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让生活更美丽论文

2024-10-10

创意让生活更美丽论文(精选5篇)

创意让生活更美丽论文 篇1

作为一名设计师,世博是应该去看一看的。它不仅汇聚了世界的建筑风格、高端的科技以及人文景观等,更是处处凸显了设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设计让城市更美丽!在家门口看世界让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去品味世界的发展和精彩。

在世博园内除了被各国独具特色场馆所吸引,笔者还注意到了世博园内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一、景观色彩的统一有序化

上海的公园绿地多分布在市中心,大规模公园绿地数量少,且不均衡地分布在城市外围。上海中心城区更需要便利可达、与水结合、活动丰富的大型公园绿地。这次在世博园内,世博园滨江带利用黄浦江宽阔的临水景观设置了江边的临水步行线路,设置了临江公园,让人们从近处感受沿江的路色和自然景观。大面积的绿地规划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相互衬托,道路两旁的景观小品和植被的色彩搭配更是凸显了自然景观的协调美和层次美,正是这种美打造了一个渐变的、层次丰富、对比强烈并带有色彩变化的滨江立体空间景观。

层次种类繁多的植物,红色、黄色、绿色、紫色,草丛中的黄色的地灯,平静的水面,使得公园更加动人。结合人的心理情绪,使游览了一天的游客心情愉悦放松。

夜晚的黄浦江大桥披上了五彩的华丽灯光外衣,湖面五彩的倒影随风波动,灯光下的草地也夹杂着一份柔情与浪漫。可见设计的细节也是重中之重!

大面积的绿地与红色建筑场馆的对比,使人眼前一亮。富有颜色层次变化的绿草、花卉,与卢森堡场馆组和成了色彩的大乐章,艳丽却并不聒噪。让你可以坐下来静静体味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彰显特色

绿色的生活、绿色的建筑,生态的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笔者就发现了世博给我们传统文化带来的一份惊喜。在日本馆的对面一个叫“亩中山水园”的地方,它是世博园的沿江公园的一部分。整个沿江公园分为后滩公园、世博公园和这个亩中山水园三部分。亩中山水园有池水小桥,也有亭台楼阁,是个苏州园林式的公园,同时它也是世博会间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站。更难能可贵的是听说该园的一些景观小品都是出自民间的赠与。可见中国百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

“亩中山水”是指在场地中以“亩”作为单位,以山水为主要设计元素,设置了9个主题的中国式园林。分别是:由叠翠亩、桥影亩,等列景观组成的凝翠园,以及石笋园、叠石园、映月园、盆景园和环秀园等。

“亩中山水”重点表现中国园林的一步一景,方寸之前别有洞天的绝妙山水景观。通过石、桥、流水、花木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妙。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传承性。而其也将在世博会结束后成为无数不多的保留作品,更是凸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经久不衰。

在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往来及联系的紧密,文化的传播相互渗透,大家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风俗等多方向的跟风和效仿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建筑形式和设计风格上都偏于国际流行的现代主义风格,而没有大量的把本民族的传统民族特色风格融入到设计中来。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流失。相对而言,反而是世界文化越来越趋于统一性。我想最终将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拿世博场馆来说,很多场馆的设计风格和整体设计意念也都偏于统一。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明确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大家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馆以及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它们都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古典元素的设计风格。在传统的民族色彩上添加了现代的设计手法,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种在建筑和园林中能更多的保留我们国家的传统风格的作法,会让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三、巧妙精细的指示标牌与雕塑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的标牌、标识的设计和设置,是衡量这一城市规划水平优劣的标志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其功能性的日渐完善,标识标牌的作用也就越发显的重要。当你在一个城市寻找卫生间、道路、场馆等的时候,指示牌无疑给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减少了您寻找的时间。标识标牌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的,所以它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很多发达国家标识标牌及灯箱等设计更是结合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环境美观、健康等元素。同样在这次上海世博景区,也采用了全面规范的标识标牌。统一采用了中、英、日、韩四种文字,设置了12块导游全景图、32块导览图、62块引导标识牌和189块景物介绍牌、280块温馨提示牌.并还在停车场、出入口、售票处、购物场所、医疗点、餐饮点、卫生间,等位置也设置了标识标牌。这些符号大大便利了游客在世博园内的活动。我们注意到,这些标识标牌不但符合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形式上的创新,有的更是把中国的元素融入其中,让人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世博的人文式关怀。

中国的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文化发展等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和生活空间需要文化艺术的装点和品位的提升。世博园里的鲁班路入口处、西藏南路入口大蓬区、航空馆附近的入口蓬区、后滩入口的自由广场区域、国际组织联合馆附近的入口区、上南路入口区、高科西路入口区、白莲泾入口区等八处设置了景观雕塑区,也是大家不得不看的。这八处出入口雕塑景观区的主题分别为:世博浦西片区;“世博结”、“礼花”、“孩提时光”、“漂”、”幸运饼”等。世博园里大量采用的这些城市雕塑是一次国家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呈现。这个空间是艺术作品的展览空间,更是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呈现空间。

四、完善的功能性公共设施系统体现人文关怀

由于世博园要每天要接待的游客数量都十分庞大,所以园区里的休息长椅、公共饮水处、公共卫生间等公共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所需要提供的的便捷、安全、舒适和愉悦的感受也是对世博会接待游客的公共服务型设施的巨大考验。在每一个展馆团附近,都设有属于这一区域的小型餐饮、购物、厕所、休息长椅、母婴服务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在炎热的天气,这种带有喷水雾降温的凉棚就成了游客歇脚的好去处。在世博园里类似这种的供游人休息的设施随处可见。

公共卫生间的安排合理且人性化。露天设置的洗手池也是非常便利。这次世博会的厕所设计非常人性化,女性卫生间数量上要比男性多一间,这就解决了因为生理需求不同易造成的女洗手间排队等候的局面,而且工作人员随时在打扫,保持清洁。针对特殊人群还额外设有单独的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老人、儿童均可以使用。

人体的三分之二是水,我们的身体每天至少需要6到8杯水。如果没有食物,一个人可以存活几周,但如果没有了水,就只能存活几天。水,是一种被忽略而又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可能会使您更健康、更有活力。世博园区共有105个直饮点,其中浦东76个、浦西29个,免费为参观者提供饮用水。操作也十分简单按下水龙头边上一个圆圆的按钮就可以出水。游客可以携带空瓶和小杯子进园区,所以也可以用这些器皿接水。由于气温回升和客流量增大,园区直饮点成为最“火爆”的设施。可见人性化的贴心设计最受人们的喜爱。

世博会由于精心的准备,完善的服务和不断的更新和努力,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城市的完善和可持续性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让我们有了更优质的生活品味。

设计源自生活,上海世博会给了设计一个展示的大舞台,让设计在实践中更加完善和更加人性化,使设计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用之于人民。由此看来上海世博会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完全成功的。我们因该在其中不断的继续摸索和研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城市环境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张长江著

创意让生活更美丽论文 篇2

为了争夺一种特殊的矿物,我们的魔法星球对快乐星球发动了攻击。我们用自己独特的“读心术”,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战术。我们对他们发起了“思想攻击”。激光穿越宇宙,挡住了“快乐星球”上的人。他们失去了超能力,无力反击,最后不得不向我们举起白旗。我们夺取了它国库中的黄金等稀有矿产,打赢了第一场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浓烈的火药味点燃了《魔法星球》和《天使星球》的对抗。天使星球是一颗热爱和平的星球。当战争威胁到他们的星球时,他们会拿起武器保护它的安全。“魔法星球”拥有超强的防御能力,它的星球美丽富饶。

那一声声巨响,我看到无数炮弹在“魔法星球”和“天使星球”之间来回穿梭。经过几轮交火,双方势均力敌,再这样下去双方都输了,于是双方的“总统”签署了《停战协定》。

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幻想星球》对我们展开了“催眠战术”,我们都被惊喜催眠了。幸运的是,我们的星球上有大量的高科技产品,及时启动了全星球紧急动员令,将我们从催眠状态中唤醒。接着,一场激烈的战斗又开始了...

精油,让生活更美丽 篇3

1、对皮肤和结缔组织的作用 精油会刺激并调和我们的皮肤,皮下组织及结缔组织,使局部温度增加并促进毒素的排除。它们能维持皮肤的年轻活力与光彩,使肤色健康亮丽。

2、对淋巴循环的作用 有些外伤和疾病会使淋巴系统停滞,而产生水肿、发炎等症状。淋巴引流被美容师运用为治疗小血管疾病的方法。在排除体内废物后使用精油,效果加倍。

3、对肌肉组织的作用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由努力、紧张与压力所组成,这样生活会对人体的肌肉组织产生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则导致身体僵化、沉重、疲乏和萎缩。按摩时使用精油刺激肌肉,能促进肌肉纤维的抵抗力与弹性,可延后肌肉产生疲乏与倦怠感,缩短肌肉回复疲劳的时间。施行按摩时用精油能达到松弛肌肉组织的效果。

4、对脏腑的作用 在腹部,使用香精油按摩可得到下列效果:在腹胃不适或胆汁分泌不足时,使用香精油配合按摩活动,即能获得调和的疗效;如果我们在肠胃痉挛的时候,应用舒缓、深入的按摩活动并配合使用精油,即能镇定并缓和痉挛。

5、对内分泌及外分泌腺的作用 经常使用精油并配合施行人工按摩,能维持、促进并调整内、外分泌腺的正常功能,包括皮脂腺等外分泌腺及肾上腺、卵巢等内分泌腺。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几个美丽自造的精油,为时尚女性们增添几分美丽!

美丽自造的精油

美容焕肤 通常约100朵玫瑰花才能萃取出一滴玫瑰精油,可见其珍贵。每天用适量的玫瑰美颜按摩植物精油,加以按摩至吸收,能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功能,祛黄气、抗老化、可提升肌肤活力,抗衰老、淡化细纹,保湿去皱、滋润美白,令肌肤红润光泽。天然温和的植物萃取精华,适合任何肌肤使用。在美容院花大笔钱才能达到的效果,我们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到。至于省下来的钱,可以多给自己买几个DIOR,美丽与品味一个都不可放松哦!

舒缓润肤 薰衣草是精油的管家婆,很多精油中都有薰衣草的参与。即使站在淡蓝色遍撒的薰衣草花田,闻到的香依然还是淡远温和,悠远得像初恋时的心情。护肤时在乳霜中加入几滴润肤植物精油,可以让护肤工作事半功倍。沐浴时滴入几滴,在淡淡的薰衣草香中,让身心放松,不知不觉中皮肤滋润凝滑,从里到外都来个彻底的“深呼吸”!

消炎镇静 从天然植物中萃取的精油,可以达到药物无法达到的养生保健效果哦!肌肤敏感,因化妆、日晒、风吹等引起的皮肤问题让很多MM们挠头。药物的副作用也让珍惜自己皮肤和身体的人对其敬而远之。洋甘菊、甜杏仁、月见草等植物中萃取的精油都具有很好的消炎镇静肌肤作用,可消除浮肿、强化组织,对治疗过敏肌肤有很好的效果,性质非常温和,适合于各种肌肤。就算皮肤被蚊子叮了包包,也可以用它来缓解皮肤的不适。更有洋甘菊的清新香味,让每个女人好眠的同时养足自己的美丽!

去除眼袋 去除眼袋的精油,作用是排毒和消肿。正是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大的MM们的最爱。包包里放上一支去眼袋精油,休息前在眼周按摩至吸收,有条件的话用毛巾热敷,加速精油的吸收,让眼部更加放松,可以消肿排毒,收紧眼部松驰的肌肤,祛除眼袋,重新绽放迷人光彩。想做精致的女人,细节的保养至关重要,如果你还没有开始注意到眼部的细微变化,那么除非你还很年轻,否则,请记住“亡羊补牢”的观念在保养中只能换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美丽与健康一样,是每个人的“有限资产”!

精油使用注意事项

→非专业医生处方,禁止口服精油。

→怀孕初期几个月内最好避免使用精油来按摩或泡澡;患有高血压、瘫病症、癫痫病、神经及肾脏方面疾病之病人请小心使用;新生儿(2个星期内)不可使用香精油;皮肤或体质敏感者,请在使用前先进行敏感测试。

→精油不能取代药物,使用后如症状未改善,请一定要看病就医,绝不可因使用精油而放弃原先已在使用的药物。

→请按建议量使用,使用过量会导致反效果,甚至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勿参考其他精油供应厂商的建议使用量,不同厂牌应避免混用,以确保效果及避免反效果。精油必须稀释后才能使用,除非有其他特别的建议。

创意让生活更美丽论文 篇4

自从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以来, 许多中国建筑师有幸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世博场馆的设计与建设中;世博会举办期间, 不少建筑师也都去亲身感受了世博会的盛况。可以说, 本届世博会以其众多富有创意的建筑吸引中外建筑师前往参观, 它既是全球前卫建筑师展现创意的舞台, 也为建筑界奉上一场建筑艺术的视觉盛宴。然而, 当建筑师以更具敏锐度的观察力亲身参与了世博会时, 学习与感悟场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 也会为世博会形式与内容的因果关系而困惑, 也会追问信息时代世博会的真正意义何在?也会慨叹城市是否真的会让生活更美好?诚然, 传统意义的世博会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已经蜕变为更具精神意义的一个事件、场景、盛会和情境。尽管其功能性、实用性、有效性一再遭受质疑, 但科技与创新的精神主旨却不曾改变。物质意义的世博会渐行远去, 而概念意义的世博会将何去何从?这自然不是建筑师可以解答的广义命题。然而, 让建筑师欣慰的是, 创意已成为世博会展出的无形展品, 创意在当今生活中无处不在。

或许, 我们应该说:“创意, 让生活更美好。”

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

——从上海世博建筑看各国文化与当代审美倾向

李文军

万德文脉国际建筑设计 (都料建筑) 合作人兼主创设计师

德国巴伐利亚州建筑师协会会员

2010年9月, 我终于参观了世博园。与德国留学期间参观过的汉诺威世博会 (EXPO 2000) 相比, 规模和内容都大相径庭。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而我从北京到上海参观世博也正值京藏高速严重拥堵、北京市内路网几乎全线瘫痪的当口, 不由得让我怀疑城市是否真的让生活更美好, 也许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而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英文恰恰包含了这个意思——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

三天的参观主要集中在欧美展区和城市最佳实践区, 作为建筑师, 我对世博会的建筑和展示空间可能比对各馆内展示的内容更感兴趣。因为每日几十万的游客在偌大的世博园和数以百计的展馆中穿行, 吸引他们的首先是新颖的建筑, 其次是展馆内的视觉体验。真正展示的内容不可能冗长和过于繁杂, 必须是浓缩的精华, 并且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一方面游客需要参观更多的展厅, 另一方面各展厅也不希望游客驻留时间太长而阻碍了更多参观者的进入。也正因为如此, 各国希望通过与众不同的建筑造型或是展示空间诠释本国的文化、理念或是技术, 为参观者带来最有特色的体验和感受。

封闭与开放

一般展馆都是相对封闭的, 便于遮风避雨、便于参观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展馆内部营造的环境上。而一些展馆是半开放或是完全开放的, 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热爱大自然或是对世界开放的态度。例如, 瑞士馆模拟特有的山地特色, 参观者可以通过步行或坐缆车到达顶峰, 那里唯一一个封闭的小型影厅滚动播放180°的阿尔卑斯山的景色;而其他的展示内容, 都被安放在有如蜿蜒山径的露天道路一侧的望远镜内。荷兰展馆则完全开放, 体现出这个国家自航海时代以来对世界的完全开放, 并且展馆本身也沿袭了荷兰一贯大胆尝试的传统——从2000年的“空中花园”到这次的“空中之家”, 展馆没有一点室内部分, 参观者犹如行走在布满展品橱窗的空中街道, 而地面部分则是有成群“牛羊”的绿地——儿童乐园。

许多展馆融合了一些开放性元素, 如卢森堡的屋顶平台、法国的中庭和首层架空、丹麦馆在室内外穿插的环形参观路线等, 这些露天区域同时形成了各展馆的公共休闲区。瑞典、意大利等展馆则通过不同体量之间的玻璃连接体实现了馆内外场景的互动, 同时也缓解了参观者连续参观时的疲劳。

也有许多展馆是完全封闭的, 例如西班牙、美国、芬兰等展馆都拥有三个以上连续封闭的展厅。如果说西班牙馆是通过现场女斗牛舞者和巨大的婴儿模型活跃了展示气氛, 那么挪威馆则靠布展和影像展现了理想的北欧未来城市。美国馆虽然有克林顿夫人、奥巴马对参观者的寄语, 有能感受刮风下雨的高科技影院技术, 但其限制参观者走动、如上大课般一段段看电影的方式, 实在太呆板。当然封闭展馆也有如非洲综合馆一样的大型展馆, 许多国家的展台和手工艺展台混在一起, 犹如集市;或是如克罗地亚、蒙古的独立小馆, 依附其他展馆, 室内只有一个多媒体展示或是一个纪念品商店。当然封闭型展馆与开放型展馆相比, 一个重要优势是在上海炎热的夏季为参观者提供了空调展厅。

造型与体验

记得10年前德国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比较过美国和德国的建筑, 他认为前者注重外形, 是用来看的 (例如盖里的建筑) , 而后者注重内部空间, 是用来走的。但此次德国馆、奥地利馆则似乎证明德语系国家在多年“造型还是体验建筑”的争论中找到了答案。从介绍各州的“峡谷”到介绍节能环保理念的绿色坡地, 再到架在空中的室内各展区, 建筑造型亦如其内部流线, 而精工细作的织物外表面看似高科技的金属板。从德国馆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近年来在德国陆续建成的柏林犹太博物馆、慕尼黑宝马世界中心和斯图加特保时捷博物馆的影子, 并且这种风格似乎越来越成熟。而相比之下这次的美国馆, 却像是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建筑——规整、严谨、高质量却没有特色, 仿佛一个科研中心。

造型与体验结合得很好的展馆还有贝壳般的奥地利馆、环形的丹麦馆、“冰壶”芬兰馆等。而英国馆的“海胆”只能算是纯以造型取胜, 虽然它拥有开阔的露天场地, 但不能算是体验建筑。建筑造型值得一提的还有世博文化中心、沙特阿拉伯馆和日本馆 (个人认为有些丑陋) , 以及后面要提到的几个建筑外立面独特的展馆。而强调体验的展馆有上面提及的瑞士馆、荷兰馆, 以及俄罗斯馆内部的童话世界、城市未来馆等。当然只要展馆的面积足够大, 一般都会安排一定的参观流线, 但体验建筑强调的是非常规空间或空间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外皮与材料

这次世博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建筑外表皮的设计:许多建筑都是临时性建筑, 方整的建筑易于施工拆卸且成本低, 因此有特色的外皮成为各国展示特色的着手点。除了贴大海报或画墙画 (非洲馆)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剪纸”, 例如俄罗斯、波兰、韩国, 其中俄罗斯馆外部12个附着体顶部的镂空花纹使人联想到传统的俄罗斯服饰, 而韩国馆外表面则是由韩文字符和镂空字符组成。

许多展馆还采用了最经济、环保的纯天然建材装饰外表面。西班牙馆用天然藤条将外墙编织成一个“大篮子”, 马德里案例馆利用细竹竿作为外遮阳窗扇的材料, 而葡萄牙馆则用当地盛产的软木制作的薄板作为方形展馆的外立面材料, 挪威馆采用木头、竹子的合成板作为支撑柱和外立面, 而国内万科馆的表面采用了麦秸秆压制的秸秆板。

还有一些展馆采用了综合性的环保节能措施, 例如阿尔萨斯案例馆、伦敦案例馆、罗阿案例馆和汉堡案例馆等, 特别是前者的外墙面采用了绿植、太阳能板、流水等多种技术。而匈牙利展馆的外表面采用了木套筒格栅, 并布满了从上至下的细水管。

世博意义何在

最早的世博会是用来展示各国文化、艺术及工业、农业产品。而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 到底应该展示什么?第一届世博曾展示众多工业产品的英国, 这次仅仅展示了一些种子;偌大的美国仅仅在最后一个展厅展示了几个美国品牌;俄罗斯奉献的是一个童话世界;许多小型展馆更是只展示了一个几分钟的影像。

也许中国已经很强大了, 各国的各种产品不好意思拿来展示;也许是因为中国学习能力过强, 各国怕自己的产品展示后被模仿;也许是因为信息化、全球化使得厂家之间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可以轻松获取技术、产品信息, 并取得联系。那么世博的意义呢?为文化、旅游业做宣传?比如意大利、法国展示的是美食、时装和艺术的影像, 然而这几幅画与几个模型远不会产生卢浮宫、美第奇或是梵蒂冈等任何一个博物馆众多藏品和历史建筑带给人的震撼。而且世界上许多著名景点是众所周知的, 也没有必要宣传——风景名胜需要的是身临其境, 不是影像所能展现的。

那么更多的可能是政治意义, 对于新独立的国家和不为人知的国家的意义尤为重大:卢森堡国家虽小, 但它的世博展馆却和其他国家没有区别, 建筑甚至是通体铸铁;冰岛金融危机后国家破产, 但依旧可以登上世博舞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可以与俄罗斯同台竞技;非洲馆内一些不知名的小国家也会让人驻足, 许多黑人总统的照片被悬挂在侧墙上被介绍给世人……但发达国家的参与如今似乎只是象征性的——在世博上有一席之地, 有一个代表本国形象的建筑。对于它们来说, 世博也许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世界“展示建筑”博览会吧。

可能这次世博展馆、展示能够切题的还数北欧和西欧等一些国家的展馆以及这些国家的城市案例馆。除了建筑造型上所体现出的独特与诗意, 还能通过展示本国城镇日常生活的影像来宣传低密度和绿色城市所带来的宜居环境, 而这是工业化城市和国际化大都会都无法提供的。

浅析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与方案深化合作

——2010上海世博会俄联邦国家馆设计后的一些思索

李宏利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

上海意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米哈伊尔在设计誓师大会上说了一段诙谐的话:“在我们俄罗斯做大事的时候, 先是大家信誓旦旦, 接着忙乱一团, 最后奖励那些没做工作的人, 惩罚那些做了工作的人。”2010上海世博会俄联邦国家馆 (以下简称“俄罗斯馆”) 的工作就此进入了紧张忙碌而又焦虑的设计过程。

如今, 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已成功落幕, 俄罗斯馆作为众多“建筑奇迹”之一 (图1) , 赢得全世界的关注与惊叹, 这里离不开众多参与方的辛勤与汗水, 同时也承受了诸多的压力与争议 (图2) 。

概念性方案

俄罗斯馆的设计方案历经了三次大的调整。第一个方案是经过国内的方案竞标选出了PAPER公司的原创方案 (图3) :12个塔楼包裹俄罗斯独特的民族图案, 隐喻高大雪山, 这个创意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实施设计;内部空间变化丰富, 采用错层处理, 以鲜艳的红色作为主色调, 象征着开放、自由的俄罗斯民族与热情的俄国人民。这个方案以架空的大玻璃盒子作为主要展示空间, 事实上难以满足展示的光线要求, 所以在随后的调整中进行了改动。

第一次大调整是由于俄方技术业主进行了深化设计。但是最后还是被取消了, 再次请出了原来的主创列翁和瓦莉莉娅的团队进行了第二次大的调整。

第二次大的调整恢复了原来的12个塔楼, 新增加了可动的金属鳞片并在最终的实施中加以实现 (图4) 。这次还增加了室内的大柱子展览空间及在其中盘旋的自动人行道, 整个空间感受十分新奇和富有创意, 但也引来诸多消防疏散安全的争议。

第三次大的调整是在施工图工作都基本完成后, 在俄方的坚持下进行的修改。外部的形体基本没有变化, 但是内部的大柱子和自动人行道全被取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展览特性的空间和流线。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来说, 最终实施的方案符合展览的功能要求, 但是大大牺牲了概念方案的创意。

方案深化

俄罗斯馆概念性方案富有想象力与民族个性, 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同行的建筑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建筑的表达功力也很深厚。

然而受工作模式差异的限制, 俄方创意建筑师在对于整体项目把握和时间掌握方面的差异给项目带来很多障碍。许多建筑效果较长时间停留在构想阶段, 倒排的工期又不允许任何拖延, 于是相应建构问题不得不在施工图收尾阶段才解决。例如, 塔楼上部纹理图案 (图5) , 在非规则几何体上切割更为复杂的图案纹理, 按照正常情况应及早确定样式进行构建思考与深化, 联系施工单位进行评测甚至实验与等比例模型制作。但是这些图案一直到施工图接近结束都无法提供。再如, 中心主体建筑外立面覆以鳞片状的可动表皮 (图6) , 俄方设计师希望鳞片能够有自由摇摆的效果, 深化设计中就发现许多细节问题:鳞片的材质和尺寸需要适合, 太小没有效果, 太大太重就会使摆动动力成为另一个问题;鳞片如何保持平衡并限制摆动幅度;如何增加刚度并尽量节省材料;如何解决动力问题……还有, 由于技术标准不同, 俄方最初的方案无法满足世博官方相应规定, 功能布局、交通流线、消防都历经多次调整, 有些问题甚至必须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才得以解决。协作中双方设计软件基础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内普遍运用的建模软件, 俄方设计人员却从未使用过;而俄方默认的文件格式在国内却无法打开等问题比比皆是。

思索与感悟

随着建筑设计国际交流越来越紧密, 跨越国界的方案设计与项目施工日趋广泛。然而, 这却给方案深化、施工及多工种配合方面带来了新的课题。

对于方案创作者来说, 一个成熟的建筑师必须明白:除了创作前卫的造型及表达形式之上的构思理念外, 还必须研究建构的方式与材料的运用。如果缺乏对于材料、造价、工期及建构方式的考虑, 必定会给方案的深化工作与施工带来巨大的阻碍。

对于设计及施工单位多工种之间的协作工作者来说, 以往已经形成的配合模式需要针对全新的复杂的设计环境而相应改变——这不仅包含方案创作者与深化设计师内部图纸的提交和修改等, 还包含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单位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各专业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需不断创新与实践新的方法, 磨合从地区、文化、语言到专业标准、行业规则、施工技术乃至操作软件、工作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

对于建筑行业上级单位与教育单位来说, 急需根据当今建筑国际项目的产生来制定相应可行的操作规范与教育模式。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升级工作。

总之, 当建筑设计还限于国内区域的时候, 基于相同的文化与技术背景, 建筑创作与施工交接尚可以应付一般的要求。但是随着建筑设计国际交流越来越紧密, 跨越国界的方案设计与项目施工日趋广泛, 给施工图纸绘制及施工过程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建筑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设计师积极思索和应对。

成功著于细微

吴优德

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总监

当金色的焰火从卢浦大桥点燃, 为黄浦江两岸挂上了璀璨的星光, 每一束灯光, 每一簇焰火都放飞着世博之梦, 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刻实现。184天的世博对于中国而言, 是民族的骄傲, 对于每位参观者而言, 是一场饕餮的环球之旅。

世博会之于设计师的意义

世博会为各个领域的设计师提供了展示才华、角逐高下的机会。历届世博会促成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和建筑风格的发展, 催生了许多世界级、闻名遐迩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站在一名设计师的角度来关注世博、讨论世博, 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抱着学习的态度, 扛着相机去世博, 拍下令人欣喜和激动的瞬间, 当然也会用敏锐的专业视角去发现问题。

从环境景观看世博

初进世博, 被整个园区的气势磅礴所打动, 目不暇接的各个场馆和绚烂的灯光夜景都令人激动, 浦江两岸建起了120万m2的绿化带, 昔日浑浊的黄浦江水通过生物净化得以使用, 大烟囱变成了室外温度计, 这些改变都让人惊喜。但在这些夺人眼球的恢弘场景之外, 还有许多令人觉得遗憾的地方。

感触之一:缺乏整体立体空间网络。上海世博会有一条流光溢彩的世博轴, 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在高处观赏世博场馆的游览线路。除此之外, 很少有让游客登高望远的地方, 只能从电视上观摩整个世博会的宏观场景, 未免有些遗憾。其实这个问题在选址之初就被议论过。2006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 无论是选址于丘陵地形, 还是空中缆车、客车的设计, 都创造了丰富的游览体验。而游走在上海世博园区内, 基本都是一览无余的平视空间, 偶尔在某个场馆内登高望远, 才会发现不一样的世博园区之美, 如果在园区内设置1~2条比较完整的空中游览系统, 会使整个游览体验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感触之二:暂时抛开饱受非议的施工质量不说, 世博园区在整个外环境空间的设计上缺乏人性化, 也许是将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了场馆建设上, 而忽略了外环境的营造。绿地大多集中在后滩公园等相对偏离场馆的区域。在园中, 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停留在有水有绿的地方, 比如丹麦馆的小美人鱼池, 英国馆的草坪等。在场馆集中的地方, 休息区集中布置于广场上, 以座椅和遮阳伞为主的休息设施未免显得过于生硬。休息空间并不只是一个舒缓疲惫的地方, 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释放。人性化的休息空间应该有草坪、遮阴蔽日的大树、或开阔或隐蔽的视野, 而不是暴晒在广场和人群的视线内。所以只有真正在细节处理上打动人心的, 才是成功的作品。

感触之三:展馆形式化大于内容。世博建筑的外观都是美轮美奂、创意无限, 但走进场馆基本上都是电影、照片、展品陈设这样的布局, 缺乏互动性和可观性。在众多场馆中,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意大利馆, 在简洁的建筑外观内, 充满了无限的惊喜和感动——丰富的空间层次、手工皮鞋的现场制作、法拉利赛车展示等环节, 给参观者带来触手可及的喜悦。场馆外立面带给参观者的是视觉享受, 场馆里面的内容才是真正抓人眼球、令人回味的记忆。

转机——关注世博后续发展

世博场馆拆除后, 园区将成为市中心最大的一块开发储备用地, 可以预见这里将成为世界一流发展商的逐鹿之地。在“后世博”时代, 黄浦江两岸的发展应在房地产开发的基础上, 恢复和保育滨江生态环境, 向市民开放更多的滨江线路。从单纯的利用空间到再生空间, 完成园区功能的华丽转型。

结语

世博改变了我们的城市面貌, 传递了科技创新知识, 提升了城市品质。希望我们能够借助这股东风, 从一个设计师和城市建设者的角度来继续关注世博园区的后续发展, 期待城市更美好的明天。

美好愿望下的探索

何思强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建筑师

世博会又称国际博览会, 学建筑的人都耳熟能详。“国际博览会”这个词总会让人回想起曾经的求学岁月——伦敦水晶宫、法国机械馆、巴塞罗那德国馆、筑波中心……一个个光彩的名字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冲击着当时坐在课堂里每一个专注的眼神, 激荡着每一颗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心灵。

然而当2010上海世博会的设计项目悄然降临的那一刻, 并没有因为曾经的梦想到来而感到过分的欢欣, 当手中翻动着满盖韩国字母的建筑方案文本、感叹着韩国顶尖建筑师丰富想象的同时, 内心也升起如何实现如此美好愿望的一丝愁绪, 因为有很多的常规需要去突破, 有很多的构想需要通过探索去实现。

普通的建筑设计项目, 可能只是一次例行的工作, 以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最终目标。而在接受世博韩国国家馆的设计工作以后, 一种异乎寻常的荣耀感和责任感被唤醒。众多参观人数的预估、临时性建筑的经济预算、紧迫的建设周期……每一项建设程序、每一处设计节点、每一个安全问题, 都把对建筑师职业素养的要求推向未曾有过的高度。

方案初期曾被交织穿插的建筑形象所折服, 也被复杂的空间组合所困惑, 一度无处下手。通过对照实物和计算机模型, 梳理空间关系, 再经过合理的分段, 形成由简单空间体量组成的庞大整体, 像庖丁解牛一样, 脉络清晰、有条不紊。等到每个部分绘出、整合后, 交付到施工后期, 也是每个构件、每个区段逐步建立, 像细胞一样生长、联接、加强、完善, 最后成为一个错综而有机联系的复杂建筑。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的行进过程, 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 更需要积极的进取心, 才不至于在疲惫中退却。

钢结构不再仅用于单一的垂直承重, 还要充分发挥其轻盈灵活的特点, 架立起高效的空间整体受力体系, 承载起富有动感的建筑实体, 用充满感染力的建筑空间来传递信息, 传递出组织者、参与者、建筑师的愿望, 传递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种思想的心声。

材料的选择不能因循守旧, 必须考虑新材料运用的可能性, 也要让成熟材料的使用更合理。一贯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受到了挑战, 必须一切从实际使用和最终的效果出发, 尽材所能、各就其位、有机组合, 共同建立起充满活力又符合功能的展示与活动空间。

所有问题的妥善解决, 都依赖于有效的沟通, 此时的建筑学基础已不仅是一种工具, 更像是一种语言。交流不通过翻译而直接用简单的词汇和形象的手势, 似乎只有采用这种方式才能比语言更深入准确地表达和领会各自的意图, 建筑的实践活动在此时也兼起了沟通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桥梁, 地域、习惯、好恶取向在此融合、升华, 这一细节表明的并不是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 而是一种充满真诚的态度和对共同目标追逐而产生的动力, 可以跨越隔阂, 让彼此的心走得更近。

可能经历过这样紧张而充满热忱的付出后, 我们在获得欣慰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了一些领悟, 世博不仅仅是物质世博, 更是情感世博。每一个节点难题的解决、每一个安全隐患的消除, 都包藏着积极进取驱动下对人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 蕴涵着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向往和希冀,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难抑内心的欣慰、真诚和期待, 通过深入人心的潜在的世博情结, 聚集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和平、对善意的渴望。

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年代, 我们可能一直停留在对辉煌的神往、对成功的追逐, 而今通过一项设计获得了一种进步, 把我们带回到对本源的探寻, 带回到设计工作真正的开端, 也将我们带入对人性有着美好追求的世界, 带入责任、执着和真诚的境地。

我们曾感慨于自己满腔的热忱, 但热情的宣泄只能发自于内心的向往, 却不一定引领自身走向正确的道路, 只有真正关注对人性美好的渴求、对生命毫不懈怠的尊重, 才会使我们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稳健、越来越踏实。

当我们在写设计标语的时候, 在为奇思异想而绞尽脑汁无所适从的时候, 或迫不得已哗众取宠、迷惑他人的同时迷失自我的时候, 何不想一下我们所服务的人群?何不真正地从使用者的角度, 以尊重和科学的态度, 去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 去化解对立着的各个要素?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设计创作和构思的源泉。

我们会因为对生命的尊重, 不再对枯燥的消防措施抱怨和抵触;会因为对人性的思索和行为的研究, 不再为空洞的形式而浪费时日。我们带着热情的同时, 更关注应有的责任, 以发自内心的真诚, 去面对我们的创作。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 过去的上海2010世博会给中国建筑师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直接接触、面对世界的机会, 也给了我们向国外建筑师学习和交流建筑理念、建造技术的契机, 检验了我们以往的设计成效, 更为自身发展、把握正确的方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堂。

信息时代的世博会

刘文鼎

北京文鼎筑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

作为建筑师不去亲历上海世博会或许会留下遗憾, 就是怀着这种颇有业务学习意味的心态, 我在临近上海世博会闭幕的金秋十月来到了黄浦江两岸这块沸腾了数月的热土。对于建筑师而言, 世博会最大看点或许并不是展馆的展览内容, 而是展馆的设计理念、空间体验、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整个园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平日多从专业视角来关注, 通过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文字、图片及影像获取了大量的世博会信息, 尤其是最具创意的欧洲区展馆早在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因而当身临其境时也没能感受到某种视觉震撼与冲击。感受到庆典般的欢聚氛围的同时, 也为照相机镜头很难捕捉到一个没有攒动的熙攘人群的纯净建筑画面而苦恼。出乎意料的是外国游客并不多, 上海世博会作为世界性活动、作为参展国和参观人数空前的一届世博会, 在世界公民参与度方面是否差强人意?那么各国展馆岂不仅仅成了中国国民了解世界的世界公园和世界之窗?我按预期设想徒步从欧洲区开始游览, 然后是美洲区、非洲区、世博轴、亚洲区, 再从亚洲区远端的日本馆折回, 已是夜幕降临, 在灯火阑珊的夜色中再返回欧洲区, 第一天浦东园区的行程即告结束。一度在游人如织的蛇形长队前望而却步, 终于打消了进德国馆、英国馆、荷兰馆、意大利馆等展馆一探究竟的念头。只不经意走进了短队的卢森堡馆和无队的越南馆, 卢森堡馆空间小中见大, 叠落的花墙沁人心脾;越南馆的单一空间里正在歌舞升平, 两馆均未见真正触动心弦的展品。第二天用大半天时间游览了浦西园区, 好在偏于一隅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因建筑学的专业意义较强而游客较少, 总算能够进“汉堡之家”、阿尔萨斯案例馆和法国罗阿大区馆参观, “汉堡之家”作为节能住宅在科技含量、产品品质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表现出德国制造的实用、严谨、理性、注重细节, 整座建筑并不是各项低碳技术的机械堆砌, 而是整体运作的完备产业系统。就这样, 逡巡于展馆之间的匆匆脚步为本次世博会之旅划上了还算圆满的句号。原定三天的世博会行程缩减为一天半, 想着赶紧在周末的游客狂潮到来前逃离这大都市, 于是去了上海西南60km外的西塘古镇。到西塘时正值黄昏, 被薄雾与炊烟蒙着的粉墙黛瓦映衬着河水中被船篙撑破的一抹斜阳, 景致是如此的闲逸、恬静、淡泊、清澈, 全无城市的繁忙、拥堵、喧嚣、躁动。不禁发问:城市, 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肇始于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可以说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的主题是“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尽管紧接着的几届世博会将艺术品、农产品、园艺品加入到展览内容中来, 但世博会的主旨还是在世界范围展示和推广工业产品。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第二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安全电梯、电话、汽车、电视机等都曾经是工业时代世博会夺人眼球的视觉焦点。西方工业强国的国际化城市伦敦、巴黎、芝加哥、纽约等轮番成为世博会的举办地。可见, 工业时代的世博会是以展品的物质性、功能性、实用性、时效性为主要特征的。随着以电子信息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揭幕,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第三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 信息成为极具价值的非物质产品, 世博会也从“物质”的世博会向“意识”的世博会开始演变, 此时, 由于展品趋向无形, 展馆的有形开始被淋漓尽致地发挥, 展品失去了光芒与吸引力, 需要与众不同的展馆来弥补, 各种发达的传播媒介使展馆的建筑形象定格为具有广告效应的图片及影像, 展馆意象传递的信息意义已超出其作为建筑的功能意义, 展馆形象成为国家或企业的象征及标识, 其建构手段也成为高科技的宣言。此时, 展馆已不再是单纯的包容展品的容器, 已凌驾于展品之上成为世博园区里的展品, 从而使世界博览会有些像世界建筑博览会了。

细数历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及构筑, 恐怕我们只能列举出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等少数几例。而本届上海世博会出现了中国馆、英国馆、西班牙馆等众多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展馆以富于想象力的外观冲击人们的视觉, 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阐释低碳的生活理念。信息时代新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甚嚣尘上, 创意作为比艺术更宽泛的范畴在当今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 前卫的展馆建筑都以表达创意概念、演绎创意主题实现自身价值。上海世博会无疑是当今世界新锐建筑师展现创意的实验场, 也为参观世博会的建筑师带来饕餮盛宴般的视觉享受。欧洲区展馆仍一如既往地引领着世界建筑的走向, 表现出先锋性与前瞻性, 可概括为抽象、动态、纯净、流体、塑性、折线等具有逻辑性与秩序感的形式特征, 以建筑形态与参观流线的整体化来叙述空间体验与理念。也有个别场馆不做表皮处理, 表现为简单的包装盒形式。罗马尼亚馆很像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馆, 与其他欧洲展馆形成强烈的反差。亚洲区展馆不少仍采取具象、象征、隐喻的形式表达, 有的直接采取民族传统形式, 也有的采取后现代主义手法, 多种风格的展馆并置形成迪斯尼式的群体景观及欢庆氛围。与韩国馆表现出的民族自信相比, 比邻而居的日本馆则显得低调内敛, 沙特阿拉伯馆的“大碗”盛满了财富, 澳大利亚馆柔和的大尺度似乎是幅员辽阔的国土标尺。在美洲区体验了加拿大馆的围院空间及其木栅与镜面的材质对比形成的强烈视觉感受, 又踱步于墨西哥馆的凉亭“树林”, 突然意识到此前还未曾在媒体上看到有关美国馆的报道及图像, 于是对美国馆有了更高的期待, 不期然地看到一座似乎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商业建筑”, 那就是美国馆吗?从散发出商业气息的美国馆身上恐怕难以联想到艺术与创意, 但或许这正是美国人注重商业效率与实用主义做事态度的体现吧。与展馆光鲜亮丽的表皮相比, 展馆内的展品多少有些相形见绌, 这不由让人想到买椟还珠的故事。工业时代一件新机器的轰鸣足以引起全世界的巨大轰动, 已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信息时代不同于物质匮乏的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的世博会因而缺少工业时代世博会那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质展品。信息时代以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开放性为特征, 以信息的制造与营销创造价值, 信息时代的世博会也更侧重于展示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等抽象层面的概念, 其展品逐渐脱离了实体性, 而以图片、影像、表演、体验等传递的信息来实现民众、企业、国家等多级受众之间的相互交流。那么, 完成这种信息交流是否需要偌大的一座建筑呢?展馆的意象表达与其收藏的信息展品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诸多漂亮的首饰盒真的有那么多首饰可以装吗?

信息时代的世博会比工业时代的世博会所承载的意义更为多元, 在国家与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均产生深远的意义与影响。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 如同奥运会对于北京、亚运会对于广州, 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史无前例的机遇。上海世博会从其申办、选址、筹建、开幕、运营直至闭幕, 一直作为中国的一个大事件在运作。史诗般的庆典需要一个尺度恢宏的大场景, 而主题宽泛的大场景需要大尺度的建筑。上海世博会5.28km2的总占地面积成为历届世博会之最, 为场馆建筑勾勒出大尺度的城市画框, 也谱写了大刀阔斧式城市改造运动的辉煌篇章。世博园区内联系各大展区的大尺度高架步行廊道为游客营造了空中观看展馆的全方位视野, 但烈日下的长距离步行也考验着游客的耐力与耐心。一座大尺度建筑可以在城市中总领全局, 形成统一的城市景观, 但多座大尺度建筑的并置则会导致景观的混乱和尺度感的缺失。有些场馆建筑已具有航站楼的超大尺度, 其布展内容果真需要如此大的建筑尺度吗?显然, 此时大尺度传递的宏伟、庄重、雄厚等象征意义已超出其作为建筑的功能意义。遥想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由密斯设计的德国馆, 其“少即是多”及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仅由长50m、宽25m的建筑尺度进行诠释, 展出的也仅有雕塑和几把椅子, 仍然以其小中见大和近人的建筑尺度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佳作。尽管上海世博会的多数展馆都以其自身的科技建设手段表达低碳理念, 然而, 大尺度的建筑与大规模的建设体现的更加宏观的层面也确实做到低碳了吗?

创意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5

科学创意节上,有的同学一手拿个瓶盖,一手拿个叉子;有的同学两只手都拎满了东西,还抱着个大箱子;有的同学居然还拎了酒瓶和脸盆;有的同学竟然还带着几个柠檬和苹果。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他们究竟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要向大家展示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

只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着个柠檬,一手拿着个番茄。我正疑惑呢!却看那桌上的灯突然亮了,咦!这灯上既没有电池,也没有发电机,这灯究竟是怎么亮的呢?难道还靠这水果不成?我愣是二丈摸不着头脑,只能急切地等待着原理的揭示。那同学笑盈盈地说:“就是靠水果发电的。”天哪!天底下居然有这么神奇的事情,连水果都可以发电了,真是太奇妙了。可这电又是怎么发出来的呢?我急切地询问那个同学。原来,水果里有自带的生物电,而上面插了铜片和锌片,中间又有电线连接,难怪能亮起来。

上一篇:呼吸重症下一篇:经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