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2024-08-02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精选12篇)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篇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智慧的宝藏,而阅读就是开启宝藏的钥匙“;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通往世界的桥梁,而阅读则是连接桥梁的绳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就是支撑阶梯的横梁。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然而,自顾自地阅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反而会让自己变得目光短浅,封闭不前。好多人在读书中会有阅读面狭隘,阅读兴趣贫乏,阅读理解肤浅等各种问题,就是我们大多只知道阅读,而不懂得分享的原因。好书需要分享,知识的海洋不需要孤单的遨游者,只有分享才能让阅读更加精彩。

一本好书,只有经过一个又一个读者的传阅才能将书里面的精华一点点剖析出来,才能将发光点一点点发掘出来。然而,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的见解也不同。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时间段看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些不同人的不同收获,只有在分享的时刻才会实现阅读的价值。你会发现,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大有人在,也会惊讶原来同一件事情也会出现多样的看法,从而自己的眼界拓宽了,思路也更加宽广了。

另外,书籍是人类心灵的朋友,也同样是我们结交好友的桥梁。一本在你我之间传递的书,交换你我的不同见解与感受,你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他将看过的一本好书借给你,你将你的珍藏版借给他。分享的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惺惺相惜的友情;阅读的不仅是浩瀚书海,更是别样多彩的人生。懂得分享的人不会缺少朋友,同样,阅读需要分享,最大的收获也许正是珍贵的友情。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笔者求学时的经历,深受启发。作者酷爱读书,几近疯狂,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捧着书在啃,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把人衬得又呆又傻。周围的人看他总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敢打扰也不想打扰,因此他几乎没有一个朋友。连同宿舍的人都叫不上名字,只有书籍是他唯一的陪伴。对于书中的故事,他也曾困惑,也有不解,但都在一番苦思冥想后抛之脑后。他就这样每一天在重复中度过,自以为充实而精彩。直到有一天,课上老师让对一段文字发表个人看法,看着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他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有凌乱的思绪在脑里碰撞,却吐不出一句话来,更确切地说是他不知道说给谁听,他也知道没人愿意听。所以,等轮到他上台时,他双颊憋得通红,直到憋出了滚烫的泪。这段文字,他曾读过无数遍,也曾想过无数次,可他不曾想自己竟说不出来。一个人孤独的阅读,已经让他忘记了该怎么分享。

读书,只有与人分享,才会彻底感悟。让我们学会阅读,学会分享,让分享使阅读精彩起来!

关键词:分享,阅读,精彩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篇2

翻开扉黄的历史古籍,希望寻找让大学生活更精彩的途径,只见一个个历史名人双眼微闭,抚摸这长长的白须长叹一声,而后缓缓的吐出代表真理的话语:“唯有阅读,才能让大学生活更精彩”。

大学生活原本精彩,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娱乐消遣活动也越来越多。看电视、玩电脑、看电影、旅行······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但也因为这些活动,让大学生的心日渐浮躁,远离本真。唯有阅读,才能让我们疲倦的心找到一片乐土,让我们满是尘埃的双眼再次看到光明;唯有阅读,才能让大学生活更精彩。

阅读诗歌,给现实忙碌的大学生活增添一点更古朴的精彩。着一褛长衫,泡一壶清茶,手捧一卷诗集独坐长亭,看夕阳西下,溪水潺潺。品味《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含蓄;体会《离骚》“纷无既有此内美兮,又重知以修能”的浪漫;感叹仓央嘉措的悲伤;观察纳兰性德的细腻。我笑了,是笑古人思想的单纯还是笑现代的我们感情的复杂?那种想笑就笑、想狠就狠、想快乐就快乐、想悲伤就悲伤的生活大概也只有在诗歌中才能体会得到了吧!我无奈,无奈自己是一个复杂的现代大学生;我感恩,感恩伟大的诗人助我寻找纯真的感情。阅读诗歌,让我在忙碌焦躁的大学生活中忽感春风拂面、心旷神怡,让我的大学生活更精彩。

阅读小说,给平淡无奇的大学生活增添一点刺激的精彩。在周末晚上,关上电视,读一两篇小说吧!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体会故事的曲折离奇;在《西游记》中体会情节的起伏跌宕;感叹曹雪芹的无奈,体会雨果的悲愤。成天模式化的生活的你会发现,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过,也可以那样过,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把握。我期盼自己是那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得刺激、精彩。阅读小说,让我对平淡无奇的大学生活重新充满了遐想,让我重新期盼冒险刺激的生活,让我的大学生活更精彩。

阅读哲学,给迷惘惆怅的大学生活增添一点智慧的精彩。在某个清晨,搬一把小凳坐在阳台,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翻看一本哲学著作,细细品读。深究《共产党宣言》的深奥哲理;品味《社会契约论》隐藏的真理;赞扬伏尔泰的聪慧;惊叹康德的平等。哲学使我们生活海洋上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大学生活的方向。没有哲学,我们的大学生活将变得灰暗,有哲学但却不阅读体会哲学,我们的大学生活将会变得迷茫不知所向。阅读哲学,让我体会到了醍醐灌顶的顿悟;让我在迷惘的大学生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让我的大学生活更精彩。

让阅读更精彩 篇3

亲爱的读者,当您打开2006年的第一期报纸,一定会惊喜地发现:《计算机世界》改版了!是的,自1980年创刊以来,《计算机世界》在风起云涌的IT时代中之所以能一直勇立潮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和产业变化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求变。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当今这个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为读者提供更权威、更实用的信息内容;在当今这个信息总量过剩、“速食文化”流行的时代,如何为读者创造更具价值、更精彩的阅读体验。

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谨慎把握。为此,我们首先认真听取并研究了读者的需求。2005年,《计算机世界》读者俱乐部的相关活动一直在积极展开,我们的众多热心读者将仔细阅读每期报纸后的感想、建议及时反馈给报社,成为编辑记者们的良师益友。同时,我们专门组织了有数千位读者参加的系统性的读者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读者非常关注报道内容的实用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建议加强评论和深度报道。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报刊市场的发展变化。根据央视市场研究机构“2005年中国商务人士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报纸在商务人士中的日到达率为91.7% ,接近电视(92.2%),远高于互联网(45.5%)。这充分说明,虽然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手段逐步转向网络和手机等其他媒介形式,但报纸仍然是商务人士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此外,我们及时跟踪借鉴国外相关同类主流媒体的创新做法。通过对国外相关主流IT媒体的比较与研究发现,国外报纸杂志化趋势明显、观点和评论性文章分量较重、软件产品及应用相关内容比重很大、典型案例分析深入到位。

一直以来,《计算机世界》谨记自己的使命和定位:推动信息科技,改变工作生活,做信息科技的知识之源。作为信息技术领域权威综合媒体,《计算机世界》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一直是读者获取信息技术相关信息的首选媒体,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

正是基于这些调研分析的结果和思考,我们感到:读者的需求在变化,市场的潮流在变化,《计算机世界》要顺势而变、引领潮流。2006年,《计算机世界》秉承26年一贯的创新精神,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理念,在提高读者阅读享受(保持全彩色印刷)、方便读者携带(保持国际流行开本)的基础上,遵循“以应用为主导、以技术为主线、以产业为基础”的报道原则,将报纸改版成《新闻与评论》、《技术与应用》、《产品与市场》三大版块,每本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更加强化深度、可读性和实用性。

其中,《新闻与评论》版旨在帮助读者洞察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闻信息及产业大势,设立了重点栏目“政策法规/标准”、“每周评论”、“热点”、“独家报道”、“论坛”等,并为读者奉上精心策划的独家观点评论和深度报道,力求让读者全面、深入地把握IT产业发展的深刻背景与未来趋势。《技术与应用》版旨在帮助读者把握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趋势,以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设立了重点栏目“应用调查”、“CIO方法”、“技术专题”、“方案评析”、“应用构建”、“实用技术”等,将为读者提供丰富实用的前沿技术和有借鉴价值的方案案例。《产品与市场》版旨在帮助读者及时了解产品市场最新动态,把握产业链变化和产品市场特性,以利于合理地选购适用的产品,设立了重点栏目“市场焦点”、“新品体验”、“产品主题”、“横向评测”、“价格研究”、“渠道营销”、“通信市场”、“CSO与信息安全”等。三大版块各有侧重,又有机结合,以满足读者对IT领域产业、技术、产品、市场等相关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使读者和用户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效率及竞争能力。

全新改版,倾力奉献。本期我们精心组织了一组新年展望的特稿:本期《新闻与评论》版广泛采访业内专家、企业高管、知名研究机构分析师、知名CIO、全球媒体人、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征询他们对2006年信息产业的分析、判断和预期,以《2006年信息产业路线图》的新颖形式,为读者的2006之旅导航。本期《技术与应用》版精心策划的《2006年技术与应用主流判断》,用24个版的篇幅,从技术预测、应用展望、行业研究的不同角度,对2006年的主流技术、行业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本期《产品与市场》版展望2006年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产品与市场走向,总结提炼成15个预期,以章回体小说《丙戌风云》的形式,展现了一幅产品市场风云变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2006年信息技术领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发展脉络、产品市场动向、应用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相信会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迎接和把握2006年的挑战与机遇。从总体上看,《计算机世界》所重点关注和服务的信息技术领域,2006年仍然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机会的活跃领域。《计算机世界》将继续发挥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助力中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文本细读让阅读更精彩 篇4

采取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应该是我们实现课程标准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和方式。

一、何为“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本是文学欣赏领域的重要术语,是文学批评时研读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指运用语义学方法解构作品语言、分析作品结构并对作品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文本细读的目的和宗旨应该服务于高中阅读教学。在这种条件下,文本细读应当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因此,高中阅读教学条件下的文本细读应具有下面的特征:1. 文本细读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言语,品味意蕴,透彻感知作家的情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建构文本。2.细读的本质是理解言语的含义,牢牢把握文字,品悟和体验文本的意蕴。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先行细读文本。以教师的细读为基础,在教师的引领下指导学生细读,学生的细读体验需要教师的细读体验去唤醒。否则,学生的文本细读就可能漫无目的,且难以深入文本内部,造成阅读的无效状态。

二、“文本细读”应抓住重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应该把文本作为阅读的核心,学生要深入文本,就必须以言语为突破口,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分析,进一步开掘言语的内在涵义。那么,面对文本材料,我们应该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呢?

(一)抓住文本存疑处突破

文本细读,把作品的言语作为阅读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文本言语的矛盾之处,细心阅读,往往就能发现文本中内蕴丰富的语言环境。如:《雷雨》中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说:“哦,侍萍!(低声)是你?(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正是在人物语言的矛盾对比中,突出周朴园的冷酷。

(二)在不合情理处探疑

文本刻画的人物在行为上有时也不合情理,作品中不合情理之处也是我们进行文本细读的重点。如《林黛玉进贾府》: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于相同的问题,黛玉的回答前后矛盾。在这不合情理处去探疑,就会理解黛玉进贾府的“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因为之前听贾母说姊妹们的话,明显地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才会发生转变,这既显示黛玉的聪慧,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

(三)向无疑处生疑

文本细读应当追求“于无疑处生疑”。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并无可疑之处,但细细品味,却能品出许多疑问。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李小二夫妇开头偷听是没有全听清而生疑,林冲最后偷听是听清一切而释疑。又如火这个细节的安排,看似不经意,如能细读,就能悟出火不是林冲、老军头“失火”,交代得天衣无缝,细读出放火者是翻墙而入,没走正门,不知大门已经上锁,里面已无人,否则放火就毫无意义。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看似不经意处”时,“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理出文本的内在关联,才能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

三、“文本细读”的落实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重点处开展细读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教会学生诵读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一定要坚持以“读”为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大声地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感受爱恨情仇的最好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就能够在文本语言的节奏起伏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鉴赏阅读中。在文本细读中,比较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一种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方法。如在散文《合欢树》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文中引用了但丁的语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而在选入课本时这句话给拿掉了。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本的细微区别,细读后会发现没有但丁引言的文本其实更精彩。通过比较的方式推进文本细读,既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作品中形象的意义,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三)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评点式阅读

评点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读、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评点式阅读就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评点式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单纯地对文字与文本多次阅读、反复体味,并采用圈点勾画法,在文本中疑问处和精彩处针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分析和评点,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同学的多向交流,从而获得“有所得”的乐趣。

评点式文本细读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文本旁边,以便领悟作者的情感,能够产生教师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还可以借助古人的评点去细悟文本的语言。古典名著名篇都有经典批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前人的批注有效地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四)对文本改写、赏析或再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丰富含义,感知意境和体会作者细致的情感呢?对文本的改写、赏析或再创造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心灵触角进入作品深处,创造性地诠释了文本的含义,这样,也就达到了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含义的教学目标。如庄子的《逍遥游》一课,学生较难理解其主旨,经过细读寻觅到全文三节正好有三个“笑”字,由此入手,以三“笑”为核心把全文内容改写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就把文本中涉及“有所待”的事物和人物串联起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主旨。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篇5

大家好!

提到阅读,在很多人眼中便是一个人加一本书,在现实生活中,又能有多少人真正去阅读呢?

想象一下,在一个黄昏,你与一本书。公园的座位或阳台的座椅。一碟儿点心或一小杯水。太阳露出那红红的笑脸,让阳光洒在你的脸上与你的书上。静下心来,你会发现,当你翻过去一页时,似乎也翻去了心中的杂念与烦恼。你会感觉有一种享受就在书中,那份让你感到舒服的东西,其实是你那颗百忙中稍许安宁的心。这时,与其说你在读书,不如说你在与自己交谈,了解自己的心。

阅读不仅只是在阅读自己的心,也是在和他人一块交流。

如何与他人一块读书?也许在如此喧闹的城市中,你从未和别人一起读书。你会说:“我哪有时间!纵使有时间,又怎么和别人一块读书?有机会吗?”机会总是有的,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回忆一下学生时代,当你和同学一块讨论问题时,当你和好朋友同看一本小说时,又怎没有过?现在呢?当爱人想与你一同阅读新闻时,当孩子想与你一块阅读童话时,当父母因老花眼而想让你帮他们时,你也只是一句:“我没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和父母家人一起阅读,阅读里则是家人无声的笑……

你也许会反驳:“我从不阅读,也不爱。”阅读是融于生活的,一张贺卡、一份说明书、一段歌词、一首诗等。当你用心阅读时,收获的是快乐……

交流让阅读更精彩 篇6

一、独具匠心的话题设计

在阅读交流课上,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两个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且能够统领整个文本阅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好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扣住文本的内核,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解析,收获自我的独特感悟和体认。

当学生觉得有话讲,愿意讲时,交流才能有效地展开,渐趋步入理想的境界。在“吹小号的天鹅”的阅读交流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话题“如果命运之神让路易斯从小号、钱袋、石板石笔、奖章这四件弥足珍贵的物品中舍弃一样,你想它会舍不得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讨论话题,却赋予了学生自主、开放的发现和交流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言”和“意”。

二、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

如果让阅读交流课中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充分阅读

课前,给足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举例来说,一般20万字的书,要给学生两个星期的阅读时间。在课前阅读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写下阅读收获及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对文本会或多或少地积淀下一些感悟。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能碰撞出夺目的“火花”,合作学习也才有意义。

2.科学分组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成人员、交流时间、任务分配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出现合作学习的随意性。一般将合作学习的人数控制在6人之内,分组要做到组际同质、组内异质,同时要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计时员等。

3.精选时机

在课堂上,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用。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开一番陈述与辩驳,让他们的感悟和思想不断地碰撞,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4.给足时间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时间的保证。课上,教师给足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让学生真合作、真学习。在交流时,要求小组内人人发言、个个参与,让每一个组员在有限的合作时间里充分交流,杜绝交流“边缘人”的出现。

三、和谐美妙的课堂生成

相对而言,阅读交流课与日常的语文课有着一定的区别的,阅读交流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相对要粗犷些,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多时候起着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粗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大一些,空间大了,学生才能激发说出自己“心里话”。

阅读交流课可以采用板块教学,因为板块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交流。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好的预设不仅能让课堂少一些禁锢,少一些匠气,还会多一份生气,多一份灵动,为“课堂的生成”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中,学生潜心发现、交流,将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进行多方对话,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阅读交流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表达,自我获取。在水到渠成间获得知识、丰富感悟,不亦乐乎。

课堂上,学生在阐述自己的阅读感悟时,很自然地会回顾起文中相应的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研讨,学生会渐渐地潜浸在文本的世界中,自觉调动自己的认知经历来体验文本,并与文本传递出来的情思发生共振共鸣,对文本的主旨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文本的情思、美感、神韵在学生的胸中回旋、激荡、升腾。学生置身其间,被文本的神韵包裹着、浸润着而痴迷欲醉。课堂的充分开放,求取着一份“形散而神聚”的美妙。

对话,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策略,对话情景,二次对话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育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积累语言和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在阅读课堂构建 “对话”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抓住对话教学特点,有效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探究。

一、细读文本,为有效对话埋下伏笔

在阅读课堂有效实施对话教学,需要学生细读文本,通过细读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思想沟通。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产生认知和情感,会对文章中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话教学才能走向理性和深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如何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为阅读教学的对话打下坚实基础?我先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当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我再让学生进行对话。 如,当刚满11岁的“我”钓到一条以凶猛著称的大鲈鱼时,“我”的内心不再平静了,但“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为什么会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就是课堂对话的契机点,学生在细读文本时要先考虑父亲的思想斗争,父亲此时会想些什么。当“我”听到父亲的决定后,“我急切地问道……”“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想要有效对话就要深入文本去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可能会通过“急切”、“争辩”、“哭出了声”等词语感悟“我” 的心理。当“我”再次抬头望着静悄悄的四周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这是“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深刻的,学生在文本细读时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只有让学生充分浸润其中,课堂对话才能走向理性和深刻。

二、借助阅读期待,创设问题对话情景

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通道, 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语教材,收录的文章都是经典作品,反应了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怀,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教师要结合不同文本,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抓住文章的精彩之处创设问题对话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借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对话,从而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意蕴。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随着情节的发展,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会发生,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本文的描写特点,结合情节的发生,有效创设“危机”对话情景,通过对话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但紧接着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想取走半截蜡烛没有成功, 空气似乎要窒息了,在这危机时刻学生肯定会有语言想要表达,如何帮助他们化解危机,如何感受在危机时刻中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智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教师巧妙设置对话情境,使学生在对话中体会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对话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和勇敢。

三、结合学生发言,寻找二次对话契机点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过程是不确定的、动态的,但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导时,怕学生的对话会打乱自己原先的计划,面对学生的“异样”对话时,“巧妙”引导,使学生走入看似合理的轨道中。其实,每个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话正是课堂宝贵的资源,教师要结合学生发言,将“不和谐”的声音变成课堂智慧的生成资源。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本文以两个极端的词语组成课题,对于生活阅历尚有限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教师以文本对话为突破口,如本文开头,当母亲念完“我”的诗之后,她有怎样的表现, 她用了什么词形容?学生容易引发生活体验,并结合文本语言进行对话,通过对话感受母亲对我评价所产生的影响;而当父亲看到“我”的小诗之后,截然不同的评价出现了,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评价? 学生的对话欲望再次被点燃,但面对两种不同评价,学生的对话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因此,当学生的对话出现分歧时,教师要找到学生出现分歧的原因,并认真分析,从而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二次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在二次对话中深刻感受本文的意蕴。

比较, 让诗词阅读更精彩 篇8

具体的做法, 是先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中心, 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然后进行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收集同类的诗词, 精心筛选后进行比较阅读。

1 比较, 品味离别诗的不同情怀

古代, 由于交通的不便和通讯的落后, 亲朋好友的分手就成了一件大事, 因此, 离别诗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 不同的人, 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境遇, 写出来的诗便各不相同。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本诗“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 截取了饯行宴席上友人酒酣意欲告辞启程、主人殷勤劝酒的特写场面, 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 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 广泛传唱, 在后世更不知引起过多少离人的共鸣。我让学生深情地反复吟诵, 把自己想象成诗中人物, 不少学生甚至读出了眼泪。

在教学中, 我把另外两首诗和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凉缠绵, 留连不舍, 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自信, 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示, “天生我材必有用”, 是金子, 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两句, 乐观开朗, 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 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教学中, 我要求同学们深情朗读《渭城曲》, 反复吟诵后两句, 读出依依不舍之情;大声朗读《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读出诗中的乐观、豪迈、大气、信心和力量。

2 比较, 感受游子诗的思乡之苦

游子思乡, 在古诗词中数量众多, 适宜采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阅读。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三首诗的相同点很明显, 都表现了游子思乡之情。

不同点在于:

马致远的曲中,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 ”这些让人感到凄凉之景, 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之景形成对比, 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愈发突出了“断肠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薛道衡采用比照的手法, 以百花和大雁作为参照物, 一“前”一“后”写出了从初春到深秋的时间跨度, 将诗人身不由己, 思归不得归的苦衷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絸斋诗谈》中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说我想他, 却说他想我, 加一倍凄凉。”本诗运用了诗歌创作中的视角挪移的方法, 诗人不从正面写自己思乡, 而是写兄弟想念我, 通过描写对方之情而表现自己之情, 妙极!

教学中, 我采用“进入角色”的方法进行教学, 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诗中人”, 像古装戏中的“秀才”那样摇头晃脑的去读, 看谁能让同学们感动。

3 比较, 领略山水诗的迷人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试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中间两联, 形象生动, 意境优美, 四句诗就是四幅画, 动静结合, 声色交映;特别是“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 十分精到, 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 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所写之景远近配合、高低映衬、绘声绘色, 特别是中间四句, 颔联仰视:莺在歌, 燕在舞, 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早”“新”“争”“啄”把莺燕新来的动态写活了;颈联俯察:用一个“乱”字来形容初放之花, 东一团, 西一簇, 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吐绿之新草, 虽还没有长得丰茂, 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和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中, 我采用“进入画面”的“演电影”的方法, 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中, 闭上眼去想象, 把文字变成动态的电影场景, 并说出看到如此美景的感受;还采用“妙笔生花”的“画图画”方法, 鼓励同学们拿起画笔, 把诗句用图画再现出来, 并评比出最好的贴在班级里。

4 比较, 体会爱国诗的赤子之心

陆游, 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我在教学时选择了他的两篇不同的诗进行比较阅读, 多角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扣住“不自哀”“尚思”理解诗人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后两句展开想象, 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 进一步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 辗转反侧, 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诗人以“痴情化梦”的手法, 深沉地表达了收复国土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精神, 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为一首绝笔, 一篇遗嘱, 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我设定一个情境: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 回首平生, 环顾家人, 他会说些什么?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 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 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古往今来, 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教学中, 我要求同学们着重找不同点:一是在梦中见“铁马冰河”, 场面壮观;一是在弥留之际嘱告“王师北定”, 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同样的爱国情怀, 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我要求同学们用豪迈、激昂、悲壮的语调去大声朗读, 大家对陆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重温先生的话, 倍感受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让古诗词这一中国文化“瑰宝”焕发应有的风采, 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摘要:如何教、学古诗词, 大部分的教师和同学会说: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 考试时拿满分就行;即使有的教师会展开一定的赏析, 但形式简单, 不够深入。这样, 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古诗词会背、默对就行。其实, 这是抓了考分, 丢了精髓。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7.

Pad让数学阅读更精彩 篇9

从学科特点来看, 学生要会读三种数学语言, 即文字、符号和图形。尤其注重两种转化, 一是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 二是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从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要阅读课本、习题、板书等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 这是在以往传统教学中也有的。除此之外, 还要在答题后阅读答案和解析、自己和别人的答题情况、同学间的评价和批注等内容。这些是在Pad课堂中特有的。

(1) 解析。学生做完客观题后, 系统会生成一些数据, 包括你是第几个交卷, 对几道题, 错几道题, 每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你的答案是什么, 正确率是多少, 易错选项是什么, 你的答题时间和全班平均答题时间。还有教师事先编辑的解析, 现在可以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

(2) 互评。主观题完成后, 学生不仅可以查看答案和解析, 还能用涂鸦的方式帮别人指出错误。在互评界面, 学生还可以进行点赞、写评论等活动。

不难看出, 在Pad课堂环境中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课堂生成的, 它未必是正确的, 所以还需要对比、讨论、举例、证明等方式去判断, 因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更高了。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Pad的引入与传统教学相比,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更好的环境, 也更锻炼学生的判断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师需要提供哪些帮助

1. 提供阅读资料

包括自学知识材料、习题、答案和解析、板书等。其中, 解析在Pad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练习部分时, 对一部分有错误但错误率低的题往往难以取舍——讲则费时, 不讲则遗留问题。在Pad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好办法, 就是学生通过看解析自己纠错,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性阅读, 各取所需, 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提高效率。

2. 提供阅读时间

学生阅读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讲, 这点教师们一定有体会, 否则数学课只要学生自己看书就好了。尤其对一部分阅读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 更需要听讲。但教师讲也不能完全替代学生阅读, 一部分老师从不让学生看书, 有的老师有帮学生读题的习惯,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上如何处理好读与讲的关系, 适当分配时间, 掌握好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在Pad课堂上, 学生做题和阅读的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 更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个别学生通过阅读解析不能解决自己的疑问时, 因为锐学堂平台的强大记录和统计功能, 教师可以在课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 提供阅读指导

(1) 活动前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常见的有边读边标图, 边读边圈重点字, 或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找出答案。

(2) 活动后要小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 远比教会一个知识点难得多。传统教学中往往需要大量练习和重复提醒才能让一部分人记住。Pad课堂上的解析和互评功能, 提供给学生大量的阅读资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涂鸦更甚于评论, 圈注比单纯的文字更清晰简洁, 能让看的人一目了然, 操作也更有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 总结标记的重要性。这样的总结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而是学生通过体验, 确实感受到这种阅读方式的好处, 小结更顺理成章了。

综上, Pad课堂上学生阅读量虽然在增大, 但却是隐藏的, 学生不会感觉到自己做了大量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学生不是被动地读, 而是主动地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升。教师的角色则退居幕后, 为学生搭建好舞台, 只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

怎样发挥Pad的作用

1. 解析

现在多是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 通过几次课的实践, 我发现视频解析可能会说得更充分、更清楚一些, 而且学生爱看。但适当的文字解析更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视频解析的时间是一定的, 而文字解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看完解析再来交流想法, 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好机会。两种方式各具优势。

通过观察, 我发现文字解析之所以给人的感觉不如视频, 问题可能不在形式, 而是在内容。如何来编辑解析, 我也总结了几种方式。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 是给答案和解题过程, 像一部分简单计算、解方程等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自己错在哪儿。第二种也是用得比较多的, 是把自己讲解的语言转换成文字呈现, 稍复杂的题解析就会很长。学生看到一大段文字, 直觉是问题很复杂, 就懒得读下去了。所以建议单一知识点的简单问题可以用文字解析。第三种是提示, 因为不够具体, 若本题意在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或探究时, 又或者是教师估计学生错误率会很高、想要详细讲解的题, 可以用提示给学生时间思考、交流后再集体讲解。第四种, 可以把提示写成问题或操作流程的形式, 把解析变成步骤, 让学生一步步按指令完成, 最后看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否与答案一致。第五种我觉得可以借鉴, 用在复杂题的解析里。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 所有人只剩下了一个饼。你饿了。你的朋友对你说:“吃吧, 我给你一半!”你的爱人对你说:“吃吧, 我已经吃了一口了。”但是, 只有那么一个人会对你说:吃吧, 孩子。妈不饿……

我们会看到下面这样的方式:

比较来看, 我会更爱看后面这种表达方式。由此我受到启发:如果我们编辑解析时把长句断开, 适当的地方提出问题, 加上空格或空行, 留给学生一点停顿和思考的空间, 我想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分解方法是我们读比较长的题时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尤其初三学生做综合题时。由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是便于阅读的。结合数学语言的特点, 不妨把文字、符号、图形结合起来, 把解析变成思维导图或要点图, 类似于板书, 清晰简洁, 是不是效果更好呢?

读解析是Pad课堂环境中发展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一环, 利用好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来我们可以由学生上传解析, 教师只给答案, 做对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拍照传给老师, 经过审批后作为解析全班可看。还可以出现多种不同方法的解析, 这样完成任务快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

2. 互评环节

互评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 不仅考验阅读速度、判断力、分析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 对学生长远发展也有益处。我现在遇到问题就喜欢用百度等搜索引擎, 大量信息出来了要学会快速浏览和选取。互评环节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通过追踪观察, 学生从一开始盲目点赞, 谁跟我好我就给谁赞;到后来乐于给别人挑错, 甚至不太关心自己的对错, 就想把每个人的都看看, 发现错误就在评论中写你第几题错了;再到后来具体看别人错在哪儿, 并通过涂鸦指出错误, 还能给别人判分;到现在, 学生会通过互评反复修改自己的答案。

阅读体验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读,情境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 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程充盈着浓郁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蕴涵于语言文字之中, 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因此, 在新课标中, 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 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应积极带领学生进行“体验”。

一.鼓励学生醉心美读, 促进体验生成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加深体验和感悟”。简短一句话, 一语道明了体验的方法——读。

有感于一次语文课堂中,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春笋》。学生一边有情地读着, 一边竟随着自己的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做着相应的动作:他们演绎的冲破泥土, 带有势如破竹的勇猛;他们表现的茁壮成长, 一节一节又一节, 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坚毅。脸上的微笑传递着他们的快乐。这一切没有我的指令, 都源于他们内心的不由自主, 让我深深感动。我也在感动中恍然有所悟:老师的命令与要求, 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 更促成不了学生的体验。但学生自我陶醉式的“美读”, 却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学生在自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中, 触摸着课本的文字, 感受着作品的气息, 不由得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体会着作者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 朗读是一种极好的体验的方法, 只有让学生醉心于自己的“美读”中, 体验的强度和深度才会加强。而我们教师首要做的自然就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 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 为他们的体验积极准备。

二.引领学生走入情境, 促进体验生成

在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创设情境的功能并不止于此。我们不是常说“触景生情”吗?如果将此作为我们的教学机制, 这里的“景”可看作是我们创设的情境, 而“情”自然也就是由该情境引发的某种体验。

要深入地感受文本, 在“情境”中学无疑是好方法。这里的情境, 我想既可以是某一种实际情境, 也可以是一种虚拟情境, 甚至也能是在头脑小的想象情境,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绪走入文本的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 我积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 以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有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有时又利用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 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促进体验生成

上面两种情形其实都是一种虚拟体验, 但是虚拟体验最终还是要以亲身经历中的体验积累作为基础, 可以说虚拟体验不过是对这种积累的支出、回味、反思和升华。可见,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体验的生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

1.在实物实景的感知中体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较之语言描述, 感知实物实景会使人感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 由此引发的体验也特别丰富、真切、鲜活。所以, 我们可以引领着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到田野去亲身感受一下, 恐怕许多在教室里无法体验到东西, 到那里能体验到。

2.在生活阅历中体验。朱熹曾说“读书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 所谓“切己体验”,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好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只要学生留心生活, 生活会给予他们许多体验。

虽说生活是产生人生体验的沃土, 但是碌碌无为的生活不在其内, 不去用心感受的生活也不在其内。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孩子的生活是零散的, 却也多彩。于是我引导他们将日常的经历以“体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句话。

生活让课堂更精彩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而且更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了自己的生命。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因素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地学。

第一,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这一动画片段来自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第二,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与“一个数减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减去整百、整千,再加上多减了的数”,这些速算方法听起来就像一串“绕口令”,我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个数学知识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并且在课堂上开展这个活动。理解和掌握速算的方法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两排同学站在讲台前,第一排8名,第二排10名,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怎么列式?学生答:8+10=18,这时老师再让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同学交换位置,老师还未开口,学生马上说10+8=18。教师问,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两排的同学交换位置,总人数不变;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教学安排恰到好处地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认同加法交换律。

第四,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改编“李叔叔出行”教材例题内容为“争做四有好少年”这一正在全校开展的活动。以此为依托,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可谓一举两得。

策略二:经历发现过程,引发生活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引发生活思考。

1、猜一猜。小学生天生喜欢猜测。在数学学习中,猜测不是凭想象,而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直觉思维的运用。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学习、生活的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原型和基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猜测,能使数学问题的产生变得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2、用一用。数学产生于实践。因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是最具吸引力的,也是有说服力的。

3、做一做。利用课堂从事一些数学活动。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的解题规律、联系和区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搞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再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实际的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策略三:突破课堂局限,解决生活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学了三角形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可以帮到超市买东西的妈妈算账等。

策略四:渗透数学思想,着眼未来生活

书本是一个“小舞台”,透过它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可以得出“看问题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简单快捷的最适用”等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解决问题,学会更多书本之外、数学学科之外的小知识,懂得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正确态度;通过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在交流中进行不断地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生命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做关于解决问题和如何做人方面的探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真正做到为生命奠基。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小数时,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小数性质的直接应用,对于学生们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课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新闻速读30秒”、“规范超市价格标签”两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了解到为什么要对小数化简、改写。同时,又依据活动内容受到了保护环境和做事情应未雨绸缪的教育。

走进生活,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12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但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 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将会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课件出示三幅色彩鲜艳的分别用正方形、椭圆形、圆形做轮子的自行车, 问同学们喜欢这些自行车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 我再用多媒体演示三只小动物分别骑着这三辆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奋地看着三辆自行车的运动轨迹, 开怀大笑, 在笑声中, 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终直观而形象地体会到了圆滚动起来的平稳性, 达成了共识。在这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 学生们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体验学习的快乐

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 是数学的根。所以,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细心采撷生活实例, 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捕捉数学信息,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 让学生和数学融为一体,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 我结合生活实际, 引出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上课开始, 我问学生“:当我们乘车时, 遇到的乘客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行车途中, 乘客有下车的, 也有上车的。”有的学生说“:有时候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这时教师适时放课件, 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 车上有5 位乘客, 到了一站, 来2 人, 还有3 人正要上车。师说:“谁能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然后又让学生想象一下, 到了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要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本节课把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环境, 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能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寓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和统计资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适时渗透品德教育, 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达到热爱生活, 优化生活的目的。

如通过四则运算、各类应用题、各类统计知识中的数据介绍我国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长江黄河等河流长短来说明祖国的幅员辽阔。通过“圆周率的历史”教学, 我鼓励学生收集人类有关研究圆周率的资料, 并进行整理,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了解祖冲之所做贡献;通过“小数的意义”等教学, 介绍小数产生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勤奋学习。

同时, 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 引领孩子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 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在教学“圆的欣赏与设计”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分析图案和设计图案过程中, 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图形的神奇和美丽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稳定性、一个个公式的演绎、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都是数学独有的魅力和美。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一篇:文化回归下一篇:《乡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