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2024-09-21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精选9篇)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1

1 智慧城市简介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2 智慧城市意义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

为全市建设奠定一个行之久远的基础架构平台。此平台可以支撑全市现有的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集成、整合和融合,支撑各类新应用的开发和上线运行。

综合城市现有系统、数据及其他资源,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方便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方便政府各部门及其操作人员进行跨部门的协作、日常操作和应急事件响应处理;方便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促进全市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模式,探索有效解决中国同类城市普遍关键问题的创新特性。

3 智慧城市目标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目标如下:

部署并建立全市的基础架构平台,该平台能够有效支撑现有系统的整合和未来应用的开发和运营。

为市长及其管理者提供关于城市的统一视图,实现城市应急事件响应等跨部门的应用,在市民服务和分析决策支持等领域探索创新型应用。

建立全市各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技术团队和运营人才,为建设智慧城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

4 智慧城市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如下:

当前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不同管理领域的,缺乏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的能力。

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查看不同系统,以了解关于城市内某个特定时间的实时和历史情况,没有一个集成的支持系统。

传统的系统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领域设计的,其并不关心特定事件可能对其他管理领域的影响。

当前城市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运营数据,但目前城市同城缺乏抽取、分析和图示有意义数据的能力。

很多城市的应急响应是基于应变管理理论的,缺乏理解特定响应将产生的后果,并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应用预定义的工作流进行处理的能力。

对于城市而言,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拥抱可能的变化,理论上应该建立一个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与跨领域城市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改进相关的活动。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需求如下所示:

4.1 平台需求

有效接入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中心,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协作。整个系统的性能、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具有极高要求。平台可配置,能够通过配置的方式适应应用的变化。有效支撑新应用的快速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减少新应用上线的时间。不仅支持操作型应用,还要支持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类应用。

4.2 应用需求

智慧城市要求市场和政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来自于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信息;预测问题,并把影响降到最低;并协调资源,迅速和有效地应对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城市的各种系统、信息和资源,为市长、城市管理者、城市操作者、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应用包括:城市统一视图:城市KPI;跨部门的应急事件响应和处理;市民与政府的互动协作、市民服务;智能化应用: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

4.3 人才和团队培养需求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属于全市信息化建设,因此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管理。包括IT技术团队和人才,业务运营团队和人才等,以此促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4 未来发展需求

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对全是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不光是实施一个个的项目,还要求能够激励创新,包括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和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新应用和服务。

5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智慧城市系统设计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用户角度来看,他提供多渠道访问,包括移动端,提供四个门户:面向市民的门户,面向市长、政府和操作人员的门户,面向企业和合作伙伴的门户和面向开发者的门户。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些领域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同时与IOC又是充分融合的,共用了一套基础架构、公用模块和流程,这样在此环境下新应用的生长就不那么困难了。当然这里的应用不只是这四个,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新的应用。另一方面,除了操作型应用之外,还重点突出了智能分析类应用,而且他是即时的预测分析,将结果直接反馈给市长、操作者和市民。

6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步骤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智慧城市系统的项目建设需要多方合作一步一步计划、落实、实施。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分为三步,两个主题。首先建成城市集成的运营处理中心,其次建成城市统一的服务和协作中心,最后建成城市综合的决策支持中心。这个过程是并行进行、逐步迭代的,先把智慧城市系统基本平台部署好了,将现有的部门应用接进来,做数据集成,实现智慧城市基本的应用,如城市KPI和应急响应等,再加上市民协作和市民服务的部分,再加上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应用和数据整合进来,再做系统整合和特色的应用。

下面就两个关键主题作说明。

6.1 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首先,将集成和整合作为智慧城市系统的重点,突出应急响应。被重点确定的政府部门单位被要求强制性地报告事件、警告和数据到智慧城市系统中,由智慧城市系统自动地或人工干预地生成KPI或告警,启动相应的标准工作流程或应急响应流程,进行处理。以促进市长及其管理者对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和综合决策,促进对整个城市的统一整合和管理。

系统会沿着市委组织机构来梳理哪些应用要与系统内部对接,并决定交换的数据。举例来说,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系统和数据可以有:地理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统计局的城市经济数据、人口库中的市民信息、其他专业领域的系统及其数据。整合的内容和采用的技术包括消息,数据库,地图,视频,图像,接口,移动应用,物联网等。

6.2 应用开发

在智慧城市系统平台上可以运行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城市整体、智慧交通、智慧水管理、市民服务、智慧港口、智慧工业园区等等。目前城市运营中比较重要也比较主流的方面有如下四点,可以放在优先实现的位置。

城市KPI和城市经济BI:包括城市统一的关键业务指标KPI呈现,以及城市经济统计图表展现和分析。

城市应急响应:从治安与维稳、火灾、水灾、交通等应急事件中选择场景,实现城市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服务:建设市民信息库,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协作互动和特色市民服务。

分析预测:从上述应用场景中选取需要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并予以实现,体现智慧城市系统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的特性。

为了完成上述应用开发,需采用的设计思路是:自顶向下的业务设计,首先满足决策层的需求;设计的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KPI,标准操作流程,政策,规则,事件,告警,与其他系统交换的数据,用户界面,组织结构和用户权限等。在开发时,可采用国际通用的CAP通用警报协议,该协议可以通过系统配置,减少开发的工作量。

7智慧城市系统IT基础需求

让城市管理者实时访问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支持整个城市管理非常重要,使用集成式系统环境来支持这种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当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危机时,这种实时信息需求通常最为强烈。他们需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智慧城市系统包含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帮助城市管理者获得实时信息,使这些系统变得更加有效,有效支持和满足一个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如上需求,IT设备需能处理如下任务:

设计的系统架构非常灵活,能够处理复杂的新工作负载,并影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增长。

确保所交付的服务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可用的。

提供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和其他潜在的安全漏洞,同时依然支持开放的环境。

处理故障,并从故障中恢复过来,同时使时间和数据的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6.

[2]陈铭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84-89.

[3]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6):10.

[4]曹伟,李晓伟.从数字生态建筑走向智慧城市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2(7):61-69.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2

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介绍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应用支撑平台,汇集六大能力服务,即SOA总线服务、云计算能力服务、物联能力服务、大数据能力服务、基础中间件服务和泛在介入能力服务;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认为,紧接着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智慧城市运行解决方案和智慧城市服务解决方案三个不同角度分享成功案例,包括虚拟化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设施、智能建筑、城市网格化管理、区域经济智能监测、城市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

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构建一个高度感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搞笑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的内涵是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幸福现代、城市智力精准高效。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城市的高效智能运行为出发点,以综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把智慧城市定位为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宜居质量的目的,体现更高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物联网产业为驱动的建设模式、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以社会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采用三项核心技术来构建智慧城市,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SOA架构为重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包括协同政务、社会维稳、城市应急、智慧医疗、城市管网、智慧社区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员的不对称流动造成城市内人员高度聚集、人均社会资源短缺, “城市病”日益凸显, 主要体现在医、食、住、行4个方面——就医困难、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城市的各级管理者也励精图治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无奈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有4点:首先, 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 涵盖顶层设计、落地实施、运营维护、安全保障等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缺失, 造成无标准可依;其次, 缺乏有效的规划, 重复投资建设屡见不鲜;再次, 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信息和数据无法有效、按序地进行采集、归纳、分类、清洗、集中存储、发掘及利用;最后, 缺乏合适的运行管理模式, 如何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以上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痛点。

当前, “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是全国各地政府实现“维稳定、保民生、调结构、促增长”的重大战略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香饽饽”

2014年8月, 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我国全面展开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曾统计, 目前我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47%的县级以上城市, 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湖北省将“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实施“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的重要引擎。而武汉市则是全国惟一被住建部和科技部同时批准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

智慧城市也成为众多公司争抢的“香饽饽”, 相关公司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新的业务模式和投资机遇由此诞生。以烽火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敏锐把握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互联网+”特征, 通过多年对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依托核心技术, 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等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聚焦应用需求, 针对业务痛点、围绕客户感知, 在引领标准规范、设计顶层规划、拓展智能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探索与贡献。目前, 烽火通信是国际电信联盟 (ITU-T) SG20&FG-SSC国内惟一副主席单位, 牵头制定了《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标准化路线图》等5项国际标准。

光谷智慧公司将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标杆

在积极促进产业落地方面, 烽火通信业做出了诸多尝试, 取得了很大进步, 将为推动“智慧湖北”宏伟蓝图的实现, 带动湖北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日, “智烽火·绘未来——武汉光谷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烽火科技集团授权下属企业烽火集成公司与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意向, 决定共同投资成立武汉光谷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推动东湖高新区“智慧光谷”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公司瞄准智慧城市建设, 以“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 拓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教育、平安城市、城市管理等智慧城市业务。

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黄长清认为:“今天双方的强强联手是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尝试。光谷智慧公司的成立也将全力加速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和‘互联网+’行动推进的落实。”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国华表示, 未来光谷智慧公司将以“提升光谷世界竞争力”为使命, 坚持“客户至上、科技为本、创新变革、勇于挑战”的核心价值观, 致力于为东湖高新区的整体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加快推动“智慧光谷”的全面落地, 让光谷更智慧, 让生活更智能。

“目前光谷智慧公司已经参与了多项‘智慧光谷’的大型项目建设。”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爱强透露, 相信智慧光谷公司未来也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上跨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助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

烽火通信发布智慧城市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全面展开, 而智慧城市建设大提速也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经过数年发展, 已经进入项目落地及建设提速期的全新阶段, 按照智慧城市项目的实施周期, 业界预计2015年将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入成熟期的标志年。

近日, 烽火通信还在武汉举行了盛大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暨Fit Cloud云网一体化技术战略”发布会,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发布也将进一步加快武汉市智慧城市的建设。

烽火通信此次发布的智慧城市方案践行“标准先行、平台支撑、应用创新、保障安全”的核心理念, 提供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数据支撑平台到顶层业务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涵盖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园区、智慧工地、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舆情和移动办公等多个业务领域。

其中, 智慧政务抓住信息封闭、效率低下和地域限制等痛点, 提出以政务网络和Fit OS云平台为基础、以数据共享交换枢纽平台为核心的融合型政务应用方案;智慧交通提供地铁机电系统、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地铁资产一体化管理系统、智能售检票系统等全面解决方案, 体现了烽火通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独特优势;智慧教育则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生应用”的商业模式, 建设统一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

智慧城市方案创新点比比皆是

烽火通信集成副总经理印钊指出, 烽火通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由智慧感知、智慧网络、智慧平台、智慧应用组成, 方案的创新点层出不穷, 比比皆是。

其中, 智慧感知通过桌面终端、移动终端、RFID、北斗、光纤传感及其它各类传感器进行万物互联、万物感知, 烽火通信的智慧管廊、光纤传感、智慧照明已经率先得到应用;智慧网络构建了一个快速安全便捷的数据传送平台, 烽火通信凭借光通信网络专家、数据网络标准制定者的行业翘楚地位, 在光网城市、光纤到户、无线城市等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引领者;智慧平台则通过Fit OS云资源管理系统将传统分散的物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使平台具备可扩展、可管理、可运营的能力;智慧应用则通过人口、地理空间信息、宏观经济及其他专业数据库, 围绕平安城市、城管、政务、农业、文卫、社区、旅游、能源、制造、园区、物流等构建相应应用, 并采用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的方式使应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最终实现“慧政”、“慧民”和“慧业”。

烽火通信凭借10多年在数据发掘分析方面的经验,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移动信息平台分发技术为数据的有效利用、数据分析、决策指挥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4

近年来,“平安建设”日益成为人们所熟悉的话题,如平安城市、平安区县、平安社区等,成为安防行业关注的主题。在这些平安建设中,平安校园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校园面积大、场地分散,学生众多,校园周边的环境复杂等特点,传统的人力巡查已不能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考虑通过校园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施来建设平安校园。

平安校园系统简介

平安校园结合当今的安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朝着一体化、计算机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方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系统概念发展。平安校园安防系统不但保障了学校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降低了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成为学校各级管理者有效管理教室和学生的有力工具,为校园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结合当前各地学校建设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管理方使用的现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现在各校的监控系统均是独立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多方面的保卫管理工作的需求,任何人如需查看监控系统,必须去监控室,对于各级管理者不够灵活;无法与校园其他视频综合管理,如制作课件、教学评估、考场监控等,因此建立综合的监控系统,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已经成为平安校园的新趋势。

现在的大多数校园都建立了百兆、上千兆的校园网络,同时由于光纤传输成本的下降,校内光纤传输愈来愈普及。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前端的数字网络视频设备采用以网络为传输媒介,基于TCP/IP协议,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视频图像监视系统。其特点是现场摄像机的模拟视频信号及控制信号在现场即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接收、控制、存储与显示,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管理和控制,实现网络化、多级别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使用者的认可。

HD-SDI监控系统的应用

摄像机是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原始信号源,主要负责各个监控点现场视频信号的采集,并将其传输给视频处理设备。监控前端的设计将结合学校实际监控需要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技术方法,保障视频监控的效果。

近两年,高清可以说是监控行业最热门话题,业界各大主流厂商都纷纷推出自己的高清产品尤其是高清网络摄像机和HD-SDI高清数字摄像机、基于IP监控和基于HD-SDI监控各有优势,从目前安防需求看,HD-SDI监控是令人振奋的。但是,HD-SDI监控本身也还有技术问题需解决。就目前技术和监控市场,如果前端采用SDI摄像机,那么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的SDI产品与之搭配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包括SDI编码器、SDI视频服务器、SDI光端机等产品。

但由于广电与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差异存在高造价高费用问题、无论是HD-SDI还是IP高清监控,它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应用领域,相互不能替代,却是互补的,所以我们可以结合IPCamera和HD-SDI摄像机的特点使用结合方案、比如方案中重点区域或重要通道使用HD-SDI设备其他区域使用网络摄像机和统一管理平台的方案。

系统特点

采用高品质摄像机,获得清晰的视频图像,满足学校不同部位的监控要求,将校园各区域的安全问题尽收眼底,以减少人员疲于奔命搞巡逻,做到动静结合,有效节省学校人员开支;采用HD-SDI设备可提供不失真原始高清实时图像、由于HD-SDI监控以未压缩数字信号在同轴电缆上高速传输所以不失真、不受传输网络影响、不会有IP网络监控产生的图像延迟等问题。在实时监控校园各区域方面该性能显得特别明显。

与录像机联动的紧急按钮为危险中的受害者提供快捷的呼叫服务,保卫中心在监视器上自动显示报警所在位置的视频画面,提醒值班人员快速处理,事件触发录像功能为后期快速破案提供依据;而且单位面积摄像机布点密度大幅下降,提高了采集设备的利用效能。

安防系统可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如门禁管理系统,电子考场监控系统等。

前端设备

作为监控系统的视频源头,摄像机对整套监控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学校校园监控系统可以分为四类。

大门出入口,校园周界。校园的校门进出口颇多,社会人员往往是通过学校出入口强行闯入学校,是整个校园安全防范重要的区域,应能清楚的辨别出入人员的面部特征及机动车牌号。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学校主要出入口可选用高清HD-SDI摄像机,以高清实时的画面实现对关键细节(如车牌、人脸)的取证从而更好的为整个安防系统服务。

校园内道路、主要路口。该部分主要采用网络快球摄像机以及红外摄像机来实现。

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室内需要安装在楼梯口、电梯口、走廊等位置的半球/枪型等不同类型的摄像机来实现相应区域内的监控。

教学楼顶、广场、运动场制高点。这些区域需要安装高清摄像机,可以超大范围清晰监控此区域的任何一个角落,基本上做到不留盲点。

传输

本地网络传输系统主要依托校园局域网,实现本地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远程传输系统是远程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各种信号和指令的上传下达,实现系统的集中管理、多级联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互控。远程集中监控管理系统以现有以太局域网为基础、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完成数据传输,将视音频数字信号进行压缩编码传送到各级集中监

控中心控制端,同时将各级集中监控中心控制端发出的控制信号传回监控前端。

网络传输受网络带宽的约束、目前基础的百万像素高清720P规格计算码流约是D14M带宽的2倍,采取1080P计算码流更是D1的5倍、所用带宽约为10M。以100M以太网为例,在确保流畅的前提下,实际上同时能承载5路左右的高清图像,但如果同一视频源有多个用户访问,占用的带宽会更大。换成千兆以太网可以承担几十路、对于小规模高清监控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对于大工程而言由于光纤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光纤传输监控系统的造价大幅降低,所以光纤和光端机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目前调查发现光纤已广泛应用于校园领域。

在HD-SDI信号传输方面短距离(100米)可以采用同轴电缆传输、也可以加中继器的方式可延长传输距离至400米左右、如果是长距离传输目前最普遍的是HD-SDI通过转Fiber的光端机转换为光纤电缆传送,同时为了能满足多路的HD-SDI信号的单向或双向传送,光端机也有以WDM/DWDM/CWDM等多频道光波长分频方式的传输,达成一路以上的HD-SDI光纤信号载送传输要求,这可以让HD-SDI摄像机信号传输达到30-70公里。

实现的原则为,以校园原有网络为基础,其他网络为辅,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如重点区域(校门口)可通过HD-SDI方式连接到DVR;校园围墙、路口等可通过原有光纤通过4/8口光端机拓展接入;办公和教学区域则完全从原有网络接入即可。

存储

存储系统采用本地存储的方式,模拟或网络的高清图像都可采用嵌入式DVR,NVR进行接入及存储。HD-SDI,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分辨率为1080P,帧率为25或者30,模数转换后的数据量为1.485Gbps,用这样的数据量直接去存储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所以从实际考虑,视频的存储还是需要进行压缩、而且可以采用4CIF画质进行录像、按照每小时650兆的数据量计算的话存储一个月每路大概需要500G的容量,以此类推可以估算出需要的数字硬盘录像机的数量以及配置。

监控管理中心

TSM是最新推出的一个全数字化的、开放式的网络视频联网平台,可以调用HD-DVR编码后的视频、能够实现校区内各系统间的相互集成、报警联动、信息集成以及控制信息的统一发布和管理。具备强大数据管理功能,可对系统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检索、查询、分析和统计,包括各类事件信息、报警信息等。

目前很多人认为HD-SDI摄像机目前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平台工具,在整合、集中管控上会遇到问题。实际项目中实现这一需求并不是很难、前端部分采取同轴缆线搭配光端机的传送方式将所有路侧信号送回控制中心,图像解调后用分配器一路上墙实时监视,一路进入具有联网功能的HD-SDI硬盘录像机、用管理平台软件将所有的DVR进行联网管理收编,这样不仅达成平台管理的要求更在分群分组上更便捷、快速的进行高速公路画面调拨工作,另一种方案是图像解调后用分配器一路上墙实时监视另一路通过编码器编码后进入NVR进行存储和统一管理。

显示

在监控中心设置多台大屏监视器构成电视墙,中央管理软件可最多支持64路画面的实时监视。

系统构架图如图1。校园教学区、学生宿舍、办公区等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增加摄像机。校园外围及路口,以原有网络最近原则,通过光电转换器4路或8路连接网络快球;校园入口等通过HD-SDI摄像机监控,通过HD-SDI的DVR做接入、录像存储,同时通过BNC转HDMI的转换器输出到电视墙实时显示。如要浏览实时高清图像,建议通过视频服务器端调取HD-SDI的DVR上的录像文件查看。

未来展望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5

有团队总结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 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和30颗非静止的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用户段即北斗用户终端。北斗卫星系统可实现全天候快速定位、导航、精密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功能。笔者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 北斗的定位导航及短报文通信功能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1 加强资源供给保障, 为智慧城市保驾护航

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基本资源 (电力、水、天然气等) 充足、有效、安全的供给。例如, 在电气化程度日益高涨的今天, 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场突然的断电会造成机器不能工作、电梯不能运行、城市一片漆黑等等无序的社会乱象, 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当我们在城市电网的关键环节, 如电力系统的变电站、主供电管网等处利用北斗系统对它们进行定位并实时动态监控获取相关的电压、电流、相位数据, 通过北斗通信系统将数据信号送往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存储、处理、监控, 再对定位监测点发出指令, 实现远程监测和调控, 这样就能及时地发现故障部位, 合理有效地分配电力资源, 有效监控电能损失, 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对于供水、供气等管网, 我们把相应的感应器嵌入和装备至供水系统、燃气管道中, 特别是埋敷在地下或穿越山川等不易发现的管道中, 通过感应器获取不同物质的不同物理量, 通过北斗通信系统将感应器获得的信号传送给水力、燃气监控中心。既可适时了解水、气供给的质量状况, 又利用北斗的定位作用及时发现故障点, 并对故障点进行修理,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2 适时监控环境状况, 减少污染, 构建智慧环保

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污染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PM2.5等数值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了解污染源、了解污染路径、有效治理污染是整个社会迫在眉睫的重大关切。基于北斗卫星对城市上空大气、水汽的探测试验, 利用空气质量传感器、卫星定位以及卫星图片处理等, 可以实时感知城市环境变化, 遥感出大气中PM2.5等颗粒的浓度及位置。对环境进行分析预测, 及时发现问题, 并将环境信息及时发布, 对污染源及时处理。对一些产生废气、污水的重点企业安装空气质量传感器、地表水质量传感器等, 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对其定位, 实时监测, 一旦超出合理值, 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构建智慧环保, 让天更蓝, 水更清, 祖国的家园更美好。

3 缓解交通拥堵, 构建智慧交通

通过在车辆上安装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数据发射机, 车辆的位置信息即可被交管数据中心确定, 中心站将接收的信息汇总分析后, 将根据用户需要发送图片或短报文消息。如交管数据中心站在完成对各段路况的实时采集后, 由交管部门发布公共信号, 指示车辆走畅通的道路, 通告驾驶人出现拥堵或交通事故的道路情况, 引导驾驶人少进入拥挤路段。同时对于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车辆, 通过北斗的定位功能, 详细了解发生事故时的速度、位置情况, 为判断是否违章提供依据。对于道路上的突发事件、紧急求助信号, 可通过定位和短报文功能及时知晓情况提供救护。对于公共交通, 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可即时将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信息通过装有接收信号的电子站牌示出, 预测到站时间, 为乘客提供便利, 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同时对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公共交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出租车来说, 当客户通过电话等向交管系统求助, 系统通过北斗定位系统找到乘客位置并找到最近的空载车辆, 然后发出短报文信号在得到出租车司机的应答后, 实现出租车和乘客的快速对接。北斗导航的定位导航功能让智慧交通成为现实, 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

4 降低安全隐患, 智慧管理增强幸福感

城市中人在配戴有北斗卫星导航接收芯片的手机或智能手表后, 即可被确定所处的位置。若是儿童或是老人在外出时, 监护人可随时了解儿童或老人所处的位置, 对儿童或老人提出的帮助要求及时做出反应, 即便迷路或丢失时也方便寻找。一般人群外出进入不熟悉地方时, 可向当地服务提供商发送文字信号, 查询自已想去的地方的路径及该处附近的旅馆、餐厅情况, 服务提供商会根据北斗的定位功能了解你所在的位置, 为你提供到达目的地最省时或最短的交通方式及路径, 告知你目的地附近的餐馆、影院、旅馆情况并能提供预订业务。当人们处于不安全境地或发现火灾等危险情况时, 拔打城市急救电话, 将联动相关城市管理部门派出警察、消防队员到达系统对你的定位所在位置, 及时开展紧急救援。

总之, 智慧城市应是一个能很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现代化城市, 而导航系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北斗卫星导航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必将有效地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为广大居民提供精确的导航, 通过物物相联、物人相联的巨大网络, 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生活, 实现“让城市更美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刘多.多方联合推动智慧城市标准化.2014-04-15.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6

6月27日,2016NEC创新解决方案展在京举行。本次展会以“智慧城市,触手可及”为主题,通过产品展示和专题研讨会,全方位地展示了NEC在智慧城市中提供的诸如人脸识别系统、AR远程协助系统、移动医疗系统等多种解决方案,为我们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愿景。

NEC全球董事长远藤信博在主旨演讲中指出,NEC将全力投入全球社会解决方案业务,倾力打造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的社会环境。他表示,在中国市场,NEC可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基于面部识别/图像识别技术的各类解决方案,以及应用于养老、医疗、PM2.5等大气污染观测及预防、能源、航空、公共交通、汽车经销、流通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据悉,其中NEC自主研发的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出入境管理、公民ID管理等公共安全部门广泛应用,该技术在160万人脸图像数据库中检索任意一张人脸图像只需0.4秒,可无缝集成于IP摄像机和网络中,瞬间将被动视频监控转为主动监控,快速识别出VIP成员和可疑访客,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达到预警效果。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7

※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第一是智慧地球理念的启发,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现在国家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还有惠民工程和信息消费, 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目前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约有500个, 现在是第三批, 据说有182个报名要逐步筛选。其他的部委, 比如说科技部还有一些协会、学会, 或是通信行业、通信运营商、通信产品供应商, 还有学会论坛等都在搞试点。其中, 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是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来的, 现在有6个省在试点。

除上述两点外, 第三动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的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 第四是现实的需求, 解决现实存在的城市弊病。另外新建城市的一些城镇规划和实施都要按照新的城镇规划来做, 这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建设理念

首先是优先低碳节能环保;第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第四是基于电子强化城市科学管理;第五是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物流、旅游等, 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工业产业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服务民生, 二是发展产业要创新, 三是科学管理与决策, 四是低碳与生态。比如说服务民生有公共安全、社区、楼宇、医疗保健、养老、文体教育。发展产业比如说有电商、物流、电网、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 还有电子政务、交通、水电气热管理、成员, 环保、景观、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建设理念外, 还应了解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可分几个层次, 感知控制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感知控制层是传感器、执行器, 短距离的传输网, 之后是网关。到了网络层形成数据传输网络, 到了数据层以后要处理数据, 要存储处理整合挖掘, 形成了行业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整合之后形成了服务平台, 如果没有上面的应用就对接不上, 之后到应用层就是形成了智慧应用。这是一个体系架构, 旁边还有政策发挥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这需要依靠服务层跟数据层。所以总体来说, 智慧城市包括三块, 即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智慧应用。其中,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关键的技术核心。

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确定后该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是土建上的规划设计或改造, 之后是相应做顶层设计。凭什么做顶层设计, 要凭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实际上是顶层设计的初始条件, 这是信息化总体之后是系统设计, 要分很多系统来做, 完成后就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和一个云服务中心这三样关键的东西。全部建设完成后智慧城市的应用设施就到了试运行阶段。这些部署要把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连起来做, 且这几个步骤必须要跟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相结合, 再往进行, 验收后要通过成果评估体系来审核, 最后运行整个体系。如图1所示。

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智能行业大致包括4个部分, 第一是智能社区与家居;第二是智能楼宇跟综合体, 是近距离的楼宇群;第三是园区;第四是数据中心。

智慧社区、家居、楼宇、综合体都是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基层单元, 各部门为此也都做了很多的标准, 体系架构、标志性的指标体系, 建设与规划保证等。现在许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都将业务多多少少转向智慧城市建设, 有些大企业, 比如说同方和泰豪都是部分业务转向做智慧城市, 但一些中小系统集成商则选择将整个业务都导向了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试点项目包括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成果。智能建筑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目前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是智能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搞了几百个试点来做, 而且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都把智能很多的东西放进去。

智慧楼宇跟综合体, 里面分两部分, 一是专业系统, 如搞航站楼必须有航站楼的应用, 搞学校和医院都要有应用, 这写都是专业部分的东西, 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把公交和民航都包含在里面。另一部分则是常规系统, 是安防纳入到平安城市, 楼控纳入到智慧能源, 还有一卡通纳入到城市一卡通, 这写往往视同城市的智慧应用联系在一起。

智慧园区是最贴近智慧城市的, 现在搞顶层设计的领导人首先是要求按照智慧园区来做, 要求按照智慧城市的模式进行, 而非传统的模式。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相应的标准要跟上。

数据中心类包括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中心, 还有运营服务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 这些中心有的是合在一起的, 有的是分开的。

※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 要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要考虑智能建筑必须要纳入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智慧城市要用指标体系来垄断, 项目确定是顶层设计、总

体规划、总体设计, 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去进行。

第二, 要重视标准保证质量。有些地方标准保证指南工作还来不及, 所以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智慧楼宇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树立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搞设计就是要自下而上, 有什么功能就搞一个系统, 之后才能考虑集成方面的问题。同时, 考虑问题也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向下的设计理念, 要考虑集成、数据整合和协同, 摆脱自下而上的两级孤岛的传统设计思路。

第四, 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大数据应用得很多, 特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云服务技术目前在园区中的应用度很高, 它可以将社区中的大数据汇集在一个云服务中心里跟大家共享, 不需要每个集成商都单搞一套智能网, 只需通过采用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借助移动终端或是网页浏览, 就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数据汇集到云服务中心, 因为B/S模式对搞集成过渡到智慧城市是最方便的。

第五, 基础设施采用嵌入式的通用控制引擎, 如此可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六, 人才方面要强化职能信息化的技术和建设。为什么强调智能信息化?因为互联网在应用时会产生大量信息化的问题, 智能化智慧城市一来, 这其中就会牵扯到很多传感控制的技术, 所以这个信息化被称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建立以后, 使一般的信息化过渡到智能信息化时代,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智能信息化时期, 就既要做信息化又要做智能化。

※重点要素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8

首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纪迅致辞并讲话。他阐述了江苏省建筑业大环境、大发展、大趋势,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的大举措,传达了一系列最新信息,为江苏建筑业鼓劲,为建筑智能化行业加油。中建协智能建筑分会秘书长李翠萍在致辞中指出,智能分会要大力支持行业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应该增加企业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创新实践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行业协会应该大力引导、支持、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如何?今后总体目标、思路和重点工程是什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设计处邵劲松专门为论坛作了报告。他特别介绍了按照《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计划开展九大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工程;“智慧家居”应用工程;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工程;节约型城乡建设智能化工程;智慧监管综合管理工程;BIM技术应用工程;城镇运行集中管控工程;城镇管理网格化工程;城乡规划智能化工程等。南京邮电大学黄筱淑的演讲“城市综合管廊”和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李明荣的演讲“绿色智慧医院的建设”不但带来新的信息,更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赵济安以江苏国贸酝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绿色智能建筑云运维管理平台”为例,就互联网时空下的新认知和新推进发表了演讲。华为公司的创新ICT解决方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楼宇智能化、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酒店AV应用新趋势等,包括软件和硬件最新产品的介绍,为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助力。河姆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介绍的“互联网+智能建筑一—河姆渡网”,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 篇9

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科学研究会的统计, 2012年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90个试点所申报的重点工程项目中, 涉及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类的项目占比约63% (见图1) , 这也表明大量的地方政府自发性地认识到地下管线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智慧管线项目将成为各个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核心, 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

2 地下管线建设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2011年11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指出: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重大地下管线事故每天平均5.6起, 每年仅开挖造成经济损失2000亿元。其中2013年11月22日, 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死亡62人, 直接损失7.5亿, 举国震惊。根据第三方统计, 截至2012年全国城市仅有36%进行地下管线普查, 大部分没有建立良好动态更新机制、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及监测预警系统。这些信息均表明当前城市地下基础设施, 尤其是地下管线建设和运营情况形势严峻, 已严重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度

3 地下管线建设管理问题的深度剖析

经过对多个城市的调研和不同历史阶段地下管网情况的梳理, 总结出最终导致地下管线事故不断的原因, 如图2所示。

在贯穿管线数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除了因为地质灾害、防腐层腐蚀、自然老化等非人为因素之外, 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体制机制方面

这包括权属单位协调难度较大、施工流程监管不严、审批环节缺失等, 使得后续跨部门协调和数据更新机制都难以建立。虽然部分城市已建了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但大部分都未真正实现成果共享, 没有发挥应有的数据价值, 而是在普查、建库结束后就静止为“僵尸”数据库和系统。2012年, 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 浙江省11个市中10个市已进行地下管线普查, 其中虽然有7市已向城建档案机构移交了管线的档案信息, 但10市中只有1市的城建档案机构提供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对外利用和服务。

2) 数据资源获取、感知、监测、信息系统方面

燃气、自来水、井盖等设施各异, 难以监测和上传数据。存量管线探测, 增量的竣工测量较专业, 需借助专业测绘单位完成。已有的管线管理系统技术架构陈旧, 无法适应机构变化和流程调整, 没有兼顾移动应用、位置服务的需求。地下空间管理是典型的三维地理信息应用, 传统管线管理模式用户体验较差, 操作繁杂, 更新模式单一。

4 优化体制机制是智慧管线的重要保障

体制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无论是建委的档案馆还是规划局的下属事业单位, 都难以协调和统筹各类权属单位的数据资源, 难以制定城市级的数据普查和探测方案、数据共享方案、数据标准和共享服务标准等。

另外, 由于我国体制原因, 管线规划管理由城市规划部门负责, 建设的开工许可管理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 建设中挖掘城市道路的行政许可管理由市政管理部门负责, 工程档案管理由城建档案部门负责。这也导致了在开挖和覆土两个核心环节监管缺失, 无法有效地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在流程中, 权属单位没有在开挖前查询和打印其工作区域的地图, 也没有在工程结束覆土后将数据更新到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中, 这使得数据共享和更新成为空谈。

在综合管线信息化管理中, 要使以管线信息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化, 突破职能割据;以服务管线相关单位为中心, 以管线信息流来组织管线相关单位的各个职能环节, 并突破层级限制和部门限制的组织结构扁平化, 建立上下统一的业务信息系统和中心数据库。更为专业、连贯和高效地行使具体职能, 如图3所示, 可在管线相关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 需要提供地下管线现状图。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借助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查询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 打印出图后获取工程许可证, 在工程作业完毕后, 需要请有测绘资质的专人来负责竣工测量和信息汇交, 该步骤完成后政府才给予验收合格证等相关批文;同时, 政府安排专人完成地下管线数据的更新工作。

5 监测预警系统是智慧管线的发展重点

地下管网监控环境中, 绝大部分不具备可见光, 并且大量信息无法通过监视器获得, 例如有害气体浓度、液体的温度等。所以配置专业化的地下管网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将提高地下管网安全运营水平, 为市政和权属单位提供维修或翻新的基础数据, 政府和权属单位进而快速决策, 对有安全隐患的管线或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或重建, 降低安全风险。如图4所示, 在借助各类物联网传感器的基础上, 借助4G及专业的通信手段, 将异构的传感信息技术发送运营中心。

6 三维GIS是智慧管线的核心基础平台

地下管线有天然的三维空间特性, 黄岛事故就是因为中国石化集团没有及时获知到输油管网下面的排水沟渠的状况, 才导致了后来悲剧的发生。传统的地下管线二维GIS系统难以实现上述需求, 难以直观了解地下基础设施空间关系。近年来, 随着专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VR技术的发展, 使得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和数字可控成为可能, 逐步向着“规划标准化、建设可视化、运营自动化、管理体系化”方向发展。在整个项目规划、建设和实施过程中, 均可全程采用三维建模、三维GIS的方式整合和管理数据, 如图6所示。

运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 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再通过先进的测量技术将现场环境和工程实体数据转化为实体三维模型, 实现实体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实时对比, 及时了解建设过程中的实时信息, 对整个建设阶段进行可视化的管理。一旦地下管线普查和数据采集完成后, 所有的数据均要按照住建部的最新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61-2003) 进行, 掌握埋深等信息, 确保数据质量和规格, 为后续三维GIS系统应用奠定基础。

7 运营模式是智慧管线健康发展的基础

2013年, 国家倡导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等方式, 吸引民间资本。目前, 大量的地下管网运营机构几乎全是政府下属事业单位及关联企业, 政府直接对地下综合管网的运营进行管理, 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 满足社会整体利益, 而没有考虑采用特许经营管理模式 (BOTPPP) 吸纳民营资本。由于地下管网建设、运营和投资巨大, 智慧管线系统的运维涉及到民生、城市安全, 因此政府仍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明显, 目前事业编制紧缺, 人手不够, 难以满足当前城镇化需求, 大量的日常数据更新、覆土测量工作需要专业人员协助。

在这种背景下, 由民间机构入股, 与政府成立专业的实体。该实体获得政府授权、受政府监督, 并承担地下综合管网系统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从而把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规划和协调能力与民营企业资金和管理效率结合在一起。

地方政府作为地下管网建设管理问题的责任主体, 应该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 比如智慧管线领导小组 (见图6) , 办公室可设在建委或规划局, 具体的运营机构可以设立在建委档案馆或规划局信息中心, 运营机构可以引入民营资本合作, 安排专人负责与不同的权属单位对接和服务工作, 确保数据及时入库和更新。

8 智慧管线建设总体技术框架

通过我国地下管网建设管理现状的调研和思考, 结合当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站在政府和各个管线权属单位角度, 我们提出了的一个智慧管线的初步定义, 那就是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下管线及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战略需求, 围绕机制体制优化, 创新运营模式等核心议题,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物联网、地下综合管网基础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等技术成果, 使地下管线从规划建设、安全运营维护、应用管理、数据信息长效更新、共享服务等全生命过程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高效管理, 真正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

在具体实践和应用过程中, 提炼和总结出的总体技术架构如图7所示。

管网体系结构包括:数据普查、建库, 综合数据库建立, 满足政府需求的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和满足不同权属单位的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其中政府部门的用户包括规划、建设、城管、应急办等多个部门, 权属单位包括供水、燃气、电信企业等。目前, 各个权属单位的专业地下管线系统已开始应用多年, 专业性强, 不同的管线材质需要不同的传感器来感知压力、温度和各种状态。

城市综合管线数据库实现对给水、排水、燃气、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热力、工业管道等管线的空间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 数据库包含管线的走向、性质、规格、材质、埋设时间、权属单位等属性数据。

上一篇: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下一篇:Bios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