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式教学

2024-07-23

传统模式教学(通用12篇)

传统模式教学 篇1

摘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新的角度来构思、来创作,用开放的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进取,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课件

1 引言

当前计算机及网络等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已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我们已经有了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室、电子备课间及校园网等等,我们的教学模式到了应该变革的时代,现在许多教师已在进行课件教学,也有许多人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制作的课件也是不少的,在这些课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和使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 多媒体课件存在的弊端

2.1 适用范围窄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在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中使用,教师往往选择那些便于课件制作的内容,这就限制了课件的广泛开发;同时,这种类型的课件是依据某一位或几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设计、制作的,它如果脱离了设计它的教师,就会失去其部分甚至全部的意义。

2.2 制作效率低下

上面已经谈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主要是针对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开发、制作的,这种课件往往在一次活动之后就会失去其整体存在的意义,从而导致了制作效率的低下。同时,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缺乏交流,这导致了同样内容的重复开发,浪费了宝贵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还要指出的是,即使有一些课件的交流,得到的也不是原程序,课件制作人员根本无法进行修改重组。

2.3 片面追求制作难度

多媒体课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的需要,将各种媒体信息交互的展示给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辅助教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然而,现在有些课件制作时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课件美观、如何使用新技术上,致使课件美观有余,实效不足,同时也导致了制作难度、制作时间的增加。如网络上有一物理课件———光的反射和折射,其中一张页面如图1。

该课件将光的反射与折射过程详细地演示出来,光线反射与折射的效果非常清晰、明了,制作难度也较大,但是该课件在使用时,需经过认真的研究学习,普通教师在使用时不能进行简单的操作,来得到想要的结果,实用效果不够好。

2.4 信息展示不当

不可否认,现在的课件是越来越漂亮。然而,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太多不当媒体的展示,就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多显眼的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是现在的一些课件为了所谓的漂亮,尽力往课件里安插一些不合适的媒体信息,反而事倍功半。比如有一用POW-ERPOINT制作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课件,其中教程中第六章“Internet应用基础”有一页面如图2。

由于背景色与前景色的色调不协调,字体设置不当,学生在投影仪上观看时十分吃力。而《DOS操作系统》课件中又有这样一张页面如图3。

教师为了美化课件,使课件在演示过程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拼命在课件中插入一些怪异的图片,虽说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目的。

还有比如板书,板书能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回顾前面教师所教的内容,而一些教师在课件制作时把屏幕当成了黑板的替代品,可是屏幕上的内容是不停替换的,怎能起黑板的作用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对课件制作的仍存在着巨大影响,不论是一些大公司的产品,还是教师们自己开发的课件,很多作品中只是一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是传统课堂的一种翻版,把"老师讲"变成了"老师放",这是因为多少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法和长期积累教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它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课件制作的思路;要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需先把思想从传统多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新的角度来构思、来创作,用开放的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进取,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使用应在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展开。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件制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3 课件选题

制作一个课件,就好像一台戏,从剧本、排练、彩排到演出是一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们不可能把要传授的所有知识都做成课件,必须有所选择,要让制作的课件具有相当的价值,可被推广和被反复使用,以提高课件的利用率;因此,选题是至关重要的。

1)充分发挥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所具有的人机交互、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诸多功能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我们在课件中要充分表现的。对传统教学手段能够比较好地表达的内容,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精力在这样的选题上,这样的课件会给人多此一举的感觉,没有多少人会用它,我们做出的课件应给人以"非它莫属"的感觉。

2)传统教学中的重点不一定是选题的主要依据:不要把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重点作为选题的主要依据,因为知识的重点并不一定适合用来做课件。

3)突破教材上的知识结构体系,大胆选题:现行教材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在课件选题时就不要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了,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就应该大胆破除教材中的条条框框。

4)时间长短不能作为选题的依据:一堂课一般为40~50分钟,但一个课件的长短只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定,为了说明一个知识点,只要合适,可以做一个几分钟的课件,如果是一个大型的历史事件需要把它全面系统地表达清楚,也可把课件做很长,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5)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现代化的工具为我们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无限空间,这一点是传统手段无法相比的,譬如,利用计算机模拟一些环境,让学生来研究来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等等;因此,在选题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效率,充分体现课件的作用和魅力。

4 课件构思

在课件制作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容易影响的就是课件构思,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总是会跳出来干扰我们,左右我们的思路,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倍注意。

课件的形式是多样的,常用的有演示式、练习式、游戏式、模拟式等等。

1)演示式:演示式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传统课堂加上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方式,旧瓶装新酒!尽管它也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等设备的作用,把一堂课讲得"有声有色",但它的局限性是很大的,最突出的就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习惯于这种方式,而放弃其它方式。

2)练习式:练习式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虽然这点上与传统的练习是一致的,但计算机所能赋予它的功能是作业本上的练习无法与它相提并论的,它可以及时地判断正误,若出现错误,能及时地补充必要的知识,只要构思的好,还可以有效地控制练习的进度,对能力强的学生让他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对基础差一些的同学,控制他掌握必要的知识。

3)游戏式:游戏式是一种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的方式,寓教于乐,对小年级的学生是比较适合的,在玩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种方式的课件,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构思,一套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规则,知识的融入要恰如其分。

4)模拟式:模拟式是对宏观或微观的事物进行复制的一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教学中无法进行实时再现的一些场合;如我们可以模拟核弹的爆炸、分子的运动等等,通过这种手段来更深一步了解这些事物;我们还可以把一个复杂、危险的操作(如飞机的架驶)用软件模拟出来,让学习者熟悉这些操作过程。

当然课件的形式还有很多种,如用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课件等等,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手段还会带来新的形式,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造出自己一些新的方式。总之,我们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采取最适合的形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变得轻松自如。有了一个好的形式,还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填充,使课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东西;在传统的教学中文字和语言(声音)是用得最多的,在课件中亦是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可大量使用图片、动画、音像资料等素材,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真实、直观、准确地表达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件制作的需要来搜集和开发素材,好的素材才能有好的效果,切不可因素材的缺乏来修改一个好的构思;一个个素材也需要细致的构思,认真地创作,不可草率了事,从而影响整个课件的效果。

5 课件制作

当前,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不懂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就觉得与课件制作不相干,这是错误的认识,一个课件的制作需要很多工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参与;稿本的撰写需要各个学科有经验的教师,画面的构思、图片的制作需要美术方面的人员,音乐的使用需要有音乐鉴赏力的人员,制作才是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员的事,同时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人士对课件的制作进行指导;由此可知,课件制作对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有用武之地的。有些会做课件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孤军奋战,这也是不对的;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这样才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靠一人之力,往往是事倍功半,作品缺陷多多;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一个开发团队,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样才是真正的课件制作模式。发动群众不仅能为我们制作出好的课件提供保证,还能让我们课件制作队伍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有了课件制作的无穷资源,有了丰富的资源,教学现代化的步子才能加快,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6 对策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只有让他们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才能制作出合自己口味的课件。因此,解决课件制作的根本出路是依靠加强培训,挖掘广大教师的潜力,培养他们独立制作的能力。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如果有水平相当或更好的教师指导,或者与他交流,那么你就会得到更快的提高。当然多媒体素材的准备是工作量很大的,每次课件制作都要临时准备素材,非常烦人。因此,平时不仅要注意素材的收集,还应该实现素材的共享。另外,多媒体课件制作对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应该两者并举。

以上是笔者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教师只有积极探索,才能发挥其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玉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钟玉琢.多媒体技术高级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EB/OL].http://www.ahtvu.ah.cn/jyjszx/mws/kjll/kjll.htm.

[4]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传播模式及相应软件的制作[EB/OL].http://www.cmee.zju.edu.cn/1tech/dmtzt_5.htm.

[5]翰林汇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EB/OL].http://home.cfe21.com/chenfan/ptjx/.htm.

传统模式教学 篇2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新型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创造性 使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14-01

1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受社会的影响等因素,以及我们对新一代儿童培养模式的需求,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意味着“一本书、一部教参、一堂课”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展现在教育者面前的是充满变数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建立新型的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教材是我们教学主要的载体,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综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意什么

2.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使用教材时,先要尊重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英语教学的特点。

2.2 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活动,才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投入学习。

2.3 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的内容要“实”与“活”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2.4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要以新的课程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一时的教学效果。

2.5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目的

教师不要一味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而轻易、刻意地更改教材内容。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否则容易形式化—— 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遵循“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

3 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

3.1 充分利用语境,丰富教材,补充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语境,挖掘语境意图,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新教材。例如:小学英语深港版教材有以“话题”为主线的教材。其中BOOK4 Unit9 Clothes一课B部分时,文章出现一个交谈“你喜欢裙子、衬衫……吗?”的语境,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A部分有关衣服的单词,如果按照课本出现的内容教,一节课就是“Do you like the…?Yes,I do./No,I don’t.”的对话。在教学此项内容时,教师应结合以前学过旧知识:有关颜色、大小的单词以及旧句型:DO you like(red…)?来整合新知识,丰富学习内容,学生可以说Do you like the+颜色、大小的单词+服装单词?这样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感悟了新知,新旧知识的整合、融合地学习,丰富了学生交际的内容,也让他们明白了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去交际。教师可再次整合教材,把所学句型和单词编成一段交际性的对话,让学生加以实践、运用。

3.2 充分利用情境,活用教材,调整组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语言材料,充分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情境,灵活运用教材,从而去进行交际性的教学。如在教深港版Book4 Unit4 Part A部分的单词“plane,truck,lorry,van,ship,road,train”,句子“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 a plane.”时,把B部分“I see with my eyes.I can see…I hear with my ears.I can hear…的句型,用chant的形式,与A部分的单词整合之后来教,打破原有教材安排,重新灵活调整教材,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单词,并通过不断反复的操练,在学完第一课时后,也基本上掌握了第二课时的新句型。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不足,适当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材安排,让学生教好地掌握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3 充分利用语言材料,改编教材,替换教学内容

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故事教学使教师易教、乐教,学生易学、乐学。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实践中大量采用故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语言。但由于新教材中的故事教学内容量多,难度大,书面语言较多,所以小学生难以掌握。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要重编教材,用口语化的语言把C部分内容加工为一个个小故事,或把本单元新词汇、句型、文化意识等内容融入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和自编故事等活动中轻轻松松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扩大语言知识接触面,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4 充分利用教材话题,关注人文教育,拓展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的文化,开拓视野,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丰富英语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文化背景资料。如有关舞会、教堂礼仪、圣诞节、万圣节等跨文化知识,让学生们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来拓展视野、拓展知识。

4 结语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让学生活学教材,活用教材,开开心心地接受知识,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时刻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实事求是,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俞红珍.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J].中小学生外语教学,2005(1):13-15.

[3]闫会学.用教材而非教教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5):3.

传统模式教学 篇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迎接挑战, 我们要摆脱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束缚, 构建出符合教育发展的开放式英语教学新模式。开放式英语教学是以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开放式英语教学旨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拓展课堂的授课范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互动, 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成效。

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我国现行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一直遵循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原则。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弊端: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将要教授的英语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单纯的接受者, 教师是传授者, 原本可以使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过程却被教师无形的变成自己的“演讲课”。

2.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我国, 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 英语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根据自己手中的教材, 对词汇、语法、句子进行讲解, 有的教师甚至机械的翻译课文。封闭式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 忽略了学生听、说英语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略了学生运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同学布置作业, 学生的负担加重, 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英语教学完全的应试化。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这本来就在客观上对于我们的学习有着很大的难度。很多学生学习英语不是因为喜爱这门语言, 而是单纯的想通过升学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等。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指导下, 教师多为“填鸭式”教学, 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被动的接受、机械记忆的方式。在课后也是教师布置作业, 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 这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5.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一切课堂教学都围着教材转, 所讲的内容照搬教材, 留的作业出自教材, 考试的时候考教材。长此以往, 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被限制在教材的框架中, 这样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更新。

三.开放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具体要素

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现行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学生的笔试能力较强, 但是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却很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建立符合新课改需要的一个全方位开放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1.开放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体, 教师与学生是“上下级”的关系, 学生从属于教师, 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这样会使学生有压抑感, 不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只有平等并且相互尊重才能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不会有压抑感, 不会有精神负担, 才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 给予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2.开放的语言环境。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一个好的语言环境, 对于英语的学习是十分关键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 难免会造成语言教学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之间脱节, 形成了我们“哑巴”英语的现状。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语言环境, 教师可以将课堂模拟为饭店、公园、超市等地点,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中去, 用英语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语言运用方法的了解。

3.开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教师指定的, 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学习。开放的教学内容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要求来决定学习内容, 但是这种开放不是绝对的, 是要由教师权衡把握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 针对不用基础和能力的学生, 教师要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供学生们进行选择。教师应注意英语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要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会, 在实践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丰富课本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 才能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4.开放的教学方法。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用粉笔在黑板上讲解进行的,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将课本内容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更有利于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开放的作业内容。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知识, 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大多采取的是题海战术, 这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开放的作业内容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在基础知识的练习与巩固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开放性的课后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业要切合实际, 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

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动态并且开放的过程。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它可以拓展课堂的授课范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互动, 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成效。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开放式英语教学模式才刚刚形成, 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教师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种新模式的优化还需要广大教师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2) .

[2]惠亚玲.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

[3]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

[4]蒋静, 黄芳.新课标背景下开放式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尝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5]金品卓.开放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6]俞校林.浅议开放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网络科技时代, 2008 (6) .

[7]谢颖.开放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8) .

[8]张畔枫.大学英语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E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4, (4) .

[9]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5)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传统模式教学 篇5

网络外语教学模式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对比实验

和谐应用网络教学技术,把握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的尺度,使其充分发挥辅助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当代外语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实验,以期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网络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应当占据怎样的`地位,网络教学、传统外语教学、网络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相结合这三种教学方式的效果究竟如何.

作 者:张萌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2 关键词:外语教学   网络   教学实验  

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篇6

(一)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

1.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每位教师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难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 “四部分 ” 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由于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课堂结构这方面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 ( 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 ) —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①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②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新时代的教育

1.教育在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

2.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的。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小太阳”、“小皇帝 ” ,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弱,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 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行政教学班为主, 上课时间、内容和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教学程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优点:能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对促进教学规范化,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凸显的。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

(一) 、经验话教学思想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使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 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 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 使教师陷入条框之中, 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没有达到体育教学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 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学校体育教育总要总结过去, 放眼未来, 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 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 、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 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 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 、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高校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都已经接近成熟, 他们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 思维敏捷,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老师的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课的形式单调, 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四) 、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掌握方法, 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关系, 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型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核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价位上, 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位, 忽视非功利性价位, 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在体育教学目标上, 表现为“模型化”, 试图用1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标准件,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任务上, 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 这种教学任务观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在体育教学方法上, 表现为注入式教学, 赶任务、赶进度, 教师强行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毫无乐趣可言,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在体育课程上, 表现为课程结构同一化,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 难以满足。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要适应社会需求, 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 、现代体育教学要引进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模式即: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 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简化的操作模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 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 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被新教学方式所代替。

体育课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 有了爱好就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 有了爱好与特长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即:学校体育教学;兴趣;爱好;特长;习惯;终身体育。

(二) 、体育教学模式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看, 突破课堂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的需要。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有“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小集体式教学”、“成功式教学”等模式, 发展的趋势也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由简单罗列俄教学模式向着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教学模式、有短期行为向终身体育能力教学模式发展, 等等, 但是我们建立的模式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模式, 它还会并且应该随着我们队素质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 不断发展。因此, 从发展的角度看, 突破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建模”是为了“无模”,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结束语

新理念指导下地体育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潜能、探索创造的空间。“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的运用,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尝试, 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遵守纪律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形式化得体育课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等;有一些体育课甚至出现了“走偏”的现象, 背离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03) 。

传统模式教学 篇8

为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我们选择了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通过对江苏省的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等学校的考察学习,结合我校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认定“学案”教学比较适合本校。于是,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便在初一年级的四个学科有计划地推行“学案”教学,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初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项目进行跟踪研究。

一、编制“学案”的原则

编制“学案”要掌握这样三条主要原则。一是问题性原则。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素质。二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层次性原则。在编制“学案”时应该将学习内容难度分解细化、搭建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把科学有序的、阶梯性的知识呈现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

二、编制“学案”的要求

从“教案”到“学案”,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备预先性和指导性。各科“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为: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体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五个方面的作用:激起动机,激发想象;紧扣课标,开阔眼界;重视学法,培养能力;面向全体,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三、“学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制的方法

编制“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 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学习目标:按照“双向细目表”,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进行具体分类,让学生分层学习。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获取知识、养成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据可依。2.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式及相关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一般分为下面几方面:回顾旧知。主要是新课学习前设计预习的相关知识和必备知识,以要点回顾、知识梳理、问题辨析等吸引学生做好准备活动,有时也可用来引出课题。

新授课可以设计成阅读自学,或填空导学,或问题链回答,或预习提问等;复习课突出知识的梳理,设计成以知识为线索、以方法为脉络、以问题为核心的形式。试卷讲评课也可以针对学生考试后的得分失分情况、某些知识掌握的程度,梳理学生出现错误的几种类型,突出需要巩固的知识点,编制设计成相应的“学案”,使学生从宏观上通过“学案”,把握学习的要领。

第一步:教师主备。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行设计“学案”初稿。第二步:集体研讨。备课组长组织教师每周对“学案”进行研讨、修订,确定出教学目标、问题情景,围绕每个知识点组织学习活动,对应训练。第三步:修订“学案”。主备教师根据讨论建议,修订“学案”。第四步:完善“学案”。根据学案使用的情况,对学案进行完善,并存档,以备后用。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模式 篇9

第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之所以对语文课堂没兴趣, 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用生动活泼的模式上课学生就会有兴趣。

第二换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把课文的内容以投影方式展现给学生, 还可以分享关于课文的更多学习资料, 教师还省掉了给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的时间。运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一个视觉三维的效果, 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多媒体连接着互联网, 可以搜索到许多与学习相关的信息。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材, 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广泛的学科, 课本上的学习只是一小部分的学习, 只是考试的一小部分。考试中我们发现考课文内容的很少, 更多的是考查课外的知识。那么对于这些课外的知识, 学生该怎样学习了解呢?教师在上课时适当地拓展, 就是一种帮助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做适当的拓展, 让学生学习一些课外的语文相关知识, 丰富学生的见闻。

很多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 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走出狭窄的写作圈子。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看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参加活动, 切身感受活动的快乐。在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课就是背诵。除了需要背诵一些古诗词, 还需要背诵一些课文中的优美段落, 背诵的优美段落还可以运用到作文中来。最后一个必背点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比较难背诵的, 要把文言文背诵下来就必须先熟读文言文。文言文的注释也要背诵, 尤其是通假字, 通假字常常作为一个考点。还有一些古今异议的词语, 这些都是常考的, 必须要背下来。

第三注重课堂互动。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取决于课堂中师生是否互动。课堂的互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互动, 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很古板、严肃地上课, 而不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 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显得很无聊。因此, 只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 才能带动整节课堂的互动。教师多在课堂上提问, 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让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都想有机会表现自己, 课堂互动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互动。怎样进行小组互动呢?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展开辩论, 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 不再觉得语文课是无聊、枯燥、乏味的一门课程。

第四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学生学习中总有那么一个现象, 就是哪个教师受欢迎, 他的那门学科的成绩就会比其他学科好。教师上课时多微笑而不是板着脸, 多在课堂上表扬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一个美好的微笑、一个热情的鼓掌、一个恳切的鼓励, 都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都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体验。此外, 教师上课的方式不要那么古板, 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改变教学模式弘扬传统文化 篇10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师不但要传承人类文明, 而且应该与时俱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是新课标的核心。它更加注重张扬学生个性, 体现出极大的人文关怀。这既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内省, 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校不断学习、尝试,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了“教学合一”, 构建起了民主开放的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预习导学, 渗透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重在熏陶。如有一次, 我去听本校一位语文教师讲授胡适写的《我的母亲》, 在预习导学阶段, 他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你能背出有关歌颂母亲的诗句吗?2.你能给母亲唱一支歌吗?3.你能举几个真实的事例反映母爱的伟大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在有学生背出“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时, 教师又趁机发问:“你能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母亲吗?”而当一个学生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有几个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这样就把学生热爱和孝敬母亲的教育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二、自主合作, 在探究中学习传统文化

布鲁纳指出, 学生必须通过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强调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的自我感悟,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 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以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授之以渔, 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此阶段总的原则是让学生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大胆地写, 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 合作探究阶段, 教师设置任务,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们尝试过两人组合 (同桌) 、四人组合 (前后两排) 、随机组合, 并设置情景, 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 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 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不仅形成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而且在交流中形成了探究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有很多, 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吗?”学生交流探讨了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的事迹。学生发言过后,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这些人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该怎么做呢?”这一问,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的伟大精神。

三、课堂延伸, 实践传统文化

坚持学以致用, 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 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所以, 我们尽量利用各种机会, 尽可能地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 并想尽办法,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从而让学生增强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近一年来, 我们指导学生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并开展了演讲会 (每日一讲, 课前3分钟) 、辩论会、故事会、读书会、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 每次都完美,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至少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植入他们的内心。

传统模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往往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并概括形成,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概括。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活动的工具,教材是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环境,也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多年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是我们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网络教育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种束缚,也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新的革命。

所谓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网络成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知识完全从网上获得。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活动自觉化,教学内容丰富化。

二、传统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全日制学习,面授课为主,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事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传统教育所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人生的教育,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享受的是一种文化熏陶;教学系统性强;管理严格规范;学习环境相对良好,学习效率较高;师生、生生之间有充分交流。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师范院校的专门训练,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过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传统的教育内容更多的照本宣科,注重升学率,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内容封闭,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比较被动,学生实践能力弱化。

三、网络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兴起。互联网拥有巨大的教育资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备受世人关注,也同样受到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追捧。互联网被迅速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领域。

网络教育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有着特殊的优势:网络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具备丰富存储空间,拥有异常丰富的教育资源,众多教学软件,各路名师讲坛云集互联网,求学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学习信息。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快捷。网络教育通过网络终端获取,不受时间,空间的等因素的约束,时效性也是网络教育的突出特性,最新、最快的教學内容和教学信息会第一时间检索到。网络教育更具备交互性。网络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更适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可以实时互动,具备双向传递功能,实现同步或者异步的信息反馈,并可以及时浏览网络交互的其他信息,共享资源互动,获取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需求。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教育也不例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网络教育使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渐趋淡薄。网络的盛行,让人们更依赖于网络诉求,人与人之间需要语言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日渐淡漠,人们往往存在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也由直接走向间接、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团结合作意识弱化,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其次,人们的道德素养弱化。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具备育人的强大功能。网络教育更多的信息是自觉获取,缺少硬性的约束,更多的是自我约束和学习思考,缺少了传统教育的引导功效,教师只能言传而无法身教。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督。网络环境是开放的,缺少强制约束力,学习过程能够保证,但是学习效果无法保证,也没有完整的评价,因此,相对传统教育来说,更需要求学者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否则,教育效果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美)乔伊斯 等著,荆建华 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1

[2]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

[3] 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归因分析

[4] 谢海波.高校网络教育资源评价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

传统模式教学 篇12

一、淡化教师的“传授”, 强化学生的获取动机

“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禁锢了教师一千多年, 似乎不“传授”就不成为教师了。语文老师更是觉得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备课便是看教参, 查资料, 深挖掘, 透分析, 逐句逐段, 面面俱到, 无比使学生“求甚解”。殊不知, 学生只是在吃“嚼过的饭”, 何味之有?更何况, 老师讲深析透了, 学生还做什么呢?一节课下来, 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如坠云雾, 昏昏欲睡, 怎能不生厌?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 倒不如尊重学生, 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重心转向“为学而导”的重心轨道上来, 不仅不要“授鱼”, 连“渔”也不授, 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书中自己思想, 自己推断, 自己体会, 自己感悟, 或在读书中摸索规律, 或读后总结方法, 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只是从旁边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懈, 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

钱梦龙先生“以教师为主导”的见地实在是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贡献。不幸的是这个观点被许多人曲解成类似控制之意, 如“导演”说。似乎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去表演, 至于学什么、如何学, 怎样从已知到未知, 全凭教师的意志控制。这样做的结果, “演员”除了在“演技”上能有程度不同的进步外, 一节课下来, 学生能得到多少“自己”的东西呢?这种主导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泯灭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况且, 语文的真谛决不是靠“演”出来的, 而是靠悟出来的。靠谁来悟?当然是学生自己。

我们呼唤通过语文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 让个性成为创新的灵魂。首先, 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 不再居高临下, 把自己和学生当做同样的“人”,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只有这样, 才能在求知实践活动中促进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才能表现出寻根问底的兴趣和信心, 才敢于对不同意见哪怕权威观点提出挑战。教师还应致力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知的潜能, 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自评、自控的能力, 让学生从教师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努力追求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有了自主人格, 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 创造就有了基础。

三、淡化教师的“成果”观念,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除了注入式充斥课堂外, 还有一个突出的误区, 就是让学生满足现成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即使偶尔有之也不被重视。至于有的学生出于大胆探索而发表了不正确的意见, 则被认为是对教学的干扰, 似乎理应受到奚落、指责。而课堂上所谓的“启发”, 无非是按照教师的思路作出的预定答案。对此, 我们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不好, 却又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原来是“成果”观念在作祟。你想, 一节课下来, 总要让学生有所得呀, 否则, 这课不是白上了吗?学生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个“正确”答案, 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 当然是最明显的“成果”了。可是, 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假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 这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要学生有所得是不错的, 关键是我们到底应该追求学生知道了什么, 还是追求学生不知道什么。国外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优质的教育。所以我们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我们技校的语文教学应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在内容的处理上, 重在把教材中的一系列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技巧的把握上, 教师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环境, 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学习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明白了“讽刺贪婪无知”的主题, 但当一个同学提出“假如渔妇没有逼迫丈夫去向金鱼索酬, 结果又将如何?”时, 其他人一时答不上来了。于是留下问题去思考, 以便下节课再讨论。一节课要解决一些问题, 更要让学生每天都带走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

四、淡化作业的“巩固”功能, 强化作业的挖潜效应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常规之一。问题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就语文学科来看, 作业的这一功能实在还是次要, 重要的在于强化它的“挖潜”效应, 让作业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延续。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空白”, 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在内容上既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也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还可与社会活动接轨, 题材要广泛, 思路要开阔, 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形式上应自由灵活, 可书面, 可口头, 可独立完成, 也可分工合作, 学生或写或画, 或摘或录, 或叙或议, 或褒或贬, 自由发挥, 无拘无束。

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作业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得当,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 我采用多元评价法来评价作业:形式上, 采用分类定性加评语与口头评价、行为观察、活动激励等相结合;内容上, 注重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方法上,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 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多元性评价的本质, 是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鼓励。这样, 学生就能重拾信心,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合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 自主的探究, 自由的质疑, 持续的思维, 并被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才能激情满怀地投入语文的大海洋, 享受学习语文的愉悦, 我们技校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们的欢乐谷,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圆弧插补下一篇:下颌无牙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