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2024-11-06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共10篇)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1

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深化了教育的意义。历史教学大纲指出, 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人民素质, 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要协调进行, 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用现代教育的要求来审视我们的教学, 会发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应在处理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究, 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贯彻落实。

一、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是影响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是教育的基础。师生关系良好的状况下, 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也才能胜任课堂教学工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责任心, 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 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尊重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营造一种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可见, 教育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 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二、人文教育的发挥是教学改革的主线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 其主要目的是在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中吸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质,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没有很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只单纯地讲历史, 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 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人文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主线, 教师要挖掘历史教材的人文素材, 比如中国人民的奋斗史, 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 学会正确塑造个人的未来, 增强自信, 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提供精神动力。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教学改革的保障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习惯课堂灌输式的教学, 硬性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书本的传声筒, 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 学生被动地学习, 死记硬背, 做大量的练习, 只会服从于教师, 缺乏自我知识的构建体验,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服务者, 故不可越俎代庖, 包办学生的学习, 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要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 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亲自动手、动手、动口, 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才会得到提升。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四、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围绕教学目的, 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 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教学模式的选择, 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以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模式, 而是多样化的。为此, 历史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 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 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 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融合声、像、图、文为一体, 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历史画面, 将书本文字立体化,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变抽象为具体, 多角度地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语言素材, 全方位展现了比较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教学内容的拓展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化,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 组织讨论学习。

讨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以往的课堂多是教师说, 学生听, 学生不能融入课堂, 形成教学的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展开思考探究, 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大家踊跃发言, 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由讨论, 实现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交换观点, 彼此争论, 在讨论过程中取长补短, 开阔了思维, 弥补了自己知识面的缺陷, 促进了学习效果的优化。

总之, 教学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要打破传统习惯性教学的思维束缚, 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历史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身心素质获得较大的提高。

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 篇2

一、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人类进入一个科技、信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就会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困扰,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而这些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无不与地理学科有关。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地理素质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生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课堂上,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目标,就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渠道。

然而,不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教学过程大多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求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对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深入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我认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制订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累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发挥个人潜能,塑造高尚人格的过程。其中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制订新的教学指导原则是十分关键的。

二、优化地理教学的原则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良好的地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为教育目的。其精髓在于实施全面教育、培养人的个性、注重人的主动发展。优化地理教学应围绕这个宗旨,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人从生下来就在感知、观察、体验中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再去学习更高深、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去保护、开发、挖掘学生这种本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去完成学习目标。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教学地位和工作角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得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潜力,获得更多地理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2. 全体性原则:即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及道德行为基础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设制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缩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适得其所,在各自基础上有所改善和提高,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个性得到发展。

3. 合作性原则:即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间合作、学生间合作为基础的民主型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是指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目标。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会平等地与他人相处。

4. 开放性原则: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具有开放性。开放性地理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但要经常补充一些学生较为关心的地理热点、地理时事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技能为主,减少教师的讲授分析,以学生的自学、活动取而代之。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即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直观性,加大地理知识信息量。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

1. 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严肃枯燥,间或有学生的活动,气氛也很紧张。学生学习的情绪和主动性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加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例如,讲课前几分钟的地理知识演讲活动,使全班学生提前进入学习地理的“角色”;由学生设计问题相互提问,发挥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某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改变了“教师说了算”的“课堂规则”。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用文明礼貌用语会使学生得到尊重;运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适当的诙谐、幽默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论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 篇3

关键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深化改革,问题

纵观当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之现状, 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自进入初中学习阶段以来, 被接连不断的各科教材和即将面临的中考压力包围着, 心理负担加重、思维能力受限, 加之语文教师对作文课堂教学的忽略, 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 对作文教学仅限于传统的“审题——构思——结构”的呆板模式, 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枯燥, 文笔晦涩, 毫无灵性和新意, 读起来如同嚼蜡, 索然无味。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 以发展中学语文总体教育为理想目标, 就如何进行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 时至今日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的教学套路, 即板书、讲解、布置作业, 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被体现, 更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没有被落实, 而是仅仅被当作一句口号, 这只是其一。其二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受教学思路影响, 语文教师们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差, 作文写出来犹如一篇流水账,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总是从强调教材知识的吸收着手, 或是增加学习量, 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 或是强制学生们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加强对学生们的学习指导、阅读指导, 以期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增强写作能力[1]。诚然, 这些教育方式是对学生们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然而却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而最终的结果是, 该用的方法都用了, 学生们依然是心中有千言, 笔下无一墨, 教师教得焦头烂额, 学生学得苦不堪言。综上所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状, 关键在于教师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即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当把教学眼光紧紧盯在一处, 学生的逻辑思维从此就受到了限制, 知识面的狭隘, 造成了学生们写作素材的匮乏, 被动的接受知识, 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每当进入校园, 学生身上便如同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没有了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们的心中眼中脑海中, 就只剩下了那点儿课堂知识。

二、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

(一) 培养表达能力, 夯实写作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该遵循最基本的两条线路, 一是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表达方式到表现手法, 让学生有能力将心中所学充分地展现出来, 并有所创新, 这其中问题的利用是关键。如《社戏》一课, 这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所接触的第一篇鲁迅作品。开课前, 作者首先对鲁迅先生存在的社会背景、作品特点等向学生们做了扼要的叙述, 以期让学生们对鲁迅作品有大概的认识, 并使学生们产生迫不及待想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 随后授课开始。通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 作者向学生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大家合上书, 通过阅读印象, 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当学生们回答完毕后, 随后作者用最快的时间先略讲了一遍课文, 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全文一共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并准备解答。第二个问题解答完毕后, 作者再次精讲课文内容, 并准备了第三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说说文中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这样,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产生, 首先使整堂课都处在了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中, 其次, 通过问题解答,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逐步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这堂课的最后, 作者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写作训练要求: (1) 作文题目自拟; (2) 写作主题为《社戏》一文的读后感; (3) 紧密结合主题, 力求创新。

(二) 培养思维能力, 增强写作技巧

通过思维能力培养, 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笔者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课堂讲解中, 注重培养学生们采用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一篇新课文, 让学生自主理解, 教师只做引导指正工作, 使之形成习惯, 并逐渐向着生活方向延伸。

(2) 在课堂讲解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自主理解课文的主题, 以及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使学生对课文的总体轮廓形成认识, 从感知上发现其中突出的特点, 然后通过课堂讲解, 让学生对其感知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3) 在课堂讲解中, 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课便将课文全部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 这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对于消化不了的知识, 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负累, 从而造成教师讲了一车, 学生只吸收了一点, 并使他们逐步产生厌学的现象。

(4) 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 让学生们通过集体智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互相形成影响, 进一步拓宽学生们的视界, 加强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采取以上种种措施, 提高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认识, 大力加强他们的写作功底, 使他们通过知识吸收、知识积累, 并最终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从而对所学知识得到良好的验证。总而言之, 加强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既是加强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深化改革中学作文课堂教学, 也是全体中学语文教师们的职责, 而这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4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江苏中学化学教育为目标,牢固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关键环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力破解考试评价改革的难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我省中学化学教学改革。

一、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落实先进的教学观念

要注意落实三种观念:一是要树立服务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观念,二是要树立服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三是要树立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要落实这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认识,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本次课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信心和决心。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将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又要防止和克服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将不利于改革目标的达成。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省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工作继续深入、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坚持聚焦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主要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教学理念。要以体现新课程思想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指导课堂教学。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构建有效课堂。要创设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和生活的课堂。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强调大力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说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全盘否定,把我们传统教育中好的东西也丢掉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比较扎实,这是我们的优势,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另外,“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实施,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搞花架子。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没有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可能就要落空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二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三是互动与讲授的关系;四是形式与效果的关系;五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六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三、坚持学科特点,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化学学科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实验,化学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要加强实验教学。但由于实验条件发展滞后、课程标准及教材淡化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区分等原因,造成有些地方和学校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实验教学。建议目前实验教学条件不足的高中,应努力完成《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规定开设的学生实验;初中教学也应根据各市、各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开设一些基本的学生分组实验,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多做。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及时添置实验教学所需仪器、药品,配备适当数量的、合格的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使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四、坚持适度原则,进一步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

要深入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高中教学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注意处理好高中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尤其是高一,要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上多下工夫。各市、县(区)教研室可将其作为市、县(区)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高中教师要多了解初中教学的实际,了解初中新课程与原课程在教学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二是要注意把握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循序渐进的关系。《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而选修模块是在两个必修模块基础上的加深和拓宽,其中很多内容是阶段性地逐步加深的。所以在《化学1》、《化学2》的教学中也应注意循序渐进,按照课程标准和修订后的高中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可一味地瞄准高考,一步到位,以切实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

五、坚持技术带动,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改革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不能因为目前在使用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而一概加以排斥。具体要注意两点:一是增加教学的技术含量。要尽可能多地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并通过优秀课件评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观摩等活动,提高广大化学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和数字化教学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所必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尤其是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六、坚持科学评价,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坚持科学评价就是坚持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意志,就是通过提高考试、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来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使之能更合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更科学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要加大高考、中考改革研究的力度,从考试、升学制度,考试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教师和学科的全面发展。目前化学学科教学有被弱化的倾向,这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均衡地发展,是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5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学形象,文本意义,张力

一、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教学的意义

初中文学类文本教学一直存在游离文本、过度解读文本、凭个人经验随意解读文本或者仅仅对文本的字词句进行表象、孤立、片面解释, 忽略引领学生去领会文本意象与挖掘文本深层次内涵的现象。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课改的不断推进, 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文学教学阅读还是存在忽视文学文本本体, 过度强度文本以外的因素, 强调使用理性方法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过度追求语言、结构的准确性, 导致本该忠于文本本身的解读渐行渐远。安阳市初中文学教学在普遍环境下也存在类似问题:理解肤浅蜻蜓点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解读随意天马行空, 过分揣度作者写作意图或者读者感受。为了让我们的初中文学阅读能够真正体现文学阅读的效果, 让语文教学回归质朴、纯真, 通过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让文学教学回归文本迫在眉睫。

二、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础

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于英美并在欧洲广泛流行的英美新批评, 作为现代文学批评流派, 提倡严密的文学文本阅读法:细读法。细读法在反对社会历史批评过于重视作者对作品的决定作用和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忽略文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主张文学批评发展由以作者为中心转向以文本为中心, 认为文学研究应该在尊重文学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注重文学阅读的文本性, 反对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相联系;主张文本才是文学批评唯一需要关注的要素, 关注文本的语言与修辞技巧, 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 从语言和结构中寻找文本意义与内涵。

作为新批评的第一人, 艾略特在其1917年发表的《传统和个人才能》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中主张“个性泯灭论” (extinction of personality) 或“去个性化论” (depersonalization) , 认为“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认为“诗人要表达的不是什么‘个性’, 而是某种特别的媒介, 在这个媒介里种种个人感觉和亲身经历被用特别的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瑞恰兹将现代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 在其著作《文学批评原理》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1924) 中明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使用: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 对不同的文学体裁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功效, 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语言。而在《修辞哲学》一书中, 瑞恰兹把传统语境进行了扩展, 提出共时语境与历时语境。一是当时写作的话语语境, 例如写作时的社会环境, 当事人的想法等;二是词语所蕴含的历史积淀, 例如某一个词语可能暗含着一个典故或者某种强烈的感情。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相互的语义场, 词语在其中自由穿梭, 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

在处理“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上, 新批评主张把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来研究, 反对文学批评过分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分追逐作者原意, 否则容易导致“意图谬误”;同时在读者阅读作品时, 因为个人的经历、知识水平与结构、个人感受等的不同, 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个作品,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此, 他们反对通过读者的感受来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 这样容易导致“感受谬误”。主张文学批判的标准只能从文学文本自身出发, 将读者和作者隔离出文学批评的范畴, 以作品为本体。

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 细读法成为新批评派进行文本内部研究所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

三、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的主要内容

1.对字、词、句等单独元素意义的追逐。任何文本都是由字、词、句、段等基本单元来表情达意的统一体。从原始意义到延伸意义, 文字具有复杂多层次的意义, 其多义性的特点, 更是让文本意义呈现立体性与多元化。同时其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更是让读者眼前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初中文学类文本作为文学阅读的最初阶段, 囿于读者知识的限制, 对这一层次的细读是重点。例如:“草”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 其意义是宽泛的, 泛指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草。但是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前两句“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草”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植物, 更是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体验到了在大自然的面前, 生命力的强大。

2.对文学形象的探索。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称为文学形象的象征性。文学形象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 多种多样的。

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一文中布里尔小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日子过得孤单、寂寞、绝望, 了无生趣。只有靠每个周日的下午到公园里慰藉打发时光, 借着偷听别人谈话的时机偶尔介入别人世界的一角, 给自己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波澜无惊。但是她又具有普遍意义, 代表着在20世纪初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下, 异化了的冷漠的人际关系。

3.对文本意义的追求。初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 仅仅完成对词语意义的追寻这一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文学文本中, 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 而在意象和意味。

同样是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 后两句“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中间没有出现一个“草”字, 但是“晴翠”、“荒城”、“萋萋”等词的出现却为读者勾勒出一副萋萋春草弥漫原野的形象。让读者的眼前视线为之瞬间开阔, 而不仅仅局限于一草一木的单独元素。

4.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的主要方式。语言的意义是新批评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而“语境” (context) 概念从传统的“某个词、句或段与他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拓展到“一方面包括与所诠释对象相关的一切事物。另一方面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 这组事件包括我们选来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所需的种种条件”, 这对于确定词语、文本及语境的含义而言, 具有重大意义。悖论 (paradox) 、反讽 (irony) 、隐喻 (metaphor) 、象征 (symbol) 等写作手法所构成的语言张力 (tension) 更使文本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含混性 (ambiguity) , 让文本意义复杂多样。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的《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作者将“面孔”与“花瓣”对应起来, 让读者阅读诗歌的时候, 想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所指意义, 更要考虑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 展示出美丽的人性在地下隧道汹涌的人群中颤栗的觉醒。短短的两行诗歌, 却极富意蕴。

济慈的《秋风颂》第一节中mist (雾气蒙蒙) 、comspire (密谋) 、load (装载) 、bend (压弯) 、tothecore (透心) 、swell (膨胀) 、plump (撑鼓) 、set (催发) 、over-brimmed (溢出) 等词语的使用, 让读者在理解字面所指意义的基础上, 总能感觉到一种沉重和不安, 隐隐感觉到在丰收现象背后的那种秋天的不怀好意, 从而形成词语的外延与内涵之间那种悖论的张力。

借助文本细读, 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在初涉文学课程的殿堂中, 不仅仅理解字面意思, 更能深入地领略其中丰富内蕴。但是不同题材的文本阅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把握文字“张力”的时候, 注重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做到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又要有明确的概念意义。只有这样, 才能让初中文学教学大展文学风采, 让学生在文学的氛围中泛海冲浪。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十大结论[J].出版参考, 2011, (13) .

[2]靳彤.强化作品细读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12, (12) .

[3]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刘军.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3) .

[5]冯彦菁, 王文俊, 成方骏宇.试论碎片化时代的电子阅读[J].新闻世界, 2011, (11) .

[6]邹雯.从“知人论世”到“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方法的反思和建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6) .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6

从教20多年来, 陈鲁焕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 逐渐形成了“以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思维, 以学科知识体系整合课堂知识板块, 以科学方法点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近年来, 在各级各类期刊、报纸发表文章50多篇, 主编了5本学科教学用书和7本校本教材, 主持研究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样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协作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等近十个省、市级课题。其中多个课题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自担任校长以来, 陈鲁焕秉承“文理兼容, 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坚持“严爱相兼, 先育后教”的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课程教学目标, 打造“家校共生, 师生共融, 教师共和”的和谐校园, 并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努力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为推动高中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尽责尽力。

记者陈校长, 您好!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知识整合”的今天, 贵校的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很有现实意义。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校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要义。

陈鲁焕好的。我校的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 概括地说, 就是由来自多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设计、讲授跨学科课程。它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与教师的团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对学生而言, 它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整合的思维, 习得合作技能, 形成合作意识, 为未来的多样化生活作准备。对教师而言, 它能够促使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 互相支持、取长补短,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 多学科教师的合作还能够促使教师跨学科学习的深入, 拓宽教师的知识构架。

记者显然, 开展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 学校选择迎难而上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或者说学校实施这一项目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陈鲁焕首先, 就像您刚才所说的, 当前的教育非常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随着学科资源利用与教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课程整合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目前的跨学科教学还停留在“1+1”简单的机械整合层次, 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优势。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中所明确提出“科目统整”和“建立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联系”的精神和思想, 借助丰富的硬件软件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 必将成为新一轮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点和趋势。

其次, 我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 在课程综合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踏实的工作。如在学科课程综合化方面, 地理组与物理组部分教师已经就某些有相互联系的主题尝试合作教学;计算机教师在教授设计编程时, 也经常与美术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已经趋向跨学科整合, 如校本课程“自然科学的和谐美”“春之舞”“Flash动画设计”“探索星空”“自然灾害与防治”等, 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这是我们开展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现实基础。

记者具体而言, 学校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

陈鲁焕我们主要在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援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我们主要开发了以下几种类型课程。

一是合作式课程。这类课程由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如“中东问题”是一门跨历史和地理两个主题领域的讲授课程, 由两名教师共同组织设计、教学课程:一名教授历史, 另一名教授中东地理。这门课程的产生是基于跨学科的理念:地理和社会历史的学习必须和文化、理念的学习同步进行才更容易被理解, 反之亦然。

二是集合式课程。这是由两至三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讲授, 并定期召开一些联合研讨会, 融合多学科的观点。如“多媒体技术与绘画设计”这门课, 可分成多个部分来讲授, 每部分都会侧重该主题的某个方面:一部分侧重计算机绘画设计的可视性和人工智能;另一部分强调计算机绘画的艺术性呈现方式;还有一部分则侧重计算机绘画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这三部分内容平时单独开设, 但是每学期都会安排一至两次授课时间, 将三门课整合在一起, 进行联合讲授或实验活动。

三是金字塔式课程。即一门课程由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 不同成员在课程组织中承担不同的职责, 如名师开讲座, 骨干教师组织具体的课程教学, 青年教师担当教学或实验助手、负责准备教学资料、批改作业等。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比较多样, 如大班上课、选修课、小组作业、主题研究等。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国外的大课中运用得比较普遍。

2援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我们对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与教学技术进行了研究, 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基本模式:确定教学主题—形成教学团队—完成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研讨。

3援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包含跨学科的听课、评课与研讨, 跨学科的通识教育, 不定时的学科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论讲座等。

4援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这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教师关于跨学科教学的各级子课题研究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前者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 更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后者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一个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方法, 共同探索, 共同评价。

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您觉得贵校的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陈鲁焕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 应该说还是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教学成效。

一是开发了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跨学科校本课程, 其中一部分校本课程还入选了宁波市精品校本课程。

二是在参与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中, 教师不但纵向深化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且横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面对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 更显得从容。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也增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权威。学生上课的兴趣更加浓厚, 加深了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理性崇拜, 这也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正能量。

三是跨学科的教学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跨学科教研活动。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跨学科教研活动收获挺大, 能够激起各学科教师较大的认知冲突, 教师们的教学反思更加多元, 更加专业, 更加深刻。这对促进教师在反思中迅速成长大有好处, 也为不同学科教师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

四是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活动也培养了教师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师之间、科室之间串门研讨的机会增多, 教师们都认为, 能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看待本学科, 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以前自己太井底之蛙了。跨学科的教研, 让教师们接触到了更加精彩的不同的课堂教学文化、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风格。

记者可以说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实施, 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成效显著。我想,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 学校一定也克服了很多困难。

陈鲁焕是的。相比于传统的教学, 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组织起来相对复杂, 花费也较大, 很多教学经验和技巧尚处在摸索之中,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是在资源方面, 与传统教学相比, 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需要更多的资源予以保障。无论是教师的组织、教学硬件的匹配, 还是新课程内容的开发、行政上的支援等, 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在一些复杂的跨学科协同教学课程启动过程中, 各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等, 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是在信息和经验方面, 对教师而言, 开展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需要学习更多关于协作教学的经验和技巧, 了解不同协作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不同的管理与评估方法, 学会相互间的有效合作等。而在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的前期, 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从何处去获得这些信息和经验。

三是在激励机制方面, 学校原有的激励制度设计, 不能充分支持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开展。从事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对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 需要承担风险。因为协作教学需要大量时间, 教师必须减少相应从事研究的时间;协作教学启动阶段需要大量努力而结果未知, 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可能功效不大;协作教学的独特贡献难于评价, 教师的教学努力往往可能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和奖励。此外, 当前的高中教育也偏重于将更多的奖励放在高考学科的教学上, 而不是在跨学科教学上。

四是组织跨学科协作教学在行政管理上也比较复杂, 既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需求, 也需要课程领导者协调好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教师需要管理部门的基础性支持, 如安排上课时间、选择地点、确定学分数等具体问题;教研组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跨学科课程究竟由哪个部门负最终责任, 当参与的各部门在评价教学工作量、贡献程度、补偿水平上产生分歧时如何解决等;教学管理部门也要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管理协调、提供适时帮助等系列问题。

五是在学生方面, 参与跨学科课程的学生具有多样化的背景和兴趣, 如何设置课程目标去协调差异, 也是一个难题。

记者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大概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我想, 贵校对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一定不会就此止步。最后, 请您谈谈贵校对这一项目的后续开发有哪些设想。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7

一切为了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合作、释疑检测”课堂教学模式

1.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发展,提升生命。

2.课堂模式

三个特点:主体主导发挥作用,方法方式引领有效,节奏容量适当适度;四个模块:自主、合作、展示、测评;六个环节: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群学、释疑解惑、目标检测、总结提升。

要求: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活动≥30分钟。

3.“自主合作、释疑检测”教学模式流程

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群学→释疑解惑→目标检测→总结提升

三、理论依据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 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则是意义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时学习者当时整个身心状态与学习材料的关系,整个人都参与并左右脑都共同发挥作用的学习才称为意义学习。

把意义学习分为以下要素: (1)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 (包括情感和认知) 都投人学习活动; (2) 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其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 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产生变化; (4)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2.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

3. 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所谓学习资源是指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资源,不仅包括书籍、杂志、实验设备等物质资源,而且包括人力资源,即可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人,主要指教师。

4.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他们个人的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5. 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

(四) 事实依据

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三三六”教学模式,即: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原则

1.民主性。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知识的统领者,也不存有话语霸权,课堂专制,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学会对话、商量、征求甚至请教、道歉。高举尊重大旗,实施感动教育,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良好环境。

2.问题性。

问题造就磁力,问题具有吸引性、竞争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性,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增长智慧,培养能力,造就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兴趣、动力。

3.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的内驱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树立异曲同工、独具匠心、天斧神工、巧夺天工、举一反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风气。

4.拓展性。

以教材为例子,要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合,以本节知识为核心作好辐射与延伸,引发学生浮想联翩,上接下连,左顾右盼,构建网络,形成综合连体,千丝万缕,使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5.尝试性。

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

6.全员性。

不搞精英教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尤其对薄弱生要备加关爱,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培养其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不同任务,逐渐缩小优弱差距,力争让最后一名也能成才。

7.主体性。

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

8.合作性。

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

9.情感性。

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能够确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10.个性化。

教师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五、备课

1.制定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标准、心中有内容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认真贯彻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实际,富有张力,体现三个维度,表述得简明、具体、清晰,具有操作性,学习目标制定方式一是教师制定,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学习目标作用:一是导向作用。学习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为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明确宗旨、明确意义、指明方向。二是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驱动其积极参课堂学习活动。三是控制作用。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就对学活动起着“控制器”的作用,约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四是测度作用。是测量、检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成功程度的有效的尺度或标准。

2.自主学习:突出主体、设计任务、注重思考

自主学习是自我独立的学习过程,是自我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主,“我要学”成为内动力,知道怎么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构建式的学习。备课时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思考探究,按知识发生、发展创造性应用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N个思考探究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富有挑战性。

备课时教师针对不同的任务,自主学习前给学生做“支架”,即在知识上有铺垫,方法有引领。思考探究状态、及达到质量要具体明确的要求,时间有限定。

3.合作学习:合理分组、责任明确、注重实效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的学习。合作和个体的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小组学习成果,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的关键点,要使合作学有较高的效能,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策略:一是要注重合理分组 (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或经调配,小组是稳定的,不赞成每节课动态分组,小组一般不能多于四个成员) ,小组内成员责任明确。二是教师要确定学生经自主学习后,哪些不需要进一步合作学习,哪些需要进一步合作学习。三是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作用、指挥作用、小老师作用。四是组内每个成员演好角色。五是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中去,使个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经合作学习,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经优化转化为集体学习的成果。

4.释疑解惑:小组合作、全员输出、预案完备

释疑检测的主要任务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是教学效果的输出,一般分配的原则是:中下游学生讲解、分析;优生点评、拓展。展示的过程是,一般是班级分为六组,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每个组将优化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叫一组或多组 (原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的成效,课堂时间允许度,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多组进行展示,如果时间不充分可以让完成优的一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提升) 对完成的探究任务进行讲解 (本组合作讲解) ,待讲解完后,其他组成员进行质疑、补充、点评,教师进一步强调、总结,引发下一个学习任务。

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本课活动生成要有充分预案,以充分地准备应对课堂生成发展。

5.目标检测:依据目标、以本为本、微型考试

教师依据学习目标,以本 (课本) 为本命制检测题,题量一定要适中,以中等生实现学习目标为考量,易于学生互评,吸收分层教学法的优点,命题划分A、B层。

6.总结提升:引导归纳、理顺知识、条理清晰

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等。

六、上课流程

1.目标定向:明确目标、指向明确

第一,导入新课;第二,明确目标。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明确提出目标要求;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第三,提出整体实现学习目标的要求。

2.自主学习:引导探究、要求到位

第一,布置任务,明确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第二,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给学生作必要的铺垫和思维方法的引领,使学生知道怎么学;第三,提出要求。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难易程度,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是多少。二是状态,要求包括秩序状态和思考状态。三是质量,要求对于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什么程度;第四,完成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3.合作学习:有序组织、提升效能

第一,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提出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第二,在每个小组成员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小组长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优化、丰富,进一步拓展;第三,由小组长负责,为下一个环节展示做准备。一是制定展示策略,即小组怎样合作去展示,二是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谁到黑板写,谁来讲,谁来评,谁来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等。

4.释疑解惑:全员输出、展示提升

第一,一般是将班级分为六组,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每个组将优化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第二,教师叫一组或多组 (原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的成效,课堂时间允许度,如果时间充足可多组进行展示,如果时间不充分可以让完成优的一组进行展示,然后教师总结提升) ,对问题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即怎么想的,为什么?) ,讲解要清晰、自然、流畅;第三,待这个组讲完,其他组成员进行质疑、补充,点评;第四,教师进一步强调、总结,引发下一个学习任务。

5.目标检测:达标测评、互判评分

第一,教师出示检测题,学生按规定时间像考试一样进行答题;第二,教师出示答案,小组成员互评或异组成员互评;第三,小组评出总成绩,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第四,找出共性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解决,个别存在问题小组长课后要负责教会。

6.总结提升:引导归纳、师生互动

第一,教师给学生提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内容为"通过本节课从哪几个方面,我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向其他同学请教"等;第二,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收获;第三,师生互动谈收获,教师加以完善补充。

七、“自主合作、释疑解惑”教学模式课堂评价量表

(一) 教学理念

体现新课程学科课程理念,创设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二) 教学行为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 教学设计

深刻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获取新知确定适宜的思维类型,即注重“自主合作、释疑解惑”教学模式六环节有机整合,又能灵活创造性的应用。

(四) 教学媒体

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并恰当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五) 教学过程

1. 教学目标

(1) 制定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体现三维目标,表述得简明、具体、清晰,具有操作性,能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2) 用恰当的方法、适当的时机告知学生,为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明确宗旨、明确意义,指明方向,在教师指引下产生积极的向心作用,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

(1) 能将教材内容合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必要的知识铺垫和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3) 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3. 合作学习

(1) 小组长组织有力,小组学习规范、有序; (2) 各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能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群学有效; (3) 教师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及时解决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能迅速捕获学生合作中所生成的学习成果信息。

4. 释疑解惑

(1) 小组以合作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或以其最佳方式展示,展示分工明确,表述思路 (怎么想的?) 、清晰自然、流畅。 (2) 其他小组成员能进行评价、补充、质疑等,引发生成性的课堂,形成生生、师生互动。 (3) 教师组织、调控给力,归纳提升到位。

5. 目标检测

(1) 依据目标,以本 (课本) 为本 (根本) ,有层次命制当堂测试题; (2) 像考试状态一样,规定时间当堂测试,采用小组互评等形式,获得目标检测信息; (3) 针对目标检测情况,进行讲评。

6. 总结提升

(1)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2) 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六) 教学效果

(1) 目标测试达到学习目标要求; (2) 学生积极参与六环节“自主合作、释疑解惑”教学模式,在整体上每个环节都有较佳表现,享受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情感; (3) 较好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最佳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具体的行为和做法; (4) 能彰显教师课堂调控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教学智慧。

八、实践成效

经3年多的课堂实践,学习主体和教师角色等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学习方式;能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猜想论证、创新答辩等。

学习水平:能投入、善合作;能发现、敢表达;能自学、善交流;能选择、敢否定;能分析、善归纳;富想象、有创意。

学习效果:掌握并能运用知识同时提升学习水平,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

学习环境:能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环境,又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环境。

技术运用: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性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摘要: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活动能充满正能量,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真正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快乐的人。基于此, 方正林业局第四中学构建了“自主合作、释疑检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思考 篇8

一、现行的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中学地理教育墨守陈规, 缺乏创新

教育包括地理教育是与某时段的社会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现在及未来是知识爆炸时代, 是信息时代, 是日新“日”异的时代。而我们的地理教育, 因在一段时间内未参加统考, 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 不仅与这个社会时代存在差异, 而且与语数外相比, 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现在地理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管理等方面。

2. 地理课外活动的缺乏与局限性

地理课外活动是相对地理课堂教学而言的, 它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外, 地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具有地理教育意义与其他教育意义的活动。地理课外活动能使学生获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 了解当代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探究能力;能使学生独立或与人合作, 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 对所在区域的人地关系作出初步的判断和评价,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 例如:开辟地理知识园地、办地理报、制作地理模具、野外观察实习、地理旅游、环境噪声测量、气象观测、地理课外阅读、地理讲座、乡土地理研究等。但是许多中学的地理课外活动很少开展, 即使有也只是象征性地局限在天文兴趣小组、地理板报方面。

3. 乡土地理教育严重不足

乡土地理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实现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功能是其他教材无法代替的: (1) 乡土地理教学是学生获得直接地理知识的唯一途径, 对学生形成地理表象顺利地学习书本知识都有重要意义; (2) 乡土地理教育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家乡面貌及其变化发展, 使学生获得未来建设家乡必不可少的知识, 对培养合格的地方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 乡土地理包含着大量的实践活动, 通过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乡土地理资料以及乡土地理研究活动, 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然而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却很少找到其踪迹。

4. 中学地理教育缺少连续性

中学地理教育包括初中地理教育与高中地理教育, 但事实上两者缺少连续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地理教育不参加中考, 导致围绕考试转的初中地理教育可有可无, 摇摇欲坠。有些初中课程表上有地理课, 但真正上课的却屈指可数, 初中的地理教师一般也非地理专业毕业, 而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兼任。使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技能与高一地理知识技能存在明显的断裂带。另一方面, 初中地理教育局限于初一、初二年级, 又不参加中考, 就算学生原有的一点东西在升入高一时也忘得差不多了, 使得高一的地理教师大吐苦水。

5. 教学设施不齐全, 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部分中学还存在着教育基础设施不齐全、教育办公经费紧张的问题, 如: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互联网等电教设备, 缺乏用于培养技能的幻灯、录像、教学软件、实物标本、教学图片等直观的教学用具。面对这样的实际, 无疑会对教师在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上带来诸多困难, 致使课程资源单调, 绝大部分教师选择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方案都是按照课本上的活动、图片、教材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也仅仅是照本宣科, 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6. 少数地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 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钻研不深

初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其地位和作用已“崭露头角”。但是, 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 “副科”的头衔在领导、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头”上难以消掉。中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廉,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在教研活动中, 教研有名无实, 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粗浅, 缺乏钻研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 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二、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建议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 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 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 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 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 做了有益的尝试。

1.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 与此同时, 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 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 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 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 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 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因此, 教材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联系实际, 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 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 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对学生来说, “应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 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3. 降低知识难度, 拓宽知识的广度

我国地域辽阔, 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 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 “宇宙环境”这一单元, 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 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 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 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 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 具有广阔的视野。

4. 增强教材的弹性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 相反, 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 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 并设计了“自学园地”, 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 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 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 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 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 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5. 建立完善科学的地理教育评估体系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9

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概括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与之对照。中学学校体育教育在这四个方面显然有明显差距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三、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1、发挥主体作用,不忘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教师可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正确发挥和不断增长。因而,既要重主体,又要重主导,只有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才会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2、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愉悦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已”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3、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深化中学音乐教学 篇10

一、“高水平基础 + 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新体系的架构

(一) 学校课程结构

学校遵循“积极稳妥、分段推进、规范实施、特色发展”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运用演绎和归纳的研究方法, 按照“顶层设计→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反思修正”的规范技术路线, 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课程建设理念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情感体验、价值取向, 结合师资条件和课程资源等实际, 融合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一般要求和学校特色发展, 构建了具有镇海中学特色的发展性的“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课程结构 (如图1所示) 。

由图1可见, 该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课程建设理念和育人目标。“六面柱体”的左半部分由基础类课程组成 (包括语言文学、数学、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健康艺术等六大领域组成的国家必修课程) , 右半部分由通识类课程 (德育教育、科学人文、学习素养、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职业技能等六大类课程) 组成。这两大支柱性课程组成了“基础性课程群”, 目的是有效地夯实高水平基础 (知识基础、思维基础、学习素养、职业素养、体艺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管理素养、道德素养等) 。拓展类课程通过知识拓展、思维拓展、方法拓展、素养拓展、应用拓展、综合拓展, 使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得到第一次差异发展。特长类课程包括学科特长、体艺特长、科技特长、管理特长、人文特长、创新特长等课程, 旨在使部分学生的特长得到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第二次差异发展。最后,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开设个性化的课程, 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二) 学校课程特色

1.基础广博

学校课程除了着力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为成为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打下广博的基础。

2.多层拓展

在广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动态发展, 设置了多层次的拓展类课程和特长类课程,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和谐的发展。

3.多元开放

学校课程在建设目标上体现多维性,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多层次性, 在课程实施形态上体现多途径化, 在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体现多样化, 在课程评价方式上体现多元化。

4.自主选择

课程的确定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潜能特长的个性化指导,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的实施注重学生的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

二、必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的探索

针对“国家必修课程内容减少、选修课程内容增加”这一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变化, 学校探索了提高国家必修课程效益的多种策略。

(一) 重组国家必修课程

学校根据省教育厅“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要求, 遵循学校课程建设积极稳妥、分段推进、规范实施、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 制订了学校课程课时安排, 减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必修课程的课时 (比一轮课改减少8课时) , 为选修课程的开设释放更多的时间, 有效地支持选修课程的建设。学校还根据特色建设的要求, 在某些班级重组物理、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和课时, 促进这些学科教学的特色发展。

(二) 强化国家必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建设

针对传统国家必修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单一、缺乏协作带来的课程资源不足、教师备课负担较重、课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 学校引导教师通过团队协作方式, 发挥不同教师的优势, 实施了高端教学设计、教学演示版PPT、多媒体资源、实验资源、习题资源等“五位一体”的必修课程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打造丰富、多元、高效的必修课程资源系统, 为必修课程有效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根据国家必修课程的新的学科指导意见和学科考试说明, 学校结合学生实际, 加强国家必修课程资源建设, 注重预设和生成、静态和动态、单一和多样、拓展和整合、正面与负面、自主和协作、现实和虚拟等互补结合, 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多元开放习题课程资源体系, 使必修课程资源从系统化向精品化转型, 提高课程资源对教学的贡献度。

(三) 探索多元开放必修课程教学方式

针对传统必修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得过多、过强, 学生学得过少、过弱) , 学校正视深化课程改革中网络课程兴起的现实, 积极探索实施适合新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多元开放教学方式:注重整体探究与部分探究互补结合、预设与生成互补结合、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互补结合、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互补结合、实时探究与虚拟探究互补结合、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究互补结合;从新课探究教学模式、习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有效地提高必修课程实施效益。

三、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的探索

(一) 创新选修课程的多元开发途径

为了克服教师开发选修课程时遇到的困难, 提高学校课程开发的效益, 学校优化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 积极探索选修课程多元开发的途径。

1.移植应用优秀课程

学校已移植运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大学的先修课程5门, 国际课程、地方课程18门, 并结合学生基础和学校实际, 从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配套资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引进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自主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充分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 自主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和课程建设理念,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个性特长, 自主开发了100门左右选修课程。

3.整合社团课程

学校对原有学科竞赛类社团进行重组, 并据此开发出拓展类课程、学科特长类课程, 使之适合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4.联合开发开放性课程

学校根据深化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和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协作, 联合开发相关的开放性课程, 如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发了旨在培养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类课程, 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拓展类课程、特长类课程。

(二) 多种形态地组织教学

1.让学生自主选择, 实施校内走班制

选修课程的开设, 注重校内与校外互补结合、实时与网络课程互补结合。学校允许学生在通识教育类、拓展类、特长类等课程中自主选择, 并实施走班教学;创造条件为部分学生实施国家必修课程的走班教学, 支持部分学生到大学、企业和职业学校选课学习。

2.共享校间资源, 实施校际走班制

在实施校内走班制的同时, 学校充分发挥镇海中学通识教育课程、特长课程和镇海中学剑桥国际部英语、科学探究类、科技制作类课程的优势, 实施两校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镇海中学与镇海中学剑桥国际部之间进行校际走班, 共享校间资源。实施校际走班制丰富了课程资源, 降低了课程成本, 提高了课程实施效益。

3.构建多元开放的网络课程体系, 实施虚拟课程

针对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较多选修课程同时开设, 部分学生没能选上喜欢的课程;教师教得过多、过强, 学生自主学习过少、过弱) 和遇到的困难 (必修课程课时相对较少, 课程资源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 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开放的网络课程, 构建了问题导学式、实验预习式、巩固复习式、实时交互式、自主选择式等网络课程。此外, 学校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课程进行再开发, 构建了部分通识教育类、拓展类、特长类网络课程;根据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需求, 移植应用了省教育厅和兄弟学校的优秀网络课程;创新课程建设思路, 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协作开发了网络课程。学校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方式选修网络化课程, 实施开放性、虚拟性“走班”教学, 切实解决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组织暑期学校, 实施开放性课程

学校组织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参加学科特长培养暑期学校课程, 以达到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设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目的。

(三)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建设, 遵循“你无我有、你弱我强、你旧我新”的特色课程建设原则, 通过科研引领、团队协作、优化师资队伍等方式,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学校构建了六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如图3) , 组织具有特长和潜能的教师负责具体课程的开发实施。目前, “价值教育”“有效学习策略”“中学生领导力”“伶牙俐齿”及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系列特色课程等已初显成效, 超过40门选修课程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

(四) 健全课程管理

学校切实加强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领导、指导与管理, 进一步理顺各部门关系, 探索建立层级分明、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课程管理系统。在原有管理资源的基础上, 学校新组建了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指导小组, 对四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等都组建了独立的工作小组, 选修课程评审组、学生学分认定组、课程质量评价组等机构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加强, 所有管理机构都进一步细化和明晰了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学校尤其重视完善课程改革的制度建设, 与时俱进, 重建和完善了“六位一体”学校课程建设制度体系, 包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课程选择指导制度、课程实施管理制度、课程质量评价制度、课程学业评价制度、学科建设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激发教师课改热情、规范选修课程教学常规、提高选修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学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保证选修课程的开设质量, 学校十分注重课程要素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对新引进的职业技能类课程, 学校全程跟踪评估开设的有效性, 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课程需要。同时, 学校还集中优势资源有选择地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培育与扶持。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从学生中汲取课程改革的智慧。学校在期初、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这些都成为学校诊断和改进深化课改工作的重要依据。

(五) 强化课程评价

为了规范、高效地实施选修课程, 学校根据课程评价的一般要求,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 构建了由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质量评价、课程学业评价、学科课程建设评价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实施评价体系 (如图4所示) 。

1.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建设

(1) 课程开发审核评价制度。为了确保教师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制订了《镇海中学选修课程审核评价办法》。这个课程开发审核评价办法明确了选修课程审核评价的目的意义、原则、成员组成、具体细则以及注重事项等内容。课程评价主要由如下两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纲要的评价, 主要审核评价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内容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 、评价的可操作性;二是教科书主体内容的评价, 重点评价参评教材结构要素的完整性, 教材内容的充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材所有章节的统一性和编写体例的逻辑性, 版面编排的规范性等。

(2) 校本课程评审奖励制度。为了激发教师开发实施选修课程的积极性, 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 学校制订《镇海中学选修课程开发奖励细则》。该奖励细则包括选修课程开发奖励的目的意义、奖励原则、具体细则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2.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为了科学地评价选修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选修课程教学效益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意见》的有关要求, 学校运用终结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理念, 科学、规范地评价教师实施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制订了《镇海中学拓展类选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细则》《镇海中学通识类选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细则》《镇海中学特长类选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细则》。每类课程的教学评价细则包括了评价原则、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过程评价、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比较评价等内容。

3.学生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制度建设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学生学业的评价, 使广大学科教师明确选修课程的学业评价方法, 学校根据实际运用了终结性、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制订了《镇海中学基础类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细则》《镇海中学通识类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细则》《镇海中学拓展类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细则》《镇海中学特长类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细则》。这些细则包括了各类课程成绩评价原则、课程成绩评价方式、课程重修 (另选) 与补考的处理方法。在学生学业评价的基础上, 学校制订了《镇海中学学生学分认定办法》, 根据学校学分认定办法给予学生学分。

4.学科建设评价制度建设

上一篇:单相光伏系统论文下一篇:生产流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