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精选12篇)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1
研究的背景:
民俗民谣音乐作为艺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我国《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规程》强调, 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和地方艺术文化传统, 提高文化艺术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辽宁本溪这块热土历史悠久, 民俗民谣文化丰富多彩,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谣艺术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 如评书、二人转、东北大鼓、秧歌、乡村乐队、喜歌等, 以家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酝酿生根。由于时代发展的今天通俗流行的音乐重金属元素占据初中生音乐思想意识, 初中学生对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有抵触现象, 这确实透视出本地区音乐教学与民俗民谣音乐传承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直接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理解每况愈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 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文化资源作为学校音乐课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增强学生对民俗民谣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因此, 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音乐文化教学融合乡土的民俗民谣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民族复兴的需要, 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学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合的具体体现, 是各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地方的民俗民谣音乐教学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学的需要。大教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本地区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生活化, 让鲜活生动的文化来达到教化的目的。挖掘、传承、弘扬本溪音乐文化, 给我校音乐课堂注入鲜活的文化灵魂。我们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 逐步实现教学文化传递功能。让农村学生体验挖掘, 收集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的全过程, 从而使学生对民俗民谣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上升到理性认识, 真正让学生喜爱家乡的民俗民谣, 在音乐课堂上达到顺畅民俗文化, 传唱民谣精髓的目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 世界各国音乐教学浪潮迭起, 不同国家, 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显著。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世界各国研究成果浏览电子资源库可以发现, 大量的研究以高校校园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学术问题, 且以教育调查, 教学实践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的占大多数, 研究的结果较为客观、可信。由于我国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 特别是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薄弱。从目前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 我国民俗民谣音乐教学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为主, 针对民俗民谣研究具体实施欠缺,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地方音乐文化的挖掘, 音乐教学缺少民族和地方特色。研究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文化只有少数研究者投以关注的目光, 较少有学者参加研究队列, 全国核心期刊也少有音乐教学渗透民俗民谣文化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 以农村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为切入点, 站在优秀教育专家的高位, 着力突破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融合音乐教学的研究, 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实施音乐教学民俗民谣的有机结合:
1.确定目标和依据
通过研究, 以“民俗民谣文化”为依托, 结合当地音乐文化资源,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 有效实施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教学, 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汲取精髓, 提升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的鉴赏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得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信息,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有特点的个性品质的学生。在了解欣赏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 分析我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宣传民俗民谣音乐知识, 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 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实践体验, 形成适合我校特色的音乐教学。
2.学科教学与收集、挖掘民俗民谣二者有机结合
调查了解本地区民俗民谣发展情况, 对即将失传的民谣进行抢救和发掘;透视和补救学生惯性漠视乡土音乐的现状;通过收集、实践、筛选、整理四个实践过程, 转变激活音乐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组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如“每周一歌”, “乡俗乡音展演”, “校园民族风音乐文化讲演”等, 逐步渗透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 (如:东北大秧歌, 二人转小调, 节日祝福民歌民谣等) , 寓教于乐感染学生民俗民谣音乐的熏陶。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利用乡土音乐资源, 弥补音乐教学需求, 把课外实践策略地转化成课堂教学正能量的渗透。
3.综合性内容提高要求
将音乐教学作为融合地方民俗民谣文化的平台, 并确实收到实效。让过程体验作为提高农村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鉴赏和创造的主要学习方式, 利用各种渠道 (如, 调查、采风、音像、杂志、网络等) 广泛收集做铺垫, 吸取精华, 弃其糟粕, 使经典音乐为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传唱, 拓展音乐文化教学空间也是研究的实质所在, 具有鲜明时代烙印, 亟待深入发掘,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 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音乐文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经验。我们音乐教育者应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地方与学校的音乐教学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 开发具有地区民俗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也是补充完善音乐教学中民俗民谣的缺失, 使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 从而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多元化。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并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必须依靠教育, 依靠我们广大音乐老师的不断努力, 把中国优秀民族的、地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地方音乐, 引导他们正确地去欣赏音乐,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2
【市县信息】辉南县举办中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10月24日,辉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辉南四中成功举办了中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旨在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和成果,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辉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孙继川,辉南四中校长李俊全程参加了此次活动。与会教师共同观摩了两节研讨课,分别是辉南四中杨娜老师执教的7年级《民族乐器——古筝与琵琶》和大椅山中学杨柳老师执教的7年级《青春舞曲》;观摩课后,教师们根据课堂内容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教研员邹嘉惠老师针对当前辉南县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和实施策略进行了规划和总结。这次研讨会为与会教师搭建了经验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平台,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撰稿:辉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淑红审编:吉林省教育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3
民俗民谣音乐作为艺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我国《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规程》强调,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和地方艺术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辽宁本溪这块热土历史悠久,民俗民谣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谣艺术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如评书、二人转、东北大鼓、秧歌、乡村乐队、喜歌等,以家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酝酿生根。由于时代发展的今天通俗流行的音乐重金属元素占据初中生音乐思想意识,初中学生对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有抵触现象,这确实透视出本地区音乐教学与民俗民谣音乐传承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理解每况愈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文化资源作为学校音乐课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增强学生对民俗民谣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音乐文化教学融合乡土的民俗民谣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的:“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学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合的具体体现,是各地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地方的民俗民谣音乐教学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学的需要。大教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本地区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生活化,让鲜活生动的文化来达到教化的目的。挖掘、传承、弘扬本溪音乐文化,给我校音乐课堂注入鲜活的文化灵魂。我们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逐步实现教学文化传递功能。让农村学生体验挖掘,收集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民俗民谣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让学生喜爱家乡的民俗民谣,在音乐课堂上达到顺畅民俗文化,传唱民谣精髓的目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音乐教学浪潮迭起,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显著。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教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世界各国研究成果浏览电子资源库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以高校校园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学术问题,且以教育调查,教学实践等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的占大多数,研究的结果较为客观、可信。由于我国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特别是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薄弱。从目前检索收集到的资料看,我国民俗民谣音乐教学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思辨为主,针对民俗民谣研究具体实施欠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地方音乐文化的挖掘,音乐教学缺少民族和地方特色。研究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文化只有少数研究者投以关注的目光,较少有学者参加研究队列,全国核心期刊也少有音乐教学渗透民俗民谣文化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以农村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为切入点,站在优秀教育专家的高位,着力突破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融合音乐教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实施音乐教学民俗民谣的有机结合:
1.确定目标和依据
通过研究,以“民俗民谣文化”为依托,结合当地音乐文化资源,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途径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有效实施民俗民谣音乐文化教学,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汲取精髓,提升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的鉴赏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得民俗民谣音乐文化信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特点的个性品质的学生。在了解欣赏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分析我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宣传民俗民谣音乐知识,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实践体验,形成适合我校特色的音乐教学。
2.学科教学与收集、挖掘民俗民谣二者有机结合
调查了解本地区民俗民谣发展情况,对即将失传的民谣进行抢救和发掘;透视和补救学生惯性漠视乡土音乐的现状;通过收集、实践、筛选、整理四个实践过程,转变激活音乐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组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每周一歌”,“乡俗乡音展演”,“校园民族风音乐文化讲演”等,逐步渗透地方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如: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小调,节日祝福民歌民谣等),寓教于乐感染学生民俗民谣音乐的熏陶。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民俗民谣音乐文化。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弥补音乐教学需求,把课外实践策略地转化成课堂教学正能量的渗透。
3.综合性内容提高要求
将音乐教学作为融合地方民俗民谣文化的平台,并确实收到实效。让过程体验作为提高农村学生对民俗民谣音乐鉴赏和创造的主要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如,调查、采风、音像、杂志、网络等)广泛收集做铺垫,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经典音乐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传唱,拓展音乐文化教学空间也是研究的实质所在,具有鲜明时代烙印,亟待深入发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区域性音乐文化教学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和经验。我们音乐教育者应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地方与学校的音乐教学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地区民俗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也是补充完善音乐教学中民俗民谣的缺失,使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从而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多元化。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融合民俗民谣音乐元素并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必须依靠教育,依靠我们广大音乐老师的不断努力,把中国优秀民族的、地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地方音乐,引导他们正确地去欣赏音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4
1有效运用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舞斗志,活跃课堂气氛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播放一些学生耳熟能详且喜欢的音乐,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鼓舞斗志,使课堂氛围活跃,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2促进形成正确动作,消除疲劳,提高运动技能
任何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节奏,而有效运用音乐,能促进运动中节奏感的动力定型。在音乐伴奏下按一定的节奏进行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尽快正确地掌握动作。此外,有节奏、有旋律的音乐能适时调节和稳定人的情绪,有利于消除疲劳,从而更好地提高运动技能。
1.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情操,开拓思维
音乐是美育实施手段之一。将音乐有效运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形成正确、积极的审美能力和展现美的意识,陶冶情操,开拓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中学体育教学有效运用音乐的具体策略
2.1根据教学环节有效运用音乐的策略
2.1.1准备部分
案例1:在一节高三《形体健身操》课的准备部分,教师选用了一首《动起来》,该音乐动感十足、节奏鲜明,在当时该曲子正是流行时,音乐一出,学生耳熟能详,非常兴奋的跟唱,再配上干劲的准备活动动作,学生练习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案例2: 在一节高一《毽球》课的准备 部分 ,教师选用了一首 《the show》,该音乐带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的准备部分。
分析:准备部分的音乐选用应该以调动学生练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为目的,使学生一听到音乐有种想动的感觉,通常节奏鲜明、动感强烈的音乐较为合适。在音乐节奏上通常以每22~24拍/10 s为宜。
2.1.2基本部分
案例1:在一节初一《跳绳》课的基本部分,运用了《奔跑》《Who Let The Frog Out》《Daddy Dj (Crazy Frog Video Mix)》这几首不同音乐节奏的曲目,学生逐步在练习中掌握了保持同一节奏的动作,更好地形成了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
案例2:在一节初三《耐久跑》课的基本部分,选用了《Running Hits 2012》这张音乐专辑里的数多首曲目,《Running Hits 2012》 是一辑长跑运动系列音乐专辑,而初三的学生,对欧美流行音乐开始追捧,播放这类型的动感音乐,深受学生喜爱,又达到振奋人心、 消除疲劳的目的。
分析:基本部分的音乐选用,应该从项目特点、动作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入手,巧妙的运用不同风格音乐,使背景音乐和谐的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伴随音乐节奏逐渐找到动作感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练习效果。
2.1.3放松部分
案例1:在一节初三《耐久跑》课的放松部分,选用了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作为放松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旋律,学生边放松边朗朗上口的跟唱着,课堂氛围格外温馨,学生忘记了一节耐久跑课所带来的疲劳,却记住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案例2:在一节高一《羽毛球》课的放松部分,选用了一首《有用的人》以带动唱形式,将手语与放松动作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悟歌词的教育意义,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达到放松的目的。
案例3:在一节高二《瑜伽》课的放松部分,选用了一首《What Grass Is This We Lie Upon》,通过“冥想”的放松方式,优美的钢琴曲,配上教师的冥想词,加以简单的动作,使学生排除杂念、熏陶心灵、放松大脑、消除压力、缓和紧张情绪,提升了体育课堂境界。
分析:目前很多研究证明了音乐对疲劳、心理都具有缓解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课中使用平缓、柔和、优美、轻快甚至高雅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的进行积极的放松和调整,可以使学生的机体得到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获得释放,从而健全身心。但放松的形式有很多种,因此放松音乐的选择也需与形式内容相吻合,切忌胡乱找首钢琴曲来当背景音乐了事。
2.2根据教学主题有效运用音乐的策略
案例1:在一节初二《轻器械体操——欢乐环》课的教学中,整节课全部选用云南民族音乐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爱我中华,挑战自我”的主题思想,将体育、音乐、健身、娱乐寓于一体,渗透中国文化和美的教育,丰富中学体育课堂内容,愉悦学生身心。
案例2:在一节高一《瑜伽》选项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心灵阳光,永恒的健康”这一教学主题。在整节课上,各教学环节都精心选配了同一类型但不同感觉的轻音乐,用音乐为课堂创设阳光,释放学生心情,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3:在一节高一《啦啦操》选项课的教学中,创设了“广州亚运中学生啦啦队选拔训练营”的情境,整节课用节奏鲜明、动感十足的音乐贯穿整节课,学生在音乐的衬托下热情高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析:主题教学是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 合理的运用主题教学的形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创设主题,音乐起到直接的作用,选用与教学主题相吻合的音乐,能快速、有效地凸显主题,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及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
2.3根据教学目的有效运用音乐的策略
2.3.1节奏练习的需求
案例1:在跑操的教学中,运用《跑操》音乐,能有效的提醒学生按音乐的节奏来控制步频,调节呼吸。
案例2:在跳绳的练习中,根据水平层次,运用不同速度的音乐,有效的培养学生在同节奏下持续练习的能力。
分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节奏性较强的练习项目上,利用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2项目特点的需求
案例1: 学生在中长跑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往往恐惧心理较大,特别体力在极点时,往往产生厌跑的情绪,甚至直接在中途放弃。如果播放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音乐加以鼓励,可以刺激学生中枢神经产生兴奋感,减缓学生疲劳情绪,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极点。
案例2:莱格尔跑在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身体素质训练、耐久跑等体能练习中经常被运用到。它是由音乐控制,节奏由慢到快进行的20 m折返跑。学生对这种节拍的音乐感到新奇,享受在莱格尔跑音乐配合下进行体能练习。
案例3:在武术项目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采用《男儿当自强》 《霸王别姬》《中国人》《沧海一声笑》《龙的传人》等类型的音乐,音乐一播,马上有种振奋人心、热血沸腾的感觉,学生的动作和音乐融合到一起,让原本乏味单调的套路动作变得充满活力和生机。
案例4: 健美操运动是音乐节奏与身体动作能力相结合的产物,音乐节奏决定动作的节奏。练习中借助音乐的节奏使练习者找到动作节奏,找到做操的正确感觉。
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都有不同,对于某些项目,音乐就是其精华,脱离了音乐,此项目就变得无声无色,有效音乐的运用,能更好地开发、展现该课程(项目)的特色,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展现运动、陶冶情操的能力。
2.3.3特定环节的需求
案例1:在一节高一《校园定向——“火海逃生”》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以商场5楼突发火警险情作为情景,传授遇到该情景的正确逃生处理办法。特地为此情景制作了一段包括了火警警示、安全逃生语音提示、情况紧急撤离和顺利逃脱的背景音乐,非常的贴近真实场景,让高潮部分的教学记忆犹新。
案例2:在一节高一《游泳——水上救护常识》的教学中,在“落水初体验——着装落水”这一教学环节,制作了一段包含海边踏浪、不小心落水的惊慌、落水后的紧张氛围、获得安全的欢呼声等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很快进入新奇、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分析:在中学体育课堂,根据教学需求,对音乐进行剪辑后使用能令课堂提色不少,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但在实际备课过程中, 体育教师能力、时间、精力有限,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直接拿现有的音乐使用,在音乐制作的技术上是有困难的。
3中学体育教学运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3.1教师本人在体育教学中驾驭音乐的能力
虽然种种研究表明,音乐的使用在体育教学中的确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并非人人适合,这与教师本人的音乐素养有关。某些老师,自身乐感本不敏感,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抱着 “人有我必有”的观念,在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环节配放音乐,但实际上所练习的内容、动作的节奏和音乐是完全脱节的,连自己带练的动作都无法与音乐吻合,此时的音乐就如同一个不和谐的多余品。
3.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音乐
总的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所选的音乐要符合年龄段学生接受情况,选择学生所熟悉、喜爱的音乐。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学生, 都各不相同。对城市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流行、时尚、激情的音乐;而乡镇的中学生可能喜欢传统、经典的校园音乐。在高中时期, 男生和女生的体育兴趣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3教学内容与音乐的协调
这是中学体育教学有效运用音乐最关键的问题,中学体育课有很多教学内容,包含田、径、球类、水上项目、身体素质练习、健美操、瑜伽、民族传统体育等,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应的音乐曲目,切不可千篇一律,音乐风格在整节课中有效控制,才能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
3.4音乐只是体育教学辅助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教学技能,音乐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性作用。目前,在体育教学公开课、展示课、评比课中广泛使用音乐已经成为定式,可有些课堂上音乐的使用,无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将音乐作为背景从头放到尾。音乐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过多、过滥地使用音乐,反而令人感觉烦躁不安。把握音乐在教学中的地位, 合理有效地使用音乐,才能为体育教学锦上添花。
3.5音乐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
由于对象是中学生,因此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音乐应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不应有太多的成人色彩,也尽量避免过于陈旧(经典曲目除外),应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1)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果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舞斗志,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形成正确动作,消除疲劳,提高运动技能,并且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情操,开拓思维。
(2)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果运用音乐的策略有很多,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等方面入手,待大家广泛挖掘。
(3)音乐是体育教学中辅助手段之一,不得过多、过滥地使用。
4.2建议
(1)在中学体育教学能有效运用音乐,首先需提高教师自身的体育教学科研水平、音乐素养及剪辑音乐的能力。
(2)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技术复杂,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配乐教学,切忌“人有我必有”跟风观念,有效才是最好的。
(3)在有关的资源网站上,可以提供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应的音乐素材供教师们选用。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观察法,分析运用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从教学环节、教学主题、教学目的这三个角度用实例介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运用音乐的具体策略,并对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中学体育教学音乐运用的有效策略,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提供指引,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学音乐课唱歌教学的运用策略 篇5
唱歌教学不仅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音乐教育课堂的核心教学环节,且充分利用唱歌教学对促进学生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这就要求各中学音乐教师应在唱歌教学中不断创新,利用“分割式”、“背景式”以及“互助式”等新型唱歌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情操,促进音乐的发展。
中学音乐课 唱歌教学 运用策略
G633.951 A 2095-3089(2018)04-0233-01
在注重精神享受的今天,音乐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正因如此,我国教育界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愈加重视,使得如何促进唱歌教学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了当前各中学音乐教师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就在中学音乐课堂运用唱歌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现作如下相关总结。
一、“分割式”唱歌教学法,循序渐进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对基本温饱物质的要求之外,人们逐渐注重对精神世界的享受,也就使得音乐和影视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现下流行的音乐多种多样,但主要以情感类为主,以80、90以及00后[1]为主的人群喜爱摇滚、嘻哈等风格的音乐,老一辈像70后等人群则依旧喜爱戏曲以及红色经典歌曲。当然了,随着广场舞的出现与发展,当代的流行乐亦逐渐为老年群众所接受。“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是极少数人才会拥有的神奇能力,同样地,听一遍歌曲便能马上学会的人亦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人在听某种音乐或某首歌曲的前几遍时只能记住音乐中较为鲜明和特别的片段部分,之所以最后学会了所听的歌曲,是因为听得次数多,甚至是边听边唱,久而久之便熟能生巧了。是以,初中音乐教师可在对学生进行唱歌教学时采用“分割式”的片段记忆法,让学生能够以“蚕食”的方法将歌曲熟练掌握。
譬如,在初中音乐教师对学生教授《西风的话》(人教版)这一教材要求教学的具体歌曲时,可首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该歌曲给学生听,让学生先熟悉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和大概内容,使其能在脑海中有个大概的轮廓。而后将该首歌曲的歌词分为若干个部分,并给予部分时间让学生先跟着播放器自由学唱(练唱)第一部分(从“去年我回来”到“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2]”),当教师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试唱时,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整且准确地将第一部分唱出,而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对后续部分进行练唱。通过这样“分割式”的唱歌教学法,能够减轻学生直接学唱一整首歌的压力和负担,使其能够以“蚕食”的方式将歌曲熟记于心。
二、“背景式”唱歌教学法,印象深刻
众所周知,每首歌曲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机械化得来的,而是都有其相关的来源和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世界闻名越剧中所用的背景音乐便是源自于音乐家对这一凄美爱情故事的感叹,使人在听到这段经典背景音乐后情不自禁地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令世人叹惋的爱情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同情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情不自禁地跟着背景音乐一起哼唱,这便是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时,倘若事先使其了解到所学歌曲的创作背景,必定能够使其在学习时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练唱《保卫黄河》(人教版)这一初中音乐教材要求学唱的具体歌曲前,可事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该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同学们,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我们的‘母亲河[3]’,这首歌曲的作曲者便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当时,冼星海深知民众的疾苦,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于1939年听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朗诵《黄河吟》时感受到了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于是便和他一起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乐曲。下面,咱们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我们‘母亲河’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以及当时抗战的情景。”当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心中一定会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在学习这首歌曲时会变得无比认真,并满怀激情,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将“背景式”唱歌教学法的作用最大化。
三、“互助式”唱歌教学法,趣味记忆
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互帮互助一直都是促进彼此成长和成功的良好方法。尤其在学习中,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便是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或直接向教师求教,因为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因此,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彼此之间的同学情谊,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教师交流的尴尬。是以,在初中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唱歌教学时,要想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对唱歌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采用“互助式”的唱歌教学法是达到这一系列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例如,当初中音乐教师带领学生练习《青藏高原》(人教版)这一教材要求教学的具体曲目时,可事先将学生按该歌曲的长度分为若干个小组(本文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学习歌曲的某一部分,而后再由小组之间互相教学(将本组所学的歌曲部分唱熟练后教其他组的学生进行练唱)。着手唱歌教学前,教师要先告知学生们具体的学习安排“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是《青藏高原》这首歌,那老师今天不教大家唱,要让大家分组分段进行练唱,然后再教其他同学唱。第一?M练唱‘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4]’到‘还是那久久不能改变的庄严’这一部分;第二组同学练习‘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到‘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这一部分;第三组同学练习剩下的部分,看哪个组学的快,教的好,有奖品哦!”这种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教学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新鲜感和紧张感充足,使其在练习本组被分配的歌曲部分时格外认真,也使学生们在互相教学时笑声不断,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教育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艺术学科,是以在中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中并未有固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板。要想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充分实现唱歌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仍需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持续学习和探索。
论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语言学家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兴趣激发是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贴近生活,灵活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要将集中教学转为适时渗透,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音乐知识,适当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多角度理解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笔者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乐曲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让学生在动中感受到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有趣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设计有趣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试从音乐课堂应用实例出发,罗列几种提问方法。
(1)对比式提问。如在教唱歌曲《唱脸谱》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传统京剧和这首《唱脸谱》歌曲弹唱,然后提问:“这两段音乐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答:“都有戏曲的韵味。”老师又问:“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又从演唱方式、伴奏乐器、音乐风格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不同之处。此时,教师引入“京歌”的概念,顿时学生就会明白京歌原来就是改良的京剧加上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在歌曲演唱中,由于有了之前的分析,学生也可以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了。由此可见,对比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2)分割式提问。如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单元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欣赏《祭献之舞》,学生听完这一现代音乐后会完全摸不着头脑,此时老师如果问学生“现代音乐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学生往往很难回答,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这段音乐里节奏和旋律哪个更重要?”“音乐的节奏是有规律的还是复杂的?”“音乐的速度是快还是慢?”“音乐的旋律是易唱还是不易唱的?”等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有趣的提问就能很快地总结出现代音乐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些方法设计多种有趣且简单的提问,就可以抓住学生,轻松完成教学目标,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该理念要求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声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奋具有感召力的进行曲特点,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再通过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到号召人民站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情感的教育。教学应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用最优美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从歌曲的艺术本体出发,挖掘歌曲的内涵,有步骤地解决重点难点,最后达到对歌曲形象有较为完整的展现。
三、采用多种电教手段,通过感官刺激诱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的感受更直观。而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无論教师的讲述多么生动、形象,也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利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多感官地调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较好地掌握课堂知识。例如,在初中三年级介绍京剧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京剧中特有的背景图片、服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再让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中观察京剧舞台的布置特色。面对眼前色彩多变的画面,学生的兴趣将会倍增,定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再通过VCD的播放再现当年舞台京剧的表演,从VCD播放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小生的温文尔雅、风流倜傥,花旦的柔美多情,花脸的刚劲豪放,文丑的诙谐幽默等形象。
课堂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变化,但只要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就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有效导入方法探究 篇7
用卡拉0k形式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老师给学生范唱歌曲, 或者请课前准备好演唱的学生上台为大家演唱, 把学生带入愉快的情境。例如在上《京剧大师梅兰芳》课前, 我首先给学生范唱一段霸王别姬中的一个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学生带着新鲜而又好奇神情听我唱, 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 此时, 我感受到学生在慢慢地走进京剧音乐里。良好的范唱是音乐教师必不可少的杀手锏, 是媒体无法取代的, 一方面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告诉学生, 京剧其实并不陌生, 它就在我们身边;借此, 让学生回顾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有关京剧产生的背景及四大徽班、四大行当、四大名旦、四大基本功的内容, 从而唤起学生对京剧的记忆, 为学习下面内容做好准备。可见, 形象、直观的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导入的方法。
二、形式各样的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 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 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可以通过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自己制作的“绘声绘影”了解故事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表述和多媒体图片相结合展示该课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学生以演讲或者朗诵自己制作的诗歌的形式开始。
如在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 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 叙事性很强, 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 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具体形象的图片, 渲染故事情景: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 有的为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悲催凝重的爱情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欲望, 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再如, 演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事先请三个学生准备好讲稿, 上课时采用分段演讲故事, 学生演说, 具有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 更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实质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巧妙设疑,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新知识的契机。例如:学生已掌握了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图示打V字拍, 四二拍就是打两个V字, 然而四二拍的歌曲又如何指挥呢?教师教会学生打四二拍的指挥图示, 进而学习四三拍的指挥图示。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四二拍、四三拍的动作要点, 从而较好的掌握有关指挥的知识。
四、抢答导入法
抢答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学习乐曲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有关乐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 我首先设计了这样几个抢答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等题目在学生回答完这几个抢答题后, 思考老师今天所要教学的内容都以什么有关, 进而介绍有关黄河的知识黄河发源青藏高原经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流入大海它给我们留下许多诗篇, 乐曲比如今天我们欣赏的作品《黄河船夫曲》就是一部关于黄河的作品。同学欣赏结束后, 再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黄河船夫曲表现的是黄河船夫与激浪险滩搏斗的情景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勇敢斗争的精神。进而指导学习乐曲在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上的特点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 制造悬念就是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和生活经验以及对相关事物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 矛盾出现了, 悬念也就产生了。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 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破疑愿望。如在教授《八音和鸣》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八音盒”并播放音乐。提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八音盒”生答。音乐中的唱名只有七个, 那么为什么会把音乐盒称为“八音盒?接着顺利的进入八音盒的来历及中国现代民族乐器分类的学习原来早在西周时期, 古代音乐家就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成八类, 即为“八音”, 现代是根据各种乐器的演奏形式, 发声方式来分类, 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幽默导入法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我在教学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区别一课时, 有一次在上课时我看到几个学生很随意地坐着, 马上脸一变, 严厉地对学生说“那几个没坐好的, 马上给我坐好, 不然给我出去。”而后我又笑着说:刚才像你们这么随便坐着, 翘二郎腿, 就是浪漫主义风格, 象我这样严厉地教训你们, 就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课堂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 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怎样在农村中学有效实施音乐教学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它不仅能抒发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课改大纲公布以后,全国各省市都加大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民占人口总数的69.23%, 农村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农村中学中有效地实施音乐教学是新课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应引起重视。农村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环境,在农村中学进行音乐教学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工作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并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和工作难点
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投入力度的加大,利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村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有了显著变化。而就音乐教学而言,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仍存在诸多困难。
(一)教学理念落后,音乐教学不被重视。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也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中学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然极其重视文化课,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忽视音乐教学,以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由此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音乐教师得不到足够重视,有些学校仍把音乐教师列为“教辅人员”,成绩得不到充分认可,使得音乐教师产生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第二,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少,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器材。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器材也没有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器材,如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
(二)音乐教师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由于条件的限制,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难以接触、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三)音乐教材与教学环境不相适应。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完整性,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和学生的欣赏趣味的矛盾也成为抑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瓶颈。
二、突破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困难的建议
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要善于分析,从而能解决困难,更好地开展工作。基于以上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现状和工作难点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不重视音乐教学的传统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由应试教育观念转向素质教育观念,把发展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提至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
1. 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
音乐教学投入的加大是音乐教学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显著标志。
第一,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基本器材,要做到必备,并充分地使用。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而且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的评估机制,对音乐教师的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专门的培训机制,使音乐教学工作者的水平不断提高。
2. 扩大音乐教学的影响。
音乐教学影响的扩大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社会对音乐教学的观念,只有人们切实看到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转变观念。
第一,学校组织定期的音乐表演,也可以参加乡镇的集会演出,如庙会等,既可以使音乐教学同乡土音乐联系,又可以扩大音乐教学的影响。
第二,重视音乐特长生的培养。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且能起到带动作用。
(二)对音乐教学工作者的要求。
音乐教学工作者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切实实行者,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上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他们大多数都喜欢流行歌曲,有的班级在上课的时候要求教师放周杰伦、王力宏等歌星的歌曲。在这时候就要利用学生的兴趣,诱导他们更深一步地去探究音乐,比如对乐感的培养、乐理的分析等,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进而过渡到欣赏教材上的高雅音乐。
2. 要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地去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保证让学生们获得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美境的指路灯。另外,在特长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重大,许多走进高校的农村音乐特长生有着很多习惯性的缺点,都是因为中学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缺陷。
3. 音乐器材教学和范唱教学相结合。
范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条件,请民间艺人来现场范唱,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教学的多样性。
三、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展望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广大农村有很深的音乐底蕴和音乐传统,广大农村中学是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经济小康村”和“经济示范村”等。农民生活富裕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生活中美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民孩子走进了课堂, 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得专业的深造、美感的培养、精神上的享受。这和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相一致的,所以,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是大有发展的。
第一,能挖掘、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农村文化环境的优势,有助于培养民歌人才。中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显露音乐天赋的时候,音乐教育搞好了,定能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音乐人才。
第二,能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素质,使之健康成长。音乐有独特的魅力,能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在新课改颁布以后,农村中学普遍增加了音乐鉴赏课,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第三,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有助于建设和谐农村。音乐教学的成功,对于发掘民间文化、净化农村环境有良好的作用。学生在学校音乐学习中产生兴趣,回到家里对家长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全社会产生辐射效用,提高全民素质,真正达到教育的社会目的。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9
一、常见的问题分析
(1)“热闹型”:追求热闹场面,提出的问题,学生一律齐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实质上所学的知识学生并没有掌握,实在是空洞。这种情景在一些公开课的“秀”上经常出现。
(2)“简单型”:这类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属于无效提问,比如,“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对不对”“想不想学呀?”等。问题没有目的性,往往成了教师的口头禅,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思考的能力。
(3)“刁钻型”: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让学生无从回答。比如,欣赏乐曲时教师提问:“这首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回答的范围太大,让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回答。
(4)“泛滥型”: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提问没有新意。比如,在乐曲作分段赏析时,每个乐段都提问:“这段乐曲速度怎么样?”“情绪怎么样?”如此一来,会让学生生厌,谈何思考,哪来的课堂效率?
二、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探究
(1)目的明确式探究。课堂中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的,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比如,上欣赏课,让学生带着很多问题去聆听音乐,会让学生无欣赏、思考的时间,他们会顾此失彼,起不到很好的鉴赏作用。因此设计的问题必须少而精,没有思考价值的不提,不利于智慧启发的不提,这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要考虑到,也可以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很多的小目标,逐步解决。而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调整下一个提问,才能使学生主动去聆听、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美。
(2)逐步深入式探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从认识的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因此提问要有一定的规划,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教师在问学生第一个问题之后,可以顺着思路问第二个、第三个,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逐层深入,以达到提问的效果。
例如:在《游击队之歌》教学设计片段中,初步欣赏时师提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生:“轻快。”(这个问题很简单,听一遍就能够体会到。)师:“节奏是紧凑的还是松散的?”(对于节奏的表述,学生可能会有模糊的概念,用比较式的问法简洁明了地能让学生体会到节奏的表现。)生:“紧凑的。”师:“通过速度和紧凑的节奏的综合,可以总结出情绪有什么特点呢?”生:“轻快、活泼。”教师这时候要抓住时机,及时发问:“轻快活泼的情绪会塑造游击队员们什么样的形象呢?”通过引导,学生就能想到音乐塑造了游击队员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就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表面走进音乐的内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还要发挥临场应变能力,抓住时机及时发问,应与学生思维同步,否则难以创设提问的意境。
(3)灵活多变式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形成一种套路,不然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思维的开拓训练。提问时要巧妙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问同时还需要注意找准着眼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巧妙设置问题。
(4)分布均匀式探究。音乐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题,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但同时也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把握好不同类型、程度学生的需求,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音乐课上设定不同功能的提问,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提问的对象,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10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新课程,教学策略,教学环境
新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着悄然变化。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了, 也有一部分人或因操之过急、或因方法不当, 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 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课堂中呈现出低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现象, 课堂教学迷失了, 学生在课堂上“撒欢儿”了。
新课程究竟倡导什么?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困惑, 继而引发了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从而导致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常见教学现象
现象一: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活动?
在一节音乐课上, 一位教师正在教歌曲《快乐的小骑兵》。这位教师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小火车旅游出发到内蒙古, 到摹仿“呜……咯嚓、咯嚓”的小火车声, 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 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 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这其中, 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撒欢儿撒得倒很开心, 但会唱的学生寥寥无几。
现象二:一切音乐知识都要学生亲自探究吗?
表演, 精神饱满, 把舞蹈中的喜怒哀乐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综合再现, 所有成员共同用心去描绘舞蹈的多彩画面。
(三) 舞蹈表演中身心结合, 展现表情魅力
1. 彩排中适应服装、舞台, 大胆表情
彩排要按照正式演出的要求, 服装道具到位, 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比如裙子很长在流动过程中踩住而摔跤, 手上拿的道具在舞动中相互碰撞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彩排最重要是熟悉舞台, 明确进出场的方向, 明确造型的站位, 明确流动才次序和路线, 明确动作的方向和幅度, 明确新空间中部分的舞蹈内容。在合音乐彩排时表情一定到位, 动作标准, 不能随便, 否则回影响正常演出时主题效果。
2. 表演中克服紧张情绪, 调动积极表情
上台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一起回忆动作, 检查服装, 做好充分准备, 自信地准备参加表演。在表演中完全投入去表演, 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利用同学之间的相对关系, 提示完成后边表演;如果出现小的错误不要把慌张写在脸上, 而自然大胆地发挥又回到统一的表演上来, 因为有的舞蹈有个别的领舞和对比表演。积极的表情与舞蹈内容密切联系, 不能只有一种微笑, 动作上有对比、情绪上也有对比, 结合舞蹈的发展在高潮部分更加激烈, 主题上营造更加多层次的内容, 把流畅的韵律与内外结合的舞姿准确表现, 实现舞蹈的二度创作, 呈现完美的舞台形象。
3. 表演结束前要延续舞蹈表情, 体现完整性
很多舞蹈看起来很美, 但表演者实际很辛苦。舞蹈快结束前到最后的尾声或造型等都要求继续保持表情, 一直到表演结束后谢幕、切光、下场都不能松懈和慌乱。有的舞蹈是以丰富画面慢慢结束的, 先造型的相对就要控制更长时间, 学会坚持。例如女
一次在听公开课时, 一位教师在教一首歌曲时, 初听完就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当教师一声令下后, 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 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 小组忙于“叮叮当当”旁若无人的高声歌唱, 像这样的问题, 学生只需认真地听一两遍歌曲, 就能很快理解感受到, 试问这有探究学习的必要吗?
现象三: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作用有多大?
有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 一放到底, 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音乐教师用VCD伴奏带取代了钢琴伴奏, 用VCD范唱取代了自身的声音;更有甚者, 碰上突然停电音乐课就没法上……
以上出现的种种观念与行为上的偏差, 反映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的复杂的过程。因此,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 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
二、新课堂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 是学校或教师永久的研究课题。教学效率=教学产出 (效果) /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针对这样的阐述, 我们就不难理解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本质意义了。对此, 提出自己以下几点想法与建议。
(一)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水平
有效教学的研究表明, 教师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关键取决于教师使用教学技能策略的水平。 (课堂一) 这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音乐课:“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男声合唱曲。”教师播放了合唱曲《伏尔加船夫》, 乐曲深沉凝重, 极具感染力。教师出子现代舞《小河淌水》最后有流动的一个横排次第形成不同造型结束, 再加几个学生有延伸性渐慢缓缓结束。有的舞蹈是依次带着走会幕后, 特别要走到观众看不见的地方才松下来, 让舞蹈草率收场会极大影响舞蹈的主题性。有的是强收在干净的造型上, 一般切光结束, 在很暗的舞台上下台要克服慌乱和撞人, 依然有次序地完成最后部分, 给观众留下完美印象。
舞蹈表演有丰富情感体验, 才有鲜明舞蹈形象, 才有更高的艺术感染力。幼师专业虽然不是培养舞蹈演员, 但通过平时训练和舞台表演相结合, 严格要求学生, 积极引导用心去做事, 力求更加完美, 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艺术追求。在每次演出时尽量录相, 并一起总结经验, 可以不断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让学生的舞蹈表情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具有创造力。希望能够继续在教学和训练中探讨,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后改进,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 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力, 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让她们学会用心去舞蹈, 用舞蹈去表达情感, 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吕新跃.文化元素在舞蹈表情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年第6期
[2]范静.关于音乐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志毅毛红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J].《艺术教育》.2009年第5期
[4]岳斌.论舞蹈演员表演能力的训练[J].《大众文艺 (理论) 》.2009年第9期
示了部分乐谱, “好, 让我们来哼唱这段富有代表性的旋律。”在哼唱中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教师认为在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中, 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于是设计环节“来, 让我们排成队, 一个接一个, 随着节奏模仿纤夫的脚步和动作, 好吗?”教师在实施这一自鸣得意的环节时, 学生的确被激活了, 兴奋地律动着, 然而步伐有力, 却没有痛苦, 情绪高亢, 却没有沉重。脚步越来越快, 力越使越大, 渐渐地, 课堂像是正在举行拔河比赛的操场, 沸腾着。然而, 合唱曲《伏尔加船夫》中“船夫们”深切的痛苦、艰辛被无辜地扭曲了, 歌声中透出的对黑暗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被无知地扭曲了。
教师的设计没有以挖掘歌曲所表达的深刻情绪为基础, 因此学生只知表面不知其实质所在。教师也没有在欣赏之前为音乐学习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心理环境, 只是运用律动, 把简单的步伐和节奏结合起来, 学生既没有与乐曲相吻合的情绪准备, 又得到了肢体伸展的机会, 这样的心理环境的调控手段使课堂顾此失彼, 让欢乐轻松的气氛掩埋了作品的沉重哀怨, 与原来的情绪背道而驰, 反而丢失了本来靠静静聆听还能得到的那一丝对乐曲的原始感悟。所以, 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愿望尽管良好, 但若只能机械地做出某些肤浅得近于摆设似的身体感知, 那么这样的教学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其技能的低下及策略的片面, 从而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局面。在强调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的今天, 我们更需要有否定自己一贯策略技能的勇气, 在推翻建立的运生过程中, 教学才得有焕发生命力的际遇, 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也才会被得以实现的可能。
(二) 开展多种教学, 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
教师和学生从某种角度而言, 两者都是接受新事物并需要不断作知识更新的群体。在新课程稳扎稳打展开的新形势下, 教师与学生都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来对比、反思、修整, 从而达到各自不同的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的汲取, 而多种教学的主要表现则是学习策略教学与反思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学习策略教学。高效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善于开展自我调节学习方式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其高效性的形成并不是天生或者一朝一夕获取而来的, 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学习一般性或者具体性的学习策略的教授, 如一般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制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 另外针对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些补充:一是具有丰富的一般性的、具体领域的学习策略, 如静心聆听音乐、能协力融于集体艺术创作等;二是让学习主体能灵活选用恰当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ABA三部曲式的赏析中能通过其中A部分的剖析, 举一反三以共同音乐要素作分析前提来剖析其他部分音乐;三是能够处理好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努力的关系, 如对思考问题产生点面某些偏移的正确处理等。总之, 音乐教师在强调音乐感知审美体验重要性的同时, 对学生开展学习策略的教学仍是值得关注的。
以教师为主导, 开展反思教学。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主体对自我开展的一切活动的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过程。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课堂二) 教师总结了“课堂一”的经验, 在另一个班里重新设计教案。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之前, 在屏幕上先打出关于伏尔加船夫的美术作品的投影,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纤夫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图画, 它描绘的是一群纤夫们在烈日下劳动的场景。”然后在轻轻的歌曲声中教师重点分析其中的两个人物, 一个是走在最前面的, 有着和学生的爷爷一样大年纪的老人, 他浑浊的眼神, 疲惫的身躯, 以及不再反抗的颓废精神, 是一个被精神与体力消磨殆尽的典型形象。另一个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 他奶白的皮肤, 瘦削的身体, 以及憧憬未来的眼神, 是一个充满着活力, 期望改变自己生活的积极形象。学生体会到, 这两位人物的年龄和体力都是不适应做纤夫的, 然而社会的动荡、生活缺乏保障等原因, 让他们都投入了强劳力的工作中, 怜悯同情之心在学生心理渐渐升起。学生学习心理环境在物化环境的强化与改变下得到了营造与调适, 教师的讲述声调低沉压抑、背景音乐轻悠沉闷, 使学生更贴切地感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 这样的营造与调适在课堂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教师播放歌曲,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观看美术作品,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悟音乐作品, 听觉、视觉以及情感思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传递, 通感使学生达到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当学生情绪被歌曲情绪深深感染的时候, 教师及时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并且组织学生集体用低沉的声音哼唱旋律, 沉重、有力、压抑、又期望反抗的情绪和情感即刻在空气中扩散弥漫……
反思教学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课堂延续, 如果说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能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教然后而知困”, 从而不断走向教师人生辉煌过程的话, 那么反思教学就是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等方面为当今的音乐教育树立了一面新旗帜。
(三) 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
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表现, 还取决于有效教学实施的环境因素。
现今的社会生活内容多姿多彩,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群众活动, 独立性和自制性明显增强, 对生活的感悟的积累也日益丰富。然而, 由于年龄的局限, 还是会存在着音乐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场景距离太远这一明显的差异的现象。例如:《伏尔加船夫曲》所描述的纤夫们的痛苦生活与现在学生幸福富足的生活大相径庭, 学生很难理解、很难沟通。他们总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像他们一样, 无忧无虑, 哪来那么多的不平, 那么多的辛酸啊。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 它既是精神的, 也是物质的;它既有理性的成分, 也有感性的特质。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 总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场景为蓝本, 融入大量的对生活的积累, 应该说, 音乐作品实际上是生活经验、生活场景的一种特殊反映, 或者说乐曲是一种变形的生活场景。要听懂音乐, 表现音乐,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需要以相同的、或者相通的生活经验、生活场景为桥梁的。学生生活场景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 就会改变学生音乐学习时的心理环境, 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如果学生生活场景与作品之间的差异较小的话, 就有利于学生产生对作品认同感、熟悉感、亲近感, 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情绪有较准确的把握。
因此, 任何好的教学都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 同样, 有效的主体参与也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的建设。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都易于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与真实的生活隔绝开来, 使我们的课堂失去生活的色彩, 而学生学到的也多是脱离生活实际情境的纯粹的书本知识, 这种知识不利于对问题的解决, 反过来却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到束手无策。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地根据教学的目的, 创建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真实的问题情境, 并尽可能地结合学生主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来激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询问题解决的办法, 发展思维力, 培养独立探索的精神。
总而言之,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系到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命运, 更关系到一代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深入, 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只有对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重新认识, 冷静、客观地澄清认识上的困惑, 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才能促进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中学音乐教育有效评价探究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育;自我评价;有效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激励性评价使课堂评价全程化、全体化,应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评价,进行生生互评、择优评价。课堂评价表的使用将进一步促进评价的长效性,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更多关注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促进自身发展。评价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节,采用多元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评价与教学是相互影响的,新课改中,转变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的评价观念,将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总评的互动性评价做法,争取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扮演着演员、听众和评委的三重身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激励学生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可进行个人评价。在音乐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如,在讲授音乐家或者音乐作品时,让学生先采取自主学习,课前搜集相关的音乐知识。在音乐课开始后,让学生分组讲,不同组的同学来补充并作出评价。还有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从乐曲的情绪、演唱形式、音乐风格等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听边思考,在回答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个评价实际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学生可以提出自己难于理解的部分,这样促使每个学生在认真参与的同时,更要用心聆听,才能准确对自己进行评价,找出学习中的疑难。另外在小组合作展示之后,也鼓励小组长及组员针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的参与情况、合作态度、合作效果等,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邀请其他小组给予补充评价和指正。这种评价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时刻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倡导同学之间互评
同伴互评在音乐课堂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评价方式。针对小组合作之后的展示可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对其观念的补充修正,也可是对其出色表现的肯定和鼓励,还可以是对其问题的挖掘和纠正。例如,在检测一首歌曲学唱的程度时,我采用小组演唱PK赛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先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展示效果进行点评,要求小组成员至少能发现表演者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充当“评委”帮其找出演唱中的不足,并通过正确的示范帮其纠正;或是对其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向表演者公开挑战,进行再次PK。通过多种形式的同伴互评,形成了学生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提高了个人或小组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实现了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的目的。
三、有针对性的教师点评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抓住教学中的每个契机,自然的、及时地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这样的评价在教学中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委婉、针对性的言辞,激励性的言语、鼓励性的眼神和手势,这样的评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以及自信。不能经常用“你真棒”这样的语言敷衍学生,评价的内容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出公正的、有针对性的评价。音乐课堂中,我除了采用言语进行评价以外,在讲台前的黑板上还开辟了一块“评价”专栏,上面记录着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后根据不同环节和内容,针对各组的具体表现,用星星、月亮、太阳记录着各组的成绩。如,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能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展示的、最先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对回答的问题提出质疑的等等,每次记一个星星,累积达到五颗星就升为一个月亮、累积达到三个月亮就升为一个太阳、累积达到三个太阳就奖励一面小红旗。得到红旗最多的小组即为优胜小组,将被优先推荐为学校表彰的优秀互助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采用这种积分评价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的浓厚学习氛围,课堂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分不开。”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有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简单的考试、单调的测试,无法全面完整体现音乐课程的评价思想。发展性课程评价提倡的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有效评价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慢慢地摸索、探究,在教法上加以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寻找出既贯通课改新理念又适应当代教学的新模式,树立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从而让学生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最终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为切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02.
[2]吴靖,刘文明.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丛书·学习篇.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05.
浅谈中学音乐课的声乐教学 篇12
一注重唱姿
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唱姿, 才能使声音通畅、呼吸均匀、身体有支撑点。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乐器, 要让这乐器发出悦耳的声音, 就要把气息、肌肉、声带、歌唱意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而这都要求具备正确的唱姿。唱姿应与平常站姿有所区别——自然舒展, 两脚稍稍分开, 感觉人很挺拔;身体各部位既不能紧张又要积极;既要放松又不松垮。
二训练呼吸
天才大师关培尔蒂说过:“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女高音歌唱家梅尔芭也说过:“要有完美的歌唱,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学习声乐的人, 可以说已经成功了90%。”因此, 要唱好歌必须懂得如何呼吸。
大多数初学者没有声乐基础, 因此可先进行自然单纯的气息练习:一是腹式呼吸。先以嘶声吐气, 待气全部吐出后快速吸气。二是吹小纸片。让纸片维持同一角度, 看能吹多久。三是吹蜡烛。让学生想象一根点燃的蜡烛, 用平稳的气息持续10秒钟吹熄。训练时要注意, 吸气自然而缓慢, 吐气均匀;内口打开, 音量不可太大, 轻声唱;半音进行, 多用元音u、o。除上述方法外, 还可进行带音高的呼吸练习。
科学的呼吸方法要注意有三点:呼吸要深, 支持要实, 调控要好。歌唱的呼吸需要隐藏在身体内部的横膈膜来运动, 学会深呼吸, 掌握胸式、腹式和胸腹式结合的呼吸方法。如在训练美声唱法时要对气息的支持点做到坚实、集中和细小。美声唱法的重要特点是训练好“弱强弱”, 它需要唱者具有对气息高度的调控技巧。实践证明, 气息的支点越集中、越小, 出来的声音就越大。歌唱时, 声音的运用, 感情的表现, 共鸣的取得及咬字吐词、运腔行腔全靠对气息的控制与调整。应节省用气, 防止“漏气”, 做到“声出气不出”。
歌唱时的呼吸要求是:在良好的站姿基础上对身体各部位舒展放松, 将气息缓缓吸到肺底部, 两肋扩张, 给肺部提供足够的空间迫使横膈膜下降;气息吸进之后要学会保持, 胸肺腹要尽可能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不能一张嘴把气全部呼出去。呼吸要在舒服、自然、轻松愉快中进行, 要根据歌曲音乐的需要, 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呼出量。
三关注发声
歌唱声与日常说话声不同,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声音条件以外, 还需要长期正确的声音训练产生具有弹性的、有穿透力的美妙声音。发声训练应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平稳到多变的原则, 在练习过程中, 体会打开喉咙、放下气息、运用身体的共鸣以最少的气息来达到最好的声音效果。应以中声区作基础, 向上下扩展音域。
正确的发声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开、松、稳、合、通。开, 即打开喉咙, 似准备喝水的状态, 忌喉部紧张, 声音干涩。松, 即像困倦时打哈欠般打开喉咙, 软口盖抬起, 下巴自然放松。稳, 即稳定喉结。合, 即闭合拉紧声带。通, 即贯通气息, 使咽、口腔内部形成椭圆形, 产生一根垂直的气声柱, 歌唱时咬字的着力点和吐字的口形无论怎样, 气声总是保持一根垂直的贯通线。通过这样的发声方法来训练声音与气息的搭配, 调整身体各部位在歌唱时的平衡, 这是声乐学习的基本功。
四注意歌唱
由于发声练习的旋律较平稳, 起伏不大, 多按音阶、音程等有规律地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歌唱发声器官和肌肉会逐渐适应发声要求。有不少学生在发声练习时做得很好, 可一旦唱歌, 就找不到感觉了。这说明对歌唱的发声技巧还不能运用自如, 母音连接还不能建立在相对统一的空间状态上, 还没掌握乐句长短不一的变化和强弱对比所造成的气息支持。
歌唱要优美动听, 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 就必须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好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歌唱训练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低到高的原则。二是因人而异原则。训练者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及特点来发展和提高, 学习、借鉴别人好的方法, 但不能单纯模仿, 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习惯和风格。三是顺其自然原则。自然不是随便, 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 掌握歌唱规律, 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脱, 达到高层次的歌唱要求。全面培养自己的音准、节奏、旋律的流动性、乐句的线条、语气的分寸感, 才能在声乐作品中完善自己的声音技巧和音乐修养。
五鼓励舞台表演
从初学声乐到上台表演, 一般需2~3年时间。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生活中真情实感的体验与积累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演唱的表演能力必须注重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
教师要鼓励学生上台 (讲台) 演唱, 除声音、情感外, 还要求有朴实大方的台风和稳健自信的心理素质, 力求在歌曲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演唱特点。在欣赏加评议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有所提高, 也会产生强烈的演唱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声乐比赛, 对赛前的准备工作, 如演唱曲目的选择, 表演风格的确定以及着装打扮, 教师都应给予建议和帮助, 热忱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歌唱者在台上演唱时, 不能站着不动, 也不能胡乱表现, 要做到“神形兼备”, 用恰到好处的表演来使歌声和形象完美结合, 营造出歌曲应有的表达效果。歌唱者要有良好的台风, 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音乐, 落落大方, 举止得体, 有艺术修养地去表现音乐。
新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音乐课来说, 丰富和发展艺术教育, 势在必行。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科学的声乐训练, 通过上台表演, 锻炼胆量, 增强信心, 拥有一技之长, 这对他们将来以健康的心态走入社会, 提高社交能力, 增强竞争力,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声乐教学只有贴近学生, 贴近校园生活, 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音乐课的教学策略08-19
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10-13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论文09-22
多样化的中学音乐教学07-30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11-25
农村中学如何开展音乐课教学10-24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10-21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05-24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