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教师(精选12篇)
传统教育教师 篇1
摘要:师德建设是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 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文化传承的方向。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现状, 指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相关的可行性的对策, 从个人、学校及社会等多方位努力, 全面推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2013年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指出,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其中包含了“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伴随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推进, 青年教师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比例日益扩大, 他们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等各条战线的主要力量,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成效。[1]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
高校教师的师德, 不仅指的是教师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 更强调的是教师的个性修养与个人品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应当具有多个层面的表现, 在教师品质上, 要“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教师修养上, 强调“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对待学生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在教师观上, 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要格;在师德规范上, 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通过“立人达人”去启发每个人的内在自觉,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师德养成上, 重视“慎独”“内省”“自律”, 等等。[2]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是民族的优良传统,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就是要将这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笔者以2015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为契机, 开展了“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思想与人格修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的结果, 高校青年教师总体师德状况表现较好, 主要表现在:
(一) 职业荣誉感高
在参与调查的五百余名高校青年教师中, 有371人“热爱, 愿终身从事”这项工作, 占总人数的69.22%, “较喜欢, 愿努力”从事这项工作的有146人, 占总人数比例的27.24%, 两项合计占总体比例的95%以上,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很高, 有较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 有近一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热爱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所占比例高于选择“教学能力”的人数。
(二) 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掌握较好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 有八成以上比较熟悉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在剩下的不足两成的教师中, 从来没听说过的总数不足10人,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情况还是较好的。
(三) 以个人的经历正面鼓舞学生
有近九成的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表示, 自己在课堂上讲述过本人的生活或者成长经历, 并且大多数人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或成长经历时,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同时, 有六成以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 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做人的原则, 远远高于选择科学知识和治学方法的人数。
虽然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的师德现状较好, 但是仍然有部分的教师, 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的提升, 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在参与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 有38人表示不会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觉得这些东西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人所占比例不足调查总人数的一成, 但是, 这种思想的存在是值得人们深思。同时, 还有三成多的教师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发展影响一般, 甚至是没有什么影响。可见,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待加强。
二、在师德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基本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比较合理的知识构成, 作为青年人, 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乐于追求创新, 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股新鲜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当下, 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多元, 个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受到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容易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同时, 师德规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内容的改变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 以期达到适应。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容易使高校青年教师对主流的师德建设产生质疑, 产生重科研、重业务, 轻教学、轻道德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选择正确的价值追求, 从而自觉地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多元的文化环境背景下, 师德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 孔子创办私学, 教师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师德随之而生。孔孟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系列主张, 奠定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础。此后, 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强调教师的道德修养, 经两千多年的沿革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师德理论体系。[3]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 还是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的精神引导者, 所以对于教师的品德和修养的要求, 自古至今都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在现代社会, 宣扬师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 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教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重要理论为主要内容,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合理要求, 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教育事业所呈现出的崭新姿态, 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师德观念的基础上, 融和当代教育理念, 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 积极引导中华民族师德发展方向, 从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
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坚持师德为上,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的具体工作中, 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使这一系统的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高校师德建设, 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境界。
三、在师德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师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丰富, 传统的师德理念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相结合, 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有仁德之心、为人师表, 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 更好地教书育人, 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主要应从教师的内部进行展开。“外因总是以内因为基础, 他律必须以自律为前提。良好师德的形成只有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使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5]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只会教书的人只能成为教书匠, 只有会育人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的高尚师德, 是对学生最具体的教育。现代社会, 教师不但对知识、技能进行交流、传播, 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人格, 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通过自身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要想育人, 必先育己。“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仁”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道德范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文化追求的是向上的师德观。我国古代优秀的师德观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淬炼与选择, 历久弥新, 成为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流传下来, 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6]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高校青年教师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和个人形象的塑造。
当下, 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 近三年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几乎都经历过所在学校专门的入职培训, 其中师德教育是重要内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主要以教师的德育教育为核心,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进行引导, 端正青年教师的政治方向, 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 有助于完成青年教师由学生变成教师的身份角色转换, 让这些初为人师者牢记自己的行为职责, 始终坚持以“为人师表”作为职业道德追求的基调, 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成长。因此,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磨炼青年教师意志。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面对“你认为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有哪些? (多选) ”的问题时, 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比较看重“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和“青年教师个人必须奋发努力, 完善提高自我”这两个方面, 分别占比为24.06%和22.61%。在其他方面, 如“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必须努力营造并形成青年教师成长的浓厚文化氛围”等选项, 分别有一成左右的人表示了支持。这与高校青年教师希望受到学校重视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相一致。因此, 高校应当注重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吸引人才的工作氛围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教学需求和科研发展, 只有让每一位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重视, 才能真正地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不仅需要教师从内部的重视和提升, 还要结合社会的外部因素, 双向运作, 才能使师德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高校青年教师面对师德问题, 看法各异。一方面表现在, 对于师德现状中的问题反应不集中。参与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当前师德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法不一, 有25.61%的人认为是“教学态度敷衍, 工作投入不足”, 有18.70%的人认为“价值观失衡, 职业理想动摇”, 有10.29%的人认为是“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有14.30%的人认为是“学术功利化严重”, 有12.90%的人认为是“对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明, 缺乏育人的责任感”, 有15.71%的人认为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不强”。高校青年教师对师德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并没有统一共识, 既说明了这种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 也说明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在不同方面都有待解决。另一方面表现在, 社会整体道德对高校青年教师影响较大。对于影响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参与调查的青年教师中有41.23%的人认为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关, 有27.05%的人认为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养, 还有21.40%的人认为受到高校管理监督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大。可见, 良好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协调运作。强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使其融入到高校青年教师的血液之中, 是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完善的重要工作, 也是推动中国师德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达明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中旬刊) , 2008 (10) :163.
[2]杨志红.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力与师德修养[J].云梦学刊, 2013 (01) :57.
[3]张婧, 邢维全.中国传统师德理论的发展脉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1) :11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5][6]李静.从中国传统的师德观浅谈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50、49.
传统教育教师 篇2
敬爱的老师: 您好!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民族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与创新日益成为各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传递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及其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状况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有鉴于此,我们特别设计这份问卷,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状况,以及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在此,恳请您依据自己日常的教学经验,真实地予以填答。期待您的回答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信息支持,成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行政决策的重要参考。
此问卷不记名,保护您的资料是我们最为关切的事情,请您安心填答。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不吝赐教。
敬祝教安!
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研究课题组2014年10月第一部分: 1.性别: 2.民族:
3.年龄:□25岁以下 □25~30岁 □30~35岁 □35~40岁 □40岁以上 4.授课年级:□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5.毕业院校类型:□师范类 □非师范类
6.主修专业:□汉语言文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心理学 □其他: 7.文化程度:□研究生及以上 □本科 □大专 □中专
8.父母职业:□知识分子 □工人 □农民 □公务员 □商人 □其他: 9.您从事语文教学的年限:□3年以下 □3~5年 □5~10年 □10~15年 □15年以上 10.您的职称:□正高级教师 □高级教师 □一级教师 □二级教师 □三级教师 第二部分:
1.您认为小学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吗?()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不知道
2.【多选题】您认为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A.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通过学习将知识内化为行动
D.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E.其他
3.【多选题】您认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
A.古诗词曲 B.经史子集 C.历史名人 D.曲艺 E.琴棋书画 F.篆刻 G.建筑 H.传统工艺 I.科学技术 J.民风民俗 K.各方面都应涉及
4.【多选题】您认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什么?()A.知识授受 B.技能训练 C.情感体验 D.人际互动 E.其他:
5.【多选题】您认为进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A.综合实践活动 B.家庭教育 C.专设课程 D.各科教学 E.其他 6.【多选题】您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才能更加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A.语言表达能力 B.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C.传统文化知识 D.传统文化技能 E.其他 7.【多选题】您认为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A.必要的经典阅读 B.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C.有组织的集中培训 D.专业进修和专业学习E.其他
7.【多选题】您认为当前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备选项的顺序和逻辑应该是: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使用、评价策略、师资力量、家长观念等,可考虑与下一题合并)
A.师资力量缺乏,缺乏专职教师 B.偏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差
C.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 D.对传统文化的界定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的选择困难
E.学生及其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单薄,难以开展教育活动 F.其他
8.【多选题】您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A.资金的缺乏
B.教师精力不够支撑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 C.教材缺乏配套的资源库
D.缺乏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教师培训和集体教研 E.缺乏政策支持 F.其他
9.【多选题】您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备选项不好!)A.国家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C.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单一化
D.制定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 E.其他
10.【多选题】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备选项不好!)A.资金的支持 B.配套资源库的建立 C.专业的教师培训 D.增加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 E.其他
第三部分:
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A.李商隐 B.骆宾王 C.王维 D.孟浩然
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A.牛郎和织女 B.唐明皇和杨贵妃 C.张生和崔莺莺 D.焦仲卿和刘兰芝 ⒊下列诗词名句出自男子之笔的是:()A.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B.北风历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C.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D.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⒋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A.50元 B.100元 C.200元 D.250元 ⒌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梧桐雨》的作者是:()
A.关汉卿B.郑光祖 C.马致远 D.白朴 ⒍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②朝闻道,夕死可矣。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 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⒎关于《诗经》有“四始”之说,《关雎》为《风》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那么请问,《小雅》之始为下列哪一项:()
A.《采薇》B.《节南山》 C.《鹿鸣》 D.《雨无正》 ⒏“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A.《庄子》 B.《论语》C孟子D.管子
⒐宋朝著名的女词人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李清照外,还有一位朱淑真。前者的词集叫做《漱玉词》,请问后者词集是()
A.《饮水词》 B.《花外集》 C.《梦窗词》 D.《断肠词》
⒑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A.《论语》 B.《诗经》C.《礼记》 D.《太平经》
⒒我们通常将男女新婚之夜说成“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实这句诗是劝人们及时学习的。请问,这句诗出自何人之手?()
A.苏轼 B.秦观C.陆游 D.杨万里
⒓“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A.《鬼谷子》B.《孙子兵法》 C.《韩非子》D.《吕氏春秋》 ⒔《诗经》全书共有()
A.100篇 B.105篇 C.300篇 D.305篇 ⒕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
A.《双调•夜行船》(百岁光阴)B.《中吕•阳春曲》(“题情”其五)C.《越调•天净沙》(秋思)D.《越调•凭栏人》(寄征衣)⒖典故“郑人买履”的出处是()。
A.《韩非子》B.《吕氏春秋》C.《淮南子》D.《尉缭子》
()⒗描写文人自身生活,借此反思整个封建文化的价值体系,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A.《聊斋志异》B.《官场现形记》C.《儒林外史》D.《红楼梦》 ⒘【多选题】下列名人中,是山东人的是(ABE)A.孙武B.蒲松龄C.周公D.李斯E.孔尚任
⒙“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A.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B.草书、行书、楷书、篆书、隶书 C.草书、行书、隶书、篆书、楷书 D.隶书、楷书、篆书、草书、行书
26.《簪花仕女图》作者是周日方,唐代大历至贞元末年之间,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为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下面对于此画的描述正确的是()出自()A.老子《道德经》 B.《庄子》 C.李斯《谏逐客书》 D.《淮南子》 ⒚下列人物在唐太宗时被任用的是()①姚崇 ②宋璟 ③魏征 ④房玄龄 ⑤杜如晦 A.①②③ 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 ⒛东汉的开国皇帝是()A.汉武帝刘彻B.汉高帝刘邦C.汉光武帝刘秀D.汉孝宣帝刘病己
21.在宋朝时,发生了:①靖康之乱 ②杯酒释兵权 ③金灭辽 ④王安石变法 上述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后顺序是()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
22.朱元璋说:“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检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其中“五府”为()A.监察机构 B.司法机构C.军事机构D.宦臣机构 23.《左传》是()A.纪传体 B.典志体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24.在某校组织的一次历史人物竞猜活动中,当主持人说道:“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画作被誉为‘神品’。”茗茗同学立即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是()A.张择端 B.顾恺之 C.元稹 D.赵孟頫
25.2012年正值龙年,下列有关“龙”字书法体例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的妇女身着唐代流行的团花纹丝绸服装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国家 ③这幅画的技法属于工笔
④作品表现了普通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7.下列剧种属于山东地方的剧种的是()A.梆子戏 B.评剧 C.蒲剧 D.二人台
28.《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巨著,后又被改编成戏曲,它是()A.京剧 B.评剧 C.黄梅戏 D.越剧
29.“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在我国有许多不同教派的宗教建筑,下列建筑哪一个代表了源自我国本土的宗教的是()
3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A、花旦 B、青衣 C.花衫D.武旦
31.建筑屋顶形式中级别最高的是()A.重檐四阿顶 B.庑殿顶 C.重檐歇山顶 D.盝顶
32.长城作为特殊的防御工程,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得到充分重视,以后许多朝代都修建过长城。以下()没修建过长城?
A.汉朝 B.北魏 C.明朝 D.清朝
3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对祖先和对天地的崇敬,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礼制建筑为()A.邓拓、毛泽东、曹雪芹B.邓拓、邓小平、曹禺 C.吴晗、毛泽东、曹禺D.吴晗、邓小平、曹雪芹
41.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事; ②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 A.宫殿建筑B.坛庙建筑C.陵墓建筑D.宗教建筑
34.京杭大运河分为四个主要河段,其中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河段为()A.广通渠 B.通济渠 C.山阳渠 D.永济渠 35.下图所示是篆刻的哪种类型()A.阴刻B.阳刻
36.唐三彩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的三个基本釉色是()A.黄白蓝 B.红白蓝 C.红黄绿 D.黄白绿 37.【多选题】下列哪些成语与体育运动有关()
A.百步穿杨B.闻鸡起舞C.龙腾虎跃D.争先恐后E.舞枪弄棒F.上下翻飞 38.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内经》 39.中国象棋起源于何处?()A.山西 B苏州 C山东 D陕西 阅读下面三副对联,回答40-41题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③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40.上述对联都出自中学课文,这些课文的作者依次是()
③用来批判炫耀财富的朱门大族。B.①用来赞扬旧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 ②用来讽刺徒有虚名的知识分子; ③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奢华。
C.①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关心政治的传统; ②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 ③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D.①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
②用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 ③用来显示高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42.()菜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A.鲁菜B.川菜C.淮扬菜D.粤菜 43.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是什么酒()A.米酒B.黄酒C.啤酒D.白酒
44.我国发行的第一套茶文化邮票上的古茶树是在()A.四川省 B.福建省 C.广东省 D.云南省
45.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晚上的狂欢情景。
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4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苗族的节日()A.芦笙节B.四月八B.社节D.火把节
47.汉族的服饰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其服装在式样上是()。A.大襟右衽 B.大襟左衽 C.曲裾禅衣 D.直裾禅衣 48.1842年出生的小明属相是什么()A.虎 B.鸡 C.狗 D.牛
49.对于下列人物称谓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邹君海滨,邹是姓,加“君”字表示礼貌,海滨是字。
传统教育教师 篇3
一、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应该说,现在教师的温饱问题早已完全解决,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从这个角度说,单纯地通过发放“传统福利”也不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因此,在生活走向小康的背景下,使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义不容辞。我们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有强烈成长需求的教师纷纷报名参加,利用休息日参加培训和学习;学校实行“教师读书,学校买单”的优惠政策;经常派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业务培训;积极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开展教研互动;有计划地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根据国家政策报销相关费用。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教学竞赛获奖,学校利用教师大会进行颁奖,让教师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享受人文关怀的温暖
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生病了,学校领导亲自去医院看望,送去慰问金;教师家里有重大喜事,学校派人登门庆贺;教师或其亲人过世,学校前去吊唁,寄托哀思;教师过生日,给予有意义的祝福。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不必抛弃。但人文关怀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平时的关爱与体贴。教师心情不好了,校长要敏锐地捕捉到,并帮助分析背后的原因,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教师家里有了困难,学校要千方百计帮忙解决;学校要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于所谓的“另类”教师,学校要以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们“不出格”的个性;教师犯了错误,不要一味地责怪,更不要抓住不放,要为其提供将功补过的机会。如此等等,教师就会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享受文体活动的乐趣
学校要将教师的身心健康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鼓励教师利用教学之外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如开设健身房,添置必要的体育锻炼器材,提供简易淋浴设施和早餐服务等。工会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文体活动,如教职工趣味体育运动会、歌咏会、演唱会等,对获奖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每学期组织展演活动,活跃教师身心,释放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学校还要适时邀请教师家庭成员参加学校的相关文体活动,提升教师家庭幸福指数,争取教师家庭成员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四、享受学生进步的喜悦
教师工作的成效主要是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和体现的,因此,学校要让教师享受到学生进步的喜悦。这一点,不少学校做得很不够。不少学校认为,学生进步是教师工作理所应当的结果,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教师的褒扬。相反,学生一旦退步或犯错,学校就追究教师的责任。长此以往,就会降低教师的幸福感,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学校要经常召开因学生进步而表彰教师的庆祝大会,发放各种指导奖,引导教师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既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又让教师品尝到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喜悦。
五、享受学校发展的荣耀
学校发展不只是校长的事,学校发展如果只成为校长的事,学校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发展,教师是主体。只有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才会因学校的发展而产生荣耀感和幸福感。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倾听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批评和建议,重大决策更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学校要千方百计地让所有教职工参与到学校建设之中,使学校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教职工的智慧和汗水。这样,教师才会将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学校有了荣誉,教师脸上就会荡漾着荣光。
传统教育教师 篇4
一、目前师资培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 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师资培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专业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 为中小学提供优秀师资, 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当前的教师培训非常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而忽视了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我们进行专门的调查, 发放100份匿名问卷, 75%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更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传统教育内容涉及却很少。82%的教师认为, 应该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的安排, 这更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95%的教师希望在培训当中能安排一节国学课。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 丰富精神世界,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把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就目前来说, 很多教师没有读过《孔子》《孟子》《韩非子》《论语》等包含传统文化智慧的名著。而一个具备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 自身就是一本内容深厚的书, 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博大的胸襟、丰富的内涵, 是激励学生奋斗向上的动力。因此, 我们需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 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2. 课程设置倾向性严重, 传统文化教育缺乏
目前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 更偏重于专业性, 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非常少。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总量上都存在着传统文化不足的问题, 在认识上也缺乏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高度重视, 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革新, 加强传统文化的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在培训中, 教师更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忽视对人文素质的需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承载着升学的压力, 部分地区的教育局规定评优评职称要同继续教育学分挂钩, 要求教师在一定年限之内完成规定的学时和修满规定的学分, 要完成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网络等模式的学习任务, 可见, 教师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 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之下, 有的教师将培训当做是为了完成学时学分评职称, 并没有真正地把握培训的实质, 让培训流于形式。
二、在师资培训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华夏文明,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厚渊源的历史、博大的哲学思想、伟大的科技发明、辉煌的文学艺术等给我们精神的享受和物质的支持。中华民族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资源,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 出现了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等古代优秀的哲学家, 用他们的智慧总结人类历史存在发展的精华, 他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至今的中国甚至世界。《诗经》《楚辞》《春秋》《论语》《道德经》等古代文学构成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都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给了我们诸多文学盛宴, 让我们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也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还有流传下来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形式的艺术,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等等。这都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 让教师和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史,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进爱国主义情怀, 为建设好祖国尽自己的力量。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承载着教育兴国的使命,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 更要具备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由于目前中小学教师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 教师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 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累积。传统文化知识包含了语言文字、道德伦理、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广博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是有助于教师加深传统文化的积淀,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 让学生接受不同角度的知识, 扩宽视野, 提升认识高度, 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二是传统文化所包涵的民族精神, 能激发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得他们在课程上将这种民族认同感渗透到课堂上,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有助于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因此, 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能力, 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元素的集合体, 我们将踏着前人的文明继续前行。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 它对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将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同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成为具有活力的精神动力, 推进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1]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工艺、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 加强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为他们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先决条件, 并通过学习消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吸纳华夏民族注重和谐的文化精神, 让教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积极开展各类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 将传统文化成果以及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 进而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全面人才。
三、在师资培训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认识上加强, 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先从教师的培训做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凝聚民族意识, 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2]
2. 培训课程丰富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的内容
培训课程的开发可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将其融入到课程资源中来。教师培训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 很多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 他们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迫切要求提升对地域文化的鉴赏和开发能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驾驭教育教学课堂, 将文化精髓传承给下一代, 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振兴打好理论基础。在培训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地域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和艺术作品, 讲解地方特色的文化起源发展, 介绍当地的风俗人情、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 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领悟当地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丰富的内涵, 进而培养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内容和教材的编写上, 应扩宽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素材, 而且要注重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专业性, 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时, 内容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做相应的改变。
3. 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强化培训力度
传统文化的内容庞大丰厚, 师资培训模式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应局限于常规的专家讲座, 可以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研讨, 让参训教师上一堂关于自己家乡的地域传统文化课, 用播放地域传统文化的电影、纪录片、故事片、视频、音乐等方式, 让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限魅力, 感受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产生民族认同感, 进而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此外, 还可以建设文化基地, 在培训期间让培训教师到基地去参观, 聘请当地文化领域的专家讲解, 让参训教师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 丰富民族精神,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
4.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既留下了璀璨的文明, 也留下了“糟粕”。在很多情况下, “精华”和“糟粕”共存, 良莠不齐、难解难分,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在批判中继承, 批判是手段, 继承是目的, 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也留下了许多迷信传统, 文化糟粕, 会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要将其抛弃掉。在对待传统文化时, 我们始终要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和继承成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给教育带来深厚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 进而提升教师人文素质, 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提供保证。
5. 组织学员进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
在组织参加培训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时, 学员应根据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备课, 在课程上展示传统文化成果, 之后大家围绕着主题进行评课, 并对内容安排、板块设计、讲课方式、逻辑理顺等方面做深度研讨, 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得大家增长了传统文化知识, 而且对于如何上好传统文化课有了明确的认识, 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此外, 教研活动可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来安排频率, 作为对课程的一种辅助, 寓教于乐, 让学员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在教研活动之后, 要求学员交一篇教研活动之后的感受的论文, 物化成果, 择优在成果集中发表, 作为奖励, 以训促研。
6. 利用网络等媒体加大传统文化学习
目前, 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 网络、电视等是人们获取信息量的主要渠道。《百家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新杏坛》《天下收藏》《文化中国》等电视栏目均是国学类节目的优秀代表, 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视去观看学习、讨论、交流, 通过解读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中国人感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进而传播中华文明的久远影响。与此同时, 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通过热点讨论、上传资源、手拉手活动、视频会等形式进行畅通的网络交流和讨论, 便于资源的分享和视野的开拓, 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丛耘, 孙汝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2) .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研修总结 篇5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远程进修,我受益匪浅。
此次进修内容大致包括:1.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旨内涵与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传播;3.新目标新征程新篇章;4.十九大精神的学习领会与教育践行;5.汉字与中国文化6.书法—中国文化的核心;7.汉字书写新技术“三度四适法”;8.《清明上河图》和华夏文明;9.中国文画艺术欣赏;10.中国民俗文化;11.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12.青铜器的世界戏剧、建筑、古典小说、词和诗例评赏;13.《红楼梦》;14.巴金,鲁迅、冰心与中国现代文化;15.国内外教育名著导读如《爱弥儿》《普通教学法》《多元智能》等优秀作品。
现在我有几下几点感谢想与大家分享。
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红楼梦》、汉字---中国文化的核心等等中华传统文化,我体会颇深。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学习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三。努力践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道理。今天我上语文课正好讲到孔子云:“言必信,行必果”,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和“一言既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不光是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切实放到自身上来。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四.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家人在我无助的时候给我安慰和温暖。感谢领导在我事业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其实一直有人陪伴前行。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传统教育教师 篇6
那么,进行古诗词创作,应该掌握古诗词的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特点,创作要求呢?笔者认为,学习古诗词创作,应该了解、学习如下内容:
一、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在汉语言文学中,古诗词内容丰富,有诗经、楚辞、汉代辞赋、汉代诗歌、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两晋诗坛、南北朝诗歌、初唐诗歌、盛唐诗歌、大历诗坛、中唐诗歌、晚唐诗歌、五代词、宋词、元曲、明清诗词、现当代诗词等等。同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如屈原、陶渊明、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马致远、毛泽东等。古诗词如果按类别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豪侠诗、抒情诗等;按派别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豪放派代表主要有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主要代表有李清照等。
古诗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文体格式固定、短小精干,属轻骑文学、兼有较好的记物、抒情、言志效果。
二、了解古诗词在文学中的地位、社会应用,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古诗词在汉语言文学中,无论从丰富的内容上、还是从思想的奇特构思上堪称典范,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在社会现实生活在,古诗词作品常常作为记实、抒情、言志,也用于赠别聚会、祝福等场合;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古诗词与其它学科知识关系密切。古诗词与现代诗的关系表现在,现代诗词受西方、印度文化影响,创作讲究“三美”原则。创作较为自由。古诗词和现代诗词在内容上都是以记物、抒情、言志为主;古诗词和现代诗在文体上结构不同。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材中,古诗词占据一定内容,并且内容深受教师、学生喜爱。在小说、散文中,古诗词常作文章开头引言、结尾总结,或学人物性格特征。在学校,古诗词教学、创作,更是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诗词进校园。诗词进校园,对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三、古诗词创作的基本要求
在格式创作上,古诗词讲究格式结构、韵律。即结构固定、符合格律,押韵。内容、思想应与时俱进,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章观点应做到文学性、时代性、政治性和哲理性相统一。
古诗词创作可在集体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聚会、外出采风、听讲座等等。
四、古诗词创作尝试
笔者认为初学诗词创作,仿写是一条很好的方法。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战雪凝”,仿写思路是这样的。
战雪凝
百年难遇冰凝害,雪海银山数民哀。
千道高速遭破坏,万条电缆受淹埋。
干群并肩战恶凝,军民携手斗横灾。
齐心协力冰雪退,映日春花别样开。
文章首联仿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颔联仿我的老师韦佐祥写罗甸边阳水库句子“千倾良田遭淹没,万亩沃土变荒坡”。而尾联明显地仿宋朝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初学诗者,多为仿写。但是仿写的同时,必须广泛收集素材、掌握律诗的基本特点,为创作打基础。又如甘肃舟曲泥石流,其素材有,舟曲遭受泥石流灾害,群众、军警抗灾、社会捐资等。宣传标语有“舟曲与我们同在”,“风雨同舟,威武不屈”等,于是我试写了《哀舟曲泥石流》:
哀舟曲泥石流
舟曲泥流难,耗传满天愁。
兄弟遭淹压,同胞痛泪流。
军警临前线,干群力排忧。
风雨同舟济,传世几千秋。
五、开展古诗词创作,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在古诗词的学习、创作中,我们增加了诗词的阅读量,提高了对诗词的鉴赏能力,身心得到良好的熏陶,高雅的情趣得到培养。同时使我们养成善于读书、积累知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在学校,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古诗词创作中,只要做到以诗励志、以诗明德、以诗从善、以诗益智、以诗陶情、以诗向美,这样它就能培养我们丰富的想像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不断学习是诗词创作成功的基础,也就是“功到自然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与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我们将迎接新的挑战,这就是学习——依靠自己的学习,终生学习,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社会。作为诗词爱好者、传承者、弘扬者、我们应该积极创作,在创作中满怀激情、积极书写改革开放取得的教育成果、经济腾飞、城乡巨变、国防科技新突破、飞月成功等中华儿女的喜悦心声,书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伟大梦想。
在古诗词的学习、创作中,我们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这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从传统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变 篇7
一、教师要由单一型教师转变为综合型教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优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拓展学科以外的广博的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不仅“专”而且“广”, 成为综合型、通才型、跨学科型的教师。同时, 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把自己培养成善于学习的人, 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艺术, 提高育人能力,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信念, 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 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是把知识从旧到新的过程一字一句地讲出来, 把已知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使学生随着自己的叙述思考, 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 富于创造性的教师应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 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 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 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甘甜, 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 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教学。
三、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终身教育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作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人的一生都要学习, 学校教育是人的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作为新型教师, 重要的职责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由于网络学习具有便利性、直观性和个性化等优点, 学习者不但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学习过程或方式, 逐渐摆脱传统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 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是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要由解惑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传统教学是单一的课堂讲授,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是“解惑者”, 是“权威”, 拥有语言和思维的霸权, 教代替了学,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其结果是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更谈不上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此, 教学中, 我们除了帮助学生解惑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敢于怀疑并提出不同的见解,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醒潜能, 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进程, 在追问中批判否定;在探究中体验发现;在探索中掌握方法, 发展情感和态度, 磨炼意志, 学会认知, 学会创造, 终身发展。
五、教师要由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 而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 处于权威地位, 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 受教师灌输。在新课程体系中,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课堂的控制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 听取学生的意见, 相互交换看法,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 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传统教育教师 篇8
一、传统型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 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 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 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这种观点的现代意义就是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还是传统型教师教育, 似乎离目标还很远, 还存在很多问题。
1. 注重教学计划, 忽视素质教育
传统型教师都在进行不折不扣的正规教育, 目的就是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他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独立于现行教育计划以外的一套并行教育系统, 素质教育是学生的“自选项目”而已。
2. 注重理论, 忽视实践
传统型教师很重视理论教育, 认为把高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非常重要, 从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理解、这种传授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等重要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顺利传授高深知识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培养他们多样化的能力, 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 因此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3. 以教师为主体, 忽视个性化教育
传统型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老师教、学生学, 有一种灌输式的感觉, 从而造成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 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二、教练型教师的界定
美国知名教育咨询师安迪·斯迪克斯倡导的中小学教育教练式指导原则和互动课堂理念, 使用“教师教练 (Teacher-coaches) ”的概念, 赋予教师以下职责:明确所布置的任务和要求, 激励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助人自助, 认真关注和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领会学习内容, 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调动学生好奇心中所蕴含的学习动机。
简单来说, 教练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按照培养目标, 激发学生潜能, 指导实习实训, 参与职业训练, 提高学生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职业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兼有教练属性的职业, 同专任教师、体育教练等其他职业一样, 具备培养人才的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又体现出它的一些特殊性。
三、从传统型教师向教练型教师转型的方法
在角色定位上, 教练型教师与传统教师相比,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更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 更能体现指导学生接受意识与参与意识紧密结合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向教练型教师转型是必要的。究竟该如何转型呢?
1. 提高教师对教练型教师的认识
高职院校教练型教师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既有教书育人, 又具有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 要求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相当的经济素养, 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要求办学办事, 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 更要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
2. 现有教师分阶段加强学习
在短时间内迅速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教师要分阶段、有计划、结合实际加强学习, 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认识到为教而学, 为用而学, 确保自己学到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用得上,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益有帮助。不断完善教学,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实践经验, 努力使自己向一名教练型教师靠近, 最终成为教练型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学校也应该组织各种教师培训。
3. 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
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符合教师基本条件的双师型人才, 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 增强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 从而形成一支教练型师资队伍。
4. 提供制度保证
在工作任务中对实训式教学方式给予政策支持, 同时在职称评定、薪酬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从而激励、吸引教师积极向教练型教师转变。
5. 建立科学有力的教学评估机制
传统型教师向教练型教师转型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 可以建立教学评估机制, 给学生体验转型带来的好处, 让学生的评估去激励老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努力向教练型教师转型。
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教师转型为教练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培养具有教练属性的教师是今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当然,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 最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师队伍教育模式一定能够很快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一纯.高校素质教育与教练型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8) .
传统教育教师 篇9
关键词:非传统教师道德,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总是在教师所搭建的道德框架中进行的,教师身份表征着教师道德,完整合理的教师道德框架给教师个体提供了进行身份认同的参考标准和价值取向。以往对教师道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师道德规范上,把教师道德建设看成是对外在规范的遵守与服从,忽视了教师自身在道德上的自主与自觉[1],在教师道德失序面前,教师的身份感与意义感丧失,身份意识模糊导致身份认同出现危机。尤其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由于教育对象极具特殊性,道德就成了决定幼儿园教师身份内涵最重要的因素,也关涉到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非传统教师道德的内涵解析
传统教师道德一般简称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不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心的服从,教师道德的养成就是把职业道德规范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守这些规范,在行为上不违反这些要求。[2]非传统教师道德建立在麦泰尔对“德行”解释的基础上,即教师德行是“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利益”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东西,“外在利益”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个人所得物,包括酬金、地位和职权[3],我国学者陶志琼也对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道德做了研究,认为:教师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
综上所述,非传统定义上的教师道德是指在满足教师正当需求之上,教师内化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换句话说它是基于个体道德基础上对职业生活要求的认同,是从内心对教师身份的接受与自主建构,自觉将教师所秉持的道德意志、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在教育活动中以道德行为的方式践行,从而构建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不仅展示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是对教师教育生活的一种整体性把握,它与教师享有以及自由追逐的正当权益并不矛盾。
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与其教师道德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它能够使幼儿园教师明晰自我,从而主动寻找归属群体,并接受和践行所在群体的原则、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意义进行积极建构,找准其所属的社会位置,内化对身份的认同,同时对所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有一定的判断。反过来,教师的身份认同能够促使教师继续在教育事业中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修正对自己的认识,提升自我发展进程,不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技能,获得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对身份的认同。
二、非传统教师道德对促进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价值
幼儿园教师自身道德发展的主体性实践促进了其身份认同,具体来说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道德意志、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支配着幼儿园教师身份从自我、群体再到社会认同的实现。
1. 道德意志:坚定从教信念,促进自我身份认同
意志,在心理学上的释义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和实现目的的过程,其作用机制反映在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抉择、调节和控制上。[4]教师的道德意志是意志的特殊形式和高级形态,是教师在追求职业道德理想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尤其是学前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幼儿园教师真实的生活写照也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荷,如工资低、编制少、保障差等。无论是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压力,都给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造成了危机,这时教师自身的道德意志就是支撑他们在这个职业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同时也是规范他们行为强有力的保证。道德意志作为幼儿园教师个人意识的调节器,它能使教师尽好自己的道德义务,并且克服在职业中的心理障碍,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对工作的理解,加深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2. 道德理性:明确价值取向,获得群体身份认同
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理性是其获得群体身份认同的先导和基础,指引着教师朝着群体的方向前进,在行进的过程中努力达成与群体相一致的观念、信念与理想,并且以群体利益为本进行是非标准判断,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只有使幼儿园教师对其所属群体的关系、规范、原则、标准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让其产生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群体行动规范。再者,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为了维护群体声誉,需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道德理性则是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能使教师冷静地思考,弄清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最终获得群体认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所以道德理性对于强化幼儿园教师身份的群体认同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幼儿园教师就会在身体疲劳和精神倦怠中放任自我,使自己陷入迷失的困境中找不到出口。
3. 道德情感:维护职业形象,提升社会身份认同
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道德情感能够让教师对他所从事的职业做出全面的认识和良好的评价,获得乐观的情感定势,从而帮助教师减轻职业倦怠,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5]教师的道德情感内化于心形成了教师的关怀,外化于行表明教师的责任,这两者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不可缺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践行这样的道德品质才会获得人们的尊重、获得社会对其职业身份的认可。纵观近几年媒体所报道的幼儿园教师各种非人道的“虐童”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教师道德情感的沦陷,不仅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还忽视了教师身份所代表的情感关怀,严重地毁坏了幼儿园教师形象,致使公众对其职业身份产生了强烈质疑。因此,教师自身所持的道德情感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根基,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内驱力,能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受爱的温暖,也能使教师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三、非传统教师道德视角下提高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也属于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也有自由、平等、民主、权利、利益的渴望与需求,“为人师表”首先讲求的也是“为人”,只有在不抹杀教师正当权益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准则,提升个人道德品格,实现身份认同,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幼儿园教师道德主体地位,推进其专业进程
专业化是区分职业特殊性的重要维度,但社会上的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没有律师或者医生的强,认为这个职业非常低微,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对幼儿园教师身份的专业性提出了怀疑,造成幼儿园教师自身对其职业认同感也低,道德主体地位遭到动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考核准入标准。相关教育部门严把幼儿园教师入职要口,加强教师资格证的审核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达成教师对其职业身份的强烈共识,增加他们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自信心。其次,不能剥夺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的权利。当下幼儿及其家长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了,不断对教师的专业权威发起挑战,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也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所以应保障幼儿园教师继续进行专业化培训的权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促进其专业持续发展。最后,提升教师的专业话语权,引导其走上研究型教师之路。建立高校与幼儿园长期稳定合作的纽带,充分尊重并赋予每位幼儿园教师专业话语权利,以理论带动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提升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为进一步成为研发型教师打下基础。幼儿园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整个身份认同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专业身份在幼儿园教师自我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巩固教师的主体地位,使之不受到威胁,从而使教师更加自豪于所从事的职业,形成强烈的道德主体意识。
2. 建立起幼儿园教师的道德愿景,激发其从业热情
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其所属群体的归属意识,增强群体身份认同,需要完善管理体制,使幼儿园教师行业得到整体规范,同时这样一些管理体制也能够对幼儿园教师的发展起到保障和指导作用,让他们能在一个公平、民主的环境中实现个人的道德理想,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道德憧憬。要实现期望的未来意向:首先,扩大幼儿园教师在编人数。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群体被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公办,一类是非公办。划分依据是看是否为在编,公办幼儿园教师拥有编制,可以享受一系列关于教师权益的保障,但后一类则是构成幼儿园教师群体的主力军,如此,要想巩固幼儿园教师队伍,逐步解决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积压已久的缺编问题就必不可少,这是其得到群体认同所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次,落实公正的考核评奖制度。现今,对幼儿园教师评价实行的都是岗位考核制度,具体的是通过平时的单项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的识、能、绩、德几方面进行考评[6],但由于缺乏客观、公平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过分强调教师在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上的积累,从而降低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将公正的考核评价落到实处,能够打造共同规范体,凝聚专业理想,充溢工作状态,升华团队精神,从而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其从业信心。最后,建立独立的职称晋升体系。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教育中唯一没有独立职称晋升系列的教育体系,幼儿园教师走的是小学职称系列,最高的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大量非公办园的教师还存在根本就没有职称晋升的途径,国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可以加大对幼儿园教师的宣传力度,还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
3. 满足幼儿园教师合法的道德权益,提高其职业声望
幼儿园教师的道德需求应该与幼儿园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平衡,但现实情况是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其他教师的工资水平以及国家公务员的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职业声望,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首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薪资报酬,虽然国家在这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教师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工资,但总体上还是收效甚微,没能扭转幼儿园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局面,面对同工不同酬的劳动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完善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建立一套稳定的工资保障体系,单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薪收入还不足以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到学前教育工作中来,保障幼儿园教师获得稳定的收入才有利于扩大幼儿园教师队伍。应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再者,使教师通过其他合法渠道获得的收入正当化,对利益的追逐好像与教师身份所代表的道德品质背道而驰,致使人们把淡泊名利作为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但教师对于现实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应与道德考究放在一个层面比较,所谓能者多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批判教师通过合法劳动获得正当利益。经济收益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提升其职业声望的重要途径,也是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重大举措。
道德是幼儿园教师身份的表征,也是其身份认同的核心。任何人都是道德上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不能脱离教师道德,教师道德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人性而存在。一方面,教师是道德的主体,另一方面,道德也是实现人性的手段,不能把教师的道德理解为无私奉献,只有在满足幼儿园教师正当利益的前提下,教师道德才是最真实的。[7]万克尔·斯洛特在他的著作《从道德到理性》中也提到,没有充分地考虑主体利益是人们常识性的道德观,欠缺了人我之间的对称性。
参考文献
[1]李清雁,易连云.教师是谁:身份认同与教师道德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李清雁.教师道德释义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7):75.
[3]毋丹丹,易连云.传统教师德行的现代诠释[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邵焕荣.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基本结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35):19.
[5]谢清彬.教师道德情感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6]涂阳慧.幼儿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传统教育教师 篇10
1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民族传统的体育有效地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将民族传统的体育内容带进高校的课堂,对于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传统保健体育的内容。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此种模式:从基础功夫着手,进而发展到基本动作的练习,最后进行套路学习。这种固定模式会涉及到套路技术的动作,其内容较为复杂,其动作的线路也比较难记,练习难度高,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往往使青少年人群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与此相反,恰恰对学生心理造成沉重的负担。
另外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保健教学过分重视运动形式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套路性、技击性的能力很少涉及,因此其特有的攻防内容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也影响了传统的体育文化自身向前发展。所以要对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必须通过加强教学活动中担任监控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角色的教师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创新,从而更加是有效地开展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文将就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论述。
2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2 . 1高校保健体育教师要进行思想转变
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中,教学中心是该面向过去还是未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过分地重视过去,这一点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体育教育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难以适应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所以高校体育要想不断向前发展, 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首先得把教育的重心由过去向未来转化,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思想,这是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当前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传统知识的教学,教学的方向是面向过去,面向过去发展教育的表现是过分重视对古代劳动人民强健身体经验的总结,而对于此类知识的学习也只是机械式记忆,影响到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学生潜力的一种浪费,也是造成了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无法与世界接轨。然而面向未来的教学则重视的不是总结而是创新与创造。实际上不论是我国古代的教学者,还是近现代的教育者,都强调创新型教育,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像我国古代有一位教育家就强调温故知新的思想,他是孔子,而我现代有一位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在宣扬“发古人未所发,明今人未所明”,这些都是在鼓励学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所以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的贯彻,其重点是加强面向未来的教学,加强创新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推行。
2 . 2加强现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加强现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对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的传统保健体育教学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教学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套路技术的动作教学,对于和其关系密切的养生机理与相关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在教学中活动中重视不够,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于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内容只能做到知识性的理解,而对于背后的原理却不甚了解,这将导致学生在终身体育的能力、健康培养能力、对于传统保健体育中文化精神的弘扬与继承能力方面发展滞后。相对来说,创新型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是一种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的创新型教学,这就决定了新的体育教育在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还不能忽略体育知识教学,不断地加强当前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创新。
就教育方法来讲,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包括对话式教学,这些教学形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不断地拓展体育教学这门课程的空间与时间,注重学生学习实效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合理地分配学习内容。就教学内容来讲,教师需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结合其中关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淡化套路,实现技击,强调实用”的要求,淡化套路的学习,加强突出技击等力的提高,重视其实用性。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对部分拳种实施综合加工的方式来加强其技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发挥(此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样以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和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精髓与养生机理,加强对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价值的了解,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使学生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与“我会学”转变,有利于对学生众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 . 3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是实现体育教师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新世纪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对其老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目标,需要其不仅要加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还要不断地加强其学习新知识与运用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体育保健的教师来说,要想使民族文化的有益部分得以传播,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节奏,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了解新事物,不断地提高其创新水平,以此来面对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各种挑战。
如今的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同时还有管理科学的综合性课程,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中承担指挥者角色的体育授课老师来讲,其首先得掌握各种与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有效把握,也才能够完成各种体育教学的科研任务与内容创新,进而才能够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传统保健体育水平的提高。所以,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师首先应该对传统保健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人文性价值进行了解;其次需要加强其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掌握,确立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地加强对于新知识和新经验的学习,同时要积极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最后,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中的多媒体知识,对于多媒体的应用知识和应用方法要有足够的掌握,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和教学,以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 . 4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保健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同时还有利于传统保健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能够对体育保健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它将会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使其在面对生活中各种传统文化内容时,有一种创新的需求,愿意为传统保健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3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保健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思想意识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和知识的更新换代方面来进行着手,同时还包括校园传统体育保健文化氛围的塑造。除了文中所讲的这四个方面的措施,必定还有其他改进的方法,因此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摘要: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加强创新,没有教师教学的创新,教学活动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将对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传统教育教师 篇11
关键词:课外活动;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语文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教授传统文化。
一、强化写字训练,认真写好汉字
汉字是中华传承的关键,汉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汉字形态优雅、意义深远;鼓励学生多学习名家书法作品、多临摹、多看,提高眼界,掌握学习技巧,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
二、加强对联教学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意境相合,对仗工整,是民俗风情的重要体现方式。重视对联教学,更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开阔学生视野。对联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1)收集与对联有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2)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经典对联,品评同学的对联。(3)进行对联有奖竞技,教师学生一起参加,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热情。(4)平时多加训练,把对联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为亲朋好友写上几幅对联,节日为自家门庭添几分与众不同的风韵。
三、做好谚语传承
谚语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传统文化固定语句,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且更加生动形象。现在的谚语却只有在农村才广泛流传,很多学生甚至连谚语是什么都不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所以加强谚语的教育刻不容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谚语,平时教学中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谚语来教育学生一些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发掘更多的谚语。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谚语的贴近生活,像气象谚语中的“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雨前燕子是否低飞,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谚语的兴趣,让谚语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乐于运用谚语,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谚语。
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带领学生在文化嘈杂的环境里开辟出一条长久的血脉传承道路,不遺弃民族文化,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传统教育教师 篇12
新形势下对教师德行的要求
我国有1500万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总体来看,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现在我国进入“十三五”期间,“十三五”承前启后,意义非凡,这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将更加注重推进公平、提高质量、弘扬美德、改进治理、提升品质。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根本的要靠教师的努力,靠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德行的提升。
第一,教师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教师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胸怀天下、心系未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应恪尽兴国之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树立“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情怀,把教育视为一项值得奉献终身的光辉事业,而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第二,教师要有纯粹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远大理想。它能够让教师在面对权力、地位、金钱、压力或诱惑时,坚定方向,遵循规律,笃行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世俗因素的过多影响,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追求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
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对人类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尤其应高度珍视五千年绵延不断、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敏于求知,饱读经书,夯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素养,古为今用,广育英才。
第四,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不应对已有成就沾沾自喜,也不能面对困难裹足不前,而应具备创新意识,敢探未发现之新理;具有开拓精神,敢探未开发的疆域;教师要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内驱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打破落后桎梏,直面教育改革的发展问题,锐意改革,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第五,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而且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者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者学习借鉴、取其真经,或者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但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否则就不能深入,也不能一味地孤芳自赏,以免曲高和寡。
第六,教师要有扎实的教育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实践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没有实践的教育永远是不着边际、不接地气的镜花水月。教师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贯彻到一线实践中,在实践中去试错、检验、完善和推动教育改革,寻求教育发展的最佳办法和最终出路,进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习得好、成长得好。
传统文化与教师德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教师人生有涯,只能精选其中最基本、最关键、最急需的精华。
一是注重伦理、道德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天伦与美德,积极向上,值得当代教师心向往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八德,人皆应有。“德不寡,必有邻”,在提高师德修养过程中教师不会孤单。假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就不堪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试想“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教师要具备看齐意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自己的品德“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学问“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是教师的美德,“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矣”;务实诚信也是教师的美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低调谦虚更是教师的美德,“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当下,面对来自权力、地位、金钱的压力或者诱惑时,教师应坚定政治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笃信教育价值。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受名利驱使,长期坚守在一线学校岗位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执著于最本质、最本真的立德树人。无论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未来的教育家,都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具备良好德行。
二是儒家为主、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教师应突出这个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儒家学说必须首先熟悉《论语》,个中的思想是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儒家之主张,恰是当今教师德行提升之所需。例如,儒家提倡心胸开阔,“君子坦荡荡”;提醒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号召尊重年轻一代,“后生可畏”;赞赏光明正大,“吾善养浩然正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有这些,都是教师们需要加强的。当然,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既独树一帜又和谐统一。和谐中的相反相成思想,和谐中的多样性统一特征,和谐思想的有机整体观,皆富哲理。教师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德行时,应侧重选择儒家文化之瑰宝,兼顾其他学说之名作。
三是与时俱进、应物变化。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文化。许多学说流派都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不断发展更新的。文化的发展犹如树木生长,从幼苗到长成参天大树,要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时间。在树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病虫害。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树木的生命。为了保证树木健康成长,就要治理病虫害,精心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枯木逢春,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有时还要嫁接其他树木,增强树的活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树木的本根基础上进行的,离开本根,就沦为无本之木。“五四”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也应纳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范畴。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与此前的中华文化相融通,是联系我国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桥梁。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人文气质,是全球化时代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培育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面对世界范围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为多元时代凝聚中国力量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对外开放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有助于教师增强对国家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与时俱进,所以,广大教师应具有创造意识,敢探未发现的新理;具有开辟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创造时想得深,开辟时看得远。勇于打破落后桎梏、打破无谓樊篱,敢于直面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师们对古今中外主要的教育体系、教育流派,或予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或予学习借鉴、取其真谛;或另独树一帜、自圆其说。一味随波逐流,就会浅尝辄止;完全孤芳自赏,又难免曲高和寡。
四是兼容并蓄、务实厚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输出文化,还学习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挥教化功能,助益国家治理,体现经世致用。广大教师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珍视,饱读经典,古为今用,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上多元多样的文化元素纷纷呈现在人们面前,文明成果千姿百态。广大教师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经典浸润下形成良好情感、端正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