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2024-08-03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精选12篇)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1

线描绘画, 顾名思义就是单纯用线条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表现方法。从艺术发展历史来看, 人类最早的岩画、壁画都是用线来完成的。成熟时期的现代绘画, 又常常表现为线构成。儿童涂鸦, 多由线开始, 儿童画的原始造型也多以线为主。由于线的变化带来的魅力和易学便画的条件, 线描绘画对学生来说, 最富韵味, 最为便捷, 也是颇为有效的绘画方式之一。库克就曾指出“线条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表现节奏。”这就把线描绘画推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儿童线描绘画有着它特有的优势, 阅世越浅, 其情越真。童稚率直的目光, 对外部充满了新奇感, 就像学步学语那样对学习绘画、表达视觉语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尽管儿童的运用控制系统不成熟, 画出来的线条呈现出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 不能准确地到达应有的位置,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还是能够用线条表现出他们想要表现的那些物体的样子来, 稍加引导, 就能从“图示”化的形式中解脱出来, 用他们的真情实感融入尚为稚嫩的线条中, 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童趣。于是, 毕加索提出了:“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美术”的口号。

正基于线描绘画的重要性, 因此引导孩子进行线描绘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下面结合笔者开展的美术教学实践, 就线描绘画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优化内容,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 往往会主动探究, 并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和丰富的想象, 无拘无束地把对事物的感受、理解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学习绘画的兴趣越浓厚, 绘画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 诱发、培养、引导和爱护儿童的绘画兴趣是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在线描绘画教学实践中, 我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以及运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等途径, 来提高孩子们对线描课程的兴趣。

1.丰富内容, 激发学习热情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关线描绘画的内容较少, 且排列也较为零乱。而校外美术教育则可以扬长避短, 自主创编教材。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个性特点, 遵循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选择、组织和创编。在线描教学初期我安排了线描游戏, 如《拉根线条去散步》《点和线是好朋友》等, 学习用点、线、面来装饰形象, 画出自己的个性感受, 体会到了画线描的快乐。之后再安排线描写生, 让孩子通过观察, 捕捉物象的特征, 发现有趣的细节, 画出生动、富于美感的作品。写生内容上先少后多, 先静后动。我先选取简单的物体作为描绘对象, 如他们喜爱的玩具、校园中的植物或自己穿的鞋子等, 当他们有了一定写生基础后, 再画较复杂的交通工具、古镇房屋和人物。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 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能吸引孩子,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2.丰富经验, 提高认知水平

美术作品是现实的再创造,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无法激发孩子对美的创造力。陈鹤琴先生认为,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因此, 我利用苏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 经常带领孩子们去周边的白塘植物园、苏州园林等户外寻找大自然中的线, 观察树纹、叶纹、石纹的线条, 寻找奇妙的瓦当、花窗、花墙, 小朋友们渐渐地发现“线”无处不在, 不同的物体包含了不同的线, 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又不同, “线”的世界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 慢慢地小朋友们对“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丰富材料, 增强表现欲望

线描绘画的特点是以线条的刻画为主, 基本没有色块的出现。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比较简单、方便, 往往以不能涂改的油性笔和光滑结实的白卡纸为主。如果教师一贯采用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 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厌倦感, 失去兴趣。因此, 我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 挖掘、开发丰富多样的材料:纸材如彩色卡纸、刮画纸、牛皮纸、宣纸、一次性纸盘等;笔材如钢笔、水笔、粗细不同的记号笔、荧光笔、珠光笔、毛笔、油画棒等;表现形式如刮画、纸盘绘画、修正液或浅色荧光笔在黑卡纸上作画……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孩子们无比强烈的好奇心: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纸上画线描画会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很漂亮呢?在他们内心产生很多疑问。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 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所以, 强烈的好奇心会成为他们参与绘画活动的重要的内在动力, 从而激发儿童强烈的表现欲望。

二、有效指导, 提升能力

乱画是儿童画涂鸦的显著特征, 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的能力。儿童创造出来的图形可能我们看不懂或者觉得不好看, 但是他们自己却可以在图形的整合以及变化中体验到快乐。所以, 教师不能抹杀孩子们的天性, 而是应该巧妙地引导、启发, 让作品构图更为有趣, 内容更具特征。对儿童线描绘画而言, 线条、构图和内容正是教师对儿童作品的提高所必须的引导。

1.画好线条, 提高表现能力

线条有着千变万化的魔力, 编制着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刚或柔、或畅快或凝重……怎样去引导学生画出各中各样的线条是非常关键的。我鼓励他们大胆地徒手用线条造型, 即使画不好 (不规则) , 也是儿童“自己的线”画成的。为增强线条神奇的表现力, 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音乐元素, 让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画线条, 如节奏轻松流畅的, 画出来的线条象散步, 到处流动;节奏欢快、热烈的, 画出来的线条象跑步、溜冰;节奏缓慢、舒坦的, 画出来的线条老爷爷走路;音乐起伏变化的, 线条就象水中的波浪……粗笔画出来的线, 粗粗、直直, 显得坚硬, 但在粗线旁边加上细细密密的短线, 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了主动的表现能力, 孩子的作品就不会是简单的轮廓线, 而是生动活泼, 甚至是令人惊讶的画面效果。

2.运用对比, 拓展审美情趣

运用对比的手法, 可以使画面构图获得感染力;通过线条的变化, 可以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画面。在绘画过程中, 儿童往往会不知不觉地以同样粗细的线条来作画, 而线不是单一的, 造型不同、疏密不同的线组合在一起, 可起到装饰的效果, 让孩子画好简单的外形把几种不同形态的线组合在一起, 会创造出更丰富的构成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我反复强调画面的疏密对比、大小对比、粗细对比、曲直对比、黑白对比、虚实对比……由此形成整个画面的韵律, 节奏均衡、变异、扩散、发散等形式美感, 拓展孩子的审美情趣, 掌握装饰的基本规律。

3.学会欣赏, 提升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一些世界名画,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构图、透视、比例、空间、节奏等知识。感受大师们笔下古拙、变形的线条, 让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儿童线描与现代派大师的手笔似曾相识之处。领略艺术追求的“像外之像、景外之景”, 新的意境能给观者留下想象余地, 并且寻求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 的艺术真谛, 这样的欣赏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开阔眼界。同时, 在欣赏中, 也会加入中外儿童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距离孩子的情感最近, 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欣赏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孩子们产生美的感受, 产生更丰富的联想, 理解和发现作品表现手法和含义, 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同时, 鉴赏、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从而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4.指导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

教育学家左拉曾说过:“观察的才能要比创造的才能更为少见”。心理学者也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它是通过观察把握物体的形体、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的能力, 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因此, 老师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外后里、先粗后细……还有整体观察和特征观察, 等等。引导孩子怎样看, 引导孩子看清事物的基本特征是关键。在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线描技法后, 应进一步追求精细的线描效果。所谓“精”是指画面结构上的精巧, 线与线之间运用和谐。“细”指在运用各种线绘画时更加细致, 仔细。在画前的观察和精细过程中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 增强孩子在绘画中的自我表达能力, 使他们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并能够在大自然中敏锐地捕捉到美的事物。

三、多种表现, 放飞想象

客观存在的物体并没有线条围绕着他们, 但人们却可以用线条把物体的造型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的儿童美术教育中, 就有明确的目的, 即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线描绘画教学的目的, 最终也是运用线条这一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活动。在不断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 在反复运用和组合中培养线条的造型能力, 从而使他们较容易地运用线条去塑造形体和进行画面的创作活动。孩子们有了创造线条的能力, 有了线条对比的观念, 有了塑造形体的方法, 自然就有创作的欲望。他们把看到的, 听过的, 通过运用线条来表现在画面上, 这时他们的全部精力放在捕捉有趣的场面, 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张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就是这样诞生的。如《滑板去咯》画面是运用线条和色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不一样的线描画》是装饰性表现手法;《蝴蝶飞飞》是用刮画的方法表现的……这些作品就像一面面镜子, 折射出他们对自然, 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他们用各种各样的线条, 自由、随意地放飞想象。所以, 线描绘画是儿童思维活动的一种真实记载, 儿童情趣、思想的自由表现方式, 是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写实能力的结晶。

在线描绘画教学中, 我深深地感悟到, 孩子需要的是一只温暖而沉稳的大手, 轻轻把住他那只握笔的小手, 引导他越过眼前道道扑朔迷离的坑坑洼洼, 把心目中那一份对美的朦胧感受流畅地表现出来。在给予孩子们有效指导的同时,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与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线描绘画这个纯净的世界, 不断地激发孩子对于线描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和孩子们一起在线描绘画这一方天地里一起成长, 一起体验, 一起收获!

参考文献

[1][美国]Claire golom著.儿童绘画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 2002.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2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 ”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 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 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 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 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 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 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 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 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 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注重指导,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 篇3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对《望月》中“我”与“小外甥”对诗的片段进行教学。

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不仅诗人们留下了许多佳作。连“我”和“小外甥”也忍不住对了诗。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学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

(学生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生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未能表现出来)

师:读得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

(又一桌读,教师不置可否)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听起来,男生、女生都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歌的韵味,也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得真好,一、二组扮演“我”,三、四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案例二:《印度洋上生死夜》第四段有这样的一句话:“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主人公皮埃尔的妻子受到章鱼的袭击,生命垂危,急需返回港口抢救,而此时他凭经验知道,一场海啸即将发生。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皮埃尔高度的责任感。

师:这段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坚决、果断。

师:哪些词语要重读?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要在“不能、唯一、有责任、通报”等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最后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几番练习后,学生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激昂,面色或轻松、或自豪、或得意。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朗读中情感的表达多是言不由衷。

这是本人在教育学习中观察到的两个案例。为了提高朗读效果而让学生掌握有声语言的表演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自读感悟”的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参与。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教师对指导朗读显然缺乏科学的方法。

其一,目标单一,功能缺失。教师看起来是在进行朗读指导,但实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其二,评价欠妥,导向不当。案例一中,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读得不错”“读得很好”的笼统评价反而给学生以错误的暗示:读得大声、整齐就是好。

其三,方法不当,指导不力。案例一中,教师一次安排男女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对诗,全然不顾文章人物年龄与个性的差异。即使读得铿锵有力,也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朗读的重点应该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情感地参与,做到“在朗读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感情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读书声成为律动的音符”。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朗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朗读只能算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收获朗读。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设定一定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果是个别朗读,应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昕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重视个性化朗读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一个叫“语文味”的字眼,即通过朗读让语文细酌如“味”。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使其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时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理解的特点,通过采用个别读的方法,听一听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看看他们创造性的表达,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三、精心选择朗读的方法。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情感丰富而多变的内容适宜个别读;对话多、情趣浓的文章,可选择分角色朗读;要表达热烈气氛、磅礴气势的,可以齐读。还有配乐读、个别读、接力读、轻声跟着教师读、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跟着优等生或者音像材料读等。好的朗读方式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上述案例一用对话、一对一进行朗读就比较好;案例二则适合用个别读、自由朗读的方式。

四、强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目视、口诵、心准的同时,借助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人物“活脱”,文中的事“活现”,文中的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这样就能为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受提供形象支撑,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案例二中,学生还没来得及感悟作品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文章的主旨,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了一种语气,敲定了表达的重音,这样怎么能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呢?

五、保证充分的酝酿时间。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需要讨论交流时,总是事先独立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我们发现教师很难保证学生有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谈何容易?事实上,在课堂中创设静思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还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时而皱眉深思,时而闪亮着眼睛,似乎身临其境来到战场、墓地和英雄对话。因此当学生朗读同一句碑文时,就有着不同的风格:有深情的、缅怀的、敬仰的、悲壮的、自豪的……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实现有效朗读的奠基石。

六、注重朗读评价。重视对朗读的评价,发挥其反馈调节、展示激励、促进反思、积极引导的功效,对提升朗读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作用。朗读教学中,既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互评,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老师的评价通常是示范。如学生读:“不,我不能走!”老师可以这样评:“想到妻子,他满心的愧疚,但是想到乘客,他又义不容辞!‘不能走三个字饱含了皮埃尔的深情啊,把你的感情融进去多好!”这样的评价,既有总结,又有激励,在一次次的朗读评价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有效地指导朗读。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朗读指导,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境界。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4

怎样进行写字教学过程性指导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与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意在笔先, 笔居心后

因为孩子在家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 所以, 我们在学校就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写字指导。课堂中首先指导学生要会“看”。要求每次在动手写字前, 静心观察, 准确把握范字笔画、部件的结构关系以及笔画的分布, 笔画组合的特点。如何观察呢?

1. 观察字形结构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说过:“写好字的重要环节是写好字的间架结构。”我引导学生在写字前把字的比例、结构、布局等纳入视线: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在这个基础上, 注意倾听教师的讲解。例如, 教学“生”字时, 随着粉笔在黑板的田字格上的示范, 老师及时进行口头指导:“欲撇先顿, 而后向左下方撇出, 短撇宜直, 出笔要快, 要注意粗细变化, 接下来写短横, 短横斜度要大, 往右下角方向一顿起笔, 向右上略斜横拉行笔, 提顿收笔……”孩子们的发现是他们认真观察的结果, 此时“字的形,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写字时应该注意哪些笔画”, 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写字的艺术不是加法, 而是科学的方法, 只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2. 观察运笔过程

一个笔画的书写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运笔、收笔。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的田字格上直观的演示, 学生进行观察, 能对运笔有感性的认识。如果有多媒体, 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运笔过程。如写“一”字时, 老师的范写由粉笔变为铅笔, 起笔稍顿、行笔轻快、收笔稍顿的行笔过程由投影仪放大后投影到大屏幕上, 每一个细微的运笔过程都能直接、有效地展现在每一位学生的面前。心理学上说:动态的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通过实践, 我发现一次动态的演示比数遍讲解更有效。

3. 学会比较分析

当学生写好一个字后, 该怎么做呢?是老师帮助寻找优缺点, 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比较呢?教学实践告诉我, 如果老师急着给学生找缺点与不足, 许多学生对老师的即时指导不会太在意, 虽然通过你的讲解他暂时明白了, 但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真正地掌握了。如果给学生留出时间,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发现、探究, 教师适时提供有效的平台,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成功与失败, 找到书写的感觉, 这才是进步的关键。

观察、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观察越仔细, 分析越透彻, 范字在脑海中的印象就会越深, “眼”中字就会变成“心”中字, 心中有字, 手下的字才能写好。当学生学好这一

本领, 即使缺少家长的指点, (对于写字指导绝大部分家长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也能找到写字窍门。

二、正确范写, 言传身教

从动笔写字来说, 他们往往只看到家长那极不规范, 错误百出的“自由体”。这些家长也有自知之明, 生怕教错, 也就不肯轻易出手了, 把家里的责任推给学校。所以, 要教育好这些孩子, 需要老师付出更大的努力, 言传身教——范写。

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 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规范板书好每一字, 作出正确的示范引导。同时, 在示范中又教给学生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

除了必要的在全班学生面前示范外, 还有以下几种示范:

1. 矫正示范

教师在观察学生的个体自由练习过程中, 往往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在书写中常会把“村、树、林”等字中左边“木”字旁中的点写成捺;把“刘”字中的点写成捺;把“琴”下面的“今”写成“令”。此时, 老师要面向全体同学, 给予矫正示范,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矫正。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矫正示范, 然后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纠正, 在这一过程中, 对字的笔画位置和结构布局便可掌握得更为准确, 在此基础上学生重新练写, 其效果更佳。

2. 个别示范

这是全班示范后的一种补充, 在当众示范以后, 有些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 学生对老师的示范, 往往观察得比较仔细, 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一种分层的指导。比如我班的学生沈梦如, 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 老师提醒之处, 往往是领会只言片语, 每次的书写我都会给她单独指导。

3. 手把手示范

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里一些从未接触过写字的孩子来说是有必要的。通过手把手, 教师直接握着学生的手, 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如果多次讲解不起作用时,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即使讲十遍由于理解不透, 还是枉然, 不如手把手地教, 可能一遍就够了。

三、多种评价, 协调并用

学生初学写字时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 但写字毕竟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 仅靠兴趣是练不成写字的本领的。此时, 需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价, 让学生懂得自己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在评价中不断地进步。

1. 过程性评价

学生写字时, 相对其他时候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下讲台, 师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老师看到学生字写得好, 轻轻说声“写得真漂亮”, 弯下腰摸摸坐得端正的小姑娘的头, 伸出拇指表示欣赏, 这会使学生信心百倍。此时老师的评价往往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一般水平和进步相对较慢的学生身上, 因为他们平时受到的表扬较少, 所以这些学生的写字兴趣也最弱。通过对他们写字上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这样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 也乐于接受, 效果更会让人惊喜。

2. 结果性评价

对学生写好的字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如自己评, 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小组评, 找出好的字或笔画当面表扬, 送给他一个五角星, 并可以请教一下他是如何写的, 取长补短;老师评, 老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评价, 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好与不足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回到家让家长评或当小老师教教父母, 然后从父母的角度来评价。

3. 发展性评价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意见》指出:对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评价, 特别要关注认真书写的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注意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的把握,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要用发展性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 杜绝用大量重复抄写的做法来惩罚学生。

指导幼儿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5

靳红

新《纲要》中指出:“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已被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作为儿童早期阅读材料的新生力量——绘本,以其出色的创意、联想,幽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受孩子的喜爱,并且绘本阅读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读到的所有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以后的想象力。” 绘本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过程。然而很大一部分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侧重了讲故事的过程,忽略了绘本教学的互动过程,缺乏对提问的形式、内容、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大多数的时间里幼儿处于被动了解绘本故事的状态,不利于幼儿的拓展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那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绘本教学呢?

一、幼儿绘本阅读选择策略

1.选择高品质符合幼儿情感体验的绘本。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文字讲述的故事要情节变化起伏,有悬念和猜想,文字宜浅显易懂,符合幼儿的言语特点;图片要能够完整表达故事,呈现出故事情节、角色、气氛和主题,幼儿能通过自主读图猜测故事大意。”幼儿文学的三大主题为教师选择绘本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以爱为主题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讲述动物生活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999个青蛙兄弟》;体现幼儿生活经验的《大卫,不可以》、《忙忙碌碌镇》等。

2.选择与年龄和个体特点相适宜的绘本。

绘本应该本着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同进行选择。小班的孩子可选择画面内容简单、文字尽量少或者没有的绘本;中班的可以选择画面主体明显、画面文字短而少的绘本;大班的要选择以人物故事为主,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绘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阅读的速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界定和要求。

3.选择适合亲子阅读富有想象空间的绘本。

这类绘本的角色形象鲜明,主体突出,故事情境性强,而情节变化性小,有较明显的线索。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太多的幻想,所以幼儿绘本作品就应该是充满梦幻的,可以让孩子们随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幼儿进行不断地想象和猜测,进行思维的挑战。亲子阅读是一个轻松惬意的享受过程,对于孩子来讲,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好吃的;二是好玩儿的。依照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好玩儿、有趣的主题的绘本。

二、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

1.运用多媒体画面,突出情感体验,激发幼儿与生俱来的诗意和浪漫。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多媒体在绘本教学中的运用,让绘本中飞扬着的图画给予了孩子更加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着孩子进入美丽的意境中,从而使绘本教学更加优化,更加生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可以把认知的对象由难变易,由枯燥变生动,由抽象变具体。同样,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自身情绪感染也极其重要,而这也是多媒体所缺乏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的形象和直观,而应该合适的选用,巧妙的利用,达到“优用”的目的。

2.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早期阅读应该是幼儿与教师或同伴一起玩耍的一个游戏。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可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指导中,教师引导设计“投股子”的游戏,将兔妈妈和小兔子的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图片贴在“股子”上,让孩子通过抛“股子”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3.绘本阅读与相关领域的整合。

整合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语言和艺术、科学、健康、社会等其他领域相整合,绘本的审美意味就更浓了,教育效果也更为突出了。如绘本故事《熊叔叔的生日party》是通过小动物为感谢熊叔叔为大家造桥的事准备了很多礼物去熊叔叔家过生日开party,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请小班幼儿为熊叔叔做生日蛋糕(涂色)。结合了美术活动的绘本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意义了,孩子们也在绘本故事创设生日party的热闹情景中愉快地学会了把物体涂满的涂色技巧。再如《老鼠娶新娘》选用一段唢呐演奏导入,营造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气息,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活动的绘本直接把幼儿带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增强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 篇6

一、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与学生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内容,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在一堂课中我们要精心准备与学生生活能发生联系的内容。

比如,对于有些课文的理解,我会结合班级实际或学生生活实际,把知识点迁移出来,通过联系生活,举生活中的实例,使难点变得简单,概括来说,讲语文可以理解为是在讲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二、抓好课堂管理

我认为,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听讲习惯好坏。一节课哪怕是少学点知识、少讲几道题,也要让全班学生精力集中,动作统一。因此,在课堂上,对注意力分散、搞小动作的学生,我们应走下讲台,到他的座位旁边停一会儿或是通过眼神提示,以引起注意,并且此举对其他学生也是一次警告。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光应该落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上课时,对不集中精力听讲的学生,我们也要及时的提醒,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予以纠正。

课堂纪律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所以平时教学中假如有说话的声音,假如有的同学没有往黑板上看,我就要点名提示。一开始是很累的,有时也是很令人生气的,但是一旦学生养成习惯了,上课就轻松多了。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注重分层教学

对于大班额的班级来说,老师的教学压力相对来说会大一些,怎样才能实现轻松的教学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注重常规的管理,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是连最起码的作业都完成不了的。所以我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就是保证他们完成每天的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对中间的学生,侧重点放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上,上课时多关注,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培养自信。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一般是充当小老师或小助手的角色,一方面帮助老师督促基础差的学生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小老师的角色,借助他们的力量协助老师来辅导后进生。

四、训练做题技巧

1、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作为评判依据,基于此,我们在抓好教学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来揣摩教研员出题的方向,对于新题型要进行研究和总结,我个人觉得“万变不离其宗”,考试试卷其实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提问方式的变通。也就是俗话说“换汤不换药”。题型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了,有时换一个问法就会把学生问蒙。有时也不能全怪学生自己不会灵活运用,灵活运用也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在平时讲课过程中,要尝试提问和测试都要变换不同的问法来训练学生。不管学活还是学死都是训练。既然考得活,我们就得练得活。各种题型都得让学生见过,这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老师见得多,想得多。

2、训练既要广,又要多。我们都有同感,只给学生讲一遍,或是学生只做一遍是巩固不住的,对于中游到下游的孩子,一遍和没讲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还得经常性地见上几遍,提示上几遍才能有多数同学掌握。比如讲修辞方法比喻句、拟人句时,我们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但是到五年级再次接触的时候,还是不能保证让每个同学都掌握。?

所以,我认为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平时知识的训练要举一反三,要创新,要灵活。但在考试中,要提醒学生不在考试时写没有把握的答案。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既然会就要争取写对。

五、搞好师生关系

要想让学生喜欢学我们所教的学科,就要做一个智慧的老师,先让孩子喜欢上我们,崇拜我们,这样顺其自然,孩子们也会对我们所教的学科格外用心,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讨好学生,还要注意教师的立场,对学生的惰性行为要给予及时严厉的批评,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一般都会去抓老师的脾气,调皮的学生喜欢钻空子,如果发现你这个老师是好说话的,那他们会故意给你找点麻烦。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严谨的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就事论事,有理有据,立场坚定。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7

1. 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 推进旧知到新知的正迁移

新教材中的中职数学课程, 其内容的丰富和模块的延伸, 对学生和教师都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在教学中, 若学生能够概括并找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 则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

1.1 寻找知识的相似性, 加快正迁移

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 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 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学习之中, 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往往潜藏于内部,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 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共同之处的习惯[1]。如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等面积法, 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遇到求点到面的距离时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等体积法。

1.2 寻找知识的差异性, 防止负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对新旧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 或对它们之间的辨别出现偏差, 这时往往会产生负迁移即一种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另一种数学知识学习起干扰作用。如学生学习了立体几何中线线和面面平行的传递性后再学习网络图中平行工作时就会自然的觉得平行工作也会有传递性。学生会认为如果工作D与E是平行关系、工作D与G是平行关系, 那么工作E与G也是平行关系。但是如下图1-1所示工序E是工序G的紧前工序。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活动的组织,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注重旧知与新知的联系;时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通过旧知的掌握特点对新知识进行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 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2. 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水平是实现正迁移的必要条件

数学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也就是已有的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此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数学学习中,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其意义在与这些知识的概括水平高, 容易实现广泛的迁移。

数学概念是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及掌握必要的知识运用技能的保证, 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理解并熟练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概念, 才能够对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起到很好的迁移作用。如学生学习了乘法的结合律, 在学习向量时往往会推广到向量的数量积, 认为 (ab) c (28) a (bc) , 这主要是学生对新学的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没有深刻理解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而导致的。此时教师就要讲清讲透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只有当学生理解了数量积的意义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又如在2006年的江苏省对口高考中选择题的第8题:过点 (7) , 2-4 (8) , 且在两坐标上的截距之和为0的直线有几条? ()

A.1条B.2条C.3条D.4条

很多同学选择了A。分析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直接用直线的截距式得到, 而忽视了截距式概念的前期是截距不为0。本题却存在横纵截距都是0, 即过原点的直线;另一种情况是, 学生直接将“截距”等同于“距离”, 以为“距离”都是0, 遗漏了一种情形。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水平是实现正迁移的必要条件。正如布鲁纳指出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 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 迁移就越广泛。所以在数学学习中, 应当强调理解抽象的概括水平高的数学基本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以及有内容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领会数学基本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2]

3. 采用变式练习,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教学时, 一方面可以在原例题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的变通推广, 适当改变具体条件或者结论, 从而探索问题的实质的变与不变, 揭示问题实质与条件、结论间的内在联系[3]。另一方面如果能在变换思维角度上多下工夫, 一题多解, 这样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思维活跃, 充分感受数学的无穷魔力。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 迅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 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高二单招班下学期期中测试中有这样一题:已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t为参数) , 圆的参数方程为 (q为参数) , 试求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教师讲解本题时可以在学生求出直线和圆的一般方程后, 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求出弦长:第一种, 直线与圆相交的代数方法来求, 即将直线与圆的方程联立, 求出直线与圆的两个交点坐标, 再利用点与点的距离公式求弦长;第二种, 利用圆是特殊的椭圆, 在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 经常用弦长公式来求。即将直线与圆的方程联立后消元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弦长公式来求。第三种, 利用圆内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来做。如图1-2所示;计算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OD的长度, 弦长, 其中OA是圆的半径。

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 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更能帮助学生概括数学本质、总结学习经验, 进而增强迁移的成效。[4]

4. 加强数学知识技能的应用, 实现由课本向实践的迁移

中职数学教材注重数学知识技能的迁移应用, 由课本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迁移, 是学习数学的目地之一。同时, 实际应用反过来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5]

教师可适当补充实践环节, 其目的都是让所学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几个公式上, 而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通过实践运用又可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如新教材中的第14章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中就设计了这样的习题:结合你的日常生活或活动: (1) 制定某项活动的计划, 列出该活动的工作明细表; (2) 画出该活动的工作流程图: (3) 找出关键路径: (4) 说明完成该活动所需要的最短工期。或着也可以编制具体的实例如:刘平周末计划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 具体任务如下:A整理床铺 (5min) ;B买早点 (10min) ;C烧水 (8min) ;D打扫卫生 (45min) ;E用洗衣机洗衣服 (40min) ;F晾衣服 (5min) 。实例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很快就能处理得到答案。以上问题的设计很好的回顾了本章的学习重点, 通过此题的训练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点。

总之, “迁移”是存在于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中的普遍规律, 合理地认识并运用迁移规律, 可使数学的学习更系统更科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中职数学教学, 可以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变式练习以及加强数学知识技能的应用来实现正迁移。

关键词:迁移,中职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26

[2]曹才翰章建越.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70

[3]王俊.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探究[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2012 (2)

[4]马俊华.将迁移思想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2)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8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1.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情境。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小学生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也是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的课文内容变为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前提,这样,不仅能够突破疑难,深刻,全面的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激发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只有当他们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巨大的感染,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教师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这是描写知名景区的文章。教师可以课前下载有关景区的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提供给学生观看。美丽的风景一定吸引学生,教师再引导学生:“视频中就是我们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这样,学生被自然而然的带入文章的阅读学习中。这种创设情境导入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2.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小学生都喜爱表现自我,对新奇的,好玩的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多多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应是课内活动。

例如,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教师把铅锤和瓶子带进课堂,组织学生亲自来体验。不论学生的实验成功还是失败,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教师非常成功的吸引到这个实验当中了,在学生体验之后,带着疑问去看看文章中的主人公实验做得如何,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当中,他们自然就会认真地去阅读。

3.恰当地迁移学生的兴趣。将跟文章相关的内容所产生的兴趣迁移到需要阅读的课文中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实施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得弄清楚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再实施迁移,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有关《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有关《西游记》的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等,小学生们早已是非常熟悉了,不过有可能没有阅读过原文罢了,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对动画影视的兴趣引导到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上来。教师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喜欢《西游记》当中的哪位人物,给自己留有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由于小学生对《西游记》这部作品非常的熟悉,都会争先恐后的纷纷表现自己的见解。

二、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其进行科学地阅读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就是要先对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文中的生字,生词等跟课文有关的知识进行了解,为初读做准备。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查阅或搜集一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资料或故事,有助于学生理清这段历史发生的原因和之后它起到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准备工作妥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初读文章阶段,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学生阅读需要回答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罗列出学生初读之后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初读课文。(2)教师范读,让学生有效模仿。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去感知课文内容,展开想象。(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的大概内容,也可以检验学生的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细读文章,品味理解。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师一般是采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和作文能力。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字句都要准确,而且要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句子的语气,边读边思考作者的用意,遇到优美的句子或不懂的词语,就要做上记号,之后可以向教师请教。另外就是默读,在安静的气氛中用心细读,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通过“动”和“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阅”和“读”的各自侧重点,从阅读方法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3.精读文章,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精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等。二、活读。一篇好的作品都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将自己想象成文章的主人公,发散思维,大胆的想象。三、美读。结合自己本身理解文章,充分透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充斥着阅读的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只有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才会使小学生真正受用。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与探索,潜心研究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仅能使小学生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容易深入透彻的理解文章,而且也能够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化学学习指导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指导,学科特征,实验教学

0 引言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1]由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化学只学过一年,化学学习方法未能完全掌握,而化学课程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将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需要化学老师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教学更好地成为“有效教学。”

1 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学习指导的特点

“学习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创造、引导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的过程和规律,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2]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学习指导,称之为有效指导,有效指导应该符合有效教学的原则———“高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根据这些原则,有效的学习指导有以下特点:

1.1 有效指导的过程是简捷易行的

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效”,指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教学的效益比较高。高效性原则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3]。衡量高效性的要素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师生花费的精力最少;借助的教学手段最少。”[4]那么有效的学习指导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衡量。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如果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或者通过题海战术指导,或者调用了各种手段等,都不能算是有效的指导。有效的指导是教师是针对学生的现状精心地设计指导方案,通过巧妙的方法来使学生茅塞顿开,执行起来比较简单省力。

1.2 有效指导是全面的

有效教学的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应使所有的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3]首先,有效指导的对象不是个别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其次,有教学效果的方面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方面和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再次,有效指导不仅是某一重要知识点、而是课程的各个章节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有效的指导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2 有效指导要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征

“根据学科知识内容的特点来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2]有效指导要适应化学的学科特征。

化学知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基础上的,有效的化学指导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与原理,而且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首先通过实验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正确轻松地理解化学原理;其次,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帮助他们理解和总结化学规律。

化学知识需要用一定的专业术语和符号来表达,比如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化学符号能否正确书写,恰好反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要正确、流畅地书写化学符号,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指导。

3 实践有效的化学学习指导的维度

根据有效教学的原则和化学学习的学科特征,实践有效的化学学习指导是多角度和多方面的。

3.1 及时指导复习小结

学生认为无机化学需要记忆很多杂乱无章的化学方程式,“在学完元素化合物知识后,要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网络图。”[7]此时,教师就要指导他们如何找到线索,如何把这些知识点归类整理,如何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时地整理知识点,将所学的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使之成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恰好是无机化学的学习重点。这样的指导,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称得上有效教学。

3.2 指导学习顺序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是贯穿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教师在学习指导中,也要把这个思想明确地传递给学生。“学习方法可以分解为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程序,它是指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各行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联系。”[2]化学教材的一般编排顺序都是先学习物质的结构,后学习物质的性质,但对于初学者这是不适合的。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是难以用抽象思维去理解结构的。所以,此时不仅要颠倒教材顺序来讲授,更要指导学生牢记性质,引导学生用结构来解释这些性质。在学生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个概念之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首先要弄清结构,然后由结构来推测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容易理解和记忆,更能巩固学生的化学基本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大有裨益。

3.3 细化实验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详尽的实验指导是学生做好实验的保证。

3.3.1 课前的实验指导

课前的实验指导包括预习报告的书写内容和格式。通过书写预习报告,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内容以及步骤。为了提高预习效果,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预习重点。例如,验证性质的实验,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实验内容,并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预测;训练基本操作的实验,要求学生用流程图写清实验步骤。

3.3.2 课上的实验指导

课堂上的有效的实验指导包括:一是要指导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让实验顺利、结果明显。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必须注意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分别看到什么”[9],因为实验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好机会。三是在实验巡视指导中,提醒学生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四是个别指导,指导学生用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这些指导对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基本素质的指导才是真正的有效指导。

3.3.3 实验报告的书写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取不同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例如性质验证类实验可采取表格法,列出每个实验现象所对应的解释或结论;其次,指导学生找出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并针对自己的操作情况在实验报告中做出分析。

通过以上详细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正确的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更可以让他们有效地复习理论知识。能够达成这些目的的实验指导,才是有效指导。

3.4 加强易错点的指导

等学生作业犯错后再指导,或在作业前简单提醒,都不是有效的学习指导。“思维过程的展示与交流还是避免基本概念及理论学习中易错、易漏、易忽略的有效方法。”[9]及时地向学生展示思维或表达上出错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出错的原因,比单纯强调不能犯错更有效。例如,书写有机化学结构简式,老师先把出现过的几种典型错误一一指出,且说明由来,学生听后不仅不会犯同类错误,还能主动纠正对有机物结构理解上的偏差。实践证明这样指导的作业错误率明显下降。

3.5 个性化指导

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是不同的,教师往往采取个别指导。例如,对理解上有问题的学生个别指导是加强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等等。在实验操作的指导中,个别指导尤为重要,因为操作错误是五花八门的。教师逐个学生地指出他们的不规范动作,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真正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4 结束语

经过实践证明,以上多种化学学习指导,不仅可以使指导成为有效指导,还能帮助学生较轻松地学完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化学学习指导,要紧紧抓住化学的学科特征,依照有效教学的原则,在多个维度上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50.

[2][6][8]钟祖荣.学习指导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3,86-87,96.

[3][5]李森,张家军,王天平.有效教学新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96-97.

[4]明高.有效教学的五大元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9(04):16-19.

[7]唐敏.化学,原来可以这样教——中学化学思想、方法、策略探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24.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10

一、结合教学内容的写信式练笔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一般都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改写成短文。用改写、缩写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一是要巩固课文的学习效果, 二是为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可在实际的改写练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都对改写不感兴趣。为了应付, 只是从书本上抄上几段, 不去动脑筋思考和认真去改写, 效果一直不好。我对四年级2个班的学生的课文改写的文章做过总结, 其中有一半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语言, 都是书本的原话。有三分之一的文章就是书上的某一段, 还有少部分学生的改写文章不能结合课文内容, 离题太远, 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小学生喜欢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告诉自己亲近的朋友和同学, 他们喜欢用写信或是电子邮件的形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收获。利用写信的形式,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和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写信的形式去练笔, 学生很容易接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写信式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 围绕教学内容去指导学生写信练笔。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复述课文的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去写信练习是学生对学习课文内容的回顾, 是再次对课文的学习, 是对文章内涵的再次把握。学生在练笔中重温课文的内容, 在练笔时再现课文情境, 在笔端流露出学生的认知思路和情感走向, 落笔时习得行文的技巧方法, 想象出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出真切的感悟, 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 在学习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的课文后, 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然后给自己的同学、朋友写一封信,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许多同学在信中都能写出聂将军把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时, 还亲笔给日军官兵写的那封信的内容。有的同学说, 聂将军的这封信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我们要学习聂将军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优良品德。通过写信练笔, 同学们进一步回顾课文内容, 再现聂将军无微不至关心照顾日本孤女的场景, 敞亮聂将军高尚的精神世界。在这段练笔中有感恩的心灵、感谢的话语、感动的举止、感人的画面, 体现出正义感和人性美。

写信, 直击事情的经历, 直面人物的内心, 把握了文章的重点, 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深化了对文本的体悟。

二、延续课文情节的写信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 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但课文的情节都很短暂, 许多学生都希望知道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节的延伸。特别是想知道故事的结果。例如, 学习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 就有许多学生问我, 老师, 高尔基的儿子现在做什么?也会写文章吗?也能成为文学家吗?学生的天真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必须加以引导, 写信式练笔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故事情节的延续, 自己去想象完美的故事结局。

在语文阅读中, 通过引导学生延续课文情节写信练笔, 可以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延伸情节式练笔要指导学生遵循课文脉络的合理发展, 不能脱离课文情节去乱写。延伸课文情节去写信练笔, 要选择课文本身的情节性足以吸引学生、有一定想象空间的课文。根据课文情节去续写是学生体验入境后的自然之举。文章的主旨在续写中得到秉承和延续, 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合理的发展。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回信是心声的传递, 是希望的寄托, 更是引航的开始。课文通过高尔基写信教子的生活小事, 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通过这种练笔,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按照情节的变化进行故事的叙述, 做到合情合理, 契合实际, 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三、抒发情感的写信式练笔

古语云, 情动而辞发。对于情感真挚强烈的文章, 学生在悟情动情中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文章的情感线索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绿色通道, 把握情感线索, 感悟文本, 体验真情, 产生共鸣。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 在情绪的氛围中, 在情愫的倾诉里, 或直抒胸臆、娓娓而谈, 或情深意长、奋笔疾书。学生的练笔既是情感的勃发, 又是情理的交融, 在练笔中学生丰厚了认知, 升华了情志, 走进文本, 又走出文本, 着眼现实, 又充盈想象。

《花瓣飘香》写到为了安慰妈妈, 一位小女孩虽然舍不得, 但还是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双手捧着来到妈妈的病床前, 而她的爸爸却在千里之外的南沙, 他常常来信叫小女孩听妈妈的话, 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一直记着爸爸的嘱咐,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妈妈的孝心。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如果让她给爸爸写封回信, 她会写些什么呢?

教师据此创设情境, 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通过练笔, 让学生以小女孩的口吻写回信, 丰富学生的认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练笔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这种练笔, 把学生带入课文叙事的前前后后, 让学生感悟父子情深的真真切切, 供学生品味孝行善举的点点滴滴。真诚质朴的亲情在回信中酿制绵延, 传统永恒的文化在回信中回归传承。这种回信练笔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既是课堂上师生有效的互动, 又是学生与教材资源和人物形象的互动对话。

四、阐明事理的写信式练笔

语文学习要明理导行, 在学习中明白事理要义, 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教师课堂育人的过程。练笔深化学生的认识, 开拓其人生境界, 同时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深度对话。阐明事理的写信式练笔成为对话交融的平台, 让学生由模糊走向清晰, 由浅显臻于深邃, 使得自身的情感和情操得到升华。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的一封回信, 信中勉励孩子要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让生命开花, 表达了巴金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教学中要通过读书指导让学生了解巴金信中的内容, 体会出字里行间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 感受巴金这位仁者的风范。

要把握巴金信中的内容, 感受巴金大智大悟的创作、人生情怀, 教师可以将孩子的心声与巴金的愿望有机地联系起来, 把这种割舍不下的家乡情与无私奉献的生命观融合起来。《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回信, 显然孩子们来信在先。根据巴金的回信, 推测孩子们来信的内容, 感受孩子们的困惑和精神向往, 反倒更能体现出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亲切关怀。

在教学中, 不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合理想象, 以家乡孩子们的名义写一封给巴金爷爷的信。写信是一种练笔, 写信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巴金的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同时写信也让学生思想认识条理化、清晰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与写作结合起来, 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 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安排学生练笔, 必须注重练笔的有效性, 把握好练笔的时机和方式。其中写信式练笔是一种好的方式, 恰到好处的安排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结合课文内容, 就写信这种方式进行练笔设计, 让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红.课堂小练笔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2) .

[2]李文.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J].青海教育, 1998 (Z2) .

[3]赵国兵.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 (4) .

雏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3-01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其中的“读”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照顾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读指导。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的有效指导,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基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要意识到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重要性

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可以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这些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和老师对话也能非常流畅。其次,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语感对语文教学和语言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长期去读、去记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个词组,这个句子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可见语感的形成和朗读是息息相关的。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虽然小学生还没有严格的写作要求,但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而能为日后的写作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不管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感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主要动力,语文朗读也是一样的。杨振宁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发生兴趣,就会发挥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朗读文章要想读、爱读,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朗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首要前提,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之处。第一,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朗读教学,比如,让同学们看一段相关的视频,结合动画,再以朗读训练的形式,将故事读出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没有让朗读训练的教学那么死板,也能保证课堂质量。第二,学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不管好与坏,应该多给于他们鼓励和赞扬,让他们对朗读训练有能够读好的信心。教师可以用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第三,定期举行小型朗读比赛,这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满足了小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和习惯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认真专研,定能研究有效的指定方法。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分析

1、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做好语言积累。语文的朗读教学不能与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相脱离,抛离这一基础,语文学科的特点就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设计时,我们要重视加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要做到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做好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好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就是掌握好重音、停顿、语速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有所把握,方可通过自己的声音传“情”。所以语言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在朗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相,看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4、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浅析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有效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年级段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鉴于此,上课的时候,应注重读,让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穿行。但仔细观察当前阅读课上的朗读,部分教师在朗读方法的指导上显得捉襟见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朗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缺乏研究、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特别是在低段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特别是一些长句往往读得一字一顿,适当的范读、领读是捷径。

二、渲染情境,读出个性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古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于海”。朗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利用多种手段适当渲染,恰当为学生烘托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1.突出形象,展现画面。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长城》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万里长城的壮观画面。学生们深情的朗读和形象的画面融会在一起,相得益彰。

2.借助音乐,激发想象。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乐,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像《金色花》、《沁园春雪》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人泪下,温暖人心,学生诵读时就可配上一首淡淡忧伤的轻音乐。

三、品味语言,感悟深情

理解与朗读是相互依存的。脱离语言的理解感悟,一味强调外在形式的朗读,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无法打动学生心灵。只有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品味语言,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应该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树”、“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在教师指导下,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读得声情并茂,也就真正感情到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人格的陶冶。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情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语言三者适当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浓浓的情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如教《再别康桥》时,播放伴以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朗读录像,那优美的韵律,那荡人心弦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朗读起来。以景激情,诱发了朗读兴趣,通过朗读,学生读出了诗味,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诗人一起欣喜,和诗人一起眷恋。

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上一篇: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下一篇:智慧城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