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分析

2024-08-03

智慧城市分析(通用12篇)

智慧城市分析 篇1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建筑作为城市的微观单元, 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论文针对智慧城市发展已经出现的问题, 探讨以智慧建筑建设为切入点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发展,智慧建筑,BIM技术,系统集成

1 智慧城市战略

世界已经进入智慧城市时代, 全球有600多个城市正在积极建设智慧城市。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 根据初步统计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目标。我省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把无线宽带城市群作为“数字广东”建设的重要组成, 为无线城市建设奠定基础。随后出台了《广东省无线城市发展指导意见》[1]等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 我省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得到健康发展。随着广东省无线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2]的出台, 智慧城市群及相关产业在广东取得了稳步的发展。

广州市的无线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前列, 以“智慧广州, 信息互联”为基本建设理念, 提出了无线城市的三大理念和三个重点工作, 这些理念和重点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和借鉴。《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3] (下文简称《实施意见》) 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牵头单位, 将任务和责任进一步明确。

2014年11月7日, 在“2014广州-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上,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总结到: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在2011年确立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 提出构建与智慧新设施为树根, 智慧新技术为树干, 智慧新产业为树枝, 智慧新应用和新生活为树叶的智慧城市树型框架结构, 不遗余力地推进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4]。

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已成不可逆转态势, 其发展趋势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 是当前提升城市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目前, 广州已建成国家超算中心、天河二号等一批智慧的新设施, 智慧新产业快速发展, 智能交通、智能港口、电子政府、城市的智能化管理等智慧新应用,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城市化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已惠及全市1 600万市民。

2016年6月9日至12日, “智慧城市驱动智能建筑技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该论坛重点就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建筑智能化新技术进展进行了广泛交流。由此可见, 在全球提倡发展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 智能建筑的发展必然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2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仍处于初级阶段, 有很多共性问题亟待解决。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在“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总结了我国智慧城市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5]: (1) 建设目的不够明确; (2) 建设思路不清楚; (3) 建设模式不可持续。就广州而言, 现阶段需要处理的是建设模式持续性, 以及后续运营维护的持续性。《实施意见》中的牵头单位大多为政府机构和一些基础设施服务单位, 要解决好智慧广州的可持续性, 就必须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在智慧城市实施过程中, 业内遇到具体问题则体现在信息化水平与智慧城市需求不匹配上。随着智慧城市服务品质的提升, 对城市建筑的智能化程度要求必然更高,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企业认识到建筑智能化对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作用。智慧建筑概念已经悄然出现, 并有取代智能建筑的趋势。

3 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

一般认为, 智慧是更高层次的智能, 对设备或者系统而言, 智能化是在网络化、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自动化。而智慧化则是在智能化基础上发展而来, 且已经具有一定拟人化或者决策判断能力的形态。就智能建筑而言, 人们期望各种系统能够根据环境、人员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各种设备工作状态, 具有类似于人类一样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比如空调系统能够根据人员着装、性别、温度、风速等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以达到最佳舒适度。

3.1 智慧建筑概念

智慧建筑是适应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原有的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基础上结合先进的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来而来。业内人士认为, 智慧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具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 并使它们之间达到最优组合, 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6]。

3.2 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建设的诸多行业发展领域, 如智慧交通、智慧市政管理、智慧环境、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 都是以智慧建筑为其“物联”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 城市中的人及其赖以生活的人工环境都离不开建筑, 智慧建筑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一环。同时, 智慧城市是智慧建筑的共享平台,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彻底融合。

可以说, 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在微观方面的体现, 智慧城市正是由千千万万的智慧建筑通过各种技术化、模块化联系方式连接在一起, 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智慧城市要想真正发挥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就必须通过这一个个具体的智慧建筑来实现。没有了智慧建筑, 智慧城市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可望而不可及。

烽火通信在“智慧建筑加速智慧城市落地”[7]一文中指出, 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 通过对建筑的智能化改造, 可实现建筑的高效运转和节能环保, 最终达成建设智慧城市的宏伟蓝图, 而绿色智慧建筑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之一。清华大学张公忠教授在“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发展高峰论坛”[8]上从智能建筑的体系架构、设计标准、设计理念、访问模式、协同集成、云计算服务、运维服务以及嵌入式控制8个方面, 阐述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

小到建筑内部的智能化, 比如智能家居, 大到智能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市, 在这个整个智慧化体系中建筑是承载各种设施和服务的基本单元。因此, 说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关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一点都不为过。

4 智慧建筑助推城市发展可行性分析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以智慧建筑为单元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发展趋势及理念, 是很好的切入点, 具有时代发展的迫切性, 对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4.1 智慧建筑符合可持续性

以智慧广州建设为例, 智慧广州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没有全社会与市民的广泛参与, 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因此, 必须下力气、多渠道培养相关人才, 同时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 提升市民和全社会“智慧”的应用水平、创新素质, 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建设“智慧广州”的良好氛围。

从空间上讲,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 也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当这个最重要的部分完成了智慧化进程, 则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广州市将天河智慧城作为“五个一”工程来抓, 这是非常好的探索和试点。这种小范围大规模的试点工程, 非常有利于总结成果, 为大规模推广奠定良好基础。政府在这种试点工作中担负了重要角色, 这在建设初期是没问题的, 然而推广阶段, 除了政府的大力引导外, 更多的是需要各单位力量的积极参与。智慧广州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复杂系统, 其建设、运营和维护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 需要全民的投入和支持。

以智慧建筑为基本单元, 建设智慧广州, 非常有利于社会各界的力量投入。它可充分调动建筑的使用单位、管理机构等庞大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和管理中来, 而从营造全面参与的氛围, 对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建筑的管理者可负责管理范围内的建筑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 为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提供新鲜血液。

4.2 可作为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的子库

纵观智慧城市, 其离不开海量的信息资源库。而智慧城市是由数字地球 (Digital Earth) 发展而来,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广东, 再到智慧城市, 是一步一步的深入。智慧化是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可以近似认为智慧化=数字化+高级智能化。数字地球最初的定义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表示。其本质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因此, GIS是智慧城市海量信息库的一种很好的导航手段。

和民生密切相关的电子地图、三维地图等都是典型的GIS系统, 智慧建筑都有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嵌入到GIS系统中具有先天优势, 智慧建筑和GIS结合, 以这种途径亦可完成智慧城市和GIS的结合, 再到国家、乃至整个地球, 最终整个世界完成数字地球进程。

4.3 智慧建筑在设计运营等方面操作性强

在智能建筑设计方面, 有包括《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内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其中GB 50314—2006[9]规定了10种常见类型智能建筑的设计规定, 还对其中9种类型的智能化系统配置做了要求。在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方面, 有《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0]、《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11]等一系列规范, 为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向智慧化过渡中, 可依据智慧广州信息化建设对智慧建筑信息系统的要求来制定相应标准。

5 结语

智慧建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地位非比寻常, 在推进城市的智慧化进程中更是有着先天的优势, 且具有很强的可操行性。因此, 以智慧建筑为单元, 能够顺应智慧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当前智慧建筑重点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两个: (1) 建筑信息集成技术。当前建筑信息的集成主要依靠传统的OPC、楼宇控制总线等技术, 而智慧建筑需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集成。而国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开放楼宇信息交换标准 (o BIX) , 基于该标准的楼宇信息集成完全可以满足智慧城市发展的需要。 (2) 建筑节能新技术的运用。当前建筑节能新技术还需不断地研究和创新, 以适应绿色智慧建筑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无线城市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diid.gd.gov.cn/gdiid/home/index.jsp, 2009-04-27/2013-03-15.

[2]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无线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dei.gov.cn/flxx/wxdgl/zczy/201112/t20111228_106468.html, 2011-12-26/2013-03-15.

[3]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N].广州日报, 2012-10-26 (A20) .

[4]陈建华.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D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41107/3743072.shtml, 2014-11-07/204-11-08.

[5]林莉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三大问题[DB/OL].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3-01/15/content_562264.htm, 2013-01-15/2013-03-15.

[6]王勇, 王毅, 乐宇日, 等.智慧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7]烽火通信.智慧建筑加速智慧城市落地[J].通信世界, 2015 (33) :20.

[8]张公忠.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 2015 (2) :34-37.

[9]GB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10]DBJ/T15-83-2011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11]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gzc c.gov.cn/back/edit/uploadfile/201283144333398.pdf, 2013-01-15/2013-03-15.

智慧城市分析 篇2

对于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一体化规划方案最大程度上给政府、企业和游客等各方找准了在智慧旅游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需要谁去承担那一部分,这部分又需要同那些业务、组织相结合,推进过程中需要控制到那个程度,甚至包括运营模式的设计和考量上如何对位等。其次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通过相应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个方案是符合各方利益并可以循序渐进的落实下去的。

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是建立以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旅游概念体系,能够突出智慧旅游的核心及实质,即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所引发的一切现象和各种关系,也能够与旅游信息化发展脉络实现“一脉相承”,强调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下的泛在化,还能够试图通过智慧旅游解决长期以来旅游信息服务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智慧旅游所带来的精准的旅游信息服务,把现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实现旅游信息服务手段、渠道、方式的质的飞跃,以便使实际工作者可以沿着旅游信息服务的主线,查找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信息化、技术整合能力等的实际,找出适合各种情况的旅游智慧化的发展道路,为未来实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不断做出铺垫。

把智慧旅游定位于旅游信息服务,使之成为在旅游庞杂体系中的最核心的信息流在技术和需求双重推动下的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既解决了信息流被“人为隔断”的传统旅游业发展思路,也使旅游信息能够搭载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更新的快车,并且满足旅游者海量增长的对旅游信息的精准和个性化需求。

智慧城市分析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筑设计;条件;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建筑发展所必备的条件

1.1 高新技术对城市建筑的有力支持

追求舒适、便捷的生活是人们长期的追求目标,城市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及其表现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居住和生活,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是城市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传递系统。这些高新技术不仅对城市建筑的构造、材料、设备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智能系统融入现代建筑当中,成了城市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1.2 建筑师对城市建筑的大力推动

建筑师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没有了建筑师的标新立异和共同努力,城市建筑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建筑师在推动城市建筑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展现建筑师的作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巧妙融入智慧城市理念,建筑师们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一方面,建筑师们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智慧城市理念,将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建筑有效融合,以实现城市建筑的智能化,完成传统式设计向现代化设计的转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理念涉及的知识面和领域较为宽广,建筑师们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好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智能系统等新知识至关重要。

2 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

2.1 增强安全性,让城市建筑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安全需求既包括對身边人物的安全感需求,也包括对身边事物的安全感需求。可以说,安全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新技术在为城市建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一些建材和设备含有有害物质,容易引起胸闷、头晕和呼吸道疾病,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上,应当增强城市建筑的安全性,为人们构筑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城市建筑的外部,一个是城市建筑的内部。外部建筑是指建筑的形状、色彩,以及公众环境中的娱乐设施、基础公共设施等。外部建筑要选择吸光性强的建筑材质,扩大建筑之间的间隔,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形状,这样不仅能防止建筑带来的光污染,也能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舒适度。内部建筑是指建筑内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主要是室内空间。内部建筑要采用无污染、无添加的建筑材料,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另外,刚竣工的建筑应当空置一段时间,让装修遗留的气味彻底散去才能使用。

2.2 增强环保性,让城市建筑为引领绿色生活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现代建筑满足了更多人的生活需求,但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界加速消耗的能源。据统计,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2%左右,其中,空调、照明、家电等高档家居设备占27.45%,其他能耗占13%。因此,节能和减排就成了建筑行业迫切追求的目标,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城市建筑将会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绿色建筑与智能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促进能源的科学转型。例如,建筑师在设计时可以将空调管理系统与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在建筑的内部设计中,通过对人流量的检测,智能系统自动系统,自主开启或关闭空调,大大节省室内的空调用电量。这些与建筑节能相结合的新兴技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建筑节能的方法与手段,自动化的可视监控,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能进行精细化调节,有效解决我国的能源消耗问题,使得未来的智能建筑节能发展更具潜力,有更加明显的积极作用。

2.3 增强多样性,让城市建筑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但城市建筑中单一化和格式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设计方式,城市建筑趋同性强烈,未能达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由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智能技术,充分展现智慧城市的智慧性,在城市建筑中使设计最优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例如,有条件的屋主可以在屋内装置一个智能系统,在屋主不在家时适逢有人前来造访,只要按一下门铃就能够把来访信息发送到屋主的手机或电脑上,而屋主更可以通过门铃的摄像头看到造访者的影像,还可以通过通话功能进行对话。

2.4 增强情感性,让城市建筑产生更好的设计感染力

“每一个建筑都是建筑师情感的体现”。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与自身的情感有着高度密切的联系,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蓝图时,会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积淀融入该建筑当中,创设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建筑作品。但有些建筑师缺乏积累的生活素材,一味模仿和照搬别人的设计,这样的建筑不符合人们对时尚的追求,甚至会因缺乏个性而遭到人们的怀疑。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建筑师们应当学习各种高新技术,重视科技的运用,同时注重设计作品中的“人情味”,不断创新设计风格,在设计道路上不断积累。当建筑师在为某一个地方设计作品时,可以利用一段时间收集所需的素材,吸收和整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身体力行,积累素材,才能在设计当中体现出当地的人文性,并创设出超越历史的建筑物。虽然积累素材可能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种“浪费”是值得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在建筑设计中灌注情感性、人文性和创新性,这种无声的表达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也才能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前进。

3 结语

随着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城市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理念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科学地把高新技术融入城市建筑设计当中,使城市建筑设计深入贯彻智慧城市理念,朝着智能化、环保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前智慧城市理念才处于萌芽的状态,如何在智慧城市理念下促进城市建筑的大发展还需要建筑师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发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将会更高端、更便捷和更舒适。

参考文献:

[1] 赵蕾.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J].河南建材,2015(04):34-36.

[2] 叶子易,胡永红.城市建筑特殊生境的绿化技术及其模式[J].绿色科技,2011(11):10-12.

[3] 姚冰,吕宪刚.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工程管理前沿,2015(04):25.

智慧城市分析 篇4

智慧城市是“互联网+”下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 在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改善交通环境的同时, 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鉴此, 上海极力推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发展———2014年发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行动计划》, 启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2015年8月印发“互联网+智慧交通”新令;2016年2月推出“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 将“互联网+交通”作为专项行动, 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交通出行信息的开放与共享, 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 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上海在智慧交通的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绩, 如交通卡目前17座城市可用, 且即将通行台北;到2016年底, 上海交通卡可能将和都市旅游卡“二合一”, 覆盖衣食住行等消费场所;到2020年, 我国将基本实现各大城市群跨市域、跨省域的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远期将推动全国各交通运输城市一卡通用。

但不可否认, 上海在智慧地铁打造方面, 与智慧地铁发展的三项基本目标—智能、便利和高效 (1) 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 亟待改进。

二、上海智慧地铁差距及解决之道

根据“智慧地铁”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 本项目组提取上海地铁七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和比较进行深度剖析, 并最终得出运营时长、交通卡实名制和配套基础设施为上海“智慧地铁”建设的重点。

(一) 指示牌

1. 站内指示牌位置不明显

以人民广场和世纪大道这两个大型换乘站为例。在人民广场站的中央广场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厅中, 导向标识多设置在扶梯顶端, 导向标识间距超过一千多米, 由于柱子的遮挡很难引起注意, 多数乘客是依靠地面人工隔离出的路线前进, 使广场的换乘效率大大降低。世纪大道站则是分为A、B区域两个方向, 要到另一个区域只能通过地下穿越, 但对这个特殊的设计大厅层也没有明确的标注和指示牌, 以致不熟悉地形的人会在其中绕很久都走不到自己想到的区域。我们认为, 只有标识设计位置合理, 才能避免短时间人流的大量拥塞, 使出站人流更加有序。

在地铁指示标志的规范上, 香港地铁是其中的典范。在其标识系统的设置中, 便于车站管理是标识设置的一项基本原则, 甚至高于乘客的需求。其中导向标识的视距为23.5M, 线路标识等标识的视距为1-2M;吊挂高度为2350mm;吊挂标识最小宽度为360mm。上海地铁可以以香港地铁为参考, 使地铁指示牌的建设更加规范化、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为乘客提供便利。

2. 大多指向性的标牌都采用贴附式, 且存在更改痕迹

上海地铁在不断发展中, 进出口线路经常更改, 而贴附式指示标志每次更改都要在原来的纸贴上重新粘贴, 且人工粘贴时易出现纰漏, 经常有一两处不明显的地方忘记更改。对此, 建议换成LED指示牌——LED指示牌信息更改只需在后台电脑操作, 一旦线路更改就能及时且全面更改所有信息, 不会造成遗漏和误解。

3. 站外指示牌标识不详细且欠明确

实地考察发现, 从人民广场站16号口出来的福州路上100米开外已无地铁指示牌。上海现有的站外指示牌只是在地铁口外有明确标志, 而附近街区的指示牌只有大的方向标志, 难以正确指引乘客找到地铁入口。因此, 建议增加站外指示牌数量, 并安置在街区路口显眼位置, 并可加注距离信息, 如“距3号线300米”。

(二) 无障碍设施

1. 无障碍电梯

无障碍电梯每个地铁站一般只有1-2个, 数量较少且经常出现不能使用的状况。在地铁站内, 无障碍电梯的标识不够醒目, 且每个地铁站无障碍电梯设置的位置均不一样, 对于需要乘坐的乘客来说很难寻找, 等待电梯的时间也过长。

2. 盲道

实际考察发现, 基本所有地铁站都在站内设置盲道, 但设置的盲道太窄且不合理, 如在无障碍电梯口前有盲道设置, 但在进入此电梯口的路上没有设置盲道, 盲人无法准确走到电梯口, 并且楼梯大部分未进行坡化。在日本, 盲道则是从入口一直铺到地铁站台。在英国, 所有楼梯都进行坡化且设置提示盲道。英国地铁还设置了残疾人乘车指引标识和无障碍设施的呼叫器。

3. 站台间隙及车内设施

有些地铁与站台间间隙太大, 对于残障人士, 尤其是盲人和需要乘坐轮椅的乘客, 无疑增加了危险度, 且在地铁上没有专门设置可以供轮椅固定停放的位置, 遇见刹车或加速时, 会增大乘坐轮椅乘客的危险。但是在日本, 会有某些车厢专门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轮椅席位) 供需要者使用, 且在车厢外有明显的标志, 便于人们找到。英国的车厢内也设置了专门固定轮椅的位置。对于携带行李箱和推车的乘客, 站台间隙过大, 易造成卡轮情况。

4. 人工服务

在地铁站内, 几乎没有看见有工作人员对老弱病残实施帮助。且上海地铁站内的志愿者较少, 对地铁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难以及时提供帮助。在日本地铁站内, 会经常看见工作人员对残障人士进行帮助, 比如在站台和车厢内为轮椅使用者铺上一块坡板, 使其能顺利进入车厢等。

5. 改进建议

加大地铁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投入和培训;加强站与站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需要帮助的轮椅者从龙阳路站上车, 需要在人民广场站下车, 那么两站工作人员应联系好, 使其在人民广场站下车后有工作人员接应;定期检查维修设备, 以免发生无障碍电梯无法使用的状况;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经验, 优化盲道设置。

(三) 地铁闸机

1. 传统圆弧三辊闸机

目前上海地铁大部分线路采用的是圆弧三辊闸机, 兼有个别翼式闸机 (主要给残障人士或老年人专用) 。三辊闸机采取一人一杆, 初衷是防止逃票、多人共票现象, 但效果却很不理想。此外, 这种传统的闸机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大件行李难以通过, 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当地铁发生严重的突发事故时, 三辊闸机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广大人群, 滞延了疏散时间。此外, 我们还发现三辊闸机故障不易被发现, 故障的延后效应严重。乘客经常会碰到从故障闸机进入, 卡没有刷成而出不了站的问题。

2. 翼式闸机

为了解决大件行李难通过的问题, 目前在三辊闸机的站点, 大多都有至少一个翼式闸机, 主要提供给老年人、残疾人及大件行李者。但这种闸机数量较少, 并不是每个出站刷卡口都有, 且翼式闸机关闭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如发生过乘客夹伤事故。

3. 新型摆式闸机———推广

新型的摆式闸机通常出现在新建的地铁线路和站点, 如16号线。这种闸机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像门一样一开一合, 距地面空隙小, 有效防止逃票。 (2) 大件行李可以和人一起轻松通过。 (3) 摆闸的故障肉眼可见, 只要刷卡闸门未开, 那便是发生故障, 这时及时向维护部门反映, 可避免故障带来的滞后效应。 (4) 摆闸摆动方向可控制为单向或双向, 可直接通过管理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 例如在疏散时只需远程操作, 即可做到迅速疏散乘客。

因此, 综合考量, 新型摆式闸机更适合普及, 在早期的线路和站点, 也可逐步将传统的闸机更新换代。

4.“互联网+智慧闸机”

此外, “互联网+智慧闸机”也是一个新的导向。上海地铁目前正在发展可穿戴式设备, 但其推出的手环式地铁票使用不方便, 并没有普及。2016年初, 广州地铁在APM线率先推出“智慧闸机”。乘客只需用手机支付, 凭系统生成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刷码过闸”, 出行更加省时省心。以后市民通过关注地铁微信服务号或登录官方APP即可网上预购单程票。上海地铁可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慧闸机”。去年广州深圳的地铁都着手与支付宝合作, 开通网上订票支付,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 未来我们认为“智慧闸机”和摆闸可以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线路, 特别是线路交叉多、人流量大的大型站点。

(四) 安检

世博会后, 上海地铁安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上海人口数量庞大, 据统计2015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达956.9万, 已成为全国第一。在调查中,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安检实有必要。但目前安检大多流于形式, 并没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在武汉, 地铁虽没有一律严检但强度却远大于上海, 但即使是高峰期也没有造成拥堵, 这得益于每位安检员都配有手持式安检器, 这样既可减少排队人数, 也可确保小包得到安检。武汉地铁一号线全线采用安检门, 安检的质量和速度都得到保证;武汉地铁安检处均配备液体检测仪, 能及时对可疑液体进行检测。

因此, 基于上海的基本情况, 本项目组认为上海当前做法 (查大包、不查小包) 是比较合理的, 特别是高峰时段, 上海人流量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 车站实施一律严检是不可取的。因此, 建议为安检员配备手持式安检器, 并逐步以安检门更替现有的安检机, 以达到安检效果和安检速度的平衡。同时, 增加液体检测仪, 完善安检设施。

(五) 运营时长相对较短

1. 上海、南京、杭州地铁运营时长对比

据统计, 上海地铁运营时长超过17个小时的线路有15条, 占总线路的42%, 运营时间最久的是2号线从徐泾东发车的这条线路, 运营时间最短的是从浦东国际机场发车的磁悬浮, 上海地铁平均运营时间为16.51小时;南京地铁运营时长超过的17个小时的线路有8条, 占总线路的67%, 运营时间最久的是10号线从安德门发车的这条线路, 运营时间最短的是S8号线路, 南京地铁平均运营时间为16.80小时, 高于上海地铁平均运营时间;杭州地铁运营时长超过的17个小时的线路有2条, 占总线路的25%, 运营时间最久的是1号线, 运营时间最短的是从钱江路发车的2号线路, 杭州地铁平均运营时间为16.73小时, 高于上海地铁平均运营时间。虽然上海地铁线路数量是南京、杭州等城市的2~3倍, 但在上海地铁所有线路中, 每天最长运营时间也比杭州、南京的短, 平均运营时长也均低于这两个城市。

2. 上海地铁运营时长的主要问题

(1) 上海作为我国一线城市, 每日人流量远大于其他城市, 人们的工作和出行都在对地铁更长时间的运行提出要求。在我们的调查中, 很多上班族反映早晚高峰车次少、人流大、太拥挤等问题。 (2) 现在的运营时长无法满足人们的加班需要、晚间娱乐活动 (如演唱会等) 、与火车飞机到点时间的衔接等特殊情况。 (3) 大多数人对地铁各线路运营时间并不完全清楚, 无法及时得知突发事件下地铁运营线路和时间的调整, 也不了解上海地铁的官网、相关APP、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 这使得地铁方面与市民的联系不紧密, 市民在消息上有滞后。

3、建议

为应对以上问题, 并兼顾乘客数量和运行性价比, 上海地铁可从以下方面优化运营时长问题:增加早晚高峰时期的地铁运营班次, 缩短两列地铁间的间隔时间;周末适当延长运营时间;在1号线、2号线这两条有火车站、机场的线路适当调整运营时间, 使地铁能与飞机、火车的时间相契合, 满足人们能在交通工具之间转换, 实现无缝连接;根据乘客大数据和一些重大事件 (如球赛、演唱会等) 以及突发事件适时调整相关线路的运行时间, 并及时通过APP、微信公众号 (如上海地铁shmetro) 等官媒平台发布;加大地铁官方媒体平台的宣传。

本项目组发现武汉地铁的每节车厢内都贴有醒目的“武汉地铁生活圈APP”的宣传标语和二维码, 乘客们在车厢内扫描即可及时关注了解地铁的动态信息。因此, 上海地铁应当加大对官媒平台的宣传力度, 完善官媒的信息服务功能, 打造“智慧地铁”, 搭建起市民与地铁之间沟通的桥梁。

(六) 地铁票

1. 智慧购票

目前, 上海的地铁票还处于传统的购买模式, 无论是单程票还是公交卡, 购买或充值都是在站台通过现金完成。这其实并不方便。在武汉, 公交卡已支持支付宝、微信购买和充值, 省去排长队的时间。上海的公共交通卡可借鉴这种线上支付的模式, 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智能化。

2. 票价

针对人们对票价过高的反应, 建议上海地铁着眼于各类特殊群体, 使其能享受到区别于普通乘客的优惠。

(1) 长期乘坐地铁的群体

这类人群包括每天地铁出行的上班族、中小学生, 以及其他长期固定搭乘地铁的人群。相比武汉、南京等其他大型省会城市普遍2元的亲民票价, 相同的站数和里程数下, 上海地铁则普遍要4元的票价。很多上班族反映希望实施月票、年票、积分制、满减等优惠, 还有上班族说希望有类似班车那样的点到点的优惠政策, 因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 他们每天所到的站点是一样的。

(2) 特殊群体

上海在校大学生未在乘坐地铁方面享受优惠, 但在其他地区则有特定优惠, 如香港地铁对12-25岁在香港认可的院校就读全日制的学生提供半价乘车优惠;深圳也是对学生实施半价优惠政策。上海地铁对于非军人和警察的残障人士也无任何优惠政策, 没有照顾到残疾人士。在美国, 对于残疾人地铁票有五折优惠, 65岁以上同时还有残疾的人不需要办理残疾人ID卡, 直接就是80美分的票价。在调查中, 学生票和残障票优惠的呼声也非常高。

3. 更大的优惠

上海地铁目前所实行的唯一也是统一的优惠政策是:在当月公交卡在地铁乘坐满70元后享受优惠, 优惠金额为原票价的九折。这一优惠力度其实非常小, 且只限于地铁。相比之下, 在美国地铁的票价中, 购买优惠卡费用直接从10美元降到2美元, 买到这个卡之后, 地铁票价从原来近2美元降到1美元。对于以上各种搭乘地铁的特殊群体, 大家普遍希望能够出现更大幅度的优惠。因此, 建议考虑类似美国的优惠卡政策。当然, 和传统公共交通卡随意购买不限数量的形式相比, 优惠卡显然在管理上要求更高, 不是人人都能享受, 只有特定人群才有。如何在管理上实现高效、便捷, 建议采用实名制的形式。对于各类特殊人群, 如要享受特定的优惠, 须出示身份、职业、单位、学校等方面的证明, 且一个人只能持有一张自己专有的优惠公交卡。

4. 公交卡实名制

在调查中多数人对于“地铁票实行实名制”表示中立, 但通过进一步询问发现往往是因为担心办理手续繁琐和实用性不高, 因此地铁票 (即现行公共交通卡) 实名制的公众支持度还是很高的。实地调查表明, 若有折扣优惠, 大多数人表示愿意办理实名制的公交卡, 因为公交卡实名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 (1) 通过对个人身份的确认登记, 实现一人一卡, 能直接确认并给予特殊人群搭乘地铁的优惠票价; (2) 在公共安全方面, 若与公安系统相连接, 能够实现对可疑分子动态的实时监控, 辅助城市安全; (3) 推向更多智慧服务领域, 便民利民。

上海公共交通卡目前仅限于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的搭乘。在武汉, 使用的是“武汉通”, 是一种统一电子收费的非接触式智能IC卡, 也是一种电子储值钱包。武汉通取代传统公交IC卡, 并逐步实现“一城一卡, 一卡通用”, 已在公汽、轮渡、轻轨、地铁、电影、电视、超市及机场公路等8个领域使用, 其中乘车、看电影等均有打折优惠, 并将于2020年内扩展到供电、供水、出租车、泊车、图书馆等15个领域, 以打造数字化城市“智慧武汉”。

因此, 上海的一卡通在推行实名制后, 可和线上支付相结合, 采取手机客户端的形式进行储值管理, 并向武汉学习, 逐步开发到更多其他服务生活领域, 提高它的实用性, 方便市民的生活。

5. 实名制的推广

对于调查中市民反映的手续繁琐问题, 建议在每个站点都设置办理实名制交通卡的网点, 建立一个完整的实名制管理系统, 使得办卡流程简化、方便, 可以在部分站点设置挂失办理。在推行初期, 建议可先对上班族、学生党、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采取优惠政策。通过这一部分庞大的搭乘地铁的群体带动效应, 吸引更多普通乘客来办理;并在实名制的基础上, 将公共交通卡由线下支付扩展到线上, 由传统储值卡变成电子钱包, 由智慧出行连接到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 配套设施

预计到2020年底, 上海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 形成500余座车站的庞大轨道交通网络。但在如此庞大的地铁网下, 地铁周边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 甚至十分落后, 无人监管。据观察, 目前上海地铁站周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地铁口摊贩混乱, 严重影响市容;地铁站周边自行车、电瓶车、私家车乱停放, 无人看管, 安全得不到保障;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链接“脱轨”, 换乘不便。在调查中, 也有不少市民反映希望能够增加更多便民的基础设施。

通过对武汉地铁的实地调研以及借鉴国内外地铁的先进配套设施建设, 建议上海从以下方面入手打造“智慧地铁”。

1. 摊贩监管:

加大城管的监管力度, 重点在地铁口监督, 及时疏散滞留人群, 遣散商贩。地铁是大多数上班族的首选, 对于规模较小的地铁站, 可由政府规划在地铁站外建立统一的小型商铺, 租给商贩, 也可采取统一的流动餐车的形式, 不仅给市民带来便利, 也可整改地铁口混乱的局面。

2. 停车规范:

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脱节, 主要是因为上海地铁在建设时并没有将周边配套设施纳入计划, 其中最主要的是停车难问题。上海地铁周边并没有配套使用的停车场地。在非商圈站点, 人们只能在路边临时停放, 而在大型商圈, 只能利用商圈配套的停车场, 往往收费昂贵, 对于私家车主而言成本太高。而选择“地铁+自行车”出行的市民, 自行车往往只能在人行道上随意停放, 不仅影响行人, 还存在被偷盗的风险。

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城市, 如巴黎的地铁站门口一般都规划有较大的停车场, 国内许多城市也都将配套设施纳入建设地铁建设中。在上海, 越来越多人选择乘坐地铁出行, 将地铁周边设施跟进很有必要。政府在未来地铁线路的建设过程中, 可将停车位的配建工作, 作为地铁配套设施之一, 同步建设。本着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 实施自主停车管理模式。运用“智慧地铁”网上支付, 乘客可以在网上得知站点的实时车位信息, 甚至提前预定车位等。

3. 智慧交通“零距离”换乘:

实地调查发现, 大多数市民出行都采取“地铁+其他公共交通”的方式, 这就需关注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问题。

选择“地铁+自行车”出行的乘客, 除自行车停车问题, 公共自行车的租用不便也是一大问题。而武汉在此方面做得十分成功, 不论是地铁口还是公交站, 特别是旅游景点, 附近均建有公共自行车出租点且支付方式多样, 将地铁、公交与自行车完美的结合, 满足了乘客的全方位需求。

上海目前的自行车租车点很少, 建议可在地铁站至各大生活区点对点增设租车点, 供应公共自行车, 开通网上预订、支付, 实现智能租赁管理, 开启“智慧地铁+自行车”模式。要进一步实现“智慧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之间的无缝对接, 还可适当在人流量大的站点增设公交站和出租车招停点 (借鉴机场模式) 。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网络渠道实时跟进地铁站周边公共交通信息、首末班车时间, 提供互联网路线查找等功能, 实现真正的“零距离”换乘。

4.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如武汉部分地铁站内配备自助图书馆, 图书种类丰富且手续简单。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飞速发展, 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升, 未来, 当公交卡实名制推广到其他如电影、图书馆等文化娱乐服务行业时, 可考虑在地铁站内建设自助图书馆也是一项便民设施, 以推动全民阅读。

5. 母婴室:

小小的一间母婴室, 不仅体现对女性的尊重、对下一代的呵护, 更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年, 澳大利亚便规定, 所有新建或修订用途的建筑物, 须提供育婴设备。2010年, 美国出台法规规定, 除非雇员少于50人, 否则雇主应为哺乳女雇员提供专门的场所。在武汉, 母婴室已遍布所有地铁站, 且指示牌十分完善。上海地铁在此方面仍有欠缺, 但可喜的是, 2016年4月26上海地铁迪士尼站已配有上海地铁第一间母婴室, 但母婴室建设还需加紧步伐。

三、总结

2016年是上海地铁建设大年, 10条线路216公里全面开建。由于地铁建设的特殊性, 旧有线路面临的许多不尽如意之处难以修正, 所以此时, 更需全面审视上海地铁已存在的各项问题和缺陷, 结合现在的“互联网+”技术, 力求建造更人性化、更贴近需求, 且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的轨道交通。

因此, 本项目组通过实地考察上海、武汉、杭州等地铁的现状, 查找国内外各大城市地铁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整理差距点, 从地铁指示牌规范化建设、无障碍设施完善、安检实施、闸机优化、运营时长灵活性延长、地铁票价优惠政策、交通卡实名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等方面提出促进上海地铁“智慧化”发展的建议, 以助力上海打造全覆盖“智慧交通”, 促进交通运输服务方式、运营组织方式、管理决策方式等转型升级。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智慧城市, 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 上海市随即启动以智慧交通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实地调查和走访主要城市间比较等均表明, 上海地铁在指示牌、运营时长、无障碍设施、地铁票分类、地铁闸机、安检系统、配套设施等方面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并据此提出上海应从运营时长、交通卡实名制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智慧地铁。

关键词:智慧地铁,实地调查,城市比较,差距,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智能交通网.上海印发“互联网+智慧交通”新令, 至2020年推20项重点工程[EB/OL].http://www.devecent.com/web/content/?109.html.2015-8-17.

[2]上海市政府网站.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EB/OL].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2/16/c135102946.htm.2016-2-16.

[3]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互联网+交通:万亿级新经济, 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EB/OL].http://www.iitraffic.com/index.php?c=msg&id=828&, 2016-3-8.

[4]贺珊.浅谈广州市地铁导向系统的设计[J].美术大观, 2009, (07) :32-35.

[5]刘德礼.地铁乘客导向标识的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 (05) :63-65.

[6]鲍宁, 董玉香, 苏涛.北京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 2009, (06) :23-28.

[7]谢木子.地铁安检, 有必要吗?[N].南方周末, 2015-6-18:B4.

智慧城市分析 篇5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逐渐提升,其合理使用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城市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而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建设对信息的利用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稳定发展。本文将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34-01

一、前言

近几年来,数字城市、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直线上涨的城市人口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建设,还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创新。物联网技术是针对不同领域需求而形成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相关介绍

(一)物联网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利用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物体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将所有能够独立寻址的物理对象互联起来,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构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1]。物联网能够将所有物理对象联系在一起,进行统一的识别、管理与维护,进一步实现通信一体化的目标。并且,物联网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得到妥善的保证,充分发挥出了物联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图1-1为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

(二)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交通、电网、物流、医疗、建筑等各个领域信息进行管理、控制、分析与整合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四项基本特征:

1.系统感知

智慧城市能够更加全面的对现代社会中人和物的需求进行感知,有效实现人和物相互感知的功能,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2.可靠传递

智慧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信息数据可靠传递的基础之上,各种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控制都能够获得可靠的保障,并且准确的传递给有需要的用户。

3.高度智能

智慧城市加强了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城市建设的信息管控水平,能够利用新技术自主的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并且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实时监控,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发展。

4.人性化服务

智慧本身是对人类灵性的描述,而将其使用在城市建设中,更加能够体现出智慧城市的人性化特征,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像人类一样具有良性和智慧,确保城市建设的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发展[2]。

三、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物理世界、虚拟世界和人类社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物联网技术能够顺利使用的基础。无线传感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更好的采集物品的数据信息,对物品进行有效的监测与感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由此可见,无线传感技术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目前,无线传感技术正在向低成本、微型化、低功耗的组网方式发展。

(二)RFID射频识别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电磁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输,在信息传输的基础上对物体进行有效识别。与无线传感技术相比,RFID射频识别技术更像是一种设备标识技术,在短距离传数据传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耐用性比较强,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接触就能够获得物体的准确信息,现阶段在物流管理领域、道路自动收费领域、门禁安防系统等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3]。

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一)市政管理

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开放式、共享式的基本特征,构建城市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对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进行整理与共享,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供更加详细的公共信息。其次,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公共设施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公共设施进行系统标识来实现其全程跟踪和精确监控,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基本保障,进一步推动了政府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管理。另外,市政管理中还包括城市应急体系、城市地图导航及城市环境的合理控制[4]。

(二)医疗安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安全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电子巡检: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病人身体患病部位植入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网络对医院所有病人的传感器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每一名病人的实际情况都在医生的监控之下。②医院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医院应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每一名病人的资料进行妥善的管理,优化处理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治疗期限、相关资料依据等,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医疗纠纷的情况;③药品溯源:在生产药品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药品的各方面性能进行准确的标识,确保药品生产管理的透明化,进一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

(三)城市交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造成了一定阻碍。物联网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缓解城市交通运输的各种问题,通过对各种交通信息的收集、共享与应用,进一步实现交通网络的高效性,为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助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稳定发展。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使用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物联网技术的性能优势,还需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效解决行业规范、成本造价等各方面的问题,尽可能的满足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权炜.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现代建筑电气,2016,10

[2] 杨玲燕.大数据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中外企业家,2016,36

[3] 赵阳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研究.电信网技术,2016,03

[4] 潘智淳.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智能城市,2016,05

智慧城市分析 篇6

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感知则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部分。所谓的感知就是通过传感器或者物联网进行前端数据的收集,然后进行分析、存储。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无疑,作为感知终端中的视频监控摄像头肩负起信息收集的重任。当前,密密麻麻的摄像头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些还渗透到家庭和个人生活当中。据估计,现在每个城市都有超过二十万左右的摄像头,规模较大城市的摄像头高达五六十万个,而在中国各种规模的城市就有两三千个,按照这样推算,摄像头的数量可谓是相当庞大。虽然摄像头遍布各个角落,但是视频监控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智慧城市中视频系统面临的挑战

1.1视频编码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安装的摄像头大部分是标清,少量的是高清,即是高清摄像头也才刚刚满足实践需求。例如,高清摄像头是1920×1080的分辨率,若识别对象为人,最大的有效视野宽度是6米,若超过6米,这种人脸识别算法就不具可靠性。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视野宽度经常要超过6米。一旦超过6米,难以得到高清图像。如果把分辨率提高,相应的存储量还会成倍的增加。也许有人会提出,有没有办法从技术上实现低的分辨率,但仍然能够把人脸有效识别出来。对此,我们做了相应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当分辨率降低或者数据压缩的力度增强以后,它的识别效果变差。也就是说一旦这个图像被编码压缩以后,在识别率上会有所损失。当然,对于其它的一些检测,随着分辨率的下降,检测的准确度相应下降。因此,提高摄像机的分辨率和尽量在编码的时候减少编码损失,这两个因素都是确保视频分析准确性的重要因子。

在编码效率方面,所有视频系统里面用的都是常规、通用的视频编码的算法和芯片。实际上,这个用法是不正确的。当然从市场降低成本角度上来看,是正确的,但是从视频监控的目的来看,采用通用的算法和芯片难以把对象甄别出来。事实上,通用的编码技术是为电视服务的,并没有为视频监控考虑,用在视频监控里面,其本身的这个出发点就有待商榷。

1.2视频自动分析技术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目前,视频分析的功能并不是为了实现分析目的而研发,而是为了视频存储和以人为核心的视频跟踪,即一定要有人在那里盯着看大显示屏,依靠人工进行逐一甄别,通过这样的一套指导思想来设计现有的智慧城市里面的视频系统。用这样的架构进行自动分析,必然是根本无法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周克华事件、长春盗车杀婴事件,最后都没有办法通过这个系统把嫌疑犯捉拿归案的原因。

1.3海量数据的存储、利用将是难题

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EMC委托IDC所做的研究报告,2012年全球数据总量为2.84ZB(注:1ZB=10亿TB),2020年将上升到40ZB。在全球数据总量中,约有一半是监控视频数据。2010年监控视频数据约占总数据的50%,2015年约为63%,2020年约为44%。但是,大部分数据并没有分析价值。据IDC估计,2012年的数据中有23%是有分析价值的,但是被标注的只有3%,被分析的只有0.5%。2020年,将有5.8ZB的监控视频需要进行标注和分析。IDC预计2020年的数据中,中国所占比例将达到21%,即有1.2ZB的监控视频需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视频监控数据将占有整个大数据很大的量,基本上都是在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数据级。把这部分数据处理好,整个大数据的问题解决了大部分。

针对上述的挑战,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技术切入点来解决,主要是了解目前智慧城市里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前,视频系统的建设以两端的开发为主角,一端是按照传统的思维,也就是建设中控室,依靠人工去甄别;另一端就是可以知道包放在什么地方或者有人打架的这种情况。实际上,这并不是实践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有人报案,劫匪抢劫银行后坐一辆白色的车逃跑,需要监控系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定位这辆车的位置。若有这个功能,长春的盗车杀婴案就不会出现案发二十几个小时以后,犯罪嫌疑人自首了才找到车的情况。这才是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所以,当前视频监控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提高编码的效率,另外一方面是提高追踪的速度,而不是行为分析的种类。如果我们将之归纳为技术挑战,那么一个是高效视频编码的挑战,另外一个是怎么样对分析和检索进行技术支持。

2.面向监控视频的高效压缩视频编码标准

2.1高效压缩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从视频编码标准的历史来看,前期主要是面向广播的视频编码,当然也有面向通信的,后来出现了兼顾广播和通信的视频编码,但是所有这些编码都不是面向监控。当前,编码的效率到底有多高?一路高清视频的分辨率是1920×1080,每秒钟的存储容量是1.5G,依靠当前最新的技术,不管是H.264,还是AVS,大概都能把这个视频压缩到10兆,就是一路高清视频需要10兆的带宽,这样的带宽情况下,去提取视频特征,图像损失不会太大。现在我们研发的下一代技术能将它压缩到5兆,就相当于把原来的视频压缩到1/300。实际上,视频编码的本质就是去除数据中的冗余,用不同的算法和技术去除数据中各种各样不同的冗余,比如说对空间的冗余,可以用很多小块做变换,然后去除。理论上,对于高清视频,最高可以做到2000倍的压缩,而目前最好的技术只能做到300倍的压缩,那么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

当前的编码框架就是将变换编码、预测编码和商务编码这三块结合起来,被称为混合编码框架结构,将这三块结合,进行组合、进行调配,来提高编码效率。从2002年开始,因为知识产权的原因,我国也组织制定了自己的标准AVS,并在2006年推出了第一版,后来这个标准被ITUT接受为IPTV的一个格式,最终被广电总局和工信部联合确定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和地面数字电视一体机的标准。去年AVS的增强档成为了我国广电的行业标准。为了实现标准的国际化,还专门在IEEE标准化协会下面成立一个AVS工作组。目前第一版的编码走完了所有的流程,进入编辑、校正和印刷环节,有望于今年6月份成为IEEE的一个标准。

2.2背景建横技术大幅提高编码效率

截至目前为止,监控档次实际上是AVS若干档次中的一个,即在这个基准档次之上,还有广播、移动、监控。AVS的监控档次里引入了背景建模技术,这是在其它的标准里尚未明确的。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监控所看到的场景是比较固定的,如果有办法将这个场景学习下来,用它参与编码,可以提高编码效率。在场景建模方面,技术难度不大,如把视频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是场景没有的东西,背景是原来的场景,这样就可以分开进行编码。对于前景,可以多用一点比特,这样几乎没有损失,而对于背景,由于其已经建模,那么利用参数代替场景,就可以减少它的比特。

通常,整个系统运作起来,需要对码流进行定义,而这些定义会告知现在参考的是背景模型还是实际码流。在编码情况下,当需要换参考帧的时候,可以参考模型也可以用实际的帧,关键比较哪种效果更好。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从语法上建立一个机制,并且这个机制允许在原来框架中增加背景建模。从实验结果来看,利用背景建模技术,不单是在AVS上,还是嵌到H.264和HEVC里,都提高了原来一倍以上的编码效率。

3.智慧城市中的视频分析技术

智能分析是智能视频监控的核心。智慧城市产业需求巨大,针对人、地、物等有许多不同的应用需求,但是目前智能分析仅在少数受限场景得到了成功应用,例如,交通道口电子警察,采用“前背景分离+规则”方式,但在环境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目前,现在的分析技术不管是从计算机视觉方面,还是从模式识别的角度,都是基于将原来的编码图像解开后进行的。现在我们在寻找一种新的途径,即不用解码,或者不用全部解码,就可以进行分析。AVS有一个监控档次可以支持实现,它可以从帧、区域、对象、事件等不同层面对监控东西进行描述。这里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就是ROI(前景对象)区域,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和表达,在编码进行阐述的时候,将这一块单独来做。那么,在视频分析的时候,只需要对ROI来分析。ROI自动编码到码流中,支持基于对象的监控视频智能分析。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码流对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效率的影响,对于全高清视频(1600×1200)图像,假定该监控场景人群或车辆密集程度中等,检测耗时估计如图1所示(假设平台为普通PC服务器)。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输入码流为AVS-S的处理效率比其它的码流高。

面向视频监控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中非常重要,其最理想的分辨率是100×100,这样识别的效率是最高的,最低的分辨率也要50×50,若分辨率再低,识别效率就会很差。同时编码压缩的力度越大,识别率降低得越快。我们实验室在人脸识别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用人脸,而是将人脸与人体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跟踪。例如,有些时候人是背对着,那么就把这个对象从头到脚跟踪下来,然后找他的正面图像,看是否是我们所寻找的,如果是的话,就可以全部回溯,不是就可以丢弃。

4.小结

智慧城市构建的关键技术分析 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

1 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方兴未艾, 其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想像。互联网应用从只能读取内容的Web 1.0时代发展到人们可以参与共享内容的Web 2.0时代, 再到现在已悄然迈进的智能化的Web 3.0时代;管理信息化应用从关注组织内部事务处理到关注组织内部工作流程, 又在向组织内外协同处理的诉求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生产活动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 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载体, 将无可避免地与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 从而衍生出具备智能的城市级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 将控制和协同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使之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和谐。

可以将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的生物体, 而将其信息系统比作生物体的神经系统。高等生物的神经末梢感受体内、体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进行整合加工, 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协调生物体内部各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体和外部环境的平衡。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 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 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 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 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的信息系统。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关键能力

智慧城市应具备以下三个信息化关键能力。

2.1 信息的全面感知能力

城市中布有大量的感知终端, 通过传感器网络, 在运行、服务中捕获到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城市环境的多种信息元数据。

2.2 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

具备海量的跨部门、跨行业异构数据的存储能力, 能够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高效分析、计算和处理的能力, 并且能够构建基于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的智能应用能力。

2.3 智能的管理服务能力

在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的行业智能应用的基础上, 建立面向服务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的统一公共管理平台, 为居民生活和各行业生产提供普适的、智能的应用与服务。

3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体系, 它统一集中各行业数据与信息资源, 为跨部门、跨行业建立协同处理和智能控制平台。

对智慧城市关键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到, 物联网和云计算能够为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它们在宽带通信基础网络的支撑下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信息感知端和信息处理端。一方面, 物联网渗透入各行业, 提供全面的城市感知和控制网络。另一方面, 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面向各个物联网行业应用的集成, 面向用户和终端提供整体的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平台。两者之间由普遍覆盖的宽带通信网络在平台与终端之间提供网络环境支撑。云计算构架在宽带通信网之上, 物联网将主要依赖宽带通信网来实现有效延伸, 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支撑具有业务一致性的物联网集约运营。

3.1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衍生, 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 通过网络传输互联, 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 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 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与RFID融合技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物联网节点及网关技术、物联网通信与频管技术、物联网接入与组网技术、物联网软件与算法、物联网交互与控制、物联网计算与服务等。物联网的应用渗透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 可以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全面支持。这些应用概括起来有: (1) 工业, 如生产过程控制、供应链管理、能耗控制等。 (2) 农业, 如农作物精细灌溉、生长环境监测、农产品流通追溯等。 (3) 商业, 如自动贩卖机、POS终端等。 (4) 金融服务, 如“金卡工程”、二代身份证等。 (5) 交通, 如交通流量监控、交通信号控制、电子收费、定位导航、车辆状况诊断等。 (6) 电力, 如智能变电站、智能用电、配电自动化等。 (7) 医疗卫生, 如远程诊断、医疗废物监控等。 (8) 教育, 如图书信息推送、远程教育等。 (9) 家居, 如门禁、安防、电气设备远程控制等。 (10) 环境, 如有害物质监测、气候环境监测等。

3.2 云计算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大发展,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提出了对海量信息的处理与低成本、普适化、智能化应用的需求。云计算因这些需求快速发展, 获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商业模式, 即通过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以及宽带网络等技术, 按照“即插即用”的方式, 自助管理计算、存储等资源能力, 形成高效、弹性的公共信息处理资源, 使用者通过公众通信网络, 以按需分配的服务形式, 获得动态可扩展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服务。如果从计算效用的角度来看, 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可管理的弹性的资源池, 充分提升机群的CPU和存储的利用率, 又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和并行计算技术, 充分利用机群并行处理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并通过中间件层对上层应用透明。构建智慧城市一体化智能控制服务平台, 需要处理对城市各方面的生活、生产活动以及环境的感知数据, 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自动规划等多种方法, 从原始数据中挖掘相关信息, 提炼出信息中蕴涵的知识, 发现规律, 提供智能的城市管理、控制和服务。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和智能挖掘需要巨大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 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处理能力为实现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云计算模式在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降低了对用户终端的要求。往往一个采用嵌入式芯片的终端就能承担起用户终端的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终端来获得服务器端强大的计算、存储和应用程序资源。因此, 云端高性能计算的支持可以降低传感器终端的复杂性, 减少终端功耗, 简化终端计算系统的软件结构, 使复杂的协同、上下文感知、自适应策略等功能放在云中实现, 从而使终端的智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4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包括物联网感知和控制层, 云计算数据中心、数字化平台、管理中心和应用五个层次。

(1) 普遍部署的物联网感知终端对城市系统和环境进行感知与采集, 通过宽带通信网络对感知信息进行传送。 (2) 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对信息进行汇聚、提取和处理。 (3) 在数字化平台实现行业集成的应用接口整合。 (4) 通过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用户、业务、数据、安全、认证、授权和计费等管理功能。 (5) 最后实现各行业的应用服务。另外, 标准、法规的完善和全局的统筹规范有利于保障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 使系统真正具有智能运营、交付和服务能力。

5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是智能的开放的系统, 以城市数据中心为核心, 以物联网终端为触角, 由内而外分为六层。

(1) 城市数据中心包括网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用户数据中心, 共同构成城市数据系统。 (2) 云存储、云计算和云网络设备构成的云资源系统为城市信息系统提供云计算的能力, 使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与共享服务能力。 (3) 能力引擎系统提供资源和支撑能力的开放使用。 (4) 资源控制节点基于分布式架构技术, 屏蔽系统内部复杂的物理和逻辑结构, 实现自适应负载均衡能力、带宽汇聚能力、分布式存储能力、动态资源调度能力。 (5) 智能接入网关将传感器终端接入云中, 屏蔽不同传感器终端的差异, 进行不同终端接入的智能适配, 实现统一接入。 (6) 终端指感知和控制, 以及应用服务获取的末端设备。

6 智慧城市发展建议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支撑, 需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突破海量数据处理、智能终端系统、智慧化产业支撑平台等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 也需要依靠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以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从而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配套措施, 建设宽带、普遍部署的通信基础网络。同时, 需要推动跨行业联合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研究, 实现通信、数据、信息、应用、服务的协同。此外, 还需要通过立法和监管, 实现数据共享,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建立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保障, 才具备打造一流的智慧城市服务环境, 汇聚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实现规模经济和现代服务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邹佳佳, 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4) .

[2]王家耀, 刘嵘, 成毅, 等.让城市更智慧[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1 (2) :79-83.

徐州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篇8

科技的发展为修复当前城市运行中的负面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的智慧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国也开始积极地采取智慧化的理念和手段逐步深入融合到城市体系中去, 去化解城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 中国大多数特大型城市均把智慧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 除此之外, 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城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2013年住建部前后分两批公布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共计有193个城市。2014年, 我国八部委经国务院同意, 联合研究并发文《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此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一)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

城市是人生存的空间, 城市运行中的民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真正做到解决城市居民的需求, 才能更好地搞好民生工作, 进而促进城市的美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 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能片面的以技术为导向, 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手段是工具, 是依托, 但要认识到, 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目的在于, 提升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 , 进而增强城市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二) 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民的幸福感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 生活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近期, 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不丹模式”, 倡导“GDP减速, 幸福提速”。我国也不例外, 发展的战略向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和谐、美好、健康的方向转移, 更加关注民众的幸福感。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速度创24年来新低, 我国正以GDP增长速度的放缓, 换取民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增强社会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所谓居民生活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 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以及社会全体成员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认同感。由此可见, 生活质量不仅包括居民的客观生活状况, 还包括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关于居民生活质量关注的焦点正从偏向物质生活, 逐步向民众的幸福感、精神的健康方面倾斜。

(三) 徐州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 总面积达11, 258平方公里, 占江苏省总面积约11%。徐州所处地理位置显赫, 是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徐州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科技发展迅速, 高校众多, 高校大学生人数位列全省前三位。

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其中物质生活质量, 依靠城市的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精神生活质量主要依靠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 围绕居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 对2012年徐州城镇居民生活与江苏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 (表1) 并结合纵、横向相关状态数据, 可以看出徐州居民生活质量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经济生活稳定发展, 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江苏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目前, 江苏省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正向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迈进。徐州经济稳步发展, 基本接近省平均水平, 但与苏南发达城市经济差距较为明显。

2、地理条件优越,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徐州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 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和淮海经济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具有商业贸易往来的区位优势。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 拥有煤炭、井盐、铁、肽、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 储量大、品位高。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徐州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徐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上重工业发展中污染源的无度排放, 以及私家车数量的增加释放更多的汽车尾气, 导致徐州城市生态环境出现透支的现象, 如,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 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健康, 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生活丰富发展, 和谐健康程度有待提升。

江苏省全力支持居民在文化、艺术、娱乐、体育健身方面的发展, 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引发他们的兴趣, 并为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提供保障支持, 从而拓展了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让居民更为切实的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精神生活的充实。从表1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徐州社会文化的相关支出、配套基础硬件设施基本接近省平均水平, 说明徐州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在丰富化发展。但与此同时, 交通拥堵、出行不便、恶性案件的频发等不和谐的社会性问题日趋明显, 影响了居民的主观生活感受。

(四) 徐州城市智慧化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感知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徐州成为2013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智慧化模式的不断转型, 徐州目前所遇到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未来借助相应的“智慧化”方式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解决。

1、感知城市生活, 增强城市运作的确定性。

随着感知、网络技术逐步植入到城市运行中去, 城市运行中的视频、语音、文字、位置、环境等多种类型的感知数据可以被各个技术应用系统实时、全方位获取, 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身份、位置、图像、状态等的感知, 强化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如城市各种硬件设施的使用、运行情况被有效感知, 更多了解目标物有没排放污染物、使用够不够安全、交通是不是拥挤等等问题, 缓解了人们生活的压力。

2、辨析城市生活, 强化城市的决策能力。

随着城市运作中海量的数据被获得, 使得城市运作中的相关分析更加重充分了, 决策也更加有理可依了, 正所谓“心中有数, 众智成城”。如, 在交通管理方面, 通过公交刷卡、出租车GPS数据、交通固定检测器瞬间车速采集等类型数据的有效传输并加以有效分析, 为城市交通的良好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居民主观感受关注方面, 网络的日渐发达、移动通信设备的日趋普及, 使得人们已经习惯性在网络平台传递一些个人的信息, 如百度每天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腾讯QQ月活跃用户超过8亿;微信用户超过5亿;在线人际关系链超过1, 000亿。通过技术设备对居民网络语义进行智能分析, 能提高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 掌握居民的主管生活感受, 提高公共服务决策能力。

3、服务城市生活, 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

政府部门作为城市的管家, 通过广泛的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 并加以有效分析, 如通过云端运算整合分析, 能够帮助探究城市演化的规律、人们生活及行为伴随的主观感受、社会的价值观、舆论、热点的趋向,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更加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城市进行管理, 避免城市管理的盲目所带给城市运作的风险。

总之, 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智慧化模式能够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智慧化手段在物质生活中的植入, 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 进而提升了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等主观生活质量, 主观感受通过智慧化手段加以监控, 反过来影响到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做出相应的调整。城市的智慧化模式, 立足于居民需求, 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庆瑞, 吴志岩, 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 2012.4.

[2]张奇宝.江苏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 2009.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 篇9

关键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空间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 城市化水平在逐步提升。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 城市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社会的转型。目前, 在全球范围内, 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广泛性与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 本文研究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并且以上海为例, 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空间规划, 通过研究, 旨在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的有序与高效建设。

一、智慧城市的概况

智慧城市主要是指智慧信息通讯技术, 它有效利用了信息化技术, 以此构成了智能可视管理的信息平台, 该平台满足了政府办公与应急指挥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城市化的发展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资源紧缺等, 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未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 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目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 均积极开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1]。

智慧城市最显著的特点为:其一, 应用了传感技术, 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 实现了对城市管理的全面检测与系统感知;其二, 具备广泛的宽带, 构成了城市的“神经网络”, 在城市中, 人与物实现了全方位地互联;其三, 利用了云计算平台, 在智能融合技术的支持下, 对海量数据实现了存储、计算与分析;其四, 遵循了可持续发展观, 智慧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创新与改革, 促进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 在政策环境方面

在信息化时代, 智慧城市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国家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具体内容, 其建设的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 应用平台, 此平台是由云数据、物联网与云服务构成的, 它是智慧城市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平台, 也可以称之为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

其二, 管理平台, 此平台是由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节能等构成的, 它使城市管理的能力具有了科学性、动态性、安全性与现代化。

其三, 服务平台, 此平台是由智慧教育、智慧企业、智慧物流与智慧政府等构成的, 它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 在运作模式方面

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要包括社会管理、资源环境、民生服务、基础设施与产业经济等, 为了保证各方面运行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建立了合理的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了规模化、集约化与创新性。现阶段,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行模式主要有政府运营、政企联合运营与企业运营等。

(三) 在基础设施方面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网络建设方面, 中国的宽带带宽呈逐渐递增趋势;在智慧能源建设方面, 智能电网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关注, 使此项工作得到了有序、高效的开展;在物联网建设方面, 云计算成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 物联网的大范围运用, 促进了云计算的发展[2]。

三、中国智慧城市的空间分析

中国有着广阔的地域, 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在此背景下,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不同地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近几年,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作用下, 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均衡现象更加显著, 其中在华东地区的发展最佳, 特别是沿海地区。现阶段,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地区, 与此同时, 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中主要分为三级, 分别为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与三级城市。

一级城市主要有上海、北京与广州等, 其中上海十分注重城市信息化建设, 通过产业升级与城市治理, 有效解决了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由硬件建设逐渐转向了软件建设。

二级城市主要有南京、武汉与苏州等, 此类城市充分发挥了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级城市主要有扬州、佛山与东莞等, 此类城市借助区位优势, 积极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 从而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上海始终位于领先地位, 其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是显著的, 同时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能力均十分突出, 在此基础上, 保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序与高效开展[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国内外, 智慧城市建设在广泛开展,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空间分析, 具体分析了智慧城市的概况, 并且从三方面阐述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同时从空间角度分析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 其中上海的建设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相信,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日益深入, 上海的城市建设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少彤, 王芳, 王理达.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电子政务, 2013, 04:2-9.

[2]许晶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类型比较研究[J].城市观察, 2012, 04:5-18.

智慧城市分析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信息化,物联网

1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对于智慧城市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慢,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所以伴随的问题尤为显著。就烟台市而言,《烟台市智慧城市长期发展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充分说明了烟台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实力[1]。

2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smart city)由“智慧地球”衍生而来,自21世纪初以来,就成为人们研究未来城市的新方向。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外的不断实践,对于智慧城市相关理论研究也日益丰富,但是智慧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并没有综合给出一个明确定论。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表达了自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杨冰之对智慧城市的阐述为:智慧城市可分为技术论、应用论和系统论三类[2]。IBM对智慧城市的观点是: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关键信息,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3]。IBM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入手,表达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可见,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读,但最终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让我们生活的更智慧、更高效、更健康。

3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我国属于城市形态变化比较慢的国家,近些年遇到了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为了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形成热潮,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我国的智慧城市规划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级:一级主要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二级主要是南京、武汉和苏州,三级主要是扬州、佛山和东莞。早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等城市已经规划了各自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我国的一线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也为今后中小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上海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就已经规划好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和金融中心,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稳、精、准,因为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代表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面貌。上海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建设上均十分突出[4]。目前,南京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诱导服务系统,并投入运营,有效提高了市民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的水平。在“智慧医疗”上,南京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努力实现“医保全覆盖”,实现了医疗整合,方便了群众的就医过程。佛山主要是借助优越区位来建设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始终保持积极态度。佛山在《智慧纲要》提出要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将佛山打造为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国际化程度高的智慧城市[5]。

进入21世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率先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纽约智慧城市建设更注重于公众参与。2009年纽约就创建了业务分析解决方案中心,日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交通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也是涉及面比较多的国家。东京是在“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列表上最靠前的亚洲城市。近30年来,东京不断扩建改造市内道路,整个东京有330多条改造支线[6]。此外,2011年东京智慧城镇计划在郊区建立。巴黎作为欧洲第三大城市和浪漫之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应用方面更是不乏创新,像智慧型广告牌、巴黎的公共自行车、电动汽车共享计划、智能巴士亭、绿色之城、自行车出租系统等[7]。

由表1可知,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与国外有众多差异,对于国外经验只能借鉴和创新,不能照搬。

4烟台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风险分析

烟台历史悠久,濒临渤海、黄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建设公共数据平台过程中,以应用项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智慧城市云、公众参与网、市民卡便民服务平台等“6个1”工程,更好地服务大众[8]。与烟台联通成功签署了“智慧烟台”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烟台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交流会表明,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成为烟台“高精尖”发展的必由之路[9]。目前,烟台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方信息孤岛的存在、全市物联网企业较少、智慧社会服务功能有限,相比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烟台全市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00多亿元,而青岛市则达1000多亿元[10]。

4.1烟台智慧城市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4.1.1目标可行性风险

烟台智慧城市目标是建设成为“蓝色、文明、幸福之都”。[11]一方面,因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像开发平台、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生活空间等,所以智慧城市在规划设计阶段的目标就比较复杂,难以界定。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经济、资金、政策、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规划设计者难以协调好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分配目标,所以城市目标可行性风险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考虑的首要因素。

4.1.2规划可持续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一个阶段的表现,发展过程缓慢,所以城市规划者在这一过程中要全面考虑,透彻分析,避免片面决策。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始阶段,可以说,烟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保持最佳状态,在积极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时产业布局可能会有刻意模仿现象,如果规划者急功近利则有可能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带来风险。

4.2烟台智慧城市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4.2.1技术风险

在建设阶段需要复合型技术人才,包括传感技术、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这些技术的互融互通,相互控制才能使某些功能得以实现[12]。由于很多技术处于研发阶段,安全性难以保证,因此,对技术因素导致的风险问题不可忽略,在技术应用方面,由于应用技术的一般是单位或个人,当某些原因导致单位撤离或个人离职,技术依赖问题凸显,从而引发技术风险。

4.2.2管理风险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一些有系统性、相关性管理能力的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烟台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未可知;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管理模式,缺乏实践性;还有技术的不成熟和设备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管理质量。所以,这些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并存,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

4.3烟台智慧城市维护阶段风险分析

4.3.1信息系统安全风险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软件和智能设施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信息系统利用软件和这些智能设备把城市链接成一个大整体,然而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会产生城市的安全问题[13]。

4.3.2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风险在社会维度上的表现。市民、建设者和管理者等多个方面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市民对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任,对智慧城市建设所依赖的信息技术表现出担忧。市民素质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目前市民素质培养缺乏,整体市民素质与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存在差距。此外,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快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政府和市场向居民提供一些智慧服务时,城市居民能否正确消费这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服务,这都将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社会风险。

5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5.1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行性

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整体利益为重。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寻找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城市的最大收益,推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行性。同其他项目的设计一样,智慧城市建设也应充分考虑需求分析: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生活质量的新需求,能否达到智慧产业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有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智慧城市规划者应立足于城市发展现状,找出一条适合于本市发展的路径。为了智慧城市能够长期稳步的发展,城市管理机构应该构建一个可以阶段性改变城市发展方案的机制。

5.2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对智慧城市进行整合规划,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种因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凝聚建设合力,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令智慧城市的建造工作效果发挥到最优化[14]。

5.3不断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团队进行技术研发,努力与高等研究架构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并引进高端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与驻烟台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提供各类型专业人才;发挥合作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物联网产业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智慧产权保护[15]。

5.4应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并考核

制定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办法,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智慧城市功能。管理者应注重城市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以自我和相互监督的形式促进公众参与,减少资源浪费。建立使大众满意的管理模式,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烟台市的实际情况,寻求突破,制定出符合本市情况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5.5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大力宣传推广信息安全知识,以人为本,不断加深市民对智慧城市理念的理解,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安全的环境,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有效开展智慧城市能耗的风险效益分析研究,建立一套监控、处置机制,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防范[16]。

5.6有效应对社会风险

智慧城市分析 篇11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沈建国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她认为,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按照建设偏重,将智慧城市分为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和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3类,他强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统筹规划”、“注重整体推进,抓住建设重点”和“注重技术创新,保障信息安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宜居能力、宜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将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好,才能加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不重视数据的城市不是合格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硬件投入层面,而应该充分挖掘应用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璐在致辞中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杂志社累计刊发了300余篇智慧城市相关的深度报道,牵头成立智慧城市媒体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引导民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内涵,记录和展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运行情况。”《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总结了《经济》杂志在智慧城市领域所做的工作,他表示,“今后《经济》杂志社将一如既往发挥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新闻媒体与研究成果的高度融合,以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载体,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上,《经济》杂志社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同期成立。该组织还与贵州省赤水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设立智慧城市产业基金,为赤水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美中合作基金会、印尼太和集团、马来西亚巴生中华总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接受其不低于50亿美金的授信资金;与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接受其不低于50亿欧元的金融授信资金。

同时,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投资环境报告》及《2800个项目报告书》,并评出了“2015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和“2015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企业”吉林省辽源市、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等10个城市获得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公路集团、北京博宇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企业。在中国智慧城市重点项目推介大会中,贵州省赤水市、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吉林省辽源市和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和项目推介。湖南智慧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岳辉和辽宁九通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闫九龙作为优秀城市建设示范企业代表进行发言。刘岳辉说,智慧旅游以智能化平台为中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品质为重心,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闫九龙表示,辽宁九通通过不断地研发和技术升级,结束了我国在摩擦材料技术领域没有话语权的历史,以创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此外,与会嘉宾还围绕“PPP模式下的产融结合”和“人工智能的下一个路口”两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球智慧城市(北京)高峰论坛举办期间,《经济》记者对与会的20多位嘉宾进行了专访,嘉宾们分别从政府、企业、专家、国际等多个角度解读智慧城市概念,分析建设难点,畅谈心得经验。

智慧城市分析 篇12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新模式

一、“智慧长春”建设背景

(一) 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随着“智慧地球”新理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向前推进, 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 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 为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 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外在需求

根据《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前瞻》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 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

(三)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智慧长春”建设提出了内在需求

过去几年, 我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三动”战略, 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全面发展。2013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03.2亿元, 增长8.3%,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继续保持前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群众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建设“智慧长春”, 是适应城市发展, 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 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智慧长春”建设奠定了基础条件

长春市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按照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和中心任务, 紧紧围绕城市发展定位, 以展示长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目标, 务实推进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着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建设“智慧长春”的基础条件

(一)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长春市光纤网络已覆盖所有主干网络, 传输光缆长度为65000皮长公里, 拥有宽带端口近140万线, 城域网出口带宽400G, 互联网平均速率3M, 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40%, 互联网普及率45%, 农村地区行政村宽带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全市3G基站3200个, 覆盖率达90%以上。2012年, 全市互联网用户达124万户, 固定电话用户350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780万户。有线电视网络已全面建成以光纤骨干网为主的数字化平台, 覆盖范围达乡镇以上行政区域和部分村屯, 全市数字电视用户达百万户。

(二) 电子政务成效显著

全市电子政务综合支撑平台——长春信息港现已建成以210皮长公里光纤城域网为主, 覆盖全市各县 (市) 区、开发区、市直机关、主要公益部门、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及各社区的内外网物理隔离、平行的两套城域网络。建设了公务员驾驶舱系统、电子档案远程利用系统、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移动政务平台、医疗救助平台等一批重点应用项目, 为优化机关办公流程, 提升机关办公效率,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政务信息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启动了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初步构建起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平台和交换体系平台, 民政、公安、房地等12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累计交换数据6亿多条。

(三) 电子商务进程加快

长春市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商务不断深化;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独具优势;新农村电子商务逐步兴起;以“购够乐”及“主流粮仓”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便民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欧亚E购”的出现推进了大型商务连锁机构电子商务的步伐。电子认证、电子支付、个人征信及物流体系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日益完善。2012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580亿元, 年均增幅9.4%。

(四) 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全市政府网站集群已初步形成, 市直51个部门和14个县 (市) 区、开发区建立了政府网站, 网站开通率达100%。城市管理及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立了涵盖城市管理及社会服务领域的业务应用系统68个, 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在城市管理领域, 数字长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初具规模, 城市规划空间信息覆盖20604平方公里;城区350.9平方公里实现了三维地籍数据信息管理, 建立三维立体模型13万个, 形成楼面纹理信息1040万个;市政公用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涵盖8大专业14个子系统;公安部门“天网”工程安装监控探头10.5万个, 实现了重点区域的全覆盖;长春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全市12000多个网格实施精细管理。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市县及县级以上医院100%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为515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信息。实现了全员人口信息、流动人口及人口健康的信息化管理;城区中心校以上小学及初高中100%实现“校校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100%实现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初步构建了市、区、社区三级网络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

(五) 两化融合逐步深入

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 尤其是在汽车和装备制造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2012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1.5亿元, 同比增长10.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854.5亿元, 同比增长12.1%。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全市100%的大型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 40%以上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75%以上中小企业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

三、智慧长春的主要建设内容

(一) 完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本着适度超前的城市发展理念, 以“第四代无线通信 (TD-LTE/LTEFDD) ”、“下一代互联网 (IPV6) ”、“新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核心, 大力推动“三网融合”, 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 建设感知、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

(二) 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共享、交换和应用机制,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及业务协同能力。

(三)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

整合各类软硬件设施, 借助虚拟化基础架构, 进行资源切割、调配和整合, 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 按需分配计算、存储资源, 优化效能。

(四) 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效能

有效整合、集约建设、合理配置和优化全市电子政务资源, 形成以门户网站为核心、部门网站为支撑的政府网站集群;加强信息共享, 促进业务协同, 推行阳光政务, 显著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五)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智慧应用,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四化”同步发展, 实现智慧产业规模化提升。

(六) 提高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以市民卡为依托, 整合教育、医疗、交通、社保、人口等各类资源, 拓展智能化公共服务应用领域, 广泛开展各类便民公共服务。

(七)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 提高信息安全防护,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建设“智慧长春”的保障措施

“智慧长春”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长春”建设,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一) 组织领导机制

强化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功能, 制定“智慧长春”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 统筹协调重大项目建设, 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

(二) 法规标准机制

研究制定“智慧长春”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 推进信息化地方综合立法, 按法定程序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研究制定技术标准, 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与技术环境。

(三) 考核评估机制

研究建立“智慧长春”建设评估考核体系, 为决策和指导“智慧长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定期对“智慧长春”建设按责任分解要求进行评估, 检查和督导“智慧长春”建设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

(四) 科技创新机制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着力突破感知信息网络融合、高宽带网络、智能分析决策等共性技术。加大对“智慧长春”建设相关人才的扶持力度, 形成支持“智慧长春”建设的智力保障。

(五) 预算投入机制

加大智慧长春建设投入力度, 建立智慧长春建设财政预算投入机制, 重点向智慧长春建设集聚。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公益类信息化项目建设以及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攻关和典型应用。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通过规划、协调与指导, 以市场换投资, 吸引电信运营商及各类企业参与智慧长春建设, 鼓励实施代建、代维和服务外包等建设模式。

(六) 示范带动机制

上一篇: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下一篇:高中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