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可以更精彩论文

2024-09-18

生活可以更精彩论文(精选11篇)

生活可以更精彩论文 篇1

与项莹的谈话过程是愉悦的,

她说起话来爽朗干脆, 同时也带着些小女人的温柔自信。

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 现在项莹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品尝一块轻乳酪蛋糕, 浓郁而不甜腻。拆伴后的她, 同样是精彩的, 快乐的。

老师就在那里, 方向就在那里

提起为什么会选择体育舞蹈, 项莹的每一句回答都带着笑意, 也许是因为当初自己那份坚定的心, 现在想起来还是会让人动容和骄傲吧!

“走上这条路太偶然了, 当时在学校课间编操的时候, 两个老师过来挑人, 立即就挑中了我, 问我有没有兴趣, 我就一口答应了。”因为项莹的学习成绩很好, 妈妈和老师希望她能考重点高中, 反对她学习舞蹈, “不让去我就站阳台上天天哭, 弄得我妈都怕我跳楼。”这番话从项莹口中说出来她自己都笑了, 没错我就是这么的坚定, 从小就喜欢画画啊, 跳舞啊, 之前还学过二胡, 但只有对舞蹈是特别坚定的。一开始也没有什么具体目标, 我只知道我喜欢, 老师就在那里, 方向就在那里。”

只有经历才能懂得

17岁的项莹在经过北京舞蹈学院预科班的学习后, 顺利升入了本科班。对于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她用了“纯粹”两个字来概括, “与同学们相处得都特别愉快, 和舞伴李航之间的合作也很顺利。那段时光就是纯粹吧, 专业上的纯粹, 很简单”。

从2005年开始, 项莹与新搭档王子龙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不管在场上还是场下, 两个人共同经历了一段珍贵且难忘的时光。说起这个, 项莹的声音里突然多了一份柔软, 整个人好像顿时沉淀了下来, “我在大三的时候开始和子龙搭档, 那个时候我正忙CCTV的比赛, 他在到处找舞伴。后来院校杯的时候他看到了我, 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要到我的电话, 我们就开始联系了。”项莹说一开始她并没有想过要和王子龙搭档, 而是逐渐被他对舞蹈的那份执着所打动了, 在慢慢发酵的时间里, 女人最终还是敌不过爱情。

毕业后的项莹理所当然追随着搭档王子龙的脚步去了香港发展, 两人相处的6年时间里, 尽管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但项莹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压抑着自己的感觉, “我基本是活在他的世界里, 找不到我自己。可实际上我是一个思想很独立的人, 所以, 我常常都会压着自己, 尽量去忍耐。可是, 一种状态长期不平衡的话, 到了一个点终究是会爆发的。”虽然两个人搭档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 但无形的压力常常让项莹无所适从, 那个时候她也对自己在舞蹈上的状态其实并不满意, “舞蹈不是嘴巴上说的理论, 妥协了就行了,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因为各自的分歧会常常吵架。在我看来, 舞蹈应该是柔软的, 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在训练时都要得以练习, 从而铺满身体, 共同支撑起一个强大的身体语言表现网。不同的肌肉群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 而不是只能用单一的肌肉群去表达一种情绪。”

被问到对于这样一段经历有没有过后悔的时候, 项莹很坦率地说曾经也有过纠结, 但人生的实质就是经历。那个时候两个人都太年轻了, 舞蹈需要的是练习, 爱情和生活, 更多的是要懂得用心经营, 而这一切, 也许只有经历过它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回归本源, 从“心”出发

在结束与王子龙的搭档后, 项莹经历了一段难捱的时间,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练习中度过的职业舞者, 生活中突然没有舞蹈了, 那种感觉就如同被人掏空了似的。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她都在反复地问着自己:“要不要继续跳舞?跳舞对我来说意义大吗?除了跳舞还会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将来的人生方向要怎么走?”这种迷茫的状态也给了项莹更多为自己思考的时间, 想过去舞院读研究生, 也想过去地方院校从事专业教师, 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香港求学, 去学习一直以来她都很感兴趣的专业——编导。

“一个东西从无到有, 再到别人或自己把这个东西呈现出来, 并且得到肯定, 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其实大学期间项莹就对编导很有兴趣, 但她说那个时候的她什么都不懂, 只是很羡慕能编会导的人, 觉得他们很有想法。“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可以编东西, 有一次是出于热心帮助朋友编了一段, 包括服装都是我来监督的, 作品出来之后反馈不错, 一下子就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编东西啊!后来到了香港, 慢慢找我编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甚至作为亚洲的开场, 一编就编到了黑池。”当谈及学习编导是否只是奔着国标舞的创作而去的时候, 项莹说:“我不想局限自己, 所有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 我不局限自己将来非得从事国标舞编导或者是别的舞种编导, 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只要用心就好。当然, 还是希望能为国标舞这块领域做些事情。”

拆伴后可以更精彩

为了在香港求学, 项莹同时报名了三个班, 每天补习英语7个小时, 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 “一开始太枯燥了, 看单词找不到规律, 背完这个忘那个, 后来老师会讲词根词缀, 慢慢就好多了。当时在我们班上, 每天上课基本我都是坐第一排, 就是逼着自己, 没有退路。我什么都问老师, 目标特别明确。”

说起就读的学校, 项莹很开心:“我在香港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近, 走路只有15分钟, 我去过学校很多次, 了解了那里的硬件设施, 我还去那看过舞剧, 就觉得自己很向往这个地方。”明确方向后, 项莹向学校要了招生简章, 一项一项来研究, 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是英文, 光是准备报名材料就花了半年的时间,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她开心得从阳台蹦到了洗手间。

采访刚开始的时候, 项莹说有一次中学同学聚会, 班主任老师拿出了当年他们的考卷, 有篇作文叫《我的理想》, 她早忘了自己写的是什么, 但一打开试卷, 她就哭了, 因为上面写着:“我的理想是做一只小白鸽, 在艺术的天空里到处飞翔。”现在的项莹, 正在自己梦想的天空里飞翔着, 拆伴后的她重新找到了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也更坚定了前进的方向, 眼前的这个她, 是精彩的, 快乐的。

生活可以更精彩论文 篇2

早上,撑着雨伞走在绿荫大道中间,我可以看清树叶上晶莹的水滴。远处是清晰的山峰,还有朦朦胧胧的水雾笼罩着,真的就是仙境,让人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原来还有如此美丽的景色在我周围。也许平常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琐碎,让我们忽视生活中的美好!

每天重复单调乏味的生活,有的坐在电脑前就是一整天,还有的对身边的人或事情愤愤不平,或者皱着眉头感觉世界就是如此不公平。其实生活中也有很美好的瞬间,不是吗?偶尔推开窗户看看远处的景色,让你的眼睛和神经轻松片刻;烦恼的时候跑到球场大汗淋漓一场,出汗应该是排泄郁闷的最好的方式吧。要是硬是被气得够呛的时候,不妨打开你的音乐,挥毫一个静字,肯定会舒畅不少。

呵呵……每天送给自己灿烂的笑容,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不管有多不愉快的事情,不管你对生活有多失望,不管你会写多么伤感的话,请记得及时调整,就象写完一整篇日记以后,记得在最后要给自己鼓励,写上加油,并加个重重的“!” 慢慢地,心态好了抬头看看,雨后的天空更清澈……

评价,也可以更精彩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小班化

“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自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为世界的各项发展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然而,在人数颇多的班级中,想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尤显困难,更不用提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内在潜力等一系列要求。综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基础,减少人数,吸收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的优势形成小班化教学,则可很好地围绕学生个体发展来开展教学活动。

夸美纽斯说:“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笔者执教于信息技术学科,在47人以上的班级与28人以下的小班化环境中,都有过执教经验,可以说,无论从教学内容、方式,还是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上,“小班化”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化的发展。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中倍显精彩。

一、彰显个性——充分提供学生展现与交流的平台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每节课的新知识讲授结束后,学生都有相当可观的时间自由完成自己的作品。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是一项很自豪的事情,然而课堂时间的原因,学生的作品展示与表现受到了极大的时间限制,但在小班化的环境中,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机会增加,即使没有能够在全班获得表现,也能够通过组间的交流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

课题:画圆形和方形;授课班级人数:22;

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练习与交流:发散思维,自由创作。

师:除了电视以外,这些简单的图形还能组成很多很多有趣的图案,例如……(抛砖引玉,观看各种各样的图案)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分小组完成拼图。

用数码相机拍下,并给大家一起看看。

现在大家都只是纸上谈兵,你能在画图工具中画出来吗?

学生完成绘画,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加以解说。

……

通过小组提议,让学生不受技术的限制,先进行自由的发挥,再由技术实现作品。通过规划来完成作品,目的性更加明确,成功性更高。

这是笔者自己设计与执教的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习与交流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从刚开始的小组设计活动开始,学生就充分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在随后作品创作与展示中,有很多的学生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即使没有展现自己的作品,也获得了与同学之间互相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以人为本——给学生一个立体化的标准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在关注静态的鉴别、选拔功能的同时,更注重评价的动态的调整改进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而小班化教学恰恰为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可能会在不同领域有所发展,小班化所提倡的“个性化”则符合多元智能的评价体系。从信息技术目标制定的四个维度来看,我们在给与学生评价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携手双赢——健康向上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而许多教育家也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是“让青少年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当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些竞争中,仅靠个人单枪匹马作战,胜利的几率微乎其微。要成功地办好事情,合作是绝不可或缺的。然而,竞争也不可避免,有效地竞争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班化的合作学习可谓给这样的良性竞争与合作进行了量身定做。

四、成长足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记录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进行三年级下学期资源下载的教学中,我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使用的电脑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从最初下载的文字、图片到之后的音乐、程序等,学生的文件夹里记录了他们整个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过程。到他们升到四年级时,所需要的很多素材又可以接着三年级所下载的资料直接运用,同时新制作的作品又对之前的电子档案袋进行了补充延伸。

虽然电子档案袋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在普通的班级里也可以实施,然而小班化的优势就在于共享更便捷,师生交互更有针对性。

人数的优势,让教师的精力被分散得更少,对每一个孩子了解更多。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整理,可以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甚至生活、心理各方面的状况。比起语数外科目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严肃,甚至在沟通方式上,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觉得,通过电波传递的交流少了许多的戒备。

小班化的分组常常比较固定,组内的同学通过交流,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在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条件下,也能客观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优势与不足。

在很多人眼中,小班化教学就是在人数少的班级里上课。然而真正深入思考小班化的特点才会发现,这样的组织形式比起普通班级,有更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精简的学生群体中达到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如何在教学中全面综合地发展每一个,如何在人际交流中实现幸福每一个,这才是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融入生活,物理实验更精彩 篇4

一、结合体验,深入推理

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物理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司空见惯的事情中都潜藏着物理知识,而一些似乎“本来就应该这样”的事情,其实有着其深刻的科学依据。若善于发掘隐藏在生活中的“经典”素材,将其融合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但能够让物理实验显得“平易近人”,减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抵触心理,还能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其他实验中涉及的内容有更深一层的领悟,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学时,就将生活体验融入了实验,讲解了“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2.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相连接;3.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4.将打点计时器接上电源,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至于之后计算每点的瞬时速度及各段平均速度则不一一详述了。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总是不能理解实验测速的原理,为了便于学生领悟,我详细讲述了公路上限速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验过程教学,学生两相印证,很快便理解了实验中蕴藏的物理知识。

可见,生活中处处显露出物理的影子,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体验都能在物理学中找到依据,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决不能把实验内容禁锢在实验室和课本组成的小世界中,教师应当积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活体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中添加新知识,让新知识、新概念变得更加易于接受。

二、日常工具,改进装置

当你剪指甲时,想必只会关心指甲刀是否锋利,是否美观,而不会研究其中的杠杆原理;当你骑自行车时,也只会在意车子骑起来省不省力,漂不漂亮,而不会停下来观察力臂原理在车子中的体现;当你看到修车师傅用千斤顶将汽车顶起来时,肯定也不会想拆开看看小小的机器如何能够在人力发动的情况下发挥出如此巨大的力量……其实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中都潜藏着“大学问”,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工具,其形状除了起到美观作用外,大都有其力学依据。因此,在进行物理力学实验教学时,利用这些小小的工具就能为实验教学加分不少。

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做过一个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让小车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和弹簧秤的拉力平衡,摩擦力的大小即是弹簧秤的示数F1;2.重复实验,让同一辆小车分别在棉布、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2、F3;3.在小车上面加一个砝码,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它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

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我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指甲刀有一块比较粗糙的地方,以便除去剪指甲之后的毛刺;为了防滑,登山鞋在鞋底做了一些凹凸不平的花纹;砂轮为了提高磨削效率,表面异常粗糙,等等。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参考,很快明白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相关,且记忆更加深刻。

生活中最常见的工具,其形状和结构往往历经无数次的改变,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的形状绝非偶然,往往透露着力学知识。引导学生将熟识的工具与物理科学融合到一起,必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助益。

三、家用电器,融入实践

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做力学实验时,往往能依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较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但学生在学电学内容时,却因其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特性,有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在做电学实验时,更是只能依照书本的步骤操作,不能对实验内容有透彻的领悟。有鉴于此,电学实验应当进行教学改革,以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实施。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在教授电学内容时,融入家用电器的知识对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理解电学实验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了“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2.将接入电路的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3.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三次,分别读出对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并填入表格中;4.断开开关,计算定值电阻R的阻值并算出三次阻值的平均值,填入表格。电路图如教材所示,这里就不直接展示了。为了让学生理解变阻器的功用,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能够改变用电器功率的电器,如台灯、电冰箱等,然后详细讲解了这些电器的工作原理,学生听后,对变阻器兴趣大增,实验时无不全身心投入,为实验课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电学实验原理抽象,且因电的危险性,学生对电器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教师在组织电学实验时适时引入家用电器知识,巧以点拨,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领悟实验原理有较大助益。

四、课后延伸,畅想未来

实验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体悟科学知识,深化理论理解,还在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提升实验素养。短短几节实验课自然难以完全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须善加引导,将物理实验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脱离书本的详细指导和教师的从旁引导的情况下,独立进行实验,自己弄清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探索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绝不是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学生是否会在课外进行实验探究全凭自觉,教师要多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实验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描述———速度》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对学生说:“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速度的概念,那么,生活中有哪些事和速度相关呢?”有学生说,每天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行驶时有不同的速度;有学生说,每天放学回家时,骑自行车有速度;还有学生说,我们平常行走时也有速度。我说:“这些速度到底是多大呢?为了测量方便,请同学们课下测量一下高中生行走的速度。”学生每天都在走路,却从来不知道自己行走的速度是多少,听到这个提议,他们顿时感到好奇,于是在课后,他们互相合作,通过测量行走一定距离所花的时间得到平均速度,为了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值,他们还综合了多人的实验数据,以平均值为最终结果,并自发地分别测量了男生和女生的速度。实验虽简单,却极大地点燃了学生探索未知真相的热情,为学生以后自己创设实验埋下了伏笔。

在教材为引导,教师讲解为补充的实验环境下,学生对实验理解的薄弱环节往往很难暴露出来,而让学生独立主导实验的全过程,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课外实验是全面提升学生实验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予以足够重视。

热爱生活,让生活更精彩 篇5

人生在世,就一定会有追求、有目标、有憧憬、有寄托。我将自己所有的这些向往,用四个字来表达——“热爱生活”,没有比这更直接的字眼了,我们活着,要想活出个样子来,就必须热爱生活。

人们说季节有四季之分,在我看来人生也有四季。春天,把自己的理想注入到手中,在希望的田野里用力耕耘播下理想的种子;夏天,看着禾苗在成长,干旱时担忧,下雨时甜蜜,又害怕禾苗经不起狂风的摧残,烈日的考验,就这样,在患得患失中放飞着希望,在希望中成长;秋天,望着那充满自己汗水的硕硕果实,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尽情地收割,收割着汗与血凝成的果实,体味付出带来的甜蜜和满足;冬天,便随轻舞飞扬的雪花尽情幻想吧,体味过去的生命历程,积蓄力量等待再一次的播种、耕耘,那内心将又一次因拼搏而跳动。这就是生活,在一次又一次的“付出——收获”中循环,我们在这循环中长大。

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把一生的追求化作了一个民族的责任承担起来,多么大气的想法,令人敬佩的志愿啊!尽管我没有周恩来总理那么宏伟的志向,但是我们要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怕艰辛,面对困难永不退缩,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热爱生活,便是关注收获,尽情地享受生活,在生活的一次又一次轮回中成长。就这样,我对生活的爱,成为了一种寄托,一种依靠、一种独立,一份情感,鼓舞我,满怀着生活的激情走下去,走出一个成功的自我。

桃 园 小 学

生活可以更文艺 篇6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在上海静安别墅2666图书馆里,王恺与坐得满满当当的一屋子文艺青年促膝谈心,这个名为“一起来谈谈文艺,谈谈文艺的生活”的主题派对,肇因于他新近出版的一本书——《文艺犯》。王恺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和社会新闻记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记载自己游走的人生状态,并完成自我的建构和解构”的成果之作。

这本副标题为“随笔界的欢喜和尚,以文艺的眼光打量鲜活世界”的集子收录了王恺近60篇随笔,涵盖食色(饮食)、行色(旅游)、影色(电影)、声色(戏剧)等四个大类,天马行空,恣意汪洋,足可见作者见识之广博,以及文艺“中毒”程度之深。

记者面前的王恺有着敦厚质朴的感觉,面对听众抛出的千奇百怪、时而犀利时而柔和时而不着边际的问题,他虽然略有局促,但还是能以活跃的思维、坦诚的姿态和直率的观点一一化解,这正是一个优秀记者应有的风范。他的语速很快,很多时候不假思索一语中的,可以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思维逻辑还原出来。

这种素质同样反映在他的文字中。比如《贾樟柯:真实的峡谷和伪造之城》一文中,他写道:“可是,到了纪录片般的《二十四城记》,不知道怎么回事,贾樟柯电影里面特殊的好处都没有了。电影有种特殊的寒素感,好像是个冷面冷心的北方姑娘,也没有多少可以哀怨的东西,却展开了台面唱起了大鼓书,大张艳帜地准备好好歌一曲,说的却是几百年来别人的话,尽管也不乏温婉动人的一段旋律,可是细听,却又没有了,转回到庸常的大调中去——只为大调最熟悉。”

这确实是一个角度非常别致却又拿捏到位的比喻,非对贾樟柯作品源流演变有深刻理解者而不能为之,既有质朴、直截的评论又有曲径通幽的思考张力,显示出作者的“文艺范儿”确实到了相当火候。

王恺常年奋战于灾难性新闻一线,“泥石流、拆迁、空难……好像当时我跟朋友们说就差火灾新闻没做过了,不多久就出了上海‘11·15特大火灾’。长久的历练,使自己变得像医生那样眼光犀利,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我觉得记者有时候其实是个挺残忍的活儿。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来到四川大地震北川现场时的情景,那种对生命的冲击和边缘化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开始观察和思考人的命运、人的挣扎,那种悲观,那种幻想,那种生活状态一瞬间土崩瓦解的景象。这样更能使我在外表华丽的场景中看到人们脆弱的一面。但我不可能把个人的感受性的东西放到新闻写作中去,我把自己的工作和爱好这两种不同状态还是分得很清楚的。因此我会在闲暇时把它们写出来,随后放在一边,遗忘。”

于是便有了《震余记:片刻印画》和《余震记:折翼天使》。“你曾经怎样地活过,也许,在这样水泥板般沉重的毫不迟疑重压下来的死亡中,都不那么重要,只有个别人会惦记你,会记得你,会轻飘飘地说起你——缺失宗教感的文化,死亡也格外地被加速度遗忘。”作者穿插着几段他亲历地震的现实和思维细节描述,或许这是《文艺犯》中最沉重的文字了。

王恺非常乐意向听众推荐莫泊桑和毛姆两位作家,“他们对事物的描绘能力远超于我,这是我敬佩他们的原因。他们对世事冷嘲热讽,却又从骨子里割舍不下,那种眷恋化为文字中的温度。”

他更推崇的观点是“人的一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出自莫泊桑某部小说的结尾。“因此,我会写出这些小的游戏之作,来还原和体味生命中那些小的、琐碎的、无聊的快乐,填补生命的空白。”

“大概好多记者,采访之余,心里都流淌着一篇篇散文,他们的内心就是承载这些文章的最好的地方,王恺居然写出来了,那我们就会看到,用文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它还是温情的,不那么残忍。”青年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如是评论。

起先在沪上生活若干年,后又辗转至京城供职,在王恺的《文艺犯》中便既有申城的《糟货:上海饮食的陈旧语言》和《上海弄堂:制袄记》这样“写给上海的情书”,又有《北面:麦子清香》这类渗透着帝都情怀的文字。

走进生活,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但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 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将会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课件出示三幅色彩鲜艳的分别用正方形、椭圆形、圆形做轮子的自行车, 问同学们喜欢这些自行车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 我再用多媒体演示三只小动物分别骑着这三辆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奋地看着三辆自行车的运动轨迹, 开怀大笑, 在笑声中, 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终直观而形象地体会到了圆滚动起来的平稳性, 达成了共识。在这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 学生们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体验学习的快乐

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 是数学的根。所以,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细心采撷生活实例, 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捕捉数学信息,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 让学生和数学融为一体,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 我结合生活实际, 引出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上课开始, 我问学生“:当我们乘车时, 遇到的乘客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行车途中, 乘客有下车的, 也有上车的。”有的学生说“:有时候只有上车的或只有下车的。”这时教师适时放课件, 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 车上有5 位乘客, 到了一站, 来2 人, 还有3 人正要上车。师说:“谁能把刚才的情景说一说?“”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然后又让学生想象一下, 到了下一站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要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本节课把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环境, 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能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寓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和统计资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适时渗透品德教育, 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达到热爱生活, 优化生活的目的。

如通过四则运算、各类应用题、各类统计知识中的数据介绍我国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长江黄河等河流长短来说明祖国的幅员辽阔。通过“圆周率的历史”教学, 我鼓励学生收集人类有关研究圆周率的资料, 并进行整理,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了解祖冲之所做贡献;通过“小数的意义”等教学, 介绍小数产生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勤奋学习。

同时, 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 引领孩子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 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在教学“圆的欣赏与设计”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分析图案和设计图案过程中, 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图形的神奇和美丽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图形的对称性、三角形的稳定性、一个个公式的演绎、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都是数学独有的魅力和美。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活让语文学习更精彩 篇8

一、贴近生活, 凸显语文的生活情趣

无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还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都能凸显生活的美好情趣。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描述的山水孤帆画面, 本地学生几乎无人接触, 如何能体验诗中意境, 但学生还是能背诵诗句, 欣赏美景, 为什么呢?因为学校附近有一条河, 老师把学生带到河堤, 学生发现河的一边是青山, 一边是平原,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想象:如果两边都是青山呢?学生脑海中就浮现出“青山相对, 河水从两山中间流出的壮美画面”。当然没有帆船, 没有太阳, 但有小渔船呀。正遇见一渔民摇着一条小渔船从下游慢慢划过来, 教师即兴将“孤帆一片日边来”改成“渔舟一片天边来”, 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生活所见背诵原诗句了。如果局限于原诗句描述的情景,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古人和教师的灌输而索然寡味, 何谈体验诗文中所蕴涵的情趣?

在记忆和理解汉字上, 与生活联系起来, 能让文字鲜活,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比如:认识“烂”字, 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烂”为什么与“火”有关呢?于是有学生说:火把衣服烧破了。我们这里的方言是说“烧烂了”, 这不跟火有关吗?有学生又说:煮大豆时, 我奶奶说, 要把豆煮“烂”, 就是煮熟的意思, 煮豆没有火不行。不仅联系了生活, 而且谈到了方言, 这就是生活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

二、走进生活, 延伸语文的生活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选材、编辑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因此, 语文教学要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延伸语文的生活意义。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教师指出, 语言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 但不只是人类有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你们去认真听一听, 就会发现大自然丰富而有趣的语言。然后让学生表述他们的发现, 有学生说:“我们听见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叫个不停, 它一定是在说什么!”“说什么呢?”教师进一步诱导。有学生说:“一定是说‘好开心, 好开心’, 对吗?”有学生说:“一定是说‘了不得, 了不得’, 一定是这样说的。”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肯定, 生活的真实与意义在学生的发现、探究和想象中得到丰富和延伸, 于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得以启发, 有学生想到了:“老师, 蚂蚁之间一定有语言, 我看见几只蚂蚁发现了饭粒后, 有蚂蚁回去通知同伴, 一会儿就来了好多蚂蚁……”“是的, 蚂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传递信息, 你们以后有了一些生物、化学知识, 再去寻找资料, 就会有更多发现, 获得更多知识的。”教师引导学生延伸了生活的意义以及追求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活起来了, 生活也活起来了, 知识得到了延伸, 生活彰显了知识来源的重要意义。

三、联系生活, 探究语文的生活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小学语文选辑了许多古今中外名篇佳作, 虽然许多的人与事、物与景都已成为文物和记忆, 但其来自生活, 对生活的历史真实反映却演绎着文化传承的真理, 因此, 联系生活, 就能探求语文在生活历史轨迹上的一脉相承, 更加尊重历史, 珍惜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编辑的《孔子》一文, 表现的是春秋时期的生活, 记录了孔子生活经历中的“解渴”“挨饿”“读书”等几个故事, 是孔子生活的真实反映。而这些生活我们在今天仍然不断地经历着:“你有过特别口渴的时候吗?”“有。”“感觉怎么样?”“喉咙好像要冒烟一样, 难受, 好想喝水。”“我饿的时候盼着老师早点下课, 讲台上的粉笔盒变成了牛奶盒……”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感受古人。

生活总会打上时间的烙印, 但生活向人们传递的情感却会穿越时间一同跳动, 生活传承让语文连着前人和我们的思想, 在心中涌动。

走进生活 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篇9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 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 庙里传出不断的钟声”的故事, 再听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 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 此时教师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 就象闹钟的嘀嗒声一样, 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 (依次) 不断重复出现, 这就叫做“循环小数”。这样, 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 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 同时, 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在实践活动中, 揭示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 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 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 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组织学生讨论, 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 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 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样, 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 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 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 它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只要努力, 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模拟生活实境, 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和技能应加以演练才能得到巩固。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 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因此把讲台变舞台, 让教师做导演, 让学生做演员, 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 对于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 (相向) 、相背、同向、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 容易混淆, 教师可以编几个情境让学生表演: (1) 同时从两地相向 (相对) 而行后相遇; (2) 同时从两地相向 (相对) 而行后不相遇, 而是相距; (3) 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后, 并能用语言编题叙述, 经过这样的演练, 学生对同时、相向、相背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再如, 在教学“打折”时, 让学生模拟开办了一个百货商店, 进行换季倾销, 在购买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 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 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 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 它用的是数学知识, 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 生活真有趣,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数学就是生活。

四、返回生活天地, 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对此, 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 增加实践题。

如教学比例尺, 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 画出这个房间的平面图。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2. 改变题型和内容。

如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 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物事件, 形式作了变化, 编了这样一道题:小林带10元钱到商店买了5支铅笔, 他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并不像我们以往做的应用题, 每一个条件都有用, 要学会选择有利信息。

3. 设计开放题。

用2个长是6厘米, 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 , 也可能是 (%%) 。这样的题目, 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在这些尝试中, 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

总之, 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也就为他们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 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挖掘生活资源 让化学课更精彩 篇10

一、生活资源促化学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陶行知说过,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强调了学生每天生活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要科学合理地用好生活资源。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化学教学生活化, 能够优化教学过程, 克服传统教学重言语轻智能的弊端, 激发创新精神,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 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化学教师充分地挖掘生活资源, 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更充实, 学生学得更轻松, 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见实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伴随新课程的二次改革, 一线化学教师经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再洗礼, 总结出颇丰的全新感受———学生是新课程学习的主人, 是新课改的对象和主体之一。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 倾向于学生的学习体验, 偏重于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过程。

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化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今, 信息高速发展, 教师首先要走进生活, 挖掘生活资源, 构建化学生活化的课程观, 让化学与生活互动, 化学教学才会有全新的改观。教师的目光不能局限于课本, 应多视角审视社会的各层面, 有针对性地收集现代信息, 对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进行加工, 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感知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 体会化学的学习价值。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提炼, 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知生活资源的广泛。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的习惯, 学会时刻捕捉学习素材, 如在家庭生活、国家的时事中提炼出化学素材。化学教师要留意多种信息资源, 激励学生对信息要素的开发与整理, 及时将鲜活有趣的生活资源融入化学学习中。由此, 教师由单向的教育者, 转变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素质开发者。

二、挖掘学校生活资源, 让学生快乐学化学

学生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 不论是学习还是玩耍, 都是他们快乐成长的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同时, 学生还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校园文化节上, 化学科开展了化学魔术、叶脉书签、神起的肥皂泡、制作大晶体等活动, 大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但踊跃参与, 还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如叶脉书签的制作, 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让人惊叹。有的学生精心研究去叶肉的技术, 制作出完整清晰的薄叶脉;有的学生发挥绘画才能, 将叶脉涂染得绚丽多彩;有的学生利用灵巧的手工, 剪出精致可爱的图形, 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有的学生相互合作, 利用叶脉堆砌、编制出精美的装饰物, 堪称精品。可以说, 每一件作品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制作大晶体的活动, 激发了大批学生的动手热情。虽然课本资料不多, 又没有他人的指导, 但学生通过主动找资料, 不断地实验、记录,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 不少学生制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晶体。这些晶体的光泽、颜色、形状在学生的精心调配装饰下, 显得活灵活现。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制作出的晶体项坠、大双晶体、红色五方等, 在广州市大晶体制作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让学生无比兴奋。

三、挖掘家庭生活资源, 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化学, 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农业粮食的增产增收, 在生产中所用到的化肥和农药, 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的;春季同学们曾经接种麻疹和风疹的疫苗, 生病时由医生开的抑制细菌和病毒的抗生素, 都是化学合成的药物, 用来保障人体健康;为了改进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 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都离不开化学的综合应用。

1. 鼓励学生探索生活小诀窍, 做个小小科学家

化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 需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资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整天捧着书本读到的知识是表浅的。学生起居生活包含的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教会学生探究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 (1) 家里做骨头汤, 如何让骨头汤的营养更容易吸收, 就需要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骨头主要成分有CaCO3, 醋酸会与Ca CO3反应, 使Ca CO3分解为钙离子和CO2。所以在汤里加少许的醋, 会使骨头里的磷、钙溶解在汤内, 这样煲的汤不仅味道更鲜美, 而且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2) 生活中衣服难免会沾染上血迹, 其主要成分是Fe2O3和蛋白质, 用食盐与砸碎的胡萝卜混合搅拌, 涂在衣物染的血迹上, 将不溶于水的三价铁 (Fe3+) 还原为能溶于水的二价铁 (Fe2+) , 再用清水洗净, 血迹即掉。 (3) 平时我们吃的蔬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 如果长期食用清洗不干净的果蔬会损害人的健康。运用化学反应要比用洗涤灵还省力、安全。农药一般显酸性, 在与显碱性的小苏打反应后, 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机盐类, 可被水清洗掉。凡此种种生活小诀窍, 经过学生的不断探索,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化学知识、增长见识。

2. 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活动, 成为知识的引导者

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知识往往不是单一的, 包含的方面复杂而繁琐, 有时甚至是危险的。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实质, 需要家长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时机, 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 感知化学学习的开放性。

如, 每逢喜庆日子, 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常常燃放烟花爆竹。焰火为何会五颜六色, 而气味却十分呛人?学生就这一知识与家长共同进行探究:爆竹成分主要是黑火药 (硫黄、木炭粉、硝酸钾或氯酸钾) , 还有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红色火焰加入了锶盐、绿色火焰加入了钡盐、黄色火焰加入了钠盐, 故焰火燃烧呈现五颜六色。烟花爆竹燃烧过程产生CO2、CO、SO2、NO、NO2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 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对人的呼吸道及眼睛都有刺激作用, 所以人们会感觉呛。有了家长的协助, 课题探究安全而全面, 使学生尝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因此, 引导家长成为学生化学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非常有必要。

四、挖掘社会生活资源, 让化学课资源精彩延伸

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开发乡镇的化学课程资源, 挖掘乡镇化学实验教学的潜力。将化学教学延伸到大自然, 合理开发和利用乡镇的化学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收集课外信息,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将教材外延到社会各个角落, 培养学生求知创新意识。

1. 走进大自然,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乡镇, 乡镇中学没有较大经济投入, 各种硬件设施相对市区学校较为落后。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自然科学迅猛发展, 各个区域都会应用到化学, 并逐渐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笔者面对乡镇中学实验室的设施及器材、药品的匹配资源缺乏的现实, 引导学生转换角度, 将视线转移到自然环境和乡镇生活,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从乡镇生活环境中汲取适合的化学资源。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水的组成》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分组采集河水、井水资源、泉水等, 对水资源的用途、污染状况进行探究, 并提出如何保护自然水, 让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学有所用。广东省岭南地区的土壤一般是酸性红壤, 酸性土壤的改良就需要施用草木灰 (主要成分是K2CO3) 和生石灰, 从而探究出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土壤性质合理施肥。分析环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2. 运用网络, 及时解决学生的化学疑问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网络资源蔓延到各个区域和行业, 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 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化学反应的条件, 拓展学生的思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 使师生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 在网络资源中吸取教学经验, 与同学科教师相互交流;笔者还建立化学学习QQ群, 教会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师生一对一互动问答,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五、小结

小米牵手美的,生活可以更美吗? 篇11

最近小米确实是一个很热的品牌,它是中国领先的智能手机品牌,占有14%的市场份额。此外,小米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场占有率为5.3%,排在三星(23.8%)和iPhone(12.0%)之后。

小米应该聚焦在智能手机上。我们认为小米向计算机、电视机和其他产品品类扩张的做法,是正在犯下一个大错。这些扩张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成效,但从长期来看不会有好的结果。长期来看,几乎每个品类都会被两个主要的品牌主导。例如,可乐品类中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智能手机品类中的三星和iPhone。

一个公司用一个单一品牌在多个不同品类中竞争,几乎不会在任何一个品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司需要依靠低价策略来带动产品的销售,这就使得维持赢利变得很难。

看看索尼,曾经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品牌之一,现在已经不是了。在过去10年中,索尼的销售额为47560亿元,但亏损达到了225亿元。索尼的问题是什么?索尼生产全线产品:数码相机、视频游戏机、电视机、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很多其他电子产品。当你把每个产品都放在一个品牌名字下面时,赢利就变得很难。

对小米来说,更好的战略是聚焦于智能手机,并将小米打造成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上的第二大品牌。这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相比于售价更高的三星和iPhone,低价品牌确实存在着机会。

通常来说,每个品类的第二品牌都会是领先品牌的对立面。然而,三星和iPhone在设计和价格上十分相似。随着智能手机全球市场的扩大,这就为小米这样相对低价的智能手机品牌提供了成为强势第二品牌的机遇。但这里有个问题。在全球大多数市场,小米都是一个虚弱的品牌名。这个名字很难发音,字母组合也很难拼写。小米如果希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品牌,它就需要使用一个不同的品牌名。

小米和美的原本分属两条不同的战线,二者的合作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和变数?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小米究竟建立了什么差异化的定位。小米是第一家聚焦于互联网渠道直销的手机品牌,尽管线下也有一部分小米手机在销售,但这并非企业所为,也并非主流。为何其他手机品牌无法如同小米一般聚焦于互联网渠道?因为其他品牌都由既有企业创建或者都属于老品牌。而小米是新品牌,对于联想、华为这些既有品牌而言,放弃既有的传统渠道是一个艰难的决策,因为那里有现成的经销商和销量。但是如果不放弃,它的渠道只能处于骑墙状态,那么线上渠道出于避免对线下经销体系产生冲击的考虑,必然无法采取最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配称策略。

那么,一家以线下渠道为核心的家电企业和一家以线上渠道为核心的手机企业的联合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呢?按照媒体的观点,大多数的看法是利好,因为这是典型的互补型的合作。但在我们看来,这种合作产生好的结果的可能性不大。一个问题是:小米加美的等于什么呢?等于线上、线下、家电、手机等混杂在一起的大杂烩。小米能改变美的吗?很难,因为传统渠道占据了美的的绝大多数营业额,任何强化线上的变化和改造,都将同时产生削弱线下的效果。这样,美的将经受新的考验。

如果一定要入股,也许更好的做法是美的入股小米,组建新的公司,推出新的品牌,但问题是,既然小米可以通过整合外界资源实现手机的生产,那么美的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呢?

美的与小米合作,格力该不该紧张?

格力不必为小米与美的的合作而产生顾虑。这个合作对提升小米和美的两个公司各自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太可能产生很多帮助。

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单一的公司或几个公司的联手可以主导一个延伸的市场。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是每个品类中他们认为最好的品牌。数年前,IBM试图用非常宽泛的产品和服务主导整体计算机市场,涵盖主机计算机、中型机和个人计算机,但并没有实现。IBM在将其个人计算机业务出售给联想并砍掉其他多项产品前损失了几十亿美元。如今,IBM只出售主机计算机。

格力应该与想要将格力产品关联进家电系统的高科技公司合作。一直以来实施单一产品战略的格力在年销售额上领先海尔和美的(格力年销售额1011亿元,海尔是881亿元,美的是675亿元)。如果格力持续聚焦于空调设备,我们预测格力相比于其他两个家电企业的年销售额领先优势将继续拉大。一个聚焦企业的业绩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击败不聚焦的企业。

小米联手美的,给传统家电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对于不同的品类,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对于手机这样的产品而言,由于不需要太多的售后服务,完全聚焦于互联网是可行的。但对于空调这样的产品,需要强有力的售后网络进行安装和维修,因此,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渠道的冲击就会小得多。但是这并不代表聚焦于互联网渠道的家电或者空调品牌完全没有前途,如果解决了售后服务的问题,互联网交易成本相对于传统渠道低的优势将凸显出来。

对于传统家电企业而言,最大的危机也许并非是对互联网这个渠道和传播平台的忽视,事实上,包括格力在内的家电企业都对互联网渠道高度关注。真正的挑战是,对于那些传统渠道的领导者而言,如何进攻自己。这意味着需要企业推出一个与自己为敌的家电行业的小米。而对于小米们而言,除了生产和研发,庞大的售后服务体系也是巨大的挑战。(本文由劳拉·里斯和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张云共同完成)

(编辑:寇尚伟 358902172@qq.com)

上一篇:新闻模式下一篇:生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