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2024-10-06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精选11篇)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1

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 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求实的品质, 还有创造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是受教育者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阵地, 物理教师有责任利用物理课堂教学发挥物理教育的功能。

1.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物理定律大都是从实验和大量的物理现象分析综合得出的。通过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 加强学生实验, 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结论都是来自科学推理和实验。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教师要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以简单实验讲清大道理。例如, 随处可见的饮料罐, 去掉上盖, 下方钻孔旋在验电器上就可成为法拉第筒, 便可演示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的物理现象;用塑料饮料瓶可制成潜水艇, 内装有色液体, 可演示排出水的浮力大于重力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则下沉的物理现象。要不断丰富物理课堂的实验内容,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尊重事实, 尊重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实验过程, 得出合理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献身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大量的物理现象是物理知识的源泉, 定理、定律、公式是知识海洋孕育的珍珠。学习过程就是学海拾贝, 是串连成珍珠项链的丝线。这个过程是艰辛的。第谷·布拉赫观察天象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方有开普勒定律;布鲁诺不怕烈火焚烧, 才使日心说流传后世;居里夫人经过艰辛的实验终于发现镭元素;光的波动说不惧微粒说的压力, 才有了美丽的双缝干涉, 神奇的泊松亮斑证实了其正确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精神, 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对于培养其顽强的意志, 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毅力,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都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物理学史及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他们成为科学攻坚战中的生力军。我们要培养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研究人才, 鼓励培养学问型人才。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讨论发问的时间和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问、会问, 问出高水平的问题, 敢于向书本发问、向权威发问。对于那些问倒教师的问题, 教师不要因为自己“死机”而责难学生, 教师应不断充电,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用名人的事迹感染学生, 用物理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学生身上蕴藏的无畏精神和探索精神就能被挖掘出来。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向我问道:“既然太阳、地球都对月亮有引力, 为什么月亮绕地球转而不绕太阳转?”“光在隐身衣中是如何传播的?”“交流电可变成直流电, 为何不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呢?”等等, 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孕育发明创造的母体吗?

3. 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物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广泛的, 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揭示了电、热、光、力、原子核等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对于研究未知世界起到了导航作用。物理学的大量事实证明了物质不灭, 能量相互转化总能量是守恒的, 可是一次能源的消耗只会减少却不能再生, 这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制冷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大量氟利昂进入大气层, 破坏了臭氧层, 对人类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火力发电在能量转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小电厂、小炼焦炉对大气的污染又是十分严重的。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森林是有限的, 它在调节温度、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方面十分重要。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方便, 但尾气、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在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能源, 加强环保意识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有后劲。

物理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烟尘、噪声污染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知识, 但由于高考时这方面的知识考得少, 教师对这些内容大多采取了不讲或少讲的消极应付态度。其实这些知识在日常生产实践活动中大有用途。为了我们生活环境的美好, 为了节约能源, 合理利用开发新能源,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加强教育。

4. 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 文化素质是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同形异解、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一些新颖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科学假说、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些都是文化素质构成的要求, 对人的后期学习和发展都极为重要。在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使继续学习成为可能。

5.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综合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 有效地训练感觉, 培养直觉, 提高悟性, 发展创造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 教师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各种器材,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 学生两手空空走进实验室, 让学生各尽其能,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胆去做。按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性实验,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 并找出各种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教师可加以正确引导,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终获得成功。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力、归纳推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便会得以提高。

物理学具有多种教育的功能, 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进取精神;难题的解决给学生以成功感, 在解题的过程中, 磨练学生知难而进、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教育功能, 进行全面教育,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为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 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贡献。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2

一、作者简介:刘向辉(1991—),男,汉族,河南省上蔡县,教育

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二、邮寄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46号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号楼234宿舍。邮编:453007;收件人姓名:刘向辉;联系电话:***;邮箱:819109941@qq.com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社团建设异军突起,校园社团活动如火如荼。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社团不仅是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而且对于中学政治教师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学社团是依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由中学生自发形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它具有丰富中学生校园生活,繁荣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对中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探究中学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使广大中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q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一、中学社团的内涵及分类

(一)中学学生社团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对学生社团的界定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1]

就中学生来讲,学生社团是在中学校园里依据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

点,按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建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其具有组织自发性,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活动创新性等特点。

(二)中学学生社团的分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学生社团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校园中的社团种类也越来越丰富,按照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1.理论学习类社团

注重经典理论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讨哲学,政治,历史等知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等形式,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最广阔的思想交流平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纵横社就是中学理论学习类社团的典范,其设计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为中学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提高能力的空间。

2.科技创新类社团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新技术,新发明方兴未艾。在基础教育领域科技创新类的社团也异军突起,此类社团倡导思行合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有的甚至和市场相结合,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各种航模社,科技社等等。

3.文化艺术类社团

此类社团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社团,它的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各种文学社、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等等。一般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成,是中学校园社团构成的主力军,通过这类社团可以很好地提升个人气质和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接受过良好文化艺术训练的学生一般走向大学后更受欢迎。

4.公益实践类社团

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树立学生的社会公德心,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此类社团组织形式多为校内公益实践,也有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的校外实践,是不可多得的锻炼平台。

二、中学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价值观念传播功能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介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他们形成爱国爱党,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中学社团活动中特别是理论学习类的社团活动中,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理论研究、讨论,可以培养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二)创新思维启发功能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2]各式各样的航模社团,发明协会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对于拓展中学生的视野,完善中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启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获得了科技创新上的成功之后会更加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学生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和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个人全面发展功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中学各种文化艺术类社团中,很多学生经过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变得更加有内涵和气质。例如在中学参加美术社的同学就具有很高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远远看起来有总高雅、恬淡的气质。

(四)公德意识培养功能

中学思想政治课以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当前随着经济社会急速发展,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交往,交流也更加频繁,同时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当前出现了“扶不扶”等现象,这就使得社会公德在协调相互关系方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中学公益实践类社团举办的活动中,对于培养中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常常因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呆板而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把握住中学学生社团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自发组织社团活动的机会,巧妙灵活、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内化。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的教育功能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背诵;教育功能

背诵是熟记课文,提高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开阔视野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通过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巩固字词,提升理解力,提高读写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而这些均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背诵记忆课文来实现。可见,背诵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的教育功能。

一、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多读,而且要大声地朗读,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背诵的前提。通过朗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时,除了老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多读并达到熟练的背诵。当然这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而是通过熟记文章,让学生自己进一步去领会其中的含义,并能将这些道理运用于生活中去。

二、有助于积累语言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对于人们的语言表达是很好的帮助。我们用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地评价一个人时,其实是说其积累的语言很丰富。中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通过让学生背诵记忆,可以进行字、词、锦言佳句以及精美诗文的积累,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质量。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记录,并进行熟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更多的优美语言,有助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写作。步入中学,对学生写作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不仅会写,还要有质量要求。因此,学生就要在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语言,而熟读背诵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里可以是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段落,也可以是诗词歌赋,通过熟记背诵,掌握其含义,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例如,对《背影》中人物细节描写的把握等,同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对于自己的写作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4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和比拟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并检验化学知识, 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实验对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推进情感和意志的升华以及科学方法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其特有的功能。全面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对于化学学科加强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中学化学实验是组成中学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我们历来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 且这些化学知识大都是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知识都是预设的, 正确且不变的, 需强制记忆。而现在有些化学教师只重视实验结果, 忽视其教育功能, 在实验教学中很少涉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注意到,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 共37个实验, 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 50%以上的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出现。这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与科学研究实验是一致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还促进学生的智能开发, 推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力求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构建,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 化学知识趣味之中充满哲理,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化学学科的特殊魅力。在化学教学中, 化学实验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效应, 促使学生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实验过程中会伴随挫折、困惑与失败, 但更多的是探索后的成功的喜悦。

传统化学实验评价方式比较简单, 它能高效评价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 但忽视了实验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一些学生被动应付实验考试, 也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化学实验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反应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个性化反应方式评价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总之,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要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欣赏能力;审美创造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人了崭新阶段。笔者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如:《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准备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在工艺与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关工艺制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复杂、严谨,技法的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教师要想利用课堂时间演示一个完整制作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绘制“简单图案”教学,仅其中的上色环节,就不是一遍两遍能完成的,非常耽误时间,而且没有办法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好口头教授,稍作演示,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技法上的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制草图、拷贝、涂色,到最后调整、修改,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三、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计算机,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计算机辅助的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能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格爾尼卡》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画子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产生审美同情。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计算机播放的背景音乐重新响起,以配合着教师的解说:“是谁在画面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是人民在痛苦地扭曲。”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对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师操作,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我为校园添色彩》,要求学生用照相机、手机等多种工具去记录生活中的美,拍摄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拍摄的图片,截取其中有趣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将自己美术实践活动的成果在班级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美术实践的能力。这既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美术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展现,再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学生就能更好地形成动手创造的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红.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8(03).

[2] 姚棠.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1992(10).

[3] 张志英.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05).

中学美术教育功能新探 篇6

一、培养审美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首先要承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首先,美术教育对审美感觉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感觉外观,以事物的外观本身为关注的焦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分辨光、色以及各种质感的细小差异,磨砺敏锐的感觉能力。审美知觉能力是一种把感觉材料加工组合为整体性表象或经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必须扩大他们审美经验的范围,对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国的和外国的都要有所涉及,从而使内在的审美图式具有开放的广泛适应性。审美注意能力是使审美心理活动以某种方式指向一定事物的能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促使审美经验过程的发生。审美想象能力是大脑对记忆中的审美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要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审美活动,充分保障他们的想象自由,注意发现、鼓励和积极评价学生的新奇的想象创造。

二、陶冶审美情操

审美情感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动力。审美心理动力是人的一种生理与心理、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情感力量,不仅推动着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也推动着审美欣赏的进行。在感受自然界和美术作品时,人们受到审美心理的推动,使相应的情感勃然而生,但原始的冲动只是低级情感,还需要采取保护、激励、提升、丰富等措施,才能陶冶出学生的高级审美情感。美术教育的过程应始终使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保持内在活力,并通过感知力的敏锐化、审美经验贮存的经验化和想象力的强化,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审美心理动力。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进而受到作品的熏陶与感染。要引导他们学会使用某种绘画新材料,完成一个复杂的纸立体造型或者完成一幅人体素描,创作一幅名题画等,体验到由衷的快乐,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三、发展创造能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以自由创造为本质追求的活动。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作者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中采撷取舍,把确定要表达的形象进行艺术的组合,以独特的技法展示于画作的方寸之间。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表现技法的多样性、表现材料及工具的繁复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无论是想象阶段,还是造型阶段,他们都要追求富于情感的、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空间组合能力方面,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创造能力,首先,要赋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教师可就某一事物或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对话,让大家各抒己见。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产生自己的感悟,确定自己最想表达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以独特的视角寻求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其次,评价要体现多元化。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思维和习作的独创性。可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就画作思路、内容、组织、手法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多把尺子展开评价。在评价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权力,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智慧的交锋、情感的碰撞、创造的共享,使评价成为一个赏识和愉悦的过程,一个促进学生创造欲望觉醒的过程。

四、优化道德品质

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受教育者的真诚和热情,塑造充满活力的个体生命,它鼓舞、激发和安慰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的肉体、意志和精神转向生命本身,转向作为具体内在价值的经验生命。使我们恢复活力,振奋起来。道德教育不应仅仅是使人们服从一定的社会秩序,而且还应使人们相互联合起来,这就要求人们要具备坦率、真诚的生活态度,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起交流、同情和理解的关系。美术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它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唤起普遍的人类之爱,爱心和爱的能力培养正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7

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灵各方面都在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并稳定下来,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就尤其重要,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不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来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小到每一个学生,大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甚至一个民族的传承都将获得极大的收益。“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魅力的认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具体来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效率”的驱使下,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快餐文化应运而生。“龟速”般的读文写字时代被读图时代的人们远远地抛在了脑后,传统文化面对光速般的快餐文化也只能望尘莫及。读图时代的人们除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只言片语之外,再也不能洋洋洒洒地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了,甚至都不会说话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及时地拯救了那些为网络“三俗”所腐化“图片人”。沉浸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扭曲,妄图以浏览式的阅读取代咬文嚼字式的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首先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文化视角,用一种更沉稳、更缓慢的方式琢磨人生,为我们展现一幅完全不同的人生画卷。同时也提供给学生一种不同的文法表达方式,简洁、凝练随处都彰显着智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丰富的哲理,这样的句子对于整日沉溺网络、埋头电脑的人来说绝对是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学生提供文法写作能力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再者,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能很好地端正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味。透过书香传递的传统文化的审美感受与网络中的段子手制造的一时的审美愉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不疾不徐的语文文字似乎让人的心都平静了下来,静水深流,最沉静的文字其实最有力量,也最能撼动人心。不论是从写法上还是审美上,都能给人以启迪。

2 陶冶学生的情操,关照学生的内心世界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传授人以知识,更能陶冶其情操,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其中传统文化带给人的心灵体验是更加深刻和独特的。从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次深刻的三观教育。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世情怀再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自我超脱,传统文化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考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茅塞顿开的。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哲学会加以改观甚至被颠覆,会给“金钱至上”的错误理念以当头棒喝。当然,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是为了让人们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使得精神世界无所依托、虚无缥缈,而是寻求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个平衡,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关照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阅读与学习过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3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国民素质

从更宏观、更长久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中国历来就有东方大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同时民族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关于传统道德的讲述,“礼”和“德”是传统文化中一个老生常谈、经久不衰的母题,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得以传承。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关于记叙传统道德的名篇佳句,如“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等等。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洗涤学生的心灵,示范学生正确的行为、做人准则,以此来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抛开语文教学空谈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终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如果语文教学中缺少了传统文化教育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会受到威胁,同时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如同行尸走肉,只剩一副单薄的躯壳。因此两者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学对于传播传统文化与精神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因此,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将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摘要:“国学热”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再次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探究,显然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语文教学的帮助。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陶冶情操、弘扬传统美德等几个当面具体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体现。力图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以使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体现

参考文献

[1]富今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8

一、电影课在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用电影开课”的想法在我国始于人才专家雷祯孝1980年提出的“关于编映电影课程”的建议。1989年,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将儿童影视列入普通教育》的提案。在中国青基会、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支持领导下, 1994年这一课题从浙江温州一所学校起步, 并被成功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1]此后, 电影课以实验研究的形式, 相继被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49所学校排进课表, 正式开课。那么, 具体反映到中学教育中, 结合中学生已经具备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 选择合适的影片是电影课的关键。选片完成后, 另一个要素就是导看, 目的是诱导和强化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产生教育期待。其次是放映后的系列活动。由教师填写观看记录, 进行观后的系列活动, 包括辅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对影片内容的吸收、内化, 以及将电影活动引进校园文化之中。在对江西省新余市某中学的1860名家长和214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电影课有助于孩子想象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学生认为电影课将形、声、光、色集于一体, 有助于他们想象、记忆能力的提高。天津市一学校调查表明, 电影课可明显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和进步, 其中文科学习作用突出, 提高率超过90%。

二、强化电影课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该学科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 旨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综合性学科。[2]那么结合电影课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安排和基本特点, 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电影课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功能。

1. 电影课是推行德育的生动教材和有效方法。

新课改前, 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存在两个主要的教育缺陷, 一是以说教为主, 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 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 更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并不是学习的主体。二是传统的德育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忽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中,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和相关资料, 在教师的引导或导学案的帮助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电影课就可以成为学生不错的学习资料。电影课以直观形象的声像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反映深刻的思想内涵, 把各种抽象的道德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 使学生的推理有了生动的表象依托。一些永恒的人生概念如爱、奉献、进取、责任、合作等, 在观赏电影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意念, 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索, 融入主体的人格中。对各种道德人格的感悟与敬慕, 消除了学生对纯粹说教的逆反心理, 并从中受到道德熏陶。例如, 学生看了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 就会激发了爱国情感及民族自尊心, 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看《董存瑞》、《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英雄故事片, 了解了英雄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光荣事迹等。[3]通过这些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备的影片,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完成了道德素质的提高, 巩固了课本中道德教育的知识点。学生也会模仿片中的人物, 如《一个独生女的故事》, 让学生们看到了同龄人的经历和遭遇, 同学之间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懂得献爱心和参与公益活动, 这些恰恰都是书本和课堂所缺失的号召力和感染力。[4]

2. 电影课让思想品德教学活跃起来。

让电影课为学科教学服务, 只要运用恰当, 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拿重庆市黔江区某校的一次尝试为例, 这次思品课前, 教师对学生做了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转变过程, 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可对于当下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 如不懂分享、自私自我、经受不起挫折等, 结合七年级第四单元内容———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 教师选择了电影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如果你的衣服纽扣掉了, 怎么办?”这是教师发给学生问卷调查的一个问题, 结果自己把纽扣缝上的占15%, 买一件新衣服的占25%, 把衣服交给家长的占60%。这样的调查反映了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独生子女绝大部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该校教师选取了《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背起爸爸上学》、《第一公子》、《熊的故事》和《小鹿斑比》这五部影片组成了“独生子女的故事”电影课组, 以影片《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为必修课, 让影片《背起爸爸上学》、《第一公子》作为选修课, 另外还有自助餐影片《熊的故事》和《小鹿斑比》。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活动, 学习了《一个独生子女》中的张鸣鸣的自立自强、《背起爸爸上学》中的石娃的勇敢坚强,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始终把握教师只是“导演”和“策划”,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表演者”, 让电影活动成为学生展示个性、陶冶情操、体验美、创造美的舞台。整个体验教学活动分三步进行实施。

第一步:情感体验, 观片赏析。在常规观片活动的基础上, 拓宽影片的播放方式, 利用电影课和学科课对影片进行赏析。 (1) 拓展观片方式。学校开放多媒体教室供学生集体观看, 也可将电影传给家长, 供学生在家观看。 (2) 影片赏析。 (1) 在电影课中, 根据教师教学设计, 进行片断赏析, 完成教学目标。 (2) 将电影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开展电影与思品、电影与社会、电影与自然等学科的专题赏析。

第二步:活动体验, 自主参与。学生行为的内化, [5]重在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与评价的活动体验中。所以我们需要围绕这两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1) 自我行为评价与认识活动。 (1) 以班为单位进行独生子女情况调查。 (1) 完成课题组设计的“爱心”与“自信心”的问卷调查。 (如家务劳动、遇到困难等) 。⒊完成班级调查报告。 (2) 活动体验。 (1) 影视活动。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电影主题, 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我们开展了“优秀观影日记”、“电影歌曲演唱会”、“电影故事演讲”、“优秀电影绘画”等活动。 (3) 爱心活动。 (1) 人与人。在学生中开展“给身边的人一份爱”系列活动, 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在小伙伴家做客”等。 (2) 人与社会。为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社会, 关注社会, 我们开展了“找角色”、“做文明小市民”、“建文明中队”等系列活动。 (3) 人与自然。让学生进一步热爱环境、热爱自然, 我们开展了“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学校水电小卫士”等活动。 (4) 自信心活动。以学习与生活为主题, 开展诸如“爸妈不在我当家”、“面对学习困难不低头”、“我要当班长”等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活动。

第三步:成功体验, 成果展示。以小组、班队、年级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活动, 以展览、演出、演唱、表演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教师和家长应予以充分肯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信自己“我能行”, 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综合上述的具体教学安排, 我们不难看出, 电影课很好的将思品课的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情节化, 以往教师的口口相传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 但一部电影却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索、讨论, 教师再加以引导和点拨, 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教学活动, 这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更是新课改倡导的新型课堂模式和师生关系。

三、实施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中电影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找准定位, 做好准备。

充分的课堂准备是提高电影课质量的基础。在上课前, 教师对影片的基本情节和思想内容要心中有数, 再结合思品课的课程内容和课标要求, 对电影的截选和赏析也要有所把握。这里我想起一位专业课老师曾说过, 给你们上课挑影像资料最让人操心!是的,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自己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 为上课所准备的教学资料更是让学生耳濡目染, 所以必须结合实际, 确定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2. 巧妙点拨, 激发兴趣。

电影是线性的, 一气呵成, 不能像课本一样反复阅读。因此, 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有多少收获, 观看就是重点。在看片中,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在升华情感的细节给学生以暗示, 让学生以点成线, 以线成面, 方可全面把握影片内涵。不过, “点拨”宜精不宜滥, 否则事倍功半。

3. 总结复述, 加深理解。

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复述;二是抓住重点, 而非面面俱到。三是学生可向家长复述, 这样不仅锻炼口才, 还可增强学生的沟通意识,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4.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响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结合思品课的具体情况, 电影课之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 结合自身实际,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里注意, 对于学生的见解不能强求一律,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要言之有理, 都应该被鼓励和表扬。

5. 动手去写, 整理收集。

经过前几步的工作, “写”应该是水到渠成了。虽然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过多要求, 但是作为教师, 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 所以鼓励学生将所说、所议、所想记录下来很有必要。这个训练不等同于语文课的作文训练, 格式可以灵活多样, 篇幅也可长可短。关键在于观点准确, 思想健康。若要求过高, 则会加重学生负担, 影响情绪, 事倍功半。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课在中学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以道德教育和学科教学为研究方面, 突出电影课的教育功能, 尝试对电影课进行开发, 充分利用新课改的时机, 为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提供思考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电影课,思想品德,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珠珠, 雷祯孝.电影课, 实验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于宏, 施爱民.浅析电影课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接受性中的作用[J].琼州学院学报, 2011 (4) :69-70.

[4]雷祯孝.电影课, 中国办学的高速铁路[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03) :7-11.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9

关键词:管理,建设,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浓缩的, 甚至是枯燥的。图书馆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好书,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让课外的生活不仅仅停留在追逐和游戏方面, 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利用课外时间的选择, 丰富他们多层次多元化的课堂课外生活。学校图书馆应当利用丰富的馆藏知识, 不断挖掘其潜在的潜力, 去拓宽服务途径, 充分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 应多关注学校图书馆的发展, 增加统一采购经费和补贴, 为学校图书馆添加相应的配套设备, 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条件。学校也要针对实际的教学需要, 为图书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针对学校具体情况, 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计划, 有计划的建设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规模, 以达到与学校办学要求相适应的规模, 尽快实现网络化人性化管理体系。

一、我校图书馆建设现状

当前国家大力重视教育,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 学校图书馆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相对的对图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将图书馆的作用深刻的凸显出来, 那么我校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如何呢?总体看来, 我校图书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各项制度还在探索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图书馆藏书甚少, 影响学生的视野

图书馆面积小, 能容纳的人数有限。学校图书馆藏书少, 更新慢。建议学校每年的经费支出, 挤出一部分购买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学校可以向学生或者社会募捐, 号召学生捐出自己的闲置书籍。

2.缺乏有效管理, 书籍保护不到位

没有严格的书籍管理制度, 借书周期短, 书籍利用率不高, 破损的书籍往往来不及修复。

3.图书馆利用率低

学校教师片面追求成绩, 为了升学率, 部分老师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支持率不高, 学生往往埋于成堆的作业中, 很难有时间涉猎其他知识, 来图书馆“充电”, 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

4.投入少, 书籍更新慢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图书无更新, 加上自然的损耗, 导致了系列的问题衍生。购书要有针对性, 严格规定多品种、少复本的购书原则, 提高购书的质量, 促进馆藏建设的良性发展。

二、图书馆是学校思想教育的发源地

图书馆要用各种进步书刊、书籍,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好书, 从而提供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这样才能够打动使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灵魂深处, 从小打上一个全面发展的烙印,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中华文明灿烂悠久的文化, 优秀的传统美德也依然体现了国家对儿童少年在德育目标上的要求。“孔融让梨”的故事, 是我们当今社会道德启蒙、价值启蒙的好教材。因此向学生专题推荐道德教育读物, 从而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分清善恶和是非, 更深刻的学会怎么做人。

俗话说:“开卷”便有益, “知书”才“达礼”, 图书馆就是教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怎么学会做人。有益的书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 陶冶情操, 铸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有益的书籍, 逐步将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培养出来, 使他们在“知识爆炸”、“文献剧增”的情况下, 从容地面对庞杂的社会知识库,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文库中找到道德的方向标,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源头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 (室) 规程》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包括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 工具书使用方法, 文献信息的选择和读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由此可以得出图书馆是精神的粮仓, 储藏了大量人文艺术科学精华, 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获得信息是最为重要的, 创新离不开信息, 而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 获取的是老师教授的书本方面的知识, 并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因此, 成为了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通过广泛的阅读, 要让当前的中学生识别精华与糟粕, 从中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辩证科学地看待书中的问题和观点,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如何加强图书馆管理

合理利用书籍的一个前提就是有效的管理, 否则, 图书馆会成为一种摆设。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小学图书馆的管理。

1.借鉴书目制度, 为每一本书编码

中学图书馆可以借鉴编码制度, 利用26个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将书籍进行归类, 以“类别+序号”命名。编好后, 有条件的学校直接在书籍上设立相应的条形码, 通过电脑识别就能轻松借阅。

2.健全图书借阅制度

学校要制定书籍借阅制度, 详细规定图书借阅的时间, 数量, 书籍的赔偿等等制度详细规定并落实责任。

3.做好图书馆的系列维护工作

图书借阅室管理人员应作好经常性防虫、防潮、防暴晒、防鼠等图书等保护工作, 保持书架整齐, 不得随意乱翻乱放;管理人员要作好爱护图书的宣传教育工作, 及时作好破损图书的修补工作和剔旧工作;保持书架、地面整洁, 做好卫生等。

总之, 中学的图书馆对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应当利用多种渠道, 增加图书馆建设的投入, 丰富学校的馆藏图书资源, 建立健全书籍的借阅和回收制度, 加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仔细甄别每一本好书, 让每一好书都能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秦珂, 高利华.版权在图书馆中的限制与反限制[J].晋图学刊, 2001年03期

[2]梁春阳.关于社会科学文献引文分析理论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7年03期

[3]风笑天.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0年01期

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

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具体是指通过行为方式来引导中学生,使其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中学政治教师和教育环境是影响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的决定性因素。若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则应切实提升中学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分层导学能够给课堂带来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能有效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而创设高效中学政治课堂。

一、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的意义

中学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问题。中学政治课程的本质决定了行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习目标,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以课堂为基础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基于中学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本质,中学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此角度分析可知,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强调学生的集体发展特点,倡导有效融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1.生理发育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十分不稳定,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他们更加注重情感体验。

2.感知能力

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理性思维不足,对于事物的认知比较感性,辨别事物能力不强,对事物的认知过于极端,存在过度追求和完全排斥这两种态度。他们习惯依据自身的喜好评判事物,对事物的认识有些片面,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耐挫能力较弱,经受考验的能力较差。

3.可塑性

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较强,若他们以独立个体的角色认知社会事物,则其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另外,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不高,思想缺少系统性,十分容易感情用事。

综上可知,中学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从个性发展到全面发展过渡时期的学生,他们个性突出,强调尊重,中学政治课注重对这些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旨在通过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然后映射到集体的行为表现中。从广义层面上来说,中学政治教育和其它教育相同,均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然后从对象的特殊性来说,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无法替代,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道理传授和问题解答,让学生逐渐领悟教师口中的道,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积极层面的导向功能,弱化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在新时代背景中,中学生的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中学政治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不断增强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

二、发挥中学政治教育行为导向功能的策略

1.注重思想导向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呈现多样性。因此,教师要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从思想品质方面进行行为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地辨别事物,在是非面前能够合理判断,并客观评价社会现象。

2.注重责任感导向

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他们备受家长关爱。此类学生的自我意识突出,注重个人利益,喜欢自由,社会责任感较弱。中学政治教师应围绕学生这一特点,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借助实践活动中的角色互换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形成集体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3.注重品质导向

部分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差,心理素质不高。中学政治教育应围绕学生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爱憎分明、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教师应全面认识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生为目标,统一协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中学政治的主要目标,也是行为导向与知识传授有效融合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欧阳强.中学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3(22):27.

[2]李阎.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导向做好中学政治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以唐山师范学院骨干教师培训为例[J].文教资料,2013(28):109-110.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11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必须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情感包括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和意志等,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即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困生是制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阐述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1.增 强责任意识 ,强化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要完成学困生转化,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不难发现, 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的自身特点适时诱因教育。从某种程度讲,缺乏责任意识是导致英语学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激发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责任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责任意识就是明白什么是责任,且能自觉、认真地履行职责,将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心理特征。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要将当前实际情况讲述给学生, 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将来生活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英语学习,促使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强化责任意识不要盲目进行,而在不给学生造成压力的前提下开展,否则会适得其反。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培育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当代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内心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较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困生不闻不问,甚至苛责以对,不仅不能转化学困生,反而会导致学困生数量与日俱增,最终形成两极分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较为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导致英语课堂成为优秀生的“舞台”,学困生沦为欣赏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英语学困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培养,从而完成学困生转化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走到学困生中间,用心与学困生交流,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需求,进行总结归纳,清楚明确地掌握学困生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需求;二是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内心需求。

3.实施赏识教育 ,消除英语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从本质上看,赏识教育就是激励,简单地讲,实施赏识教育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调查研究发现,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困生的转化应该注重发挥“夸”的作用。在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自卑心理,而是正确面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自卑心理,使学生慢慢树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来讲是榜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乐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自卑心理。实施赏识教育,不能盲目进行,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时机,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关爱, 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望,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关爱及尊重。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开展赏识教育,能有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上一篇:三维物体下一篇:多孔氧化铝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