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24-12-07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精选12篇)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1

近年来, 伴随着通信科技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与民众生活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领域, 3G、4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 已经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常州联通致力于开发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服务, 先后推出了云医疗、云办公、云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工地等一系列智慧城市实践项目, 下面着重介绍“智慧交通”和“智慧工地”两项应用。

智慧交通———掌上公交

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而交通拥堵蔓延、交通污染加剧、交通事故增多等成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 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 常州政府十分重视公共交通的建设,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

智慧交通系统, 简称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 是指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有效地综合应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 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 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无疑为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常州联通与常州公交集团共同合作建设公交车辆位置监控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车队管理运营调度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自动采集信息, 将公交运营状况数据化, 形成智慧公交的基础数据。在此数据的基础上, 联通和公交共同开发了“掌上公交”项目---居民出行公交导引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括中心平台和移动客户端两大部分:

1) 中心平台:通过接口同步公交静态数据, 实时动态数据查询。由于中心平台可以实时获取用户的查询行为以及其习惯, 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 可以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的实时调度与线路布局优化。同时, 针对性进行线上、线下内容服务, 可以带动社会化信息示范应用、示范服务的发展。

2) 移动客户端

提供IOS、安卓和WAP等多个操作系统适配的查询平台, 乘客通过手机实时访问中心平台, 可以实现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 如:按地名地点或POI关联查询, 按站到站查询, 按线路查询, 按站点查询, 呈现公交实时电子站牌, 提供公交实时地图, 可在地图中实时追踪最近公交车辆, 并可查看其实时属性信息:方向、与等车站距离、经过的所有站点等, 还可以按线路及按站到站进行远程或本地书签收藏。

该平台为市民在出行前或者出行中, 选择交通方式和路径提供准确而及时的信息, 无论在家里、办公室、交通控制中心和公交车站, 还是在公交车上, 都可以通过手机获得这些实时帮助。与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结合, 还能提供公交系统的实时信息, 如车辆到达时间、离开时间和延误时间等。特别是对多条线路通过道路或有多个分支的路线而言, 都能保证候车乘客获得正确的导引。

手机用户只要登录常州公交网站、中国常州网论坛、化龙巷论坛、中吴网论坛下载并安装“掌上公交”客户端, 即可随时查询常州市公交线路的实时情况。

“掌上公交”手机客户端由于其移动性、精确性、实时性的优势, 在公交和联通的推广下, 下载量迅速达到150万, 而常州本地常住人口不过500万左右。每天实时并发访问量达到20万人次, 是目前常州本地最具人气的实用信息平台, 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 并得到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上图为常州市长费高云体验常州“掌上公交”。

除此之外, 后期还可充分利用平台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 开发“周边”功能, 引入本地出行、旅游、娱乐等服务导引, 可以进一步将平台打造成“智慧城市”中本地市民生活服务的快捷入口。

智慧工地———工地安监

当前PM2.5值时常爆表, 政府和百姓越来越关心城市环境污染。据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 工地扬尘污染占PM2.5来源的10%, 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省市各级政府也先后下达了若干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管控办法, 如何管理好工地扬尘, 是工地管理需要紧密监管的工作。

而保证施工质量, 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地的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财产安全, 又是建筑企业管理者关心的头等大事;每个建筑企业或者是开发商在地区或者全国都会有很多的建筑工地同时开工建设, 这些工地分布往往很散, 需要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频繁地去到现场监管、检查, 所以造成管理上投放成本较大;而监督机构如建设协会、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 须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质保体系、安保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检查, 对建筑工地是否文明施工做出客观判断, 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监管。

常州联通为常州建筑安全协会打造的“智慧工地”系统, 能够帮助上述机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3G视频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 考虑工地现场的繁杂环境, 在工地安装无线视频、塔吊传感器等感知设备, 实时收集关键的质量安全信息回传至数据中心平台, 并且平台通过权限分配给各项目经理账号, 分级管理, 分级查看。

“智慧工地”平台具有以下特征和实用价值:

技术领先性。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数字视频监控技术、3G移动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 保障系统平台的领先性。

有线无线相结合。工地监控有线传输实现困难, 维护成本高。系统支持有线和无线网网络多种传输技术, 灵活解决工地现场的数据传输问题。

多级管理。各个建筑企业在各地区较为分散的建筑工地, 通过智慧工地的系统可以形成全方位、全天候、多级别的视频监控系统, 可以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所有工地的情况。

移动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3G手机实时查看前端视频, 满足应急指挥时工作人员的单兵取证能力, 能够通过手持终端随时采集现场视频, 与指挥中心进行语音对讲, 并能将工作人员位置坐标在指挥中心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

目前“智慧工地”一期工程已接入150个在建工地, 为工地监管部门和工地管理人员的工地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后续常州各大工地也将陆续分期接入该平台。

“智慧工地”系统是覆盖工地、建筑公司和安全监管机构的多级联动监管平台, 能够实现对建筑工地的实时监控, 联动应急指挥, 可以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释放管理人员的冗余劳动, 提高监管的效率和业务水平。

常州联通将继续致力智慧城市的建设, 做出更多让老百姓点赞, 让政府信息化管理更加高效的服务项目。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2

是的,那千奇百怪的国家馆也深深的吸引了我,那么好的机会,我怎么会错过呢!是的,世博会中不哦加官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在千姿百态的国家馆中,有着每个国家的`特产,每个国家的新科技,高科技,每个国家的标志性物质。但在国家馆中的琳琅满目的东西中,都体现着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是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理想,达到理想的生活。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理想的生活需要理想的环境,多种树,少开车,过低碳生活,这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篇3

从环境来说,我敢保证,从飞机上往下看,新加坡的主色调一定是绿色的。不同于高樓大厦的灰,也不是农田庄稼的黄,而是属于自然的绿色,哦,或许还有蓝色映衬,它们交相辉映,透露着自然之美。新加坡四季如春,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绿色永不凋零。无论是忙碌的公路,抑或是繁华的商场,处处都被绿色环绕。可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导游曾经介绍过,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可利用的土地也很少,所以人们没有办法,各种建筑不是往天空发展就是深入地下,以至于到处高楼大厦林立。但在游览过程中,我却发现路旁有很多面积很大、空旷的草地,那儿的空间绝对够建一栋高楼,可是没有人去占用,而是开辟了一块被精心修剪的草坪,偶尔有几只小鸟落于其上,欢快地玩耍嬉闹,让人心情舒畅。忽然间,我明白了,也更加敬佩起新加坡人:不论怎样压缩自己的生活空间,却总要给自然留一片生存的天地。这样的新加坡,人们的生活怎能不美好呢?

人们总说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城市,甚至能达到在外面走一遭而鞋不沾灰的地步。这当然是有些夸张的成分在,但不得不说,新加坡的国民素质确实不低。来到新加坡,虽然这里车不多,但高峰时段堵一堵也是避免不了的。我以为,堵车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就算是再温和的人,堵得久了也难免有些怨气。可在新加坡的八天,我竟连一次汽车不耐的鸣笛声都未曾听见过。他们总是那么心平气和,只静静地驱车随队前行,有时甚至还把堵车之事作为笑话讲给我们听。

在新加坡的商场等室内场所是不允许吃、喝的。不只是室内,甚至在马路旁、街道上,我也未曾见过一个人边走边吃。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抱着零食边吃边逛的人来说实在难熬。不过,不吃不喝就不会有垃圾乱丢或洒在地面的情况,这种简单的方法能行之有效,新加坡人的素质可见一斑。这应是新加坡能如此干净的原因之一吧。

想一想,较高的国民素质从何而来,应是教育结果的体现吧。

说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占了新加坡学校教育很大的一部分。记得从小学到中学,我春游、秋游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抗日战争纪念馆了。我不否认,这确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有些作用,但去的多了,也就难免有些乏了,浑浑噩噩地参观了一天,到头来却什么也没记住。到了新加坡,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震撼。记得我们到国大附中的第二天,全校举行欢迎仪式,他们的校风确实自由开放,台上校长讲着,台下学生喧哗,真真正正的“自由”。突然间,国歌想起,所有人仿佛训练好了一般立正站好,肃目向前。那一张张刚刚还挂着嬉闹笑容的稚嫩的脸,此刻却肃穆庄严,令人心生敬畏。几百人一同唱着国歌,一同念着誓言,可使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受到洗礼。学生每天早上都会这样站好,唱国歌、念誓词。这使我想起曾听说过这样的场景,新加坡每年国庆,人们不论身在何地,凭借广播、电视、网络,全国人民会一同唱国歌、念誓词。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我相信,他们熟稔的誓言已铭刻于心,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也必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

□栏目编辑 王宇华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4

在世博园内除了被各国独具特色场馆所吸引,笔者还注意到了世博园内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一、景观色彩的统一有序化

上海的公园绿地多分布在市中心,大规模公园绿地数量少,且不均衡地分布在城市外围。上海中心城区更需要便利可达、与水结合、活动丰富的大型公园绿地。这次在世博园内,世博园滨江带利用黄浦江宽阔的临水景观设置了江边的临水步行线路,设置了临江公园,让人们从近处感受沿江的路色和自然景观。大面积的绿地规划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相互衬托,道路两旁的景观小品和植被的色彩搭配更是凸显了自然景观的协调美和层次美,正是这种美打造了一个渐变的、层次丰富、对比强烈并带有色彩变化的滨江立体空间景观。

层次种类繁多的植物,红色、黄色、绿色、紫色,草丛中的黄色的地灯,平静的水面,使得公园更加动人。结合人的心理情绪,使游览了一天的游客心情愉悦放松。

夜晚的黄浦江大桥披上了五彩的华丽灯光外衣,湖面五彩的倒影随风波动,灯光下的草地也夹杂着一份柔情与浪漫。可见设计的细节也是重中之重!

大面积的绿地与红色建筑场馆的对比,使人眼前一亮。富有颜色层次变化的绿草、花卉,与卢森堡场馆组和成了色彩的大乐章,艳丽却并不聒噪。让你可以坐下来静静体味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彰显特色

绿色的生活、绿色的建筑,生态的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笔者就发现了世博给我们传统文化带来的一份惊喜。在日本馆的对面一个叫“亩中山水园”的地方,它是世博园的沿江公园的一部分。整个沿江公园分为后滩公园、世博公园和这个亩中山水园三部分。亩中山水园有池水小桥,也有亭台楼阁,是个苏州园林式的公园,同时它也是世博会间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站。更难能可贵的是听说该园的一些景观小品都是出自民间的赠与。可见中国百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

“亩中山水”是指在场地中以“亩”作为单位,以山水为主要设计元素,设置了9个主题的中国式园林。分别是:由叠翠亩、桥影亩,等列景观组成的凝翠园,以及石笋园、叠石园、映月园、盆景园和环秀园等。

“亩中山水”重点表现中国园林的一步一景,方寸之前别有洞天的绝妙山水景观。通过石、桥、流水、花木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妙。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传承性。而其也将在世博会结束后成为无数不多的保留作品,更是凸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经久不衰。

在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往来及联系的紧密,文化的传播相互渗透,大家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风俗等多方向的跟风和效仿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建筑形式和设计风格上都偏于国际流行的现代主义风格,而没有大量的把本民族的传统民族特色风格融入到设计中来。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流失。相对而言,反而是世界文化越来越趋于统一性。我想最终将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拿世博场馆来说,很多场馆的设计风格和整体设计意念也都偏于统一。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明确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大家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馆以及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它们都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古典元素的设计风格。在传统的民族色彩上添加了现代的设计手法,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种在建筑和园林中能更多的保留我们国家的传统风格的作法,会让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三、巧妙精细的指示标牌与雕塑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的标牌、标识的设计和设置,是衡量这一城市规划水平优劣的标志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其功能性的日渐完善,标识标牌的作用也就越发显的重要。当你在一个城市寻找卫生间、道路、场馆等的时候,指示牌无疑给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减少了您寻找的时间。标识标牌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的,所以它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很多发达国家标识标牌及灯箱等设计更是结合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环境美观、健康等元素。同样在这次上海世博景区,也采用了全面规范的标识标牌。统一采用了中、英、日、韩四种文字,设置了12块导游全景图、32块导览图、62块引导标识牌和189块景物介绍牌、280块温馨提示牌.并还在停车场、出入口、售票处、购物场所、医疗点、餐饮点、卫生间,等位置也设置了标识标牌。这些符号大大便利了游客在世博园内的活动。我们注意到,这些标识标牌不但符合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形式上的创新,有的更是把中国的元素融入其中,让人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世博的人文式关怀。

中国的城市规划、市政建设、文化发展等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和生活空间需要文化艺术的装点和品位的提升。世博园里的鲁班路入口处、西藏南路入口大蓬区、航空馆附近的入口蓬区、后滩入口的自由广场区域、国际组织联合馆附近的入口区、上南路入口区、高科西路入口区、白莲泾入口区等八处设置了景观雕塑区,也是大家不得不看的。这八处出入口雕塑景观区的主题分别为:世博浦西片区;“世博结”、“礼花”、“孩提时光”、“漂”、”幸运饼”等。世博园里大量采用的这些城市雕塑是一次国家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呈现。这个空间是艺术作品的展览空间,更是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呈现空间。

四、完善的功能性公共设施系统体现人文关怀

由于世博园要每天要接待的游客数量都十分庞大,所以园区里的休息长椅、公共饮水处、公共卫生间等公共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所需要提供的的便捷、安全、舒适和愉悦的感受也是对世博会接待游客的公共服务型设施的巨大考验。在每一个展馆团附近,都设有属于这一区域的小型餐饮、购物、厕所、休息长椅、母婴服务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在炎热的天气,这种带有喷水雾降温的凉棚就成了游客歇脚的好去处。在世博园里类似这种的供游人休息的设施随处可见。

公共卫生间的安排合理且人性化。露天设置的洗手池也是非常便利。这次世博会的厕所设计非常人性化,女性卫生间数量上要比男性多一间,这就解决了因为生理需求不同易造成的女洗手间排队等候的局面,而且工作人员随时在打扫,保持清洁。针对特殊人群还额外设有单独的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老人、儿童均可以使用。

人体的三分之二是水,我们的身体每天至少需要6到8杯水。如果没有食物,一个人可以存活几周,但如果没有了水,就只能存活几天。水,是一种被忽略而又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可能会使您更健康、更有活力。世博园区共有105个直饮点,其中浦东76个、浦西29个,免费为参观者提供饮用水。操作也十分简单按下水龙头边上一个圆圆的按钮就可以出水。游客可以携带空瓶和小杯子进园区,所以也可以用这些器皿接水。由于气温回升和客流量增大,园区直饮点成为最“火爆”的设施。可见人性化的贴心设计最受人们的喜爱。

世博会由于精心的准备,完善的服务和不断的更新和努力,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城市的完善和可持续性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让我们有了更优质的生活品味。

设计源自生活,上海世博会给了设计一个展示的大舞台,让设计在实践中更加完善和更加人性化,使设计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用之于人民。由此看来上海世博会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完全成功的。我们因该在其中不断的继续摸索和研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5

梦醒了,放眼看如今的江南,经过千年的洗涤后,早已不似当年的古朴气息,此时已是充满高楼大厦的国际化大都市了。如此大的巨变都是由于“城市”这个现名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轮回后,终于守得云开见雾明。只见我国参加对外贸易组织,羡煞印度;只见那PDA总值直线上升,胜过德国;只见那“嫦娥奔月”,堪比美国;只见奥运会的开幕式,惊艳全场,只见那跨海大桥矗立上海芦潮港的东南展露雄姿……

但城市的.建设单凭硬实力是不够的,还要靠中国人民齐心协力,遵守文明礼仪,共创和谐社会,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明礼仪之邦,一向很注重文明礼仪,这是建造城市美好生活的基础。中国提出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世博会的主题。

在的残奥会更是尽展了中国的文明礼仪,此次残奥会的主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代表了我国向全世界伸出了友好之手,我国为残奥会运动员准备了最好的设备以及来自各地的青少年志愿者给与最好的服务,我国为了建设美好的城市生活以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而大家也在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尽力。自倒计时以来,随处可见大都市里的那微不足道却又感人的一幕幕……

地铁里随处可见为老人,小孩,孕妇和残疾人让座位的青少年以及中年人;街道上随处可见志愿者在那里巡逻;敬老院里随处都能见到青少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间,听到青少年志愿者陪老人说话解闷,给老人说笑话的声音,以及从房间里传出来的一阵阵和谐笑声,似乎在向外昭示着他们的喜悦;在社区中,大家可以看到各位已退休却还老当益壮的老人各自拿着铲子,油漆桶在刷墙壁上用油漆写的小广告,以及铲除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各位阿姨还在一起为宣传世博排演节目,到处去宣传世博会……

大家都在为迎世博,为创建美好和谐的城市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虽然这一份份力是微小的绵薄的,如一粒微尘一般;但如果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呢?那样的话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篇6

现在,城市的意义完全不同了,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才是第一位的,生活的便捷、宜居、使市民充满幸福感,是城市最高的追求。

驱车带几位来自法国的朋友参观美术馆,其中一位是旅居法国的学者,她看着北京拥堵的车流,感叹道:这样的城市生活起来没有多少乐趣,我们为什么要造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呢?她家中两个孩子,住在巴黎附近一座城市里,每天不出街区,就完成生活的所有内容,包括送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另一个孩子上小学,还有购物、健身等。我说,北京城市基础建筑来自元明清,是为帝王生活而设计的,紫禁城里面才是一个完美的社区,里面应有尽有,皇城根下是为其服务的更大功能区,二环里的许多胡同,都与提供给皇家的服务有关。

传统的京城是为皇家服务,其他城市也多与州府县衙的安全相关,其次才是市场交易的作用,再次才是生活意义上的聚居地。现在呢,城市的意义完全不同了,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才是第一位的,生活的便捷、宜居、使市民充满幸福感,是城市最高的追求。

问题是,现在许多城市,政府的大权力覆盖了小市民的生活感受,政府追求大面子而忽略市民的小生活。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大活动,伴随着的是大拆大建,整个城市往往追求外在的达标,而市民的生活被打乱,甚至造成一些家庭流离失所。一些官员将城市建设当成自己的政绩形象工程来做,统计局不会统计市民们的内心感受与生活幸福指数,影响他们政绩的一是城市外在形象,二是经济指标,这样城市的生活功能性就弱。我们看到,印度有关政府部门希望立法禁止城市中的小摊贩,但结果却遭否决,城市不仅要向世人展示繁荣与有序,还要展示贫困与无序的一面。要真正改变贫困与无序,只有增加真正的就业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不仅要对富人体现功能性,对穷人更应该体现功能性。

现在的城市还被人为地规划成许多大功能区,譬如在北京,IT产品均集中在中关村,这是不科学的,它直接造成一个地区的拥堵与发展不均衡,一个城市应该在不同的城区设置电子IT产品购物中心,既方便市民购物,也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样,高校、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等,都应该分散规划到不同的区域,使城市文化经济呈散点透视,而非焦点透视状态。城市内在的不平衡特别表现在教育上,公立学校基础设施与教学水平反差大,造成择校现象严重,孩子们为了在质量好的学校求学,不仅要交昂贵的“赞助费”,还不得不远离自己的社区,也客观造成交通拥堵。

城市应该体现公平正义,一个从远方乡下来到城市里谋生的人,他们心目中,城市是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生活目标的,如果城市对他们关上大门拒之门外,或遭到更大的伤害,城市在乡村的心目中,就没有了公道,而城市也就没有了良知,甚至没有道德基础,因为所有的城市,都依赖乡村的供养,乡村是城市的父老乡亲。

二战之后,外殖民时代结束,但随之而来的是内殖民时代开始,就是城市对乡村的殖民。城市一方面向乡村扩张,使更多的城市周边乡村变成城市,更使更多的村里人成为城市人,但城市房价飞涨,使城市新生力量无法融入城市,新移民被称之为蚁民或蚁族,他们几个人蜗居斗室,或在空气恶浊的地下室里长期居住,城市不能给新移民带来希望,城市就会沉沦,变得自私而沒有生机。宜居之城,不仅要为原住民,更应该体现对新移民的人文关注。

城市的良知还表现在城市人之间的善意与关爱上,邻里之间的问候,灾难中的扶持与救援,通过制度与慈善组织,通过政府的保障与民间的力量,城市才有温情与良心的力量。建设一座城,需要权力与资本,而使一座城市幸福美好,则更需要心灵的力量与智慧的方式,需要软实力,需要体谅与同情之心。如果权力只坐在办公室规划,出行有自己的公车,城市对市民就是异己的存在。

城市还应当体现信仰。无论是古希腊的雅典娜神庙,还是古老北京的天坛、地坛,都能看到城邦或国家的信仰元素,有信仰的城市会获得无形的精神力量,使人人知敬畏,通过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而守住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信仰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而城市广场则是城市人公共话语与公共文化空间,人们在大广场上公开表达对城市管理与城市发展的意见,也在大广场上载歌载舞,特别是公共节日里,大广场应该是人们欢乐的海洋。城市的广场狂欢也是一种情感宣泄,以排解人们因城市生活带来的焦虑与乏味。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7

让城市更智慧

手机上网登录wap.wxcs.cn或电脑上网登录www.wxcs.cn或登录中国移动MM商城, 直接下载“无线城市”客户端, 你的智慧城市生活将由此开启。

所谓智慧城市, 即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划、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 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中国移动无线城市, 整合集纳众多信息、资源, 实现人与城市的智能沟通, 多种“一站式”体验让智慧城市完全服务于个人。

政务信息“一站式”查询, 包括政府公文、文件通告、政策法规等, 用户都可以主动查询、浏览。还可以浏览及搜索政府各级办事窗口联系电话, 想了解的政务信息一搜便有, 简单明了。

“一键式”便民服务, 包括实时查询路况信息、交通事故、航班动态信息、路况施工、高架匝道关闭维护、主要停车场空位等信息;水、电、煤气应缴欠费信息、手机话费余额及使用详单、社保、公积金账户资金状况、查询交通违章详细信息等都可在无线城市轻松获悉。

“一体化”信息服务, 包括最新新闻资讯、政策法规等跟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都会立体呈现。

无线城市的智慧之处不仅在于提供诸多信息和贴心增值服务, 它同样关心如何让用户时刻保持与它的畅快“沟通”, 以TD-LTE技术为引领, 2G、3G、WLAN、4G四网协同覆盖是最佳解决方案。置身城市任何地方, 都可通过手机上网登录无线城市, 人与智慧零距离。

让生活更简单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每次在电影开始前才赶到影院, 好位置都让别人选完了?或是到交管部门处理交通违章, 排队站到腿发麻?无线城市可以让这些烦恼变得简单。

登录www.wxcs.cn, 进入“电影选座”。成都地区的万达院线、太平洋院线、紫荆院线旗下所有影城, 以及包括影立方、东方世纪影城、保利万和国际影城等在内的多家影城都是无线城市的合作伙伴。想看什么电影, 选择订票后还可在线选座, 再不必担心去晚了没好位置。大多数电影的门市均价都是80元左右, 在无线城市上购买, 价格优惠近一半, 方便又划算。买电影票的钱直接通过手机话费支付, 购买成功后会收到系统下发的二维码, 凭二维码在影城打印兑换即可。

驾车助理业务为四川移动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助驾及出行服务, 同时提供交通违章即时查询和远程处理便民功能。编辑短信“jczl”发送至10086开通, 即可享受驾车助理提供的全省交通路况、交通政策法规及出行指南等各类用车信息, 让用户出行无忧, 每月仅需6元, 即日起至9月30日期间开通可在次月获赠等额话费。同时开通后回复短信“*车型车牌” (例:*小川A+车牌号) 发送至10658555001绑定了车牌, 用户车辆一有违章, 系统会在3-5天内短信告知违章事实, 登录无线城市便可远程处理, 处理成功或缴费成功后也会短信告知, 违章处理全自助。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篇8

一位土耳其诗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 一个是母亲的面孔, 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而所谓城市的面孔, 就是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它串起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只有城市良好发展, 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交通拥堵

城市以交通效率为其优势。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基础设施欠账太多, 发展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基础设施总体有了很大改善, 形成了以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等多种形式的系统, 人们出行方式实现了多元化, 但是, 这种改善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近30年, 城市化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近1个百分点, 2009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6%,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达到58座。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部分的城市交通形势依然严峻, 不少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堵城”。中国人心仪的“北广上”最为典型。北京市民下班路上可能被堵四五个小时, 有人干脆在车里“移动办公”;广州学北京实行车辆单双号限行;上海则直接限牌, 本地的车牌限住了, 但外地的车牌进来了, 交通因此也并没有好转。“堵城”不仅是超大城市的特征, 在中国其他城市,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都有如此景观 (从深圳、杭州、郑州到成都、兰州、武汉都有共同的交通拥挤特征) 。因为, 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共性的交通行为。长期以来, 城市中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以“最具幸福感城市”宁波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交通得到大幅提升。“十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是“九五”期间的3倍。“十一五”期间, 沟通环线、打通轴线, 形成级配合理、分工明确的城市骨架路网, 实现绕城高速与城市外环交通的快速衔接。同时, 启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建成中兴路、通途路等公交专用道, 为“公交优先”提供硬件支撑。政府长期致力于解决出行难问题, 新增环保舒适型公交车, 新增公交枢纽站, 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市区新增道路停车泊位, 但实际上, 时至今日“出行难”的问题依然严峻, 市中心交通拥堵严重。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宁波外来流动人口总规模10年来增长4倍多, 5年增长了2.67倍, 到2020年外来流动人口将有可能超过600万。另据统计, 宁波市汽车保有量呈高速增长势头, 2010年上半年达到78.35万辆, 日均新增汽车511辆, 同比增长50%, 平均每天有500人领出驾驶证。研究指出每当小汽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 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由于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加之立体交通体系不完善, 公交优先力度不够 (公交线路在布局、密度等方面还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 城市道路增长跟不上机动车辆的增长, 总体交通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 局部还在恶化之中。

一些研究习惯于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交通量等指标对比, 得出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结论。但实际上, 我国城市扩建和道路扩容的力度和速度不能说不大, 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和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我国大中型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成区超过1万人, 是全球密度最大的类型。深圳从一个传统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如此多人口。中国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 在有限的土地上一味“大手笔”修更宽阔的路, 建更多的桥, 扩更大的规模, 根本无济于事。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化在高速推进, 城市常住人口将持续增长, 人们消费能力在持续提高, 对私家车的需求也更为旺盛。中国的城市化之路不能跟着美国走。目前大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 出行总量快速增长与城市建成区交通供给的矛盾非常突出, 小汽车数量急剧增长, 使用率很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告, 2009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 (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31万辆) , 比上年末增长17.8%,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218万辆, 增长25.0%。民用轿车保有量3136万辆, 增长28.6%, 其中私人轿车2605万辆, 增长33.8%。这种势头继续下去, 将使大城市的城市道路都成为“停车场”。

生态城市理论认为, 城市发展存在极限, 应通过有效生态规划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当前中国, 人口压力、土地资源和空气污染问题特别突出, 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提倡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入手, 合理配置资源。提倡节约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从管理模式、出行方式、环境治理等方面着手改进, 倡导公共交通为主, 尽量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

在1978年以前, 中国城市实行的是国有化的住房制度, 政府采取“低租金、高补贴、福利性、配给式”给城市居民提供住房, 人均住宅面积不足5平方米,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1978年住房改革启动, 住房资源的行政配置逐渐被市场配置取代。到1998年, 新的住房政策形成, “住房商品化”成为住房改革的目标。2009年中国城市的住房私有化率达到86.7%, 成为世界之最。住房商品化的改革, 终于从国有住房制度的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即住房商品化。而城市商品房的高价将大量农民排斥于外。进入新世纪, 全国城市房价持续攀升。2009年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75.5%, 相当于2008GDP的1/7, 新建商品房成交价格为4695元/平方米, 比2008年上涨近24%, 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25%。这两个涨幅, 创了近15年来的新高。这一年,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超过100%, 带动二三线城市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显示, 2010年3月,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 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2%,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 创造了该统计数据建立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对高房价, 政府一直政策调控。2005年有“国八条”、2006年有“国

六条”、2009年有“国四条”, 但是, 都没有真正起作用。大城市房价还是“一路涨来”。2010年1月出台“国11条”, 似乎更为严厉, 政策效果却有待观察。由于政府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使政策力度和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 还有他们上头的中央政府, 都靠着房地产获得财政收入。如今, 市场已不相信政府会切断它们的财源。”但是更严峻的问题不在于市场不相信政府会舍弃“盈利”, 而是广大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甚至怨声载道。

高房价可能造成经济泡沫风险, 十多年来一直有经济学家警告。林毅夫、吴敬琏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房地产行将崩盘。目前,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的国际警戒线, 有些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当投资商与地方政府在各自利益驱动下, 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默契, 城市化进程高速度推进, 城市住房需求旺盛, 市场的和非市场的行为联合发力, 高房价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实。大多数城市奉行GDP至上, 城市已被房地产绑架了, 高房价成为“经营城市”的直接后果。如果说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房价在“合理范围”之内的话, 那么中国更多的大中城市房价疯涨的局面绝对不是自然的行为。退一步说, 如果高房价是市场经济行为的话, 那么需追问的是政府的责任在哪里?政府对扶摇直上的高房价视而不见, 也就是漠视大众利益存在。即使在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 也对市场行为进行调控, 这种所谓的市场行为多是一种投机和热钱炒作。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有责任对扭曲的损害大众利益的市场投机及时调节。

高房价对经济安全的危害、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乃至对政治稳定的危害基本成为国人共识。“在住房价格远远高于其投资价值的前提下, 依然推行高房价支撑政策, 是政策主导者们追求不当谋利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拯救房市, 还将进一步加剧房市的危机, 甚至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最终对政策主导者自身也会造成更加严重甚至灾难性的损害。”另一意义上, 高房价也阻滞了城市化进程, 住房问题背后是贫富分化严重, 调节机制缺失,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社会满意度和安定程度低。高房价背后是财富的再分配, 它消耗了国民财富, 让老百姓辛辛苦苦的积累和借债付于无形, 无疑是一种盘剥, 某种意义上是有产者与政府的一种合谋, 此背景下的政府应当承担不作为责任。

政府应当把住房问题作为民生问题, 而不是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工具来看待。很多城市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应和政策支持缺乏。政府对高房价的态度是暧昧的, 至少在行动上不是非常坚决。这一点可以从多次的调控未果得出结论。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写道:“若要使工业主义不致毁灭人类种族的话, 就必须让它臣服于人类本性。”如果放任高房价继续祸国殃民, 城市社会乃至中国发展何以持续?笔者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中国的住房市场, 只有住房产业政策及住房政策, 而没有住房公共政策。这是当前中国住房市场问题丛生的根源。对此,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民工”之痛

农民工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领域。“农民工”之所以为学界所青睐, 是因为它所牵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复杂性。十多年来农民工的境遇虽有所提高, 但还远远没有根本得以解决, 至今仍是“国人之痛”。

迄今为止, 没有一个城市对农民工开放所有的城市公共领域。各大城市并没有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公正待遇。中国的农民工长期以单一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奔走在大江南北, 因为他们并不具有携带家眷的能力和条件。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但却不能享受城市提供的基本服务, 作为“二等公民”长期寄居, 精神和物质承受着双重压迫。2006年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估算, 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 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北京市统计局测算, 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 在建筑业占83%, 在批发零售业占49%, 在制造业占29%。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但却不是正规的产业工人, 他们的地位与身份在城市中没有确定, 现有的制度与政策排斥了他们的社会权利。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亿人, 农民工外出务工仍以东部地区为主, 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有所提高。农民工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在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工作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另一部分是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打工的农民工, 也称“流动民工”, 后者高于前者。农民工扮演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角色, 他们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做出的贡献与他们获得的回报不成比例, 令人感到意味的是, “蜗居”在城市中的这一群体, 却并没有因其经济和社会的地位而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反而呈现出积极的社会态度”。

当然也要看到制度层面上的努力。1991年, 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 第一次明确了“农民工与其他职工享受同等权利”。可惜的是, 这个“良法”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工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 然而现实中用人单位和监管单位罔顾法律规定, 农民工的权益一直被有意无意忽视, 致使各种侵权行为频发。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规定农民工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对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做了进一步规定。2006年1月18日, 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第一次把“农民工”概念写入中央政府具有行政法规作用的文件。这份文件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国家战略, 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从法学角度看, 农民工问题是权利保障问题, 既有立法问题, 更有执法原因。中国农民工的权益普遍得不到保障, 表现为农民工劳动强度高, 劳动时间长, 工作环境恶劣, 缺乏最起码的劳动保护条件;农民工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等参保率平均不到15%, 给当前和未来的生活和生存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农民工后代的处境更令人担忧, 他们的子女入学难, 可能导致其后代普遍缺乏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不力, 不仅体现在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缺失和不公平, 社会组织和意见表达权利的缺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 农民工并没有自己的组织主张自己的利益, 维护受损的权利, 更不要说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法律议案的提出中来。

城市本来有开放的意义, 但在我们的制度中, 却人为制造了诸多障碍, 歧视性地将工作生活于其中的一部分居民不列为城市居民, 让他们无所归依, 两头不靠, 出现了“一个城市, 两个社会”的奇怪景象。农民工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的残缺, 对城市的和谐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第二代农民工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 他们进入城市, 期望、权利意识、文化、技能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 相对剥夺感让他们对社会失望, 同时也激发了自发维权的意识。李强教授长期关注农民工问题, 他在2004年的一份研究中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认为迄今绝对剥夺还是主要问题, 但随着绝对剥夺程度的逐步降低, 相对剥夺问题地位会上升。绝对剥夺程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稳定。不稳定常常发生于经济发展、民权意识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时期。

“农民工之痛”源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障碍, 集中地反映在户籍制度与社保政策两个方面的问题。农民工现象是中国转型期间一种过渡现象, 这一过渡持续了20年之久, 但这一现象是一个不公正的现象, 无论从国家意志还是社会愿望, 都期待终结这一现象。

生态恶化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市的迅速发展, 导致了各种“城市病”的出现, 其中, 生态恶化、污染严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早在1998年,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0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7个, 依次是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虽然大多数城市不断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但城市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还在加剧。城市的四大主要污染, 重工业城市比轻工业城市严重, 人口集中、商业发达的城区比人口密度较小、工商业不发达的城区严重。

中国城市尚未走出“污染时代”。污染减排措施已经启动, 但整体上城市污染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 突发环境事件开始增多。“三河” (淮河、辽河、海河) 、“三湖” (太湖、滇池、巢湖) 、国家重点工程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两控区” (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 、“一市” (北京市) 、“一海” (渤海) 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 压力还很大。大多数城市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原因在于大多数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工业城市延续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这种情况在资源型城市尤其突出。我国能源消费中, 煤炭消费接近70%, 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中国是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到2020年, 中国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因汽车污染造成的问题将更为严重。

一些生态与环境保护基础好的城市也出现了新问题。宁波市是获得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 (2001年) 。据《2009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称, 2009年宁波市平原河网水体功能达标率较低,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部分饮用水源地存在水华风险, 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大气复合污染和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 由细颗粒污染引起的灰霾天气日趋增多, 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实际上, 交通噪声扰民趋于严重, 高速公路临近住宅小区, 内河污染比较普遍, 大气质量也在下降, 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逐年增高, 对城市居民身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引发很多疾病的产生。

小城镇与大城市

小城镇优先, 中等城市优先, 还是大城市优先?规划和现实是两回事。我国政策一直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鼓励小城镇发展”, 但90年代中期到现在, 小城镇相形见绌, 逡巡不前了。大中城市突飞猛进, 主要表现在产业聚集上, 人口聚集上也如此。目前,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已进入现代化中期阶段, 大城市处于现代化初期阶段, 大量中小城市处于现代化的前期阶段, 建制镇中相当一部分还没进入现代化阶段。小城镇模式的城市化道路终结了, 国家在战略实施上悄然做了调整。

综合考虑投资收益、社会收益、居民生活舒适度等因素, 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经济学家认为投资收益和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 当城市规模很小时不会产生规模经济, 随着城市的扩大规模经济就会增强, 当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时, 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如前述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污染等, 外部成本就会上升, 导致规模不经济。这个界限在哪里?经济研究认为, 政府政策应当有意识地推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加速发展成100万—200万人的规模优化城市。人口在100万—400万人之间的城市净规模收益最大, 这一区间的城市为最佳规模的城市;超过1000万人, 规模收益被外部成本抵消, 再继续扩大规模就形成负效益。这一研究结论已得到经验证实。

尽管说中国幅员辽阔, 情况复杂, 各级城市和城镇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但由于城市设置标准高, 小城市数量太少, 出现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人口10万人的巨型镇的出现, 说明了需要调整城市设置标准。这些年一些经济活跃的镇实际已经成为小城市或中等城市, 但硬生生地将其定位为镇, 减弱了其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从而也降低了其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就业的能力。我们主张常住人口在3万人的人口集聚地就应该设置市的建制。

曾经, 我们对城市化丧失了明确的目标, 却被既有的惯性力牵着奔跑。中国加速城市化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三十年, 但这三十年有如翻天覆地, 中国被一个“快”字所包裹, 国家机器上了快车道, 城市生活进入快节奏高速度, 但快节奏和高速度破坏了人们的健康, 急功近利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城市生活中当权力与资本横行之时, 城市就不再是普罗大众人民的家园。中国城市遭遇了西方经历的差不多所有的问题, 同时还面对的是西方所不曾有过的巨大挑战, 一个有待城市化的庞大的人口以及快速发展积累重叠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可以这样说, 城市病, 我们比西方要严重的多。对此我们缺少足够清醒的认识。反思城市蔓延的危机, 需要积极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平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生态危机。

我国“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 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上海世博会提出, 要从三个方面创造条件, 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理想变为现实, 即“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 三者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还有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而且首先是同代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公平的制度和可持续的战略, 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必要前提。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制度的公平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重要的是确立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当局 (政府) 有义务和责任为聚集在城市里的居民提供公平普遍而优质的公共服务,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促进所有的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 优化工作环境, 增进城市居民之间的游憩与交流机会, 让中国人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地受益。城市建设的目标已要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 城市的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应持续增长, “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和谐”应为城市的一般建设标准, 促进城市中的人民生理和心理都保持健康状态, 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应包括所有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 特别是那些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其他弱势劳动力, 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各项公共服务, 让居者有其屋, 这是一个公平人道的城市首先应具足的。取消农民工成为市民的体制性障碍, 让各项农民工应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权益名至实归, 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 不单纯是制度层面的许诺, 还要工作机制上的落实。

与此同时, 城市发展规模应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小城市数量应该大幅度提高。特大城市应紧缩城市, 不仅是紧缩其内部空间, 也要控制外部边界, 大城市不应发展为“巨无霸”, 侵吞周边地界, 在一定规模之后应进行分立。正如上海世博会所展现的, 城市应该是一个生命活体, 其生命健康需要人类共同善待和呵护。2015年前后,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 初步进入城市化社会, 在203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达到65%。但前提是破除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 勇于制度创新, 而不是到了问题成堆难以为继才被迫解决。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 “城市最早是作为一个神祗的家园:一个代表永恒的价值和显示神力的地方。至今, 那些象征它的东西虽然变了, 但它的实际内容没有变。”“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如果我们从人文的角度而不是从单纯技术角度或者经济角度对待城市发展, 城市就可能会让生活更美好。政府应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从人本主义出发, 从建设宜居城市入手, 进行制度创新, 出台更温情更人性化的制度, 特别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 让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58座

近30年, 城市化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近1个百分点, 2009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6%,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达到58座。

50%

目前,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的国际警戒线, 有些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

65%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9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通过改、扩、建,至2011年末,城市排水管道达20492公里,供水管道28236公里,燃气管道16664公里,城市道路17904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4.25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6.08%,燃气普及率达到88.23%。新增城市园林绿地6920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5.01%、29.51%和9.54平方米。

重点产业加速发展。2002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只有639.11亿元;2011年达到5617亿元,为2002年的9倍,创历史新高,跃居中部第一。2002年勘察设计业营业收入仅为67.19亿元,2011年达628.14亿元,为2002年的9倍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水利和铁路桥梁领域的设计水平居全国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长幅度,2011年达2063.21亿元。

城镇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至2011年末,全省新建和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26.39万套。其中:廉租住房15.71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1.77万套,经济适用住房33.63万套,限价商品房2.63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34.55万户;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28.1万户。完成了22.7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1271.69亿元,归集余额811.83亿元,为47.76万户职工发放个人住房贷款656.78亿元,增值收益上交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17.02亿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开展“百镇千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整县整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试点、仙洪新农村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等一系列开创性的示范工程。启动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创建工作,切实把100个重点中心镇、100个特色镇作为重要的品牌来抓。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展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绿色低碳小城镇创建。以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以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抓好200个宜居村庄建设。至2011年末,先后有9066个建制村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

人居环境极大改善。至2011年末,有9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3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33个城市(县城)获省园林城市称号,10个省辖城市、29个县市、74个小城镇获得省“楚天杯”奖。

科学规划:舞好城市发展的“龙头”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和不可逆转性。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城市发展提出高标准——“编制一流的规划”。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北各级政府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牢固树立规划引领发展的意识,用前瞻眼光、世界眼光、时代眼光,看到未来20年、50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城乡统筹,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科学定位城市价值取向,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理性控制城市规模,由“贪大”向“求优”转变;凸显城市特色,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深化转变;开拓规划视野,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由“闭门造车”向“市场化、国际化和本土化”转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在编制和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的基础上,湖北省编制完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建设规划》、《长江经济带城镇布局规划》、《汉江中下游村镇布局与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并积极实施。各地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并切实加强脆弱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四线”规划管制工作,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目前,全省大中城市、695个建制镇和204个建制乡均已编制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共完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4.5万余项。先后有48项成果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奖,其中《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4项荣获一等奖;近期集国内外一流专家智慧编制完成并发布的《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目前在国内尚无先例,具创新性和领先地位。

弹指一挥间,这些规划从图纸走向实践,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十堰,一座山林风景型生态园林城市正在崛起。目前,全市绿地面积2843公顷,绿地率达43.6%;绿化覆盖面积2936公顷,绿化覆盖率45%,分别位居全国园林城市第二和第三。70多处公园、游园、广场绿地,让这座昔日的汽车之城变成了花园之城,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殊荣。

荆州,千年古城,魅力四射,活力迸发。他们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新一轮城市规划,复建关羽祠、张居正故居等历史景点,完成古玩一条街、三义街等6条街道的特色街景改造。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合作,正在这里共建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

鄂东南山区的崇阳县城,人称“人间新天府,世外小桃源”,投资1630万元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教育城、工业城、卫生城、影视城、发展大厦、国际大酒店、地质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建筑设施拔地而起,城镇化率达到43.8%。

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从要素的城市化转向人的城市化,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理念注入各地城镇规划,融入城市发展的实践。

在狠抓规划编制的同时,各地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重点从完善决策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和推进政务公开入手,着力城乡规划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配套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地方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加大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力度,明确城乡规划“一书两证”行政许可办事程序。目前,全省设市城市已基本建立起城乡规划公众网站,成为各地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窗口”。

在加强规划管理方面,全省大力推行城市与区域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分级管理,强化包括开发区在内的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全省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健全规划监督机制,促进规划工作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以规划督察为重点,大力推行规划督察员试点制度,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

绿色建设:夯实城市发展的“基础”

推进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它决定城市的承载力,决定城市功能的综合发挥。湖北各级政府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从城镇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需要出发,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全省各类城市“扩容提质”;围绕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状况,各地不断加大体制改革和建设投入力度,改变过去单一的财政投资体制,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入厕难、乘车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城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重点,完善城镇路网结构,加强城镇道路、交通和停车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主骨架路网建设,着力提高中心城区次干道和支线路网密度。加快连接线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完善路网功能。配套推进供排水、燃气管道建设和城市道路及景观照明节能改造。加强城镇排水设施清淤、完善改造,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园林城市”是一种“软实力”。一座城市给人以幸福感、归宿感,自然就能增加它的竞争力,这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有效,而且,市民的满意度提升了,将会对城市感到骄傲,心怀感恩,自然会反哺社会,通过志愿活动、公益慈善、创造价值、保护环境等方式造福社会,令城市受益无穷。所以,园林绿化也被喻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在加快建设过程中,各地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公园绿地工程”、“老城区添荫工程”、“林荫道工程”、“林荫停车场工程”建设。加大各类公园建设力度,提高人均公园绿地水平。加强街头小游园、小绿地建设和老城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加强城区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大力推行林荫停车场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积极推进规范化、法治化、数字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以市政公用行业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本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道路、供水、供热、燃气、垃圾污水处理等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广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鼓励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区域共建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市场竞争,公用事业政事分开、管养分离,市政公用领域政府监管日益完善的城市公用事业新格局。

以美化、净化、亮化为目标,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抓好背街小巷、市场、破损道路、泥巴路、断头路整治,完善照明、排水等设施,方便群众生活。按照集约、规范、美观、入地的要求,集中抓好空中管线整治。

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武汉,连续三年基础设施投入过千亿,武汉火车站、武汉新港、轨道交通、城市环线不断刷新着城市的地标。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扮靓江城。

潜江,5年投入近30亿元,建成曹禺公园、市民体育活动中心、火车站广场等系列标志性工程,实现了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主干道路全程黑化。

鄂东门户小池镇,启动和实施8条路网建设,计划总投资4亿元……

大手笔、大投入,“硬件”建设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至2011年末,湖北省城市人均道路14.25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6.08%,燃气普及率达88.23%,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设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以上。

天门,坚持产城融合,打造魅力之城、实力之城。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绿色发展,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面临的新课题。在加强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以实现绿色建设、低碳建设。

十六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率先颁布了省政府令《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先后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大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呈快速发展势头。

在推进建筑节能中,坚持“三个并重”:新、旧并重,加强建筑节能监管;推广与科研并重,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推、禁并重,提升新型墙材和散装水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的施工阶段执行率,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扎实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在抓好城市中心城区“禁实”和“禁现”的基础上,推进“禁实”和散装水泥工作向村镇延伸,县以上城区基本实现预拌混凝土全覆盖。完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措施,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一体化、成套化应用;积极推进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发展。武汉绿景苑住宅小区等6个项目获绿色建筑创新奖(国家级2个,省级4个),武汉金都·汉宫等6个项目取得国家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在推进污水处理中,努力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加快配套管网的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进水浓度,实现城市建成区主管网、老城区支网全覆盖;切实提升污水收集率,逐步做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污水处理厂营运监管,完善考核评价,确保规范达标运行;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示范试点。

在推进垃圾处理中,注重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使用。针对全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平衡的实际,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重点督促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空白的市县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及时开工建设。改革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和焚烧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对市县建设、运行项目的监管,着力提高垃圾处理项目的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由于加大了节能减排力度,湖北省取得了丰硕成果。至2011年末,全省县以上城市城区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达97%,实现节能585万吨标煤,新型墙材应用量累计达1284.36亿标砖,散装水泥供应量达1.92亿吨,市州城区已实现预拌混凝土供应全覆盖。全省已建成132座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建成垃圾处理场7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3.5%。武汉“绿景苑”节能示范工程,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创新管理:提供城市发展的“保障”

推动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是保障。因为,城市要发展,没有管理不行,市民要生活,没有环境不行。没有宜居的城市环境,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从何而来?没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谁愿意来投资、来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狠抓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既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抓手。

成熟和文明,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去年以来,一场以“畅通、靓丽、文明、和谐”为目标的“城管创新”在全省展开。湖北各级政府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把创新作为城镇管理的突破口,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大力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格局初步形成,逐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社会化、动态化,并向管理常态化迈进。

在加强城市管理中,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改变城市管理中部门分割、多头执法、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权责不明、管理缺位、督办不力等问题,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责任,建立监督有力、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高效的“大城管”格局。

夯实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管理,不仅要用镜子照,还要用鞭子抽。湖北省注意完善奖惩机制,设立了“楚天杯”城市管理优胜奖;实行排名制度,每年将以省政府名义进行评比;加大对各市州县政府城管工作考核的奖惩力度,并严格兑现。建立稳定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建立城市管理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行环卫保洁、市政园林养护、渣土运输、“牛皮癣”治理市场化。对城市环卫清扫保洁人员、城市管理人员实行工作业绩与待遇挂钩,增强城市管理运行的活力和效益。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方式,推广开展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管理、包设施维护、包美化、包秩序等作法。

加快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集约化、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管理规范、处置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系统。构建政府监督、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城市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搞好城市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湖北高度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脏乱差”;有关城市管理的重大决策、重要法规政策的制定,正准备逐步引入公众听证制度;还通过聘请市容环境监督员、引导社会单位向公众开放停车场等做法,进一步扩大了市民和社会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

湖北致力于加强城管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明执法风气。杨维勋、高勇、李西全等先进模范先后涌现,他们“先宣传、后规范,先服务、后整治”,柔性执法,为群众捧出心来,为事业豁出命去,塑造了城管人最美、最好、最亲的新形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全省城管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汉开展“城管革命”,升华理念,提升标准,创新机制,城市环境今非昔比。

宜昌将5个主要城区的112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1000多名专职网格管理员全方位服务,被称为“宜昌格格”。

荆州投资100多万元,研发城管数字化技术,建起“城管通”平台,流动监测车与网络、3G平台对接,覆盖全市70%的道路和社区。

荆门制定并实施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首开违法建设行为以非法经营罪起诉判决的先例,去年,荆门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夺得第五届“楚天杯”。

“城市三分建, 七分管。”荆楚城镇, 就像一颗颗宝石, 经过细心打磨, 精心擦拭, 绽放出更加美丽夺目的光芒。

·资料·

湖北城市化发展进程

湖北是我国实行市制最早的省份之一,1926年设置湖北省第一个市建制——汉口市。建国50多年来,湖北省城市化随着国家政策及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具体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1) 1949~195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

1949年湖北省解放后,湖北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武昌、汉阳、汉口三个城区合并设立武汉市。同年,设立宜昌、沙市市。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生产力布局向中部地区展开,使得湖北省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先后增设了黄石市、襄樊市;1954年武汉市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建立乡政权的过程中新设了一批建制镇,至1956年全省设镇196个。

(2) 1958~1964年为起伏阶段

这一阶段湖北省城镇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由于“大跃进”极左思潮的影响, 有些城镇脱离实际大办工业, 导致城镇人口骤然膨胀。1960年鄂城县改为鄂城市, 荆门沙洋镇改为沙洋市。全省非农业人口1958年达449.75万, 1960年末达到560.76万, 建制镇达362个。由于自然灾害和不利国际环境的影响, 城镇人口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和农业所能提供农产品的能力。因此, 从1961年开始, 不得不压缩城市及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 先后撤销了鄂城市、沙洋市, 至1965年建制镇减少到189个, 全省共压缩城镇人口39.1万, 城市化水平又回到原来状态。

(3) 1965~1978年为停滞阶段

受十年动乱影响,城市发展止步不前,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及其它城市人口上山下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全省只因为“三线建设”的战略需要增设了十堰一个市。1977年全省仅有102个镇,相当于各县只保留1个城关镇。从1958年算起共20年内,城市化水平才提高0.8个百分点。

(4) 1979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10

——4G+ 互联网, 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淮安移动与淮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合作, 建设智能公交系统, 全市1300 多辆公交车已全部覆盖4G WIFI, 为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了优质、快捷的4G网络体验服务。通过对所有车辆GPS信息的处理, 可以实现公交车辆位置实时监控及科学调度, 并实时发布车辆运行信息, 民可下载手机APP查看公交车运行线路、到站预测等情况, 便于合理安排出行时间。智能公交电子站台涉及全市主要干道近60 多处公交站点, 候车乘客可通过站台电子显示屏实时了解车辆到站信息, 并体验免费4G高速上网服务。目前淮安智能公交系统日均体验人次超过20 万, 智慧出行无比便利。

——4G+ 互联网, 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淮安移动为市城管局、盱眙城管局量身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 整合无线采集、监督受理、地理定位、大屏幕指挥、协同工作、移动督办等功能于一身, 同时部署了30 多辆安装4G高清视频监控的城管执法车, 在淮安市区内安装60 个视频监控点位, 动静结合注视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并为每一位城市管理工作人员配备一台“城管通”4G工作终端, 指挥员、监督员、城管员通过指挥中心大屏、电脑、智能手机实现对网格化区域的巡查监督、信息上报、任务派遣、呼入立案、移动指挥、视频监控、政务公开等城市管理功能。一旦发生情况, 后台指挥人员统筹派遣调度, 工作人员现场执法时, 实时上传各类违章情况的图像、地点等相关信息, 可以做到“有图有真相”, 并第一时间传到后台中心, 取证留档、按章处罚异常轻松简单。淮安的数字化城管平台还拓展了对特殊车辆和场景的管理功能, 通过车载GPS和4G传输技术对渣土运营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追踪、测速, 监控其开关斗、抛洒、冒尖、带泥上路等情况, 联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率。

——4G+ 互联网, 让碧水蓝天更加纯净

如今人们越来越体会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空气清水才是不可或缺”。每到夏收秋收的繁忙季节, 秸秆焚烧堪称空气质量的杀手, 苏北地区在此期间更是雾霾频发, 深受其害。为更好地协助地方政府治理秸秆焚烧, 依托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的千里眼视频监控平台和服务器, 淮安移动利用遍布城乡的移动通信基站, 将可以进行360 度旋转的高清观测摄像头安装于基站发射塔顶端, 全天候、全角度地观测安装点周围2-3 公里范围内的秸秆焚烧、夏秋收种以及督查人员到岗情况, 将视频图像等数据传回后台监控中心, 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大屏或者借助4G网络及手机客户端就可遥控监视, 及时调度防控和扑救, 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目前“蓝天卫士”已在全区覆盖80 多个乡镇, 基本覆盖90% 的耕种区域, 自从有了这个“新式武器”, 以往焚烧点“散、小、远”的问题现在都不是事儿, 一抓一个准, 监控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老百姓再也不觉得天空整天灰蒙蒙的一片。借鉴“蓝天卫士”的成功经验, 淮安移动又在水源上动起了脑筋, 协同环保部门为淮安区、涟水、洪泽等地的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也装上了“千里眼”, 不仅可凭视频图像监控污染源排放, 还通过4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水纹水质数据的监测、收集、分析和预警, 确保碧水常在, 饮用安全。

——4G+ 互联网, 让政务办公更加高效

淮安移动与淮阴区政府等部门合作共建工作手机平台, 并推广到下属机关事业单位, 将PC端的电子政务、政务公开等功能移植到手机端, 通过无缝覆盖的高速4G网络, “掌上办公”轻松自如, 随时可通过手机进行收发文处理、信息上报、政务公开等操作。同时淮安移动还充分考虑各单位的差异化需求, 对个性化功能进行定制, 比如为市检察院合作建设“阳光检务”工作手机平台, 在内部管理上, 实现了移动侦查信息查询、远程侦查指挥、辅助办案、办公自动化等功能, 800多名检察干警可一线随时办公, 提高了应对突发性事件和紧急性事件的处理能力, 在对外沟通上, 市民能够通过微信关注检务信息、控申举报、查询案件进度, 进一步提高了检察工作透明度, 实现对检查人员执法办案、遵章守纪的有效监督。

——4G+ 互联网, 让国家资源更加安全

土地、海洋、湖泊都是属于国民的宝贵资源, 不容任何私采乱伐。淮安移动建设“国土卫士”国土资源综合动态监测平台, 将公司高空监控、4G执法的视频资源与国土基础数据相结合, 安装点位400 多个, 不论是监控后台, 还是外勤人员, 都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对执法监察、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地政地籍管理、土地、矿产管理等业务进行实时在线动态监测和记录, 并予以识别、判断、处置。淮安移动为洪泽航道站建设的“航道站航道监控系统”对洪泽湖周边主要内河航道和危险品码头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调节航运船只进入数量、监控航道水位情况, 确保航道、码头安全和畅通, 配合4G执法终端实现辖区范围内湖运、河运船只24 小时全程监控, 协助海事部门救助船只50 余艘, 查处非法采砂船30 余艘。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11

三年级信息科技课程中有一个主题为《生活的城市》的教学模块,目的是通过绘制场景中的建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

按照原定的教学顺序,学生开始自行摸索画图软件,并根据教材给定的建筑物进行自由绘图。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学生按动鼠标的声音。就在这时,一个小小的“意外”悄然而至。我发现生性好动的小袁同学看屏幕的眼神有些兴奋,手也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快速地移动鼠标。我慢慢地走到他身后,发现他正在浏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效果图。看到我过来,他有些胆怯地问我:“老师,我想画这个,行吗?”

一个火花在我脑海中快速闪现……我赞许地冲他点点头,然后快步走回讲台,也打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网站浏览了起来。看到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新颖别致的国家馆建筑效果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大屏幕上,教室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好像是上海世博会的房子。”“快看,这个房子好奇怪,怎么像个寺庙。”“哎,这个有意思,烟囱变成一圈一圈的了。”“这个好看,我喜欢UFO。”

正当学生议论纷纷的时候,我把画面定格在了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设计效果图上,问道:“有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建筑?”“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只见小袁同学举起手,自信地回答道。“很好。”我接着问,“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是‘生活的城市,有谁还能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我们在座的同学们都有机会参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刚才大家也看到了一些奇特的建筑,它们是代表每个国家形象的国家馆。这幅图片中的建筑就是代表我们国家的中国国家馆。你们看,这座建筑造型相当简洁,以直线条为主。巧合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正好是利用画图软件来绘制我们的城市建筑。那么,大家是否有兴趣来尝试画一下我们的中国国家馆呢?”“好!”学生显然被这个红色的直线型建筑物所吸引,开始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我们再来一个小小的比赛怎样?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得最好。”我看时机成熟,又用竞赛激励学生。结果,到课堂结束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作品,有些需要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也神奇地出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

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的适时引导对课堂,尤其是探究性课堂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满怀兴趣、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这应该是开展智慧教学的基础。在本案例中,原先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过程在一个“小意外”的影响下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然而教师正是利用了这个“意外”,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巧妙地嫁接到本堂课“生活的城市”的主题上,把上海世博会这样一个具体的、有形的、无时无刻不在大家身边的事物引入原本单调的课堂中来。智慧之光的一个闪烁,彻底改变了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智慧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为主体的探究行为,智慧教学要致力于从学生周围接触到的事物中去选择课题,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加投入。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篇12

就拿世博的主办城市上海来说, 20年以前笔者曾经到过那里, 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强烈的现代感, 但城市的生活气息还是很浓郁的, 很有地方特色和情调。但现在正在变成“国际化大都市”, 变成投资者的热土, 也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丛林和温室效应的实验场, 在现代化的挤压之下,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岂止是一个上海, 现在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中越来越失去了理性, 都做着做大做强的美梦, 建设大城市、中心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的冲动与日俱增, 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前一阶段北京的全城大堵车, 何其壮观, 再一次向城市的盲目扩张敲响了警钟。受此困扰的也不仅仅是北京, 现在大一些的城市都有这种情况, 道路时不时就成了停车场, 严重拥堵无法通行。

近年来, 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正在加快,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而言, 究竟应该采取一个什么的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应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理念, 需要也是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论证的问题。资源高度集中和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成为长期以来城市发展的一种主要态势。过去一个时期, 也曾提出加强小城镇建设, 但热情和力度似乎都不是很大, 城市化的大趋势就是大中城市日益扩张和向区域中心地带的不断集中。由乡镇到县城, 由县城到市州, 由市州到省会, 由省会向全国各大城市, 成为人才流动、仕途升迁、资源流动、上学就业的共同方向, 最终导致很多大中城市不堪重负, 弊端丛生。高企的房价, 拥堵的交通, 短缺的资源, 恶化的环境, 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 都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普遍特征。

城市开发建设的狂热与无序, 还在于各级政府对于利益的全力追逐, 土地财政早已成为地方政府心目中的最爱。以旧城改造和公共建设为名的大规模的城市拆迁运动, 多年来在华夏大地上早已蔚为壮观, 暴力拆迁引发的惨剧成为各种媒体最常见的新闻, 最近更有地方官员喊出了“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雷人之语, 让我们

看到了伸向拆迁户的一张张血盆大口。一些地方城市的发展变化背后, 是无数人的辛酸和无奈, 甚至是血的代价。近一个时期, 全国不少地方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山东、河北等二十多个省市正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政策, 进行村庄改社区、宅基地换楼房、土地换社保的“新农村”建设, 大规模取消自然村, 强迫农民“上楼”, 许多新修的村居被拆除, 一些地方的农民“被打上楼”, 也有人因补偿款买不起足额面积的楼房而自杀。而对于政府来说, 其主要目的, 就是把农民的宅基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而转化后的增值收益, 按有些评论者的说法, 就是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更有专家指出, 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 后果十分严重。城市不但没有使城市人的生活更美好, 也已经殃及池鱼, 让农村人也不得安宁, 也许这又是另一种中国特色吧。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 城市是许多人的向往, 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但却不能成为各级政府创造政绩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机遇”。政府的利益冲动必将使它的施政行为失去理性, 在城市建设中不是为民谋利, 而是与民争利, 甚至夺民之利。在一些地方, 政府在有利可图的方面不惜动用公共资源竭力为之, 而在真正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少有作为或者不作为, 城市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而是离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目标渐行渐远。

在城市化过程中, 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格局缺乏统一的战略性规划, 因而使得公共资源的配置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 强化了人口向单一方向的流动, 导致这种集中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陷入了一个怪圈而难以自解。

与此同时, 高层次城市规划和管理人才的缺乏, 使得我国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 长官意志和政绩冲动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 城市发展模式雷同, 城市建设缺乏个性, 千城一面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由于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浓重而专业化水平不高,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使得已有的公共资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严重, 城市运转不畅, 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上一篇:投资主体下一篇: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