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精选8篇)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篇1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
胡集镇陈集小学 孙秀海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96名学生,25名教职工。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创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四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示范学校”、县“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优胜单位”、市“普通话示范学校”、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于年前接受了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借此机会,现将我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我校在开全、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悉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薄弱学科的建设。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校先后开发了国学经典、艺术素养、民俗传统、阳光体育、德育、身心健康、人文历史、英语等八大类三十五种教材。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了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必修课是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计划,分年龄段对学生实施系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在本班上课。
选修课则是本着师生自主的原则,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愿学科,再由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选择任教学科,然后学校对师生选课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编制课程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重新组班上课。
为促进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加强了各级课程的融合,力求各类课程相互拓展和补充。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类课程间的联系,既不能相悖,又不能重复,既源于国家课程,又要有别于国家课程,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为提高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我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评价方案》以规范课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成为实现 “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成长节奏,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和成才之路”办学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校本研训新模式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载体,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的一种校本研训活动。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分设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尝试了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和接力棒式课例研讨等活动,各教研组每周在教研平台上发布一篇教学案例或课例视频,本组教师观看后,将自己的分析与体会在评论栏内发表。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研平台上都建有个人博客,每周需发表2-3篇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传2-3篇比较深刻的教学反思或素材性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及时进行在线交流研讨。借助“网络教研” 这一平台,我校还探讨了网络集体备课 “三结合五环节”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以线带面,整体推进,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三结合是指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相结合。五环节是指单元集体研讨、个体分工主备、课时教案研讨、个性渗透、教后反思等备课流程,切实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为规范网络教研,提高研训实效,我校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网络教研管理考核办法》与《教研组网络教研评价标准 》等制度。各学科组也分别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与《教师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各教研组长负责审查评定本组教师资料上传和在线交流情况,评定结果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汇总,期末纳入对教师的个人考评。学校则依据《评价标准》对各学科组网络教研的开展情况作出评价,并纳入相关考评。以上制度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序开展,也保障了网络教研的实效。网络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先后有20多篇获县级以上奖励,并先后推出近20节县级优质课。
三、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1.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更好的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不再仅是一种口号,而转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
二是建立了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全员培训制度、拜师学艺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轮流讲座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和学历进修制度等。通过全员培训,教师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使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更加浓郁。
三是积极开展有效性教学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优化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推门听课、巡视查岗、学生监督等方式,督促师生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推行作业改革,构建“师生对话、家长参与” 交流模式。我校在《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作业布置、批阅、反馈以及质量检测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师生对话式、学生及家长参与式、等级加评语式的批阅方式,为师生及家长搭建了交流平台,所有教师都能按要求、按规定布置、批改作业,进行质量检测。
3.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多维化与激励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情商因素,不放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既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课内外作业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日常观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他们自评、互评、师生评相结合,自尊心得到极大的尊重与呵护,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四、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
评价是导向、评价是引领。为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我校积极尝试“以人为本、分层评价、契约管理”模式,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特点,将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制定了分层次、契约式目标管理考评方案。
由教师自己制定本学期工作发展目标,与学校签订《教师发展目标责任书》,并按时进行阶段性自查。学校根据教师自查情况核实计分,形成月评估结果,并以此作为阶段性评估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估以同等的比例作为教师本学期考评成绩。
本,我校将在不断改进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推动我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加强薄弱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各级课程的深层融合,以完善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3.加强网络教研管理,进一步推进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
4.加强课题管理工作,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上是我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点滴尝试,有些工作缺乏深入的论证和扎实的推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及时为我们指正,以帮我们少走弯路和错路。
谢 谢!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篇2
1 以就业为导向,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体现着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企业需要的是上岗即顶岗的毕业生, 而许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较差, 很多单位不得不对新人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在这段时间里, 单位不但用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还要为培训而支付大量的人力、财力, 而将来一旦培养对象跳槽, 又会造成单位人才投资的巨大损失, 所以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践能力。
针对以上现象, 加之市场调研结果,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就业于建筑施工企业,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施工技能, 我们调整了教学计划, 将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时间由原来的七周改为三周, 将原来的给排水管网设计内容改为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相应的增加了顶岗实习时间。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加实际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 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实习期间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实习结束后, 学生需要回学校通过毕业实习答辩, 根据实习答辩情况、学生的实习日记、总结及企业对学生的鉴定综合评定实习成绩。通过顶岗实习锻炼,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整合
结合目前专业学制和学时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基础理论课适当精简内容、降低难度,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破学科体系束缚,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对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做了如下调整:
首先, 根据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水处理工艺不再区分给水、污水, 我们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工程》、《排水管网工程》课程整合为《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将《给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整合为《水处理工程》。原来的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分开设置时, 其中关于沉淀池、沉砂池、调节池等内容需要重复讲解, 既浪费课时又让学生觉得繁琐, 而合并后的水处理工程将所有的处理工艺放在一门课程中讲解;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中, 关于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冰冻深度等内容不再重复, 这样不但节约了课时, 而且内容更加合理、连贯,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整合后的课程, 在教材选择上, 可与高职高专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相一致。其次, 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 不论是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 往往是“水暖不分家”, 为了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也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 我们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供热工程》课程, 学生反映良好。再次, 依照行业发展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在原有建筑给水排水的基础上增加《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新的教学计划在投入到教学中后, 教学效果明显,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 而且也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适应期。
3 注重实践教学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经过多次修改与讨论,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 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除集中安排各类实习外, 在理论教学中同样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技能的原则, 课程内容包括实际操作的训练, 明确训练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新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中, 实践性教学课时约占总课时的50%, 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毕业后能够直接或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使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争得一席之地。
实践性教学过程必须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完成, 才能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给排水教研室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 缺乏实践经验, 所以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对实训课程重视的态度, 目前很多的实践性课程由机电与环境工程学院暖通专业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 并与暖通专业合用实训室。同时, 我们也在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来担任实践性课程。
为满足现在市场持证上岗的需要, 使学生在获取本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 还获得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后直接上岗。实践教学采用单项与综合相结合、模拟与实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 边讲、边教、边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而且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 教学效果良好。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 教师素质是关系到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和我院给排水专业师资力量年轻化的实际情况, 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4.1 连续几年引进数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师, 其中有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从而充实了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 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教研室的理论实践教学。同时我教研室与具有实践经验的部分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了稳定的聘任关系, 定期的聘请他们到学校给教师、学生传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 让我们及时了解专业动态。
4.2 鼓励现有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 继续提高学历水平, 逐渐形成学历层次高、职称比例协调、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针对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机会较少的情况, 不能很好的适应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过程的情况下, 我们有计划的安排一部分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和新引进教师到有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培养其工程实践的能力, 这为课堂实践教学提供了师资保证。
4.3 努力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外聘教师队伍。就高职高专教学特点, 安排青年教师、外聘教师的培训, 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抓住重点。
通过实践证明,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师队伍的优化, 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改革不是一时之事, 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就业的形势和我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紧紧围绕我院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 加强专业建设, 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的深入不断的开展下去, 为我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教学改革不是一时之事, 我们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就业的形势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紧紧围绕我院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 加强专业建设, 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地深入不断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梦.浅议教学改革中教师文化的冲突与适应问题[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05) .
[2]黄英.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现代人才教育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8) .
加强学科统筹 深化课程改革 篇3
一是把握好全科育人与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统筹的关系。这些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在育人的目标、价值、意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也是各有优势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既要推进这些学科统筹,更要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重点加强这些学科统筹,一方面是因为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须切实扭转。
二是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为此,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统筹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将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努力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从而使各学段、相关学科的育人目标和要求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教材内容上下衔接、横向配合。
三是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首先是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高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已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加快修订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其次,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推进各科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切实推进各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四是系统开展各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为此,教育部将先期建立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纳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通过集聚和培育一支专业团队,对各科的学科教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长期专门研究,对国外课程改革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有关学科课程实施开展跟踪调研,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在各学科建设及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合力提升各学科建设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科课程。其次要结合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各学科独特育人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同时,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再其次,要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激发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为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条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便利。
六是着力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强化师资培训,特别是加强体育、艺术学科师资的培养培训,着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师培训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要适当开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跨学科培训,提升综合育人能力。
七是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各方资源。要建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汇集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案例,供广大师生使用。要注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组织的力量。在工作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和环节,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有关工作。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篇4
近年来,**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一、充分尊重民意,扩大干部选任工作透明度
一是在干部推荐上坚持群众公认。将推荐的职务、职数、任职条件、推荐范围等予以公开,让群众明了推荐要求。对群众公认的标准进行量化,明确规定在民主推荐中,不提名推荐票未达30或提名推荐票未达60,一律不考察、不研究。近三年来,有40多名基层反复推荐的后备干部因民主推荐票达不到要求没有提拔。
二是在组织考察上扩大群众参与。在干部考察中坚持实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纪检组织部门联合考察制、考察结果通报制,较好地落实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考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干部考察工作的质量。在考察中,特别注重扩大考察层面,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个别谈话、民主评议、发放征求意见表、专项调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考察,不仅到考察对象的工作单位考察,还主动到监察、审计、计生等相关职能部门了解情况,扩大了群众参与度。同时,还规定考察领导干部必须进行民主测评,凡群众信任票未达60,或信任票达60以上但民主测评排在倒数第一,经考察确属不称职的,一律降免职。近年来,有7名班子成员在民主测评中信任票未达60被免职,其中2个单位“一把手”被降职安排。
三是在讨论决策上实行集体票决。从2004年起,我县在酝酿、讨论决定干部时,推行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干部制度,并纳入县委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杜绝了临时动议干部的现象。对乡镇党政正职拟任、推荐人选,一律实行全委会票决,并邀请候补委员、纪委委员列席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干部任免决定过程中的民主。先后有14名同志通过县委全委会票决确定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推荐人选。
四是在正式任用前实行公示试用。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试用的意见》,明确公示范围,规范公示程序,扩大公示范围,由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公示扩大到对非领导职务改任领导职务或平级调动到重要部门和岗位的干部进行公示,由在拟任对象所在单位进行公示扩大到其下属单位进行公示,将干部的选拔任用广泛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近年来,先后对365名新提拔干部进行了公示试用,有4名对象在公示期间因群众反映问题被查实,取消了任职资格,1名科级正职试用期间被取消了试任职级。
二、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
一是推行公推直选,完善公开竞争机制,让干部“上”得来。近三年来,我们先后拿出团县委书记、县中医院院长等25个副科级以上领导职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6次领导干部公开选拔,3000多人报名参与,25名优秀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同时,我们在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二层骨干中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并把竞争上岗纳入组织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由县委对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二层骨干的任免实行统一冻结,一律通过竞争上岗。全县144个副科级以上单位,共拿出1258个中层职位开展了竞争上岗,参加人数达3872人,竞争中78名原中层骨干落岗,203名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二是推行交流轮岗,建立正常流动机制,让干部“流”得动。我们在全面实行任职回避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领导干部岗位交流和内部轮岗。岗位交流着重放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乡镇之间、业务部门与综合部门之间、县直部门与乡镇之间,对在同一岗位任职满7年的领导干部都进行了交流。同时,根据干部实绩、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等因素,抓好干部的需求性、培养性和互补性交流。2002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县共有11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交流到科局任职,15名科局“一把手”、31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岗位交流,48名科级后备干部进行了培养锻炼性交流。我们抓住皂市水库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培养锻炼干部,从县直单位选派了20名年轻干部到移民一线工作。内部轮岗主要是解决中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要害部门干部从事一项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要求实行五年一轮换,重点是从事人、财、物管理的干部和专业性较强的干部。年轮岗人数达380人以上。
三是推行实绩考核,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让干部“下”得去。我们以健全实绩考核制度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领导干部“下”的机制和措施。结合在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争创五好领导班子,争做优秀领导干部”活动,把实绩考核作为“双争”活动考评的主要内容逐年进行探索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实绩考核体系。把实绩考核内容分乡镇和县直分别细化为10项具体指标(如财政工作、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通过目标承诺、实绩申报、实绩公示、群众评议、部门汇审等程序进行实绩认定,每年考核一次。根据实绩考核
结果,制定了13条干部“下”的标准,对群众不认可、不满意的班子和成员一律实行整改和降免职。近年来,通过整改、免职、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方式解散重组班子2个,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22人,其中改任非领导职务8人,降职使用9人,免职5人。
三、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干部监督管理
一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事前监督。我们
始终坚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稳妥推进,不断完善。把过去的“离任审计”改为“任内审计”,实行拟提必审、离任必审、任期内三年一次轮审制度。始终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做法,把对有资金分配权、有预算外收入、社会比较关注、群众反映较多的单位和部门领导以及拟提拨、任期时间较长、年龄较大任期将满的领导干部作为审计重点对象,前移监督关口,解决离任审计“马后炮”问题。近三年来,我们共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13个。其中任内审计39个,离任审计74个,查出问题涉及金额987万元。根据审计结果,提拔重用19人,免职8人,撤职2人,移送纪检监察1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
二是完善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规范具体决策行为。县四大家领导班子带头在全县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议事规则》,对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会议的议题范围、程序、参加人员、纪律监督等都进行了必要的规范,把人事问题、大额经费开支和资产处置等热点事项明确为重大事项纳入领导班子的集体议事范围。今年以来,我们已在乡镇和科局全面推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制度。
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干部履职责任。建立健全了干部考察责任制、干部推荐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引咎辞职制等多项问责制度。完善了与执纪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加强与同级纪委的定期联络,共同对履职不力、工作失职、违规办事等行为实行责任追究。近年来,因为追究连带责任对12名干部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对21名干部进行了谈话诫勉。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篇5
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局、公司教育处:
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师生共同努力下,本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地推进和落实,但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现就深化本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中小学课程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完善课程方案,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与国家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比较研究的结果,针对本市课程试验与实施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偏难、偏繁、偏深,教学要求偏高等问题,进一步调整中小学课程内容与要求,2007学年起,先调整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另发)。
1.小学设置学习准备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的学习准备期,放慢学习进度,着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2.调整小学课程要求与课时安排。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调整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与要求;调整自然、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身等学科准备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降低学习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
2007年下半年起还将进一步调整和修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将于2008学年起实施。
二、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
3.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全国和本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思想,2007学年起调整本市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和初中(寄宿制学校除外)分别实行上午8:15以后和8:00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不得提前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科学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和教学计划,确保每周安排“三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天参加一小时集体体育活动。学校作息时间和教学计划应及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同时,要开放场地设施和器材,安排提前到校的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并安排教师做好值日与护导工作。
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中小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安排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重作业训练、轻教学效率,重考试评价、轻命题分析等“围着分数和考试转”的现象。为改变上述现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4.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要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面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注重接受式学习和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从学科框架体系的纵向衔接以及学科间的横向衔接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并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
5.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要将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转向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积极创设促进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恰当性和实效性。
6.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将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与分析作为当前改进作业环节的两个重要抓手。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可实行分层选择性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团队合作作业相结合。
7.重视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教师要注重作业的反馈功能,及时批改作业,从中获得教学信息,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改善教学行为。可采用要点指导和评语激励等作业批改方式,对学有困难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激励。学校要鼓励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实施作业面批,并在作业面批的过程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和个别学习辅导。
8.改革评价方法。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强化过程性评价,做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同时适当兼顾学生差异,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测验考试要按照课程标准严格把握试题要求,提高命题能力,并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使成长档案体现基本达标要求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结合。
四、加强教研机构与队伍建设
9.健全教研网络。要充分发挥市、区(县)、学校教研机构的职能,健全三级教研网络。市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区县教研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区县教研机构应面向基层学校与教师,加强教学法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典型,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切实提高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指导能力;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中提出教研课题,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倡导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要善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增强学校教研的工作活力,增强学科教研主动适应课程实施的能力,要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抓手,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10.健全教研员队伍管理制度。要配齐配强市、区(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改革和完善教研员任用和管理制度。要从学历条件、工作经历、师德表现、研究能力等方面制定教研员资质标准,试行教研员岗位准入制度。要以贯彻《教研员工作守则》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教研员的教研工作,推行岗位合同制和任务聘用制,完善教研员工作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教研员轮岗流动和竞争上岗机制。
11.开展教研员全员培训。建立市、区(县)教研员培训制度和机制,定期开展对教研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教研员队伍的专业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教研员骨干队伍建设的机制,通过教研活动的实践,提高教研员把握全市或全区(县)教学情况和教师情况的能力,分析、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指导教学过程的能力。
五、营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社会氛围
1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要把家长作为开展教学改革的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学习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3.规范校舍资源管理。根据本市中小学校舍资源权属和管理制度,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资源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得擅自出租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用于社会机构办学。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资产管理机构不得在学校正常教学时间内,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办学活动。
14.切实加强办班补课管理。各中小学、幼儿园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均不得举办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科类训练班、补课班、提高班、辅导班,以及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各种外语和学科班,为中小学开展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良好的环境。禁止中小学幼儿园以各种形式联合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补课班等行为,组织或变相组织各类办班收费行为;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动员和组织本校(园)学生参加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的各类文化补课班。
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市高校非学历教育和培训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对各类以高校从属机构名义举办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进行清理和整顿,以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各中小学的评价和招生工作,不得将各种社会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招生依据。
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增强教学管理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
15.重视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要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强化教学管理职能,积极、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行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6.加强对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学校教学计划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内容的整体安排,也是对学校的人、财、物的整体安排。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对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促进各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校特色的创建,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充分听取师生、家长的意见,体现科学性与民主性。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把认真制订、科学安排与切实执行学校教学计划纳入有关专项督导范围和项目之中。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深入基层学校,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分析与纠正,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培育有成效、有创意的学校教学管理经验,并加以推广。
17.完善学校教学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本校教学计划制定、执行、评价等相应的制度;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加强对各学科教学活动的管理,指导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常规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指导教师把握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重要环节,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8.明确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责任。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实情,善于总结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实现研训一体,努力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加强窗口建设 深化创建活动 篇6
(2003年12月)
近年来,我市广电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市广电系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局机关连续三届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和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福州广电集团、福清市广电局、长乐市广电局、闽侯县广电局、马尾区广电局琅岐广电站获市2000-2002年度文明单位称号,福州电视台《新闻110》、《福州新闻》栏目组获市第三届文明窗口称号,还涌现出省级创文明行业先进集体长乐市广电局和《福州新闻》、《新闻110》等7个省、市“青年文明号”。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坚持以“两手抓”为指导,用良好机制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把“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局党组十分重视“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制定了《福州市广播电视局“十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党政领导抓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制,建立了层层抓落实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制,不断推动了全市广电系统“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的深入开展。分别在福清、长乐市召开了全市广电系统“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了在“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了长乐市广电局、福州广电集团《福州新闻》等窗口示范单位典型事迹,并在局信息网站上专门开辟“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栏目,指导和推动全系统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建立良好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广电部门都建立健全了创建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工青妇组织齐抓共管的格局。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强的实施方案,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道德风尚教育、努力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创建工作有了强大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坚持把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健全党组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以中心组为龙头,推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局机关通过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专题”、“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和应对WTO等专题学习讨论,使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广播电视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导社会舆论,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连江县广播电视台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为契机,围绕思想政治素质建设这一中心课题,采取定计划、定制度、定职责、定专题、定篇目、定学时、定作业、定检查、定考核等九项措施,把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取得明显成效。二是组织开展了针对性强的系列教育活动,注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市局坚持每年“七一”前后组织开展党建系列活动,加深了干部职工对党的认识,激发了大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市广电集团《福州新闻》栏目组开展了“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等活动,激发采编播人员“爱国、爱岗”的热情,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闽侯县广电局以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为核心,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职工能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做到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福州广播电台音乐频道结合媒体特点,积极开展“千名听众环保登山”、“首届榕城司机卡拉OK大赛”等既有特色又具公益性的活动,既扩大受众群体,又提高了频道本身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注意以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和工作中出现好的典型进行引导,举行了全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的意见,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市广电集团网络中心把每年的竞争上岗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教育职工要德、能、勤、绩全面发展,为网络中心的改革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定稳定的局面。四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广电系统人才多、文化层次高的特点,我市各级广电部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培育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坚持在重大节日组织卡拉OK大赛、篮球赛、拔河比赛、书法比赛、歌咏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省广电系统书画、摄影大赛中我市有5名广电工作者获奖。局工会职工之家被评为市“先进职工之家”。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通过积极考查和培养,以省级创文明行业先进单位长乐市广电局为典型,在全系统窗口单位广泛开展创“青年文明号”活动,推广服务承诺、为民服务等一系列好的做法与措施,培养推出《福州新闻》、《新闻110》栏目组、市广播电台音乐频道等7个省、市“青年文明号”典型,在市里组织文明窗口测评中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六是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全市各级广电部门有8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邓小平理论、任职资格和公务员等各种类型的学习,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广播电视法规知识讲座、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广电系统工程和新闻、播音等各类专业培训。
坚持以端正行风规范服务为标准,大力推行优质服务。全市广电系统以“快速、热情、方便、高效、文明”为宗旨,不断深化行业规范化服务。从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环节入手,从干部职工文明接挂电话、推行文明机关用语等抓起,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处(室)活动。结合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六个机制”,不断在实践中深化效能建设和推行政务公开,有力推动了作风建设。成立了局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及投诉中心,建立了政务公开审议、评议、反馈和备案制度,聘请了政务公开监督员,设立了内外公开栏,加强对窗口部门和单位的审批、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的监督。制定了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领导接待日、工作限时办结及反馈等制度,促进了局机关的文明、科学、规范管理。扎实推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以民主评议行风为契机,坚持边查边纠,查—纠—建并举的方针,不断加大治本力度,着力解决行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推动了我市广电系统行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坚决禁止有偿新闻。修订了《廉洁自律“五不准”》实施细则,印发了《坚决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公布了举报电话,进行层层把关。各台广告做到统一订合同,统一价格,统一收费程序,有效防止个别记者利用职便拉广告从中谋利。仅《新闻“110”》栏目组两年来就有167人次在采访中拒收和上缴红包。局机关坚持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不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较好地履行了职责。大力促进窗口优质文明服务,修订了窗口服务制度62项,在8个窗口单位建立办事公开程序和制度、收费公开栏,使窗口面貌得到改善。市广电集团网络中心各管理站在对外服务中做到统一服装、统一佩证上岗、统一使用十七条服务用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实行电脑管理等“七统一”,热情为用户排忧解难。投资130多万元改善管理站窗口办公条件,购置“110”抢修车和集群电话,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有线电视故障维修基本做到白天不超过4小时,大故障不超过8小时,重大故障不超过72小时。1999年以来参加全市“110”社会联动服务受理群众投诉和求助件3万多件,办结率达到99%以上。长乐市广电局推出24小时电脑语音电话,自动受理群众投诉,极大了方便了群众。他们还先后捐资近20万元,帮助贫困村建设公益设施,为部队安装了有线电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闽清县梅溪广播电视站在服务厅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条椅子、一句暖心语、一份办事须知),倡导“六个心”(即对待群众热心、为民办事真心、对待工作专心、解决问题耐心、听取意见虚心、改正错误狠心),切实做到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
坚持以营造文明环境为重要职责,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近年来,我们把环境建设作为创文明单位的硬件来抓,认真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努力营造环境舒适、整洁的办公条件。电视中心的投入使用,提高了福州广电行业的整体形象和采编播技术条件。各县(市)区广电局也纷纷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工作条件,福清、长乐、马尾、罗源、闽清等县(市)区广电局还投资兴建广播电视大楼,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长乐市广电局投资对6个乡镇广电站进行修建改造,建设了电视会议中心、收费大厅、职工生活配套设施等,成为当地农村一流的文化设施。
坚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争创广播电视一流业绩。坚持以“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 活动为载体,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广播电视创一流业绩相结合,努力推动广播电视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宣传工作上,坚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开展净化声屏工作,防止格调低下、胡编滥造、低级庸俗的节目进声屏,保持广播电视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加强,管理更加规范,有影响的栏目和优秀节目不断增多。2001-2002年,有319条广播电视节目在中央各台播出,在参加市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中,获省级以上奖的有112件。福州电视台《央金的故事》和《罗干“报警记”》分获中广学会和全国城市台评比一等奖。福州电台《疏通河道—让河渠畅达》获全国城市广电学会协作会一等奖。我局组织摄制的十六大献礼歌曲《一片新绿》MTV被中央电视台、北京、河北和我省、市电视台热播,获得舆论的关注和好评。2000年以来,我们还充分利用先进演播设施,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走进美的小区”演出历久不衰,至今已演出了30多场并进行现场直播录播,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方面的作用,在全市深受观众欢迎并产生广泛影响。在事业建设上,我们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设身处地解决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着力扩大广播电视联网和覆盖面。2001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乡镇联网的基础上,2002年和2003年又完成了465个边远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任务。在行业管理上,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打击非法安装接收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制止乱播乱放节目等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为了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全市广电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动人篇章。参与值班的同志做到24小时“人不离岗,手不离开关,眼不离屏幕,耳不离听筒”;为了做好党的十六大安全播出工作,全市广电系统每天动员了1200多名人次分班上街巡查,他们顶风雨、冒严寒,昼夜不停地巡逻和守候在大街小巷;网络维护人员不断提高技术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实行超常规的接报维修服务体系,最快的仅用2分钟就到达维修现场;正是由于有了这支能打硬仗的广电队伍,使我市广电系统圆满完成了的党的十六大等重要时段的安全播出任务,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被评为全省广电系统安全播出先进集体。
几年来,“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在全市广电系统深入开展,许多单位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还存在薄弱环节,广播电视涉及到千家万户,群众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传输效果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新业务开发和服务收费要从行政性收费转到经营收费,许多管理工作还跟不上,一些窗口单位、窗口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省、市文明委决定关于开展第四届“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并把广电系统列为省定参赛行业,为我市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新的起点,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围绕发展大局,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广播电视行业行为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抓好示范,不断提高广电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广播电视行业执法和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塑造好广播电视窗口形象,推动我市广播电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为做好新一届“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工作,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创建工作能否深入推进,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关键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创建工作机制,我市广电系统几年的创建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全市各级广电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化对“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的认识,切实负起责任,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部门各负其职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创建工作格局。要按照领导班子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工作机制有关意见的要求,结合广电行业特点和本单位创建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建立健全内外结合、奖惩结合、上下结合、自律和他律结合的监督、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明确职责,狠抓落实,确保广播电视“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深入开展。
二、强化思想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至关重要。要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和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广电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坚定政治方向、增强大局意识、弘扬科学精神、树立起良好的行业风气。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这“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使广电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通过集中开展以“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为重要内容的广电行业自律活动,坚决禁止有偿新闻,树立起广电职工应具备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维护好广电队伍形象。同时,还要进一步抓好业务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三、坚持与时俱进,拓宽创建活动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各项工作的活力所在和发展动力。过去我市广电“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是在创新中发展,今后的创建也必须在创新中深化。一是突出抓好内容创新。要把业务和服务工作中的“难点”作为深化文明行业创建的切入点,不断融入新的内容。要结合我市广播电视是城市和省会台的特点,在节目创新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声屏、净化声屏,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二是突出抓好技术创新。广播电视是重装备、高科技、高投入的行业,广电技术面临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态势,我们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加快网络多功能开发。因此,创建工作要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工作的实际,狠抓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工作的开展,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际效果。三是突出抓好载体创新。要结合创建内容,把握广电行业特点,完善载体功能,把创建工作同广播发展年、网络发展年结合起来,成为高效推进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四是抓管理创新。以建设服务质量体系,实现规范服务为目标,努力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广电行业在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操作规范、便民措施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篇7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政治原则, 同时也是国企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就以往多次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来看, 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被削弱。在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中, 应当抓好顶层设计, 在改革初步阶段就应当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原则, 要将推进党的建设和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同步部署、同步设计以及同步推进, 从而形成步调一致的顶层设计方案, 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性保障。解决党群组织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党的领导与建设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断创新
国有企业中党的领导应当做到分类别、分层次、分情况、分等级对待和把握, 绝对不能“一手抓”和“一刀切”。第一, 对于那些公共服务类的国有企业, 应当将其看作是党管理企业的重点内容, 要顾及这类企业自身的非企业特征以及自身的特殊性, 党的领导可以通过直接领导的方式, 企业的党组织可以与企业决策机构进行高度融合, 这一类国有企业的党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 对于那些以提升资本回报率、保值增值为目的的国有企业, 党组织要发挥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 要做到党的有效监督、带头执行并参与决策。具体表现为:实现政治方向、经济绩效以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结合与统一, 所有者的领导与党的领导相结合, 市场化遴选干部和党管干部相结合, 企业文化和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国有资本参股的国有企业, 党组织要做好政治引领作用, 要发挥好其在企业职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要讲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的核心位置。
三、从法治层面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方为政治核心作用提供支撑
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 国有企业的党委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 要通过支持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监督、执行以及决策的职责, 同时依据带头执行、参与决策和有效监督的相关要求, 有效实现国有企业党组织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对接, 将党组织的意图和决议有效落实到国有企业的所有工作环节之中。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从法制层面将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归入国有企业的治理架构中来, 对国企党委的核心作用以及作用实现的路径加以明晰。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一旦出现大的问题就必须要经过董事会研讨决策, 相关的干部问题就需要企业党委进行研究, 关系到企业职工的问题就需要在职代会上进行讨论, 所有的问题和重要事项都需要有党政主要领导参与, 能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四、进一步优化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领导架构
在当前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背景下, 企业党委发挥自身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确保并监督国家以及党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企业中得到贯彻执行, 同时参与到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 积极落实党管人才以及党管干部的原则, 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员的监督以及对企业的领导。从这一层面而言, 国有企业董事会和企业党委的职责是相通的, 由企业党委书记担任企业董事长, 对于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董事长担任党委书记, 会有助于企业董事长自身职责的更好履行。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进程中, 应当对现代企业制度下领导架构做进一步的优化, 要积极倡导以及鼓励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以及党委书记由一人担任。另外, 还应当对思想认识做出统一, 不管是“几驾马车”并行, 都需要齐心协力往前走, 不能割裂发展。
五、善于解决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因为企业属性与党政属性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使得两者在工作重点、基本思路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矛盾甚至是冲突, 比如,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党建工作之间的矛盾、企业重点工作和党建重点工作的矛盾等, 要对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要正视这些矛盾, 因为这些矛盾是正常的、是对立统一的, 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要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和矛盾做深入的研究, 要解决好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中的这些突出矛盾与问题, 将依法治企与党的制度优势相结合、将企业重大决策与党的思想优势相结合等, 从而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以往国企改革的过程中, 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党的建设都会受到多多少少的冲击,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中, 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 就需要将党领导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与企业的科学发展结合起来, 必须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逐步推进党的建设与领导, 要防止出现虚化以及弱化党的领导,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党组织自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确保国有企业沿着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这与党对企业的领导以及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因此, 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当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与建设十分有必要。本文就如何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小涛.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加强体现党的领导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 2015 (16) .
[2]刘敏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削弱党的领导[J].河北企业, 2014 (10) .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乡土地理素养;改革;地理课程;教育
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确定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深化地理课程改革应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
一、乡土地理素养的内涵
1.素养和乡土素养
素养是平时修养形成的知识、能力、品德、方法、观念等。乡土主要指“家乡、故土”,是一个体现地理学区域性的小地域概念。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必学内容的乡土地理,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其区域范围作的规定是: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1]。乡土素养指从事乡土建设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2.地理素养和乡土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2]。
乡土地理素养是指在地理学习中积累的乡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所需的技能,获得的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智能,养成的乡土意识及乡土情感。并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乡土事物,用地理学的态度、方法解决乡土现实问题的内在涵养。
二、乡土地理素养的构成
1.乡土地理的知识与技能素养
是指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和从事乡土建设工作具备的各项技能。乡土文化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指乡土文化知识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部分,如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古建筑遗存等。图像技能、实验技能、实习技能等地理基本技能也是乡土建设工作中要求常用的技能。
初中地理课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1],就是对学生提出乡土地理的知识和技能素养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2.乡土地理的过程与方法素养
是指学生在经过乡土地理学习后需具备的从事乡土地理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经过调查了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地去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 。通过对家乡野外考察和环境调查,学生认知身边乡土地理事物,形成正确的表象;再比较、抽象、概括信息,形成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其特征、规律等理性知识。
3.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1]。”这是课标中明确对学生提出的乡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要求。乡土地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指个人在家乡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地理态度和各种观念,包括学生正确人地观,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法制观念等。
三、加强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课标理念
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和对将从事地方建设终身有用的的知识莫过于乡土地理知识;注重实践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乡土地理学习评价可以观察和衡量学生参与乡土实践中的过程。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机联系的乡土地理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2.有助于地理课程的建设和整合
显性和隐性,必修和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地理课程都具有自身特点,共同承担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应加强各类地理课程建设和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现行的地理课程存在重显性、必修和国家地理课程而忽略隐性、选修和地方与校本地理课程等问题。乡土地理课程是新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和实施其它各种课程的教育功能。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地理课堂教学互补的地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生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大课堂中,以探究的方式获得乡土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才智和能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个性思想品质都大有益处。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素养要求,并且其特有的实践教育领域和教育方式为学生达成全面发展的素养提供可能。
4.有助于地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乡土地理知识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开发教学资源甚至编写教材;乡土地理素养教学实践和探究、区域性等特点,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此外,它还有助于地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乡土地理内容是地理教学科研选题的主要方向,探究式的乡土地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过程。可以在乡土区域建设地理课程研究基地,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更多专业知识、能运用更多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创造条件创新性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开展乡土地理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育人能力。
四、夯实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途径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1]。贵州省各地乡土地理教学情况不一,现实中乡土素养教育主要渗透在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解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意愿,本文对贵州省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9份,统计结果如下:选择最需要乡土地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有75人,选择首先需要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培训的各有11人,有12位地理教师要求优先乡土地理评价方法的培训。统计结果显示的初中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建设的需求,也应该是加大乡土地理课程建设,夯实乡土地理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向。
1.加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乡土地理素养教育开展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绝大多数中学缺乏乡土地理教材,教师也缺乏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这也导致独立开展乡土地理课程难度增加。加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要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开展乡土现状调查,了解、筛选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内容;制定符合乡土实际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计划并实施;并创造条件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等。
2.加强乡土地理教育研究
目前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关注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效果等,关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较少。乡土地理研究既是乡土地理课程的内容,本身也是其教学方式,同时还是在职教师自主发展的良好平台,既完成乡土地理教学任务,又可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要鼓励和引导地理教师关注乡土地理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找出解决措施。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队伍培养
一方面,注重职前乡土地理教学队伍建设。在地方院校特别增设乡土地理系列课程,培养能胜任中学乡土地理教研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在职地理教师乡土地理教学素质的发展。对在职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应针对培训对象的需求,除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如何优化组合乡土地理教学的方法、媒体和合理评价等方面也进行训练和指导。
4.建立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乡土地理素养相比于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其情境性、动态性、内隐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更为明显,也造成评价时的困难。需要将乡土地理素养转化为可以观察的外显表现,并开发出相应测量工具,制定相关测量标准。如考查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储备,可以试卷考核或专题抢答;过程与方法素养的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在面对乡土现实课题时的参与度和表现性;学生的乡土地理情感,也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倾向等进行了解。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应体现现代教学评价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深化效能监察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09-29
加强数学实验教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09-02
辽东学院关于加强双语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意见09-23
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01-11
加强高师实践性课程09-23
深化课程改革10-23
深化课程改革09-06
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08-23
深化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07-04
加强教学班建设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