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

2024-10-10

呼吸重症(共11篇)

呼吸重症 篇1

呼吸道真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机会性感染, 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1], 其中以呼吸道慢性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多见。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年龄大, 基础疾病多, 住院时间长, 使用抗生素抗菌谱广, 且大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 合并真菌感染情况尤为明显[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呼吸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真菌分布及真菌感染易感因素, 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共48 例, 其中男28 例, 女20 例, 年龄68 岁~95 岁, 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 例, 支气管哮喘11 例, 支气管扩张症4 例, 肺癌3 例, 肺炎3 例, 肺结核2 例, 间质性肺炎1 例。

1.2 方法 机械通气患者一般采用吸痰管深部吸痰, 痰液黏稠患者采用气管镜吸痰送检;普通患者晨起3 次清水漱口后用力咳痰 (第1 口痰弃去) , 并收集于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1.3 诊断标准 呼吸道真菌感染诊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参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进行确诊[3]。

2结果

2.1易感因素分析 48例患者全部使用了广谱抗生素 (包括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酶抑制剂、青霉素+酶抑制剂、莫西沙星等) ;40例患者住院时间超过15 d;36例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4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支气管肺癌、肾病综合征、脑梗死及其他部位肿瘤等疾病中的一种或多种;25例患者经历了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胃管、尿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中等的一种或多种。见表1。

2.2 真菌分布情况 48 例痰培养标本中白色念珠菌33 例, 光滑念珠菌7 例, 热带念珠菌4 例, 克柔念珠菌3 例, 曲霉菌1 例。

3讨论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 正常状态下真菌对人体的致病力呈机会性感染, 其发生发展取决于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和接触数量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当各种侵害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后, 真菌感染即可发生。本实验研究对象主要为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 病情危重, 绝大部分患者年龄大, 住院时间长, 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需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 且因呼吸系统疾病的特殊性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4,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老年患者呼吸器官老化、支气管及肺泡组织弹力降低、纤毛活动减弱, 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减低, 带菌状态增多。②合并的慢性基础疾病本身进展缓慢, 且诊疗过程中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治疗期间口服及静脉用药、放化疗等手段, 直接或间接降低了人体免疫力。③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种类, 易选择性产生耐药株和导致菌群失调, 耐药菌得以恶性繁殖致真菌感染。④各种侵入性操作改变了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 为机会致病菌入侵打开了门户, 极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 增加细菌定植机会, 同时削弱机体防御能力。

念珠菌感染是肺部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但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病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6,7]。本研究显示, 在病原学分布上, 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为68.75%, 较吉林大学2012 年一项研究有所下降[6], 可能与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真菌感染, 对高危患者预防性及经验性使用抗真菌药物,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色念珠菌生长有关。由此可见, 临床上应重视肺部真菌感染菌种的改变, 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重症监护室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48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例, 研究其临床特点。结果 48例痰标本中白色念珠菌33例, 光滑念珠菌7例, 热带念珠菌4例, 克柔念珠菌3例, 曲霉菌1例;大部分患者年龄大, 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住院时间长, 且住院期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激素。结论 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学分布方面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要提高警惕, 及早评估易感因素,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室,真菌感染,病原学分布,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伟峰, 张一辰, 陈纯波, 等.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J].广东医学, 2011, 32 (22) :2993-2995.

[2]WAMOCK D W.Trend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J].Jpn J Med Mycool, 2007, 48 (1) :1-12.

[3]汤兵祥.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 (6) :331-333.

[4]KOUSHA M, TADI R, SOUBANI A 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 clinical review[J].Eur Respir Rev, 2011, 20 (121) :156-174.

[5]刘柏洪.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8) :1748-1749.

[6]祝洪珍, 李春梅, 李涵.呼吸科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5) :3663-3664.

[7]谭红霞, 武晓兰, 汪浩,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 23 (12) :1097-1099、1103.

呼吸重症 篇2

发布时间:2011-9-9 14:28:22 浏览次数:1925次

现代呼吸病学呈迅猛发展之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近三十年来,对呼吸衰竭的监测与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危重症救治中日显其突出重要性,这种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结合。坚定地实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交融式)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呼吸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方略。呼吸衰竭的救治是呼吸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无法规范地、高水平地救治呼吸衰竭的呼吸科不是一个合格的呼吸科,一名不懂得、不擅于呼吸衰竭救治的医生同样难以成为合格的呼吸专业医师。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呼吸衰竭救治之所,呼吸科建制中必须包括ICU,一般为内科ICU(Medical ICU,MICU)或至少呼吸ICU(Respiratory ICU,RICU)。没有ICU,将无法以现代医学技术对重症呼吸衰竭实施规范救治。没有ICU的呼吸科,将难以履行其学科的基本医疗职能。为体现这种现代呼吸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与建制,使学科名实相符,呼吸科应当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下设MICU或RICU,承担呼吸疾病诊治与内科危重症的救治工作。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学科的捆绑式发展格局既有利于呼吸学科发展,亦有利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是对两个学科的壮大与深化。必须认识到,这种格局是对危重症学科的加强,而不是削弱,一支最熟悉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最善于对危重症中最常见的呼吸衰竭救治的有生力量因此而加入到危重症学科中。事实上,在北美,传统呼吸科的建制在20余年来早已普遍变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制,呼吸专业医师已成为MICU的主导力量。自1994年始,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呼吸病学专业杂志《美国呼吸疾病评论》正式更名为《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呼吸病学领域的另一著名杂志《胸科》也明确将杂志定位于报道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内容。近年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医院亦开始将传统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内许多医院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在呼吸科或内科中设立内科监护室或呼吸监护室,即MICU或RICU的雏形。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呼吸学界的有识、有志、有为之士大力呼吁、推进、实践这一现代呼吸病学发展模式,即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现代机械通气等关键生命支持技术,建立了大批MICU或RICU,培养了众多的内科危重症救治专业人才。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符合学科发展规律,适合中国情况。已创刊多年的《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也是对这一学科模式的反映。2008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正式建议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已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述单位为实践新的、符合现代发展模式和学科格局的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学科建制作出了表率。

卫生部《医院诊疗科目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呼吸专业诊疗项目中包括对各呼吸系统疾病和(或)其他系统疾患所致的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的救治。2009年,在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重症医学科目,其设置方式为在医院中建立独立的重症医学科(ICU),或继续在有关专科中设置专科ICU进行各专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即将开始的呼吸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是否设有内科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是入选的关键条件之一。

基于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北美通例,在各专业学科较为发达的大型医院,其ICU体系的设置基本以专科ICU为主。回顾各学科发展的历程,探究其规律,应当看到,对于“非危重症”需要专科化诊疗以求精深,对于危重症同样需要专科化以提高救治水平。如同当年之大内科、大外科分化为各个专科,使诊疗水平显著提高一样,危重症救治的专科化与大型医院中ICU的专科化设置为学理使然、治病需要、病人利益所在,是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必然趋势。如上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应设专于内科危重症救治的MICU或RICU。

根据以上情况,经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八届三次常委会讨论通过,建议在呼吸科中建设、发展MICU,或将原设于呼吸科之外的MICU纳入呼吸科业务与行政管理范畴,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希望已具备条件的医院,主要指原呼吸科已经设有MICU或RICU的医院立即实行,暂未具备条件的医院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实行。此举对于促进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医院中科学的业务格局和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呼吸重症 篇3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内科;综合治疗;临床结果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7-02

哮喘为临床常见性疾病,患者大多表现为支气管痉挛,严重者诱发各种危险性病症,危害生命健康[1]。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俨然成为临床危险性疾病。因此,必须探讨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2]。下面,本文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研究成员,分别实施不同临床方法治疗,旨在探讨综合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12年6月-2014年7月,我院呼吸内科接收重症哮喘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位于18-70岁阶段内,平均(26.6±2.6)岁;病程位于1-10年阶段内,平均(3.2±0.2)年;对照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位于20-72岁阶段内,平均(27.9±2.9)岁;病程位于2-12年阶段内,平均(4.5±0.5)年。两组重症哮喘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比对(P>0.05)。

1.2临床诊断 (1)患者均符合哮喘疾病診断,均表现为喘息、意识不清等临床特征;(2)排除精神异常、药物过敏等患者;(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性治疗,包括:给予患者气道护理,确保呼吸道畅通。借助吸氧面罩吸氧,将氧气流量控制在每分钟2.0L左右,使用氧化可的松药物,第1-3天将药物剂量控制在每天100.0-200.0mg之间,随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连续性使用1周后停用。另外,还可静脉滴注多索茶碱药物,即将多索茶碱药物放于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注射,药物剂量为200.0mg,每天注射1次,时间在20分钟以上;实验组患者在该基础上加用雾化吸入疗法,药物为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将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药物放于生理盐水中,布地奈德剂量为2.0mg,异丙托溴铵剂量为500.0μg,生理盐水剂量为4.0ml,雾化吸入,每天吸入2次。此外,针对意识不清患者,还可借助呼吸机通气治疗,呼吸机临床参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

1.4观察项目 (1)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气指标、呼吸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转变,血气指标、呼吸功能逐渐恢复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未转变,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均未变化为无效;(2)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3)比对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症状、血气指标均转变,实验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5.0%)和对照组(77.5%)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详细见表1数据。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前期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差异性不鲜明(P>0.05),治疗后明显转变,实验组患者转变程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详细见表2数据。

2.3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并发症,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1例,猝死0例,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总率为5.0%;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4例,猝死2例,呼吸衰竭2例,并发症总率为20.0%,差异性鲜明(X2=4.114,P=0.043)。

3讨论

哮喘为临床常见病,炎性反应相对较多,包括: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临床资料显示,重症哮喘时患者呼吸急促,并出现咳嗽、胸闷等临床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害生命健康。目前,临床治疗重症哮喘患者主要以控制疾病临床症状、保护患者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为主,然由于传统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多,致使临床效果不明显,被患者所抛弃[3]。因此,必须探讨安全、有效方法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呼吸内科重症哮喘疾病的研究发现,综合疗法效果突出。综合疗法中的吸氧操作,可从根本上减少患者过敏率;让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起到消炎、抗菌作用,增加受体总量,提高受体反应性能,控制前列腺素合成量,实现治疗目的[4]。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药物,抗炎、解除痉挛作用更佳,可从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气道阻力,提高肺部功能,提高抗炎活性。根据患者情况借助呼吸机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呼吸现状,减少呼吸负荷量,缩短通气时间[5]。从本组研究结果得知:综合治疗组患者好转率、并发症总率和基础治疗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说明:综合疗法治疗呼吸内科重症哮喘患者效果明显,好转率高达95.0%,符合劳程强[6]成就。

综上,临床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期间给予呼吸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临床体征,提高好转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学艳,刘坤.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4,28(35):7861-7862.

[2] 韩松兰.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4(01):24-26.

[3] 王顺梅.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8(06):183-184.

[4] 张海锋,杜幼芹.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26(06):83.

[5] 王旭.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2(04):32.

重症患儿呼吸道的管理 篇4

关键词: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管理

为探讨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措施及效果, 促进重症患儿康复, 对接收的128例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呼吸道护理管理方式, 且疗效明显,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收的128例重症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76例患儿为男性, 52例患儿为女性, 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3个月~10岁, 平均2.3岁;以平均分配原则将128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4例,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64例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进行呼吸道管理, 其措施为定时为病房通风、确保病房环境干净卫生、定时对呼吸机进行清洗消毒等、协助研究对象排痰及咳嗽等;观察组64例研究对象则在上述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气道湿化、体位引流、拍背、震动疗法等综合护理道管理方式进行护理, 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接收的128例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展开χ2检验, 若两组研究对象间数据资料比较P<0.05, 则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经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护理后其在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道感染、坠积肺炎、痰液窒息等方面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呼吸道护理管理是临床上抢救重症患儿的关键, 其在维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提供呼吸支持、保护气道、促进患儿康复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管理的主要目的包含两个方面:第一, 促进原发病恢复;第二, 预防患儿发生院内感染[1]。由于重症患儿的机体抵抗力较低, 且多数患儿都需要采用多种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因而极易导致患儿发生内源性感染或外源性感染[2]。其中外源性呼吸道感染以医源性感染为主, 而感染源通常以医护人员的手、口鼻及受污染的医疗器械等为主[3]。院内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尤其是重症患儿肺部感染是现阶段重症病房所面临的一项难题, 而现阶段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即为预防。因此, 加强对重症患儿呼吸道管理的重视就显得不可或缺。我院为探讨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措施及效果, 将综合呼吸道护理措施应用于观察组64例研究对象的护理中, 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其具体措施如下。①气道湿化, 由于重症患儿多伴有呼吸加快症状, 患儿体内的部分水分则会在其张口呼吸的过程中随呼吸道丧失。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儿气道湿化的重视, 应嘱咐患儿每日多次、少量饮温开水, 确保空腔湿润, 如果需要可给予患儿静脉补水, 从而有效的对痰液进行稀释, 促进痰液排出。对于需长时间给氧治疗的患者应给予其温水湿化, 且要定时更换湿化瓶内的温水, 确保呼吸道黏膜温化。若由于痰液较为黏稠而难以咳出则应给予患儿雾化吸入治疗。②体位引流。对于炎症局限在段、叶及气管插管期间的患儿应给予其体位引流护理。以魂儿炎症部位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体位引流措施。引流时应适当的将患儿胸部向下倾斜, 且要取患儿健侧卧位;另外, 为有效的促进分泌物排出, 护理人员还应适当的给予患儿震动、拍背、胸腹按压等护理, 然后再利用导管将痰液吸出。若患儿体制较弱则应在喂奶后90 min行体位引流, 从而尽可能减少反流误吸现象发生;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此外, 对于气管插管期间的患儿应及时协助其更换体位, 从而有效的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避免因分泌物引流不畅而导致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③拍背及震动护理。震动方法:护理人员应将食指及中指以垂直方式置于相应位置, 且要稍微屈曲手指、手腕及手掌, 伸直手臂, 然后利用肱二头肌及三头肌尽可能对抗收缩, 从而产生震动, 震动频率应控制在15~25次/分钟。使震动经护理人员手指传至患儿肺部、胸部等, 从而有效的减少分泌物的黏附力。需注意的是震动方向应确保和患儿胸廓表面垂直, 且应每两次呼吸进行一次震动。拍背方法:护理人员应适当屈曲手背, 同时并拢四指, 然后利用空掌心叩击, 拍打方向应自下而上、自周围向肺门进行, 从而达到震动附着在管壁上痰液的效果, 进而使痰液自周边细支气管移动至中心, 促进痰液吸出。④对于痰液黏稠量较多、咳嗽无力及气管插管期间的患儿可利用气管、导管等将其痰液吸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经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进行护理后其在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道感染、坠积肺炎、痰液窒息等方面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说明给予重症患儿综合呼吸道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可有效的确保患儿呼吸道及气道通畅, 有助于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彦珍, 张赤铭.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架桥术围术期呼吸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0) :2093-2093.

[2]唐映辉.108例婴儿痉挛症手术后呼吸道管理[J].激光杂志, 2012, 33 (5) :6-6.

呼吸重症 篇5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3-01

呼吸内科疾病的病程一般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且恶化快,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情绪消沉、精神紧张和恐惧等不良状态,更为严重者会在短时间内进入危急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致死,尤其重症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因此,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成功抢救和治疗重症患者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呼吸内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收的64例重癥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收的64例重症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8例,年龄为16~83岁,平均年龄是(47.2±2.3)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4例肺癌患者,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2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这些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应急护理干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P<0.05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1个月的24 h的护理干预后,心率、呼吸频率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的降低(P<0.05),氧分压(PaO2)则明显升高(P>0.05),与护理前相比较,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3例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症状,立即进行吸氧

后,病情逐渐稳定住;对照组中出现的2例呼吸困难者和5例呼吸急促者,采用常规护理呼吸机进行护理后,患者的PaCO2和PaO2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均小于实验组,心率和呼吸频率也得到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的各项指标相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干预护理措施后,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有效,护理干预组的具体措施及方法的如下。

3.1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快且病情重,因此密切观察患者的痰量、咯血量、脉搏、呼吸频率、心率、意识变化、生命体征等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抢救措施。进行相应干预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密切观察重症患者是否出现先兆症状,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深度、痰量、脉搏、心律等各项意识和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 [2];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且有无并发症的诱发因素,详细记录结果,加强下半夜的巡房护理工作,以防止哮喘患者在午夜病情加重或者发作;③给予有缺氧症状的重症患者及时吸氧,确保操作规范、吸氧安全,及时记录吸氧时间和吸氧效果,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氧流量,同时要检测好患者的血气 。

3.2 通气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的治疗和急救护理中,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和抢救的关键 。实行通气护理干预时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①及时清理出呼吸道内存在的痰、血块等异物,确保气道通畅、顺利吸氧;②定期监查动脉血中的血气,以便于及时调节呼P<0.05,呼吸内科患者的治疗和急救护理中,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和抢救的关键 [3]。实行通气护理干预时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①及时清理出呼吸道内存在的痰、血块等异物,确保气道通畅、顺利吸氧;②定期监查动脉血中的血气,以便于及时调节呼吸机的参数,做好详细的记录;③严密关注救治中所用仪器的功能预警和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排除异常情况,使仪器保持良好的同步效果;④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患者发绀和神智的变化,若有大汗、突然烦躁不安和严重缺氧等情况出现,要及时检查有无窒息、气管梗阻、漏气或者有无气囊脱落等事件发生;⑤注意人工气道的适时湿化,以防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湿化的液体应跟人体的温度接近,且要行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崔云灵.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2):228-229.

[2] 艾丽英,王晓宏.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2,45(6):89 -90.

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重症哮喘的病人,当中男性病人67例,女性病人33例。年龄在31-79岁,平均年龄为57.4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病程8.3年。其临床症状包括有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哮鸣音,RR(呼吸频率)每分钟在30次以上,HR(心率)每分钟103次。100例病人全部经过相关临床检查,并被确诊为重症哮喘。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用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对病人采用综合临床治疗。

1.2 临床治疗方法

对两组病人全部采用心电监护,其中包括有24小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以及24小时液体出入量。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治疗,其中包括有经鼻导管吸入氧气,氧气流量每分钟1-5L;补充液体,对水、电解质进行调整;对伴有细菌感染的病人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2]。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对病人采用甲基强的松龙80毫克,采用静注方式,每隔12小时进行注射一次,持续使用1-3天。根据病人病情的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而且逐渐改为口服用药,一直到发病之前的维持治疗剂量。氨茶碱0.3-0.7克,每天一次,采用静注方式。同时还采取沙丁胺醇水溶液1毫升,并加入到异丙托品水溶液2毫升,采用雾化吸入疗法,每日2-3次[3]。同时加入机械通气治疗。

还有就是采用硫酸镁(25%)10-20毫升联合多巴胺10毫克共同加入到生理盐水500毫升,采用静注方式,同时采用西米替丁0.8克加入到250毫升5%的葡萄糖注射液,采用静注方式。两组的一个治疗过程全部为三天[4]。

1.3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使用药物12小时当中其临床症状、体征有显著好转,各项监测指标保持正常水平;有效:使用药物12-72小时其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各项监测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经过临床治疗72小时以后,其临床症状、体征没有任何好转,甚至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之间对比

实验组病人一共50例,其中显效15例、有效33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病人一共50例,其中显效11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体有效率为74%,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治疗之前和治疗以后血气分析和峰流速变化之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以后,两组病人72小时以后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体峰流速都有明显的好转,其中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重症哮喘病人大部分会出现平滑肌增厚、黏膜纤维增生,通过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引发肺气肿(阻塞性)和肺心病,对心脏和肺部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重症哮喘一般采取氧气治疗、激素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但是会导致呼吸道阻力明显增加,使肺泡充气过度,对通气功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病人出现低氧血症以及呼吸酸中毒。因此,应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临床治疗。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治疗,使发生肺炎的几率明显降低,使病人痛苦程度降低,同时也使病人感觉到舒适。除此之外,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5],硫酸镁静脉注射以及肌肉注射通常对惊厥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肾上腺受体充分激活,进而使支气管得到充分扩张,对哮喘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使钙离子浓度明显减少,使支气管平滑肌充分舒张[6]。多巴胺属于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可以使排出血液量明显增加,使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同时对附近血管起到一定的收缩作用,使动脉压明显增高。西咪替丁能够使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使诱升的抑制因子明显降低[7],对夜晚出现重症哮喘的病人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笔者采用综合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体峰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重症哮喘采用综合临床治疗模式,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同时也使病人心肺功能得到明显好转,对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重症哮喘采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重症哮喘的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治疗,对临床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体峰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哮喘病人采用综合临床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治疗分析,呼吸内科,重症,哮喘

参考文献

[1]马春芬.85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7(6):32.

[2]李建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4(8):5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26(3):132-138.

[4]杨立新,孙春香,侯艳华.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11,12(4):57-58.

[5]苏传芝,白艳玲.硫酸镁联合多巴胺、西米替丁治疗重症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102-103.

[6]彭振东.重症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3,13(3):111.

老年重症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180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 男94例, 女86例;年龄63~86岁, 平均年龄70.8岁, 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非小细胞癌, 以PO2<8.0k Pa、PCO2>6.7k Pa为呼衰诊断标准。肺癌合并有反复孝喘发作史者32例, 合并糖尿病者28例, 单纯肥胖者26例 (以公斤体质量/体表面积>27或腰围/臀围>1计) , 肺功能低下者34例, 合并慢支炎肺气肿41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90例采用护理干预, 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护理组, 即满足患者一般需求即可,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 指导其学会正确释放情绪:当心理有压力时, 应该和亲人、朋友、同事或领导表明自己的状态和观点, 一方面可减轻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理解。转移情绪, 培养多方面的情趣, 多参加娱乐活动, 如:绘画或书法、养花、钓鱼、听音乐等。借助专业人员:当不良情绪过分困扰自己不能自拔时, 可提供需要的心里咨询和心里治疗, 这样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 缓解压力, 从而支持患者度过难关。

1.2.2 用药护理

必须按医嘱坚持服药, 不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意增减或停服药物, 只有坚持质量才能控制疾病。严重呼吸困难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 , 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患者, 慎用镇静剂, 以防引起呼吸抑制。察病情, 防治并发症重症患者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注意尿量及粪便颜色, 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3]。

1.2.3 饮食护理

应以清淡饮食为主, 宜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兔肉、牛肉、豆类及豆制品等。多食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菠菜、萝卜、青椒、橘子、葡萄等。限制食盐的摄入。饮食应定时定量, 不宜暴饮暴食, 禁饮烈性酒, 体质量超重则需节食, 并增加体力活动, 尽量达到标准体质量。

1.2.4 呼吸道管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造成呼吸道感染机率较多。因此, 患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 对于严重缺氧患者可进行高流量吸氧, 用于减少缺氧对重要器官的损害。但也应注意二氧化碳潴留问题。另外, 护理人员应每隔1~2h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患者呼吸道定植菌认识。

1.3 观察指标[2]

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呼吸机依从性、戒烟、呼吸锻炼、掌握COPD基本知识、家庭氧疗依从性。生活质量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表 (QLI) 进行评定, 包括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整个生活的认识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及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呼吸频率明显减慢, 呼吸困难和发绀消失, 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无1例发生气管壁坏死、喉头水肿及医源性感染。观察组依从性好患者81例 (90%) , 对照组52 (57.78%) , 两组比较 (χ2=6.25, 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戒烟、呼吸锻炼、掌握COPD基本知识、家庭氧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及QLI总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显著上升 (P<0.05) , 观察组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生活前景及QLI总评分与干预前、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 (P<0.05) , 提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3 小结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其呼吸生理和肺循环血液流体力学发生变化, 导致肺内残气量减少, 肺顺应性降低氧合障碍等。从而产生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3]。导致此类患者病情复杂, 病程长、并发症多, 护理问题多。为了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 精心的观察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正确的使用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防治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只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 确保患者有效地通气就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 避免有创机械通气。总之, 护理人员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应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知识, 知识不足是发生意外事件的事实。所以提高护理质量是塑造良好医护工作者形象的重要一环, 也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医师、护士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确患者治疗安全有效。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春鈺, 刘鹏.浅谈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0 (12) :1155.

[2]何笑敏.BIPAP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护理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2 (2) :156.

[3]缪学勤, 刘丽.BiPAP通气在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7) :16.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0例, 其中男25例, 女35例, 年龄在18~50岁, 平均年龄 (39.12±1.09) 岁。60例患者中, 肺癌患者5例, 支气管哮喘患者15例, 支气管扩张患者5例。

1.2 护理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3组, 每20例, 对于第1组患者, 以心理护理为主, 对于第2组患者, 以环境护理为主, 对于第3组患者, 以机械通气为主, 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护理之前, 要对患者的意识与呼吸以及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对于给予心理护理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其沟通, 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 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同时, 要注意听取并吸收患者的意见, 从而使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对于环境护理组的护理, 要保证室内清洁, 要注意通风, 如果条件允许, 每天都要进行打扫与消毒, 此外, 还要加强病房与病房之间的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 为不打扰患者休息, 要保持病房内的安静与舒适。对于气囊也要进行科学与合理的管理, 气囊压力维持在2.45 kpa, 且每间隔2 h进行1次换气或者放气。对于机械通气护理组, 要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与湿化。对于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要及时地进行处理, 以保证足够的氧气量。在护理与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进行查房, 如遇意外情况, 要及时进行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分痊愈、好转与未好转3个标准。痊愈是指患者病情受到遏制, 且逐渐恢复;好转是指经治疗后, 患者病情有所改善;未好转是指患者经治疗, 患者病情未有变化, 甚至恶化[2]。

1.4 统计方法

该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60例患者经护理, 20例治愈及好转, 机械护理组效果最好, 心理护理组次之, 而环境护理组相对较差。对于3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恢复情况, 参照表格如下。

3 讨论

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护理的过程中, 双方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情绪, 以治愈为最终的目的[3]。选用何种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治愈也很关键。为保证治疗的全面, 有时候会多种护理方法并用, 最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保证患者进行调理过程中所用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提醒患者多注意休息, 若患者情绪不稳定, 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 帮助其尽快摆脱困扰[4]。目前临床上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机械通气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口腔护理以及药物治疗护理等等。该组60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3组, 各20例, 分别予以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与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护理效果最佳, 心理护理次之, 环境护理较差。所以, 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 要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 从而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孔彬, 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2011, 9 (8) :334-335.

[2]艾惠霞, 王志兰.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8) :21-23.

[3]刘又宁, 马迎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J].临床内科学杂志, 1998, 15 (5) :20-23.

呼吸重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60例患者。其中在6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3±4.5)岁。病程在1~27年之间,平均为(11.5±2.3)年;在60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59~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5±3.8)岁。病程在1~26年之间,平均为(10.3±4.7年。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为哮鸣声响亮、喘息持续发作,并伴有言语不清、出汗、发热等症状。另外,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病史、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重症哮喘呼吸患者都采用心电监护,具体包括24 h液体出入量,以及24 h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等。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措施: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其中包括有经鼻导管吸入氧气,氧气流量要控制在1~5 L/min;针对患者进行液体的补充,对电解质、水进行调整。如果发现患者被细菌感染,及时采取抗生素药物予以治疗。给予患者服用氢化可松,控制在100~200 mg/d,连续服用3 d后,药量可酌情减少,1周后停止用药。

观察组采取的治疗措施: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将雾化吸入方案引入治疗策略中,给予生理盐水、异丙托品水溶液2 m L、沙丁胺醇溶液1 m L进行雾化吸入。采取静注的方式对患者应用甲基强,80 mg/次,12 h/次,持续周期1~3 d。再有,1次/d要注射氨茶碱,用量控制在0.3~0.7 g,采用静注方式。另外,当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呼吸疲劳等症状,需要加入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测指标

临床效果评价:无效:患者有持续性喘息发作,呼吸功能不正常,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不正常,有病情加重的情况,甚至出现死亡;有效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有所改善,无持续喘息发作,呼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减轻;显效: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正常,呼吸功能顺畅,临床表现基本消失。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处理采用SP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利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共有患者60例,其中更无效2例,占3.3%,有效38例,占63%,显效20例,占33%,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共有患者60例,其中无效15例,占25%,有效35例,占58%,显效10例,占17%,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观察组相差很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者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呼吸内科,重症哮喘是比较常见的哮喘类型,老年人是重症哮喘呼吸疾病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往往合并基础病,身体各项基础功能逐渐衰退,一旦发病,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出现黏膜纤维增生、平滑肌增厚等情况,随着病的发展很可能引发肺心病、肺气肿,将给肺部以及心脏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对于老年重症哮喘通常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利用激素治疗或者氧气治疗,这很可能给患者带来通气功能的影响,使肺泡充气过渡,呼吸道阻力增加,最终导致病人出现呼吸酸中毒、低氧血症。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通过综合治疗,将雾化吸入方案引入治疗策略中,采取静注的方式对患者应用甲基强,能够对哮喘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促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使病人痛苦程度降低,促使发生肺炎的几率大大降低。该文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观察组采用多方面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宋静[8]的老年人是重症哮喘呼吸疾病研究中,研究对象为77例重症哮喘呼吸疾病患者,并且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观察组采用多方面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6.32%,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宋静的研究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呼吸内科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哮喘呼吸疾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具体措施。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着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策略,观察组采用多方面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气体峰流速以及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内科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老年重症哮喘呼吸疾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老年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海锋,杜幼芹.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6):83.

[2]王旭.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4):32.

[3]哈日特别克,道勒特汉.探讨老年重症哮喘呼吸内科规范治疗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66-67.

[4]倪省训.呼吸内科老年重症哮喘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7):99.

[5]姜小红.老年重症哮喘临床特征及治疗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0):105.

[6]谢忠学.重症哮喘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2):6-8.

[7]王顺梅.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183-184.

呼吸重症 篇10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重症患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21-01

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发现,呼吸内科疾病的种类比较繁杂,病情变化比较频繁,主要感染部位在于患者的肺部、支气管以及呼吸功效的胸腔等。这些多发病主要会引起呼吸患者出现咳嗽、咳血、烦躁不安、情绪低沉、易出现恐惧的现象、缺氧、及呼吸困难、并且不积极配合各种检查,如呼吸道、口腔等等,甚至有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的可能。[1]由于病情复杂多变,使得在治疗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过程中稍有用药不慎就会致使患者丧命。因此对于此种类型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适当的辅以护理模式能够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状态。本文将选取在2014年01月22日——2015年01月22日入住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重症患者90例,以此来研究护理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和标准,随机抽取在2014年01月22日——2015年01月22日入住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重症患者90例视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重点分析对象。在这9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35例。患者的年齡范围是14岁与8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纪为(49.8±4.56)岁。患者的病程一般为8个月到40年,平均的病程为(12.24±3.5)年。在这9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肺器官癌变的患者有18例,支气管炎性质的哮喘患者有30例,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有6例,支气管炎患者有20例,肺病有16例。一般来说,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工作之后,其好转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渐渐降低。

1.2 方法

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这9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分成三个组别,每一组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侧重点不同,然后统计与分析这三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第一组的30例重症患者采用的是心理护理干预模型;第二组的30例重症患者采用的是治疗环境干预护理模型;第三组的30例重症患者采用机械干预护理模型。

对于第一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以及发展前景,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临床护理工作治疗。对于第二组的重症患者,要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的环境,尤其是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定期对患者的气囊实行管理手段。由于氧疗时出现的低氧血症是引起急性重症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进行必要地定时检查氧气流量,以保证达到准确地给氧量,而且要不断地往湿化瓶中添加蒸馏水。[2]对于第三组患者,要积极运用各种设施保证患者的呼吸系统正常运行。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患者的呼吸道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三组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3]

2 结果

经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这三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实际临床护理效果,我们发现在这9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有72例的病情得到好转。根据统计数据发现,第三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好,其次是第一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恢复情况最差的是第二组患者。表1所示的是三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情况分析:

3 讨论

护理模式在治疗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当的护理模式能够事半功倍。[4]根据详细的统计发现,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当积极采取机械护理模式和心理护理模式,这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相关研究者应当加强研究,适当的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更好的为呼吸内科疾病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陆美玲.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探究[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2) :21-23;

[2]孔彬,冯琼.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08) :33-34;

[3]严妍,任晓琴,高皖蓉,王胜英. 内科住院患者全天在院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06) :22-24;

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体会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重症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4例, 年龄1个月~13岁, 平均年龄 (5.8±1.2) 岁, 入院时间1 h~65 d, 平均时间 (21.6±3.5) d;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3例, 年龄2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5.2±2.3) 岁, 入院时间2 h~65 d, 平均时间 (21.1±3.2)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道护理管理, 护理措施包括病房环境护理、患儿个人卫生护理和呼吸机械清洁护理, 并及时帮助患儿咳嗽或排痰;观察组于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管理, 主要护理管理措施包括: (1) 气体净化护理, 每天定时通风并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净化, 坚持紫外线照射2~3次/d, 每次0.5 h, 进出ICU的医护人员均穿戴经过消毒杀菌的衣物、鞋子;呼吸道湿化, 采用输液泵泵入0.9%氯化钠溶液50 ml+4000 U的α糜蛋白酶 (避免使用生理盐水, 以防析出盐分) , 2~5次/d, 控制泵入速度为2~4 ml/h, 并根据患儿实际病情调整药物用量。 (2) 气管导管护理, 仔细观察气囊, 一旦充盈即刻处理, 避免其压迫气管壁, 每12 h放气1次, 放气前清除患儿鼻咽部和口腔内的分泌物, 预防误吸;切开气管通气者, 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其皮肤干爽。 (3) 心理护理, 主动亲近患儿, 耐心与其交谈, 指导患儿学会用非语言方式如手势、绘画、书写等表达其内心需求, 适当安排患儿家属进行探访, 满足患儿对安全、关爱、归属感的需求, 以配合临床治疗。 (4) 体位护理, 将患儿臀部垫高, 取健侧卧位, 保证患儿呼吸通畅;加强引流和导管护理, 适当调整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倒流或导管脱落, 避免出现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5) 排痰护理, 屈曲手背, 并拢四指轻叩患儿背部, 使分泌物排出, 若患儿属于气管内插管, 可行吸痰处理, 咳痰有力者吸痰1~2次/d, 咳痰无力者吸痰1次/4 h, 吸痰时间可持续15 s, 并分别于吸痰前后给予患儿高浓度氧通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问卷内容分为不满意、满意和特别满意等3个项目。护理满意度= (满意+特别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重症患儿在临床ICU科室较为常见, 大多数患儿病情危急, 需要机械通气以辅助呼吸[1], 但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患儿机体较弱, 抵抗力低[2], 且不同病种、部位与致病菌的危重患者集中,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和医疗仪器的使用等多种原因可导致患儿受到感染。主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泌尿道、血管内、血液内、外科伤口、口腔和皮肤等[3]。感染程度较轻者可降低临床治疗效果, 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所以重症患儿治疗期间的病房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对减少患儿并发症, 促进患儿快速恢复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的最佳护理措施和应用效果, 本院选取7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管理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其中护理人员主要从病房气体净化、气管导管、心理、体位、排痰等多个方面对观察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管理措施, 以病房一般护理管理措施为基础, 加强患儿呼吸道湿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0.05) ,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 (P<0.05) 。

综上所述, 重症患儿采用呼吸道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患儿并发症较少, 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 可有效提高原发病治疗效果, 减少住院期间感染情况,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患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 72例重症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呼吸道护理管理, 观察组于此基础上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护理效果良好, 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重症患儿,呼吸道,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洁, 董琳, 李海燕, 等.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及抗茵药物使用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5) :454-458.

[2]柏振江, 谢敏慧, 李莺, 等.苏州地区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与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比较.江苏医药, 2011, 37 (18) :2160-2163.

上一篇:响应监测下一篇:创意让生活更美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