例, 对合并胆囊管、胆总管梗阻者, 先行胆囊、胆总管同时造瘘6例, 效果均满意。
胆囊造瘘术由于保留了胆囊, 有利于再次手术时辨认解剖关系, 对避免医源性损伤有重要意义。其次, 再次手术前亦可通过造瘘管做X线造影或经造瘘管做胆道镜检查, 判断胆管内有无残留结石, 及了解胆管通畅情况, 对设计择期手术的方法, 避免手术的盲目性及残余结石有一定帮助。也可经造瘘管行胆道镜取石治疗。
参考文献
【急重症科】推荐阅读:
急重症护理常规07-13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05-15
急重症护理学离线作业答案10-22
急危重症科08-01
重症科ICU疾病护理常规08-18
重症病房10-20
危急重症05-14
老年重症07-07
重症心衰07-22
重症疾病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