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法(精选12篇)
中学音乐教学法 篇1
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 学生每天都要被动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 但是这种听都是无意识的, 往往都是“听而不闻”。其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没有主动去体验这些音乐。针对这种现状, 以学生平时最熟悉的活动场面作为切入点, 也许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于是, 在高一拓展型课《音乐与生活》中, 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 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 去感知、交流, 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试图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一、合作学习, 发展审美人格
资料收集工作需要分工去做, 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合作成为关键之一。在收集学校的铃声音乐、升旗仪式的图片时, 在和相关老师的交往中都需要必需的技巧和能力, 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情感投入, 如倾听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
伴随着脆响的鞭炮声、喧闹的鼓点声、《春节序曲》的欢腾音乐声, 第二组的同学开始了他们组的精彩展示:组长张同学的旁白, 配上胡同学精心制作的课件, 挂灯笼的, 贴对联的, 看春节晚会的, 贴福字的……全组同学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充分体现了他们组的合作精神。有学生说:“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胞, 但在这样的课中, 我也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 我喜欢这种形式。”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 也许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要比取得的显性研究成果来得更有意义。因为在活动时, 不存在好学生和差学生, 大家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在活动中因为自己的一些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自卑感也逐渐消失了。所以当各组分别展示集体的成果时, 大家都无不为之震惊、兴奋、激动。由此, 我想到了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幅醒目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 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 他们回报给我们的震惊和欣喜往往是我们预期所想象不到的。这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之大。周同学带领第三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不同手机铃声节奏 (以全组击掌形式) , 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不同人的个性, 还有同学模拟鸟叫声、怪异的人声、海浪声、婴儿的哭声……各具特色的铃声模拟展示博得了在场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教师赞赏、表扬并感谢第三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后, 总结说:不同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声音, 也可以作为手机的铃声, 直截了当, 别出心裁, 但这些叫声可不是瞎叫的, 它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和美感。假如没有收集、研究的过程, 相信谁都不能轻易效仿……
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 由于追求的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完美, 更看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 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中, 组内任务分工明确, 学生各司其职, 艺术活动也不再是少数艺术尖子、骨干学生的专利, 可以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由这节课想到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 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动学习的倾向十分明显, 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或研究中去, 在旁边等着其他较活跃的同学或个别喜欢艺术的同学得出结论。针对这种现象, 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探索的自信心与勇气,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学生自主探索期间, 作为教师的我总担心学生做不好或表现得不够完美而情不自禁地要“帮一把”, 但从课堂反馈来看, 有时好心的帮助, 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信学生, 学生反而会做得更好。在课改的今天, 也许这种“帮忙”替代的思想还会经常困扰我们, 但我要时刻提醒自己。
3.由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有限, 在处理、归纳、提炼结论时, 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 我们能及时发现的话, 可以马上提醒他们, 让他们重新探讨;如果在展示阶段中才发现, 仍然要肯定他们探索研究中成功的方面, 而不应过分计较结果, 可以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求他们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究, 保护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
中学音乐教学法 篇2
在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当中都提到“弘扬民族音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初中学段目标中更是提出“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二、实施研究课题的措施和方法:
(一)成立课题小组,加强研究课题的组织,申请立项,落实课题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诚聘课题组顾问,落实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三)加强课题研究人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初、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规律,针对初高中教材中有关古曲部分的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对稳定的、可操作性的古曲教学模式、方法,对设计、组织和调控古曲教学活动有一定指导意义;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
三、实施研究课题的步骤:
历时两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20xx年9-11月:签定《天河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合同书》;理论学习、分析教材,研究古曲教学中的深层激励策略、创造发展策略的理论根据;教学乐器以及各项物资的准备
实施阶段:
212月-20xx年2月:
设定关于古曲教学的调查问卷,进一步收集学生资料,分析学情;根据选定的初、高中教材内容,针对课前导入、新课教学、拓展总结等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反思总结
总结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5月,汇集整理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写出课题研究总结、论文,汇集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初中高中古曲教学的两大策略研究报告》、《初高中古曲教学案例》2-3个、教学设计2-3节、公开课2-3节、课件2-3个、课堂录象2-3个
四、课题组成员: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法 篇3
关键词 中学音乐 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一)重视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识与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积极的情绪对认识具有动力功能。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每唱一首歌、奏一曲乐都充满着情感,音乐教学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枯燥和厌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二)通过有效教学,打好音乐基础
提高识谱能力。识谱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我接手一个班的音乐课时,就先从识谱开始,上课时我总是做游戏或做些肢体性随节拍的表演来导入新课。每节课都有识谱练习。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节拍、音符的时值、以提高学生识谱的兴趣。大家知道,对声音的概念,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我采用了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方法:课下的练习巩固中,以乐谱背唱为主,日久天长,音高的概念就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这种方法虽不算新鲜,但对音高概念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使他们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视唱能力及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导入,突出课堂效应
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一贯来就是乏味,这和教师上音乐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导入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并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非常关键,是整堂音乐课的成功以否。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上音乐欣赏课时采用的一些导入方法:
1.律动导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律动是人类以身体的动作为介体的一种充满节奏韵律的动作,律动作为一种人类心理、生理特点的综合反映,从根本上说使听觉、运动觉参与其间的一种审美活动。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情感,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等作出即兴反映,锻炼人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
所谓故事引入法,就是通过讲述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作品的领悟能力,从而为进入新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因此通过故事引入法,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动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进入下一个新的环节作好了准备。
二、营造音乐氛围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学生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就会主动地获得音乐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象是一名出色的演员,根据教材教学和学生具体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三、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多样化的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我们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很多时候,老师的个人演讲或者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深刻的认识。
总之,良好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上巨大的推动力。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音乐教师要随时捕捉到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音乐教师。总之,要想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走进学生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收获,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于春霞.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对应之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08
[2]高鹏.新课程改革下初中音乐教学的思考与探讨[J].内江科技,2011,12
浅议中学音乐教学 篇4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 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 这首先是培养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鉴于学校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提倡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 应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通过音乐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优良品格,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 在几年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要有良好的师德, 认真的教学态度, 这是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师德的教师, 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老师美好的形象, 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这样教师工作起来就比较顺利。
第二,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比如:音乐教师如果有一副好嗓子, 在实际教学中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所学歌曲, 那么课堂效果要比放录音好得多。教师若能唱出动听的歌曲, 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音乐教师要注意一定的语言艺术性, 要有澎湃的激情。在教学中,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如何运用教学语言, 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能自如地表达自己音乐的理解, 能用准确的词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从大量的优秀音乐课上可以发现, 教师用语生动准确, 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 也都集中注意力与教师默契配合, 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乐感, 这样的音乐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
第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成功的音乐课与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紧密相连。作为音乐, 更是表演的艺术, 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表演的艺术, 音乐具有情感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征,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音乐的演唱演奏技能, 同时努力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演唱演奏水平, 乃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 不但要备好书本上的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备学生。教师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样才能结合的更好, 教师在二者之间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难题。如果不经过事先设计, 没有精心准备, 仓促上阵, 必然会出现许多漏洞, 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把课备好了, 把教材熟悉了, 才能把设计好的教学语言付诸于实施, 也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技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此外, 教师要有庄重的仪表。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既是美的传播者, 又是美的化身, 在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给人一种立体美的形象, 那将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仪表包括发型、服饰等, 有人说教师又不是歌唱演员, 何必那么讲究?但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课, 与演员面对观众表演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是讲台上, 一个是舞台上, 一个是教育几十个、上百个学生, 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员和教师同样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试想, 假如教师的头发凌乱, 毫无光泽, 身着皱巴巴的衣服, 脚穿沾满泥巴的鞋子, 站时弓身, 行时无风。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 怎能荡起激情, 又怎能从音乐课中又怎能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中学音乐教学总结 篇5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怎样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音乐海洋中,让美好的音乐与快乐同在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音乐教学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音乐教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全心全意搞好教学,管教管导,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现将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1、首先,在讲述乐理知识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形象法。
乐理知识往往比较单调复杂,如果靠单纯的讲解,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还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在借助教具的同时,语言要生动明了,例如,在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自然界中,哪些声音有渐强、渐弱的规律?”,这时学生会觉得好奇,努力挖掘想象空间,有的会说:“火车进站时,声音会由响慢慢转弱”,学生此时异常活跃,会说出许多生活中有关的一切现象,例如风声、雨声、远处驶来的汽车轰鸣声等等。在介绍休止符时,教师可拟人化的口气说:“小音符一直唱个不停,她可辛苦了,有时也要休息一下,她很累的时候就会休息好几拍,或者休息一拍,不怎么累,就会轻轻地吸一口气,就是休止半拍”。这样,学生觉得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很有意思,不知不觉就在寓教于乐中汲取了知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2、在介绍音乐作品前,可运用形象的谈话法,运用直观的电脑课件,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学生
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音乐,往往要靠美丽的想象,教师怎样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能在心中描绘出饱满的音乐形象呢?当教《瑶族舞曲》时,我找了许多资料,运用电脑课件,让学生先了解瑶族风情,观看少数民族—瑶族的舞蹈,把握舞蹈的特点,注意动作要领的指导,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心领神会,学得自如。在教《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春天的景色,然后让学生观看电脑里制作的春天景象,学生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看到他们投入的眼神、专注的表情,教师就能轻而易举地向学生传递了春天的信息,为教唱《春天来了》这首歌的情感创设埋下了伏笔,而后同学们满怀激情地演唱,从悠扬的歌声中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欣赏音乐,往往只借助听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好动的,正襟危坐不能让他们的思想进入音乐轨道,那怎么办呢,先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一遍,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联想音乐主题所表现的画面,接着再运用电脑制作课件,学生们在愉快想象时,往往充满着明亮的色彩,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综合课上生动有趣的游戏,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摘果子、听音、随音响大小敲击乐器、音符找家、模仿动物走路的律动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们喜欢的,游戏的直观性充分展示出来了,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同时也陶冶了美好的艺术情操。
中学音乐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高效课堂;探讨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不仅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成为了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鉴于此,笔者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扩充教学容量,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习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要想让学生学好音乐,就必须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爱上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输音乐技巧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能够懂得生活,进而明白音乐学习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助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脱离枯燥的音乐课本,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如向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音乐历史、音樂故事,或者开展演唱比赛等,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效的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在中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系统化、有序化
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将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便于自己日后的运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知识的外延,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音乐体系。
(二)在构建乐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如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声部”知识时,很多学生问道:“《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的产生原理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展开相关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在音乐学习的常规步骤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教给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等几方面的知识与技法,然而要想让学在牢牢掌握并自如运用,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学生在开始之初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发现其中的“甜头”,实现自身的突破。因此,广大教师应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进行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音乐学习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而电脑、CD、VCD等多媒体设备集视、听、唱、赏于一体,通过让学生“听”“看”“悟”,能够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感官刺激,带给他们巨大的震撼力。例如,在教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时,由于歌曲的意境比较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无法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的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这些景象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教学,能够真正实现 “视听同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音乐活动课,提高综合素质
音乐活动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不仅是音乐课的有效延伸,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途径。在活动课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应把活动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与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或者与部分学生共同演唱伴奏歌曲,甚至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自己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自己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伴奏。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乐趣、生机勃勃,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一节音乐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首乐曲,然后分析出这首乐曲中每种乐器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说、演、画等多种方式对这一乐曲进行演绎,这一活动集文学、艺术于一身,便于学生理解乐曲中所蕴涵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当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中学音乐教学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01).
2.程泽.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现代交际,2010(02).
3.杨林.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4.周黎藜.新课程改革视阈下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01).
5.成泽卿.试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艺术,2008(01).
中学音乐教学思路探究 篇7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手段当中, 音乐教学至堪重要。《慧人慧语》中说“吼一吼, 精神抖;唱一唱, 烦恼忘”。音乐赋予了生命更多的意义, 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让世界变得充满阳光。音乐超越了时空, 让无数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 它跨越了国界, 让无数人的斗志昂扬, 赶走了低落的情绪, 增强了人们的自信, 唤起了无数人的渴望。在音乐的影响之下, 很多平凡的头脑, 也产生过灵感的火花, 有了非凡的成就。在音乐教学当中, 通过高歌一曲, 或者通过欣赏音乐, 很多学生提高了音乐技能, 在音乐中陶冶了心情, 改善了心境,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增加了音乐修养, 对音乐的感知逐步增强, 进而提升了审美能力, 改善了心理素质, 达到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鉴赏音乐, 让学生懂得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音乐古已有之, 好的音乐让人涤荡心怀, 让人心潮澎湃, 那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又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
1. 音乐是倾诉。
音乐是创造者的一种心境, 优秀的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能够促进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能够让人们得到无穷的力量, 从而对自己进行审视、改善, 从而认知自我、改变世界。
2. 提高智力。
音乐是灵魂的律动, 是反映现实的最绮丽的艺术, 是陶冶性情的宝器, 是提升智慧的金玉之声, 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新一代的人, 我们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互动教学, 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示
传统课堂重规沓矩, 学生昏昏沉沉, 一课结束, 有的学生如盲人执镜, 聋者听海, 不知所云。互动教学方式, 除旧布新, 以学生为主, 师生关系融洽, 使学生能尽情地自我展示, 教师加入其中, 巧妙引领, 适当点拨, 师生合作, 其乐融融, 无拘无束, 氛围和谐。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他们能够放开手脚, 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把潜质挖掘出来, 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1. 合作的价值。
合作是产生智慧的源泉, 这种互动教学, 就是一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的合作, 合作的价值, 不仅仅是掌握了学习的要领, 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提升了音乐素质, 升华了道德素养。
2. 尽情发挥。
如教唱《金孔雀轻轻跳》之时, 我把音乐课堂办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舞会, 学生可以尽情歌唱。有舞蹈才华的学生还带头翩翩起舞, 课堂气氛欢快喜悦, 高潮迭起。其中有几个学生大胆地对舞蹈动作进行了演绎, 获得满堂喝彩。学生们沉浸其中, 不仅仅学习了, 还进行了艺术的享受, 群情踊跃, 成就感颇浓。
3. 即兴创编。
学习是为了创造, 所谓才尽其用。一年级新教材中有《幸福拍手歌》的教学, 我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根据音乐配合动作, 不仅仅是手、脚, 也可以, 头、肩、腰、胯全部动员, 动作优美, 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传递了愉悦、健康、快乐、幸福等信息。而且, 时代感鲜明, 娱乐感强烈, 时代性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尽情地展现, 魅力无穷, 让观者回味无穷, 击节赞赏。
总之, 教学从实际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 遵从教学规律, 理解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本文探讨音乐教学, 涉及审美教育、音乐鉴赏、互动教学几个几方面的问题, 旨在对教学开启一个新的思路, 宋人献曝, 分享同仁。
中学音乐教学浅探 篇8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离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 ,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让其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便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激发。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在学生还没听到音乐时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创造性的活动中,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而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注意自己的语言, 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四、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为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五、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认为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热切地爱着学生,爱着生活,这样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音乐,生活处处皆教育。
摘要: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交流,才能上出一堂生动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中学音乐教学法 篇9
一、流行音乐对音乐课教学的负面影响
1.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
当今社会, 各种媒体高速发展, 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但由于缺乏监管和监督, 大部分流行音乐水平极低, 内容极其低俗, 作品良莠不齐。而中学生正处于培养审美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学生对这些流行音乐对自己身心影响是利是弊很难把握和判断。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一听低俗的网络歌曲就兴奋激动, 一听《梁祝》《黄河大合唱》就打瞌睡。长期下去, 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当不利, 更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标准。
2.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情感影响不稳定
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 流行音乐有时会成为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 学习成绩老上不去, 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大。而恰恰这时, 很多学生喜欢利用流行音乐来排解心中的苦恼, 这时流行音乐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因为流行音乐中的很多消极的因素会造成学生的思想麻木, 从而产生情感的不稳定。
3. 追星行为, 不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去看明星演唱会。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前呼后拥、光彩照人、名利双收, 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 事实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 成功有捷径可寻, 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 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4. 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那些内容相对高雅的音乐作品来说, 如歌剧、舞剧, 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 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 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 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 规范性也就越大, 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对于中学生来说, 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 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音乐电视作品, 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 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 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流行音乐对音乐课教学的正面影响
1. 流行音乐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
现如今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 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 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 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 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 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
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 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 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 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 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
3. 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 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 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 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大中国》, 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 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流行音乐通俗易懂, 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 它可以消除中学生的紧张疲劳。流行音乐朗朗上口, 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对友谊的珍惜, 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也有伤心的表白。这样, 学生的情绪会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和缓解。
通过以上正负两面的分析, 我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把有利的方面发挥到最好, 把负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这需要教育决策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教育决策者首先应当不回避这一问题, 在教材的制定上就涉及流行音乐的方面。把好的流行音乐编到教材里, 让好的流行音乐堂堂正正地登上课堂, 并在教学大纲里对流行音乐的教学做规范化的要求。而一线音乐教师更是实际的操作者和把关者, 音乐教师除了做好对流行音乐的引导外, 还要积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好的流行音乐。通过大家的努力,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帮助会越来越大, 越来越好!
中学音乐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 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 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 (1) 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2)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3) 等为依据, 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 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 (4) 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 其实真正教的, 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 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 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 (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 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 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 (2) 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 逐步健全, 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 (3) 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出现了“第二性征, 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 (4) 开始进入“变声期”, 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 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 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 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 也有别于成人, 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 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 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 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 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 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 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 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情绪、情感日益丰富, 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 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越来越复杂。同时, 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 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 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 见到不台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例如:在取得成绩时, 他们振奋, 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一旦失败, 则叉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 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 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 自尊心日益增强, 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 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 不像儿童那样顺从, 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 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 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 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 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 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 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 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 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 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 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 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 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 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 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 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 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 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 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 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 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 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 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 (5) 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 体验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 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 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欢节奏欢快, 能够带给他们快感的流行乐, 这些音乐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 喜欢新鲜的心理, 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 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 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 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 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 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 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 自我意识的表现。
3. 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 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 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 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坚持体验性,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 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 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 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 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 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6)
3.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 中学生精力充沛, 富有朝气, 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喜欢寻求刺激, 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 没有兴趣的话, 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 引发他们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 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 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 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 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并给予理解和帮助, 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 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 动静结合, 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 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 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 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 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 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 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 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 节奏的特点, 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 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 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 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 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 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 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 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 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 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 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 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 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 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 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 显得比较笨拙, 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 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 拉近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 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 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 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 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 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 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 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 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 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常是随心所至, 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主动了,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 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的健全, 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 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刺激大脑思维, 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 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的。
还有, 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 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 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 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 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 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 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 不同的对象, 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 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 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 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 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 兼顾不同学生,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 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 耐心帮助,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 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 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 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 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 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剧变, 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 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 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 1989.
[3]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
[4]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 篇11
从现在中学教学的状况来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根据本人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验总结,粗略谈谈个人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笔者看来,每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和音乐潜质,只是我们没有将它开发出来而已。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都是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学目标主要放在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上,这样一来就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给压制了。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的传递式的教学模式,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一种能突出学生自我发展、以主动参与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模式,在音乐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表演中感知音乐的魅力。这种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质,也使得整个音乐课堂活了起来,勃勃生机。
二、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如何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现在中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音乐、接受音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音乐教学内容渗透到一些游戏活动中,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够使他们在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音乐课中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如试唱接力赛、练耳抢答、为旋律填词、歌词曲调接龙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音准节奏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强,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并且打破了课堂中呆板且严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能感觉到上音乐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拓宽教材,满足学生需求
21世纪的中学生情感充溢、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现实”。高中教学又必须体现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依据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拓宽,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发展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这种拓宽,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要注意素材的积累。针对学生不喜欢戏曲这一特点,导课、欣赏我都用心设计,主动利用学生课外收集、查找的资料。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始欣赏皮影戏片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竞猜的方式;为化繁为简,让学生连线连接曲名和流行地区,帮助学生掌握大戏的脉络;引进家乡戏的欣赏,意在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学唱戏曲片段,意在用成果鼓舞学生。通过以上途径,拓宽了学生艺术视野,丰富了课堂内容,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要使课堂内容充实、丰富,教师最好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料库。
四、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课堂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多媒体技术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已经是普遍现象,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在课堂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认为,音乐课程更适合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它能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教材中涉及到的乐器欣赏、戏曲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会得到上佳的效果。比如,民族管弦乐和西方交响乐,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生动完整的形象、深刻的记忆,增强教学效果。这种(下转 71页)(上接 97页)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这也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富激情,更具魅力。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
音乐课教学的特点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情绪性、情景性为一体的,无论是歌唱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等都应在一个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都说严师益友,我认为音乐教学应隐藏严师的一面,变严师为益友,与学生做朋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讲解音乐知识,一同歌唱、一同聆听美妙的音乐、一同演奏动人的乐章等。特别是在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更应倡导“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倘若是一位严肃的教师无表情地坐在琴旁教学生唱歌,即使这位教师水平再高再出色也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会将音乐的美感和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相反,我们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在畅谈对音乐欣赏的感受时,就会把内心的真实感受与理解坦诚地告诉你,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很容易达到。
浅谈中学音乐课教学 篇12
现在的音乐课教学, 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以情动人外, 还运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 以及音像制品, 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 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 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 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 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 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此可见, 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 就要从多方面下工夫,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把德育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 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 树立远大理想, 尊敬师长, 互相友爱等, 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赋德育于美育之中, 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 就可使情感的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 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 产生心录的震颤, 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 会激发学生各式各种美好的感情, 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 美与丑, 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 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 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通过音乐艺术形象, 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 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乐由情起”是音乐课的灵魂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 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 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 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 接受美的教育, 提高审美情趣。因此, 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 使之产生共鸣, 才能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在音乐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音上, 切忌夹带家乡方言, 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 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把学生导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地生动形象, 精辟而简练。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 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艺术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 也会体验到戏曲故事发展或轻松或紧张或哀伤的情节, 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 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剧中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的变化。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除了美的文学语言, 还应当恰到好处地运用形体语言, 即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 口形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运用恰当, 对于创设情境, 无疑是锦上添花, 增色不少, 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运用眼神交流, 创设正确情境, 从眼神可以调查一个人的灵魂, 利用眼神交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项交流本领, 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 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完全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而面部表情和眼神密不可分, 演员的演技好坏和它有直接的关系, 而创设情境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一名演员, 需要尽自己的表演让学生进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感情, 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电教对音乐教学至关重要
在教学手段、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代, 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投影、课件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 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电教能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在中学音乐教材中, 音乐欣赏约占25%的课时数。它涉及到器乐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 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的规模阵容, 指挥的风格, 音乐的情感形象, 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 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 听得清清楚楚。
电教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 视听结合, 通过情景再现, 能激发情绪, 丰富情感,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 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 音乐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永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勇于改革创新, 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更好地感受音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