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深化

2024-10-28

教学模式深化(共11篇)

教学模式深化 篇1

为了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 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特提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书。

一、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实现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挥好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作用。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各科知识的学习、多种主题活动和特色课程教学文化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提高质量的深化发展阶段, 能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真理、生成智慧、发展能力的过程, 成为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 是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总目标的关键环节。

(三)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 “能上学”的问题逐步解决, “上好学”问题突出, 人民群众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期盼更为强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

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形势和任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各地在教学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性教学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江苏省洋思中学;“两案 (教案与学案) 合一”的江苏省东庐中学;“开放课堂中的预习—展示—反馈”三板块一体和“10+35”模式的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等。这些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事例, 正表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形态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总体上讲, 课改以来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关注学生的自主生命活动、探究对话、动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 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从知识点向问题域的转变, 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以引导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多样化教学转变。

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提出改革的设想或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挖掘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内涵和精神,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2.对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建构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策略方法和程序系统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研究。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努力和尝试。4.对现代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其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值得指出的是, 这个时期对教学模式建构的探讨, 大都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如以教学单元为整体的目标教学模式之探索、尝试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情—知—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这个时期的研究突出地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正在发生积极转变, 但深度、高度不够且存在形式化倾向;教学改革在逐步推进, 但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在改革过程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模式, 但系统总结、提升和推广的任务依然繁重。

参考文献

苏志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7) :10-14.

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陈旧观念 教师素质 德育教育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想在这里谈谈点滴体会。

1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

当今的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然而多年来,由于教者的教学观念陈旧,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实行班优分率的比较,升重点中学的名额限制,一纸成绩定分晓,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制度下,还有多少学生依然困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表现在:

1.1学生成为作业的傀儡

学生理应是作业的主人。作业似乎一直成为学生对当天所授课程的延伸点,教者“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教学策略,家长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为小孩的“紧箍咒”,使得作业这道有滋有味的“文化餐”演绎成了束缚学生、压抑学生个性成长的枷锁,他们成了作业的“傀儡”。从表面上看,学生好像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训练的方式僵化了原本活跃的思维,使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乏味,驳夺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无暇休息、活动,长此以往,哪有不憎恶学习之感呢!过多的束缚,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只能阻碍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

1.2课堂成为教师的专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教师肩负着育人成材的使命,背负着家长的期待面对着优分率及升学的压力,使得他们的确像“春蚕”一样,鞠躬尽瘁。面对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阵地,死攻强守,不放过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一个学生。讲台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似懂非懂地听;黑板上,写下一道又一道专题练习,孩子们稀里糊涂地抄、背。常常越俎代庖,帮学生找重点,划关键,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在实际应用中却一筹莫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科学把握学生的知识规律,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能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老师又有多少?

1.3“兴趣班”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为了使自己孩子能够多才多艺;送孩子四处学艺,学英语、学书法、学画画、学钢琴……各种兴趣辅导占用了孩子们大部分课余时间。一到假期,学生们更加忙碌了,在家长的强迫下奔命于各种兴趣班,从而使许多孩子发出感叹:假期我一点也不喜欢了!自由和兴趣被无情地剥夺了,久而久之,厌学情绪充斥着他们。

现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要彻底改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改变传统的教师垄断的教学模式,还自由、民主的教学模式于学生。

2政治老师的自身素质要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因为任何新课程的推行,都推动着教师教学行为的更新,都需要教师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败。所以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2)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改革的深化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老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及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3)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还需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教研,结合山区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政治素质教育。

(4)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正人先正已。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做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教学中注意用个人的人格力量去告诉学生怎样做人。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作为老师要认識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要以爱为根本,倾心育人,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热爱每一位学生。

3大力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3.1加强德育教育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地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的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2加强德育教育是当代中学生道德特征决定的

中学生道德特征主要表现为崇高与庸俗的统一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崇尚先进、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学生的道德主流,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有些学生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增长,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对影星、歌星及其他偶像盲目崇拜,表现出道德的庸俗化。

中学生道德特征还表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他们从小就接受家庭传统美德的熏陶,受到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感染,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把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延续下来,体现出道德的连续性。但是,进入了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在人们道德上过分强调索取,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泛滥,信息网络的形成等这些道德的出现明显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受这种道德的阶段性特征的影响,从而表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责无旁贷。

3.3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看它所培养的学生有多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际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任何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如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注定要失败的。

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如: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参观红色苏区等,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的课外学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在思想品德课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测,得到了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 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益呢? 就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体现创新: 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 才能不断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益。 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理念支配, 就会有怎样的行动选择。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 教学理念就是先导。 落后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教学活动, 教学效率低下,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先进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教学活动, 教学效率提高,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应该从更新教学理念开始。

1.新教学理念下, 教师地位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是权威, 不容置疑, 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处于支配地位。 教师在讲台上, 一根粉笔, 一根教鞭, 叱咤风云, 指点江山。 可以这样说, 这样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如果教师的形象极佳, 口才极好, 就很容易招得学生喜欢,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 相反, 如果教师的形象欠佳, 口才不佳, 那么, 在课堂上, 学生很容易听得乏味, 昏昏欲睡, 自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教学效益,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课堂活动不再由教师支配, 而是变成由教师主导。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导”,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部剧, 那么, 教师恰是这幕剧的导演。 在影视剧中, 导演大部分是居于幕后的, 如果不是客串角色, 则很少在剧中出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提前设计教学流程, 课上适时指导学生活动, 根据课程进程微调教学计划而实现的。

2.新教学理念下, 学生地位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课堂上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需要适应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 跟随教师的思路从复习导入到新课讲授再到课堂训练直到布置作业,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讲、思考、举手、回答中度过的。 碰到自己喜欢的老师, 就听得认真些, 思考得深些, 学得好些;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 就可能放松了, 思想上开些小差, 碰到一个粗心的老师, 可能顾不上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状况时, 时间就浪费了。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学生学习效率相当低, 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自制力强弱有关, 学生自制力强的, 能够管住自己, 学习成绩就好一些, 相反, 自制力差的, 不能够管住自己的, 学习成绩就会差很多。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由过去的从属者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从一个个问题的提出, 到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都积极参与。 学生们既可以就某个问题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又可以就某个问题向老师发问, 教师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 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学中很多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解决的, 而是通过学生的互助学习活动自发解决的, 这样模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使得课堂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

教学理念更新了, 选择适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至为关键。 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着重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单位, 因此, 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 我们必须建立合适的学习小组。 所谓“合适”, 有两层意思:首先, 人数要合适。 小组不能太大, 不宜超过6人, 不宜太小, 不能少于4人, 因此, 最合适的学习小组人数介于4到6人之间。 太多的人导致管理困难, 使得学习效率下降, 若人数过少, 则起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 人员要合适。 就是说各个组之间的人员匹配要适合,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同学在每个小组之间的搭配。 每个小组既要有领头的学员, 又要有后进的学员, 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还要达成学科互补。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篇4

课改经验介绍

上传: 况秋平

更新时间:2013-6-19 16:06:08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灵璧中学“六环导学”课改经验介绍

灵璧中学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2010年秋季开学以来,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在改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全体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目前,通过我校广大教师的认真研讨、深入探索和实践,我校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六环导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就我校的具体做法及相关经验做一总结。

一、加强课改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因此,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的:

一是培训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我校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各科骨干教师参加省市教科院所组织的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观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对新型课堂教学的认识。

二是以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培训广大一线教师,以点带面,辐射一片,以骨干带动全体,使广大一线教师都理解最新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新课堂该怎么教,了解教师在新课堂中的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到自主互助型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好处,为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是通过教研组研讨等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创建新型课堂,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在业余时间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阅读不少于十篇相关论文,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论武装了我们的头脑,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的透彻把握、熟练运用,还需要引领教师作深入的研讨与切磋,为此,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是革新集体备课。我们除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一次,讨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外,同时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及时开展研讨活动。集体备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是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二是教研组研讨。学期开始,我们就组织各个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研究制定各学科教研计划,排定教研日程,积极做好了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然后,按照教研日程安排,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广大教师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分别陈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和具体做法、意见,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具体讨论了实施方案,实验步骤,交流了各自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做好了思想准备。

三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校规定各教研组分别制定课堂观摩研讨计划,规定每个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课观摩,听课以后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集体评课,为讲课教师指明优缺点,帮助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家交流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见解,讨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写出评课意见,做好评课记录。通过这种讲课、听课、评课的教学研讨办法,我校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展示自己教育教学风采的机会,得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观摩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提高。四是反思课堂教学。我校规定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写出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就像每节课都要备课一样,把反思写进备课本,以教后记的形式反思这堂课的成功点和存在的不知及补救措施,以更好的上好下一堂课。教科处组织人员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反思,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以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稳步提高。通过这种反思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反思,就是一种再认识,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和再次消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到了深刻反省,势必会促进新的提高。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思考,探索,目前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校教师能够做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海,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机的机会。宽容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2、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校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努力为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有思考时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把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作为一名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老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生必须有充分的自由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少讲、精讲,尽量不浪费时间,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教师通过等待,充分体会学生的学习状态,让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操作,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

三、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学习、领会和借鉴他校先进教改经验,再结合我校具体实际,通过骨干教师的反复讨论、调研,最终我们提出了“六环导学”课堂学改革模式,即预习指导、巧设引题、指导自学、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和巩固提升六个教学环节。

1、预习指导

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同学科教师课前研究设计《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习诊断,主要有预习重难点、预习指导和自我诊断三部分,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自学课本内容,并完成自我诊断内容。此环节一般为基础知识,多由学生自学独立完成,对疑难问题,小组内也可共同解决。二是导学提示,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设置的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一般是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的重点知识。学生通过预习为课堂导学做好充分准备。

“诊断” 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预习效果的自我诊断;二是教师导学前的学情诊断。通过两方面的诊断为下一步进行课堂导学打好基础。在《学案》设计上,规定语文、数学、英语必须编制《学案》,其它学科不做具体要求。《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使预习指导具体化,预习方法科学化,预习任务明确化,使预习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并提高了预习效果。预习的形式并不固定,可上正式的预习课,可在课下学生自由预习,也可作为上课中的一个环节;可按课时、课文预习,可按单元、章节预习,具体如何选择视学科及授课内容来定。

2、巧设引题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导入引题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它要有较好的相关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它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形成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创设情境,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去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有华丽的词藻。此环节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3、指导自学

此环节中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单独设置了预习课的前提下,此环节任务是指导学生继续完成预习课中的遗留问题,或巩固交流预习成果,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知识储备。二是不单独设置预习课的情况下,预习与导学同一课时完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思路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从教学目的上看,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猎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预习指导语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既要明确自学目标与任务、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思路和方法。如:用多长时间,学习哪一部分内容,用什么学习方法,完成什么学习任务等。此环节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4、合作探究

指导自学环节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理解重难点知识做好了准备。在此环节中,主要针对《学案》中的导学提示部分进行学习和组内交流、探究,有时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有时采用分组不分任务的形式。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限度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做好第二次备课,根据巡查情况对成果交流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预设。此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建小组。所谓“同组异质”,是根据学生性别、成绩、特长、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异,建立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展开“兵教兵”。“异组同质”是指各学习小组的总体结构和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与评价。我们称这样的小组为“自主管理与学习小组”,从班级管理到课堂学习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不但便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合作学习,而且还便于教师的分层教学、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更多的是面对同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师生单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活动。此环节一般为十分钟左右。

5、成果交流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本环节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学生或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学习、探究的过程和收获。展示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积极进行质疑、补充、纠正和评价,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师在此环节中,要通过点拨、追问、启发、质疑、评价、补充、强调、归纳等形式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发生观点碰撞争议时„„发挥“点睛”的作用;要正确对待和处理课堂中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对教材分析透彻,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此环节一般为十五分钟左右。

6、巩固提升

从指导自学环节的学生个体与文本的互动,到合作探究环节的组内交流学习,再到成果交流环节的组际全面的交流互动;从指导自学环节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合作探究环节的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再到成果交流环节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了学习和掌握,基本能达成学习目标,但需要一个系统地巩固和强化,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需要一个由具体到一般的规律性的归纳,需要一个由文本到情感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此环节进行之前,教师应根据前面的几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度有一个总体把握。然后结合预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本环节教学。如:可进行以下操作: ——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强化了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练习巩固、拓展应用。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等,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再次的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强化。也可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根据文本内容与思想教育的整合点,恰当设计拓展内容,将知识与生活、与社会、与情感相联系起来,使源于生活的文本再次回归到生活之中,促成学生的知识提升与情感升华。此环节一般为十分钟左右。

“六环导学”教学方法,六个环节环环相扣,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同时我们认为,一堂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至于过程是五个环节还是四个环节或其它并不重要,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用好的关键在于:透彻的理解它的理念,熟悉每个环节所隐含的教育规律和理论,灵活的运用教育规律和方法,切实的根据学科及教学内容优化课堂设计。所以不见得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是标准的五个环节。比如以前三个环节为主,可调整为一节预习课;以后三个环节为主,可调整为一节展示课。六大环节大流程贯穿在一起,从课前、课上到课后,构成了我校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当然,课堂导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流程,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主要对象。

四、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通过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

1、教师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很多教师存在着怀疑、观望、排斥的态度,一是对原来的教学方法深信不疑,不相信新的教法能取得好的收效;二是担心课堂教学改革耽误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学校一方面实行了强力推进的政策,要求大家要认识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每个教师在上课时必须使用高效课堂的模式,逼大家上路。另一方面学校大胆开辟“试验田”,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充当引路人、开路先锋,积极尝试、大胆试验。事实胜于雄辩,他们的做法让其他老师们看到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效果,课堂改革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同并得以大力推进。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在现在的高效课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帮助者。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和老师展开对话、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变得更加和谐了。

3.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发生的较为显着的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站在前面的时间少了。教师力图想办法、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多给学生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如对教学方式的操作,教师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积极地探索,以实现新的学习方式应有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从分组、到分工、到合作、到评价,都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规范,优生、弱生互助,学习效率较高。再如,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如田鸿老师的田字格课堂教学实验正在如火如荼的在外语组实验。

4、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成了在老师指导下的提前预习,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体现出勃勃生机。如赵宇老师的自学、互研、导拨在化学组实验初见成效。

5、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得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关系的变化。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6.学校教研氛围发生了变化。以往学校开展研究工作时,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而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师参与和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师不但通过集体备课、“说、上、评”等活动,深入参与了教研活动;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让更多的老师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方面有不定期的发展;老师还通过参加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自己在科研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如姜维聪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验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市教研成果三等奖。

深化教改回归教学本色 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本色;现代化教学;教改

有效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高等院校“原理课”教学在适应时代发展中也在不断改革,笔者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提出若干新的思考,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工作,以期实现有效教育。

一、扎实理论功底,还原哲学本性

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原理课”教育教学经验是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课教育的基础。总体来看,高校“原理课”教师基本符合教师基本素质,且能够能胜教学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学量骤然增加,以及部分院校存在偏重热门专业、忽略理论课教学的认识误区的原因,造成原理课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专业背景欠缺的困境。如何加强教师哲学理论修养,帮助学生领悟到哲学的博大精深,还原哲学的本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扎实理论功底。“原理”课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逻辑和实践智慧。这就要求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兼具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辩证、睿智的思维方式,还有广博的知识。所以,认真研读马列原著是前提和基础,通过研读原著,才能系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内在精髓,构建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结构。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可以增强教师上课的自信心和说服力,解决课堂难点、重点问题也会游刃有余,避免课堂上教条式的语言、空洞无力的说教。当然,“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要打开僵化以及封闭的思维形式,必须在研读马列原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的阅读和认知。比如对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行,使得学生和教师达到互相体会、交流和融合的态势。”[1]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性、抽象性和枯燥性的现状,才能在课堂上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光辉,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其次,还原哲学本色。“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这种智慧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关注,也是哲学所能够体现的最高思想。因此,学习哲学不仅仅是接受抽象的哲学知识,更应使人产生一种获取智慧并且穷究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渴望。”[2]因此教师单纯通过抽象的理论教育就能够使学生接受和热爱“马原”课,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归现实,回归生活,才能是它变成一种高品位艺术的享受,正确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学会用理性、活跃、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发生的事情,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强烈渴望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崇拜。这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关键。从而真正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的魅力。

二、改善教学环境,注重现代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优越的教学环境,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当代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学校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善教学环境,实现现代化教学,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校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契机。

首先,改善教学环境。“原理课”教学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课程需要、教学任务的需求,引进高素质教学人才,加强对该课程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充足的教学设施是完善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原理课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原理课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教学的交流与研讨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1]其次,注重现代化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是该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中介。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教学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志。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甚至可以穿插视频,其直观化、形象化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将多媒体运用到抽象的哲学理论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感受哲学的博大精深,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个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网络平台的应用。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境。它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同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进而能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比如在网络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建BBS或者有疑必答等板块,鼓励大家踊跃参加,对该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的发言,在一定的时间作出及时、有效的答复,使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真切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智慧海洋,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讲授艺术,尤其是政治理论教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同时,可以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使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才能真正发挥本来具有的积极意义。

三、构建科学教材体系,契合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集中反映,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保证教材的质量,且符合时代发展,充分展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与时代接轨的包容力。这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新教材的增补和修改却姗姗来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要求和目标,2007年7月编写出了第一本供全国大学生统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新教材”),随后在2008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3]新教材的优点毋庸置疑,教材体系和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但也明显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简单相加和拼凑性的缺陷,当然也无法实现政治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三者的有机统一。如何解决教材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超越旧教材体系,不断契合时代步伐,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在学生内心闪烁,是该课程教改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理论学科,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它、理解它、热爱它,无形中也是你生活中忠实的益友。教学过程中,也部分教师因为课时限制,有选择性地讲授该课程;有的教师为求面面俱到,但也多是走马观花,终究摆脱不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枯燥性的现状,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更不可能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教学规范的统一性,理论上的系统性。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怎样取舍知识点,划清精讲与泛讲的内容是一个不错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和提炼,领悟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原理,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方法,构建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从而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科学、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这是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皆忘记”的坏习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帮助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其次,为了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体系的混同或者替代、拼凑性、简单相加的弊端,教材必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理清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它们的发展脉络。同时,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是在吸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经过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结合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3]所以教材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文、科学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避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的教条化、政治化,深刻改变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奎清.“内涵式”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改的关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2).

[2]吕斐.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几个手段和步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改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9,(7).

[3]王志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

深化“订单教育”模式研究 篇6

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普遍性来分析, 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即“行动”, 所以它强调的是“为了行动而学习”, 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 学习过程要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开展, 以便能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而“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方式, 是一种最见效的深化产学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新型模式, 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互惠原则。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学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学校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 校企双方深度融合, 真正把对方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 把对方的发展当作自己的发展, 形成利益共同体, 使校企双方寻求更全面、更紧密、更深入的合作有了基础, 使校企的相互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一、我国职业教育“订单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教学和办学模式后兴办起来的, 在职业院校中, 高职院校相对独立, 中等专业学校、技校和职业中专三类学校并存, 办学定位不清楚, 但总体而言职业院校都有着相似的弊端, 如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规格不清楚, 教学手段落后, 特别是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课程体系, 有的甚至是本科院校教学的缩减版, 培养出来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提出的专业方向、动手能力、顶岗作业等方面的用人标准, 多数毕业生不符合,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新的培养选用人才模式———“订单教育”应运而生。

“订单教育”模式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 结合学校的专业要求, 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学校根据协议实施教学安排, 保证学生的培养达到企业的需要。毕业后, 用人单位依照协议, 安排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签订就业协议。“订单教育”就是学校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 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实现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有效衔接。

目前, 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实行“订单教育”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做法已经被很多高职院校所认可, 众多院校也积极探索并实践这一新模式, 有的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 仍有一些院校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导致订单式培养的不可延续。今年开设了订单班, 明年如果企业不景气, 就很难再延续与学校的合作, 这多少给“订单教育”的实施带来变数。

(二) 企业经营的功利性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与院校合作进行“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 前期必须要有资金的投入, 而且最终“订单班”的学生并不全部能让企业满意, 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淘汰率, 如此一来, 有的企业考虑眼前利益, 不愿意与学校进行订单合作;还有的企业希望招收熟练工, 不愿招收不能马上带来经济效益的学生。

(三) 企业分工的精细化

现代生产企业分工已非常精细化了, 要求员工掌握的技能愈来愈精, 而对于职校生来说, 正是长知识、学技能的时候, 必须多学宽口径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和职业能力,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今后个人的发展, 但这恰恰与企业的需求发生矛盾。

(四) 职校生心态的不稳定性

从职校生的心理来看, 他们希望开阔眼界, 充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希望在一个地方工作一辈子, 毕业后的流动跳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而这则让许多正在进行订单合作的企业对“订单教育”的可行性产生怀疑。

二、深化现代职业教育“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思考

为使现代职业教育更好地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 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中努力改正关门办学、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这一传统办学模式的弊端, 完善和推行适应职业教育的“订单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和思考。

(一) 政府要加强和落实政策的支持

“订单教育”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模式, 政策的导向与支持至关重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政策的支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各级政府要实施优惠政策, 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 有效地解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障碍问题。同时,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用, 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 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 鼓励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样现代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既然是“订单”培养, 学校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培养计划, 要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 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遵循现实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 并根据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 逐年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首先以合作企业的需求为招生前提, 有针对性地制定招生计划, 然后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所属行业性质特点及岗位要求, 共同协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最后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并有效组织实施。

(三)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要使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正常运作, 其整个过程必须要有规章制度来保证。只有建立各项保障机制, 才能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有序、健康。

1.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目前, 众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是直接从高校来的毕业生, 缺乏实践经验, 光有理论知识, 实际技能水平不高。这样的师资水平, 对培养以技能型为主的人才显然是不够的。因此,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的重点, 除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以外, 还应该通过安排教师做企业的兼职技术顾问、到校外实践基地挂职锻炼、专业教师跟随顶岗实习的学生下工厂进行锻炼等方法建立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建立实习规范制度

学校要按照实习规范的要求, 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了解企业的相关文化和发展现状, 以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来掌握岗位工作要求, 缩短角色转换的过渡期, 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 建立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教材开发制度

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来培养学生, 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要将企业的需求纳入到自己的学习内容中去, 因此, 学校和企业要组织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人员, 根据行业的共性知识、技术要求等内容, 共同设置相关课程和编写相关教材, 让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贴近企业, 让学生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 建立毕业生就业及召回制度

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 可以根据企业岗位的考核标准对其进行考核, 对已达到企业用工标准的毕业生, 可直接让其进入企业就业工作;对于部分不达标的毕业生和工作一段时间后仍不能胜任企业工作的学生, 可以由学校召回, 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补救办法, 尽快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 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

5. 建立企业员工提高培养制度

一方面, 应彻底打破中职或高职就是成才“到头路”的旧局面, 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渠道, 为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根据整个产业形势的发展, 针对其市场的需要, 利用学校的资源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 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技能都有所提高,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产品竞争水平, 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6. 建立技能评估标准制度

根据学校教学要求以及企业技术水平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具有行业标准的考核和评价方法, 共同参与督查评价的整个过程, 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切实从传统办学模式中走出来, 面向社会需要、面向市场办学。要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寻求校企合作新模式, 力求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学校建设、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 都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深入企业及用人单位展开调查, 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契合点, 提升企业对合作办学的吸引力。同时, 要继续探索各种合作办学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栾晨.“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探析——以河南省周口市海燕职业中专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王向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方论刊, 2010 (1) .

教学模式深化 篇7

关键词:改革,重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通过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医学检验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进行实践教学的深入改革。遵循“能力本位”观点, 突出“以技能为中心, 以理论为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改变实践教学依从于理论教学。为突显实践教学在检验专业高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要重构实践教学模式, 以适应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检验专业素质的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加强检验专业实践教材建设

1.1 修订好检验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检验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加以解决的,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正是检验专业实践技能强的人员。我们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体现岗位要求, 利用多种途径,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首先要修订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 力求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保证实验开出率。

1.2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重新建构实践教材内容

目前, 国内出版的真正适用于医学高职院校检验专业的教材和实验指导较少, 有些内容比较滞后, 实践教学内容也跟不上本地区发展的需求。如果学生都是在教师做好全部实验准备的基础上, 按实验指导所写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 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就很少, 既压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从实践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临床实际需求, 优化高职检验课程设置, 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可以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在检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联系临床实际, 把检验专业的先进仪器及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增加到实践教学内容中来, 使实践教学内容现代化。编写适合本地区的检验专业的实践教材, 并适时更新, 提供学生使用。实践教材可分为见习教材、基础实践教材、专业实践教材、综合实训教材、实习教材等, 适用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实践要求。并做到实践教材简明扼要、实用性强、综合性好, 有利于检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2 进行实践教学的深入改革, 重新建构检验专业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2.1 适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块设置

2.1.1 临床见习模块

临床见习实践教学模块可分两个阶段, 一是早期下临床见习 (可利用暑期) , 可由专业教师带队下临床进行参观学习, 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岗位的性质, 有利于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二是实习前的见习, 可由医院临床带教人员进行带教操作, 让学生提早熟悉一些相关先进的仪器操作, 这样可弥补实验室先进昂贵设备的短缺而导致实践教学的不足。

2.1.2 实验教学模块

实验教学 (亦即操作技能实践教学) 模块, 一为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是专业操作技能。基本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基础实验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明确基本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丰富所学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结果, 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2.1.3 综合实训模块

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及岗前培训是将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利用实训基地将临床真实场景搬进实验室, 颠覆以往实验室的教学模式, 改变为医院临床带教模式教学, 进行仿真强化训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又拉近了实验室与医院检验科的距离, 并能较好地进行学院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的无缝化链接, 有利于检验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2.1.4 顶岗实习模块

顶岗实习从岗位需要出发,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并学会许多在院校内无法进行的先进仪器的操作和新技术,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2 重构前后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比较, 见表1。

2.3 重构后的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内容的比较, 见表2。

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原先的实验教学、临床实习2个模块重构为现在的临床见习、实验教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大模块, 促使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重构后的每个模块的学习目的、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规模、带教人员、教学方法及考核内容等均有不同的要求。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3.1 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模块匹配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

见习实践教学方法可分科室、分学科进行带教、参观学习。实验教学包括了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要改变以往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及验证, 应将它视为服务于理论的手段, 改变学生以往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要贯彻终生学习的理论, 让学生主动学习。

基本操作技能实践教学, 如微检中的细菌鞭毛染法或临检中细胞染色方法就有好多种, 实验前应让学生做好预习, 查阅资料, 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 上课时教师强调重点和注意事项, 侧重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纠正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 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对实验现象、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书面报告并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专业操作技能实践教学要分小班教学, 采取启发式教学, 是让学生学会标本检验的整个程序, 如微检中的各种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培养基的选择、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药敏鉴别试验和药敏试验、检验结果及结果报告。不同细菌生物学性状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上实验课时, 以质疑的方式提出本次实验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样, 学生每次实验都非常认真地思考, 认真地操作, 防止每一步实验步骤操作不当影响到实验结果。这些均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把检验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综合运用检验实验技术解决问题。主要是进行模拟临床标本检验, 不同的组别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甚至自体标本进行实验, 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采集标本以及对标本如何进行检验。临床标本经培养后, 在实验课中教师着重进行点评, 让学生自己分析、记录结果、得出进一步实验的依据, 在教师严密监控下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操作, 教师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防止实验室事故发生, 最后,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认真分析, 写出完整实验报告。辅导课上教师将实验报告及学生在实验课中的操作情况, 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总结, 找出成功之处, 分析不足的原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查阅书籍和文献, 从更深层面掌握实验病例讨论, 如何着手检验等等。通过综合实训和岗前培训的强化训练, 学生不仅经历了整个检验过程, 了解到检验工作的规律、程序, 亲身体会到了工作的乐趣及成就感, 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年顶岗实习是检验实习生到全省各大医院检验科进行临床实践, 这就要规范好临床带教教师的临床实践教学, 因不同医院临床检验水平的差异, 检验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差异, 均可导致临床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有条件者我们的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省级三甲医院下临床, 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带教, 更好地将学院实践教学与医院临床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2 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进行实验展示, 不仅大量节约了实践教学讲授内容时间, 延长了学生动手操作时间, 而且还使实验内容变得具体、生动,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数码互动实验室, 可实时将教师或学生在显微镜下瞬间捕捉到的一些细胞形态或细菌运动状态及时拍摄下来并通过放大投影到屏幕上, 以供全体学生观看 (因标本的来源很困难, 一是路途较远, 二是收集困难, 三是生物安全的问题) , 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还能为今后形态学教学服务, 积攒资料, 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相关资料。

3.3 课余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实验室可在下午课余时间、晚自习或节假日时间开放, 动手能力不强或操作技能不规范的学生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针对自己薄弱实践环节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使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另外, 对某些专业项目有兴趣的同学, 积极参加实践兴趣小组活动, 可利用开放的实验室, 进行一些实验前的准备, 如常用实验物品及工具的包扎、灭菌, 培养基从成分到成品的制备, 甚至还包括每项检验项目从准备用物到处理用物的全程训练, 这样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进一步增强动手能力, 使学生的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 并能改变学生以往的定式思维方式, 逐步养成科学思维, 促进毕业论文的设计。

3.4 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为学生的技能操作实践学习和顶岗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中的静脉抽血技术的训练, 不仅可利用医学抽血肢体的装置进行训练, 还可在实验课中学生进行互相对练, 熟练掌握, 还可积极参与假期的社会实践, 如检影系上学期在院部为在校新生进行血型鉴定和HBsAg检测;还有这个暑期学生处组织学生下乡活动, 进村为村民进行HBsAg检测和寄生虫卵的检测;还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到就近的医院检验科见习, 零距离接触临床, 这些均为学生今后的技能操作实践学习和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采用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 完善操作技能考核内容

公平合理的考评制度是体现学生真正学习效果的基础, 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匹配好不同的实验考核方法和内容。

4.1 临床见习模块考核

临床见习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为出勤、态度及写作 (心得体会或所见所闻) 的考核。

4.2 实验教学模块考核

检验专业课程的学生创立“理论+实验”考核模式, 结合每门专业课程特点, 设立了期中理论卷面成绩10分+期末理论卷面成绩30分+平时考核成绩10分+期末实验理论成绩10分+期末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成绩30分+平时实验课成绩10分的考核结构 (这个模式中百分率可由各教研室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参考教务部门的规定确定) , 此考试模式能够真实反映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检验专业学生, 制定了一套实验技术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累积计分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见表3。

每次实验课都有成绩记录, 期末汇总。期末实验考试即实验理论测试和综合技能测试, 期末实验理论测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 主要考核与实验所需有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一些常见的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注意事项以及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对错进行判断,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平时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观察的认真程度, 让学生真正懂得平时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期末综合技能测试内容根据不同学期不同考核标准实施, 内容包括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个实践操作整个程序的熟练程度、无菌观念、无菌技术及其操作技能的规范性, 对所出现现象的正确判断、分析、综合及其结果报告的能力, 对错误能够进行纠正的能力。

4.3 综合实训模块考核

综合实训操作技能考核, 考核项目分为A级和B级, 考核标准是按本专业职业技能测试标准进行的, 主要考核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规范操作。只有通过全部A级检验技能考核才能进入临床顶岗实习。

4.4 顶岗实习模块考核

顶岗实习模块考核, 包括实习日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医院检验各科室的综合考评等, 主要由医院带教教师和科室负责人考核。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篇8

1.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准备战略

1.1确定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和方向,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首要条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结果这三个个体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应做到具体化,这是指在教学目标中我们能具体地准确地了解知道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1.2了 解 教 学 对 象 。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教学后的结果猜想, 它决定了学生的行为和方向的最后的评估,因为学生的能力、环境、思维逻辑不同,教学目标也会不同。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教学主体的不同,因材施教,制定与之不同的并且适合个人的教学目标。

1.3分 析 教 学 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问题, 正确分析理解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成功的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往往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向和思维方式,领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 了解历史知识是系统性、整体性的,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成一个整体脉络,进一步把握分支,这样才能理顺复杂的历史教学内容。

2.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战略

2.1互帮互助 ,积极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性学习,相互沟通、交流,明确责任分工,完成某一个历史课程任务,并且将小组的成绩作为个人最终成绩和奖励依据。用这种方式教学,很明显在课堂上会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互助意识和责任认知, 学生们会因为同一个目标拼尽全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毫不保留,锻炼社交能力,合理表达观点,学会理解和接受。

2.2自 主学习 ,发 散 思 维 。

课改的重要举措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倡导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自我领导和自我控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激发兴趣。教师允许并指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增加知识的延展度和深度。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课本中没有解答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探索。例如说孙中山先生为什么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却把总统之位交给了袁世凯, 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一些较深刻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的设定,既有对课本重要内容知识的概括,又需要加入个人的评价分析,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入小组的合作, 这会让学生更快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拓宽思路。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更容易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2.3探 究 历史 ,把握 主 动 权 。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创新,它虽然是固定的事实,但细究每一个历史的背面,都有其深意,每一个历史都是一个时期的写照,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探究步骤,首先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仅仅是教师单向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主动权。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探究思路,整个过程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良好氛围。

3.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评估战略

教学评估是对教师教学及最后教学结果评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教学过程的教学信息、教学改进及完善等一系列最后处理结果,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评估战略的重要性,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新课改目标实现的保障。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评估需要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教师的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评估,最后是对影响教学的各种原因进行评估和分析,其中对学生的评估是分析的重点,这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的重中之重。

3.1加 强 双 向 评 估 ,全 面 评 估 。

在评估中,要把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从单方面评估转为全面评估。在教师评估学生,学生评估教师中,评估很难做到客观分析, 评估的效果会有相应的困难, 只有加强交流,双面评估,促进民主化,提供充分的评价机会,才能在评估中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全面促进新改革的发展。

3.2注重评 估 综合 性 。

在评估内容中, 我们不能刻意单独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实现教学评估的综合化。课本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学生不仅仅需要记住历史书中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

3.3注重评 估 过 程 而 非 结果 。

仅仅关注教学结果,就忽略了许许多多因素,往往这些因素才是我们需要控制的重点,“高分低能”这一现象就说明了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挥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4.结 语

教学模式深化 篇9

Scratch并不是新鲜事物, 自进入中国以来, 从最初个别教师的先行尝试, 到个别区域的课程化, 经过多年努力, Scratch教学正逐渐走向深化。2014年4月下旬, 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暨Scratch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常州市召开, 会议以“Scratch课堂教学”为主题, 探讨普惠性的Scratch课程。全国各地200多位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员自发前来, 会议充满了草根式的激情和热闹。但是, 单靠“发烧友们”的激情, 无法推进Scratch教学的普及和课程化。我们更应该深度思考Scratch的教育意义以及普及化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进一步拓展单一化的Scratch教学。

基于此, 我们组织了本期专题:来自台湾佛光大学的许惠美教授梳理了国际上Scratch的研究热点, 理论上的提升对于进一步普及Scratch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秦赛玉、于方军两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Scratch的教学与实践拓展进行了论述;常

州市天宁区信息技术教研员管雪氵风老师对从机器人教育走向智能机器教育进行了论述。

教学模式深化 篇10

一、传统教学模式问题何在

1.体育教师固有习惯性经验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陷入各种框架之中,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后再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有的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对体育运动技术精细讲解,把以练为主的体育课变成了以讲为主,以教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完整性

受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有它的好处,但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能,如推铅球、跨栏等动作走向社会后无用武之地,使体育教学不能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接轨。另外,在课的组织上,过分强调集中化、同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一刀切”的形式。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仅使体育教学失去它应有的生机而变得单调枯燥,甚至使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厌学体育的思想,更主要的是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主动活泼地成长。

3.不适应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运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克服困难的品质弱等。这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变得单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改革出路在何方

1.体育教改重点在课堂

在驾驶主体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堂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因而体育课的假象设计、教学组织与练习的方法、思路,都重在如何传授知识技能的“教法”,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学法”;重在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现成竞技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出发去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态情感出发,从而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创造性,也制约了学生,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体育教改要关注心理发展

体育教学的生理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它没有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学生活动的心理负荷、心理障碍不能很好地解决。于是,多数学生对运动技术掌握得不对,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幽默、风趣、激发性和有感召力的語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心态,以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对跑尤其是耐久跑很反感,如果教师不考虑其心理因素,只会铁着脸吼叫,即使学生围着操场转,也只是不尽力地去任务式地完成,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倒不如换个法子,采用一些带刺激性的竞赛形式,以调整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有一种新鲜感。

3.体育教改要关注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自身的发展价值。每个人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的存在,偏重于技能教学,没有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为此,体育教学要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克服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主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体育教改要让学生参与管理

旧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管理,好一点的利用班干部协助管理,这既辛苦劳累又收不到好的效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倒不如大胆启用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参与管理,主要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想被人尊重,就必须有威信。教师请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并要求学生给参与管理者打分。那么,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牢记动作要点,在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增加同学间的友情,既提高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多极化道路,有机地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合理、更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深化教学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篇11

过去的教学是:老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老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的是死知识, 其实死的知识根本就没有用。而现实世界是需要活的知识, 需要获取知识的能力, 需要知识的创新。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于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 直到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效体现。

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精神。我在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思维体系, 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对待学习, 对待问题。

“探究式”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和全面的知识储备, 要有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 讨论式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讨论互动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我在教授“弹力”一节时, 将整节内容分为三个大问题, 三个大问题又分为十余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 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问题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生成后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然后再逐一讨论解决,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讨论与反思, 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发散与聚合的不断交替状态, 将“交流与合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变成一种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 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等七个层面。

本节课分为三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弹性、塑性) 。

第二次:提出问题 (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拉力越大, 弹簧伸长越长) →进一步提出问题 (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具体关系) →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

第三次:提出问题 (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 → (原理、量程、最小刻度、使用) 合作学习解决→ (测力计的制作) →讨论设计制作方案→设计制作→制成弹簧测力计→评估及质量检测。

三次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高潮迭起, 既达到了探究与学习的目的, 又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以科学研究为主旨

探究过程离不开具体化的方法。如提出问题的方法、设计实验的方法等, 都需要用科学研究方法和创造学的方法去解决。例如运用“缺点列举法”找出弹簧测力计的缺点并加以改进, 能使学生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被研究的问题, 找到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 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的训练方法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兴趣,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启发者,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 通过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 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和再次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突出新课程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式学习, 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通过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解决,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课堂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思维体系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是问题的生成, 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找到教材中知识和现实中物理知识的结合点, 有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 有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问题生成后, 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思维的发散性, 可能会导致问题到盲区中去, 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点拨, 及时提炼知识,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疏导, 使课堂教学富有实效。有的教师因未能及时点拨, 及时提炼知识, 使学生陷入到问题的盲区中去, 结果一堂课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学生什么知识也没有得到, 这也是部分教师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说到底, 其实是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和自身知识的不足。目前教育部搭建了很好的网络平台, 教师只要有责任心、事业心, 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整个物理教学中, 每个能力都不是孤立的, 每个研究方法都可以使用, 例如:启发导学式、建构知识体系、探究式、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讨论法等。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对每个方法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 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辛勤工作, 一定能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社会作贡献。

上一篇: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下一篇:不作工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