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育模式

2024-12-08

传统的教育模式(共11篇)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1

前言

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持续稳步增长的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正在一步步向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看来其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的转型, 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快速转型, 以发挥思想政治文化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反作用。本文以当前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展开了简要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内心心理的体现, 从哲学角度来讲, 属于一种世界观, 对于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其是指在社会群体中, 对成员在思想观念等心理方面实施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的影响, 产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规范, 以正确引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首要内容, 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但具体实施起来有些困难, 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很多隔阻, 需要排除大量艰难困阻, 特别是传统思想政治根深蒂固, 还存在着很多腐朽文化, 严重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一些传统思想政治在今天看来, 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略显疲软, 对于人格教育与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因此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转变势在必行。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

1. 简单化片面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逐步发展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在日益发生改变, 有些传统思想政治文化已经根深蒂固, 一时间很难改变, 这也加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难度,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在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 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简单化与片面化, 采取固定模式的满堂灌、宣讲式、说教式的教育形式, 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的心理, 对其产生强烈反感, 如果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进行转变, 将会使效果不能发挥出来。

2. 教育主体缺乏现代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一直以来是令教育工作者费尽心思的一个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 有效的教育方法难以在其中实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两个主体”无非就是传授者与受教育者,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转变过程中, 这两个主体不能应用现代化的科技信息手段, 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网络道德方面, 由于没有广泛应用到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 使其实效性受到制约, 除此之外还有在一些单位中, 在开展教育当中, 过于重视受教育者避免在思想等方面问题的形成, 过度重视这个宗旨, 忽视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教育。

3. 理论内涵缺乏现代化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以“政治”为中心, 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充分发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政治”为中心的指引下, 目前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单一, 而国家建设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这五大方面, 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没有在其他四个方面有所渗透, 部分内涵已经过时, 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2]。

(二) 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探讨

教育方法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3]。面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必须推动全社会的改革, 排除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或者是将传统的精神文化推陈出新, 使其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着眼于现代, 着眼于更加遥远未知的未来, 使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从现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脱离出来, 或者是对有利用价值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推陈出新, 使其依然能够发挥出在塑造人格品质方面的效果。新型的教育方法模式要充分尊重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问题式等多种方法, 可以通过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红色革命精神, 或者结合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口号, 如“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展开座谈、演讲、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结语

从上述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 对于整个社会发展, 对于社会安定和谐的秩序,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首要地位, 因此对于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着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进程, 影响社会高速发展, 所以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显得千钧一发, 必须把其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马新平.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02:102-104.

[2]周勇良.新课程的呼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99-101.

[3]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34-46.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2

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种阻碍.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学习局限于解答问题,却忽视提出问题,以及主要通过考试分数评价人才的标准,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受到束缚,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这些束缚.

作 者:闫军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辽宁大连,164100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 教育形成性评价

陈滢: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篇3

谈起慧科教育,它可能不像“新东方”那样闻名一方,但是她却在做着一件特别的事,那就是突破现在的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这家成立仅仅三年多的企业,试图打造从线下到线上,从出口到入口的双向闭环教育生态系统,从七大专业方向发力,如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交互设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每一个社会热点革新技术到来之前,慧科教育都会抢在起步期直接深入到课程体系研发上,在大量人才需求到来之前,就把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研发出来通过和大学合作分发给在读的本科、专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在职研究生当中。

三年多过去了,从慧科教育走出来的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生已经陆续走入社会,4000多名在读研究生中已经有几百名学生走入社会,并且他们与北航、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诸多知名大学合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比同样获得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的其他未和慧科教育合办的专业方向,我们学生平均毕业月薪水在7000到8000元间,将近1倍的差异体现了慧科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成功。”在“慧科教育集团2014年度教育解决方案发布会”上,慧科教育集团CEO方业昌博士如是说。

虽然还不是一家知名的企业,但是慧科教育却在做着超前的事情,慧科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慧科教育研究院院长,陈滢博士对此也是颇有感触:“如今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教育,慧科教育必须参与到变革当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新技术,提供高品质、高价值的教育产品。慧科教育研究院的愿景,就是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独立研究机构。”

模式之变

慧科教育刚成立的2010年秋,陈滢博士还是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后来他加入了中国最领先的教育信息化公司金智教育担任首席技术官,如今任职慧科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慧科教育研究院院长,这也是陈滢职业规划中的重要一步。

“首先,我觉得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领域有很大的机会,相对而言我更熟悉教育;其次,中国本土企业成长迅速,我在IBM招聘的时候,最初微软、Google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后来却发现真正的对手是百度、腾讯、联想、华为等这些本土企业,他们的的吸引力和薪水等比外企更有竞争性,这可能是一个趋势,外企在中国的优势差距正在快速消失。”

因为与慧科教育集团创始人方业昌博士有同在IBM工作的背景,熟识的两人在教育领域上有着共同的看法,于是一拍即合,进入慧科教育。“我相信未来慧科教育能够在现代教育方法上做一些颠覆性的事情,这很有趣,也很有意思,应该值得我们投入。”

“慧科教育研究院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如何传播新兴信息技术,二是新兴技术如何重塑教育,如何改变教育本身,重塑它,甚至颠覆它。”在陈滢看来,慧科教育研究院正是实现这个愿景的最初设想。

“进入慧科教育之前我就和方总一起讨论这事,线下培训已经是红海,我们要做创新的事情,需要在教育领域有所担当。在线教育的兴起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正是大势所趋。慧科教育研究院是一个非盈利机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机构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所判断并贡献其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慧科教育研究院成立。这家研究院聘请北师大教育技术学奠基人何克抗教授等为专家顾问团队,聚集了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媒体如此评价:“慧科教育研究院通过教育传播新兴信息技术以及新兴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教育的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教育技术进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端人才,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是草根出身的研究院,从布局上需要有一些专家给我们一些指引,需要有一个专家顾问团队来指导我们的方向。确定顾问委员会名单的时候,我们确认了三种人,一是学院派,著名的教授和老师,二是业界专家,三是行业内的学会和协会专家。”

在陈滢看来,慧科教育研究院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会有三种类型,一是行业分析研究报告(战略、专题、竞争环境等);二是通过会议、专题讨论、沙龙等形式传播最新思想;三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进行信息传播。“我们所有的报告都会和业界朋友免费分享。”

作为企业体量并不大的一家民营企业,凭什么做好这个研究院?国家开放大学孙福万教授给出这样的答案:“慧科教育的团队非常年轻,具有活力,工作机制令人振奋。”

“这是可预见的伟大的事业,”何克抗教授认为互联网十年间已经颠覆性地影响了多个行业和领域,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也正在席卷教育领域。“教育如何培养新兴产业亟需人才、新兴信息技术如何促进甚至重塑教育成为两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慧科教育研究院所致力的通过教育传播新兴信息技术以及利用新兴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的深入研究,对于处于变革洪流中的互联网教育事业必将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和革命性影响。”

未来趋势

作为慧科教育研究院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其发布的《2014五大教育趋势分析》, 从学习体验、技术、方法、模式创新和外部环境多维度阐述了未来教育的五大趋势。

首先,未来的教育必须进行线上线下融合。陈滢认为,线上线下必须进行紧密融合、无缝连接才能够促进整个教育行业的成熟发展,并且,将来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把线上作为一等公民,线上线下一起考虑。将来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行业,什么样的公司一定要有线下学习中心,不能只是单纯的线上学习,线上和线下要形成一个闭环。

在线教育行业还必须考虑清楚如何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让更多的学生在线上进行沟通,同时还要能够更精准地搜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等。陈滢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不能只讲概念,还必须有强大的团队做线上线下的集成运营。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就是能看到合理的课程设计,适合学习、容易拿到学分,而且毕业之后能够有助于他们找到好工作。

nlc202309021549

第二,市场力量正在推动教育体制转型。2013年从MOOC开始,整个业界都在推动教育的变革。虽然在线教育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十几年,随着BAT三家互联网巨大的介入,2013 年才被称为在线教育元年。

“在线教育的推动力不单单是我们熟知的I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很多资本市场也把钱投入到进来,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另外,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做线上教育。未来,资本市场会用更多的资金推动教育体制外的创新,推动大学这最后一座没有被IT滋润的堡垒被攻破,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学习乐趣。”

第三,未来的教育是大学习。陈滢表示,未来的大学习与学生今天学习的时空环境和体验完全不同。学生可以在线上线下学习,可以碎片化的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任何内容,时空可小可大。从整个大学习的过程来看,以前是线下现在是线上。

“老师的地位变得非常模糊,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有些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在线上做老师,提倡人人为师。学习的路径也不像今天的教育模式,大家都是机械地学习,走入校门都要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线加工,而是真正的基于自适应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和基于能力的测试与评估”

第四,未来的教育将走向智能化。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育,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教育系统。例如,自动组卷、语法校正、论坛挖掘、简单题评分、自动论文评分、反剽窃、电子监考等。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创业企业围绕教育开发出很多创新的应用,例如,模拟真人对话来评判语义。可以断定,随着信息技术和深度学习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进入教育领域。

第五,未来的教育是众传知识。未来的课程可以打散成很多微课,而微课通过一定细分的有机结构,可以组成一门课程。陈滢提出,可以把Web2.0、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微课设计中来。多师同堂并非新概念。一堂课可以有多位老师来讲解,他们可能都是某一细分领域的专家。另外,将来可能一门课有好几个老师讲课,老师可能是互联网界的奇才或技艺高超的互联网极客。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把每个人的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将智慧运用在民间。

颠覆传统

小米CEO雷军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总结起来,叫做“顺势而为”。

“提到势,在线教育就是大势,我们很幸运提前看到了这个方向。看起来机会来了,到风口上走一下,这并不是势。势对我们来说可以快速发展,但是从生命周期上来讲需要做一些扎实的工作,一定要打好基础。”

2014年初,慧科教育拿到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对我们来说势很好,拿到融资,以及未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但是我们觉得还是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尊重教育的规律,不是一时,而是做最好的用户体验,让他们可以依赖和学习。”

为了顺应趋势和落地构想,慧科教育研究院正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慧科教育集团和开源力量等共同成立了开源微课程联盟“OMiCA”,通过众包、开放、友好、重用、结构、演进等模式做出真正开放公平的课程,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搭载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陈滢看来,OMiCA将是在线课程的颠覆者。“OMiCA颠覆了什么?一是内容产生的方式,二是传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三是线上教育服务或内容供应商,开放公开免费可获得的优质课程内容,四是学习的方式,基于微课程知识点方式,轻型学习。”

与此同时,陈滢认为现在有很多因素支持OMiCA的发展,一是在线教育的兴起和用户习惯逐渐形成;二是知识产生的速度正在加快,需要更多传播知识的人;三是高手在民间,并且有一大批人愿意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荣耀得到满足;四是信息技术可以支撑群体创造;五是群众参与才能锻造出精品课程,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同时,慧科教育正式推出了泛IT领域的终身在线教育学习平台,也就是“开课吧”。截至2014年7月初,“开课吧”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0万,日均访问量超过25万。

“开课吧上线以后进行三部分尝试,一是在线课程体验,我们开设的课程学生是否喜欢,线下学习的用户体验和线上课程的体验如何。二是平台稳定性测试、压力测试。三是在线导学服务。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的导学需求,线上老师导学和线下教学互动,我们对这种模式的测试做了很长时间。”

同时,慧科教育还推出“找座儿”网站,专注于泛IT的职业规划平台。通过“找座儿”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在职的学习者需要找工作的,需要职业发展的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完成。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基本形成了慧科教育O2O教育生态系统。从线下的招生咨询到后期人才留学,我们有全过程的体系,再加上开课吧终身学习平台横向打造了O2O体系。通过‘找座儿’,慧科教育线下的出口问题和开课吧的出口问题都可以通过‘找座儿’形成出口到入口的闭环。慧科教育研究院会分析哪些产品适合以后人才分布分享,适合教育发展,完成从入口到出口的闭环,基本上形成了慧科教育集团在教育生态中的O2O体系。”

倘若将慧科教育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延伸至整个教育生态链,那将是中国教育之福,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幸,这正是陈滢和慧科教育研究院正在做的事情。唯有突破,才能引领趋势。

链接:

陈滢博士,慧科教育高级副总裁,慧科教育研究院院长,原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特聘教授、云计算专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工信部移动云计算培训中心首席科学家,广东省云计算协会特聘专家。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4

综上所述, 我在所教班级选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教育模式的研究》的实验。这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选定的实验项目。通过一年的实验, 我总结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要做到“五性”。下面笔者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教育的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 就是传统教育各方面的总和。小学阶段, 由于孩子对什么都想学, 所以小学老师必须把好这一关, 让学生在自己的白纸上写好传统美德教育这一笔。根据人们接受事物先入为主这一特点, 我认为传统美德教育不应当只停留在某一方面, 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孩子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果一个班级只是在遵守纪律, 或者立志勤学等单方面的进行教育或实验, 那小学生“传美”的基础就显得太单一。当然对学生的“传美”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 小学阶段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如果我们教育者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例如:用讲故事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立志勤学的起蒙教育;用开展主题队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用辩论的形式进行谦虚礼貌的教育;用电话教育的形式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用校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总之, 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教育的内容要全面, 教育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二、教育的灵活性

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 我们必须是有计划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但是一味的循规蹈矩也是行不通的, 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计划不盲目, 又要灵活不死板, 所以教育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按计划十月是学校规定的爱国月, 原计划用学校的电话教育设施开展一系列爱国爱民的教育, 在我和班委们准备的过程中, 发现少数学生有赌博行为, 经研究决定, 周三的班会原定的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改为“童心悄悄话”, 后临时改为“实话实说”主题班会。

活动是由我担任“知心姐姐”这一角色, 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骰子, 写了“打麻将”三个字。当我走上讲台时, 学生叽叽咕咕说了大约一分钟。我说:“同学们, 这节班会课原定的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的片段改为‘实话实说’班会, 从今天开始我要担任另外一个角色, 那就是你们的知心姐姐, 既然是你们的姐姐, 那你们对我就应该围绕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讲真话不说假话。”接着我又说:“我想调查一下, 会打麻将的请举手。”最初没有学生举手, 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忘不了我老师的身份, 我笑笑说:“我是你们的知心姐姐。”这下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紧接着70个学生中有56个举手了。我说:“今天的话题就是讨论打麻将, 这项活动好不好, 好在那里?又有那些不好?请你们告诉知心姐姐。”接下来的讨论都围绕着打麻将不好展开了话题, 我说:“既然不好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会打麻将?没说实话吧?我希望你们实话实说, 统统告诉知心姐姐”。接下来的讨论就真的实话实说了。有的说打麻将好, 它是一种娱乐方式, 它可以开动脑筋, 锻炼身体;有的认为打麻将不好, 坐久了对身体没有好处, 大人们没日没夜地赌, 把好不容易挣来的钱输掉太可惜;有的说为打麻将有的家庭为此离婚, 孩子很不幸。讨论正激烈, 有个学生哭了起来, 在我的鼓励下, 他说:“自从爸爸妈妈迷上了麻将, 我经常都是吃方便面, 他们不管我的学习, 麻将似乎变成他们的儿子了。”

……

我问:“你们是怎么学会打麻将的?”孩子们看都看会了, 常常是晚上打麻将太闹, 睡不着, 只好跟着大人们熬夜, 有的父母还叫孩子打一圈换换手气。这样的例子, 学生讲了许多。接着我们还讨论了打麻将对学生的影响。我想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赌风带到了教室, 什么做扫除啦、做作业啦, 都要赌一把, 输者代劳。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赌博的危害, 学生们一致表示远离“赌博”。这以后通过明查暗访, 班里的孩子没有再发生参赌的事。这就是传统教育的灵活性的好处。

三、教育的针对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养成了许多坏习惯, 所以加强针对性教育极其重要。为了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 我采用笔答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针对班上的情况, 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请老红军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举办“爱国爱民故事大王赛”;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评选敬老明星等, 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 有针对地进行“传美”教育, 在“传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育的趣味性

在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时, 最忌简单的说教。同样是教育, 只要我们方法得当, 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教育,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天的课外准备, 开展了“自立、自强、自信”主题队会。队会的内容是用中队活动课开展小队炒菜比赛, 要求是每小队做一个菜, 必须是当场理菜、洗菜、切菜、炒菜, 而且还要给自己的菜取一个得体的名字, 至于炒菜用的所有工具都自己想办法。这次活动, 我中队是对外的, 许多中队的少先队员和辅导员都到场观摩, 活动比我预想的要成功得多, 孩子们无论是从自己的装扮或是炒的菜、取的名字都令人叫绝。活动后通过讨论, 学生收获不小, 明白了必须独立、自强的道理, 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就采取让学生自己说的办法。每周三朝会课规定该课是班上“新闻联播”时间, 要求他们自己收集素材, 谈谈祖国近期的新闻大事, 学生情绪很高, 最喜欢“新闻联播”课了, 于是就有了学生主动看报刊、看电视新闻、听广播, 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短短的十分钟, 学生可以讲出几十条新闻来。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但这种形式学生十分喜爱, 学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从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所受到的教育就更深刻。

五、教育的连续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5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往往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并概括形成,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概括。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活动的工具,教材是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环境,也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多年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是我们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网络教育的悄然兴起,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种束缚,也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新的革命。

所谓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网络成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知识完全从网上获得。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活动自觉化,教学内容丰富化。

二、传统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全日制学习,面授课为主,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事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传统教育所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人生的教育,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享受的是一种文化熏陶;教学系统性强;管理严格规范;学习环境相对良好,学习效率较高;师生、生生之间有充分交流。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师范院校的专门训练,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过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传统的教育内容更多的照本宣科,注重升学率,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内容封闭,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比较被动,学生实践能力弱化。

三、网络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兴起。互联网拥有巨大的教育资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备受世人关注,也同样受到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追捧。互联网被迅速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领域。

网络教育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有着特殊的优势:网络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具备丰富存储空间,拥有异常丰富的教育资源,众多教学软件,各路名师讲坛云集互联网,求学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学习信息。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快捷。网络教育通过网络终端获取,不受时间,空间的等因素的约束,时效性也是网络教育的突出特性,最新、最快的教學内容和教学信息会第一时间检索到。网络教育更具备交互性。网络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更适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可以实时互动,具备双向传递功能,实现同步或者异步的信息反馈,并可以及时浏览网络交互的其他信息,共享资源互动,获取更适合自己的学习需求。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教育也不例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网络教育使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渐趋淡薄。网络的盛行,让人们更依赖于网络诉求,人与人之间需要语言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日渐淡漠,人们往往存在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也由直接走向间接、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团结合作意识弱化,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其次,人们的道德素养弱化。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具备育人的强大功能。网络教育更多的信息是自觉获取,缺少硬性的约束,更多的是自我约束和学习思考,缺少了传统教育的引导功效,教师只能言传而无法身教。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督。网络环境是开放的,缺少强制约束力,学习过程能够保证,但是学习效果无法保证,也没有完整的评价,因此,相对传统教育来说,更需要求学者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否则,教育效果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美)乔伊斯 等著,荆建华 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1

[2]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

[3] 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归因分析

[4] 谢海波.高校网络教育资源评价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6

现代教育技术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统一, 这种统一对以填鸭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与角色的转变

长期以来, 以“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则较多地使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的传输。学生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时刻跟随教师的思路, 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要利用多媒体对知识进行有层次、逻辑分明的编排, 在知识传输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在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动活泼的情景交流动态画面, 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真切的语言环境。语言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出语言的特征和生命力,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感受着生活场景, 利用形象思维方式加深了记忆,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标准语言在学生大脑中的输入过程,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进行模仿、跟读、音频资料回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自己语音输出的评价与矫正, 协调在听说互动模式中的语音输入和语音输出关系, 以达到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主体性得到充分表现;而教师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监督和评价学生听说互动的实施情况。

二、教学模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前提下, 教学已经不仅仅强调单调乏味的知识机械记忆, 而是强调通过观察与发现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 通过学习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借助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自主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设计过程中, 教育者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又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整个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作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通过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来解决问题, 即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习者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对学习者的新型学习理念提出了相应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给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 对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要尝试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 并且会提出新的想法, 形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资源的传输中受到空间和时间上极大的局限性, 因为以文本材料为主的教学材料必须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输到各个教学单位。而地区之间的差异又严重影响到学生接受新型教学资源的速度和广度。发达地区的学生占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能及时接受到许多新的知识与信息, 不但扩展了知识面, 也扩大了信息量, 这又就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匀。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 不受地区差异的影响, 使课堂资源开放, 教学资源共享, 也不断丰富和优化了科学信息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但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而且同时可以从相关的教学资源共享网站中查找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教育资源, 组织学生在线观看, 及时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信息, 还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网站, 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和讨论,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深究。学校层面的管理者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给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的交流平台, 鼓励教师们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教师相互借鉴与学习。

总的来说,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我们应该协调和处理好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因地制宜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钱锋.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10) .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7

一、淡化教师的“传授”, 强化学生的获取动机

“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禁锢了教师一千多年, 似乎不“传授”就不成为教师了。语文老师更是觉得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备课便是看教参, 查资料, 深挖掘, 透分析, 逐句逐段, 面面俱到, 无比使学生“求甚解”。殊不知, 学生只是在吃“嚼过的饭”, 何味之有?更何况, 老师讲深析透了, 学生还做什么呢?一节课下来, 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如坠云雾, 昏昏欲睡, 怎能不生厌?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 倒不如尊重学生, 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重心转向“为学而导”的重心轨道上来, 不仅不要“授鱼”, 连“渔”也不授, 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书中自己思想, 自己推断, 自己体会, 自己感悟, 或在读书中摸索规律, 或读后总结方法, 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只是从旁边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懈, 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

钱梦龙先生“以教师为主导”的见地实在是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贡献。不幸的是这个观点被许多人曲解成类似控制之意, 如“导演”说。似乎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去表演, 至于学什么、如何学, 怎样从已知到未知, 全凭教师的意志控制。这样做的结果, “演员”除了在“演技”上能有程度不同的进步外, 一节课下来, 学生能得到多少“自己”的东西呢?这种主导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泯灭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况且, 语文的真谛决不是靠“演”出来的, 而是靠悟出来的。靠谁来悟?当然是学生自己。

我们呼唤通过语文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 让个性成为创新的灵魂。首先, 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 不再居高临下, 把自己和学生当做同样的“人”,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只有这样, 才能在求知实践活动中促进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才能表现出寻根问底的兴趣和信心, 才敢于对不同意见哪怕权威观点提出挑战。教师还应致力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知的潜能, 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自评、自控的能力, 让学生从教师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努力追求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有了自主人格, 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 创造就有了基础。

三、淡化教师的“成果”观念,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除了注入式充斥课堂外, 还有一个突出的误区, 就是让学生满足现成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即使偶尔有之也不被重视。至于有的学生出于大胆探索而发表了不正确的意见, 则被认为是对教学的干扰, 似乎理应受到奚落、指责。而课堂上所谓的“启发”, 无非是按照教师的思路作出的预定答案。对此, 我们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不好, 却又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原来是“成果”观念在作祟。你想, 一节课下来, 总要让学生有所得呀, 否则, 这课不是白上了吗?学生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个“正确”答案, 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 当然是最明显的“成果”了。可是, 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假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 这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要学生有所得是不错的, 关键是我们到底应该追求学生知道了什么, 还是追求学生不知道什么。国外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优质的教育。所以我们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我们技校的语文教学应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在内容的处理上, 重在把教材中的一系列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技巧的把握上, 教师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环境, 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学习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明白了“讽刺贪婪无知”的主题, 但当一个同学提出“假如渔妇没有逼迫丈夫去向金鱼索酬, 结果又将如何?”时, 其他人一时答不上来了。于是留下问题去思考, 以便下节课再讨论。一节课要解决一些问题, 更要让学生每天都带走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

四、淡化作业的“巩固”功能, 强化作业的挖潜效应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常规之一。问题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就语文学科来看, 作业的这一功能实在还是次要, 重要的在于强化它的“挖潜”效应, 让作业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延续。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空白”, 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在内容上既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也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还可与社会活动接轨, 题材要广泛, 思路要开阔, 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形式上应自由灵活, 可书面, 可口头, 可独立完成, 也可分工合作, 学生或写或画, 或摘或录, 或叙或议, 或褒或贬, 自由发挥, 无拘无束。

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作业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得当,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 我采用多元评价法来评价作业:形式上, 采用分类定性加评语与口头评价、行为观察、活动激励等相结合;内容上, 注重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方法上,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 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多元性评价的本质, 是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鼓励。这样, 学生就能重拾信心,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合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 自主的探究, 自由的质疑, 持续的思维, 并被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才能激情满怀地投入语文的大海洋, 享受学习语文的愉悦, 我们技校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们的欢乐谷,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8

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训为主, 在职自学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 传统模式:集中面授

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会计人员可参加在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予以公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组织的会计培训, 一般以集中面授为主要方式, 面授规定学时后组织相应考试。这是会计继续教育的传统模式。集中面授模式为会计继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模式为会计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机会, 也方便财政部门管理。但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不重视培训经费的投入, 致使培训课程质量不高, 师资水平不高, 进而导致会计人员觉得听课无用, 交钱盖章最省事, 而使得这种继续教育模式越来越流于形式, 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

(二) 创新模式:网络教育模式

财政部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而其中的网络模式近年来借助互联网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协作下,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和信息资源, 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本文所指的基于网络模式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网络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继续教育模式。网络模式的学习过程主要通过网络传播知识, 组织教育活动, 达到教育目的。其教育形式主要是人 (会计人员) ——机 (计算机以及互联网) ——人 (培训课件及教师)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网络培训机构主要有中华会计网校、上海国家会计学员远程教育网、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东奥会计在线等多家机构。随着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 这种创新的继续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会计管理部门及广大会计人员的关注。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模式———以河北省为例

笔者以河北省为例, 对会计继续教育网络模式进行分析。

(一) 自主的学习方式

河北省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可直接通过互联网登陆指定教育网站 (该地区的继续教育网站是中华会计网校) 点播课件学习, 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 网上考试合格后, 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教学课件采用国际领先的流媒体技术制作, 视频、音频与文字同步播放, 图像、语言清晰, 适合任何网络条件下观看。学习流程为凭卡登记——填写信息—开通课堂——网上学习——学满课时——参加考试——审核发证。

(二) 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

以2010年继续教育课程为例, 按行业划分:

(1) 企业单位会计人员可以选择以下课程:最新税收法律制度应用指南、出纳实战攻略、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案例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实务与账务处理技巧、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实务、会计实务操作模拟实训 (手工版)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差异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案例分析、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资金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同时为方便各行业会计人员学习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分行业课程: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实务、交通运输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实务、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实务、酒店餐饮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实务。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可选择以下课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政单位财会人员实务操作讲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新编预算会计、舞弊风险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

(3) 金融单位会计人员可选择以下课程: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最新金融企业财会法律制度、资金管理、个人理财等。

另外, 从事农村相关行业的会计人员可以选择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讲解及案例分析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计制度讲解及案例分析。

有些地区考虑学员的学习要求, 对继续教育内容有所侧重。如张家口尚义县突出会计信息化知识培训、用友U8产品年结专题讲座以及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讲座;张家口赤城县突出税法、经济法相关的办税实务操作 (设立、变更税务登记等) 讲座、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讲座、物权法讲座、非税收入管理讲座等。

三、网络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网络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 而是一种观念。是将教育融会于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之中, 按需求教育者的生存方式、生存需要、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生活状态、生活喜好, 来设计提供多种教育的形式, 指导需求教育者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积极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形式来寻求教育。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 网络模式也发挥着它的这种“自主学习”的优势。与传统集中面授模式相比较, 网络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 网络模式具有创新性

传统的集中面授模式一般由培训机构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指定授课教师和授课内容, 会计人员一般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培训机构一般一次班可以有一二百人, 学员从事的行业不同、专业基础不同、兴趣点也不同, 如果授课教师水平不高, 学员听课的积极性就不会高, 《中国会计报》记者在2010年的采访中发现, 集中授课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越来越不受欢迎:一是培训时间问题, 工作压力和竞争的加大, 使得“没时间”这三个字一直高居会计人员无法参加继续教育理由排行榜榜首, 而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会计人员到继续教育培训点“交钱走人”现象的出现;二是培训内容质量不高, 千篇一律的授课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人员的需求, “大锅饭式”的会计继续教育让会计人员觉得所学不能致用, 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年审, 浪费了精力、财力和物力。

而网络模式体现了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性, 能很好地解决培训时间、培训质量问题。网络教育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进行组合创新的产物。一是教育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网络教育的先导, 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对网络教育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性的研究, 解决网络教育的理论指导问题;二是教育管理实践创新, 网络教育的管理者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改革传统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 采取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学习、网上留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计时、网上考核等对网络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管理。

(二) 网络模式突出服务本质

在传统面授模式下, 办理培训的机构占据主导地位, 对培训时间、地点、师资、内容有决定权, 报名的学员虽然可以在不同的培训机构间做出选择, 但学员并不能选择自己所听课程的水平, 学员更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通过考核。虽然会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监督来督促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 但这种监督是弱监督。因此培训机构在培训时并没有“教育服务”意识。

新经济观点认为网络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应是服务。网络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网络、为学习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产品、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相关服务, 体现的是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及“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理念。会计继续教育网络模式较传统模式体现服务本质。一是时间、地点的选择上, 给学员更自由的选择, 学员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由选择教师, 自由选择要听课的时间、地点, 甚至在考试考核上, 学员可以自主选择要参加考试的时间。这种对时间、空间的自由选择对“没时间”的会计人员来说无疑非常便利。而这种自主选择能提高学员学习的能动性, 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学习起来可以事半功倍, 从而克服了集中面授在时间上、空间上不够灵活的问题。二是为学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培训课件, 如企业单位可以选择企业会计相关课程,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可以选择事业预算会计课程, 金融行业会计人员可以学习金融与理财课程;初级学员可以选择《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中级学员可以选择《会计实务操作模拟实训》等, 从而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学员的需要。

尽管网络模式有上述优点,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如对听课的学员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如何保证网络考试的考核效果;再如有些地区网络还不够普及, 有些学员不会使用网络听课等。对此, 可相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为检验会计人员是否认真听课, 网络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在制作课件时设置一些需要学员回答问题的按钮, 只有认真听过课的人才能回答, 点击正确答案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学习,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员认真听课;在会计人享受网络继续教育的同时, 传统的面授教育继续保留, 持证人员可任选其中一种形式, 让会计人员各取所需。

总之, 会计继续教育网络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 是一种以学员为中心、以服务为本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会计人员通过在网络上学习, 多了一个“充电”的渠道, 为会计人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9

1.实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目前, 包括剪纸、刺绣、泥塑、雕刻之类的传统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不仅潜在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挖掘, 而且鲜明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价值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传承, 由此使诸多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日趋消亡的生存困境。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 如何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实用价值为核心目标, 由此实现其创新与传承才是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获得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应用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活动之中, 正是建立在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教育价值的挖掘与应用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专家、学者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活动, 由此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传统民间艺术, 而且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 也能够进一步加以传播甚至是创新, 从而实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

2.丰富美术专业学生的设计思想, 提高其设计水平

自近代以来, 我国美术教育活动开始朝着实用主义的方向进行转变, 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进行交流碰撞之后形成了更加西化的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之类的课程内容, 也即是“现代美术热”。这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美术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 但却失去了对我国传统设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而且使其设计出的作品缺“地气”。在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反思之后所形成的“寻根热”日渐浓厚的情况下, 此种美术教育现状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质量情况。而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特定区域内的民众结合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思想、价值追求以及风俗习惯,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化的艺术形式, 蕴含着独特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3.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 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思想等。从这个角度来说, 加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提高其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整体造型、题材内容、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丰富的趣味性特征, 而且是在我国民间社会土生土长的, 甚至是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司空见惯的一些艺术形式, 对于普通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出天然的亲和力, 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并产生视觉与心理方面的审美体验。据此, 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引入美术教育之中, 能够有效地避免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之类的抽象性课程所带来的枯燥性与乏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1.以教学素材的形式引入美术课堂

此种方式主要是依据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一些合适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课堂中的教学素材或者是教学材料来使用, 由此来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将传统的剪纸艺术、木雕、玉雕或者是布雕工艺引入到传统工艺课、造型课、民俗学之类的课程中,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认识, 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大大提高其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般来说, 此种应用方式比较简单, 主要由特定的美术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情况, 来选择合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并加以处理, 由此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在课堂中处于附属性、协作性的位置, 但同样展现了其良好的艺术教育价值和课堂教学效果。

2.开设民间艺术课程, 实施专门性教学

部分高校还可以立足于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形态发展现状, 针对某一民间艺术形式, 开设专门的课程。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背景、历史文化内涵、工艺特点、审美效果与艺术价值等, 而且还能够掌握系统的创作技巧, 甚至能够进行工艺创作活动等, 由此真正实现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此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具备地域优势, 不仅能够方便地搜集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料, 而且也可以将一些民间艺人引入课堂, 进行民间艺术教学活动, 由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但难点在于如何将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与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相衔接, 并据此制订出科学、系统的民间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3.创办民间艺术专业, 培养专门人才

当前, 高等院校除了可以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之外, 还可以凭借所在区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 创办一些个性突出而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民间艺术专业, 由此培养研究、创作和传承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专门人才。学校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与实施方式等, 另一方面要经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 方可进行具体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活动, 因此, 这需要学校能够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活动和精心的前期准备活动, 由此建构起系统的专业建设方案, 从而获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 尤其是能够培养出获得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民间艺术专门人才。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要想真正发挥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价值, 除了需要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应用方式之外, 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激励与指导作用。首先, 我国教育部门一定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需求与应用情况等, 制定出细致、明确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措施, 深化各个高校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艺术教育价值以及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的认识, 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民间艺术引入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来, 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另一方面还必须制订出清晰的监督与考核措施, 包括对各个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监督与考核活动, 从而避免出现教师引用传统民间艺术的积极性不高, 流于形式, 应付考核的现象, 或者是忽视、遗漏部分传统民间艺术的情况等。这是顺利地实现传统民间艺术转化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 并发挥其应有的多元价值。其次, 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区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情况、高校情况等, 围绕着民间艺术转变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教学课程以及具体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等主题, 建构起包括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以及学校级课题在内的不同等级的课题立项体系, 由此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指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活动, 提高民间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总体来说, 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瑰宝。我国高等院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 顺利地将各个高校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转变为美术教学资源, 从而在提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效率的同时, 也能够有效地传承区域民间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崔锦:《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10月版。

[2]陈卫和:《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 5月版。

[3]毛翔:《浅谈民间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4]杨琳:《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0期。

传统的教育模式 篇10

关键词:“慕课”(MOOC);传统教育教学;最佳契合点

G434

一、“慕課”发展的意义

“慕课”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国际大多数知名高校的目光,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院校之间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之剧烈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为大学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共享、竞争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平台。

有了“慕课”,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了选择,学习才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事,能做到因时施教,在“慕课”发展的时代节点上,我们应该正视慕课,看到它能带来的创新和变革,现在的大家可以想见,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这些课程已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接受和学习,那么10年20年之后,我们如何跟国外的年轻人去竞争?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有很多环节可以让我们提炼出传统教育的优势,比如在涉及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关乎当年大学生思想和引领的课程授课上,就必须在正视“慕课”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提炼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二、“慕课”(MOOC)发展的优势

1.能更好地启迪和培育整合性教学思维方式

“慕课”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绝不只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教与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它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我们只有站在整合思维的立场上,才能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准确理解新资源条件下的教学世界。

2.促进网络信息化发展,学习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变。

目前,各高校课堂上手机流量消耗的程度惊人,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选修课堂,整个教室里的上网流量明显增多。一旦教师授课较为无趣,他们的注意力便转向网络,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慕课”采用教师网上讲解、学生在线参与的教学形式,双方如同亲临课堂,可以得到与面授课堂相同的感受[1]。

3.更有效促建“亦师亦友”的教与学平等关系。

传统课程中,教师地位和师道尊严俨然是维持教学秩序的有力“武器”,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与之相反,“慕课”主导下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翻转”,学生可以自主在校外、课前、课上学习相关主题知识和课程,并自主开展研讨和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学生“学”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师生关系发生改变。

三、“慕课”发展的局限性

1.“慕课”替代不了传统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个主体间性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生命和心灵的互动、情感和信念的感动。教学,绝不是枯燥的知识传输,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流动。知识本身并非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唯有知识成为意志陶冶、思想扩展之手段时,才具有价值。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通过学科内容、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伴影响、教学方法等因素自然地进行着,这才是教学本身所真正拥有的教育的可能性。

2.跨时空的学习不能缺少教师的积极引导

“慕课”背景下的学生主体性张扬,并非排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相反,面对复杂、多元多样的“慕课”课程和内容,面对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面对“慕课”资源碎片式的分布,如何培养学生系统学习能力、选择吸纳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批判抵制能力,高校教师需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彰显师道师德,在“慕课”时代依然具有永恒价值[2]。

四、找准“慕课”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否定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模式,我们提倡的是传统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准“慕课”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契合点[3]。

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说到底,还只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参与的诱导;并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也不能改变所有学生的学习原生态。论及这一点,并不是对“慕课”的虚无主义,而在于建立一个理性的目标预期。也因此,需确立对“慕课”的理性态度:一是不要过高、理想化地预期;二是不要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三是更要坚守与坚持,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态度,做“对的”事情。

通过上述“慕课”(MOOC)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中可以得知,“慕课”模式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维系更多地依赖于与学生间所构建的良好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更类似于合作者与促进者的“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具有层级性的师生关系在“慕课”背景下将被重塑。通过“慕课”这种开放的平台搭建,教师被置于一个公开、平等的舞台,接受广大学习者的评估,这无疑也将给高校教师带来竞争和压力,对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候治富,安琪等. 对慕课建设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6).

[2]曹秀平. 国内慕课_MOOCs_研究进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

[3]潘琼. 如何借力慕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作者简介:孟立(1982-),男,汉族,讲师,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育信息化挑战传统学校管理模式 篇11

与传统的学校环境相比, 信息技术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挑战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出现加剧了一些传统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管理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新的管理问题, 是因为目前存在着一个规范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或法律真空。

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尚未准备好如何应对学校中出现的这一类问题, 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 不少学校管理者缺乏相应的敏感性, 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显得迟滞、困惑或缺乏责任感。

以下, 笔者针对信息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几类常见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并给出一般的应对策略。

网络内容控制挑战学校管理者的有效监管能力

言论自由本是网络民主化的标志, 对网络内容进行控制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学校管理中最富有争议的, 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当网络内容威胁到学校正常工作进程时,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美国学者S e l i n o认为, 近年来, 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涌向网络。在网上, 他们可以发表未经学校审查的文章和艺术作品, 或者仅仅把他们的观点发表在网页上。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学校管理者的监视和审查。当这些网络内容对学校或教师个人造成危害时, 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是必需的。虽然“造成危害”的界限有时候是模糊的, 但这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在我国, 较早的网络内容控制案例来自厦门大学。

【案例1】2 0 0 0年9月12日, 厦门大学全校学生开始填报选修课。该校“鼓浪听涛”B B S上贴出了一篇题为《选修课杀手, Z老师》的帖子, 大意是上学期该生宿舍的4名学生选修了全校性选修课——生态学, 结果考试一个都没通过。该帖子把教师称为“老尸”, 说他是选修课杀手, 煽动学生不选该教师的课程。该校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后发现该帖系某同学为泄私愤而对教师实行的报复行为, 并基本认定这是厦门大学发生的第一起利用网络手段进行人身攻击的事件。学校责成该学生向教师道歉, 作出书面检查, 并在学校的B B S上张贴, 澄清事实, 以戒后人。

下面这个案例曾轰动一时, 也是一个极端情况下的案例。

【案例2】2 0 0 7年5月25日, 网络上广泛流传了某职业中学某班的视频, 视频的内容是学生小李在课堂上公然摘去正在授课的张老师的帽子, 并向该教师喷水。这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 引来无数网民的关注和愤怒的留言。第二天, 学校门口有十几家媒体和网站记者围堵, 众多网友通过电话、Q Q批评或质问该学校的校长和视频的当事学生。网络上的一段视频使得当事学生乃至整个学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这起网络视频引发的危机事件都毫无心理准备, 因此, 在一开始认为“视频不是真实的”。在事件发生的一周后, 学校举办了一个名为“尊师爱生”的全校会议。在学校领导的主持下, 所有涉及视频事件的学生向张老师鞠躬致歉。同一天, 在该学校的官方博客上出现了一则声明, 表示学校已经彻底调查了该事件, 并对相关当事学生做了一定的处分, 并以学生的名义, 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新闻媒体发出了致歉函, 一篇学校提供的新闻素材稿以及学生向教师道歉的图片。

由上述2个案例可以看出,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 网络内容的监管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笔者在与一些教师的交流中发现, 当前学生在网络上针对学校、教师的言论非常普遍。如很多学校和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贴吧, 每天都有大量针对学校或某些教师的言论, 其中不乏冒犯或攻击性的言论。很多教师只能在暗地里关注着学生在网上对自己的评价, 并受到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 作为学校管理者基本无能为力。

笔者认为, 针对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学生网络言论, 学校管理者应加以监管,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 (2) 定期上网搜索与学校有关的内容, 特别关注班级网站、班级贴吧、学生博客、Q Q群等网络空间, 对网络内容采取负责任的监管措施, 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恶意言论; (3) 与相关网站、贴吧、博客群管理者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信息通报机制, 网络空间的管理者发现针对学校的攻击性言论要及时告知学校; (4) 建设好学校的官方网站, 及时、透明地发布消息, 遇到负面消息快速做出回应。

信息技术监控挑战学校管理者的灵活应对能力

学校管理者出于严格管理或其他因素考虑, 对教师、学生实行信息技术监控, 是一个引起大量争议的问题。监控措施已从早期单一的摄像头到对办公室计算机设备的监控。

在教育领域之外, 对公司员工的信息技术监控问题一直引起学者的关注。很多研究表明, 除去对个人隐私、人权的侵犯外, 信息技术监控并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甚至会导致员工心理压力与疾病的产生。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对7 6 2名电话接线员最新的调查发现, 被监控的员工往往更容易患头痛、背疼、严重的疲劳、极端焦虑、肩部疼痛以及腰部僵硬酸痛等, 计算机监控甚至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反作用——因为员工士气低落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在学校里, 越来越多的工作场所落入信息技术的监视之眼中。在笔者与不少教师的聊天中, 大部分教师默认了这一事实, 将其看做新的工作环境现实的一部分。一些教师在“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中与学校管理者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逃避监视的手段也层出不穷, 监视与反监视的“战斗”一直在办公室中进行着。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校信息技术监控问题, 在有必要进行监控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应该看到, 虽然教师在办公室中享有隐私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办公室里拥有完全的自由。教师的行为要对学校负责, 达到学校对教师正常的工作要求, 隐私权也必然被限定在这些要求的范围内。没有一所学校可以允许教师在上班时间利用学校的电脑炒股票、购物、长时间使用Q Q聊天以及玩网络游戏等。

办公室监控确实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 作为学校管理者, 在有必要进行监控时也应采取较妥当的方式。笔者认为, 下面的原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1) 学校可以使用适当的监控手段以维护校方对于教师的正常工作要求, 但此手段必须是常规和通用的, 要避免监控手段的滥用。 (2) 监控过程只允许收集与工作直接相关的信息, 学校有责任提前通知教师何时进行计算机监控, 以及何时结束监控。在明确规定的休息时间必须中止监控行为。 (3) 针对那些明确不能在上班时间使用的工具 (如炒股票软件) , 与其采用监控方式, 不如直接屏蔽或禁止该软件的运行。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应有重视

学校办公室现今已充斥了各种信息化设备, 给教师带来了健康隐患。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大量使用合成材料和物质, 已被证明可以由信息技术设备引发的疾病或健康隐患包括:眼疾、头疼、背痛、颈部僵硬、腕关节酸痛等。在英国, 科学教育部的一份报告估计, 办公室里的压力造成的疾病每年正耗费国家经济上百万英镑, 与新型科技接触最紧密的人群最为危险。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 采取什么方法可以尽量降低信息技术设备对教师健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 如下措施可以减少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的健康隐患。 (1) 在计算机设备上尽量配备液晶显示屏, 显示屏后部不要对着其他教师后脑或身体侧面, 教师尽量配备可以调节的座椅, 办公室多通风; (2)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统一安排教职员工的课间休息、户外锻炼时间, 每半天最好不少于1 5分钟; (3) 学校应定期为教师检查视力; (4) 在办公室布置上, 在电脑桌下摆放一盆植物或适量的水, 电脑桌上则可以摆放仙人掌以利于吸收灰尘。

值得一提的是, 在所有教师之中, 信息技术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受到技术设备辐射最多的群体。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日常的工作环境是机器密度最大的机房。笔者曾在网上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发现, 绝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一天在机房环境中的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 他们中很多人身体有不适症状。除了极少数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师发放特别补贴外, 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都没有被特别关注。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该对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计算机设备维修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并适当予以经济上的补贴。

作为学校管理者,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首先要具备应对以上三类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其次, 应该看到信息技术带给学校管理者的问题通常都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可循, 大多涉及伦理道德。笔者结合计算机伦理案例决策的相关理论, 尝试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个遇到相关问题时的决策流程, 以作为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考框架。

步骤1:观察、发现问题。

步骤2:与当事人交谈, 听取建议, 了解当事人立场。

步骤3:寻求决策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有关政策, 遵循相关的伦理观 (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等) 。

步骤4:运用上述依据分析当前案例, 特别注意是否有先例供参考以及换位思考。

步骤5:做出决策, 将此案例进行记录, 供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时参考。

今后, 学校环境将日益信息化, 作为学校管理者, 除了能成功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 还要有能力应付信息技术带给学校管理的难题, 以保证学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特雷尔.拜纳姆, [英]西蒙.罗杰森主编;李伦, 金红, 曾建平, 李军译.计算机伦理与专业责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美]理查德.斯皮内洛;李伦等译.铁笼, 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康平.一起网络人身攻击事件的前前后后.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4]鞠玉翠主编.中学危机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5]赵兴宏.网络伦理学概要[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

[6][澳]汤姆.福雷斯特, 佩里.莫里森;陆成译.计算机伦理学——计算机学中的警示与伦理困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混合型学习下一篇:光影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