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新闻传播(精选11篇)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1
摘要: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应用性是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 为此, 要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 强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强化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严把毕业论文关等。要强化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细化职业道德规范, 有些上升为纪律, 使道德制度化。要基础理论与人文素养并重, 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关键词:专业硕士,新闻传播,媒体,实验室,案例教学,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道德制度化
我国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以来, 仅仅走过了4年的路程, 各个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院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根据国家的用人需要, 专业硕士是一个较大的“缺口”, 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素质高、懂专业、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新闻传播类专业更是如此, 传媒大量需要的是不经过见习或经过短暂的见习就能“顶岗”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如何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 其培养的特点是什么?这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应用性是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
与研究型的硕士相比, 专业硕士更强调应用性。研究型的硕士重在认识世界、探究规律, 即格物致知;专业硕士重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即知行合一。因而, 应用性是专业硕士最根本的特点, 围绕着这一特点, 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
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 基本都是校内老师授课, 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 虽个别课程由校外导师来上, 但授课内容和方式大多也是以理论研讨为主, 重点放在学术创新上, 与校内老师的授课大同小异, 只是增加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素材而已。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 (实践型导师不仅仅是校外指导, 也要承担授课教师的职责) , 其主要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重点不是讲理论, 而是讲实践, 讲操作, 讲应用。如“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电视节目的选题”、“图书的选题与策划”、“图书的装帧设计”、“广告的设计与制作”, 等等。实践型导师授课增加了时代感, 针对性强, 学生学到的技能是与社会媒体同步的, 更会受学生欢迎。
2. 强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对于研究型硕士的培养, 教师也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 但不是硬性要求, 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 即使与研究型硕士名称相同的课程,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即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不是简单介绍案例, 重点要放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上。项目教学是说, 把老师的应用性项目拿到课堂上来讲解, 或是分给学生一部分课题, 让学生完成。在理论教学中植入了这两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问题, 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 这就符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3. 强化实验室建设。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对实验室具有较高的要求, 实验室可以模拟、再现媒体的过程, 为教师的实验课提供基本的平台和硬件支持, 为学生实验、实习、操作提供基础条件。实验室至少要有演播厅、摄影实验室、影视编辑实验室、图书报纸杂志编辑实验室、印刷实验室等, 这些基本实验室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在设备的性能和参数上要与社会媒体同步, 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媒体的互动。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为培养研究型的硕士, 各学校都建立了一些对口的实习基地, 这些实习基地有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出于各种原因 (学生实习是学生和实习单位双向选择) , 仅仅是“挂牌”而已, 学生并未去单位实习或者很少有学生去单位实习, 实习基地形同虚设。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要主动与实习基地联系, 签了协议“挂了牌”就要落实到学生, 要确保每一个专业硕士都有对口的实习单位、对口的工作岗位。如能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岗位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严把毕业论文关。
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选题上要限制在应用性的选题上, 论证要充分, 要能解决某一项工作的实际问题。要求理论分析准确、到位, 实践对策有效、合理。这就要求由“双导师”来审阅论文, 一位理论型的导师把握理论与学术, 一位实践型的导师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导师都通过了才能进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答辩评委会的组成上, 也要有一半以上媒体业界实际部门的专家, 确保专业硕士达到“应用性”的要求。
二、强化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基本的素质和修养, 职业道德是职业内共同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专业硕士的职业性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具有传媒业界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 而目前传媒业界的情况是, 受各种利益的驱动,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 (变相有偿新闻) 经常出现, 媒体权利寻租较为普遍, 尤其媒体的媚俗之风随处可见, 俯首即拾。要培养正直的有职业良知的传媒人,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重要一环, 同时, 要细化职业道德规范, 有些上升为纪律, 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1. 增加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全日制专业硕士由于是从本科毕业生中直接考入的, 缺少工作经验, 其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养成依赖于相关知识的积累。学校一方面要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另一方面要增加此方面的案例教学, 通过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信息的强化, 使专业硕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基础。
2. 细化职业道德规范, 有些上升为纪律, 使道德制度化。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良知来发挥作用的, 当利益驱动大于人的尊严和良知时, 有些人就会铤而走险, 这时道德的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条件下如何增加道德成本, 使道德也成为一种敬畏的筹码,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些职业道德上升为纪律, 使道德制度化。我国虽然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2009年11月修订) , 各个具体行业如广播电视、广告、图书、报刊、杂志等部门也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规定, 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1997年9月) 、《广告管理条例》 (1987年10月) 、《出版管理条例》 (2001年12月) 等, 但总体说来规定较为原则, 属于“号召”性的多, 涉及处罚的相对较少, 即使有处罚也是针对较为“宏观”的大问题, 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章罚则, 专章讲到处罚问题, 但都是一些大的原则性的问题, 至于工作人员的具体违规、违反道德的行为, 一般都没有涉及, 或涉及很少, 因而对一般从业者不具有“威慑性” (只对领导具有责任性、威慑性) 。如果把道德规范细化, 其中一部分上升为纪律, 对从业者的具体行为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违反纪律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样从业者守道德不仅仅是一个心理的自觉, 更带有一种强制性、强迫性, 一种敬畏感, 使道德的成本大大增加。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上升为纪律, 哪些在纪律之内, 哪些在纪律之外, 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来定, 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纪律条例, 把一部分道德通过制度固定下来, 这无论对于加强道德建设还是对于减少传媒领域里腐败现象的发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基础理论与人文素养并重
专业硕士强调应用性, 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又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离开了这些, 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基础理论是说理论课要学精、学透, 强调人文素养是针对传媒业界的行业特点, 其涉及学科的庞杂性而言的。读者、观众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专业常识的错误, 使媒体的形象大为受损, 究其原因在于记者、编辑知识面窄, 人文素养积淀不够。改变这种状况要从本科生、研究生抓起, 专业硕士的培养就是关键的一环。
研究型的硕士生培养所开设的课程一般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专业硕士的培养同样可以沿用这三个模块, 但课程要作较大调整———去掉一些不适合专业硕士的理论课, 保留的理论课要减少学时, 讲重点, 讲精华, 增加交叉学科和实验课程, 同时增加文史哲和科普的相关课程, 文史哲和科普的相关课程可以放在选修课中, 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鼓励学生多选选修课,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选修课程, 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在学分既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奖励学生超出规定学分多选的选修课, 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 相关高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 愿笔者的探索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当前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 .
[2]李文芳.基于项目管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0.
[3]党东耀.论新闻传播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J].科技信息, 2010, (23) .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2
申请职位:
基本信息:
性 别:**
籍 贯:**
出生日期:**
政治面貌:党员
电子邮件:**
手机号码:**
固定电话:**
通信地址:**
教育信息: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学校:暨南大学
专 业:新闻与传播
主修课程:大众传播学、艺术概论、文艺美学、广告学概论、电脑广告设计、网络广告、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事业、传媒经营管理
其他信息:
技能:英语等级:CET4 英语分数:468
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软件
自我评价:写作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反应灵敏、细心勤奋、有责任心。善于沟通,能悉心听取意见。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3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数量越来越多,而国家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量却有限,进而导致新闻传播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无疑给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非985、211或者是专业的传媒方向的学校来说,就业的难度更是加大了很多。再加上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以及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由此可见,探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的方法以及模式势在必行。
二、传统教学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二是应试教育,缺乏实践教育。
(一)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大都采用一书、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且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如在讲解新闻写作方面的课程时,教师会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2.教师为学生讲解新教学内容;3.教师为学生布置练习习题;4.教师为学生讲解习题内容;5.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大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且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进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本身新闻写作相关的课程就属于比较枯燥的课程,倘若教师一直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学生会逐渐失去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质量。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不做任何的延伸,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效果比较差。
(二)应试教育,缺乏一定的实践教育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教师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认为成绩好就是学生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一定的实践教育,进而导致学生的理论成绩都比较好,但是实践能力却比较差。我们都知道,对于新闻传播类的学生来说,若不是单纯的从事编辑方面的工作,很少有学生只需要用到理论知识就可以,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结合。尤其是在21 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如此激励,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以及需求,社会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人才。尤其是对于新闻行业来说。你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一方面,现场发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想办法加强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实践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以及策略
为了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提升,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本身拥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一些视频或者是一些实时新闻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如,如今最火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个素材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该电视台对于该节目的宣传手段以及宣传技术进行学习,并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营销以及如何进行节目的选出和播报。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微博或者是微信等常用的手机软件了解时事和新闻,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新闻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最重要的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学习活动,且采用这样一种既 贴近于生活,又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于新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不可以只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加强一定的实践教育,进而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会什么叫学有所用。其实,对于新闻行业的学习来说,最优秀的学习者不是具有多美丰富的理论基础,而是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我们都知道,世界第一所新闻学校就是密苏里大学,在密苏里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必须是有一定的媒体工作经历的,只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学。而我国很多新闻专业的教师本身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校外的资源来补充校内资源的缺失。例如,教师可以请一些校外比较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来学校进行宣讲,为学生讲解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次,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参加一些新闻传播类相关的比赛或者是节目,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新闻写作或者是新闻播报类的校内竞赛,利用这些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进而培养出更多、更满足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童兵.中国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发展三十年理论回顾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
[2]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4
关键词:实习基地,现状,新闻
实践性教学是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实践性教学绝大部分时间是以学生实习为主, 因此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件大事, 应当格外重视。我校是新办这个专业的学校, 对此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不够, 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缺乏深度和广度, 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处于凌乱状态。所以, 改革我校新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思维模式, 很有必要。那么, 如何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规范化的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是我新闻传播学院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实习基地普遍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校内的实习基地主要由校报、校刊、校广播台、学校网站等组成, 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由各级专业新闻媒体、网站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构成。这些实习基地对实习生培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规范化不强等问题。
首先我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1.学校存在着对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对学生实习时间的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部分学生, 实行“分散式”实习方法——学校不集体带队实习, 让学生回生源所在地或通过个人途径自行联系实习[1]。建有实习基地的地方, 却流于形式, 没有完善的实习鉴定制度, 往往是一张实习鉴定表了事, 另外, 学生实习时间设置有待改善,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时间过度集中, 接收媒体不堪重负, 而且周期较短, 实习生往往刚进入角色, 实习就已结束。
2.多数新闻媒体不把接待实习生的任务确定为常规工作, 重视程度不够, 且实习人数不断增多, 办公设备紧张, 实习生易“惹事”等, 很少有媒体主动招聘实习生, “实习单位难找”已成为众多新闻学子普遍遇到的难题。
3.我们的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互利互惠机制, 无法更好调动媒体的积极性[2]。现行新闻实习基地建设体制并没有使接收媒体完全受益, 因此大多新闻媒体对实习基地建设兴趣不高, 尤其是非名校的新闻实习基地建设往往是靠学校领导、教师和媒体人员的私人关系来进行的, 日积月累逐渐变成双方的一种负担。
另外还存在着实习生的思想准备不足的情况。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大多对记者的形象仅仅停留在“锄强扶弱”、“为民伸冤”的光辉层面上, 认为记者所到之处必然受人尊敬、欢迎, 没看到记者行业的艰辛与不易, 进入新闻单位实习才发现现实距离与设想太远, 再加上实习生通常被指派做一些“鸡毛蒜皮”的新闻, 还要负责端茶倒水、擦桌抹椅等琐碎事务, 采访对象对实习生也不像记者那么热情, 使之很快陷入“心灰意冷”的状况。
面对实习基地建设出现的以上问题, 我们经过多年认真的考察与实践, 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实习基地管理机制。
第一, 更新基地建设的理念。
许多大学对实习基地的建设, 采用由学校联系, 然后派遣学生到单位实习的方法。实习基地一般也相对固定。我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新闻专业, 而新闻媒体的增长量, 远不能适应和容纳这么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因此, 有必要对新闻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 新闻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复合的系统, 而不是单一、固定的模式。
第二, 建立规范化的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制度
1、学校要与新闻媒体签订长期合作的实习合同并挂牌运行, 合同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 双方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此外, 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制度, 对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规范。学校除了自己要投入实习基地建设基金外, 还要多方筹措资金, 充分调动学校、媒体、学生的积极性, 努力争取社会资助, 从而保证实习基地能够正常运转。此外, 要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估体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 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手段。每次实习结束都要对学校、媒体、实习生各层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以资后鉴, 不断改善;其次, 媒体则应制定实习生管理规范, 包括必要的发稿制度, 外采花费报销制度等, 在保证媒体作品质量的前提下, 适当地给予实习生新闻作品以倾斜, 以鼓励实习生的积极性。
2、学校要与媒体之间建立互利互惠机制
现代化社会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合作只有达到“双赢”, 才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4]。在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学校和媒体应该通过一定的形式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可以承担媒体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的任务, 可以定期的免费接收新闻媒体一定的数量记者、编辑等进修,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申报教科研项目时宜积极邀请实习基地的记者、编辑参加, 共同参与课题研究, 还可以委派教授定期到媒体去作学术报告和形势报告;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编辑担任新闻传播专业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授课, 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学校还可与媒体实行设备、图书等优势资源共享, 免费向实习基地的记者、编辑开放新闻实验室、校图书馆等。
综上所述, 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涉及到社会、学校、媒体、学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各个方面协调运作, 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为学校建立起规范合理的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并可以顺利、切实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陈欢, 陈春生.高校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 2008, (02)
[2]卢胜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03)
[3]马新起.高教改革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04)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5
【关键词】报纸 新闻细节 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报纸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已经受到影响,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报纸传媒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争夺更多读者。在报纸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真实的新闻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虚构的新闻则会削弱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报纸竞争力,就要在新闻细节描写中下工夫,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通常是指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好的细节描写可以揭示新闻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媒体的意图,提高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从而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的正面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介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要选取事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真实反映新闻全貌,准确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另外,还要选择受众熟悉的细节,越是熟悉的细节描写越能让人亲切,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细节描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纸要在细节描写上精益求精,努力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
2.新闻细节描写能强化报道主题,揭示新闻内涵
新闻的细节描写要忠实于新闻报道,不能孤立,要紧密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细节描写要对新闻的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优秀的新闻细节不但可以强化新闻传播者的主要想法和新闻主题,还可以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
3.新闻细节描写可以表达媒体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是让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就要真实、准确。优秀的作品要反映出新闻传播者的态度,细节描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代表了新闻媒介的态度,也代表了记者的情感。好的细节描写以文字中蕴涵的感情吸引读者。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
作为党报从业者,新闻的可信度一直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第一要点。而在确保新闻可信度的前提下,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深度加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真正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乃至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例如,2015年10月12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头题《阿里河的浪花——来自鄂伦春旗“十个全覆盖”攻坚战建设现场的报道》,本文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5个故事将“十个全覆盖”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串联起来,这5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他们有的为了百姓舍下小家顾大家,有的为了工程进度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所有这一切,都从细微之处来描写,让人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似与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熟知一般,毫无陌生之感。本文一经刊出,社会反响非常之好。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采访一开始就注意细节,并把这些主人公的“小事”付诸笔端,怎能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篇感人的好作品呢!
二、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指的是虚假的消息造成信息失实,违背了传播的最基本原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效果。如爆红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先看病后付费”“乞丐获700万拆迁款”等事件,后经记者查证,发现都是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以上失实报道,都是作者或编辑未从新闻的细节入手,没有真正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要素掌握好,从而导致错误或失实报道的出现。而细节描写运用不当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传播产生负面效果,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违背新闻规律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对社会危害极大,有的报纸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编织虚假新闻,这些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读者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影响读者对真实新闻的判断,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错误导向。一旦虚假新闻被揭露,会使整个读者群体对纸媒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因此,虚假的细节描写会严重影响报纸的传播效果。
2.会误导读者的不当新闻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的虚假新闻,会错误引导读者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读者受众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些报纸媒体对违反社会道德的细节进行了过于细致的描写,将一些应该删除过滤的信息进行了“曝光”,以此来增加报纸销量。这些报道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报纸媒体不仅仅是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报纸媒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报纸媒体要把好舆论关,传播更多的积极信息。③
3.隐私曝光
报纸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曝光可以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诸于众,从而侵害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报纸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来曝光一些明星的私生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这样的报道往往会有失偏颇,过度揭露明星隐私,过犹不及,引起明星反感,对他们造成烦恼。另外,过于细致的描写对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希望公布的,这样的报道一旦曝光,就会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新闻细节描写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
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运用新闻细节的基本原则。在新闻细节的描写中,必须要遵循这条原则,以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的销售量。相反,虚假的报道就会使受众反感,严重损害报纸的信誉,影响报刊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④
2.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需要
纸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报纸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新闻细节描写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符合主旋律的需要,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3.要充分体现媒介的意图和观点
报纸在进行细节描写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报道的题材选择细节,根据报道的需要选择细节。在细节描写中要通过描写体现出媒体的态度与写作意图,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传播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宏权.王方钊.浅 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 新闻知识,2011年第02期.
[3] 吕天生. 让细节为现代新闻添彩[J]. 新闻传播,2011(06)第77页.
[4] 桑永英. 细节,新闻写作中的点晴之笔[J]. 新闻采编,2010(04)第42-42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6
一、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学院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验教学一直处在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位置, 但由于文科专业本身的限制和经验不足,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手段及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 实验项目内容设计多为命题实验
在原有的实验内容设计上, 一直沿用理工科实验模式, 力求一种精确数据的测量和获取, 所以在实验项目设计上存在很多命题实验, 规定了学生操作实验仪器设备的步骤、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应用型实验设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导致学生的实验结果严重缺乏应用性实验应有的创造力, 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摄影实验中大多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实验步骤同一角度同一景别对模特进行拍摄, 得到相似的影像, 这种对实验结果精确性的要求与文科实验追求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2. 实验方法重步骤讲解, 轻原理探索
在原来的软件应用实验中, 实验方法一般都是采用教师操作步骤讲解, 同时学生依葫芦画瓢式地跟着操作。这种实验过程基本没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实验结果的过程, 而是直接牵着学生得到结果。长期在这种牵着鼻子走的实验方法教授下,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被磨灭, 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过程局限于课内, 限制了文科实验项目的设计性
文科实验项目不同于理工科实验项目最大的地方在于实验项目更具有设计性、创新性特点, 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来进行, 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设计理念所需时间也会不同。教师如果在固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统一完成某个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创作思路, 实验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4. 实验考核太单一, 缺综合考核标准
原来的实验考核沿用理工科实验报告式考核, 在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上交实验报告, 上面记载详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等, 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给出成绩。但是,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新闻传播应用型实验项目并无统一的实验步骤, 也无客观的实验结论, 所以仅仅依赖实验报告给出学生成绩, 既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也会让学生形成应付了事的态度。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 实验项目内容改革
我们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作为贯穿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项目内容设定的原则之一。根据文科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文科学生思维的特点, 整合原有的实验项目, 将实验项目中验证性的项目能减的都减掉, 不能减掉的就进行内容调整, 不再规定实验步骤, 用实验要点来替代;不再设定实验结果, 用实验收获来替代。同时, 大大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数量, 所有项目不再局限于考核学生某一个知识点的应用, 更多的是训练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三性”实验项目中, 我们更侧重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要求每一个教师在实验课程中通过实例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 再设定一个项目内容范围, 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行设计。比如,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POP广告设计项目,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POP设计实例, 激发学生对POP广告的感知, 然后再设定一个产品在商场进行POP广告展示的情景, 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项目的设计了。通过这种实验项目内容的设计形式, 既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命题实验给学生造成的反感和枯燥乏味, 又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的应用性特点, 结合考虑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规律, 我们采用的实验教学方法有:
(1) 演示法。教师在实验讲解时结合实例进行, 不局限于操作步骤的分解而着重给学生传达设计理念和应用原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利用直观手段, 通过实例的展示激起学生对实验项目形式上的感知, 增加学生对项目的感性认识,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 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 引导法。这是在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之后, 利用学生力求认识、接触和掌握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引导他们通过主动思考、正确的行为活动, 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的教育方法。将学生自我要求、主观能动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核心。
(3) 任务法。任务驱动教学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实验项目内容, 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后, 将实验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 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 并且通过任务的完成达到让学生熟练实验内容和检查实验效果的目的。
3. 实验教学手段改革
为更好地适应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的应用型要求, 满足文科实验设计性、创新性突出的要求, 我们创造出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将原来指定学生课堂完成实验时间变为项目时间计划表, 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项目设计内容制定时间计划表, 在计划表内由学生自行控制实验项目进程, 这样就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创新思维构建和实施。另外, 我们也允许学生从原来封闭的实验环境走出去, 实验设备实行开放, 比如摄影、摄像实验项目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教室, 在室外自选环境进行创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将部分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与教师工作室的项目进行结合, 学生在教师工作室中完成项目实操的同时, 也将等同为实验项目的完成, 由工作室教师给予学生该项目的教学成绩。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室项目综合性、实操性强的特点, 又能保证实验项目设定的实用性, 学生在实施后能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启迪和实战经验。
4. 实验考核改革
鉴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项目要求的多样性, 有验证性的强的设备操作项目, 有设计性强的主观设计项目, 也有综合性和创新性强的创作项目, 我们采用了多种实验考核形式, 有一对一式的基本操作考核, 有设计性实验的作品考核, 有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综合考核等。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来判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 这种综合型的考核方式更加适应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项目应用性强的特点。
三、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新闻与传播工程实验室通过近三年的实验教学创新改革, 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更贴近专业特点, 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此实验教学模式下的系统训练, 能很好地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学生在各专业竞赛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专业考赛方面,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2011年的湖南省大学生DV大赛中取得了二等奖2项;在2013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了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8项, 获得湖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14项;在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共获得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活动中, 近三年来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实验室教师指导下, 共获得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
本文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通过对实验问题的发掘和实验模式的构建, 以及学生实验效果的考察, 表明上述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合理的、可行的。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性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摘要: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基于此, 通过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和实验考核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旨在探索一个更符合文科专业实验教学特点, 更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能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实验教学模式。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7
近年来, 传媒行业发展迅猛, 许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据统计, 全国已有639所本科院校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 在校本科生逾23万人。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创建时间短、课程设置滞后、专业师资缺乏, 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匮乏, 教学安排多按照常规的文学类专业路径培养, 教学偏重于理论, 缺乏实践环节。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显得尤为迫切。
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实验教学, 在学校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心完成。二是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在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学生社团中以活动的形式开展。三是专业实习, 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
在“互联网+”教育理念到来的时代, 教学思想与机制也发生了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二是从教师的课堂集体面对面教授为主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学习地转变。三是从教师传授指定教材的既定学科内容为主到学生主动开拓应用教师设计和一切可获取学习资源地转变。简言之, 就是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因为教育培训也好, 教与学也好, 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 要通过学生的学, 才能发生作用和效果。
二、做好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实习方法
(一) 认识专业实习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学科所属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 实践教学在培养合格新闻传播人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内容的专业实习, 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逐步成长为新闻人、传媒人的关键环节, 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由于专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四, 面临毕业、考研、出国和就业等多重选择, 实习往往成为走过场或完成任务。
大学生对专业实习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专业实习可以有所收获, 且获取实践经验, 但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太大, 缺乏专注精力。二是专业实习毕竟不同于在岗工作, 往往流于形式, 很难学到真实本领。三是专业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工作技巧, 了解未来职业情况, 对能力提升和就业指导都很有帮助。
那么, 专业实习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 专业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成长为新闻人、传媒人的关键环节。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 专业实习就是工作的前奏。专业实习选择在专业对口的岗位、单位, 可以对将来所从事行业及发展有深入了解, 以期指导就业。况且, 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十分看重, 对毕业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至关重要。当然, 专业实习的效果因人而异、因单位而异、因各种因素而异。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 参加专业实习, 首要是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全情投入。
(二) 做好专业实习的准备工作
在实习之前, 需要做好两件准备工作:
(1) 专业实习要以就业为导向, 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与实习岗位。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一般分三类:一是学生自己或者家长通过熟人介绍。二是高校安排学生。三是学生直接到实习单位联系。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创建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实际情况。2001年底, 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率先共建新闻学院, 打破学界和业界的固有藩篱, 加强新闻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贯通, 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新闻人才, 成功走出了一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闻人才培养“双赢”之路, 开启了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热潮, 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1998年起, 笔者在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进行本科阶段学习。2002年专业实习时, 在报社和江西电视台两个实习单位中选择了后者。通过专业见习, 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 而且对电视行业有了深入了解。基于此, 选择了与所学专业和就业更接近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2006年研究生毕业时, 顺利进入江西电视台工作, 走进了电视行业。
(2) 收集实习单位作品, 进行拉片。选择好的实习单位后, 大学生要想方设法地多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当然, 全方位了解实习单位情况会存在诸多限制条件, 但是应尽可能地广泛萃集相关信息。实习之前, 学生要对实习单位的节目进行拉片。拉片, 是学习影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反复观看, 然后将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等都记录下来, 进行总结, 深度解读节目。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进行了大量的拉片训练, 借此机会, 正好可以学以致用。2002年, 笔者到江西电视台《稻花香里》栏目实习之前, 收集了二十多期节目。通过反复拉片, 大到栏目的定位、风格, 小到镜头的应用、字幕的大小字体色彩, 都有详细了解, 这帮助笔者尽快融入实习岗位工作之中。
(三) 倾情投入做好专业实习工作
(1) 调整心态, 主动融入。专业实习开始后, 学生常常会面临无所适从的局面:一是指导老师很少管, 甚至不管。在媒体实习, 实习单位安排记者编辑担任指导老师, 但并没有相应的制度, 对指导老师进行约束和考核, 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劳动, 靠个人觉悟和奉献精神开展这项工作, 加上记者编辑因岗定人, 时间紧任务重, 经常无暇顾及实习生。二是实习生经常被分派一些纯粹打杂性质的工作, 或无事可干。面对这些被动局面, 实习生必须调整心态、主动融入。首先, 要学会融入队伍, 电视新闻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 讲究团队合作, 实习生要热情主动, 学会搭把手, 抢着从脏活累活干起。其次, 要认真做好分配的任务, 不管是跑腿打杂、倒水扫地等杂事, 还是扛三脚架、记同期声等辅助性工作, 都要高质量地完成, 给大家留个好印象。
(2) 全程参与, 仔细观摩。实习生在跟随指导老师时, 往往只是听从老师安排, 比较被动, 有的只是帮忙找资料, 有的只是去现场采访, 有的只是参与后期制作。这样一来, 只能完成整个链条上的一项, 没有全程参与, 无异于盲人摸象。一条新闻节目, 大家往往只关注到最后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 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要知道记者是怎么选题、准备材料、联系采访、现场采访、写稿、制作, 只有全程参与, 才能掌握一个记者思维过程和实现过程, 这才是跟指导老师学习的价值所在, 也是专业实习的意义所在。在全程参与的时候, 既要带眼睛和嘴, 更要带脑子和心, 也就是要认真看、深入问, 更要用脑子记、用心琢磨。一是要模仿老师, 通过专业实习, 学生至少要能模仿指导老师在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 为自己所用。二是模拟实战, 一次采访下来, 指导老师制作了一个稿件, 实习生也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制作一个稿件, 请指导老师点评, 或者和指导老师的稿件对比, 找出差距, 总结提高。
(四) 善于交际, 积累人脉
实习生觉得是到实习单位学习专业知识的, 往往容易忽略人脉的积累。但在新闻报道中, 人脉很重要, 也就是说, 即便专业知识差一点, 当你能在适当的时候采访到适当的人, 依然是成功的, 反过来就不行。因此, 实习应该利用一切机会, 如跟出去采访, 拿到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 在未来都是有效的资源;和更多的同行交朋友, 他们既能和你共享新闻资源, 还可以为你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和帮助。
三、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 还是专业实习中的观摩, 终归是“纸上”的内容, 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还是要实战。专业实习期间, 实习学生会获得很多上手实战的机会, 关键是能不能把握住, 只要第一次能顶上, 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实习学生一定要按实战的要求时刻准备着, 随时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为自己地成长赢得主动。
已经逝世的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陈虻是中国电视纪录片里程碑性的人物之一、中国电视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的缔造者之一。这么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刚到中央电视台的头三年, 在栏目组没有具体分工, 主要任务就是领肥皂、毛巾、拿报纸、干杂务, 谁在外面拍片子磁带不够了, 一个电话, 他就给人送几箱磁带, 谁在外采访钱不够了, 他就负责跑邮局寄钱, 用陈虻自己的话说:“当年我干的工作就叫‘打杂’”。然而,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陈虻时刻都在准备着, 即便打杂也不忘学艺。他说, 在趁卸三脚架的工夫, 也要瞅一眼取景器的构图, 晚上别人休息了, 偷偷拿着摄像机比划比划。正是这种准备, 当栏目领导临时抓差, 要他去专访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时, 他才抓住机会, 迎来发展。
笔者2002年在江西电视台《稻花香里》栏目实习, 一次临时的任务找不到摄像记者, 部门主任问:“你行不行?”笔者坚定地回答:“没问题。”正是有平时的积累和准备, 笔者才敢答应并顺利地完成任务, 不仅一直留下来实习, 还获得了稿费报酬, 为后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摘要:新闻传播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专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人才质量和就业水平起关键作用, 学界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从高校与教师关系的角度出发。随着教育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本文将结合电视新闻实践, 从学生角度出发, 探讨如何做好专业实习。
关键词:新闻传播,电视新闻,专业实习
参考文献
[1]王彦锐.关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新闻知识, 2011 (6) .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8
一、现状分析
受现今数字技术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媒体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媒体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化的格局,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媒介融合。实践表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各大高校的办学原则。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改革中的重点问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必须尽快适应转型要求,各高校也必须尽快确立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1.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首先,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发展,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外,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更多的新型技能,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高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其次,现今高校办学大部分都没有体现出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特色。新闻传播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层次,不同的情况,学生的需求不同。我们必须尽快规划培养模式,体现出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最后,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各高校必须尽快改变现有的教育局面,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以社会的需求和定位为核心,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合理规划教学计划的拟定,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最好实现理论创新,开辟新的发展模式。
2.改革情况分析。实践表明,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和整合率都得到显著地提高。媒介融合推动着媒体自身的发展变革。现今的改革重点,更多的是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真正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不是只具有单一能力的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全方位人才。高校还更加注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有较强分析能力和知识信息整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内,我们越来越提倡逐步拓宽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范围。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我们要调整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学生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知道,媒介融合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信息的整合传播,在强调实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不要走极端化路线,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避免因人才过分技术化导致信息传播效果下降。
二、评析
理论结合实践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改革和人才建设的重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成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更加细化新闻传播专业的分类,重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定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合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升级优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使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在改革中,应该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突破自身的专业局限,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多种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习中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积累经验。各高校更应该创新发展模式,紧跟国家的战略政策,加强与各大企业或研究所的合作交流,促进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在使课程体系更加优化的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各高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建立并完善反馈制度,促进多种合作方式的实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比较宽厚的,但是总体而言专业特色并不突出,改革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践创新是其中的关键点,我们更应该把握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建立更加合理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们只能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媒介融合的视角下,创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本文的分析,要相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改革,改变不合理的现状,一定要强调实践,契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加强交流和反馈,共同寻找最优化的变革之路。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下媒介的融合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这种变化不仅对新闻界,更对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优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如何改革原有的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工作者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闻传播专业的现状和改革情况,以媒介融合视角来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9
一、现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国内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目前, 国内的20多个体育新闻专业点除个别院校外只有一个专业, 且大多采用大而全的课程编排, 一般以设置课程模块来细分课程。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采取“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 其四个课程模块为新闻传媒、体育新闻传媒、文学、体育。
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修订教学计划时, 在限制性选修课中设计了5个包括媒介管理、平面媒体、体育理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在内的拉通排课课程模块, 每个模块8学分, 要求学生至少要选其中两个模块, 其余可零选。
武汉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夯实基础、突出体育特色、注重实践, 面向全媒体”, 但是其课程体系却是在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整合。纵观各个开设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 他们基本上大同小异。
2、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20世纪末期, 绝大多数为体育院校开办。除上海体育学院最早 (1986年) 设立体育新闻专业外, 其他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都是2000年以后才陆续设立的。相对于体育教育、体育社会学等一些比较成熟的专业, 体育新闻专业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距社会对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各个学校的这些课程设计原则均是在整体教育目标下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但与其他一般新闻院校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 体育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数明显偏少、体育特色的突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说, 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大同小异, 一方面说明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已经达到一些基本共识,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各个学校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不断完善的空间。
二、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因素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既是主观观念下的产物, 又是客观条件要求的结果。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因素主要有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专业认识程度的高低等主观因素, 还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备的软件和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专业意识是否清楚、培养目标的明确与否, 以及对体育新闻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的明确程度
目前, 全国先后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的有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 其他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跟进, 相继开设了体育新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各高校在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一类是以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 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 认为体育新闻应淡化专业特性, 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类是以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为代表强调以特色立专业, 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 重视“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 尚不成熟, 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设置自然也存在着缺陷, 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体育新闻事业的需要。我们常常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指导实践, 如果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认识方面的问题, 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会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
2、客观因素:学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课程设置调整和改革, 不仅会受到主观意识因素的制约, 还往往会受到学校硬件、软件这两个客观因素的制约。首先, 从硬件条件方面来看, 学校的试验设备和器材条件往往会制约一些课程的开设,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部分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平面媒体排版编辑、播音主持等对实验室、语音室、编辑室的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 一般的实验室、语音室、编辑室的建设动辄几十万, 甚至几百万, 学校对这些硬件条件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这些课程的开设;而理论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硬件的要求则低得多, 最简单的只要有一间教室就足矣。
其次, 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和教材方面的制约, 这是很多学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在师资力量方面, 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中有媒介尤其是体育媒介实践经验的比例十分低, 从设立该专业的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的统计情况看, 师资队伍中有媒体工作经验者均达不到该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0% (1) 。一些急需媒介经验的教学课程难以开设, 即使开设也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 如播音主持、体育解说等此类体育新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 也是最需要实践经验背景的课程。由于我们国家各种教学培训本身就缺乏对这一方面的人才的培养, 而业界在本方面的人才由于工作性质及报酬的缘故很难到高校进行讲学, 更不用说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了。
师资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力量的相对短缺。如北京体育大学为了突出其特色而设定了五个模块, 学生可以从五个模块中选择两个进行学习。不可否认, 这种通过模块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实际能力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 并能扬长避短, 但是, 模块的设置会受到师资力量的制约, 也受到学生数量的限制。模块越多, 就意味着上课的老师的增加, 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分散程度加大, 如果学生数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那么, 这样过度分散上课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的增加, 同时也会导致由于开课人数的稀少而缺乏规模经济。目前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比例基本上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比例, 如果再这样细分是不现实的, 也是难以实施的。
另一方面, 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教材短缺也是制约课程设置与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体育新闻传播教材的短缺, 众多学校都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是真正要建设一批具有体育新闻传播特色的教材却并非易事, 我们缺乏一批既懂体育、又懂新闻传播还有媒介经验的专业人才, 所以, 目前现有的不多的体育新闻传播类教材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体育和新闻传播两张皮的现象, 很难真正体现出体育新闻传播有别于其他新闻传播的独特征。
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
基于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该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对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 笔者以为, 在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结合本校学生特色的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 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原则。作为体育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重点学院的学生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他们在对理论知识的接收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往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育学院的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接收方面比其他重点大学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他们却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 而体育新闻传播专业, 排除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部分, 真正在媒介进行实践的专业人才中,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 在课程设置和调整中, 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践情况, 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 并在教学中把理论课程更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2、结合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特色的原则
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和体育学的应用学科, 它可以说是最专业的分支新闻学, 承担着运动赛事、规则、明星与体育事务、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庞杂的应用体育学, 担负着通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技能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职能。因此, 基于体育新闻传播的体育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体育相关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3、合理有效地使用校内资源的原则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 不仅要考虑到本专业特色, 而且还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本校的现有资源。体育新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其涉及的学科面相当广泛, 既有经济学方面的, 如体育营销、体育经营等方面, 还涉及法学内容, 如体育暴力、兴奋剂、黑哨等等, 同时体育还与社会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学科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彰显出来。作为体育院校, 其本身就具有对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基础, 且在这一方面的师资力量也相对于综合性院校强, 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有可能也有必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本校的资源, 打造出既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又适合媒介体育新闻传播市场需求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
4、遵循体育新闻传播市场人才需求原则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 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2~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其中2007年比2006年净增82万, 增加了20%,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毕业生需求冷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角色转换慢, 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 通常优先考虑那些曾经有过工作经历或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而没有实践经历或实践能力差的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必须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成果表明, 美国目前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类专业的院校虽然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也很“重视宽厚的人文基础, 宽泛的知识结构, 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设置了很多史论类课程, 如媒介史、新闻事业史、20世纪摄影史、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 (2) 。据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的调查研究显示, 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排序依次为:动手能力、文史哲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能力、外语水平 (3) 。因此, 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程的调整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5、结合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世界各国新闻人才的教育培养来看,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大人才培养模式。但无论是以社会科学为依托, 以人文主义为目的, 重视实际业务能力和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 较好地将新闻课程与大众传播课程的美国模式, 还是英国侧重在职训练“学徒式”的报馆新闻训练, 或是日本主要靠传媒自身而非学校, 即传媒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职业训练模式, 总体来看, 国外体育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职业训练, 其课程设置重视对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全面培养, 体现的是通才式教育;在专业核心课上, 又特别重视新闻实践能力与新闻伦理的培养。
各个学校必须根据自己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来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如“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是当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4) , 即突出体育特色、培养新闻素养、跳出新闻局限、强化复合能力、注重学风建设。在此基础上,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媒介形态结合、体育与新闻结合等基本原则, 力求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电视媒体大规模地介入体育赛事报道以来, 体育新闻的专业性越来越明显,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体育记者与编辑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技巧、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这使得体育新闻的很多特殊问题非普通新闻学所能涵盖和解决。因此, 针对体育新闻的特质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以及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性训练变得越来越迫切。1985年, 美国依阿华州州立大学出版的《体育新闻学》标志着体育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闻学分支学科被国际新闻学界正式认同, 是体育新闻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了第一位, 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现象, 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样存在增强实践能力的问题。
在课程安排上, 通过教学改革,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课的比例, 适当增加技能实践课的比重。美国的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科学为依托, 以人文主义为目的, 重视实际业务能力和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 较好地将新闻课程与大众传播课程结合在一起, 其体育新闻的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课程非常充实, 社会科学与应用实务性课程学分比一般为1∶1。而我国经过对专业人士和本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 多数认为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的比重以6∶4为宜。尽管这一结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因素, 但仍然可以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一个参考的数据。
总之, 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 其目的是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信息传播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而如何根据本校具体情况, 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每个开设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篇10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 篇11
关键词:作业,三本,广电,中外新闻传播史
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中外新闻传播史》的课程,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 与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相比, 广电专业从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训等教育教学实践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其更强调艺术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因此,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广电专业的《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往往面临诸多难题。再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的学生从生源质量、学习状态等各方面都比一本或二本院校的学生要稍低一些。“在独立学院中, 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不得不学习或是为了获得文凭而学习,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1]
面对如此现实, 为独立学院广电专业的学生教授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中外新闻传播史》时, 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为独立学院广电专业学生讲授《中外新闻传播史》的过程中, 经过实践教学总结得出:回归作业模式, 量化和质化学生作业, 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一、回归作业模式的可行性
(一) 接受程度相对更高
基本上所有的独立院校的广电专业都选择在大一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中外新闻传播史》。以我校为例, 我校最新的培养计划中就将本课程列为大二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目前还没发现有哪所独立院校是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授课的。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一或者大二上学期讲授, 主要是因为对于任何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都是最为基本的课程之一。而这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作业, 显然并不陌生, 因为他们距离高中那个“作业不离身”的阶段并不遥远。相较之下高年级的同学, 由于已经习惯大学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这个时候老师高频率的作业显然会让他们难以适从, 叛逆和反抗的情绪陡增。
(二) 完成时间更为充裕
参考各个独立学院广电专业的培养计划, 对比得出, 大部分独立学院其广电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 主要接受的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安排在高年级修读。这种课程编排是完成可以理解的, 因为既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要为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有:《广电概论》《中外新闻传播史》。而公共课程诸如《英语》《政治》《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反而占到其学年课程的绝大部分。而公共课一般比较少布置作业, 有的公共课一整学年都没有作业。例如, 体育课, 本身就是以增强体质、放松身心为教学目标的。另一方面, 英语、政治和体育这些公共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从识字那会就开始与这些课程打交道。因此, 应付这些课程是游刃有余的, 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养成了一套自我学习方法, 能够非常有效地应付这些课程的学习。因此, 学生是有充分时间来完成本课程作业的。
(三) 客观条件更加充分
有学者专门就近几年排名前十的独立学院图书馆网页各项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后得出:“被调查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纸质藏书里少则50余万册, 多则几百万册。本科在校生生均年进书量不低于4册, 符合指标的要求。”[2]不仅如此被调查独立学院各大图书馆也都提供了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供学生使用。“都有万方、超星等中文数据库, 少则8种, 多的含导航或共享资源几百种”[2]除此之外, 还有种类繁多的外文数据库, “各馆普遍设有文献检索、借还、文印、读者培训及一般性咨询等基本服务。”[2]
除了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数据库这些高校资源外, 基本每个学生都会有个人电脑, 特别是人手一台的手机, 无论是纸质版的资料也好, 虚拟的网络资源也好, 这些容量丰富无限的资源、方便迅捷的操作, 都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客观条件。当然, 对于作业的形式显然就不能因循守旧, 再传袭中学时代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 而是必须以人性化的方式来布置作业。具体方法有以下参考:
(1) 作业量要适中。毫无疑问, 光凭一个学期布置一次作业,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显然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尤其是设计教学进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布置作业的量, 既不能太多, 使学生应接不暇、身心疲惫, 那样既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应付了事;同样, 作业太少又起不到巩固学习, 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以笔者经验, 按一个学期16周, 每周4个课时来计算, 一学期的作业量不得少于8次, 平均每两周一次作业。这样的强度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接受。因为布置作业的同时也意味着任课老师在课后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批改作业, 有时还要对作业进行适当的点评。当然, 作业布置的时间和作业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尤其是要基于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恰当的调整。
(2) 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在作业的形式上花点心思, 将作业安排得多样化、有趣化, 照顾大多数又能兼顾个别, 体现差别。本课程的作业完全可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
首先, 作业的内容是无穷无尽的。小到某个新闻人物, 大到某个新闻事件, 都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尤其是如果该新闻史事件能够与当前时事热点相联系, 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会明显更高。例如, 笔者就日前发生的“21世纪网涉嫌违法事件”布置学生对中外新闻传播史上的假新闻事件进行简单介绍, 该作业就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作业的提交形式并不唯一。一是口头作业可以是简单的课堂作业。例如, 第一节课可以让学生就目录谈谈你第一感觉对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最感兴趣。二是书面作业可以是简单的论述题、案例分析, 也可以是纯粹的谈谈看法、发表感想, 因为这样更能得到学生最为直接的反馈。例如, 在课程复习阶段让学生谈谈本阶段学习中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教学内容, 并阐述理由。三是还可以是音频、视频、摄影作品、图画甚至是手工作品, 只要学生愿意动脑筋去思考、主动配合参与, 只要是具有原创性的、符合条件的作业都可以接收。笔者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份作业:请论述某一著名历史人物的办报实践及其新闻传播思想?有一位学生就以讲故事的形式, 向大家讲授了毛泽东的办报故事, 因为他将毛泽东视为偶像, 当他从《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毛泽东不仅是开国元勋, 其实他的一生也是与办报实践紧密联系的, 这使得他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道理有了更深的热爱。
最后, 作业完成方式也是多样的。例如, 有学生单独完成的作业, 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来布置作业。甚至可以让学生请“外援”, 借助其他专业学生的力量来完成作业。例如, 在讲到“大众化报刊勃兴”时, 布置学生就大众化报刊所开启的报纸销售模式进行论述, 就可以让学生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取经, 共同完成该作业。
(3) 层层把关、确保作业定时、定量完成。要确保作业能够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把关工作是绝对不能松懈和怠慢的。因此, 教师一定要有原则, 事先就制定好各项作业完成的条件, 并且设置各项关卡, 来保障学生的作业能够定时、定量的完成。
尽管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积极动手实践, 但不能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和借口推延, 甚至拖欠作业。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定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 首先得保证该作业是学生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的。另外, 可以采取寝室监督的方式, 让寝室长担任第一道报关角色。班干部, 尤其是团支书和班长, 可以帮助老师收缴和分发作业, 也是作业的第二道关口。老师是作业的最后一道关口。但是, 任课老师还可以借助学科带头人、辅导员、学工处相关工作人员等, 来对学生进行辅助教育, 同时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把好作业的第四道关口。有些时候, 家长也可以帮助教师把好作业关。
二、小结
为了给独立学院广电专业的学生上好《中外新闻传播史》这门课, 每一位教师都会及其所能, 倾尽全力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承诺, 而回归作业模式, 以适时、适量、适当的, 丰富多彩且灵活多变的各种作业, 一定可以帮助任课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信学生有这个条件, 也有这个能力能够提交出更加叫人惊喜的作业。
参考文献
[1]刘维.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 :22.
【新闻专业新闻传播】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类专业08-17
新闻传播专业英语词汇08-29
新闻传播学专业主义09-24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真题09-21
厦门大学334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真题05-20
2022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通用09-22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考研资料历年真题答案及参考书目08-14
新闻编导专业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