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学生

2024-10-22

新闻专业学生(精选12篇)

新闻专业学生 篇1

拥有对新闻的敏感性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只有这样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发现比较有价值的新闻。尤其是最近几年, 随着传播方式以及娱乐新闻的逐渐增多, 新闻专业的学生若是想在复杂繁多的事件中挑选有价值的新闻, 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新闻判断能力以及新闻鉴别能力。

一、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且缺乏实践锻炼

目前, 大多数的新闻专业的学生都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 而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 更没有一点社会阅历。在学校, 他们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根本不去了解社会民生问题, 也不会去关注国家政治大事, 在选取新闻时, 往往缺乏敏锐的眼睛, 不能够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同时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专业在教学上, 都采用理论式的教育, 并且实行封闭式的管理。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都是只熟悉理论知识, 在工作中, 往往眼高手低, 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而且现在我国很多学校不重视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缺乏对学生人格、价值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增多, 尤其是现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闻的虚假报道, 使人们缺失了理性的判断, 同时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沉溺在娱乐新闻节目里, 使人们缺乏了对这个世界理性的认识和判断。因此, 新闻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该注重与当代社会结合, 注重关注国家大事,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老师也要多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锻炼, 增加新闻专业的学生的社会阅历。

二、新闻专业的学生分析能力不足且理性批判精神不足

众所周知, 一条优秀的新闻, 不仅能够涵盖重要的新闻信息, 还要能够吸引到人们的注意。这就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专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目前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 缺乏专业的新闻思维能力, 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 没有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 导致播放的大多数新闻没有一定的价值。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大多数的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学习方面没有积极性, 虽然每天都看许多的新闻, 但是都是随便的阅读一下, 从来不进行深入了解, 也从来不对其报道方式以及语言组织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大多数的新闻教育学校不重视对新闻专业的教学, 使得大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文化基本素质。

三、新闻专业的建构力度不足

近几年来, 各个高校开始开设传播学, 忽视对新闻专业的建构。目前许多高校把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混为一体, 导致新闻专业失去了灵魂。众所周知, 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培养学生的方法根本不一样, 它们有各自的培养目标, 其中新闻专业主要是为大家培养能够传播真相以及事实的学生, 通过对事实现象的正确分析以及理性的判断,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而传播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各个方面的传播新闻的学生, 他们主要是进行一些商业活动的宣传, 主要为各种公司以及集团服务, 为他们谋取更多的利益。总的来说, 它们一个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为广大人民群众做事的媒体传播, 一个是为了各个公司以及集团的利益而去进行媒体传播。目前, 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利益的熏陶, 只注重对传播专业的构建以及宣传教育, 而忽视对新闻专业的构建, 只把其设置为选修课。除此之外, 由于传播专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突出, 传播专业逐渐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并且传播专业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逐渐的提高。从总体情况来看, 传播专业不仅冲击了新闻专业, 使新闻专业不断地创新, 但是传播专业与新闻专业经常混淆一起, 新闻专业也逐渐地被传播专业所代替。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现在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存在众多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对新闻专业进行改革管理的时候, 一定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增设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二是强化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阅读分析能力;三是加大新闻专业的建构力度, 明确新闻专业与传播专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 使他们在毕业的时候, 不仅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同时还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 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新闻行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作平, 张国良.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疑问的思考与回应[J].西北大学学报, 2012 (10) .

[2]袁爱中.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J].当代传播, 2004 (04) .

新闻专业学生 篇2

专业类:

理论:如如,我觉得这个吧,又不实用,你先别来看了,回头你把别的看完了再看这个啊!要不先说几本吧!《宏观新闻学》刘建明《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美)《新闻学导论》李良荣《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新闻文存》徐宝璜《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英)

历史:先介绍几本啊!《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 《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电视史》郭镇之《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路透其人和路透社》仓田保雄 《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约翰·霍恩伯格(美)

《无冕之王》哈尔伯斯坦《权利的媒介》赫伯特《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卡特利奇

业务:这个重要了啊!《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南振中

《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

《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

《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钱塞勒

《美国电视明星》芭芭拉·马图索

《全能记者必备》朱利安·哈瑞斯

《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

《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

《报纸编辑学》郑兴东

《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

作品:《西行漫记》斯诺

《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人

《中外广播作品选析》程道才

《经历》韬奋

《范长江新闻文集》

《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

《消息选评》《通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

其他:《新闻职业道德》董炜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孤独的狂欢》吴伯凡

《新闻侵权与诉讼》孙旭,培

《新闻法规政策须知》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媒体轰炸与洗脑》

《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

工具:《新闻学大词典》《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

报刊:新华文摘、读书、天涯、电视研究、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华读书报。

博通类:

经典:《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毛泽东著作选读》《邓小平文选》《鲁迅选集》

哲学:《理想的冲突》《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名著:《唐吉可德》《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幻灭》《一千零一夜》《希罗多德历史》 国史:《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万历十五年》《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伯兹里

《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

典籍:《古诗源》《史记选》《庄子浅注》《诗经注析》《世说新语校笺》

经济:《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原理》曼昆《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企业之魂》《现代化的陷阱》

社会:《乡土中国》《黄河边的中国》《代价论》《现代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

世界:《世界史纲》《全球通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光荣与梦想》

科学:《科学史》《时间简史》《科学的历程》

美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美的历程》《意境》《美育书简》《歌德谈话录》

政治:《政治科学》《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论法的精神》《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领导人》,心理:《精神分析引论》《社会心理学》《动机与人格》 《性心理学》 传记:《呼兰河传》《李宗仁回忆录》

《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 傅泽传记五种》《爱因斯坦----生·死·不朽》

语言:《古代汉语》《语言与社会生活》《语文常谈》《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论》

艺术:《艺术哲学》《如是我闻》《西方美术史话》《电影是什么》《论 音乐的美》

未来:《权利的转移》《展望21世纪》《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大趋势》《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

赏析:《宋诗选注》《宋词赏析》《艺海拾贝》《经典常谈》《金蔷薇》

散文:《清洁的精神》《周涛散文》《沈默的大多数》《文化苦旅》 《燕山夜话》

小说:《边城》《白鹿原》《好兵帅克历险记》《德里纳河上的桥》《百年孤独》

文化:《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民俗学丛话》《美国文化批评集》 《中国方术考》《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新闻专业学生 篇3

作为成立刚刚5年的新办专业,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加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在播音主持方面的基本条件、专业悟性、语言功力、文化素养不仅离“声情并茂、形声俱佳”有相当距离,与国内播音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学生更是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不独辟蹊径,势必会在将来缺乏竞争力。

二是目前国内传媒机构的语言传播岗位基本饱和,尤其是播音主持岗位更是处于人满为患且相对稳定、不易更换的地步。加上目前的岗位选拔机制依然更多地停留在“以貌取人”的阶段。如何让学生在现行的体制下、在未来的新闻工作中真正一步步走近主播、主持等岗位,需要的是知识、阅历的积累,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新闻能力的出类拔萃。

三是针对现代信息社会的媒介发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现状,以及受众的需求逐渐深入、细致、多角度等特点,需要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尤其是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知识结构等因素,积极拓宽个人的媒介发展道路。在这里,新闻素养始终是核心。

四是针对我校的多学科、人文底蕴深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学生可以结合新闻素养训练进行全方面的学习与涉猎,积极汲取其他专业的优势,补充自己。这种优势是国内许多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

五是国内同类专业高校的训练模式基本上属于“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思路,注重学生在语言、思维、表达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学生的新闻素养只能在未来的实践中现学现用,成为学生就业的瓶颈和软肋,而目前的现状则是“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偏窄,后劲不足,新闻素质的培养急需加强”。

根据以上情况,我大胆地在03级播音本科班二年级上学期的《语言表达》部分,首先开始了学生的新闻采写训练。由于要保证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教学时间,因此,这种训练主要以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为主,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教师利用课堂的小部分时间(大约30分钟)进行点评和总结,而训练的要求和理念则体现并渗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下是一些具体做法:

一、针对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少、范围小的客观局限性,每周要求他们“写身边事”的500字以上新闻播出稿一篇,精心指导他们用专业视角随时随地地注意观察、注意发现。校外发生的新闻暂时不在训练范围之内。遇到发生在身边的重要事件,则要求学生进行集中的、连续的、系列的报道,如新生军训、校庆、新闻学教育年会等。“天天想一次,从我身边有没有漏掉新闻;同时再想想,我身边现在还有没有新闻”,是学生每天必须要思考的。

对于同一题材的新闻稿件,包括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选题如果出现一致,则要求学生对相同题材的新闻稿件从标题、内容、角度、文笔、导向等各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点评、借鉴,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

二、每月要求他们“访身边人”一次,并以1000字以上的采访手记的形式完成作业。“身边人”往往会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人,如校园餐厅服务员、保洁员、宿舍楼管、保安等;或者是身边的某个群体,如少数民族同学、学生会干部、新生家长、军训教官等。我要求学生们在采访的时候,要关注这类人物的故事,挖掘素材内涵的思想意义,使采访对象的故事娓娓动听。要求同学们不得写成简单的采访实录或者是个人的流水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战能力。

三、在每次小课的前30分钟里,要求专业组的每一位同学简练、流畅地将一周内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大事用资讯播报的方式快速表达,并且是用直播节目的感觉来要求表达,看其能否捕捉住新闻点、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同时挑出某一新闻题材进行多角度挖掘。

切入点训练是这个环节的最为重要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在表达某一条热点新闻时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引起受众最大关注度和收听、收视兴趣为目标。交互式、讨论式、启发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此环节穿插渗透进行。

四、新闻评论写作。要求学生在15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根据教师提供的一则社会热点消息的材料,即兴写出一篇300字——500字的新闻评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快速分析概括能力。而媒体评论著名专栏“人民时评”“冰点”“新华网评”等有关同题材的热点问题的评论则是学生比较、借鉴、学习、提高的重要阵地。

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学生每次的新闻采写作业我都会及时通过校园网络传送到学院网站的BBS论坛上(www.cxinw.com/bbs),最大限度给学生的作业一个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并要求学生自由发表点评和分析。同时让学生邀请相关相近专业的同学,如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编辑出版等,给自己的作业做出更为客观、多角度的点评。尤其鼓励学生积极和媒体一线的记者及工作人员建立交流,以期取得更为实际、更贴近现实、更为理想的采写效果。

以上的种种训练模式都是建立在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现能力的基础之上的,都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能力而采取的措施,所以学生在意识到训练的有用性,体会到与媒体实际的需求联系的紧密性之后,会经过约一个月的适应期之后,较快进入角色,并能积极将以上的措施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能够一有新闻发生便“马上动手练习、练习、再练习”。因为学生真正觉得知识开始变成源头的活水,理论能很快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并再去指导理论。这里的核心因素就是对于学生自我主动性的要求。

与此同时,训练模式对教师也提出新的要求,因为教师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督促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外,还要有其他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备课量大。除了播音专业课的准备外,教师必须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掌握第一手资讯的人,尤其是对社会热点问题,不能说是行家里手,至少要对各方观点有所了解,能分析并基本把握事件的本质,以指导、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作业修改量大。由于小组学生的周作业量比较大,教师的作业修改量相对就提高了许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把握其发展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对于未来传媒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了解媒体现状。对于媒体现状的及时把握、准确分析,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和作业修改中做出正确的、有益的判断。这有赖于教师和媒体的及时联系,深入媒体的实践行为,对广电行业政策的准确理解。当然要绝对抵制一切受制于市场,进而丧失基本判断力的媚俗行为。

在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不仅保证了正常的语言表达的训练,打下了较好的继续提高语言素养的基础,新闻素养也迅速提高。对于刚刚接触传媒行业的本科学生来说,这种思索、联想、比较、选择的能力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活动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今后的学习会更加切合实际,而在实习和实践活动中的纠偏又会让他们及时修正自己的新闻素养的不足与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来看,学生一学期内取得的实际成果如下:

一、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身边采写了20余篇新闻消息,初步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以03播音本科16人的专业小组为例,在学生一学期采写的近400篇新闻中,涉及到了学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有反映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布什”亮相播音系课堂》(伍珂)、《辩论形式出新样》(张璐)、《现场播报初显成效》(李欣阳)、《丰富有趣的“打电话”》(王雪)等;有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的《“大家小聚”——政治经济学院团组织活动红红火火》(刘珍)、《百事新星“炫亮”师大》(高洁)、《艺术新星 齐聚长安——记长安校区校艺术团成立大会》(谢璟)等;有反映播音系艺术实践、演出活动的《倾听我们的声音——播音系第30期艺术沙龙》(刘瑞)、《“艺术沙龙”得失谈》(张璐)等;有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最新动态的《我爱我“家”》(赵琰)、《“缺课大军”面面观》(伍珂)、《窗外事与圣贤书——大学生缺课现象的思考》(李雯)等;有对身边的事提出质疑和思考的《防微杜渐,消防检查》(李欣阳)、《网上报修速度快》(原田)、《要想进,先交费》(张晶)等;有反映学生与传媒界、外界社会紧密联系的《“华商明星” 来信了》(刘瑞)、《微笑着,透过你纯净的双眼——记03级播音2班“走进孤儿院”团组织活动》(刘瑞)等;有反映校园周边社会现状的《现今的不便,以后的快捷——长安南路交通施工侧记》(赵琰)、《让文明回到西安的街头》(张晶)等。这些稿件充分反映出学生用专业视角随时随地地注意观察、注意发现身边新鲜事、有趣事,通过这样的实战训练,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

二、专业小组学生在我校60周年校庆期间所作的系列报道《我的校庆我来说—03播音校庆现场系列报道》,学生们以专业记者的实战状态出现在了校庆的各个场所。教师提前根据学校校庆活动的安排,将学生搭配时间、穿插分配在校庆的各个场所,要求学生用直播的感觉去感受真实的现场、采集现场的各种信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两个小时之内就要将新闻消息发送至教师的信箱。这种状态下,小组16名学生校庆期间采写了近50条关于校庆的新闻消息,写出了像《开始倒计时的文艺晚会》(许敏)等优秀稿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对母校的了解和介绍过程中,学生的准记者身份认同感和话语权得到了强化,对专业课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对未来的社会传媒工作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三、70余条《与新闻年会同行——03播音2班现场系列报道》的新闻采写稿件,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年会教学指导会二届四次会议暨新闻学会五届四次理事会会议在我校召开期间 ,学生们与百余名新闻教育界专家碰撞思想的结晶。教师的训练目的是“新闻年会,我在场”,以培养学生的记者意识和记者行为。学生的这种状态不仅增加了东道主的自豪感,更是得到了全国新闻教育专家的关注。

四、每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采访的素材完成了5篇采访手记(每月一次采访);针对现代社会信息丰富、变化迅速的特点而进行的新闻采写训练《我在现场—03播音新闻报道训练》,每位同学均在“直播是电视的常规武器”的理念引导下进行了消息采写、播报练习;每月一期的《艺术沙龙》实践活动同步展示优秀的新闻作品;与《华商报》记者陈团结等人的深入交流,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

以上种种新闻素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很有帮助。学生不再是以往的“念字机器”,而是开始努力地去捕捉文字稿中的新鲜点、信息点。很多时候学生的新闻采写稿就是上课的新闻播读训练稿,因为是学生自己亲历亲为的鲜活的东西,因此学生的感受更是非常到位,这无疑有效制止了学生在理解稿件方面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也更容易让学生去理解播音学的理论要求。

很多时候,在阅读学生的作业时,尽管同学们的语言还很稚嫩、观点还不够客观、评论的深度还很欠缺,但我依然看到了播音学子的努力、进步、希望。我在不断问自己:“这些文字如果转化为语言,会给受众留下什么样的感觉?哪些细节、逸事、引语、切入点会让受众震撼、共鸣?这条新闻消息的新闻点、故事亮点、卖点能不能让受众有浓厚的兴趣?”等等一些问题。而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我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新闻素养真正为一个个新闻媒体所认可。这是播音学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很多学生急需提高的、渴望具备的能力。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关于新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思路和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何种传媒学科,只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与理解的差别、体验理论与思想的差别,提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初步具备新闻人所应该有的责任心和意识,我想,就应该是正确的训练方法。

新闻专业学生 篇4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闻写作能力一直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如何培养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一个难题。

1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

作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一年级开设了《专业写作技巧》,二年级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针对性课程。

在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新闻学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首先指出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提出实践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实战平台,学生的实践大多是模拟或者是老师布置写作练习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实战。其次,课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仍大行其道。传统的“广播式”教学,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台下,以教师中心,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要手段,向学生灌输式传输知识,课堂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学生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自我要求不高,存在部分学生以“不会写”“写不出”“不从事专业工作”为由,对新闻写作课程采取一种应付和对付的心理。第四,教学的持续性不强,不少学生反映“课程一结束,就不写新闻了,有时候一两个学期一篇新闻都没有写过。”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随相关课程的结束而停止。

当前,虽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原因探究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足也有其原因,归纳起来说,笔者认为有主观和客观这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存在不足。教师层面,新闻采编专业开设较晚,教师水平有偏差,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缺乏一定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70%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此外,随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有过多时间去主动提升对一门课程的研究;从学生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底子较差,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不够理想,而新闻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生报读某个专业,很大程度上都是经由家长选择或者老师推荐,而自身对专业并不十分的熟悉。

从客观方面来讲,学校与行业的互动交流不够,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缺乏与行业的充分互动,如受制于课时费的不高等原因,很难邀请到相关行业专家到校兼课,到校指导学生新闻写作实训;同时,学生缺少校外媒体实践平台,受制于题材与写作水平,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难以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等。

3“三个结合”培养途径

3.1 行业与学校充分结合

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落实到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想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首先,加强校媒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单位的指导作用,让行业参与学校教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和骨干专家来校客座讲座,聘请行业记者、编导担任新闻写作实训指导老师,弥补校内师资不足、教师缺乏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的缺陷。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建设成为学校长久有效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拓宽平台。最后,与一些媒体单位,尤其是网络新闻媒体单位达成长期、有效的用稿合作协议。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投稿无门”“投稿不用”的尴尬,与媒体单位达成用稿合作协议,让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得以刊登。

3.2 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

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鼓励把课堂延伸到校外。“learning by doing”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的共识,本科高校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都高度重视校外课堂的建设,如清华大学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把学生拉到远离课堂的校外,进行具有实战性质的采写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写作教学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适时开展一些校外课堂。如果学生的新闻采写不去挖掘社会中的一些写作题材,只停留在校内进行实践,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被禁锢,极易造成学生只会写作“三段式”的校园活动新闻。

3.3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笔者认为,要把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指导、服务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针对高职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缺乏新闻媒体从业工作经验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媒体单位学习、提高,增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提高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的兴趣。传统的“广播式”教学难以适应当前要求,教师要多挖掘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多与学生分享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结构安排、新闻点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去分析文章,增强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评来提升学生的新闻领悟能力。

其次,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余时间从事新闻的写作,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辅导,针对写作较好的作品,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联系媒体单位,发表学生的作品。

最后,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部分学生,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制定相关的阅读任务,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就很难写作出优秀的作品。

4 结语

新闻写作能力作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技能,它对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当前,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软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不断探索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因此,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努力提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新闻专业人才。

摘要:新闻写作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发掘原因,以期从加强“行业与学校”“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培养新闻采编制作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新闻采编制作,新闻写作,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柏铨.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J].青年记者,2006(23).

[2]马晓红.新闻教育与新闻写作能力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6).

[3]蒋海文.影响大学生新闻写作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突围路径[J].科技资讯,2014(12).

[4]吴良勤.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江苏地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新闻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 篇5

我是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读于黄淮学院中文系新闻专业。20xx年6月正式毕业。大学三年,一直担任班长职务,工作兢兢业业,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工作学习两不误,使得我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不断的得到锻炼。由于工作勤奋,方法得当,学习努力,多次获得国家和院校专业奖学金,并多次被评为校三好生,优秀班干,优秀团员。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我本人业余爱好书法篆刻等古典文学。因在河南省第三次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我相信,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有收获。

新闻专业教育革新 篇6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育 教师 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44-02

【Abstract】The New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training the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seminator, watcher and analysts 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needs the more efforts to perfect. As the direct performer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the teacher should have clear own role localization and quality for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that can help to make education planning and professional accumulation for better cultivation of new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Journalism Education Teacher Role consciousness

一、引 言

当下的中国媒介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理念也在推陈出新中找寻适合社会变革的发展轨迹。新闻专业教学改革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操作训练的配套,从人才优化的新思考到教学模式的完善,都在循序渐进地展开。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即将进入信息传播领域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或是和媒介相关的广告策划、创意人员,或是在新媒体领域发展的开拓者、革新者,总之,新闻专业教师要培养的是未来信息生活和资讯传播中把关者和社会信息行进中的瞭望者。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则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那么,培养瞭望者的新闻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角色意识和使命感,让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行进中的观测和预警者真正成为具备更机敏的观察和透视力,拥有更多担当的观察员、传播者、执行者。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案例教授时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新闻专业理论体系和专业对接在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应对,每天都有新的探索点。因此新闻专业的教师,也要根据现实环境进行相应的角色调整。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践行者首先是教师,新闻专业人才队伍素质的直接打造者也是教师,新闻专业人才挖掘和引导者往往是专业教师,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意识和素养对于未来媒介专业人才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有着直接而隽永的影响。

二、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结构:一是教师,对角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二是教师对角色规范的理解与把握;三是教师对角色扮演的认识与体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1]新闻专业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業理念与新闻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居于核心指导地位,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环节和教授效果。

新闻专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应是在明确新闻专业教育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基础上对于个人工作特点的清晰认知。

1.新闻专业教育的社会意义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众媒介是公民表达权与知情权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没有媒体的平台和媒体人的积极参与,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乃至参与权、监督权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专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保障民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媒体人和信息解读者。新闻媒体能够真正成为公众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的平台与渠道,需要新闻专业教育者培育新闻理念的真谛,培养更多能够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抵制政治压力与经济诱惑,主持弘扬社会正义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对社会发展进行高瞻远瞩地判断和思考的社会栋梁。如果新闻专业教育理念能够立足时代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模式,这些对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跻身国际媒介市场竞争、捍卫中华民族话语权以及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2.新闻专业教师的责任和角色定位

新闻专业或媒介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几乎在各层次高校都有所涉及,真正能够进入媒介领域工作的新闻或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占多数,大部分学生可能从事了宣传、公关、广告策划、营销等行业。与新闻相关的技能、技巧性教育,其应用价值非常有限。但新媒体的普及和现代技术环境延伸,可以为具备一定新闻判断和信息传播责任意识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价值实现平台。新闻专业教育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发展,要求新闻专业教育工作者不单单传授给学生符合新闻基本实用操作规范的采、写、编、评、摄、播等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服务公众的意识、强烈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将上述理念付诸实践的视野、胸襟、知识结构与技能。[2]将来无论这些毕业生走向何方,从事何种职业,这些理念都将使其成为助力新闻业发展壮大,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新闻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技能和理论的传播者和批判者。对所在领域专业技能培训和理论讲授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能,但对于新闻专业教师来说,新闻专业无论是技术环节还是理论内容体系总是处于变动或变革的态势下,任何权威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总是有其特殊的时空应用特点,辩证地看待这些,就要求新闻专业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审视能力和批判精神。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本身就是和最新的信息流和社会发展动态密切关联,社会发展充满了诸多未知和嬗变,新闻传播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传递这些变化,适时提醒人们关注和应对。新闻教育者应当在日常教学和理论阐释中,灌输这种批判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对变化的捕捉意识和对信息的甄别、调配能力。

第二,社会和谐的倡导者和榜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日益便捷,经常更新、特色各异的传播载体:博客、播客、微博、短信、微电影等,充分满足了人们传受需要,但也带来了信息杂芜对个体的伤害以及对传播平台公信力的挫伤。尤其在网络传播中海量、即时、无国界等优势如果搭载的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消息,其破坏性和杀伤力也是惊人的。新闻教育者要在日常教学和理论、案列分析时,强化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价值判断力,倡导人人都是自律自省的把关人,促进信息传播和谐,倡导传播更加舒适的视听符号,超越对立,要关心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社会文化的品格,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媒介对话、沟通中,从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数量上要以人为中心,体现一种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服务与责任意识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二十多年的义务阶段加高等教育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师生接触,少者也至少有九年义务教育的经历,回顾我校教育生涯,在我们记忆深处往往是那些教学精通,课堂内外具有民主作风,生活中能够宽容体谅别人,言谈举止中关注学生成长,愿意和学生、同行平等交流,用行动践行教学活动,被学生从心底里视作朋友与知己的老师,往往使我们受益终身。另外新闻专业就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并助力信息传播责任意识的人格健全的传播者,更需要新闻专业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沟通时,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一言一行、一例一论都要谨记自己的职责,多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竭尽全力,一丝不苟。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课下交流以及教学成果评估都要传递、践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理念,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出更多更有担当的社会良知群体。

三、新闻专业教师角色意识的基本价值

《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曾说:我们过去和现在想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就是传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操作,提供有深度、高品质、可靠的新闻内容。作为职业新闻人,我们一如既往地相信,这种努力在转型期的中国是可能和可行的,有价值更有需求,而其进展关乎中国的未来。作为高校新闻学的教育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于培养一批真正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新闻人。我们也应坚信,这样的努力在转型期的中国是可能和可行的,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关乎中国未来的新闻人,关乎中国新闻业的未来,也“关乎中国的未来”。[2]

1.丰富职业内涵,成就教育使命

近年来,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发展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异常火热。重点大学、综合性、师范类高校大都办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甚至很多高职教育层次、非传媒类的专科院校也相继办起了新闻专业。由于很多院校是在师资、图书、设备、资料欠缺,新闻教学理念和新闻教学模式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办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与新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相违背,需要我们反思和重视的方面和教育革新环节有很多,在此,主要针对新闻专业教师角色意识和素养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提升空间进行一些思考。对于身处社会变革和信息多元、价值观多元冲击下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来说,清晰的角色定位可以减少因理念冲突带来的压力和茫然、消极情绪,明白了职业的使命和承擔的职责就会在工作中理清头绪,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职业目标明确后,可以有序地制定教学规划、实施培养计划,角色定位明确可以使教师集中力量向努力的目标前进,在生活中、学习时密切联系自己的职业定位,强化对教育使命的认知和职业内涵的理解,这样,教育效果会日益明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会逐步增强。通过对于具体而明晰的自我角色定位意识的内化,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发挥角色意识的调控作用,促进自身职业心理和职业教育行为的成熟,成为更优秀、更有理想追求的前瞻型新闻人才的缔造者。

2.维护新闻职业尊严和责任的动力源泉

随着信息接收渠道的多元化、媒介接触平台的便捷化和普适性的提高,传统媒体信息把控和信息垄断的局面永难再现,多种媒介、多种声音已成为现实,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选择、接受、传播信息。多元传播的威力也决定了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高要求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和工作品格。尤其是网络传播海量、即时、无国界、传播成本低等优势如果搭载的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消息,其破坏性和杀伤力也是惊人的。新闻教育者在职业角色的感召下,应当拥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价值判断,在理念和理论传授中,尽可能消减经济和技术对新闻职业使命的负能量,在新闻教育阶段就要树立起新闻从业者的信息鉴别和筛选的责任意识,新闻专业教育把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信息实践对受众和社会负责、忠于事实、全面客观报道的理念,以及深入透彻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熟练准确的采写技能,作为闻传播教育让新闻从业人员拥有真正职业尊严和责任感,勇敢前行的动力源泉。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和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个人的职业操守和体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也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之间垂范于其教育对象。新闻专业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多方面的,角色意识和职业使命感是所有素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特别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信息传播变革期,新闻专业人才的打造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角色意识塑造是新闻专业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玉华.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8)

新闻专业学生 篇7

近年来, 传媒行业发展迅猛, 许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据统计, 全国已有639所本科院校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 在校本科生逾23万人。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创建时间短、课程设置滞后、专业师资缺乏, 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匮乏, 教学安排多按照常规的文学类专业路径培养, 教学偏重于理论, 缺乏实践环节。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显得尤为迫切。

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实验教学, 在学校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心完成。二是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在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学生社团中以活动的形式开展。三是专业实习, 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

在“互联网+”教育理念到来的时代, 教学思想与机制也发生了转变:一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二是从教师的课堂集体面对面教授为主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学习地转变。三是从教师传授指定教材的既定学科内容为主到学生主动开拓应用教师设计和一切可获取学习资源地转变。简言之, 就是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因为教育培训也好, 教与学也好, 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 要通过学生的学, 才能发生作用和效果。

二、做好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实习方法

(一) 认识专业实习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学科所属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 实践教学在培养合格新闻传播人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内容的专业实习, 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逐步成长为新闻人、传媒人的关键环节, 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由于专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四, 面临毕业、考研、出国和就业等多重选择, 实习往往成为走过场或完成任务。

大学生对专业实习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专业实习可以有所收获, 且获取实践经验, 但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太大, 缺乏专注精力。二是专业实习毕竟不同于在岗工作, 往往流于形式, 很难学到真实本领。三是专业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工作技巧, 了解未来职业情况, 对能力提升和就业指导都很有帮助。

那么, 专业实习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 专业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成长为新闻人、传媒人的关键环节。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 专业实习就是工作的前奏。专业实习选择在专业对口的岗位、单位, 可以对将来所从事行业及发展有深入了解, 以期指导就业。况且, 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十分看重, 对毕业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至关重要。当然, 专业实习的效果因人而异、因单位而异、因各种因素而异。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 参加专业实习, 首要是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全情投入。

(二) 做好专业实习的准备工作

在实习之前, 需要做好两件准备工作:

(1) 专业实习要以就业为导向, 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与实习岗位。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一般分三类:一是学生自己或者家长通过熟人介绍。二是高校安排学生。三是学生直接到实习单位联系。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创建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实际情况。2001年底, 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率先共建新闻学院, 打破学界和业界的固有藩篱, 加强新闻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贯通, 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新闻人才, 成功走出了一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闻人才培养“双赢”之路, 开启了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热潮, 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1998年起, 笔者在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进行本科阶段学习。2002年专业实习时, 在报社和江西电视台两个实习单位中选择了后者。通过专业见习, 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 而且对电视行业有了深入了解。基于此, 选择了与所学专业和就业更接近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2006年研究生毕业时, 顺利进入江西电视台工作, 走进了电视行业。

(2) 收集实习单位作品, 进行拉片。选择好的实习单位后, 大学生要想方设法地多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当然, 全方位了解实习单位情况会存在诸多限制条件, 但是应尽可能地广泛萃集相关信息。实习之前, 学生要对实习单位的节目进行拉片。拉片, 是学习影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反复观看, 然后将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等都记录下来, 进行总结, 深度解读节目。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进行了大量的拉片训练, 借此机会, 正好可以学以致用。2002年, 笔者到江西电视台《稻花香里》栏目实习之前, 收集了二十多期节目。通过反复拉片, 大到栏目的定位、风格, 小到镜头的应用、字幕的大小字体色彩, 都有详细了解, 这帮助笔者尽快融入实习岗位工作之中。

(三) 倾情投入做好专业实习工作

(1) 调整心态, 主动融入。专业实习开始后, 学生常常会面临无所适从的局面:一是指导老师很少管, 甚至不管。在媒体实习, 实习单位安排记者编辑担任指导老师, 但并没有相应的制度, 对指导老师进行约束和考核, 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劳动, 靠个人觉悟和奉献精神开展这项工作, 加上记者编辑因岗定人, 时间紧任务重, 经常无暇顾及实习生。二是实习生经常被分派一些纯粹打杂性质的工作, 或无事可干。面对这些被动局面, 实习生必须调整心态、主动融入。首先, 要学会融入队伍, 电视新闻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 讲究团队合作, 实习生要热情主动, 学会搭把手, 抢着从脏活累活干起。其次, 要认真做好分配的任务, 不管是跑腿打杂、倒水扫地等杂事, 还是扛三脚架、记同期声等辅助性工作, 都要高质量地完成, 给大家留个好印象。

(2) 全程参与, 仔细观摩。实习生在跟随指导老师时, 往往只是听从老师安排, 比较被动, 有的只是帮忙找资料, 有的只是去现场采访, 有的只是参与后期制作。这样一来, 只能完成整个链条上的一项, 没有全程参与, 无异于盲人摸象。一条新闻节目, 大家往往只关注到最后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 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要知道记者是怎么选题、准备材料、联系采访、现场采访、写稿、制作, 只有全程参与, 才能掌握一个记者思维过程和实现过程, 这才是跟指导老师学习的价值所在, 也是专业实习的意义所在。在全程参与的时候, 既要带眼睛和嘴, 更要带脑子和心, 也就是要认真看、深入问, 更要用脑子记、用心琢磨。一是要模仿老师, 通过专业实习, 学生至少要能模仿指导老师在工作中的方法和技巧, 为自己所用。二是模拟实战, 一次采访下来, 指导老师制作了一个稿件, 实习生也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制作一个稿件, 请指导老师点评, 或者和指导老师的稿件对比, 找出差距, 总结提高。

(四) 善于交际, 积累人脉

实习生觉得是到实习单位学习专业知识的, 往往容易忽略人脉的积累。但在新闻报道中, 人脉很重要, 也就是说, 即便专业知识差一点, 当你能在适当的时候采访到适当的人, 依然是成功的, 反过来就不行。因此, 实习应该利用一切机会, 如跟出去采访, 拿到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 在未来都是有效的资源;和更多的同行交朋友, 他们既能和你共享新闻资源, 还可以为你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和帮助。

三、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 还是专业实习中的观摩, 终归是“纸上”的内容, 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还是要实战。专业实习期间, 实习学生会获得很多上手实战的机会, 关键是能不能把握住, 只要第一次能顶上, 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实习学生一定要按实战的要求时刻准备着, 随时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为自己地成长赢得主动。

已经逝世的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陈虻是中国电视纪录片里程碑性的人物之一、中国电视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的缔造者之一。这么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刚到中央电视台的头三年, 在栏目组没有具体分工, 主要任务就是领肥皂、毛巾、拿报纸、干杂务, 谁在外面拍片子磁带不够了, 一个电话, 他就给人送几箱磁带, 谁在外采访钱不够了, 他就负责跑邮局寄钱, 用陈虻自己的话说:“当年我干的工作就叫‘打杂’”。然而,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陈虻时刻都在准备着, 即便打杂也不忘学艺。他说, 在趁卸三脚架的工夫, 也要瞅一眼取景器的构图, 晚上别人休息了, 偷偷拿着摄像机比划比划。正是这种准备, 当栏目领导临时抓差, 要他去专访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时, 他才抓住机会, 迎来发展。

笔者2002年在江西电视台《稻花香里》栏目实习, 一次临时的任务找不到摄像记者, 部门主任问:“你行不行?”笔者坚定地回答:“没问题。”正是有平时的积累和准备, 笔者才敢答应并顺利地完成任务, 不仅一直留下来实习, 还获得了稿费报酬, 为后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摘要:新闻传播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专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人才质量和就业水平起关键作用, 学界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从高校与教师关系的角度出发。随着教育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本文将结合电视新闻实践, 从学生角度出发, 探讨如何做好专业实习。

关键词:新闻传播,电视新闻,专业实习

参考文献

[1]王彦锐.关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新闻知识, 2011 (6) .

新闻专业学生 篇8

一、更新教学观念,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高职特色

我们应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改变传统教学中类似本科的教育观念, 发扬高职新闻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 首先要找准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 应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的需求, 以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 全面推进新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竞争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闻采编专业人才。为此,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一定要面向新闻岗位第一线,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了解媒体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 并根据调研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紧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技术, 理论以“够用”为度, 切实加强实训实践教学, 着重探求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二、靠“模拟”为实战夯实技能基础,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开口能讲、动手能写、脑袋能装、腿脚能奔走的“四能记者”。而今天的传媒业招聘的是既能为报纸采写新闻, 又能同时为网站、视频供稿的全能编辑记者。任何一样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充分的实践锻炼。作为打造高职新闻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新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学科, 实践锻炼更是培养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 应加大课堂实训的比重, 以模拟性训练为根本, 夯实技能基础。第一种方式是虚拟化的模拟运作, 如在课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完全传媒机构或者公司形态, 针对不同课程特点赋予学生不同的媒体与岗位角色, 设计不同的教学互动方法和教学目标。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 鼓励学生踊跃到校刊、校报、校广播站, 以及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刊物“兼职”或者“全职”锻炼, 以培养学生的新闻习惯, 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种方式是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开设的短学期实训来完成特定的实践目标。

新闻教学另一个重要的实训环节就是实际岗位的实习实践锻炼, 将学生派到各大媒体, 进行实战操作, 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比如在每年固定的寒暑假, 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一些传媒机构实习, 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业务水平, 增强实践能力。在校内顶岗实习课内, 还可以由教师带队指导, 组织学生亲自到新闻媒体进行参观实习, 进行项目式实训教学, 力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这种实训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三、以“仿真”打造传媒实验平台,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 新闻教育中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 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教育都要求学生“一专多能”, “多能”是指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即网上采访、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 而要想实现“多能”则必须有专业实验基地来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比如适应新闻专业核心技能“采、写、编、评”的报纸编辑室、新闻演播厅、非线编机房、播音室等, 以创造模拟的媒体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能够实际操作报纸和广播电视编辑的整个过程, 增加学生亲身体验媒体工作的机会。

四、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融合的社会科学,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作用, 把学生引向“学习主人”的位置,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业内专家请进课堂, 充分利用好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是办好新闻专业的重要砝码。根据新闻专业教学的特点, 在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定位:

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在新闻专业课程教学中, 不仅要讲授采写编评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侧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例如, 在课程上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热点, 进行价值判断、确立观点, 就不同的观点和立论角度开展“课堂脱口秀”, 以接龙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说理和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 判断能力更准确, 表达能力也更清晰。

2. 教学内容整合:

采写编评+策划经营+多媒体。以往新闻专业教学侧重于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在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教学内容应关注前沿, 新颖鲜活, 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增加策划经营管理的内容, 同时对网络多媒体知识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创新:

多媒体教学+作坊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脱口秀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使用多媒体PPT课件, 将相关热点案例逐级链接, 并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立系统的教学媒体资源库, 使得单一的知识点变成丰富、生动、直观、鲜活的素材和案例, 启发思考和自主学习。在新闻课堂上, 应使课堂成为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作坊, 师生共同完成作品, 学生在相互观摩和点评过程中, 既能掌握所学知识, 又能了解互相不同的意见。针对一些新鲜、广受关注的案例, 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脱口秀”活动,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 让学生跟踪思考热点, 并进行脱口秀练习, 这种自我发现、思考和顿悟的主动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 新闻专业学生还要重视对人文学科的追求, 特别是历史、政治和语言文字。因此,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为了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也应使学生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 政、经、法等社会科学的教育, 甚至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鼓励学生选修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 以及财政、金融、法律、心理等课程。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摒弃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 忽视能力、品质、精神的培养的错误作法。我们已经看到: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才是高职层次办学的立足点, 培养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有较强的新闻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才是高职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摘要: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职业特色的构建, 是目前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探求高职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必须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 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技能训练的加强、教学教法的丰富和专业理念的培养, 积极培养高职新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马佳明.当前高职新闻专业教育的困惑和思考[J].新西部, 2008, (18) .

[2]叶杰英.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新闻专业学生 篇9

新媒体特点

新媒体主要以网络、手机为媒介, 因而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今环境下, 使全球各个地区实时发生的事件能够被快速、准确地展现在全人类的眼前。随着手机功能被更广泛的开发, 第一手的照片、音频、视频资料可以被快速地在网络上传播, 成为新媒体区别于旧媒体的重要标志。

及时性

随着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手机几乎成为全球人类必备的随身通讯工具。在新闻发生的同一时刻, 新闻媒体就会被告知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大致情况。如2014年8月2日7时35分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疑似因粉尘爆炸引发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8时即有网站进行相关报道。对于事件的及时报道, 是报道新闻事件的第一要义, 而新媒体的出现, 使新闻媒体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使“瞬知”成为可能。

准确性

新闻报道除要求报道的事件要及时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求被报道的事件要准确, 不能张冠李戴, 不能移花接木。传统媒体的采访, 要提前进行预约, 因而给真实地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带来难度。而新媒体的出现, 可以将第一手资料准确地保存下来, 可以通过这些资料更加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原貌。如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用过期、霉变原料制作快餐食品的案件就是通过暗访将证据记录下来才被公之于众的。不难想象, 如果提前被告知进行报道, 这些证据是否可以被人们所获悉。

广泛参与性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新闻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转载、跟帖、回复, 使得新闻事件可以迅速地被大众所知, 而大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表达各自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及各自的观点, 或支持、或赞扬、或反对、或讽刺。大众的广泛参与也是新媒体的特性之一。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职业素养

新闻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应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培养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并以之作为自己终身的目标及行为准则。只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退有据;只有正确的方法,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只有崇高的使命感, 才能做到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只有勇于奉献的精神, 才能做到不畏艰险、实事求是。

一、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专业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世界观, 必须学会分辨是非对错。一切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 要加以赞扬, 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 要坚决地予以鞭笞。新闻报道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大众积极向上的生活, 引导正确的舆论观。肯定正确的, 否定错误的, 这就需要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出自己的是非观念。不能单从自己的好恶出发, 歪曲事实的真相, 来刻意地标新立异。

二、深刻的洞察力

每一件新闻事件的本身, 也许不会如水晶一样透明。其中必然包含着或多或少的杂质。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 要做到去伪存真, 深刻剖析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要使自己的报道能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使大众从中感受到生活最深层次的感悟。要做到设身处地, 这就需要学生培养自己看待事件的视角, 要学会剥离假象, 露出事件所反映的本来面目。

三、丰富的知识储备

所有发生的事件都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单一个体, 肯定或多或少的会与其他已知事件相似或重叠。单一的事件是由无数个细微事件相互联系组成, 而要清晰地了解这个事件的脉络, 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来判别。单一的事件如果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相联系, 就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 丰富的知识能够让事件的本质更突出, 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 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四、掌握多媒体技术

新媒体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掌握多媒体技术, 文字的报道、图片的拍摄和制作、音频视频的剪辑、网络技术和软件的熟练应用, 都是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 也需要多参与媒体实践, 掌握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五、熟知法律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 必须遵守本国的宪法及法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目前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国外资本主义思想自由化或多或少的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 作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 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新闻报道时不能超越中国的法律界限, 不能单从自身利益出发, 忽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而歪曲事实, 夸大真相。违反了法律的报道, 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 承担严肃的法律责任。

六、自身的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在学校期间就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打铁还要自身硬。由于新闻媒体肩负着舆论监督的重大责任, 新闻工作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必定成为影响大众舆情的指南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使自己经得起千锤百炼, 从而增加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9.

[2]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 2006.9.

新闻专业学生 篇10

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是高校新闻教育的践行者,如何培养适合新媒介时代需要的新闻人才是高校新闻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身为高校青年新闻教师中的一员,通过几年的新闻教学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高校新闻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赋予学生新媒介时代媒介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种种能力。

1 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透过新闻事件的表象看本质的能力,尤其是现在新闻严重同质化,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对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及深加工将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能力。而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例如,每次上课正式内容讲解前预留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轮流讲新闻,用PPT的形式将一周的热点新闻展示给大家,在展示新闻的同时,学生还要发表对新闻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随时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培养新闻敏感;另一方面,加入评论可以启发学生去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提升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深入看问题的能力。

每节课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外,还会选取一到两个新近的新闻案例拿来展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同学们参与进来。首先通过新闻链接了解新闻,其次学生讨论发表看法,碰撞出思想火花,接着相关的新闻评论展示多角度看问题,最后通过教师指点使同学们看问题更深入更全面,采用这样的四部案例讲解分析法,让学生们从不同的新闻角度看事件、评论等,最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再就是每学期期末考试和考查,除了需要掌握的重要理论知识外,开放性试题如开放性思考分析题、论述题也应占一部分比例,通过灵活的方式去考查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考查书上有的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

2 创新能力

新媒介时代对于新闻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就是创新能力,如何从新的角度写出一篇别出心裁的新闻稿而不是淹没在新闻同质化的海洋中,如何做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新闻专题策划而不是拾人牙慧,如何拿出一个创新版式让受众眼前一亮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特点?这些新闻实践活动都要求新媒介时代的新闻人才具备创新能力,来提升媒介竞争力,改变受众对同质化新闻的阅读疲劳。

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教授过的几门新闻专业课为例:广告学概论课会通过实际的广告品牌创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日常教学中大量国内外创意广告的展示与解析提升学生广告审美,打开创意思路,实际创意实践和制作过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新闻专题策划课程除了经典案例的展示,更鼓励学生同样的新闻事件从不同的新角度切入,寻找新颖独特的选题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就是作业形式更为灵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让作业流于形式或变成负担,让学生有浓厚兴趣去做而不仅仅是应付,如报纸研究课程作业是运用报纸编辑软件进行不同类型报纸,如党报、晚报和都市报的报纸头版设计;同时这些作业还配有展评栏和网站展示,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获得创新启发。

3 实践能力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闻摄影、PS课程、非线性编辑等都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很多学生去专业机构实习会发现理论和实践脱节,所以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理论性课程也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广播新闻写作的授课过程中,一节理论课配一节实践课,让学生动手去写广播新闻;而新闻编辑学也会加入报纸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

再就是拓展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了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专业实习基地外,还可以开辟校内实习平台,如校报、校电台、电视台都可以拓展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增加锻炼的机会。

新媒介时代对于学生使用互联网、在线上传文章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除了网络新闻学等课程开设外,多媒体实验室授课也为提升学生互联网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实验室授课,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可以实际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的操作,提升实践能力。

4 情商能力

浅论新闻专业主义 篇11

【关键词】战时新闻传播 爱国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爱国主义,《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思想。”但实际上,爱国主义是一个很难给出确切定义的词语,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侧重点和侧重面,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她不为国别、种族、阶级、职业、种族和信仰所限制而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尊崇、认同。

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一国国民对本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自我肯定和钟爱,对自己祖国存在价值的肯定和推崇,是一切国民精神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宝贵的一种,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爱国主义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情感,一种改变面貌和捍卫祖国权益需要和努力的统一体。在国家的对外战争中,爱国主义常常被用来整合国民意见,凝聚国民精神,团结国民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士气鼓舞人心以求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事实报道与评论的相分离,强调要报道可以验证的事实,以及消息源的多样与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息,一系列规范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全面、真实、客观、公正、服务”五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并且从来都是无条件的。在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更是鼓舞士气,团结人民奋起抗击敌人最有力的精神武器。无疑,媒体是宣传爱国主义重要的载体,而新闻报道又是舆论宣传最主要的方式。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做虚假新闻,恪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而当爱国主义这“公民最基本的品质”和记者最基本的“专业精神”发生冲突时,理智的天平似乎从来都是向爱国主义一边倾斜的。专家认为“这是由于战争引发了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从而导致了新闻专业精神的失落与萎缩。”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然而郭镇之教授在通过大量研究后证实:“很多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实际上,新闻事实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反映。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这种独立性并不像媒介人所竭力表现的那样真实。

拿中国崛起这一历史进程作为报道,我们应该如何报道评价才是新闻专业主义,才能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呢?我国记者肯定是选择正面的报道为主,而国外记者,则有很大一批是带着警觉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因为谁都不能预料到中国真正崛起后对本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又会产生哪些影响。从客观上讲,这里其实就已经产生了专业化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类型事件的报道,中外报道的情况有时相差很大,只不过人们平时并没有注意到报道的真实性和其潜在的价值判断而已。而战时新闻报道就不一样了,因为战争是人类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所以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问题也一下子显露了出来。战争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特殊类别,因为它不再仅仅限于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它更牵动的是种族、民族或者国家之间的神经,它关联到的是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在这类事实的新闻报道中,不仅涉及新闻工作者个人安危的不可知,更有国家利益的平衡和较量,一篇新闻报道不只是一个人、一个集团的“所见所闻”,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不自觉地明示或暗示的立场,因此专业主义和爱国主义冲突的问题便凸显了出来。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的报道,记者都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去看待某一事件的,新闻工作者不可能“超然世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不能指望记者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局限性,新闻报道要经过后期的加工和取舍,以符合社会的正常需要,要知道国家机器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左右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否则二战德国“集体的疯狂”便是无法可想的神话。新闻报道,它不可能脱离某个价值体系,完全中立,它也是处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大众舆论控制左右着人的思想,但人们的“喜好”也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舆论在事实上的判断。因此可以这样说,新闻是从某一个价值判断上来真实反映的一个事实,而专业主义是为了与这个事实进行更好磨合的一种规范化要求。专业主义更注重的是职业操守,操作的规范,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公平客观全面反映现实的目的而设定的必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不仅不冲突,反而还会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可以从新闻的真实性上对专业主义做进一步的剖析。真实分本质真实和细节真实,新闻专业主义,追求更多的是细节真实,但细节真实,报道出来的事件本质就真实吗?(假如我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放大某个细节,或者说选择某个细节,那本身就不真实了)它能让具有一定价值判断的读者真正感觉到一种原味的真实吗?抑或这种真实性根本就已经不存在了,要么就是新闻媒体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的思想灌输,要么就是读者所看到的真实与事件的所谓本质真实根本不一致。即使有时新闻行业会提供一个完全“自然”的产品,社会也会因自己的需求来改变这个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真实”,然后再公之于众。总之,满足社会需求的就加以接受,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就会利用多种手段,加以改造。

因此,笔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从手段操作上持续保证新闻对事件的还原度和透明度,防止新闻报道卷入不尊重事实的不良风气,让社会和决策者对事件有更正确的反应和控制,为了让读者接触最真实的事件而出现专业性的需求。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在普法战争期间愤然拒绝普鲁士一家著名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最后套用他的这句话,笔者也想说:虽然新闻无国界,但新闻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祖国!□

参考文献

①张昆、蔡鹏举:《战时报道中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②《异化了的爱国主义和被戕害的新闻生命——试论美伊战争中的美英媒体报道及反思》,http://www.qdmm.com/

BookReader/8638,253009.aspx

③陆晔等,《成功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传媒学术网

(作者单位:枞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新闻专业学生 篇12

1 新闻写作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般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培养的学生, 主要以学习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新闻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备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并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文化宣传及教学科研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实用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将来毕业后并不直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对学习效果的好坏会抱着一定程度的无足轻重的思想。所以, 在新闻写作学习与实践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也就相对较少,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新闻写作的基础地位和实践应用意义。

2)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都比较认同新闻写作实践和经验, 会有效推动、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且认为自己的写作功底都也不差, 所以会有一种急急忙忙去实践, 而忽视新闻写作理论学习的倾向, 例如很多学生既对不同的新闻类型都觉得还比较了解, 但真要从理论上检查掌握情况或从实际作品中都可看出, 对不同新闻类型的本质特点把握的并不到位, 所以在分析具体的新闻作品时, 则会对新闻类型、结构、背景材料的运用等理论概念认识不清。在实践中仅凭感觉与过去的文学创作经验, 往往不能写出符合媒体特点的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质特点即是用事实说话, 所以新闻作品要求简明扼要, 表达要客观明了, 尤其忌讳“文学化”的新闻作品。可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看到的学生作品, 发现总会在新闻语言关前纷纷落马,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像新闻”的新闻稿:例如习惯于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议论和抒情, 习惯于堆砌修饰, 不必要的增加形容词, 习惯于介入缺乏事实依据的概括因素介入, 新闻事实的严谨程度要求即使是亲眼看到的, 都要去再次核实习惯于写作语言的拖沓等等究其根本, 还在于学生在新闻写作学习中没有绷紧“新闻理论”学习这根弦, 没有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实践作风, 去培养新闻思维方式, 而是把中学作文教学培养中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进行了简单惯性使用。

3) 从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新闻敏感性差, 新闻写作能力较弱。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中, 很多学生存在着缺乏新闻敏感性、新闻采集主动性差的问题, 所以往往会“采”不到点上, “采”的准备程度与努力程度不够, “采”不到好新闻。即使他们确定了采访对象, 也会遇到诸多做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例如怎样设计采访目的与采访方案, 提问的角度及设置的问题, 恰当的文本选择与结构安排等等。总之, 学生们的新闻作品反映出他们的采访视角非常欠缺新意, 反映的问题简单肤浅、流于表面, 没有努力去触摸到人物的灵魂、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与影响, 缺乏“新闻味道”, 甚至极个别的作品让人不忍卒读、味同嚼蜡。

2 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2.1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学习新闻写作课程意义的认识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新闻写作课程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对紧接着的实践和实习生活, 均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新闻宣传与报道的写作技能, 不只是在直接进入新闻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才会需要, 反之则束之高阁。实际上,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的学生, 如果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去从事文化宣传或教学科研工作, 同样会遇到新闻宣传与报道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公司企业、党政机关, 还是高校或科研机构, 每天也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成就, 去互相宣传交流和了解学习。如果现在不去认真刻苦的学习新闻写作等相关理论知识, 提高新闻写作技能, 这种情况也许就会成为将来工作的拦路虎或绊脚石。

2.2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于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忽视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 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着手改进与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 严肃强调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在新闻写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与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谓理论来自实践, 反过来又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如果是只知新闻写作之技巧, 而不知其理论要义, 新闻实践的效果就会降低,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 让学生深刻理解新闻写作理论是“新闻理论、写作理论在新闻学、写作学两个学科交融的结晶[1]”。即新闻写作理论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各类新闻文体类型及其本质特点等三部分共同构成的理论体系。学生只有在认真掌握了这三部分理论以后, 才能达到有效的新闻写作实践。

第三, 对于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 首先要从基本概念和技法的掌握入手。做为教师, 让学生真正掌握最基本的概念, 其实并不容易。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统称为新闻的“五个W”。这是最简单的陈述, 又是最难把握的问题。看一眼就会的内容, 到了自己手里却写不好, 抓不了要害。很多学生进入媒体而被认为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可以这样说, 把“五个W”真正理解与掌握了,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关才算过了。其次,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新闻写作与其他文体的写作相比, 固然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规律, 但在写作方式的基本共性问题上是一致的, 即包括新闻的叙述、描绘、议论这三项基本写作技法的掌握。一般来说, 这三项基本功过关了, 就可以基本满足新闻文体的写作需要了。在这里要尤其强调一点, 即对新闻技法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精神,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通过不断动笔的刻苦训练, 才能练就新闻写作的不俗本领。

2.3 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曾表述过这样的新闻教育观:“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 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2]”。今天, 新闻教育界正在致力于探索新闻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抓好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 有着不容忽视的关键性意义。如上所述, 理论学习要用来指导实践, 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必修下功夫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 建立新闻实习基地。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获得实际锻炼、发挥个人才能必不可少的空间和舞台。如果没有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学生是无法凭空进入记者的角色来培养新闻敏感的, 也无从确切知道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新闻式的思维方式也不容易真正形成, 新闻学习的热情无法有效和持续的点燃, 那么新闻写作的目的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这个时候, 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课程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高等院校自身面临的经费等具体情况不同, 可以把实习基地的数量、大小、位置等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例如可联系校外主流媒体建立实习基地, 也可依托校园内的一切新闻宣传部门或社团, 例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记者团、学生会宣传部门等等, 变成实习的小舞台, 一样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的学生锻炼成长。

第二, 探索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目的在于养成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思维方式。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注意实践训练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课堂点评、课外训练等等;在教学交流上, 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以期获得教学资源的共享;保持与新闻界的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 以达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教的境界。可以把编辑、记者请到学校作报告、开讲座, 为学生们讲述生动具体的新闻采写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从而加深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的理解与认识。要知道新闻界在关注什么、做什么、实施了哪些改革, 这反过来对教学也是一个参考和促进, 总而言之, 要将课堂与社会、新闻界联系起来。

第三, 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实习, 要加强实践训练的次数。学生们的新闻写作实习, 应该和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相适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 进行不同阶段的实践, 为了保证实践效果, 需要加强新闻实践训练的次数。基于以上情况的考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实习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 即充分利用各门课程包括新闻写作的课程实习充分利用假期实习, 以及做好临近毕业的大实习, 增加实训时间和次数, 来保证实践学习的效果。

第四, 认真总结实践学习的经验和成果, 争取发表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要养成对各阶段实践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的习惯, 并形成总结文字。通过学生自己回顾, 可以看到实践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从而积累宝贵的理性经验。同时, 可以开展专门的实习成果研讨报告会, 共同激励, 共同进步, 收到互相学教的良好效果。在总结学习的基础上, 要尽量帮助或督促学生公开发表作品,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大有裨益,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勤于实践和精于实践的精神。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写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 加强新闻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与及时的。通过种种措施的改进, 对于扭转新闻写作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率情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培养, “既不要把自己关在书斋里, 成为新闻经验贫乏的`空头理论家', 也不要把自己降低到无理论厚度而只懂肤浅技术操作的`新闻技工'[3]”。总之, 通过对新闻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把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培养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摘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在新闻写作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反映出他们在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本门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轻视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 在实践学习中新闻写作能力较弱。要想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再次重申学习新闻写作课程的意义, 加强学习新闻写作理论知识, 并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出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关键词:新闻写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巧艳.新闻写作教学应重视基础理论的阐述[J].新闻采编, 2006 (4) .

[2]王卫明, 揭云.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J].今传媒, 2008 (7) .

上一篇:可靠通信时间下一篇:人力资本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