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精选12篇)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1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开始了繁荣的发展,现在从事新闻传媒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了上百万人,对于高校的新闻专业培养,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
客观的说,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从新闻单位管理方式来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员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带来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使得人人都是新闻人员的趋势开始加强;其次,新闻界的社会价值和功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动向,新闻从业者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出现了新的问题,由此新闻队伍的道德问题和新闻腐败问题也成为了新闻行业重点的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新闻行业趋势的变化,作为高校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不能够像传统的培养一样,继续守着传统,要在新时期,创新的改变自身的培育模式,培育出更适合新时代和新市场的新闻从业人员。
一、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
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专门的新闻的从业能力,在新闻教育中要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责任,因此,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自媒体系统成为了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新闻的场所,大数据下的浩瀚的新闻,要第一时间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并且才有可能得到观众的阅读,但是,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新闻量的增加,因此在新闻从业人员做新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其具有社会效益和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第一时间的发布新闻从而抢独家和头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改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知识。
首先,新闻专业在新的时期虽然繁荣发展,但是竞争力在扩大,除了自己行业内的竞争以外,太多的自媒体人群也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来,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教育中意识到这是新闻专业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最具有挑战的时代,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中,必须要牢固的树立自身新闻专业学习的理念,扎实的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己专业新闻知识去服务于传媒媒体,去传播正能量。
其次,在新时期,许多新闻已经开始在变味,为了利益和效益,不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做新闻,为了新闻的点击率,不惜违背道德底线,新闻已经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做新闻的职责,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学生做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让学生在未入行之前就树立一种有职业道德的新闻观念,从而用这种新闻观念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
专业培养,模式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客观的说,作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从应用型或者研究型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深度的培养,让大学生深度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作为新闻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成为了新闻专业培养的重点。
新闻专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应市场规律而兴办的,新闻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非常强的专业,新闻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应该在新的时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再次,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师资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把自己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学校在对老师的培训和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明确自己的教书的职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培训。
总之,在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有挑战也有机遇,新闻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衡量学生的合格与否要站在社会功能上去评判,让自己的学生牢牢的用舆论和喉舌来传播具有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新闻,担负起一个合格新闻人的使命,才能在新闻界走出一条具有社会责任的好的道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摘要:在新时期,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全新的时期,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培养面临着培养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新闻专业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分析认为,从教育理念来说,高校的新闻专业要从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理念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培养模式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要具有创新的培养方式,才能更好的做好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创新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专业,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伍顺比.历史·现状·策略——我国西部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西南大学,2013.4.
[2]刘肇君.新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吉林财经大学,2012.3.
[3]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6.3.
[4]梁娟.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教育.湘潭大学,2012.4.
[5]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三等奖摘要集,2015.12.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2
关键词:专业教育;大学新生;教育形式
摘要: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清专业脉络,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测绘类学生专业教育过程,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从创新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专业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增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体系、实践环节、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1]专业教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学生专业教育体系。本文结合近年来测绘类专业新生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介绍总结了新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做法。
一、抓好新生专业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它是专业学习的支撑与动力,而对一年级新生开展的专业教育活动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开展好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注意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新生入学后,从熟悉的高中生活到相对陌生的大学校园,因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其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尤为突出。因此应合理统筹规划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注重教育的时效性,绝大部分工作都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像告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等则应在学生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新生专业教育应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应涵盖学校教学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应具体可见,而不是空泛的说教,尤其是充分利用已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等例证,让事实说话,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和故事打动学生,使得教育更加实用,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
3、强化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专业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专业教育形式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和丰富。
二、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实践
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涵盖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新生入学一直持续到一年级期末,笔者结合近几年学院在测绘类专业学生当中开展的专业教育实践,就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行业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建筑、学院实验室是专业教育当中的常规做法,除此之外,学院更是把专业教育拓展到了校外: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博物馆这个专业科技平台,组织新生参观了解专业发展历程。通过博物馆声、光、电等专业的.教学化、实体化、可触摸、可操作的展示手段,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参观相关生产单位及数字产品生产中心,了解专业人员工作状态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印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组织高精尖专业仪器展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测绘专业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撑。近几年专业仪器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尖端,从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到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跟踪仪、探地雷达、遥测直升飞机等,科技含量非常高。仪器展示期间,学院配备专业教师讲解,学生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高精尖的专业仪器设备展示、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展“名师导航”及“博士论坛”活动,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与引导
学院院长为北京市教名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专业领域颇有影响,学院安排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学院邀请国家测绘局副局长为学生做报告,讲解测绘学科发展最新前景;学院还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新生开系列论坛。通过名师、专家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大一新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职业生涯教育”与“校友访谈”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讲座、优秀校友“点拨”、学长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直击职场”、“校友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经验指导的同时,也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情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这两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巩固了专业认知。
三、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开展以来,受到了大一学生的欢迎与肯定,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经问卷调查,92%以上的一年级学生表示通过一系列专业教育活动,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具体。学校组织的专业教育情况调研座谈会上,测绘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显示出学院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实践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改革创新;机械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我国各大院校也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根据市场的需求方向进行教学改革也是很多中职院校教师一直探索的课题。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更需要的是具有实践技能的机械专业人才。很多院校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在不断变化的新的社会条件下,要切实的摒弃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加大教学创新力度,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创新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高校创新教育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教育目的的认知
传统的认知观念会把创新教育看作是毫无意义的课外活动,教师对创新教育课堂不重视,学生也就会认为,这只是一堂休闲放松的娱乐课罢了。其实创新教育是教育的大概念里素质教育的一种,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关注。另外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创新后的成果、名利而创新的,这样的动机无可厚非,然而创新原本是一种个人素质、能力的体现,当从这样的动机出发去做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太单纯。对创新教育教学目的认知的缺乏,导致了很多高校创新教育工作开展进度慢,得不到一定的推广。
2.高校学生的创新活动时间不多,概念性不强
高校学生基本上完成课标要求的课程即可结束学业,听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本不会考虑创新教育的概念听在,更不会自主地去发起或参加一些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尽管高校都有多种多样的社团以丰富学生的课下活动,然而放眼望去,学校的社团传统意味太强,从前有什么社团,现在依然是什么社团,加上活动经费不足,就连社团的活动也与往年无异。高校没有营造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学生的整体创意意识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且不说高校学生有无创新能力,想要有能力,那也一定是建立在有意识去培养、学习这种能力的基础上。
3.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践性
目前很多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目追求理论分数高低,最终小能用其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情况,更无从谈及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应当加大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比重,改变传统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创新教育,为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条件。
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创新
1.构建与传统课堂教学切实“互补”的网络辅助教学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重在“辅助”。它必须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多媒体、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等优势,基于组织方式、内容和功能互补,建立简单、实效,且功能互补的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交互性、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的条件,而完全没有必要模拟和重复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
例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之一,是离开课堂后师生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来“辅助”,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各种功能模块设计,打破空间和时间阻隔,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或“离线”畅通交流。为了改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收集甚至制作与实践相关的大量多媒体资源,或将课堂的理论超链接至相关的技术、产品或公司,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设置创新模块,及时发布创新课题和信息,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直至启发和引导部分学生尝试实践创新。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专业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发展的要求下,要不断的将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扩充教学资源。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好计算机技术,模拟对数控机床的控制、操作和编程,增强学生机械学习的直观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逐步的改变传统的理論教学,将合作学习和分组学习的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的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创建微信或微博公共账号,将和学生的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更加丰富的知识。
3.给出相关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建立鼓励、奖励政策,激励学生尽心创新活动。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好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进人社会的初期很容易融人进社会和工作团体中。听以说,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意向社会生存指标。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大学生逐渐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当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时候,就会自发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了。
三、结束语
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自身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并有效实施网络辅助教学,从而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辅助教学为辅的综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将有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悦,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64-165.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4
目前,山西省95%以上的乡村都通了宽带,因此,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人人都获得了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可能,但是并不意味着任何在网上传播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相反,信息太多太滥,更会唤起人们对高质量的可靠信息的需求。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更需要专业新闻编辑者发挥引导作用,再加上网络新技术的出现,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
1 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教育的现状
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教育的现状是,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与教学内容陈旧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之间的矛盾;学生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之间的矛盾等等[2]。因此,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在素质上和技能上有差距。大学网络媒体教育需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服务。学生不单要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成为进行网站策划、建设、管理基本能力的网络新闻人才。
2 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媒体的工作要求,一名合格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采写和编辑新闻稿件,而且必须懂得与互联网新闻业务相关的技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在广大的新闻媒体网络节点上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充分运行网络报道手法,准确抓住网上热点,在经过调查之后客观报道,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让广大人民及时正确的了解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反过来,各网络节点的复合型人才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人民的心声客观报道给社会。
通过调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开始了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际节目与交换理论研究、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传播理论方面给网络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以指导。但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如何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把网络媒体与新闻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3 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3]。对此,在培养新闻媒体复合型本科人才的研究中,应构建教学为基础,实践环节为支撑,科研训练为依托,竞赛活动为引导,第二课堂为拓展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教育。
1)合理设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夯实学生创新基础。在新闻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理论课程,主要包括IPV6和P2P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2)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新闻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实践课。学生学习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后,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首先,应安排经验丰富的媒体编辑教师、网络教师指导。其次,安排学生到新闻媒体网络站点,实地训练。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总结经验,修补不足[4]。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学校模拟实践联系以及亲临网络媒体站点的实践,新闻专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发布,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使用常用的网络语言和编程语言制作出简单的信息发布系统。
4 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与其他文科不同的是,其既具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实践性,又具有运用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技术性,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里的理工科”,是典型的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网络新技术让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充分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难点。
5 创新教育前景展望
1)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创新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网络媒体对新闻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有许多优点:信息量大,信息面广,方式新颖,比如大量采用互动直播、实时追踪、滚动播出,展现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力求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与事件发生同步,同时也便于决策者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
2)创新教育有助于解决山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对社会的功用值。新闻价值高,消除不确定性的可能就大,新闻价值含量越多,新闻信息量必然也越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在广大的新闻媒体网络节点上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充分运行网络报道手法,准确抓住网上热点,在经过调查之后客观报道,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让广大人民及时了解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反过来,各网络节点的复合型人才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人民的心声客观报道给社会,有助于解决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
摘要:对地方大学新闻专业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地方大学网络媒体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及必要的网络媒体站点实践,以有利于区域经济复合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网络媒体,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战生.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2(2):59-62.
[2]刘利萍.创新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4):62-63.
[3]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9-190.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5
摘要:
我国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机会。但高校教育模式造成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如何构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Abstrac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has led to the college education,the enrollment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and provide a broad market and opportunities.But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ack the current mode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strengthening business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Aiming at the present universities education innovation, combining the Nan Jing institute of building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on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ow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in-depth stud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ivil engineering The education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Pattern exploration
引言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公司招人难的并存的“两难”怪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繁多,其中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土木工程专业是有着悠久历史并注重实践的工程学科,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研究,并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发展所需求人才,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意义重大。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早在20世纪初国外高校就已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919年,美国在高校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设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在德国,政府明确地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1]发展至今欧美发
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学术教育体系。我国创业创新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1999年团中央组织的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是对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新创业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确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院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期间九所院校都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及创新,切实展开创业教育实践。最终探索建立了可以代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经典模式:
1、以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提高为侧重点,将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第一课堂即学科教学课堂,调整教学方案,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竞赛活动等活动,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贯通到创业现实环境中。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教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3、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必修课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创新创业计划为依托,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重在实践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5、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2]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制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根据国家教委建筑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说明,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并能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3]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更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生既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又具备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并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以促学的理念,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自主创新创业,最终实现“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我校土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3年,目前本专业设有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和监理、交通土建、建筑学等五个专业方向。自2003年该专业成立以来,学院不断规范和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但近年来各企业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高期望,无疑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缺乏的问题随之显现。其中主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认识,实践性不够,未能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缺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
2)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配置优化不足、师资体系不够合理。
3)课程设置有待改善,实践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部分与实际结合较紧的课程计划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因为实际工程感性知识少而很难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中的有关构造和工艺作法相结合并对应。
4)专业毕业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普遍不足。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比如土木工程制图和识图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最终导致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到工作中不能马上投入使用,工作上手慢适应的时间长。[4]
三、土木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1、正确认识创业教育、深刻理解创业教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高校应该尽快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确立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努力营造并形成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创业文化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创业、推崇创业、创业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高校应该制定各种创业政策与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同时要设立专门管理创业管理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创新开拓进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营造一种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要创业就意味着冒险,冒险就可能失败,要培养学生不甘失败、不惧失败、不畏挫折、勇于创业的精神。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形成合理师资体系。
开展创业必定要形成在教学管理与研究方面的合理机制,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强化教师技能与培训,改进教学教育方法,实现各类教学形式的互通,同时通过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实现科学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配置应要面向社会敞开大门,采取聘用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与创业专业相关的专家与有经验的实践者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形成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或采取创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到创业一线去兼职,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经验,使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高校可以采取聘任制,面向社会吸收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提供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促进的长效机制。
4、构建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学生创业本身不只是自身就业,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按照个体分类和创业目标的不同增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课程 ,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三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2)要实施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和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使学生理性的认识创业内涵、创业目标、创业品质、创业素质和创业文化,促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3)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整合校内的相关资源,为自己提供创业实践式体验的模拟或现实的创业操作平台。创新创业工作室平台,下设建筑设计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制作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小的工作组团,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场地和硬件设施,让具有创业意图的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组团,在学校老师和聘请的企业公司指导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公司运营模式进行运作,以进行创业实战练习。通过创业实践,使学生实现从理性到感性,从理性到实践的锻炼和体验,为他们毕业时直接创业或未来创业打下基础。
4)充分利用校外的相关资源,与相应的就业、创业方向的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建设单位、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等,特别是自主创业开设的公司进行横向联合成为我校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也为将来自主创业开设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积累经验。
5、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实训模拟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科技产业公司,建立多样化的大学生实训模拟基地,通过产、学、研的相互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可引导他们创立一些有新意、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为学生提供借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四、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实现土木工程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懂专业,能创新,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体现,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向。因此,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新形势发展,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 [N].科技日报2010.04.02日
[2]杨妤,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呈现新局面 [EB/OL].人民政协网2009.08.26
[3]方从严,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探 [N].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1期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6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培养自主创业者,又要培养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融入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以绝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为培养对象,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教育目标是岗位创业教育的特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制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本文将课程改革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引言
近年来,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公司招人难的并存的“两难”怪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繁多,其中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学生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土木工程专业是有着悠久历史并注重实践的工程学科,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研究,并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发展所需求人才,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本功不扎实
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表现出的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的问题更令人担忧。在与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交谈后,大多数坦言:一方面,在学校里没有就业危机感,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考个高分或获取奖学金;另一方面,大学课程非常繁重,为了避免补考,不得不放弃对专业知识的钻研,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避免补考上。直到加入了创新创业活动中,发现面对一个哪怕很小的实际工程问题都束手无策,才发觉自身的专业知识的严重不足。
2.工程经验不足
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工程经验较少,交际能力较差,还不能完全胜任与设计、施工或管理人员的交流工作。
3.设计计算手段单一
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设计计算手段均以手算为主。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往往较为复杂,必须辅以机电算才能解决,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的主体思路
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教育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设计从“专业认知”到“行业体验”再到“职业定位”的三段“递进式”专业教学体系模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提升。学校所有大类专业开设“专业导学与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为使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运作形式设计
在分析借鉴英美等国家创业教育成功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有一下四种运作模式:
1.以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一是在高校内建立的工程训练中心或者教学实验中心;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以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实践重点
首先要立体化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选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解决问题!情境构建等放到课堂中,不但可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及领导才能"特别是情景构建的方式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在情景构建中教师截取创业中某段真实的情景描述给;同学,请同学表述各自的处理办法,在评析学生们的方案后给出最优方案"在此过程中,能互相启发同时知道各种方案的优劣,以及最优方案的构思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其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为学生的专业水平,增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可分阶段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相应项目的作业并适当安排专题讲座,多方位、多渠道的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加必要的项目教学环节。在课题上引入项目教学手段或增加项目教学选修课,以完整的工程项目为背景进行教学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串联在一起,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加设计计算软件的培训。土木工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设计和计算,单纯的手算只能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工程问题,面对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应用电算。适当的增加电算选修课,讲解如P K P M、S A P 2 0 0 0、M I D A S、A N S Y S 等一种或几种软件,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手段,可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
3.以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实践拓展
(1)校级创业孵化器内培育的项目
将学生形成的良好项目进行孵化培育。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重在实践的原则下,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予以大力支持。除了办公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外,还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策略型课程,为学生发放创业孵化实用指南等软件条件。
(2)校企合作项目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技能培养中,学校不可能都自备所有的实验设备与条件,诸如施工现场实习、一些试验都需要借助外部条件。因此,校企合作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国家的重大攻关课题、解决企业急需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吸纳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的科研人员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指导教师。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出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也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此合作教育模式下,注重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以赛教融合实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开展了创业沙龙、创业人物访谈、商业计划书大赛,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开展创业名师大讲堂等全校性活动,还组织了创业俱乐部、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减少了正式群体的拘谨和刻板性,在此过程中增加了集体凝聚力,激发创业热情。团队自主实践及依托学校纪念品销售中心实习等多种方式,以创新的方式开展小型商业活动,从中收获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参与挂职锻炼,利用其专业优势,在企业内学习,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实力。
(2)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
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尤其是开展“大学生结构设计”和“挑战杯”等学科性竞赛。实现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素质的功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为依托,努力使其成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能否创造经济效益并非关键。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进行改革,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中庸,周建民,马俊.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状况之回顾与展望[J].辽宁教育研究.2006(07)
[2]郑玉国.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应重视工程直觉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6(01)
[3]郭影,刘晓群,朱广轶.浅谈《结构力学》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2.
[4]赵静,冯建民.融合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14-15.
[5]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一般项目(L2014470) 2014年度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沈阳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20141209),沈阳大学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7
一、新闻播音技能训练课程的发展现状
在几乎所有高校的播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新闻播音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课程。就笔者所在的河南大学为例, 新闻播音训练按学期为时间轴, 这门课程被安排在大三, 上半学期为广播新闻播音训练, 下半学期为电视新闻播音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仍然以传统的新闻播音的教学为主, 注重的是新闻的播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讲授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新闻播报方式, 以有稿播音为主要讲授内容。笔者调查了数十所高校的播音专业的此课程, 均出现与我校实际教学相似的情况。笔者总结出, 新闻播音技能训练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基本出自于:1、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跟不上媒体的发展, 仍然把培养传统的新闻播音员作为教学目标;2、教学手段贫乏:教学方法陈旧, 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等方式进行, 教学硬件更新不及时, 跟不上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得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不能够上手操作;3.学生能力不立体: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培养出的新闻主播应是宽口径的传播人才, 然而目前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 到新闻播音一工作后, 往往需要二次培训。
二、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主播”的新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主播, 或称新闻播音员, 通常指在电视台、电台等电子媒体上报道新闻的人。很久以来, 我国的媒体从业者以及受众都认为所谓的新闻主播就是新闻播音员, 这在媒体不太发达的过去, 还可以将之划等号, 但在今天,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主播”的职责, 绝不仅仅等同于新闻播音员了。
1. 传播方式的改变, 致使播报方式的推进
全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限制, 将多种传播手段应用与信息传播, 改变了以往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 “你播我看”或是“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 变为了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 自主接收模式和收听 (收看) 内容的形式。这一传播模式的改变, 赋予了受众更大的选择权利,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灵活的方式使得传播空间无限开放。
正是由于新的传播方式快, 传播范围广, 使得新闻主播的备稿时间越来越短, 甚至很多时候会是零备稿时间, 因此, 要求新闻主播的短时间熟知稿件的能力要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 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 媒体改变了过去高高在上的传播地位, 拉近了受众的收视 (收听) 心理, 由过去传统的宣读式、播报式的风格, 演变出“播”、“说”结合等新的新闻报道方式, 大大丰富了新闻播报的形态, 这也对新闻主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节目形式的更新, 促使综合能力的提升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战可谓硝烟弥漫。传统的新闻媒体间的争夺目标只停留于新闻的时效性, 也就是说抢到了“独家新闻”便是最大的赢家。然而在全媒体时代, 传播速度快, 信息来源广, 传播方式多样, “独家新闻”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只能是“望其项背”了, 并且, 受众可利用的媒介日趋多样化, 如果仅仅只注重时效性这个第一落点, 则无法满足全媒介环境下受众的知情权。因此, 新闻媒体越来越注重新闻的第二落点, 即对新闻的深度报道, 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度解析与评论, 以期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这就使得新闻节目由以往单一的“联播体”, 逐渐过渡为集播报、现场报道、采访、连线、评论为一体的新闻节目类型。我们所谓的新闻“主播”, 也就是这种新的新闻节目中的核心人物, 必然要熟练掌握播、采、报、评等能力, 才能胜任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的要求。
3. 媒体技术的演变, 带来演播手段的多样
1978年《新闻联播》的开播, 昭示着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在媒体欠发达的年代, 新闻节目的节目样态非常单一, 往往是播音员口播加新闻片的形式, 机位单一, 内容单一, 技术单一是那个时代新闻节目的缩影。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闻节目中可利用的新技术越来越多, 大大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比如, 多机位、双视窗的使用, 增加的新闻的信息含量;而平板电脑、触屏幕等新技术的联合使用使得新闻节目的观赏性大大提升。全媒体环境下, 新闻主播不仅仅需要提高有声语言的传播能力, 更是需要熟练掌握日趋更新的新技术。
三、新闻播音技能课的创新路径
纵观媒体的新发展不难看出, 按照传统的新闻播音课程培养方式出的学生已经无法适应媒体的要求, 就整体而言, 播音专业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闻素养差。对于基本的新闻理论掌握不足, 造成对新闻稿件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新闻敏感, 缺少新闻知识, 不能对新闻事件形成自身的理解与见地。二是重播读, 轻口语表达。张颂老师曾说过, 播音专业的学生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 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然而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 长久以来, 学生们只注重提高有稿播音的能力, 对于采访、报道、评论等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却远远不够, 造成了学生只会播报, 不会表达的现状。三是与媒体新技术的结合能力差。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出现, 只懂得播新闻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从而无法适应节目的要求, 因此, 除了播、报、采等技能外,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新闻播音技能课程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坚持有稿播读技能的训练
无论媒体如何发展, 新闻播报的能力始终是衡量一个新闻主播业务能力的最根本的指标,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有稿播音的训练是新闻播音技能课程的基础, 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对这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然而, 为了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 对于有稿播音的训练也应与时俱进。首先是要训练学生短时间熟知稿件的能力, 以期适应新闻节目直播化的需求。其次是要训练学生播报方式的多样化, 播新闻、说新闻、播说结合等等方式, 以期适应新闻节目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2. 加强即兴口语表达的含量
这部分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上文提到, 新闻主播的业务能力中, 除了播报外, 还有采访、报道、短评等等, 而后三种能力, 正是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体现。即兴口语的表达由语言思维、听知能力、语用能力三部分组成, 缺一不可。从宏观角度来说, 语言的训练必然是以理论的提高为前提的, 要想将新闻语言表达得精彩, 必然要从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等方面积累相关的知识储备, 只有这样, 在面对新闻事件时, 新闻主播无论是从判断事件, 还是从组织语言方面才能信手拈来。因此笔者建议, 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知识体系的构建, 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从具体层面来讲,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采用模拟节目制作的形式进行相关训练。
3. 提高演播空间技术的应用
演播空间技术是一个时髦的新生词汇, 是指新闻主播对演播室内灯光、摄像机、空间调度、相关拍摄辅助设备的使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 以供学生及早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 而对于学生来讲, 不能狭隘地认为, 在实际工作中, 有专人为新闻主播服务, 从而就不去了解演播室内的相关知识, 使得到工作岗位后, 需要重新学习。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 演播室步入电子化甚至虚拟化的今天, 对于多媒体、电脑、触摸屏幕等先进的技术设备, 更是应该了如指掌, 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录制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孙志隆。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 2012. (3) .
[2]姚喜双.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 1999. (6) .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8
1 媒介融合的基本认识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原始的定义即为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的结合。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的定义也略有差异, 例如媒介融合就是媒介功能的一体化或者是媒介融合其实是传播文化融合, 或者媒介融合即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都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新闻传播, 而造成的效果就是各个媒体信息展示在同一平台上, 并进行了互联和互换, 实现媒介一体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蔡雯教授作为最早将媒介融合概念引入国内的学者, 她梳理国外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国内新闻实际, 认为媒介融合主要包含了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融合, 这三个层面具体是指:第一, 微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媒介产品的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多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 所以许多媒介产品也都趋同于信息化, 比如文字文档、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第二, 中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媒介组织的融合, 拥有不同类型媒介的组织机构之间的技术、产品融合。第三, 宏观层面的媒介融合。即整个媒介产业的融合, 譬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
而2003年, 美国学者结合美国自身实际, 划分出五种媒介融合形式。媒介所有权的融合:大型的新闻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 并利用这种优势实现媒介融合;媒介传播策略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进行策略合作;媒介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类型。
随着国内大传媒产业生态的逐渐成型, 我国的媒介融合大致分为:新闻内容融合、传播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三个类型。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出现之后的时代产物, 对于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新闻主体并不局限为媒介机构, 电脑、手机等终端让人人皆为媒体;二是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交叉化、复合化;三是新闻媒介的信息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2 新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目标建设
2.1 多媒体传播的策划能力
新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媒介市场不再以某种形态作为竞争力的保障, 现在更注重的是品牌效应。同时受众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听众或是观众, 而是成为某个媒介品牌的独立受众。媒介融合让整个媒介市场高度精细化、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新环境下, 谋求生存与发展, 新闻媒介就要在市场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针对特定固定的受众人群, 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俗话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各类新闻信息就是不同类型的食材, 大锅烩是没有几个人乐意品尝的, 只有更加精细的产品才会得到受众的喜欢, 并让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2 深度精准的讯息整合能力
媒介多样化让更多的新闻讯息得到挖掘和传播, 那么怎样从海量的信息找到受众感兴趣, 关注的点是许多职业传媒人应该了解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 将讯息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加工, 符合不同人群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 职业传媒人应该是有思想、有深度的观察者, 同时还应该具备讯息整合能力和选择解读能力, 能够洞悉讯息之间的深刻联系, 并让这些讯息能够在受众之间进行广泛传播, 而不是单纯的“讯息搬运工”。
2.3 多媒体信息传播能力
新媒介融合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从单纯的某种媒介操作者, 变成了需要多媒体、跨媒体操作, 对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更加苛刻。新型的媒体从业者不仅是技术上的全媒体技能人才, 也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例如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某位记者, 其每日的工作日程即是早晨六点在网站写一篇文章, 然后进行实时采访, 采访之后进行电视台的实施新闻播报, 第二日再将新闻编辑成报纸刊物。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现今的媒体从业者已不是单一媒体的服务者, 同时能够进行多媒体操作已经是必备的能力之一。
3 新背景下新闻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
纵观国内高校的传统新闻教育, 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陈旧单一、教学理念和现实操作差异明显、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割裂严重、跨媒体教育相对滞后是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新闻专业大多利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方式进行教学, 注重新闻内容而忽略技术手段, 强调文字规范忽略新闻传播的实质;二是学校新闻教育理念与实际工作差异明显, 许多学校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真实的媒体环境;三是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育, 这也是许多学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四是新闻媒介教育单一化, 导致学生技能实践能力不足。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在这一方面, 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就根据自身经验, 提出了四点颇具建设性的建议:一是学校新闻教育应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新闻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更加具有跨学科、跨媒体技能的教育能力;三是学生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基础技能, 并且专业更加精细化;四是教学平台应该多样化。对于人才培养途径, 专家学者也谋求国外的先进经验, 为国内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加开阔的思路启发。比如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马嘉在文章指出, 日本的新闻教育为顺应媒体融合潮流, 将素养教育以及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作为首要标准, 并禁止媒介技能进入学校, 注重挖掘新闻学科的本身意义。而另一个学者则在其文中发表了美国新闻教育的某些改变, 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学习型人才是美国学者交锋的论点, 但多数意见趋向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而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技术, 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是他们看重的重要能力。而就目前来说, 复合型新闻教育是国内主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学校教育与媒介行业进行联合。一般来说, 现在学校和媒介行业的模式分为“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顾名思义就是将媒介行业中的职业人员邀请进课堂, 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这些媒体从业者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的事实案例, 对学生更富有吸引力。例如, 四川大学就与成都商报社联合成立了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 并向学生开设了专业的选修课。“走出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进入一线媒体进行实践学习, 参与媒体的采集、编写、策划、制作等业务,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二, 学校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在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的今天, 学校中传统的“人云亦云”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如何打破院系分离, 对专业进行不同知识的整合建设, 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让学生更具有竞争力。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在新闻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进行特色办学, 推出六种特色专业“套餐”, 具体是新闻评论、政府新闻、民族新闻、企业新闻、民生新闻、英语新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 让学生在扎实自身基础的同时, 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术业有专攻。
其三, 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如前文所述, 新时代的新闻人才应该是全媒体业务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特别是后面一点, 就决定了媒体从业者在进行新闻加工、解读时的深度和准度, 要求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全面。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学校教育中的专业融合是比较好的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进行了关于培养专家型记者的实验, 即新闻学院的学生进行双学位课程, 既要拿到新闻专业的学位, 也要获得另外的学位证明。这种方式其实和我国大学中的选修第二专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四, 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进行融合。许多人对媒介教育有一个错误认知, 即新闻就是媒介。这种看法过于表面, 从实质上来说媒介相当于工具, 与新闻有本质上的差别。而将二者教育进行融合, 并通过开展各种媒体传播技能的培训, 可以提高学生技能的全面性。如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其新闻专业中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课程, 将传统新闻的基础性与数字网络技术进行融合, 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摘要: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 而随着信息化传播的发展,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不仅新闻媒体要作出改变, 而且新闻传播教育也应该顺势而为, 对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变革, 培养出具有精准的讯息整合能力, 能进行多媒体信息传播以及跨媒体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 最具有操作性的和现实性的方法就是将学校教育与媒体行业相融合、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融合。本文将通过具体事实说明, 阐述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 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怎样做。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4:109-111.
[2]董晓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形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研究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通过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为创新内容, 并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活动。面对我国当前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带来多方面的冲击, 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不断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 只有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客观经济环境并独具创造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较早地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及一直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 使得创新教育在国外最先得到改革和发展。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获取新知识的人, 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 专家认为, 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 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 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纵观我国会计教育历史, 总体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面对着21世纪对外改革开放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 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等方面诸多现状和问题, 亟待需要提高会计创新教育加以改变。
一、创新教育特征与作用
(一) 创新教育的作用
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设立了与传统专业完全不同的创新学士专业。创新学士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核心课、创新核心课组成。科罗拉多大学所建立的“创新学士”专业对传统培养模式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学生不仅学习主修专业的深度知识, 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以及交流表达技能和全球化所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 学生置身于多学科团队之中, 学会在团队中工作的技能。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中, 把“创新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日本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 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法国发表声明中指出:智慧与创新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 大学应鼓励创新、负责与协调精神, 一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研究突破, 另一方面在创新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 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宽广的专家。因此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 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可见, 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新教育世纪”, 我国也把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 其基础必然在教育。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 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二) 创新教育的特点
本文认为,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 创新教育是全面性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 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 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 或某个方面的素质, 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 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 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 用于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 人人一样, 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2) 创新教育是探究性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 探究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独特的做法, 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 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 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3) 创新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 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集思广益, 重组经验, 发挥出创造的潜能。 (4) 创新教育是民主性教育。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 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 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 提出理论的假设, 无顾忌地发表见解, 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 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总之, 创新教育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 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高科学素养、高道德素养、高文化素养、高能力素养、高学习素养和高做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 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必要性
(一)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会计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型的培养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课程为主。大多是“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会计教学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 但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 应用的层次还很低。从教学手段看, 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 但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运用, 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 教学效果欠佳, 不能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把握,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是学生素质的体现, 才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法宝。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 忽视思考、分析问题的的能力, 只知道在课堂上记笔记, 未能真正关注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 虽然高校基本上都有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 但它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 账务处理能力, 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非正常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很少涉及。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 以致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会计实验教材也不够完善, 内容陈旧, 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不能反映现实中企业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另外, 在校外实践环节, 实习基地难落实,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对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不积极, 即便是落实实习单位, 也只是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到财务部门观看凭证填制或手工操作, 且实习期间学生面临就业问题, 难以安心实习, 并且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难于监控, 实习几乎成为变相“放假”。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通病,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席话同样也适用于会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复合型的, 而且应是高素质型的。高等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 就必须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将创新教育做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面对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企业规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 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呈现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所谓“管家型”人才已不适时宜, 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 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体现在会计学生吸取新知识、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方法的创新能力提高方面, 以及对国际会计知识掌握和应用以解决现实财务问题方面。
三、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转变教育观念, 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关键。首先,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不能只图填灌式教学, 应具有创新精神, 开展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应把会计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知识,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其次, 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 以美国为例, 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任务教学法”、“独立学习法”和“个性教学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又如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 则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 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还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也值得推广, 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计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个案分析, 不仅能够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 而且还能实现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 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 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传统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 将财务会计理论讲授、案例教学, 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注重启发式教学,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 推行本导制, 通过增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除了日常教学之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从初步科研训练入手。对学生加强初步的科研训练, 能使教师在增强自身与社会、企业、市场联系的同时, 把学生也带到探求未知的领域, 激发学生创造性, 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熏陶, 提高思维能力。同时, 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和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自发训练思维能力, 能将所学知识实务化和社会化。为了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导师制, 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专题论文写作之外, 还应主动将学生吸纳到自己承担的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科研项目中, 让他们担任研究助手, 以拓宽学生对自己论文论题的研究视野, 训练学生专业兴趣和缜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 导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一些专业性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和具有科研含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中, 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简称SRTP) 、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会计征文比赛等, 并积极鼓励学生将研究内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 使研究成果化和社会化, 以体现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 通过实训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处在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性教育转化的阶段, 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性教育的重要行日益凸显, 因此, 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加强会计专业素质、理论素养的同时, 必须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进而反思和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 达到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方面, 除了建设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中心、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心、ERP沙盘实习区等实习项目外, 还应开展一些创新项目, 如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实验区项目,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财务分析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手股票交易, 进而熟悉券商业务和券商客户业务。为达到实践锻炼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 准备启动资金, 由学生自筹经费, 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融资能力;第二, 风险承担方面, 实验区为学生承担相应的风险, 如学期末基地承担部分学生亏损的资金, 而对成果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第三, 设计一学期课程, 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使学生真正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这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能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训练, 深刻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且有助于会计指导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因此, 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 使学生将所学财务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增强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会计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训练, 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首先, 高校应当拓宽思路, 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创新、有效果的公司企业作为合作的首选目标, 如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进而能够借助企业的力量参与会计实验区建设规划, 并可借助企业成果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 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选择会计核算规范和财务制度健全的企业, 作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固定化和长期化, 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实习规程以保证实习质量,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最后, 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级财务人员到学校给会计学生授课, 或进行不定期的讲座, 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 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同样如此。因此高校应当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 将创业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先行院校学习, 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等教育、学习体系, 并充分利用科技园等孵化机构, 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 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创业教育方面, 国内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创业教育经验, 更值得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广和借鉴。
(五) 加强国际化教育, 拓展国际视野, 培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 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国际化教育对于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高校应当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通过和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交流, 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合作研究、担任学术领导和兼职教师, 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并逐步开展涉外课程, 充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翻译与交往能力。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出国交流与深造, 并且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计划, 让学生也走出去, 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教育, 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创新、创造思维能力。
四、我国会计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
(一) 创新性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当务之急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 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 并且发现新的可行方法的人”。创新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加快知识更新, 调整知识结构, 加强教学研究, 加强能力培养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以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维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授知识总是有限的, 提高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二) 创新性课程建设
创新教育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通过优化学科结构, 合理安排教育内容, 把教育重点放在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缩减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应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正确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 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其次开设实务中需要的课程, 特别是和会计实务联系较大的课程, 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 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解;最后增加实践课时,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是难以培养出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人才的, 因此要增加实践课时, 充分锻炼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外语课程, 可以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 根据高校的实际及特色, 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三) 创新性教材建设
创新性教育必然需要教材的创新。现在的教材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有些教材的内容老旧, 观点单一, 仅仅是将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罗列, 并且缺乏典型、有时效性的案例。创新性教材建设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教材的质量水平, 将创新的思想寓于教材之中。一本好的教材也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也可以创新的使用教材,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进行加工。
(四) 创新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除建设传统的实训基地之外, 还应该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创新型实验区项目, 并积极寻求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 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高技能加高适应性会计人才的质量保证。通过建设实训基地, 可以促进教学改革, 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在教学内容上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重构, 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培养出高技能加高适应性的会计人才, 还可以解决会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五) 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
高校会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 会计教育在建设创新性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同时, 还应当着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创新性会计科研团队。通过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 构建合理的研究梯队, 加强团队的文化和机制建设等途径, 形成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只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平台, 对他们有效的进行科研训练、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五、结语
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会计教育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是会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也是当代会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应当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进行改革, 并将这些内容环环相扣、有机结合, 以形成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到来, 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成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创新教育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现存的问题以及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对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创新性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创新教育的支撑和保障, 以期为高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版) 》2004年第2期。
[2]何云:《浅析创新教育》,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3]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4]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 《会计研究, 》2003年第3期。
[5]李恒森、王新春:《国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比较研究》, 《时代文学 (双月版) 》2006年第4期。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日语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一、目前日语教育现状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 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掌握一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当今,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仅仅掌握单纯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具备实际运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对我国高校日语专业是个较大的考验, 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分析现状, 了解不足,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以促进西部地区日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变化。
二、西部地区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地理位置不便
西部地区高校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由于处在西部边远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虽然近年来,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加大了对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 但是不可否认, 西部地区仍然处在信息的边缘地带。地理位置上的先天缺陷也使得近年来, 日本的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 西部地区高校日语专业开设时间晚, 大部分是在2000年之后, 据教育部资料统计, 截止到2010年, 西部12省、市、自治区共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为66所。特别是更加边缘的内陆地区, 比如新疆、西藏等地, 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比如2010年西藏民族学院才开设日语专业, 而新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 (专科) 也才开设于2009年。
2、硬件设施落后, 可用资源缺少
西部地区高校日语专业的硬件设施条件落后, 缺乏必要的日语学习环境。有的学校并没有收看日本卫星节目的接收器和电视音像等设备, 甚至没有专门的语音教室。同时, 日语资料也十分缺乏。其实现在我们随处可见许多英语学习资料, 但是, 日语方面的学习资料却十分有限。有调查显示, 在西南地区图书馆的外语类资料中, 日语藏书量非常少, 只有不到1/5, 而这些资料中各种考试练习题和参考书占了80%以上, 10%左右的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编写的旧的语法书, 剩下的也是中国人编写的有关日本概况方面的书籍, 很少可以找到日文原版书籍。这些都制约着西部地区日语教育的发展。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高
山口仲美2001年在北京日语研究中心任教时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调剂到日语专业的。根据蒋米娜2007年调查结果, 第一志愿为日语的学生有54%, 调剂的有46%。虽然主动学习日语的人数增加, 但是通过对选择原因的调查显示, 55%的学习者动机盲目, 比如:英语差, 只得选择日语;受别人影响;一时新鲜等。
三、应对措施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西部地区日语专业教育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必须要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找到适合自身地区日语教学发展的道路, 培养出全新的复合型人才。
1、突出特色教学
修刚 (2008) 指出, 目前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强调学术性回归, 即学生在大学期间, 除了语言学习能力外, 要增强日本文化、日语语言学等理论、日本文学等学术能力, 培养学生的日本学意识。[1]西部地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 可以结合当地经济、文化、资源等, 突出特色教学。比如, 吉首大学日语专业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优势, 重点开设了旅游日语方向的课程。西部地区高校可以针对少数民族这一特点, 开设中日民族文化方向的课程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就业途径。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而语言知识 (指语言、语法、文字、词汇等) 和语言技能 (指听、说、读、写) 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交际除要求语言运用能力外, 还要求社会文化理解能力, 而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是多方面的”[2]这就要求, 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 加大对日本、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的介绍, 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比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情景教学法等, 让学生自主设定相应场景, 切实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3、优化师资力量
正所谓“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上海外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指出:在中国, 外语的使用环境有限。外语学习者接受外语输入和技能培训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因此, 外语教师的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3]所以, 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日语专业, 更应该加快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科带头人, 以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同时, 教师也应该优化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出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结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日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与时俱进, 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道路, 以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变化。
参考文献
[1]山口仲美.中国の日本語教育[J].CIENCE OF HUMANITY, 2001
[2]蒋米娜.西部非重点院校日语专业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之我见[J].科技信息, 2007
[3]潘贵民.西部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 2012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11
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与现实社会和工作脱节严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认知工业产品的色彩和形态。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已经被大多数高校忽略。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认为教学工作的任务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
二、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目前,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实际运用技能的提升,也没有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层面上,使得学生在操作性、实践性方面更为缺失。虽然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但是我国高校在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做到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没有将国外优良的实践教学经验融合到现在的教学当中,更促使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落后。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的不够充分,而工业设计专业强調的是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有些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聘用的是工程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课程设置往往更突出艺术性和技术性,虽然属于人性化课程设置,但这些艺术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大多数是机械性地添加,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良好的连贯性,最终使得这些艺术类和工程类的课程独立存在,无法与工业设计专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学科。
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一旦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不愿意到工厂参与实践活动,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只是在办公室的电脑面前完成设计工作,不需要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二是由于受到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践期间没有积极认真地参与其中,实践操作只是简单的观看和玩乐;三是部分学生认为实际教学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是否给予资金补偿都无关紧要,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参加实习的企业情况不够了解,也不知道实习内容是否与自身专业吻合,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四是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参加实习不够重视,不为其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使得实习变成了单纯的应付过程。
三、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创新特色生产实践教学流程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的过程中,熟悉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和具体环节,掌握不同工业工艺和方法,并且能够对产品生产加工设备熟练操作,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把握产品整体的设计、生产过程,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和注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要安排学生每天完成实习实践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将每天的实习经过和实习感想记录下来;企业也要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建立动态档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待实习结束之后移交给学校。
二是在学生完成生产实习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动态档案记录为其开具一份个人实践鉴定报告,作为学生在学校参加评定的依据。
三是学生完成企业实习之后,要及时对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能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推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选择以校企结合、协调发展、有效配置的方式展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重点是为工业企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应该保证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岗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最终目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有效资源,以此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2.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条件。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创新特色教育过程中,应该将教学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结合,尽可能地使学校与企业之间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才能不断推动学生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在教师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尽可能的为企业完成分配的工作,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企业也可以为学习提供资金赞助,以企业命名建立相关实验室或设计室,一方面达到了企业宣传的效果,也为学校解决了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的现实问题。
3.加强拓展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只要是能够利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都可以进行积极的拓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自行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或者开办工业生产的实体企业,使得学习与研究的结合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高校还应该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需要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时,能够按照不同的任务分类对学生进行分配,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践任务。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中最为关键重要的环节,只有将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任务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互结合,不断拓展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特色实践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真正总用,从而为社会不断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立秋,于峰,王新荣等.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0(25).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篇12
随着小学教育教学对象的群体属性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特别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更为彻底, 这对于小学教师又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有效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是现阶段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笔者认真研究和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并总结出如下几方面主要的特点。
1. 各类师范院校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回顾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各类师范院校设立的初衷即为各个教育阶段培养专业的教育人才。在这些师范类院校中, 即有专门以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这些院校承担着输送和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 大部分毕业生都已经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虽然近年来, 一些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人才也开始进入小学教师队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师范类院校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
2.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健全。相比于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为健全。除了有明确的培养主体以外, 还具备相对完善的培养方式、培养途径、人才输送方式, 等等,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此外, 这套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选拔的覆盖面广泛, 选材对象范围也会更加宽泛。
3.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需求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近年来, 各地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各个小学的班型不断扩大, 对于小学教师的数量要求更多。除此以外, 当前小学教育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对于小学教师和相关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现有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和影响, 不但每年可提供的人才数量不能够完全满足需要, 而且在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 现阶段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有助于全面推进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改革。众所周知, 教师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体。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需要小学教师具备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并首先达到素质教育实施者的要求。在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下, 只有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上提高教育和培养水平,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质的突破和提高, 才能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之中, 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工作实施者的重任。
2. 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通过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 实现了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 也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教学活动。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系统地接受各类知识, 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 对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3. 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并在充分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最终达到培养学习终身制习惯的目标。千百年来, 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普遍推崇。通过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教师能够更加充分地施展自身独特的教学能力, 也更加有助于其挖掘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潜力, 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基础。
三、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暴露出如下几方面问题:
1. 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正如前文所述, 各类师范类院校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 这显然与其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相比于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机构的人才培养理念更为先进, 培养工作方式更加科学和灵活, 注重根据人才市场需要, 合理开发人才的各项潜能。与之相比, 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 大量同质化的培养模式造就出的人才, 在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大同小异, 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2.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对于很多师范类院校来说, 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很多年都在延用一套教材, 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此外, 一些师范院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 忽视了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 也就导致了这些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长期存在实践教学技能较差的问题。
3.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岗位再教育机制严重缺失。小学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不仅仅包括岗前教育培养, 还应当包括岗位再教育和再培训环节。小学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 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同样也会遇到一系列困惑的问题, 需要在一定阶段后通过系统地教育和培训加以解决。从现阶段情况来看, 很多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十分沉重, 加之学校对于岗位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造成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笔者认为,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措施。一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 广泛引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二是要提高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 增加现代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教学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小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三是要完善岗位再教育环节, 提高学校对于岗位再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将专业人才岗位再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全面完善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