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模式

2024-09-18

新闻模式(精选12篇)

新闻模式 篇1

英国大数据方面研究专家舍恩伯格的著作《大数据时代》让大数据在学界和业界最为重视的概念之一, “大数据”被认为是开启了时代的大变革、大转型。数据新闻 (Data Journalism)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也成为热点话题。用数据分析新闻, 发觉数据背后的信息, 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报道新闻也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的新模式。

1“数据新闻”概念界定

1.1 概念含糊

关于“数据新闻”其概念在目前通用的教科书中尚未有相应的准确定义, 在学术界权威的新闻传播类工具书中, 程曼丽主编的《新闻传播学词典》和童兵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也并给出具体的解释。“数据新闻”, 作为近几年诞生的新名词, 关于其概念界定, 学术界众多学者亦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1.2 相关定义解释

查阅有关资料, 在《数据新闻手册》中解释了“数据新闻”是指“用数据报道新闻, 它为记者的传统新闻嗅觉与运用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报道新闻创造了可能”。也有学者 (郎劲松、杨海) 解释数据新闻是“利用数据驱动的报道, 具体的说是通过挖掘和展现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 利用丰富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传播, 创造出新闻报道的新方式”, 更有学者称“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2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特征

2.1 改变文字为中心叙事方式

“数据新闻”依靠全新的生产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叙事方式, 是大数据时代呈现出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受众对于高质量新闻的需求以及精确新闻的经验积累, 传统新闻的模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新闻生产。“数据新闻”采用新闻报道的新方式, 极大地改变了文字作为新闻记录的单一性功能, 在处理复杂多变的新闻信息时, “数据新闻”通过动态分析与可视化视图呈现新闻内容, 增加了传播的便利性和信息的可识别性。大数据时代, “数据新闻”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其采用视图结合的趋势化分析与解读, 更加精准地讲述新闻信息, 便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2.2 阐述重大新闻事件“议程设置”

阐述重大新闻事件, 为新媒体时代受众设置议题, 引导受众关注度, “数据新闻”在这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新闻媒体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 受到其他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在涉及重大新闻议题时, 传统的主流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保持着较高的可信度。新媒体在涉及重大新闻议题时, 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上千篇一律, 缺乏深度报道, 与此同时, 新闻失真现象也是在报道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重大新闻议题的博弈过程中, “数据新闻”分析技术的出现, 各方媒体对于同一议题会有不同的报道方式, 记者在阐述新闻事件时有独特的解读方式, 公众在面对不同媒体呈现出的不同新闻内容有不同的“解码”方式, 从而“数据新闻”在宏大新闻事件的客观性报道中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个人的日常生活。

2.3 转变新闻记者社会角色

新媒体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 “数据新闻”的产生在一定程度的上加快了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由“新闻民工”、“社会记录员”向“综合型记者”、“全能记者”的转型, 同时提升了记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传统的新闻记者单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 大数据时代对于记者这一社会角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新闻记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的报道者, 而成为新闻事件的有力阐释者。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新闻”记者通过数据化的分析强化了自身的“新闻敏感力”, 在处理互联网信息时代冗杂复杂的信息时更加游刃有余, 更加灵活多样。实现新闻记者自身转型是新时代对于传播者这一角色的新期待。

3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产生的影响

3.1 传统新闻理念的变化

“数据新闻”催生传统的新闻理念发生颠覆式变化, 作为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产物, 其本质是一种“数据驱动型新闻”。数据的价值被充分的挖掘与利用, 动态的数字互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的理念, 激发新闻传播生产领域的大变革, 充分开发数据的价值与意义, 在新闻产业链引发“数据就是生产力”的思维革命。“数据新闻”对于报纸为首的传统纸质媒体在深度报道、新闻内容生产、版式编排方式方面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学者估计, 未来的数年“数据新闻”将引领纸质媒体展开一场新变革。

3.2 传媒业人才结构的变化

“数据新闻”在未来的数十年将会极大改变传媒业人才结构。相比于传统媒体, 作为一种需要深度数据分析和高度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兴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在对于专业人才结构需求上也亟待调整。记者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采访与记录, 主播的任务也不再是在演播室播送与报道。名记者、名主播、名评论员的“三名主义”不再是未来新闻业乃至传媒业的新趋势, 相对于传统单一新闻学背景的专业人才, 数据挖掘、信息分析、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迎合“数据新闻”时代传播领域的结构需求。

3.3 新闻报道实践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出现刺激新闻报道实践方式的创新。传统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方式要求真实、客观、准确、时效性强;“数据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方式则要求完整、深入、有说服力、可视化。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的参与使得新闻报道趋于形象化和多样化。新闻报道在大数据时代不断科学化调整, 规范化运作, 在实践方式上不断创新。新闻生产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中重新发掘报道的新规律、新趋势、新动向, 对于未来的新闻行业的变革意义重大。

3.4“数据新闻”负面影响

“数据新闻”在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其一, “数据新闻”是完全由数据掌控的新闻, “靠数据说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但是固化后的新闻报道又容易形成新的程式化和模式化的报道范式, 丧失了新闻报道原有的属性。其二, “数据新闻”过于花哨的形式, 过于形式化的图表, 过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 使得新闻报道流于形式, 轻视内容。在开展深度报道之时, “数据新闻”的严肃性同样引发质疑。其三, 对于大数据的过分迷信与信赖, 受传者缺失正确的是非辨别和价值辨别标准, 新媒体对于同一新闻的单一“解码”方式使得受众丧失应有的思考能力, 成为“单向度的人”, 失去了数据新闻原有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结语

“数据新闻 (Data Journalism) ”基于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 以数据为支撑挖掘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意义, 并利用丰富多样的可视化传播创造了新闻报道的新模式。“数据新闻”对于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对传统的新闻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或冲击, 刺激了传统新闻生产及报道的转型, 加快了传统新闻生产及报道的变革, 从而创造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诚如哲学上的辩证分析法, “数据新闻”亦存在双重属性, 在数据分析报道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 尽管“数据新闻”必然催生新闻产业链的大变革, 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新闻报道方式。

摘要: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近几年来, 有关大数据研究一直是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 大数据技术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提供了新模式, “数据新闻”正是以大数据分析报道为支撑, 以多种形态的可视化视图为表现形式的新闻传播新模式。基于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与实践, 本文试探讨“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新模式, 旨在为未来传媒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数据新闻,大数据,新闻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 2013 (1)

[2]郎劲松, 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 2014 (3)

[3]宋素红.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完胜[J].中国记者, 2014 (8)

新闻模式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涌现出来,在现金的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体已经不容易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很多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眼前,网络媒体也成为最广泛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本论文就以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为例,来研究新媒体下心为传播模式的转型。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传播技术的巨大变革,将人类的传播能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传播生态亦在此过程中相应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新媒体中,传播环境从单一的线性5W传播,逐渐变为环状的、可重复的传播;传播模式从传者中心理论、精英传播理论逐渐变为分众传播理论;传播要素中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划分与界定也不再那么明确,很多时候,传受双方地位是互换的并不断发生变化。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全民传播。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小型微型接收器,手机,就可以现场采集信息、并在网络等新媒体上发布信息。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媒体 传播模式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 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 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 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 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发布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 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建立新型网络新闻深度报道模式 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简单移植;模式

一、 网络深度报道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深度报道是一种结合事件背景,事件原委分析解释,以及对事件意义的阐述的新闻报道方式,通常为重大事件适用。这种写作方式是报纸应对电视电视浅显的新闻报道缺憾应运而生的。web2.0时代的到来,深度报道却没有打造出适合自身媒介性质的独特深度报道形式,往往是直接截取报纸深度报道的内容,出现简单的移植现象。这只能称作网络的深度报道,而不是网络深度报道。目前网络深度报道发展不成熟是由于网络新闻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正视起步阶段,各种相配置的资源也都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一种专属于网络的网络深度报道,不仅有利于深度报道的全方位发展,充实和丰富了网络新闻的报道形式。

二、网络作为深度报道平台的优势

(一)时效性

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省去印刷和发行环节,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新闻消息的获取和总结都只需要在电脑屏幕前完成,不需要经过一步步的守门的筛选、编辑、发表。在这个对第一手新闻争夺激烈的时代,互联网的时效性有利于网络深度报道的发展。

(二)表现力

互联网时代以前的媒体是读图,读字时代,是可视、可听时代。而互联网是可读、可听、可看的全感官报道时代,结合了电视和平面媒体的优点。在《纽约时报》官网时报针对乔布斯逝世的专题策划栏目的深度报道中,用时间轴的方式浓缩了乔布斯的一生,视觉效果简单,操作合适。虽然对乔布斯的报道中没有囊括了所有的感官形式,但是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只能通过网络展示,百变的表现方式给予了网络深度报道无限的可能性。

(三)深广性

在平面媒体的报道中版面是有限的,电视的深度报道是事前剪切录制好的,更是无法囊括实时发生的和充实的背景资料。互联网具备的超链接模式打破了报道的有限深度,突破了信息的有限范围。在对某一个事件的报道中,任何的关键词都可以被设置为超链接的模式,事件的背景资料以及你感兴趣的方面,你都可以分别点击,进入更深入的背景解析。这种信息的深广性和易得性兼具的组合让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也让深度报道的形式的发展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四)交互性

网络深度报道的交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网络新闻报道可以及时获得反馈,在受众了解新闻事件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群众的意见同时也能推动新闻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在获得群众的反馈后也能及时反映出网络深度报道的效果从而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受众主动的选择信息,一改以往平面媒体和电视单方面的传递信息,受众只能选择报道的内容,这种网络一方与受众一方的双向互动成为深度报道的更好发展的原动力。

三、利用优势,打造新型网络深度报道模式

1、信息来源

目前网络深度报道的信息来源是已刊登的传统报纸上的深度报道,这浪费了互联网的广阔资源,我认为可以生成两个信息来源渠道,一是设置专门的网络舆论观测员或者新闻事件观测员,发现新闻后取得与事件参与者的联系,从而推进对新闻事件的进一步了解。另一种是建立与传统报纸以及电视消息源信息共享数据库,这种信息源的共享,信息制作分开的形式是有利于网络新闻和其他新闻的发展的,避免网络新闻等到传统媒介刊登后,引起反响,再移植到网络上。

2、制作报道

(1)嵌入式报道。利用超链接的传导方式将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嵌入在网络新闻的文字报道中,受众选择性键入观看,避免因为冗长的信息放弃继续阅读的可能性,又可以把整个事件压缩成高浓度的信息文本,使报道可长可短,易深易浅。同时引导受众去阅读的方式,使受众不自觉的越挖越深,一种本能的求知欲也会激发人们对深度报道的重视。

(2)3D技术报道。如今电视媒体已经有选择的利用了3D技术,比如在法制类栏目中,案件通常被电脑制作后用以虚拟的人物重现事件原委,凶手是如何作案、作案方式、逃离现场等经过一览无余。这种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直接加深了人们对案件在脑中的印象,形成直观的感受,同时更便于受众的理解。如果针对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有足够的时间制作,对关键性的细节绘制可能比语言叙述和图片视频更加适合。

(3)网状式报道。我们常说要用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这样一种发散性的思维体现在网络新闻深度报道中就是一个中心点,成倍增加的连接点。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事件为中心,事件发生的5要素为连接点,这5要素又分别分裂。比如事件发生的地点,我们可以搜集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类似事件,通过对比分析事件的关联性,从而得出以往报道得不到的结论。这种网状式的报道不简单同于嵌入式报道,嵌入式报道是直线型报道,只是报道的内在形式变化个丰富了。

(4)模块化报道。不同于嵌入式报道,网状式报道和利用3D技术的方式,模块化报道没有利用新颖的技术优势,反而是走一种平民化路线,将事件背景、事件分析解释、人物背景等分成各个模块,这种模块化报道的好处是处理方便快捷,只需进行内容的归纳和版块的设计,高效呈现,对于追求时效性的深度报道来说是较好的选择。另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习惯了平面媒体深度报道的读者来说,过度的技术倾斜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反而是这种清晰明了的报道方式会博得受众的心。

3、反馈

以往报纸和电视的深度报道反映出传播链条中反馈的缺失,对反馈信息的收集难度大,信息维度单一性强,反馈内容具有同质性等一些问题和难点,但是互联网的交互性很好的弥补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每一篇深度报道中我们都可以设置发表言论的空间,或者是表明态度的投票器设置。对這些反馈内容的及时收集有利于深度报道的进一步发展。总结以下几点网络反馈机制的好处:一是能够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各大网站流量统计显示了惊人的数据,能够提供多于任何媒介的反馈信息。二是收集异质性的反馈信息。报纸和电视通常独有固定的收看人群,节目的制作也是针对某一阶层或某种特定人群。那么他们的反馈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互联网却是一个大熔炉,低门槛准入让各种阶层,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出现了异质性的反馈信息。

4、建设专业的深度报道网站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还缺乏成集团化的专业网站,虽然在深度报道的发源地——报纸,也没有形成专业的深度报道报纸期刊,但是几乎每一份报纸都会有深度报道的专栏,报纸每天或每周的发放周期也决定了不可能有专业的深度报道报纸。但是网络打破了报纸的局限性,因为一旦专业的深度报道网站建设完成,就可以成为一份永不过期,及时更新的报纸。如果能建设成专业网站,对网络深度报道的管理会更加完善和方便,也让形成产业链的深度报道有所可依,系统化,组织化网络深度报道制度框架构建。而人们往往对权威人士的话深信不疑,此时权威网站的建成更会成为阅读深度报道的最佳选择。但是专业深度报道网站的建设还需等到网络深度报道发展到成熟期才较有实现的可能性。(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媛媛.深度报道正义价值观的构建——基于对大众传媒消费主义的批判,新闻大学,2010.

[2]张志安.深度报道从业者职业意识特征研究,现代传播,2008.

[3]时统宇.电视深度报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传播,2004.

新闻模式 篇4

近年来, 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在内的新技术力量开始渗入到传统媒体的各个层面, 甚至是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 那么新闻的生产方式和内容也将重新被定义。在这样的大环境驱动下, 新华社作为专业媒体中最权威的代表, 率先提出了“现场新闻”概念。2016年2月29日, 新华社发布了最新的新闻客户端3.0版, 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全新媒体思维运作下的“现场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统媒体有条件让受众更加接近现场、感受现场, 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多媒体采集;而宽带网络能够实时回传现场信息, 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可以呈现全景式、多维度的新闻现场;在整合这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新华社客户端的“现场新闻”应运而生, 或成为国内首个利用现场直播方式进行新闻生产的媒体机构, 这将深层次改变新闻生产逻辑、新闻呈现方式, 形成真正的融合“全媒体观念“, 进而影响新闻内容及渠道分发。

1. 全息的新闻生产逻辑调动专业记者的主观能动性

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行机构, 核心是“人”, “现场新闻”之所以触动了新闻生产核心的部分, 因为提高了新闻生产者, 即记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媒体的“媒介逻辑”。Altheide和Snow最早探讨媒介逻辑, 他们认为媒介逻辑是新闻生产标准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描述和解读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思考途径, 包含媒介传播的物理形式、媒介内容的定义框架、选择标准、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以及媒介语法等。

新华社的“现场新闻”从物理形式来讲, 现场记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利用手持视频直播设备—云台, 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直播, 实现零时差的发送。遍布全球180多个机构的新华社记者, 全面实现在线生产, 从新闻的采集、加工、制作等所有的环节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在追求快速的同时, 也集大成地展示了“我在现场”的新闻内核。

2016年7月10日, 湖南省华容县新华垸发生重大险情, 新华社各路记者通过发布现场视频进行多线直播, 直播从当天15:38开始, 通过视频、文字和图片配合的方式, 对事件进行实时的直播, 从人员伤亡情况的汇报、渗漏险情的追踪、华容县防汛办下达的紧急转移指令、武警部队组织救助的现场, 再到后续的溃口情况调查以及重点受灾地区如华容实验小学的现场细节进行全息的直播和跟踪报道, 在抢险两昼夜, 紧急转移了2.36万人, 新华社记者直播一直持续到7月12日, 新华垸溃口成功合龙。新华蓄洪垸抢险贵在迅速, 直播过程中, 用户可以随时向记者在线发问, 不仅可以看到记者姓名, 用户也可以在线向该报道记者实时提问, 了解相关情况。可以说, 现场直播的方式放大了记者在报道中的作用, 彰显了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生产核心力量的价值, 从而调动了记者的参与感和能动性。作为专业的新闻生产者, 记者能动性的发挥无疑是释放新闻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因此, 新华社的“现场新闻”不仅是形式的改变, 触动了新闻生产核心的要素, 通过技术改变了新闻的物理呈现形式, 还从根本上撼动了新闻生产逻辑, 使得媒体可以从自身中心辐射力量, 成为具有支配性的信息和沟通渠道, 从而使得各个社会单元适应媒体的逻辑, 而不是让媒体去迎合其他的逻辑。

2. 全面的新闻呈现方式丰富了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的呈现方式跳脱出了web1.0和web2.0时代的链接或者是图文组合, 它以一种全新的直播方式, 结合视频、图片、文字将更清晰的事实呈现给受众, 事件进行直播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直播中”的红色标示, 事件暂告一段落之后, 会出现“精彩回顾”的标识。这种报道的形式不只是多种媒介报道形式的组合堆砌, 而是基于事件的核心事实, 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拓展新闻报道的竞争力, 呈现了在线生产的魅力, 使新闻生产的时态更加凸显, 更加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

根据3月17日到5月3日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的浏览量来看, 关注度高的新闻主要集中在一些社会性的话题或者突发事件, 涉及到时政的新闻关注度较低。从标题上来看, 趣味性、独家性的新闻比如“直击大熊猫繁育现场:看它们是怎么求偶的”“独家揭秘”“密恐深入”“重磅”等字眼较引起受众的关注。

除了选题偏向轻内容之外, 新华社的现场新闻在体裁上偏向快讯和简讯, 图片和视频直播为主, 文字为辅。美国学者Paul Bradshaw曾设计出新的钻石模型 (The News Diamond) , 将新闻报道分成快讯 (Alert) 、简讯 (The Newsbreak) 、报道 (Newsbreak content) 、追踪 (The Update) 、Subsequent Updates (持续报道) 五个步骤。目前新华社的“现场新闻”能够第一时间将事件, 尤其是突发事件快讯直播, 提供基本事实, 然后简讯作为快讯的补充, 记者会在网上贴出图文组合的包含事件细节更多的简讯, 通过快讯、简讯实现“快传播”后, 新华社再以报道、追踪提供“深解析”。

虽然以“现场新闻”的呈现形式, 但是投射出新闻生产逻辑的根本性变革, 融合新闻报道体现出了优势, 逐渐形成了一套新闻报道机制:一方面, 先以推特的快速滚动信息, 满足读者对快新闻的需求;再根据事件衡量新闻价值, 是否选择以长篇报道满足受众对深度的需求。另一方面, 把新闻从产品变成了过程, 平衡了互联网的速度和报道的深度。

3. 全众的众筹新闻生产优化了内容生产过程

社交媒体环境下, 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呈现多元化趋势, ICP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不单单被专业新闻记者所垄断, 受众已经成为公共信息生产的重要力量。

“现场新闻”优化了非专业的用户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功能。社交媒体环境下, 用户成为新闻记者外最重要的生产力量。以往的ICP过于单调, 且倾向于业余的碎片化内容提供, 主要分享意见、观点, 新华社的“现场新闻”实现了全众的现场, 新版的客户端既是展示平台, 也是新闻信息的集纳终端, 用户可以全方位参与, 通过手机认证, 发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现场直播, 而“现场新闻”作为平台可以与这些内容链接, 释放强大的连接力, 在线扮演UGC筛选者、核实者、阐释者、聚合者的新角色, 经过编辑部加工后形成新闻产品, 最终用户可以通过转发、分享链接到社交媒体上将内容进行二次扩散。

比如, 8月4日迎来了G20杭州峰会倒计时一个月, 现场新闻客户端发起了“G20杭州峰会倒计时一个月”的专题报道, 通过现场新闻滚动直播全球网友发来的贺电。每个直播小视频都是记者采到的来自美国、日本、巴西、南非、津巴布韦、土耳其等各地的民众, 他们举着用自己国家语言书写的“你好, 中国”并讲述自己对G20的期待。来自南非的某NGO创始人丹尼尔·卢里谈了他眼中的杭州, 他说杭州有一个很棒的湖, 直播视频则是一组关于南非的图文说明。这些来自全球网友的视频直播本身就是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 专业记者做的只是审核发布的工作, 通过现场新闻的直播视频发起众筹, 使得新闻生产得到了最优化的呈现效果。

模式体广告中的新闻体广告 篇5

新闻体广告,即以新闻意识和新闻手法、新闻格式来撰写广告文稿的一种广告体式,

模式体广告中的新闻体广告

。撰写新闻体广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突出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才叫新闻。写新闻体广告首先要去捕捉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以新闻报道的面目出现。当今,许多人对自吹自擂的虚夸广告存在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势下,新闻报道式的广告,对扩大产品的销路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请看下面实例:双鹿牌冰箱新年广告。新春时节,京华传喜讯,新华社公布了轻工业部质量等级公报,中国家用电器工业质量检测中心对电冰箱九个指标测试,按国际标准划分等级。双鹿冰箱跃入国际先进水平A级(优良)行列。这是上海冰箱厂双鹿牌电冰箱的一则新闻式广告,内容直接 引用新华社的新闻报道,其效果远远胜过任何广告的千言万语。又如关于海尔热水器的新闻体广告海尔热水器再领21 世纪热水器发展新潮流――海尔健康热水器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日前,海尔健康系列热水器顺利通过省科委组织的国家级技术鉴定。鉴定会上,海尔健康热水器9大系列30个品种的新产品以其分体线控、出水断电、超强节能、零水压等先进技术,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尤其是磁化除垢技术在热水器中的应用开创了健康洗浴的新纪元,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经过严格的审查、评议,专家们确定海尔健康热水器3大系列8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大系列22种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从1999年9月份海尔健康热水器停止非健康热水器生产,全面进入健康安全型热水器生产以来,海尔健康热水器产销量持续增长,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脱销现象。究其原因,缘于海尔健康热水器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健康、安全、方便的要求。“磁化恒温、健康水流、防腐除垢”――磁化恒温器、磁化除垢器在热水器中的应用,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健康洗浴的感觉,而海尔健康热水器针对不同消费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而设计的多种功能,更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海尔分体线控及出水断电热水器运用先进的电脑控制及水电联动技术,让消费者对于热水器使用安全、操作方便这两大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分体线控热水器不仅可以让用户预先设定加热时间、加热温度,而且还可通过线控器进行遥控操作。出水断电热水顺彻底杜绝了安全方面的隐患,只要喷头一出水,电源就自动切断,同时指示灯灭,真正做到了安全看得见。海尔超强节能热水器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达到了断电6昼夜仍可洗热水澡,海尔开口式零水压热水器因其专门为水压底或无自来水的农村地区而设计得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鉴定会上,本次产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技术监督局高级工程师林蓝波说:“海尔健康热水器不但代表了中国热水器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与国际水平也保持同步,尤其是出水断电、分体线控、超强节能等技术,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青岛海洋大学教授宋文洋说:“海尔热水器以高科技为先导,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代表了国际家用热水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希望国内热水器企业能学习海尔热水器这种注重科技创新的精神,共同推进我国热水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几年来,海尔热水器本着“用户的难题是我们的开发课题”这一开发宗旨,确立产品开发上的高差别化战略,使产品开发水平和技术含量遥遥领先,海尔健康系列热水器便是海尔热水器技术创新的一大成果。海尔热水器技术创新的领先带来了市场的领先。目前,海尔热水器已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据中国城乡多级市场调查,海尔热水器1~10月份市场占有率稳居燃气及电热水器行业之首,且竞争优势日益提高,

新闻媒体资本运营的模式与分析 篇6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曾预测:巨量闲置资本的增值冲动,媒介产业对资本的高度饥渴,在这种双向作用下,资本与传媒的结缘肯定将是未来3~5年内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如其所说,现有社会条件下,新闻媒体资本运营的大环境已经成熟。资本去向的最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和增值,使资本更有效率,并不断地实现资本扩张则是资本运营的意义所在。

喻国明教授断言:当资本市场和媒介市场结合之后,重新适度地改造可能就会成为新的热点。过去的媒体,基本上是按纯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方式来构造和规定规则的,既然当作产业来对待,就应该适度地让资本、产业发挥自己的价值链接功能,游戏规则重新再造。这种再造在边缘层面可能有更大的空间,比如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社以及网络之间的跨媒体合作。

从宏观的角度讲,经济体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都可视为有经营价值的资本,通过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新闻媒体实际上也是各种生产要素构成的具有政治属性的经济实体。新闻媒体所拥有的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如党报、国家台的品牌资本、人才资本等)都可视为资本,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

一、新闻媒体资本运蕾的几种基本模式

1.交易:新闻媒体凭借其频道、频率、刊号的专有优势,与投资者进行以一定时期的广告经营权、发行权、频道、频率时段、栏目、版面内容的刊(播)权为标的的交易,实现媒体与资本的联姻。这是新闻媒体作为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特性和高速发展迫切需要资金注入的缺口与社会大量闲置资金正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渠道一拍即合的结果。

例如,诚成文化全权代理《希望》杂志广告业务,上海强生拥有《新财经》杂志社公司20%的股份、《上海投资理财》的广告和发行权。1997年,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创办新闻性的社会文化刊物《新周刊》,三九集团以提供纸张和投入2000万元资金,获得《新周刊》的印刷、发行权。1999年,三九集团的“三九文化公司”又承担《深圳商报》的《焦点》月刊、认生十六七等杂志的全国发行业务。

2.重组:也称作“子公司直接上市”,即新闻媒体对其部分良性资产重新整合,独立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公司,成为由国有资产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子公司,然后申请成为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上市投资少、风险小、融资量大,无疑是法律意义上的最佳途径。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首先改制,一年的辅导期,向证监会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发审会的审批后再排6个月队,步步审批,周期较长,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实施难度系数最大。1994年初,上海广电局下属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市,1999年第一支媒体股——电广实业(后更名为电广传媒)在深市挂牌上市,均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

另外,组建跨地区、跨媒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传媒集团也将是我国传媒体制改革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

3.控股:即“买壳上市”。由于子公司直接上市较复杂,一些新闻媒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证券市场规则,采取通过子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票,控股并重组上市公司的办法,达到快速进入证券市场,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的目的。学术上称为控股式兼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达到控股,实现兼并的方式。

中国计算机报社采用的就是“买壳上市”的道路。先是由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简称CCID)收购当时叫作港澳实业的上市公司2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然后把上市公司拥有的债权资产、股权资产及现金与CCID拥有的北京中国计算机报投资有限公司51%的股权及相应的经营权与收益权进行置换。

4.合作:新闻媒体以合作方式吸纳业内资金,通常见于报业,即出版单位以合作方式在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内融资。2004年9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经济报》更名为《第一财经日报》,其主管单位由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变更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单位由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变更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家合作,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为主要主办单位。

二、新闻媒体资本运营分析

新闻媒体资本运营蕴含着巨大商机。著名的摩根史丹利全球投资报告称:经过对11种产业建立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分析,发现大众传媒所需年限仅为8年,其收益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能源等其他产业。

1.资本运营为新闻媒体开拓出了生存发展之路。

从经济规律上来讲,新闻媒体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运营行业,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给他们提供融资平台的地方。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大量传媒门庭若市,上市可以为新闻媒体在短期内筹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形成灵活机动、可供长期投资使用的资本。资本的再投资使资金逐步流向效益好、有较远大发展前景的媒体,同时为发行者利用媒体市场进行资本扩张提供优良的运作环境,在客观上也促成全社会合理的资源配置。

2.资本运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建了媒体体制。

从根本上促进媒体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促进新闻媒体真正实行采编部门与经营部门、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的两分开,达到防腐拒变的效果,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盘活新闻媒体的可经营性资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新闻媒体的无形资产,发挥新闻媒体的品牌优势,使媒体整体资产增值。

3.资本运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投资相关行业。《成都商报》何华章曾经指出:“资本界要投资媒体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投资哪一部分,一定要考虑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媒体经营的团队,如果缺少了这两者,我们的投资实际上最后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此,只有投资前认准投资方向和项目,搞好市场调研,打好有准备之仗,方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从容应对。

二是投资方式多元化。在新闻生产与实业经营并重的现状下,传媒业可以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展开跨领域、跨行业的多种投融资经营,涉足于教育、房地产、网络、印刷、酒店等低风险、高效益行业,实现与高风险高投入缺陷的相互弥补。

三是编辑、经营两分开。“两分开”是资本运营的前提,在资本运营时媒体往往将其部分良性资产重新整合,剥离进入资本市场合资,甚至上市。“两分开”旨在改变原来各媒体宣传、广告、发行“三位一体”的状况,把广告、发行等经营业务、经营机构、经营人员从媒体中分离出去,成立广告、发行、印务、信息等公司。

四是切勿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规模的扩大受到技术、市场、资金方面的限制,经济学家还认为企业的边界受企业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和企业外部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的限制。现实运作种种因素的阻碍可能会使人力物力增加、市场扩展和管理机制更新滞后,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交叉错位,产生“内耗”现象。

新闻传媒不仅是国家的“喉舌”和舆论“指挥棒”,同时也是影响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和内在精神的信息传播产业。在现阶段新闻媒体资本运营不仅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实现经济效益,还要肩负其正确导向及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以实现社会效益。

虽然资本运营可以使新闻媒体获得超常规发展,是成功运作的关键,但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绝不是依靠融资上市就能够高枕无忧的。对经营者而言,资本运营不是唯一的经营手段,更不是运营就一定赢利,而只有选对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认清新闻媒体资本运营的双面性,才能有效地避免陷阱远离困境,掘得媒体行业改革以来的一桶金。

注 释:

①喻国明:《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1993年。

②王平:《中国传媒上市风云》,我写传媒网,2005.9.14。

③王燕枫:《报业市场浪卷 改革风光无限——点击2004年报业市场“关键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12.29。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杜)

新闻广播的江苏模式 篇7

成就篇

一、建设美好江苏先声夺人

服务美好新江苏的建设是新闻广播义不容辞之要务。对更高品质新闻报道的追求倒逼了新闻广播对时政报道采写手段的革新。党委政府的任何决策方针, 不仅要听施政一方的表态, 更要倾听受其影响的百姓意见, 这既是尊重新闻规律, 也是及时为政府收集民意, 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重大主题报道, 江苏广播通过大型新闻行动唱响新闻宣传主旋律, 开创广播新闻报道的“江苏模式”。2010年推出的大型新闻行动《幸福江苏》影响颇大。其成功一是得力于江苏广电总台内部各媒体联动, 相互响应, 相互借力;二是得力于广播跨部门跨地区协作, 扎根基层, 深入采访, 增强广播的贴近性;三是广播人不自馁, 主动表达, 在行动上早于电视, 有声势, 有创意。

时政新闻永远是主流新闻, 也是最大的民生新闻。在新闻报道中, 淡化民生和政经新闻的人为区隔, 党政报道突出鲜活和录音, 政经会议报道强化角度和切口, 日常报道注重提炼和深入。选择贴近大众生活的角度, 以通俗的方式解读, 以平等、自然、亲和的形式去传播。比如, 在近几年的江苏省和全国“两会”报道中, 将代表委员的观点与大众的看法期待有效融汇, 观点包容, 令受众倍感亲切, 可听爱听, 传播效果远胜以往, 得到时任省长罗志军的高度赞扬。

主题报道注重鲜活、可听。做典型报道时, 找小切口、讲故事。解读政策时, 将细化政策和百姓期待以及权威点评相结合。做大型新闻行动时, 自主创新, 不拘一格, 突出现场感和广播特色。2010年, 我们全年策划了32个系列主题报道, 发稿近400篇。2011年上半年,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勇敢尝试报道形式的创新, 报道多次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

二、构建和谐江苏勇挑重担

江苏新闻广播从开播以来, 就旗帜鲜明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难点, 江苏新闻广播不回避、不动摇, 从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纾解百姓情绪、促进政府工作的角度, 把广播媒体的及时性与网络媒体的广泛性有效嫁接, 做好突发新闻和舆论监督, 在构建和谐江苏的进程中勇挑重担。

谣言止于公开。自开播以来, 江苏新闻广播始终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 始终紧跟江苏乃至全国的重大事件, 第一时间报道, 第一时间解读, 力求呈现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各种影响, 在传递新闻事件的同时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江苏新闻广播直面各种社会难点, 用独家、深度的舆论报道, 打破民生新闻琐碎报道的窠臼, 聚焦带有普遍意义、关联价值的事件、问题, 向纵深挖掘, 向广度扩展, 以点带面, 有效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如2010年12月, 江苏新闻广播报道了泗洪县龙集镇政府为了完成土地增减挂钩指标, 强拆村民住房, 导致村民寒冬露宿村头。记者多次实地采访, 作出报道, 引起强烈反响, 被多家媒体转载转播, 受到江苏省和有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央领导也专门对此作出批示, 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这一报道直接促进了政府部门加强对土地征用、拆迁等行为的监管规范, 有力推动了政府改善工作作风, 提高施政为民的意识和水平。为了扩大新闻影响力, 江苏新闻广播2011年在原来的采访部特报组的基础上, 专门成立特别报道部。

三、打造文化江苏全新品牌

围绕品牌影响力、品牌创新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责任感等核心品牌价值, 江苏新闻广播在全国广播媒体中独树一帜, 以品牌媒体的强势姿态, 擂响江苏文化强省战略的进军鼓, 为文化江苏打造出一张“叫得响、传得开”的新名片。

江苏新闻广播是全国省级广播第一家新闻类型台, 2011年以来, 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南京24家频率中始终保持第一;市场份额实现两位数, 稳定在11%左右, “听新闻, 听937”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效应。开播五年间, 江苏新闻广播旗下节目《江苏新闻联播》、《新闻早高峰》、《新闻晚高峰》、《政风热线》、《大林评论》全部成长为“江苏广播十大名牌节目”。《江苏新闻联播》在南京地区600多档广播节目中收听率多次雄踞第一。《新闻早高峰》当选江苏省广播电视局2008年度十大名专栏;《新闻晚高峰》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先后获得5个全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2011年, 江苏新闻广播被斯坦国际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媒体”。

2007年江苏新闻广播开播之初, 创收300万, 2008年500万, 2009年1100万, 2010年2600万, 2011年3000万。五年增收十倍, 创收实现跨越式发展, 凝聚了一大批高忠实度的优质广告客户。央视—索福瑞的数据表明, 江苏新闻广播的听众以25—45岁的男性为主, 这是社会中坚阶层, 也是最有影响力最有消费力的社会人群。

作为主流媒体, 如果不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不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哪有舆论引导力可谈。

开播5年来, 江苏新闻广播确定了“公信立台”、“公益立台”的品牌理念, 联合江苏省慈善总会、省消费者协会等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 携手社会各界共同启动了多场公益慈善活动, 包括以援建灾区希望小学为主旨的“添砖行动”, 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而特别策划的《江苏问候》以及每年与爱德基金会合作的义卖活动等等, 时刻发挥着温暖向上的影响力, 为媒体实现社会价值做出表率。如今, 江苏新闻广播通过“《政风热线》环省行”、独家公益品牌“薪火传递爱”等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 有效推广了江苏新闻广播的品牌, 并且成功树立了江苏新闻广播良好的媒体形象。

经验篇

回顾5年的历程, 江苏新闻广播立台理念所坚持的方向、人才优化所构筑的保障、密集信息所支撑的格式、流程再造所具备的迅捷、主动介入所实现的引领、整合观念所表达的思想, 使其在新闻宣传方面脱颖而出。

一、新闻立台

广播一定要坚持“新闻立台”。新闻报道的效果如何, 是传媒影响力最重要的标志。新闻立台绝不是单纯指某个新闻台的新闻理念, 而是更高决策层面上要树立“新闻立台”的思想。

在众多城市的广播频率中, 收听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打头的往往是交通广播、文艺广播。新闻台被边缘化, 资源不足、不受重视, 甚至被认为是“赔钱货”。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只能是配角, 大量录播节目, 时效不快, 类型不新, 新闻台在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广播这么走就将失去主流媒体的地位。作为主流媒体, 如果不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不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哪有舆论引导力可谈。

江苏台领导审时度势, 认识到频率专业化走到今天, 特别需要强化“新闻立台”, 做强新闻频率, 让广播回归新闻本源。因此, 2007年1月, 江苏台前瞻性地推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类型化新闻台, 并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 让新闻成为主角, 让“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现实, 全开放的架构保证了新闻随有随发、呈线性流动。今天, 每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江苏听众都会自然而然地打开江苏新闻广播, 这就是权威, 这就是高瞻远瞩得到的回报。

二、创新驱动

中央领导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多次提出要创新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提倡创新思路和手段,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5年来, 江苏新闻广播始终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 用创新引领事业发展。

1. 创新的理念

扩展新闻定义。从2007年开播起, 江苏新闻广播就树立了“要成为最好的大众媒体”的意识, 在广播整体实力仍然偏弱的时候, 大胆提出“摆脱弱势心态, 重回新闻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核心的广播新闻理念, 突出强调时效性, 通过现场连线, 把新扩展为“正在发生的新闻”。

重新认识新闻价值。融汇宣传和新闻, 在国计民生的结合上下功夫, 重视传播效果。传统新闻传播尤其是广播新闻传播, 在形态和内容上都落后于受众的需求, 导致宣传和新闻被割裂。一方面, 广播新闻以宣传为主, 做得很辛苦, 另一方面, 宣传内容枯燥、形式空洞, 充斥着灌输味道, 大众不喜欢, 不接受, 宣传效果差, 媒体影响弱。

江苏新闻广播五年来大力倡导“重视听众、重视效果”的传播理念, 坚定不移地将宣传与传播有机融合, 在国计民生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在对时政、经济类主题的报道中, 改变以往会议新闻的套路和模式, 注重报道角度, 突出与大众生活相关联的主要内容。党政报道突出鲜活内容和录音, 政经会议报道强化角度和切口, 日常报道注重提炼和深入。尤其是以故事化的切入方式, 将大众生活与大政方针和宏观政经新闻结合报道, 改变政经新闻固有的严肃和高高在上的面貌, 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以达到有效传播, 实现新闻的价值。

重新定义民生新闻。在内容呈现上推陈出新, 倡导“大民生”的报道理念。江苏新闻广播在开播初期, 提出“立足民生, 面向大众”的定位, 但一度片面狭隘地认识“民生”报道, 出现了大量琐碎、零散、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现在, 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这样的情况, 提升了对民生新闻的判断和理解。我们传播的越来越多的是对听众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和关联价值的报道, 无论是以大众视角解读大政方针, 还是以点带面反映众生百态, 或是展现公益情怀, 关注平凡中的感动……江苏新闻广播都在以更为开阔的视野诠释“民生”的意义, 传递着“大民生”的概念。

2. 创新的模式

江苏新闻广播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早晚板块+滚动+延伸”的基本格式, 既保证早晚集中收听的客观需求, 又大力培育全天整半点随时收听的新习惯。

这套国内首创的格式最大的特点是, 在早晚板块新闻之外, 全部以半小时为单元, 滚动推进。每半小时都由“12分钟资讯+18分钟延伸”组成, 资讯以快速和集纳为特色, 延伸则体现丰富和深度。延伸节目包括:“重点关注”——详细报道新闻和热点事件;“新闻故事”——讲述近期发生的新闻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新闻评弹”——评析新闻焦点, 纵论社会万象 (2011年起扩充为12点至13点一小时) 。这一格式化的节目设置简洁直接, 充分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展开, 又迎合了受众日益增强的对观点和评论的需求。

不仅如此, “滚动+延伸”的格式化节目设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的灵活性, 在遭遇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 可迅速反应, 随时介入, 而且其固有的快速和深入搭配模式, 又成为听众充分了解事件的信息渠道。

事实证明, 这套格式已经在南京和江苏市场获得了成功, 而且为多家新闻台所借鉴, 包括中国之声。

3. 创新的文风

江苏新闻广播在5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魅力独特的文风, 在广播市场上具有鲜明的识别性, 有力促进了江苏新闻广播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

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强调新华体、三段式、倒金字塔等写作模式, 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未必是最有效的报道方式。当新媒体不断发展, 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多的时候, 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文风显得格外关键。

对广播新闻而言, 创新报道形式意味着我们的节目必须更具可听性, 更能发挥声音魅力, 我们的报道必须体现现场化、情节化、细节化、画面感。

“现场化、情节化、细节化”可以提升报道的生动性和贴近性。同样的主题, 呈现的内容是否更接近受众的生活, 决定了这条报道能否被有效接收。在此基础上改变写作手法,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客观描写叙述等文学手段, 辅以原生态的现场自然音响, 可以为广播新闻报道带来全新的面貌, 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这样的联想空间远比报纸和电视的报道更有魅力——这就是江苏新闻广播的报道所追求的“画面感”。这样的报道可以使受众获得更好的收听体验, 让听众随着记者的笔触和音响身临其境, 同喜同悲。

“滚动+延伸”的格式化节目设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的灵活性, 在遭遇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 可迅速反应, 随时介入, 而且其固有的快速和深入搭配模式, 又成为听众充分了解事件的信息渠道。

三、资源整合

江苏新闻广播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整合资源、合纵连横、汇天下之精华的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一直延续并扩展至今。

内部资源的无缝共享。新闻广播事业部所属三个频率的资源完全打通, 选题策划实施、稿件播发、节目内容选调无缝对接, 形成合力, 减少对撞。整合的抓手就是我们不断改造的新闻资源共享平台, 三个频率的所有内容资源在同一个平台上体现。节目的生产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内部资源的无缝共享:江苏新闻广播的节目样态不是简单的积木式堆积, 资讯节目与延伸节目互为补充, 板块节目与滚动节目交相辉映, 所有节目都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梳理播出情况, 为其他节目提供资源, 丰富其他节目的内容。将五指捏成拳头, 充分体现类型化新闻广播电台的报道合力。

同质媒体的纵向延展。江苏新闻广播因势而动, 立足本土, 打造江苏广播新闻协作网。形成以江苏新闻广播为主要平台、江苏各地市新闻电台为支撑的新闻平台大格局, 以全省广播一盘棋的思路, 更好地从民生角度传达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 更广地传递江苏各地发展成就, 更强地张扬江苏广播的优势。江苏新闻广播还自行建设了一个基本覆盖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广播电台的特约记者队伍, 保证国内其他地区发生重要新闻事件时能第一时间报道。通过对同质广播媒体的资源整合, 江苏新闻广播打通天地线, 做到了一个省级新闻广播电台的“顶天立地”。

同域媒体的横向联合。江苏新闻广播自开播起就与江苏城市频道、《现代快报》以及相关新闻网站等媒体开展合作, 共享资源, 实现新闻影响力的倍增效应。其中, 江苏新闻广播与江苏城市频道的战略性紧密合作, 创造了中国广播电视史上第一个成功合作的范例。江苏新闻广播与江苏城市频道充分共享品牌、线索、节目、主持人、宣传、推广等资源, 强强联合, 带来双赢的喜人成果, 实现了受众资源的完美共享。随着江苏新闻广播在同地域媒体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目前, 与本土平媒 (如《现代快报》) 、网站 (中国江苏网、西祠胡同) 等不同介质媒体的战略合作正不断推开。

新媒体时代的三维对接。2011年4月, 江苏电台与新浪网签署了整体合作协议, 江苏新闻广播与新浪网的合作进入常态化轨道, 官方新浪微博的粉丝量与日俱增, 目前已经超过17万, 在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电台类榜单中始终位居前十, 在省级新闻广播中独树一帜。2011年通过新浪网被广泛转载的江苏新闻广播稿件有20多条, 多篇稿件被多个门户网站首页转载。与强势门户网站和微博的合作, 为广播新闻打破了地域限制, 开辟了新的舞台, 也使得江苏新闻广播拥有了与电视、平媒相比毫不逊色的传播能力。

四、团队建设

“新闻立台”的理念和标准制定后, 需要有一流的团队来执行贯彻。这就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在江苏新闻广播, 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做新闻, 要一流的人才, 更需要一流的团队。我们的团队是一支拥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闻队伍, 包括对新闻职业、文化理想、价值观以及对生产标准的认识等等。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 所有的人都如同条件反射一样知道自己立刻要干什么, 不仅各司其职, 还互相补位, 形成一条流畅的新闻“生产线”, 这是因为, 共同的“新闻价值观”已经融于血脉。

一流的团队需要培训。培训的过程就是统一标准的过程, 就是要打造共同价值观。这个过程要不断强化, 从新闻理念到编辑思想, 包括记者的采写能力、编辑的业务能力, 也包括政策的理论水平。江苏新闻广播5年来在不断地进行培训, 请业界专家上课、到先进地区学习, 还在内部进行员工技能大赛, 以赛代练, 用丰富的形式、多维的沟通让员工完成新闻职业培训, 助推他们实现新闻理想。

科学的考评体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学、公平、公正的考评体系,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提供了职业上升通道, 优秀的人才获得更多机会, 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绩效考核层次分明, 奖优罚劣, 导向明确, 在团队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模式 篇8

1 网络新闻传播概述

简单来说, 网络新闻传播, 就是通过互联网媒介, 所开展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形态, 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渐发展, 充满了蓬勃生机, 使原有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人类社会新闻传播活动, 逐渐进入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的暂新时代。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 一方面是有互联网媒体的技术特性、网络传播特性决定的, 一方面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相对而言的。网络新闻传播内容呈多样化、海量性特点, 发布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 传播主体多元化, 时间推移性, 网络新闻具有超链接方式。网络新闻传播的形式呈超文本、多媒体特点, 由最初的口头、文字传播, 发展到电子传播。接受主体呈主动化、个性化特点, 个人主动控制信息的接受行为, 按照自身需求, 选择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捷性, 传受关系呈交互性特点, 传者与受者之间具有纵向意见反馈。传播范围呈全球化特点, 在网络时代, 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无一不处于公共与个人数据网络的影响之下。同时, 由于网络开放性、匿名性特点, 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对网络新闻事业造成严重阻碍。

2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模式“二级传播”

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逐渐普及, 极大影响了社会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影响力, 称之二级传播, 网络新闻能否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 主要在于传统媒体反应状况, 对于网络报道信息, 传统媒体深入报道与否。若一则网络新闻经过报道后, 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反应迅速, 进行转载或深入报道, 可提升这则网络新闻的影响力, 进一步扩大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反之, 该条新闻的受众面缩小, 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将这种现象规划为一种模式:“网络报道、传统媒体反应、社会受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扩大”, 反之, 即“网络报道、传统媒体无反应、社会受众关注度低、社会影响力小”, 而这种模式就是称之为“二级传播”。

3 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网络的全球化、虚拟化、全新化发展, 网络语言具有极大的随意性、随时性, 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定社会影响, 对个人、媒介也有一定影响。

首先, 社会层面影响。立足网络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而言, 网络新闻传播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影响, 具有双向强化态势。随着网络化趋势不断全球化, 网络新闻传播对社会必然具有重大影响。网络新闻传播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从某种程度而言, 网络技术的扩张, 带动了各领域、各部门业务开展的网络化、知识化与信息化。使人们更好在社会、企业内部获取相关信息, 具有传递新闻信息、处理新闻信息、再生新闻信息、交互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 网络新闻传播促进了信息全球化, 随着网络技术变迁, 网络知识、网络技术对社会渗透日益增强。另外, 网络新闻传播促进了社会制度结构的转换、过渡, 立足文化价值角度, 网上生活作为现代人的新型生活方式, 网络新闻活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是一种网络新文化形式, 促使人们不断反思、检讨传统的主流文化价值, 塑造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其次, 个人层面影响。网络新闻传播, 对于个人而言, 最大突出点就是匿名接触, 接受者的身份隐匿, 参与者的主体间关系在迅速切换。立足技术角度, 网络新闻传播支持了匿名接触的开放性、无限性。网民在接受新闻信息之后, 可给予实时评论, 且网络保护个人信息, 使得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得以显现、流传。同时, 网络新闻传播的全时呈现, 使得新闻传播信息呈扩展、待续等方式。新闻报道由最初及时性到全时性, 信息时间由完整性到连贯性、非完整性, 网名通过电脑、网络, 随时可接受新闻信息, 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极大便捷性。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为争取时间, 通常新闻事件一发生, 就立刻上网, 网上新闻缺乏简洁性, 无效新闻信息较多, 新闻信息重点不突出。网络新闻的及时更新, 使得部分网名查阅新闻时, 总有一种漏掉新闻的感觉, 心理上不能完全信赖网络新闻传播。

第三, 媒介层面影响。立足人类发展史角度, 人们的社会行动过程, 不断寻求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网络新闻传播作为综合传播通道, 促使人们的时空界超越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操作方式的双向交互, 媒介表现形式的多角度, 网络提供信息环境, 是一个开放性与全球化的环境。所谓新闻信息价值标准, 呈泛化与全球化, 或个人化、小众化化。所谓独家新闻, 不仅是时间占先、速度占快, 还可体现报道角度与报道观念的独特, 不同视角者, 体现了完全表达自由, 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是一个宽松、丰富的信息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 网络是继广播、电视、报纸后, 是一种新兴的“第四媒体”,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速度快、海量性等优点, 传统媒体是无法比拟, 正由于网络传播的这些优点, 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呈高速化发展态势, 也逐渐衍生了特殊模式—二级传播, 主要对社会、个人、媒介具有极大影响,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新型传播平台, 为更好促进新闻事业发展, 网路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融合, 是今后新闻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樊亚平.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J].科学·经济·社会, 2004, 22 (1) :94-96.

[2]钱海红.媒介公共关系的理念与运作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3]陈长松.论门户网站提升网络新闻影响力的策略[J].编辑之友, 2010 (8) :73-75.

娱乐新闻话语组织模式探析 篇9

一、娱乐新闻话语的组成——标题、导语、正文

娱乐新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标题、导语、正文。其中标题与导语是整篇新闻的重点, 受众可以从标题与导语中获取到关键信息, 是新闻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正文是对新闻的详细描述, 是信息含量最大的部分。以下将以一个实例来进行论证。2013年5月15日, 搜狐网上娱乐新闻版块刊登了一条题为“章子怡换新发型备战戛纳, 理发时嘟嘴卖萌”的娱乐新闻。

标题由两句话组成, 其中“换发理”与“理发”是发生事件, 两句话中又分别用“戛纳”和“卖萌”来吸引受众群体眼球, “备战”和“嘟嘴”起到修饰关键字的作用。导语可以看做是标题的扩充, 也可以看做是详细内容的摘要。正文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更为详细的评述, 它会将导语中的新闻内容详细的进分描述。一般会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介绍的较为详尽, 整个事件的描述也会更生动具体些。

二、娱乐新闻组成模式分析

娱乐新闻撰写主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内容, 一部分是新闻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新闻的信息量。新闻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受众群体的关注度, 而新闻的信息量则是关系到新闻扩充性, 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拓展性阅读。

娱乐新闻按其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组成划分, 其新闻价值与新闻信息量是成反比的。

1、新闻标题分析

新闻的标题大都是一个句子, 其中包括主、谓、宾, 其实质就是一句话概括了整个新闻的主要内容, 受众群体可以轻易地从标题看出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果感兴趣就可以进一步阅读, 如果不感兴趣, 就不再进行阅读。例如“殷桃深夜会友美甲”、“王菲女儿被暴参加选秀”、“陈翔新戏杀青开心庆祝”, 从这几个标题中都可以大致了解到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 就新闻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言, 标题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如果想了解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详细过程、发生背景等, 就要对新闻的导语与正闻进行详细的了解。

2、新闻导语分析

导语介于标题与正文之间, 它起到的是扩充标题, 总结正文的作用。这种组成模式与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与信息数量的爆炸式发展有关系。受众群体每天的时间都十分紧张, 而每天都会面临着大量的新闻, 娱乐新闻的数量更是层出不穷。导语起到的是缓冲的作用。究其新闻价值介于标题与正文之间, 而其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也同样的是介于二者其间。从“章子怡”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3、新闻正文分析

正文所包括的内容通常包括事件的详细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评论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也会根据新闻的需要有微小的调整。事件的详细描述主要分为主事件与后果之分。主事件是对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 而后果则最终的结果。就“章子怡”例子而言, 主事件是微博画面的描述, 而后果就是借用网友的话来表达新闻撰写者的观点。这种利用他人的话语来表达观点的做法可以使新闻内容更令人信服。事件的背景有历史背景与具体背景之分, 而具体的背景又分为场合背景与先前事件背景之分。“章子怡”这个例子中的事件背景属于先前事件背景, 以“组委会日前发布的消息”和“章子怡在2006年与2009年担任此电影盛世的评委”为背景, 这个背景都是已经发生的“先前事件”。事件评价是新闻撰写人对本次事件的评价, 但是评价大都不是以撰写者的口吻来描述的, 虽然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但是还是从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一员, 来尽量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性。事件评价主要分为间接评价与直接评价两种。顾名思义, 二者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话语是否具有直接性。就“章子怡”这个例子而言, 采用的是间接评价法, 表面上是对“戛纳电影节”中“一种关注”单元的介绍, 而实际则是对章子怡能够接受到此邀请的祝贺及对她在国际影坛地位的肯定。

三、娱乐新闻话语组织模式与认知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很多类型的话语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实应用的组织模式与当下正在使用的组织模式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然而, 新闻的话语组织模式自形成之日起, 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反而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娱乐新闻作为新闻中的一种, 更是延续了这种话语组织模式。

而就娱乐新闻而言, 人们已经对新闻的话语组织模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思维, 新闻的撰写者只需要在固定的思维框架下来更新新闻内容即可。这样更适合受众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征。因此, 采用固定的话语组织模式, 有利于读者迅速定位信息的位置, 可以帮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吸取到关注的信息内容, 利于时间与精力的优化配置。

摘要:娱乐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向受众群体提供最新的、最具吸引力的娱乐圈内发生的事件。娱乐新闻属于新闻类的一种, 笔者对娱乐新闻进行分析发现一般而来, 娱乐新闻由标题、导语与正文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在整个新闻中都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这种话语组织模式的广泛应用, 这种组织模式已经在大多受众的心理与头脑中形成了主要认知特征。这种认知特征的形成, 使娱乐新闻的话语组成模式更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化。

关键词:娱乐新闻,话语组织模式,新闻组成

参考文献

[1]王海.娱乐新闻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2]尹俊星.民生语境下娱乐新闻的功能回归[J].新闻窗.2013 (1)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模式 篇10

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深度报道强调在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和联系中具备全面与深刻的意义。它依托于新媒体平台化的大趋势,借助了其综合性强、立体开放的特性而全面丰富地展示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最终揭示事件或人物深层次的社会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上讲, 这是一种更为高级、更能深入人心的深度报道形式。

1.多维度

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采用单一的媒介表达方式,不同于此,网络新闻的深度采写是对传统表现手法的全方位综合,它不仅采用文字、图像,甚至也借助到视频动画的配合来充分地展示新闻事件全貌。在遵循合理性的前提下,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即凭借文字、声音、图像等独立手段来组织深度新闻报道的方式,而创造了一种多维度、多方面融合的重要形式。

2.动态性

网络深度报道对于事件的不断跟踪呈现了比传统媒体更加全面、迅捷的态势。如新浪新闻以“责任的力量”为主题对于2012年两会的专题报道,分动态、策划、访谈与互动四个频道,对于两会各个时段的信息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报道与分析,并随着两会召开的不同时段进行实时更新。通过深度报道,受众看到的是一个全部事件的连续性过程,包括事件的背景即现象背后的本质真相。最终而攫取到对这一事件全面、动态、生动的了解。事件本身最具力量,而动态的事件是这种力量的绽放。

3.开放性

受众在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下,成为可以自主选择报道内容的主体。他们主动对于信息真伪进行辨识,较之于传统媒体的受众更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而实际上,受众的参与内容是对报道主旨的一种新型解读。这种开放性是对传统新闻模式的延展,它号召更多的声音、力量推进整个事件的进程,影响乃至促进事件的发展与结果。这种开放性,是在当今“急流转弯”式媒介融合局势里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条件。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改革策略

为了增强网络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客观公正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策划一个网络新闻专题时,应当给予版面清晰而生动的表达。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对于设置专题的导航系统, 具有清晰而条理的逻辑思维,追求真善美、新闻客观规律以及事件发展动向的理念,以及强烈的新闻敏感思维。举例来讲,运用制作好的导航图,丰富了页面的可看性、逻辑性,也能更好的引领受众,传递新闻网站的信息要旨。

其次,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比如评论,通过客观评论,我们对事件的跟进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剖析,值得思考的是,很多评论群中的网友评论只限于“网友”本身的互动交流,只是单一地借助了新闻媒体所提供的狭隘的意见表达平台,而在交流上给予的关注更少。忽视了最终对于新闻事件的反馈。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被淹没在编辑的梳理和后来居上的评论。削弱了网民提供的反馈 意见的有效性。这其实要求编辑的组织以及时反馈和回应,从而形成传媒和受众的有效互动

再次,增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学习传统媒介的深度报道经验。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权威性,尤其做到了新闻观点和立场的不偏不倚、公正中立。网络深度报道基于以上考虑,要更多的与传统媒体互动,利用传播空间的延展性,更多地嫁接传统媒体的内容。将传统媒体的优势转化为新媒体的声音与力度,这样,有利于将自身所持有的观点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解答达成一致,在避免观点偏激的同时尽可能拓展的新闻视角。具体操作在于:将纸质媒体关于某个新闻报道的网络版或将广播电视关于这条新闻的音频和视频用超级链接安排在页面上。可操作性很强,一方面是对新媒体信息整合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效掩盖了新媒体因时效性过强而导致深度客观不足的弊病。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网络媒体在社会生活与新闻报道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一环,它尚且需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在追求技术优势的同时而不忘对于内容深度性的探索与改进,也从更加人文的角度来重视受众对新闻产品的深层次需求。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我们企盼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 闻媒体觉悟的进一步提升,网络深度报道这种对新闻内容深度加工的报道模式,必将成为网络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砝码。

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转型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 出版 数字出版 转型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59-05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Listed Company in News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Liu Yanhong

(Changjiang Publishing & Media Co.,Ltd, Wuhan, 43007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intensive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policies that in fav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media and publishing industry,the leaping development for media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era is finally coming.At the same time,facing with the impact of digital publishing,new media, new techniqu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a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becomes extremely urgent.The article takes the press and publication companies as examples, analyz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paths and diversified investment ways, summariz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y possess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n view of the cases we chosen, it becomes clear that public companies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capital market, getting access to the digital publishing , online education, film and media, Internet and other fields by means of investment, merger, reorganization and so on. The core logic mainly contains realizing the digitization of paper-based content and all media transmission on the basis of enhancing and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advantages, meanwhile searching for diversified management which bonded with content and capital.

[Key words]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Transformation Diversification

在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业务和纸质媒体业务不断受到冲击。同时,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传统的新闻出版公司纷纷开始转型。

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和浙报传媒作为国内行业内领先的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近年来借助资本市场,通过一系列投资、并购、重组等资本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业务,同时进军影视、游戏、广告、在线教育等产业,在“全媒体、多元化”的转型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以上述公司的转型之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在转型过程中的主要模式,并给出建议。

1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1.1 传统新闻出版业增长乏力

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已经步过快速成长阶段进入成熟期,整体运营状态平稳[1]。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图书出版稳步增长,但品种增速大幅回落,报纸期刊总印数等指标则出现明显下滑。传统新闻出版业增长面临瓶颈。

1.2 数字出版增长势头迅猛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和云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渠道日益多元化。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实现人们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由此推动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率不断提高。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已超过半数,达到50.1%。

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习惯以及信息传播介质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国民数字阅读率的不断提高,出版数字化已成为传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行业营业收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图3 2009—2013年国民数字阅读率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 国内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转型路径分析

2.1 凤凰传媒的转型路径分析

凤凰传媒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江苏省内最大的图书出版发行集团,兼具生产和渠道优势。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公布的排名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体经济规模排名第一。

图4 2009—2013年数字出版行业营业收入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凤凰传媒的转型路径可以总结为“以内容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采取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多元化转型”,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投入,建立云建设中心和数据库,将纸质内容数字化;另一方面依托自身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进入游戏、影视等领域。

表1 凤凰传媒多元化布局

2.2 中南传媒的转型路径分析

中南传媒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图书出版发行集团,规模和综合实力仅次于凤凰传媒。

中南传媒通过产融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全媒体布局实现业务转型。中南传媒成立了专门的财务公司,为整合创意资源、经营文化资产两大方向提供金融服务;通过运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实现公司由做单一媒介产品到建多介质内容平台的转变,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挖掘目标消费群体大数据背后的用户需求,从而打造全媒介的文化生态圈,实现全媒体布局。

表2 中南传媒多元化布局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2.3 浙报传媒的转型路径分析

浙报传媒是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公司运营的《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在线、《浙商》杂志、《美术报》、《浙江老年报》等均属于区域、行业强势媒体或处于独家垄断地位,拥有超过600万读者和2000万网络平台活跃用户,媒体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浙报传媒通过收购边锋集团和上海浩方,实现由报纸读者向多元用户转变,由大众化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变,由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综合文化服务商转变。同时,以加快大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为核心,加快互联网用户平台的集聚和发展,推动互动娱乐平台竞技化、媒体化、社区化转型,构建新闻传媒、互动娱乐、影视和文化产业投资“3+1平台”大传媒格局。

表3 浙报传媒多元化布局

续表3 浙报传媒多元化布局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3 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转型的建议和思考

3.1 增强传统领域优势

传统的一般图书种类繁多,属于非必需品,消费者的购买有较大的随意性;专业类图书属于必需品,专业人士为主要购买群体,市场规模有限;教育类图书以教材教辅为主,属于必需品,购买对象为所有在校学生,数量庞大,受益于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材教辅为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的利润贡献了半壁江山。《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市面上发行量较大的产品中,有近半数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类和教辅类的书报刊。

教辅教材作为传统图书出版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也面临着数字化的冲击。从凤凰传媒和中南传媒的转型案例来看,两个公司均对教育市场非常重视,通过开发一系列数字教辅产品,巩固和保持公司在教辅领域的优势地位。目前上述公司均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数字教材、教师资源、数字化和网络教育、测试测评的一体化系统。

3.2 纸媒数字化是转型必由之路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目前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互联网用户和普及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居民接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和频率迅速提升。数字阅读在信息获取便利程度、检索难易程度和费用、阅读便利性等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对碎片化时间的管理要求,居民阅读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期刊、报纸等短阅读属性出版物的阅读率均逐年下降,数字媒介阅读率明显上升。

作为拥有丰富内容资源的新闻出版企业,势必需要通过将纸质内容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数字资源数据库,在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产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立体化,包括电子书、视频、音频等方式,并最终通过实体书店、电子阅读终端、互联网终端、手机等渠道与阅读者见面。数字化以后的内容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广阔的覆盖面和丰富的产品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真正实现内容的一次制作,多元发布。这对拥有内容资源的出版企业来说,是转型的必由之路。

凤凰传媒和中南传媒均在数字化技术上进行了投入,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中心。凤凰传媒甚至建立了云计算中心,依托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公司在线教育平台的资源挖掘、游戏产业的云化支撑以及云印刷业务的碎片化聚合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原有业务的竞争力。

3.3 多元化需要结合自身优势

传统纸媒本身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纸媒应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商业地产等相关的衍生行业,实现经营的多元化[2]。

在多元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同时需要发掘现有业务的关联性,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入与公司现有业务存在协同效应或互补效应的衍生行业[3]。浙报传媒旗下的浙江在线、《钱江晚报》利用线上和线下优势,通过搭建技术平台,成功进入电子商务和O2O本地服务领域。中南传媒旗下《潇湘晨报》则以同样的方式开展本地O2O服务,将单一的报刊发行模式变成本土最强大的O2O销售平台,建立了全媒体综合传播平台。凤凰传媒则是利用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政府关系,获得城市中心地段位置,通过投资建设凤凰文化广场,引入休闲、商务、餐饮、零售等业态,成功进入文化地产领域。

3.4 选择适当的转型方式

在进入新的领域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时,企业进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4]。

并购是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最方便、最直接、所需时间最短的途径。凤凰传媒先后并购了游侠网、上海慕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凤凰传奇影业公司,迅速进入游戏和影视娱乐领域,并购美国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和JRS分销公司实现了海外扩张。浙报传媒同样通过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迅速搭建了“新闻+娱乐+社区化”发展架构。

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新业务领域,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时降低投资风险。中南传媒通过与华为合资成立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将自身的内容优势和策划能力与华为雄厚的技术实力充分结合,实现了公司数字化转型;同时与湖南教育电视台、日本角川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公司,进入了电视媒体、动漫、金融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通过自身发展进入新的领域,一般要求企业在原有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新领域与原来领域关联性较强。凤凰传媒旗下的江苏凤凰新华发行集团在取得品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南京馆藏图书展销会”进入展览服务业。中南传媒旗下的《潇湘晨报》和浙报传媒旗下的《钱江晚报》纷纷借助本地化优势,通过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成功进入了电子商务和本地O2O商业服务领域。

上述每种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企业在选择进入方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选择。对于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来延伸产业链或扩展产业布局;对于不熟悉或风险较大的领域,一般通过合资、财务投资来降低投资风险;而对于有较大优势的领域,则会采取自身投资。

3.5 注重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对各行业的固有商业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物联网、智能网等新技术使各类传播终端无所不在,文化与科技将深度融合发展,纸媒与屏媒等多种媒介将不断互动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出版传媒业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全新技术与介质,才能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实现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向新型传媒集团的转型[5]。

传媒业态创新的一条基本途径,是把传统媒体的原创内容与新媒体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品牌价值延伸到新媒体产业领域。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开发的一系列电子书、手机报、网络读物均属于业态创新。而浙报传媒成立浙江智慧网络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浙江网络医院”,则是产业融合的另一个代表。中南传媒、浙报传媒在依托本地优势的基础上,开展O2O社区服务,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表现。

注 释

[1]李远涛.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成长性分析[J]. 出版参考,2010(22)

[2]田丽丽. 出版集团多元化样本考察[N]. 中国图书商报,2010-05-31

[3]马勤.出版文化企业产业多元化经营研究:以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1)

[4]孙建军,王浩,等.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研究[J].江海学刊,2011(3)

[5]陶丹. 多元化战略下我国出版企业进入新领域的方式与启示[J].现代出版,2011(6)

异地新闻后期制作模式探讨 篇12

一编辑机模式

编辑机模式是贵州广播电视台最早使用的异地新闻后期制作方式。早期采用磁带记录时, 使用DVCPRO膝上编辑机进行线性编辑;采用P2摄像机后, 使用P2便携式编辑机, 通过编辑播放列表的方式, 进行类似于非线性编辑。编辑完成的成片, 通过微波、光纤或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

这种制作模式初步解决了异地新闻后期制作的问题, 但是存在许多弊端:修改困难, 编辑效率低;无法完成特技、字幕等工作;只能通过微波、光纤或卫星等传统方式进行传输, 限制较多, 使用成本高。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编辑机模式已经被淘汰, 在此不再作详细介绍。

二笔记本非编模式

随着前期拍摄记录的文件化, 以及笔记本电脑功能的不断提升, 出现了笔记本非编。以贵州广播电视台使用的大洋高清移动非编D3-EDIT 1200为例, 基于笔记本图形工作站平台, 配备专业编辑软件, 支持DVCPRO50、MPEG2I帧50M、MPEG-2 I帧100M等视频格式, 可实现2层100M或4层50M视频实时编辑;支持实时二维、三维特技, 以及实时字幕制作;通过内置或外置驱动器, 支持P2、蓝光素材的直接上载导入编辑, 以及编辑完成后的成片回写;编辑完成的成片, 卫星或互联网的方式传回台内。拓扑图如图1。

前期拍摄完成后, 通过内置或外置驱动器, 将P2、蓝光素材直接上载导入编辑;素材共享采用“导出”、“导入”拷贝素材文件方式;完成剪辑、特技、字幕等加工后制作为成片;审核通过后剪辑好的成片, 通过笔记本非编打包为50M或100M高码文件, 回写至P2或蓝光, 使用录像机播放, 通过微波、光纤或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在不具备卫星等传统传输方式的情况下, 可以将成片打包成MPEG-2或MPEG-4格式文件 (码率在10M~20M之间, 视频质量损失可接受) , 使用FTP、QQ等方式, 通过互联网回传台内。

笔记本非编制作模式灵活、便捷, 体积小、重量轻, 特别适合记者单兵作战;除了不能实现素材直接共享以外, 基本编辑功能与编辑质量与台内制作无区别;全程文件化, 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节目传输, 摆脱了传统传输方式的限制, 适应面更广。这一工作模式特别适合记者独立外出工作的小型报道节目, 不需技术人员跟随。

三笔记本非编加台式非编模式

由于笔记本非编的性能限制, 不能进行多层复杂编辑工作;同时, 笔记本非编一般不具备传统的视音频接口, 不能采集、输出视音频信号。当节目制作有以上需求时, 我们可以采用笔记本非编加台式非编模式。与笔记本非编模式相比, 本模式增加了一台台式机工作站非编。台式工作站非编与笔记本非编所使用非编软件版本一样, 可互相兼容素材及故事板;同时台式工作站非编计算机配置较高, 可完成复杂编辑;具备视音频输入输出接口, 兼容传统视音频设备。拓扑图如图2。

采用这一模式, 大部分节目的剪辑工作仍由笔记本非编完成, 然后通过EDL表拷贝的方式 (包括故事板及相应的素材) 转入台式工作站非编;台式工作站非编完成最终审片 (可外接监视器) 、修改、打包输出;台式工作站非编还负责最后的综合报道复杂制作 (已经通过EDL表拷贝的方式将有效素材导入) , 以及与中央台交换素材 (DVCPRO磁带) 的导入导出。

审核通过后剪辑好的成片, 主要通过打包回写高码文件至P2或蓝光, 通过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作为备份方式, 也可将成片打包成MPEG-2或MPEG-4格式文件, 通过互联网回传台内。

笔记本非编加台式非编模式比较适合几名记者联合报道、有一定素材共享需求和复杂制作需求、领导现场审片的中型节目, 如“贵州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学习考察活动”。

四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模式

随着新闻报道形式的变化, 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等大型新闻报道节目提出了更多需求:前方演播室录制、每日专题制作、多人协同制作、全面综合报道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提供与台内制作相似的技术支持, 如素材集中存储全面共享、高安全冗余设计、全面的复杂编辑功能等等。但是, 在异地建设一个传统的新闻制作网从时间、难度、成本等各方面都是不可接受的, 为此, 我们建设了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系统拓扑图如图3。

系统核心为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 通过最新的虚拟化技术, 在一台2U的服务器上高度集成了存储、核心服务器和功能服务器等硬件功能, 部署了多种后台应用服务;制作核心引擎提供24TB的物理存储, 采用NAS存储结构, 具备200MB读带宽, 支持8~10台高清站点的制作。利用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 配合交换机、便携式非编工作站、笔记本非编即可完成小型制作系统的部署。

系统采用了大洋D3-EDIT GO便携非编工作站, 其特点是高品质与便携性的完美结合:基于Red Bridge III-Sigma板卡和专业PCI-E显卡进行特技加速, 配合POSTPACK专业版后期制作软件套装, 支持各类高标清格式, 具备台式机工作站非编精编站点的所有功能和各类接口;同时, D3-EDIT GO采用便携型一体化主机 (集成了全高清显示器) , 整机仅重7kg, 体积约40cm×30cm×20cm, 更为轻巧便携。凭借强大的功能、轻巧便携的特性, D3-EDIT GO很好地满足了记者、编辑对高性能移动非编的应用需求。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可以在台内调试完毕, 到使用现场只需按图连线即可使用。使用方式与在台内制作一致, 素材完全共享, 可以完成复杂编辑, 提高了记者编辑剪辑效率和质量;在便携非编工作站上完成最终审片后 (可外接监视器) , 主要通过打包回写高码文件至P2或蓝光, 通过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作为备份方式, 也可将成片打包成MPEG-2或MPEG-4格式文件, 通过互联网回传台内。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可以采用主备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 系统数据库采用EMC Auto Start集群方式实时备份, 素材采用单读双写方式实现备份, 同时对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实行双路冗余供电, 确保了系统的高安全性。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模式比较适合多名记者联合报道、多人协同制作、有素材全面共享需求和复杂制作需求、领导现场审片的大型综合报道节目, 参与报道人数多, 时间跨度大, 如“全国两会前方报道”。该模式需技术人员提供现场支持。

在没有外出制作任务时,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中的便携非编工作站可接入台内新闻制作网使用;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则作为最小备份系统, 实现对新闻制作网的系统备份, 完整备份当天播出节目的素材、文稿、故事板文件以及数据库信息;在极端情况下新闻制作网完全瘫痪时, 可以接替完成当天新闻节目的制作, 进一步保证节目安全性。这种方式也有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避免闲置浪费。

五远程连网编辑模式

随着通信骨干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租用电信SDH专线, 将异地制作站点与台内新闻制作网联接, 从而形成远程连网编辑模式。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专线, 是为适应高速网络建设需求而推出的高端数字电路组网产品, 适用于高速率、信息量大、实时性强的业务传送, 满足客户在两个办公节点之间以及总部和各分支节点之间组织数据专用通信网络的需求。

利用155M SDH专线, 可以将异地制作站点与台内新闻制作网远程连接。从逻辑上看, 可以理解为异地制作站点是台内新闻制作网制作站点的异地延伸, 功能与台内制作站点无任何区别。由于专线带宽的限制, 我们将异地制作站点连接在NAS服务器上, 采用异地高码上载、代理码流编辑的工作方式。如果专线带宽允许, 也可以采用FC/以太双网模式, 将异地制作站点与台内新闻制作网连接, 实现异地高码上载、高码编辑。

采用远程连网编辑模式, 前方采访记者通过异地制作站点将节目素材进行高码 (50M~100M) 上载, 同时生成代理码流 (1.5M) 。通过NAS服务器, 高低码素材文件均进入台内制作网核心存储, 实现前后方素材共享。前方记者采用代理码流进行节目剪辑, 以降低专线带宽压力;后方编辑使用高码文件完成节目复杂制作、下载送播等工作;无需使用卫星等方式进行成片回传。

远程连网编辑模式使前后方节目制作完全融为一体, 前方只需完成新闻采集和粗编工作, 其他复杂编辑、配音、审片、送播、专题综述制作等工作都可以在台内完成。该模式需要租用电信运营商SDH专线, 因此场地限制较多, 成本较高。适合长期连续制作、前后方联系紧密、制作场地固定的节目, 如“北京节目制作基地”。该模式需技术人员提供现场支持。

六各种模式的比较

以上几种异地新闻后期制作模式各有特点, 比较见表1。

七结束语

本文就近几年采用的异地新闻制作模式做了初步的介绍与探讨。以上几种模式各具特点, 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用合适的制作模式, 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节约制作成本。

上一篇:JSP数据库访问技术论文下一篇:生活可以更精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