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024-11-05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精选12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1

1 问题的提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 并为实践证明了的优良道德传统,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内在灵魂, 也是中华民族在其成员身上留下的“胎记”, 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未来从事“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神圣职业的准医生而言, 当代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在其总体素质构成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额”, 是其成为合格医生的决定性前提。因此, 重视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 既有益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有助于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广博精深, 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灿如星海, 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作为思想理论或观点学说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思想理论或观点学说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传统美德包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胸襟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操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历久弥新的美德, 激励着一代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 内而修养储能、砥砺道德, 外而平治天下、建功立业;同时也内化为坚忍不拔、刻苦耐劳、乐观进取、善良敦厚的民族性格。这些美德在今天理所当然是教育医学生献身医学、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重要精神食粮。

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从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广大劳动人民则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生产实践中, 广大劳动人民形成了一系列优秀传统道德:仇视并勇于反抗剥削压迫的道德情感和革命精神;反对等级特权、主张“等贵贱, 均贫富”的平等观念;要求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尊严、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形成的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憎恶不劳而获和骄奢淫逸的优良品质等。教育医学生继承和发扬历代劳动人民的这些传统美德, 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重大意义。

历代思想家提倡的格言警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 历代思想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经历所悟出的一系列的格言警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其中蕴涵的合理内核也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精神素材。例如, 在待人接物方面, 孔子提倡的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等, 都是人们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在对待事业的态度方面, 孔子说的“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张载追求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品格, 顾宪成坚持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等, 长期被人们视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个人修养方面, 孔子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准则, 《礼记》中的“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的修养方法等, 人们常常用这些格言警句来加强自身修养和互相勉励。

以上所举只是中华传统美德构成的极少部分, 但也体现了中华美德的鲜明特点:重视人伦关系和人的价值;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等。千百年来,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相得益彰, 至今继续显扬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具价值的重要精神资源。

3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时代价值

美德出于有知, 败德出于无知, 只有对人类历史上的传统美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人们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德性素养。无疑,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3.1 弘扬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 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已为各国重视。日本把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看作是培养“大和精神”的基础。日本教育界认为, “理解日本的文化和传统以及对此持有正确的态度, 作为养成下一代日本人的基础极为重要”, “由于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 就能产生作为国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就能产生爱国的和为祖国发展献身的自觉性”。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70%以上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新加坡的经济开始高速腾飞, 但道德状况却迅速下降, 西方的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搞得世风日下。有鉴于此, 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及时提出了一项基本国策:用西方的科技发展经济, 用中国的儒家道德治理国家。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新加坡十分重视对学生加强继承和发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特别是儒家的道德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新加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的儒家道德, 所以新加坡在经济上获得“亚洲四小龙”美誉的同时, 新加坡的道德水准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融汇于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二者形脉相随, 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深厚凝聚力。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关系到增强民族自信心, 关系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关系到医学生能否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我国早日以雄伟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但市场经济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竞争观念, 促进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 它的负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 对人们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当前一些“免疫力”低的医务人员出现的是非不分、美丑混淆、荣辱颠倒的“症状”就是具体明证。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是当务之急。义利观就是道德与利益关系的理论, 其实质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儒家明辨义利, 核心就是明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对此,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 因为“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但孔子并未完全否定利的价值, 他强调的是“以义制利”、“义然后取, 人不厌其取”。以义制利、义然后取, 指用代表社会公利的道德原则对个人私利进行制约, 也就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儒家提倡的这种思想至今不减其积极意义。所以,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 是防止他们沦为“金钱拜物教”奴隶的迫切需要, 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3.3 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有德无才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废人”, 医学生在学好医学知识的同时, 必须重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举凡皆知,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的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在我国古代, 从老子、孔子开始, 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 并提出了许多有新意的主张。《老子》中说:“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孔子则进一步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之说, 孟子也强调“反省内求”以达到“浩然之气”境界的修养理论。被人们称为“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的儒家经典《大学》, 更把“诚意”、“正心”、“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宋明理学代表程颐和朱熹又提出“主敬”的修养功夫, 认为“敬则天理常明, 自然人欲惩窒消治”。古代中国不同学派所主张的道德修养方法虽然不尽相同, 但却一致认为, 提高人自身思想觉悟、达臻人格完善, 必须有赖于个体的自觉修养。而修养则是道德主体提高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坚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举措, 更是道德主体实现自身价值、保持“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的一种理性自觉。因而, 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思想家关于道德修养的嘉言懿行, 从中汲取营养,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实现身心、德才的和谐发展。

世界著名学者李政道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今天, 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否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时代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 取决于他们能否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判继承、锐意创新的优良品格;面对人们的物质欲望愈益强烈、价值取向愈益多元的当今时代, 弘扬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为鲜明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迫在眉睫。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是一件关乎长远的大事, 应引起各方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4]胡涵锦, 顾鸣敏.医学人文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2

注重幼儿“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长大,所谓的“四”指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妈妈,“一”就是孩子了,两大家子人都围着孩子转,只知道如何让孩子在物质上过得好一些,却忽视了对孩子“孝”的教育。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祖国、爱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尽孝,绝不单纯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教育的呼唤!

二、注重幼儿“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对于幼儿“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爱教育。善良、友爱是一个人一生能团结他人、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让幼儿树立并永远拥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他会快乐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永远充满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把善良、友爱教育贯穿于幼儿美德教育的始终。

培养“仁”的美德,可以通过故事、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与幼儿一起学习和欣赏各种美好的情操,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如故事《三只蝴蝶》、歌曲《我的好妈妈》《蚂蚁搬豆》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在《三只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蚂蚁搬豆》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到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在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的快乐,而是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使他们从小具有怜悯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形成善良、友爱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儿“礼”的教育。

“礼”,在书中的解释是这样的: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们的通病。家长把孩子看成宝,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注重物质供给忽略

基于这点,每周利用晨谈时间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夸大表扬有礼貌的幼儿,或者运用诗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儿从中受到启发,激励幼儿学会礼貌用语,从而提高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

四、注重幼儿“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对于幼儿教育,主要还是诚实教育。我国幼儿园的保教内容中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3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传统,崇尚理想、强调立志、追求人生价值的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讲究内心修养和道德教育的传统,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的传统。要想成功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时代要求,讲求科学方法。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方法 青少年特点 时代要求

随着于丹的讲《论语》《庄子》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上热播并大盛于世,似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在当今时代又一次掀起了热潮。众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而在教育界,就显示出一个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问题。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时代要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初步了解和掌握传统美德的知识,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造就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体力的合格的建设者。

以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个体人格的观念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开始,儒家从肯定独立人格出发,构想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想。“人格”是指人的尊严,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认定的基础,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体。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说,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追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此三者支撑起一个“人”字。三者和谐的统一体即为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种社会评价,又是一种人的素质,当一个人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个体之后,社会便经常性地运用人格来评价其社会活动的品位。因此,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推动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美德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

1.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种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从这个观点来看,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情”,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我国历史上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由此可见,凡是维护祖国的利益与尊严的行为都是爱国主义的,都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甚至流芳百世。

2.崇尚理想,强调立志,追求人生价值的传统。人活着应当有理想,对青少年来说,更应当培养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诸葛亮有言“志当存高远”,夏明翰烈士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样的远大志向,其为了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一直是人们仿效的楷模。

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曾子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今,多少家庭条件艰苦,多少身残志坚的人战胜了困难,勇敢向前,做出了令世人敬仰的成就,这不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很好体现吗?勤劳勇敢、奋斗不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及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刚健有为的美德。

4.讲究内心修养和道德教育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正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敬老、敬师、爱幼。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就是说:可以要可以不要的东西,如果要了,就是不廉。廉本来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后来发展成廉洁,成为一种美德。严于律己也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问题,不论什么人,不论他的地位如何,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5.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的传统。如:富有同情心,扶助弱小,宽宏大量,关心别人,诚实正直,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这些在我们的社会中处处存在。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通过人们的言语和行动得以体现。

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力量,以共同文化传统为内容的道德规范,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民魂”之所在。这些传统美德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那么,该如何继承呢?

1.从认知情感入手,抓住“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进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意念,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1)晓之以理,以提高道德认知。向学生揭示道德观念与道德概念的涵义,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发展德育评估能力,对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

(2)动之以情,以发展道德情感。所谓动之以情,就是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情感为纽带,和谐人际关系,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消除不健康的情感。

(3)持之以恒,以锻炼道德意志,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使其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信心和恒心。

(4)导之以行,以培养道德行为。要求学生掌握行为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应当听其言、观其行,随时调整指导方法。

2.教育学生以诚意待人。诚意,就是指心中所生的意念,真诚而不虚假。以诚意待人、处事才能诚实,不自欺欺人才能守信,而信是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的,说话要诚实守信,做事要尽心尽力,表里如一。学习也必须有“诚意”,才能学到新知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创造良好的情境。古代思想家认为,有“感”才能有所“动”。如果没有外物的刺激,也无法产生真正的情感。韩愈认为“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1)讨论法。如:现在中学生特别追求名牌,针对这种心理我班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家里有钱,穿名牌也无所谓。而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是学生,不应该重视穿戴,而应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双方各执一词,最后我引导大家:美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美的内涵不仅仅是外表,更应该是心理,学生时代,美应该有自己的内涵:整洁、大方,而且我们现在是消费者,是在花费别人的劳动所得,应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应该勤俭节约。实践证明,讨论法是师生间、同学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好方法,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别人的规范行为和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以身作则,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好的习惯。再如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对在班里第一次主动擦黑板、第一次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第一次关心班集体、第一次轻声关门、第一次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垃圾等行为大力表扬、提倡,其他学生一定会向这些学生学习的,良好文明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

(3)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践来寻求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点,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我在讲《廉颇与蔺相如》一课时,让学生复述文中的故事,下课时我还留下了摘记表现廉颇好的品质、对自我教育有帮助的词句的作业,教育学生像廉颇那样谦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自然接受良好的教育。

(4)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进行教育。可以开办社区学校,开放社区图书馆,组织社区讲座等主题活动,利用社区现有的文化资源,如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山头、名人故居,定期举办有关传统美德内容的朗诵演讲比赛等等,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4.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1)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诗经》中就有“教诲尔子”的诗句,此后历代也都不断出现过许多家庭教育的论著。至于流传广泛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典型的小故事以及有关提出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主张、论述、名言警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同样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如:最近热炒的“艳照门”事件,该如何引领孩子看待这种事情至关重要,只要家长能依据坚实的道德准则,去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地把握住自己,那就会轻易地解决这种问题。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①礼仪道德的养成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中,普遍缺乏礼仪道德观念,久之,中国的“文明古国”何以延续?《礼记》中“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教育人们应“礼尚往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先人后己精神仍不失为现时家庭传统礼仪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②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记》中,强调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在“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发扬孩子的优点,改正孩子的缺点,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还应注意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家长本身的道德素质。一切传统美德首先应从家长自身得以体现,才可在子女面前为其“人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都充分体现了家长自身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春风骀荡,在这样一个大好的形势下,让青少年更多地懂得传统美德的内涵并引导他们学习传统美德,才会为我们这个千年大国再添异彩。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十个“结合” 篇4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爱国主义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古往今来,许多爱国人士都忧国忧民,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清朝焚烧鸦片的抗英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祖国,不怕牺牲,永垂史册,是爱国主义力量的集中表现。少年兴则国兴,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讴歌志士仁人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让他们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更要教导他们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结合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没有国哪有家”等思想观点作为自己的价值坐标。学校可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作为青少年的人生格言和道德行为准则,并注入集体主义的新鲜血液,以此作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之源,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集体、社会和国家中。比如,开展争创优秀班级、优秀小组活动,举行优秀小组成果展演,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美德意识,让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能,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可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放手让学生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可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强化其学习的内驱力。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记载,记载自己的良好行为,记载自己进步的方面。一段时间后,通过班会课进行自我展示,对于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和点滴进步,教师热情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更大激情,发掘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结合

礼仪,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素质和教养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和公德的体现。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时,应引导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精华。可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征文演讲等形式,营造学礼仪、讲礼仪、行礼仪的良好风尚;可利用校广播电视台、文化廊、教室、校园墙壁等载体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让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文明礼仪教科书;可利用电子屏、黑板报、手抄报展开礼仪教育活动。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结合,培养学生文明之举、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和奋发之志。

五、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各学科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具体化,加强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学行为中,创设学生美德形成与发展的空间。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颂扬爱国主义、正义感、大无畏精神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可通过背景及科学家的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六、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内外教育结合

美德教育不是班主任、品德教师的专利,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职工,都应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成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点,如果都能为着同一个目标教育学生,就能形成整体的合力教育。可利用晨会、周会,让学生学习美德要求,提高认识;可通过综合活动把同一学科中或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加以归类、组合、穿插,编织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校内外结合,优势互补,教育联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参观访问,听校外辅导员讲家乡的名人故事等。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传统的洗礼,养成好习惯,树立好风范。

七、传统美德教育与专题实践结合

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美德教育应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让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在图书馆阅读倡导不高声喧哗,购物、乘车、买票要排队等,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寒暑假,可借助家庭资源进行美德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社会生活能力,开阔社会视野和丰富社会阅历。

八、传统美德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

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十分紧密,对学生的教育应把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比如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要求结合起来,可促进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培养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学校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内容,从思想理论和行为方式上要求学生增强荣辱观意识,培养学生协调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对国家的责任感结合起来。

九、传统美德教育与孝老尊长教育结合

“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孟子提出“仁”的主张,其“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即重视人、尊敬人、关心人、同情人。如果学生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自然不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尊敬每一位教职员工;在社会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学校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达成家长的认同、协同。

十、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网络教育结合

网络时代的生活需要网络时代的教育。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传统美德教育平台,为学生创建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空间,比如放置古人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事迹、传统美德故事、名人传记、中华文明等,让学生读健康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启迪他们的思想;可建立传统美德专题论坛,学生通过BBS、Email、博客等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可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题目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学生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还可把师生优秀的作品传到校园网上,让大家共同欣赏,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让优秀的、感人传统美德事迹传达给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网络教育结合,网络不再只是用来娱乐,而是成为展现自我、相互学习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成才先成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能担负跨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历史传承的美德及有关美德教育的丰富资料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宝贵财富,将这些宝贵财富与青少年学习、成长结合,与时代要求结合,扎实并创造性开展活动,既能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王志刚,王文东.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传统基础---基于中国少数民族美德传统维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2]李锦鸣.牵手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顺市实验学校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美德教育活动纪实[J].贵州教育,2014(11).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5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一、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不断综合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结合学生实际,我们从众多的中华传统美德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富时代性的三个方面。即“爱国、勤俭、礼仪、宽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民族,谱写了无数爱国主义的颂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从小就培养学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勤俭教育。俗话说“勤以立志,俭可美德”勤劳节约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所以应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习惯。

3、礼仪教育。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它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对中学生来说,礼仪反映着这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程度,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礼仪”教育。以上三种教育。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机整体。

4、宽容。人作为肉体凡胎投生到这个世界,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之事,这就需要用一种心态去面对,那就是宽容。宽容,能化解不必要的误会。由于每个人行为习惯不同,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时候,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自己不开心的事,甚至是难以接受的言行,每当此时,心中的不快自不必说,往往会很不开心,对于偏激的言行,如果小不忍,还会造成不良的难以想象的后果。其实,当事人也未必就希望对方不开心,有时候是无心之过,如果站在言者的角度去体会,宽容一点儿,就不会去追究细节,误会可以消除在萌芽状态,自然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宽容,会让人心中充满快乐;宽容,显示出一种高雅的风度。当人与人之间遇到一些小摩擦时,往往也是考验一个人的休养的关键时刻。有的人可以冷静地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往往会顿失前嫌,化险为夷,一切风平浪静;而如果不依不饶,得理不让人,往往会火上浇油,小事变成大祸,后果难以设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有的人大打出手,甚至陪进身家性命,往往都是一些小事引起的,如果双方遇事时能够冷静一些、宽容一些,都让一步,那么则会海阔天空,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宽容,显示出一个人良好的休养,更显示出一个人一种高雅的风度。宽容,可以让社会变的更加和谐;宽容是一种美德。当可以宽容时,请多一些宽容吧,为了他人,为了自己,也为了社会。相信多一份宽容,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

教育形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关键在于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因此要探索多样化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是以思想品德课为主线,渗透各学科的教学,注意德育的情感性。在实施学科德育过程中注入情感,寻找最佳结合点注意德育的针对性。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注意德育的鲜活性。按照时代的要求促使德育与学科教学达到整合。

二是重视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积极引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远足、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及科技展、运动会、主题班会等。把德育内容与德育形式结合起来。

三是以推优入党为主线,继续办好业余党校。建立学生党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业余党校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目的,使之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信仰。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发展。五是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高效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现状;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中国分类号:G633.2

一、中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现状

1、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现代中学生受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影响,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了解和认识,对流行的、具有异国风情的东西很有兴趣,甚至迷恋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民俗节日。

2、勤俭节约意识淡薄

不少学生穿名牌,玩手机,吃“肯德基”等垃圾食品,随意丢弃剩饭菜,每天零花钱几元甚至几十元,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抛到脑后。当老师、家长指出不当行为时,表现为不服气甚至吵闹。

3、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部分学生厌学,认为读书无用,不上大学一样可以赚大钱,部分学生甚至提前辍学。在生活中只想索取而不愿奉献。

4、孝亲敬长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童年时期的苦和累不想在孩子身上重演,因此对孩子娇生惯养。多数孩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孝亲敬长意识淡薄,稍有不满意就顶撞甚至辱骂父母长辈。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原则

1、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要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德育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中小学生德育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融为一体。

2、把勤俭节约教育、尊老爱幼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奋发图强教育等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一刀切”,不能机械模仿。要注重孝亲敬长、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刻苦创新等品质的培养。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逐渐形成、完善优良品质。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身教重于言教

在学校里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高大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作为老师要注意事事以身作则,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示范作用。要求学生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从捡起一片垃圾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2、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积极作用

对中学生而言,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特别是思想政治老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积极作用,挖掘思想政治课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如,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八课《民族情民族魂》第三框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东汉人黄香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孝敬父母;通过学习罗盛教、刘英俊、徐洪刚的英雄故事,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秦孝公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3.开展自我管理教育

(1)我设计印制了“学生自我管理”手册,全体学生人手一册。项目有:过去的一周我是这样做的、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下一周我准备这样做、班主任寄语等栏目。这个手册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过去的一周中的言行,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言行,及时发现问题,给老师开展下一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明确了方向。

(2)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在学校围墙、教室内外墙壁上随处可见《弟子规》、《百孝篇》、《二十四孝图》等经典图文,学生可随时学习了解中华经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开展“学生之星”的评选活动。学生之星共十项:文明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助人之星、劳动之星、文体之星、诚信之星、纪律之星、奉献之星、艺术之星。

评选办法是:由学生本人在开学初向班级提出“争星”目标,向班级提出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申请一项也可申请多项,填写申请表,并在班内公开陈述申请表的内容,接受全班同学监督。学期末由申请的同学填写申请总结,并在班内公开做事迹陈述,然后由学生根据无记名投票确定是否合格。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思想品德一项,获3个星以上者定为A级,获2个星定为B级,获1个星定为C级,无星者定为D级。获得“学生之星”的学生由学校在大会上表彰,颁发“学生之星”证书,结果计入学生个人档案。获年级优秀“学生之星”的学生照片贴在学校橱窗内,获班级优秀“学生之星”的学生照片贴在教室门口。

“学生之星”评选活动的开展,使每一位学生都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每一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开展“日行一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天不论大小要做一件善事。如:捡起一片垃圾、关闭一个水龙头等。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微小的善事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四、小有成果

通过以上做法我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初见成效。我校学生祝兰兰获徐州市首届十佳美德少年、汪明慈获徐州市第二届十佳美德少年,朱思雨获徐州市第三届十佳美德少年提名奖。同时汪明慈同学获“感动中国·2013江苏十大感动人物”、江苏省百名美德少年、徐州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有情有义丰县人等荣誉称号。如今祝兰兰同学已成为一名徐工集团正式职工;汪明慈就讀于徐州技师学院。

由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在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思路,把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多样化,利用“学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思想政治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思想政治课成为中学生增知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万侠《谈谈美德教育》

[2]上海市东格致中学张志宏《把传统美德的根扎在学生心中》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7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 具有影响, 可以继承, 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 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 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 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 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 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人文素质危机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加强青少年意志品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就是人类情感的“沙化”和人类意志的“软化”。现实生活中, 许多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娇生惯养。许多人的心绪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脆弱, 甚至心肠变得越来越“冷”“硬”。他们少有同情心、正义感、幻想与浪漫, 相反, 却越来越“功利”“实际”“理智”和没有诗意。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 缺乏耐心、专心和定力, 相反, 却越来越趋炎附势、朝秦暮楚, 越来越虚娇、萎缩, 禁不住失败与挫折。这是人类精神的退化, 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人的危机”。人类理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理应砥砺自己的生命意志。所以, 必须在开放自身智力资源的同时, 花费更大的气力开发自身比智力资源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其他精神资源。

三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及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1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 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 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

(1) “止戈和平”

“止戈和平”的精神。原先与军事格斗关联的武术, 在其发展中受到中国和平主义文化的影响, 而形成了“止戈为武”的文化精神, 使武术的“打”不仅有套路这个由自己“演绎”搏击的文化形态, 而且在比武中也有了“点到即止”的评价指标和行为期待。

(2) “整体为上”

“整体为上”精神。在武术中表现为对人体运动、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整体之上表现出武术对矛盾众多方面的和谐向往。其中, “人体运动”的和谐要求是武术实现“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在人体运动的整体和谐中, 武术的运动成了肢体的全面锻炼, 是身体运动内外的全面发展。

(3) “崇德重义”

“崇德重义”精神。首先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 武术也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次, 道德也是人们对武术行为的评价指标, 武术行为中有了社会的道德尺度。

(4)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就整体而言, 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不懈的追求, 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套路。就个体而言, 自强不息体现在个体“拳不离手”的生活方式, 以及对武术境界“艺无止境”的探究之中。

2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武术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它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武术中“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 有助于练习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提高竞争意识。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 且是一种技击术, 必然崇尚勇武, 追求制胜。武林志士尚武勇武, 而又自强不息, 从不向邪恶压迫势力低头, 通过自己坚强屈的精神顽强生存, 这种精神一直都为平民百姓所欣赏。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时, 它就同传统文化的其它精髓融会到一起, 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

(1) 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美德的塑造

在中国武术史上, 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 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艺超人, 为反抗金人侵略, 精忠报国, 其光辉业绩为世人所传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刻苦研习武艺, 抵抗倭寇的侵略, 使民族精神大振。近百年来,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 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 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 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由此, 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

(2) 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的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人到社会直到整个宇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使人的认识和实践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通过学习武术, 无疑培养了穷尽其理的人们的勇于探索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3) 中国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其中融会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 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它在思想伦理上汲取了儒家“仁义”, 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本位的思想, 以及道家崇尚自然、佛家主张众生平等、爱人如己、劝人为善和提倡勇猛的思想。它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又汲取了中国兵家、医家、道家、佛家、杂技的一些思想和方法。由此而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总之, 武术能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敢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追求个人的武德修养、集体的道德规范和爱国爱民族的过程中, 中华武术的精神逐渐统一, 并得到社会文化及武术各门派的认同, 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步取代了武术各门派的具体的武德规范, 而上升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基本主导意识,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最高层次的武术精神。当它同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时, 武术文化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 成为中华武术发展以至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四小结

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美德。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 应充分发挥其传统美德教育的独特作用, 感化青少年, 振奋他们的精神气质, 以消解当今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因此, 面对新的历史责任, 高校武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育之中, 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凯.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9) .

[2]蒋玲玲.论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 2007, 157 (1) :161-163.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8

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千百年来活在人民心中的道德文化受到了世人的认同和推崇, 并在各个时期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在新时期我们理应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文件精神, 努力拓展学校校本课程内容, 回归教育本质, 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学生中扎根、生长, 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全国青少年一样, 回族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鉴于本校地处回民聚居区, 因此, 加强对回族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下面, 笔者就结合学校实际, 谈谈新时期校本理念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

2 新时期校本理念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

2.1 现状与原因

“现在, 兰州市穆斯林社区相对密度较大, 人数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加:兰州市共有本地、外地穆斯林近18万, 其中城关区共有穆斯林近6万, 以回族居多, 多集中居住在靖远路、草场街、广武门、互助巷一带;七里河区约有穆斯林近5万人, 多集中于柏树巷、五星坪、西园堡等地”[2]。而兰州市第十中学正处于靖远路和草场街之间, 属于回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所以, 回族学生相对也较集中。现本校共有回族学生173名, 初中139名, 高中34名。我们抽选了其中100名同学进行了摸底调查:学习成绩排名本班10名的有2人, 占2%;学习成绩排本班后10名的有87人, 占87%。从家长职业统计来看, 个体户有92人, 92%;工人7人, 占7%;干部1人, 占1%。从家长文化层次统计看, 文盲6人, 占6%;小学文化程度18人, 占18%;初中文化程度59人, 占59%;高中文化程度16人, 占16%;大专1人, 占1%。另外, 抽选了100名汉族同学, 进行了对回族同学主要印象的摸底调查, 选重义气的有85人, 选热爱劳动的有91人, 选与同学相处融洽的有73人, 选爱学习的有9人, 选遵守纪律的有11人。

根据以上统计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从本校的回族学生的表现来看, 这些回族学生普遍表现为重义气, 热爱劳动, 与同学相处融洽, 但不重视学习, 成绩差, 经常违反学校纪律, 有厌学情绪;“从社区穆斯林的经济来源看, 来兰的穆斯林多以小贩形式的经营饮食业为主要生活来源, 其中开餐馆者居多, 其他多以卖牛羊肉、羊杂碎及干果、熟食为主”[2], 从本校回族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看, 多以小商贩形式的经营饮食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其中开餐馆者居多。其他多以买牛羊肉, 羊杂碎及干果, 熟食, 摆地摊为主;从这些回族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来看, 绝大多数属于初中文化程度, 几乎没有一个上过大学。这些现状说明, 本校的回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隐患和不完善之处, 追本溯源, 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2.1.1 地理因素

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城市边缘) 。“城市边缘地区的穆斯林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他们在自己建立的穆斯林社区中彼此适应着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并且与城市文明相交融, 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交流中, 城市穆斯林社区的伊斯兰教在不知不觉中便背离了原有的传统, 脱离了以前穆斯林聚居区的伊斯兰教的发展轨迹, 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城市文明的夹缝中发展”[2]。城市边缘地区的回族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在与汉族的交错杂居中彼此适应着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在这种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中, 这些回族群体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原有的传统, 脱离了以前伊斯兰教的发展轨迹, 家庭成员的宗教意识已相当淡漠, 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城市文明的夹缝中发展。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这部分回族群体的信仰的缺失。处在这种夹缝中的回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误与偏差。

2.1.2 生活因素

以小商贩形式存在的这些回族个体在谋生过程中, 思维方式进行的是自然选择, 重利轻义的商人心理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行为方式上, 难免不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影响。另外, 在这一部分群体中, 不乏有经商成功者, 这就更助长了一部分回族家长及学生没有知识也能过上好日子的侥幸心理, 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2.1.3 文化因素

由于本校回族学生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这就严重制约了他们重视教育、开展教育、研究教育和辅助教育的活动, 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与混乱;该保持的没保持, 比如回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 行为准则等为人标准;该摒弃的没有摒弃, 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一些东西和经商过程中的重利轻义的一些世俗的东西, 长此以往, 从而在根本上造成一种信仰的缺失。

2.1.4 宗教因素

“族即教, 教即族”这一根深蒂固的认识强化了回族家庭的伊斯兰文化主流。回族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信仰”, “为人”和“谋生技能”3个方面。信仰教育和为人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的内涵。谋生技能教育则同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以造就具有良好的宗教素质, 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 有着一定的谋生技能的传统人格为目标的。这种“重宗教文化轻现代文化”的传统自觉不自觉的地排斥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作为教育者的长辈, 心目中的理想目标仍然是信仰, 为人, 谋生合一的传统人格, 对于现代文化知识的教育往往以能识文断字会算账为满足。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回民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 随着历史的进步, 社会的开放, 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已成为现代人格的必备因素, 因而, 以培育宗教人格为目标的回族传统宗教教育, 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打开了距离, 不可避免地步入教育的误区。

2.2 措施与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 回族家庭教育在新形式下被赋予新的内涵, 它要求我们必须找出学校、社会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以提升回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使学校教育效能最大化。

2.2.1 加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回族家庭教育

回族家庭教育一般包括三部分, 即“信仰教育”“为人教育”和“谋生技能教育”。“六大信仰”是伊斯兰正信的要素, 他们是信真主, 信天神, 信经典, 信圣人, 信复生, 信前定。回族群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 在实际行动中, 履行五功, 即念, 礼, 斋, 课, 朝, 它们合起来, 实际上就构成了回族家庭的信仰。宗教生活, 品德修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 都以《古兰经》为准则和指导。“在人生态度上, 回族奉行拒恶从善、驱邪扶正、主持正义、守正自洁、诚实宽恕、做善人而不做不义者。在伦理上讲求为人正直, 诚实做人, 仗义疏财, 赈济贫民, 孝敬父母, 尊敬长者, 优待亲戚, 怜恤孤寡。在经济活动中恪守公平买卖, 合法经营, 禁止高利盘剥, 反对互相欺诈, 以强凌弱, 提倡遵纪守法, 禁止犯罪作恶, 把饮酒、吸毒、淫乱, 赌博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归属与不宽恕的犯罪, 在家庭生活中有持家节俭, 讲究卫生, 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的美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诚实守信, 和蔼可亲, 有礼有节, 不卑不亢, 讲求礼仪的传统”[3]。成熟的回族个体, 是这些优良的习俗, 风尚和准则的载体和传播者, 在家庭教育中, 长辈把他们继承下来的这些优良传统, 通过言传身教和他们为人处世的立场, 态度, 方法, 潜移默化地再次传递给晚辈, 形成了晚辈们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这是以伊斯兰基本原则为核心, 以家庭父子传承为形式的教育。

“步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穆斯林受城市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要传承自己的宗教信仰,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与城市主流文化相适应, 因此, 这些穆斯林群众在重视宗教教育的同时, 必须学习和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既保留自己的宗教文化, 又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回族家庭应坚定自己的信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循循善诱, 以事明理, 引导其分清是非, 辨别善恶, 要在家庭生活中, 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 互相影响,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家风。既不放松子女进行传统宗教文化的教育, 又大力鼓励和支持子女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既严格遵行伊斯兰信仰习俗, 又积极投入现代文明的建设, 既保存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又具有极好的现代文明素养。鱼和熊掌兼得, 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 宗教优良传统与中华传统美德融合提升, 应该是现代回族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

适当参加一些经堂教育也是回族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在恰当的时候,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附近的清真寺, 听寺里德高望重的阿訇讲述一些伊斯兰先知、圣贤的事迹以及本民族中主要先烈的故事, 使子女懂得自己民族的历史及信仰来源, 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接受和领悟伊斯兰教的精神和实质, 再将这种感悟外化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不但大大拓展了回族家庭教育的空间, 充实了回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而且彰显了民族特色, 有助于本族子女的长远发展。

2.2.2 形成辐射家庭和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主阵地, 学生在学校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整体, 走出校门他们又是实施教育内容的个体。学校是一个大的辐射源, 作为每个个体, 在社会生活中都随时间在外界展示着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也接受着其他个体的影响, 尤其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依据《中华美德》、《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学校制订切合实际和富有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中有“敬业乐群,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的为政风范, 厚德载物, 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 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4]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爱国, 明志, 持节, 自强, 诚信, 知耻, 改过, 厚仁, 重义, 尚勇, 好学, 审势, 求新, 勤俭, 奉公, 务实”[4]等传统美德。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提倡“爱国守法, 明理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强调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要求我们树立自立意识, 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弘扬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知难而进, 一往无前, 艰苦奋斗, 务求实效,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本校结合自身实际, 开发了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 建立了“忠, 孝, 诚, 信, 礼, 义, 廉, 耻”的教育体系, 大力开设《传统经典诵读———感受生命的姿态》课程体系, 专题模块内容包括:

语文:《论语》和《三字经》的讲座, 礼仪讲座;

英语:诵读有关生命教育观点的经典英文故事;

历史:穆斯林文化, “三大宗教的生命观”讲座;

生物:“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讲座;

地理:保护环境的本质是尊重生命;

政治:生命的另一种称呼叫幸福;

心理:我们应该这样感受生命;

法律:我国法律关于尊重生命的基本条款。

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敬畏他人的生命, 关注异类的生命。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 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突出教育是基础, 实践是关键, 强调从我做起。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深入到社区、军营、农村、工厂、养老院去观察、去感悟、去实践、去成长。“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只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学生才会真正学会明德,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将学校所学反馈给家长, 从而达到通过学生教育家长的目的, 这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优势资源对弱势教育群体的传、帮、带, 巩固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形成良好的互动, 扩大教育的功能。

从道德规范的依据来看, 整个中华民族是以中华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 回族以《古兰经》为主;从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对青少年开展启蒙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回族的《古兰经》, 还是中华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无论是回族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道德教育, 都以追求人类社会的“至真, 至善, 至美”为目标, 在客观上起到教化风气, 提升个人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所以, 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为补充, 两者之间积极互动、整合的教育体系, 努力优化学校道德教育和回族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寻求使教师, 学生, 家长等不同角色能够共同行动, 整体参与的载体。以结合点为中心, 学校与家庭共同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基础, 设计互补互动, 各有侧重, 内外一致的整合模式。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模式。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 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 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 促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5]。接受汉族回族双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坚定宗教的信仰, 踏着时代的节拍, 认真做好家庭、学校教育实践工作, 是每一个回族个体、回族家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中国教育报, 2001.

[2]王建斌, 李庆勇.城市边缘地区伊斯兰教探微——以兰州穆斯林社区调查为个案[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2) :122-124.

[3]慕经财.论回族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J].固原师专学报, 1994, 18 (2) :89-90.

[4]王新龙.中华美德[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9

一、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典故: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汉人扬宝年九岁, 至华阴山, 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宝取归, 置巾箱中, 饲以黄花。百余日, 毛羽成, 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同:吾西王母使者, 蒙君拯救, 实感仁恩。今赠自环四枚, 令君子孙洁白, 位登三公, 一如此环。”后用为知恩图报典故.

二、知恩图报的内容

其实, 知恩图报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在人危难之时受到帮助, 才去感恩他人。知恩是知道、知晓外界对自己施予的恩情。图报是对恩情懂得感恩, 并在恰当的时候予以报答。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受到多方面的人、团体的关心与帮助。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⑴父母恩、亲友恩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群体中, 我们大部分人会受到父母的关爱, 及亲戚朋友等长辈的照顾。而有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父母的恩情, 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会对来自父母的爱而感到折扣.因此, 教学学生懂得报答父母恩、亲友恩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

⑵师长恩

当代人认为教师教授课程是因为学生付了学费, 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们都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都随时会成为自己的老师, 我们若持有尊师重道并持知师长恩的态度, 必然获益匪浅。因此, 懂得师长恩十分必要。

⑶国家恩

国家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 对中专、技校、大专及师范类军事等类院校的补贴十分大, 尽量使每一位学生享受到平等的读书深造机会。因此学生要养成懂得感恩国家对自己的帮助, 并且将这种感恩的心留置心中, 待个人有能力时回馈给社会其他人。

三、当代学生的行为特点

⑴行为具有多变性

处在青春时期的大学生, 情绪两极性强, 意志力较弱, 因此他们的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行为变化频率超出正常值。高职学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 行为方式多样, 较难预测把握;心理状态不稳定, 受挫后易丧失信心。

⑵以自我为中心并追求标新立异

进入大学后, 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处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学生在自由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 呈现出个体意识的极度膨胀, 表现为“唯我独尊”的自我主义。

⑶集体荣誉感强烈但自控力较差

在对社会、集体、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强, 做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但有时演化为抱团, 出现聚群行为, 待人热情诚实、乐于助人, 但又好恶不明。在对待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以兴趣决定行为、忽冷忽热。在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内心有明显的矛盾特点:有时特别自信, 但又在某些场合常常又表现为法弱.

以上三方面特点粗略描绘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恩图报的行为习惯提供线索。

四、培养学生养成之恩图报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学校生活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行为习惯做出的贡献

⑴从日常生活点滴来改善

学生行为性识无定, 大多和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很好的习惯有关, 这也是和家庭中父母教育不足有一定联系, 父母忙于维持家庭生计而忽视对子女的毅力培养。学生表现为做事三分钟热度。

作为教师, 可以在学校的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并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社团中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⑵寻找学生特长并鼓励其用于善途

当前学生追求个性、自我, 展现自己的心态是正确的, 并且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自己的心态, 才会努力的修正自己的行为及素养。但是学生在展示自己我的时候, 往往缺乏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电脑的普及引用,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网络聊天群组。辅导员可以在自己负责的班级群组里面进行群组讨论, 其形式可以是以聊当前热点新闻、娱乐为开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展现自己的方式。

⑶开设社交礼仪等课程

高校课程设置中尽量开设一些社交礼仪、中华传统美德学习的课程。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 尽量都要去开设。比如有些机械、计算机等专业, 其院系设置课程时, 认为该类课程对学生就业没有什么意义, 而不去开设, 这样对学生知恩图报的教育不到位, 就业再好, 赚再多的钱都不会去报答帮助过他的人, 那么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

教师及辅导员要在课堂 (商务礼仪课、传统美德学习课、体育课等课程) 上, 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学生演讲等方式, 进行声情并茂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学习力, 营造出人人知恩人人图报的氛围, 使学生感受到关怀、感受到温暖, 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有动力去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总结

中华传统美德延伸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精髓,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学习的过程应贯穿我们人生的始末。然而,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非常不平衡, 教师在引导、规范学生行为过程中, 也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并且行为示范, 为学生做好模范, 并将本篇论文的研究应用到高校教育中, 必将对教师教育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有一定帮助既借鉴意义。

摘要:当前经济高速发展, 当代学生在父母忙于赚钱过程中, 被忽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使涉世未深的学生没有很深的传统美德教育。因此, 在学校中教育中, 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个人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知恩图报的态度, 让学生懂得感恩家人及社会, 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任何帮助, 为学生做一个好人去回馈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学生,传统美德,问题影响,感恩

参考文献

[1]张桂华, 陆伟英.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70.

[2]钱诗金.365个荣辱观金故事[M].北京市: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251.

[3]李叔同编.李叔同说人.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2:4.

[4]栾永斌主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指南[M].大连市: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7:122-123.

[5]李逸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36.

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意义 篇10

一、“和合”观

“和合”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之一, 最初用来表述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概念。简言之, “和”即和谐、协调, “合”即融合、化合, 两者的意义具有互指性。

“和”更多的强调一种状态, 是“合”的目的与结果, “合”多指一种过程, 其目的在于达到“和”的境界。从“合”到“和”, 构成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完整过程。而在“和”的内部又会不断变化, 最后再次促成“合”的运动, 如此循环往复, 构成生生不息的图景, 所谓“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即是这个意思。古人关于“和合”的论述另如:“畜之以道, 则民和;养之以德, 则民合。和合故能习” (《管子·幼官》) , “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 , “保合太和, 乃利贞” (《周易集解》) 。

更多为人们所论及的是单个的“和”。孔子有“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的思想, 后来被通俗化为“以和为贵”, 发展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立身行事的一种规范。例如,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 “千人同心, 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 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

当代社会要求人具有竞争意识、超越精神, 但这并不排斥“和合”的精神, 相反, 如果没有“和”的氛围和“合”的精神, 再强悍的个人也只能是涸泽之鱼, 个人英雄主义在当代社会注定如镜中月、水中花一般虚幻不实。所以现代观念越来越强调团队协作意识、合作能力, 即是看到了“和合”的重要性。“和合”观与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同心同德的社会状态, 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如此国家才能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二、义利观

义即节气、信义、义气, 利即利益、好处。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道德观。在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五伦”中, 义即位居第二。

讲求节气、操守是传统人格的首要目标。“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 均是对这种“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篇》) 的节操观的生动表述。

如果说节操更多针对的是“士”, 那么信义、义气更多针对的就是“民”。“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子路》) ,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 , “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 “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都是对这种“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的义利观的经典概括。

我国的义利观对当代社会的商品化、物质化大潮具有纠偏和补救的作用。商品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 其极端发展就是拜金主义和精神上的背信弃义, 其结果必然违其初衷, 损害市场的良性运转, 最终损害其对利益的追求。因此, 当代商业社会在价值追求上也越来越看重诚信的地位, 把它作为市场经济良莠与否的一项基本指标。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就特别注重参照传统义利观, 把义与利有机结合、合理调配。

三、集体观

把小我融入大我, 注重整体, 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是一种植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群体意识。这种集体观可表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

爱国主义是这种集体观的最高表现形态,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从“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到“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到“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传》) 到“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再到“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 显示的都是仁人志士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克己奉公、心怀天下的精神也是集体观的一种典型形态。例如,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

我们的集体观整合了全民族的力量, 数千年来指导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 迎来了今天的大发展。历史上数次成功抵御外族入侵, 当代阶段成功应对波云诡谲的世界局势, 战胜日益猖獗的自然灾害, 就是最好的佐证。当今社会小到公司、企业对团队精神的强调, 大至西方国家越来越看重公民意识, 强调个人服务于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都是由于看到了个人主义的偏颇而做出的调整。

四、修身观

注重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精神追求, 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即带有这种思想的痕迹。修身观也常常表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 都是强调只有通过严格的道德修习、性情涵养、内涵冶炼,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达至谦谦君子的境界。

孔子认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中, 修身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 是实现儒家抱负不可逾越的第一关。而对于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儒家提出了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可资借鉴的方法。例如, 内省就是讲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身, 检视存在的优缺点尤其是缺憾和不足, 及时加以改正, 向贤者靠拢最终达至其境界, 所谓“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即是这个意思。

中华传统美德 篇11

在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系注重身为国家官方语言的马来语和国际语言英语,而华语,并未受到重视,并未规定为必修课。幸好,我校推行三语并重,即便一周内华语节只有五堂课,也不影响我对母语的热爱,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诚,反而使我对华语节格外珍惜。今天的华语节,老师教了我们新的名句,那就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和“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借着这两句名句,老师向我们说起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就是八德,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当中,老师重点强调的,便是孝和礼。

孝,是孝顺,乃中华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应具备的德行。孝顺父母,是为子女所应尽的责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可谓比天高,比海深。而我们即便穷尽此生,也无法回报他们,只能尽自己的责任,孝敬他们,使他们得以颐养天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会孝顺报答自己的父母,倘若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没有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我们不就是禽兽不如了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而我们要时时刻刻孝顺父母,,免得等到父母离去后才后悔,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礼,是礼貌,是维持社会安宁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而孔子所推广的儒家学说更是将“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有句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便是“礼”。身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师长,见到老师时要敬礼,身为子女,我们应该尊敬父母,父母责备时不要顶嘴。礼,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亦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奉行的品德。

华语课中,教会我的,不仅是语法和语文知识,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便我身在马来西亚,即便我是马来西亚人,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母语的热诚不会因此而改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我会一辈子牢记与实践。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华夏文明,不曾被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所淹没,未来,它将继续发光发热,继续传承下去。爱你,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篇1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化育人。

要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捉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宋时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形象的表述了我们传统美德,当发现别人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一个小孩都能有如此传统美德,何况我们大人,同时也教育我们现在的小孩要勇敢自强、团结互助,弘扬正能量。“孔融让梨”也是流传已久的一个古代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这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撰写的蒙学书,它流传至今还脍烫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人性皆善。当人们想起这一小句子,即可知道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是做子女的最基本的人格,社会上也就少见些子女不供养父母甚至抛弃年老穷困的双亲。这也就应言:人初生时聪明或愚蠢、贤惠或不肖都相同,生性本来也相近没什么区别的。当开始学习知识时各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导致了人的区分,所以从孩童时期就要注意教导其学习好习惯,培养其正人君子的行为。我们不是圣人,哪能一生下来就什么都能知晓,我们做父母的就要亲自教育子女,没有教育是不行的是不会成才的,孩子小不懂事,外面的诱惑又多你不教育他就有可能变坏走上邪道。怎么教育好孩子呢,从小就要言传身教多做忠孝、仁慈、友爱、善良之举。教育他们尊敬老师、敬重长辈、孝敬父母,对人文明礼貌,对事明辨是非,学习知识要有恒心,这也道明了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教育之重要性。

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仪轨、规范。有了“礼”,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不轻易发生争执。“和”就是“礼乐”之“乐”,就是教化人们以和谐、调和为做人的可贵品德。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制度、行为规范,也就是“礼”来作为标准来进行节制约束。同时我们也提倡人性化管理,也就是用“乐”来加以调和的,那么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比较畅顺,也就能很和谐圆满地达到目的。

论语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一个人有信用而且行为规范、言论也比较切合实际,那么他的言行是可以被我们作为经验和榜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有礼节地恭敬谦逊地待人处事,那就能够避免因干坏事而受牵连的耻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循礼仪礼节,谦逊诚实待人处事,注意自己的言行、道德规范,关心周边及亲人,他这种高尚品德修养,关心体恤他人的品质,是值得人们尊敬和效仿的。

论语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对于自己的欲望不会过分地追求满足,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也不过分追求安逸。能够勤勉处理大众事务,积极工作,对于自己的业绩、自己的成果不过分宣扬。我们通过自我约束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那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一个正人君子了。这也告诫人们个人的欲望不能无节制膨胀、凡事不能过分,人们享受正常的生活和拥有居住的环境,不要过分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我们要发扬传统美德勤俭朴素。你就不会因为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而作出损害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有些不法商人为追求过分高利润,置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不顾,食品过分增加添加剂、建筑偷工减料,使得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文化艺术类方面也有个别人过分追求高的头衔和身份,弄虚作假,有叫人代写代画,明目张胆的拿了别人的作品写上自己的名字,送展览参加比赛,用以能获得奖项荣誉。更有些人把传统艺术,个人行为地搞成另类表演,使得人们的心灵受污染。如社会上有人手脚并用或反转倒立写字画画,甚至选取一些低级庸俗的题材来大肆宣扬所谓的“艺术”,大肆宣扬以丑的书法丑的画作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标榜自己,用以吸引人们的眼光和一些不明真相的传媒报道。作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更要认清真相,不传丑,同时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人脉资源多传播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采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作为艺术的创作点,创作出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美德的艺术作品,来进行表演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前来观看,通过以上的对外演出来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使其深入人心,同时通过这种文化宣传来净化文化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分清什么是丑的坏的形象,什么是美的好的文化艺术。当大众都懂得欣赏健康纯净的文化艺术作品,就自然排斥那些不健康的丑的所谓的“文化艺术作品”,那些坏的不健康的垃圾的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市场,也就没了立足之地。人们也就有了清净健康的艺术园地。

可以利用我们文化馆站的场地免费开放,开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各种活动。各级文化馆利用自身的场地免费开放,结合公益举办一些讲座。通过举办讲座这一形式,向大众输送国学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作为国粹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是中华大地上流传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至今还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艺术。古训有:“字如其人”“练字先练人”,就是说练字就像做人一样,先要学会修心、立德、树人;也有话:“画品如人品”,要画好中国画也需要有好的文化素质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也说明中国书画是一种修心、立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雅事,也可以通过举办书画作品展览活动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过来,让他们亲身参与,我们搭平台,群众自己来展示。这种群众亲身参与其中的活动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同时他们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播者,他们会把自己亲身感受向周边的人们传播开、向自己的亲人传播开;

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要运用我们文化馆的网站平台向外界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通过网站发布文字、图片,更能运用会动的视频影像来宣扬。视频影像更能客观形象的再现场景,也更能直接的告诉观众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央视有播出这样的公益宣传片:从小孩受到母亲的呵护、长大了母亲在前面拉着他的小手上学校,上大学了母亲还能迈着轻盈的步伐跟上孩子。当孩子成熟了、工作了,母亲也开始老了,母亲跟在孩子后面散步,当母亲老了、走不动了是孩子搀扶着母亲的手在回忆。这场景“天伦之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画面也传播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爱,从孩童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付出了代价,当孩子长大成才了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了也要为父母为家庭有所担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积极健康的思想精神和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播种在人们心田,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精神为主导,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三字经》《论语》来分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同时发挥文化馆的场地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编印.《理论学习参考》,2016(3).

上一篇:文化教学与教学设计下一篇:体育馆运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