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稿

2024-07-14

新闻特稿(通用11篇)

新闻特稿 篇1

传统的新闻报道体裁一般分为消息和通讯两类, 除此之外的新闻衍伸体裁, 也无外乎于这两种传统体裁在功能、特点上的增强和拓展而形成的“二代体裁”。笔者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除消息以外, 特稿的定义、概念和范围几乎与传统的“通讯”相差无几。这从客观上反映了特稿的体裁特点, 它必须遵循“用事实说话”, 强调在忠实报道事实的基础上, 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 即新闻人对客观事件或要素的选取, 从而表达传播者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方法。

一、遵循“零度写作”, 需要特稿依靠事实

特稿是兼具真实性和故事性、客观性与文学性的新闻体裁, 它既有优美的文字, 又有深邃的思想; 既有新闻的真实, 又有故事的生动。要实现特稿的这些功能, 就要融“零度写作”理念于新闻生产全过程, 依靠事实的力量实现特稿的价值

( 一) “零度写作”与客观真实的新闻准则高度契合

特稿的本质是新闻, 没有客观真实就没有特稿的生命。“零度写作”的写作方法和价值取向是特稿客观真实的有力保证。法国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首次提出了“零度写作”: “字词具有独立的主体性, 作家应该采用一种白色的、摆脱了特殊语言秩序中一切束缚的自由写作。即直陈式的、非祈愿式的、非命令式的写作。”特稿记者应排除来自写作主体的人为因素干扰, 能够有效保证特稿的客观真实性。

( 二) “零度写作”注重用事实让特稿更引人入胜

特稿的吸引力之一来自它的文学性和生动性, 其写作应该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饱含新闻人的真挚感情。“零度写作”完全不是情感的零度、文学色彩的零度, 相反, 它要求新闻人深入事实真相, 挖掘更多反映新闻主旨的事实和细节, 把感情系于事实, 用事实体现生动。“零度写作”旨在写作的去工具化、语言的主体化以及作家的去主体化, 将写作还原为语言的乌托邦, 让情感在语言的独立主体世界中狂欢。

( 三) 特稿的结构创造也取决于新闻事实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评委会的要求是: “一篇杰出的特稿首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结构和风格上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也是特稿具有新闻力量的重要因素, 它与零度写作的要义不谋而合。在零度写作过程中, 作家的主体性并非全部消解, 作家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立足点, 彰显其写作主体的参与性。例如, 在曾刊载于南方周末上的《城管副队长之死》一文中, 记者巧妙地通过两个新闻人物同时递进的对比式结构, 用精心选取的事实、精心搭建的结构向读者呈现了两个命运迥异却都想依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好人”, 最后落得一个命丧黄泉, 一个身陷囹圄的悲惨命运, 引发读者对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众多思考。

二、超越“零度写作”, 需要特稿选择事实

特稿应遵循“零度写作”对客观真实的要求、对事实生动的要求、对结构服务内容的要求, 同时也要在文字的背后, 体现新闻人的声音和媒体的立场。特稿的存在, 其天生就载有媒体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因此, 特稿写作在遵循“零度写作”基本准则的前提下, 要清醒地看到, “零度写作”理论源于小说文学作品的创作, 要合理地扬弃以体现媒体对社会的守望和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 新闻事业、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都具有阶级性, 新闻人尤其是特稿记者不能完全遵照零度写作彻底消除写作主体介入的要求, 不能置自己的社会责任于不顾, 而应该牢记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牢记媒体的告知、教育、守望、监督等社会功能, 坚定写作的立场, 使特稿成为媒体守望和监督社会的一种途径和表达方式。这正无数新闻人怀揣崇高的职业使命感, 用冷静而理性的笔触书写真实的故事, 让自己澎湃的情感在文字的自由独立之中激情迸发, 让读者感受到媒体对社会殷切的关注。

三、从事实中来, 到现实中去———实现“在”与“不在”的高度统一

( 一) “在场”是事实再现的唯一路径

新闻人实现零度的写作, 客观地再现历史和现实, 此时记者之于特稿是“在场”的, 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的观察者和所见所闻的记录者。汶川地震期间的特稿《在这里死亡是个秘密》中, 如果没有记者深入安置灾民的体育馆, 没有与灾民同吃同住, 就没有对地震幸存者一举一动的真实生动记录。特稿中一切一手或二手的材料都是有严格的现实来源作为依据的。特稿记者只能挖掘、记录和整理这些材料, 而不能想象, 更不能虚构伪造, 特稿记者的“在场”是客观个体的在场, 只有这个“在”, 才能使特稿真正从事实中来, 震撼人心、动人心魄。

( 二) “不在场”是特稿主旨升华的重要手段

用事实说话, 让受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事实的接受中自我体会, 这是“零度写作”之于特稿的重要意义。但是特稿终究还是要在思想性、政策性和导向性上做文章的, 要使特稿更具张力, 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就必须加入适当的“不在场”声音, 即一些非描写、非叙述的表达方式, 可以的是议论甚至是抒情, 但必须把握度, 放在文章的关键位置做到“刚刚好”, 这样才能回到现实中去, 实现特稿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零度写作”来自于小说创作, 但它的某些特点却契合了特稿的写作要求, 因此在特稿写作中既要遵循, 又要超越。没有立场和情感的新闻人是可悲的, 没有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特稿也是苍白的, 新闻人要通过特稿写作服务自己的立场和社会的价值, 为真善美寻找一条合适的表达路径, 让新闻人的社会职责和美好情感以新闻的方式永远留在新闻的现场。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9.

[2]许芳.特稿写作对零度写作的遵循与超越[J].新闻爱好者, 2011.8.

新闻特稿 篇2

3月28日前:找好采访对象,做好人物采访的相关知识准备(如提问技巧,注意事项等)

4月2号前:把采访对象的资料要到(如人物简历等),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弄好后发给我看看),和采访对象预约好采访时间(这个很重要,要配合采访者的时间)

4月10日前:完成采访,把人物采访的中文资料整理好发给编辑。此外,还要确定特稿的大致提纲,发给编辑

4月20日前:完成特稿,发给编辑

特稿:浴血重生 篇3

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导自演“事变”,在欧洲战端尚未开启之时,就掀起侵略中国的序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独力支撑着东方战场的局面。1937年7月7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华民族的奋起抵抗,使中国“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

不可忘却的日子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此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表《政务院规定九月三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通告》。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每年9月3日,全国人民应对我国军民经过伟大的八年抗日战争和苏军出兵解放东北的援助而取得对日胜利的光荣历史行为纪念。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9月18日是个耻辱的日子,作为‘国耻日’是可以的,日本从这一天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的日子是7月7日。但是,与上两个日子相比,9月3日更辉煌,更值得纪念,因此,我主张这个日子是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最好是把议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它定为一个法定的庆祝的日子。”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5日下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以立法形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还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和文艺晚会。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在展厅陈列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图表、照片和实物,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的种种暴行。此外,还在其他屠杀现场如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汉中门等遗址及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中华门外等处,建立了15块纪念碑。

2007年12月13日上午10点,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省市的各界代表,驻宁部队代表,以及专程来宁的外国友好人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行“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暨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仪式”。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抗13战争十大战役回顾

淞沪会战

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约80万中日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统计死伤30万人。会战中,中国军队以自己的浴血奋战,彻底粉碎了日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上高会战

1941年3月,因友邻师团的严重不配合,驻南昌的34师团大贺茂落入了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上高会战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正义战争中的光辉一页。

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之战。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长沙会战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持续五年的四次长沙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共伤亡10.7万人。

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给予日军巨大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武汉保卫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广大地区。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使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桂南会战

桂南会战是广州失陷后,中国守军抵抗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而在广西南宁等地区展开的作战。日军侵占南宁和昆仑关之后,国民党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1940年1月,日军又调兵进行反扑,至2月3日,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苦战多日,伤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结束会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八路军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滇缅之战

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对缅甸的侵略,企图侵夺美国取道缅甸的大批援华战略物资,直接切断中国国民政府唯一的海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全面封锁中国,并扬言将与纳粹会师中东。严重的战争态势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的关注。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将士们坚持血战8个月,终于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

湘西会战

新闻特稿 篇4

(一) 特稿的定义

特稿文体的发现与确立得益于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慧眼。1979年, 在《巴尔的摩太阳晚报》供职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这篇体裁新颖的报道意外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认可, 被评为首届特稿类获奖作品。普利策新闻奖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 特稿写作由此进入主流新闻文体之列。[1]美国普利策特稿奖的评奖标准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除了应具备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共有的获奖特质之外, 主要关注的应该是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特稿一词源自英语“feature”, 国内外新闻界对特稿的定义众说纷纭。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后来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是这样定义的: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

中外新闻界对于特稿大多采取的是宽泛界定。据我国《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 特稿即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 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二) 新媒体环境下“特稿”文体的价值凸显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讯息”这一传播学理论。麦克卢汉认为, 真正影响人类行为及推动社会变迁的关键力量并不仅仅是媒介所承载的讯息内容, 而更应是媒介本身。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在现如今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贴切的印证。

媒介形态的演进带来了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 也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信息接收的方式。新媒体环境下, 人们对新闻产品的消费方式日趋快餐化, 追求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快速, 以及内容篇幅上越来越短。互联网与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手机APP应用的兴起, 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信息的快速整合、交互性等方面失去竞争优势。

关于传统媒体在新闻产品的生产上如何与新兴媒体进行良性竞争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学界与业界关注探讨的焦点。近年来提出纸媒“严冬论”甚至是“消亡说”的声音愈加热烈。笔者认为, 传统媒体应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当中充分发挥自身在挖掘信息深度方面的优势。

二、特稿的叙事特点与写作技巧分析——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为例

特稿是在坚持反映客观真实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新闻故事的一种叙述方式。《冰点》于1995年作为《中国青年报》专题特写版创刊, 曾被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 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及《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

(一) 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是《冰点》报道的一大特色。新闻故事化的特点是真实的叙述、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有强烈的现场感、简洁有力的语言、风趣幽默的笔调、人物经过和事件穿插、精练简洁、注重人物刻画。[2]《冰点》的特稿, 几乎每篇报道都是一个完整翔实有细节的故事。

(1) 形象生动的细节刻画。《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说, 为克服长文难读的弊端, 尤其应注重现场氛围和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冰点》作品善于捕捉鲜活的细节。西方新闻报道强调目睹性和现场感, 无论写人还是写事, 都讲求亲临其境。《冰点》的记者注重对生活作最贴近的观察与体会。在这一点上与西方许多报道有着相似之处。《冰点》特稿的细节描写多采用白描的手法, 即用最精简的笔墨从动态勾描中揭示事物的本质。记者从玉华撰写的《冰点》特稿第729期《小事比天大》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第一次在温哥华坐公交车, 那天下着小雨, 10多个人排着队, 其中有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车慢慢驶来, 停稳, 向马路稍作倾斜, 车门打开, 自动翻出一个踏板, 正好对接高出的地面, 司机下来连残疾人带车推上去, 然后把车固定在司机后面专门的位置上, 司机再下车绕到驾驶位, 最后大家再上车。王力一看表, 三四分钟都过去了。所有人都在雨里默默地等, 没人说话, 那场面,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把王力感动坏了。”作者选择这个细节, 有力地支撑了稿件的报道主题, 在写作中运用了准确连贯的动词, 未见一个多余的修饰语, 真实地还原了现场, 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使读者大有身临其境之感。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 使《冰点》特稿可读性与真实性大大增强。

(2) 故事中有鲜活的人物。李大同在《冰点故事》中说到的:“小人物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 不幸历史在本质上是留给大人物的。”《冰点》刻画了许许多多大背景下小人物的鲜活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挖掘人物身上的故事, 也是《冰点》特稿赢得受众喜爱的原因。新闻承担着建立公民社会的使命, 除了关注和报道政府和公共政策事务外, 新闻媒体还要关注公共议程之外的世界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包括他们的生活态度、品位、动机、渴望和喜怒哀乐等。在叙事通讯中, 对普通人物的刻画, 应该像一个雕塑家一样, 把一块泥巴揉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冰点》专栏创刊号文章《最后的粪桶》以了解返城知青生活状态为大背景讲述了北京返城知青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 报道真切地表现了为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 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又如冰点特稿第722期《最后的煤矿敛尸工》刻画了煤矿敛尸工这一特殊的职业人群中的典型人物老梁;第754期《给母亲的820个吻》中刻画了10年来坚持拍摄贫困母亲展现其生存状态, 支持幸福工程以援助这一弱势群体的于全兴教授。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在《冰点》特稿中以不平凡的故事亮相, 使得报道有血有肉。

(3) 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在新闻叙事过程中, 记者和编辑对信息的编码方式直接决定读者对信息的认知及感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直接引语无疑是减少信息损耗最有效的途径, 而且直接引语能够增强读者对文章表达内容的信任。平铺直叙的文字令人乏味, 而精彩的对话及符合人物个性的引语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听觉化与视觉化, 把读者直接带进了新闻现场, 真正实现“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冰点》特稿第731期《灰色很明亮》中刻画一位自强不息的盲人画师, 开篇便以这样的直接引语揭示主题:“灰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灰色很明亮!”

(二) 借鉴文学性手法写新闻故事

借鉴小说设置悬念的写作方式是《冰点》特稿的一大特点, 巧妙设置悬念能够引起受众阅读的兴趣。《冰点》特稿的悬念设置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开头引起兴趣, 在中间设置冲突, 于结尾处留下思考与回味。

从形式上来说, 《冰点》的特稿, 惯于将全文分节, 用富有逻辑关系的小标题串联故事, 每个小标题之间内容和故事相对独立, 但全篇报道依然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

处理好结尾是新闻写作的难点。冰点的作品都有一个意味深长或发人深省的结尾, 或是记者发表议论, 或是借助当事人的话来结语, 或是对一段场景进行象征性的描述。如果说冰点的开头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的话, 那么它的结尾则是点睛之笔, 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

记者付雁南撰写的冰点特稿第742期《9天生命留下的光明》中, 开篇即以一个假设与一个残酷现实的对比唤起读者的注意:“如果小振和能够长大, 他就可以仔细看看自己居住的这座美丽的湖南小城:晴朗时湛蓝的天空, 宽阔的银色江面, 以及家门口修路时翻出的湿漉漉的红色泥土。”紧接着, 报道以新生、黑暗、捐赠、终点、移植、重生、希望七个小标题贯穿全文, 设置了阅读悬念, 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患有多发性肠闭锁的只有9天生命的婴儿小振, 与等待角膜移植的21岁女孩周霞的命运交集线。稿件的结尾是一段场景的象征性描述:“这个21岁的女孩儿轻轻地笑了。在她的面前, 那些熟悉的山峰、田野, 正和自己的生活一起, 逐渐清晰起来。”这个结尾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深意。这篇报道是《冰点》特稿运用文学性手法展开新闻叙事的代表性作品。

(三) 背景材料的运用增强新闻报道的厚重感

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的补充。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揭示新闻主题以及增加文化历史底蕴的厚重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冰点特稿第752期《房子那些事儿》细数了中国住房情况与问题的变迁, 报道从1978年的酝酿变革开始娓娓道来, 引用了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的几十栋公寓住宅楼时, 曾希望能用积蓄替儿子买套房子的背景故事。随后讲述了1980年的开发, 1984年“房地产”新生, 1987年的拍卖土地, 1993年的房市泡沫, 1998年的终结福利房以及2003年以后对房价与财富的观望, 在每个不同的时期作者都穿插了相关的背景材料, 加深了读者对中国的住房情况变迁的理解, 使稿件不仅具有了当下性, 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四) 使用准确凝练、简洁有力的新闻语言

《冰点》专栏的主编李大同在他的《冰点故事》一书说道:“一篇近万字的报道和‘本报讯’及小通讯之间差别巨大。长篇报道必须要有结构;在行文和遣词造句上, 也不能用寻常的新闻语言。这样长的一篇叙述, 要有节奏。”[3]

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和文学创作的语言不同, 它最大的特点是准确、简练、真实、客观。《冰点》的文章, 在新闻语言方面, 叙事明白清晰, 描写生动活泼, 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始终用事实说话, 坚持用一种冷静、低调的文笔来描写主人公的命运。

三、对《冰点》特稿写作的理性反思

《冰点》特稿在叙事特点与写作技巧上独树一帜, 在新闻资讯的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但这种特殊的文风亦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其一是体量篇幅的问题。特稿这种特殊的文体其天然的属性决定了需要较多的篇幅去记录事件、刻画人物、勾描细节。细节的重要毋庸置疑, 但凡事过犹不及。《冰点》的“纪实风格”是一柄双刃剑, 力求还原生活本真, 但如果过度罗列冗长琐碎的细节, 易使新闻报道成为“生活”的自然复制。

其二是记者主体意识直接介入报道的问题。新闻叙事是记者在调查、观察、采访、核实后客观记录真实事件或人物的作业, 而在《冰点》特稿中, 记者却不时会以自己的身份站出来发表议论或表达心理活动。这种方式有损新闻的客观性, 易给读者造成记者主观性太强、新闻不真实的印象。

其三是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应把握度的问题。我国的新闻文体源于文学文体, 在19世纪现代新闻业进入中国时, 掌握文化知识和有文字能力的旧式文人成为第一批新闻从业人员, 从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新闻文体与古代小说、散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 早期梁启超等报人创造的报章体依然带有古代政论文的色彩。但随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新闻文体发展至今已趋向成熟, 成为独立于文学之外的文体。[4]冰点特稿的启示是可合理借鉴文学写作手法, 但须坚持鲜明的新闻文体特点。

四、结语

《冰点》特稿之“特”从报道的视角与题材的选择上看, 是从小处着手, 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进行剖析, 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从写作技巧上看, 《冰点》特稿讲究新闻的故事化表达, 借鉴文学或小说手法写新闻故事, 重视细节与场面的描写, 精彩传达事实。在新闻语言方面, 叙事明白清晰, 描写生动活泼, 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笔者认为, 传播学上的“受众需求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因此, 在特稿的选题与新闻故事的叙述上, 传统媒体应当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的接受习惯。

摘要: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及信息阅读方式。特稿侧重以讲故事来提供信息, 在新闻资讯的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是传统媒体深耕内容产品的有力“武器”。特稿在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得到凸显。本文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为例, 深入分析其叙事特点与写作技巧, 并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对《冰点》特稿的写作特点进行理性反思。

关键词:特稿,新媒体,《冰点》,叙事

参考文献

[1]毛家武, 张文锋.略论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细节说话[J].新闻知识, 2012 (6) .

[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556, 560.

[3]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特稿 篇5

全文)

有料 有度 有责中国纪检人的阅读管家按住二维码轻松识别关注 投稿邮箱: wesword@qq.com 追击小编中国剑客 微信号 wesword007《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五大亮点解读文︱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任进,本文刊于《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2016年第44期,原题《党内监督条例亮点纷呈》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下文简称“条例”)。条例深入总结党内监督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全面从严治党重要的制度遵循,对于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中全会强调,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

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

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条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突出关键少数,不仅明确党内监督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还规定了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和主要内容、主要制度和监督保障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作为全面规范和强化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 修订条例正当其时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下文简称“条例(试行)”),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条例(试行)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现出来,有些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中共中央2013年决定修订条例(试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各级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修订条例(试行)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修订工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中央政治局2016年7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六中全会议程之一是修订条例(试行)。会议认为,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中央政治局9月27日召开会议,听取条例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会议认为,党内监督要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这些都为条例(试行)的修订提供了重要指针。修订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主要把握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民主集中制和务实管用等原则。2 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条例分总则、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整改和保障、附则八章,共47条。条例最大看点在于,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既深入总结了党内监督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党在长期监督实践中形成的制度规定,又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以及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等突出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条例明确党内监督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内监督,要坚持依规依纪,体现民主集中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坚持在党内监督面前人人平等,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坚持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相结合;实行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条例明确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突出了关键少数。通过党内监督,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监督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及宪法、法律的遵守,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遵守组织纪律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人用人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以及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3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党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负责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进行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日常监督,党员进行民主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部署。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党组(党委)落实主体责任作出部署,明确了选好用好干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做好廉洁从政的表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条例规定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领导党内监督工作。条例明确党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纪委的监督职责,主要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各级纪委要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条例还明确了党的工作部门要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党的基层组织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党员要积极行使党员权利,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4 完善党内监督方式党内监督主要方式有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其中,有的是传统方式,有的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方式。

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组织观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必须按规定按程序向组织请示报告。

通过民主生活会,有利于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应针对自身存在的政治、组织、廉洁、工作、群众、生活纪律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党员、群众、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下级党组织提出的意见,负责任地作出检查或说明,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党员、干部必须严于自我解剖,对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整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各种不同意见都必须听取,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

各级党委、纪委通过信访处理,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及时研究来信来电来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例如,中央纪委设立了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12388”举报网站)、中央组织部设置了“12380”举报网站。六中全会强调,对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对党员反映的问题,任何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不准隐瞒不报、拖延不办。涉及所反映问题的领导干部应该回避,不准干预或插手组织调查。

按照有关规定,中央和省级地方党委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向党中央和省级地方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巡视办为其日常办事机构。党中央和省级党委设立巡视组,承担巡视任务,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报告工作。巡视组组长根据每次巡视任务确定并授权。巡视组依靠被巡视党组织开展工作,不干预被巡视地区(单位)正常工作,不履行执纪审查的职责。巡视了解工作结束后,巡视组应形成巡视报告,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应及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经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同意后,巡视组应及时向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分别反馈相关巡视情况,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被巡视党组织收到巡视组反馈意见后,应认真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和主要负责人组织落实情况报告,报送巡视办。

诫勉谈话,主要针对被发现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政勤政等方面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函询主要是针对群众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的问题,用书面形式向被反映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解。5 党内监督重在落实

六中全会要求,加强党内监督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必须全党一起动手。

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逐条学习领会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守。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条例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各级党委(党组)要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以对党的事业和党员、干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使条例的规定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各级纪委(纪检组)要认真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加大查处违反条例行为的力度。

各级党委(党组)和纪委(纪检组)要适时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要将条例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贯彻实施结合起来。

按中央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要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要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条 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第四条 党内监督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进行,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第五条 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

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遵守党章党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模范遵守宪法法律情况;

(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情况;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彻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原则情况;

(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五)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

(六)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

(七)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

(八)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第六条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

第七条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第八条 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自我约束,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第九条 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

第二章 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

第十条 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党内监督工作。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听取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监督中央政治局工作,部署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任务。

第十一条 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学习教育,以整风精神查找问题、纠正偏差;听取和审议全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汇报,加强作风建设情况监督检查;听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汇报;听取中央巡视情况汇报,在一届任期内实现中央巡视全覆盖。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对照检查和党性分析,研究加强自身建设措施。

第十二条 中央委员会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现其他成员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的纪律、危害党的团结统一的行为应当坚决抵制,并及时向党中央报告。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或者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反映。

第十三条 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加强对直接分管部门、地方、领域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定期同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谈话。

第十四条 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

第三章 党委(党组)的监督

第十五条 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党委(党组)履行以下监督职责:

(一)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实施各项监督制度,抓好督促检查;

(二)加强对同级纪委和所辖范围内纪律检查工作的领导,检查其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情况;

(三)对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党委委员,同级纪委、党的工作部门和直接领导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四)对上级党委、纪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监督。

第十六条 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既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又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

第十七条 党内监督必须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监督其政治立场、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执行党的决议,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责任担当、廉洁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

上级党组织特别是其主要负责人,对下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应当平时多过问、多提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领导班子成员发现班子主要负责人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其提出,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个人有关事项应当在党内一定范围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第十八条 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掌握其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党的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正视、深刻剖析、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对同志的缺点错误应当敢于指出,帮助改进。

第十九条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巡视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尊崇党章、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执行党的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选人用人情况。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发挥从严治党利剑作用。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加强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有关部委,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巡视工作的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应当推动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使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第二十条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应当经常化,遇到重要或者普遍性问题应当及时召开。民主生活会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应当在会上把群众反映、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接受组织监督。上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

第二十一条 坚持党内谈话制度,认真开展提醒谈话、诫勉谈话。发现领导干部有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及时对其提醒谈话;发现轻微违纪问题的,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应当对其诫勉谈话,并由本人作出说明或者检讨,经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上级纪委和组织部门。

第二十二条 严格执行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全面考察德、能、勤、绩、廉表现,既重政绩又重政德,重点考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表现,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立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考察考核中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应当对班子成员实事求是作出评价。考核评语在同本人见面后载入干部档案。落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干部选任、考察、决策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对失察失责的应当严肃追究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每年在党委常委会(或党组)扩大会议上述责述廉,接受评议。述责述廉重点是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执行廉洁纪律情况。述责述廉报告应当载入廉洁档案,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二十四条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及时报告个人及家庭重大情况,事先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者工作所在地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抽查核实。对故意虚报瞒报个人重大事项、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一律严肃查处。

第二十五条 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发现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干部选拔任用、工程建设、执纪执法、司法活动等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第四章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加强对所辖范围内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遵守党章党规党纪、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承担下列具体任务:

(一)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委员、党的工作部门和直接领导的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

(二)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执纪审查工作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执纪审查情况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三)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纪委发现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问题,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1次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第二十七条 纪律检查机关必须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决纠正和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

第二十八条 纪委派驻纪检组对派出机关负责,加强对被监督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其他领导干部的监督,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派出机关和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报告,认真负责调查处置,对需要问责的提出建议。

派出机关应当加强对派驻纪检组工作的领导,定期约谈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派驻纪检组组长,督促其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派驻纪检组应当带着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定期向派出机关汇报工作,至少每半年会同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专题研究1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都必须严肃问责。

第二十九条 认真处理信访举报,做好问题线索分类处置,早发现早报告,对社会反映突出、群众评价较差的领导干部情况及时报告,对重要检举事项应当集体研究。定期分析研判信访举报情况,对信访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意见,督促信访举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部门查找分析原因并认真整改。

第三十条 严把干部选拔任用“党风廉洁意见回复”关,综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实事求是评价干部廉洁情况,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第三十一条 接到对干部一般性违纪问题的反映,应当及时找本人核实,谈话提醒、约谈函询,让干部把问题讲清楚。约谈被反映人,可以与其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一同进行;被反映人对函询问题的说明,应当由其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上级纪委。谈话记录和函询回复应当认真核实,存档备查。没有发现问题的应当了结澄清,对不如实说明情况的给予严肃处理。

第三十二条 依规依纪进行执纪审查,重点审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执纪审查应当查清违纪事实,让审查对象从学习党章入手,从理想信念宗旨、党性原则、作风纪律等方面检查剖析自己,审理报告应当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反映审查对象思想认识情况。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开除党籍的,严重失职失责被问责的,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恶劣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应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第三十四条 加强对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发现纪律检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纪律问题的,必须严肃处理。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控机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受到严格约束。

第五章 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监督

第三十五条 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履行下列监督职责:

(一)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二)了解党员、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批评和意见,定期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发现党员、干部违反纪律问题及时教育或者处理,问题严重的应当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第三十六条 党员应当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行使党员权利,履行下列监督义务:

(一)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

(二)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揭露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三)参加党组织开展的评议领导干部活动,勇于触及矛盾问题、指出缺点错误,对错误言行敢于较真、敢于斗争;

(四)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坚决反对一切派别活动和小集团活动,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

第六章 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第三十七条 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有关国家机关发现党的领导干部违反党规党纪、需要党组织处理的,应当及时向有关党组织报告。审计机关发现党的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问题线索,应当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必要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并按照规定将问题线索移送相关纪律检查机关处理。

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先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再移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处理。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立案查处涉及党的领导干部案件,应当向同级党委、纪委通报;该干部所在党组织应当根据有关规定,中止其相关党员权利;依法受到刑事责任追究,或者虽不构成犯罪但涉嫌违纪的,应当移送纪委依纪处理。

第三十八条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各级党组织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

第三十九条 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

第七章 整改和保障

第四十条 党组织应当如实记录、集中管理党内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及时了解核实,作出相应处理;不属于本级办理范围的应当移送有权限的党组织处理。

第四十一条 党组织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做到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整改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党组织,必要时可以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通报,并向社会公开。

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以及巡视等移交的违纪问题线索,应当及时处理,并在3个月内反馈办理情况。

第四十二条 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应当加强对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以及纠错、整改不力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党组织应当保障党员知情权和监督权,鼓励和支持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倡署真实姓名反映违纪事实,党组织应当为检举控告者严格保密,并以适当方式向其反馈办理情况。对干扰妨碍监督、打击报复监督者的,依纪严肃处理。

第四十四条 党组织应当保障监督对象的申辩权、申诉权等相关权利。经调查,监督对象没有不当行为的,应当予以澄清和正名。对以监督为名侮辱、诽谤、诬陷他人的,依纪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监督对象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党章规定提出申诉。有关党组织应当认真复议复查,并作出结论。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解释。

特稿及其形象典型化 篇6

什么是特稿?特稿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新闻学大辞典》解释:“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这是广义特稿。什么是狭义特稿呢?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 。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①《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靠近文学的新闻文体。”近几年有一种被称为“DEE”的新闻写作方法, “DEE”写作方法是由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创,因此又被称为“华尔街日报体”。其中D代表描写(Description),第一个E代表解释(Explanation),第二个E代表评价(Evaluation)。這被认为是特稿最有效的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以上所阐释的就是狭义的特稿。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深入报道的新闻文体,是介于消息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章样式。

作为新闻文体的特稿怎样实现自己的文学性呢?人们一般把这种实现方式归结为讲故事和生动的描写。我们觉得这样的解释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这样的标准不能评价特稿的质量,这样的观念不利于推动特稿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学典型化的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特稿注重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所体现的创作方法不是现实主义的就是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不可取,我们应当沿着现实主义的路子发展。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要经过典型化的过程。特稿要实现文学性也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注重新闻真实的特稿,不同于可以虚构的纯文学创作,特稿应该在符合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其形象的典型化。

一、选择有“特征”的生活素材

选择有“特征”的生活素材是特稿形象典型化的基础。文学典型化过程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主取一个,融合其他”,或在想象中寓情于景,创造优美的意境,总之作家在典型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想象,可以虚构,有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他们凭着这样的优势创造比现实生活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的文学形象,给读者以强有力的审美冲击力。作为新闻体裁的特稿,必须强调生活的真实,不能虚构。那么特稿靠什么来塑造形象,怎样实现典型化的过程呢?我们认为特稿写作的路径首先是选取最具特征的生活素材,这是典型化的前提和基础。以新闻真实为基本原则的特稿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素材是特稿创造艺术形象的唯一方式。

什么是“特征”?“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希尔特(1759—1839)提出来的。黑格尔称他是“现代一位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从黑格尔的转述中,我们知道,他在《论艺术美》一文中提出:“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②。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又进一步地把“特征化”“特征原则”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外延来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等;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具有特征的事物,并不都是奇特的事物。凡人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具有特征性。这是因为,在生活中具有特征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潜藏在事物内在的和外在的复杂联系中。一个特异的引人注目的生活现象,不一定就具有特征性,因为它可能没有处在生活的矛盾、冲突的结节点上。而一个司空见惯的极普通的生活现象,却可能由于它跟其它生活现象的特定关系,而显示出鲜明的特征。所以应该选择具有普遍关注、具有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善于通过性格鲜明的平凡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平常的事件折射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的四季生活、工作,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只通过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就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

具有特征的生活素材包含着个性化的潜质,具有对生活本质和时代特征的透射力。抓住了特征才可能进行个性化、概括化,才可能再现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

二、个性化——生动的个性描写

典型化包括紧密联系的个性化和概括化两个方面。个性化就是指对个别特征的认识和掌握,对个别特征所给予的生动的个性描写。歌德指出:“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③文学是运用语言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可感性,典型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学的生动性和审美冲击力是建筑在 “具体可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的。

特稿是在尊重事件真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描写对象、有意识的渲染细节,以使形象鲜明生动。特稿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重视个性特征的描绘,形象地传达事实。生动的描写是特稿的重要标志,是特稿审美价值的基础所在。有逼真的个性描写,才能再现事件的真相;有生动的细节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鲜活,才能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审美对象,才能给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 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非常的传神、到位,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情趣。

特稿在抓住“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以后,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一是选择:特稿中特征的渲染、细节的描写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一个稿子要有一个中心,有一种情感倾向,进而表现出一种思想。符合目的要求的、能表现意图的就多多展开,其余的可以舍弃。二是想象:形象的描绘离不开想象。作者需要通过想象还原现场,进入将要再现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目见其人,耳闻其声,身临其境,才可能展开生动的描绘。不过特稿写作中的想象,不是想象的起飞,而是想象的落实,不是靠想象虚构场景和人物,而是靠想象再现已有的人和已发生的事。三是多维:个性描写应该做到多维度、立体化,使描写生动传神。通过细致地描写,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表现人物的性格,传达故事的曲折,描绘场面的精彩。最后,把作者的感情评价,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寓于生动的描写中,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的余地,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概括化——透射生活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④現实主义总是把历史描写的具体性和艺术描写的概括性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所谓“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方面是要把人物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既表现人物性格,还要力求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具体环境和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我们表现某一人物,写某一事件,不能局限在一个“点”上,应该写出一条“线”: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更加饱满生动;揭示事件背后的广阔背景,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使事件更加丰富厚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反映透射社会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把“线”拉成一个“面”。形象的概括性需要从形象个性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中去寻找,需要从形象个性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关系中去寻找。概括化就是要揭示这种联系,突出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物、一件小事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揭示产生这个人物或事件的必然性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也可以将现实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以个性描写的方式去表现,让读者对“大问题”的感受和理解更加真切,更加深入。我们不反对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是我们更应该多写社会上经常出现的老百姓最切身的;应该多写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老百姓最关心的;应该多写有代表性的体现社会本质的;多写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反映因果关系的。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北京最后的粪桶》,反映的是北京返城知青做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报道真切地表现了被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80年代中后期被称为中国青年报“标志性”报道的《第五代》、《倾斜的金字塔》、《命运备忘录》、《护士职业采访札记》、《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等 ,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其后,《冰点》栏目创出一条通过生动细腻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所有这些都为特稿的典型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特稿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是新的文学样式,我们期望它健康地发展。就目前看,特稿在数量上确实可观,但在质量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有人说,特稿让颓废的诗人脱离贫困,但我们不愿意叫脱离贫困的作家远离诗歌。我们强调特稿除了要遵循市场规律外,还要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文学创作的规律,如果忽略了后者将会失去自己,也将最终失去市场。我们一方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迎合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记住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做先驱,去引导、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特稿的新的辉煌。

注释:

①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华夏出版社,2003.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

③歌德.歌德谈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④曹廷华主编.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特稿中的“虚”与“实” 篇7

新闻特稿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是写“实”, 写“虚”, 还是“虚”与“实”结合?笔者认为, 既然叫新闻特稿, 那么新闻特稿首先就要具备新闻的五要素, 而且这五个要素必须要清楚, 不能模糊, 然后才是纪实性。这就要求作者在整个新闻特稿的采写过程中必须遵循新闻的一切要素和原则, 这是毫无疑问的。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自然也就成了新闻特稿的生命。请注意“生命”这两个关键字。如果报刊刊发的特稿不是真实的, 或者不完全是真实的, 那么读者不如去看小说、散文、电视剧、电影, 干吗去看新闻特稿呢?

从这个原则上讲, 新闻特稿必须真实无误。否则, 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特稿了。

说到特稿的真实性, 有的要问:特稿允不允许合理想象?特稿允不允许虚构和添加故事情节和细节?特搞允不允许对正面人物“拔高”?特稿允不允许把哈尔滨发生的人和事移植到北京?诸如此类, 牵扯到特稿在新闻上的真实和文学上的真实的问题。就像报告文学, 一派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真人真事, 不是报告虚构的人和事, 绝不允许合理想象, 绝不允许虚构情节和细节;另一派人则认为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来报告真人真事, 允许用文学手段去虚构, 去合理想象。

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叫新闻特稿, 那它必须要完全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不能也不允许去合理想象, 甚至人为地去添枝加叶, 增添一些感人的情节和细节。

真实的反义词是虚假。既然新闻特稿是真实的, 就不允许虚假的特稿出笼。那么有人要问, 作者的采写的人与事, 当时作者并不在现场, 但他为什么写出来栩栩如生, 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算不算是“虚”, 算不算是“假”, 怎么去解释它?

要把新闻写得有现场感, 让新闻鲜活, 造假的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路径就是深入采访。采访是一门学问, 写特稿的人只有采访深入再深入, 细些再细些, 才可能获得丰富的素材, 才可能获得感人的情节和细节。

作者采访后由于拥有很多的情节与细节, 在写作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描述让当时的情节、细节场景再现, 这叫“还原”。“还”必须来源于真实的基础上, “还”又涉及作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好的作者, 能把干瘪的东西“变”成形象丰满的东西, 就在于作者采访的功底和写作的水平。这种“还原”或者“再现”真实生活场景, 不是造假, 是在大量真实情节细节基础上的一种生活的真实。所以, 它是真实可信的。

另外, 有人也提出来:自己采写的特稿大部分都是真实的, 只是对一些情节和细节, 采取了合理的想像, 添加了一些情节和细节。有人不仅这样理解, 并付诸操作。结果怎样?发出的稿件是比不添加虚构精彩了许多, 但麻烦也随之而来, 举报失实的人和电话都找到了报社, 要求作者和报社给一种说法, 有的还提出名誉赔偿, 否则, 还要通过法律手段控告作者和报社

所以, 从实践的角度看, 任何特搞是不能随意添加作者杜撰的情节和细节, 否则, 一失实, 不仅作者连报刊社都难脱干系。

但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不负责的报刊,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发行量, 刊发的特稿主题好, 人物好, 情节好, 故事也好看, 而且是篇篇精彩呀、曲折呀、离奇呀, 是它的后面隐藏着一只“黑手”:当一篇新闻特稿情节和细节不感人时, 有人要“动手术”将虚构的好情节、好细节添加进去, 甚至有的编辑暗示作者去虚构情节和细节, 还有的编辑干脆自己“动刀”去“修理枝叶”, 这下倒好, “好特稿”好故事是刊出来了, 但麻烦也来了, 有人揭露了, 新闻失实了, 人家说, 这是篇假新闻。

这么一搞, 不仅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 也破坏了整个新闻特搞市场和行业, 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所有的特稿都是假的”的错觉, 既害人又害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 新闻媒体对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往往超过了对真实性的重视。其次, 新闻炒作盛行, 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宣传或其他目的, 投靠新闻事件并提供给新闻媒体。再次, 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 一些记者违心编造假新闻。另外, 网络传媒技术让假新闻呈爆炸式扩散之势。

媒体的职责除了上情下达之外, 还要有效地发挥其传播的功能, 向群众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 以及群众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关系。对于媒体而言, 在建立和谐发展的新闻观并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虚假新闻”危害极大。“贝加尔湖水引入北京”、“国资委阻击中国中球”……谁能想到, 这些当初“看上去很美”的报道, 已成了名声狼藉的“虚假新闻”的代表。虚假的生活, 本身就是不和谐社会的特征, 何况还是虚假的公共资讯。若任其泛滥, 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 “和谐”就只能是空谈。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知晓的第一理念。

所以, 从报刊开发和大量刊登新闻特稿的愿望出发, 从读者每天阅读新闻特稿的市场出发, 从报刊社对读者讲诚信的角度出发, 新闻特稿市场是绝对不允许虚假的“产品”存在的。否则“一粒老鼠屎, 会坏了一锅汤”。

新闻消息, 出现了虚假, 叫假新闻, 新闻特稿出现虚假, 也是假新闻。君不见, 每年评选出的全国十大假新闻中, 不就有虚假的特稿吗?新闻特稿拒绝虚假新闻。■

特稿用什么方式才能动人心弦 篇8

1. 精彩的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 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故事是一种满足人类求知和娱乐需求的很好形式, 也是新闻表达艺术中最基本、最具生命力的形式, 特稿的选题首先应该是新闻, 而且是鲜活感很强的新闻, 其次它有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 而且应该是一个好故事。

有的线索听起来就够热点、够新鲜、够奇特, 这样的线索是记者们最喜欢的, 所写出的特稿也必定打动人心。例如, 《疯狂赌石, 富家子在生死间蹦极》一稿, 讲述了一个富二代赌石求宝, 却遭遇被骗, 血本无归, 欲自杀寻求解脱, 后来痛定思痛苦练识宝本领, 终于抓到机会翻身的故事, 这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疯狂的石头”, 情节十分曲折, 大喜大悲, 跌宕起伏, 而且关注到时下热门的赌石题材, 抓住这样的线索, 只要把主人公的经历如实写出, 再稍加润色, 就是一个好故事, 就是一篇精彩的特稿。《为护病妻, 他装疯卖傻26年》一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妻子患了精神病流浪街头, 经常遭到周遭人的戏弄, 丈夫为了保护和照顾妻子, 也装疯卖傻, 跟妻子一起流浪, 一直到26年后他去世, 这个故事奇特又感人, 记者的采访也很到位, 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读者无不为两人的感情深深感动, 甚至流下热泪!

2. 个性的人物。

《家庭主妇报》中人物的特稿写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名人, 名人肯定是有故事的, 但如何从故事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就考验记者的功力了。比如, 《何庆魁出山, 父子联手闯难关》一稿,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何庆魁早年因为婚姻变故, 表面上对儿子不闻不问, 暗地里却竭尽所能帮助儿子的故事, 记者不仅刻画了一个名人, 更刻画了一个丰满、鲜明的普通父亲形象, 读完不禁为这种深沉的父爱所感动, 为深厚的父子情所动容。当然, 还有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一个能够吸引我们的人物, 通常会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和鲜明的个性, 记者要在生活中发现新闻人物或典型人物, 就要发现他们的特殊性格, 发现他们所蕴含的时代信息。《“阿甘妈妈”, 演绎爱的奇迹》一稿讲述胡艳苹从摆地摊、卖肉串的街头小贩奋斗为拥有饭店、超市、茶楼的成功企业家, 她一直不忘救助残障人士, 出资数百万元建立“善满”家园残障人康复托养中心, 为残障人遮风挡雨, 让他们过上平静温饱的生活。稿件通过众多的故事情节讲述了胡艳苹的奋斗史和爱心史, 一个豪爽、能干又内心柔软的女人跃然纸上,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 丰富的细节。

如果说故事好比是骨头, 那么鲜活的细节就是血肉, 有了细节, 人物与故事才不是一堆硬邦邦的骨头, 才能有血有肉、血肉丰满。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 逼真地描写细节, 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 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 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重视细节写作是特稿写作与一般新闻写作重要的不同点。

特稿写作在重视细节表现上要注意什么?首先, 细节描写必须是为主题服务, 用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细致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其次, 细节必须是真实的, 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 都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最后, 细节是冷静的, 记者通过细节, 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而记者的感情却不直接表达出来, 隐藏在细节之后。《为护病妻, 他装疯卖傻26年》一稿中, 记者通过讲述疯傻夫妇的很多感人细节, 多方还原了这个故事, 其中有一段细节描写特别感人:“在傻丈夫死后的第二天, 疯妻不知怎的把侄女家的小屋子点着了。大伙忙着救火的时候, 她傻笑地指着冒起的浓烟说:‘哑子, 哑子, 他来接我了!’火被扑灭了, 人们却发现她已经死了, 怀里还抱着那个黑枕头。人们从她怀里拽出来, 发现那是一个绣花枕头, 上面好像有字。仔细辨别, 上面绣着十个手写楷书‘君生吾亦生, 只为携君老’。有老辈人说, 那是傻丈夫的字体……”这段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 还原了当时的现场, 让人身临其境, 特别动人心弦。

4. 文学的手法。

把新闻人物和故事挖掘出来之后, 特稿只成功了一半, 如何讲述这个故事, 能否把它说得曲折动听, 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其中还有很强的技巧性。

新闻写作常见的风格是倒金字塔结构, 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 特稿写作跟一般的新闻写作不同, 它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给人的不仅仅是告知, 更要审美, 引起读者感情的波动, 产生阅读上的快感和情感上的共鸣。写作特稿时, 要做好结构框架, 它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 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篇, 抑或是一段精彩的对白, 以此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丢肾疑云》、《山村黑影》等稿件, 就是采用了文学的手法, 避免了平淡的平铺直叙, 埋伏笔、设悬念, 细节描写有层次、有递进, 读起来像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

特稿写作对零度写作的遵循与超越 篇9

特稿写作对零度写作的遵循

特稿既是一种新闻报道, 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 它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深度新闻报道。这就对特稿的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 特稿的本质是新闻, 客观真实是其无法规避的核心准则。而“零度写作”的写作方法是特稿客观真实的有力保证。“零度写作”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于1953年提出的。巴尔特认为, 字词具有独立的主体性, 作家应该从社会历史规约、意识形态、功利意图等束缚中解脱出来, 采用“一种白色的、摆脱了特殊语言秩序中一切束缚的”自由写作, 即直陈式的、非祈愿式的、非命令式的写作。特稿记者在写作中遵循零度写作, 排除来自写作主体的人为因素的干扰, 能够有效保证特稿的客观真实性。

其次, 特稿具有文学性, 其写作应该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饱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一特质与白色的零度写作并不矛盾。有些人对零度写作存在着一种误解, 认为“零度”即为情感的零度和文学色彩的零度。这是一种武断的字面意义推断。巴尔特的零度写作一说旨在推进写作的去工具化、语言的主体化以及作家的去主体化, 利用字词本身非连续性的组合及不确定意义的生发, 将写作还原为语言的乌托邦。作者写作不是不含情感, 而是将饱含的情感隐藏于自主的文字中, 让情感在语言的独立主体世界中狂欢。值得注意的是, 特稿的文学性与小说的文学性存在重大区别, 特稿中的一切内容必须以严格的客观事实来源作为依据, 不能有任何成分的想象及虚构, 即使是心理活动描写也不例外, 否则, 就不是一篇合格的特稿。1981年,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珍妮特·库克写作的特稿《玩伴之死》获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两天后, 因华盛顿邮报发现该特稿存在伪造行为, 奖项被收回。

再次, 一篇杰出的特稿除了要满足客观真实性和文学性外, 还需在结构或风格上具有创造性。这种结构与风格上的创造性与零度写作的要义不谋而合。巴尔特认为, 在零度写作过程中, 作家的主体性并非全部消解, 作家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立足点, 彰显其写作主体的参与性。“风格具有一种必然性, 它使作家的性格情趣同他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经由作家的性格、气质、禀赋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 这种风格构成了写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评委会对候选提名特稿的要求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即结构及风格的创新。曾获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凯利太太的妖怪》在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独树一帜。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将契科夫的叙事理论运用到特稿写作中, 为分两天报道的文章分别加以内容提要, 并采用快节奏的类似波罗烈舞的手法完成对手术过程的描述。富兰克林将从早晨6:30一直持续到下午1:43的脑部外科手术分为15个时间节点加以记录和描述, 文中反复出现的时间令全文节奏紧凑、情节紧迫, 使读者不由得屏住呼吸, 为凯利太太捏了一把汗。

特稿写作对零度写作的超越

特稿远不只是一纸文字、一篇报道, 特稿是媒体的声音, 天生载有媒体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因此, 特稿写作在遵循零度写作基本准则的前提下, 又不能全盘照搬罗兰·巴尔特的观点。特稿写作要合理地扬弃零度写作, 体现媒体对社会的守望和监督。

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零度写作是针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介入式”写作而提出的。萨特不赞成耽于技艺而对世界不采取态度的作家, 主张一种带有人为目的意图的思想式写作, 或称介入式写作。而巴尔特反对介入式写作, 他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 在分析了从古典写作到资产阶级写作等各种价值写作后, 提出作家在写作中应该由“介入”转为“不在”, 作家不应承担历史及社会的要求和规约, 不应受阶级、意识形态的约束, 而应该自由地生产语言, 实现形式主义意义上的非使命写作。

当今时代, 特稿记者不能完全遵照零度写作彻底消除写作主体介入的要求, 不能置自己的社会责任于不顾, 而应该牢记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牢记媒体的告知、教育、守望、监督等社会功能, 坚定写作的立场, 使特稿成为媒体守望和监督社会的一种途径和表达方式。特稿记者应该怀揣一颗热情而饱满的职业使命之心, 用冷静而理性的笔触书写真实的故事, 让自己澎湃的情感在文字的自由独立之中激情迸发, 让读者感受到媒体对社会殷切的关注。

一篇不符合客观真实的特稿不能算作真正的特稿, 而一篇缺少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特稿是没有灵魂的特稿。被媒体誉为“美国舆论界的诺贝尔”的普利策新闻奖于1979年增设特稿写作奖。从获得第一届特稿写作奖的《凯利太太的妖怪》到获得2010年该奖项的《致命的疏忽》, 32年来, 特稿写作奖的获奖作品广泛涉及美国社会的各种热点及焦点问题:医学前沿发展、疑难杂症、科技、政府机构、阶级斗争、弱势群体、特殊行业群体、退伍军人、弃婴、有色人种、种族隔离、宗教、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法律制裁及法律漏洞、亲情、友情、美与欣赏等。记者们在写作时或聚焦、或启发、或劝导、或抨击、或监督, 一种内在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这些特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特稿写作中记者的在场与不在场

客观真实是特稿的核心, 是特稿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要做到客观真实, 特稿记者在写作时就要抛开个人偏见、主观臆断、政治压力、经济利益等一切外在和内在的干扰因素, 实现零度的写作, 客观地再现历史和现实。此时的特稿记者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的观察者, 是对自己的所见所闻的记录者。从这一点来说, 记者之于特稿是“在场”的。举例而言, 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袁小兵进入安置灾民的绵阳九州体育馆, 亲身观察、记录地震幸存者的一举一动, 写作了特稿《在这里死亡是个秘密》。“在安置点内, 人们不再谈论地震, 默默生活, 但有时仍会被哀伤突然刺痛。……昏黄的光线下, 78岁的张志承戴着老花镜在读《说岳全书》, 他的大儿子死于地震, 直到第三天才挖出来……在谈到死亡的时候 (引者注) 大家都心平气和。”读者通过与灾民同吃同住的记者的眼睛看到灾民的生活状态和创伤情节的表征。在这里, 特稿记者的在场是特稿写作的前提。

有时, 为了获取大量的内文材料, 生动地讲述新闻故事, 特稿记者不仅要做一个观察者, 更要做一名参与者, 不仅要在场, 而且要深入地在场。曾获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索尼亚·纳萨里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0年, 为了能够细腻真实地报道恩里克的偷渡过程, 纳萨里奥同摄影记者唐·巴特雷蒂在两周的时间内, 一直跟随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寻母的恩里克, 一同搭乘长途汽车、货车、油罐车、卡车, 一同趴在火车顶上, 经历被抢劫、被警察围捕、躲避强盗的重重困难, 最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见证了母子二人的团聚。事后, 他们又三次采访恩里克母子。经过长达5个月的采访和两年的写作, 纳萨里奥最终完成了特稿《恩里克的旅程》。同样获得特稿写作奖的《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的记者约翰·坎普也是如此, 他与农场主本森一家共同相处一年, 经过23次采访、行程8500英里后, 才完成了这篇特稿。只有亲身参与到被写作人物的生活中, 获得与他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 才能够注意到旁人观察不到的细节, 才能够在写作中展现更多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或震撼读者内心的真实。但是, 特稿记者的在场不是全能的在场, 特稿不是干瘪枯燥的记事簿, 而是丰富生动的故事。特稿的文学性要求记者具备过硬的文字功底和讲述故事的能力, 用生动但不失实的语言描述他的所见所闻。例如, “他们在柔软的四川盆地的暖风里昏昏欲睡”, “那是一双又大又蓝的眼睛, 一种淡淡的发暗的蓝, 像知更鸟卵一样的颜色”, “镊子冒着危险一毫米一毫米地在凯利太太的大脑中挖开一条通道”……但需要注意的是, 特稿的文学性并不代表记者可以打破客观真实的基本准则, 恣意发挥主观创造性对事件或者人物进行虚构和想象。归根结底, 新闻真实始终是特稿不可逾越的底线, 记者需要抛开主观想象而客观地在场。例如, 纳萨里奥在《恩里克的旅程》中对恩里克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变得神经质和不安。有时甚至会幻想有人在追他。”他看到了精灵、蚂蚁、地陷……纳萨里

参考文献

[1].戴维·加洛克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2].赋格:《〈恩里克的旅程〉——197条注释的特稿》, 《南方周末》, 2003 (4) 。

[3].刘向东:《一块厚重的他山之石——读〈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 《双管集》,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61~568页。

[4].罗兰·巴尔特著, 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年版, 第63~109页。

[5].南香红:《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全记录》,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6].汪民安:《罗兰·巴特》,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7].文先军:《从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看人物特稿写作》, 《中国记者》, 2006 (10) , 第86~87页。

[8].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新闻特稿 篇10

1. 加多宝:对不起——悲情营销开山之作

2012年,加多宝在与广药的商标争夺战中输掉了官司,广药集团收回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的红色罐装及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从那以后两家企业的战争便愈演愈烈。2013年2月4日,加多宝在微博上做出了一组兼具视觉力与传播力的“对不起”系列图片,这组图片选取了四个哭泣的宝宝,并配以一句话文案诉说自己的弱势,图片表面悲情,实则却如利剑一般,剑剑刺在竞争对手的痛处,给予对手致命的打击。如果用一种武功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杨过在悲情中释放力量的黯然销魂掌。

加多宝的悲情牌一经打出,立刻博取大量网民的同情,其官方微博上的四张图片获得了超过4万的转发量,加多宝也一举将输掉官司的负面新闻扭转为成功的公关营销事件。广药王老吉在这次事件中则像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被加多宝打得一败涂地。

从加多宝对抗广药的策略来看,其“悲情营销”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宣传中通过不断强化对比自己与广药的地位差别(民企与国企)来博得民众对民企的同情,对国企的痛恨。这一招真可谓稳、准、狠。

2. 国产电影营销:电影社会化营销的爆发之年

如果说2012年年末《泰囧》在电影的社会化营销是一次初探的话,2013年国产电影的社会化营销则迎来了爆发。《致青春》于2103年4月末上映,上映之前官微早已建立,并迅速积累了超过18万的粉丝,而在上映之后,以赵薇和光线传媒为核心的娱乐媒体圈开始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关于电影的话题,黑马良驹在《致青春:一场引爆社交网络的周密策划》中写道:“赵薇的圈内好友纷纷前来助阵不足为奇,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连商业圈的史玉柱、草根圈的天才小熊猫、文化界的张小娴、宗教界的延参法师都参与了微博营销。我不完全统计了几个参与转发的微博大V,区区24个账号,粉丝总数已经接近3.7亿,在没有去重的情况下已经占了微博总用户量的80%。”

除了《致青春》之外,另一部让社交网络沸腾的电影是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与《致青春》不同,《小时代》是一部口碑较差的电影,其在豆瓣上的评分甚至低于5分,但郭敬明、杨幂等一批娱乐名人的效应还是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数托邦分析发现观看《小时代》的观众平均年龄为20.3岁,远低于《致青春》的22.5岁,这批典型的90后成了《小时代》票房的最大贡献者,也成为了《小时代》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最大贡献者。

3. 可口可乐昵称瓶:整合营销的力量

2013年的夏天,仿照在澳大利亚的营销动作,可口可乐在中国推出可口可乐昵称瓶,昵称瓶在每瓶可口可乐瓶子上都写着“分享这瓶可口可乐,与你的——。”这些昵称有白富美,天然呆,高富帅,邻家女孩,大咔,纯爷们,有为青年,文艺青年,小萝莉等等。这种昵称瓶迎合了中国的网络文化,使广大网民喜闻乐见,于是几乎所有喜欢可口可乐的人都开始去寻找专属于自己的可乐。

可口可乐昵称瓶的成功显示了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成功,品牌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网友在线下参与购买属于自己昵称的可乐,然后再到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一连贯过程使得品牌实现了立体式传播。当然,作为一个获得了2013年艾菲奖全场大奖的创意,可口可乐昵称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在品牌传播中,社交媒体不只是Campaign的配合者,也可以成为Campaign的核心。

4. 疯狂猜图:分享的胜利

2013年五六月份,如果你正在刷微信朋友圈,那么你的朋友圈很可能会被一款游戏攻陷,这款游戏就是疯狂猜图。疯狂猜图在前期成本不到10万元的情况下,做到了上线之初日增用户30万人、上线1个月下载量超千万次的成绩。对于这样一款游戏来说,它创造的增长速度简直是一个奇迹。

疯狂猜图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游戏,进入游戏后,系统会提供一张图片,再给出24个待选汉字或字母,用户需要在答案框里输入正确答案。如果猜不出答案,用户可以选择用金币获得提示,也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向好友求助。事实表明,最后一个分享到朋友圈的动作对疯狂猜图的爆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游戏分享到朋友圈求助,朋友圈的朋友打开后下载成为新用户,新用户遇到困难再次分享到朋友圈吸引新用户,这一传播链条源源不断。由于微信关系大部分为相互之间较为信任的熟人关系,因此疯狂猜图借助微信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疯狂猜图的成功证明了朋友间的口碑传播依然是品牌传播的最重要力量。

5. 百度魔图、魔漫相机:朋友圈营销的继承者

疯狂猜图的成功引起人们对朋友圈的重视,之后朋友圈营销的大军开始前仆后继地涌来,从个人到企业无一不想在朋友圈这块沃土上分一杯羹。

类似于疯狂猜图的突然走红,百度魔图和魔漫相机先后在2013年下半年引起巨大关注,它们的成功与疯狂猜图的成功同样依靠微信朋友圈,前者靠pk明星脸在朋友圈上形成病毒传播,后者靠将自己拍成幽默的漫画在朋友圈上形成病毒传播。两个相机拍出的图片在朋友圈分享后都能引起好友的兴趣,进而吸引朋友下载使用。

当然相较于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产品,也许爆发一次也是一个足够好的结果了。

6. 南航微信:服务即营销

2013年8月5日,微信5.0于苹果商店上线,这一版本或许是微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版本之一。为了防止公众账号对普通用户的骚扰,微信将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类,与此同时,微信官方开始大力提倡企业微信公众账号做服务而非营销。南航作为服务号的代表从中脱颖而出。

2013年1月底,南航微信发布第一个版本,随着功能的不断开发完善,机票预订、办理登机牌、航班动态查询、里程查询与兑换、出行指南、城市天气查询、机票验真,等等这些通过其他渠道能够享受到的服务,用户都可通过与南航微信公众平台来实现。到4月25日,南航微信用户达到20万人。其中有2~3万人通过微信绑定了会员卡——绑定后,用户还可以直接通过微信获取里程查询、里程累积等会员服务。南航并没有用营销而是用服务实现了粉丝的野蛮生长,这在之前可能并没人预料的到。

在微信公众平台刚刚发布的一段时间内,微信营销甚嚣尘上,而微信5.0的发布算是让大批热血沸腾的营销人士冷静下来,南航、招商银行、大悦城等一批服务性微信账号的成功,展示了不同以往的营销方式——借助新媒体做好服务—一服务即营销。

7. 刘烨与汪峰:当明星走到网友中

“火华社社长”刘烨抢沙发事件是明星在无意中营销的成功事件,刘烨因抢了几个普通网友的沙发而使更多的网友受到鼓舞纷纷求刘烨抢沙发,而且刘烨抢沙发事件的火热还让众多其他明星也纷纷效仿,使明星抢沙发事件成为了一场全民微博狂欢。

刘烨与网友的互动为什么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其实答案很简单,明星本来就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只是他们很少跟粉丝们互动,因此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而一旦有明星与粉丝互动,粉丝则会发现:自己与明星的距离并不是那么远,自己可以与明星对话、互动。受到鼓舞的粉丝便会一拥而上,纷纷@明星。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便是互动,刘烨的微博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与网友的互动。他用行动表明自己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可以与粉丝交流的人。

2013年除了明星刘烨在微博上抢沙发引爆网络以外,另一位引来全民狂欢的是歌手汪峰,他因每次宣布重大事件后都在同一天内被更重大的事件淹没而得到了网友的同情与调侃,在汪峰发布新歌的那天,网友们积极奔走,共同努力将汪峰推上了头条,截止12月初,“帮汪峰上头条”的话题在微博上的讨论量超过了200万。在此次事件中,汪峰虽未亲自参与,但却成了最大的获益者。

8. 京东双十一大战:卡位的胜利

2013年的双十一是有史以来战况最为激烈的双十一,各大电商网站从线上到线下都不惜血本地奋力拼杀,大部分电商网站针对天猫仅一天五折这一特点做出了针对性传播,比如苏宁易购的线下广告“一天怎么够?”一号店的“一天不够抢,三轮五折才够爽”等。作为电商网站的二当家,京东在这次营销中展现了不同的思路。

双十一是天猫的根据地,从影响上来说,京东不大可能超过天猫。针对天猫在前几年双十一期间为不少用户诟病的物流慢问题,京东有针对性地做了系列“不光低价,快才痛快”的传播,京东在线下的几幅广告创意十足,以迟到的刮胡刀导致顾客变成原始人,迟到的防晒霜导致顾客变成黑人这一搞笑的形式直指天猫的痛处,在北京地铁1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通道上,京东更是将自己的广告放在了天猫广告的对面,以自己的优势凸显对方的劣势。

京东在双十一战役三天营业额超过了25亿元,虽然与天猫一天内350亿的营业额相比差距不小,但狙击的目的已然达到。京东在双十一的营销上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最大原因在于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卡位战略。

9. 爸爸去哪儿:口碑依然为王

说到2013年最火的娱乐节目,除了好声音第二季之外,莫过于横空出世的《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去哪儿》是一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在经历了《快乐男声》对《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惨败之后,芒果台对于这档节目的推广可以称为低调,然后谁也没想到《爸爸去哪儿》一经推出后收视率却急速飙升,成为同时段电视节目收视率的第一名。

与之前不少娱乐节目在开播前大力宣传不同,《爸爸去哪儿》在开播前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但在10月11日——也就是第一集开播这天,《爸爸去哪儿》在社交网络上的讨论量突然直线上升,许多观看了这档节目的观众开始跑到社交网络上给它以好评,其他人看到这些好评后便去主动搜索,然后观看网络版,直至成为《爸爸去哪儿》的忠实观众——这便是口碑传播的最典型表现。当然在传播过程中,林志颖、田亮等明星在社交网络上的讨论同样带动了收视率的提升。《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自开播以来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由10月11日的1.1一直飙升至12月6日的2.9,马上就要破3。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证明了在这个社会化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这一说法并没有过时,好内容带动的口碑传播依然是最好的营销。

1 0. 恒大冰泉:借势营销的胜利

2013年11月9日,在与首尔FC的决战开始前,广州恒大的球员穿上了胸前印有恒大冰泉的球衣,此前恒大拒绝了三星以每年4000万冠名球衣的合作。当晚广州恒大如愿以偿捧得了亚冠奖杯,恒大冰泉则几乎一夜成名。

除了品牌在赛场上的展示,恒大在微博上的表现也堪称优秀,每场重要的比赛,官微都会进行同步文字直播,在重要比赛之前,恒大还会在微博上发布官方海报,11月9日晚恒大“这一夜我们征服亚洲!下一步我们走向世界!”一条带有海报的微博获得超过7000次的转发。

虽然恒大冰泉在电视、楼宇的广告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粗暴广告的时代,但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广州恒大足球队而记住了恒大冰泉。

情人节特稿:国外婚姻那些事儿 篇11

日本:流行婚前夫妻合同

1979年,日本歌手佐田正志作了一首名叫《关白宣言》的歌,一下子热卖近300万张唱片,全日本的结婚典礼上几乎都要演奏这首歌。“关白”的意思就是丈夫,“宣言”当然就是要妻子遵守的信条。“在我睡觉前,你绝对不可就寝;在我起床后,你绝对不能赖在床上。饭要好好做,平常要化妆,尽你的努力就行,我不会在意……孩子长大后,当我们都年华老去,你绝对不能早我而去;即使一天也好,绝对不准早我而去。我要你拉着我的手,掉两滴泪珠在我手上,我到时一定会说:‘因为你的照料,我才有这么美好的人生。’相信我,我一定会这么说……”

这首歌风行日本几十年,被奉为结婚契约的典范。但因为是以男性为主的契约,在如今女权高涨的日本,已经不被社会认同,最近数年,相对的以女性为主的“婚姻契约”逐渐在日本社会风行起来。

日本新新人类家庭,会订下这样的契约:“超过10万日元的开销,事前一定要先获得许可。”这是爱乱花钱的年轻夫妻相互节制的一个机制。

在东京,一对在杂志社上班的夫妻规定,周末把两人一个星期的收据都拿出来核对,然后记到各自的户头里,目的是要掌握彼此的财务状况。两人还规定:家务要平等分摊,每个星期妻子想听提琴演奏,丈夫想看足球赛,时间都要一样长,并且要陪对方去。

如果新家庭里,夫妻两人都要工作,那么家事的分摊就更加精细了。一对日本夫妻凡事都采取两分法,譬如:“究竟是做早餐还是照顾小孩”,“要清扫地板还是要洗衣服”,这种家庭就不会出现丈夫跷着二郎腿看报纸、任凭忙碌的妻子又要抱孩子又要洗衣煮饭的情形了。

还有夫妇订立以下内容:男方体重不能超过女方20公斤以上;女方体重不能和男方一样,更不能超过男方;绝不能对彼此的家人口出恶言;两人的家人每年至少拜访一次;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时,女方必须和男方亲吻才能出门;晚上有宴会,一定要以简讯联络;男女双方如果一方有外遇时,外遇的一方要完全负担房贷费用等等。

(马路牙子 摘自《看世界》)

我的英国婚礼账单

◎文/金伯利

我结婚了!体验了一把英国式婚礼。正如我的一个英国朋友所说,婚礼就是自己花巨资,为一堆亲朋好友开一个狂欢会。

在英国结婚,婚礼与注册一般是同步进行的。结婚的方式分为在教堂婚礼,或者由政府的专员为新人举行婚礼。

因为很多教堂只帮教徒举办婚礼,有些甚至要求在婚礼前的半年都得去教堂做礼拜。所以,最经济的方式就是在政府的注册局里直接举办,大概35英镑(约合320元人民币)就可以解决问题。

不过,如果想要一个难忘的婚礼,无论是在教堂或者由政府专员前来注册,花费都是巨大的。英国的婚礼平均花费在1.5万英镑(约合14万元人民币)左右,无上限。

一个普通的英国婚礼庆典一般分为3个部分:注册结婚、吃饭和饭后狂欢。

首先,婚礼的选址最为重要,价格便宜又不能太寒碜。最后我们选择了离家10分钟路程的Highbury Hall。这是一栋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曾是一位英国首相的家宅。一个婚礼办下来,场地加食物酒水的花费在6000英镑(约合5.5万元人民币)左右。

其次就是租婚车。英国人喜欢选择劳斯莱斯作为婚车,我的婚礼租了两辆1928年的老式劳斯莱斯,花费600英镑左右。租马车当然更酷一点,但是得2万英镑(约合18万元人民币)左右!

不请婚庆公司,会场的布置可以外包,有帮助设计场地鲜花的商店,有帮助租赁椅子桌面装饰的公司,有帮助设计印刷座位安排的公司,设计印刷婚礼请帖的公司,包括DJ在内一般花费大约3000英镑(约合2.7万元人民币)左右。

要举办一个宾主尽欢的婚礼,主人还得绞尽脑汁选择主题。有的婚礼邀请乐队,有的放烟花,有的请魔术师,还有租充气蹦蹦床的!

我的整个婚礼花费1.5万英镑左右,在英国属于比较节省的婚礼,但是我们的第一支舞和杰克逊模仿舞者都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朋友说,这是他参加过的最好的婚礼。

英国的传统是新娘父母为婚礼买单,但是随着婚礼费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分摊婚礼费用。很多人还会向父母借钱或者向银行贷款来支付这笔费用。

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并没有像中国一样给新娘新郎红包的优良传统,除非在请帖上注明希望客人用“钱”作为婚礼礼物,一般客人会买一些例如相框、玻璃杯等毫无实际用处的礼物。

即使要求“钱”作为礼物的朋友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一般英国一家3口来会给20到30英镑作为礼物,十分大方的年轻人会给到50英镑,极少数死党会给100英镑。整个婚礼大约可以收到400英镑左右哦,够买一个婚礼蛋糕了!

(摘自《时文博览》)

美国:

结婚改姓麻烦多多

◎文/蔡真妮

在英语里,“姓”叫“family name”,属于家庭姓氏。老外结了婚后,有一方是要改姓的,全家人都用一个姓。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女的改成男的姓,给有关部门写封信就办成了。在美国仅有7个州允许男的改成女的姓,据说执行起来费时费力。报纸曾报道有一位男士要随新婚太太的姓,专门请了律师办了好几个月都沒有办下来,一气之下,打算去告政府部门歧视。

nlc202309031156

全家用一个姓的好处是介绍夫妇双方与别人认识时,如果他们姓希尔顿,一句“这是希尔顿太太和先生”,清楚明了。而我们不改姓的夫妻被人介绍时,要这样说:“这位是陈先生,这位是他的太太蔡女士。”有点啰嗦。别人不能称呼我为“陈太太”,因为我不姓陈;也不能称呼我为“蔡太太”,如此称呼在外国人眼里我是蔡先生的太太。

过去中国女人结婚后也是要随夫姓的。至今台湾、香港许多人仍然保持传统,女方婚后在名字前面冠以夫姓。在国内时,大家都一样,没觉得夫妻不同姓有什么不方便的,出国了,如果不能入境随俗,就会时常遇到困扰和尴尬。

我在美国开店时,有一次请人来安装机器。他们在周末干活时遇到了我老公,工头和他打招呼叫他“蔡先生”,老公一愣,忙说:“我不姓蔡,姓陈。”那人看看我们俩说:“她介绍说你是她丈夫。”老公向他解释,我们不像他们那样结婚后女方改姓。他想了想问:“那你们一起出去,你怎么能证明她是你老婆?”我们俩互相看了一眼,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原来不改姓就证明不了两个人的夫妻关系,所以,在国外我们出门要随身携带结婚证,不像老外拿出驾照就行。

在美国的传统文化里,不同姓的男女住在一起,意味着两个人只是同居关系,所生小孩自然就是未婚生子了。曾听一个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上学的朋友讲,有两个小孩吵架,你一句我一句难分胜负之时,一个孩子使出杀手锏:“你妈和你不是一个姓!”另一个小孩的眼圈立即就红了,狼狈地败下阵来。私立学校一般都是有钱人的孩子才上的,有钱人比较传统,母子不同姓是比较少见的,才会被人当痛处捅。当然如果孩子和父亲不同姓,问题就更大了。

还有朋友两口子同姓,老公一个劲夸自己有先见之明,娶媳妇时专门挑了个一家子的,现在省了很多麻烦。

老外也有婚后女方不改姓的情况,那就是女方在结婚前就已经是开业医生或律师了。一方面她们已有了许多老客户,那么一旦改了姓,这些人就找不到她们了。另一方面改了姓后,她们的毕业证书、营业执照也看不出是谁的了。

对于男人来说,有时老婆改了姓也是麻烦多多。

一次在一个聚会中,有个人多喝了几杯后就开始叹气,他说前妻又生了一个孩子。我不理解,前妻生孩子和他有什么关系,难道他还爱着前妻?他叹气说:“前妻离婚后,生的两个孩子都姓我的姓。”

原来,离婚后的女人如果不再婚,她会一直顶着前夫的姓,而如果她又在未婚状态下生了孩子,那孩子的父亲不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跟自己的姓,那么孩子就只好随母姓,也就是姓她前夫的姓。

我听了后劝他这是好事,子孙兴旺啊!他愤愤地说:“谁知那都是些什么人的后代,顶着我的姓,将来还不把我们家族的名声都败坏光了!”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啊!

(丁强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水深火热在美国》一书)

澳洲的离婚裁决

◎文/邵火焰

儿子打工的所在地是澳大利亚南部一个名叫赫尔卡尔的小镇。我到那里后,就租住在赫尔卡尔的小镇一户居民家中。这家的主人名叫科斯塔里。我住了几天后发现,这是一个极不和谐的家庭,不和谐的因素来自科斯塔里的儿子和儿媳,小两口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闹闹。有一天,科斯塔里的儿子在晾晒媳妇的衣服,媳妇看见后说他没有翻过来晾晒,是存心想让阳光将她的衣服晒褪色,科斯塔里的儿子辩解说:“翻过来晾晒会让衣服变形。”夫妻二人争吵不停,要不是我及时劝解,他俩就会打起来。

晚上,儿子偷偷告诉我,叫我不要再管他家的事了,因为科斯塔里的儿子和儿媳正在闹离婚。还有5天就是决定他们能不能离的时候。我疑惑不解地问:“由谁决定?是由法院吗?”

儿子说:“不是,是由袋鼠决定。等5天你就知道了。”

我迫不及待地等着第5天的到来。

那天,全村的人都聚集到了科斯塔里家门前,村长也来了。科斯塔里家门前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台电子秤。上午10点整,科斯塔里的儿子、儿媳各自抱着一只袋鼠出来了。科斯塔里的儿子将袋鼠交到村长手上,村长将袋鼠放在秤上一称量,报出重量:24斤;接着科斯塔里的儿媳将袋鼠交到村长手上,村长将袋鼠放在秤上一称量,报出重量:23斤。然后村长高声宣布:“不准离婚。”

离婚怎么由称量袋鼠的重量决定呢?儿子告诉我,这是赫尔卡尔小镇多年流传下来的习惯,当夫妻二人要离婚时,由村长交给他们每人一只同等重量的袋鼠,让夫妻二人回家去喂养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当众称量,提出离婚的一方的袋鼠必须比另一方重,否则不能离婚。科斯塔里家的离婚是由儿媳提出来的,现在她的袋鼠轻1斤,所以不能离婚。

后来我才了解到,袋鼠是赫尔卡尔小镇人们心中的图腾,夫妻分离也要先尊重图腾。由袋鼠重量决定是否离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看出夫妻二人是否真的到了非分道扬镳不可的地步,因为如果另一方不想离婚,他(她)必然会在那一个月中精心喂养袋鼠,使其增重。

(摘自《大公报》)

爱尔兰:

禁止离婚的国家

◎文/高荣伟

爱尔兰的法律规定,男女结婚时需在教堂里互相承诺:“只有死亡让我们分开。”无论何种原因离婚(即使配偶去世也不例外),都被视为违背誓言而不被允许。这个规定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在爱尔兰,大约有92%的人信仰天主教,在天主教的教义里,离婚是一种罪恶的行为,这是最初宪法规定禁止离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法律规定导致了很多爱尔兰人习惯同居而不结婚,很多老人都是实际夫妻,一辈子生活在一起,但在法律上从来没有注册结婚。爱尔兰的结婚率是全球最低的,现代的爱尔兰人无不奉行晚婚,并对婚姻大事格外慎重,而已婚夫妻通常也会相亲相爱,终老一生。

除了爱尔兰,菲律宾、马耳他、巴拉圭、安道尔和圣马力诺5个国家的法律同样不准离婚。但与其他禁止离婚的国家不同,爱尔兰人以高度的智慧,创造了一种兼顾传统和自由的婚姻制度。男女双方在结婚时,可以协商婚姻关系的期限,从1年到100年不等。在爱尔兰办理结婚登记的费用也因婚期的长短而不同。如果婚期为1年,需要2000英镑,相当于人民币2万多元。但如果结婚期限是100年,那么登记费用仅50便士(0.5英镑),也就是说,婚期越长,费用越低。

在爱尔兰还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婚期不同,结婚证书也不一样。

婚期为1年的新人,得到的是厚如百科全书般的两大本结婚证书。翻开一看,里面逐条逐项列举了男女双方的各项权利义务,以及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小到清洁修理,大到生育教育,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谓一本完善的家庭相处条例。婚期为100年的新人,得到的结婚证书只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市首席法官的祝福语:“尊敬的先生、太太:您是否知道,您的左手对右手、右腿对左腿、左眼对右眼、右脑对左脑,究竟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因为彼此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彼此的快乐而快乐。”下面印着一行大写的字母:“祝你们白头到老。”

随着外来移民的逐渐增多,以及爱尔兰人对宗教观念的逐渐变化,人们对于取消离婚禁令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在1996年,经过全民投票颁布的爱尔兰宪法第15次修正案中,删除了禁止离婚的条款,并补充规定了法定解除婚姻关系的条件。不过离婚的过程极其漫长,最少要经过5年,并且在已过去5年中,夫妻分居的时间必须累积达到4年;除此之外,还必须通过法院的裁决。然而有资料显示,自从允许离婚的10多年来,爱尔兰全国提交的离婚申请也不到1000个。

( 趙丽娟摘自 《百科知识》)(责编 冰蓝)

上一篇:学科结构课程论文下一篇:注水系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